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区域地质概况

第一章 区域地质概况
第一章 区域地质概况

第一章研究区概况

第一节区域地质概况

一、区域构造特征

溱潼凹陷位于江苏省中部的苏北盆地,行政区划属江苏省姜堰市、泰州市、兴化市、东台市、江都市的部分地区。构造上属于苏北~南黄海盆地东台坳陷的一个次级构造单元(三级构造单元),位于东台坳陷区吴堡低凸起与泰州凸起之间,整体呈北东东向展布(图1-1-1)。北以吴堡~博镇断裂为界,东南部与泰州凸起以断层相接,西连江都隆起,东接梁垛低凸起,西北部与吴堡低凸起以斜坡相连,东北方向较开阔,过梁垛与白驹凹陷、海安凹陷相连,西南部较狭窄,是凹陷的收敛部位。面积约1200km2,新生界最大厚度约6000m。溱潼凹陷是一个在新生代拉张背景下形成的典型的南断北超的箕状凹陷,下第三系为南断北超、南深北浅的半地堑盆地结构,其上发育上第三系、第四系坳陷。

图1-1-1 溱潼凹陷区域构造图(据华东石油局,2002,简化)

溱潼凹陷自南向北划分为断阶带、深凹带、斜坡带三个构造带,其中斜坡带又可分为内斜坡带、坡垒带和外斜坡带(图1-1-2)。南部断阶带西南起姜小庄,东北至小凡庄,全长约60km,整体走向北东,部分被近东西向(个别为近南北向)断层错断。南部断阶带断裂系统十分发育,除有控制凹陷边界的大断层(Ⅱ级断裂)外,尚发育有次一级控制着构造和地层沉积特征的主干断层(Ⅲ级断裂),在平面上断裂走向大都以北东东向为主,少部分为北

东向。主干断层断距1000~2000m,剖面上表现为同沉积断层,在纵向上断开阜三段或阜一段,甚至泰一段。沿主干断层往往发育一系列同向北掉的次级正断层,断距小于500m,形成阶状结构,局部断层断距在40~200m,断层垂直断距在平面上具有两头小,中间大的特点,在阜宁组内断层上陡下缓,最大水平断距4000m以上。根据阶状结构的发育特征,可分成东段、中段和西段,自西向东分布有莫庄、祝庄、草舍和红庄四个断块体。在断阶带东段次级断层不甚发育,主要为一阶结构,主干断层下降盘发育有次一级羽状断裂,组成数个墙角状断块构造,已发现溪南庄油田和红庄油(气)田。中段是断阶带最复杂的断块,因次级断层的发育造成二阶甚至三阶状结构,沿次级断裂派生出来的断层极为发育,由此形成多个局部构造,在此段的高断阶上地层遭剥蚀程度较高,目前已发现草舍、陶思庄、角墩子、储家楼、洲城、祝庄、淤溪等7个油田。西段主要为三阶结构,勘探程度相对较低。

图1-1-2 溱潼凹陷南北向剖面图

深凹带沿港口-储家楼-时堰一线发育,其轴线与断层平行,在凹陷内发育北西向构造高点带,其中规模较大的有草舍-戴南-史家堡构造高点带,将深凹带分为时堰、储家楼两个深凹。深凹带内新生代地层发育齐全,厚度在5500m以上,历次构造运动表现不明显。北西向展布的负向构造带与各凹陷叠加地区是油气生成最主要地区,这种负向构造带与各凹陷叠加地区是油气生成最主要的地区,而且叠加作用加剧了各凹陷的沉积沉降,使这些交汇地区的生油岩厚度变大,埋藏加深,母质变好,温度、压力加大,生油气强度增高,成为油气生成的最主要地区。该带又是整个溱潼凹陷的油源所在地。各深凹的深浅、大小与断阶的规模呈正相关,轴向与主干断层平行。且深凹的位置多发育于断阶带两组不同方向断层的结合部。两深凹之间发育有构造高带。

斜坡带位于叶甸、边城、史家堡一线以北,可分为内斜坡带、坡垒带、外斜坡带。内斜坡带为斜坡带靠临深凹带的部分,发育一系列向深凹方向下掉的南掉正断层,下构造层地层在该带北部具逐渐减薄的趋势,而戴南组则在该带减薄甚至尖灭,已发现戴南、台南、兴圩、

草殷4个油田。坡垒带是为一普遍发育两条倾向相反的同生构造高带,具有垒状结构特征,但组成坡垒带的断层并非连续分布,该带戴南组基本缺失,下构造层地层埋藏相对较浅,是下构造层的有利成藏区,已发现茅山油田。外斜坡带发育一系列反向正断层,除戴南组外,阜宁组也有部分缺失,已发现殷庄油田。

按断裂对不同构造单元的控制作用,规模的大小及形成时间,苏北盆地内的断层分为四个级别。Ⅰ级断层为控制盆地边界断裂;Ⅱ级断层是控制隆起与坳陷、凸起与凹陷边界断层或凹陷内有相当规模,能控制地层沉积的断层。该断层形成时间早(在仪征运动已有活动),活动时间长,断距大(一般600 m~1500m),延伸长,一般超过40km,断面上陡下缓,呈犁式形状;Ⅲ级断层为凹陷内部控制沉积分带的断层,其规模较大,一般延伸10~30km,断距100~500m,断层形成期为吴堡、三垛期,仅在新生界内部发生,对油气的分带聚集起明显控制作用;Ⅳ级断层为凹陷内部的小断层,延伸不过10km,断距约100m,对油气成藏起控制作用(中国石化集团新星公司华东分公司,2002)。溱潼凹陷断裂系统十分发育,既分布有有控制凹陷边界的Ⅱ级断裂,还分布大量控制构造特征和地层的沉积、剥蚀的Ⅲ级断裂(主干断层),断层走向以北东向和近东西向为主,如断阶带上的分支断层及控制坡垒带形成的南掉或北掉断层等。凹陷内的局部断层断距在40 m~200m,它们把凹陷分割成形状各异的断块构造,这些断层一般从吴堡运动开始发育,三垛运动时期最为活跃。在平面上断裂走向大都以北东东向为主,少部分为北东向。在纵向上断开阜三段或阜一段,甚至泰一段,其侧向就自然被阜四段、阜二段、泰二段界岩,这类断层可以较好地控制油气的分区、侧向运移和聚集,亦称为控油断层(中国石化集团新星公司华东分公司,2002)。

苏北盆地是在经历了前扬子板块、稳定地台和西太平洋活动边缘等阶段后发展起来的一个以第三系为主体的陆相含油气盆地。新生代以来,整个苏北盆地受到近水平右旋扭力的作用(张渝昌,1980),盆地内坳陷呈现雁行排列特征。溱潼凹陷主要受拉张作用影响,其拉张方向与凹陷长轴方向基本垂直。主要经历了仪征、吴堡、三垛三次构造运动,这三次构造运动形成了盆地早期断陷(湖盆扩张期)—晚期断陷(湖盆收缩期)—坳陷期三个沉积发展演化史。仪征运动(89.2~68.1Ma)是发生在晚白垩世(早第三纪)泰州组沉积前的一次规模较大的奠定苏北盆地基础的重要事件,该事件后,盆地进入了早期断陷发展期(E1t-E f),泰州组沉积后,在拉张应力下作用下,边界断层F1沿推覆断面拆离,形成箕状断陷雏形(图1-1-3A)。在高低不平的地貌上,水侵自东向西,湖面由小到大,水体由浅到深的波浪式的发展过程,沉积了一套以暗色泥岩为主的湖相生油岩系建造,该层系通常称为第一(下)构造层。

吴堡事件(68.1~47.8Ma)是吴堡运动末幕最重要的事件,发生在阜宁组沉积后,使统一的凹陷沉积的盆地解体,转入以盆地内各凹陷为主体的充填式的晚期断陷期沉积,该事件主要表现为以断裂升降为主及对下伏地层的剥蚀,形成北东向为主的一系列南断北翘的凹陷,因此,上覆戴南组、三垛组称为第二(中)构造层。吴堡运动期以断裂拉张活动为主,并伴有轻度褶皱,由于边界F1活动加剧,水平剪切应力和拉张应力聚集到一定程度后发生剪切断裂,

派生出F2断层,形成向凹陷陷落的断阶,其发生和发展方向受F1断层控制;除边界断层F1和F2的活动外,由于顺层剪切力与底部拉张力和阜宁组同沉积的重力作用,在断块内产生了与边界断层倾向相同或相反的剪应力,导致剪切破裂而发展成4组与边界断层倾向同向,2组与边界断层倾向相反的调节正断层(图1-1-3B);沉降中心也随之向边界断层方向迁移。在拉张沉降的同时,基底隆起块体发生掀斜,北斜坡逐渐抬升,吴堡低凸起显露,箕状断陷构造格局形成。

