茵栀黄口服液联合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疗效观察

合集下载

茵栀黄口服联合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预后观察

茵栀黄口服联合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预后观察
临床合理用药 2 0 1 4年 3月第 7卷第 3 A期
C h i n J o f C l i n i c M R mi o n M D r u g U s e , M a r c h 2 0 1 4 . V o 1 . 7 N o . 3 A

45 ・
表1 2组临床疗效 比较
联合氯 吡格 雷可 通 过迅 速 降 低急 性 脑梗 死 患者 血 清 H c y及
MMP - 9水平 而改善病 情。
参 考 文 献
表2 2组患者血清 H c y 及 MM P - 9水平 比较
组别 观察组 ( n = 1 0 0 ) 对照组 ( n=l O O) 时间 H c y (  ̄ mo l / L ) 治疗前 2 7 . 2±6 . 4 治疗后 1 0 . 3± 3 . 1 “ 治疗前 2 6 . 9±6 . 2 治疗后 1 6 . 8±4 . 9
度为 5 5 %~ 6 5 %, 调节温度为 3 0—3 2 ℃, 用黑布 遮盖患儿 生殖
照射治疗在 临床上得 到了广泛 的应用 , 本文就茵栀黄 口服联合 蓝光照射治疗新 生儿 黄疸 的 临床 治疗效 果进 行观 察 和分析 。
现报道如下 。
1 资 料 与 方 法
器和双眼 , 使患儿与灯光之 间的距离维 持在 2 0~ 2 5 e m, 确保 患 儿全身皮肤均匀接受 照射 , 每 次持续 照射 8 h后 暂停 照 射 1 6 h
将5 0例新生儿 黄疸
患儿随机分 为治疗组 和对 照组各 2 5例 。对照组进行 蓝光照射治疗 , 治疗组患 儿进行茵栀 黄 口服联合 蓝光 照射治疗 。 观察 2组 临床疗效 , 比较 2组 胆红素恢 复正常所 需时间及 胆红素每天下降值。结果 治疗组总有 效率为 9 6 % 高于对 照组 的 7 6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 0 . 0 5 ) 。治疗组胆红 素恢 复正 常所需 时间明显短 于对 照组 , 治疗组患儿胆红 素每 天 下降值 明显高于对 照组 患儿 ,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 . 0 5 ) 。结论 光 照射 治疗 能取得更加理想 的临床 治疗效果 。 对 新生儿 黄疸患 儿进行 茵栀黄 口服联合 蓝

蓝光照射联合茵栀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疗效

蓝光照射联合茵栀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疗效

蓝光照射联合茵栀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疗效摘要:目的:观察分析使用蓝光照射与茵栀黄联合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效果及意义。

方法:从我院2008年8月~2012年3月收治入院的新生儿黄疸患儿中抽取8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患儿使用妈咪爱联合蓝光照射等实施常规治疗,观察组患儿在此基础上加用茵栀黄联合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

结果:观察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每日胆红素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胆红素水平恢复正常时间少于对照组,p255umol/l,均已确诊;排除局部或全身性严重感染尚未有效控制患儿,胆管畸形或闭锁患儿,血液性疾病、溶血性黄疸或遗传性代谢病患儿,肝、肾等主要器官严重受损或功能障碍及合并心脑血管疾病患儿等[2]。

所有患者在本次实验前均对实验有充分的了解,签署知情同意书,自愿参与本次实验,符合医学伦理学要求。

1.2方法。

1.2.1分组。

将82例新生儿黄疸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观察组患儿41例,其中男23例、女18例,年龄2~32d,平均年龄(13.36±6.13)d;对照组患儿41例,其中男24例、女17例,年龄1~30d,平均年龄(13.04±6.08)d。

经统计学检验,两组患者的性别构成和年龄结构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2方法。

对照组患儿实施常规治疗,使用维生素c、肝酶诱导剂及碳酸氢钠等进行黄疸补液治疗,纠正酸中毒、维持酸碱平衡,并口服妈咪爱0.5g/次、2次/d,同时使用蓝光照射,患儿充分暴露皮肤置于蓝光箱内,使用黑色棉布保护患儿的眼睛及会阴部,照射时间8~10h/d。

观察组患儿在此基础上加用茵栀黄注射液治疗,将10ml茵栀黄注射液溶入100ml 5%葡萄糖液中,进行静脉滴注1次/d。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及胆红素水平变化情况(每日下降幅度、恢复正常值时间),并进行统计学对比分析。

