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肿病(特发性膜性肾病)中医诊疗方案

水肿病(特发性膜性肾病)中医诊疗方案
水肿病(特发性膜性肾病)中医诊疗方案

水肿病(特发性膜性肾病)中医诊疗方案

(2019年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考2008年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疾病诊疗指南》、2002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以周身水肿,或眼睑、足跗浮肿,尿中泡沫增多为主症。

2.西医诊断标准

参考《KDIGO肾小球肾炎临床实践指南》[1]、《临床诊疗指南—肾脏病学分册》[2]及《肾脏病学》[3]。

(1)临床表现为肾病综合征(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高度浮肿、高脂血症),可伴少量镜下血尿;

(2)部分病人伴高血压;

(3)肾活检病理诊断为特发性膜性肾病;

(4)血抗磷脂酶A2受体(PLA2R)抗体阳性;

(5)排除继发因素。

(二)证候诊断

参考《慢性肾小球肾炎的诊断、辨证分型及疗效评定 (试行方案) 》[4]、2002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1.本虚证:

(1)气阴两虚证:周身水肿,或眼睑、足跗浮肿,尿中泡沫增多,面色少华或面色晦暗,倦怠乏力,易感冒,腰酸膝软,手足心热,口干咽燥,午后潮热。舌红或淡红、苔薄或少苔,脉细或细数。

(2)肺脾气虚证:周身水肿,或眼睑、足跗浮肿,尿中泡沫增多,神疲懒言,纳少、腹胀,易感冒,自汗,大便溏。舌淡红,舌体胖、或舌边有齿痕,苔薄白,脉细弱。

(3)脾肾阳虚证:周身水肿,或眼睑、足跗浮肿,尿少,尿中泡沫增多,面色晄白,形寒肢冷,腰膝酸软,甚则出现胸腹水,神疲乏力,腹胀纳差,大便稀溏,性功能低下或月经失调。舌淡胖、有齿印,苔白滑, 脉沉细或沉迟无力。

(4)肝肾阴虚证:周身水肿,或眼睑、足跗浮肿,尿中泡沫增多,目睛干

涩,眩晕耳鸣,咽干舌燥,腰酸膝软,潮热盗汗,失眠多梦,五心烦热,大便偏干。舌红,少苔,脉细数,或弦细数。

2.标实证:

(1)瘀血内阻证:周身水肿,或眼睑、足跗浮肿,尿中泡沫增多,腰部刺痛,或久病;或见面色晦暗或黧黑,唇色紫暗或有瘀斑,肢体麻木。舌暗,或舌有瘀点、瘀斑,或舌下脉络瘀滞,脉细涩或涩。

注: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往往存在高凝状态,故瘀血内阻的病机贯穿疾病全程,与其他证候同时存在。

(2)风湿内扰证:周身水肿,或眼睑、足跗浮肿,尿中泡沫增多,短期内加重;有新近出现或加重的困乏和水肿,舌红或淡红,苔薄腻,脉弦或弦细或沉。

(3)水湿内停证:周身水肿,或眼睑、足跗浮肿,尿中泡沫增多,肢体困重,胸闷腹胀,纳呆,便溏。舌淡胖苔白腻,脉濡或缓。

(4)湿热内蕴证:周身水肿,或眼睑、足跗浮肿,尿中泡沫增多,胸脘烦闷,头重且沉,口苦口黏,纳呆泛恶,渴饮不多,大便粘滞,小便短赤,灼热涩痛。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论治

1.本虚证:

(1)气阴两虚证

治法:益气养阴

①推荐方药:参芪地黄汤加减。黄芪、党参、地黄、山药、当归、白芍、川芎、女贞子、旱莲草、金樱子、芡实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

②饮食疗法:宜食益气养阴之物,忌辛辣、生冷、油腻之品。可选用莲子、红枣、山药、木耳等食物。

(2)肺脾气虚证

治法:补益肺脾

①推荐方药:玉屏风散合补中益气汤加减。黄芪、党参、菟丝子、白术、防风、山药、地黄、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

②饮食疗法:宜食补益肺脾之物,忌辛辣、油腻、生冷之品。可选用甘栗、红枣、山药、黄芪、胡萝卜、鸡肉等食物。

(3)脾肾阳虚证

治法:温补脾肾

①推荐方药:实脾饮合济生肾气丸加减。干姜、附子、白术、茯苓、炙甘

草、厚朴、大腹皮、草果仁、木香、木瓜、熟地黄,山茱萸,牡丹皮,山药,泽泻,肉桂,牛膝,车前子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

②饮食疗法:宜食温补脾肾的食物。忌生冷食物。可选用如肉桂、韭菜、姜、鸡肉、扁豆、胡萝卜、蛤蚧等

(4)肝肾阴虚证

治法:滋养肝肾

①推荐方药:六味地黄汤加减。地黄、山药、山萸肉、牡丹皮、茯苓,泽泻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

②饮食疗法:宜食滋阴清热的食物。忌辛燥温热食物,少食肥腻厚味。可选用银耳、荸荠、芹菜、藕、百合、梨、鸭肉、鱼等。

2.标实证

(1)瘀血内阻证

治法:活血化瘀

①推荐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减。当归、生地黄、桃仁、红花、赤芍、川芎、丹参等,或加入虫类药物如地龙、水蛭、僵蚕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或中药注射剂。

②饮食疗法:宜食活血化瘀之物,如黑木耳、洋葱、生姜、山楂等。忌辛辣、生冷、油腻之品。

注:瘀血内阻的病机贯穿本病全程,故治疗应始终注重活血化瘀。

(2)风湿内扰证

治法:祛风除湿

①推荐方药:防己黄芪汤加减,或在原辨证处方中加入汉防己、徐长卿、鬼箭羽。黄芪、汉防己、徐长卿、茯苓、白术、当归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

②饮食疗法:宜食祛风除湿之品,少食肥甘厚味,忌过饱。可选用薏苡仁、冬瓜、茯苓、丝瓜、萝卜、白扁豆等。

(3)水湿内停证

治法:行气利水

①推荐方药:五苓散加减。猪苓、茯苓、白术、泽泻、桂枝。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

②饮食疗法:宜食行气利水之品,少食寒凉及肥甘厚味。可选用冬瓜、玉米须、丝瓜、萝卜等。

(4)湿热内蕴证

治法:清化湿热

①推荐方药:四妙丸、葛根芩连汤、黄连温胆汤加减。苍术、薏苡仁、制半夏、牛膝、黄柏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

②饮食疗法:宜食清化湿热之物,如薏苡仁、莲子、赤小豆、丝瓜、绿豆芽、苦瓜等。忌辛辣、生冷、油腻之品。

(二)其他中医特色疗法

以下中医医疗技术适用于所有证型。

1.饮食疗法:当归黄芪鲤鱼汤。鲤鱼1条,当归头15g,黄芪30g,生姜2片,可加砂仁、莲子肉等健脾、化湿、利水之品,少盐,用猛火煲开,改小火煲2h。

2.中药泡洗:根据患者证候特点选用中药,可以口服中药煎后之药渣再煎煮后,将膝关节以下皮肤全部浸没于药液中,水温在40~42℃,每日或隔日1次,7天为1个疗程,每次15~30min,水温不宜过高,以免烫伤皮肤。

3.中药穴位贴敷:将中药研为细末,与醋、黄酒等液体调制成糊状,敷贴于穴位,以治疗疾病,此法可使药性通过皮毛腠理,循经络传至脏腑,以调节脏腑气血。推荐贴敷方:生黄芪、丹参、酒大黄、苏叶、川芎、积雪草、淫羊藿、白芷,伴呕吐者加丁香、吴茱萸、厚朴、木香,伴便秘者加厚朴、莱菔子、苏子、生白术、木香、炒枳壳、决明子、晚蚕砂。穴位可选肾俞、天枢、足三里等。

