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2第五章第二节练习题-普通用卷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2第五章第二节练习题-普通用卷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2第五章第二节练习题-普通用卷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2第五章第二节练习题

一、单选题

中巴两国日前正在讨论修建连接新疆和巴基斯坦的铁路,起点为中国的喀什,终点为巴基斯坦港口城市瓜德尔。该铁路修建后,我国进口石油大部分将不再经过马六甲海峡。下图为中巴铁路模拟线路图。据此完成下列题。

1.影响中巴铁路修建的最不利因素是()

A. 科技水平低

B. 地形条件复杂

C. 跨越众多河流

D. 资金不足

2.该铁路线的建设意义不包括()

A. 带动沿线的经济发展

B. 为我国石油进口提供安全保障

C. 扩大瓜达尔港的经济腹地

D. 降低我国东部地区的石油进口成本

商合杭高速铁路是一条连接河南省商丘市、安徽省合肥市与浙江省杭州市的高速铁路,2020年6月28日商合杭高速铁路全线开通运营,运行速度350千米/小时。如图是商合杭高铁路线和主要车站分布图。据此完成下列题。

3.商合杭高铁()

A. 跨越我国地势二、三阶梯

B. 连接我国东中西部经济地带

C. 穿越我国南北方交界地区

D. 沟通京津冀和长三角城市群

4.商合杭高铁建设的主要自然障碍是

A. 地质灾害多

B. 河湖多

C. 风力较大

D. 地势起伏大

5.商合杭高铁的建设有利于()

①商丘市成为北方物流中心

②长三角产业向中部转移

③江南水乡旅游业的发展

④增加公路运输的货运量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6.下列有关甲地商业网点特征的叙述与甲地自然条件不符的是( )

A. 密度小、规模小

B. 组织形式为固定与流动相结合

C. 沿河谷呈带状分布

D. 商业街、商业小区较多

7.甲地农产品的品质优于乙地,但销售量不如乙地,其主要原因是甲地( )

A. 农产品加工技术落后

B. 农药使用量大

C. 交通运输不便

D. 商品品牌意识差

根据《德州市城市总体规划》要求,考虑城市人口分布状况,德州市将中心城区商业中心划分为3个等级:市级商业中心、片区级商业中心、社区级商业中心,特别是规划建设“一主两副”三大市级商业中心。其中“一主”指新湖商业主中心,“两副”指新城商业副中心和科技城商业副中心。下图示意山东德州中心城区商业网点分布。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8.新湖商业主中心的区位优势是()

A. 商业历史悠久,商场店铺多

B. 临近铁路线,商品流通快捷

C. 位于城市中心,辐射范围广

D. 交通通达度高,人口流量大

9.图中甲地带附近未布局商业中心,说明该地带最可能为()

A. 绿化带

B. 农田

C. 河流

D. 交通干线

10.德州市中心城区扩展的主要方向是()

A. 由东向西

B. 由西向东

C. 由南向北

D. 由北向南

读下图,回答下列题。

11.促进甲处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 泥沙淤积

B. 公路建设

C. 农田建设

D. 旅游业发展

12.与乙处相比,丙处商业网点密度较小的原因是( )

①地势起伏大,自然条件差

②人口稀少,购买力有限

③交通运输线路稠密,交通运输方式复杂

④商品生产量、消费量大,区际商品流通速度快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公交车作为廉价、高效的公共运输工具,为减轻城市日益严重的交通拥堵现象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公交车系统也出现了“小城市无人坐,大城市没车坐”的困境。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3.造成“小城市无人坐,大城市没车坐”困境的根本原因是

A. 城市人口数量差异

B.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C. 公交系统完善程度

D. 城市交通拥堵状况

14.在21 世纪初,小城市公交车也曾经出现过人满为患的场景,可能是因为

A. 其他交通运输方式少

B. 交通拥堵状况在加剧

C. 乘坐公交车成本低

D. 城市公交的线路完善

15.为了解决“小城市无人坐”的问题,可以采取的最有效的措施是

A. 降低票价

B. 增加站点

C. 优化线路

D. 减少班次

自2020年1月起,荷兰政府为重塑国家形象将荷兰(Holland)这一名称改为尼德兰(Netherlands),意为“低地之国”。荷兰还拥有“鲜花王国”“风车之国”、“海上马车夫”等称号。20世纪30年代,荷兰在下图所示地区修筑拦海大坝、将湖中的海水抽取置换淡水,并在湖边部分低地开垦发展农业,形成圩田区。随后,在坝顶上修建高速公路和铁路。随着人口增长,圩田区建立起新的城市。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6.下列关于荷兰在图示地区修建拦海大坝对沿海地区产生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A. 扩大湿地面积

B. 增加海岸线长度

C. 减弱海水侵袭

D. 减少泥沙淤积

17.荷兰是世界上最大的花卉生产和出口国,其花卉生产有利的自然条件是

A. 气候适宜,水热充足

B. 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C. 国际市场需求大

D. 水陆空交通便利

18.拦海大坝上高速公路和铁路的建成,有利于

A. 缓解圩田区内的交通压力

B. 促进圩田区农产品出口

C. 提高艾瑟尔湖水路运输地位

D. 加强荷兰东西部的经济联系

截至2019年底,全国私家车保有量2.07亿辆。就城市而言,北京(593.4万辆)、成都(519.5万辆)、重庆(463.3万辆)、苏州(419.3万辆)、上海(415.8万辆)位居全国前五。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9.私家车尾气是城市PM2.5的主要源。如果地形、交通通达度、单车尾气排放量等条

件相似,则一年中雾霾日数最多的城市是()

A. 北京

B. 成都

C. 苏州

D. 上海

20.仅就城市所处的地形条件判断,中心城区交通最拥堵的城市可能是()

A. 成都

B. 上海

C. 重庆

D. 北京

21.汽车的车牌号第一位为省级行政区简称,第二位为地级行政区字母代码(含省会、

首府及直辖市的区),后五位是车辆的数字或字母代号。据报道,上述五城市中的一个城市的车牌号字段已达峰值,新车的牌号第二位除原字母外启用了新字母。该城市最可能是()

A. 北京

B. 成都

C. 上海

D. 重庆

2019年我国春运大数据预测报告显示,前往武汉、重庆、西安等地的人群最常退票或改签,也更容易捡漏、刷到余票,成为春运“变卦”城市。春运中,过半数人员可实现12小时内返乡,但前往贵港、贺州等地的春运回家“困难”城市也不少,前十位广西独占5席。下左图为春运“变卦”城市,下右图为春运回家“困难”城市。据此,完成下题。

22.形成春运“变卦”城市的直接原因是

A. 服务业少,接待能力弱

B. 交通枢纽,运行车次多

C. 天气多变,车次变动大

D. 路况复杂,调度管理难

23.为减少春运回家“困难”城市,广西可采取的措施有

①大力发展现代农业②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③推进房地产开发④增加高铁线路和车次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②④

地铁交通网中的某一个站点通过地铁线路到达各个站点所需的时间之和被称为该站点

的通达度;某一个站点的通达度与所有站点通达度的平均值之比,称为该站点的时间通达系数。福州市主城区主要由鼓楼区、台江区、仓山区组成,其中鼓楼区是城市中心,保留着较多的历史文化古迹。福州正在修建多条地铁线路,建成后对主城区的中心、空间规模及功能区布局等都将产生影响。图1为福州市主城区示意图,图2为福州市主城区地铁时间通达系数等值线图。据此完成下列题。

24.甲地地铁时间通达系数较大的主要原因是.

