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内胆管解剖

合集下载

肝、胆、胰的解剖

肝、胆、胰的解剖

肝胰壶腹括约肌 (Oddi括约肌):
为包绕在肝胰壶 腹周围的平滑肌。 在胆总管和胰管末 段也分别有胆总管 括约肌和胰管括约 肌包绕。
(五)胰 pancreas
1.分部 胰头 胰颈 胰体 胰尾
胰头被十二 指肠环 绕, 胰尾达脾门。
胰管开口:
主胰管开口 于十二指肠大 乳头,副胰管 开口于十二指 肠小乳头。
四、肝门和肝蒂
肝门:肝下面“H”形沟的横沟称为肝门
肝蒂:出入肝门的结构合称肝蒂。
肝蒂的主要结构及位置关系:
主要结构: 肝左、右管 肝固有动脉左、右支 肝门静脉左、右支
肝蒂主要结构的位置关系:
肝左、右管在前,汇合点最高。 肝门静脉左、右支居后,分叉点稍低。 肝固有动脉左、右支居中,分叉点最低。
2.参与蛋白质、脂肪、糖和维生素的合成、转 化与分解。
大多食入的营养物质,通过胃与小肠消 化吸收后,经门静脉进入肝脏,在肝脏中 “加工”,通过肝细胞的作用合成许多人体 所需的各种重要物质,如血浆蛋白(白蛋白、 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球蛋白)脂蛋白、糖 元、胆固醇、胆盐等。同时,肝脏还对糖元、 维生素、铁等物质有贮存作用。
2、 肝静脉系统
肝内一般有左、中、右三条肝静脉, 收集肝窦回流的血液,在肝裸区第二肝门 处分别注入下腔静脉。
3、肝的分叶与分段
按 Glisson系统各分支的分布区将肝
分为左、右二半肝、五个叶、六个段。
Couinaud(1954年)依据Glisson系 统的分支与分布和肝静脉的走行将肝划 分为八个肝段,每个肝段均以罗马数字 代替名称。但有人认为他的这种划分不 能完全符合肝内的Glisson系统的概念,然 而多数人认为他的描述是最为完整和具 有实用价值的,故国际上目前多采用 Couinaud的划分法。

胆囊和胆道系统解剖_图文

胆囊和胆道系统解剖_图文

( 一 级 分 支 )
左 、 右 肝 管
胆右左 管前内 (叶叶 二、、 级右左 分后外 支叶叶
)、
肝 毛 细 胆 管
肝内胆管
( 三肝 级段 Biblioteka 胆 支管 )小 叶 间 胆 管
肝外胆管
肝总管:左右肝管汇合而成,长3-4cm 胆囊管:长3-4cm,常以接近平行的锐角从右侧汇入胆总管 胆总管:长4-8cm,管壁厚0.2-0.3cm,依行程分四部分
胆囊和胆道系统解剖_图文.pptx
目录
胆囊 肝内胆管 肝外胆管 胆道解剖概要 梗阻部位判断
胆囊
位置:位于胆囊窝内,借结缔组织连于肝脏面. 形态:卵圆形或梨形. 大小:长7-10cm,宽3-5cm. 结构:分为底、体、颈、管

四部分.
功能:储存和浓缩胆汁.
体表投影:Myrphy征
(1)十二指肠上段
(2)十二指肠后段
(3)十二指肠下段
(4)十二指肠壁内段
胆道解剖概要
胆囊
胆管
肝内胆管 肝外胆管
左肝管
右肝管 肝总管 胆囊管 胆总管

胆道系统解剖

胆道系统解剖

胆道系统解剖胆道系统包括肝内、外胆管、胆囊和胆总管末端及Oddi括约肌,起始于肝内毛细胆管,终止于十二指肠乳头。

左、右肝管和肝总管左、右肝管为一级分支,左内、外叶,右前、后叶胆管为二级分支,各肝段胆管为三级分支。

左肝管较细长(2~4cm),右肝管略为短粗(1~3cm)。

左、右肝管出肝门后在肝门部会合形成肝总管(长2~4cm,直径0.4~0.6cm),其下端与胆囊管汇合成胆总管。

胆囊管长约3cm,粗约0.3cm。

胆囊管大多呈锐角开口于胆总管之右侧,但常有变异,可开口于肝总管前方和后方或左侧壁;甚至于与肝总管并行向下开口于十二指肠后段或直接单独开口在十二指肠;胆囊管也可很短或缺如。

