高中语文《项链》教案 人教版第四册

高中语文《项链》教案 人教版第四册
高中语文《项链》教案 人教版第四册

2.项链莫泊桑

教学重点

1、理解细腻、深刻的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2、体会小说精心的构思和巧妙的结局。

3、故事情节的偶然性与人物不幸遭遇的必然性的分析

教学方法

讨论法(因为本文学生已在英语课上学过,所以决定本文用一课时完成)。

学法指导

1、阅读课文,弄清主要情节和人物,各部分的时间、地点、主要人物和事件。

2、查字典给生字注音解释词义。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课文题解

《项链》原题《首饰》,发表于1884年,是19世纪法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世界闻名的短篇小说之王莫泊桑的短篇精品。它反映了当时法国社会风尚日趋败坏,“上流社会”的骄奢浮华的生活也成为小资产阶级中的不少人憧憬的理想,主人公玛尔德就是这样一个向往豪华、舒适的生活,并为此而追求的小资产阶级妇女形象。

莫泊桑(1850——1893),19世纪后半叶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世界短篇小说巨匠。他出生于法国诺曼底的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1870年,他中学毕业后刚到巴黎攻读法律,普法战争就爆发了,他被征入伍。战后退伍,先后在炮军部和教育部任小职员。1880年,以《羊脂球》登上法国文坛,一举成名。他创作短篇小说约300篇,长篇小说6部,游记3部和其他一些作品。

二、课文简析

小说按事件的自然进程叙写,以项链为线索展开情节。作者先以“层递法”写路瓦栽夫人为参加舞会准备衣着、首饰的“奋斗”过程,然后在她出足风头的虚荣顶点上笔锋突转,写她乐极生悲丢失项链,从此厄运临头。她不但没能爬进上流社会,反而跌落到社会的更底层。情节的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又意味深长。待到熬过十年艰辛,她刚要为自己总算还清债务而“得意地笑”的时候,即意外地得知丢失的项链原来是假的,远远不值这十年所付的代价。故事至此嘎然收尾,既令人反思其过去,又让人揣测其将来,余味无穷。小说正是以这样曲折动人的情节尖锐地嘲讽了爱慕虚荣、追求享乐的资产阶级思想,深刻地揭露了资产阶级的思想意识对人们的毒害,从一个侧面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金钱万能”的丑恶本质。三、特点提示

1.造成路瓦栽夫人悲剧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是路瓦栽夫人本身的原因。她受过一定教育,长得美丽动人,她觉得她生来就是为着过高雅奢华的生活,而清贫的生活使她不断地感到痛苦,所以她心里常生出悲哀的感慨和狂乱的梦想。这种崇尚虚荣、羡慕豪华生活的心理是造成她悲剧的主观原因。另一方面是社会原因,资本主义社会拜金主义毒化人们的灵魂,腐蚀普通的人们。以貌取人、金钱万能的资产阶级思想意识以及上流社会奢侈腐朽的生活方式毒害了路瓦栽夫人,是造成她悲剧的客观原因。

2.这篇小说心理描写细腻,深刻,既具体细致地描述了主人公羡慕虚荣的内心世界以及由此产生的内心痛苦(如小说的开头),又结合动作描写、语言描写表现了人物的内心活动(如借项链时的一系列动作、语言等)。这些细腻、深刻的心理描写,充分提示了小资产阶级妇女庸俗、空虚的内心世界。

作者极善于用心理分析的方法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本文的心理描写特点有

(1)采用了旁述式、对话式、通过行动表现心理等多种方法,灵活多变;(2)善于捕捉一些富有特色的细节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例如用“她一向就想望着得人欢心,被人艳羡,具有诱惑力而被人追求”,表现她想摆脱寒酸、黯淡、平庸的生活,而置身于上流社会,成为生活优裕、受人奉承的高贵夫人的梦想;通过“她陶醉于自己的美貌胜过一切女宾”,表现她自觉颇有姿色,具有跳出平庸家庭,爬进上流社会的资本的信心。这种虚荣心正是资本主义社会把女性当成玩物的要求造成的,它预示了玛蒂尔德悲剧的必然性。

本文的心理描写方法多样,细腻深刻,为刻画人物,表现主题服务,值得我们认真深入地领会。

3.对玛蒂尔德这个小资产阶级妇女,作者对她的态度,历来被认为一是批评其虚荣,二是同情其不幸。其实这是不够的,我们还应该看到作者对玛蒂尔德还持有赞赏的态度。这只要仔细读一读玛蒂尔德在丢失项链以后的表现就可以知道:面对突如其来的厄运,她“一下子显出了英雄气概”,毅然靠自己十年艰辛的劳动来偿还巨额债务。如果说小说前面看重展示主人公爱慕虚荣、追求奢华的性格的话,那么小说后面则侧重展示了主人公讲信誉、恪守道德观、不轻易被厄运压倒的性格。因此,这个人物的性格是多侧面的、丰满的;作者的批判她的同时,又倾注了同情和赞赏。

四、课堂讨论

①如何看待路瓦栽夫人丢失项链这一偶然情节?

丢项链虽是偶然事件,但蕴含着必然因素,因为如果不借项链,自然就无丢项链之事,而玛蒂尔德爱慕虚荣的独特性格必然驱使她借项链。另外在晚会上她的“狂热”“兴奋”“沉迷”“陶醉”以及后来的“赶快逃走”,都是很容易丢失东西的。那些身边总是跟着女佣或随从的太太、老爷们,大小事情不用自己动手,也不用自己操心,一切行动自然从从容容,怎么会丢失戴在脖子上的项链?这些情节的出现,都是由人物性格的力量推动的,人物的行动及行动方式是由人物的独特性格决定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前边的情节都在为她丢失项链这个情节作铺垫。丢失项链这个情节的合理性、必然性,也以路瓦栽夫人的性格作基础,是她那爱虚荣的性格造成的。

②如何理解“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这句话?

对路瓦栽夫人的悲剧,作者是同情的,对她的资产阶级虚荣心,作者是讽刺批判的。但路瓦栽夫人不幸遭遇的根本原因,不是丢失项链这一细小事情本身,而是她摆脱不了那个社会为她安排的历史命运和生活道路,她那种爱慕虚荣的思想正是那个社会的产物。作者认为人生是变幻无常的,人们的生活命运具有不稳定性,这并不是最完美的归因。

③如何评价路瓦栽夫人这一形象?

人的性格是复杂的,路瓦栽夫人虽然爱慕虚荣、贪图享乐,但在她身上还有恪守信誉、自尊自强、吃苦耐劳等可贵的品格。我们在分析这一人物形象的时候,不要走向极端。

④有人认为,玛蒂尔德的悲剧命运有点偶然性,完全出于作者的艺术构思需要。因为舞会上丢项链的事是不大可能发生的,即便丢了,以后也可能会发现丢失的钻石项链的假的,如果这样,玛蒂尔德的结局将会是另一番样子。对这种议论,你怎么看?

