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族舞曲》欣赏课教案

《瑶族舞曲》欣赏课教案
《瑶族舞曲》欣赏课教案

《瑶族舞曲》欣赏课教案

教学目标:

1、能对民族音乐感兴趣,愿意了解民族音乐的相关风土人情与文化背景。

2、能积极主动地参与音乐创编与表现活动,从中体验瑶族边寨的欢乐场境。

3、在欣赏中引导学生感受民族器乐曲丰富的表现力,使学生对我国的民族音乐产生学习兴趣。

教具准备:电脑机房,课件、学生自备自己能演奏的乐器、打击乐器

教学重点: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曲调特点。

教学难点:能为全曲分段,分辨各乐段的音乐特点

教学过程:

一、引入教学:

瑶族风情

课件展示:瑶寨风景、瑶族服饰、瑶族婚俗、瑶族长鼓舞

师:刚才同学们已经了解了一些有关瑶族的风土人情,瑶族是一个古老的山地民族,他们以大山为依靠,赶山、吃饭、逐山而行,世代流动繁衍,是我国少数民族中迁徙最频繁的一个民族。瑶族主要居住在广西、湖南、广东、云南等130个县。瑶族有30多种称谓,主要以头饰区别划分支系。订婚仪式上,瑶族妇女往男方来宾脸上抹泥巴,以图吉利,他们常常跳长鼓舞进行自娱自乐。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欣赏《瑶族舞曲》,共同感受和体验瑶族边寨的欢乐生活吧!

二、新课教学

1、演唱主题音乐。

学生跟音乐演唱

2、欣赏民族管弦乐曲《瑶族舞曲》。

思考题:1)全曲分为几部分?

2)注意听刚才演唱的主题旋律依次在哪一部分出现?

3)听完全曲有什么感受?

学生回答提出的问题。

教师小结:《瑶族舞曲》是彭修文根据刘铁山、茅沅同名管弦乐改编的民族管弦乐曲,它展现了瑶族人民欢度节日的动人场面。全曲分为三部分,属于带引子的复三部曲式。

课件展示:

复三部曲式结构图:

A B A

引子 ||:a :|| ||:b :|| c d c a b 尾声

第一部分:引子、主题音乐一、主题音乐二

第二部分:主题音乐三、主题音乐四

第三部分:主题音乐一、主题音乐二

三、实践与创作

1、给学生提供大鼓、碰铃、木鱼、响板、镲等打击乐器,学生为《瑶族舞曲》的主题旋律即兴配打击乐器伴奏,分成四大组,每一组配一段。在配打击乐器伴奏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这一部分所要表达的音乐情绪。

2、会演奏乐器的同学根据自己所演奏的乐器音色,商量好选一段主题音乐进行练习,教师也参与到学生当中进行演奏。教师可以选引子部分和第一部分的第二主题用琵琶演奏。(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各班的不同情况进行指导)第一组:引子第二组:第一部分第一主题第三组:第一部分第二主题

第四组:第二部分主题

再现部分在老师的指导下配打击乐器伴奏。

3、合奏《瑶族舞曲》的主题旋律

师:同学们,长鼓舞是瑶族常跳的一种自娱性的舞蹈,今天我们也随着《

瑶族族舞曲》一起走进欢乐的瑶家山寨,去共同分享他们的快乐吧!

(按复三部曲式结构演奏《瑶族舞曲》,在演奏的过程中应该注意旋律的速度和力度,不会演奏乐器或没有拿到打击乐器的同学,可以用手拉成一个圈或者是即兴创编一些简单的舞蹈动作进行表演。)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我国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乐器(像瑶族的长鼓、蒙古族的马头琴等),人们借助这些民族乐器和民族器乐曲(像我们今天欣赏的《瑶族舞曲》)来表现各族人民在社会主义大家庭里的幸福生活。这些民族乐器和它们的各种表演形式有着丰富的表现力,在表现我国各民族人民的生活、劳动和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文化中能起到其他乐器所不能达到的效果,在五年级里我们将开始介绍这些民族乐器和器乐曲,让同学们进一步了解我们的民族音乐文化。

音乐欣赏课教案

音乐欣赏课教案 学校莱西市成人中专授课年级一年级教师姓名刘奎华

莱西市成人中专刘奎华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 我叫刘奎华,是成人中专的一名音乐教师。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职业学校《音乐欣赏》教材中第五单元中国曲艺音乐的欣赏曲目《重整河山待后生》。 根据大纲的要求,我在音乐欣赏课教学中,把“突出审美,深化歌曲主题”这根主线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无论从课的外部模式还是内容结构都力求能体现新的教育教学思想。每个环节的设计都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突出“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作用,在生动有趣的氛围中学习音乐、感受音乐、表现音乐。 教材分析 《重整河山待后生》是由吴宇红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音乐欣赏》教材中第五单元中国曲艺音乐的内容,是大纲规定的重点欣赏曲目;曲艺音乐——京韵大鼓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 《重整河山待后生》是电视剧《四世同堂》的主题歌。该曲运用京韵大鼓的基本唱腔创作而成,具有浓郁的京韵大鼓韵味。歌曲旋律跌宕起伏、情绪激昂,表现了旧中国劳苦大众在日寇铁蹄下不屈不挠、不甘沦落的民族精神,欣赏该曲对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热爱祖国、热爱民族音乐文化的思想感情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作品的音乐要素及表现手法生动鲜明,有利于学生掌握必要的音乐知识和欣赏技能。 本课应训练的基本能力: 1、通过学唱名句的主旋律,提高学生的识谱试唱能力。 2、让学生为歌曲设计速度、力度和情绪的表现,及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作能力,又能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对民歌、歌剧、戏曲的学习,学生对我国民族民间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为学习曲艺音乐打下了良好的情感基础。 教学目标 1、德育目标 2、知识目标 3、能力目标

八年级地理下册祖国的首都—北京教案人教版

祖国的首都——北京 时间2016年 12月日第周第课时 课题第四节祖国的首都——北京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说出北京的位置、范围,并对北京的地理位置做出简要评价。 2.利用资料,说出首都北京的自然条件、历史文化传统和城市职能. 3.举例说明城市建设的成就。 教学重点北京市的自然地理特征和城市职能。 教学难点北京市地理位置的评价。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课前播放《奥运会吉祥物宣传片》 一、师生互动、导入新课 [提问] 1.同学们,刚才在动画片里都看到了什么? 2.第二十九届奥运会在哪召开? 3.咱们当中有没有人去过或了解北京。你能描述一下对北京的印象吗? 北京给我的印象是古典的、浪漫的、又富有时代气息的,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北京,了解北京。 二、组织活动、学习新课 1.位置 [过渡]我们学习一个区域,先要了解它的什么? [回答] 福娃。 [回答]北京。 [回答]自由发言。 [回答]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 [小组活动] 小组根据所给图片和教材认识北京,比一比哪个小组最认真、最主动。