胆囊管内的粘膜有5~7个螺旋状的皱襞,称为Heister 瓣,有节制胆汁出入的功能,可使胆汁贮藏在胆囊内被浓缩,胆囊不至于胀满或过于萎缩。

胆总管长7~9cm,直径0.6~0.8cm,当胆总管下端有阻塞现象时,其直径可有明显的扩张,慢性炎症者偶尔也可变得异常狭窄。

胆总管在解剖上可以分为四段:1.十二指肠上段起自肝总管与胆囊管汇合处,止于十二指肠上缘。

其后方为门静脉,左侧是肝固有动脉。

2.十二指肠后段紧贴十二指肠球部的后面下行。

其后方为腔静脉,左侧为门静脉和胃十二指肠动脉。

3.胰腺段起自十二指肠球部下缘,止于十二指肠降部后内侧壁。

此段胆总管在2/3的人体中是贯穿在胰腺头部的组织中通过,另1/3则在胰头部后面的沟内下行。

4.十二指肠壁内段–是胆总管在肠壁内斜行向下的部分,长约2cm,其中部扩大称为乏特(Vater)壶腹,出口处的括约肌称为奥狄(Oddi)括约肌。

Oddi括约肌是调节胆、胰管开放及内压的总括约肌。

出口处直径约0.6cm,周围粘膜隆起呈乳头状,称为乏特(Vater)乳头,距幽门约10cm。

约70%~85%的胆总管壶腹部是与胰管汇合在一起,共同出口入肠管。

但15%~30%主胰管单独注入十二指肠。

控制胆、胰管开放及其内压的括约肌可分三部分:①胆总管括约肌,为胆总管穿过十二肠壁的部分,有时向十二指肠外还延伸2mm。

胆道疾病

胆道疾病

胆管癌
病因:不清楚,可能与以下因 素有关。
1、胆管结石(30%)。 2、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 3、先天性胆管扩张症。 4、其它结石性胆囊炎
1、 临床少见,仅4-8%。 2、 原因不清。 3、 易坏死、穿孔。 4、 易延误诊治。 5、及早行胆囊切除或造口术或
经皮胆囊穿刺造口引流术。
慢性胆囊炎
1、急性胆囊炎反复发作的结果。 2、临床症状和体征不典型,诊断
时尤其应需与胃十二指肠溃疡、 胃炎等鉴别。 3、B超示胆囊缩小、壁增厚和结 石等,口服胆囊造影示胆囊显 影淡或不显影,收缩功能差。
肝外胆管结石的病理
1、胆管梗阻。 2、继发感染。 3、肝细胞损害、胆汁性
肝硬化。 4、胆源性胰腺炎。
肝外胆管结石的临床表现
1、Charcot 三联症:腹痛,寒战 高热、黄疸。
2、腹部体征:右上腹或剑突下 压痛和或反跳痛、肌紧张等。
3、血常规、血生化异常。 4、影像学检查异常。
诊断和鉴别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腹部体征和实验 室及影像学检查即可诊断。
鉴别疾病: 1、肾输尿管结石。 2、肠梗阻。 3、壶腹部周围的肿瘤。
治疗
手术治疗为主。 治疗的原则:术中取尽结
石,解除胆道狭窄和梗阻, 去除感染的病灶。
常用的手术方法
1、胆总管切开取石加T管引流术。 2、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取石引流术。 3、胆肠吻合术。 4、 EST。 5、 Odd括约肌成形术 。
2、胆囊的功能:浓缩储存胆汁, 排出胆汁、分泌粘液(20ml)。
胆道系统的特殊检查
B超检查 胆道结石:表现为强回声光团,后方伴
有声影。 肿瘤:表现为不均匀强回声或低回声,
但不伴有声影。 梗阻:表现为胆管扩张。 缺点:受脏器组织和胃肠气体的干扰,

