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物理课程教学计划

大学物理课程教学计划
大学物理课程教学计划

“大学物理”课程教学要求和计划

(理工科各专业)

一九九六年九月修订

使用教材:程守洙江之永主编《普通物理学》,总学时:120

修订说明:根据“大学物理”课程学时数的调整和国家教委颁布的《大

学物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现将“大学物理”课程教学

要求和计划修订如下,从下学期开始参照执行。

一.绪论(2小时)

二.力学(21学时)

(一)质点运动学

基本要求:1.正确地应用矢量概念理解质点的运动函数的意义和运动的叠加以及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等概念。

2.掌握一维变速运动、自由落体运动及抛射运动的规律。能利用分离变量法解质点的运动问题。

3.正确理解切向加速度和法向加速度的意义,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4.正确理解和应用伽利略变换。

学时安排:1、位矢、速度、加速度(1)

2、质点运动学的两类问题(2)

3、圆周运动和一般曲线运动、相对运动(2)

(二)质点动力学

基本要求:1.理解牛顿运动定律的意义以及惯性系的概念。

2.熟练掌握重力、弹性力、摩擦力及万有引力的规律和计算方法。熟练地应用牛顿定律分析和解答基本力学题目。

3.理解惯性力的意义并能利用它来解答简单的力学问题。

4. 掌握动量和冲量的概念及动量定理及动量守恒定律。

5. 理解质点的角动量的意义,理解质点的角动量守恒定律。

6.掌握功的定义及变力做功的计算方法。理解质点的动能定理的意义及其应用。

7.掌握保守力作功的特点,掌握重力势能、万有引力势能和弹簧的弹性势能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8. 熟练掌握机械能守恒定律,能与动量守恒定律及角动量守恒定律联系解决简单问题。学时安排:1、牛顿三定律(2)

2、变力的功、保守力、势能(2)

3、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定律(2)

4、功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2)

5、角动量和角动量守恒定律(质点在平面内运动)(1)

6、碰撞(1)

(三)刚体定轴转动

基本要求:1.掌握刚体定轴转动的角位移、角速度和角加速度等概念,以及和有关线量的关系。 2.掌握力对固定转轴的力矩的计算方法。

3.掌握转动惯量的意义及计算方法。

4.掌握刚体定轴转动定律,并能应用它求解定轴转动刚体和质点联动的问题。

5.会计算力矩的功,刚体转动动能,刚体重力势能。能正确地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 6.能正确理解和计算刚体对固定轴的角动量,并能对含有定轴刚体在内的系统正确应用角动量守恒定律。

学时安排:1、转动惯量、转动定律(2)

2、力矩的功、转动动能定理(2)

3、角动量定理、角动量守恒定律(2)

三.气体动理论及热力学(15学时)

(一)气体动理论

基本要求:1.理解系统和外界意义,了解微观描述与宏观描述的不同和联系。理解平衡态的概念。 2.理解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的意义并能用它解有关气体状态的问题。

3.理解理想气体的微观模型和有关的统计性假设及理想气体压强公式的推导。

4.理解理想气体压强和温度的统计意义。

5.理解能量均分定理的意义及其物理基础,能由它导出理想气体内能公式。

6.理解速率分布函数及麦克斯韦速率分布定律的意义。理解三种速率的统计意义。

7.理解平均自由程概念及其计算公式的推导。

8.了解气体中三种输运过程的物理本质及其宏观规律和微观定性解释。

9.了解实际气体等温变化的特点,特别是饱和汽和临界温度的意义。

学时安排:1、理想气体压强公式和温度公式(2)

2、能量按自由度均分原理、理想气体内能(2)

3、麦克斯韦速率分布率(1)

4、气体分子平均碰撞频率及平均自由程、内迁移现象(2)

(二)热力学

基本要求:1.理解热量的概念及功、热和内能的微观意义。

2.理解热力学第一定律的意义并能利用它对理想气体各过程进行分析和计算。

3.理解热容量概念并能利用它直接计算理想气体各过程的热量传递。

4.理解理想气体绝热过程的状态变化特征和能量转化关系。

5.理解循环过程概念及其图线表示法;理解热循环和致冷循环的能量转换特征;理解热效率和致冷系数的意义并能进行计算。

6.理解卡诺循环的特征,能够计算卡诺循环的效率和卡诺逆循环致冷系数。

7.理解热力学第二定律的表达,了解可逆和不可逆过程。

学时安排:1.、功、热量、内能、热力学第一定律(1)

2、定压、定体热容(1)

3、绝热过程(2)

4、循环过程、卡诺循环(2)

5、热力学第二定律(2)、

四、电磁学(32学时)

(一)静电场

基本要求:1.理解电荷守恒定律和电荷的量子化。

2.掌握库仑定律和电力叠加原理。

3.理解电场的概念、电场强度的定义和电场叠加原理的意义。

4.能用电荷元电场的叠加法计算简单电荷体分布的电场。

5.理解电通量的概念和高斯定律的意义以及它与库仑定律的关系。

6.掌握用高斯定律求解有特定对称性的电荷分布电场的方法,特别是带电的球、线、面对称的电场。

7.理解电势概念引入的条件和它的意义,掌握利用场强线积分和电势叠加求已知电荷分布的电势的方法。

8.理解电势梯度的意义,并能利用它由电势求电场强度。

学时安排:1、库仑定律、电场强度及其计算(2)

2、电通量、高斯定理及其应用(2)

3、环路定理,电势(2)

4、电场强度与电势的关系(1)

(二)静电场中的导体和介质

基本要求:1. 理解导体静电平衡的条件,掌握静电平衡导体上电荷分布的特点。

2.能够利用导体静电平衡的规律求解导体存在时的电场和电荷分布的问题。

3.理解两种电介质极化的微观机制及宏观束缚电荷的产生。了解电极化强度的意义。 4.理解电位移D的定义及D的高斯定律的意义,并能利用它们求解有电介质存在时具有一定对称性的电场的问题。

5.理解电容的意义,并会计算简单电容器和电容器组的电容。

6.能推导电容器的电能公式并能利用它计算电容器的能量。

7. 理解电场能量密度的概念,并能利用它来计算电荷系统的能量。

学时安排:1、导体静电平衡条件及静电平衡时的电荷分布(2)

2、介质极化机理(1)

3、介质中高斯定理及环路定理(1)

4、电容、电场能量(2)