另外作为首都,它还有自身的战略位置和经济位置。 在学生汇报时用问题引导,使其全面认识北京的地形、气候等。 [小结]可见北京的位置具有优越性,难怪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后再次定都北京。

2.职能 [过渡]作为首都,她又为祖国的腾飞发挥着哪些主要城市职能呢? 政治中心(出示政府机构图)(播放图片)、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 3.历史悠久 [过渡]北京因其位置的优越性不仅是新中国的首都,在历史学科中我们应该学过,古代很多朝代,如金、元、明、清先后在这里建都。 *北京城市格局 (出示北京旧城土图)(出示现北京城图)(出示北京古代城区的变迁图) *文明古迹 [过渡]作为古都,北京还拥有众多的名胜古迹,你又知道哪些?(出示课件) 介绍哪些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4.现代化建设(出示图片) 可见,北京不仅历史悠久,作为首都,为了适应世界形势,也在全力进行现代化建设。 三、回顾活动、测试应用 京腔京韵自多情,甘美芬芳故乡情,在短暂的时间里,你对北京的知识领会了多少?1.找北京的政府机关。 2.了解天安门广场的结构。 3.欣赏。 任选一项介绍北京是文化中心的条件。 在教材中找到能够证明北京是国际交往中心的语句。 了解北京旧城的格局,说出北京旧城的结构特点。 对比北京旧城和现北京城看看二者的关系。分析说明北京古城城址变迁与水源的关系。看一看,听一听,比一比看谁说得多,说得清,可以作简单介绍。 欣赏,说说与刚才的北京有什么不同? [讨论] 北京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应注意些什么? 用一句话说说收获。 板书设计:

高中音乐课欣赏教案

高中音乐课欣赏教案 授课年级: 高中一年级 课时: 一课时 主讲: 丁强 一、课题:音乐与影视 内容:1、电视连续剧《西游记》片头音乐 2、电影《平原游击队》中鬼子进村音乐 3、电影《悍牛与牧童》配乐 二、教学目标: 1、通过三首影视乐曲的听赏自己说出各自在影片中的作用,且自己在教师引导下分析音乐表现要素更深层理解音乐作品。 2、通过对以上乐曲的感受及相关知识的了解,激发学生乐观向上、憎爱分明、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体验,培养对音乐的兴趣。 3、通过本课教学为学生提供独立欣赏影视音乐的方法。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对乐曲由感性到理性认识过程的引导 难点:《MongDong》现代派音乐风格的认识把握及对该曲欣赏兴趣的调动。 四、教学准备 VCD机、投影机及相关VCD片投影材料,录音机磁带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VCD播放电视连续剧《西游记》片头音乐 问题:该段音乐的风格特点,对电视画面起什么作用。 (导入语:在大家记忆中除《西游记》音乐外肯定还会有许多令同学们难忘的影视音乐,不信听我唱上一段我幼时观看过的一部电影中的乐曲片段,音乐虽不优美,但令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刻骨铭心:引出所听音乐“鬼子进村音乐”) (二)《平原游击队》中“鬼子进村”音乐片段欣赏 1、投影:该片剧情介绍 2、VCD播放该片段 问题:(1)听后的感受 (2)为何会有这种感受(分析音乐表现手段:配器、铜管乐恢宏的气势、强力度、进行曲风格) 3、比较欣赏:《樱花》与鬼子进村音乐的联系,认识音乐与画面的关系 问题:该段音乐换成日本民歌来表现刻画日本鬼子的形象效果会怎样,你们熟悉的日本民歌有哪些,请唱唱,试试,想想。 (樱花是一首抒情的日本民歌,表现日本人民对生活、大自然的热爱,日本的音乐文化是美的,而日本的侵略行径是丑恶的。语言设计:音乐其奇妙,同一音乐材料通过变换表现手段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下面的音乐更加奇妙,你们听听便会知道它的奇妙之处)

《瑶族舞曲》欣赏课教案

《瑶族舞曲》欣赏课教案 教学目标: 1、能对民族音乐感兴趣,愿意了解民族音乐的相关风土人情与文化背景。 2、能积极主动地参与音乐创编与表现活动,从中体验瑶族边寨的欢乐场境。 3、在欣赏中引导学生感受民族器乐曲丰富的表现力,使学生对我国的民族音乐产生学习兴趣。 教具准备:电脑机房,课件、学生自备自己能演奏的乐器、打击乐器 教学重点: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曲调特点。 教学难点:能为全曲分段,分辨各乐段的音乐特点 教学过程: 一、引入教学: 瑶族风情 课件展示:瑶寨风景、瑶族服饰、瑶族婚俗、瑶族长鼓舞 师:刚才同学们已经了解了一些有关瑶族的风土人情,瑶族是一个古老的山地民族,他们以大山为依靠,赶山、吃饭、逐山而行,世代流动繁衍,是我国少数民族中迁徙最频繁的一个民族。瑶族主要居住在广西、湖南、广东、云南等130个县。瑶族有30多种称谓,主要以头饰区别划分支系。订婚仪式上,瑶族妇女往男方来宾脸上抹泥巴,以图吉利,他们常常跳长鼓舞进行自娱自乐。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欣赏《瑶族舞曲》,共同感受和体验瑶族边寨的欢乐生活吧! 二、新课教学 1、演唱主题音乐。 学生跟音乐演唱 2、欣赏民族管弦乐曲《瑶族舞曲》。 思考题:1)全曲分为几部分? 2)注意听刚才演唱的主题旋律依次在哪一部分出现?