图1-1-3 苏北溱潼凹陷应力演化模拟图(据施泽进,1994修编)

三垛事件(47.8~29.4Ma),三垛运动期随着沉降、沉积和断裂变形及伴随的大规模岩浆运动,加剧了边界断裂的活动,派生出边界分支断层F3,沉降中心再次向边界断裂方向迁移(图1-1-3C)。经历了长时间的沉积间断和剥蚀,结束以后,断陷盆地转入了稳定的坳陷期沉积,三垛事件后的上第三系盐城组及第四系东台组沉积地层称为第三(上)构造层,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该构造层以河流—泛滥平原相沉积为主,总体上具有东厚西薄的沉积特点。该沉积时期构造断裂活动趋于停止,因此对油气的保存有重要的意义。晚第三纪到第四纪,已完全进入了坳陷发展阶段,边界断裂基本不活动,盐城组和东台组沉积覆盖全区(图1-1-3D)。

据施泽进等(1994,1996),溱潼凹陷断陷活动具有明显的分区性。断陷西部受通杨隆起推覆山带、泰州凸起和吴堡低凸起三面挟持,边界断裂活动较弱,断陷狭窄,拉伸绝对量小,以二阶断阶结构为主,内部调节断层少且均为正向正断层,地层也不齐全。断陷中部开阔,地层齐全,沉积厚度大,覆盖面广,边界断裂活动强,持续时间长,拉伸量大,断阶以三阶结构为主;沉降中心随多条正、反向调节断层组成的地堑向边界断层迁移,并控制沉积。断陷东部狭窄,边界断裂活动强,火山活动频繁,构造复杂,拉伸绝对量小,以二阶断阶结构为主,随重力蠕动滑移,形成向边界断层方向迁移的边缘地堑和反向调节断层。

仪征运动、吴堡运动、三垛运动这三次新生代以来的主要构造运动控制着整个凹陷从断陷形成、发展、消亡及向坳陷转化的全部过程,并构成了三个次一级的断坳转化过程,将新

生代地层划分为三大构造层。如表1-1-1所示,其中下构造层为古新统泰州组、阜宁组;中构造层为始新-渐新统戴南组、三垛组组合,由于该构造层直接覆盖在生油系第一构造层之上,其沉积范围,沉积厚度及沉积的岩性直接控制下覆生油岩系的有机质保存和有机质的持续演化,同时他们又是油气的重要储集场所。上构造层为中-上新统盐城组及第四纪东台群组合,他们对盆地的生、储、盖组合和油气分布规律分别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施泽进等,1994)。

表1-1-1 苏北新生代盆地断坳发展关系(据施泽进,1994)

二、地层与生油层的分布特征

溱潼凹陷自下而上可分为白垩系浦口组(K2p)、赤山组(K2c),下第三系泰州组(E1t)、阜宁组[包括阜一段(E1f1)、阜二段(E1f2)、阜三段(E1f3)、阜四段(E1f4)],戴南组[包括戴一段(E2d1)、戴二段(E2d2)],三垛组[包括垛一段(E2s1)、垛二段(E2s2)],上第三系盐城组[包括盐一段(Ny1)、盐二段(Ny2)]及第四系东台组(Qd)(表1-1-2),最大厚度约5800m。

凹陷内共发育6套烃源岩层,自上而下分别为戴南组一段、阜宁组四、三、二、一段和泰州组。其中阜四段(上部)、阜二段和泰二段(下部)分布有优质烃源岩,阜一段为较好的烃源岩,戴一段和阜三段为差的烃源岩。溱潼凹陷烃源岩主要以深灰色—灰黑色泥岩为主,累计厚度1500m。

戴南组(E2d)分上、下二段,主要岩性为粉、细砂岩和棕红色泥岩组成,部分地区有薄层湖相的暗色泥岩,厚约0~100m。

阜二、阜四段是水进型沉积,具分布范围广、暗色泥岩厚度大的特点。阜四段(E1f4)具有广湖性沉积的特点,以暗色泥岩为主,厚度为0~500m,为一套灰黑色、黑色泥岩夹少量薄层泥灰岩,油页岩及泥质粉砂岩条带。上部为半深湖—深湖相的黑色泥岩夹泥灰岩或薄层灰岩、白云岩,是阜四段地层中的良好烃源岩。下部为深灰色含砂质泥岩,是一套差烃源岩。

吴堡事件导致阜四段上部地层在大部分地区受到不同程度的剥蚀,其残留厚度在不同地区有较大的差别。

表1-1-2溱潼凹陷地层简表

阜二段(E1f2)在溱潼凹陷中,与阜一段上部均为半深湖相暗色泥岩呈连续沉积,为一完整的暗色泥岩沉积层, 以灰黑色、黑色泥岩为主,中下部夹泥灰岩、生物碎屑灰岩、鲕状灰岩、油页岩及灰白色粉细砂岩,属半深湖-深湖相沉积。西部的金湖凹陷大部分地区除了阜二段上部的“脖子-七尖峰”外,多或少有砂岩或生物灰岩沉积,厚度为0~350m。

泰二段(E1t2)烃源岩发育在断陷的水进或水退沉积序列的中部,以浅湖相沉积为主,湖侵规模较小,沉积环境动荡,有机质丰度虽较高,但暗色泥岩分布不甚稳定,厚度变化大。

良好烃源岩无论在平面分布上,还是在厚度上都远不及阜二段和阜四段,主要分布在溱潼凹陷的东部地区。泰二段岩性为深灰、灰黑色泥岩,有一定的生油能力。特别是底部近65m 的夹泥灰岩的黑色泥岩有良好的生油能力,是苏北盆地三套良好的生油层之一。西部的金湖凹陷则为红色地层,地层厚度小于300m。

溱潼凹陷烃源岩有机质丰度变化不大,有机碳含量基本集中在0.68%~1.9%,阜二段、阜四段有机质丰度最高,其次为戴一段、阜一段和泰州组。阜四段(上部)、阜二段(中下部)和泰二段为好~极好的优质烃源岩,阜二段、阜四段TOC平均含量为1.17%~1.46%;阜一段为较好的烃源岩,戴一段和阜三段为差的烃源岩。目前发现的油藏均与阜四段上部、阜二段中下部和泰二段下部这三套优质烃源岩有关。主要烃源岩阜四段(上)、阜二段(中下部)、泰二段(下)以I和Ⅱ型为主,具良好的生油能力,阜二段明显好于其它二个层段。在平面上,各凹陷干酪根I~Ⅱ型比例自西向东都呈增大趋势。阜四段上部I~Ⅱ型,主要分布在溱潼凹陷深凹带中。九十年代以来,随着勘探程度的深入,进一步将生油岩划分为两类:一类为淡水湖相泥岩,另一类是受海侵影响的暗色泥岩和泥灰岩,为生油条件较佳的优质生油岩,主要分布于阜四段上部、阜二段中下部和泰二段下部,通过东台坳陷的油源对比,所发现的油藏均与阜四段上部、阜二段中下部和泰二段下部三套优质烃源岩有关(黄宛平,1991;钱基,1994;王文军和周翥虹,1998)。

溱潼凹陷烃源岩生油门限为1900m,有机质生烃高峰期为3400m左右。阜二段最大埋深不超过4400m,深凹区进入高成熟阶段,大部分地区处于成熟阶段和未成熟阶段,一般未进入过成熟阶段;阜四段埋深一般不超过4000m。断陷深凹为成油中心,在深凹部位阜宁组下部和泰州组烃源岩生油起始期一般在始新世中晚期至渐新世早期,而深凹的阜宁组中上部和戴南组及斜坡带上的泰州组、阜宁组下部的生油起始期一般在渐新世早期至中新世晚期。整体上具有凹陷南部生烃量较大,向北逐步减少的趋势。现今生烃能力最强面积最大的区域处在溱潼次凹,其最大单位生烃量大于2×104t ,时堰、港口次凹深部位单位生烃量大于1×104t ,大凡庄次凹以及内斜坡北部、坡垒带和外斜坡均无生烃能力。各凹陷的排烃期基本与生烃期相一致,排油高峰期都为盐城组-第四系沉积期间(23.2Ma~现今),排烃量东部各次凹大于西部,即时堰、溱潼次凹排烃量大于港口-俞垛次凹。

三、生储盖组合特征

溱潼凹陷主要分布有泰一段、阜一段、阜三段、戴一段、戴二段、垛一段6套储层。储层物性和分布特征受河流~三角洲沉积相控制,泰一段、戴一段、戴二段、垛一段均具下粗上细的正韵律特征,砂岩主要发育在地层下部,且凹陷东部较西部更为发育。阜一段和阜三段为滨湖—三角洲相沉积特征,剖面上呈砂泥岩频繁的中-薄互层,储集物性受物源及相控制作用较为明显。