1.4数据处理。

茵栀黄口服液结合蓝光治疗新生儿黄疸49例及护理

茵栀黄口服液结合蓝光治疗新生儿黄疸49例及护理
纯蓝光疗法 )4 9例 ,对两组患儿均给予针对 性的护理措 施 。分别于开始 治疗后一 、三 、五天测定静脉血 总胆红
素 ( T B I L )含 量 。
显著 性 差 异,第 三 天 时 两 组 患 儿 T B I L平 均 值 分 别 为
( 5 0 . 8 ±1 2 . 7 )“ m o l ・ L 和 ( %. 4 ± 2 1 . 5 )t z m o l ・ L ~,其 差异具有 统计学 意义 ( P<0 . 0 5 ) ,至第五天 时两组患儿 T B I L平 均值分别 为 ( 3 2 . 6±6 . 3 )t ma o l ・ L 和 ( 7 5 . 2± 1 1 . 7 )t a n o l ・ L ,其差异具有 统计学 意义 ( P dO . 0 1 ) 。
摘 要 : 目的 观 察 茵栀 黄 口服 液 联 合 蓝 光 疗 法 治 疗 新 生 儿病 理性 黄 疸 的 临床 效 果 ,探 讨 与之 配合 的 护 理 措 施 。 方 法 选取 2 0 1 2年 2
月至 2 0 1 3年 5月 在我 院进 行 治 疗的 9 8例 新 生 儿病 理 性 黄 疸 患儿 ,将 其 随机 分 为 治 疗组 ( 采 用 茵栀 黄加 蓝 光 疗 法) 4 9例 和 对 照 组 ( 采 用单 纯蓝 光 疗 法 )4 9例 ,对 两 组 患 儿 均 给 予针 对性 的护 理 措 施 。分 别 于 开 始 治 疗后 一 、三 、五 天 测 定 静 脉 血 总胆 红 素 ( T B I L )含 量。 结果 两组 患儿 的 静 脉 血 TB I L值 在 治 疗前 及 治疗 第一 天 无 显 著 性 差 异 , 第三 天 时 两组 患 儿 差 异 具 有 统计 学 意 义 (P<0 . 0 5 ) , 至 第五 对 于 新 生 儿病 理 性 黄 疸 采 用 茵 栀 黄 口服 液联 合 蓝 光 疗 法 治 疗 并 辅 以 针 对 性 天 时 两组 患 儿 其 差 异 具 有 统计 学 意义 (P< 0 . 0 1 ) 。结 论

茵栀黄口服液辅助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疗效观察

茵栀黄口服液辅助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疗效观察
参 考 文 献
E3 袁 壮 , 辛 东. l 薛 儿科 急重 症 与 疑难 病 例 诊 疗 评 述 E . 京 ; M] 北 人
民 卫 生 出 版 社 , 0 2: 4 1 . 2 0 1 — 7
异有 统计学 意义 (-8 3 , <O 0 ) t- . 2 P . 1。
2 3 副反应 .
观 察组 在 茵 栀 黄 口服液 治疗 期 间有
[3 王 慕 逖 . 科 学 [ . 2 儿 M] 北京 : 民卫 生 出 版社 ,0 0 1 8 人 2 0 :1 .
起肝 细胞受 损伤 , 肝结合 胆红 素 的能力下 降 , 致黄 导 疸加 重 ;2 非感染 性 因素 : () 主要有新 生 儿溶血症 、 胆
道 闭锁 、 乳 性 黄 疸 、 传 性 疾 病 、 物 性 黄 疸 等 。 母 遗 药
患 儿按入 院次序 随机分 为 观察组 与对 照组各 9 O例 。
两组 治疗 前基 本情 况 比较 , 差异 无 统计 学 意义 ( P>
0 0 ) 见 表 1 .5 , 。
表 l 两 组 治疗 前 一 般 情 况 比较 ( =9 ) 0
1 2 诊 断标准 .
依据《 儿科 学 》 6版 新 生 儿病 理 第
2 25) 每次 3mL 每 日 3 , 后 即进行疗效判定 。 7 17 , , 次 5d 1 6 观察 指标 . 人 院 当 日抽血 测胆 红素 浓度 , 同时
性黄疸 诊断标 准L 。 3 ] 1 3 纳 入标准 ( ) . 1 所有 病例符 合新 生儿 病理 性黄 疸 诊断标 准 ;2 家 长签 署 知情 同意 书 。 ()
3 2例先 后 出现轻 度 腹 泻 , 日 4 7次 的少 量 稀 便 每 ~ 或稀 水便 。 口服蒙脱 石 散与枯 草杆 菌二 联活菌 颗粒