胆道系统的解剖PPT课件

胆道系统的解剖PPT课件
• 胆石症久盛不衰——现实生活中大约有10%的成年人 患有胆石症,在中年妇女,胆石症的发病率可达15%, 老年人中发病率甚至可高达20%。
2019/7/30
.
21
病因
(一)代谢改变
1. 胆固醇过饱和: 胆汁内胆盐、卵磷脂、胆固醇浓度
改变、胆固醇过饱和时析出结晶。 2.胆红素增高症: (二)胆囊排空障碍
胃大部切除术后、迷走神经切除术后等。
2019/7/30
.
22
形成结石的因素:
(1)长期高脂肪、高热量膳食使体内胆固醇增加或肝 脏合成胆固醇增多,造成胆汁中胆固醇过饱和。
(2)某些肠道疾病由于丧失了胆盐,也使胆固醇处于 相对过饱和状态。
(3)胆道感染,胆囊壁发炎,其收缩功能减退。 (4)由于妊娠引起的胆汁淤滞,神经系统平衡失调, 也可引起胆囊结石。
(5)长期禁食、静脉内营养,可导致胆囊内胆汁淤滞, 结石形成。
(6)胃大部分切除或迷走神经干切断术后,也可使胆 囊排空延迟,利于胆石的形成。
2019/7/30
.
23
胆石分类(按成份):
①胆固醇结石:胆汁中所含的胆固醇过多,溶解 不掉而逐渐沉积。单发者居多,质地坚硬、呈圆形或 椭圆形,结石内约含胆固醇98%,外观呈淡黄色或灰 黄色,表面光滑。X线平片不显影。
• 大约5%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的病例因胆囊 解剖不清或出现并发症而转为开放手术.
2019/7/30
.
44
• 拒绝手术或不适于手术的患者
• 胆结石有时可在口服胆酸数月后在体内溶解, 结石应未钙化,口服胆囊造影证实胆囊功能正 常等是溶石的必要条件.
• 熊去氧胆酸每日19mg/kg能减少胆汁内胆固 醇的分泌量,使胆汁中胆固醇饱和度下降,可使 30%~40%的患者的富含胆固醇的结石渐渐溶 解.停药后胆结石复发很常见.

胆道

胆道
胆 道 疾 病
Biliary Disease
胆道解剖
肝内胆管模式图
肝内胆管组织学
毛细胆管-小叶间胆管-肝段胆管-肝叶胆管-左右肝管
胆道解剖
Calot三角
颈 Hartmann袋


胆道生理
胆汁: 正常 800~1200 ml/d。PH:6.0-8.8, 胆汁成分:97%水,结合胆汁酸,卵磷脂, 胆固醇,结合胆红素,钾,钠等 形成微胶粒,增加胆固醇的溶解度。 胆汁的功能:乳化脂肪,促进脂溶性维生素 吸收,抑制肠内细菌生长,刺激肠道蠕动,中 和胃酸 胆汁酸肠肝循环 胆囊的功能:浓缩储存胆汁,排出分泌胆汁
( PTCD , 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Cholangiography Drainage)
胆道特殊检查 -- PTC
•CT / US引导 •显示胆管病变部位、范 围、性质、程度
胆道特殊检查 -- PTC
•适应证 •术前准备:检查凝血功能,注射维生素K1 碘和普鲁卡因过敏试验 前晚用缓泻剂,术晨禁食 •避免深呼吸 •术后平卧,观察血压、脉搏、引流管色泽、引流量 •观察腹部情况,注意有无发生胆漏、出血、感染
III 侵犯胆囊壁全层
IV 侵犯胆囊壁全层并周围淋巴结转

V 侵及肝和/或其它脏器
治疗
•根治手术
胆囊切除术 胆囊切除+区域淋巴结清扫
联合肝部分切除术
联合肝外胆管部分切除术
胆管癌
(Carcinoma of The Bile Duct)
•范围
左右肝管及汇合部、肝总管、胆总管
•部位
上段癌 左右肝管及肝总管
•混合结石(Mixed Stone)
傅氏分类法 (以结石剖面及化学成分为基础)