⑤“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幻无常啊,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对作者这一看法,你怎样理解?

五、板书设计

七个“梦想四个“陶醉”十年青春一个“回想”爱慕虚荣

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假项链苦不堪言

得请柬借项链丢项链还项链发现真相

六、分析、鉴赏结局的空白

本文结局除了有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特点外,还有一个特点:空白。文章的结局是“实

在”的,但同时又是“空白”的,“实在”是说指明了项链是假的;“空白”则指我们不知道玛蒂尔德到底想什么。

提问:1.玛蒂尔德听到佛莱思节夫人的惊叹后,会有什么样的想法?故事将会怎样发展?请谈一下自己的看法好吗?

(学生自由交流,然后发表看法。一定不会有统一的意见。)

提问:2.使用空白艺术有什么好处呢?请同学们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明确:可以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意蕴深厚,余味悠长等。

提问:3.你能从你所接触过的文章,音乐或绘画等作品中再举一例吗?

提示:中国山水画往往留有大片的空白,但我们不会认为这样不好,相反透过空白,还可以领悟到其中深远的意境,那是一个比画面宏大万千倍的意境。不仅大而且因人而异,虽虚而实,虽少而多。这就是空白艺术的魅力。

参考例子:

1.要画一座寺庙,但又不得有建筑出现,怎么办?一僧一溪一桶足矣,虽不见寺,但寺已在心中了,即《深山藏古寺》之妙啊。

2.画《花衬马蹄香》,一马奔跑,数蝶围其蹄随舞,虽不见花,但花香已四溢了。

3.《红楼梦》中,黛玉临死前喊的那一声“宝玉,你好……”,给人们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黛玉临死前的复杂心情,也成了人们谈论不休的话题。

4.雨晴(王驾)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由蜂蝶过墙产生无限遐想:邻家春光到底如何明媚?

5.小小说《德军剩下来的东西》,让人对男女主人公相认后的情况作出种种猜想。

6.《琵琶行》中,关于音乐的描写中,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遐想;绘画中有“十里蛙声出山泉”的优美意境。

教师小结:

文章采用了空白的艺术手法。这种手法,是借无形表现有形,赋空白以丰富多彩的形象性,依据欣赏主体的不同,表达丰富的生活内容,虚实结合,有无互补,创造出言外之旨,含蓄空灵的艺术境界。如果作者写出了结局,就不会有我们现在的争论,就会缩小读者思考的空间,作品的余味也会降低。一千个读者心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都对作品进行了再创造,这不是很好吗?

值得注意的是:运用空白艺术要因情而设,因境而设,刻意追求未必会达到预期效果,反而可能弄巧成拙。要做好铺垫,埋好伏笔,空白不等于含混晦涩,令人费解。

七、作业

1、布置学生写了一篇200字的续写,要求有新意,有创意。

2、补充心理描写:小说最后当佛莱思节夫人告诉路瓦栽夫人那串项链是假的的时候。

3、从下面题目中任选一题或自己拟题,写一篇练笔。

A、说说路瓦栽

B、如何看待玛蒂尔德对豪华生活的“追求”?

C、说说我们身边的“玛蒂尔德”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教案

必修一第三单元 本单元收录的三篇散文,都是现当代写人记事的散文名篇,它们大致可以分为两类:《记念刘和珍君》《小狗包弟》写悲惨忧伤之事,表悲悼、愤怒和怀念之情,给人以沉重感、正义感;《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写先师形象,表敬爱之情,诙谐之趣,给人以轻松感、幽默感。 《记念刘和珍君》对刘和珍等爱国青年无比沉痛的悼念,对反动派虐杀爱国青年愤怒的控诉,让我们不仅看到了一个大义凛然的爱国女子,更让我们透过文字感受到鲁迅先生的高尚品格。 《小狗包弟》通过对小狗悲惨命运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对小狗包弟的深深歉意,表达了对“文革”的控诉,使我们对那个“特殊年代”有了深刻的认识和反思。《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似记事而写人。作者并未从政治家、思想家的角度去渲染先生的伟绩,而是通过一次演讲来表现先生渊博的学识、洒脱的真性情。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个性化的语言 体会这几篇散文不同的语言风格。《记念刘和珍君》多运用警策语言,哲理深刻,起到强烈的艺术效果;《小狗包弟》语言质朴深沉,蕴涵作者内心诚挚深沉的情感;《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语言简练传神、幽默而蕴藉。 2、领悟独特的情味 写人记事散文不惟叙事,还重在抒情,把握整篇文章的情感线索。情味不仅局限于情感,还包括情趣、情味等。《记念刘和珍君》有对刘和珍等爱国青年的无比沉痛的悼念,有对反动派虐杀爱国青年的愤怒控诉,有对“沉睡在铁屋子”里的国民的呐喊。《小狗包弟》通过对小狗包弟悲惨命运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对小狗包弟的深深歉意和对“文革”罪行的有力控诉。《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通过对梁任公先生演讲时喜怒哀乐的神态、语言等的生动描写,抒发了作者对他的景仰之情、欣赏之情和赞美之情。 3、掌握写人记事的写作方法 本单元记叙的人物个性鲜明、作者的情感真挚浓烈,是我们学习写人记事散文的很好范本。教学过程中要结合“表达交流”第三单元“人性光辉写人要凸显个性”,学会观察,掌握写出人物个性的方法,学会在叙事过程中抒发内心的真实情感。 记念刘和珍君 学情分析: 1、本文写作于上世纪20年代,教学过程中可以联系时代背景,调动学生已有的中国现代史知识,认识“三一八”惨案的背景、过程、影响等,并了解刘和珍等学生的情况,以丰富和深化对课文的感受、理解。要引导学生接受鲁迅的思想感情的熏陶,感受鲁迅刚正的性格、澎湃的激情、高度的正义感和嫉恶如仇的精神。学习过去那个年代的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勇敢精神。 2、本文篇幅较长,高一学生对文中内涵深刻、感情丰富的语言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要鼓励学生反复诵读,结合全文和段落的语境仔细揣摩。 教学目标: 1、掌握课文是以作者的悲愤之情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 2、深入了解鲁迅及其人品文品。 3、了解惨案发生的背景及原因。 4、理清文章脉络。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案《蜀道难》