茵栀黄口服液口服佐治新生儿黄疸疗效观察论文

茵栀黄口服液口服佐治新生儿黄疸疗效观察论文

茵栀黄口服液口服佐治新生儿黄疸疗效观察【摘要】目的:探讨茵栀黄口服液口服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疗效。

方法:对160例新生儿黄疸分两组对照治疗,治疗组80例采用常规治疗(蓝光照射、酶诱导剂)加用茵栀黄口服液口服;对照组80例单纯采用常规治疗方法。

结果:治疗组显效75例(93.7%),有效3例(3.7%),无效2例(2.4%),总有效率97.4%。

而对照组显效20例(25%),有效30例(50%),无效20例(25%),总有效率75%。

治疗组症状缓解明显优于对照组。

结论:茵栀黄口服液退黄疗效确切,无明显副作用,而且方法简便易行。

【关键词】茵栀黄口服液;口服治疗;新生儿黄疸;观察【中图分类号】r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409-02新生儿黄疸为新生儿科常见病,新生儿黄疸亦称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指新生儿期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引起血中胆红素水平升高而出现皮肤黏膜和巩膜黄染的临床现象。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出现时间较早,持续时间延长,轻者影响患儿生长发育,严重者可致胆红素脑病,甚至致残、致死。

为寻找方便经济有效的治疗方法以迅速降低血清胆红素,减少换血治疗及新生儿核黄疸的发生,减少治疗过程中副反应的发生,本科采用茵栀黄口服液+蓝光治疗足月新生儿黄疸,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2010年8月至2013年3月山东寿光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收治住院的新生儿黄疸患儿160例,采用仅考虑各组例数均衡的动态随机化分组方法,分为单纯光疗组80例,茵栀黄口服液+光疗组80例,3组患儿在性别、胎龄、体质量、母乳喂养比例、出现黄疸日龄、入院日龄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符合第3版《实用新生儿学》未结合胆红素血症的诊断标准[1]。

1.3 纳入标准(1)胎龄≥37周;(2)血生化检查提示间接胆红素血症,且胆红素水平达到或超过国内2001年制定的新生儿黄疸干预推荐方案标准[2]。

口服茵栀黄口服液和晒太阳治疗新生儿和小婴儿黄疸的疗效观察

口服茵栀黄口服液和晒太阳治疗新生儿和小婴儿黄疸的疗效观察

口服茵栀黄口服液和晒太阳治疗新生儿和小婴儿黄疸的疗效观察王秀菊【摘要】目的:探讨口服茵栀黄和晒太阳对健康新生儿和小婴儿黄疸的疗效。

方法选取来院复查的389例黄疸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茵栀黄组,晒太阳组,联合组和对照组,并给予相应的干预,观察各组黄疸消退情况和治疗前后血清胆红素的变化。

结果茵栀黄组、晒太阳组和茵栀黄加晒太阳组黄疸消退总有效率(89.6%、90.9%、100.0%)明显好于对照组(29.2%);茵栀黄加晒太阳组好于茵栀黄组和晒太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茵栀黄组、晒太阳组、茵栀黄加晒太阳组治疗后总血清胆红素水平[(113.7±22.6)μmol/L、(111.3±18.1)μmol/L、(103.3±18.6)μmol/L]低于对照组[(245.9±22.6)μmol/L];茵栀黄加晒太阳组低于茵栀黄组和晒太阳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口服茵栀黄和晒太阳均可降低血清胆红素,二者有相加作用。

【期刊名称】《中国生育健康杂志》【年(卷),期】2014(000)003【总页数】3页(P263-264,267)【关键词】婴儿;新生儿黄疸;茵栀黄;总胆红素【作者】王秀菊【作者单位】100016 北京,美中宜和医疗集团丽都医院儿科【正文语种】中文黄疸为新生儿和小婴儿常见病和多发病,黄疸达到一定水平可导致神经系统损害,所以黄疸的治疗尤为重要。

黄疸住院治疗费用高,而且部分黄疸患儿如果一般状况好,黄疸不重,无须住院治疗。

本院儿科对来院复查的389例黄疸患儿采用口服茵栀黄口服液和晒太阳进行家庭治疗,效果明显,现报告如下。

对象与方法1.对象:收集2012年1月—2012年12月本院出生来院复查黄疸的患儿389例,均为出生体重≥2 500 g的健康足月儿。

排除血总胆红素达到光疗标准收住院治疗的患儿;如果家长拒绝住院治疗的患儿可以入组,但应门诊密切随访观察,一旦家长同意住院治疗则排除该患儿;研究过程中黄疸加重需住院治疗的同样剔除。

