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总目指瑕

中医古籍总目指瑕
中医古籍总目指瑕

《全国中医古籍总目》指瑕

内容摘要:《全国中医古籍总目》一书是现阶段著录中医古籍最多,最权威的中医古籍联合书目之一,也是中医联合目录编纂的最新学术成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开发,医学史、科技史等研究,提供极其重要的学术参考,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然《全国中医古籍总目》对中医古籍的著录,偶有不当之处,如以字号误为作者原名等,致使作者时代不明,师承授受关系缺然。笔者在校辑《清人著述总目》过程中,发现了关于《全国中医古籍总目》的问题,分类撮录,俾有所参考焉。

关键词:全国中医古籍总目、中医古籍、目录

《全国中医古籍总目》一书是现阶段著录中医古籍最多,最权威的中医古籍联合书目之一,也是中医联合目录编纂的最新学术成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开发,医学史、科技史等研究,提供极其重要的学术参考,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然《全国中医古籍总目》对中医古籍的著录,偶有不当之处,如以字号误为作者原名、一书多次著录等,皆白璧之瑕,不掩大美。但这些问题,或为撰者失考,或作者时代不明,致使师承授受关系缺然,一些有价值的典籍未得以揭示。笔者在校辑《清人著述总目》过程中,发现了关于《全国中医古籍总目》的问题,分类撮录,参辑众本,详加论列,俾有所补益焉。

一、以字号误作原名者。

1、《眼科约编》、《眼科备览》二书,《全国中医古籍总目》、《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中国医籍通考》皆云颜筱园撰。按,《眼科约编》前有颜氏自序云:“《眼科约编》者,梧暇日之所撮录也。”序末云:“道光甲午菊月密峰尔梧颜筱园氏自序于寻乐草堂。”知筱园,为作者字号。(光绪)《惠州府志》卷二十七著录:“《眼科约编》,国朝颜尔梧撰。尔梧字凤甫,连平人。”1《惠州府志》卷三十九有其小传云:“顏尔梧,字凤甫,連平人。捐职按察司照磨。素善岐黃术,而眼科尤精,名重於時。著有《眼科约编》。”以是可知,颜筱园,当为颜尔梧。尔梧,字凤甫,一字筱园,号蔼人。福建连平人。

2、《元汇医镜》五卷,《全国中医古籍总目》著录,作刘琇峰撰。《中医古籍书目提要》、《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中国医籍通考》作敲蹻道人(盼蟾子)撰。按,当为宛平刘名瑞撰。名瑞,号琇峰,道号盻蟾子,又号敲蹻道人。民国刻本《元汇医镜》书名页题“敲蹻道人盻蟾子刘著”。自序末署“光绪戊申戊午己亥北京天寿山桃源观敲蹻道人刘撰”。序后有“敲蹻道人、盻蟾子刘”二方木记。

3、《麻疹汇要》二卷,《全国中医古籍总目》、《中国医籍通考》、《中国医籍续考》著录,作吕新甫编。按,当为东阳吕铭撰。铭,字新甫,咸丰八年举人。居东阳马上桥。其所撰《治疹全书》卷端题:“古吴宁新甫吕铭参阅,男耀垣、耀玑同辑”2。东阳《卢正珩日记》同治元年九月廿五日:偕受卿笙甫至马上桥吕新甫(吕铭)家。顷春珊、浦廷均来。夜宿吕氏敦好斋3。

1(清)劉溎年修,鄧掄斌纂,(光绪)《惠州府志》卷二十七,光绪十七年刻本。

2《中国历代医家传录》386页,

3郭佐唐选注《卢正珩日记》,载《东阳文史资料选辑》第13辑,1997年排印本,第58页。

4、《眼科百问》二卷,《全国中医古籍总目》、《中国医籍通考》、《东北目》、《拾遗》等著录,作王子固辑。按,当为长垣王行冲辑。行冲,字子固,文之,号勉斋。康熙五年举人。《眼科百问》前有顺治十四年崔胤弘序,序云:“文之王子固,余家珠王叔宝以渭阳事余者,性颖异,博闻强识,于书无所不沉酣,经术而旁通医。”(嘉庆)《长垣县志》卷十一有其传:“王行冲,字文之,号勉齐,明少保永光孙。康熙丙午举人。事母尽孝,遭母丧,寝柩侧不入内者四载。乐善好施,尝设义学,开药局,施钱米,济贫乏,人皆感之。性聪慧好学。凡天文、地理、六奇、太乙、医术,皆能明其奥旨。工书法,兼通绘事。年八十,以赴礼闱,卒于京邸。”

5、《喉證指南》四卷,《達生保赤編》(一名《保赤良方》)四卷首一卷,《經驗急救良方》一卷,《全国中医古籍总目》、《中国医籍通考》、《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等皆作严江寄湘渔父撰。考《保赤良方》,有寄湘渔父自序云:“忆自岁庚午,改官陇上”。序末署:自识于甘肃秦州署之退思斋。知严江寄湘渔父,乃为官甘肃者。周兆璋序云:“余二田刺史,浙人,寄籍湖南。”于此可知,寄湘渔父为余姓,字二田。刺史,一般是指官知府、知州者。考此时秦州知州为余泽春。泽春字二田,号寄湘渔父,浙江遂安人,寄籍湖南。

6、《通俗咽喉科学》一卷,《全国中医古籍总目》、《中国医籍通考》著录,作张若霞撰。按,当为山阴张拯滋撰。拯滋,字若霞。张拯亢兄。善画雁,有诗才。民国二年创螭阳诗学社。著有《螭阳志》、《食疗治病新书》、《草药新纂》、《通俗内科学》等。光绪十一年生,1957年卒。

7、《胎产集要》三卷,《全国中医古籍总目》、《中国医籍通考》、《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贩书偶记续录》著录,作黄惕斋辑。卷端题鹤湖黄惕斋辑。道光十九年宗室惠林序云:鹤湘黄君所辑《胎产辑要》三卷4。《中医人名词典》:黄兴德,字惕斋。尝集诸家之说,删繁补阙,辑为《胎产辑要》,后更名《达生保赤全编》。

8、《胎产珍庆集》六卷,《全国中医古籍总目》、《中国医籍通考》著录,作宋若昂撰。按,是书前有张文翰序云,宋曾任范县教谕,城武、蓬莱训导。考(道光)《城武县志》职官表中有宋綵,利津人,拔贡生,乾隆四十年任训导。此宋若昂者,即清利津宋綵。

9、《女科锦囊》、《伤寒锦囊》二书,《全国中医古籍总目》、《中国医籍通考》、《东北目》著录,作刘渭川撰。按,考(嘉庆)《无为州志》卷二十一有:“刘泽清,字渭川,号浊翁。诸生,以女医鸣于时,著《女科指南》二卷”5刘渭川,即无为刘泽清。泽清字渭川,号浊翁。

10、《脉学全书》二卷,《全国中医古籍总目》、《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中国医籍续考》著录,作陈虞宾撰。按当为陈蕴华撰。蕴华,字虞宾,同治十二年拔

4《中医人名词典》564页。

5(清)顾浩修,吴元庆纂(嘉庆)《无为州志》卷二十一,清嘉庆八年刻本

贡。四川犍为人。著有《北马南船记》。

11、《本草诗》二卷,《全国中医古籍总目》、《中国医籍通考》、《北大善》《本草书录》、《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著录,《中国本草全书》影印,皆作赵瑾叔撰注,陆文谟补。按,是书卷端题:杭人赵瑾叔撰并注,钱塘陆文谟典三甫较定。前有乾隆元年陆文谟序云:兹《本草诗》一编,出吾乡赵瑾叔先生手,自作自注,凡四百六十一种,所谓五之一也。《郭西小志》赵瑾叔条云:“钱塘赵瑾叔,名瑜,入籍武康……与洪稗畦齐名,撰有《熊罴梦》、《秦淮雪》、《青霞锦》、《翠微楼》传奇数种。江村高士奇尝聘居燕邸,与稗畦同撰《词典》。”赵瑾叔,当为钱塘赵瑜。瑜,字瑾叔。

12、《仙方合集》二卷,《全国中医古籍总目》、《中国医籍通考》、《中国医籍大辞典》著录,《中医珍本丛书》影印本、北京科技出版排印商山校点本《仙方合集》等皆作贾山亭辑。按,即苍溪贾儒珍撰。儒珍,一名道圆,字聘候,号山亭,别号知足子,道圆居士。其祖贾宜亭,世居南部县,乾隆二十年徙居苍溪。父贾聚五,知文事。儒珍,自幼好学,博综经史,及长留寓成都,广交学友。归乡后,以竹桥斋为号校刻经籍,兴办寻乐书岩义学。儒珍好宋明理学,崇尚格物致知,主敬、立诚慎独之旨,与嘉定李嘉秀、阆中许义楼等教授于寻乐书岩义学。生于嘉庆二十一年,卒于光绪二十一年6。