溱潼凹陷主要存在两个成油组合,下部成油组合由泰州组和阜宁组组成,上部成油组合

由戴南组、三垛组和下盐城组组成。可进一步细分成6套原生成油组合:(1)泰二段(生、盖)—泰一段(储)成油组合;(2)泰二段(生)—阜一段(储)—阜一、阜二段(盖)成油组合;(3)阜二段(生、盖)—阜一段(储)成油气组合;(4)阜二、三段(生)—阜三段(储、盖)成油气组合;(5)阜四段(生、盖)—阜三段(储)成油气组合;(6)阜四段(生)—戴一段、戴二段(储)—戴一段、戴二段中上部(盖)成油气组合。另外还存在次生的成藏类型,油气顺大型正断层侧向横向运移两类,次生组合在断阶带最为发育。次生组合包括上述6类组合及三垛—戴南组的组合:(1)戴南组成油组合,阜宁组为生油层,沿不整合或断层侧向运移或垂向运移到E2d储层;(2)三垛组含油组合:生油层为E2f,通过不整合或断层运移到三垛组聚集;(3)下盐城组含油组合:生气层为E1f或浅层生物气,沿断层垂向运移到下盐城组,N1y泥岩为盖层。

四、油气藏类型与分布特征

溱潼凹陷断阶带的成藏类型主要有两种:一是E2s~E2d或高断阶带E1t1-E1f1次生油气藏,断鼻构造是其成藏的主要类型,该油藏面积小,油气充满度较低,多为底水油藏,但产能较高;二是中低断阶的E1f3-E1t1原生油气藏,该油藏面积较大,油气充满度较高,多为边水油藏。溱潼凹陷斜坡带成藏的基本条件是:靠近生烃中心,且有较大的汇烃单元;处在有利沉积相带;具有较好保存条件的区块,尤以阜四段保存较完整区块为好。复合式地堑有利于阜三段下砂组构造圈闭成藏,而复合式地垒构造有利于阜三段上砂组及泰一段构造圈闭成藏。因构造特征和油气运移条件的差异,溱潼凹陷可分成断阶带和斜坡带两类不同的成藏类型。

1.断阶带复杂断块油气分布特征

由凹陷的构造演化特征可知,凹陷发育主要受边界大断层持续活动的控制,且边界

大断层的持续活动派生了一系列次一级断层,至使形成二阶或三阶结构。目前已发现的

油田主要分布于断阶带中段,产层包含了泰州组、阜一段、阜三段、戴一段、戴二段、

垛一段等。边界大断层及一系列次级断层的发育是控制断阶带油气富集的主要因素。由

于边界断裂的持续活动,产生了储家楼、时堰、俞垛、大凡庄、港口等一系列生油次凹,

这些次凹是提供油源的主要场所;长期处于活动状态的边界大断层及其派生的次一级断

层是油气运移的良好通道;由断层控制的断鼻、断块型圈闭则是油气运移聚集的主要场所。在断阶带,由于断层发育,特别是Ⅰ、Ⅱ号大断层的后期活动,给深凹中生成的油气

及压力封闭层的高压异常压力一个良好的排泄通道,特别是在二阶结构断阶中,由于Ⅱ

号断层后期(一般与生油运距关键时间吻合)断距加大活动性增加,更接近生油深凹,

因此,其油气运移通道作用更加明显。溱潼凹陷断阶带已发现的圈闭基本上是由一或二

阶断层所形成的断鼻型和断块型。

目前已在断阶带发现了草舍、祝庄、淤溪、储家楼、洲城、角墩子、陶思庄、红庄等油气田。其中下构造层(E1f-E1t)油气藏主要分布于淤溪、祝庄、草舍油田;中构造层(E2s-E2d)油藏主要分布于洲城、草舍、角墩子、储家楼、陶思庄等油田。勘探开发结果证实上述均

属典型的复杂断块群油气藏,其特点是:

(1)油气田主要位于北北西向构造高带,油气受构造高带控制。如草舍、祝庄、红庄等区块分别处于时堰、溱潼、小凡庄、港口等次凹之间发育起来的一构造高带,油气富集程度高,是油气的主要富集带;(2)围绕构造主高带含油层系多,从第三系泰州组到三垛组各组段均有分布,其中下构造层(E1t-E1f)油气主要分布于高断阶,上构造层油气则主要分布于低断阶,侧向油层分布受断块局限;(3)以断块油气藏为主,油气藏数量多,但规模一般较小;(4)油田范围内断层数量多,油气分布广泛,各断块自成独立油水系统;(6)油气藏含油范围和油藏高度主要受断层封闭性和封闭程度控制;(7)溱潼凹陷斜坡带东西区块阜三段油气成藏条件存在明显差异:①溱潼凹陷阜三段发育东、西两个沉积体系,两个沉积体系存在明显差异。东部物源系离物源区较近,陆屑供给充分,碎屑岩储层的粒度较粗,储层孔渗性较好,阜三段下部砂岩较发育,有利于阜二段油气排入阜三段和聚集成藏。而西部物源系源远流长,粒度较细,孔渗性较差,阜三段下部砂岩不发育,使阜二段油气排入阜三段中上部优质储层较困难。②溱潼凹陷东部区块发育大量较大的反向断层,有利于阜二段油气向阜三段中上部砂岩发育段运移,这些区块以阜二段油源为主。而西部区块以发育正向正断层为主,不利于阜二段油气向阜三段中上部砂岩段运移,这些地区阜三段以接受阜四段低熟油气为主,阜二段油气供给量较少;③东北部斜坡区阜三段储层沉积体系、断裂体系、地层产状三者配置良好,有利于阜三段油气富集。而西北部斜坡区阜三段沉积体系、断裂体系、地层产状配置不好,不利于阜三段油气富集。

第二节主要油气勘探成果

目前中国石化华东分公司在苏北探区已发现油田19个,已建成一个年产17万吨石油的勘探开发基地,提交地质储量2480×104t,其中石油探明储量1884×104t,控制储量520×104t,预测储量66×104t。在溱潼凹陷已发现13个油田和1个二氧化碳气田,分属6个层位。生油量14.98×108t(包括低熟油3.99×108t),油资源量0.4013~0.8869×108t,中值0.6441×108t(包括低熟油0.1716×108t),生气量5966×108m3,气资源量23×108m3。溱潼凹陷远景资源量0.4377×108t,主要分布在1500~3500m深度段(占76.7%),从层位看,主要分布新生界第三系(占71.6%),次为中生界泰州组(占28.4%)。

高中区域地理-中国地理知识结构图

中国地理知识纲要 (结合地图册及教材配套使用) 一中国地理概况 1-位置范围和行政区划 位置:半球、温度带、纬度带位置;海陆位置;经纬度位置。 范围:四至(东南西北),陆地面积、海洋面积。 相邻地理单位:陆上邻国(14),海上邻国(6),邻海(4个),岛屿。 行政区划:行政区划制度(省县乡),34个省级行政区的全称、简称、省会、轮廓。省区之最。2-人口分布和民族特征 人口:人口地理分界线(黑河腾冲一线),人口分布特征(人口分布不均衡,以黑河腾冲一线为界,东南部人口稠密,西北部人口稀疏;农村人口比重大,城镇人口比重小),人口问题(详见必修二)。 民族:民族构成、民族分布特点。主要少数民族分布地区、风俗习惯。 中国自然地理特征

二中国自然地理特征 1-地形 中国地形地势总特征(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主演地形区: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三大丘陵——概况和特征。 主要山脉:走向,位置,意义。 地形特征对我国的影响:对气候、对河流、、、 主要地质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火山——分布地区及成因。 地形地势答题模板:地形:以**为主;地势:**高**低;地貌特点。 2-气候 中国气候总特点: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 中国气温特点:夏季——特点及其原因(太阳辐射量、夏季风) 冬季——特点及其原因(太阳辐射量、冬季风) 中国降水特点:时间分布特征、空间分布特征、南北方差异、中国降水量图解读。 中国温度带:主要温度带——分布地区、农业生产特色。 中国干湿区:划分依据、分布地区。 中国雨带:移动规律、移动原因。 主要气象灾害:分类、多发季节、成因、分布特点。 气候特征答题模板:气温特点、降水特点、气温降水的季节差异大小。 3-河流湖泊 基本概念:内外流河、区,水文特征,水系特征,内外流区分界线。

