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中考化学冲刺复习 第二部分 物质的变化课件

合集下载

2014年中考化学 第二部分 专题一 物质的检验、鉴别与分离、除杂 配套课件

2014年中考化学 第二部分 专题一 物质的检验、鉴别与分离、除杂  配套课件
(2)除去法:将杂质转化为气体、沉淀或溶液等而除去。
例 如 : 除 去 CO 中 混 有 的 CO2 , 将 混 合 气 体 通 过
氢氧化钠溶液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CO2+2NaOH===Na2CO3+H2O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第二部分
中考专题提升
专题一 物质的检验、鉴别与分离、除杂
1.初步学习使用过滤、蒸发的方法对混合物进行分离。 2.掌握常见物质的检验、分离与提纯方法。
一、物质的检验及鉴别 基本思路:分别取出少量待检物质(一般为溶液),加入少 量试剂充分反应,观察反应现象,根据现象分析、判断,得出
结论。简写为“取样——操作——现象——结论”。
Na2CO3+Ca(OH)2===CaCO3↓+2NaOH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Na2CO3+CaCl2=== 再如:除去 NaCl 中混有的 Na2CO3:_________________ CaCO 3↓+2NaCl 写化学方程式,下同);除去 ZnSO4 中混有的 _______________( Zn+CuSO4===Cu+ZnSO4 CuSO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选项 A B 待提纯的物质 铜粉(炭粉) NaCl(Na2CO3) 盐酸 稀硫酸 选用的试剂 操作方法 在空气中灼烧 加入过量的盐酸,将溶液蒸发结晶 加入过量的稀硫酸,蒸发结晶
C
D
NaOH(Na2SO4)
一氧化碳 (二氧化碳)

2014年中考化学二轮精品复习 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含答案和解析)

2014年中考化学二轮精品复习 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含答案和解析)

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景德镇瓷器名扬天下。

在瓷器制造过程中,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2、下列不能用来判断蜡烛燃烧发生的是化学变化的是()A.用白瓷板盖在蜡烛火焰上,在白瓷板上可观察到黑色的粉末状物质B.蜡烛燃烧时发光、放热C.在火焰上放置一个干而冷的烧杯,烧杯壁上有水珠出现D.用沾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澄清石灰水变浑浊3、下列典故中,从物质变化的角度分析,主要体现化学变化的是()A.司马光砸缸B.凿壁偷光C.火烧赤壁D.铁杵磨成针4、厨房里的下列操作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A.拉面条B.磨豆浆C.切黄瓜D.酿米酒5、下列属于物理变化的是A.光合作用B.食物消化C.香水挥发D.酒精燃烧6、下列描述,不属于物理性质的是:()A.铜能导电B.铁在潮湿的空气中易生锈C.水在4℃时密度最大D.通常状况下,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7、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频繁出现的沙尘暴天气B.蜡烛越烧越短C.天空突降雨的过程D.温室气体使地球气温上升的过程8、蜡烛的主要成分是石蜡,石蜡燃烧时实验现象描述错误的是A.烛焰分为三层B.罩在火焰上方干而冷的烧杯内壁出现水珠C.蜡烛燃烧放出大量的热D.生成水和二氧化碳9、古诗词是古人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