13、《辩证良方》四卷,《全国中医古籍总目》、《中国医籍通考》著录,作蒋杏桥辑。按,当为蒋锡荣辑。锡荣,字杏桥。道光丁酉副贡。武进人。《武阳志余》卷一有其传云:蒋锡荣,字杏桥。副贡生。江宁陷,锡荣著《絶粤匪檄》以激劝忠义。贼至,守北城。及?,与子湛恩赴水死7。

14、《神仙濟世良方》二卷,《全国中医古籍总目》、《中国医籍通考》著录,作柏鹤亭撰。按当为汉军柏永瑞撰,永瑞,字鹤亭,内务府正黄旗汉军。乾隆五十九年任阳曲典史8。

15、《沈子畏先生医案》,《全国中医古籍总目》、《中国医籍通考》著录,作沈子畏撰。按,应为沈凤葆撰。凤葆,字子畏。(民国)《桐乡县志》皆有其传。传云:“沈凤葆,字子畏,桐乡乌镇人”。“祖成美,名兰舫,为逸舲僧高弟傅,子繘泉、词源。凤葆,繘泉子也。少孤,受业于成美之门人沈馨斋,馨斋,德清人也。名树德,其兄梅清名树培,为丁受堂高弟。凤葆融会诸家,独标真谛,所居嵇家汇,庭户以外,俨若市廛,弟子数十人皆传其业。至今浙西人士精岐黄术者,以为导源乌镇焉。宣统元年卒,年五十三。葬杭州王家坞”9。

16、《吴甫恬先生自存医案》,《全国中医古籍总目》、《中国医籍通考》、《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著录,作吴甫恬撰。按应为清江阴吴士瑛撰,士瑛,字甫恬,一作甫田,号壶芦山人,又号子虚子。(光绪)《江阴县志》卷十八云:“吴士瑛,

6王峻峰撰《寻乐书岩》,载1986年《苍溪文史资料选辑》第1辑,第179页。

7(清)莊毓鋐,陸鼎翰纂修(光緒)《武陽志餘》卷一,清光緒十四年活字本

8(清)李培謙監修,閻士驤纂輯,(道光)《陽曲縣志》政略十二,清道光刻本。

9卢学溥纂修,(民国)《乌青镇志》卷三十,民国二十年刻本。

字甫田,太学生,熟于素问诸书。著有《痢疾明辩》,万青藜为之序。”

17、《韩拜墀先生方案》不分卷,《全国中医古籍总目》著录,作韩拜墀撰。按当为清娄县韩文衡撰。文衡,字清泉,号半池,又号拜墀。江苏娄县人。祖籍浙江遂安,故别号随安子,晚号和叟。咸丰六年生,民国十八年卒。每于诊务之暇,著作不辍。手书心得验方,分门别类,经数年,成《随安医案》七卷,《临症摘要》若干卷,详校虞山陈耕道《疫痧草》两卷10。

18、《医医医》三卷,《全国中医古籍总目》、《中国医籍通考》、《东北地区古籍线装书联合目录》等著录,作孟今氏撰。按书前有徐绍桢序云:“孟今于风八先生,桢髫年在桂林闻名”。知孟今氏者,姓于。考《清稗类钞》卷七十一,171页。艺术类“于风八欲医医条”云:“桂林于风八,一号孟今,久客广州,绝意进取,专一于医……宣统己酉乃遂发愤著书,书成,名之曰《医医医》。盖以医医之医自任也”。又《清稗类钞》卷四十,第38页,姓名类,“以天文数目之字合为字”条云:“光绪中粤西有秦书祥于夔者,结友十人,讲学论道,于字风八,取义于八方风也”。于此可知,于风八者,即于夔,字风八,号孟今。

19、《增注医宗己任编》四种八卷,《全国中医古籍总目》、《中国医籍通考》、《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571《中国丛书综录》709著录,皆作湖州杨乘六撰,按当为鄞县高斗魁等撰,旌德方汝谦补注,湖州杨乘六评。

20、《医学三书合刻》三种三卷,清光绪元年莲池书院刻本。《全国中医古籍总目》、《中国医籍通考》、《中国丛书综录》、《东北地区古籍线装书联合目录》、《江苏地方文献书目》著录,皆作陶慰农辑。按应为清陶云锦辑。云锦,字慰农。同治七年任邢台知县。江苏吴县人。

21、《小云巢丛刊》七种无卷数,《全国中医古籍总目》、《中国医籍通考》著录,作徐了缘辑。按,为黄岩徐佩华辑。佩华,字晓玄,晚号了缘居士11。

22、《伤寒源流全集》六卷,《全国中医古籍总目》、《中国医籍通考》、《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著录,作陶憺庵辑。按当为宁乡陶之典辑。之典,字五徽,号憺庵,宁乡人。顺治十八年拔贡生。随父汝鼐隐山中,屡辟不起。及安亲王驻军长沙,聘为世子诸王授经,未几辞归。后考授内阁中书。性情恬静,动履端方,尤笃六行,虽缌麻之服,必弥期而阕。父殁,庐墓三年,未尝见齿。工诗古文词,尤精尺牍,耄犹好学,八十有六考终。居平精于医,有医书行世。有《冠松岩诗古文全集》、《岳麓志》《沩山志》、《陶瓶子史杂录》、《伤寒源流》行世。传见(乾隆)《湖南通志》,(乾隆)《宁乡县志》。

23、《伤寒解义》无卷数,《全国中医古籍总目》、《东北地区古籍线装书联合目录》著录,凭虚子撰,按当为平度荆中允撰,中允,名致信,以字行,号凭虚子,道光二十九年生,民国十六年卒。荆氏自幼业儒,屡试不第,遂无意于功名,乃以教书为业,兼习岐黄之术,尤工仲景之学,故临症善用经方,亦喜用小方验方。

10唐舜华撰《名中医师韩半池小传》,载《松江文史》第7辑,1986年排印本,第41页。

11刘时觉撰,《中国医籍续考》,2011年人民卫生出版社,第1349页。

观其一生所遗方药,皆平正通达之品,从容徐缓,不求近功。荆氏学识渊博,才思敏捷,临症之余,有所得即录之,日久成册,故著述甚多,计有《伤寒解义》、《金匮解义》、《伤寒说约》、《伤寒原方》、《玉镜新拭》、《脉理绍聖》、《难经二解》、《脉法指南》、《长沙遗蕴》、《兰宝遗蕴》、《医林笔记》、《本草易读》、《针灸指南》、《司天运气》、《妇科提纲》、《瘍科必用》、《药宝嬉戏》、《疹痘类方》、《异方合编》、《验案秘珍》、《济生纲目》、《医法精约》等二十二种之多。《本草易读》、《先聖遗范》(即《伤寒解义》、《玉镜新拭》、《长沙遗蕴》三种合刊)二者刊行,余皆散佚12。

24、《温热病指南集》一卷,《全国中医古籍总目》、《中国医籍通考》著录,作陈祖恭撰,顾尚之评。按当做清顾观光评。观光,字宾王,号尚之,别号武陵山人。江苏金山人。嘉庆四年生,同治元年卒13。

25、《寒疫合编》四卷,《全国中医古籍总目》著录,作王春田编,按当为清什邡王光甸编,光甸字春田,号半憨山人。(民国)《重修什邡县志》卷八艺文著录:《寒疫合编》四卷,邑人王光甸撰14。

26、《羊毛痧验方》一卷,《羊毛瘟疫新论》不分卷,《全国中医古籍总目》、《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著录,作刘月汀编。按当为清邵阳刘文範编。文范,字月汀。邵阳人,清军驻防营营医,久驻安徽15。

27、《内科心典》五卷,《全国中医古籍总目》、《中国医籍通考》著录,作闵曙公原撰,元和徐时进纂。按当为元和闵暹撰。暹,字曙公,号迈庵。天性孝友,精岐黄术,士林推重之,云间李士材尤相器重16。著有《内科心典》五卷,《迈庵诗文》二卷。

28、《新刻指迷医碑》二十卷,《全国中医古籍总目》435、《东北地区古籍线装书联合目录》作沔西蔡玉美撰。按当为清合川蔡珅撰。珅,字玉美,号阳和,一作元和。乾隆五十二年生,光绪九年卒17。

29、《救吞生烟笔记》,《全国中医古籍总目》著录,作沈俊卿撰,卫祥椿录。按前有卫祥椿序云:吾友江阴俊卿先生祖培,慨世人不忍一朝之忿,吞食生烟以毕命者,不可胜数。知此书乃江阴沈祖培撰,俊卿乃其字号也。(民国)《江阴县续志》卷十三云:沈祖培,字俊卿。景章子。袭云骑尉,江阴城守营收标学习”。