蜀道难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理清思路,熟读成诵,了解诗歌的主旨、寓意。 2、学习作品描写蜀道雄奇险峻的手法,用心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3、品味其飘逸豪放、流转自然的语言,体会其诗作的艺术风格; 二、教学重、难点 1、理清思路,熟读成诵,了解诗歌的主旨、寓意。 2、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对本诗进行赏析,学习作品描写蜀道雄奇险峻的手法。(难点) 三、教学方法:朗读法、串讲法、赏析法。 四、2课时 五、教学过程 导入:在我国的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人们尊称为“诗仙”。 李白初到长安,贺知章往访,看到了李白写的《蜀道难》,他看完了之后,大叹一声:李白不是人,你是仙人被贬谪到人世上了啊”,所以李白被我们尊称为“诗仙”,那么这首给李白带“诗仙”美誉的《蜀道难》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一下。 1、作者及背景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少年时代在四川度过,25岁,出三峡,泛洞庭,东游吴越,北上太原,有“大济苍生”之志。唐玄宗天宝九年(742年),李白奉召进京,他本想此行能够施展才华,有所作为,但理想很快破灭了,皇帝的不重用,权臣的排挤,加之个人的傲岸不羁,一年多便被赐金放还,因而思想上便由入世转为出世,于是放浪形骸,寄情山水,诗酒逍遥,最后客死安徽当涂。他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最能代表其艺术特色。他兼善各体诗歌,尤以古诗为精,是唐代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家。 ②课题简析。 《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乐府解题》云:“《蜀道难》备言铜梁、玉垒(均为蜀山名)之阻。”本篇根据这一诗题传统的内容,以雄健奔放的笔调,运用夸张形容的手法,描绘了由秦入蜀道路上惊险而奇丽的山川,既写了蜀道的艰难,又写了人生旅程的艰难。全诗气势磅礴,风格豪放,表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象力,充分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的创作特点。 2、教师范读这首诗,学生在听读的过程中把握诗中比较生僻的读音和本诗的句读 噫吁嚱(yixūxi)鱼凫(fú)秦塞(sai)萦绕(yíng) 石栈(zhàn)猿猱(náo)参(shēn) 峥嵘(zhēngróng) 抚膺(yīng) 巉岩(chán)飞湍(tuan) 咨嗟(zījiē) 喧豗(huī)砯崖(png)崔嵬(wéi)吮血(shǔn) 2、在教师范读学生听读的基础,有学生齐声朗读本诗,教师检查学生在朗读过程中读音和句读,在学生有失误的地方予以纠正。在学生朗读的基础,教师对本诗中比较重要的字词予以解释,疏通文意。 噫吁:感叹词,蜀地方言。 开国何茫然:茫然,渺远貌。意谓远古事迹,茫昧难详。 尔来四万八千岁:尔,那,指开国之初。 不与秦塞通人烟:塞,山川险要的地方。通人烟,相互往来。 可以横绝峨眉巅:横绝,横着飞过去。巅,顶峰。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回,迂回、绕道。高标,可以做一方标志的最高峰。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18鸿门宴(备课资料)精品教案 大纲人教版第二册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18鸿门宴(备课资料)精品教案大纲人教版第二 册 一、课文补注 1.有关对《鸿门宴》“白璧微瑕”说法的辨析。 《项羽本纪》是《史记》中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结合的典范之作,在《鸿门宴》中,处处显露杀机,杯盘碗盏与刀光剑影交替,但在情节上常有人提出疑点,比如:(1)曹无伤密告沛公欲王关中和范增说沛公“其志不在小”有天子之兆时,项王大怒要击破沛公军;而在项伯的游说下项王竟许诺善待沛公。前后迥然相异的态度,不合情理。 (2)依项羽残忍的性格,樊哙带剑拥盾入军门,瞋目视项羽而项羽却礼遇之,有违项羽的性格特征。 (3)沛公起如厕,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而刘邦、张良、樊哙外出良久。下文对陈平没有作任何交待,这是漏笔。 (4)范增深知勿击沛公则皆为所虏,而对项伯夜访张良,翼蔽沛公却无动于衷。老谋深算的范增对沛公赴鸿门宴定有防范,为何沛公疾去二十里至霸上军营,却没有任何动静? 首先谈第一个问题:曹无伤密告,项王勃然大怒,反映了项羽率真的赳赳武夫的性格特征。但作为统兵四十万,诸侯将相莫敢仰视的项羽自矜功伐,自然不把刘邦视为主要对手,以为杀之无益。刚愎自用的他也自然把范增的话当耳旁风。由于以上原因项羽许诺善待刘邦。 第二个问题:樊哙带剑拥盾入军门,目眦尽裂,头发上指,瞋目视项王,而项王赐之卮酒,赐之彘肩,对樊哙的言行未有以应。首先我们看巨鹿之战中的项羽,“即其帐中斩宋义头,后使人追宋义子,及之齐,杀之”。反映项羽残暴的一面。巨鹿之战后他屠咸阳,烧秦宫室,大火三月不灭,也反映了他的残暴。为何他对樊哙咄咄逼人之举反而置若罔闻呢?首先刘邦谦卑奉迎的一段说辞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项羽沽名钓誉的心理,樊哙在宴中表现智勇双全,对项羽指责中又满含尊重,颇受项羽钟爱,所以项羽无言以应。 第三个问题:沛公起如厕,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而三人外出良久,关于陈平回复在文中未作交待。因为《鸿门宴》只是节选《史记·项羽本纪》。其实陈平早已有心投奔刘邦,他是奉召而放行。 第四个问题:范增作为项羽的谋士,最终未尽人臣之责,这是从史书的角度来考虑的。《史记》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它既是一部史学巨著,又是一部文学巨著,对范增的叙写前详后略,也是可以理解的,更何况《史记》采用“互见”笔法,此处略写的,在彼处则详写。 从以上分析看来,宋人刘辰翁评《鸿门宴》“历历如目睹,无毫发渗漉,非十分笔力,模写不出”。确实不假。 (参考《名作欣赏》xx.6.原文作者:王波) 2.对刘项成败原因的客观分析 《史记》在思想上存在有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东西,如在《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中,太史公把刘胜项败的原因归根于刘项二人性格的优劣,这显然是不确切的。纵观历史,我们不难知道,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并吞六国,一统天下,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国,从而结束了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而项羽灭秦后,逆历史潮流而动,袭周朝分封制,“分裂天下而封王侯”,使社会再次回到秦统一以前的分裂割据、群雄争霸的动乱状态;相反,刘邦在楚汉战争胜利后,即仿秦封建帝制,建立了汉帝国,这是顺历史潮流而进。因此,顺历史潮流者昌,逆历史潮流者亡!这才是刘胜项败的根本原因之所在。可见,对待诸如《史记》这样千古不朽的史学、文学巨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全套教案