观察茵栀黄联合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疗效

观察茵栀黄联合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疗效

6 4 4 2 0 0 ; 2 . 宜宾市第二人 民医院儿科 , 四川宜宾
6 4 4 0 0 0
【 摘要】目的 探讨 茵栀黄联合 蓝光照射治疗在新 生儿黄疸 临床治疗 的效果 。 方 法 采集该 院 2 0 1 2年 1月一2 0 1 3年 1 月新 生 儿科 1 0 4例新 生儿黄疸患儿 , 随机 分为两组 , 其 中实验 组 5 1 例, 采用 常规d i a t i o n a n d Yi n z h i h u a n g o r a l l i q u i d .T h e d e c l i n e i n s e r u m t o t a l b i l i r u b i n a n d t r e a t me n t e f e c t o f t wo g r o u p s d u i r n g t r e a t me n t we r e c o mp a ed r a n d a n a l y z e d . Re s u l t s T h e e r i s a n o b v i o u s d i f f e en r c e b e t w e e n t h e t wo g r o u p s d u i r n g t h e t r e a t me n t i n t h e d e c l i n e o f s e r u m t o t a l b i l i ub r i n a n d t r e a t me n t e f f e c t ,a n d t h e d i f e r e n c e wa s s t a t i s t i c a l l y s i g n i f i c a n t .Co n c l u s i o n T h e t h e r a p e u t i c e f f e c t o f

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蒙脱石散与茵栀黄口服液联合辅助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疗效观察

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蒙脱石散与茵栀黄口服液联合辅助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疗效观察

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蒙脱石散与茵栀黄口服液联合辅助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疗效观察白琼丹;张璋【摘要】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medilac-vita, montmorillonite powder and yinzhihuang oral liquid in adjuvant treatment of neonatal jaundice .METHODS: 92 cases with neonatal jaundice admitted into Children's Hospital of Zhengzhou from Apr .2013 to Mar.2015 were selected to b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via the random number table , with 46 cases in each .The control group mainly received blue light irradiation for basic treatment, while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additionally treated with medilac-vita, montmorillonite powder and yinzhihuang oralliquid .The clinical efficacy , changes of bilirubin and treatment time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were compared between two group ofpatients .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observation group were 97.8%,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82.6%,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The total bilirubin level in observation group were (75.3 ±12.3) μmol/L, significa ntly lower than that in control group (98.8 ±19.2 ) μmol/L, wi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5 ) .And the treatment time of observation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4.7 ±1.3) d VS (7.8 ±2.5) d], wi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5).CONCLUSIONS: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medilac-vita, montmorillonite powder and yinzhihuang oral liquid in adjuvant treatment of neonatal jaundice is significant , which caneffectively promote the decrease of bilirubin level . Meanwhile , this treatment regimen should be recommended for further promotion in clinical practice .%目的:探讨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蒙脱石散与茵栀黄口服液联合辅助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疗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疸 可提高临床疗效 , 缩短疗程 , 且不 良反应少 , 值得 推广应用。 【 关键词 】 茵栀黄 口服液 、 ; 蓝光 ; 黄疸 , 新生儿 【 中图分类号 】 R 7 2 2 . 1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 6 7 4— 3 2 9 6 ( 2 0 1 4 ) 1 2 B一 0 0 5 0 — 0 2