A. 基础设施完善

B. 受河流影响

C. 地处中心商务区

D. 邻近城郊

25.据图分析,地铁建成后,城市中心逐步转移的方向是

A. 向东

B. 向南

C. 向西

D. 向北

二、综合题

26.读安徽省阜阳市城区扩展图,其中箭头及①~④为其城区随时间扩展的方向及范围。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20世纪20年代,安徽阜阳城北商业贸易繁荣,原因是____河是对外交通口岸,

说明对城址的选择有很大影响。

(2)20世纪20年代后,商业中心移至三里河一带,原因是,说明城市的布局

向的位置移动。

(3)20世纪70年代后,淮南铁路、京九铁路相继建成,阜阳成为重要的城市,

火车站附近形成河东区和区。

(4)阜阳对外交通口岸先后发生了三次重大变迁,说明交通因素对

的影响。

2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1)~(3)题。

“十三五”期间中国高铁出海将持续突破。2015年以来,中国加快高铁项目“走出去”战略的实施,继续深化与世界各国的高铁建设合作。印尼作为东南亚最大经济体,是中国实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的重要合作伙伴,地处爪哇岛的

雅万高铁(泛亚铁路网)(如下图)是中国高铁“出海”第一单。

(1)分析雅加达对外的主要交通运输方式。

(2)分析雅万高铁修建对雅加达的城市空间结构及城市化的影响。

(3)简析修建雅万高铁修建对我国的意义。

2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为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快苏北振兴步伐,2016年5月,江苏省出台了《关于加快苏北振兴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若干政策意见》。

材料二随着江苏省沿海高铁①、连淮扬镇高铁②、徐宿淮盐高铁③等开工建设,各省辖市将全面进入高铁时代。如图所示为江苏已有铁路与规划在建铁路的空间分布示意图。

(1)与规划建成后的铁路网相比,江苏省现有铁路网存在的明显不足是________、

________,这种不足对江苏省经济社会产生的影响是________。

(2)规划在建铁路中部分路段沿京杭大运河延伸的有________(填序号)。淮安-盐城

段和淮安-扬州段高铁工程建设需要克服的不利条件有__________、__________。

(3)规划在建的高速铁路网建成之后,淮安交通区位和经济区位发生的变化分别是

________、________。

(4)新的铁路网对苏北振兴有哪些积极意义?

29.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对石油的需求量逐年增加。根据下列材料,结合

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2016年我国前7位石油进口国进口量占进口总量成分比的柱状图(图a)。

材料二:中巴经济走廊及北极航道示意图(图b)。

a b

(1)2016年,我国石油进口量最大的三个国家是_______、沙特阿拉伯和_______。

(2)2019年6月某日,一艘货轮从鹿特丹港出发,沿北极航道驶向我国大连港,出发当日大连的昼夜长短情况是__________;甲海域的洋流流向是__________。

(3)中巴经济走廊开通后,对沿线地区可能带来的积极影响有哪些?

(4)提出我国在保障“石油能源安全”上应采取的主要措施。

30.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据悉,中吉乌铁路在2018年4月确定具体走向。

中吉乌铁路起自中国南疆铁路喀什站,途经吉尔吉斯斯坦,终点为乌兹别克斯坦的安集延站。该铁路一旦建成,中国的货物运往东欧和中东国家就成为现实,并且该铁路成为中国货物运往欧洲的最短路线之一。图1为“中亚略图”,图2为“M、N两地气候资料图”。

图1 图2

材料二中亚矿产资源丰富,盛产棉花等农产品,但制造业相对落后。新疆喀什与珠江三角洲和中亚诸国合作,实施“东联西进”战略,提升经济合作层次。

(1)据材料说明M、N两地气候差异及成因。

(2)简述建成后的中吉乌铁路对我国与中亚诸国经济发展的有利影响。

(3)根据材料二,简述喀什“东联西进”采取的主要措施。

和解析

1.B 2D3.C 4B 5C 6.D 7C8.D 9C 10B

11.B 12A13.B 14A 15C 16.C 17B 18D

19.A 20C 21B22.B 23D24.D 25B

26.(1)泉河流

(2)泉河淤塞交通便利

(3)铁路枢纽工业仓库

(4)城市空间地域形态和商业中心位置

【解析】(1)本题考查安徽阜阳城北商业贸易繁荣的原因,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

信息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交通对商业布局的影响。根据图示范围内河流、铁路等地理事物的分布可知,①处为泉河沿岸,内河航运便利,因而形成商业码头区。

(2)本题考查商业中心转移的原因,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和运用知识的

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交通对商业布局的影响。②处位于泉河与颍河交汇处,有三个方向的水运优势,内河航运更为发达,因而商业中心移至三里河一带。

(3)本题考查交通运输方式及其变化的影响,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和运

用知识的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交通运输方式及其变化对工业和商业的影响。铁路的修建,使城区向沿铁路交通便利的地方扩展,且主要布局对交通条件要求高的工业区和仓库区。

(4)本题考查阜阳对外交通口岸先后发生了三次重大变迁的原因,旨在考查学生获取

和解读信息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及其变化对区域发展的影响。通过对外交通口岸的变迁,说明交通对城市空间地域形态和商业中心的位置都有影响。

27.(1)海运和空运。

(2)高铁修建,促进沿线区域的发展,一方面改变雅加达的城市功能区的分布状况,

进而改变雅加达的空间形态;另一方面加快雅加达用地规模和人口规模的扩大,促进其城市化进程;缓解雅加达城市化过程中交通拥堵状况。

(3)促进我国高铁技术的发展;促进我国与印尼的互联合作,加快泛亚铁路网建设,

助力实现我国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具有重要作用;同时,

也将对加强铁路基础设施和产能合作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为中国打开“出海”通道发挥巨大作用和广阔经济前景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解析】本题考查雅加达对外的主要交通运输方式、雅万高铁修建对雅加达的城市空间结构及城市化的影响及雅万高铁修建对我国的意义,旨在考查学生读图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准确获取材料信息及掌握主要交通运输方式及交通运输线路修建的影响是解题的关键。

(1)一方面审清题意,只考虑雅加达对外交通;另一方面从材料中可获取信息,雅加达地处爪哇岛,因此对外联系以水运和空运为主。

(2)联系城市空间结构和城市化的标志及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分析该铁路对雅加达的影响。高铁修建,促进沿线区域的发展,一方面改变雅加达的城市功能区的分布状况,进而改变雅加达的空间形态;另一方面加快雅加达用地规模和人口规模的扩大,促进其城市化进程;缓解雅加达城市化过程中交通拥堵状况。

(3)注意从材料中获取有用的信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泛亚铁路网”“中国高铁”出海“第一单”,并结合铁路建设的条件分析。雅万高铁修建,促进我国高铁技术的发展;促进我国与印尼的互联合作,加快泛亚铁路网建设,助力实现我国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将对加强铁路基础设施和产能合作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为中国打开“出海”通道发挥巨大作用和广阔经济前景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8.(1)部分铁路标准低布局不合理制约江苏经济的协调和均衡发展