窦娥冤 教学目的: 1.初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 2.结合“单元知识和训练”,掌握研究性阅读的特点,学会研究性阅读的方法。 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1.通过窦娥冤这一历史冤案,认识元代社会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认识当时阶级矛盾的尖锐。 2.认识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 3.介绍元杂剧的体制。 教学时数: 3课时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1.介绍关汉卿: 2.介绍元杂剧: 指导阅读 1.阅读“自读提示”中与本折有关的情节。 2.阅读课文。 3.提问式阐述:文学史上公认课文所选部分是全剧的高潮。但在前两折里,已经把窦娥受害的故事情节交待得清楚明白。窦娥与张驴儿的冲突,窦娥在公堂上的斗争,都已在前两折里表现出来,那么高潮为什么出现在第三折里? 通过阅读课文,我们发现;第三折里仅有窦娥指天发誓,刑场受戮,故事情节简单,而构成窦娥矛盾冲突的对立面,如社会恶势力的代表张驴儿、元代残酷统治的典型官府都隐藏在幕后,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更没有高潮,可见,全剧高潮出在第三折里是与戏剧本身的特点分不开的。 4.提问:在课文中共出现多少曲牌?都属什么宫调? 明确:共出现10个曲牌,都属于正宫调。 5.提问:根据10个曲牌和故事情节,把课文分成若干层次。(按“思考和练习”一的要求) 明确:10个曲牌有3个层次。使剧情有张有弛,有烘托、有渲染,扣人心弦,催人泪下。 6.分析第1层。齐读第1层两支曲子。 7.提问:窦娥为什么要指斥天地鬼神? 明确:窦娥诉说自己莫名其妙犯法受刑,冤屈之大可“动地惊天”。又因为窦娥的冲突对象隐于幕后,而天地鬼神便成了她的指斥对象。由于内心的悲愤难以控制,便构成了对天地的怨恨与控诉。 布置作业 1.默写[滚绣球]曲牌,整理“思考和练习”五。 2.结合“思考和练习”三,研究阅读第2、3两个层次。 3.熟悉剧本的三个组成部分。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教案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教案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教案(一)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学习、把握诗中的节奏和旋律,培养学生阅读诗歌的能力。 2、通过分析人物形象,理清诗人情感发展的脉络,体验诗人对劳动人民真挚、热烈的感情以及对旧世界的仇恨和诅咒,提高审美能力。 3、认识本诗通过记事写人以及直抒胸臆的特点,学习对比、反复、排比等表现方法。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⑴通过分析人物形象,理清诗人情感发展的脉络,体验诗人对劳动人民真挚、热烈的感情以及对旧世界的仇恨和诅咒。 ⑵学习排比、反复、对比等修辞手法在诗中的运用和作用。 2、难点: 使学生感知作者包含在诗歌中的真情实感,体会作者用情作诗的方法和重要性。 【教学方法】 诵读──鉴赏──讨论分析──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理清诗的抒情结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我国现代诗人。代表性诗篇除课文外,还有《光的赞歌》、《我爱这土地》、《给乌兰诺娃》、《礁石》等。 1932年,艾青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7月因为参加进步的美术活动而被捕,国民党政府以“危害民国紧急治罪法”、“*政府”罪判处艾青有期徒刑六年。被捕之后,狱中生活使他由绘画转向了新诗写作。《大堰河──我的保姆》就是这样诞生的。1933年1月的一天早晨,牢房阴冷,铁窗临风,窗外晓雪飞舞,望着漫天飞舞的雪花,这位只有二十三岁的诗人,不禁想起了用乳汁把他养大的保姆,思念感激之情冲击着诗人的心。这是诗人第一次用“艾青”这个名字呈现给中国劳苦大众的一首赞美诗。它在《春光》杂志一卷三期上发表之后,立即轰动了全国,并受到了茅盾、胡风等文学前辈的好评。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播放本诗朗读录音带,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 2、学生试读,除要求准确、清楚之外,还要注意表达出本诗的节奏和旋律。 3、理出本诗的抒情结构,初步说出大堰河形象特征: 第一部分(1~3节)怀念痛悼──身世悲苦低微。 第二部分(4~8节)眷念感激──勤劳善良无私。 第三部分(9~11节)同情控诉──命运悲惨。 第四部分(12~13节)讴歌赞美──灵魂高尚。 三、深入研究,体会构思特点 诗人在构思本诗时,把自己起伏的思绪,奔腾的激情作为最主要的依据,时

高中语文燕歌行(2) 教案语文版第二册

燕歌行(2) 一、边塞诗派的产生及其特点 1.唐代国力强盛,疆域广阔,内地与边疆各民族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方面的交往密切。边事增加,战争频繁。盛唐文人们多热衷于功名,渴望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从军边塞为国立功成为文人求取功名的一种新的出路,而且他们也向往新奇的边疆生活、边塞风光。前代战争行役、征夫思妇题材的诗歌以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边塞诗的创作,都为唐代边塞诗的兴起提供了创作上的借鉴。 2.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作家是高适、岑参,还有王昌龄、李颀、王之涣、崔颢、王翰等众多作家。边塞诗的内容主要是:反映边塞战争生活的艰苦和军旅生活的种种体验,以及征人、思妇的离愁别绪;抒发为国立功的豪情壮志和不满现实的情绪;描写边塞风光、异域风情。 3.边塞诗的艺术特点:诗歌的格调雄浑豪放、慷慨悲凉,境界阔大、雄奇壮美。边塞诗的佳作以乐府歌行和五、七言绝句居多。边塞诗在题材的开拓和意境的创造上二、作者介绍 1.高适的诗歌以边塞诗成的创作成就最高。其诗主要抒写对边塞军旅生活的体验思考,以及对立功边塞理想的追求。其代表作《燕歌行》. 2.高适长于七言歌行和五言古诗,风格雄浑悲壮、古朴苍劲。 三、朗读诗歌,体会情感。 四、鉴赏诗歌 1.第一层“汉家烟尘在东北……单于猎火照狼山。” (1)“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敌军入侵,汉唐将士离家参战。)(2)“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将领在战场纵横驰骋,受到天子非常恩遇。) 两层含义:(1)对将领破敌卫国,建立功勋,寄予希望。(2)为他们骄恣蛮干,邀功求赏,深抱隐忧。(主要感情:赞颂)