二、误刻书者为撰著者

《眼科宝籍》,《全国中医古籍总目》著录,作程洛东订。按,此即《眼科秘方》,歙县程正通撰,正通,号松崖,乾嘉时人。而歙县程洛东只是刻书者,非撰著者

12陈荫棫撰,《清末民初平度名医荆中允》,载《平度文史资料》第6辑,1990年排印本,第107页。

13王钟翰校点,《清史列传》卷五百七《顾观光传》,1987年中华书局排印本,第5627页。

14王文照修,吳江纂(民國)《重修什邡縣志》,民國十八年鉛印本。

15寻霖,龚笃清编,《湘人著述表》,2010年岳麓书社排印本,第209页。

16清,彭方周纂修,《吴郡甫里志》卷七,清乾隆刻本。

17刘继智撰,《合川清代杰出的医学著作指迷医碑》,载《合川文史资料》第13辑,1996年排印本,第163页

18。

三、撰著者须详考者

1、《痘疹元珠》一卷,《全国中医古籍总目》著录,作著者佚名。按《东北地区古籍线装书联合目录》著录,作旌德江希舜撰。(乾隆)《旌德县志》卷八有传:江希舜,字孺慕。精于幼科,着有《痘症玄珠》诸医书,首创种痘良方,概不计利。生于万历十三年,卒于康熙七年19。当即其人。

2、《温热朗照》八卷,《全国中医古籍总目》著录,作俞昌撰。按,是书为清吴县缪尊义汇录周扬俊、张璐、俞昌三家之说而有折中,纂辑成书。元和管礼耕序云:“松心缪先生,乾隆时吴中名医也,尝汇西昌喻氏以下各家论温热治法,反复参考而折其中,成《温热朗照》。”《全国中医古籍总目》著录此书有康熙刻本,藏国家图书馆,似国图亦无此本。

3、《晰微补化全书》二卷补遗一卷附录一卷,《全国中医古籍总目》、《中国医籍通考》、《贩书偶记续编》著录,作郭鏸撰。按王凯以郭志邃《痧胀玉衡》一书为蓝本,撰成《晰微补化全书》,又名《痧胀全书》20。

四、作者时代有误者

《每日食物却病方》二卷,《全国中医古籍总目》著录,是书卷端题:新都吴汝纪肃卿甫纂辑。(光绪)《续江宁府志》卷十五:“吴汝纪,字肃卿,有仿宋刻《陶靖节集》,见《焦澹园集》。”此吴汝纪爲明代歙县人,万历时任福建正理问。

五、一书而分著录于二处者

《医方诗要》四卷,《全国中医古籍总目》分别在孙庚、唐宝善名下著录,实为一书。书前有孙庚位金序云:“追忆吾考实三公在日,尝语余日:《医方集解》一书系休宁汪初庵先生博采古圣贤之方书,错综参伍,诚为医家切近之途。立意编括成歌,以备后学之易于记诵、便于搜寻,不意天夺吾考之年,竟未酬其素志,迄今思之,不禁于怀矣。遂不自揣,约取是书于近人常用之方,括成诗句,悉按诗韵,平仄尽叶,名曰《医方诗要》。”21知此书为仪徵孙庚撰,庚字位金。是书扉页作邗江唐楚珍参辑,唐宝善应为钞辑者,非撰著者。

六,以撰序者误为作者

《救急应验良方》四卷,《全国中医古籍总目》著录,作王克广撰。按,书前王克广序云:蒋子钞《救急应验良方》四卷。可知此书为蒋氏作钞集者。卫淇跋亦云:然此非蒋子所作也,前人备之,蒋子集之耳。可知此书非王克广所辑明矣。《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不著撰人。《全国中医古籍总目》作蒋崇显辑。

七、一书重复收录

1、《邵氏三折肱》二卷,《全国中医古籍总目》著录,作鸿城退士辑。又著录《三折肱醫案》二卷,邵炳扬撰,实为一书。《中国医籍通考》著录《邵氏三折肱》,前有鸿城退士序云:“家君治症三十年余,以前方案,诸同门悉皆选录,因遭兵燹,概付沦亡。今自庚申秋随侍案头,又经三载,所见所闻,症已略备,爰循旧

18来雅庭撰,《程松崖眼科医籍版本与作者澄源》,《中医药理论与应用研究:安徽中医药继承与创新博士

科技论坛论文集》,2008安徽大学出版社,131页

19(清)李瑾修,葉長揚纂(乾隆)《旌德縣志》卷之八,清乾隆十九年刻本。

20贾维诚等编著,《中国医籍志》,1983年中国医院管理杂志社排印本,第573页。

21严世芸主编,《中国医籍通考》, 1992年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第3582页。

式,私辑新编。”此鸿城退士,当为邵炳扬之子。邵炳扬,字杏泉,清元和县人。登瀛曾孙。弱冠入庠,受学于万载辛公门下,为学官弟子。工文章,旁及经解古学,试日兼两卷,辛公奇赏之。后弃举子业,专攻岐黄,名噪一时。行医三十余年,所为触类旁通,往往得曾祖遗书之诣。庚申之难,避地通州、上海,应诊者门庭如市,吴中习岐黄家言,以百数,莫之或先也。杏泉之曾祖步青先生,为薛一瓢徵君之高弟,从祖鲁瞻先生,从父春泉先生继之,至炳扬凡四世,历百有余年,咸以医名授受,渊源有自来矣。同治间,将邵登瀛《四时病机》、((温毒病论》、《妇科歌诀》三书,重加考订,补其残缺,序次刊行。自著有《三折肱医书》二卷、《经验方))等22。

2、《印機草》(一名《馬氏醫案》)一卷,《全国中医古籍总目》著录。又著录《马氏医案》,作马松编;《马氏医案存真》二卷,宋兆淇编。马松,乃马俶之讹。宋兆淇者,盖是编刊者,并非著述。实皆为马俶之《医案》一书。马俶,元仪,明末清初吴县人。曾几经名医指授,得薛立斋之学,为李中梓、沈朗仲入室弟子,又从喻昌游,尽得其传。康熙时,马俶医名籍甚,从学者甚众,著名者如朱绅、盛笏、项锦宣、吕永刚、俞士荣、江承启等。所著有《印机草》(又名《马氏医案》)一卷,校定沈朗仲所撰之《病机汇论》十八卷(民国《吴县志》艺文考作十二卷,误),《马师津梁》八卷,由门人整理而成。另有《医要》一书,今佚,《证论精微》,现存钞本,卒年八十余23。

22俞志高编著,《吴中名医录》,1993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排印本,第212页

23俞志高编著,《吴中名医录》,第134页

中医古籍总目指瑕

《全国中医古籍总目》指瑕 内容摘要:《全国中医古籍总目》一书是现阶段著录中医古籍最多,最权威的中医古籍联合书目之一,也是中医联合目录编纂的最新学术成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开发,医学史、科技史等研究,提供极其重要的学术参考,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然《全国中医古籍总目》对中医古籍的著录,偶有不当之处,如以字号误为作者原名等,致使作者时代不明,师承授受关系缺然。笔者在校辑《清人著述总目》过程中,发现了关于《全国中医古籍总目》的问题,分类撮录,俾有所参考焉。 关键词:全国中医古籍总目、中医古籍、目录 《全国中医古籍总目》一书是现阶段著录中医古籍最多,最权威的中医古籍联合书目之一,也是中医联合目录编纂的最新学术成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开发,医学史、科技史等研究,提供极其重要的学术参考,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然《全国中医古籍总目》对中医古籍的著录,偶有不当之处,如以字号误为作者原名、一书多次著录等,皆白璧之瑕,不掩大美。但这些问题,或为撰者失考,或作者时代不明,致使师承授受关系缺然,一些有价值的典籍未得以揭示。笔者在校辑《清人著述总目》过程中,发现了关于《全国中医古籍总目》的问题,分类撮录,参辑众本,详加论列,俾有所补益焉。 一、以字号误作原名者。 1、《眼科约编》、《眼科备览》二书,《全国中医古籍总目》、《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中国医籍通考》皆云颜筱园撰。按,《眼科约编》前有颜氏自序云:“《眼科约编》者,梧暇日之所撮录也。”序末云:“道光甲午菊月密峰尔梧颜筱园氏自序于寻乐草堂。”知筱园,为作者字号。(光绪)《惠州府志》卷二十七著录:“《眼科约编》,国朝颜尔梧撰。尔梧字凤甫,连平人。”1《惠州府志》卷三十九有其小传云:“顏尔梧,字凤甫,連平人。捐职按察司照磨。素善岐黃术,而眼科尤精,名重於時。著有《眼科约编》。”以是可知,颜筱园,当为颜尔梧。尔梧,字凤甫,一字筱园,号蔼人。福建连平人。 2、《元汇医镜》五卷,《全国中医古籍总目》著录,作刘琇峰撰。《中医古籍书目提要》、《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中国医籍通考》作敲蹻道人(盼蟾子)撰。按,当为宛平刘名瑞撰。名瑞,号琇峰,道号盻蟾子,又号敲蹻道人。民国刻本《元汇医镜》书名页题“敲蹻道人盻蟾子刘著”。自序末署“光绪戊申戊午己亥北京天寿山桃源观敲蹻道人刘撰”。序后有“敲蹻道人、盻蟾子刘”二方木记。 3、《麻疹汇要》二卷,《全国中医古籍总目》、《中国医籍通考》、《中国医籍续考》著录,作吕新甫编。按,当为东阳吕铭撰。铭,字新甫,咸丰八年举人。居东阳马上桥。其所撰《治疹全书》卷端题:“古吴宁新甫吕铭参阅,男耀垣、耀玑同辑”2。东阳《卢正珩日记》同治元年九月廿五日:偕受卿笙甫至马上桥吕新甫(吕铭)家。顷春珊、浦廷均来。夜宿吕氏敦好斋3。 1(清)劉溎年修,鄧掄斌纂,(光绪)《惠州府志》卷二十七,光绪十七年刻本。 2《中国历代医家传录》386页, 3郭佐唐选注《卢正珩日记》,载《东阳文史资料选辑》第13辑,1997年排印本,第58页。