江都市地质概况

江都市地质概况 江都市位于长江下游北岸,京杭大运河东侧。地处东经119°27′03″—119°54′23″,北纬32°17′51″—32°48′00″。东接泰州市,南临长江,西邻扬州市,北连高邮市。全市南北长55.75公里,东西宽42.76公里,面积1132.54平方公里,人口107万。 一、地形地貌 (1)地形特征 江都市地形地貌为江淮冲积平原、地势平坦、中部较高、南北两侧较低。以新通扬运河为界,南北不尽相同。南部地处长江三角洲平原北岸,高沙平原,地面高程4.5—6.5米,南境沿长江一带为圩区,地面高程2.2—4米。北部地处古泻湖堆积平原沼泽洼地的里下河地区,地势较低洼,地面高程1.8—3.5米。 (2)地貌成因类型 ①地貌成因类型—堆积地貌。 ②地貌类型—新通扬运河以南为长江三角洲高沙平原和新三角洲平原与洲地。新通扬运河以北为古泻湖浅洼平原、微斜水网平原。 ③组成物时代—第四系全新统(Q4) ④地貌形态特征:新通扬运河以南为长江所带泥沙堆积而成。地势宽阔平坦,微向下游倾斜。其中高沙平原以粘性土为主,亚砂土、粉砂次之,地面高程5—8米。局部地区夹有泥炭。新通扬运河以北为古泻湖退却和人为改造而成,地势平坦,芦苇丛生,水系发育,湖沼密布,岩相变化复杂,组成物以淤质亚粘土为主,富含植物根茎。 二、地层 本市范围内钻井已揭露地层自上而下有:第四系、上第三系、下第三系、白垩系、侏罗系、寒武系、奥陶系。 (一)新生界 1、第四系(Q) 全新统如东组(Q4) 岩性:早期以淤质亚粘土为主,含海相化石,属河口相,气候湿凉略干;中期以黑色粉细砂为主,含丰富海相化石,为浅海相,气候湿热—温和。晚期:灰黄色亚砂土、亚粘土、粉砂,有孔虫化石丰富,气候温暖,本组厚度10—60米。 江都全新统地层:以粘土为主,亚粘土、粉砂次之,属三角洲平原相,厚5—10米。 上更新统(Q3) 可划分为二个组4个层段,为海陆交互相,岩性分为二大沉积旋回。 昆山组(Q 13 ):下部灰、灰黄色含砾粗砂细砂;上部灰色,深灰色粉细砂,含有腐植质及螺壳、贝壳化石。孢粉组合:枫香、麻栎、青刚栎、水龙骨,反映暖湿气候。含毕克卷转虫、奈良小上口虫等,为河口微体化石群,属本区第三次海侵,范围广泛。 鬲湖组(Q 2 3 ):下段以青灰、灰绿色、灰黄色亚粘土为主,属陆相;中段以灰、深灰、灰黄粉砂、淤质亚粘土为主,属海相沉积;上段灰黄、青灰、深绿色亚粘土,属陆相。本组相当大理冰期沉积,气候呈冷—暖—冷变化。本统顶板埋深10—60米,厚度15—70米。

葛肖虹老师主讲的中国区域大地构造课件

不同专业人士不懂《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为何物?为此需要做一些科普,分以下三部分介绍,以求扩大视野,起到普及地球科学的作用,不知能否凑效? 《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教程》是研究我国境内岩石圈组成、结构和演化的学科。它是对我国区域地质调查成果的理论概括,研究我国不同地区和全国所处的大地构造环境、特征及其在地质历史上的演变。不仅因涉及到矿产资源和灾害地质分布与预测的战略性决策,是国土资源调查和国民经济宏观规划的基础内容之一;而且由于我国在全球构造中所处的特殊位置,多源区的复合陆块群、中国大陆长期处在蒙古-鄂霍茨克、特提斯和环太平洋等全球三个巨型构造动力学体系的复合交接部位、新生代崛起的青藏高原以及世界最高和最年青的喜马拉雅山脉、大别-苏鲁造山带中的大规模超高压变质带等都是世界罕见的地质形迹,对它们的深入研究将会对全球固体地球科学理论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本学科把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及其他相关学科统一到为探寻地球演化趋向所必须的宽阔基础领域中,对于高等院校地质专业高年级学生、研究生和从事区域地质调查、矿产预测与国民经济宏观规划的地质工作者,这是一门集各类基础地质学科大成的宏观、综合性学科,是为培养综合性研究人才必不可少的课程。 《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教程》的前身《中国地质学》始见于1920-1926年李四光、葛利普(A.W.Grabau)在北京大学地质系,以及

1934-1935年李四光在英国伦敦各大学的讲学。作为高等院校地质专业高年级课程《中国地质学》1955-1958年在北京地质学院由王鸿祯、张文佑、边兆祥、马杏垣教授开始讲授;长春地质学院由喻德渊教授讲授。1960年始北京地质学院以马杏垣教授为首的区域地质教研室为全院地质类专业高年级学生开设《中国区域地质》课程,并于1963年出版了《中国区域地质》教材。按照地质矿产部教材编审委员会1982年审定的《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教学大纲,1985年出版了杨森楠、杨巍然主编的高等学校教材《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1992年出版了马文璞编著的普通高等教育地质矿产类规划教材《区域构造解析——方法理论和中国板块构造》,本教材《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教程》是在综合上述教材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 地球科学是人类在利用矿产资源、避让自然灾害和适应生存环境的长期实践中逐步发展起来的。我国早在公元前7,000-6,000年的仰韶文化时期先民们就知道用陶土焙烧器皿。以后经青铜时期进入文明社会再到工业化时代,所用资源也从各种金属、非金属矿产扩大到煤和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的大规模开采。人类繁衍,人口密度增大并扩散到全球各地,使对地震、洪泛、火山喷发及山体滑坡等各种自然灾害的防治和预测成为现实课题。二十世纪后半叶全球工业化的普及和加速发展导致了对自然资源的更大需求、废弃物排放和污染急遽增加,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遭受前所未有的压力。改善生态环境、保持人和自然界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二十一世纪地球科学第三方 面的任务。

中国区域地理教案:第4讲+中国的河流和湖泊

第4讲中国的河流和湖泊 外流区和内流区。主要河流及其水文特征。湖泊的分布。主要湖泊。长江概况;水系及水文特征;经济意义;开发利用和治理。黄河概况;水系及水文特征;经济意义;开发利用和治理。珠江的水系组成和水文特征。红水河水能资源的开发利用。京杭运河概况。 一、河流湖泊概况 1.内流区和外流区 外流河:最终流入海洋的河流(主要流入太平洋、怒江、雅鲁藏布江等流入印度洋,惟一流入北冰洋的河流是额尔齐斯河) 内流河:最终未流入海洋的河流,塔里木河我国最大的内流河 分界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祁连山东端一线、南段与200MM等降水量线接近。 内、外流区 2.水系形态 (1)影响水系形态的主导因素:地貌 黄土高原河网密度、树枝状水系与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 四川盆地的向心水系与盆地地形 横断山区南北状排列河流与平行状山脉 斯堪的纳维亚山脉的平行水系与冰川侵蚀地貌 (2)与自然灾害 扇形水系:水流汇集、易成洪涝 正常年份:可错开洪峰 南北对称状水系(长江) 异常年份:同时到达,易成洪峰 东西对称水系(黄河中游):易成洪涝 3.水文特征

(1)河流水文特征的含义:从水位、流量、含沙量、有无结冰期等方面来分析。 (2)外流河共同的水文特征及成因: 时间水量水位结冰期 夏季风盛行时大上涨、形成汛期无 冬季风盛行时小下降、形成枯水期秦岭—淮河以北普遍有(3)外流河水文特征差异及原因 地区河流流量水位含沙量有无结冰期 东北黑龙江、松 花江水量丰富(流经湿 润半湿润区) 汛期较短(有春 汛、夏汛) 少(森林茂 密) 长(纬度高,位于 寒温带、中温带) 秦岭—淮河以北辽河、海 河、黄河 水量较小(流经半 湿润、半干旱地 区) 汛期短(雨季 短) 大(植被 少,水土流 失严重) 短(位于暖温带) 秦岭—淮河以南长江、珠江水量丰富(降水量 大,流经湿润地 区) 汛期长(雨季 长) 小(流域内 植被好) 无(亚热带,冬季均 温0°C以上) (4)内流河水文特征 ①分布地区:西北内陆 水源补给:高山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 ②主要特征季节性河流:夏季为丰水期,其他季节水量少,甚至断流。 流程:不长(蒸发、下渗、灌溉用水多) ③塔里木河:7~9月为汛期 塔里木河、黑河的生态环境问题: 下游河段来水量锐减,河道干涸段流,土地撂荒甚至严重沙化,生态环境恶化。其原因是上游地区不断开垦土地,农业用水急增,加之温室效应,蒸发加强,导致下游河流水量减少甚至干涸。 二、湖泊 分类(按湖泊所在流域特点)内流湖→内流区→基本上是咸水湖 外流湖→外流区→淡水湖 青藏高原湖区:世界最大的高原湖泊区,占我国湖泊面积的一半,青海湖是我分布