(3)“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旗逶迤碣石间。”(战士直赴前线榆关,行进在碣石山的情形。) (4)“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军用紧急文书到处飞传,外敌进犯。局势紧急,战火蔓延。)(夸张) (5)第一层8句主要写什么?(将领闻警受命率兵出征。) 2.第二层“山川萧条极边土…力尽关山未解围” (1)“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边地自然环境艰苦。敌军进攻猛烈。这两句写出官兵处境的险恶。) (2)“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分别写哪种人?什么手法?表达什么情感? 对比:战士在前沿流血牺牲,将帅却安居军帐,流连声色。——从内部瓦解了战斗力。 苦乐不均,死生迥异。(愤慨) (3)“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什么景?景的特点?有何作用? 边塞秋末自然景色(衰败)——官军兵力(枯竭)。(衬托) (4)“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分别写哪种人?什么手法?什么感情?对比:将领受朝廷厚遇,肆无忌惮,轻举妄动,进功求赏。——战争连连失利,士卒力已耗尽,未能解围。(愤慨) (5)第二层8句主要写什么? 战场交战和将领与士卒遭遇的不同。 这是全诗的中心,也是前后转折的关键。 上一层写将领,下一层转入写士卒。 3.第三层“铁衣远戍辛勤久……至今犹忆李将军。” (1)“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从士卒和思妇的角度写出“久”“怨”。 “久”:士卒愈遭冷遇,愈感寒心,思乡之情愈切。

新课标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 《采薇》教案

《诗经》两首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诗经》的常识:包含了那段时间的诗歌、内容、写法和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2、了解每首诗的内容、中心、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3、通过三首诗了解“国风”的写作内容,体会民间的歌谣的特色。 4、了解卫、秦、邶三地不同的文化背景,体味独特的文化内容。 采薇 【学习目标】 1、疏通课文,整体感知这首古代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反复诵读课文,深入理解诗歌中反映的社会生活和作品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 3、背诵并默写课文,归纳《诗经》的艺术特点,鉴赏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 【学习方法】颂读法;讨论法;文本研习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前提详解 1、作者作品简介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相传为孔子所编定而成。《史记·孔子世家》说: “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取其重,取可施于礼义。……305篇,孔子皆歌弦之。”一般认为,现存的《诗经》基本上经孔子删汰选编而成的。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春秋末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政治上主张严格遵守“礼”,特别强调“仁”,对我国古代教育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整理编定了古代的文化典籍《诗经》《尚书》《礼记》《乐》《周易》《春秋》。其言论,主要记载在《论语》中,其思想,从汉朝后,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2、背景介绍 《诗经》的305篇诗歌,多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作品,产生于今山西,陕西,河南,山东,湖北等地。大体上说,《风》是民间乐歌,《雅》是宫廷乐歌,《颂》是宗庙乐歌和舞歌。《风》的绝大部分及《小雅》的少部分作品,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代表了《诗经》得最高文学成就。这些产生于民间的作品,或揭露当时的社会政治的黑暗,或反映徭役,兵役的痛苦,或表现劳动生活的苦乐,或描述爱情婚姻的悲欢,从各个侧面广泛的展示了古代社会,政治和日常生活的图景。 3、相关资料 《诗经》的语言特点 《诗经》的基本句式是四言,间或杂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种句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常常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大量使用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诗经》是中国诗歌,乃至整个中国文学一个光辉的起点。 《诗经》的重章叠唱及表现手法 《诗经》善于运用重章叠唱来表达思想感情,即重复的几章间,意义和字面都只有少量改变,造成一唱三叹的效果。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更充分的抒发了情怀。 《诗经》里大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加强了作品的形象性,获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所谓“赋”是“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这包括一般陈述和铺排陈述两种情况。“比”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而“兴”则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兴”字的本义是“起”。《诗经》中的“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大约最原始的“兴”,只是一种发端,同下文并无意义上的关系,表现出思绪无端地飘移联想。

人教版七年级英语下册第五单元教案

Unit 5 Why do you like koalas 一、考点、热点回顾 【重点单词】 __________ adj. 可爱的,机灵的 __________ adj. 懒惰的 __________ adj. 聪明的 __________adj. 美丽的,美好的 __________ n. 种类 __________v & n. 睡觉 __________adj. 友好的 __________ adj. 害羞的 ___________ v. 拯救 __________ v. 忘记,遗忘 __________ n. 危险 ___________ prep. 超过,多于 【重点短语】 ________ 有点,稍整天 _________ 很,非常 _________ 对…友好 ________ …中之一 _____________ 处于危险之中 ____________ 砍到 【重点句型】 1.让我们去看熊猫吧。 ____________ __________ the pandas___________. 2.你为什么想看它们 _________ do you _________ _________ see them 3.我非常喜欢老虎。 I _________ tigers __________ __________. 4.难道她不美丽吗 __________ she ___________ 【重点语法】:形容词和疑问副词why的用法 (1).形容词的概念 形容词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特征,特点等 (2).形容词的位置 形容词作定语修饰名词时,要放在名词的前面 eg:I have a lovely dog. 但是如果形容词修饰something, anything, nothing等不定代词时,要放在这些不定代词的后面。如:There is something wrong with the bike.这辆自行车出毛病了。 (3).形容词的用法 除了可以作定语、表语、宾语补足语以外,有些形容词还可以和定冠词连用,表示一类人或事物,这时,它相当于一个名词,可以作主语或宾语。如: rich(富裕的)--the rich(富人) old(老的)--the old(老人) We should help the poor.我们应该帮助穷人。 2.疑问副词why的用法 1.由why引导的特殊疑问句 why的意思是“为什么”,是个疑问副词,由它引导的特殊疑问句是用来询问原因的,其答语由because 引导。如: -Why does he go to the hospital他为什么去医院 -Because he is ill.因为他病了。 2.why还可以用于向别人提出建议,句型为“Why don't you+动词原形”或“Why not+动词原形”意为“为什么...不呢”如: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5.19兰亭集序(名师导课)精品教案 人教版第二册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5.19兰亭集序(名师导课)精品教案人教版第二 册 一、课文补注 1.“兰亭”小考 课文对“兰亭”的注释为:兰亭,兰渚之亭,在现在浙江省绍兴市西南20余里。然而到过绍兴的人就会发现这里地处平原地带,虽然“茂林修竹”随历史变迁而废,但“崇山峻岭”是根本没有的,也就是说这“兰亭”绝非王羲之笔下的“兰亭”,那么王羲之笔下的“兰亭”到底在何处呢? 据《水经·浙江水注》记载:“(鉴)湖南有天柱山,湖口有亭,号曰兰亭,亦曰兰里上,太守王羲之、谢安兄弟数往造之。”说明兰亭在天柱山附近的鉴湖湖口。晋以后“兰亭”又有几次搬迁,顾野王《舆地志》中有:“山阴郭西有兰渚,渚有兰亭,王羲之所谓曲水之胜境,制序于此。”兰渚是鉴湖中的一个小岛,则说明“兰亭”在晋以后又迁到湖中了。 绍兴市西南20余里的“兰亭”又是怎么来的呢?北宋华镇《兰亭记》说:“山阴天章寺即逸少(王羲之字)修禊之地,有鹅池,墨池,引溪流相注”,这是北宋以后以天章寺为兰亭胜地的最早记录。据嘉庆《山阴县志》所记,有御书《兰亭集序》,勒石于天章寺侧,上覆以亭。康熙帝亲书“兰亭”二字,此即为现在所见兰亭。 古今之兰亭不同地点的原因是与王羲之的书艺分不开的,爱屋及乌,凡是与“兰亭”、诗序相关的地名也就随之光大了。 (摘自《中学语文教学参考》xx.11 作者:张广银) 2.魏晋人的自然观 瑞士思想家阿米尔说:“一片自然风景是一个心灵的境界。”自然是人的心灵的外化,自然的存在与人类息息相关,它体现人的精神生活,展示人的精神品格。东晋士人对于自然的观赏是明显带有哲学意识的,他们自觉地脱身于名利场外,发现、理解和尊重自然美,从中汲取了生命的能量和活力。《兰亭集》中收录了王羲之《兰亭诗》二首,其一云:“仰视碧天际,俯瞰渌水滨。寂阒无涯观,寓目理自陈。大哉造化工,万殊莫不均。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诗中景物并非客观的、写实的景物,而是贯注了诗人心性的情致化景物,从诗中最后一句来看,宇宙万物虽有差别,但它们给作者的感受都是崭新的、可爱的。对照着读,我们或许能更深刻地感知晋人对山水美的发现和他们的艺术心灵——那种虚灵的胸襟,玄学的意味和表里澄澈的通明是颇能令人感动的。 3.文句解难 《兰亭集序》中“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乎”是一句经常拨动人们心弦因而引用率很高的话,那么,“悲”在何处呢?动人处又何在呢?悲在人类认识上无法彻底摆脱的局限性,动人处则在于它揭示了这种局限性。现实总会有一定缺憾,人们身处其境时往往意识不到这种缺憾,因而也就无法弥补和救正,只为后人留下很多惋惜。我们现在看过去,对过去的是非得失都看得一清二楚,但看现在、看自己时却是扑朔迷离的,这写出了人类认识的尴尬,人类的任何主观努力都不能彻底摆脱这种认识局限,所以也就留下了永远无法弥补的缺憾,永远抒发不尽的惋惜和惆怅。不过,在一代一代的叹惋中,人类同时就一步步地前进了,因为它是在清楚认识历史、吸取历史智慧的基础上从事现实的历史创造的。王羲之对人生局限性的认识是极富创意的,“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可以看作一个深刻的哲学命题。 二、课文析读 解读人生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无论是文采还是书艺,都是传世极品。尤其在立意方面,作者独

