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推理知识点最全思维导图

判断推理知识点最全思维导图

图形与几何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英文是The Mind Map,又叫心智导图,是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图形思维工具,它简单却又很有效,是一种实用性的思维工具。 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思维导图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利用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协助人们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平衡发展,从而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思维导图因此具有人类思维的强大功能。 思维导图是一种将思维形象化的方法。我们知道放射性思考是人类大脑的自然思考方式,每一种进入大脑的资料,不论是感觉、记忆或是想法——包括文字、数字、符码、香气、食物、线条、颜色、意象、节奏、音符等,都可以成为一个思考中心,并由此中心向外发散出成千上万的关节点,每一个关节点代表与中心主题的一个连结,而每一个连结又可以成为另一个中心主题,再向外发散出成千上万的关节点,呈现出放射性立体结构,而这些关节的连结可以视为您的记忆,就如同大脑中的神经元一样互相连接,也就是您的个人数据库。 思维导图又称脑图、心智地图、脑力激荡图、灵感触发图、概念地图、树状图、树枝图或思维地图,是一种图像式思维的工具以及一种利用图像式思考辅助工具。思维导图是使用一个中央关键词或想法引起形象化的构造和分类的想法;它用一个中央关键词或想法以辐射线形连接所有的代表字词、想法、任务或其它关联项目的图解方式。

几何: 几何,就是研究空间结构及性质的一门学科。它是数学中最基本的研究内容之一,与分析、代数等等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并且关系极为密切。几何学发展历史悠长,内容丰富。它和代数、分析、数论等等关系极其密切。几何思想是数学中最重要的一类思想。暂时的数学各分支发展都有几何化趋向,即用几何观点及思想方法去探讨各数学理论。常见定理有勾股定理,欧拉定理,斯图尔特定理等。 思维导图是一种体系化的逻辑思维方法,在初中的数学教学中,科学利用思维导图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分析思维、发散思维以及整理思维。 特别在数学的图形与几何教学中,通过对图形与集合的证明、推演,并将这些结论综合整理到思维导图中去,可以让学生沿着极强的逻辑线索来理解掌握这些难点数学知识。

知识点汇总和思维导图

第九单元知识点汇总和思维导图【一轮复习】 一、溶液的形成 1、溶液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溶液的基本特征:均一性、稳定性 注意: a、溶液不一定无色,如CuSO4溶液为蓝色 FeSO4溶液为浅绿色 Fe2(SO4)3溶液为黄色 b、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最常用的溶剂 c、溶液的质量 = 溶质的质量 + 溶剂的质量溶液的体积≠溶质的体积 + 溶剂的体积 d、溶液的名称:溶质的溶剂溶液(如:碘酒——碘的酒精溶液) 2、溶质和溶剂的判断 3、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⑴概念:(略); ⑵注意:①条件:“在一定量溶剂里”“在一定温度下”;②甲物质的饱和溶液不是乙物质的饱和溶液,故甲物质的甲物质的饱和溶液还可以溶解乙物质。 ⑶判断方法:继续加入该溶质,看能否溶解; ⑷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 注:①Ca(OH)2和气体等除外,它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②最可靠的方法是:加溶质、蒸发溶剂 ⑸浓、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关系 ①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 ②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如饱和的石灰水溶液就是稀溶液; ③在一定温度时,同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要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 ⑹溶解时放热、吸热现象 a.溶解吸热:如NH4NO3溶解; b.溶解放热:如NaOH溶解、浓H2SO4溶解; c.溶解没有明显热现象:如NaCl 二、溶解度 1、固体的溶解度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四要素:①条件:一定温度②标准:100g溶剂③状态:达到饱和④质量:溶解度的单位:克 (1)溶解度的含义:如20℃时NaCl的溶液度为36g含义: a.在20℃时,在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6克NaCl。 b.或在20℃时,NaCl在100克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36克。(2)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①溶质、溶剂的性质(种类)②温度 a大多数固体物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如KNO3 b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如NaCl c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如Ca(OH)2 (3)溶解度曲线 例: (a)t3℃时A的溶解度为 80g ; (b)P点的的含义在该温度时,A和C的溶解度相同; (c)N点为 t3℃时A的不饱和溶液,可通过加入A物质、降温、蒸发溶剂的方法使它变为饱和; (d)t1℃时A、B、C、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C>B>A; (e)从A溶液中获取A晶体可用降温结晶的方法获取晶体; (f)从B的溶液中获取晶体,适宜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获取晶体; (g)t2℃时A、B、C的饱和溶液各W克,降温到t1℃会析出晶体的有A和B 无晶体析出的有 C ,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小到大依次为 A