高二区域地理中国地理概况测试题

高二地理中国地理概况 组 一、选择题 迹多, 在一个热门帖吧中,点击率和跟帖数非常高的一个帖子是这样的:“湖南人说他名 胜古 北京人就笑了;北京人说他风沙多,内蒙人就笑了;内蒙人说他面积大,“甲人”就笑了;“甲人”说他民族多,“乙人”就笑了;“乙人”说他地势高,西藏人就笑了;西藏人说他文物多, 笑 陕西人就笑了;陕西人说他革命早,江西人就笑了??台湾人说陈水扁想独立,全国人民都 : 了。”读下图回答下列各 题 1.“甲人”笑了,甲指的省级行政单 位是( ) A. a B.b C. c D. d 2.“乙人”笑了,乙指的省级行政单 位是( ) A. a B.b C. c D. d “黑河一腾冲线”又称“胡焕庸线”,是我国地理学家胡焕庸在1935 年提出的划分我国人口 。 题 密度的对比线。据此完成下列各 3.从1953 年到2010 年期间() A. 东南半壁人口数呈现出不断减少趋势 B. 西北半壁人口数呈现出不断减少趋势 C. 东南半壁增加的人口数多于西北半壁 D. 西北半壁人口增长速度慢于东南半壁 4.历经80 多年,胡焕庸线揭示的我国人口分布格局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的原因有( ) ①气候等综合自然地理条件没变②城市主要位于东南半壁的格局没变③人口分布重心逐渐 由东南向西北移动④西北半壁经济发展水平一直低于东南半壁 A. 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 ①③④ 5.下列措施有助于破解胡焕庸线的是( ) A. 西部地区大力扶持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推进城市化进程 B. 西部地区加大自然保护区面积,区域发展以生态环境建设为主 C. 将污染严重的工业逐步由西部地区迁入到东部地区 D. 鼓励西部地区通过提高自然增长率来实现人口增加 。 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6.四省中,地处内陆且不与邻国接壤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7.四省中,春分日最先看到日出的是

高中地理中国区域地理第一讲中国的疆域、行政区划、中国的人口和民族教案新人教版 (1)

中国区域地理第一讲中国的疆域、行政区划、中国的人口和民族课程标准: 1、运用地图说出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 2、记住我国的领土面积,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邻国和濒临的海洋,说明我国既是陆地 大国,也是海洋大国。 3、在我国政区图上准确找出34个省级行政区,记住它们的简称和行政中心。 4、说出我国人口总数,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增长趋势,说出我国的人口国策。 5、运用人口分布图说出我国人口的分布概况。 6、运用民族分布图,说出我国少数民族分布特征。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我国疆域和行政区划。 2、使学生了解我国各省(市、自治区)的简称和省会(或首府)。 3、使学生了解我国五大海域。 4、使学生了解我国人口和民族。 5、使学生了解我国人口分布、增长状况。 6、使学生了解我国民族状况。 重点和难点: 1、我国位置、面积、所濒临的海洋、省级行政区及其行政中心的简称。 2、我国人口分布、增长及我国的人口政策、民族状况及民族政策。 课时安排:1课时 学习过程: 一、位置和面积: ㈠、位置: 1.相对位置: A、中国位于东半球、北半球; B、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西部深入亚洲大陆内部,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 家。 C、思考:习惯上常说:“中国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为什么? 2.绝对位置:

A、纬度位置: a、南(极):位于南海南部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约4°N; b、北(极):位于黑龙江省漠河镇以北的黑龙江(俄称为阿穆尔河)主航道中心线 上,约为53°N; c、纬度位置:我国南北跨越49°左右,相距约5500千米。当2月南国春回大地之 时,北国东北仍然是千里冰封。 d、纬度位置的优点:北回归线从我国南部穿过,我国绝大部分属于温带,南部有 一小部分位于热带,北部没有寒带。南北气候差别很大,这既有利于人民生活, 又有利于发展多种经营。 B、经度位置: a、东(极):位于黑龙江省抚远县以东的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交汇处主航道中心线 (“耶”字碑东角)上,约为135°5ˊE; b、西(极):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恰县以西的帕米尔高原,约为73°40ˊE。 c、经度位置:我国东西跨越经度62°,相距约5200千米,时差达4小时以上,横 跨东5区到东9区。当东部的乌苏里江上旭日东升之时,西部帕米尔高原仍然 是繁星满天。 C、我国位置的优越性: a、东部广大地区深受海洋的影响,降水丰富,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 b、南北温度带多样,有利于发展多种经营。 c、海岸线漫长,有利于从海上同世界各国交往。 d、陆疆漫长,便于从陆上同世界各国交往,古代便是“丝绸之路”,现代有著名的 “欧亚大陆桥”连通欧亚两大洲。 ㈡、面积: 1.领土幅员辽阔,约960万。(最新数据为1045万Km2) 2.位于俄罗斯(1700万Km2)、加拿大(990万Km2)之后,居第三位,美国为930 万Km2,第四位;巴西第五位。 二、疆界与邻国: ㈠、疆界: 1、陆疆:北起鸭绿江口,南至北仑河口,长达2万多Km(22800Km) 2、海疆:北起鸭绿江口,南至北仑河口,大陆海岸线长达1万8千多Km,加上岛屿海

中国地质概况

中国地质概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的西岸。面积约960万Km2,疆域辽阔,山川壮丽。西南有“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珠穆郎玛峰海拔8848m,为世界第一高峰;西北有中国最低的吐鲁番盆地,海拔-155m,为世界著名的洼地之一。地势西高东低:西部海拔4000m以上的高原。天山、阴山、昆仑山、秦岭、南岭,峰峦峻拔,逶迤东延;长江、黄河、珠江、黑龙江,涛浪翻滚,蜿蜒东流;在广大的东部地区,丘陵与盆地纵横交错,沃野与河湖相映生辉,气候宜人,物产丰富,素为中华民族休养生息之地,更为现代中国和当前社会主义建设和重要基地。 中国处于欧亚板块的东南缘,与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板块相接,各地区地质环境差异较大,发展历史很不相同,因而区域地质各具特色。从整体来说,中国地层发育齐全,沉积类型多样;地质构造复杂,活动带与稳定区并存;岩浆活动频繁,演化历史漫长;变质作用类型齐全,变质程度各民;成矿条件优越,矿产资源丰富:是全球具有重要地质特公的地区之一,也是全面研究地壳构造演化,特别是中新生代地壳构造演化的重要地区之一。 地层: 中国幅员广阔,各断代地层发育齐全,自中—下太古界至新生界皆有分布。各时代地层出露总面积粗略统计为8602610Km2,占全国陆地面积的89.6%。 其中:太古宇出露面积为73700Km2,占出露地层总面积的0.9%; 元古宇出露面积为596300Km2,占出露地层总面积的6.9%; 下古生界573500Km2,占6.7%; 上古生界945600Km2,占11%; 中生界2457700Km2,占28.5%; 新生界3955810Km2,占46%。 沉积类型多种多样,显生宙生物化石丰富。太古宇、大都元古宇以及部分活动带的显生宙地(岩)层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区域变质作用。形成了不同时代的变质岩系。 岩浆岩 中国岩浆岩分布广泛,侵入岩出露面积为997390km2,占全国陆地面积的10-4%。其中:超镁铁岩面积为16360km2,占侵入岩面积的1-6%;镁铁岩7044km2,占7-1%;中性岩(含中基性岩)47600km2,占4-8%;酸性岩(含中酸性岩)861690km2,占86-4%;碱性岩1300km2,占0-1%。岩浆活动十分频繁,从太古宙至近期都有发生。岩浆活动的方式多种多样,既有岩浆喷溢和爆发,又有岩浆侵入。岩浆活动可划分为前吕梁、吕梁、四堡、晋宁、震旦、加里东、华力西、印支、燕山、喜马拉雅等10个期。前吕梁,吕梁、加里东和华力西在中国北部(昆仑一秦岭以北)最为强烈;四堡、晋宁期在中国南部较为强烈;印支和燕山期在中国东部最为发育;喜马拉雅期在滇藏地区尤为重要。各期、各类侵入岩出露面积见表11。中国多期次、规模巨大的岩浆活动是岩石圈演化过程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中国内生矿产的生成具有重要意义。 前吕梁期: 前吕梁期岩浆岩包括太古宙的迁西期、阜平期和五台期,主要发育在华北地区的北部,在豫西、小秦岭地区以及阿尔金山和佳木斯地区也有分布。 火山岩火山岩在太古宙为地层的重要组成部分,呈近东西向展布。 侵入岩前吕梁期侵入岩主要有超镁铁岩、镁铁岩和酸性岩,中性岩较少。 吕梁期: 吕梁期岩浆在我国分布甚广,其出露范围与早元古代地层基本一致,主要见于华北地区的北部,吉、辽、鲁、冀、晋地区,内蒙古阿拉善、大青山,黑龙江东部佳木斯、东风山,以及西北部额木尔、塔河等地。此外,还见于天山、昆仑一秦岭和川滇地区。