3)听完全曲有什么感受? 学生回答提出的问题。 教师小结:《瑶族舞曲》是彭修文根据刘铁山、茅沅同名管弦乐改编的民族管弦乐曲,它展现了瑶族人民欢度节日的动人场面。全曲分为三部分,属于带引子的复三部曲式。 课件展示: 复三部曲式结构图: A B A 引子 ||:a :|| ||:b :|| c d c a b 尾声 第一部分:引子、主题音乐一、主题音乐二 第二部分:主题音乐三、主题音乐四 第三部分:主题音乐一、主题音乐二 三、实践与创作 1、给学生提供大鼓、碰铃、木鱼、响板、镲等打击乐器,学生为《瑶族舞曲》的主题旋律即兴配打击乐器伴奏,分成四大组,每一组配一段。在配打击乐器伴奏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这一部分所要表达的音乐情绪。 2、会演奏乐器的同学根据自己所演奏的乐器音色,商量好选一段主题音乐进行练习,教师也参与到学生当中进行演奏。教师可以选引子部分和第一部分的第二主题用琵琶演奏。(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各班的不同情况进行指导)第一组:引子第二组:第一部分第一主题第三组:第一部分第二主题 第四组:第二部分主题 再现部分在老师的指导下配打击乐器伴奏。 3、合奏《瑶族舞曲》的主题旋律 师:同学们,长鼓舞是瑶族常跳的一种自娱性的舞蹈,今天我们也随着《 瑶族族舞曲》一起走进欢乐的瑶家山寨,去共同分享他们的快乐吧! (按复三部曲式结构演奏《瑶族舞曲》,在演奏的过程中应该注意旋律的速度和力度,不会演奏乐器或没有拿到打击乐器的同学,可以用手拉成一个圈或者是即兴创编一些简单的舞蹈动作进行表演。)

人音版四年级音乐上册简谱第2课聆听故乡是北京教学设计

故乡是北京 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戏歌(一种把戏曲唱腔和通俗歌曲结合起来的艺术形式)倾吐了生长于北京的人们对乡土怀恋的情绪。歌曲的旋律吸取了京剧和京韵大鼓的音乐素材,赋予了歌曲浓郁、鲜明的地方色彩。 歌曲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包含三个乐句,各句中的节奏都先紧后松,在长音上加入伴奏,这正是戏曲音乐的特点。前两句的旋律平稳,第三乐句句幅扩展,音调先抑后扬,以五度大跳将旋律推到“3”的长音上,以激动的感情表达了对故土的热爱。第二部分速度增快,节奏紧凑,以念白式的音调、“一板一眼”的节奏,唱出了北京的古迹新貌。在唱到最能勾起乡情的事物--“四合院”、“家常饼”时,旋律在较低的音区中平稳舒畅,使人感到亲切、自然,但尾句在半拍休止后作五度跳进,使对故乡的热爱之情在京剧特殊唱腔——甩腔的演唱中喷涌而出。最后一部分的音乐、歌词是第一部分的再现,但节奏扩展一倍,酣畅淋漓地表达了对故乡北京的深情厚爱。 教学目标 1. 通过聆听戏歌《故乡是北京》这首歌,感受戏歌中的京腔京韵,体会作曲家对自己故乡的依恋之情。 2.通过模仿趣味甩腔,律动“一板一眼”的节奏,使学生了解戏歌的基本知识。 3.在体验和编创中,感受自己的家乡美,培养对自己家乡的热爱。 教学重点: 1. 在问好、互动、听辩、律动与模唱中体验京剧唱腔中——甩腔的韵味。 2.通过聆听和律动等教学活动使学生真正走进戏歌。 3.在趣味性的学唱戏歌和编创中感悟故乡情。 教学难点: 1. 在聆听与对比中体验京剧的板腔体戏曲音乐风格。 2.通过欣赏《故乡是北京》形成对戏歌这一艺术形式的初步认识。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组织教学。 课前互动:欢迎来到范老师的音乐课堂,见到大家,我的心情是:十分地高兴啊!(唱) 谁来说说今天的天气怎样? 学生说,教师唱,学生唱,加上手势唱。 【设计意图:用戏曲唱腔中最有特点的甩腔设计师生互动的方式,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欣赏《故乡是北京》 1、导入。 这么有趣的说话方式其实老师是从戏曲中模仿来的,叫做甩腔,老师来唱几句,同学们听听哪个乐句中出现了甩腔? 第1乐句:《红灯记》中的“我家的表叔数不清,没有大事不登门” 第2乐句:苏三离了洪洞县 第3乐句:《故乡是北京》中的“京腔京韵自多情” 【设计意图:通过听辨活动认识京剧的甩腔,能听辨出甩腔的韵味,从旋律上发现一字多音在这里的特别之处为后面的教学做铺垫。】

高一音乐鉴赏课教案

高一音乐鉴赏课教案耀华中学 音乐教师杨莉 一、教学思想 本着高中音乐鉴赏课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审美为核心,培养兴趣爱好为原则,突出弘扬民族音乐为主线。让学生通过鉴赏不同形式、不同版本的《茉莉花》,能够评述和评论这样一种现象:即“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同时通过不同地域风格的《茉莉花》的欣赏,从音乐要素入手,让学生能够鉴别不同地域《茉莉花》的音乐特点,从而更进一步了解民族音乐形成的原因,达到审美和鉴赏的目的。 二、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收集和整理关于《茉莉花》在歌剧《图兰朵》中的资料,与中国民歌《茉莉花》的比较。初步了解《茉莉花》在国内舞台上所产生的影响和地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展示各种重大场合演奏的不同形式的《茉莉花》,能对比现象做出个人的评价。 3、知识与方法 能分辨出三首不同地区的《茉莉花》在风格和情感上所存在的差异,并能表述自己对不同风格的感受。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听辨各种重大场合演奏的《茉莉花》,对此现象能做出个性评价。 教学难点对三首不同地区《茉莉花》音乐风格的把握。 四、教学过程 1、聆听与鉴赏 教师出示1998年歌剧《图兰多》在北京太庙演出的课件,让学生感受宏大的场面和民族音乐的魅力。 这首歌曲在18世纪末就传到欧洲,1924年由意大利著名作曲家普契尼将这首民歌的音调作为音乐主题贯穿歌剧《图兰多》的全剧,从此,《茉莉花》的芳香便随着这部歌剧飘向世界。 2、聆听之后展开讨论 在中国太庙演出的《图兰多》与以往的歌剧演出形式有何不同? 能举出《茉莉花》的曲调在哪写重大场合中演奏? 为何有这样的现象?就此现象发表见解。 3、学生举例及出示演奏场面视频。 4、教师出示各种不同重大场合中演奏的《茉莉花》的音乐,师生共同参与讨论及分析。 1998年中国中央民族乐团在维也纳演奏的《茉莉花》 1997年为庆祝香港特区政府成立,在《天地人》组曲中,马友友演奏的《茉莉