(华图+粉笔) 超精品万能思维导图 完整 超全

申论万能思维体系 实务维度主体?谁来干?对谁干 构成政府:公共部门——公正、权力 企业:市场——效率 群众(专家、媒体):权利 方面利益:需求经济利益——钱 政治利益——权力、权利 文化利益——精神需求 核心层:价值观、精神、思想 载体层: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 制度层:体制、机制 风俗习惯法律、制度文化事业:公共文化服务文化产业文化交流社会利益——民生 生态利益 思想认识 理念(宏观) 意识(中观)常识、知识(微观)行为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心理素质 身体素质 业务素质技术?用什么来干 硬技术技术手段人:人才、队伍、干部、专家、编制财:资金、经费、支出、投入、预算①财政投入 ②银行贷款、发债 ③民间资本、社会资本 物:设施(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设备 软技术:管理规划、决策 施行、执行 监督、检查 评估(标准、体系)总结、反思 制度?在什么框架下干 1、规则:静态、单一的规定(法律法规) 2、机制:系统的、动态的制度实用化 3、体制:规则与机制的统称①多头管理②权责不对等 ③职责不清 环境?在什么氛围干人文社会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时间维度过去、现在、未来(宏观)事前、事中、事后(微观)空间维度物理空间本地、本国、民族 外地、外国、世界 思维空间内因:本(主观) 外因:标(客观)价值维度 利:经验、意义、成绩、积极 弊:教训、危害、问题、消极申论万能思维体系

申论万能思维体系 实务维度主体?谁来干?对谁干 构成 政府:公共部门——公正、权力 企业:市场——效率 群众(专家、媒体):权利 方面 利益:需求 经济利益——钱 政治利益——权力、权利 文化利益——精神需求 核心层:价值观、精神、思想 载体层: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 制度层:体制、机制 风俗习惯 法律、制度 文化事业:公共文化服务 文化产业 文化交流 社会利益——民生 生态利益 思想认识 理念(宏观) 意识(中观) 常识、知识(微观) 行为素质 思想道德素质 心理素质 身体素质 业务素质 技术?用什么来干 硬技术 技术手段 人:人才、队伍、干部、专家、编制 财:资金、经费、支出、投入、预算 ①财政投入 ②银行贷款、发债 ③民间资本、社会资本 物:设施(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设备 软技术:管理 规划、决策 施行、执行 监督、检查评估(标准、体系) 总结、反思 制度?在什么框架下干 1、规则:静态、单一的规定(法律法规) 2、机制:系统的、动态的制度实用化 3、体制:规则与机制的统称 ①多头管理 ②权责不对等 ③职责不清 环境?在什么氛围干 人文社会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 时间维度过去、现在、未来(宏观) 事前、事中、事后(微观) 空间维度物理空间 本地、本国、民族 外地、外国、世界思维空间 内因:本(主观) 外因:标(客观) 价值维度利:经验、意义、成绩、积极 弊:教训、危害、问题、消极

《地球和地球仪》思维导图及知识点解析教学内容

《地球和地球仪》思维导图及知识点解析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地球和地球仪》思维导图及知识点解析 一、思维导图 答案:(1)不规则球体(2)6371(3)4万(4)5.1亿(5)赤道(6)缩短(7)东西(8)赤道(9)垂直(10)半圆(11)南北(12)0°(13)20°W 和160°E(14)经线(15)纬线

二、知识点解析 知识点梳理(基础知识、基本方法、思维拓展)例题解析基础知识点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认识过程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探索过程。 天圆地方我国古代有“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的说法 太阳和月亮人们根据太阳、月亮的形状,推测地球也是个球体,于是就有了“地球”的概念 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1519~1522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证实了地球是一个球体 地球卫星照片20世纪,人类进入了太空,从太空观察地球,并且从人造卫星上拍摄了地球的照片,确证地球是一个球体 (2)地球的大小 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利用科学仪器,精确地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下面是一组数据。【例1】下列可以说明地球的形状为球体的是()。 ①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 ②远航的船舶逐渐消失在地平线以下 ③麦哲伦环球航行 ④环太平洋地带多火山和地震 ⑤流星现象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③④⑤D.②③⑤ 解析: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是地球形状的最直观、最有力的证据;远航船舶消失在地平线以下说明地球是一个球体;麦哲伦环球航行也证明了地球是球体。而火山、地震、流星现象与地球的形状无关。 答案:A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地球和地球仪思维导图及知识点解析

1 / 13 《地球和地球仪》思维导图及知识点解析 一、思维导图 答案:(1)不规则球体(2)6371(3)4万(4)5.1亿(5)赤道(6)缩短(7)东西(8)赤道(9)垂直(10)半圆(11)南北(12)0°(13)20°W 和160°E(14)经线(15)纬线

二、知识点解析 知识点梳理(基础知识、基本方法、思维拓展)例题解析基础知识点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认识过程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探索过程。 天圆地方我国古代有“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的说法 太阳和月亮人们根据太阳、月亮的形状,推测地球也是个球体,于是就有了“地球”的概念 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1519~1522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证实了地球是一个球体 地球卫星照片20世纪,人类进入了太空,从太空观察地球,并且从人造卫星上拍摄了地球的照片,确证地球是一个球体 (2)地球的大小 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利用科学仪器,精确地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下面是一组数据。【例1】下列可以说明地球的形状为球体的是()。 ①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 ②远航的船舶逐渐消失在地平线以下 ③麦哲伦环球航行 ④环太平洋地带多火山和地震 ⑤流星现象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③④⑤D.②③⑤ 解析: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是地球形状的最直观、最有力的证据;远航船舶消失在地平线以下说明地球是一个球体;麦哲伦环球航行也证明了地球是球体。而火山、地震、流星现象与地球的形状无关。 答案:A 2 / 13