中医古籍大全-难经经释

中医古籍大全-难经经释.txt爱情是彩色气球,无论颜色如何严厉,经不起针尖轻轻一刺。一流的爱人,既能让女人爱一辈子,又能一辈子爱一个女人!中医古籍大全-难经经释 书名:难经经释 作者:徐灵胎 朝代:清 年份:公元1644-1911年 <目录> <篇名>叙 属性:《难经》,非经也。以《灵》、《素》之微言奥旨引端未发者,设为问答之语,俾畅厥义也。古人书篇名义,非可苟称, 难者辩论之谓,天下岂有以难名为经者,故知《难经》非经也。自古言医者,皆祖《内经》,而《内经》之学,至汉而分∶ 仓公氏以诊胜,仲景以方胜,华佗氏以针灸杂法胜;虽皆不离乎《内经》,而师承各别。逮晋、唐以后,则支流愈分,徒 讲乎医之术,而不讲乎医之道,则去圣远矣。惟《难经》则悉本《内经》之语,而敷畅其义,圣学之传,惟此为得其宗。 然窃有疑焉,其说有即以经文为释者,有悖经文而为释者,有颠倒经文以为释者。夫苟如他书之别有师承,则人自立说, 源流莫考,即使与古圣之说大悖,亦无从而证其是非,若即本《内经》之文以释《内经》,则《内经》具在也,以经证经 而是非显然矣。然此书之垂已二千余年,注者不下数十家,皆不敢有异议,其间有大可疑者,且多曲为解释,并他书之 是者反疑之,则岂前人皆无识乎?殆非也。盖经学之不讲久矣!惟知溯流以寻源,源不得,则中道而止,未尝从源以及 流也。故以《难经》视《难经》,则《难经》自无可议;以《内经》之义疏视《难经》,则《难经》正多疵也。余始也, 盖尝崇信而佩习之,习之久而渐疑其或非,更习之久而信己之必是,非信己也,信夫《难经》之必不可违乎《内经》也。 于是本其发难之情,先为申述《内经》本意,索其条理,随文诠释;既乃别其异同,辨其是否,其间有殊法异义,其说 不本于《内经》,而与《内经》相发明者,此则别有师承,又不得执《内经》而议其可否。惟夫遵《内经》之训而诠解未 洽者,则摘而证之于《经》,非以《难经》为可訾也,正所以彰《难经》于天下后世,使知《难经》之为《内经》羽翼, 其渊源如是也,因名之为《经释》。《难经》所以释《经》,今复以《经》释《难》,以《难》释《经》而《经》明,以《经》 释《难》而《难》明,此则所谓医之道也,而非术也。其曰秦越人着者,始见于《新唐书·艺文志》,盖不可定,然实两 汉以前书云! \x雍正五年三月既望松陵徐大椿叙\x <目录> <篇名>卷上

(完整版)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后记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后记 冀淑英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是一部当今国家现藏古籍善本书的总目录,本书的编辑出版,实现了周恩来总理生前的一项遗愿。1975年周总理在病中发出了“要尽快地把全国善本书总目录编出来”的指示。由于得到各级党政领导的重视支持,参与单位的大力协作,参加工作同志的积极努力,在编委会的领导下,这项工作从1978年3月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在南京召开编辑会议,到1995年3月《书目》全部完成。《书目》的出版将从一个重要方面体现我国古代光辉灿烂的文化和丰富珍贵的典籍,将在古为今用,为四化服务,和促进两个文明建设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对了解古籍善本庋藏概貌和流传情况,对今后鉴别和整理古籍善本,都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1975年国务院有关负责同志向国家文物局和北京图书馆负责同志传达了周总理的指示。1977年1月文物局在北京召开善本书目筹备会,听取北京地区部分同志的看法和意见,同年4月文物局在北京召集北京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同志座谈,讨论研究有关书目的著录条例、分类法和收书范围等项问题。6月份文物局再次召集座谈会,讨论了分类法等事项。后由文物局王冶秋局长作出决定,书目分类用“四库分类法”,可酌加修订,收录各书下限至清末1911年。在此基础上,制定“古籍善本书目”的收录范围、著录条例和分类法三个文件初稿,其中收录范围提出从古籍的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艺术代表性等方面考察,并提出9项具体条件。1978年3月国家文物局在南京召开会议,会上着重讨论这3个文件。这次会议全国各省市图书馆、博物馆、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等藏书单位

120余人出席,除讨论3个文件之外,并开始研究编纂《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的方案和工作步骤。会后即着手对全国各地(除台湾省外)收藏的古籍善本进行普查。这次开会决定成立由国家文物局领导的古籍善本书目编辑工作领导小组,〔注〕具体工作进行可分为3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准备工作。以两年时间,一方面在各地进行普查工作,同时各省、市、县图书馆及其它藏书单位抓紧古籍善本书的整理编目,并查核校对原有的编目卡片,准备于1980年卡片集中。另一方面于1978年11月在成都开会,着重讨论古籍善本书目的分类法,并对著录条例再加讨论。1979年3月在广州开会,重点研究版本问题,由几个藏书较多的图书馆,分别将宋、元、明、清刻本、抄本、稿本、批校题跋本,选取若干种书为实例,在会上介绍怎样鉴别版本的经验。两次会议是为了使各馆从事古籍善本编目工作人员,在编目分类工作中,对条目著录版本认定是否够善本条件等项问题,能有比较趋向一致的认识。1979年8月下旬至9月,又组织人员分赴华北、东北、西北、华东、西南6大区的省市图书馆和重点藏书单位,巡回了解编目工作进行情况,具体察看目录卡片,协助解答工作中的问题。同年年底在南昌召开会议,会上听取各大区巡回小组工作汇报,讨论了存在问题。这次会议决定组成了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编辑委员会,以刘季平任主任委员,顾廷龙为“书目”主编,冀淑英、潘天祯为副主编。 第二阶段进行汇编工作。1980年第一季度全国各藏书单位将目录卡片报送至北京,5月参加汇编工作人员集中北京,开始工作。汇编工作人员来自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图书馆,共40人。集中目录卡片138471种(卡片张数不止此数,丛书和其它许多书都有子目片)。报送卡片的单位有全国各图书馆、博物馆、文管会、文献馆、科学院系统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等共781单位。《书目》是一部