根据病情可选择有明确疗效的治疗方法,如针灸、耳穴、红光照射法、中药离子导入法、中药药浴疗法等。

(三)西药治疗

参考《KDIGO肾小球肾炎临床实践指南》[1]、《临床诊疗指南—肾脏病学分册》[2]及《肾脏病学》[3],对特发性膜型肾病进行规范的治疗。针对高血压、血栓栓塞等并发症或感染等,应采用相应的治疗措施。

(四)护理调摄

1.饮食护理:限制钠盐摄入,一般少于每日6g。呈肾病综合征表现时,食盐宜限制在3g/日。避免过度限制蛋白质摄入造成营养不良,建议每日蛋白质摄入1~1.2g/kg为宜。根据理想体重及活动量计算每日热量摄入。

2.生活护理:慎起居,适劳逸,勿劳累,防感冒。肾病综合征时应以卧床休息为主,但应保持适度床上及床旁活动,以防血栓形成。避免剧烈体力活动。加强生活护理,保持环境整洁,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促进患者身心康复。

3.心理护理: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烦躁、焦虑等不良情绪。应帮助患者了解当时的治疗目标,争取患者配合,避免盲目的焦虑、紧张、乱投医、乱服药,加重病情。

膜性肾病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

膜性肾病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 中华医学会肾脏病2011-分享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邢昌赢 特发性膜性肾病(idiopathic membranous nephropathy, IMN)是成人肾病综合征常见的主 要病因之一,发生率占肾活检病人的3%左右,占成人肾病综合征的25%~40%。目前治 疗困难,尽管有1/3 患者可以自行缓解,但仍然有40%的患者十年内到达终末期。其病理 特征主要为肾小球脏层上皮细胞(glomerular epithelial cell, GEC)下免疫复合物(immune complex, IC)沉积,后期伴肾小球基底膜(glomerular basement membrane, GBM)弥漫增厚。特发性膜性肾病发病缓慢,临床表现轻重不一,主要为:1、肾病综合征:大量蛋白尿、低白蛋白血症、高脂血症和高度水肿;2、约1/3 患者可以并发深部静脉血栓形成,是非膜性肾病患者的两倍;3、免疫功能低下、易感染。 一、膜性肾病的病因 20%-25%的膜性肾病继发于其他疾病如乙型病毒性肝炎或其它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类风湿性关节炎等)、药物(金制剂、青霉胺等)、肿瘤等,积极治疗原发病或去除致病因素可缓解甚至消失。然而大部分膜性肾病的病因并不明确,属于特发性膜性肾病(idopathic membranuous nephropathy, IMN)。特发性膜性肾病 在我国约占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10%,其进展缓慢,临床表现轻重不一,经过各异,预后 差别也较大,40-60%的患者5 到20 年或更长时间后可能进入终末期肾脏病。该病迄今没 有满意的治疗方法。目前国内外绝大多数学者认为:特发性膜性肾病是针对肾小球脏层上 皮细胞(足细胞)膜抗原成分、由自身抗体介导、补体参与的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系统功能的紊乱导致了该病的发生,而致病靶抗原与抗体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是这一 系列病理过程发生的始动因素。 二、膜性肾病的抗原

狼疮性肾炎中医诊疗方案

狼疮性肾炎中医诊疗方案 (2018年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参照美国风湿病学会1997年修订的SLE分类标准[1]。SLE分类标准的11项中,符合4项或4项以上者,在除外感染、肿瘤和其他结缔组织病后,可诊断SLE。同时具备第7条肾脏病变即可诊断为狼疮性肾炎。 表1 美国风湿病学院1997年修订的SLE分类标准 1.颊部红斑固定红斑,扁平或高起,在两颧突出部位,常不累及鼻唇沟附近皮 肤 2.盘状红斑片状高起于皮肤的红斑,黏附有角质脱屑和毛囊栓;陈旧病变可发 生萎缩性瘢痕 3.光过敏对日光有明显的反应,引起皮疹,从病史中得知或医生观察到 4.口腔溃疡经医生观察到的口腔或鼻咽部溃疡,一般为无痛性 5.关节炎非侵蚀性关节炎,累及2个或更多的外周关节,有压痛,肿胀或积 液 6.浆膜炎胸膜炎或心包炎 7.肾脏病变尿蛋白>0.5g/24小时或+++,或管型(红细胞、血红蛋白、颗粒或 混合管型) 8.神经病变癫痫发作或精神病,除外药物或已知的代谢紊乱 9.血液学疾病溶血性贫血,或白细胞减少(<4×10^9/L),或淋巴细胞减少(<1.5 ×10^9/L),或血小板减少(<100×10^9/L) 10.免疫学异常抗ds-DNA抗体阳性,或抗Sm抗体阳性,或抗磷脂抗体阳性(后者包括抗心磷脂抗体、或狼疮抗凝物阳性、或至少持续6个月的梅毒血清试验假阳性三者之一) 11.抗核抗体在任何时候和未用药物诱发“药物性狼疮”的情况下,抗核抗体滴 度异常 (二)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狼疮性肾炎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1.风水相搏证:泡沫尿,眼睑头面先肿,继而遍及全身,上半身肿甚,来势 迅速,皮肤薄而发亮,小便短少,或见恶寒重发热轻,无汗。舌淡,苔薄白,脉 浮紧。 2.阴虚内热证:泡沫尿,下肢浮肿,乏力,腰膝酸软,两颧红赤,形体消瘦,

颈痹(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优选.)

颈痹(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 【定义】 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症”。因颈部的椎体、关节、韧带和椎间盘发生退行性改变,引起钙化、损伤、增生或关节紊乱,刺激或压迫颈神经根、椎动脉、交感神经或脊髓而致颈痛和其它综合症状。 本病属中医“痹症”、“颈肩痛”、“颈强”等范畴,好发于40-60岁中老年人。本病常因年老体衰、肝肾不足、筋骨失养;或久坐耗气、劳损筋肉;或感受外邪、客于经脉,或扭挫损伤、气血瘀滞经脉痹阻不通所致。 【诊断标准】 (一)中医诊断标准 根据《针灸治疗学》(王启才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发病缓慢,以头枕、颈项、肩背、上肢等部疼痛以及进行性肢体感觉和运动功能障碍为主症。轻者头晕、头痛,恶心,颈肩疼痛,上肢疼痛、麻木无力;重者可导致瘫痪,甚至危及生命。 (二)西医诊断标准 根据《外科学(第七版)》(吴在德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1.神经根型 发病率最高,主要症状为:疼痛向上臂、前臂和手指放射,手指有麻木过敏、异样感,手指活动不灵、仰头、咳嗽、喷嚏可加重疼痛,肩胛、上臂、前胸区有疼痛感。X线平片显示颈椎生理前凸消失,椎间隙变窄,椎体前、后缘骨质增生,钩椎关节、关节突关节增生及椎间孔狭窄等退行性改变征象。CT或MRI可见椎间盘突出、椎管及神经根管狭窄及脊神经受压情况。 2.交感神经型 表现为头晕、偏正头痛、枕部疼痛、眼睑下垂、视物模糊、瞳孔散大或缩小甚至失明。眼窝肿痛、心跳加快、心动徐缓,心前区疼痛,肢体发冷,肢体、头颈、面部、发麻疼痛。X线、CT、MRI等检查结果与神经型颈椎病相似。 3.椎动脉型 表现为椎间隙狭窄,颈椎不稳或颈椎关节骨质增生、手压迫或刺激,动脉血流暂时受阻,因痉挛而阻塞或梗塞。 4.脊髓型 早期为单侧或双侧下肢麻木,以后发展为肌力虚弱,行走困难,大小便功能障碍,或各种类型瘫痪。X线平片表现与神经根型相似。脊髓造影、CT、MRI可显示脊髓受压情况。脑脊液动力学测定、核医学检查及生化分析可反映椎管通畅程度。 【辨证分型】 (一)痹痛型 颈项拘急疼痛,常在体虚受邪之时而发,或久卧高枕,长期低头工作所致。颈痛牵掣上臂,项强难以回顾,发病急骤,舌苔薄白,脉浮紧。 (二)气滞血瘀型 颈肩部疼痛如针刺刀割,手指麻木,伴蚁走感,或面部刺痛,唇颊发麻,病程较长,舌暗紫,脉弦涩。 (三)肝阳挟痰型 多见于年过五旬之人,颈臂酸痛重着,伸展不利,伴有头晕、目眩、恶心,甚至猝倒,常有烦躁易怒,面红潮热,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膜性肾病的中西医认识