谈重点:地球的基本数据可以证明地球的形状 地球的赤道半径比极半径长约21千米,可以证明: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析规律:歌谣记忆地球的基本数据 3 / 13

1.4《地形图的判读》思维导图及知识点解析

. 《地形图的判读》思维导图及知识点解析 一、思维导图 答案:(1)海平面(2)垂直(3)闭和(4)相等(5)密集(6)稀疏(7 )降低(8)降低(9)海拔低处(10)海拔高处(11)

. 重叠相交(12)平原(13)海洋(14)等高线地形图 二、知识点解析 知识点梳理 例题解析 知识点一、等高线地形图 (1)地面高度的计算 ①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②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 辨误区:海拔和相对高度的参照点不同 (2)等高线 ①含义:在地图上,把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叫等高线。 ②特点:除陡崖外,等高线一般不相交;同一条等高线上的各点,海拔相等;等高线有无数条。 析规律:等高距的含义及特点 任意相邻的两条等高线之间的距离,叫等高距。同一幅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距相等。 【例1-1】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海拔约8 844米,我国陆地最低的地方吐鲁番盆地在海平面以下155米,两地相对高度约是( )。 A .8689米 B .9003米 C .8999米 D .9009米 解析:首先确定所求两点的海拔。然后计算二者海拔之差就是相对高度。 答案:C 【例1-2】读图(单位:米),完成下列问题。

(3)等高线地形图 ①含义:用等高线表示地形的地图,叫等高线地形图。 等高线地形图实际上是将不同高度的等高线投影到同一平面上来表示起伏的地形。 ②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可以根据等高线的疏密状况判断地面的高低起伏。坡陡的地方,表示等高线密集;坡缓的地方,表示等高线稀疏。山体的不同部位,等高线形态也不一样。 山体不同部位的等高线分布特点,如下表: 地形部位等高线分布特点 山峰等高线封闭,数值从中间向四周逐渐降低,常用“”表示 山脊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海拔低处凸出 山谷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海拔高处凸出 鞍部两个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分 陡崖等高线重叠、相交处,常用符号表示 (4)等深线 (1)写出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地形名称。 A________,B______,C______,D_______,E________。 (2)H点与G点的相对高度是________米。 (3)沿B虚线和C虚线登山,较容易的是__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4)山峰M与A,较高的是________。 解析:第(1)题,根据图中等高线的分布特点可知,A处等高线封闭,数值从中间向四周逐渐降低,为山峰;B处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海拔低处凸出,为山脊;C处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海拔高处凸出,为山谷;D处位于两个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分,为鞍部;E处有几条海拔不同的等高线重叠相交,为陡崖。第(2)题,H点所在的等高线是400米,G点处在200米等高线上,二者相对高度是200米。第(3)题,沿B处虚线的等高线稀疏,说明坡度较缓,易攀登。第(4)题,根据等高线地形图中数据变化规律,A、M两点海拔高,是山峰,且M峰多了 .

基于思维导图的知识点

1. 函数、极限与连续 重点考查极限的计算、已知极限确定原式中的未知参数、函数连续性的讨论、间断点类型的判断、无穷小阶的比较、讨论连续函数在给定区间上零点的个数、确定方程在给定区间上有无实根。 2. 一元函数微分学 重点考查导数与微分的定义、函数导数与微分的计算(包括隐函数求导)、利用洛比达法则求不定式极限、函数极值与最值、方程根的个数、函数不等式的证明、与中值定理相关的证明、在物理和经济等方面的实际应用、曲线渐近线的求法。 3. 一元函数积分学 重点考查不定积分的计算、定积分的计算、广义积分的计算及判敛、变上限函数的求导和极限、利用积分中值定理和积分性质的证明、定积分的几何应用和物理应用。 4. 向量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数一) 主要考查向量的运算、平面方程和直线方程及其求法、平面与平面、平面与直线、直线与直线之间的夹角,并会利用平面、直线的相互关系(平行、垂直、相交等))解决有关问题等。该部分一般不单独考查,主要作为曲线积分和曲面积分的基础。 5. 多元函数微分学

重点考查多元函数极限存在、连续性、偏导数存在、可微分及偏导连续等问题、多元函数和隐函数的一阶、二阶偏导数求法、有条件极值和无条件极值。另外,数一还要求掌握方向导数、梯度、曲线的切线与法平面、曲面的切平面与法线。 6. 多元函数积分学 重点考查二重积分在直角坐标和极坐标下的计算、累次积分、积分换序。此外,数一还要求掌握三重积分的计算、两类曲线积分和两种曲面积分的计算、格林公式、高斯公式及斯托克斯公式。 7. 无穷级数(数一、数三) 重点考查正项级数的基本性质和敛散性判别、一般项级数绝对收敛和条件收敛的判别、幂级数收敛半径、收敛域及和函数的求法以及幂级数在特定点的展开问题。 8. 常微分方程及差分方程 重点考查一阶微分方程的通解或特解、二阶线性常系数齐次和非齐次方程的特解或通解、微分方程的建立与求解。此外,数三考查差分方程的基本概念与一介常系数线形方程求解方法。数一还要求会伯努利方程、欧拉公式等。

