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专题辅导5
高中化学竞赛专题辅导

高中化学竞赛专题辅导化学竞赛作为一项高校选拔优秀化学学子的重要途径,对参赛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实验技能要求颇高。
在备战化学竞赛的过程中,专题辅导显得尤为关键。
本文将针对高中化学竞赛专题辅导进行详细介绍和分析,帮助学生提高竞赛成绩。
一、基础知识梳理在准备化学竞赛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对化学基础知识进行梳理和扎实掌握。
高中化学的基础知识包括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等多个方面,学生需要逐一进行系统复习和强化。
特别是一些常见的基础概念、化学方程式、反应机理等内容,是竞赛中常考的知识点,因此要特别重视。
二、实验技能训练化学竞赛中的实验环节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实验技能才能有效完成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
因此,专题辅导中应当加强实验技能的训练和提高。
可以通过模拟实验、实验训练等方式,让学生熟悉实验仪器的使用和实验方法的操作步骤,为竞赛实验做好准备。
三、解题技巧培养化学竞赛中的解题技巧至关重要,考查的不仅是学生的知识储备,更重要的是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和策略。
在专题辅导中,应当重点培养学生的解题技巧,包括化学题型的分析方法、解题思路的拓展、答题技巧的提升等。
只有掌握了一定的解题技巧,学生才能更好地在竞赛中脱颖而出。
四、模拟竞赛演练为了更好地适应竞赛的紧张氛围和题型要求,学生需要进行大量的模拟竞赛演练。
在专题辅导中,可以安排定期的模拟竞赛,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竞赛的氛围,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
通过模拟竞赛的演练,学生可以及时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加以针对性地提高和改进。
五、总结反思与备考调整在专题辅导的过程中,学生要养成总结反思的好习惯,及时总结每次学习和模拟竞赛的经验教训,发现弱点并加以改进。
同时,根据总结的结果和教师的指导建议,调整备考策略和学习计划,及时进行补充和强化。
只有不断总结反思,不断调整备考方向,才能最终取得好成绩。
综上所述,高中化学竞赛专题辅导是一个系统性的过程,需要学生和教师齐心协力,共同努力。
高中化学考点05 物质的量 气体摩尔体积

考点05 物质的量 气体摩尔体积一、物质的量与阿伏加德罗常数 1.物质的量(1)物质的量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合体,符号为n 。
物质的量是一个物理量,与质量一样,不受外界条件的影响。
例如:任何条件下,2 g H 2的物质的量必为1 mol ,所含分子数必为N A ;1 mol H 2在任何条件下质量必为2 g ,分子数必为N A 。
(2)摩尔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简称摩,符号为mol 。
例如:1 mol 粒子集体所含的粒子数与0.012 kg 12C 中所含的碳原子数相同,约为6.02×1023。
摩尔的使用标准:在用摩尔量度微观粒子时,一定要指明微观粒子的种类(或用能表明粒子种类的化学式表示)。
例如:1 mol Fe 、1摩尔铁原子、1 mol Fe 2+、1 mol 亚铁离子的表示方法都正确,而1摩尔铁中的粒子种类是铁原子还是铁离子,指代不明,所以这种表示方法错误。
2.阿伏加德罗常数1 mol 任何粒子含有的粒子数叫做阿伏加德罗常数,通常用6.02×1023 mol −1表示。
符号:N A ,即N A =6.02×1023 mol −1。
3.粒子数符号:N物质的量(n )、粒子数(N )、阿伏加德罗常数(N A )之间的计算公式:ANn N = 4.摩尔质量(1)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叫做摩尔质量,符号为M ,常用的单位是g/mol (或g· mol −1)。