(三)稳恒磁场

基本要求:1.理解电流密度概念及其与电流强度的关系,理解欧姆定律的微分形式。

2.理解电动势的概念,会计算含有电动势的简单电路。

3.理解磁力是运动电荷之间相互作用的表现。理解洛仑兹力公式的意义,了解如何用它来定义磁感应强度B。

4.会计算带电粒子在均匀磁场中的螺旋运动。

5.能从洛仑兹力导出电流元受磁场力的公式,并能利用后者计算简单情况下载流导线受磁场的作用力。

6.理解载流线圈的磁矩的定义并能计算它受磁场作用的力矩。

7.理解毕奥一萨伐尔定律,并能利用它求简单情况下电流的磁场分布。

8.理解安培环路定理的意义,并能利用它求具有一定对称性的电流的磁场分布。

9.了解三种磁介质磁化的微观机制和束缚电流的产生。

10.了解磁场强度H的定义及H的环路定理的意义并能利用它们求解有磁介质存在时具有一定对称性的磁场的问题。

11.了解铁磁介质的特性,包括它的 值、磁滞效应、磁滞回线、磁畴等的意义。

学时安排:1、电动势的概念(1)

2、磁感应强度、磁场高斯定理(2)

3、毕奥-萨伐尔定律(1)

4、安培环路定理(2)

5、安培定律、磁场的功(2)

6、洛仑兹力公式(2)

7、磁介质(1)

(三)电磁感应

基本要求:1.理解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公式的意义,特别是公式中负号的意义。

2.理解产生动生电动势的原因,能计算动生电动势并判断它的方向。

3.理解感应电场的意义,能计算简单情况下感生电动势和感应电场并能判定其方向。

4. 理解互感和自感的意义并能计算互感和自感系数。

5.理解磁场能量的概念和磁场能量密度公式。

6. 理解变化电场产生磁场的意义及根据它而作的对安培环路定理的补充。

7.理解麦克斯韦方程组中各方程的物理意义。

8.了解真空中的电磁波中的电场、磁场以及传播速度之间的关系。

学时安排:1、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1)

2、动生电动势(2)

3、涡旋电场、感生电动势(1)

4、自感、互感、磁场能量(2)

5、位移电流、麦克斯韦方程组(2)

五、振动和波动(14学时)

(一)振动

基本要求:1.理解简谐振动的概念及具三个特征量的意义和决定因素。掌握用旋转矢量表示简谐振动的方法,理解相及相差的意义。

2.理解简谐振动的动力学和运动学特征。能根据条件列出运动微分方程从而判定简谐振动并求出其周期。掌握利用初始条件写出振动表达式的方法。

3.理解简谐振动的能量特征。

4. 掌握在同一直线上两个同频率简谐振动的合成规律,了解拍与拍频。

5. 理解两个相互垂直,同频率简谐振动合成的规律,了解李萨如图的形成。

学时安排:1、谐振动的特征及规律,谐振动表达式(2)

2、旋转矢量,谐振动能量(1)

3、谐振动合成(2)

(二)波动

基本要求:1.理解机械波产生的条件和相的传播的概念,了解弹性模量的定义。

2.理解波长、波速、频率的意义,相互关系以及各由什么因素决定。

3.能利用相的传播的概念写出平面简谐彼的波函数(包括各种变换形式)并理解波函数和波形图的意义。

4.理解平面简谐波中质元的动能和弹性势能的关系。理解波的能量密度、能流、能琉密度以及波的强度诸概念。

5.理解惠更斯原理及其对衍射、反射、折射等现象中波的传播方向的说明。

6.理解波的叠加原理。理解波的干涉的意义和相干波的条件。掌握干涉现象中合振动出现振幅极大和极小的条件。

7.理解驻波的概念,包括它形成的条件,波腹和波节的意义和位置,各质元振动的相的关系,和行波的区别等。

8.了解半波损失的意义。

9.理解多普勒效应并能计算波源和观察者在同一直线上运动时频率的变化

学时安排:1、机械波的产生及传播,平面简谐波函数(2)

2、波的能量(1)

3、惠更斯原理,波的衍射、反射和折射(1)

4、波的叠加原理、干涉和驻波(3)

5、多普勒效应(1)

6、电磁波的性质(1)

六、波动光学(14学时)

(一)光的干涉

基本要求:1.理解原子发光的特点和两个普通光源不相干的道理。

2.理解获得相干光的两种方法——分波阵面法和分振幅法的意义。

3.掌握杨氏双缝干涉实验的基本装置及干涉条纹位置的计算。

4.了解光的空间相干性和时间相干性的意义,它们的根源以及相干长度的意义。

5. 理解光程的物理意义,掌握它的计算方法,。知道透镜不引起附加光程差的意义。

6.理解等倾干涉实验的基本装置及干涉环产生的原理,包括面光源的应用。

7.掌握等厚干涉实验的基本装置及干涉条纹位置的计算。

8.了解增透膜的原理和迈克耳逊干涉仪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学时安排:1、相干光的获得,杨氏双缝干涉(2)

2、薄膜等厚、等倾干涉(2)

3、迈克耳逊干涉仪(1)

(二)光的衍射

基本要求:1.理解惠更斯-菲涅耳原理中包含的基本概念。

2.掌握用半波带法分析单缝夫琅和费衍射条纹的产生及其暗纹位置的计算。

3.理解光栅衍射条纹的特点及产生的原因,掌握用光栅方程计算谱线位置的方法。

4.了解衍射对光学仪器分辨本领的影响。

学时安排:1、惠更斯-菲涅耳原理,单缝衍射(2)

2、光栅衍射(2)

3、光学仪器分辨率(1)

(三)光的偏振

基本要求:1.了解光的五种偏振状态;理解用偏振片起偏和检偏的方法;理解马吕斯定律。

2.了解光在反射和折射时偏振状态的变化,理解布儒斯特定律。

3.了解双折射现象和确定单轴晶体中0光、e光的传播方向的惠更斯作图法。

学时安排:1、自然光和偏振光、布儒斯特定律,马吕斯定律(2)

2、双折射现象(2)

七、狭义相对论及量子物理基础(22学时)

(一)狭义相对论力学基础

基本要求:1. 了解绝对时空观,理解爱因斯坦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原理。

2. 掌握洛伦兹坐标变换式,理解狭义相对论时空观。

3. 理解并能正确应用相对论速度变换公式。

4.理解相对论质量、动量、动能、能量等概念和公式以及它们和牛顿力学中相应各量的关系,能正确利用这些公式进行计算。

5. 了解相对论动量——能量变换和力的变换公式。

学时安排:1、狭义相对论两个基本假设,洛仑兹坐标变换式(2)