《地球和地球仪》思维导图及知识点解析

-- 《地球和地球仪》思维导图及知识点解析 一、思维导图 答案:(1)不规则球体(2)6371(3)4万(4)5.1亿(5)赤道(6)缩短(7)东西(8)赤道(9)垂直(10)半圆(11)南北(12)0°(13)20°W 和160°E(14)经线(15)纬线

二、知识点解析 知识点梳理(基础知识、基本方法、思维拓展)例题解析基础知识点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认识过程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探索过程。 天圆地方我国古代有“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的说法 太阳和月亮人们根据太阳、月亮的形状,推测地球也是个球体,于是就有了“地球”的概念 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1519~1522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证实了地球是一个球体 地球卫星照片20世纪,人类进入了太空,从太空观察地球,并且从人造卫星上拍摄了地球的照片,确证地球是一个球体 (2)地球的大小 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利用科学仪器,精确地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下面是一组数据。【例1】下列可以说明地球的形状为球体的是()。 ①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 ②远航的船舶逐渐消失在地平线以下 ③麦哲伦环球航行 ④环太平洋地带多火山和地震 ⑤流星现象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③④⑤D.②③⑤ 解析: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是地球形状的最直观、最有力的证据;远航船舶消失在地平线以下说明地球是一个球体;麦哲伦环球航行也证明了地球是球体。而火山、地震、流星现象与地球的形状无关。 答案:A --

谈重点:地球的基本数据可以证明地球的形状 地球的赤道半径比极半径长约21千米,可以证明: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析规律:歌谣记忆地球的基本数据 --

粉笔逻辑判断听课笔记(整理版)

粉笔判断推理听课笔记(整理版) 第一章图形推理 一、位置规律: 元素组成相同(特征:图形特征和数量都相同) 1、平移:①直走(上下、左右、斜对角),绕圈(顺时针逆时针) ②步数:恒定、递增、递减(等差)③对比:利用对比思维做题 2、翻转、旋转:①旋转:方向:顺时针、逆时针;常见角度:540、900、1800 ②翻转:左右、上下、对称轴 二、样式规律 元素组成相似(特征:线条重复出现) 1、加减同异:(1)相加减;①求异:求同求异;②求同:去异求同;③相加相减; (2)特征:线条重复出现 2、黑白运算:(1)特征:图形轮廓和分隔区域相同,内部的颜色相同; (2)方法:相同位置运算; (3)区分:黑块数量相同——优先平移;黑块数量不同,优先黑白运算;(注:在确定可能是考黑白运算后,从问号处下手解决问题更快) 三、属性规律 特征:元素组成不相同、不相似 1、对称性:(属性优先考虑对称);(1)对称轴;(2)中心对称(旋转180°后仍然可以对称的图形)(3)常考:对称轴的数量、方向等。 2、曲直性:(复合考法较多)(1)全曲;(2)全直;(3)曲直。 3、开闭性:(1)特征:完整图形留缺口。(2)常考:全封闭、全快放、连同、不连通等 四、特殊规律——功能元素 1、点:(1)看点与其他图形的作用;(2)看点与点之间的关系;(3)两个点可以连城直线与原图的关系; 2、箭头:(1)观察指向;(2)箭头与箭头之间的关系。

五、数量规律 特征:元素组成不相同、不相似,数量规律明显; 1、考点:点、线、面、素; 2、点数量:线与线的交点(切点、曲直交点、直线交点) (1)线条交叉明显;(2)乱糟糟一团交叉点;(3)相切较多 3、线数量:(1)直线特征:多边形、有单一直线出现;(2)曲线特征:曲线图形(全曲线图、圆、弧); 4、笔画数:一笔画、两笔画;(1)一笔画:线条之间连通;奇点数为0或2;(2)常见数笔画数的特征图:五角星、切圆交圆、“日”字变形、“田”字变形、出头端点较多; 5、面数量:(1)数白色封闭空间,且不能重复数;(2)生活化图形,粗线条图形中留空白区域。 6、素数量:(1)元素种类、元素的总个数都需要注意;(2)特征:一个大框里有多个独立小图形。 7、部分数:(1)线条与线条连接在一起叫一部分(数黑色区域);(2)特征:生活化图形,黑色粗线条图形。 六、空间重构 (优先考虑相对面破题,做题结合选项做排除错误选项) 1、对立面:(1)特征:两个相对面只能看到一面,即不能同时出现;(2)判断相对面:①同行或同列相隔一个面;②“Z”字形两端(紧邻“Z”字中线的面)。 2、相邻面:构成直角的两条边是同一条边。(1)相对位置法:图形指向性明显;(2)画边法:①结合选项,找一个特殊面的唯一点或唯一边;②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描边(注:描题干和描选项的边时,必须同是顺时针或同是逆时针,唯一点或唯一边也要准确对应);③结合排除法