瑶族舞曲教学设计

瑶族舞曲教学设计 欣赏《瑶族舞曲》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1.能够喜欢我国西南地区瑶族的乐曲,乐于主动了解瑶族的民族风情、体会瑶族人们在欢庆节日的热烈歌舞场面中欢乐幸福心情。 2.通过音乐实践活动,体会速度在音乐中的表现作用。 3.感受民族器乐曲丰富的表现力,培养学生爱我中华的情感。 教材分析 瑶族舞曲是一首以我国西南部的少数民族——瑶族的民间歌舞为素材而写的管弦乐曲。原作感情丰富、形象鲜明,生动的描绘了瑶族你、青年男女在节日的夜晚,身穿盛装,欢歌漫舞的场面。表达了生活在社会主义民族大家庭中的瑶族人们无比幸福欢乐地心情。指挥家彭修文将这首乐曲改编为民族管弦乐曲,由于突出了多种民族乐器的音色、性能,使音乐的民族风格和地方色彩更见浓郁。 对于学生的能力要注意引导学生对音乐的整体感受、丰富教学的形式,增加音乐的创造得分量,促使学生乐于参与、增强表现能力、有乐观的态度,听辨音乐情绪的变化用语言简单的描述。 学情分析 学生现在具备初级欣赏能力,在欣赏过程中能够随着音乐的节奏变化,体会优美抒情音乐所表达的情感。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在三个部分的情绪感受和联想部分有很大的缺陷,孩子们感到很茫然。 教学目标

1.能够喜欢我国西南地区瑶族的乐曲,乐于主动了解瑶族的民族风情、体会瑶族人们在欢庆节日的热烈歌舞场面中欢乐幸福心情。 2.通过音乐活动,体会速度在音乐中的表现作用。 3.感受民族器乐曲丰富的表现力,培养学生爱我中华的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演唱主题A,能随《瑶族舞曲》的主题音乐做声势练习,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体会速度的表现作用。 2.感受作品表达的情感,提高理解音乐的能力。 3.感受民族器乐曲丰富的表现力,使学生对我国的民族音乐产生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 1.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了羌寨的文化、风俗习惯,这节课我们要去瑶族访问一下。 简介瑶族的服装、居住地,民族特点、生产劳动。 2.欣赏管弦乐合奏《瑶族舞曲》 (1)《瑶族舞曲》描写在节日之夜,瑶族人民载歌载舞尽情狂欢的情景。乐曲分为三个部分,课本中列出的第一部分中的主题,主题A 非常优美动,主题B矫健活跃。现在我们先来学唱主题A。 (2)欣赏乐曲的第一部分 这一部分先有个简短的引子,随即主题A多次出现,描写身着盛装的瑶族姑娘们翩翩起舞,气氛逐渐热烈。主题B进入后,速度加快,刚强矫健,描写小伙子们也加入到歌舞的队伍中。请学生静静欣

五年级音乐下册瑶族舞曲教案

五年级音乐下册《瑶族舞曲》教案 五年级音乐下册《瑶族舞曲》教案 《瑶族舞曲》《锦鸡出山》 教学目标: 1.能专心欣赏、听出《瑶族舞曲》《锦鸡出山》三个部分速度和音乐情绪的不同,并能顺利完成课本上的填写练习。 2.能背出《瑶族舞曲》《锦鸡出山》的主要主题,并能用课堂乐器演奏。 3.能随《瑶族舞曲》《锦鸡出山》的主题音乐做声势练习。 教具准备:课件、学生自备自己能演奏的乐器、打击乐器 教学过程 1.导入 上节课我们去了羌寨,这节课我们要去瑶寨访问。瑶族的服饰非常漂亮,也是一个善于歌舞的民族,我们今天要欣赏的管弦乐合奏《瑶族舞曲》就是由瑶族民歌《瑶族长鼓舞歌》改编而成的。(大屏幕显示:瑶族的资料。教师补充:瑶族遍布我国的南方,在广西、湖南、云南、广东、海南等省区都有瑶族的身影,他们大多住在山区,因此,被称为山地民族。瑶族虽没有自己的文字,但有自己的语言,不过,他们在与外人交往时,都使用汉语。瑶族以农业为主,精于织染和刺绣。他们本民族的节日也很多,瑶族人民特别尊敬祖先,吃饭前都要念祖先的名字数遍,表示祖先尝过后子孙才能受用。)让我们来看看瑶族的铜鼓、长鼓、服饰、风景(出示图片)和他们载歌载舞欢度节日的情景(出示图片)。 2.欣赏管弦乐合奏《瑶族舞曲》 (1)播放音乐,完整感受。 (2)了解瑶族。大屏幕显示:刘铁山,1951年到中南少数民族地区采风后写成合唱曲《瑶族长鼓舞曲》,1955年茅沅根据此曲改编成管弦组曲。 乐曲生动地描绘了瑶族人民欢庆节日时的歌舞场面,富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旋律优美动听。教师介绍:《瑶族舞曲》描写在节日之夜,瑶族人民载歌载舞尽情狂欢的情景。乐曲分为三个部分,课本中列出的

幼儿园大班音乐欣赏课教案详案《森林之王》

幼儿园大班音乐欣赏课教案详案《森林之王》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幼儿园音乐教案(大班) 音乐欣赏活动 森林之王

第一章:设计思路 对于大班的幼儿而言,单纯地学习唱歌,记住歌词,已经是没有难度的学习。因此在设计之初,我就萌发了设计一堂通过节奏感受音乐的音乐欣赏课程。 本课由故事引入,再引导幼儿通过对音乐的欣赏,了解到森林之王——狮子在森林中漫步的节奏感。第二步由教师的图形引导,幼儿用手打出音乐中的不同节奏。第三步分小组分发不同的乐器,让各小组通过乐器,跟着音乐,来表现教师刚才所画出的图形节奏。最后再合着音乐,所有幼儿跟着音乐节拍一起来演奏。 本节音乐欣赏课适合年龄为幼儿园大班幼儿。所选奥尔夫音乐一共分为四段。第一段为缓慢旋律中夹杂着有节奏的沙沙声,音效似串铃,表示森林中树叶被风摆动。第二段是一段类似进行曲的有节奏的旋律,音效是手鼓,表示大狮子稳重的进场脚步。第三段是与第二段相似,节奏稍快的旋律,音效是小木鱼,表示紧跟大狮子身后的小狮子进场。最后三段一起地合奏。由于现代的音乐教育已经多样化。所以单纯的节拍学习已经不能满足幼儿的学习需求。一节好的音乐课必须是复合型的。因此我设计了故事——聆听——幼儿自由想象——图形引导——节拍掌握——分组表演节奏——乐器表演节奏——合奏这样一个活动过程。