摩尔质量、质量、物质的量之间的计算关系:m M n=(2)数值:某粒子的摩尔质量以g·mol −1为单位时,其在数值上等于该粒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
例如:M (O 2)=32 g·mol −1 M (Fe)=56 g· mol −1 特别提醒(1)物质的量是计量微观粒子的物理量,只适用于微观粒子。
(2)粒子指微观粒子,一般包括分子、原子、原子团、离子等。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作业课件 第十二单元 化学与生活 专题训练(五) 实验探究题

(5)【反思评价】如图2是小红将一根铝丝与过量的稀盐酸混合在一密闭容器内反应, 利用压强和温度传感器测出的反应变化过程。那么,在______(C填字母)点时铝与酸反 应结束;请你解释压强曲线AB段、BC段、CD段的变化原因。
①__A__B_段__是__稀__盐__酸__和__氧__化__铝__反__应__,__没__有__生__成__气__体__,__不__放__热__,__气__压__几__乎__不__变___。 ②__B__C_段__是__稀__盐__酸__和__铝__反__应__,__生__成__氢__气__,__放__热__,__气__压__增__大_________________。 ③__C__D_段__没__有__反__应__,__温__度__降__低__,__气__压__减__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资料显示:Fe3O4与稀盐酸混合无气体生成且不与CuSO4溶液反应。故小嘉同学 猜想乙组的生成物为Fe3O4,她又发现m2恰好为___4_.6_4__,这可以成为支持上述猜想 的新证据。则乙中硬质玻璃管内发生反应的化学式方程式为
________C__O_+__3_F_e_2_O_3_=_=_△=_=_=__2_F__e_3O__4+__C__O_2_____________。 (4)两组实验说明:CO具有还原性且温度越__高____,CO越有可能将Fe2O3还原为单 质铁。
(3)实验过程中通N2的作用是____排__除__内__部__残__留__的__空__气_____。 (4)测得装置C中餐具碎片的起始质量为0.72 g,反应后装置C中硬质玻璃管内无固体 残留。装置D增重0.36 g,装置E和F一共增重1.32 g。经计算确认猜想______2_成立。 (不考虑空气中成分进入F中)
社会热点问题中的化学知识 专题辅导

社会热点问题中的化学知识索金龙化学、化工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隐含着潜在的危险。
近年来发生了多起与化学有关的重大安全事故及在食品药品领域滥用化学品的违法案件。
一、化学品爆炸案例1:2004年4月22日晚,朝鲜龙川郡火车站两辆火车相撞发生爆炸。
爆炸将方圆几里夷为废墟,并造成154人死亡,1249人受伤。
爆炸的原因是“对两辆分别运载硝酸铵和燃油的火车调度失误”。
问题1:硝酸铵常用作化肥或火药。
硝酸铵晶体中含有_______键和_______。
硝酸铵在受热或强烈撞击下会发生爆炸,其原理是硝酸铵分解产生了N HNO H O 232、、。
试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
其中氧化产物与还原产物的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_______。
问题2:燃油是汽油、柴油或煤油的统称,是重要的石油产品。
其化学成分是_____类有机物。
写出其燃烧的通式:_____________。
二、有毒气体的泄露案例2:2003年12月四川开县发生了严重的井喷事故,井喷产生的有毒气体致使几十人死亡。
事发前附近居民闻到了臭鸡蛋味,这是有毒气体H S 2散发的气味。
问题3:(1)H S 2分子与H O 2具有类似的结构,分子中含有_______键,分子构型为_______型,属于_______分子(填写“极性”或“非极性”);试写出H S 2的电子式和结构式_______、_______。
(2)检验H S 2可用Pb NO ()32或CuSO 4,若有黑色的硫化物沉淀产生则证明了H S 2的存在,试写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写出其中一种即可):______________。