2、狭义相对论时空观(2)

3、狭义相对论动力学基础(2)

(二)量子物理基础

基本要求:1. 理解黑体概念及黑体单色辐射本领与波长的图线关系。了解普朗克黑体辐射公式。

2. 理解光电效应中入射光频率的影响;理解光子概念及其对光电效应的解释。

3. 理解康普顿效应及利用光子概念对这一现象作出的解释。

4. 理解实物粒子的波粒二象性及联系波粒二性的基本公式。

5. 在波粒二象性的基础上理解概率波的概念及其统计意义。

6. 理解不确定性关系及普朗克常数的大小在区分经典的波和粒子以及具有二象性的粒

子方面的意义。

7. 理解定态薛定谔方程及其波函数解一般应满足的条件。

8. 了解一维无限势阱中粒子的波函数及其能级公式。

9.理解氢原子电子的能量量子化、角动量量子化和角动量的空间量子化的意义。

10.了解电子自旋的概念。

11. 了解描述原子中电子运动状态的四个量子数的意义。了解泡利不相容原理和原子的

壳层结构。

学时安排:1、热辐射、光电效应、康普顿效应(4)

2、氢原子光谱规律、玻尔氢原子理论(2)

3、德布罗意假设、实物粒子的玻粒二象性(1)

4、海森堡不确定关系、波函数(2)

5、一维定态薛定谔方程(2)

6、一维势阱(2)

7、氢原子的量子力学方法、四个量子数(2)

8、泡利不相容原理,原子壳层结构(1)

编写:吴平

公共大学物理课程分层次教学的研究与实践共9页文档

公共大学物理课程分层次教学的研究与实践物理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是探讨物质结构和运动基本规律的前沿学科。物理学的发展是许多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和新技术学科产生、成长和发展的基础和前导。随着高科技的迅速发展,电信、材料、数学、化学、生物、教育、环境,乃至文科各专业均设大学物理课程为必修基础课。大学物理课程涉及的学科专业广,人数众多,且后续对接的课程面宽,在公共必修课的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教学地位。 目前我国的大学物理课程的教学内容,仅是本学科本课程的传统内容,在物理学分层次教学、物理学跨学科教学、物理学与其他学科的综合教学诸方面较弱。学生对物理与其他与学科间的联系了解得较少。 面对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高新科学技术产业的不断涌现,社会需求人才的模式日新月异,我们必须与时俱进地去研究和探讨符合新世纪人才培养要求、符合各不同专业、不同层次需求、具有自身特色的大学物理课程体系与内容。大学物理课程要符合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的要求,以适应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学科的综合化整体化趋势[1]。 一、大学物理课程分层次的教学体系 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内容应形成纵向以物理学知识为轴线,横向向边缘、交叉学科辐射的树形知识结构与科学知识体系,加强学科间的渗透、交融及综合。物理教育的内容既要具有扎实的基础性,又要体现明显的时代性[2]。 我们借鉴现代教育学理论和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构筑适合现代大学生认知特点的大学物理课程结构与科学知识体系。结合各专业的实际,

建立公共大学物理课程三个层次、六个类别的教学体系,即144学时、128学时、88学时三个层次,电信类专业、材料类专业、生物类专业、化学类专业、数学类专业、教育技术类专业六个教学类别。注重理工科各类专业物理学知识共同要求的构建和特殊要求的兼顾,采用分层次教学,分类修订大学物理教学计划和编写教学大纲。 依据“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求创新”的培养人才基本原则,在教学中保持物理学知识的系统性,培养学生的物理学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并结合理工科各专业的实际,进行大学物理课程分层次、跨学科教学研究及实践;将物理学的教学内容与现代科技知识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切实感受物理学与本专业学科的密切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现代科技意识,提高学生的人本素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关注当今科学发展的前沿课题,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素质,增强他们对新形势的适应能力和知识的更新能力,为学生后续的专业课程学习和毕业后进行工程实践创新奠定良好的基础,培养符合新世纪要求的复合型人才。 首先我们选用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面向21世纪高质量物理学教科书作为基本教材。该教材对普通物理学的力学、热学、电学、光学、原子物理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论述,特别注重理工科各专业物理学知识共同要求的构建,对各类专业的特殊要求也有所兼顾。 在全面讲解物理学知识的同时,又强调重点,即对力、热、电、光等基本物理内容均进行系统的讲授,又针对不同学科、不同专业对物理学的不同要求,对相关的内容有所侧重。如电信类专业,重点内容为力学、电磁学、光学;化学类专业,重点内容为热学、电磁学、光学;生物类专业,

大学物理实验课程简介Word版

《大学物理实验》课程简介 及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适用专业:工科类通用 学制:四年本科 学时:60学时 学分: 石家庄经济学院教务处审定 二零零五年三月

编写朱孝义张素萍 审定张道明 讨论朱孝义张素萍赵惠裘平一郭涛

目录 一.物理实验课的地位、任务和作用 (4) 二.实验内容及基本要求 (4) 三.实验课程安排及课时分配 (7) 四.对各个实验的具体教学要求 (8)

本大纲是依据国家教委颁发的《高等工业学校物理实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并结合我校的具体情况制定的。 一、物理实验课的地位、任务和作用 物理实验是对高等工业学校学生进行科学基本训练的一门独立的必修基础课程,是学生进入大学后受到的系统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训练的开端,是工科类专业对学生进行科学实验训练的重要基础。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物理实验教学和物理理论教学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它们既有深刻的内在联系和配合,又有各自的任务和作用。 本课程应在中学物理实验的基础上,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学习物理实验知识、方法和技能,使学生了解科学实验的主要过程与基本方法,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本课程基本任务: 1.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对物理量的测量,学习物理实验知识,加深对物理学原理的理解。 2.培养与提高学生的科学实验能力,其中包括: (1)能够自行阅读实验教材和资料,作好实验前的准备。 (2)能够借助教材或仪器说明书正确使用常用仪器。 (3)能够应用物理学理论对实验现象进行初步分析判断。 (4)能够正确记录和处理实验数据,绘制曲线,说明实验结果,撰写合格的实验报告。 (5)能够完成简单的设计性实验。 3.培养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要求学生具有对待科学实验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 二、实验内容及基本要求 1.绪论: 教学内容(教师讲授) (1)物理实验课的教学任务、教学方式、预习和实验报告的要求及实验室规则。 (2)介绍测量误差、有效数字及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内容包括:测量分类、测量误差的基本概念、系统误差的分析、偶然误差的估 计、直接测量结果的误差表示、间接测量的误差计算。有效数字 的性质和运算。处理实验数据的一些重要方法,例如:列表法、