通过对这样一段奥尔夫音乐的欣赏,将音乐与故事结合,与乐器演奏结合。可以培养幼儿的节奏感,对音乐的敏感,拓展幼儿的想象力。还可以幼儿的音乐素质和审美能力。在分辨不同的声音时,还能感受节奏的不同、节拍的长短,从而作出应变,表现出音乐中所呈现的节拍。 第二章:音乐课教案 一、活动目标: 1、通过奥尔夫音乐中不同乐段的旋律长短快慢,能分辨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的不同。 2、能够使用乐器串铃、手鼓、小木鱼,来表现不同乐段的节奏。 3、使幼儿能通过图形初步了解音乐旋律 4、培养幼儿模仿和创造节奏的能力。 5、让幼儿能感受到合声之美,培养其稳定的节奏感。 二、活动准备: 1、奥尔夫音乐《森林之王》 2、黑板一块,红黄蓝粉笔各一支,白粉笔一支 3、串铃、鼓、小木鱼若干 4、音乐《小火车》 三、活动过程: 1、入场-导入 听着音乐《小火车》,带领幼儿在欢快的节奏中跳着进场,在自己的座位上坐好。(座位事先已围成半圆形状,黑板在圆心。) 教师:“小朋友们,刚才我们跟着跳的音乐好听吗?听到那‘呜呜呜’的声音,小朋友们知道那是什么吗?” 幼儿:“是火车。” 教师:“对啦。现在,我们正跟着小火车,一起开进了一座大森林。”稍停顿。继续说:“热闹的大森林里,平时都会有许多小动物,它们一起玩游戏,可开心了。只不过今天,不知道为什么,只有树叶在沙沙作响。小动物们全都躲起来了。小朋友们知道为什么吗?” 幼儿开动脑筋回答。 教师:“嗯,大家的回答都很有道理。可是让小动物躲起来的真正原因啊,是因为今天,我们的森林之王——狮子,带着他们的孩子,小狮子们,来森林里巡视啦!所以我们的小动物们,全都害怕得躲了起来。”教师作大狮子要吃人的姿态扑幼儿。 幼儿笑。 教师:“瞧瞧我像什么?” 幼儿:“大狮子。”

京腔京韵自多情评课稿

《京腔京韵自多情》评课稿 教材分析: 由北京八中赵峰老师执教刘文老师指导的初三音乐欣赏课《京腔京韵自多情》。这节课,所选内容是人音版教材第十七册第三单元—曲苑寻珍中的《重整河山待后生》。这节课,阐述在京韵大鼓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民族意识,了解了民族文化,进而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鉴赏能力、表现力和创造力。我现将她的讲课流程,执教方式方法等及个人观点和建议具体阐述如下: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京韵大鼓,听辨旋律,较准确演唱音乐片段,三弦,字正腔圆,曲艺历史。 二、过程与方法:教师通过对比法让学生明白京韵唱腔的不同风格;教师通过示范法,欣赏法将京韵大鼓的节奏,弦乐展示;学生通过练习法,实践合作法对重点,难点进行突破。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生通过对京韵大鼓的了解、学习增强了学生的民族文化了解,激发了学生的对民族文化传承与发扬的信念;教师综合相关学科知识讲解,开拓了学生视野。 教学重点: “老七点”,京腔京韵的唱法风格,咬字(字正腔圆) 教学难点: 听辨京韵大鼓音乐风格

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材、鼠标垫、筷子、鼓、快板、三弦、钢琴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表演节目,以自然融洽的方式引领学生体会京腔京韵的风格特征) 1、老师用筷子敲击碗为伴奏,边奏边唱;结束后,提问学生刚才的表演形式是什么?教师做讲解:川渝地区的特色曲艺形式——四川盘子 2、教师用了快板、鼓伴奏,用京腔方式奏唱。引出本堂课的京韵特色伴奏乐器——京津地区的京韵大鼓。教师简单介绍了手中所用的乐器名称及用处。 简评:营造课堂京韵京腔的氛围,抓住学生注意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新授课 (通过教师示范、音频欣赏、对比和学生练习、实践等方式感受京韵大鼓的伴奏特点、京腔京韵的演唱方式及要求等) A部分: 1、大屏幕展示节奏型“老七点”,教师要求学生用强弱关系念相对应的字凸显节奏,学生自主练习后,教师敲击鼓的面和边来表示

[人音版高中音乐(音乐鉴赏)《7丝竹相和》优质课教案]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教案

[人音版高中音乐(音乐鉴赏)《7丝竹相和》优质课教案]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教案 人音版高中音乐(音乐鉴赏)《7丝竹相和》优质课教案1教学 目标1、聆听民间丝竹乐曲,激发、培养学生对民间丝竹乐的兴趣及 爱好。 2、感受、体验江南丝竹及广东音乐的音乐风格,掌握江南丝竹、广东音乐的特色乐器的知识及其音色判断能力,了解形成这种风格的 主要原因。 3、掌握有关江南丝竹和广东音乐的基础知识。 2学情分析在流行音乐对民族音乐的剧烈冲击下,学生极少有机 会也不远主动去接触这类意境深远的传统民间器乐曲,导致学生对于 民间音乐文化的兴趣逐渐缺失。本堂课在小组探究的基础上,加以听、说、演等手段,辅以多媒体,让学生体验并感知音乐,通过参与演奏、 演唱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课例在设计上着重让学生认识 两个乐种的音乐风格,了解形成其音乐风格的主要原因。 3重点难点1、聆听《中花六板》、《娱乐升平》,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掌握江南丝竹乐队及广东音乐的乐队编制知识和判断主奏 乐器音色的能力。2、探究形成其音乐风格的主要原因。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4.1.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以丝竹 之悦耳,祛案牍之劳形师生探讨“”丝竹“”一词来源,引出“丝竹乐”。 活动2【讲授】一、江南丝竹1、浏览教材52页文字部分,了解 江南丝竹音乐知识。 2、思:聆听《中花六板》,分析其风格。 3、议、评:探究:《老六板》与《中花六板》旋律对比,探究其联系与变化? 4、展、练:师生合作完成乐曲《紫竹调》。

【设计意图:师生通过探究、合作、展示等活动,提高学生对江南丝竹乐的认识。】活动3【讲授】二、广东音乐1、检:教师高胡演 奏《步步高》,学生判断是否区别于江南丝竹。 2、展:学生展示搜集的广东音乐基本知识,教师总结。 3、思:简介主奏乐器——高胡 4、思:欣赏《娱乐升平》,分析其 风格特征。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大胆展示与交流学习成果,在比 较中感受、体验、提高并加深认识。】活动4【活动】三、拓展与 探究【检】归纳总结江南丝竹与广东音乐的相关知识,完成表格内容。 对比项目流行地区主奏乐器音色特征音乐风格江南丝竹流行于江浙地区二胡近似人声清新、典雅、柔和广东音乐流行于广州及珠三 角一带高胡明亮高亢华丽、轻快、活泼活动5【测试】四、小组探 讨与总结1.【议】分组探讨江南丝竹与广东音乐的音乐风格形成原因?【设计意图:拓展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