膜性肾病的中西医认识 发表时间:2014-03-20T11:07:28.797Z 来源:《中医学报》2013年8月第23卷供稿作者:刘学永李静华陈峰郭术莲 [导读] 近几十年来,通过众多学者的深入讨论,对此病的发病机制认识逐渐丰富,在靶抗原、免疫介导、分子生物学、遗传基因等方面的研究上,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形成了如体液免疫、炎症介导和遗传因素等学说。 刘学永李静华陈峰郭术莲 京东誉美中西医结合肾病医院肾内科河北廊坊065000 【中图分类号】R256 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8999(2013)08-0036-01 膜性肾病(MN)是以肾小球基底膜(GBM)上皮细胞下免疫复合物沉积伴GBM弥漫增厚为特征的一组疾病[1]。约20~25%膜性肾病是有继发因素引起,无继发因素引起的称为特发性膜性肾病(IMN)。临床上发病率较高,好发于中老年人,常以肾病综合征为主要表现,是成人肾病综合征中属最常见的病理类型之一,约占其三分之一[2]。病变呈慢性进行性发展,40~60%的患者在5~20年内发展为终末期肾衰竭[3]。 近几十年来,通过众多学者的深入讨论,对此病的发病机制认识逐渐丰富,在靶抗原、免疫介导、分子生物学、遗传基因等方面的研究上,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形成了如体液免疫、炎症介导和遗传因素等学说。目前,普遍认为IMN是原位免疫复合物所致的肾小球疾病[4]。认为IMN是Th2介导的体液免疫所致,导致以IgG4为主的原位免疫复合物在肾小球基底膜(GBM)上皮细胞侧形成,并激活补体,导致膜攻击复合物(C5b-9)刺激足细胞释放炎症介质引起蛋白尿和GBM损伤[5]。在治疗上西医对于本病目前主要是以免疫抑制为主。大量循证医学研究结果显示,糖皮质激素对诱导MN患者临床缓解、延缓肾功能不全进展或是降低患者病死率等方面均无明显益处,都不主张单用,临床上常激素联合细胞毒类药物应用。但大量国内外文献均表明,激素联合环磷酰胺等细胞毒类药物虽对本病有一定疗效,但是无法避免诸如感染、复发、库兴综合征等并发症的出现,同时由于个体差异和医疗条件的限制,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对免疫抑制剂不敏感,或是治疗不规范,易复发;加之并发症治疗不及时等使IMN的治疗成为肾脏病领域的一个的难题。 在中医学中并无“膜性肾病”之病名,就其水肿、大量蛋白尿等临床特征而言,一般归属为中医“水肿”“尿浊”“虚劳”等病范畴。对于此病的病因病机,目前各家说法不一,认识不一。沈丕安认为,此病多责之于肾气亏虚、痰瘀热毒交阻。脾气虚,肾气虚,水湿津液代谢障碍,并进一步转化为致病的代谢产物-痰浊。故痰瘀互结是引起本病的重要原因[6]。张铎等认为,膜性肾病病因有内因和外感两类,脾肾两虚,脾虚不能运化则水湿潴留,肾虚不能气化则水湿内停,加之外感热毒之邪和激素热化,终致湿热毒邪互结伤肾,是该病基本病机,且贯穿于疾病的始终[7]。陈以平教授认为此病早期多为湿热蕴结,脾失健运,属邪实正虚,中后期多湿热已去,脾肾阳虚,属邪去正衰[8]同时总结出此病存在着“虚”“湿”“瘀”“热”四大病机[3][8],陈以平教授在多年的临床实践基础上,率先提出“膜性肾病肾小球基膜上皮细胞下弥漫的免疫复合物沉着当属中医理论中湿热胶着成瘀”的理论。张佩青认为此病脾肾虚损是主要病理基础,水湿是膜性肾病的主要病理产物,湿热是病情加重的重要病理因素,血瘀贯穿膜性肾病的始终[9]。在治疗上,吴康衡[10]将特发性膜性肾病分湿热内蕴、痰瘀互结、肾阳虚衰、精血匮竭4个证型辨证论治,治疗上以清热解毒、利湿益肾,消痰软坚、散结祛瘀,温补肾阳、利水消肿,益气养血、填精补髓为法。刘玉宁[11]则将本病分为瘀水交阻、湿热内蕴、脾虚气虚3个证型论治,治疗上以化痰利水、活血化瘀,清利湿热、疏通三焦,补脾益肾、利水消瘀为法。刘宏伟等[12]将本病分为:①脾气虚弱、水湿逗留型,治以健脾益气、利水渗湿,参苓白术散加减。 ②脾肾阳虚、水湿泛滥型,治以温肾健脾、通阳利水,真武汤合苓桂术甘汤或五苓散加减。③气阴两虚、湿瘀阻络型,治以益气养阴、活血清利,参芪地黄汤加减。④肝肾阴虚、湿热留恋型,治以滋补肝肾、清利湿热,知柏地黄汤加减。胡燕[13]认为,本病应以健脾补肾、扶正治本,化瘀解毒、祛邪治标为治疗大法,沈丕安[6]认为,治疗本病当以燥湿化痰、活血化瘀、清热解毒为大法,陈以平[8]认为早期,以清热利湿、益气活血为主,中后期以健脾补肾、益气活血为主。 综上所述,虽然中、西医对于IMN研究在病因认识、临床治疗方面均取得了相当进展。但到目前为止,均无统一的说法和一个有效的治疗方药,虽各家使用中药单复方治疗IMN,均有改善临床症状,保护肾脏的报道,但具体机制尚缺乏大范围临床验证,中医治疗现今仍停留在临床观察阶段,对中草药及其复方在临床治疗的作用机理的实验研究开展的不够,且存在疗效判断欠科学,实验设计缺乏大规模的随机对照研究、且重复性低,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可信性。 我们在多年的临床工作中观察到,从膜性肾病当属中医“脾肾阳虚,痰凝血瘀”之证的角度着手,给予温肾健脾,化痰祛瘀法治疗IMN,每能取得较好的疗效,据此我们推断,“脾肾阳虚,痰凝血瘀”当为本病的根本症候,而现代医学中的IMN的免疫复合物实为中医理论中的“痰瘀”。通过对IMN系统的临床研究,我们将进一步认识“痰瘀”在此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机理,同时通过现代医学中的免疫复合物与中医理论中的“痰瘀”理论的相结合,将为肾脏病理学引入中医微观辩证临床思维之中成为可能,这将促使中医理论更好的与现代的诊查设施相融合,让中医的辩证体系能与时俱进,增加更多中医微观辩证的内容,大大促进“现代中医体系”的完善与飞跃。 参考文献 [1]王海燕.肾脏病学(第3版)[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032. [2]陈以平,邓跃毅.特发性膜性肾病[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7,8(8):435 437. [3]陈以平.益气活血化湿方案治疗膜性肾病之研究[J].上海医药大学学报,2009,23(1):1 3. [4]Ronco P,Debiec H.Antigen identification in membraous nephropathy moves toward targeted monitoring and new therapy.J Am Soc Neph-rol,2010,21(4):564 569. [5]章友康.特发性膜性肾病的诊断治疗进展[J].内科急危重症杂志,2012,18(2):118 [6]夏海岩,周家俊,龚学忠,等.沈丕安运用金雀根汤治疗膜性肾病1例[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8,42(1):819 820 [7]张铎,黄九香.中西医结合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临床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2,3(3):141 144.[8]高志卿,邓跃毅,王琳.陈以平教授分期论治膜性肾病[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4,38(2):35 36 [9]李莲花,于卓,张佩青.张佩青治疗膜性肾病经验[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12,13(1):6 7 [10]罗勤.吴康衡教授治疗膜性肾病的学术思想及临床实践[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10,11(8):667 668 [11]刘玉宁.中西医结合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16(1):1 3