中国区域地理知识点总结

、中国位置、疆域、行政区域 一、中国的地理位置 中国位于北半球、东半球: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亚欧大陆东部,海陆兼备陆域和陆疆。 1.海陆位置: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海陆兼备 2.领土四至:最北53度N 最南4度N 最东135度E 最西73度E 3.经纬跨度:大部分温带,少带热带,没有寒带。采用北京东八区时间 4.陆上疆界:自鸭绿江河口至北仓河口 5.海域和海疆:东临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及台湾岛东部太平洋海区,与6周隔海相望 6.中国内海:渤海 二、中国的国土构成 陆地面积960万平方千米,管辖300万平方千米海域 三、中国的行政区划 省、县、乡三级。省级23个省,5个自冶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 2、中国人口和民族 一、我国人口概况 1、人口总数: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13亿 2、人口分布特点:1)东南多,西北少2)平原盆地多,山地、高原少 3、人口特点:基数大;增长快;农业地区多,林牧业地区少;开发旱地多,开发晚地区少;沿江、滨海、沿铁路干线多,交通不便地区少。 二、民族分布特点 1、大杂居中,小聚居 2、汉族遍及全国,集中在东部,中部,少数民族分布在西北、西南、东北 3、中国地形 一、中国地势的特征 1、地形多种多样,以高原、山地为主: 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分布,一二级分界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横断山:二三级分界级: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二、中国各有类地形的特征和分布 1.主要山脉 东西走向:天山-阿山昆仑山--秦岭,南岭 东南-西南走向: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长白山-武夷山-台湾山脉 西北-东南走向:阿尔泰山,台湾山脉 南北走向,贺兰山,横断山,台湾山脉 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 2、四大高原 青藏高原:地势高,面积大,多雪山,冰川,河源

高中生区域地理中国地理重点知识点

高中区域地理中国地理重点知识点: 一、中国的疆域 (1)位置 半球位置:东半球和北半球; 海陆位置: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2)疆域 北: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跨纬度近50度; 南: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南北相距5500千米; 东: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的相交处跨经度60多度; 西:新疆帕米尔高原相差5个时区相距5000千米; 陆地面积:960万平方千米,次于俄罗斯、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 五带位置:大部分在温带、小部分在热带、没有寒带.北回归线穿过台、粤、桂、云四省区; 优越性:纬度位置和南北气候差异,为发展多种农业经济提供条件; (3)濒临的海洋 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太平洋; 领海:海岸基线至12海里的海域,领土的一部分——约300万Km2 内海:渤海和琼州海峡; 大陆海岸线长18000千米,从鸭绿江口(中朝界河)到北仑河口(中越界河); 台湾岛、海地岛、舟山群岛、南海诸岛等6000多个; 海陆位置的优越性:东部深受季风影响,有利农业生产,沿海便于发展海洋事业同海外各国交往,西部陆上交通可同中亚、西亚和欧洲直接往来; (4)陆界和邻国 陆界:长2万千米; 东:朝鲜; 北:俄罗期、蒙古; 西北: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坦、塔吉克斯坦; 西:阿富汗、巴基斯坦; 西南:印度、尼泊尔、不丹; 南:缅甸、老挝、越南; 东:韩国、日本; 东南:菲律宾; 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 二、行政区划 (1)三级行政区 划分:省(自治区、直辖市)、县(自治县、市)、乡(镇);特别行政区:香港和澳门 附1:我国邻国记忆 十五邻国陆上环,朝鲜俄国和蒙古,哈吉塔阿富汗, 印度尼不缅老南,隔海六国要记全,印尼马文菲日韩。 附2:我国省级行政中心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略) 附3:中国省级行政区歌诀 东北三省黑吉辽,最东最北纬度高;华北山西内蒙古,京津之外河北包; 华东六省上海市,三江鲁皖闽台岛;中南五省加一区,两湖两广南到; 西南三省一区市,川云贵藏添重庆;西北三省加二区,陕甘宁青新疆好. 三、我国的人口分布和民族 (1)基数大;增长快;总量大,人口超过13亿 (2)人口分布很不均衡东南多,西北少 东部人口多,人口密度较大; 西部人口少,人口密度小.

中国区域地理知识点归纳

中国区域地理知识点归纳(一) 第一节〖中国的地形〗 地形的总体特征。各类地形的特征和分布。地形对中国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中国地震带和火山的分布。 第二节〖中国的气候〗 冬、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及其成因。年降水量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季风活动对降水的影响。季风区和非季风区。气候的主要特征。主要气象灾害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第三节〖中国的河流、湖泊和海洋〗 外流区和内流区。主要河流及其水文特征。湖泊的分布。主要湖泊。 长江概况;水系及水文特征;经济意义;开发利用和治理。 黄河概况;水系及水文特征;经济意义;开发利用和治理。 珠江的水系组成和水文特征。红水河水能资源的开发利用。 京杭运河概况。 知识要点 第一节中国的地形 在学习中国主要地形时,应结合中国空白政区图,先将山脉画到图上,并写上名称,然后再填写出其两侧相应的地形区名称。 ⒈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 阶梯界线主要地形海拔 一昆、祁、横高原、盆地4000米以上 二三大高原、三大盆地1000-2000米 三大、太、巫、雪三大平原、三大丘陵500米以下 第三级阶梯向东,是我国大陆向海洋自然延伸的部分,是属于我国的近海大陆架,它包括渤海、黄海的全部,东海的大部分和南海的一部分。大陆架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石油、天然气)、海洋生物资源和化学资源等。 ⒉地势意义:――水汽输入、水运沟通、水能丰富(即“三水”) 地势决定河流流向,有利于海洋上湿润气流深入内地,形成降水;使我国许多大河滚滚东流,沟通东西交通,方便沿海和内地的经济联系,同时阶梯交界处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但不利航运。[补充]位于我国一级阶梯和二级阶梯交界线上的水电站主要有:黄河的龙羊峡、刘家峡、李家峡等,长江及其支流上的龚嘴、二滩等;位于我国二、三级阶梯上的水电站有:黄河的小浪底等,长江上的三峡、葛洲坝等,西江上游的天生桥、龙滩、岩滩等。 ⒊地形特点:――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五种基本类型都有,但以山地33%为多,高原26%,盆地19%,平原12%,丘陵10%,山区即包括山地、丘陵、崎岖高原部分占三分之二。 意义: ①有利影响:地形多种多样,为我国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经营提供了有利条件。如平原具有发展种植业的优势,高原具有发展畜牧业的良好条件,山区在发展林业、副业、旅游业和采矿业等方面具有优势。(我国山区面积广大,森林、矿产、水力、旅游资源丰富,所以在山区应大力发展林业,采矿业及旅游业。) ②不利影响:山区多,平原少,也给大规模商品化生产、生产管理带来了困难;同时,山区由于地形崎岖,交通闭塞,经济文化常常相对落后,并造成耕地资源不足。 总结:不同的地形区有不同的自然条件,利用方式也不同。如湿润半湿润的平原适宜发展耕作业;山区适宜发展林业、畜牧业和旅游业;干旱、半干旱的平原、高原则适宜发展畜牧业;干旱、半干旱区只有在有水灌溉的绿洲区、平原区才可发展种植业。 ⒋主要山脉:(落实到地图上) ⑴东北--西南走向,最西列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中间-列是长白山-武夷山;最东列是台湾山脉,其主峰玉山是我国东南沿海最高的山峰。 ⑵东西走向,最北列是天山-阴山;中间-列是昆仑山-秦岭;最南列是南岭。 [注意]秦岭是划分我国南方与北方的重要地理界线。秦岭南北的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