中医药古籍阅读基础

1.中医药古籍:指的是1911年以前,以雕板印刷为主要记录手段,辅以手写而形成的医学文献。 2.研究中医药古籍的价值功用:1、中医药学术传承的主要载体2、中医药教育的知识源泉3、中医药临床的重要指导4、中医药科研的资料宝库5、编撰论著与文献整理的重要凭据6、其它学科研究的参考材料 3.晋唐时期的中医药古籍的特征:1、医学典籍整理开了先河2、官方编修医书初成规模3、本草文献研究加深细化4、经验方书编撰初见成果5、专科著作问世接踵而至。 4.宋金元时期的中医药古籍的特征:1、官方编撰医书尤重校勘2、民间编籑医书方兴未艾3、专科著作发展引人注目4、争鸣著作促进学术发展5、创编丛书有利保存文献 5.明清时期的中医药古籍的特征:1、经典医籍研究深入发展2、本草方书成就达到高峰3、温病文献奠定学科基础4、专科著作特色渐趋明显5、医学书目编撰初露头角。 6.古籍的书体结构有外形结构与内涵结构两部分。外形结构指书的外衣、书签、扉页、书首、书脑、书脊、包角及它的版式等外观形象,内涵结构指书的序、目次、凡例、卷首、卷端、卷末、附录、牌记、大题和小题、行款等。 7.书名的位置有在封面、扉页、书口、序跋首行、目录与正文之前,也有各卷正文首行或版心等处。均以正文前所题者为准。 8.古籍的牌记,又称木记,主要记载一部书的刊刻年代与刊刻者,它是后人掌握上述信息的主要依据。 9.刻印者的内涵有刻印朝代,刻印者名号,刻印地点等。在中医药古籍中,有相当多的书没有牌记或牌记中的款目不全,此时可查阅序跋等其他位置的记载以补充。 10.序:是书前由作者或其他人对该书进行介绍的文字,有前序、后序、再序、又序之次序之分,又有自序与他序之别。自序多为叙述家世活动和著述宗旨。序的别称:引、小序、叙、牟言、绪言、落款。 11.跋:是作者或刊印者撰写的对该书撰写或刻印情况的补充文字,用于补序之未备,故常置于正文之后。 12.古医书的分卷方法有:1、不分卷法2、数位分卷法3、文字分卷法 13.作者署名的位置主要见于书皮或扉页、函套书签之上、序跋题记末尾、正文之前、卷首或卷末等处,以正文之前的署名为准。作者项内涵的判断:明太医院正文会稽痒生元台子马驷仲化“明(朝代)太医院正文(官衔)会稽(籍贯)痒生(学衔)元台子(别名)马驷(姓名)仲化(字)” 14.中医药古籍的文体主要有:散文体和韵文体两大类。韵文体可分为:诗歌体、辞赋体、与骈偶体三大类。 15.著作形式:1、撰作类:指作者在总结经验和理论基础上,提炼成富有创新意义和独特见解的著作2、论述类:指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进行阐述、提炼和发挥,使原有的理论和知识更加精深和系统化3、编籑类:指将前人繁杂的文献资料加以重新整理、汇编成书,使其眉目清晰、检阅方便4、注疏类:指对原著的字、词、句、章节内容进行注释或解说类著作5、校勘类:指对原著的文字、内容加勘误、修订或厘正的著作 16.中医药古籍的成书形式有:专著、普通著作、全书、类书、丛书、工具书。称得上专著的多为:经典之作和各学科开创性著作。 17.类书:是采集群书,全面系统地收集某种或各种知识,经过加工整理,以类相从,标明资料出处,汇集成册的书。类书的作用? ①由于中医药类书将历代医家对某个问题的论述或对某种病症的处方用药依次辑录排列,使后人不但能了解中医药学术发展的渊源沿革,而且可掌握各家医学流派的临症经验,这对学习研究中医药学显然有很大裨益②中医药类书内容广博,便于查检与引证,对于中医药文献整理中的辑佚与校勘帮助更大。 18.丛书:把很多种书汇刻在一起,给以一个总的名称,就是“丛书”或者“汇刻书”我国最早的丛书-----宋《百川学海》,我国最大的丛书《四库全书》 19.丛书的作用? 丛书所收著作,大多为同代或上代医家的抄本、未刊本及篇幅较少的单刻本,编辑、刊行丛书的医家也有书贯,尽管他们动机不一,但客观上都为祖国医药学宝库保存了大量的宝贵文献,是他们得以流传至今,为我们挖掘与整理中医药学提供了信息资源。 21.古籍分类法常用并具代表性的的是:六分法和四分法(即将书籍分为经、史、子、集4大类)。22.目前通用的中医药古籍分类方法:三级分类法(该法先设十二个大类,每个大类再设若干二级类,在二级类下又设三级类)。 23.分类知识在中医药古籍阅读中的应用(分类的意义?): 通过分类,既揭示了每种图书的学科属性,又把相同与相近学科的图书聚集在一起,从而把所有图书组成一个有知

中医古籍目录大全(研究材料)

1、医经 黄帝内经灵枢 黄帝内经素问 类经 灵素节注类编 内经博议 内经评文 内经知要 难经 医经原旨 2、本草 本草备要 本草便读 本草崇原 本草从新 本草撮要 本草分经 本草害利 本草经解 本草蒙筌 本草求真 本草思辨录 本草新编 本草衍义 本草易读 本草择要纲目 本经逢原 得配本草 滇南本草 海药本草 雷公炮制药性解雷公炮炙论 名医别录 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食鉴本草 食疗本草 汤液本草 吴普本草 新修本草 药鉴

饮食须知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证类本草 3、方论 备急千金要方 洪氏集验方 华佗神方 急救便方 集验方 经验丹方汇编 奇方类编 奇效简便良方 千金翼方 仁术便览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删补名医方论 圣济总录 苏沈良方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汤头歌诀 退思集类方歌注 外台秘要 卫生易简方 文堂集验方 仙传外科集验方 小品方 医方考 证治准绳?类方 肘后备急方 4、伤寒、金匮 敖氏伤寒金镜录 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高注金匮要略 金匮要略 金匮要略浅注 金匮要略心典 金匮翼 金匮玉函经二注 金匮玉函要略辑义 金匮玉函要略述义 类证活人书 伤寒标本心法类萃

伤寒补例 伤寒大白 伤寒发微论 伤寒贯珠集 伤寒捷诀 伤寒九十论 伤寒六书 伤寒论 伤寒明理论 伤寒寻源 伤寒医诀串解 伤寒总病论 仲景伤寒补亡论5、医案 曹仁伯医案论 程杏轩医案 丛桂草堂医案 丁甘仁医案 仿寓意草 古今医案按 湖岳村叟医案 花韵楼医案 洄溪医案 旧德堂医案 临证指南医案 凌临灵方 马培之医案 名医类案 三家医案合刻 三十年临证经验集邵兰荪医案 孙文垣医案 王氏医案绎注 王旭高临证医案吴鞠通医案 许氏医案 续名医类案 也是山人医案 一得集 寓意草 张聿青医案 醉花窗医案

中医古典文献的收集整理及应用

上海中医药大学《实验中医学》教案(2)课程名称实验中医学(理论部分)总学时数36

第一节中医古典文献的收集、整理及其在实 验研究中的应用 (2学时) 课堂讨论:“阴火”是什么。要求大家发言。 为什么要学习本章节? 对中医古典文献及其有关理论把握不准是目前中医研究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2.1.1 中医古典文献在实验研究中的重要性 1.为实验研究提供丰富的素材 中医古典文献是古人直接医疗实践经验的记录,是古代众多的医药工作者长期努力、不懈探索积累起来的丰富的知识宝库。 中医古典文献中蕴藏着大量可供实验研究的素材。这是中医学的优势之一。 这样的成功例子如青蒿素、砒霜防治白血病。 这涉及到如何继承宝库的问题。继承宝库不能停留在口头上。 2.为实验研究提供理论指导 中医药有数千年悠久的历史,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 中医在临床上能取得良好的疗效,离不开中医理论的指导。 这里涉及到一个问题,即什么叫“自身理论指导下的研究”。 本质是如何吸取中医理论的精华,如何吸取其方法论,并且应用到研究中去。 例如整体观、恒动观在GnRH基因表达研究中的意义。 例如基于肾精亏虚的二仙汤治疗更年期高血压病(单纯狗动脉结扎性高血压无效)。 例如冠心滴丸在美国辨证用药前后的疗效差异。 2.1.2 中医古典文献的特点 1.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中医古典文献跨越了2500年的历史,蕴藏着深刻的哲理和丰富的知识。不同的历史时期又派生出各个学术流派,百家争鸣使得中医理论和医术不断地丰富和发展。 2.言简意赅,蕴义精深 古代文献受记录载体及记录手段的限制,受到当时语言、文化的影响,具有文字古奥、言简意赅、蕴义精深的特点。学习时需要积累厚实的古汉语基础、古代科技、文化的知识。古籍中提到的人名、地名、病名、药名,经历史演变与现代名称互有出入,需借助有关参考工具书来确定。 3.数量庞大,文献分散 中医古籍数量庞大。 古代的目录体系不像现代目录体系那样精细明确,中医古籍书目除收录在子部医家类之外,还散见于经部、史部、子部、集部的其他各类中。有些笔记杂录、稗官野史、地方志中也有医著记载,非常分散。历史上中医古籍流传很广,朝鲜、日本、东南亚及世界许多国家都有收藏,一些古籍在国内失传了,尚可在国外找到原本或传本。 因此,作为研究其文献检索的面是十分广泛的。要放开眼界。

中医古籍大全:(眼科奇书)