实验室制取H S 2常用FeS 和稀硫酸反应,其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
若用CuS 与稀硫酸反应则不能得到H S 2,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
若用FeS 与浓硫酸反应也不能制得H S 2,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
初中化学 化学式与化合价知识小结 专题辅导

初中化学 化学式与化合价知识小结 专题辅导宋瑞金一、化学式1. 概念:用元素符号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注意:纯净物的组成都是固定的,不同的物质组成不同。
2. 表示的意义:如二氧化碳的化学式为2CO ,表示的意义有:(1)表示二氧化碳这种物质(宏观意义);(2)表示二氧化碳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宏观意义);(3)表示一个二氧化碳分子(微观意义);(4)表示一个二氧化碳分子由一个碳原子和两个氧原子构成(微观意义)。
注意:(1)若化学式前有数字,就只表示微观意义。
如2CO 2表示两个二氧化碳分子。
(2)化学式前面的数字与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意义不同。
如2CO 2中前面的“2”表示两个二氧化碳分子,氧元素符号右下角的“2”表示一个二氧化碳分子中含有两个氧原子。
二、书写化学式应遵循的原则1. “一大二小”原则:化学式是用元素符号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因此在书写各元素符号时要符合“一大二小”原则:元素符号若只有一个字母,则用大写;若有两个字母,则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
2. “先后”原则: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这不同种元素在组成化合物时,其书写有着先后关系,通常是:正价在前,负价在后。
具体对各类物质来说,氧化物:另一种元素写在前,氧元素写在后;酸:氢元素写在前,酸根写在后;碱:金属元素写在前,氢氧根写在后;盐:金属元素写在前,酸根离子写在后。
3. “右下角”原则:在书写化学式时,表示组成的各元素的原子个数要写在相应的元素符号的右下角,即右下角原则。
在书写时要注意:(1)不含原子团时,右下角直接写原子数目;(2)含原子团时,要先将原子团用小括号括起来,然后再在右下角写上原子团的数目;(3)当原子或原子团的数目为“1”时,“1”省略不写,原子团也不用括号括起。
4. “符合实际”原则:任何物质的化学式都是通过实验测定物质的组成(元素的种类和各元素的原子个数)而得出的。
任何纯净物都有固定的组成,这是客观存在的,书写化学式时要符合实际,不能主观臆造化学式。
高二化学解读“反应热”专题辅导

解读“反应热”山东刘春亮一、化学反应的反应热1. 化学反应中产生热效应的原因化学反应的实质是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形成。
例如,在化学反应2H2+O2=2H2O 中,断裂H2、O2中的化学键,要吸收热量,而形成H2O中的化学键,要放出热量。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就是反映这种由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形成所引起的热量变化。
2. 反应热的定义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当反应物和生成物具有相同温度时,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称为化学反应的反应热。
(1)在恒压条件下,反应热等于生成物与反应物的焓值差(△H)。
反应吸热时,△H 为正值;反应放热时,△H为负值。
(2)生成物的温度和反应物的温度要相同。
这是为了避免将生成物温度升高或降低时所引起的热量变化混入到反应热中,只有这样,反应热才真正是化学反应引起的热量变化。