七年级地理上册地图的阅读思维导图及知识点解析人教版

1 / 10 《地图的阅读》思维导图及知识点解析 一、思维导图 答案:(1)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2)线段式、数字式、文字式(3)上北下南,左西右东(4)指向标(5)北方(6)南北(7)东西 二、知识点解析

知识点梳理(基础、提升、拓展)例题解析 基础知识点一、学会阅读地图 地图是运用各种符号,将地理事物按一定的比例缩小以后表示在平面上的图像。 比例尺、方向和图例是地图的“语言”。 辨误区:地图和照片的区别 地图和照片是有区别的,地图是把某一区域的景物进行选择和综合,并且按照一定比例缩小,用“符号”来代替真实的景物;照片是原封不动地展现景物的真实面貌。 (1)比例尺 ①定义: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 ②公式: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③表示方式(以图上1厘米表示实地距离1千米为例): 数字式:1∶100 000或者1/100000 文字式: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1千米 线段式: ④大小比较:比较几个比例尺的大小时,可以先把不同的比例尺统一成同一形式的比例尺再进行比较。 比较数字式比例尺大小时,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分母越小,比例尺越大。【例1-1】下列关于地图及其构成要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地图是照片的复制,二者没有区别 B.地图的构成要素包括比例尺、方向和图例 C.地图的构成要素有比例尺、方向和大小 D.地图都是反映在平面上的图形 解析:A地图和照片是不同的,见上面的“辩误区”,B正确,这称为地图的三要素;C地图的大小不是地图的要素;D地图不一定都是在平面上,有时也做成立体地图。 答案:B 【例1-2】李阳是树园中学初三年级学生,家住晶晶小区,每天步行上学。据图完成下列问题。 (1)李阳家所在的晶晶小区位于树园中学的()。 A.西北方 B.东南方 2 / 10

一下数学认识图形教学案例思维导图

《认识图形》教学案例思维导图 一,教学案例 【设计理念】新课程标准要求课堂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是一年级的小学生年龄还小,抽象思维的能力较弱,构成了图形教学中的障碍。作为教师,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充分运用生活中的实物、教具等直观模型,让孩子自己动手摸一摸,画一画,充分感知来帮助学生获得正确、完整、丰富的表象,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这样就有利于抽象的数学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便于学生的理解。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探求新知的欲望。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16~18页。?【教学目标】?(1)在操作活动中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 2)通过观察操作、合作和交流等活动,认识长方形、正体会“面在体上”。?( 方形、三角形和圆,知道这些平面图形的名称,并能个识别这些图形. ?(3)过程与方法:通过摸一摸、画一画、找一找,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化形象为抽象的能力。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增强与同学交往、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初步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并能识别这些图形。?【教学难点】体会“体”与“面”的关系,知道面来自于体。?【教学准备】?老师:多媒体课件,积木教具,牙膏盒一个,魔方一个,装三角形三明治的盒子(三棱柱形状)一个,水彩笔笔筒一个(圆柱形的),长方形卡片、正方形卡片、圆形卡片各一张学具,钉子板等 学生:一盒积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呈现主题图 老师:小朋友们,还记得上学期认识过的图形吗?我们认识过一些图形,在图形王国里各式各样的图形多着呢!想到图形王国去玩一玩吗? 今天我们就去图形王国参观一下,看看那里的小朋友在玩什么吧! 2、引导,揭题。 引导:小朋友在图形王国里搭积木呢!图里的这些积木块全在小朋友的学具盒里,你能把它们拿出来,按形状分成几类吗?同桌小朋友相互合作分一分。 交流:你分成了几类?(三棱柱不要求说出名称)

《地球和地球仪》思维导图及知识点解析

、思维导图 地球和地球仪》思维导图及知识点解析 答案:(1)不规则球体(2)6371(3)4 万(4)5.1 亿(5)赤道(6)缩短(7)东西(8)赤道(9)垂直(10)半圆(11)南北12)0°(13)20°W和160°E(14)经线(15)纬线

、知识点解析 (1 例题解析 【例1】下列可以说明地球的形状为球体的是()。 ①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 ②远航的船舶逐渐消失在地平线以下 ③麦哲伦环球航行 ④环太平洋地带多火山和地震 ⑤流星现象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③④⑤D.②③⑤ 解析: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是地球形状的最直观、最有力的证据;远航船舶消失在地平线以下说明地球是一个球体;麦哲伦环球航行也证明了地球是球体。而火山、地震、流星现象与地球的形状无关。 答案:A (2

谈重点:地球的基本数据可以证明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赤道半径比极半径长约21 千米,可以证明:地球是一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个两极稍扁、析规律:歌谣记忆地球的基本数据地球是个圆球体,这个事实人共 知;探求地球形状史,伟人献身我辈记;六三七一是半径,五点一亿表面积;要知赤道有多长,坐地日行八万里。释疑点:赤道周长的例证“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出现在地球赤道附近辨误区:地球的平均半径地球的平均半径不是地球的极半径和赤道半径的平均数。