中医瑰宝苑 眼科奇书 -------------------------------------------------------------------------------- 前言 《眼科奇书》系清代渝州(今重庆市)李氏家藏秘本,著者不详。李氏对此书珍若拱壁,私不轻以示人。蜀东长寿县有孙奉铭者,与李氏相契十余年,始得于1886年(光绪十二年)暂借—观,遂命其子、侄分而抄之。后则按书立方,治眼无不奏效。据孙侄本端氏云,此书抄得后久未付梓,直至1923年,忠州(今四川省忠县)周松荣见此书而称赞之,并捐资在渝州印送一千六百本;次年,又由张小林捐资印送一千本,李学林捐资印送一千五百本,本书始得流传。曾有述古老人,恐《眼科奇书》之名涉于奇异而不纯正,因更名为《眼科宜书》,但因本书效奇方奇,后世仍多沿用其本名。1934年,蜀东长寿人安仁又在渝州复印二千本,厥后再未付梓。 《眼科奇书》的内容,一是论奇:认为外障是寒、内障是气,与世俗目不因火则不病、内障多肝肾不足之论相悖。二是方奇:治外障用四味、八味大发散等辛温峻剂,治内障则主以枳壳、摈榔、郁金、香附等破气之药,与世俗寒凉攻补之方迥异。三是量重:麻黄、细辛、蔓荆子、藁本均用至一两,生姜、黄芪曾用至一斤,闻之令人膛目。四是效奇:孙奉铭曾谓按书立方,屡试屡验。现代试用于临床,本书方药确有奇效。至于方多温热,可能与作者所处的时代、地理等特殊条件有关,虽立论偏颇,却纠正了目不因火则不病等偏见。通观全书,对眼科的理论与临床确有价值。对其药量之畸重,宜临近斟酌,减量用之即可。 由于时过境迁,旧刊原本几不复存,今人欲读此书而不可得,诚为憾事。为使本书能够广泛流传,我们特将河南省图书馆珍藏的武昌广雅书局1924年石印本,参考国内流传的数种手秒本、油印本,予以点校刊出,供同道参阅,并藉以在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遗产的工作中,为振兴中医眼科事业贡献微薄之力。 我们的点校方法是: 一、以广雅书局石印本为底本,参考河南中医学院馆藏手纱本、衡阳市中医院李熊飞等校勘的油印本(以下简称李勘本)、河南中医学院刘振武氏手抄的《限科宜书》本(以下简称刘抄本)、以及荆小俦(音仇)整理的《眼科奇书》(以下简称荆整本),进行点校。 二、书中夺字、错字及少数难懂的字、词、句,均一一加以校注。凡需校注之处,均在其右上方附以角码,按角码顺序注于该页之末。 三、1934年安仁重印《眼科奇书》时,书前有广传眼科奇书弁(音遍,序文)言一篇,是研究本书历史及学术价值的重要文献,特据李勘本补入。 四、原本无眼科奇书说明一节,今据李勘本补入。

古典文学知识:中国古籍之最

古典文学知识:中国古籍之最 1、最早的类书——皇览 2、现存最早的类书——北堂书钞 3、古代最大的百科全书——永乐大典 4、现存最大的类书——古今图书集成 5、最早的政书——政典 6、现在最早的政书——通典 7、现存编纂最早的断代政书——唐会要 8、最早的丛书——儒学警悟 9、最大的丛书——四库全书 10、最早有内容提要的书目——别录 11、第一部图书分类目录——七略 12、现存最早的书目——汉书·艺文志 13、最早的四部分类法目录——中经新簿 14、第一部正式作用“经、史、子、集”名称区分部属的书目——隋书·经籍志 15、现存最早的私家书目——郡斋读书志 16、现存最早着录版本的书目——遂初堂书目 17、现存第一部详记版本的书目——读书敏求记 18、最早的丛书目录——汇刻书目 19、最早的专录佛教译经的书目——汉录 20、现存最早的佛经书目——出三藏记集 21、现存最翔实的佛典目录——开元释教录 22、第一部道经总目录——灵宝经目 23、现在最大的一部经籍目录——经义考 24、最大的一部史籍目录——医藏目录 25、最大的一部史籍目录——史籍考 26、最大的书目——四库全书总目 27、最早的书后索引——本草万方针线 28、最早的兵书——孙子兵法 29、第一部有体系的学术思想史专着——明儒学案

30、第一部汉译佛经——四十二章经 31、现存最早的佛学论文集——弘明集 32、第一部刻印的佛经总集——开宝藏 33、现存最早的道教总集——太平经 34、现存最早的道教经书总辑——正统道藏 35、现存最早的编年史——春秋 36、现存最早的编年体通史——竹书纪年 37、最早的国别史——国语 38、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史记 39、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 40、最大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41、第一部纪事本末体史书——通鉴纪事本末 42、第一部历史学评论专着——史通 43、第一部科学家传记汇编——畴人传 44、第一部最大的藏书家传记汇编——藏书纪事诗 45、现存最早研究金石文字的专着——集古录 46、现存最早古器物图录专书——考古图 47、现存最早集古器物大成的专书——宣和博古图 48、现存最早钱币学专着——泉志 49、最早的地理专着——禹贡 50、第一部河道水系专着——水经 51、第一部潮汐学史专着——海潮辑说 52、现存最早的完整古地方志——华阳国志 53、现存最早的全国总地方志专书——元和郡县志 54、最早的地名辞典——历代地理志韵编今释 55、现存最早的纸写书——(晋抄)三国志 56、我国境内发现的最早的有确切日期的雕版书——(唐刻)金刚经 57、国内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品——(唐刻)陀罗尼经咒 58、现存最早的雕版历书——(唐乾符四年)历书 59、现存最早泥活字印书——泥版试印初编

中医文献检索重点

检索基础 文献及其相关概念 1、信息:泛指一切事物运动的状态和运动的方式,包括事物内部结构的状态和方式以及外部联系的状态和方式。 2、知识:基于推理并经过证实的认识。 3、情报:是在某一特定的时间为解决一个特定的问题所需的知识。具有知识性、传递性和效用性三个基本属性。 4、文献: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由内容信息、物质载体、符号系统和记录方式四要素构成。 5、四者(信息、知识、情报、文献)相互关系:包含与转换关系 文献信息源及其类型 1、信息源定义:个人为满足其信息需要而获得信息的来源,称为信息源。 信息源类型:体载信息源(人身上拥有的信息,如对话、交谈等)、实物信息源(客观物体上的信息,如文物、模型等)、文献信息源(如图书、期刊等)、数字信息资源(主要指数据库和网络信息资源两种形式) 2、不同级别的中医药文献(可考名词解释和单选) (1)零次文献:一指未经记录、未形成文字形式材料的口头交谈;二指未经正式出版的各种书刊资料(如书信、手稿、记录、笔记、不公开的内部书刊资料【这会考单选题】)(2)一次文献:是以作者本人在科研、生产工作中取得的科技成果为依据而撰写、创作的原始文献,不论其载体形式、出版类型如何,都属于一次文献。(如所有公开发表的原创作品都是【这会考单选题】) (3)二次文献:是对一次文献进行加工整理后的产物,即对无序的一次文献的外部特征如题名、作者、出处等进行著录,或将其内容压缩,并按照一定的学科或专业加以有序化而形成的文献形式。(如报刊索引、中医古籍总目、医学文摘之类的【这会考单选题】) (4)三次文献:指根据二次文献所提供的线索,对某一范围的一次文献加以集中、浓缩、系统整理并概括论述而形成的文献。分为综述研究类(如综述等)和参考工具类(如手册、大全、年鉴、指南) 不同出版形式的中医药文献 (1)图书合法标识:国际标准书号(ISBN) (2)期刊和报纸期刊:指有固定名称、版式和连续编号,定期或不定期出版的连续性出版物。期刊的合法标识:国际标准刊号(ISSN) 核心期刊定义:是指刊载某学科文献密度大、载文率、被引用率及利用率较高,深受本学科专家和读者关注的期刊。 核心期刊的遴选体系(考多选题):北大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 (3)会议文献 (4)学位论文 (5)专利文献(重点,见后面章节) (6)标准文献 (7)科技报告

《中华经典古籍库》收录书目介绍

《中华经典古籍库》收录书目介绍 (一、二期书目,收书共计431种,约2.2亿字) “中华经典古籍库”收录中华书局出版的整理本古籍图书,涵盖经史子集各部。数据库以传统四部分类法为纲,以下简介以中华书局整理本古籍的出版系列为目。 二十五史系列 “二十四史”加上《清史稿》,就是通常所说的“二十五史”。 通鉴编年系列 通鉴源于司马光的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取宋神宗“有鉴于往事,以资于治道”之意,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记述历史。后世多效仿司马光,或续资治通鉴,或撰当代通鉴,是研究历史的重要史料。 本系列包括《资治通鉴》在内的五部通鉴体书籍及后世编年体史书,参照各家底本及所引著述、笔记、墓志等材料加以点校考证,内容翔实可信,使用方便,是目前通鉴类书籍较为完善的版本。

纪事本末系列 纪事本末体是以历史事件为主体,把大量史料加以剪裁整理,完整地叙述一个历史事件始末的史书体裁。它克服了编年体记事分散和纪传体记事重复的缺点,在编年、纪传、政书三体之外又创立了一种史书新体裁,从而为史学发展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纪事本末体”,始创于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其后有明朝陈邦瞻的《宋史纪事本末》、清朝谷应泰的《明史纪事本末》、李有棠的《辽史纪事本末》《金史纪事本末》等。本系列多书互校,择善而从,较为完善。 中国古代地理总志丛刊 中国古代的地志,除了地区性的方志以外,还有一种记述全国性疆域的地理志,称为总志。总志记载全国的疆域政区的建制沿革,以及山岳形胜、河流沟渠、风俗物产、往古遗迹、人物故实等等。本丛书收录唐宋以后各朝的相关官修或私人著述加以整理出版。丛书以可靠版本为底本标点整理,参照多种版本与历代正史、地理志、区域性方志,细致校勘,是一次全面的整理,成果极为完善。 新编诸子集成 子书是我国古籍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早的一批子书产生在春秋末到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中,其中不少是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珍贵结晶。秦汉以后,也产生了不少子书,其中不乏优秀的作品。20世纪50年代,中华书局修订重印了建国前由原世界书局出版的诸子集成。这套丛书汇集了清代学者整理子书的新成果,但所收的子书种类不够多,断句、排印尚有不少错误,因此中华书局决定编辑出版一套新编诸子集成。“新编诸子集成”收录先秦到唐五代的