肝脏的解剖生理PPT讲稿

肝脏的解剖生理PPT讲稿

中央静脉:内皮细胞和少量结缔组织
肝细胞索(肝板)、界板
肝小叶
肝血窦:窦内皮细胞、肝内巨噬细胞和肝内大颗粒淋巴细胞
窦周隙和贮脂细胞
胆小管
门管区: (结缔组织中有)小叶间动脉、小叶见静脉和小叶间胆管
肝脏的血管走行
Glisson系统
肝内胆管 肝门静脉 肝固有动脉
肝静脉系统
肝右静脉 肝中静脉 肝左静脉
肝脏的血供
肝脏双重血液供应
• 肝动脉:供血25%~30%、
(营养血管) 供氧40%~ 60%
• 门静脉:供血70%~75%、
(机能血管) 提供营养
肝脉
终末门微静脉(行于小叶间)
入口微静脉(穿过肝板与肝血窦相连)
入肝
肝动脉
与门静脉并行分支成小叶间动脉 终末微动脉 终末微动脉并入肝血窦
粗面内质网多 滑膜内质网数量少于粗面内质网 高尔基复合体发达 溶酶体数量和大小不一 过氧化物酶 糖原、脂滴、色素等
肝细胞、肝血窦、窦周隙(Disse 间隙)和胆小管
肝组织模式

肝小叶模式图
胆小管(EM)
EM: 胆小管壁之肝细胞膜形成微绒毛突入管腔,形成胆小管的相邻肝 细胞之间紧密连接、桥粒,以防止胆汁通过肝细胞间溢入窦周间隙。 当胆小管正常结构破坏——胆汁溢入窦周间隙——入血——黄疸
分为肝左叶和肝右叶
肝脏的前面观
• 肝脏分

• 肝脏触

• 胆囊触

肝脏的下面观
肝脏的分叶
• “H”沟 • 左纵沟:
前部——肝圆韧带 后部——静脉韧带
• 右纵沟:
前部——胆囊 后部——下腔静脉
• 横沟:肝门—左、
右肝管、肝固有 动脉、门静脉、 神经、淋巴管

肝胆系统解剖和组织结构

肝胆系统解剖和组织结构

肝小叶周边有窦状隙和胆小管 ,是血液和胆汁流动的通道。
肝小叶间结缔组织构成小叶间 胆管和小叶间动脉。
门静脉和胆小管系统
门静脉是肝脏的输入血管,收 集消化道的血液,携带营养物 质和代谢产物进入肝脏。
胆小管是肝脏的输出管道之一, 将胆汁从肝细胞输送到胆囊或 直接排入肠道。
门静脉和胆小管在肝脏内部形 成复杂的血管网络,为肝细胞 提供充足的营养和排泄废物。
要点一
结缔组织的形态
要点二
结缔组织的功能
胆囊和胆管周围的结缔组织呈纤维状,排列紧密,具有固 定和保护作用。
维持胆囊和胆管的形态和位置,同时具有调节胆囊和胆管 运动的作用。
06
肝胆系统的生理功能
肝的代谢功能
蛋白质代谢
脂肪代谢
肝脏是蛋白质代谢的主要场所,合成血浆 蛋白、纤维蛋白原和凝血酶等,维持血液 的正常凝固。
肝脏参与脂肪代谢,合成甘油三酯、磷脂 和胆固醇等,同时将脂肪酸氧化成二氧化 碳和水,释放能量。
糖代谢
维生素代谢
肝脏维持血糖水平的稳定,通过糖原合成 和分解以及糖异生作用,将葡萄糖转化为 肝糖原储存或释放入血。
肝脏在维生素的吸收、储存和代谢中发挥 重要作用,如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 K等。
胆汁的生成和分泌
04
胆囊和胆管的解剖
胆囊的位置和形态
总结词
胆囊位于肝脏下方,呈梨形,分为底、体、颈三部分。
详细描述
胆囊底通常位于肝脏的右前下缘,体部位于肝脏的胆囊床内,颈部则与胆囊管相连。
胆管的分类和结构
总结词
胆管分为肝内胆管和肝外胆管两部分,肝内胆管由小到大逐级分支,肝外胆管包括胆囊管和胆总管。
详细描述
肝内胆管从毛细胆管到左右肝管逐级分支,最终汇集成左右肝管。肝外胆管包括胆囊管、肝总管和胆 总管。