消渴病中医诊疗方案(2015)[1]汇总

消渴病(2 型糖尿病)中医诊疗方案 (2015年优化) 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以及机体靶组织或靶器官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引起的以血糖水平升高,可伴有血脂异常等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 一、诊断: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制订的《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 做为诊断标准。 1、临床表现:多饮、多尿、多食,形体消瘦等为主要依据或中 年以后发病,嗜食膏梁厚味,形体肥胖,伴有肺痨、水肿、眩晕、胸痹、中风、雀目、痈疽等病症考虑消渴病的可能。 2、血糖检查:空腹血糖≥7.0mmol/L;或糖耐量试验中服糖后2小时血糖≥11.1mmol/L;或随机血糖≥11.1mmol/L。 二、中医治疗 (一)辨证分型 1、痰(湿)热互结证 症状:形体肥胖,腹部胀大,口干口渴,喜冷饮,饮水量多,脘 腹胀满,易饥多食,心烦口苦,大便干结,小便色黄,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 治法:清热化痰。 方药:小陷胸汤(《伤寒论》)加减。 全瓜萎、半夏、黄连、枳实、马齿苋

加减:口渴喜饮加生石膏、知母;腹部胀满加炒莱菔子、焦槟榔。 偏湿热困脾者,治以健脾和胃.清热祛湿.用六君子汤加减治疗。 2、热盛伤津证 症状:口干咽燥,渴喜冷饮,易饥多食,尿频量多,心烦易怒, 口苦,溲赤便秘,舌干红,苔黄燥,脉细数。 治法:清热生津止渴。 方药:糖宁1号方加减 天花粉、石膏、黄连、地黄、太子参、葛根、麦冬、乌梅、大黄、鬼箭羽、马齿苋、玄参、知母 3、气阴两虚证 症状:咽干口燥,口渴多饮,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形体消瘦, 腰膝酸软,自汗盗汗,五心烦热,心悸失眠,舌红少津,苔薄白干或 少苔,脉弦细数。 治法:益气养阴。 方药:糖宁2号方加减 天花粉、葛根、麦冬、茯苓、乌梅、黄芪、西洋参、黄精、鬼箭羽、白术 加减:倦怠乏力甚重用黄芪;口干咽燥甚重加麦冬、石斛。 (二)兼夹证 1、兼痰浊 症状:形体肥胖,嗜食肥甘,脘腹满闷,肢体沉重,呕恶眩晕, 恶心口黏,头重嗜睡,舌质淡红,苔白厚腻,脉弦滑。 治法:理气化痰。

肾衰病(慢性肾衰竭)中医诊疗方案

肾衰病(慢性肾衰竭)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 部分》(GB/T16751.1-1997)。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肾脏病学》(王海燕主编,第 2 版,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及美国肾脏基金会2002 年制订的 K/DOQI“慢性肾脏病临床实践指南”(王海燕,王梅,译.慢性肾脏病及透析的临床实践指南Ⅱ,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年)。 症状:有慢性肾脏病史,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痛、倦怠、乏力、嗜睡等; 体征:当病人某一系统损害时,就可有该系统的体征。如:浮肿、贫血貌、 心动过速、心包摩擦音等。不明原因的高血压、贫血等,应考虑本病的可能; 经过肾活检或检测损伤标记物证实的肾脏损伤或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GFR)持续< 60ml/min · 1.73m2≥3 个月。肾脏损伤的标志物 包括蛋白尿、尿试纸条或尿沉渣异常或肾脏影像学检查异常。 (二)病期诊断 1.CKD-3期: GFR30~59ml/min ·1.73m2,临床出现乏力、轻度贫血、食欲减退等症状。 2.CKD-4期: GFR 15~29ml/min ·1.73m2,临床出现贫血、代谢性酸中毒、钙磷代谢紊乱、水电解质紊乱等。 3.CKD-5期:GFR <15ml/min ·1.73m2,酸中毒症状明显,全身各系统症状严重。 (三)证候诊断 1.脾肾气虚证: 症候:饮食减少,脘腹胀满,神疲乏力,腰膝酸软,小便频数而清,大便溏薄,面色萎黄,口淡不渴,舌淡有齿痕,苔薄白,脉细。 2.脾肾阳虚证: 症候:形寒怕冷,纳差,神疲乏力,腰膝酸软,小便频数而清,五更泻,面 色萎黄,口淡不渴,舌淡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细 3.气阴两虚证: 症候:倦怠乏力,腰酸膝软,口干咽燥,五心烦热,夜尿清长,舌淡有齿痕,脉沉。 4.阴阳两虚证:

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

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 病名 中医病名:颈痛 西医病名:颈椎病(ICD-10编码:M48.900)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参照2009年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 1.颈型颈椎病具有颈痛症状及颈部压痛点。 2.神经根型颈椎病具有根性分布的症状(麻木、疼痛)和体征,椎问孔挤压试验或者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 3.椎动脉型颈椎病具有颈性眩晕,可有猝倒史,旋颈试验阳性,多伴有交感神经症状。 4.脊髓型颈椎病具有脊髓损害的临床表现。 5.影像学所见与临床表现基本相符合。 (二)疾病分期 1.急性期:临床主要表现为颈肩部疼痛,颈椎活动受限,稍有活动即可使颈肩臂部疼痛加重,疼痛剧烈时难以坐卧,被动以健肢拖住患肢,影响睡眠。颈性眩晕,猝倒或四肢无力运动不灵活。 2.缓解期:临床主要表现为颈僵,颈肩背部酸沉,颈椎活动受限,患肢串麻疼痛,可以忍受。 3.康复期:颈肩部及下肢麻痛症状消失,但颈肩背及上肢酸沉症状仍存,受凉或劳累后症状加重。 (三)证候诊断 1.风寒痹阻证:颈、肩、上肢窜痛麻木,以痛为主,头有沉重感,颈部僵硬,活动不利,恶寒畏风。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2.血瘀气滞证:颈肩部、上肢刺痛,痛处固定,伴有肢体麻木。舌质暗,脉弦。 3.痰湿阻络证:头晕目眩,头重如裹,四肢麻木,纳呆。舌暗红,苔厚腻,脉弦细。 4.肝肾不足证:眩晕头痛,耳鸣耳聋,失眠多梦,肢体麻木,而红日赤。舌红少苔,脉弦。 5.气血亏虚证:头晕日眩,面色苍白,心悸气短,四肢麻木,倦怠乏力。舌淡苔少,脉细弱。 二、治疗方案:根据颈椎病的分型来选择如下方案 (一)手法 1.松解类手法 (1)基本手法: (2)通调督脉法: (3)间歇拔伸法: (4)牵引揉捻法: (5)拔伸推按法: 2.整复类手法 (1)旋提手法: (2)定位旋转扳法: (3)旋转法: (4)其他颈椎微调手法。 (二)针灸疗法