《中国古籍总目》目录复习课件.doc

《中国古籍总目》目录 《中国古籍总目》分为经史子集丛五部,共二十六册,由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著录古籍近二十万种。 《中国古籍总目》的编纂出版及其对古籍整理出版工作的意义 复旦大学图书馆吴格 甲、《中国古籍总目》编纂介绍 一、《总目》编纂宗旨 (1)《中国古籍总目》(简称《总目》)是现存中国汉文古籍的综合目录,旨在全面反映中国(大陆及港澳台地区)及海外(如日本、美国等)现存汉文古籍的主要品种、版本及其收藏单位; (2)《总目》著录以古籍品种立目,同时反映入录各书的主要版本; (3)《总目》兼具联合目录功能,各版本后附注相关收藏图书馆的简称。 二、《总目》调查范围 (1)大陆地区古籍收藏品种,据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南京图书馆四馆藏书编为基础书目,并以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复旦大学图书馆、天津图书馆、辽宁省图书馆、山东省图书馆、浙江图书馆、湖北省图书馆及其他图书馆藏书纪录作增补;(2)大陆以外古籍收藏品种,利用了香港、澳门及台湾地区,韩国、日本、北美、西欧各国图书馆部分古籍书本目录,补充了稀见品种、版本及收藏信息; (3)国内已出版的(善本、丛书、方志、家谱、朱卷等)古籍馆藏书目及联合书目。三、《总目》著录对象 (1)民国元年以前抄写、刻印、活字印刷、影印的历代古籍; (2)民国元年以前成书而抄写、刻印稍后,与上述图书属性相同的古籍; (3)所录均属经抄写、刻印、活字印刷、影印成书者(专书、报刊中的单篇文字不予著录); (4)汉文与少数民族文字合刻(如满汉合璧)的古籍(少数民族文字古籍不予著录);(5)以汉文注释外文的图书(如《华夷译语》等);

中医药文献检索工具

药学文献检索工具 《中医大辞典》(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州中医药大学) ?收载医史人物、文献、中医基础理论、中药、方剂、穴位、临床各科词条38505条。 ?例:鬼目、鸣天鼓、本草、本经等。 ?鬼目:药名。 ?本草:中国古代记载药物的著作。 ?本经:《神农本草经》。 ?鸣天鼓:自我按摩的方法名。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年版、第八版)《中国药典》国家药典委员会 ?第一部:中药 ?第二部:西药 ?第三部:生物制品 ?例:冬虫夏草的性状、牛黄的含量测定、 青蒿素的含量测定、青霉素钠含量测定 破伤风抗病素保存、运输及有效期 中药检索《中药大辞典》、《中药辞海》、《中华本草》 《中药大辞典》 上下两册、附编一册 广泛征集古今中外有关中药文献,每药注有顺序号、异名、成分、药理、炮制、性味、归经、功用主治、临床报道等19项,是一部实用的专业工具书。 《中药大辞典》附编 ?中文名称索引 ?药用植、动、矿物学名索引 ?化学成分中英文名称对照 ?化学成分索引 ?药理作用索引 ?疾病防治索引 ?成分药理临床报道参考文献 ?古今度量衡对照 《中药大辞典》举例 利用《中药大辞典》检索中药“大黄素”的英文名称,;“大黄”《药录》称为、《千金方》称为;现代临床报道,该药可用于治疗口腔炎,口唇溃疡及毛嚢炎等,资料来源是。 方剂与中成药检索《简明方剂辞典》、《中医方剂大辞典》、《新编中成药手册》 《中医方剂大辞典》 ?是一部集古今方剂之大成的大型方剂工具书。 ?该辞典共分为11册出版,前10册为正编,每册均有本册的“方名目录”,按笔画编 排,并有序号,第11册为附编。

中医经典著作语句检索《黄帝内经词典》、《中医经典索引》 《中医经典索引》 ?《素问》、《灵枢》、《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5部中医典籍的综合索引。 ?著录格式:书名、篇序、页码/行(条号) ?素四十223/5 ?表示该文句出自《素问》第四十篇“腹中论”,底本第223页第5行。 古汉语字词和百科词语检索《辞源》、《辞海》 《辞源》与《辞海》的区别 类书的检索 ?1检索课题 ?定义 ?常用的类书《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本草纲目》、《普济方》、《名医类案》等 ?小结 课题检索 ?查找历代医著对“咳嗽”的论述及有效方药、针灸疗法、导引(气功)疗法、各家医 案等内容。 ?查找历代医著对“中医脏腑学说的论述和临床应用”资料。 ?查找“蒲公英”明代以前的有关资料 ?查找明代以前治疗“脚气病”的验方及有关论述 ?查找历代名医治疗“月经病”的医案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 清.陈梦雷等编,八个部分,12分册。本书是《古今图书集成》的抽印本,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医学类书。 主要内容 1.医经注释:对《素问》、《灵枢》、《难经》3部医经的注释。 2.脉法、外诊法:汇集有关望、闻、问、切等中医的诊断方法。 3.脏腑身形:系统论述了中医脏腑、经络、运气及身形学说。 4.诸疾:内科疾病。 5.外科:外科疾病。 6.妇科:妇科疾病。 7.儿科:小儿疾病。 8.总论、医术名流列传、艺文、纪事、杂录、外编1册 查找历代医著对“咳嗽”的论述及有效方药、针灸疗法、导引(气功)疗法、各家医案 ?分析:查历代医著对某种疾病的资料,可利用类书检索,《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是

2011中医药古籍

中医药古籍 名词解释 1.中医药古籍:指的是1911年以前,以雕刻印刷为主要记录手段,辅以手写而形成的医学文献。 2.牌记:又称目记,类似于今人图书中的出版说明,它一般出现在靡页背面。主要记载一部书的刊刻年代与刊刻者,它是后人掌握上述信息的主要依据。 3.同书异名:中医药古籍的说明大多比较固定,但因各种不同原因如早期传本不同,重刊改名等有些同一部书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名称。 4.同名异书:由于古代社会的闭塞和信息互通的困难,中医药古籍书中出现书名相同而作者与内容全异,甚则有的同名医书竟多达十余种之多 5.序:是书前由作者或者他人对该书进行介绍的文字,有前序,后序,再序,又序之次序之分,又有自序,他序之别。 6.跋:是作者或刊印者撰写的对该书撰写或印刻情况的文字补充,用于补序之未备,故常置于正文之后。 7.凡例:发凡起例之缩语,意在揭示全书的要旨和体例,用于指引阅读是应遵循的规则。 8.目次:又称目录,是书前反映正文的卷,部,篇章,门类名称的文字,是全书的纲要。 9.类书:是采集群书,全面系统地收集某种知识,经过加工整理,以类相从,标明资料出处,汇集成册的书。 10.丛书:或称汇刻书。把很多种书汇刻在一起,给以一个总的名字。 11.目录:是按照一定次序编排的一批书名及其叙录,它是简介图书内容和形式,反映出版收藏等情况,指导阅读和检索图书等文献数据的工具。 12.群书目录:是按照一定次序编排的一批图书的书名及其叙录,(也有只有书名没有叙录的),它产生于我国目录学正式兴起的西汉时期。 13.类序:是古籍书目中介绍某一部类图书的学术流变,特点,得失的说明性文字。 14.版本:一书经过传写或印刷而形成的各种不同的本子。 15.善本:曰“精本”。在现代古籍中,凡具备历史文物性,学术数据性,艺术代表性,或虽不全具备而具备其中之一二又流传较少者,均可视为善本。 填空或选择题 中医药古籍产生于秦汉之前,形成于隋唐之际,发展与宋元之后,现存13455种。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最大的类书 《中国中医古籍总目》是迄今为止收录范围最广,种类最多的中医药古籍书目。 《百川学海》——最小的丛书 《四库全书》——最大的一部丛书 1《新修本草》——是我国由政府颁布的第一部药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药典。 2《雷公炮制论》——是我国第一部中药炮制专著。 3中医药古籍的内涵结构 书名的位置:记载书名的位置有在封面,靡页,书口,序跋首行,目录与正文之前,也有各卷正文首行或版心等处。凡同一部书中不管其有多少书名,均以正文前所题者为准。 书名的内涵举例:《王翰林集注黄帝八十一难经》,其名称中有六项内涵:“王翰林”指书的作者姓氏官衔,“集注“指著作方式,”黄帝“指书的内容与黄帝有关,“八十一”表示书的内容数量,“难”对内容难度的表示,“经”指经典医籍。 4书名的命名:有摘字命名法和以义命名法。 5没有牌记的:有相当多的书是没有牌记或者牌记中的款目不全的,可查阅序跋等其他位置