(3)反应热如不特别注明,都是指等压条件下的热效应。
二、化学反应的焓变1. 焓(H)焓是一个物理量,符号为H,焓的绝对值无法求得,但可用它的变化来描述与反应热有关的能量变化。
2. 焓变(△H)(1)恒温恒压下,△H等于生成物的总焓值与反应物的总焓值之差。
(2)焓与体系中物质的量有关,其具有加和性,△H的数值大小与体系中物质的量成正比。
三、化学反应中焓变的计算化学反应的热效应来源于反应过程中断裂旧化学键和形成新化学键时的能量变化。
通常人们把标准状况下断开1molAB(g)分子中的化学键,使其分别生成气态A原子和B原子所吸收的能量看做该化学键的键能。
键能可用于估算化学反应的焓变。
化学反应的焓变等于反应中断裂旧化学键的键能之和与形成新化学键的键能之和的差。
高中化学粒子半径大小的比较专题辅导

粒子半径大小的比较粒子半径大小的比较是考试中常见题型,也是同学们容易出错的试题。
出错的原因主要是未能掌握粒子半径大小的比较规律。
本文从影响粒子半径大小的原因着手分析,总结出比较规律,以便于运用。
一、不同元素1、同周期元素的原子和离子。
从左到右,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元素的原子半径依次减小,阳离子半径依次减小,阴离子半径也依次减小。
如Cl S ,Al Mg Na ,Si Al Mg Na 232。
2、同主族元素的原子和离子。
从上到下,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元素的原子半径依次增大,离子半径依次增大。
如I Br Cl F,Cs Rb K Na Li ,Cs Rb K Na Li 。
3、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
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离子半径依次减小。
如:NaF ,Ca K Cl S 2222Mg 3Al 。
4、无法直接比较的粒子。
可借助参照物进行比较,如2S与3Al 的离子半径大小的比较,可借助于2O ,由于,S O Al 223所以23S Al 。
二、同种元素1、阳离子<中性原子<阴离子。
2、元素价态越高的粒子,半径越小,如H H H ,Fe Fe Fe 23。
综上所述,可以得到以下规律:要判断粒子半径的大小,首先应看电子层数。
一般情况下,电子层数越多,半径越大;若电子层数相同,则看核电荷数,核电荷数越大,半径越小;若电子层数相同,核电荷数也相同,则看核外电子数,核外电子数越多,半径越大。
三、示例分析[题目]下列有关粒子半径的大小关系正确的是()A. 钠离子半径大于氧离子半径B. 硫原子半径大于锂原子半径C. 氢原子半径大于H 的半径D. 氯原子半径大于氯离子半径[解析]A 项中,钠离子与氧离子的电子层结构相同,钠的核电荷数较大,所以其离子半径较小;B 项中,虽然硫原子比锂原子多一个电子层,但由于一种为金属元素,另一种为非金属元素,所以二者的关系不能仅仅从电子层的多少进行判断,实际上原子半径:S Li ;C 项中,氢原子比H 多一个电子层,所以氢原子半径较大;D 项中,氯原子与氯离子的电子层数相同,但由于氯离子的核外电子数较多,电子间的排斥作用强,所以氯离子半径较大。
高中化学竞赛辅导专题讲座——三维化学5-

▁▂▃▄▅▆▇█▉▊▋▌精诚凝聚 =^_^= 成就梦想 ▁▂▃▄▅▆▇█▉▊▋▌▃ ▄ ▅ ▆ ▇ █ █ ■ ▓点亮心灯 ~~~///(^v^)\\\~~~ 照亮人生 ▃ ▄ ▅ ▆ ▇ █ █ ■ ▓高中化学竞赛辅导专题讲座——三维化学第 五节 正十二、二十面体与碳-60在学习完正四面体、正方体、正八面体以后,我们再来学另两种正多面体——正十二面体与正二十面体,以及用它们完美组合而成的碳-60的空间模型。
【讨论】在平面上,我们用单位正方形,可紧密地铺满一个无限平面;用单位正六边形也是可以紧密地铺满一个平面的;那么单位正三角形可以吗?由于一个六边形可分割成六个完全相同的正三角形,显然,单位正三角形也是可以的;再来看正五边形,它的每个顶点是108°(不是360°的约数),如右图5-1所示,它在平面不可能铺满而不留任何空隙。
在空间正多面体中,共一顶点的棱至少3条,共一顶点的夹角之和应小于360(如正方体270º,正八面体240º),因此正六边形不能在空间构成一个每个面是正六边形的正多面体,那么五边形是否可以构成正多面体呢?由于3×108º<360º,因此就存在可能性。