二期膜性肾病的治疗与体会

二期膜性肾病的治疗与体会 (2011-08-24 20:17:32) 转载▼ 标签: 杂谈 二期膜性肾病的治疗与体会 膜性肾病(MN),目前是导致成人肾病综合征的主要疾病之一.该病具有病程反复,慢性迁延的特点,也是导致成年人终末期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它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前者病因不明,后者多为恶性肿瘤,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结缔组织性疾病引起,它又分为四个时期.I 期,早期上皮细胞下沉积期, II期钉突形成期,III期基底膜内沉积期,IV 期硬化期. 这里我只讲解二期膜性肾病的治疗,我在治疗二期膜性肾病时,一般性况下,都是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西药用法是,按照治疗肾病综合征的一般方案,大量强地松,成人按1mg/kg/日的剂量,小儿2到2.5mg /kg/日剂量,加用钙片,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降脂药联合应用,大多数二期膜性肾病对激素无效.再加中药组方如:黄芪15克,当归10克,白花蛇草20克,仙灵脾15克,党参10克,山药10克,泽泻10克. 膜性肾病中医属水肿范畴,与肺,肾,脾脏功能失调有关,凡水肿等症乃肺肾脾三脏相干之病,盖水为之阴,故起本在肾,水化与气,故其标在肺,水惟畏土,故其制在脾,今肺虚则气不化精而化水,脾虚则土不制水而反克,肾虚则水无所主而

妄行.膜性肾病的发病多由湿热之邪蕴结,复由脾肾之气亏损,久则伤及肾气,造成脾不敛精,肾不固精,久则伤及血络,血瘀水停,病势缠绵.在这里我根据膜性肾病不同阶段进行辨证论治.但是在治疗过程中活血化瘀贯穿于整个过程中.在这 个过程中益气活血,清热利湿,温补脾肾. 在这里我根据个人体质不同用西药量不同来分几种类型治疗: 1 脾虚湿热型症见下肢浮肿,口干舌燥,纳差,口苦乏力,小便赤短,大便干结,舌红苔薄黄,脉濡数,治以益气活血,清热利湿为主.方法:党参,白术,猪苓,车前子,山药,丹参等. 2 脾肾阳虚型症见下肢浮肿,腰酸乏力,畏寒怕冷,面色少华,小便清长,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腻,舌边齿痕,脉沉细,治以益气活血,健脾补肾.方法: 黄芪,当归,白术,山药,丹参,益母草等. 3 肝瘀脾虚型症见下肢浮肿,倦怠无力,胁肋隐痛,胸腹胀满,纳差便溏,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缓,多见于乙肝相关性肾病.治以健脾利湿,清热解毒为主,方法黄芪,白术,当归,山药,茵陈,大枣等. 体会 由于膜性肾病病情缓慢进行,迁延不愈,故在我所治愈的患者中一般需要 150天.有95%以上都可全愈.在治疗二期膜性肾病的过程中,中西医结合最重要,对于尿中大量蛋白质流失时,24小时蛋白定量>5克以上,血纤维蛋白原升高,在这种情况下根据病情加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注意诱因,有炎症时及时治疗.

-特发性膜性肾病的发病机制及诊治进展

特发性膜性肾病的发病机制及诊治进展 王亚平 北京军区总医院肾脏病科 膜性肾病(membranous nephropathy,MN)的诊断依赖于肾活检,主要包括毛细血管壁增厚,免疫荧光见IgG和C3 沿毛细血管壁沉积,以及电镜下可见上皮下致密物沉积。膜性肾病分为特发性和继发性。继发性膜性肾病多见于儿童,约占75%。成人约占25%。在IMN 中, IgG 中主要是IgG4 亚型沉积,其他亚型沉积主要见于继发性MN 。继发性膜性肾病可继发于肿瘤、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药物、家族遗传性和代谢性疾病等。特发性膜性肾病( idiopathic membranousnephropathy, IMN )是指排除了继发性膜性肾病后,原因不明的肾小球疾病。IMN 与继发性MN鉴别十分重要,因为继发性MN主要针对病因治疗。 成人MN大约80%表现为肾病综合征,约20%患者可出现自发性完全缓解,15-20%部分缓解。缓解可发生在病程的18-20月,50%患者会持续存在肾病综合征,其中30%会在10年内进展至ESRD。预后与年龄、性别、蛋白尿的程度、发病时的肾功能状态有关。 特发性膜性肾病发病机制进展 特发性膜性肾病的预后存在自发缓解和肾功能逐渐恶化的两种趋势,发病机制和疗效难以预测。目前IMN的发病机理仍在研究中,一般认为上皮侧原位免疫复合物的形成导致补体激活,形成膜攻击复合物C5b-9、氧自由基,从而引起一系列细胞因子和炎症因子的活化,导致肾小球滤过膜及小管间质的损伤。2009年,由美国波士顿大学医学院贝克(LH.Beck)等发现,正常足细胞表面的膜蛋白M型磷脂酶A2受体(PhospholipaseA2 Receptor,PLA2R)是膜性肾病的靶抗原,并在IMN患者血清中检测到抗PLA2R自身抗体,由此确立了IMN自身免疫性肾脏病的性质,即由抗足细胞表面抗原成分的抗体介导,上皮下原位免疫复合物形成导致补体活化及足细胞损伤。磷脂酶A2的1型受体(PLA2R1)是参与成人IMN致病主要抗体,70%IMN患者体内具有针对PLA2R1的循环抗体。而继发性膜性肾病、其他类型的肾小球疾病、正常人均为阴性,其诊断IMN的敏感性>75%,特异性100%。此外观察到,抗PLA2R抗体属IgG 4型,其滴度与患者的蛋白尿消长相关联,随着治疗的生效,抗PLA2R抗体滴度先行降低,随后出现蛋白尿的减少。IMN病情缓解时抗体转阴,病情复发时则再度阳性。 另外30%IMN的患者中可能存在其它导致疾病的内源性肾小球抗原,但抗原的靶目标还未知。2014年11月,肾小球疾病临床研究又取得了一些新的重要进展, 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再次刊发了一项新的研究,并取得了新的令人惊奇的发现。主要针对确定PLA2R1之外的肾小球抗原的循环抗体,Tomas等进行了一项研究,发现15例IMN患者的血清中存在针对1型血小板反应蛋白7A域(THSD7A)而非PLA2R1的循环抗体,并且证实THSD7A是参与成人IMN发病的第二个抗原。该研究在PLA2R1抗体阴性的IMN患者血清中发现了分子量大小为250kD的肾小球蛋白-THSD7A,以及针对THSD7A而非PLA2R1