(2)②地势低洼,河网密布路基地质条件较差

(3)多条铁路交会,将成为江苏中部新的交通枢纽密切了与长三角经济区的联系

(4)促进苏北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提高苏北产业发展水平;促进苏北与苏中、苏南生产要素的交流;促进南北产业转移;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

【解析】第(1)题,江苏省现有铁路网存在的明显不足从铁路等级和铁路布局两方面分析;这种不足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制约了江苏经济的协调和均衡发展。第(2)题,第一问读图直接判断;第二问结合图中信息,从地势、河流、地质条件等角度分析。第(3)题,分析回答本题时应注意题中“分别”的具体要求,从图中可看出随着规划在建的高速铁

路网建成,淮安将成为一个多条铁路交会的新交通枢纽;同时加强了淮安与长三角经济区的联系。第(4)题,本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可从促进苏北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产业转移、区域均衡发展等角度分析归纳。

29.(1)俄罗斯安哥拉

(2)昼长夜短由南向北

(3)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岗位;推动经济发展;提高收入;促进资源开发;加强区域贸易往来。

(4)加大国内石油勘探和开采力度;拓宽石油进口渠道;优化石油进口空间格局;加大石油储备体系建设;提高石油资源利用效率。

【解析】本题以2016年我国前7位石油进口国进口量占进口总量成分比的柱状图和中巴经济走廊及北极航道示意图为载体,考查了我国石油进口量最大的三个国家、出发当日大连的昼夜长短情况、我国在保障“石油能源安全”上应采取的主要措施,旨在考查学生获取、解读图文信息及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能力。准确读图图示信息及世界洋流分布规律、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环境的影响和保障“石油能源安全”是解题的关键。(1)读2016年我国前7位石油进口国进口量占进口总量百分比的柱状图可知,2016年,中国石油进口量最大的三个国家是俄罗斯,沙特阿拉伯和安哥拉。

(2)读题干,货轮从鹿特丹港出发时是6月,太阳直射在北半球,为北半球的夏季,大连位于北半球,昼长夜短;甲处洋流属于日本暖流,自南向北流。

(3)中巴经济走廊开通后,促进了两国之间的交通、能源、海洋等领域的交流和合作,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完善了当地基础设施的建设,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4)加强国际合作、可以从国外进口能源,扩大了我国石油进口的渠道;发展技术,开发新能源;加大国内石油能源资源的勘探和开发,保障国内石油资源的能源安全。30. (1)M地各月气温均低于N地;M地年降水量大于N地。成因:M地势高;M地处于山地迎风坡。

(2)缩短了新疆南部与中亚南部运输的距离,降低运输成本;增强了我国与中亚交通联系的便捷性,提高了运输能力;有利于中亚地区石油等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区域间资源、劳动力优势与资金、技术优势的互补。

(3)东联: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实行政策优惠。西进:进口中亚原材料;发展加工业;出口工业产品。

【解析】第(1)题,M、N两地气候差异及成因可以从气温高低和降水多少与分配两方面进行分析,由图中温度曲线可知M地各月气温均低于N地;M地年降水量大于N地。就气温而言,因纬度接近,可以从图中另一信息——海拔、地势分析,降水也可从山地背风坡与迎风坡方面考虑。

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有利影响主要体现在缩短运输距离,降低运输成本,资源开发与利用,加强区域交流与合作等方面。

第(3)题,要求根据材料二,分析喀什“东联西进”可采取的主要措施,首先要准确理解喀什“东联西进”,东联主要是加强与东部地区联系,接受东部地区产业转移;西进就是加强西部合作,利用西部资源进而发展加工业。

最新-高一地理必修二第四章测试题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测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工厂宜接近原料产地的是 A.甘蔗制糖厂 B.家具厂 C.服装加工厂 D.面包厂 2.下图是“我国东部沿海某城市的工业布局规划图”。你认为规划合理的是 化 工 厂公 路河 流 及 流 向D A B C 居 民 区 3.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在内地建立了一些大型工业基地,主要原因是 A.接近劳动力丰富的地区 B.政策的影响 C.煤炭丰富 D.河流众多,交通便利 4.关于工业联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为汽车厂生产各种零部件的工厂间存在着生产联系 B.绝大多数产品从原料开始的全部加工过程是在一个工厂里独立完成的 C.甜菜制糖厂与钢铁厂间存在着生产联系 D.有些工厂为了共同利用资金、技术形成空间联系 5.关于工业集聚的叙述,错误的是 A.可以充分利用基础设施 B.可以加强彼此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协作 C.降低运输费用 D.增大能源消耗 6.下列哪些城市由于工业地域扩展而形成 A.天津 B.成都 C.马鞍山 D.济南 7.从投入—产出的工业联系看,下列工厂中,应靠近钢铁厂的是 A.化纤厂 B.机床厂 C.石油厂 D.食品厂 8.德国鲁尔区衰落的主要原因中,不属于世界工业发展形势影响的是 A.第三次技术革命的冲击 B.钢铁生产总量过剩 C.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 D.生产结构较为单一 9.新兴工业区是在传统工业区开始走向衰落的同时出现的,它首先形成于 A.传统工业集中的大城市 B.传统工业相对较少的小城市

C.乡村地区 D.发展中国家 10.下列工业部门属高技术工业的是 A.电子工业、化学工业 B.半导体工业、核工业 C.遗传工程、汽车工业 D.航天工业、造船工业 11.旧金山附近的“硅谷”与九州岛、慕尼黑、苏格兰等高新技术工业区比较,其发展快的特殊条 件是 A.科技力量强 B.环境优美 C.军事订货多 D.高速交通方便 12.鲁尔区将炼钢高炉建到荷兰海边,主要是为了 A.就近获得从国外港口进口的大量煤炭 B.就近将工业废水、废渣排入海洋 C.就近获得通过鹿特丹港口的进口的铁矿石 D.便于得到充足的水源供应 13.“硅谷”的许多企业把新工厂建到内地的克萨斯,以及东南亚、墨西哥等地。这是因为 ①新厂址地理位置更安全②新厂址交通更便捷③“硅谷”的土地被使用殆尽④“硅谷”的劳动力价格高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④ D. ①③ 14.炼钢厂与轧钢厂之间的联系属于 A.非生产上的空间联系 B.信息联系 C.生产上的投入一产出联系D.非物质联系 15.“第三意大利”分布在A.意大利北部 B.意大利东北部和南部 C.意大利南部D.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 下表为世界钢铁工业发展过程中每炼1吨钢所需原料、燃料的变化资料。据表完成16~17题。 16.19世纪初,钢铁企业为提高经济效益,布局靠近 A.原料地 B.燃料地 C.销售市场 D.交通枢纽 17.20世纪80年代以来,某钢铁企业若考虑经济效益,在布局上选择下图中哪一点最适宜

高中人教版地理必修二第一章单元测试

第一章单元测试 (时间45分钟总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60分) 读“甲城市人口增长率曲线图”和乙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随时间变化曲线图”,完成1-2题 1. 甲城市人口呈现正增长的开始时期是() A.① B.② C. ③ D.④ 2.关于乙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下列说确的是() A.①时人口数量比③时多 B.④时人口数量比⑤时多 C.②时人口数量达最大值 D.③时人口数量达最大值 国际上通常的看法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下图为老年人口5年增加速度示意图,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3 关于老龄化的说确的是() A.老龄化人口比例在减少 B.老龄化程度在加深 C.老年人口增加速度处于持续下降状态 D.当老年人口增加速度趋于0时,老年人口总数量最少