下列诗句中只涉及物理变化的是()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B.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C.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D.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10、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A.用煤气做燃料B.用铜做导线C.用金刚石切割玻璃D.用干冰人工降雨11、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气球爆炸B.双氧水消毒C.铂金加工成首饰D.分离空气制氧气12、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A.石墨棒作干电池电极B.天然气用作燃料C.干冰用于人工降雨D.铜用于制造导线13、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水结成冰B.酒精挥发C.瓷碗破碎D.蜡烛燃烧14、生活中的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A.粮食酿酒B.铁钉生锈C.蜡烛燃烧D.水的蒸发15、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干冰升华,形成白雾B.打开浓盐酸瓶盖,涌出白雾C.二氧化硫在空气中造成酸雨D.气态氧通过降温加压变成淡蓝色液体16、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由其化学性质决定的是A.石墨用做电极B.氢气可作燃料C.干冰用于人工降雨D.活性炭用于吸附有异味物质17、下列物质的用途与其化学性质相关的是A.用铝作导线B.用金刚石切割玻璃C.用活性炭作净水剂D.用氮气作食品包装袋的填充气18、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A.乙醇燃烧B.用熟石灰来处理含有硫酸的废水C.干冰升华D.人体组织里,葡萄糖在酶的作用下发生的变化19、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A.氦气用于充填气球B.硫酸铜和熟石灰用作农药“波尔多液”C.活性炭用作净水的吸附剂D.干冰用于人工降雨20、材料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下列不同时代物品的材料在加工、制取过程中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A.石器B.青铜器C.铁器D.高分子材料二、填空题()21、物质变化的奥秘现有下列变化:①镁加入到氯化铜溶液中;②双氧水中加入二氧化锰;③给水通直流电;④植物的光合作用;⑤用电热水壶给水加热.请回答下列问题:(1)在上述变化中,写出属于置换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在上述变化中,属于其他形式的能量转化为化学能的是(填序号);(3)现有下列选项:a.原子的数目;b.元素的种类;c.分子的种类;d.分子的数目;e.元素的化合价.在变化②中,不变的是(填序号).22、请选择相应物质的序号填空:①干冰②小苏打③石墨④氯化钠(1)可用于制铅笔芯的是.(2)可用于人工降雨的是.(3)医疗上用来配制生理盐水的是.(4)焙制糕点所用发酵粉的主要成分是.23、(1)根据“性质决定用途,用途体现性质”,请回答下列问题:①一氧化碳可作燃料,体现了一氧化碳的性;②石墨可作电极,是利用了石墨的性.(2)2013年6月初,我国连续发生了三起大的火灾——中储粮林甸粮库失火、大连油罐爆炸、吉林禽业公司火灾,造成了较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遇到灾难生命是最宝贵的,如果未成年的你在火灾现场,你可以做的是(写一条即可)24、如图是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和“”分别表示两种不同的原子,请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1)参加反应的甲和乙的分子个数比是.(2)一个丙分子由个原子构成;由大量丙分子聚集成的丙物质(填“可能”或“不可能”)是氧化物.(3)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是.25、物质的用途与其性质密切相关.(1)医疗急救时需要氧气,是因为氧气能.(2)用墨书写或绘制的字画能够保存很长时间不变色的原因是.(3)图书资料着火时,可用二氧化碳灭火,是因为二氧化碳①、②.26、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它与我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从氢气、金刚石、干冰、小苏打四种物质中,选择与下列用途对应的物质,填写在空白处.(1)用作高能燃料的是;(2)发酵粉的主要成分之一是;(3)用作人工降雨的是;(4)镶在玻璃刀头上用来裁玻璃的是.27、柳州晚报报道,2013年1月18日,一辆载有约30吨硝酸的罐车在某厂道路发生侧翻,硝酸泄露,散发出黄色烟雾,流到石灰石地面,发出嘶嘶声,产生大量气泡.泄露出来的硝酸不断流进路边的排水沟,气味十分刺鼻.(1)由题给信息可知,硝酸的物理性质之一是;它泄漏到石灰石地面发出嘶嘶声,说明硝酸与石灰石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的气体是(2)硝酸见光后,除分解生成二氧化氮气体外,还生产水及占空气体积分数约21%的气体,实验室保存硝酸应密封,,放在低温阴凉处,硝酸见光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