《瑶族舞曲》教学设计

《瑶族舞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对民族音乐感兴趣,愿意了解民族音乐的相关风土人情与文化背景。 2、能积极主动地参与音乐创编与表现活动,从中体验瑶族边寨的欢乐场境。 3、在欣赏中引导学生感受民族器乐曲丰富的表现力,使学生对我国的民族音乐产生学习兴趣。 教具准备:电脑机房,课件、学生自备自己能演奏的乐器、打击乐器 教学重点: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曲调特点。 教学难点:能为全曲分段,分辨各乐段的音乐特点 教学过程: 一、引入教学: 瑶族风情 课件展示:瑶寨风景、瑶族服饰、瑶族婚俗、瑶族长鼓舞 师:刚才同学们已经了解了一些有关瑶族的风土人情,瑶族是一个古老的山地民族,他们以大山为依靠,赶山、吃饭、逐山而行,世代流动繁衍,是我国少数民族中迁徙最频繁的一个民族。瑶族主要居住在广西、湖南、广东、云南等130个县。瑶族有30多种称谓,主要以头饰区别划分支系。订婚仪式上,瑶族妇女往男方来宾脸上抹泥巴,以图吉利,他们常常跳长鼓舞进行自娱自乐。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欣赏《瑶族舞曲》,共同感受和体验瑶族边寨的欢乐生活吧! 二、新课教学 1、演唱主题音乐。 学生跟音乐演唱 2、欣赏民族管弦乐曲《瑶族舞曲》。 思考题:1)全曲分为几部分? 2)注意听刚才演唱的主题旋律依次在哪一部分出现?

3)听完全曲有什么感受?学生回答提出的问题。 教师小结:《瑶族舞曲》是彭修文根据刘铁山、茅沅同名管弦乐改编的民族管弦乐曲,它展现了瑶族人民欢度节日的动人场面。全曲分为三部分,属于带引子的复三部曲式。 课件展示: 复三部曲式结构图: A B A 引子||:a :|| ||:b :|| c d c a b 尾声 第一部分:引子、主题音乐一、主题音乐二 第二部分:主题音乐三、主题音乐四 第三部分:主题音乐一、主题音乐二 三、实践与创作 1、给学生提供大鼓、碰铃、木鱼、响板、镲等打击乐器,学生为《瑶族 舞曲》的主题旋律即兴配打击乐器伴奏,分成四大组,每一组配一段。在配打击乐器伴奏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这一部分所要表达的音乐情绪。 2、会演奏乐器的同学根据自己所演奏的乐器音色,商量好选一段主题音 乐进行练习,教师也参与到学生当中进行演奏。教师可以选引子部分和第一部分的第二主题用琵琶演奏。(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各班的不同情况进行指导)第一组:引子第二组:第一部分第一主题第三组:第一部分第二主题 第四组:第二部分主题 再现部分在老师的指导下配打击乐器伴奏。 3、合奏《瑶族舞曲》的主题旋律 师:同学们,长鼓舞是瑶族常跳的一种自娱性的舞蹈,今天我们也随着《 瑶族族舞曲》一起走进欢乐的瑶家山寨,去共同分享他们的快乐吧! (按复三部曲式结构演奏《瑶族舞曲》,在演奏的过程中应该注意旋律的速度和力度,不会演奏乐器或没有拿到打击乐器的同学,可以用手拉成一个圈或者是即兴创编一些简单的舞蹈动作进行表演。) 四、课堂小结:

(小学音乐教案)六年级《瑶族舞曲》

六年级《瑶族舞曲》 小学音乐教案 重难点:在欣赏中引导学生感受民族器乐曲丰富的表现力,使学生对我国的民族音乐产生学习兴趣。教学过程:一、引入教学:1.复习学过的几种速度标记;2.让学生听辨三个音乐片段的速度(采用《瑶族舞曲》里的三个主题旋律);3.引入并提出问题:刚才欣赏的三个音乐片段是我们今天准备欣赏的民族管弦乐合奏《瑶族舞曲》里的三个音乐主题,同学们是否能在乐曲中听到这三个主题并分别用手势指出它是我们刚才听辨的第几个音乐片段呢?二、初听, 学生在听的过程中,边用手势回答老师的问题;三、复听,出示挂图,提出问 题:1?瑶族是我国西南部的一个少数民族,这首由作曲家彭修文改编的描写瑶族人民生活的民族管弦乐曲《瑶族舞曲》就是以瑶族的民间歌曲为素材的,现在,让我们闭上眼睛倾听音乐并想象一下,乐曲描绘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场面(唱歌跳舞)?表达瑶族人民怎样的心情(幸福欢乐)?你是从乐曲的哪些特点中得到这样的感知的(节奏感强、旋律欢快)?听完后,同学们可以和旁边的同学讨论一下,再回答老师的问题;2.复听后,请同学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四、细听三个主题引入:刚才,我们已经初步地感受了三个主题旋律,接下来,我们进一步来欣赏这三段美妙的旋律: 1.第一部分之第一主题1)先听一听第一部 分的第一主题,请同学们注意一下,第一主题出现了几次(3次)?每次出现时 在什么方面(乐器的音色和力度)有变化?如果把第一主题的第一次出现表现的是一位美丽姑娘的翩翩舞姿,那么,再次出现时多种乐器的齐奏和力度的渐强, 又表现了什么情景呢(越来越多的姑娘加入了舞蹈的行列)?2)播放第一部分

第一主题,让学生跟着哼唱旋律。 2.第一部分之第二主题1)接下来,我们听 一听第一部分的第二主题,请同学们注意一下,这个主题共出现了三次,三次在音调的高低上有什么变化(一次比一次高)?速度和乐曲(快速、粗犷豪放)的情绪和第一主题比较有什么不同?如果第一主题表现的是姑娘们在跳舞,那么,第二主题表现的又是什么呢(小伙子们双手猛击着长鼓,加入了舞蹈的行列,尽情欢舞)?2)播放第一部分第二主题,让学生跟着哼唱旋律。 3.第二部分主 题1)第二部分的主题在拍子(三拍子)和速度(中速)、力度(较弱)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变化,请同学们认真感受它都有怎样的变化并说一说。第二部分相对于第一部分的热烈欢快,旋律变得比较(平稳),就象人们在亲切地交谈。2)播放第二部分主题,让学生跟着哼唱旋律。五、再次复听全曲刚才,我们更深入 地了解了乐曲的三个主题,这首乐曲是由三个部分组成的,乐曲的第三部分基本上重复了第一部分,下面,让我们完整地再次复听全曲,并听听乐曲的哪个部分最优美抒情(第二部分),高潮是出在哪一部分(第三部分)?在本次欣赏中可提示学生乐曲中渐快、渐慢的地方。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是一个多 民族的国家,我国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乐器(像瑶族的长鼓、蒙古族的马头琴等),人们借助这些民族乐器和民族器乐曲(像我们今天欣赏的《瑶族舞曲》)来表现各族人民在社会主义大家庭里的幸福生活。这些民族乐器和它们的各种表 演形式有着丰富的表现力,在表现我国各民族人民的生活、劳动和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文化中能起到其他乐器所不能达到的效果 重难点:在欣赏中引导学生感受民族器乐曲丰富的表现力,使学生对我国的民族音乐产生学习兴趣