水肿病(特发性膜性肾病)中医诊疗方案

水肿病(特发性膜性肾病)中医诊疗方案 (2019年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考2008年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疾病诊疗指南》、2002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以周身水肿,或眼睑、足跗浮肿,尿中泡沫增多为主症。 2.西医诊断标准 参考《KDIGO肾小球肾炎临床实践指南》[1]、《临床诊疗指南—肾脏病学分册》[2]及《肾脏病学》[3]。 (1)临床表现为肾病综合征(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高度浮肿、高脂血症),可伴少量镜下血尿; (2)部分病人伴高血压; (3)肾活检病理诊断为特发性膜性肾病; (4)血抗磷脂酶A2受体(PLA2R)抗体阳性; (5)排除继发因素。 (二)证候诊断 参考《慢性肾小球肾炎的诊断、辨证分型及疗效评定 (试行方案) 》[4]、2002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1.本虚证: (1)气阴两虚证:周身水肿,或眼睑、足跗浮肿,尿中泡沫增多,面色少华或面色晦暗,倦怠乏力,易感冒,腰酸膝软,手足心热,口干咽燥,午后潮热。舌红或淡红、苔薄或少苔,脉细或细数。 (2)肺脾气虚证:周身水肿,或眼睑、足跗浮肿,尿中泡沫增多,神疲懒言,纳少、腹胀,易感冒,自汗,大便溏。舌淡红,舌体胖、或舌边有齿痕,苔薄白,脉细弱。 (3)脾肾阳虚证:周身水肿,或眼睑、足跗浮肿,尿少,尿中泡沫增多,面色晄白,形寒肢冷,腰膝酸软,甚则出现胸腹水,神疲乏力,腹胀纳差,大便稀溏,性功能低下或月经失调。舌淡胖、有齿印,苔白滑, 脉沉细或沉迟无力。 (4)肝肾阴虚证:周身水肿,或眼睑、足跗浮肿,尿中泡沫增多,目睛干

涩,眩晕耳鸣,咽干舌燥,腰酸膝软,潮热盗汗,失眠多梦,五心烦热,大便偏干。舌红,少苔,脉细数,或弦细数。 2.标实证: (1)瘀血内阻证:周身水肿,或眼睑、足跗浮肿,尿中泡沫增多,腰部刺痛,或久病;或见面色晦暗或黧黑,唇色紫暗或有瘀斑,肢体麻木。舌暗,或舌有瘀点、瘀斑,或舌下脉络瘀滞,脉细涩或涩。 注: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往往存在高凝状态,故瘀血内阻的病机贯穿疾病全程,与其他证候同时存在。 (2)风湿内扰证:周身水肿,或眼睑、足跗浮肿,尿中泡沫增多,短期内加重;有新近出现或加重的困乏和水肿,舌红或淡红,苔薄腻,脉弦或弦细或沉。 (3)水湿内停证:周身水肿,或眼睑、足跗浮肿,尿中泡沫增多,肢体困重,胸闷腹胀,纳呆,便溏。舌淡胖苔白腻,脉濡或缓。 (4)湿热内蕴证:周身水肿,或眼睑、足跗浮肿,尿中泡沫增多,胸脘烦闷,头重且沉,口苦口黏,纳呆泛恶,渴饮不多,大便粘滞,小便短赤,灼热涩痛。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论治 1.本虚证: (1)气阴两虚证 治法:益气养阴 ①推荐方药:参芪地黄汤加减。黄芪、党参、地黄、山药、当归、白芍、川芎、女贞子、旱莲草、金樱子、芡实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 ②饮食疗法:宜食益气养阴之物,忌辛辣、生冷、油腻之品。可选用莲子、红枣、山药、木耳等食物。 (2)肺脾气虚证 治法:补益肺脾 ①推荐方药:玉屏风散合补中益气汤加减。黄芪、党参、菟丝子、白术、防风、山药、地黄、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 ②饮食疗法:宜食补益肺脾之物,忌辛辣、油腻、生冷之品。可选用甘栗、红枣、山药、黄芪、胡萝卜、鸡肉等食物。 (3)脾肾阳虚证 治法:温补脾肾 ①推荐方药:实脾饮合济生肾气丸加减。干姜、附子、白术、茯苓、炙甘

(完整word版)颈椎病中医辨证

颈椎病 一、中医辨证分析(理法方药): 1、寒湿痹阻型 证见头痛或后枕部疼痛,颈僵,转侧不利;或头疼牵涉至上背痛,肌肤冷湿,畏寒喜热,颈椎旁可触及软组织肿胀结节。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弦证候分析:患者平素体虚,阳气不足,卫外不固,腠理空虚,复外感寒邪、湿邪,痹阻经脉、肌肉,而致营卫行涩,经络不通,发生疼痛,麻木,活动欠利,且患者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弦为寒湿痹阻之征。 治法:温经活血,祛寒除湿,通络止痛 方药:颈舒汤加减-----葛根30g 当归15g 桂枝15g 黄芪30g 炒白术15g 白芍12g 茯苓30g 狗脊15g 全蝎10g 炙甘草10g 羌活30g 独活30g 防己10g,水煎取450ml,150ml/次,每日三次,口服。 2、痰瘀阻络型 证见颈项痛如锥刺,痛势缠绵不休,按之尤甚,痛有定处,夜间加重,伴上肢麻木、头晕、欲呕。舌黯,舌体有少许瘀点,舌边有齿痕,苔白腻或白滑,脉弦涩或弦滑 证候分析:邪痹经脉,络道阻滞,气血津液输部失施,血滞为淤,津停为痰,淤组经脉,而致关节疼痛,屈伸不利,且患者舌黯,舌体有少许瘀点,苔白腻或白滑,脉弦涩、弦滑为痰瘀阻络之征。 治法:祛湿化痰,通络止痛 方药:颈舒汤加减------葛根18g 当归15g 桂枝9g 黄芪12g 白术12g 白芍12g 茯苓12g 狗脊15g 全蝎6g 炙甘草6g 法半夏12g 陈皮9g 红花12g 丹参12g ,水煎取450ml,150ml/次,每日三次,口服。 3、气血两虚型 证见头昏,眩晕,视物模糊或视物目痛,身软乏力,纳差,颈部酸痛,或双肩疼痛。舌淡红或淡胖,边有齿痕。苔薄白而润。脉沉细无力 证候分析:患者素体自虚,气血生化不足,复又外感寒邪、湿邪痹阻经脉,

外科 脱疽(糖尿病性足病)中医诊疗方案

脱疽(糖尿病性足病)中医诊疗方案 (2019年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考2011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糖尿病足》。 (1)糖尿病患者有肢端血管和(或)神经病变和(或)合并感染者。 (2)糖尿病患者肢端有湿性坏疽或干性坏疽的临床表现和体征,并符合0~5 级坏疽标准者。 (3)踝/臂血压指数小于0.9 以下者。 (4)超声彩色多普勒检查,提示肢端血管变细,血流量减少造成缺血或坏疽者。 (5)血管造影证实,CTA、MRA 提示血管腔狭窄或阻塞,并有临床表现者。 (6)电生理检查,可见周围神经传导速度减慢或肌电图、体感诱发电位异常改变者。 (7)X 线检查,可见骨质疏松脱钙、骨质破坏、骨髓炎或关节病变、手足畸形及夏科关节等改变者。 具备前2 条,并结合后3~7 条中任何1 条即可确诊。 2.西医诊断标准 参考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周围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2002年制订的《糖尿病肢体动脉闭塞症临床诊断与疗效标准(草案)》。 (1)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2)有糖尿病病史,或空腹血糖值升高,尿糖测定阳性者。 (3)有慢性肢体动脉缺血表现:肢体麻木、怕冷(或怕热)、间歇性跛行、瘀血、营养发生改变,肢体感觉减退或皮肤发红灼热,甚者发生溃疡或坏疽;常四肢发病,以下肢为重。 (4)各种检查证明有肢体动脉狭窄闭塞性改变,下肢以腘动脉以远动脉病变为最多见。 (5)常伴有高血压病、冠心病、高脂血症、肾动脉血管病、脑血管病和眼底动脉血管病变等。 (6)排除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大动脉炎、雷诺氏病、冷损伤血管病等其它缺血性疾病。