胆系解剖及正常图像

胆系解剖及正常图像

慢性胆囊炎超声表现
1. 胆囊缩小,囊腔 内出现(低)等 回声光点;
2. 囊壁回声增厚增 强,囊壁内出现 暗带;
3. 胆囊收缩功能丧 失(柔和性);
4. 与周围组织之间 有低回声区;
5. 超声墨非氏征阴 性。
返回
胆囊结石
临床特点
胆囊结石是最常见的胆系疾病; 主要临床症状:反复突发的右上腹疼痛, 并放射至右肩背部。 病理:根据化学成分不同,可分为 胆固醇性:胆固醇含量达70%以上,结石 较大,常单发,圆形或类圆形,大小可达数厘 米,表面光滑; 胆色素性:主要成分是胆红素钙,胆固醇 含量低于25%,呈泥沙样或颗粒状,常多发; 混合型:含以上两种成分,大小数目不等。
临床特点:胆囊癌
为胆系中最常见的恶 性肿瘤,病因不明, 易发于中老年,女性 为多。
超声特点: 向胆囊
腔内突出的等(低) 回声团块,基底宽, 表面不光滑。
胆囊癌超声表现
胆囊癌的声像图可分五型:
1. 小结节型:为胆囊癌较早期的表现。病灶约12.5 cm。典型的乳头状中等回声,团块自囊壁 突向腔内,基底较宽,表面不平整;
1. 胆囊炎 2. 胆囊结石 3. 胆囊增生性疾病(息肉,腺肌瘤样增生) 4. 胆囊肿瘤(胆囊腺瘤和胆囊癌)
胆囊炎
急性胆囊炎(acute cholecystitis)
临床表现:常见的急腹症,通常由于胆结石嵌顿和 蛔虫阻塞等疾病所致,急性发作的持续性右上腹疼痛, Murphy征阳性。
病理表现为三种类型,单纯性、化脓性及坏疽性急 性胆囊炎。
超声所见: 1. 胆囊稍肿大, 2. 胆囊透声好, 3. 囊壁轻度增厚。
急性化脓性胆囊炎超声表现
1. 胆囊增大; 2. 胆囊壁弥漫性增厚,
呈双层回声,或轮 廓线模糊; 3. 胆囊腔内出现弥漫 性光点或结石; 4. 胆囊失去柔和性; 5. 超声墨非氏征阳性。

【医学课件】胆道胰腺疾病PPT

【医学课件】胆道胰腺疾病PPT
炎症消退
急性化脓 性胆囊炎
转归
慢性胆囊炎
坏疽性 胆囊炎
内瘘
穿孔
胆管炎或胰腺炎
临床表现
病史表现 疼痛 胃肠道症状 其他:发热,黄染 腹部体征 实验室及影像检查
诊断及鉴别诊断
治疗原则
无症状胆囊结石的手术指征:口服法胆囊 造影不显影;结石直径超过2~3cm;合并糖 尿病在糖尿病已控制时;老年人和(或心 肺功能障碍者)。
临床表现特点
症状重体征轻
诊断和治疗原则
先天性胆管扩张症
先天性胆道扩张症可发生于肝内、肝外胆 管的任何部分,好发于胆总管。本病好发 于东方国家,尤以日本常见。女性多见, 男女之比约为 1 : 3~4。幼儿期即可出现症 状,约80%病例在儿童期发病。
病理
根据胆管扩张的部位、范围和形态,分为 五种类型:
胆管结石
分为原发性胆管结石、继发性胆管结石。
根据部位,分为:肝内胆管结石、肝外胆管结石;肝外胆管结石以左外 叶、右后叶多见。
病理
胆道梗阻 胆道感染 胆汁性肝硬化 胆源性胰腺炎
临床表现
与是否存在梗阻和感染相关 Charcot三联征
诊断和治疗原则
治疗原则:①术中尽可能取尽结石; ②解除胆道狭窄和梗阻,去除感染病灶; ③术后保持胆汁引流通畅,预防胆石再生。
胰腺癌
乏特氏壶腹周围癌
是一种较常见的恶性肿瘤。40岁以上好 发,男性比女性多见。90%的病人在诊断后 一年内死亡。5年生存率仅1%~3%。
胰腺癌包括胰头癌、胰体尾癌和胰腺囊腺癌等,90%的胰腺癌为导管细胞腺癌, 另外还有黏液癌和腺鳞癌。最常见的部位是胰头部,称为胰头癌。
致病因素
与富含脂肪和蛋白质饮食有关 与吸与年龄增长有关 烟饮酒有关 与糖尿病有关 与慢性胰腺炎有关