2014年中考化学 第一部分 第二单元 第8讲 变化及性质 配套课件

2014年中考化学  第一部分 第二单元 第8讲 变化及性质  配套课件

温馨提示 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关键是看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考点二 物质的性质 1.物理性质
发生化学变化 (1)定义:物理性质是指物质不需要__________________ 就 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2)常见的 8 个物理性质:熔点、沸点、密度、硬度、颜色、 状态、气味、溶解性等。 (3)特殊颜色。 ①无色气体:O2、N2、H2、CO2、CH4、稀有气体。 ②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SO2、NH3。
A. 一定伴有能量变化
B. 一定能改变物质的性质 C. 反应前后分子总数一定变化
D. 反应前后元素种类和原子个数一定不变
4.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D )。
A.干冰升华
C.玻璃破碎
B.火柴梗被折断
D.木柴燃烧
题型一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例1](2013 年深圳)下列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B )。
A.研碎胆矾
(5)不稳定的酸性物质是 H2CO3,常温或加热条件下会分解 成 H2O 和 CO2;不稳定的碱性物质是 NH3· H2O,常温或加热条
件下会分解成 NH3 和 H2O。 (6)空气中含量第一的较稳定的气体的是 N2,含量第二的较
活泼的气体的是 O2。 (7)有脱水性,能使木条、纸张等物质炭化的酸性物质是 浓硫酸 。 ________
金刚石 。 (7)特殊硬度:天然存在的最硬的物质是________
(8)特殊密度:密度最大的金属是 Os;密度最小的金属是 Li。
(9)特殊溶解性:可溶于水的气体有 CO2、SO2;微溶于水 且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的固体是 Ca(OH)2;溶于水时温度 升高的物质有 CaO、NaOH、浓硫酸;溶于水时温度降低的物 质有 NH4NO3、KNO3;溶于水时温度不变的物质有 NaCl。 (10)特殊挥发性:强挥发性酸是浓盐酸,打开试剂瓶盖可

2014年中考化学一轮复习:专题1 物质的变化及反应类型课件

2014年中考化学一轮复习:专题1 物质的变化及反应类型课件

[解析]
A中石油分馏出汽油、柴油是根据它们的沸点
不同,进行的混合物的分离,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 变化;B中利用膜法从海水中获得淡水是将水和其它物质分 离开的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C中铁矿石 冶炼成铁是利用还原剂与铁的化合物反应生成铁,有新物 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D中工业上从空气中分离出氧气是
性质与变化的关系
性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是物质的基本特征;是变化的内因 (即变化的依据)。 变化只是一个过程,是性质的体现。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在描述上的区别: 描述物质的性质时常带“可以、能、会、易、难”等字词。
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性质决定用途,用途体现性质。
浓硫酸的吸水性 活性炭的吸附性
氮气的稳定性 焦炭的还原性 熟石灰的碱性 碳酸钠溶液的碱性
三、四种基本反应类型
化合反应 由两种或两 种以上的物质 生成另 一 ____种 物质的反应 分解反应 由一种反应物 生成__________ 两种或两 _____________ 种以上 其他物质的反应 置换反应 由一种单质与一 种化合物反应生成 另一种________ 单质 和 另一种_________ 化合物 的反应 复分解反应 由两种化合物 ____________生 相互交换成分 成另外两种化合 物的反应 “双交换,价不 变” AB+CD→AD+ CB
定 义
特 点
“多变一” A+B→C
“一变多” C→A+B
“单换单” A+BC→B+AC
化合反应 举例 点燃 C+O2=====
分解反应 通电 ____H 2 2O===== ____________ 2H2↑+O2↑
置换反应 △ H2+CuO===== ____________ Cu+H2O
复分解反应 HCl+ NaOH===________ __________ NaCl +H2O