人教版语文六上56单元表格式教案(卓越课堂模式)

第五单元导读 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深受人民的爱戴和称赞。他挥着如椽大笔,投身唤醒民众、解放民众,争取科学、民主、独立的革命大潮中;他毕其一生,不断对专制社会以及附庸其上的文化礼数的黑暗进行毫不妥协地批判;他坚持社会主义的立场,为受到损害、屈辱的弱势群众伸张正义。他是祥林嫂、闰土、孔乙己以至阿Q这些被压迫者的同情者和代言人,是一位永远站在平民视角,为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大声疾呼的平民作家。作为21世纪的小主人,我们有太多的理由需要走进鲁迅先生。 本单元选编的四篇课文,《少年闰土》是鲁迅先生对自己小时候生活的回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有的人》是人们对鲁迅先生的回忆及赞扬。每一篇文章都是那样深深地吸引着我们,让我们静静地读,细细地想,走进鲁迅先生崇高的精神世界。 单元目标: 1、学习本单元的生字、新词,会写19个生字。 2、学习描写人物的多种方法。有的抓住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表现人物的特点;有的采用倒叙的写法,一开始就把所要写的人物介绍出来,然后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刻画人物形象;有的运用以小见大的方法,通过微不足道的小事体现鲁迅先生的伟大品格;有的运用对比,抒发对鲁迅先生的赞美和怀念,饱含深刻的哲理。 3、4篇课文以“初识鲁迅”为专题编排,可搜集与鲁迅相关的资料。 4、根据收集的资料,联系上下文或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5、感受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关怀进步青年的崇高品质。 单元重点难点 1、学习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2、感受鲁迅的高尚品格。 学法提示 1、本组课文以是“初识鲁迅”为专题编排的,同学们首先应该多方面搜集与鲁迅有关的资料,如鲁迅逝世前后的一些情况介绍,当时的社会背景,别人写的有关鲁迅的文章,鲁迅先生自己写的文章。为更好的学习本组课文做准备。 2、阅读课文时,运用自己具备的理解能力,先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知道课文写了什么。 3、抓住课文中语言、动作、外貌的描写,把你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画出来,认真体会感受闰土的特点及鲁迅先生的高尚品格。 4、认真学习每篇文章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 两篇讲读课文可以安排5课时,两篇阅读课文安排3课时,口语交际、习作练习安排3课时,共计11课时。 学习准备 学习本单元时,可以搜集与鲁迅相关的资料,如鲁迅写的《故乡》,巴金写的《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周海婴写的《父亲的写作》,萧红写的《回忆鲁迅先生》等。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全集

必修一教案全集 第一单元“认识自我”教案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方法论,做好高中新阶段学习的思想准备。 2、结合各课特点,学习议论文、散文的一般写法。 3、学习语言。 4、教法上注意: ①整体感知,揣摩语言; ②把握文意,理清思路; ③筛选信息,概括要点; ④研究探讨,转化能力。 ⑤适用343教学法。 *单元导语 讨论:1、为什么“认识自我”是世上最大的难题?用书上的话回答。 2、为什么说“高中时期是确立自我意识最为关键的阶段”? *参考阅读 第一课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 朱光潜 教案一: ◆目标要点学法 1.知识与能力:把握本文词语的音形义和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充分理解“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在文中的寓意和在现实中的意义,提高认识自我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堂学生阅读,质疑,讨论,鉴赏评价,通过课外相关阅读和写作等手段,课内外衔接一体,提高自我感性认识,从而达到理性认识高度。 3.情感态度与世界观:在充分认识自我的基础上,学会与自己的惰性和现实的困难做斗争,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从而锻炼出强大的自我意志力,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中,最大限度地为国家和民族作出贡献。 ◆识记理解积累 字音叨(tāo)天席不暇(xiá)暖长沮(jū)渣滓(zǐ) 桀溺(jiénì)夤(yín)缘淫佚(yì)蹶(jué)倒 字形洗练—提炼—凝练—锤炼 惰性—隋朝缴械—激动 蹶倒—撅断—噘嘴—猖獗 席不暇暖—瑕不掩瑜—假戏真做—遐迩闻名 词义叨天:沾光,受到好处; 附丽:依附,附着。 夤缘:攀附上升,比喻拉拢关系,向上巴结。 淫佚:放纵。 渣滓:①物品提出精华后剩下的东西②比喻品质恶劣对社会起破坏作用的人。 因循苟且:不思创新,做事马虎。 蹶倒:摔倒,比喻失败或挫折。 敷衍:应付了事。