A.地球仪上地轴是一个假想的旋转轴 B.地球仪上的南、北极是地轴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C.地球仪是按比例缩小的地球模型 D.所有地球仪都会有表示国家的符号与名称解析:地球仪是按照一定比例缩小的地球的模型,有很多种类,有关于地形的,有关于政区的,在绘有世界政区图的地球仪上,有表示国家的符号和名称。 答案:D

判断推理思维导图

判断推理思维导图 1.翻译推理 ● 先找题目中的关联词,先翻译再推理。 充分条件:如果...那么..., 只要...就..., 所有...都..., 为了...一定..., ...离不开..., ...是.... 前句推后句,再用逆否定理(肯前必肯后,否后必否前,切记勿犯否前肯后的错误) 必要条件:只有...才..., ...才..., 除非...否则不..., ....是.....的基础, ...是....必要条件 后句推前句或 再用逆否定理(肯前必肯后,否后必否前,切记勿犯否前肯后的错误) ● 运用推理规则:摩根定律 —(P 且Q )= —P 或—Q —(P 或Q )= —P 且—Q 且:同时成立才为真,少一个为假 或:否一个可以推出另一个 ● 有的(可能一个,几个,全部) 常见错误:有的是推不出有的不是 等价置换公式:有的1是2 = 有的2是1 有的2不是1 = 有的不是1的是2 2.逻辑论证 论证三要素: 论据 论证 论点 原则:整体>局部 绝对>可能 削弱题型

削弱力度:论点>论证>论据>因果倒置>他因 削弱论点: ①找到论点,并找到论点的反面(确定论点方法:首尾句,关键词,代词,转折词) ②话题一致,排除无关选项,偷换概念的选项 ③不跑题,不联想,纠结选项对比选,选直接明确的。 削弱论证:(套公式) ①识别题型: P,因此Q。也就是由一个推向另一个,而二者之间没有什么关系。前后讨论啥,不一致直接拆桥 A,因此C。(常识:A+B=C)将题目中没有涉及的B找出来削弱。前后范围不一致 补充缺失范围(上半年—全年,补充下半年) 削弱论据:比较少 常见:结论是将来的,可以找前提来进行削弱 因果倒置: 文章中写的是有A引起或导致B, 选项中可选择由B引起或导致A。 他因削弱: 题目中是由一个原因导致的,在选项中为了削弱可以选择是另一个原因导致的。 一般:“因而说明”,“导致”是标志词 加强题型 加强的方式:搭桥>必要条件>补充论据 搭桥:(套公式) 识别题型: 题干中:P,因此Q 。直接搭桥 题干中:M与N,因此,M与W。删除相同的M,在N与W之间搭桥。 必要条件: ①无搭桥 ②没A,就没有B (A就是必要条件)运用代入法,如果是根本,没他不行就是它。 补充论据,进行解释

高考化学备考:铝及其化合物知识点+思维导图!

高考化学备考:铝及其化合物知识点+思维导图! 【学习目标】 1、掌握铝的氧化物(Al2O3)、氢氧化物(Al(OH)3),及其重要 盐(KAl(SO4)2)的性质; 2、准确理解氧化铝(Al2O3)和氢氧化铝(Al(OH)3)的*,会书写 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了解Al(OH)3的制备,会书写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掌握Al3+、 Al(OH)3 、AlO2-的转化(铝三角),并能够用 化学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表示。 【知识网络】 【学习内容】 一、氧化铝(Al2O3) 1、物理性质:白色固体,熔点(2054℃),沸点2980℃,难溶 于水。 2、化学性质:氧化铝难溶于水,却能溶于酸或强碱溶液中。 *氧化物(既能与强酸反应又能与强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Al2O3既能与酸反应,又能与碱反应,Al2O3是*氧化物。(金属 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 3、用途 ① Al2O3是工业冶炼铝的原料

② 常作为耐火材料,例如,有氧化铝坩埚。 ③ 宝石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铝,各种不同颜色的原因是在宝石中 含有一些金属氧化物的表现。如红宝石因含有少量的铬元素而显红色,蓝宝石因含有少量的铁和钛元素而显蓝色。 【例题】 1.下列物质中既能跟稀H2SO4反应, 又能跟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的是①NaHCO3②Al2O3③Al(OH)3④Al() A.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D.全部 2、对氧化铝的分类中准确的是() A.酸性氧化物B.碱性氧化物 C.*氧化物 D.不成盐氧化物(像CO一样) 3.下列说法准确的是 ( ) A.Al2O3难溶于水,不跟水反应,所以它不是Al(OH)3对应的氧化物 B.因为Al2O3是金属氧化物,所以它是碱性氧化物 C.Al2O3能跟所有的酸碱溶液反应 D.Al2O3能跟强的酸碱溶液反应 【答案】D 【解析】Al2O3虽然难溶于水,但是2Al(OH)3 Al2O3+3H2O, Al2O3和Al(OH)3中Al的化合价相同,所以Al2O3是Al(OH)3对应的 氧化物。金属氧化物与碱性氧化物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二者没有必然 的联系。Al2O3是*氧化物,Al2O3与强酸、强碱反应,与弱酸、弱碱 不反应。