(百日捷进提升系列)2014年中考化学备考 专题02 质量守恒定律课件

(百日捷进提升系列)2014年中考化学备考 专题02 质量守恒定律课件

B
C.元素的化合价 D.物质的种类
B.原子的种类
2.(2013•聊城)以下是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 、 原子),下列对图示反应的理解中,正确的是( A )
【试题解析】 1、由上面表格可知,反应前的总质量为 32g +51g+6 g =89 g;反应后的总质 量为 60 g +17 g + 11 g +12 g =100 g 所以待测为:100 g—89 g=11g
2、根据上述数据可知:X 质量增加了 28 g,为生成物 ;Y 质量减少了 34 g, 为反应物;Z 质量未发生变化,可能为催化剂;Q 质量增加了 6g,为生成 物。该表达式可以初步写成:Y →X + Q A .该反应中 X 和 Q 的质量变化之比为 28g:6g=14:3,此项错误。 B .该反应 的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Y →X + Q,此项错误。 C .Z 可能是该反应的催 化剂,此项正确。 D.该反应是分解反应 ,此项错误。所以此题大兴区第一学期期末)反应 H2 + Cl2=======2HCl 中,反应 前后没有 改变的是 .. A.分子的种类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一定不变的是:宏观上①元素种 类,②元素质量,③参加化学反应不变物质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 和;微观上④原子种类,⑤原子数目,⑥原子质量。一定变①物质的种类, ②分子种类;可能改变:分子数目。有单质参加和生成的化学反应,一定有 化合价的改变。故选 B。
C
Z 漏测 11 Q 6 12
第一次测得的质量/g 32 第二次测得的质量/g 60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该反应中 X 和 Q 的质量变化之比为 5:1 B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Y→X+Z+Q C .Z 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D.该反应可能是置换反应

中考一轮复习主题二 物质的化学变化(一)认识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中考一轮复习主题二 物质的化学变化(一)认识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主题二物质的化学变化(一)认识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考点梳理】考点1: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1.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有新物质生成。

化学变化表现为发光、放热或吸热、产生沉淀、放出气体。

(只可帮助我们判断化学反应是否发生,但不能作为依据)2.化学变化的微观实质:构成物质的微粒(如分子)本身发生改变,变成新的粒子,而物理变化的实质是:构成物质的微粒本身不发生改变,只是微粒之间间隔以及速率发生改变。

考点2: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1.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可燃性、稳定性、活泼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腐蚀性、脱水性等;2.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例如:物质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熔沸点、导电性、导热性、吸附性等。

考点3: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伴随有能量变化1.化学反应中的吸热和放热(1)放热反应:(化学能转化成热能)①燃烧:如:C+02点燃CO; 甲烷在空气中燃烧:CH4+202点燃CO2+2H20;②生石灰与水反应:Ca0+H2O=Ca(OH)2③镁和稀盐酸反应:Mg+2HCI=MgCI2+H2↑。

★缓慢氧化:如:呼吸、铁生锈、农家肥料的腐熟、酒和醋的酿造等。

(2〉吸热反应:(热能转化成化学能)例如:CO2+C高温2C02.其他形式的能量变化(1)水通电分解:(电能转化成化学能〉方程式:2H2O通电2H2↑+02↑(2)光合作用:(太阳能能转化成化学能)方程式:6CO2+6H2O光照C6H1206+602(3)呼吸作用:(化学能转化成热能)方程式:C6H126+60酶6CO2+6H2O考点4:催化剂1.这种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的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叫做催化剂(又叫做触媒)。

2.证明某物质是某反应的催化剂,设计角度:①改变反应速率;②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

实验设计时一定要注意控制变量;证明反应前后化学性质不变,可以待前次实验停止时再重复实验,也可从该物质的化学性质入手进行实验设计。

中考化学总复习第2部分物质的变化ppt课件(2份)(优秀版)