2019-2020年高中语文第二册归去来兮辞教案

2019-2020年高中语文第二册归去来兮辞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辞赋的特点。 2.整体把握课文,理清思路,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生共同背诵《桃花源记》导入新课。 二、陶渊明简介 指名学生读注释①及课文后附文《陶渊明的典型意义》 教师补充:陶渊明因不能适应官场的世俗约束,决心去职归隐。他长于诗文辞赋。他的作品有两类题材,一类是描绘田园美景,寄寓对官场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的高洁志趣;另一类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诗,寄寓抱负,多悲愤慷慨之音。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辞赋以《归去来兮辞》著称文史。 三、文体简介 辞,是介于散文与诗歌之间的一种文体。因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又称楚辞、楚辞体。又因屈原所作《离骚》为这种文体的代表作,故又称骚体。到了汉代常把辞和赋统称为辞赋,后人一般也将辞赋并称。这种文体,富有抒情的浪漫气息,很像诗,但押韵和句式都较诗自由,比散文整齐,且篇幅、字句较长,句中多以“兮”字来帮助和谐语气,表情达意。辞和赋还是有区别的,一般说来,辞重言情,而赋重铺陈。 四、诵读课文,初步感知 1.教师范读全文 2.学生自由阅读课文,划出文中的韵脚字 明确韵脚字 第一节押uì韵韵脚字“归”、“悲”、“追”、“非” 第二节押三个韵:①ì、uì韵脚是“熹、微” ②un韵……“奔”“门”“存”“樽” ③an 韵……“颜”“安”“关”“还”“桓” 第三节用一个韵ou 韵脚字有“游”“求”“优”“畴”“舟”“丘”“流”“休” 第四节除“曷不委心任去留”以上几句,其余押i韵,韵脚有“之”“期”“籽”“诗”“疑”。 五、再读课文,理情思路 师生共同梳理本文叙事思路:决意辞归——归途——抵家——室内——涉园——外出—纵情山水——安度余生 六、三读课文,背诵课文 学生根据思路提示及韵脚,尝试背诵。

56-60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数学植树问题教案

56-60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数学植树问题教案

课程教案 授课题 目 方格图中不规则图形的面积计算 相应章 节 授课时 间 20 1 年月日第周课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1.初步掌握“用数格子方法和将不规则图形近似地看作可求面积的多边形来求图形的面积”。 2.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探究精神,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 点 将规则的简单图形和形似的不规则图形建立联系。教学难 点掌握估算的习惯和方法的选择。 教学方 法 合作探究、讨论交流、讲解 教具仪 器 堂堂网课件 教学环 节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秋天一到,到处都是飘落的树叶,老师想把这美丽的树叶带入数学课里来研究,我们可以研究它的什么呢? 1.指一指树叶的面积是哪一部分? 2.思考:它是一个不规则的图形,那么面积如何计算呢? 强调要用一个统一的标准的方格进行计数。 3.在树叶上摆放透明的每格1平方厘米方格纸。 图中每个小方格的面积是1cm2 ,请你估计这片叶子的面积。 4.自主探索树叶的面积。 可以在图上标一标、画一画,想好后再和你的同桌进行交流,看哪组同学的方法最多。 5.小组讨论、交流。 ①先在叶子上画出所有的方格线,发现满格的一共有18格,所以它的面积一定大于18cm2, 不是满格的也有18格,这片叶子的面积一定小于36cm2,因此,这片叶子的面积在18cm2 至36cm2之间,如果把不满一格的都按半格计算,这片叶子的面积大约是27cm2。 ②将叶子的图形近似转化成平行四边形,然后求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30cm2,因此,叶子的面积大约是30cm2。 ③用转化的方法,将叶子的图形近似转化成长方形,然后求出长方形的面积是30cm2, 因此,叶子的面积大约是30cm2。 6.概括:今后我们再遇到不规则的图形,我们可以怎样估计它的面积呢?(可以通过数方格确定图形面积的范围,然后再估算图形的面积,也可以把不规则的图形转化为学过的图形进行估算。) 如果要想估计得更准呢? (可以通过数方格的方法,分别估出不是满格的面积,最后再加起来。)三、巩固拓展 1.完成练习二十二第8题。教学

高中语文教案模板

高中语文教案模板 篇一:高中语文教学设计模板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模板 篇二:语文教学设计参赛优秀模板(含高中和初中) 语文教学设计优秀模版(含高中和初中) 初中篇 【设计理念】 现代教育理念要求教学应当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用合作探究与交流的方式引导学生,让学生在疏通文本的基础上,联系自身经验,对文本进行了个性化解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与人文素养。 【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选自人教版语文教材第“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叶圣陶语),这个例子既承担了落实本单元教学重点的任务,又承担了对学生进行文学审美教育的责任,因此是个很好的蓝本。2.文本简析:

初一学生有很强的好奇心和表现欲望,所以教师要采取鼓励机制,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探究热情。并且,初一是学生开始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的时期,但他们的鉴赏能力还是很有限的,因此要多加强这方面的训练。以上几点主要是从学生的现有水平、学习习惯和能力上去认识归纳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重点难点】 1.针对单元重点和教材内容,我认为本文的教学重点是:2.针对学生的现有水平和心理层次,我认为本文的教学难点是: 【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采用多媒体教学,利用图片、音乐、视频等多媒体素材。【课时安排】 一课时(45分钟) 【课型】 新授课

一、未成曲调先有情(3分钟) (一)课前预习 1.掌握本文字词,熟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意,对有疑惑的地方做好记号。 2.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认识并熟悉作者以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三、奇文探究共赏析(22分钟) 四人组成一个小组,合作完成以下内容,并且采用“小组擂台积分榜”进行评价。 (一)研读入境品语言 展示例句,让学生运用联想法,替换法,咀嚼品味作者细腻而准确的写作手法。 (二)赏读入心悟情思 让学生“读其所喜,品其所爱”,重视诵读能力,并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先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这也是我的教法和学法指导。学生边读边评边议,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指导学生用怎样的感情、语调来朗读,并作好评价的引导。 (三)涵咏入理勇质疑 这个环节安排在这里是为了给学生讨论交流提供一个缓冲的空间,让学生质疑,这个疑问可以是预习课文时留下的,