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基本 要求 文件排版存档编号:[UYTR-OUPT28-KBNTL98-UYNN208]

非物理类理工学科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正式报告稿)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的基本结构、基本运动形式、相互作用的自然科学。它 的基本理论渗透在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应用于生产技术的许多部门,是其他 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基础。 在人类追求真理、探索未知世界的过程中,物理学展现了一系列科学的世 界观和方法论,深刻影响着人类对物质世界的基本认识、人类的思维方式和社 会生活,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基石,在人才的科学素质培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一、课程的地位、作用和任务 以物理学基础为内容的大学物理课程,是高等学校理工科各专业学生一门 重要的通识性必修基础课。该课程所教授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是 构成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科学工作者和工程技术人员所必备 的。 大学物理课程在为学生系统地打好必要的物理基础,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 世界观,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 识等方面,具有其他课程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 通过大学物理课程的教学,应使学生对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 本方法有比较系统的认识和正确的理解,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大 学物理课程的各个教学环节中,都应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分析问题和 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努力实现学生知 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 二、教学内容基本要求(详见附表)

大学物理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A、B两类。其中:A为核心内容,共74条,建议学时数不少于126学时,各校可在此基础上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对A类内容各部分的学时分配进行调整;B为扩展内容,共51条。 1.力学 (A:7条,建议学时数14学时;B:5条) 2.振动和波 (A:9条,建议学时数14学时;B:4条) 3.热学 (A:10条,建议学时数14学时;B:4条) 4.电磁学 (A:20条,建议学时数40学时;B:8条) 5.光学 (A:14条,建议学时数18学时;B:9条) 6.狭义相对论力学基础 (A:4条,建议学时数6学时;B:3条) 7.量子物理基础 (A:10条,建议学时数20学时;B:4条) 8.分子与固体 (B:5条) 9.核物理与粒子物理 (B:6条)

浅谈大学物理课程的教学方法

浅谈大学物理课程的教学方法 【摘要】为培养具备现代科技素质的高质量高层次创新人才,大学物理作为自然科学和现代工程技术的基础,其教学方法也要与时俱进,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根据大学物理教学的现状和教学改革的发展,提出了大学物理教学方法的几点想法,以促进大学物理在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效果等方面得到更好的发展。【关键词】大学物理;教学方法0 引言大学物理是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运动和相互作用,并以此阐明物质运动规律的学科。它是自然科学中最重要的基础学科之一,它的基本理论、方法和知识渗透到自然科学的很多领域,应用于生产技术的各个部门。以物理学为主要内容的大学物理课程,是高等学校理工科学生的一门重要基础课,它所阐述的物理学基本概念、基本思想、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是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程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科技创新能力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现代教育的目的不在是单纯的传授知识过程,而应该是注重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过程,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也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而大学生的培养也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进行转变,对大学物理课程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讲授物理课时,应特别注重向学生传授物理学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这对开阔学生的思路、激发探索和创新精神、提高综合素质都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为学生今后在工作中进一步学习新的知识、新的理论、新的技术等产生深远的影响。动态演示[3],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使得复杂的、瞬间变化的、缓慢演化过程及其内部的种种演化内容变得直观化、清晰化和明朗化,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也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当讲授复杂过程和物理现象时以多媒体为主,而在讲授定理推导和重要概念时,可用黑板书写,强调其重要性,在课堂教学中这两种教学手段相互结合,相辅相成,能够共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1.3 建立网络课堂除了在课堂教学中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以外,在课后也可以通过建立网络课堂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同时也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情感。网络课堂是一种现代教学的方式,它赋予了大学物理课程的新活力,同时也是一种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全新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在网络课堂中,可以添加大学物理课程的电子课件,方便学生复习课堂内容,及时对学习的内容进行巩固;制作大量的答疑资料,方便学生自行查看,及时解决学习中的疑问;建立公开的答疑平台,方便学生网上讨论和交流疑难问题;添加类似“地球2100 ”等科教片,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能够学习到许多课堂上1.4 学不到的物理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的自主发现和探索。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演示实验是大学物理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演示实验室的建立也是必须的。通过大学物理演示实验,学生可以直接的观察到物理规律和物理现象,促进了学生对物理现象、物理模型、物理概念和原理的深入理解,而不只是局限于枯燥的书本理论知识,也使得课堂教学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同时大学物理演示实验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良好的实验素质、科学素质和探索精神。同时开放性的物理实验室,给学生提供观察和实际操作的机会,也提供了探索和发现的思维空间,可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培养、现代学习方法的培养,使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求知欲得以显著地提高。作为大学物理教师,还应该指导学生学习和进行科学研究,包括科研方向的确定、文献的查阅和实验方面等,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1 教学方法自20 世纪初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出现了很多新的理论和

大学物理B课程教学大纲

《大学物理B(2)》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

第5章:真空中的静电场 课程内容: 1、电荷和电场库仑定律 2、电场强度场强的叠加原理连续分布电荷的场强 3、电场线电通量高斯定理高斯定理的应用 4、静电场力做功电势能电势电势差电势的叠加原理场强与电势的关系※ 5、电偶极子 6. 电流和电流密度欧姆定律电动势 基本要求: 1、掌握电场强度和电势的概念以及场的叠加原理。 2、掌握用叠加原理计算简单的典型的场源所产生的电场强度和电势。 3、理解高斯定理和环路定律,能熟练地用高斯定理求具有特殊对称性分布电荷的场强。 4、掌握电场力的功与电势差和移动电荷之间的关系。 5、理解电场是保守力场。 6、掌握电势与场强的积分关系。 7、了解解电场线、等势面的概念。 8、了解场强和电势梯度的关系。 9、了解电偶极子,电偶极矩的概念。 10、理解电流、电流密度、电动势的概念。 11、掌握欧姆定律 本章重点: 1、电场强度和电势的概念、场的叠加原理。 2、掌握高斯定理和环路定律的应用 3、会计算电场力的功。 4、电流密度、欧姆定律 本章难点: 1、利用叠加原理计算简单的典型的场源所产生的电场强度和电势。 2、用高斯定理求具有特殊对称性分布电荷的场强。 模块分类及要求:

※第6章:静电场中的导体和电介质 课程内容: 1、静电场中的导体 2、静电场中的电介质 3、电位移有电介质时的高斯定理 4、电容电容器 5、静电场的能量能量密度 6、静电的应用 基本要求: 1、理解导体静电平衡条件及导体表面电荷分布。 2、掌握电容的定义及其物理意义,能计算平板、球、圆柱形电容器的电容。 3、了解电介质极化的微观解释和极化强度矢量。 4、理解电介质中的高斯定理和各向同性介质中电位移与电场强度的关

大学物理第五章习题及解答

第五章 刚体力学 一、填空 1.刚体的基本运动包括 和 。 2.刚体的质心公式 。 3.质量为m,半径为R 的均匀薄圆环对过圆心且垂直圆环面的转动惯量是 ,对 圆环直径的转动惯量是 。 4.长度为L,质量为M 均匀细棒,对通过棒的一端与棒垂直轴的转动惯量是 ,对通过棒中点与棒垂直轴的转动惯量是 。 二、简答题 1.什么是刚体? 2.简述质心运动定理的内容。 3.简述刚体绕某轴转动时的转动惯量的定义式及影响转动惯量的因素。 4.简述转动惯量的平行轴定理和垂直轴定理。 5.简述转动定律的内容。 三、计算题 5.1飞轮以转速{ EMBED Equation.3 |1min 1500n -?=round n 转动,受到制动而 均匀的减速,经而停止。求: (1)角加速度的大小; (2)从制动算起到停止,转过的圈数; (3)制动后,第时角速度的大小。

5.2 已知飞轮的半径为,初速度为,角加速度为。试计算时的 (1)角速度; (2)角位移; (3)边缘上一点的速度; (4)边缘上一点的加速度。 5.3某发动机飞轮在时间间隔内的角位移为 求:时刻的角速度和角加速度。 5.4如图所示,钢制炉门由两个长1.5m的平行臂AB和CD支撑,以角 速率逆时针转动,求臂与铅直成45o时门中心G的速度和加速度。 5.5 桑塔纳汽车时速为166km/h,车轮滚动半径为0.26m,自发动机至驱动轮的转速比为0.909.问发动机转速为每分钟多少转? 第五章刚体力学答案 一、填空 1.平动,定轴转动 2. 3. 4. 二、简答题

1.什么是刚体? 刚体是受力作用时不改变形状和体积的物体,是物体的理想化模型。 2.简述质心运动定理的内容。 质点系所受的合外力等于质点系的质量乘以质心加速度。 3.简述刚体转动惯量的定义式,并具体说明转动惯量与哪些因素有关 答:转动惯量定义式:。其与物体的总质量、质量的分布、转轴的位置有关。4.简述转动惯量的平行轴定理和垂直轴定理。 答:平行轴定理:刚体对于某轴的转动惯量等于刚体对于通过其质心且和该轴平行的轴的转动惯量与刚体的质量和两轴间距平方的乘积之和。即:。 垂直轴定理:薄板对于垂直板面轴oz的转动惯量,等于薄板对位于板面内与oz 轴交于一点的两相互垂直的轴ox和oy的转动惯量之和。即:。 5.简述刚体转动定律的内容。 答:刚体在合外力距的作用下,所获得的角加速度与合外力矩的大小成正比,与转动惯量成反比。 三、计算题 5.1飞轮以转速转动,受到制动而均匀的减速,经而停止。求: (1)角加速度的大小; (2)从制动算起到停止,转过的圈数; (3)制动后,第时角速度的大小。 解:(1)初角速度末角速度 由定义得,角加速度 (2)从制动算起到停止,转过的角度 转过的圈数 (3)第时角速度的大小 5.2 已知飞轮的半径为,初速度为,角加速度为。试计算时的 (1)角速度; (2)角位移;

《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大纲

《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中文):大学物理(A)课程名称(英文):University Physics(A) 2、学时/学分:128学时/8学分 3、先修课程:高等数学(一元微积分,空间解析几何,无穷级数,常微分方程) 4、面向对象:工科各专业 5、教材、教学参考书: 教材:高景《大学物理教程》,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教学参考书:吴锡珑《大学物理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 二、课程性质和任务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的基本结构、相互作用和物质运动最基本最普遍的形式(包括机械运动、热运动、电磁运动、微观粒子运动等)及其相互转化规律的科学。 物理学的研究对象具有极大的普遍性,它的基本理论渗透在自然科学的一切领域,广泛地应用于生产技术的各个部门,它是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基础。 以物理学的基础知识为内容的《大学物理》课程,它所包括的经典物理、近代物理及它们在科学技术上应用的初步知识等都是一个高级工程技术人员所必备的。因此,《大学物理》课程是我校各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必修基础课。 《大学物理》课程的作用,一方面在于为学生较系统地打好必要的物理基础,另一方面,使学生初步学习了科学的思想方法和研究问题的方法。这些都起着开阔思路、激发探求和创新精神、增强适应能力、提高人才素质的重要作用。学好本课程,不仅对学生在校的学习十分重要,而且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和进—步

学习新理论、新技术,不断更新知识,都将发生深远的影响。由于本课程是在低年级开设的,因而它在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尽快适应大学阶段的学习规律等方面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此外,学习物理知识、物理思想和物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应使学生对物理学所研究的各种运动形式以及它们之间联系,有比较全面和系统的认识;对本课程中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正确地理解,并具有初步应用的能力。在本课程的各个教学环节中,应注意对学生进行严肃的科学态度,严格的科学作风和科学思维方法的培养和训练,应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根据《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将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分为掌握、理解、了解三级,本大纲教学内容要求也分成三类,并用符号(1)、(2)和(3)标记在内容标题的右上角,这三类要求是: (1):要求学生对这些内容透彻理解、牢固掌握。(透彻理解其物理内容,掌握其适用条件,对定理一般要求会推导)并能熟练应用。 (2):要求学生对这些内容理解并能掌握,对定理的推导一般不作要求,但要求会用它们分析、计算有关简单问题。 (3):只要求对这些内容有所了解,一般不要求应用。