中考化学总复习第2部分物质的变化ppt课件(2份)(优秀版)
要他。为什么?第一,他是个小书迷,知识渊博;第二,他表达能力强,说话幽默风趣有条理;第三,他为人大方,乐于分享。从小Z的优点来看,你是不是认为他应该是个学霸? 这……怎么说呢,目前算不上,但未来极有可能……看看作文课上他即兴画的思维导图吧,有条理,有创意,让小伙伴们佩服得五体投地,怎么看都不像是一个熊孩子,一个“学渣” 的作品。可是,我每天给孩子们听写十个词语,他每天的正确率只有百分之六十左右,很多字不会写。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君子”,光读光看不动手写,哪怕就是新学的几个词语, 他也不愿意写一写抄一抄。无论课上课下,凡是要动笔写时,他不是钻到桌子底下东找找西摸摸,就是在书包里左翻翻右抖抖,总之就是老半天下不了笔。别人已经写完了拿给老师批 改,他可能才开始写第一题………那磨磨蹭蹭的样子,活活要把老师气死。他妈妈认为他从小握笔姿势错误怎么也纠正不了,导致写字速度很慢,所以不愿意写字。我却不这么认为, 我觉得没这么简单,一定另有原因,只不过我现在还没弄明白而已。上周四上午第三、四节课,语文单元测试。两节课的考试时间过去,试卷一张张收了上来,最后一个交卷的是小我 快速扫了一下卷面。哦买噶第一页的基础题几乎一片空白!作文也没写完,只写了三四行!这样子,批改出来总分顶多也就二三十分!怎么会这样!再差也不会如此啊!考试时不务正 业偷玩蚂蚁去了?还是故意不做?身为语文老师兼班主任的我气得跳脚,一阵胸闷。怎么办?把他叫到办公室狠批一顿?或者请他家长来学校?此时,脑海里突然闪出一幕幕画面:他 在班级读书分享会上侃侃而谈,他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时妙语如珠,他把自己的零食和玩具大方地给同学们分享,他羞涩地笑着把他饼干递到我手中……虽然在完成作业方面他确实做得 不好,尽管在上课时经常偷看课外书,但不可否认的是,他绝对是个好学上进的好孩子!试卷答成这样,也许另有原因吧?不不不,不能那么简单粗暴!我应该先了解一下真实的原因。 要知道,“刑讯逼供”最容易“屈打成招”……午餐后的自习时间。我笑眯眯地对小Z说:“小Z,我们的教室好脏啊,你愿不愿意为大家服务一下,打扫一下教室?“愿意!”他二话 没说,跑着去拿扫把。不要做作业,估计他心里乐开了花。他一手拿扫把,一把持簸箕,认真地扫着。看到谁的脚下有纸屑,他就轻声提醒他抬起脚来,再把纸扫出来,态度友好,而 且不影响他人。扫地的动作也很是娴熟、麻利不一会儿功夫,他就把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我当众狠狠地表扬了他一番,然后把他叫到我身边,拿了把椅子让他坐下他顺从地坐下了, 刚才还因为受了表扬而神采飞扬,此时却目光黯淡,低着头不敢看我,像是在担心暴风雨的来临。我摊开他上午考的那张试卷,和颜悦色地柔声问道:“这么多题没做,我想了半天也 想不出原因,你能告诉我为什么么?换句话说,我很想知道你是怎么答题的,因为这真的不是你的真实水平。”“我一拿到试卷就想着要挑分值多的题目做,就先挑了二十多分的阅读

中考化学专题复习主题2 物质的化学变化(28张PPT)

中考化学专题复习主题2 物质的化学变化(28张PPT)
C6H12O6+6O2== 6CO2+6H2O
反应物中有CO2参加的反应 化合: H2O+CO2=H2CO3
H2O+ CaCO3+CO2==Ca(HCO3)2
置换:
高温
2Mg+CO2===2MgO+C
非基本反应类型: CO2+2NaOH=Na2CO3+H2O CO2+C太阳a(光OH) 2=CaCO3↓+H2O
无 机 化 合 物
酸 碱
⑵⑶与 与金 金属属氧反化应物,生反成应盐,生+H成2↑盐+水源自⑷与碱反应,生成盐+水
⑸与盐反应,生成新酸+新盐
⑴与指示剂发生变色反应
⑵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水 ⑶与酸反应,生成盐+水 ⑷与盐反应,生成新碱+新盐 ⑴与金属反应,生成新盐+新金属
难溶性碱: ⑴与酸反应 ⑵加热分解
复分解反应(元素肯定不变) 肯定发生! 2.酸+碱→盐+ H2O (中和反应)具有优先反应权力!
2NaOH+H2SO4=Na2SO4+2H2O Ca(OH)2+H2SO4=CaSO4+2H2O NaOH+HCl=NaCl+H2O Ca(OH)2+2HCl=CaCl2+2H2O 2Fe(OH)3+3H2SO4=Fe2(SO4)3 +6H2O Cu(OH)2+H2SO4=CuSO4+2H2O Fe(OH)3+3HCl=FeCl3+3H2O Cu(OH)2+2HCl=CuCl2+2H2O 2KOH+H2SO4=K2SO4+2H2O Ba(OH)2+H2SO4=BaSO4↓+2H2O Mg(OH)2+2HCl=MgCl2+2H2O