4 下图是包括中国地在的五个国家和地区2010-2050年老年人口预测比较,对五个国家的排列,甲、乙、丙、丁、戊分别对应国家符合图息的一组是() A.日本、、中国地、泰国、马来西亚 B.、中国地、日本、马来西亚、泰国 C.、日本、泰国、马来西亚、中国地 D.日本、中国地、、泰国、马来西亚 5 伴随着人口老龄化,下列说确的是①将抑制人口向迁移;②将抑制产业结构升级;③带动并促进第三产业发展以及部结构调整;④有利于促进经济快速发展() 6 结合表信息进行两国比较,判断下列说确的是() 国家人口(万)面积(万 KM2) 可开采石油 储量(亿吨) 年可再生 水资源量 (KM3) 人均GDP (美元) 菲律宾9270 29.97 0.19 457 1746 俄罗斯14100 1710 361.9 4498 12000 A.俄罗斯环境承载力较大 B.俄罗斯达到了人口合理容量 C.菲律宾劳动人口比重较小 D.菲律宾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 下图为四种人口增长模式统计图。回7-8题。 7.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所属的人口增长模式分别为( )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五章“环境与发展”教学设计

“环境与发展”复习课的教学设计 教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地理必修(2) 章节:第五章 一、教学目标 1.运用资料,说明世界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2.理解环境问题的表现。 3.掌握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内涵、原则。 4.理解如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5.建设主体功能区的地理背景以及我国主体功能区的类型。 6.长江经济带的独特优势,我国从多方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 7.拓展蓝色经济空间,我国的海洋国情,维护海洋主权。 二、教学重点:中国国家发展战略。 三、教学难点:中国国家发展战略。 四、教学方法 问题引导法、讨论法、辩论法、材料分析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 [新课教学]: 知识点一人类面类的主要环境问题 一、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1.人类社会与环境的关系 ①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从自然界获取所需的资源 ②人类通过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向自然界排放废弃物 ③环境影响人类社会 2. 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①人类向环境的索取超过环境承受能力----自然资源枯竭、生态破坏 ②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环境自身的净化能力----环境质量下降,产生环境污染等问题 二、环境问题的表现 1. 环境问题的表现 ①自然资源枯竭 森林减少、水资源危机、矿产资源短缺,可耕土地减少 ②生态破坏 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③环境污染 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噪声污染等 2.环境问题的表现在城市和乡村有所不同 (1)城市-----环境污染 (2)乡村----生态破坏、环境污染

3.环境问题的表现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有所不同 (1)发达国家的环境问题----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 (2)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生态破坏、环境污染 三、《人类环境宣言》诞生的背景 1. 全球性环境问题 有些环境问题已经超越国界和地域的界线,甚至发展成全球性环境问题。如酸雨、臭氧层破坏、全球变暖等。 2. 从局部向全球蔓延的环境问题 有些环境问题,如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锐减、水体污染等,也有从局部向全球蔓延的趋势。 3. 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探索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转折】 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已引起世界各国普遍的忧虑和关切。如何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探索一条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已成为当前关乎人类自身命运和前途的一个重大课题。《人类环境宣言》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 知识点二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 2.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可持续发展是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表现,其丰富的内涵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持续发展。生态、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组成可持续发展系统。 在可持续发展系统中, (1)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它强调发展要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协调; (2)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它强调发展不仅要重视数量增长,更要追求改善质量,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 (3)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它强调发展要以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与社会进步相适应。 3. 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 (1)公平性原则 包括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的公平。 (2)持续性原则 地球的承载力是有限的,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环境承载力之内。 (3)共同性原则 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是世界各国共同的任务,需要各国的积极参与。同时,地球是一个整体,地区性问题往往会转化为全球性问题。这就要求地区的决策和行动,应该有助于实现全球整体的协调。 二、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1.消除贫困

高中地理必修二测试题

高中地理必修二测试题. 高一地理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下图是世界某三个区域的人口统计图。据此回答1~3题。 1.A区域最有可能位于( ) A.北美 B.欧洲西部 C.澳大利亚 D.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2.影响B区域人口自然增长率高的主要因素是( ) A.经济发展水平很高 B.人口受教育水平很高 C.人们的生育意愿较低 D.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改善 3.C区域存在的主要人口问题是( ) A.新增人口过多 B.老年人口过多 C.劳动力素质低 D.劳动力过剩 下图为“印度东部沿海某城市区域示意图”,读图完成第4题。

) 4.若该城市需布局一大型火力发电厂,其最佳区位是( .④D.② B C.③.① A ) .人类历史上出现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类型是因为5( .不同历史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A - 2 - B.不同历史阶段有不同的自然灾害和战争爆发 C.不同地区人口居住地的自然环境不同 D.农业和工业的出现 6.在人口增长模式变化过程中,首先开始转变的是( ) A.出生率 B.死亡率 C.自然增长率 D.生育率 读“美国部分地区轮廓图”,回答7~8题。 7.图中a、b、c、d、e五区域中,不属于商品谷物农业地域类型的是 ( ) A.a、b B.c、d C.d、e D.b、e 8.和欧洲相比,美国商品谷物农业在生产上的最突出优势是( ) A.这里的各个环节大都由机器作业 B.有五大湖及密西西比河的航运C.地广人稀,可以进行大规模的生 D.科技发达,政府投入较多 下图为人口相等的四城市某年人口变动资料,据图回答下面9~10题。 下图是“某跨国公司工业投资地域变化图”,a、d两国均为发达国家,b、c两国均为发展中国家。读图,完成20~21题。 .在阶段Ⅰ,影响跨国公司投资设厂的主导因素是9 - 3 - .科技水平.原材料.劳动力 C D A.市场 B .段Ⅱ,影响跨国公司投资设厂的主导因素是 10 .原材料 B.市场 C.科技水平 DA.劳动力 题。读下图,回答11~12

最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单元测试题全套带答案

最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单元测试题全套带答案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测试题 (测试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 下图是我国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某新兴城市人口增长示意图。读图,完成第1题。 1.1992年至1993年,该城市的人口增长率是( ) A.16.7% B.14.3% C.0.9% D.1 读甲、乙两国人口变化曲线图,完成2~3题。 2.关于甲、乙两国人口增长模式类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1900—1950年,两国人口增长模式皆为原始型 B.1850—1950年,甲国人口增长模式为原始型 C.1900—1950年,乙国人口增长模式为传统型 D.20世纪末甲国的人口增长模式为现代型 3.从图中可看出,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开始于( ) A.出生率的下降B.死亡率的下降 C.自然增长率的下降 D.自然增长率的上升 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人口总数约为137 053万,与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增加7 390万人,年均增长0.57%。读我国第五次与第六次人口普查年龄结构对比统计图,完成4~5题。