(7)①肢体动脉无损伤检查:彩色多普勒、CT、DSA(数字减影)、血管超声、血管光电容积血流图检查证实有肢体动脉狭窄或闭塞者。②动脉造影以下肢动脉病变为主,腘动脉以远动脉病变占80%以上,血管病损形态颇似动脉硬化闭塞症,由于广泛的肢体动脉硬化、糖尿病,故动脉侧支血管较少,血管可发生迂曲、狭窄、闭塞。③多普勒踝部血压测定与肱部血压测定之比明显变小。④X线平片检查:主动脉弓、腹主动脉或下肢动脉有钙化阴影。 (二)分期诊断 1.未溃期:下肢无明显破溃。 2.已溃期:下肢已出现破溃。 (三)证候诊断 1.寒邪凝滞,痰瘀阻络证:肢体明显发凉、冰冷、呈苍白色,遇寒冷则症状加重,步履不利,间歇性跛行、多走疼痛加重,小腿酸胀,休息痛减。严重者持续疼痛,夜间尤甚、彻夜不寐。肢端、小腿有瘀斑,或足紫红色、青紫色,舌质淡或有瘀斑,苔薄白或腻,脉沉迟或弦涩。 2.热毒伤阴,瘀阻脉络证:足局部红、肿、热、痛,或伴溃烂,神疲乏力,烦躁易怒,口渴喜冷饮,舌质暗红或红绛,苔薄黄或灰黑,脉弦数或洪数,趺阳脉可触及或减弱。 3.湿热毒蕴,筋腐肉烂证:足局部漫肿、灼热、皮色潮红或紫红,触之患足皮温高或有皮下积液、有波动感,切开可溢出大量污秽臭味脓液,周边呈实性漫肿,病变迅速,严重时可累及全足,甚至小腿,舌质红绛,苔黄腻,脉滑数,趺阳脉可触及或减弱。 4.气血两虚,络脉瘀阻证:肢体麻木、疼痛,状如针刺,夜间尤甚,痛有定处,足部皮肤感觉迟钝或消失,皮色暗红或见紫斑;或溃后创面腐肉已清,肉芽生长缓慢,久不收口,周围组织红肿已消或见疮口脓汁清稀较多,经久不愈,舌质淡红或紫暗或有瘀斑,苔薄白,脉细涩,趺阳脉弱或消失。 5.脾肾阳虚,痰瘀阻络证:足发凉,皮温低,皮肤苍白或紫暗,冷痛,沉而无力,间歇性跛行或剧痛,夜间更甚,严重者趾端坏疽干黑,逐渐扩大,腰酸,畏寒肢凉,肌瘦乏力,舌淡,苔白腻,脉沉迟无力或细涩,趺阳脉弱或消失。 二、治疗方法 (一)辨证论治 1.寒邪凝滞,痰瘀阻络证 治法:温经散寒,化痰祛瘀 (1)推荐方药:阳和汤和桃红四物汤加减。麻黄、熟地、鹿角胶(烊化)、白芥子、炮姜炭、甘草、肉桂、桂枝、桃仁、红花、熟地、当归、川芎、赤芍、

颈椎病中药方

【颈脉通】葛根 25克,当归15 克,川芎30 克,黄芪35 克,蜈蚣 3 条,天麻9 克,地龙15 克,白芍15 克,钩藤 20 克,五灵脂 15克,泽兰 15 克,丹参 20 克。功能补气养血,袪风散寒,温通经络,活血化瘀,止痛。加减:兼手指麻木者加羌活 10 克,地龙 12 克,鸡血藤 20 克,首乌藤20 克;兼恶心、呕吐者加法半夏9 克,竹茹 15 克,天南星 6 克,炒 白术 15 克,生姜 6 克;痛甚者重用葛根35克,秦艽15 克;肝肾亏损者加续断15 克,炒杜仲 15 克;风寒痹阻型重用防风15 克,独活15 克,荆芥 15 克,羌活 15 克;血瘀重者加水蛭 3 克。临床运用该方临床可配合颈椎牵引、理疗、针灸及中药离子局部熏蒸效果更佳。 【老中医赵淑炳验方】威灵仙15 克,羌活15 克,当归15 克,白芍20 克,熟地15 克,川芎 15 克,葛根15 克,伸筋草20 克,黄芪30 克,姜黄15 克,乳香10 克,没药10 克,党参 10 克,甘草 6 克。每日 1 剂,水煎分 3 次服,连服10 剂为 1 疗程。煎取第 3 次药汁,用纱布或毛巾浸泡后热敷颈部,每天 2~3 次。笔者屡用效果明显,一般服药 1 疗程后症状明显减轻。这个我吃过有缓解但容易复发 【颈眼综合征31 例】均有视觉障碍或闪光暗点,视野缺损 ,甚至幻视 ,伴头痛、头晕 ,颈部酸困僵硬或肢体麻木 ,汗出等颈椎病表现。眼部检查排除眼睛的原发性病变,X 光检查颈椎有病理性改变。(治疗方法)全部病例均给予川芎嗪240mg~ 320mg, 加入 10%葡萄糖液 500ml 中静脉滴注 ,每日 1 次。(同时服中药颈椎方):太子参 20g、杭芍 30g、葛根 10g、枸杞 10g、菊花10g、决明子10g、补骨脂10g、怀牛膝20g、当归 20g、川芎 20g、生龙牡各 30g、灵仙 15~20g、白芥子10g、胆南星10g、桑枝 30g、泽泻 20g、连翘 15g,每日 1 剂水煎服 ,7 天为 1 个疗程 ,一般治疗 2 个疗程。痊愈19 例,有效 9例 ,无效 3 例 ,总有效率 90.3%。有效9例中 6例于短期内复发 ,但再用上述方法仍有效。(典型病例)芮某,男 ,46 岁,视力障碍伴两眼发作性灼 热 ,眼睑垂坠半年余 ,曾多方治疗无效,近期出现发作性眩晕头痛。诊见颈椎生理弯曲消失,颈4~5 后缘骨质增生 ,眼底检查和颅脑CT 扫描无异常改变 ,诊为颈眼综合征。予上法治疗,1 周后症状消失 ,2 周后临床获愈。嘱其注意颈部锻炼,勿长久低头伏案工作,睡眠时保持枕头松软 低位。随访 1 年未复发。 【脊髓型颈椎病案】主诉:双手麻木、握力弱,双下肢乏力 3 个月。加重 1 周。 3 个月前出现双手麻木、握力弱。一周前,上述症状加重,双手笨拙,持筷系扣不能,双下肢乏力,易 跌倒,束胸感,走路似蹋棉花,二便正常。颈椎后伸明显受限,双前臂尺侧,左手4、5 指、中指尺侧,右手尺侧 1个半手指感觉减弱,胸6、 7 节段感觉减弱,双手握力减弱,双下肢 肌张力明显增高,四肢肌腱反射亢进,双侧 Hoffmann's征、双 Babinski's 阳性。肌电图报告:双手内在肌(尺神经支配)和右尺侧腕伸肌失神经改变。96年 10月 10 日颈椎 MRI(GE,1.5T)报告: C5、6 椎间盘突出明显,压迫脊髓。苔薄,脉沉细辨证:早期痉证,晚期痿证(脊 髓型颈椎病)治则:早期益气化瘀利水,晚期益肾温经通络:黄芪 30g川芎 9g 白芍 9g白术 9g 汉防己 9g 米仁 30g 制半夏 9g生甘草5g。( 14 剂) 二周后,双下肢肌张力正常,束胸感、踏棉花感消失。再予益肾温经通络,处方如下:黄芪 30g 赤芍、白芍(各)9g 川桂枝 9g射干 9g生地熟地各 18g熟附片 9g补骨脂 30g 巴戟天 30g 汉防己 9g生甘草 5g。用七周后,除Hoffman's 征阳性,双下肢乏力外,余皆 正常。肌电图检查示:右手内在肌少量失神经改变。续按上法治疗 3 个月,症状、体征全部消失。 97 年 6 月 10 日在同样条件下做颈椎MRI 检查示: C5、6 突出椎间盘明显变小,受压 脊髓较治疗前变宽。 【毛德西 --疏颈活络汤】疏通经脉,散寒活络。葛根30 克,川羌活10 克,桂枝10 克,细辛 6 克,赤芍 30 克,鸡血藤 15 克,木瓜30 克,桑枝15 克,薏苡仁15 克,生甘草 10克。