如右图5-2所示,这就由正五边形构成的正多面体——正十二面体。
请看例题1。
【例题1】如图5-2所示是十二面体烷的空间构型,写出它的化学式并计算它的一氯取代物和二氯取代物的数目。
【分析】在前几节,我们曾探讨了空间多面体中点、线、面的关系。
在正十二面体中,每个面是正五边形,三条棱共一顶点,因此顶点数应为12×5/3=20,而棱数应为12×5/2=30。
既然是空间正多面体,它的每个顶点必须是等价的,一氯取代物只可能是一种。
我选定一个顶点,与它最近的顶点是3个(共棱),然后是6个,然后依次是6个,3个,1个,故二氯取代物有5种。
【解答】化学式C 20H 20,1种一氯取代物,5种二氯取代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专题辅导五化学实验考点剖析:1、化学实验中的常用仪器及基本操作2、气体的制备和净化3、物质的检验与鉴别4、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5、简单实验装置设计中考热点预测1、常用的化学仪器及基本操作中,经常考查以下内容:据提供的仪器图形,考查识图及使用;考查对错误操作的识别,对错误原因及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的分析;考查对意外事故的处理能力;考查思维能力:分析反常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预测违规实验产生的后果,判断实验结果的合理性等。
2、几种气体物质的制备中经常考查:根据所给试剂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制备物质的化学反应原理和反应所需的条件等因素,设计气体制备方案和所需的实验装置以及制备气体的净化。
3、物质的鉴别:通过自选试剂、指定试剂或不另加试剂鉴别物质常以选择、填空的形式考查;从试剂正确、步骤合理、操作简捷现象明显等角度评价物质的检验方案或结论则在简答或结论则在简答题或实验题中考查。
4、物质的检验:设计检验某化学试剂或生活中常见物质的成分的试验、设计证明混合气体成分的实验以及评价以上实验的题型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5、物质的分离和提纯原理(如选出除杂试剂或判断给出试剂的正误等);根据分离和提纯的原则设计实验方案、评价实验方案。
复习技巧点拨1、正确掌握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熟悉常见的发生装置以及除杂等特殊装置的组成、装配、用途。
2、总结实验室制取气体易出现的错误操作,培养实验分析能力和识图能力:总结操作中的先后顺序,分析若颠倒可能出现的后果,培养思维的逻辑性和严密性。
3、针对具体题目要求,能够正确的选择仪器、熟练的安装常见的化学装置,弄清各套装置在实验中的作用。
4、熟练地总结、归纳常见物质的主要特征,如固体、沉淀、溶液的颜色以及气体的气味等,这这往往是解题的突破口;重视常见物质的化学性质以及重要的反应现象的复习,如沉淀的生成、气体放出、变色、放热、固体消失等等;物质检验的原则:应用最简单的方法、最少的试剂种类、最少的实验步骤获得最明显的现象。
5、明确一套完整的综合实验装置的组成部分:发生装置-净化装置-性质实验(或收集装置)-尾气处理装置。
例题精析例1、根据下列仪器填空:(1)写出编号仪器的名称:①;②;③;④;(2)可直接加热的仪器是[(2)~(5)均用A、B、C……序号填写];(3)粗盐提纯实验的四步操作中使用次数最多的仪器是;(4)在制取氢气的实验中可选用的仪器是;(5)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硫酸溶液可选用的仪器是。
分析:这道题是对初中化学常用仪器的性能和使用方法的考查。
解答时要紧密结合图形,说出各仪器的名称、使用方法和用途,做出正确解答。
因此,复习时要对常用的几种化学仪器(如:①试管②试管夹③玻璃棒④酒精灯⑤烧杯⑥量筒⑦漏斗⑧胶头滴管⑨托盘天平等)的图形、名称、使用方法和主要用途等,进行归纳总结和对比记忆。
答案:(1)①试管②长颈漏斗③烧杯④托盘天平(2)B (3)G (4)BD (5)CEG 例2、实验室利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H2的制取并利用H2还原CuO的实验。