4.下列关于我国人口增长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人口数量变化主要是由于自然环境的改善②十年间,人口出生率下降③现阶段,影响我国人口总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人口迁移④十年间,人口增长速度趋于缓慢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5.目前,我国人口问题的主要表现是( ) ①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②每年净增人口多③人口老龄化明显④劳动力数量急剧下降 A.①② B.③④ C.②③D.①④ 总和生育率也称总生育率,是指某国家或地区的妇女在育龄期间,每个妇女平均生育子女数。读中国总和生育率变化曲线图,完成6~7题。 6.20世纪70年代以后,我国总和生育率呈下降趋势,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城市化的推进B.城乡人口迁移 C.人口老龄化D.国家人口政策 7.如果图中所示变化趋势持续下去,最可能出现的是( ) A.人口素质下降B.就业压力加大 C.人口老龄化D.劳动力成本下降 读图,a、b、c分别表示0~14岁、15~64岁、65岁及以上三种年龄结构人数所占总人口比重。据此完成第8题。 8.图中①国0~14岁年龄人数所占总人口比重大小,以及应采取的措施,正确的是( ) A.70% 鼓励生育B.60% 计划生育 C.15% 采取移民政策D.30% 鼓励人员出国 下图示意四个国家人口的性别—年龄构成。读图,完成9~10题。

(word完整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 主要人口流出省区是四川、安徽、湖南、江西、河南、湖北等;主要流入省区是广东、浙江、上海、江苏等。原因:以务工和经商 为主,多为自发性迁移。 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 ●人口容量:一定的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所能容纳的最高人口数量。 它有三个特点:1)临界性,2)相对性,3)警戒性。 ★3.改善城市环境的措施(课本P38) ⑴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城市污染。⑵使城市景观与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 ③主要粮食作物生产的地域分布 ●水稻:主要分布在东亚、南亚、东南亚等降水丰富的地区。区位因素有地形、气候、劳动力、生活习惯等。 小麦:耐寒耐旱,气候适应性广,主产区位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主要种植国家有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中国、法国等,是一种旱地作物。分冬小麦和春小麦两种。区位因素有气候、市场需求、生活习惯等。 玉米:北美洲种植面积最大,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次之。区位因素有气候(雨热同期的气候)、市场需求(常做饲料)、国家政策等。 二、工业区位选择(课本P59~60) 第二节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影响

京广线 京-冀-豫-鄂-湘-粤 北京-石家庄-邯郸-新乡-郑州-武汉-长沙-株洲-衡阳-韶关-广州 华北平原-洞庭湖平原-江南丘陵-南岭-珠江三角洲 沟通了华北、华中与华南,我国铁路网的中轴,运量最大的南北大动脉 焦柳线 豫-鄂-湘-桂 焦作-洛阳-襄樊-枝城-怀化-柳州 豫西山地-江汉平原-湘西山地-两广丘陵 改善铁路布局,提高晋煤南运能力,分流京广线运量 宝成-成昆线 陕-甘-川-滇 宝鸡-成都-攀枝花-昆明 秦巴山地-成都平原-云贵高原 促进西南地区经济建设,加强民族团结 三横 京包-包兰线 京-冀-晋-内蒙古-宁-甘 北京-大同-集宁-呼和浩特-包头-银川-中卫-兰州 冀北山地-内蒙古自高原-河套平原-宁夏平原 促进华北与西北联系,分担陇海线运量,建设民族地区,巩固边防 陇海-兰新线 苏-皖-豫-陕-甘-新 连云港-徐州-商丘-开封-郑州-洛阳-西安-宝鸡-兰州-乌鲁木齐-阿拉山口 黄淮平原-黄土高原-河西走廊-吐鲁番盆地-准噶尔盆地 沟通东部和西北,促进西北发展,巩固边防,横向联合贯亚欧为主的第二条大陆梅,加速沿线工业的发展。 沪杭-浙赣-湘黔-贵昆线 沪-浙-赣-湘-黔-滇 上海-杭州-鹰潭-萍乡-贵阳-六盘水-昆明 长江三角洲-江南丘陵-云贵高原 横贯江南的东西干线,加强华东、中南、西南的联系,与长江航线相辅相成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五章《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word知识点总结

山东省德州市武城二中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第五章《交通运输布局 及其影响》知识点 5.1交通运输方式的布局和方式 一、主要运输方式及其特点: 主要交通运输方式和特 方式优点缺点适合运输的货物 铁路量大,快速,连续性好。造价高,占地广。大宗、笨重、长途运输。 短程、量小的货物。 公路机动灵活,适应性强。运量小,成本高,运费 贵。 水路运量大,投资少,成本 速度慢,连续性差。大宗、笨重、时间要求不高低。[ 急需、贵重、量小的物品。 航空速度快,效率高。运量小,能耗大,运费 高。[ 投资大,灵活性差。原油、天然气等液体状货物。 管道连续性强,安全,运量 大。 交通方 五种主要现代化交通工具对比表 二、交通运输网的形成与发展趋势: 分一种运输方式形成的运输网、两种以上运输方式形成的运输网及不同地域的综合运输网。发展趋势:交通运输不仅日益网络化、国际化(二条亚欧大陆桥(①符拉迪沃斯托克----莫斯科 ②连云港——鹿特丹)、四条世界主要航海线),而且日益高速化、大型化和专业化(集装箱 运输节省包装费用,便于实现装卸作业机械化,且货物运输安全)。 三、交通运输线、站的区位因素: 1.影响铁路的建设的区位因素:经济、社会因素成为决定性因素。以南昆铁路为例 ①合理布局交通网;②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③促进沿线地区经济发展;④有科学技术作保证;⑤促进区域间的交流和联系;⑥有稳定的客货源;⑦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

2.影响公路的建设的区位因素:修筑公路,①要充分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避开那些地形、地质、水文条件复杂的地段。②尽量少占农田耕地,处理好与城镇发展的关系。 3.港口建设的条件:港口的区位不仅要受到水域条件(如航行条件、停泊条件)的影响,还要受到陆域条件(如筑港条件、腹地条件)的影响。上海港的主要区位因素主要有:一是上海港是长江三角洲的一个河口港,兼作海港,主要港区沿黄浦江分布,三角洲地势平坦开阔,为港口建设提供了条件,长江一方面为港口提供了淡水,另一方面保证了船舶航行的空间,但是三角洲坡度小,泥沙容易沉积淤塞河道;二是上海港的经济腹地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三是上海港以上海市为依托。 5.2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聚落空间形态: 北方因地形平坦开阔,聚落布局多呈团块状,形态比较规则,道路呈棋盘式。南方河网密度大,聚落多沿河道、铁路或公路分布,布局形态多呈带状 如株洲市城市沿铁路发展,日本筑波科学城呈南北狭长的带状;浙江嘉兴的城市形态,是随着水路和陆路运输的发展而变化的;我国清末大运河淤塞,加之其他运输方式的发展,使运河城市发展缓慢。 (2)交通运输与商业网点分布的关系: 沿江、沿海以及铁路、公路沿线,水陆交通便利的枢纽地带或地理位置适中的边境线附近地区,既有利于货物集散,也为其他社会活动提供了便利的场所,为商品流通提供了优越的条件,从而发展成为商业中心。例如,我国长江中下游沿岸地区和京广、京沪、陇海等铁路沿线,集中了许多全国性和地区性商业中心城市。 商业网点密度:山区商业网点密度小于平原地区。 商业网点位置:很多商业网点以交通最优为原则,建在市区环路边缘或高速公路沿线。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2第五章第二节练习题-普通用卷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2第五章第二节练习题 一、单选题 中巴两国日前正在讨论修建连接新疆和巴基斯坦的铁路,起点为中国的喀什,终点为巴基斯坦港口城市瓜德尔。该铁路修建后,我国进口石油大部分将不再经过马六甲海峡。下图为中巴铁路模拟线路图。据此完成下列题。 1.影响中巴铁路修建的最不利因素是() A. 科技水平低 B. 地形条件复杂 C. 跨越众多河流 D. 资金不足 2.该铁路线的建设意义不包括() A. 带动沿线的经济发展 B. 为我国石油进口提供安全保障 C. 扩大瓜达尔港的经济腹地 D. 降低我国东部地区的石油进口成本 商合杭高速铁路是一条连接河南省商丘市、安徽省合肥市与浙江省杭州市的高速铁路,2020年6月28日商合杭高速铁路全线开通运营,运行速度350千米/小时。如图是商合杭高铁路线和主要车站分布图。据此完成下列题。