文献检索学生版

中医药文献检索 绪论 一、本学科出现的学科背景 1、科技文献激增知识爆炸信息危机 2、中医药方面文献分布日益分散各学科相互渗透新兴学科 3、藏与用的矛盾载体类型 文献检索――指从众多的文献中迅速而准确地查找出符合特定需要的文献或某一问题的答案。 目的:获得情报 二、中医药文献检索的意义 1、促进文献资源的开发 中医药文献信息资源需要文献信息检索技能这把金钥匙 2、提高科研效率 1988年国家科委明文规定,所有科研项目在立题审查和成果鉴定时,必须有情报部门出具该项目的检索查新报告。反映该项目的新颖性、创造性和可行性。 3、培养新型人才的需要 4、信息意识的培养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三、学习方法 课堂讲授+检索实习+上机实践 第一章中医药文献概论 一、文献概述 信息:事物运动状态和运动方式的反映。 知识: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 情报:知识经传递而起作用的部分。 文献:用文字、图像、符号、声频、视频等手段记录下来的一切知识的载体。 文献――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构成文献必须具备四个要素:知识、载体、记录方式、出版形式。 载体:甲骨文的龟甲,竹木片,纸张,磁带,胶卷,光盘,U盘,移动硬盘等。 记录方式:手写,印刷,机录,光感等。 出版形式:图书、期刊、专利说明书等。

信息、知识、情报、文献之间的关系 二、中医药文献的演变历史 中医药文献:知识范畴属于中医药学领域的文献 中医古籍 辛亥革命(1911年) 中医现代文献 中医药古籍:以抄写和雕版印刷为主要记录手段而形成的医药文献。 1. 秦汉三国以前 《黄帝内经》引用古代医书21 种 殷墟出土的甲骨文,3000多年历史 两汉,竹简、帛书广泛使用《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 2.两晋、隋唐时期 ⑴开始有组织的编撰医书 公元610年 隋太医博士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公元657年 唐太医署医官苏敬《新修本草》 ⑵出现综合性著作 唐 孙思邈 《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⑶涌现不少专科著作 晋代 皇甫谧 《针灸甲乙经》 唐代 昝殷 《经效产宝》 隋唐 《颅卤经》 3.宋金元时期 印刷术 金元四大家:寒凉派 刘完素 火热论《素问玄机原病式》 攻下派 张从正 攻邪论《儒门事亲》 补土派 李杲 脾胃论 《脾胃论》 文献 记录 记录 情报 知识 事物 信息 产生 大脑加工 传递利用 传递利用

《脉诀》

脉①脉管。气血运行的通道。《素问·脉要精微论》:“夫脉者,血之府也。”《灵枢·诀气》:“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脉与心密切相连,为心气所推动。《素问·痿论》:“心主身之血脉。” ②脉搏,脉象。《素问·邪气脏腑病形》:“按其脉,知其 促脉脉脉学名词。系一种脉象。脉来急数有力而呈不规则间歇。《脉经》:“促脉来去数,时一止复来。”主阳盛热实,气血痰饮宿食停滞,亦主肿痈。《脉诀刊误》:“结、促者,因止以别阴阳之盛也。阳盛则促,脉疾而时止,…… 虽有止,非死脉也……”《诊家正眼》 死脉。为不宜耳。余仿此。三部死脉。脉经尺脉上不至关。为阴绝。寸脉下不至关。为阳绝。死不治。上部有脉。下部无脉。其人当吐。不吐者死。上部无脉。下部有脉。虽困无害。所以然者。如树之有根也。按上部无脉。下部有脉。若其脉微细如丝。按之无有者。此肾 脉法,其血留气聚,胞宫内实,故尺阴之脉必滑数,此必然之理也。然亦有中年受胎,及血气羸弱之妇,脉见细小不数者,但于微弱之中,必有隐隐滑动之象,此即阴搏阳别之谓,乃妊娠之脉也。但胎孕之脉数,劳损之脉亦数,然损脉数中兼弦涩,胎孕数必兼和滑。此几 脉法急惊,风关黑纹直者,死。慢惊,气关紫纹两条传至风关者,死。无此虽凶无妨。《陈氏幼科秘诀》 革脉革脉脉学名词。指一种脉象。即浮而搏指,中空外坚,如按鼓皮的脉象。 主亡血失精。《脉诀指掌病式图说》:“革者,沉伏实大,如按鼓皮。” 作者: 结脉结脉脉象之一。脉来迟缓而呈不规则间歇。主阴盛气结,寒痰血瘀,癥瘕积聚。《脉经》:“结脉往来缓,时一止,复来。”《脉诀刊误》:“结、促者,因止以别阴阳之盛也……阴盛则结,脉徐而时止,虽有止非死脉也。”《诊家正眼》:“结属阴寒,亦由凝质。 迟脉迟脉脉象名。指来去迟慢,一息不足四至的脉象。主寒。有力为寒积,无力为虚寒。《脉经》:“呼吸三至,去来极迟。”《脉诀汇辨》:“其所主病,与沉脉大约相同,但沉脉之病为阴逆而阳郁,迟脉之病为阴盛而阳亏。” 作者: 缓脉缓脉脉象名。一息四至,来去怠缓。或脉来和缓均匀,从容不迫,是有神之脉。为平脉;若脉来弛缓松懈为病脉,多见于湿证或脾胃虚弱。《脉诀汇辨》:“缓为胃气,不止于病,取其兼见,方可断证。浮缓伤风,沉缓寒湿,缓大风虚,缓细湿痹,缓涩脾薄,缓弱气 洪脉洪脉脉学名词。脉象之一。脉来极大,如波涛汹涌,来盛去衰。《脉诀汇辨》:“洪脉极大,壮如洪水,来盛去衰,滔滔满指。”多主气分热盛。若久病气虚,或失血、久泄等病证见洪脉,多属邪盛正衰之危象。作者:

中医古籍书目汇编

中医古籍书目汇编 ■内经、难经类: 一、《黄帝内经》:(《黄帝内经素问》,《灵枢经》二书)(公元前 722 ~前 221 年? )共十八卷。 二、《黄帝内经太素》(公元 605 ~ 617 年)隋.杨上善编注。原三十卷。已残缺,现存国内本为二十三卷。是《黄帝内经》的一种早期传本的注本。关于本书的成书年代,有人根据卷首原题杨上善的头衔系唐代官职,以及书中个别字避唐讳,因疑杨为唐人,为唐代着作。但此说也有人表示不同意见。 三、《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公元 762 年)唐.王冰次注。王冰把《黄帝内经素问》传本整理校注,因旧本残缺,又补入《天元纪大论》等七篇,重新编次为二十四卷。王氏注有不少卓越的见解。现存本经宋.林亿等校订。 四、《素问玄机原病式》(公元 1188 年)金.刘完素(守真、河间)。根据《黄帝内经素问》中有关五运六气,病机方面的原文及王冰注加以发挥而成。着重于治火证用寒凉法。 五、《黄帝内经素问?灵枢注证发微》(公元 1586 年)明.马莳(仲化、玄台)注。各九卷。对《黄帝内经素问》、《灵枢经》的全文进行了注解。后附补遗一卷。 六、《类经》(公元 1624 年)明.张介宾(景岳)注。三十九卷。把《黄帝内经素问》、《灵枢经》分类编次为 12 类,390 条,条理分明。附图翼十一卷、附翼四卷。注解每有独到之见。 七、《内经知要》(公元 1642 年)明.李中梓(士材,念莪)编。二卷。摘录《黄帝内经素问》、《灵枢经》原文,分为道生、阴阳、色诊、脉诊、脏象、经络、治则和病能等八类。注解简明。 八、《黄帝内经素问灵枢集注》(公元 1672 年)清.张志聪(隐庵)注。各九卷。注文中有一些较好的见解。 九、《素问灵枢类纂约注》(公元 1689 )清.汪昂(訒庵)注。二卷。分为脏象、经络、病机,脉要、诊侯、运气、审治、生死和杂论九篇。采用唐.王冰、明.马蔚、吴崑和清.张志聪的注解,删繁辨误。 十、《难经》(公元前五世纪? )原题战国时秦越人撰。共有 81 个问答。系采摘《内经》的精要,设为问答,解释疑难。 十一、《难经本义》(公元 1361 年)元.滑寿(伯仁)着。二卷。采集《难经》注解十一家。订正脱文误字,注解融合各家之说。 十二、《难经集注》(公元 1505 年? )明.王九思等集注。五卷。分十三篇。采用吕广、杨玄操、丁德用、虞庶、杨康侯五家之注而成。主要内容有诊脉、经络、脏腑、穴位、针法等。 ■伤寒、金匮类: 一、《伤寒杂病论》(公元 219 年)汉.张机(仲景)着。十六卷。总结三世纪以前的临床经验,包括治疗伤寒和杂病两部分。在辨证施治方面有着突出的成就。原本在西晋前已散失。 二、《伤寒论》(公元 219 年)汉.张机(仲景)着。十卷,前言的伤寒部分,经西晋.王叔和整理编次,题为《伤寒论》。以六经辨证治急性热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