段肝管解剖结构与肝内胆管结石外科处理

 段肝管解剖结构与肝内胆管结石外科处理

段肝管解剖结构与肝内胆管结石外科处理什么是段肝管?段肝管也称为肝内胆管,是肝脏内部的胆管系统之一。

其主要功能是将胆汁从肝脏中排出,并运输到肠道中进行消化。

段肝管是由许多小的胆管组成,这些胆管合并成较大的管道,最终汇聚到肝管。

段肝管与其他胆管系统比较独立,其局限性使得其处理出现问题时更为容易。

段肝管解剖结构段肝管被分为多个微小管道,它们在肝脏的贯穿胆路中排列。

肝脏有两个清晰的叶片,左侧叶和右侧叶,每个叶片中的段肝管的排布方式有所不同。

这些管道分支出去,并最终合并成大的肝管。

肝管首先集聚到肝门处(也称为门脉区),然后通过左右肝管(L/R肝管)将胆汁排出肝脏。

段肝管的具体结构如下图所示。

•肝叶:由肝细胞构成,每个肝叶内部存在一个或多个单独的段肝管系统,所对应的集合管统称为肝管。

•肝管:位于肝叶的中央。

每个肝叶中,单独的段肝管系统都与邻近的段肝管连接在一起,在这些管道之间存在交通。

肝管最终排出到右肝管和左肝管中。

•肝汇管:左、右肝管聚合处的大道路,也称为肝门处,这里有肝动脉、门静脉和胆管穿过并进入肝脏。

肝内胆管结石外科处理肝内胆管结石是胆道疾病中的一种,存在于肝内胆管系统中。

因为肝内胆管尺寸相对较小,并且其结构也比较复杂,因此处理起来比较复杂。

手术方式也会根据肝内胆管结石的大小与数量不同而不同,手术方法包括开胸手术和开腹手术。

在手术中,外科医生需要先通过X线检查确定结石的数量和位置,然后考虑如何操作。

开胸手术包括肋骨膈肌切除与肺胸膜切开放大。

这种方式可以暗示外科医生在视野内操作在肝内的大量结石。

开腹手术更常用,其开刀方式分为两种,即上腹部切口和右半腹部切口。

直接准确的取出肝内胆管结石是肝胆外科手术中常见的处理方法,但需要注意的是,开刀并不是最终的解决方案。

对于一些患者,建议采用先喂食、保持肝内胆管畅通,并采用成形术将引导线放置在肝内胆管中进行留置导管的方法。

这些外科手术方法多种多样,取决于患者当时的具体情况。

正常肝脏解剖和组织结构

正常肝脏解剖和组织结构
• 促进脂肪分解物的吸收:胆盐形成微胶粒,将脂肪酸、甘 油等结合成水溶性复合物,加速了脂肪分解产物的吸收。
医药交流PPT
38
④ 胆汁的其它功能
• 促进脂溶性维生素(A、D、E、K)的吸收; • 防止胆固醇沉积; • 胆红素、药物激素的转化与排泄; • 参与脂类、蛋白质、糖类和维生素的代谢;
• 吞噬、防御及造血
医药交流PPT
18
窦内皮细胞:为有孔内皮,细胞扁而薄,腔面可见少量微 绒毛,部分细胞因有窗孔而成筛状
肝内巨噬细胞(枯否细胞,kupffer 细胞):是定居肝内的 巨噬细胞,位于血窦内或血窦璧上,来源于 血液单核细胞
肝内的大颗粒淋巴细胞:曾被认为是肝内散在的内分泌细 胞,称为“pit”细胞,证实具有NK细胞活性和 表面标记的大颗粒淋巴细胞
医药交流PPT
3
肝脏形态
• 肝脏由于血液丰富,固活 体肝呈现棕红色,质地柔 软而脆弱
• 肝略呈现楔形,右端园钝 而厚,左端逐渐变窄而薄
• 肝可分为上下两面,(膈面、 脏面),前后左右4缘
• 膈面上有矢状位的镰状韧 带
医药交流PPT
4
肝脏膈面
镰状韧带将肝脏分为: 肝右叶、肝左叶
医药交流PPT
5
肝脏脏面
终末门微静脉(行于小叶间)
入口微静脉(穿过肝板与肝血窦相连)
入肝
肝动脉
பைடு நூலகம்
与门静脉并行分支成小叶间动脉 终末微动脉 终末微动脉并入肝血窦
肝血窦的血液从小叶周围流向小叶中央
小叶中央静脉 小叶下静脉(单独走行于小叶间)
很快汇入下腔静脉
汇集成肝静脉从干后面出肝
医药交流PPT
31
肝内胆汁分泌
肝细胞分泌的胆汁经胆小管从小叶中央 流向 小叶周边