图形与几何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又叫心智导图,是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图形思维工具,它简单却又很有效,是一种实用性的思维工具。 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思维导图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利用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协助人们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平衡发展,从而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思维导图因此具有人类思维的强大功能。 思维导图又称脑图、心智地图、脑力激荡图、灵感触发图、概念地图、树状图、树枝图或思维地图,是一种图像式思维的工具以及一种利用图像式思考辅助工具。思维导图是使用一个中央关键词或想法引起形象化的构造和分类的想法;它用一个中央关键词或想法以辐射线形连接所有的代表字词、想法、任务或其它关联项目的图解方式。 几何: 几何,就是研究空间结构及性质的一门学科。它是数学中最基本的研究内容之一,与分析、代数等等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并且关系极为密切。几何学发展历史悠长,内容丰富。它和代数、分析、数论等等关系极其密切。几何思想是数学中最重要的一类思想。暂时的数学各分支发展都有几何化趋向,即用几何观点及思想方法去探讨各数学理论。常见定理有勾股定理,欧拉定理,斯图尔特定理等。

思维导图是一种体系化的逻辑思维方法,在初中的数学教学中,科学利用思维导图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分析思维、发散思维以及整理思维。 特别在数学的图形与几何教学中,通过对图形与集合的证明、推演,并将这些结论综合整理到思维导图中去,可以让学生沿着极强的逻辑线索来理解掌握这些难点数学知识。 数学中对于一些证明步骤较多的题目,只要求学生能逻辑正确、简单说理即可,不要求学生步骤非常准确,需要进行较长时间的训练才可达到较好的书面步骤。同时对于正方体的展开图要牢记11种形式,对于对面、邻面进行一定程度的总结帮助学生理解记忆。 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两类能力,其一是空间想象能力,其二是用数学语言说理能力;数学思想有分类讨论思想、数形结合思想、转化思想等。

粉笔逻辑判断听课笔记版

粉笔逻辑判断听课笔记 版 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

粉笔判断推理听课笔记(整理版) 第一章图形推理 一、位置规律: 元素组成相同(特征:图形特征和数量都相同) 1、平移:①直走(上下、左右、斜对角),绕圈(顺时针逆时针) ②步数:恒定、递增、递减(等差)③对比:利用对比思维做题 2、翻转、旋转:①旋转:方向:顺时针、逆时针;常见角度:540、900、1800 ②翻转:左右、上下、对称轴 二、样式规律 元素组成相似(特征:线条重复出现) 1、加减同异:(1)相加减;①求异:求同求异;②求同:去异求同;③相加相减; (2)特征:线条重复出现 2、黑白运算:(1)特征:图形轮廓和分隔区域相同,内部的颜色相同; (2)方法:相同位置运算; (3)区分:黑块数量相同——优先平移;黑块数量不同,优先黑白运算; (注:在确定可能是考黑白运算后,从问号处下手解决问题更快) 三、属性规律 特征:元素组成不相同、不相似 1、对称性:(属性优先考虑对称);(1)对称轴;(2)中心对称(旋转180°后仍然可以对称的图形)(3)常考:对称轴的数量、方向等。 2、曲直性:(复合考法较多)(1)全曲;(2)全直;(3)曲直。 3、开闭性:(1)特征:完整图形留缺口。(2)常考:全封闭、全快

放、连同、不连通等 四、特殊规律——功能元素 1、点:(1)看点与其他图形的作用;(2)看点与点之间的关系;(3)两个点可以连城直线与原图的关系; 2、箭头:(1)观察指向;(2)箭头与箭头之间的关系。 五、数量规律 特征:元素组成不相同、不相似,数量规律明显; 1、考点:点、线、面、素; 2、点数量:线与线的交点(切点、曲直交点、直线交点) (1)线条交叉明显;(2)乱糟糟一团交叉点;(3)相切较多 3、线数量:(1)直线特征:多边形、有单一直线出现;(2)曲线特征:曲线图形(全曲线图、圆、弧); 4、笔画数:一笔画、两笔画;(1)一笔画:线条之间连通;奇点数为0或2;(2)常见数笔画数的特征图:五角星、切圆交圆、“日”字变形、“田”字变形、出头端点较多; 5、面数量:(1)数白色封闭空间,且不能重复数;(2)生活化图形,粗线条图形中留空白区域。 6、素数量:(1)元素种类、元素的总个数都需要注意;(2)特征:一个大框里有多个独立小图形。 7、部分数:(1)线条与线条连接在一起叫一部分(数黑色区域);(2)特征:生活化图形,黑色粗线条图形。 六、空间重构 (优先考虑相对面破题,做题结合选项做排除错误选项) 1、对立面:(1)特征:两个相对面只能看到一面,即不能同时出现;(2)判断相对面:①同行或同列相隔一个面;②“Z”字形两端(紧邻“Z”字中线的面)。 2、相邻面:构成直角的两条边是同一条边。(1)相对位置法:图形指向