3.商合杭高铁() A. 跨越我国地势二、三阶梯 B. 连接我国东中西部经济地带 C. 穿越我国南北方交界地区 D. 沟通京津冀和长三角城市群 4.商合杭高铁建设的主要自然障碍是 A. 地质灾害多 B. 河湖多 C. 风力较大 D. 地势起伏大 5.商合杭高铁的建设有利于() ①商丘市成为北方物流中心 ②长三角产业向中部转移 ③江南水乡旅游业的发展 ④增加公路运输的货运量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6.下列有关甲地商业网点特征的叙述与甲地自然条件不符的是( ) A. 密度小、规模小 B. 组织形式为固定与流动相结合 C. 沿河谷呈带状分布 D. 商业街、商业小区较多 7.甲地农产品的品质优于乙地,但销售量不如乙地,其主要原因是甲地( ) A. 农产品加工技术落后 B. 农药使用量大 C. 交通运输不便 D. 商品品牌意识差 根据《德州市城市总体规划》要求,考虑城市人口分布状况,德州市将中心城区商业中心划分为3个等级:市级商业中心、片区级商业中心、社区级商业中心,特别是规划建设“一主两副”三大市级商业中心。其中“一主”指新湖商业主中心,“两副”指新城商业副中心和科技城商业副中心。下图示意山东德州中心城区商业网点分布。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8.新湖商业主中心的区位优势是() A. 商业历史悠久,商场店铺多 B. 临近铁路线,商品流通快捷 C. 位于城市中心,辐射范围广 D. 交通通达度高,人口流量大 9.图中甲地带附近未布局商业中心,说明该地带最可能为() A. 绿化带 B. 农田 C. 河流 D. 交通干线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第一单元人口的变化 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和共同决定 2、回顾历史,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总趋势是不断增长的,最根本原因是 3、世界人口增长的最快速时期是 4、目前各大洲人口数量由多到少的顺序是 5、目前各大洲人口增长速度由快到慢的顺序是 6、发达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发展中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 7、二战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快速的主要原因是 8、20世纪70年代以后,人口增长缓慢的原因 9、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甚至出现负增长,这会带来什么问题 10、自然增长率= 11、人口增长模式的三类型(按发展顺序) 12、原始型的特点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传统型的特点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现代型的特点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13、发达国家人口增长模式为;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模式;我国的人口增长模式;世界人口增长模式处于阶段 14、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和 15、人口迁移按照是否跨越国界可分为和 16、19世纪以前,国际人口迁移的总特点是;二战后,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 17、二战后,由人口迁出地变为人口迁入地;由人口迁入地变为人口迁出地 18、我国人口迁移,80年代中期以前的特点,方向;80年代中期以后的方向,原因。 19、新中国成立后,始终是人口迁出地的省份 20、人口迁移对迁出地的影响,人口迁移对迁出地的影响 21、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22、在影响人口迁移的诸因素中,是主要因素 23、我国古代出现三次人口南迁,主要原因与有关 24、环境对人口的容量是有限度的,这种限度可以用表示,重要指标是 25、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与环境人口容量成正比的是,与环境人口容量成反比的是 26、“木桶效应”揭示,决定一个地区环境人口容量的数量是最的资源 27、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叫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二章测试题

必修二1-2章练习题 1.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指一定时期内() A.人口出生率与死亡率相减的得数B.人口生育率与死亡率相减的得数 C.新出生人口的百分比D.人口生育率与出生率相减的得数 2.人口增长的快慢由下列哪个因素所决定() A.人口出生率B.人口死亡率 C.人口自然增长率D.人口数量 3.人口的出生率与下列哪一因素密切相关() A.人口数量B.育龄妇女比重 C.人口年龄结构D.风俗习惯 4.产业革命后,人口死亡率明显下降,主要原因是() A.自然灾害减少B.战争没有 C.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D.农业的发展 5.受产业革命影响产生的人口增长模式是() A.“高——高——极低”模式 B.“高——高——较低”模式 C.“高——低——高”模式 D.“低——低——低”模式 据统计,我国西部有的农村地区人口老龄化也十分严重,这一现象正在引起人们的关注。6.一些农村的人口老龄化比城市严重的主要原因是() A.农村人口身体素质更好B.城市环境问题较严重 C.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得到更多改善D.农村地区大量青壮年外出打工 7.农村人口老龄化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是() A.拉动农村消费 B.老龄劳动力有丰富的生产经验,有利于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C.农村地区瞻养费用提高,农业投入受牵制 D.有利于促进城市郊区化 8.解决农村老龄化问题的对策是() A.控制农村青年劳动力外流,提高年轻人比例 B.增加农业生产的资金投入,提高农业生产力 C.增加老年劳动力就业岗位,让他们发挥余热

D.实行土地保障、家庭养老和社会保障相结合 9.底座收缩明显的“人口金字塔”图表明() A.少年儿童比重上升,人口规模趋向缩减 B.少年儿童比重下降,人口规模趋向缩减 C.老年人口比重上升,人口规模趋向扩大 D.老年人口比重下降,人口规模趋向扩大 10.下列国家组合中,人口连续呈现负增长的是() A.俄罗斯、美国B.巴西、古巴 C.意大利、匈牙利D.日本、中国 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增长模式都是不相同的 B.同一国家不同地区的人口增长模式一般都相同 C.一个国家的人口政策决定了该国的人口增长模式 D.从历史上看,世界各国的人口增长模式有很多共同之处 12.人口增长模式的变化过程大致是() ①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②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③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长率 A.①②③B.③②① C.②①③D.②③① 13.下列属于人口迁移的是() A.“五·一”节到美国旅游 B.上海人出差到北京 C.广州某同学去北京上大学 D.某市领导下乡检查工作 14.下列属于国际人口迁移的是() A.北宋末年,由于战争引起的中原人民大规模南迁 B.19世纪,俄国向西伯利亚流放犯人 C.明清时期我国广东、福建等省的人了移居东南亚 D.在我国参观、旅游的美国人 15.关于三峡库区的移民,正确的叙述是() A.移民的原因是因为三峡库区生态环境脆弱,人口环境承载量小