(完整word版)中国地质灾害分布概况

第一章中国地质灾害分布概况 我国地质灾害种类齐全,按致灾地质作用的性质和发生处所进行划分,常见地质灾害共有12类、48种(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管理司等,1998)。它们是:1.地壳活动灾害,如地震、火山喷发、断层错动等; 2.斜坡岩土体运动灾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 3.地面变形灾害,如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面开裂(地裂缝)等; 4.矿山与地下工程灾害,如煤层自燃、洞井塌方、冒顶、偏帮、鼓底、岩爆、高温、突水、瓦斯爆炸等; 5.城市地质灾害,如建筑地基与基坑变形、垃圾堆积等; 6.河、湖、水库灾害,如塌岸、淤积、渗漏、浸没、溃决等; 7.海岸带灾害,如海平面升降、海水入侵,海岸侵蚀、海港淤积、风暴潮等; 8.海洋地质灾害,如水下滑坡、潮流沙坝、浅层气害等; 9.特殊岩土灾害,如黄土湿陷、膨胀土胀缩、冻土冻融、沙土液化、淤泥触变等; 10.土地退化灾害,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盐碱化、潜育化、沼泽化等; 11.水土污染与地球化学异常灾害,如地下水质污染、农田土地污染、地方病等; 12.水源枯竭灾害,如河水漏失、泉水干涸、地下含水层疏干(地下水位超常下降)等。 全国共发育有较大型崩塌3000多处、滑坡2000多处、泥石流2000多处,中小规模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则多达数十万处。全国有350多个县的上万个村庄、100余座大型工厂、55座大型矿山、3000多公里铁路线受崩塌、滑坡、泥石流的严重危害。除北京、天津、上海、河南、甘肃、宁夏、新疆以外的24省、区、市都发现岩溶塌陷灾害。全国岩溶塌陷总数近3000处,塌陷坑3万多个,塌陷面积300多平方公里。 据不完全统计,在全国20个省、区内,共发生采空塌陷180处以上,塌陷面积大于1000多平方公里。全国共有上海、天津、江苏、浙江、陕西等16个省(区、市)的46个城市出现了地面沉降问题。地裂缝出现在陕西、河北、山东、广东、河南等17个省(区、市),共400多处、1000多条。据统计,八十年代末至九十

区域环境概况

第三章区域环境概况 3.1自然环境概况 3.1.1地理位置 福清市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北纬25?18′-25?52′,东经119?03′-119?42′,东临大海,隔海坛海峡与平潭县相望,东北至西北与长乐、闽侯、永泰市(县)毗邻,西部与莆田市相连,南面濒临兴化湾,隔海与笏石半岛、南日群岛遥望。 江阴半岛坐落于福清市南部,位于兴化湾西北湾顶,西面分别与福清市鱼溪镇、新厝镇接壤,与莆田市江口隔海相望。江阴半岛岛形似柳叶状,原为福建省第五大岛,东西宽3.45km,南北长18.48km,面积89.8km2,海岸线长54.98km,东为东港,西为西港,南为兴化湾,自1970年来陆续建成后朋、柯屿、墨山、过桥山等与陆地相连接的海堤,从此便成为半岛。江阴半岛交通便捷,具有良好的区位条件,距福厦高速公路及筹建中的福厦铁路均12km,距福州市85km、福清市44km、莆田市65km;距长乐国际机场81.7(80.7)km;距马尾港113海里、上海532海里,香港360海里;与台湾仅一水之隔,距基隆150海里、台中100海里。 福州市江阴工业集中区启动区位于福清市江阴半岛的西南部,其地理坐标为东经119°19′,北纬25°26′,规划范围为北起过桥山,东至新江公路,南至规划江阴港区界线,西至规划海堤。启动区基本呈1/4扇形布局,东面、北面紧靠新江公路,南面、西面靠海,新江公路向南延伸约2公里接江阴5万吨码头。具体地理区位详见图2-1。 3.1.2地质地貌与沉积物类型 (1)地形地貌 福清市地处戴云山脉向东蜿蜒的支脉,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长乐——南澳大断裂带大致经融城至渔溪斜贯中部。西北部属戴云山脉东向支脉,多低山丘陵,

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

《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0706522016 课程名称: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 课程英文名称:Geotectonic of China 学分:2.5学分 编写人:葛肖虹教授、周建波教授 一课程目的与要求: 《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是为本科地质专业高年级学生开设的专业必修课程。本课程属综合性宏观地质课程。 1.启发学生运用地质科学各基础学科和《大地构造学》基础知识,去分析中国区域地质实 例。 2.以建立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发展轮廓为主线,介绍各主要构造单元的基本特征与大地构造 演化史。 3.中国地质学实践性很强,要加强实线教学环节,通过地质图件综合分析,编制平、剖面 图,编写实习综合报告等形式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形象思维和动手能力。 4.要注意结合中国区域地质研究的最新成就丰富教学内容。 二课程简介: 《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课程全面讲述中国大陆及邻近海域区域大地构造基本特征及其地质构造发展历史。学生在学习和掌握构造地质、地层古生物、岩石、地球演化、大地构造等地球科学基本理论以后,通过对中国及邻近海域区域地质的学习,不仅能够了解掌握中国大陆及邻海的基础区域大地构造特征,还可以加深对地球科学各基本学科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培养宏观思维和综合分析的能力。为毕业论文编写服务,也为今后继续从事地球科学基础研究或深造打下良好基础。 三、课程内容和学时分配 (一)课程安排 绪论――2学时 一、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学科性质、内容、方法 二、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研究历史 第一章中国区域大地构造概况――4学时 第一节中国现代地貌及深部地球物理场 第二节中国的大地构造背景——中国在全球构造中的位置 第三节中国及邻近海域大地构造单元划分 第四节中国大地构造发展阶段 第二章华北地台(中朝板块)――5学时 第一节概述与大地构造演化特征 第二节太古宙-早元古宙基底演化阶段的构造轮廓; 第三节长城纪-三叠纪克拉通演化阶段的构造特征; 第四节中-新生代活动构造演化阶段(西太平洋构造带影响时期)的构造 特征;

高二区域地理中国地理概况测试题.

高二地理中国地理概况 一、选择题组 在一个热门帖吧中,点击率和跟帖数非常高的一个帖子是这样的:“湖南人说他名胜古迹多,北京人就笑了;北京人说他风沙多,内蒙人就笑了;内蒙人说他面积大,“甲人”就笑了;“甲人”说他民族多,“乙人”就笑了;“乙人”说他地势高,西藏人就笑了;西藏人说他文物多,陕西人就笑了;陕西人说他革命早,江西人就笑了……台湾人说陈水扁想独立,全国人民都笑了。”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1.“甲人”笑了,甲指的省级行政单 位是 ( ) A. a B. b C. c D. d 2.“乙人”笑了,乙指的省级行政单 位是 ( ) A. a B. b C. c D. d “黑河一腾冲线”又称“胡焕庸线”,是我国地理学家胡焕庸在1935年提出的划分我国人口密度的对比线。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3.从1953年到2010年期间( ) A. 东南半壁人口数呈现出不断减少趋势 B. 西北半壁人口数呈现出不断减少趋势 C. 东南半壁增加的人口数多于西北半壁 D. 西北半壁人口增长速度慢于东南半壁 4.历经80多年,胡焕庸线揭示的我国人口分布格局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的原因有( ) ①气候等综合自然地理条件没变②城市主要位于东南半壁的格局没变③人口分布重心逐渐由东南向西北移动④西北半壁经济发展水平一直低于东南半壁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5.下列措施有助于破解胡焕庸线的是( ) A. 西部地区大力扶持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推进城市化进程 B. 西部地区加大自然保护区面积,区域发展以生态环境建设为主 C. 将污染严重的工业逐步由西部地区迁入到东部地区 D. 鼓励西部地区通过提高自然增长率来实现人口增加 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6.四省中,地处内陆且不与邻国接壤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7.四省中,春分日最先看到日出的是

中国区域年代地层表

内容简介 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地层学的相关知识,包括地层学的相关概念(地层学、地层、地层单位、地层术语、层型、带及面等)、地层划分的类别(岩石地层划分、生物地层划分、年代地层划分、磁性地层极性划分及层序地层划分等方法)、岩石地层单位相关知识及生物地层单位相关知识;第二部分详细介绍了中国海相地层及陆相地层的分阶情况(包括命名的时间、地点、人物及层型剖面位置,生物化石标志,层型剖面岩性特征,同期岩石地层单位,与国际地层表中的同期地层阶位对比,底界年龄);第三部分主要是附表,包括最新版的中国海相和陆相区域年代地层表及国际地层表。