消渴病(2型糖尿病)诊疗方案

消渴病(2型糖尿病)诊疗方案(住院)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中医防治指指南》(ZYYXH/T3.1~3.15—2007)。 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或尿糖增高等表现,是诊断消渴病的主要依据。有的患者“三多”症状不明显,但若中年之后发病,且嗜食膏粱厚味,形体肥胖,以及伴发肺痨、水肿、眩晕、胸痹、中风、雀目、痈疽等病症,应考虑消渴病的可能。 2.西医诊断标准:采用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病防治指南》(2007年)。 空腹血糖(FPG)≥7.0mmol/L(126mg/dl);或糖耐量试验(OGTT)中服糖后2小时血糖(2HPG)≥11.1mmol/L(200mg/dl);或随机血糖≥11.1mmol/L(200mg/dl)。 (二)证候诊断 (1)主证 ①肝胃郁热证:脘腹痞满,胸胁胀闷,面色红赤,形体偏胖,腹部胀大,心烦易怒,口干口苦,大便干,小便色黄,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②胃肠实热证:脘腹胀满,痞塞不适,大便秘结,口干口苦,或有口臭,或咽痛,或牙龈出血,口渴喜冷饮,饮水量多,多食易饥,舌红,边有瘀斑,舌下络脉青紫,苔黄,脉滑数。 ③脾虚胃热证:心下痞满,胀闷呕恶,呃逆,水谷不消,纳呆,便溏,或肠鸣下利,或虚烦不眠,或头眩心悸,或痰多,舌淡胖,舌下络脉瘀阻,苔白腻,脉弦滑无力。 ④上热下寒证:心烦口苦,胃脘灼热,痞满不痛,或干呕呕吐,肠鸣下利,手足及下肢冷甚,舌红,苔黄根部腐腻,舌下络脉瘀阻,脉弦滑。 ⑤阴虚火旺证:五心烦热,急躁易怒,口干口渴,渴喜冷饮,易饥多食,时时汗出,少寐多梦,溲赤便秘,舌红赤,少苔,脉虚细数。 ⑥气阴两虚证:消瘦,倦怠乏力,气短懒言,易汗出,胸闷憋气,脘腹胀满,腰膝酸软,虚浮便溏,口干口苦,舌淡体胖,苔薄白干或少苔,脉虚细无力。 ⑦阴阳两虚证:小便频数,夜尿增多,浑浊如脂如膏,甚至饮一溲一,五心烦热,口干咽燥,耳轮干枯,面色黧黑;畏寒肢凉,面色苍白,神疲乏力,腰膝酸软,脘腹胀满,食纳不香,阳痿,面目浮肿,五更泄泻,舌淡体胖,苔白而干,脉沉细无力。

32肾病科慢性肾衰(慢性肾脏病4~5期)中医诊疗方案(2018版)

慢性肾衰(慢性肾脏病4~5期)中医诊疗方案 (2017年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慢性肾衰[参照中华人民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GB/T16751.1-1997)国家技术监督局,1997]。 诊断依据:慢性肾衰是指由肾病日久,致肾气衰竭,气化失司,湿浊尿毒不得下泄,以少尿甚或无尿,或以精神萎靡,面色无华,口有尿味等为常见症状的肾衰病。 2.西医诊断标准 参考国际肾脏病组织2012年发布的《KDIGO-CKD指南》。 慢性肾脏病定义:1.肾损害≧3个月,肾损害指肾脏结构或功能异常,伴或不伴GFR降低,表现为以下之一:病理异常;或有肾损害指标,包括血或尿成分异常,或影像学检查异常;2.GFR<60ml/min/1.73㎡≧3个月,有或无肾损害。 病期诊断 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 CKD)分为: 1.CKD1期 2.CKD2期 3.CKD3期 4.CKD4期 5.CKD5期 (二)证候诊断 1.正虚证: (1)脾肾气虚证:倦怠乏力,气短懒言,食少纳呆,腰酸膝软,脘腹胀满,大便烂,口淡不渴。舌淡有齿痕,脉沉细。 (2)脾肾阳虚证:畏寒肢冷,倦怠乏力,气短懒言,食少纳呆,腰酸膝软,腰部冷痛,脘腹胀满,大便烂,夜尿清长。舌淡有齿痕,脉沉弱。 (3)气阴两虚证:倦怠乏力,腰酸膝软,口干咽燥,五心烦热,夜尿清长。舌淡有齿痕,脉沉。 (4)肝肾阴虚证:头晕,头痛,腰酸膝软,口干咽燥,五心烦热,大便干结,尿少色黄。舌淡红少苔,脉弦细或细数。 (5)阴阳两虚证:畏寒肢冷,五心烦热,口干咽燥,腰酸膝软,夜尿清长,

大便干结。舌淡有齿痕,脉沉细。 2.标实证: (1)水湿证:面肢浮肿,肢体困重,胸闷腹胀,恶心呕吐,纳呆便溏,舌淡胖苔白腻,脉濡或缓。 (2)湿热证:头重而沉,胸脘烦闷,口苦口粘,纳呆泛恶,尿色黄赤混浊,或灼热涩痛,大便粘滞不爽,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3)血瘀证:肢体刺痛、麻木,痛有定处,夜间加重,肌肤甲错,口唇紫暗,舌质黯淡或有瘀斑、舌下脉络迂曲,脉涩或结代。 (4)溺毒证:呕恶纳呆、口有氨味,神识呆钝,或烦闷不宁,皮肤瘙痒,衄血或便血,舌苔污浊垢腻,脉滑数。 二、治疗方法 (一)辨证论治 1.正虚证 (1)脾肾气虚 治法:益气健脾补肾 推荐方药:四君子汤加味。党参、黄芪、白术、淮山、茯苓、山萸肉、菟丝子、炙甘草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2)脾肾阳虚 治法:温补脾肾 推荐方药:实脾饮合肾气丸加减。熟附子、白术、茯苓、党参、干姜、仙灵脾、山萸肉、熟地、菟丝子、巴戟天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3)气阴两虚 治法:益气养阴 推荐方药:参芪地黄汤加减。黄芪、山萸肉、党参、熟地、淮山、茯苓、丹皮、首乌、菟丝子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4)肝肾阴虚 治法:滋补肝肾 推荐方药:六味地黄汤合二至丸加减。山萸肉、熟地、淮山、茯苓、丹皮、女贞子、旱莲草、白芍、泽泻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5)阴阳两虚 治法:阴阳双补 推荐方药:金匮肾气丸合二至丸加减。肉桂、仙灵脾、山萸肉、熟地、茯苓、泽泻、淮山、女贞子、旱莲草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