高中地理必修二综合测试题

08级地理模块测试题 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 区域划分的基础是 ( ) A.区域差异 B.区域面积 C.区域竞争力 D.区域内的人地关系 读我国东、中、西部三个经济地带的产业结构图,完成2~4题 2.目前,我国三个经济地带的产业结构是 ( ) A.东部地带的产业结构相对较优,二、三产业比重较大 B.中部地带的产业结构较优,一、二、三产业比例均衡 C.西部地带的产业结构最优,一、二、三产业均在27%~41%之间 D.西部地带第三产业比重较大,生产力水平较高 3.三个地带比较 ( ) A.①地区第一产业的比重小,说明其第一产业发展落后 B.随着我国西部地区的开发,③地带的第一产业比重将会大幅度的提高 C.三个地带中第三产业有可能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D.随着经济的发展,三个地带的第二产业比重将会上升,第三产业的比重会有所下降4.为了加强三个地带联合与互补发展,由东部地带向中、西部转移的工业发展类型是 A.劳动密集型 B.资金密集型 C.技术密集型 D.严重污染型 读我国南方某农村生态农业试验场生产模式图,回答5~6题 5.该村大田农业的主要肥料是 A.杂草秸秆,沼渣,化肥 B.沼渣,粪肥,塘泥 C.化肥,植物的秸秆,沼渣 D.菌渣,沼渣,塘泥 6.该地农民使用沼气作为燃料,对环境的影响是 ( A.有利于保护植被,减少水土流失,有利于净化环境 B.由于杂草填入沼气池减少了秸秆还田,所以土壤的肥力下降 C.饲料、肥料、燃料之间相争激烈,农民需要根据实际调整三者关系 D.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但不利于农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有机联系 7.下列关于“可持续发展”的认识,正确的是 A.停止开采不可再生资源,为子孙积累巨大的财富 B.加大加快各类可再生资源的开采力度 C.控制人口增长,使人口数量维持在目前的水平 D.在资源开发利用时,不能危害未来人类的生活需求 8.目前,影响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是 A.长期存在的资源短缺 B.严重的环境问题 C.庞大的人口数量 D.不利的外部环境 “新世纪农业可持续发展论坛”(秋季)于2006年7月21日~24日在昆明举行,会议就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结构调整,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作为核心,积极推进优势农产品的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继续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推动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等问题进行了讨论。据此回答9~10题。 9.农业生产活动带来的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主要表现为 A.农药化肥的使用 B.暴雨洪涝 C.土地沙化 D.矿物燃料的使用 10.下列关于我国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扩大种植业特别是粮食的种植面积②建立健全农业环境保护的法律体系③增加农产品的进口④增进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11.从“因地制宜,合理布局”考虑,在我国下列几组地区中,前者应重视农业技术开发与提高单产;后者应退耕还林还牧、维护生态平衡的一组是 ( ) A.塔里木盆地和云贵高原 B.南方低山丘陵地区和三江平原 C.江南丘陵和华北平原 D.长江三角洲和鄂尔多斯高原、 三峡工程是我国跨世纪的主要工程之一,据此回答12~14题。 12.长江三峡工程坝址位于 ( ) A.巫峡三斗坪湖北省 B.西陵峡三斗坪湖北省 C.瞿塘峡三斗坪重庆市 D.西陵峡南津关重庆市 13.长江三峡工程建成后,每年可减少煤炭消耗4000万~5000万吨,少排放二氧化碳1亿多吨、二氧化硫200万砘、一氧化碳1万吨、氮氧化物37万吨,同时还可以减少废水、废渣的排 放,三峡工程建成后将有利于 ( ) ①减轻温室效应②减少“白色污染”③防止土地沙漠化④减少水污染⑤减少酸雨⑥减少长江下游的水患 A.①④⑤⑥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⑤ D.②③⑤⑥ 14.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的有利影响主要在 ( ) A.长江流域 B.长江上游 C.长江中下游 D.长江中游 读下图,回答15~17题。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三节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三节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第一章人口的变化[教案] 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环境承载量、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 2.了解和理解全球人口容量估算与前景 3.了解和理解我国环境人口容量估算和前景 [过程与方法] 1.运用推理、分析找出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之间的内在关系 2.通过读图分析,使学生了解世界和我国的环境人后容量如何估计 3.结合我国严峻的人口、资源、环境关系,进一步认识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辩证思考问题的能力,学会处理复杂社会问题的基本思维方法 2.树立人口可持续发展观念,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我国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两项基本国策的认识 ●教学重点 1.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 2.有关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 ●教学难点 1.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及估计 2.理解人类要在世界各地消除贫困并保持人口合理容量,各国须采取相应措施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世界人口一直在增长,据预测,下世纪末全球人口可能达到处100亿以上。地球只有一个,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那么,我们生活的地球究竟能容纳多少人口呢一个国家或地区,又能容纳多少人口多少人才是最合适的数量呢 一、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 1.环境承载力(用来表示环境对人口的容量的限度) (1)概念: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2)衡量指标:人口数量。 2.环境人口容量

(为了估算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乃至整个地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而提出) (1)概念: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2)环境人口容量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木桶效应 ①资源(最主要因素):与人口容量呈正相关 ②科技发展水平:与人口容量呈正相关 ③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与人口容量呈负相关 ④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与人口容量呈正相关 (3)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 二、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 1.人口的合理容量 (1)概念:是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2)特点:理想的、难以确定精确数值的“虚数” (3)概念提出的意义:对于制定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有着重要的意义,进而影响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2.正确处理人类在世界各地消除贫困与保持人口的合理容量的关系 (1)人口问题(如人口过快增长、人口城市化和人口老龄化等)引发了严重的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 ①发达国家的人均消耗资源量很大,索取资源和转嫁有害生产的地域超出了本国的范围。 ②发展中国家不仅人口数量多,人均消费水平低,而且一些国家的人口仍在快速增长。 (2)措施:就整个世界来说 ①国际社会要倡导各国,尤其发展中国家要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规模之内; ②建立公平的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五章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 能力提升检测试题【解析版】

一、选择题 在我国进入“高铁时代“的大背景下,各城市的高铁站建设也方兴未艾,而部分河运却日益衰弱。中国首条在高原高海拔和戈壁荒漠地区开通的高速铁路兰新高铁全线开通运营.汉江全长1532公里,流域涉及6省市。素有“千里黄金水道”之称,回答以下问题。 1.兰州等大城市高铁车站远离主城区,布局在城市核心区的边缘,其主要原因是() A.高铁站用地面积广,郊区地价较低,可大大降低成本 B.促进高铁站所在郊区的城市化步伐 C.远离主城区,便于旅客集散 D.位于城乡结合部方便居民出行 2.近代以来,汉江航运不断萎缩下列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①新的运输方式的兴起并发展成为主要运输方式

②河流落差加大,水流湍急 ③水库、涵闸和桥梁等工程建设阻碍通航 ④船舶大型化使干流和下游的部分河段丧失通航能力 A.①④ B.①② C.①③ D.②④ 3.兰新高铁沿线修建了长达440千米的防护措施,在一些路段还出现了地上隧道。这些防护措施和隧道的作用是() A.防沙尘暴 B.防泥石流 C.防动物穿行 D.防大风 读下图(阴影部分表示水域),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4.关于图中所在大陆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大河多由东南流向西北 B.大陆西南沿海渔业资源丰富 C.气候温热,气候类型单一 D.近年来,最高山峰雪线下降 5.有专家指出,禽流感进入该大洲会给人类带来“极端的灾难”,主要是因为该大洲() A.经济发达,家禽饲养规模大 B.外来人口数量居各洲之首 C.经济贫困,医疗卫生条件差 D.国际贸易发达,会导致禽流感全球流行 6.若某生态学家在调查中发现图中M点及周边植被景观分布近似于图左侧上图部分所示(注:大圆的直径约2~4千米),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A.过度放牧 B.地势影响