《地球和地球仪》思维导图及知识点解析汇报

文档 《地球和地球仪》思维导图及知识点解析 一、思维导图 答案:(1)不规则球体(2)6371(3)4万(4)5.1亿(5)赤道(6)缩短(7)东西(8)赤道(9)垂直(10)半圆(11)

南北(12)0°(13)20°W和160°E(14)经线(15)纬线 二、知识点解析 知识点梳理(基础知识、基本方法、思维拓展)例题解析基础知识点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认识过程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探索过程。 天圆地方我国古代有“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的说法 太阳和月亮人们根据太阳、月亮的形状,推测地球也是个球体,于是就有了“地球”的概念 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1519~1522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证实了地球是一个球体 地球卫星照片20世纪,人类进入了太空,从太空观察地球,并且 从人造卫星上拍摄了地球的照片,确证地球是一个球 【例1】下列可以说明地球的形状为球体的是()。 ①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 ②远航的船舶逐渐消失在地平线以下 ③麦哲伦环球航行 ④环太平洋地带多火山和地震 ⑤流星现象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③④⑤D.②③⑤ 解析: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是地球形状的最直观、 最有力的证据;远航船舶消失在地平线以下说明地球是一个 文档

体 (2)地球的大小 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利用科学仪器,精确地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下面是一组数据。 谈重点:地球的基本数据可以证明地球的形状 地球的赤道半径比极半径长约21千米,可以证明: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析规律:歌谣记忆地球的基本数据 地球是个圆球体,这个事实人共知;球体;麦哲伦环球航行也证明了地球是球体。而火山、地震、流星现象与地球的形状无关。 答案:A 文档

七年级地理上册13地图阅读思维导图及知识点解析

、思维导图 《地图的阅读》思维导图及知识点解析 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 定义:表示—⑴— 公式: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表示形式: 大小比较:分母大的反而小(数字式) 比例尺的选择:范围大,比例尺小;范 围小,比例尺大 比例尺 一般地图:⑶ 有指向标的地图:根据⑷判定方角, 指向标一般指向⑸ 有经纬网的地图定方向;根据经线指示 ⑹方向.纬线指示⑺方向 方向 图例学 会 阅 读 地 图 地 图 的 阅 读 选 择 适 用 的 地 图 地图的种类 根据使用冃的.正确地 选择不同类别的地图 根据需要,选择比 例尺合适的地图 答案:(1)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2)线段式、数字式、文字式(3)上北下南,左西右东(4) 1 / 10

指向标(5)北方(6)南北(7)东西 二、知识点解析 2 / 10

析规律:室外辨别方向 在室外看地图,应手持地图,面向北,背向南,这样图上的方向与实际方向就一致了。 ②有指向标地图上的方向。 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要按照指向标判读方向,指向标一般是一个箭头, (2)从晶晶小区到树园中学约550米,如果这段路在图上显示的长度约为 5.5厘米,则该图的比例尺约为( B. 1 : 10000 C. 1 : 100000 D. 1 : 1000000 解析:第(1)题,判读方向的方法有三种,本题属于在有指向标的地图 上判定方向,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相反的方向是南方,东西方向垂直于南北方向。由此可知晶晶小区位于树园中学的西南方。第(2)题,比例尺= 图上距离/实地距离=5.5厘米/550米=1/10 000。 答案:(1)C (2)B 【例1 - 3】下列表示铁路的图例是()。 形式的比例尺再进行比较。 比较数字式比例尺大小时,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分母越小,比例尺越大。 线段式和文字式比例尺实地距离越大,比例尺越小。 (2)方向 地图上确定方向的方法有多种: ①既无指向标又无经纬网的地图上的方向。 面对地图,通常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在这个基础上,还可以确定出东 北、西北、东南和西南的方向。如下图: B.东南方 (1)O A.西北方 C.西南方 D.东北方 如下图: A. 1 : 1000 3 / 10

初一数学上册思维导图(清晰版)

初一数学上册思维导图(值得收藏) 第一章 丰富的图形世界 ?????????????????????????????????棱柱:n 棱柱有__个顶点,__条棱,__个面柱体圆柱几何体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棱锥:n 棱锥有__个顶点,__条棱,__个面锥体圆锥:构成:点动成__,线动成__,面动成__平面展开图正方体展开与折叠丰对立面 富的图形正方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世界圆柱___________________截一个几何体??????????????????????????????????????????????????????????????????? ____________圆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主视图左视图从三个方向看俯视图

初一数学上册思维导图(值得收藏) 第二章 有理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按定义分分类按性质符号分数轴:三要素:几何意义:代数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互为相反数。相反数——字母表示:a 的相反数是____,a+b 的相反数是__理数相关概念________01a ?????????≥????≤????__性质:若a,b 互为相反数,则_____________.几何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a 0绝对值——代数意义:a=____,a 0性质:非负性倒数——乘积是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正数的倒数是___,负数的倒数是___,0的倒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乘方——1a 10n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