第一部分 地层概述 前言 近20年来,我国的地层工作在《中国地层指南及中国地层指南说明书》(1981)(以下简称《指南》)所倡导的地层分类、术语、划分原则及地层单位的建立与修订程序的指导下,取得了极大的进展。。。。。。 一般概念 1.1 地层学(Stratigraphy) 地层学是研究构成的所有层状或似层状岩石体固有的特征和属性,并据此将它们划分为不同类型和级别的单位,进而建立它们之间的空间关系和时间顺序的一门基础地质学科。地层学的研究范围实际上涉及到岩层中所有能识别的特征和属性(包括形状、分布、岩性特征、化石内容、地质年龄、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性质等),及其形成环境或形成方式和演化历史。构成地壳的各类层状或似层状的岩石——沉积岩(包括固结的或未固结的沉积物)、火山岩及变质岩都属于地层学的研究范畴。 1.2 地层(Stratum, Strata) 地层是具有某种共同特征或属性的岩石体。能以明显界面或经研究后推论的某种解释性界面与相邻的岩层和岩石体相区分。 1.3 地层分类(Stratigraphic classification) 根据构成地壳的岩层、岩石体的不同方面的特征或属性,将其划分成不同类型的地层单位。地层所具有的特征是多样的,属性也不尽相同,每种特征或属性原则上都可以据以作为地层分类的依据。因此,地层划分的类别也是多样的。如,岩石地层、生物地层、年代地层,等等。 1.4 地层区划(Stratigraphic regionalization) 由于中国地域辽阔,各个地区的地层发育特征和状况颇不相同,把不同地区的地层加以对比研究,找出其共同点和不同之处,阐明其原因,并划分出不同的地层区域,这即是地层区划。这种划分不但具有重要科学意义,而且也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地层工划主要依据地层发育的总体特征来划分。而决定和影响这些特征的,主要是地壳的活动性、古地理与古气候条件、古生物群的变化等综合因素,其中构造环境起着控制作用。现行的地层区划,是综合各个层系共同特点的综合地层区划。 地层区划可分为两级。一级地层区划(即地层区),相当于大地构造分区上的一级构造单元(或构造域);在同一地层区内,“系”级以上地层单位在岩相和生物区系上应可对比,“统”级地层单位可基本对比。二级地层区划(即地层分区),相当于大地构造分区上的二级构造单元(地块、褶皱带);在同一地层分区内,要求“统”级地层单位在岩相和生物组合上完全可以对比,“组”级单

“中国区域地理”知识点

“中国区域地理”知识点 一、 1、我国的北方大地常被称为“黄土地”,主要有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两大地形区,东北平原主要为黑土地。 2、北方地区的交通主要以铁路为主。 3、东北平原土壤肥沃,是我国春小麦、玉米、大豆、高梁、甜菜的主要产区。 4、北方地区为湿润、半湿润的温带季风气候。 5、北方地区煤、石油、铁资源丰富。山西是全国最大的煤炭能源基地。 6、大庆、胜利、辽河、中原和华北等油田,是全国主要的石油工业中心。 7、北方地区的交通运输,陆上以铁路、公路为主。 8、被誉为“神州第一线”的是大秦线;被称为“北大仓”的是东北平原。 9、北方居民的主食是面食,以小米为主食的地区是黄土高原。 10、北方地区苹果产量最大的地区是山东半岛、辽东半岛。 11、我国冬小麦、棉花、花生的主要产区是华北平原。 12、环渤海工业带的国内生产总值约占全国的1/4。 13、南方地区面积约占全国25%;人口约占全国的55%,少数民族有30多个,人口500多万。 14、南方地区降水丰富,年平均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属于湿润的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 15、南方地区农作物可一年两熟至三熟。水稻是本区主要的粮食作物。长江中下游平原和四川盆地是我国重要的粮棉产区。 16、南方地区出产多种亚热带和热带水果,其中产量最大,分布最广的是柑桔。 17、南方地区是我国淡水渔业最发达的地区,南方水乡,船舶是农村的重要运输工具。 18、被称为“紫色盆地”的是四川盆地。 19、南方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 20、南方地区有“三大火炉”之称的城市是重庆、武汉、南京。 21、号称“华南大动脉”的水系是珠江水系,素有“水乡”之称的地区是长江中下游平原。 22、西北地区大体上位于大兴安岭以西、长城和昆仑山—阿尔金山以北。面积占全国30%,人口约占全国4%。 23、西北区要的自然特征是干旱,地形以高原、盆地为主,西部新疆境内,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西北地区的地面植被,由东向西,大体为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24、“西气东送”是将新疆塔北油气田天然气通过管道送到长江中下游地区。 25、河套平原、宁夏平原,自古以来被誉为“塞外江南”。甘肃河西走廊,新疆高山山麓的块块绿洲,是西北的粮棉瓜果之乡。 26、西北地区矿产资源丰富,特别是煤、石油、稀土的储量大,前景广阔。 27、我国最大的沙漠是塔克拉玛干沙漠,我国面积最大的盆地是塔里木盆地。 28、稀土矿主要分布在白云鄂博。 29、我国地势最低洼的部分位于吐鲁番盆地。 30、青藏高原是世界最高的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该区重要的农业区有西藏南部的雅鲁藏布江谷地,和青海省东部的湟水谷地。 31、青藏高原既有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又有可供开发利用的地热资源。拉萨以北

中国区域大地构造研究史介绍

中国区域大地构造研究史介绍 胡经国 本文作者的话 2006年11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杨巍然先生在《地学前缘》第13卷第6期发表了题为《地球表层系统与中国区域大地构造的研究发展》的文章。现将该文中关于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研究史的内容介绍如下,供地球科学爱好者和有志于从事中国大地构造研究的年轻学子阅读和研究。希望能得到大家的指教和喜欢!。 下面是正文 该文指出,近代大地构造学以整个地球和整个岩石圈为主要研究对象,也包含有更深部的地质作用和地质过程以及其它星球的影响。因此,就其研究范围来看,也可以称为全球构造。而区域大地构造学则主要研究广大区域内岩石圈和地壳上的大型构造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以及发生和发展规律。它是一门资料多而广、地域大而深、理论性强、与多种学科关系密切、应用面广的一门分支学科。中国区域大地构造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以下6个阶段。 一、20世纪前半期:奠基 区域大地构造研究的重要方法是路线或区域地质调查和趋于地质制图。早期在中国开展地质调查的外国学者有R·庞培勒(1862)、F·V·李希霍分(1868)、B·维理士(1903)、B·A·奥布鲁契夫(1880-1906)、J·C·勃朗(1907-1910)、T·德普拉(1909-1911)、小藤文次郎等。在中国学者中,首先要提到鲁迅(周树人)于1903年发表的《中国地质略论》。他明确指出:“无一幅自制之精密地质图(并地文、土地等图),非文明国也。”1922年,丁文江在比利时第13届国际地质大会上提出的“The Tectonic Geology of Eastern Yunnan”拉开序幕。稍晚,李四光于20世纪20-30年代在英国《地质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系列有关中国以至全球性地质构造论文,预示了地质力学的萌芽。此外,王竹泉的《山西地质构造纲要》(1925)、谢家荣的《北京西山地质构造概说》(1937)等,也是这一时期地质构造研究的重要成果。特别是李四光的《中国地质》(1939)和黄汲清的《中国主要地质构造单位》(1945)两部经典著作的出版,更是这一时期中国区域大地构造研究的精辟总结。 科学的发展取决于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所以,1949年以前的研究成果较少。但是,李四光和黄汲清的经典著作却为中国大地构造学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20世纪50-60年代:大发展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大规模引进前苏联的大地构造理论,构造层的划分和深断裂的概念,使大地构造学得到了较快的发展。青藏地质考察,祁连山区域地质的构造演化研究,大区域地球物理勘探的应用,巨大的郯庐深断裂的

中国区域地质学

《中国区域地质学》期末考试试卷 考试形式:闭卷考试考试时间:120分钟 班号学号姓名得分 一、名词解释(4′×8共计32分) 1.新构造运动 2.风化壳 3.莫霍面 4.标准化石 5.岩石圈 6. 矿物 7. 向斜 8. 转换断层 二、填空(1′ ×20共计20分)。 1、古登堡面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的分界面。 2、火山喷发类型有_________和_________两类。 3、火成岩可以分为超基性、基性、中性、酸性、脉岩等类别,请按此顺序分别列举一类岩石名称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4、中生代从早到晚有,它们的代号分别

为。 5、变质作用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三类。 6、火山碎屑岩按照碎屑粒径大小可以划分为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三类。 7、岩石变形发展的三个阶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选择题(20×1共计20分) 1、人和真象,真马等出现于哪一个纪___________。 A、J B、K C、T D、Q 2、印支运动发生于______纪。 A、石炭纪 B、二叠纪 C、三叠纪 D、白垩纪 3、矽卡岩型矿床是下列哪一种变质作用形成的_____。 A、接触交代型变质作用 B、区域变质作用 C、埋藏变质作用 D、动力变质作用 4、加里东运动发生于________。 A、中生代 B、晚古生代 C、早古生代 D、新生代 5、下列哪一种褶皱构造一定发生了地层倒转________。 A、倾伏褶皱 B、直立褶皱 C、倾斜褶皱 D、翻卷褶皱 6、在推覆构造中,由于强烈侵蚀作用,如果较年轻岩块出露于较老岩块之中,这种构造称为________。 A、飞来峰 B、构造窗 C、逆掩断层 D、冲断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