疗 效 5 Y析 与 评 价 -

茵 栀 黄 口服 液 联 合 蓝 光 照 射 治 疗 新 生 儿 黄 疸 疗 效 观察
王 秀林
【 摘 要】 目的 观察茵栀黄口服液联合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 1 1 0 例新生儿黄疸
患儿按 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 5 5例 , 对照组给予蓝 光照射治 疗 , 观察 组在对 照组基础 上给予茵栀 黄 1 3 服液治疗 , 观察 2组治疗后疗效 。结果 对照组 总有效 率为 8 O . o 0 % 明显 低于 观察组 的 9 2 . 7 3 %, 差异 有统计学 意义 茵栀 黄 1 3服液 联合蓝 光照射 治疗新 生儿黄 ( P< 0 . 0 5 ) ; 观察组血清总胆红素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 0 . 0 5 ) , 且 治疗 后胆 红素恢 复至正常时 间及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 , 差异有 统计学意义( P<0 . 0 5 ) 。结论
组, 差异有统计学 意义 ( P< 0 . 0 5 ) , 见表 2 。 表2 2组患儿血清 胆红 素水 平及住院时问 比较 ( 哥± s )
1 . 1 一般资料
新 生儿 黄疸患儿 1 1 0例 为研究 对象 , 所有 病例均 符合 《 实用 儿 科学》 中新生儿病理性 黄疸诊 断标 准 ] 。其 中男 5 7例 , 女5 3 例, 周龄( 3 7 . 2 6±4 . 5 3 ) 周, 体 质量 ( 3 . 6 4±1 . 0 2 ) k g , A p a g r 评 分 ≥7分。按随机数字表法将 患儿 分为对 照组 和观察组 各 5 5
情 况。 1 . 3 疗效评定 标准 显效 : 皮肤 、 黏 膜 黄 疸 完 全 消退 , 临床 症
常规等 实验 室检查指标均未发生明显变化 , 均未发 生明显的不
新生儿黄疸是新 生儿 期临床常见的疾病之一 , 包括 生理 性
黄疸 和病理性 黄疸 , 约 8 0 % 的早产 儿 和 6 0 % 的新生 儿于 出生
具有积极的意义 。
状 消失 , 血清胆红素水 平恢 复至正 常; 有效 : 皮肤 、 黏 膜黄疸 较 治疗 前有明显减轻 , 血 清胆红素 水平有 所下降 , 临床 症状 明显 好转; 无效 : 皮肤 、 黏膜黄疸 及临 床症状无 变化 , 血清 胆红 素水 平下降不 明显 或 上 升 。总有 效 率 =( 显 效 +好 有 效 ) / 总 例 数 ×1 0 0 %。
例, 2组性别 、 周龄 、 体质量 等一般 资料 比较 差异均无统 计学 意
义( P> 0 . 0 5 ) , 具有 可比性。
1 . 2 治疗方 法
2组均 给予 纠正酸 中毒 、 白蛋 白输注 、 口服肝
注: 与治疗前 比较 , ’ P<0 . 0 5 ; 与对照组 比较 . P<0 . 0 5
后 2— 3 d可 出现皮肤 、 巩 膜及 黏膜发黄等现象 。胆红素生 成过 多、 胆汁排泄障碍及胆红素代谢障碍等多种原 因均 可引起新生 儿高胆 红素血症 , 患儿 如治疗不及 时或治疗措 施不 当 , 可导 致 胆红素脑病而产生严 重 的后 果。 因而 对新生 儿高胆 红素血 症 患儿给予积极的干预和治疗措施 , 对降新生儿致残和病死 率
酶诱导剂 、 补充葡萄糖 等常规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
2 . 3 不 良反 应
良反 应 。 3 讨 论
2组治疗 过程 中肝功能 、 肾功能 、 血 常规 、 尿
给予蓝光治疗 , 将 患儿裸放于蓝光箱 内, 将眼、 会阴及肛 门处用 黑布遮盖 , 蓝光照射 1 2 h , 停1 2 h , 连续 照 射 5 d , 蓝 光 辐射值 > 6 0 0 W/ c m ; 观察组在 对 照组 治疗 基 础上 给予 茵 栀 黄 口服 液 , 5 m E / 次, 2次/ d , 5 d为 1 个疗程 。观察 2组治疗后 疗效 、 血清总 胆红素水平 、 胆 红 素恢 复至正 常水 平 时间及 住 院时 间等指 标
注: 与对照组比较 . ‘ P< 0 . 0 5
和蓝 光照射联 合应用治疗新生儿黄疸 , 疗效显著 , 现报道如下 。
1 资 料 与 方 法
2 . 2 l 临床指标
2组治疗后血清 总胆红素 水平均较治 疗前 有
明显降低 , 差 异均有 统计学 意 义( P< 0 . 0 5 ) , 且观 察组 血清 总 选择 2 0 1 0年 8月 一2 0 1 3年 5月我 院收治 的 胆红素改善优于对照 组 , 差 异有 统计 学意义 ( P<0 . 0 5 ) ; 观 察 组治疗 后胆红素恢复至正 常时 间及住 院时 间均 显著短 于对 照

5 0・
临床合理用药 2 0 1 4年 1 2月 第 7卷第 l 2期 中
C h i n J o f C l i n i c a l R a t i o n a l D r u g U s e , D e c e m b e r 2 0 1 4, V 0 1 . 7 N o . 1 2 B
新生儿黄疸是儿科临床常见疾病之一 , 多 由血液中未结合
表1 2组息儿治疗后疗效 比较
[ 例( %) ]
胆红 素不断升高引起 患儿皮 肤黏 膜及巩膜 等 出现黄染 。由于
血液中未结合胆红素呈脂溶性 , 易通 过屏 障与某些 神经核团相 结 合继 而发生胆红素脑病 , 严重 时可导致 患儿 遗留神经系统后 遗 症… , 严重威胁患儿健康 。近 年来 , 笔者 采用茵栀 黄 1 3服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