试填写下列操作名称和具体操作:(1)按图连接好A装置;(2),具体操作为___________________;(3)将盛有CuO粉末的试管管口略向下倾斜并用铁夹固定在铁架台上;(4)将锌粒和稀硫酸加入A装置的试管中,并塞紧带导管的橡皮塞;往A装置中的试管内装入药品锌粒和稀硫酸时,应先往试管中加入____________________,具体操作为_____________;(5)____________________,具体操作为____________________;(6)_____________,然后点燃酒精灯给B装置中的试管加热;(7)当黑色粉末全部转化成亮红色后,撤去酒精灯并_____________。
分析:解此题时要回想平时做实验的情景,根据氢气的制取和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步骤,结合装置气密性的检查、固体药品的取用、气体的纯度检验等基本操作,便能准确回答。
该题考查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更注重细节的考查。
答案:(2)检查氢气发生装置的气密性;将导管的一端放入盛水的水槽中,用手紧贴试管外壁(4)锌粒用药匙向平放的试管内装入一定量锌粒,再慢慢直立试管(5)检验氢气纯度用排水法收集一小试管H2,用拇指堵住,移近火焰,移开拇指点火(6)将已验纯的H2通入盛CuO试管底部约1分钟(7)继续通入H2至试管冷却例3、用托盘天平称量一未知质量的烧杯。
现用“↓”表示向托盘上增加砝码,用“↑”表示从托盘上减少砝码。
请用“↑”和“↓”在下表中表示你的称量过程,并在下图中用“‖”表示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若烧杯的实际质量为36.8g)。
砝码(克) 50 20 20 10 5取用情况分析:本题考查的重点是怎样向托盘中增减砝码及怎样读出游码在标尺上的质量。
向托盘中加入砝码的正确顺序是“先大后小”。
正确读出游码在标尺上的质量,要明确以1g即0.1g),下两点:①标尺上每一小格表示多少质量(如1g之间有10格,则每格表示10②以游码的哪边为基准读数(一般以调平时与“0”重合的前边为准)。
由于本题要称量一36.8 g的烧杯,所以,使用的砝码是35 g(20 g+10 g+5 g),游码是1.8 g。
答案:↓↑↓↓↑↓↓例4、已知氨气(NH3)比空气轻,极易溶于水。
硫化氢(H2S)比空气重,能溶于水。
双氧水常温下为液态。
某同学在实验室中用下列方法制取几种气体,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试选择适宜的装置的编号填入空格中。
D E F G(1)制取CH4、O2、H2S、NH3的装置可以分别选用、、、。
(2)收集CH4、H2S、NH3的装置可分别选用、、。
分析:常见气体的制备装置选择的方法是“固-固”加热反应,选择制O2的;“固-液”反应不需要加热的,选择制H2(或CO2)的;气体收集方法由气体的溶解性和密度决定。
答案:(1)A、B、B、A(2)C或F D、F例5、现有碳酸盐矿石(主要成分是BaCO3和CaCO3),要从该矿石中分离出BaCO3,并尽可能除去Ca2+。
分离要求:A、原料只有矿石、水和燃料,不另用其他化学原料;B:Ca2+含量越低越好。
(1)下面是分离的实验步骤,在标有箭头的横线的上方或下方注明反应所需的条件、方法或所需物质,在方框内写出每步所得产物的化学式。
(2)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由A→B:由B→C:由D→E:剖析:审清题意,理解有关物质的性质,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BaCO3和CaCO3在加热时都能发生分解,分别生成BaO和CaO,同时放出CO2。
BaO、CaO分别跟水反应生成Ba(OH)2和Ca(OH)2。
由于Ba(OH)2易溶于水,Ca(OH)2微溶于水,且Ca(OH)2在温度升高时溶解度减小,所以,采用过滤的方法可把Ba(OH)2和Ca(OH)2分开,然后再向含有Ba(OH)2的滤液中通入CO2,就可得到较纯净的BaCO3沉淀。
A→BB→C CaO+H2O====Ca(OH)2,BaO+H2O====Ba(OH)2;D→e Ba(OH)2+CO2====BaCO3↓+H2O例6、为验证某混合气体由H2、CO和HCl组成,请从下图中选用适当的实验装置设计一个实验,并回答下列问题:(注意:图中装置不得重复使用,有的装置可不选用。