音乐欣赏课教学设计方案

音乐欣赏课教学设计方案 陕西省渭南市澄城县城关一小白晓红 教学设计思想: 信息技术运用于音乐教学之中,大大开阔了学生的音乐视野,通过生动形象的画面、言简易赅的解说、悦耳动听的音乐,使学习内容更为生动形象,图文、音视、动画栩栩如生,犹如身临其境,充分激发了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丰富教学内容,拓宽教学视野,激发学生思维,学生通过收集知识信息,增强了对知识的理解和体验性。“创造良好的艺术环境”一直是大多数音乐教师教学的重要手段。信息技术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使我们能将抽象的艺术环境形象地展现于学生面前。与此同时,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且知识含量庞大的学习平台,使学生身临其境地学习。 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年级:五年级 我校从一年级开设音乐课,此时,学生接受过视唱、练耳、唱歌、律动、音乐知识、音乐欣赏的学习,学生的生活范围和认知领域进一步扩展,体验感受与探索创造的活动能力增强,有一定的音乐感受力和表现力;思维活跃,具有独特性。 教材背景分析: 《瑶族舞曲》是人教版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音乐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五十六朵花”中的一课。本课所欣赏是一首管弦乐合奏曲。乐曲优美,旋律流畅。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瑶族人民载歌载舞欢庆节日的动人场面,表达了人民的幸福生活和无比欢乐的心情。全曲分为三大部分,开始由轻柔的拨奏模仿瑶族特有的长鼓敲击声,在长鼓的敲击声中奏出幽静委婉的第一主题,第二部分为抒情的中板,音乐描绘抒情而温馨的意境,旋律富于歌唱性,第三大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再现。 媒体设计思路: 本节信息技术整合课,充分运用电脑及网络资源,最大程度开放课堂,充分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多采用学生自学,小组互学,教师导学的学生“主体发展”模式,发展学生能力,使其学会学习。教学内容为一课时,根据高年级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感知程度,以了解音乐旋律中变化的力度、速度、节奏与塑造音乐形象的关系为首要任务,通过视听欣赏与对比分析,讨论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新理念。 根据高年级思维活跃、具独特性的年龄特点,我选择运用电教手段进行教学,通过电脑和网络,将可视的音乐影音及丰富多彩的教学游戏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将抽象的音乐情境,以动画或具体形象的图片呈现于学生面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学习,通过学生动手操作电脑(如搜索民族知识,完成冲关游戏等),使学生自主地发现、探索、获取知识,充分发挥学习的自主性、创造性、想象力,挖掘其独特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视听结合的方式下了解音乐,感受音乐,从而创作音乐。 教学目标设计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我国瑶族的风土人情,感受瑶族音乐特色。 2、引导学生结合音乐要素听赏音乐,引导学生想象音乐描绘的内容和场景,进一步培养音乐感受和欣赏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营造良好的音乐课堂氛围,通过聆听、模仿、讨论等多种形式,探究感受音乐作品的情绪及特色。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民族民间音乐的情趣,增强和培养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操。

《瑶族舞曲》教学设计

《瑶族舞曲》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瑶族舞曲原是一首以我国西南部的少数民族——瑶族的民间歌舞为素材而写的管弦乐曲。原作感情丰富、形象鲜明,生动地描绘了瑶族青年男女在节日的夜晚,身穿盛装,欢歌曼舞的场面,表达了生活在社会主义民族大家庭中的瑶族人民无比幸福和欢乐的心情。指挥家彭修文将这首乐曲改编为民族管弦乐曲,由于突出了多种民族乐器的音色、性能,使音乐的民族风格和地方色彩更见浓郁。 二、教学目标 1.能够喜欢我国西南地区瑶族的乐曲,乐于主动了解瑶族的民族风情,体会瑶族人民在欢庆节日的热烈歌舞场面中欢乐幸福的心情。 2.通过音乐实践活动体会速度在音乐中的表现作用。 3.感受民族器乐曲丰富的表现力,培养学生爱我中华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1.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体会速度的表现作用。 2.感受作品表达的情感,提高理解音乐的能力。 3.感受民族器乐曲丰富的表现力,使学生对我国民族音乐产生学习兴趣。 四、教学对象分析 四年级学生已经进入中高阶段,学生生活范围和认知领域进一步扩展,体验感受与探索创造的活动能力增强。此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对音乐的整体感受,丰富教学的形式,增加音乐创造得分量。以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和艺术魅力吸引学生。促使学生乐于参与、增强表现能力、有乐观的态度,听辨音乐情绪的变化用语言简单描述。 五、教学策略 1.要求学生充分感受乐曲在速度、力度、旋律上的风格特征,多听音乐。教学设计以不同的方式和欣赏要求多次让学生听作品,使他们能尽早熟悉作品的旋律。 2.作曲家在表现“欢舞”的场面时,采用固定主题多次重复的结构,用不同的编配、力度、速度的变化对比,因此要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音乐要素的变化极其表现作用。 3.要多给学生提供参与音乐活动的机会,如设计中的听、律动、创作设计、表演等,使学生在参与体验的过程中获得情感体验。 4.本课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课件来辅助,也可根据各自条件将教学中所需要展示的图片制作成卡片,或让学生收集一些图片供大家欣赏,丰富教学内容。

音乐欣赏教案范文

音乐欣赏教案范文 音乐欣赏课 教学目标: 一、通过对西洋乐器的介绍,能够了解乐器的知识,掌握基础的音乐理论。 二、学唱歌曲《DO RE MI》,掌握简单的歌唱方法。 三、让学生体会音乐的美,培养学生的欣赏和审美能力,提高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使学生具有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和欣赏音乐的能力。 教学重点:乐器知识的学习、歌曲《DO RE MI》演唱 教学难点:歌曲《DO RE MI》的演唱、打击乐的配合。 教学过程: 一、导入:教师通过吉他弹唱《雪绒花》、提起学生对课堂的兴趣。提问:刚刚老师演唱的歌曲叫什么名字?(雪绒花)、是用什么乐器伴奏的?(吉他)从而引入西洋乐器的介绍。 二、新课教授: 1、提问:西洋乐器的种类有哪些? ? 弦乐:钢琴、吉他、小提琴等 ? 管乐:小号、长号、圆号等 ? 打击乐:小军鼓、定音鼓、架子鼓等 2、介绍弦乐:吉他 细分:民谣吉他、古典吉他、电吉他、贝斯等。音色:

六线、葫芦形。 另有一点不为人知的是,吉他家族中最“贵族”的古典吉他与小提琴、钢琴并列为世界著名三大乐器 介绍管乐:小号 小号,俗称小喇叭,铜管乐器家族的一员、音色强烈、锐利、极富辉煌感,声音嘹亮、清脆、高亢,具有高度的演奏技巧和丰富的表现力;是铜管族中的高音乐器,既可奏出嘹亮的号角声,也可奏出优美而富有歌唱性的旋律。小号使用弱音器可增加神秘色彩。小号音色明朗响亮,非常锐利。不仅可以演奏振奋人心的旋律,而且能够演奏抒情的优美乐段。因此无论是交响乐团还是军乐团或者爵士乐团,它都是常见乐器。小号的中音区与高音区是最有表现力的音区,中音区力度变化幅度最大,低音区发音软弱,可以强奏,但需要特殊技巧,高音区效果最好,但音量不很大。 打击乐:架子鼓(爵士鼓) 爵士鼓(JAZZDRUMS)起源于美国。它是一套以鼓为主的组合性打击乐器。由一人演奏始时专为爵士乐伴奏。架子鼓英文称作Drum kit 或Drum set,集合许多打击乐器为一体,基本的组合包括了大鼓(bass drum)、军鼓(snare drum)、两个中鼓(tom tom)、一个落地鼓(Floor Tom)、脚踏钹(Hi-Hat Cymbal)和两片铜钹(a ride cymbal and a crash cymbal)。 4、通过游戏、猜一猜、画一画 沙锤、响板、碰铃、木鱼。

高中音乐欣赏课教案《祖国颂》

高中音乐欣赏课教案《祖国颂》 教学目的:结合歌曲《祖国颂》,了解音乐艺术的基本特征。 重点难点: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哪些声部的节奏宽松、舒展,旋律起伏、跌宕?哪些声部节奏密集、紧凑,旋律线平直,同音连续重复?让学生体会和欣赏音乐中所包含的情绪及表达方法。 一、自我介绍及导课。 1、今天是我和同学们共同学习和欣赏音乐的第一课,在学习和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安静应该是必须的一种条件。试想,在嘈杂的环境中有可能进行音乐创作或者音乐欣赏吗?显然是不可能的,所以请同学们配合我,让我们共同创造良好的课堂环境,为我们成功的进入音乐的美妙世界创造前提条件。 2、首先老师来介绍一下什么是音乐艺术?音乐艺术是声音的艺术、是时间的艺术、是听觉的艺术、是情感的艺术。可能同学们对最后一项的感觉比较明显,是的,音乐对人们情感的影响力是很强大的,比如在我们听《义勇军进行曲》时情绪会比较激昂,听二胡演奏的《二泉映月》是心中会感到凄凉悲伤,这些都是音乐在对我们的情绪产生影响。下面我们就来举一个例子,请同学们和我一起欣赏《祖国颂》,听听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二、授新课 1、用多媒体放《祖国颂》的音乐(欣赏一部分),对作者及背景进行介绍。 乔羽作词,刘炽作曲。原系作者1957年冬天为彩色宽银幕文献纪录片《祖国颂》(初名为《1957年国庆节》)写的两首混声合唱曲之一(另一首为《今夜到处有歌声》)。影片在1958年元旦献映后,这首歌就随之广泛流传至今。 歌曲的体裁是颂歌。颂歌是一种声乐作品的体裁,主要是歌颂祖国、英雄或歌颂作者所崇敬的人物和事物。《祖国颂》为混声合唱歌曲,旋律宽广,速度从容,气势宏伟。F大调、单乐章,分为A、B、A三个部分。 A段(第一部分),描写祖国大地山川壮丽,人民迎接社会主义时代到来的无比兴奋的心情。开头是男高音领唱和合唱形式的乐段,旋律悠长、开阔,中段有一段朗诵伴有优美动听的复调合唱,具有秦腔的某些特点,而朗诵词之后则配上了2/4拍子的曲调:“鸟在高飞,花在盛开,江山壮丽,人民豪迈,我们伟大的祖国进入了社会主义时代。”速度转快,节奏明快而富有弹性,间奏之后,进入B 段(第二部分)。 B段旋律悠扬而富有民族特色,是领唱、合唱形式。在d小调上的舒展、深情的分节歌,先后由女高音、男高音和派劳动、丰收的喜人景色。赞美了祖国各地工农业生产蒸蒸日上的情景。 再现的A部分(第三部分)是第一部的变化反复,节拍由4/4拍变为6/8拍,略去了朗诵段落,气息更为宽广,意境更为壮丽,充满了民族自豪感,反映了人民对祖国繁荣昌盛的期盼和歌颂。

音乐欣赏课《xx》教案

音乐欣赏课《xx》教案 《赛马》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欣赏乐曲《赛马》,用打击乐器伴奏,了解二胡这一民族乐器。过程与方法:采用导入法,提问法,师生互动等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参与听、唱、演等课堂活动进一步感受蒙古族的风俗人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蒙古族的音乐特色,了解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从而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增强民族自尊心、自强感。 教学重点: 学生通过节奏乐器或人声模仿赛马时马的声态和动作,进一步感 受蒙古族的民俗习惯与音乐风格。 教学难点: 感受律动性强的节奏型。 教具:多媒体,二胡,打击乐器 课型:欣赏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教学。 教师:同学们都知道,我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建起来的大家庭,那谁来告诉老师都有哪些少数民族呢? 学生:族、藏族、回族、傣族 打开幻灯片……

教师:现在请同学们来听听以下的歌曲分别是哪个少数民族的。 学生:《掀起你的盖头来》族 《北京的金山上》藏族 《草原赞歌》蒙古族 老师:在这三个我们比较熟悉的民族中,哪个民族是最擅长骑马的民族呢? 学生:蒙古族。 老师:同学们对于蒙古族的了解有多少呢? 学生:…… 老师:大家都说的很好,那下面随着老师来一起了解一下吧。(打开幻灯片) 幻灯片……蒙古族民族服饰,饮食喜好,娱乐文化——那达慕大会。 老师: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一项重要的传统节日活动。那达慕是蒙语“娱乐”“游戏”之意。于每年草长羊肥的八月举行。进行被称为“男儿三艺”的射箭、摔跤、赛马。(打开幻灯片,模仿游艺动作)。用时10分钟左右 二,欣赏赛马 1.提问:同学们听出来了这个乐曲是由什么乐器演奏的吗? 回答:二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