大学物理课程中英文简介

大学物理课程中英文简介 课程代码:B1081006大学物理(1)学分:4 周学时:4 预修课程:高等数学 主要内容:根据教育部颁布的理工科非物理类本科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和国内物理教材改革动态,共分上下两学期讲授。大学物理(1)为力学、电学、磁学;每章后面附有各章提要,每篇后面节选了有关物理学与现代科学技术应用方面的内容。 Code:B1081006College Physics1Credits:4Teaching Hours per Week:4 Requisites: Advanced Mathematics Contents:Based on the basic requirements of the course of Advanced Physics for non-physic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undergraduate from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the reform of the dynamic of domestic physical materials,this course is divided into two teaching semesters: Advanced Physics 1and 2. Advanced Physics 1 includes Mechanical, thermal and electrical,Magnetism,.Each chapter is followed with a summary and the relevant contents of applications of physics and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课程代码:B1081006大学物理(2)学分:3 周学时:3 预修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1) 主要内容:根据教育部颁布的理工科非物理类本科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和国内国类物理教材改革动态,共分上下两学期讲授。大学物理(2)为振动和波、光学及相对论、近代物理基础。每章后面附有各章提要,每篇后面节选了有关物理与现代科学技术应用方面的内容。 Code:B1081006College Physics2Credits:3Teaching Hours per Week:3 Requisites: Advanced Mathematics college Physics1 Contents:Based on the basic requirements of the course of Advanced Physics for non-physic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undergraduate from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the reform of the dynamic of domestic physical materials,this course is divided into two teaching semesters: Advanced

《大学物理A》教学大纲

《大学物理A》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90902008 学时:96 学分:6 适用专业: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 开课部门:基础教学部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大学物理课程是我校工科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具有实验性强的特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有比较系统的认识和正确的理解,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大学物理课程的各个教学环节中,都应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努力实现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 三、实践教学的基本要求

2.实践教学要求 实践教学具体要求见《大学物理实验大纲》。 四、课程的基本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质点力学 1. 教学内容 (1)质点运动的描述 (2)牛顿运动定律; (3)功和能机械能守恒定律; (4)冲量和动量动量守恒定律; (5)力矩和角动量角动量守恒定律。 2.重点与难点 重点:质点运动的描述、牛顿运动定律及其应用、动量定理、动能定理、机械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动量守恒定律和角动量守恒定律。

难点:牛顿运动定律和三个守恒定律及其成立条件 3.课程教学要求 教学中要通过把质点力学的研究对象抽象为理想模型,逐步使学生学会建立模型的科学研究方法。应注意1.质点力学中除角动量部分外绝大多数概念学生在中学阶段已有接触,故教学中展开应适度,以避免重复;2.学习矢量运算、微积分运算等方法在物理学中的应用。3.可简要说明守恒定律与对称性的相互关系及其在物理学中的地位。 使学生掌握描述质点运动的基本物理量:位置矢量、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理解它们具有的矢量性、相对性和瞬时性,能用求导方法由已知的运动方程求速度和加速度;掌握牛顿运动定律的内容及应用;掌握质点的动能和动能定理,理解保守力和势能的概念,理解系统的机械能定理及其应用,掌握机械能守恒定律及适用条件与应用;理解冲量的概念,掌握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定律及适用条件与应用;了解力矩和角动量的概念,理解角动量守恒定律及应用。 第二章刚体力学基础 1.教学内容 (1)刚体定轴转动的运动学描述; (2)刚体定轴转动的动力学描述; (3)刚体定轴转动的机械能守恒; (4)刚体定轴转动的角动量守恒。 2.重点与难点 重点:刚体定轴转动的转动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和角动量守恒定律。 难点:转动定律的应用、机械能守恒的条件和角动量守恒的条件。 3. 课程教学要求 教学中要通过把刚体力学的研究对象抽象为理想模型,逐步使学生学会建立模型的科学研究方法。教学过程中应注意1.刚体力学中除刚体外绝大多数概念学生在中学阶段已有接触,故教学中展开应适度,以避免重复;2.学习矢量运算、微积分运算等方法在物理学中的应用。 使学生理解转动惯量的物理意义,了解平行轴定理的内涵,掌握刚体定轴转动的转动定律及应用;了解力矩的功的计算,掌握刚体定轴转动的机械能守恒定律及应用;理解刚体定轴转动的角动量守恒定律。 第三章机械振动 1.教学内容 (1)简谐运动的运动学描述; (2)简谐运动的动力学方程和能量; (3)简谐运动的合成。 2.重点与难点 重点:简谐运动的运动学描述。 难点:简谐运动的动力学方程。 3.课程教学要求 教学中应强调简谐运动的描述特点及研究方法,突出相位及相位差的物理意义。振动是应用演示手段较为丰富的部分,教学中应充分应用演示实验和多媒体手段阐述旋转矢量法;展示阻尼振动、受迫振动和共振现象、振动的合成。并可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展示物理思想和物理现象的多媒体课件。 使学生掌握简谐运动的概念及其三个特征量的意义,理解简谐运动的动力学特征及能量特征,理解两个同方向、同频率简谐运动的合成问题。

《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大纲

《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大纲 英文名称: Engineering University Physics 课程编码:0084,0085 课内教学时数:56学时+56学时,其中课堂讲授56学时+56学时。 学分:3.5学分+3.5学分 适用专业:全院所有理工科专业 开课单位:基础部大学物理教研室 撰写人:xx 审核人:xx 制定(或修订)时间:2014年9月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1 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工科大学物理是高等工科专业培养高级工程技术人员或培养高素质有工程背景的各类人员的必修基公共础课程。它不仅对后续课程教学提供保障作用,而且对最终提高学生的物理素质、科学素养发挥基础性作用,发挥其自然科学素质培养中的核心课程作用。 目的和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1)使学生较系统地获得自然界各种基本运动形式及其规律的知识,通过大学物理的这种少学时教学,应使学生对基础物理的最基本概念、最基本理论、最基本方法能够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和正确理解,具有最基本应用的能力,形成对于物理学科体系、框架的总体认识,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发挥基础性的作用。 2)在工程化倾向的教学中加强科学方法和科学素养的训练(培养学生的科学思想和研究方法,使学生在科学实验、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都得到基本的训练),为进一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发挥更长远的基础性作用。 3)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各个教学环节逐步培养学生具有形象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自学能力,并注意培养学生具有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去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课程教学基本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应使学生初步具备以下能力: 1)能够独立地阅读相当于大学物理水平的教材、参考书和文献资料,并能理解其主要内容和写出条理较清晰的笔记、小结或读书心得,从而迅速提高自学能力和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 2)了解各种理想物理模型并能够根据物理概念、问题的性质和需要,抓住主要因素,略去次要因素,对所研究的对象进行合理的简化。 3)会运用物理学的理论、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计算或估算一般难度的物理问题。并能根据单位、数量级与已知典型结果的比较,判断结果的合理性。