中考化学总复习第2部分物质的变化ppt课件(2份)(2)高品质版

中考化学总复习第2部分物质的变化ppt课件(2份)(2)高品质版
第二部分 物质的变化
第5讲 质量守恒定律及化学方程
栏目导航
思维导图 考纲导航 知识梳理 基础过关 能力提升 中考回顾
思维导图
考纲导航
1.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并能用它来解释常见的现象及其应 2.书写常见的、典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根据化学方程式熟练计算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质量;理 中考说明 相互间量的正比关系; 4.熟练计算含杂质的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分数(杂质 5.理解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的
6 分(计算题) 品中另一物质不反应)的质 开放的方式考查样品中另
质量分数的计算方法
6.5 分(选择题、以微观模型图考查质量守 2017
计算题) 学方程式进行有关计算
知识梳理
质量守恒定律
1.含义:__参__加__化___学__反__应___的各物质的___质__量__总__ 后生成的各物质的___质___量__总__和____。
(2)书写:写、配、注、标、查。
【温馨提示】 ◎“点燃”、“△”、“催化剂”、“高温”等,一 上方。当其他条件与催化剂同时存在时,则将“ “=”的上方,其他条件写在下方。 ◎如果生成物中有气体放出,反应物中没有气体, 气体边标上“↑”,如果反应物中有气体则生成物 气体符号。如果生成物中有沉淀生成要在旁边标上
(2)还原反应:含氧化合物里的氧被夺去的反应 (3)氧化剂:失氧的物质是氧化剂,具有氧化性
氧的物质是还原剂,具有还原性,常见的还 CO 和氢气等。
基础过关
质量守恒定律
1.化学反应前后,下列各项肯定没有变化的是( B
①原子的数目 ②分子的数目 ③元素的种类
质量 ⑤物质的种类 ⑥原子的种类
A.①③④⑤⑥
(1)质的方面: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 (2)量的方面:

中考化学考点冲刺——物质的变化及分类 专题(共37张PPT)

中考化学考点冲刺——物质的变化及分类 专题(共37张PPT)

12.对盐的组成叙述正确的是( A.都含有原子团 C.都不含氢元素

B.都含有金属元素 D.都含有非金属元素
13.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酸中都含有氢元素,只要含有氢元素的化合物都是酸 B.氧化物中含有氧元素,但含氧化物的化合物不一定是氧化物 C.离子是带电粒子,但带电的粒子不一定是离子 D.中和反应一定是复分解反应
4.化学概念在逻辑上存在如图所示关系,对下列概念间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
①纯净物与混合物属于包含关系
②化合物与氧化物属于包含关系
③单质与化合物属于交叉关系
④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属于并列关系
⑤中和反应与复分解反应属于并列关系
⑥有机化合物与无机化合物属于并列关系.
A.①③
B.②④⑥
C.③⑤
D.①③⑤
4.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用液态空气制氧气 B.将紫色石蕊试液通过活性炭变成无色 C.紫色石蕊试液遇碱变成蓝色 D.水加热时产生气泡
5.下列物质的用途与该物质的化学性质无关的是( ) A.氢气用作高能燃料 B.盐酸用于清除铁锈 C.干冰用作人工降雨 D.氢氧化铝用于治疗胃酸过多
6.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只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 A.氧气用于炼钢 B.稀硫酸用于除铁锈 C.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D.煅烧石灰石用于制取生石灰
11.用“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填空.
(1)植物进行光合作用:

(2)空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源自(3)木炭燃烧能生成二氧化碳:

(4)冰雪消融:

(5)镁是银白色的固体:

(6)酒精挥发:

(7)铁丝生锈:

(8)钢丝弯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催化剂(又叫触媒)
1.特点:一变二不变 一变:改变化学反应速率; 二不变: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化学性质不变。 (注意:催化剂___________ (填“能”或“不能”)改变生成物 不能 的质量,它是化学反应的参与者。) 2.概念: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其它物质的__________________ , 反应速率 质量 而本身的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 化学性质 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
第6讲
[例题分析]
质量守恒定律和化学方程式
[例1]:(2013湛江)2013年5月16日广州市食品药品监管局网站公布第一季度餐 饮食品抽验结果.其中一项结果为44.4%的大米制品抽检产品发现镉超标. (1)这里的镉是指( );A.原子 B.离子 C.单质 D.元素 (2)已知镉(Cd)在化合物中通常为+2价.镉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氢的前面. 写出镉与盐酸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和反应类型:( ) ; 【思路点拨】 (1)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这里的镉是指镉元素; (2)镉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氢的前面,可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镉和氢气,方程 式是:Cd+2HCl═CdCl2+H2↑,该反应由一种化合物和一种单质生成另一种化合 物和单质,属于置换反应; 【解答】:(1)D;(2)Cd+2HCl═CdCl2+H2↑,置换反应;
(1)实验探究:在进行质量守恒探究实验时,有物质进入反应体系(如空气)或反应 密闭 体系有物质损失(如气体逸出到空气中),实验要在___________ 容器中进行; (2)质量守恒定律的适用范围:通常用来解释___________ 变化而不解释 化学 ___________ 物理 变化; 遵守 (3)一切化学反应都___________ (填“遵守”或“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第6讲
质量守恒定律和化学方程式
2.用微观解释化学反应(即化学反应的实质)。若反应物由分子构成,则 原子 重新组 原子 ,_________ 可描述为: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分子破裂成_______ 分子 分子 生成物 合成新_________ ,___________ 构成 ___________ 。 原子种类 没有 3.微观解释质量守恒定律: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___________ 原子总质量 也没有变化。所以,化学反 改变,原子数量 ___________也没有增减,____________ 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 4.对质量守恒定律的解读,可小结为“6个不变、2个一定变、2个可能变”
第6讲
[考试要求]
质量守恒定律和化学方程式
1.理解质量守恒定律
2.掌握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3.理解简单的化学反应方程式的意义 4.能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5.理解定量研究对化学科学发展的重大作用
[知识整理] 一、质量守恒定律
质量总和 ,等于反 参加 1.质量守恒定律内容:___________ 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___________ 生成 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应后___________
二氧化锰与氯酸 钾的质量比 生成1L氧气所需 的时间(s)
1/4 0 124
1/2 1/10 1/5 1/3 1/2 2/3 1/1 2/1 0 79 50 54 75 93 106 153 240
第5讲
物理化学与化学变化
(1)据上表可知二氧化锰与氯酸钾的质量比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反应速率最快; (2)二氧化锰的用量过少时产生氧气的速率很慢,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二氧化锰用量过多冲淡了氯酸钾粉末,相当于减少反应物的 _________________,所以反应速率受到影响; (4)通过分析可知,在化学反应中催化剂的用量(填“是”或“不是”) ____________________越多越好。 【思路点拨】关于催化剂的题目要重点掌握催化剂“一变二不变”的含义。 本题除了要明白催化剂的特点外,还得学会根据题目所给的数据进行分析, 掌握其变化特征,然后按要求答题。 【解答】(1)1/10 (2)二氧化锰与氯酸钾的接触面积小,催化作用不明 显 (3)质量分数 (4)不是
微 观
第6讲
质量守恒定律和化学方程式
5.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1)解释化学现象: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增加或质量减少的原因。 ①高锰酸钾受热分解后,剩余固体的质量比原反应物的质量小; 产生氧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②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后,生成物的质量比细铁丝的质量大,因此这个反应 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这种说法正确吗?为什么?