人教版小学英语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五,六课时教案

人教版小学英语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五,六课时教案 Period 5 Let’s spell Read and write Learning aims(学习目标) 1.能了解及会发字母组合th在单词中的不同发音。 2.能听出字母组合th的音并写出有关的单词。 3.理解书上重点句子某月某日做了什么事情,如Their eyes are open on April 26th. Important &difficult points(重难点) 句型:Their eyes are open on April 26th. 的掌握及强调在明确的日期前要用介词on。 导学探究 Step1 : 预习温故 1.Review these words: one ,first···(基数词与序数词教师可与同学们分开说) 2.Read let’s talk p41 Step 2. 新课内容展示 (一)Learn“Let’s spell”. 1. Read listen and chant.: th(注意让学生听懂不同的发音) 2. Listen,circle and say. mother maths father thin brother fifth this birthday there three that third Can you read the words by yourself? 3. Choose , write and say. (可选上) Step 3. 合作交流,师生共建 Read and write: Two new kittens 1.Ss: Read the passage

最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全册 共132页)

最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全册) 《窦娥冤》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及有关知识。 2、通过窦娥冤这一冤案,认识元代社会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认识当时阶级矛盾的尖锐。认识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 3、从文学鉴赏的角度理解关汉卿设计三桩誓愿应验的用意。 【教学重点】 1.通过窦娥冤这一历史冤案,认识元代社会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认识当时阶级矛盾的尖锐和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 2.戏剧的特点是通过矛盾冲突来塑造人物形象表达主题。 3.介绍元杂剧的体制。 【教学难点】 1.戏的开头窦娥对天地鬼神的严厉指责与结尾要感天动地之间的矛盾。 2.对[端正好][滚绣球]等曲子的理解,以及对全剧情节高潮的认识。 一、知识储备 A.元杂剧相关知识 1.结构: 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事,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有的杂剧还有“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物。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 2.角色 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

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如张飞、李逵。丑: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此外,还有孛(b?)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徕儿(小厮)。 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 3.剧本的构成: 剧本由唱、科、白三部分构成。 (1)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元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元杂剧的唱词按一定宫凋写成。共分五个宫(五个全音阶):正宫、中吕宫、南昌宫、仙吕宫、黄钟宫,分别个当于现在的C、D、E、G、A五个乐调(谱号);曲牌,相当于现在的调号和板号(如二黄散板、西皮快板等),也即简谱中的曲谱和节拍。元杂剧中一折限于一调一韵。 (2)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舞台的程式、武打和舞蹈。科范或叫“科”“介”,是关于动作、表情或其他方面的舞台提示,如“笑科”“见科”“把盏科”“做掩泪科”“内作起风科”等。 (3)白是“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部分。宾白又分以下四种:对白:人物对话;独白:人物自叙;旁白:背过别的人物自叙心理话;带白:唱词中的插话。宾白是元杂剧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所谓“曲白相生,方尽剧情之妙”,正说明这一点。 此外,每本杂剧结尾处有两句或四句诗句,用以概括全剧思想,提出本剧剧名。例如,“秉鉴持衡廉访法,感天动地窦娥冤”。末句是戏的全名,“窦娥冤”则是简名。 B.作者简介 关汉卿,号己斋叟,金末元初大都人,著名的戏曲作家。他精通音律,会吟诗,会吹箫、弹琴、歌唱、舞蹈,也会下棋射猎,具有多种多样的才艺。当时由于元朝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关汉卿不满当时的社会现实,他不愿做官而进入社会底层。他一生主要从事戏剧活动,不仅写剧本,而且登台演唱,借助元杂剧艺术来揭露现实黑暗,寄托自己的情感和愿望。关汉卿比英国戏剧大师莎士比亚早三个多世纪,共创作杂剧六十多种,但大都散失,现仅存15部。流传较广的有《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鲁斋郎》等。其中的《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关汉卿剧作具有深刻的社会内容。他同情弱小,憎恶强权。在他笔下,被压迫的人民总是那样勇敢、正直而又充满着智慧;而上层统治阶级总是如此卑劣、低下和贪婪。他的剧作既深刻地反映了现实,又放射着理想的光辉,深受人民喜爱。关汉卿剧作之所以有生命力,还在于它的巨大的艺术魅力。他善于塑造典型人物形象,

高中语文《项链》教案4 沪教版第二册

以课堂阅读诱导课外阅读兴趣——《项链》教学案例 教学目的 1. 感悟莫泊桑小说在特定的社会大潮中、跌宕起伏的情节下人性的演绎 2. 提高口头复述小说情节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 教学重点 理清课文中小说的三要素。 教学方法 比较阅读法 教学设想 课文《项链》与莫泊桑的另外一部作品《珠宝》在许多方面有着相似之处,最为突出的是布局十分曲折精巧,在跌宕起伏的情节中,通过细腻的笔触刻画出人物性格的转变。因而将两部小说联系在一起进行比较阅读,使学生更感性地感受在珠宝真假的照耀下人性的善恶,从而揭示资本主义社会金钱主宰一切的本质。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学生阅读《项链》与《珠宝》,通过查字典掌握课文的生字词,对故事情节有一个大体的了解。 导入: (教师出示一串项链)让学生描述这挂项链,引导学生注意这挂项链的真假,从而导入课文。 有时一挂项链的真假会改变一个人的一生。今天就一起来看看“项链”与“珠宝”的真假到底对我们的主人玛蒂尔德和公郎丹先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一.文学常识介绍 美国的欧?亨利,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诃夫被成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他们的短篇小说不仅数量众多,文学价值更是不容忽视,因而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二.理清两部作品的情节(学生复述故事为主) 《项链》的线索是:项链 顾影自怜→借项链→带项链→丢项链→赔项链→识项链 《珠宝》的线索是:珠宝 收藏“假珠宝”→变卖“假珠宝”→假珠宝不假 三.学生品味情节并把握各个情节中的人物性格 (一)《项链》 1.顾影自怜:(抓住课文中的重点字词感受玛蒂尔德的虚荣心) 点拨:这部分作者运用了细腻的心理描写(“没有”“梦想”)刻画出一个出身在“小”职员家庭无奈地嫁给“小”书记,内心充满伤心、悔恨、失望、困苦的妩媚动人的姑娘形象,此时的玛蒂尔德性格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饱受虚荣心的折磨,内心虚弱苍白的。 2.借项链:(这部分重点引导学生抓住玛蒂尔德神态变化的一些词语) 点拨:解决了舞会的衣服并未能让玛蒂尔德的虚荣心获得满足,她还是一次“闷闷不乐、心烦意乱”因为没有像样的首饰啊,于是她想到去借,看了很多可都相不中,当看到一串非常美丽的钻石项链时她“焦急”“迟疑”,她渴望能带上这项链去参加舞会,当获得肯定答案时,她“搂住”朋友脖子“亲亲热热地吻了她一下”“很快地跑了”可见她的兴奋。此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