最新高中地理必修二期中试题附答案

高中地理必修二期中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50分) 下图为英国人口学家布莱克根据人口发展过程的特点,将人口增长划分为以下阶段。认真分析下图,根据所学知识完成1~2题。 1.根据图中提供的相关信息,判断A曲线表示( ) A.出生率 B.死亡率 C.自然增长率 D.以上答案均不正确 2.根据图中提供的相关信息,判断图中C曲线表示的是( ) A.死亡率 B.出生率 C.自然增长率D.以上答案均不正确 3.“由于世界各国工业化进程不同,人口增长在不同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在世界人口增长过程中,人口增长速度在时间和空间上是有差别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产业革命后人口增长最快 B.“二战”后人口增长最快 C.经济发达国家或地区增长速度最快 D.地势平坦地区人口增长速度最快 4.中国人口问题比世界很多国家更复杂,其主要表现是( ) A.由于实行计划生育,年均净增人口减少,劳动力不足 B.文化素质提高,生育率下降 C.一方面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另一方面人口老龄化严重 D.民族众多,计划生育执行难度大 下图反映了亚洲某国人口增长与构成的变化及其发展趋势。据此回答5~6题。 5.该国人口变化趋势的一个突出特征是( ) A.年轻劳动力过剩B.老龄化趋势显著 C.自然增长率上升 D.人口出生率较高 6.示意图显示,该国人口平均寿命状况是( ) A.平均寿命延长,女性长于男性 B.平均寿命延长,男性长于女性 C.平均寿命缩短,女性长于男性 D.平均寿命缩短,男性长于女性 7.下列关于人口迁移的叙述正确的是() A.我国“十一黄金周”,大批国内外游客前往八达岭长城,这种现象属于人口迁移B.20世纪60年代之后,美国人口有向西部和南部移动的趋势 C.人口迁移对迁出地有益无害 D.人口迁移对迁入地有益无害 8. 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是( ) A.由农村到农村的人口迁移B.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 ★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与地区分布 一、世界人口增长(课本P4~5) 1、人口发展趋势:人口不断增长 、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 ⑴时间特点:不断增长,20 世纪以来是世界人口增长的快速时期, 原因是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方式的进步。 ⑵地区差异:发达国家自然增长率低,人口增长缓慢; 发展中国家政治独立,民族经济发展,医疗卫生事 业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快。 (课本P5~7):是从死亡率的下降开始的。 、人口自然增长最根本因素:取决于生产力水平的高低 决定因素:自然增长率(正负值均可)、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 出生率--死亡 率) 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差异 世界人口增长95%来自发展中国家,世 界人口增长处于增长下降阶段。 非洲:高增长阶段---过度模式 亚洲、拉丁美洲:增长下降阶段---过度模式 欧洲、北美、大洋洲:低增长阶段---三低模式 (人口老龄化是指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0%或者65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7%以上) ★第二节人口的迁移 一、人口的迁移 1、定义: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改变其定居地的行为。

2、人口迁移三要素:居住变更----居住地改变或者户籍改变;时间范围----时间上长期性(1年以上); 空间位置变化----跨越一定的行政界限。 3、人口迁移的类型(课本P11~P13) 不同时期、地区的国际人口迁移 时期特点迁出地区迁入地区原因意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口从发展中国 家流向发达国家; 定居移民减少,短 期流动人口增加 拉丁美洲、 亚洲、非洲 等 西欧、北美、 西亚、北非 迁入地区 经济发展快 调整了劳动力空间分布不 均 不同时期的国内人口迁移 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脆弱;战争频繁;自然灾害;政府组织"屯垦戍边" 时代影响因素迁移特点流向 古代深受统治者及其行政力量的束缚;自 给自足的农业经济脆弱;战争频繁; 自然灾害;政府组织"屯垦戍边" 大批迁入迁往自然条件较好的地区 当代中国成立到 20世纪80年 代中期 受国家政治政策影响大(支边等) 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 管理制度 有计划、有组织 东部——西北和东北 沿海——内陆 20世纪80年 代中期以来 国家改革开放政策 经济因素起主导作用 (改革开放政 策) 迁移流量大,流 向改变 西部——东部沿海城市和 工矿区 农村——城市 人口迁移效应 对迁入地区积极提供廉价劳动力,节约教育费用,促进迁入地经济发展消极造成不安定因素,加剧人地矛盾 对迁出地区积极缓解人地矛盾,改善环境,增加收入(外汇),加强与经济发达地区经济、社会文化交流消极人才外流 其它效应改变人口分布,人口结构;促进民族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人口群体基因交流和融合 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可能成为促进人口迁移的决定因素 主要因素(课本P13~14)举例 1、经济因素:经济发展、交通和通信、收入、生活条件, 其中经济因素起重要作用 经济收入较高的地方吸引人口迁入 2、政治因素:战争、宗教、变革、政策、政治中心变更我国历史上的移民戍边 3、社会文化因素:教育求学、宗教信仰、民族越来越多的学生去海外求学 4、生态环境因素:气候、土壤、水、矿产资源,自然灾害爱尔兰水灾引发饥荒,许多农户迁往美国 5、其它因素:人的心理和生理,性别年龄,家庭和婚姻, 迁出地和迁入地的距离等 因与外国人结婚,迁居到国外青年比少年 和老年迁移的比重更大 一、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 环境承载力:环境能持续供养的最大人口数量,人口数量是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 2.环境人口容量(课本P17) 概念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报政府和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 供养的最大人口数量(警戒值,不确定性,相对确定)。环境人口容量取决于数量最少的资 源数量。全球为110亿,我国为16亿。 影响因素1、自然资源;2、科技发展水平;3、人类文化水平等 二、地球上适合养多少人 人口合理容量 概念 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和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虚拟值,不确定性,相对确定)影响 因素 ⑴资源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正相关);⑵科技发展水平;(正相关) ⑶地域开放程度(正相关);⑷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反相关) 意义 对于制定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有重要意义,进而影响区域的经济社会 发展战略 实现 措施 世界:发展中国家要尽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规模内;建立公平的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 不断追求高水平生后质量的平等权利 各国、各地区:尊重人地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因地制宜制定本区域持续发展战略。 三、活动 1.我国环境人口容量评估依据是耕地资源,因为土地是人类生存的基本物质资料。 2.我国人口与耕地资源,人口与水资源关系特别紧张. 3.改善我国人口与环境问题必须贯彻执行的基本国策是:实行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4.结合我国人口增长的情况和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现实,分析我国人口政策的合理性 ⑴我国资源种类和总量丰富,但人均少,利用水平和开发技术低,资源破坏和浪费严重,资源相对短缺; ⑵我国人口增长模式基本进入现代型,但人口基数大,年净增人口数量大 ⑶经济快速发展,人口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突出。 实战演练: 1.如右图,a、b区域的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分别属于( ) A.“三低”模式和过渡模式 B.“高低高”模式和过渡模式 C.“三低”模式和“高高低”模式 D.“高高低”模式和过渡模式 2.日本和荷兰等国合理人口容量较高的原因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