)(1)所选用装置的正确连接顺序是(只要求写出图中装置的序号) 。
(2)选用的第一个装置的作用是;选用的第二个装置的作用是。
(3)首尾装置中出现的现象分别为,。
剖析:由题意可知:HCl可用AgNO3溶液检验,而H2、CO只能利用它们跟CuO反应后的生成物不同进行验证。
因为H2、CO中若混有其他杂质气体会影响验证结果,所以H2、CO通入盛有CuO的装置前,一定要除去其他杂质。
因此,应先将混合气体通过装置④(验证并吸收HCl),然后通过⑥(除去剩余的HCl和H2O),再通过①(使H2、CO与CuO反应),再通过⑦(检验生成水,证明含有H2),最后通入⑤(检验生成CO2,证明含有CO)。
答案:(1)④⑥①⑦⑤(2)验证混合气体中HCl的存在吸收气体中的水蒸气,排除对H2还原氧化铜的产物水的验证的干扰(3)有白色沉淀产生有白色沉淀产生说明:(1)通过水溶液的气体,会含水蒸气。
(2)吸收水常用①浓硫酸②固体NaOH③生石灰等;验证水用无水CuSO4。
(3)吸收CO2常用①NaOH溶液②固体NaOH等;验证CO2用澄清的石灰水。
中考热身:(一)选择题1、下列仪器中,能在酒精灯火焰上直接加热的是( )A.集气瓶B.量筒C.试管D.烧杯2、下列实验操作顺序不正确的是:()A、点燃氢气,一氧化碳等可燃性气体时,先验气体的纯度,确认纯净后再点燃。
B、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结束,先停止加热,试管冷却后停止通氢。
C、制取氢气时,先装药品,后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D、实验室制取并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实验结束时,先将导管从水槽中取出,后熄灭酒精灯。
3、某同学在称量药品时,把药品放在了右盘,在左盘上放的砝码是4g,游码拨在0.7g处天平平衡。
则该药品的实际质量应是()A、5.3gB、4.7gC、3.7gD、3.3g4、右下图所示装置,有洗气、储气等用途。
在医院给病人输氧气时,也利用了类似的装置,并在装置中盛放大约半瓶蒸馏水。
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B导管连接供给氧气的钢瓶B.B导管连接病人吸氧气的塑胶管C.该装置可用来观察是否已有氧气输出D.该装置可用来观察输出氧气的速度5、下表是三种气体的密度(在00C,101Pa条件下测定)和溶解度(200C,101Pa条件测定)实验室要收集SO2气体,可采取的方法是H2CO2SO2密度(g/L)0.08987 1.975 2.716溶解度(g)0.0001603 0.1688 11.28A、向上排空气法B、向下排空气法C、排水法既可用向上排空气法又可用排水法6、NO是汽车尾气中的一种大气污染物,它是一种无色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大,在空气中能与氧气迅速反应而生成红棕色的NO2气体,在实验室中,收集NO 时可选用的集气方法是()A、排水法B、向上排空气法C、向下排空气法D、排水法或向上排空气法7、研究表明,许多金属氧化物对氯酸钾的分解有催化作用。
分别用下列金属氧化物作催化剂,氯酸钾开始发生分解和反应剧烈时的温度如下表所示:催化剂Fe2O3Al2O3CuO MgO开始反应4700C 5150C 3050C 4900C剧烈反应4900C 5400C 3500C 5450C实验室用氯酸钾来制氧气,如果不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最好选用()A、Fe2O3B、Al2O3C、CuOD、MgO8、实验表明:不能用块状大理石与稀硫酸制取二氧化碳,而能用大理石粉末与稀硫酸制取二氧化碳。
由此得出的结论是()A、能发生反应的物质之间是否发生反应,与反应的条件有关B、反应物之间的接触面积越大,越有利于反应的进行C、块状大理石与大理石粉末的性质不同D、块状大理石与大理石粉末中各元素原子间电子的结合状况不同9、有四种固体:CuSO4、Na2CO3、BaCO3、NaNO3,用下列试剂中的一种经过一步实验操作即可将它们鉴别,此试剂是()A、H2OB、H2SO4C、NaCl溶液D、NaOH溶液10、自来水常用二氧化氯(ClO2)来杀菌消毒,它能转化为可溶性的氯化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