大学物理课程总结

大学物理课程总结 大学物理课程总结 大学物理课程总结 在大二上学期,我们学习了大学物理这门课程,物理学是一切自然科学的基础,处于诸多自然科学学科的核心地位,物理学研究的粒子和原子构成了蛋白质、基因、器官、生物体,构成了一切天然的和人造的物质以及广袤的陆地、海洋、大气,甚至整个宇宙,因此,物理学是化学、生物、材料科学、地球物理和天体物理等学科的基础。今天,物理学和这些学科之间的边缘领域中又形成了一系列分支学科和交叉学科,如粒子物理、核物理、凝聚态物理、原子分子物理、电子物理、生物物理等等。这些学科都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就。 在该学期的学习中,我们主要学习了以下几个章节的内容: 第4章机械振动第5章机械波第6章气体动理论基础第7章热力学基础第12章光的干涉第13章光的衍射第14章光的偏振 在对以上几个章节进行学习了之后,我们大致了解了有关振动、热力学、光学几个方面的知识。下面,我对以上几个章节的内容进行详细的介绍。 第四章主要介绍了机械振动,例如:任何一个具有质量和弹性的系统在其运动状态发生突变时都会发生振动。任何一个物理量在某一量值附近随时间做周期性变化都可以叫做振动。本章主要讨论简谐振动和振动的合成,并简要介绍阻尼振动、受迫振动和共振现象以及非线性振动。 在第五章机械波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什么是“波”。如果在空间某处发生的振动,以有限的速度向四周传播,则这种传播着的振动称为波。机械振动在连续

介质内的传播叫做机械波;电磁振动在真空或介质中的传播叫做电磁波;近代物理指出,微观粒子以至任何物体都具有波动性,这种波叫做物质波。不同性质的波动虽然机制各不相同,但它们在空间的传播规律却具有共性。本章一机械波为例,讨论了波动运动规律。 从第六章开始,我们开始学习气体动理论和热力学篇,其中,气体动理论是统计物理最简单、最基本的内容。本章介绍热学中的系统、平衡态、温度等概念,从物质的微观结构出发,阐明平衡状态下的宏观参量压强和温度的微观本质,并导出理想气体的内能公式,最后讨论理想气体分子在平衡状态下的几个统计规律。 第七章中讲的是热力学基础,本章用热力学方法,研究系统在状态变化过程中热与功的转换关系和条件。热力学第一定律给出了转换关系,热力学第二定律给出了转换条件。 接下来,我们学习物理学下册书中的波动光学篇有关内容。光学是研究光的本性、光的传播和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等规律的学科。其内容通常分为几何光学、波动光学和量子光学三部分。以光的直线传播为基础,研究光在透明介质中传播规律的光学称为几何光学;以光的波动性质为基础,研究光的传播及规律的光学称为波动光学;以光的粒子性为基础,研究与物质相互作用规律的光学称为量子光学。 光的干涉、衍射和偏振现象在现代科学技术中的应用已十分广泛,如长度的精密测量、光谱学的测量与分析、光测弹性研究、晶体结构分析等已很普遍。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激光的问世和激光技术的迅速发展,开拓了光学研究和

大学物理课程论文

大学物理课程论文 系别:能源工程系 班级:13应化 姓名:苟昱

引言 我们每个人时时刻刻都在不自觉地运用物理知识。并且,物理学与我们的生活联系最为紧密,物理现象大量的存在于我们周围,如雨后天晴的彩虹,湖水沸腾等。都可以从物理知识中得到答案。因此,我们要充分了解物理是源于生活也是解决生活问题的基本工具。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能够增加我们的感性认识,增强生活实际的联系。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世界最基本的结构、最普遍的相互作用、最一般的运动规律及所使用的实验手段和思维方法的自然科学。在现代,物理学已经成为自然科学中最基础的学科之一。 物理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科学,与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物理规律本身就是对自然现象的总结和抽象。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 关键词:生活物理,物理应用,杨氏模量

在大学物理课程上,我们做了众多物理实验,然而今天就由我来介绍一下弹性模量,和它在生活中的应用。 弹性模量Elastic Modulus,又称弹性系数,杨氏模量。如今,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弹性模量变成了工程材料重要的性能参数,从宏观角度来说,弹性模量是衡量物体抵抗弹性变形能力大小的尺度,从微观角度来说,则是原子、离子或分子之间键合强度的反映。凡影响键合强度的因素均能影响材料的弹性模量,如键合方式、晶体结构、化学成分、微观组织、温度等。在日常生活中,弹性模量的应用与测量在许多领域有重要的作用,就好像混凝土的弹性模量如果不够,使建筑变形而不能正常使用,就很容易发生事故造成经济损失,甚至人员伤亡。 我们在实验中测得的杨氏模量,它是沿纵向的弹性模量,也是材料力学中的名词。1807年因英国医生兼物理学家托马斯·杨(Thomas Young, 1773-1829) 所得到的结果而命名。根据胡克定律,在物体的弹性限度内,应力与应变成正比,比值被称为材料的杨氏模量,它是表征材料性质的一个物理量,仅取决于材料本身的物理性质。杨氏模量的大小标志了材料的刚性,杨氏模量越大,越不容易发生形变。 杨氏弹性模量是选定机械零件材料的依据之一,是工程技术设计中常用的参数。杨氏模量的测定对研究金属材料、光纤材料、半导体、纳米材料、聚合物、陶瓷、橡胶等各种材料的力学性质有着重要意义,还可用于机械零部件设计、生物力学、地质等领域。

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大纲

《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公共课课程编号: 课程要求:必修学时:112 试用专业:全校本科学分:7 一、讲授内容 ﹙-﹚力学﹙12 + 4﹚ 第一章质点运动学⑷ 参照系﹑质点﹑质点的位移﹑运动方程﹑质点的速度,质点的加速度。相对运动, 匀速圆周运动,一般曲线运动。圆周运动的角量描述,线量与角量的关系。 第二章质点动力学﹙5+2﹚ 牛顿运动定律﹑惯性系﹑非惯性系。变力的功,动能定理。重力作功特点,保守力、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引力势能。质点系的动能定理,功能原理,机械能守恒定律。动量、冲量、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定律,碰撞。 第三章刚体的定轴转动﹙3+2﹚ 刚体的定轴转动。力矩,转动定律,转动惯量。转动动能,力矩的功,动能定理。角动量,角动量定理,角动量守恒定律。 ﹙二﹚气体分子运动论及热力学﹙10+2﹚ 笫四章气体分子运动论⑸ 分子运动论基本概念。气体状态参量,平衡状态,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理想气体分子模型,理想气体的压力公式,热力学温度的统计解释。理想气体的内能,自由度,能量按自由度均分定理。速率分布概念,麦克斯韦速率分布定律, 分布函数和分布曲线。最可几速率, 平均速率和方均根速率。 笫五章热力学基础(5+2) 热力学系统的内能、功、热量,热功等效性, 平衡过程。热力学第一定律。理想气体的等值过程和绝热过程中的功、热量及内能的改变间的关系。理想气体的摩尔热容,循环过程, 卡诺循环,热机效率, 致冷系数。热力学笫二定律, 可逆过程和不可逆过程,卡诺定理。 ( 三) 电磁学(30+8) 笫六章真空中的静电场(8+2) 电荷,库仑定律, 电场, 电场强度, 电力线, 电通量, 高斯定理。静电场力的功, 静电场的环流定律。电势能、电势、等势面。电场强度和电势的关系。 第七章导体和电介质中的静电场(5+2) 导体的静电平衡, 导体上的电荷分布。电介质的极化, 电位移矢量, 有介质时的高斯定理, 电容器的电容, 电场的能量,能量密度。