6个不变 宏 观
2个一定变
2个可能变
1.总质量___________ 1.物质的种 1.元素的化 2.元素的种类__________ 类___________ 合价 3.各元素的质量__________ 1.原子的___________ 2.原子的___________ 3.原子的___________ 1.原子 ___________ 1.分子的数 目 ___________
【思路点拨】已知RO2为氧化物,相对分子质量是44,可求出R的相对原子质量 为1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1.2gM完全反应生成5.6gN则参加反应的RO2质量为 4.4g ,再根据RO2与2N的质量比求出N的相对分子质量是28, 2.4gM与5g RO2不 是恰好反应,生成N不可能7.4g
【解答】D
第7讲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生成 ____其他物质的变化 种类 物质的分子___________ 发生改 变,分解成原子,原子重新组 合生成其它物质的分子。 发热 、 颜色改变 发光、______ _______、放出 沉淀 气体 、生成_________ _______ 等
一、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比较
定义
没有 ____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第6讲
质量守恒定律和化学方程式
3.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1)书写原则(两点) ①必须以___________ 客观事实 为基础,绝不能凭空臆想,臆造事实上不存在 的物质和化学反应。 质量守恒 定律,等号两边原子的___________ 数量 ②要遵守___________ 和 种类 ___________ 必须相等。 (2)书写步骤: ①写化学式 ②配平 ③注条件和状态 没有 注意:只有当反应物中___________ (填“没有”或“有”)气体,而生成气 没有 体时,生成物气体标“↑”;反应物中___________ (填“没有”或“有”) 固体,而生成固体时,生成物固体标“↓” 。
通过化学变化可知
举例
一般指能否与氢气、氧气、金 属、非金属、氧化物、酸、碱、 盐等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如可 燃性、还原性、氧化性、酸性、 碱性、热稳定性等
本质 区别
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可以获知
(注意:在描述物质的性质时,常常在文字描述中会出现“能”“会”“可 以”“是”等字眼。)
第5讲
物理化学与化学变化
第6讲
质量守恒定律和化学方程式
二、化学方程式
化学变化 化学式 来表示______________ 1.概念:化学方程式是用_______ 的式子。 2.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及读法
①表示反应物、生成物以及反应的条件
②表示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即相对分子质量与化学计量 数的乘积之比) ③表示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粒子个数比(即化学计量数之比) 例:写出化学方程式2H2+O2点燃2H2O表示的意义
第6讲
质量守恒定律和化学方程式
[例2]:在M+RO2===2N的反应中,RO2为氧化物,相对分子质量是44。已知 1.2gM完全反应 生成5.6gN。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 A、R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2 C、参加反应的RO2质量为4.4g B、N的相对分子质量是28 D、2.4gM与5g RO2反应生成7.4gN
没有 物质的分子___________ 发 微观实质 生变化
现象
物质的状态发生改变
物质的三态变化(熔化、 常见变化 凝固、汽化、挥发、液化、 燃烧、金属生锈、食物变质、 类型 升华)物质形状的变化、 自燃、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等 电灯发光、保险丝熔断等 判断依据 联系 有无其他物质生成 化学变化中一定包含物理变化
氢气和氧气在点燃条件下生成水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每4份质量的氢气与32份质量的氧气生成36份质量的水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每两个氢气分子与一个氧气分子反应生成2分子水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考试要求]
化学反应的类型
1.了解常见的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 2.了解常见的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与日常生活相关 的一些现象 3.能用金属活动顺序表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的判断 4.了解人们如何利用化学反应改善和提高自身的生活质量
不对,氧气参与了反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计算化学反应中某些物质的质量 ①氯酸钾与二氧化锰的混合物28.5克,充分加热,使之完全反应,反应后冷 却,称得剩余固体的质量为18.9克,则生成氧气______ 9.6 克;原混合物中含氯 24.5 酸钾____________ 克。 ②反应A+B=C+D,20gA和16g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14gC,则同时生成D多少克? ___________ 克;若5gA和足量B反应时,生成D__________ 克。 22 5.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