肝脏解剖结构

肝脏解剖结构

肝脏解剖结构一、肝脏的大体形态肝脏是人体中最大、最重的实质脏器,在成人它的重量大约为 1200 ~ 1500 克,约为体重的五十分之一。

在婴儿时期,肝脏所占的比例比成人要大的多,约为体重之十八分之一。

肝脏分为左右两叶,右叶比左叶大。

在成人,右叶大约为左叶之六倍。

肝脏左右径约25.8cm,前后径约15.2cm,上下径约5.8cm。

自下腔静脉左缘至胆囊窝中点的正中裂将肝脏分为左半肝和右半肝。

自脉切迹至肝左静脉入下腔静脉处的左叶间裂将左半肝分为左内叶和左外叶,左段间裂将左外叶分为上下两段。

肝右叶间裂将右半肝分为右前叶和右后叶,右段间裂又将右前叶、右后叶分别分成上下两段(图1-1)。

从肝脏的脏面看,有肝方叶和肝尾状叶(图1-2)。

肝方叶前缘为肝脏的下缘,其左缘为肝圆韧带,后缘为第一肝门,右缘为胆囊窝。

肝尾状叶位于肝脏后方,其左缘为静脉韧带,右缘为下腔静脉窝,下缘为第一肝门。

Glisson鞘内包括肝动脉、门静脉和胆管,经肝脏面的第一肝门出入肝脏,此三者进化论在肝内还是肝门附近,都在一起走行。

Couinaud根据肝内门静脉干的颁布范围,将肝脏分为八段(图1-3)。

Ⅰ段为尾状叶,Ⅱ段为左外叶上段,Ⅲ段为左外叶下段,Ⅳ段为左内叶,Ⅴ段为右前叶下段,Ⅵ段为右后叶下段,Ⅶ段为右后叶上段,Ⅷ段为右前叶上段。

图1-1 肝脏的膈面结构(吴孟超五叶四段肝脏分叶法)1.左外叶上段2.左外叶下段3.右后叶上段4.右后叶下段5.右前叶6.左内叶7.左冠状韧带8.右三角韧带9.左三角韧带10.肝圆韧带11.镰状韧带12.右冠状韧带图1-2 肝脏的脏面结构(吴孟超五叶四段肝脏分叶法)1.左外叶上段2.左外叶下段3.左内叶4.右前叶5.右后叶上段6.右后叶下段7.下腔静脉8.尾状叶9.胆囊10.肝圆韧带图1-3 Couinaud肝脏分段法1.右肝静脉2.中肝静脉3.左肝静脉4.门静脉2.肝脏被腹膜皱折形成的肝周韧带固定在上腹部,包括肝圆韧带、镰状韧带、冠状韧带和左右三角韧带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肝内胆管解剖
Document number:WTWYT-WYWY-BTGTT-YTTYU-2018GT
左、右肝管起源于肝叶内的胆小管。

左肝管较为细长,横行于肝门左侧的横沟内,长约~4.0cm;右肝管多粗短,可深入右肝实质,长约~3.0cm。

左、右肝管与同名门静脉伴行,在肝门处汇合成肝总管。

正常肝内胆管与门静脉伴行,声像图上只能显示它的1~2级分支,其直径在2mm左右,约为门静脉的1/3。

当直径大于4mm时,可以诊断肝内胆管扩张。

以上内容摘自李治安主编《临床超声影像学》
左、右肝管为胆管在肝内的一级分支,左肝管长约1.6cm,右肝管长约0.8cm,左、右肝管内径约为2mm。

它们走行在左、右门静脉的腹侧。

超声显像上,二级以上的的肝胆管分支,一般难以清晰显示。

以上内容摘自钱蕴秋主编《超声影像学》
暂且不管为何关于左、右肝管长度正常范围为何两种版本相差如此之大。

以下是我大学的课堂笔记:
1、其实左、右肝管大部分(80%)在肝外。

但仍做为肝内胆管的一级分支。

2、左、右肝管(一级支)→左内叶、左外叶、右前叶、右后叶胆管(二级支)→各肝段胆管(三级支)→小叶间胆管→毛细胆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