《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教学大纲.docx

《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1. 课程名称(中文):物理实验英文名称:Physics Experiments 2.课程编码: 01000102 3.课程类别:基础独立设课 4.课程要求:必修基础实验 5.课程属性:独立设课 6.课程总学时:总学分: 7.实验学时: 51 学时总学分: 1.5学分 8.应开实验学期:第 2 学期至第 3 学期 9.适用专业:土木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生物工程、信息 与计算科学。 10.先修课程:大学物理 11. 编写人:徐子湘俸永格编写日前:2005年9月1日 一、实验课程简介 物理学是实验科学,物理规律的研究都是以严格的实验为基础,实验与数学分析相结合是 物理学研究中的一个特点。物理实验是大学生进行科学实验训练的一门基础课程,在实验过程中,通过理论的运用与现象的观测分析,充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提高学生综 合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手能力。本实验课程需学生应达到下列要求: 1、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对大学物理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能根据需要选学参考书,查阅手册,通过独立思考,深入钻研有关问题,学会自己 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 二、实验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 1、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 (1)学生通过实验学习物理实验的基本理论、典型的实验方法及其物理思想。 (2)获得必要的实验知识和操作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工作能力、创造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归纳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树立实事求是、一丝不苟、严格认真的科学态度。 2、本实验课程应达到下列要求: (1)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对大学物理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能根据需要选学参考书,查阅手册,通过独立思考,深入钻研有关问题,学会自己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

大学物理(上)英文课程描述

College Physics I Prerequisites: math, physics, chemistry and calculus of high school Teaching Goals: ●Develop the knowledge and ability of solving problems in classic kinematics using calculus ●Master the method of solving problems in classic mechanics by us ing Newton’s three laws ●Have a preliminary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cept and basic method of developing physical models ●Learn to abstract physical models from concrete problems, and improve ability of solving physical problems ●Develop the knowledge and ability of studying macroscopic property and law of gases by using statistical methods and gas molecules’ model ●Improve the knowledge and ability of studying thermodynamic problems by using the First and Second Laws of Thermodynamics ●Develop a preliminary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cept of entropy. Content: Chapter 1: Force and Motion 1-1 Description of particles motions This section features reference and coordinate frame, space and time, kinematics equation, position vector, displacement, speed, and acceleration. 1-2 Circular motion and general curvilinear motion This section features tangential acceleration and normal acceleration,angular variables of circle motion,vector of throwing motion. 1-3 Relative motion, common forces and fundamental forces 1-4 Newton’s law of motion and examples of its applications 1-5 Galilean principle of relativity, non-inertial system, inertial force,spatial-temporal view of classical mechanics Chapter 2: Conserved quantities and conservation law 2-1 Internal and external forces of particles system,theorem of centroid movement 2-2 Theorem of momentum,law of conservation of momentum 2-3Work and theorem of kinetic energy 2-4 Conservative force, work of paired force, potential energy 2-5 Work-energy principal of particles system, law of conservation of mechanical energy 2-6 Collision 2-7 Law of conservation of angular momentum 2-8 Symmetry and law of conservation Chapter 3:motion of rigid body and fluid 3-1 Model of rigid body and its motion 3-2Moment of force, rotational inertia, law of fix-axis rotation 3-3 Work-energy relation in fix-axis rotation 3-4 Angular momentum theorem and conversation law of rigid body in fixed-axis 3-5 Procession 3-6 Perfect fluid model, steady flow, Bernouli Equation 3-7 Chaos, inherent randomness of Newtonian mechanics

大学物理课程标准

《大学物理》课程标准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大学物理 英文名称:College Physics 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 总学时:144 授课学时:108 实践学时: 36 学分:8 适用对象:机械类及相近专业本科学生 一、课程概述 大学物理是高等院校非物理类理工科本科各专业学生一门重要的通识性必修基础课。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的基本结构、基本运动形式、相互作用的自然科学。它的基本理论渗透在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应用于生产技术的许多部门,是其他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基础。课程所教授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是构成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科学工作者和工程技术人员所必备的。该课程在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具有其他课程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逐步掌握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学生建立物理模型的能力,定性分析,估算与定量计算的能力,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获得同步提高与发展。开阔思路,激发探索和创新精神,增强适应能力,提升其科学技术的整体素养。同时,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三、课程的内容与要求 (一)教学基本要求与内容 第一部分力学. 第1章运动学 1.1质点运动的描述 1.2加速度为恒矢量时的质点运动

1.3圆周运动 1.4相对运动 基本要求: 1.深入地理解质点、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等重要概念,深入理解质点的运动。 2.分析加速度为恒矢量时的质点运动方程。 3.明确圆周运动中角位移、角速度、切向加速度、法向加速度的关系。 重点与难点: 1.加速度为恒矢量时质点运动方程的描写。 2.质点圆周运动的分析。 第2章牛顿定律 2.1牛顿定律 2.2物理量的单位和量纲 2.3几种常见的力 2.4惯性参考系力学相对性原理 基本要求: 1.清晰的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 2.熟练掌握几种常见力。 3.掌握物理量的单位和量纲。 4.理解惯性参考系和力学相对性原理,能列举出牛顿定律应用的例子。 重点与难点: 1.牛顿三定律的应用。 2.参考系的选择。 第3章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 3.1质点和质点系的动量定理 3.2动量守恒定律 3.3动能定理 3.4保守力与非保守力势能 3.5功能原理机械能守恒定律 3.6完全弹性碰撞完全非弹性碰撞 3.7能量守恒定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