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九年级下沪科版第25.8正多边形和圆讲义教案

数学九年级下沪科版第25.8正多边形和圆讲义教案
数学九年级下沪科版第25.8正多边形和圆讲义教案

正多边形和圆(一)

一.内容综述

正多边形的有关计算方法、圆及简单组合图形的周长与面积的计算方法,是本单元的重点。实际上,这部分计算问题的解决大都是放在直角三角形(如下图△OAD)中解决的。掌握这些知识,一方面可以为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另一方面这些知识在生产和生活中常常用到,所以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在正多边形的有关计算中,如果分别以αn、a n、r n、R n、P n 和S n表示正n(n≥3,n为整数)边形的中心角、边长、边心距、半径、周长和面积,则有:

①αn= ;

②a n=2R n·sin ;

③r n=R n·cos ;

④+ ;

⑤P n=na n;

⑥S n= P n r n;

⑦S n= n sin .(因为一个三角形的面积

为:h·OB)

注意两点:1、构造直角三角形(弦心距、边长的一半、半径组成的)求线段之间的关系等;

2、准确记忆相关公式。

在圆的有关计算中,如果用R表示圆的半径,n表示弧或弧所所对的圆心角的度数,L 表示弧长,则有:

①圆周长:C=2πR。

②弧长:L=

③圆面积:S=πR2

④扇形面积:S扇形= = LR

⑤弓形面积可利用扇形面积与三角形面积的和或差来计算需根据不同的情况作出不同的处理:

(1)当弓形所含弧为劣弧时,S弓=S扇-S△

(2)当弓形所含弧为优弧时,S弓=S扇+S△

(3)当弓形所含弧为半圆时,S弓= S圆

⑥圆柱与圆锥的侧面积可以转化为计算侧面展开图的面积

二.例题分析:

例1.正六边形两条对边之间的距离是2,则它的边长是()

A、B、C、D、

解:如图1,BF=2,过点A作AG⊥BF于G,则FG=1,

又∵∠FAG=60°,

故选B。

说明:正六边形是正多边形中最重要的多边形,要注意正六边形的一些特殊性质。

例2.如图2,两个同心圆被两条半径截得的的长为6πcm, 的长为10πcm,若AB=12cm,求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

解:设∠O=α,由弧长公式得6π= , 10π= ,

∴OA= , OB= .

又∵AB=OB-OA,

∴12= - ,

∴α=60°,

∴OA= =18, OB= =30.

∴阴影部分的面积为:- = =96π

说明:本题主要考察弧长、扇形面积的有关计算,要熟记公式,正确运用。

例3.求证圆的外切正多边形的面积等于其周长与圆的半径的积的一半.

分析:外切正多边形可分成与边数相同个数的等腰三角形,其面积之和为正多边形的面积,而每个小三形的面积恰是边长与圆半径积的一半,故题易证.

证明:设外切多边形周长为P,内切圆⊙O半径为R,连结O与正多边形的各顶点及切点,如图

∵OM⊥AB,ON⊥BC,……,

∴S△OAB= OM·AB=R·AB,

= ON·BC=R·BC……,

S

△OBC

∴正多边形ABCD……面积为S= R(AB+BC+……)= R·P.

说明:圆的外切(或内接)正多边形的周长.面积的计算要通过所分成的n个等腰三角形进行,这也是由复杂到简单的一种转化,象四边形的问题一样,正n边形的问题首先应转化为三角形的问题,转化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关键。

例4.已知如图⊙O1为含120°弧的弓形的直径最大的内切圆,求证:这个内切圆的周长等于弧长的。

分析:欲证内切圆的周长和含此内切圆弓形的弧之间的关系,需求出:内切圆⊙O1的周长2πr,及弓形的弧AB的长,找到r与⊙O的半径R的关系,结论易证。

证明:设⊙O1切弓形于C、D,OA=R,O1C=r,

∵∠AOB=120°,∴的长= ×= πR,

又∵∠OAB= (180°-120°)=30°,∴OC= OA= R,

r= (OD-OC)= (R- R)= R,

又⊙O1的周长=2πr=2π·R= πR,

∴⊙O1的周长等于弧长的.

例5.已知如图半径OA=6cm,C为OB的中点,∠AOB=120°,求阴影部分面积S阴影ABC.

分析:欲求S阴影ABC,从图形上看是不规则图形,所以问题的关键是将不规则的图形转化为规则图形面积的和或差,观察图形会发现S阴影=S扇形OAB-S△ACO,故可求得.

解:由图示可知S阴影ABC=S扇形-S△ACO,

而S扇形OAB= =12π(cm2),

∴S△ACO= ×6×3·sin60°= (cm2),

∴S阴影ABC=(12π- )cm2.

说明:求阴影部分的面积,最关键的就是将不规则图形的面积转化为规则图形的面积的和或差,以上为例,S阴影可以折分为S扇形OAB与S DAOC的差,也可以折分为S DABC与S弓形AB 的和,但因为这两个面积,求起来较繁锁,所以到底用哪种方法,要有所选择。

例6.如图,若正六边形的面积为6 ,求正六边形内切圆的内接正三角形的面积.

分析:如下图,线段OC是正六边形的边心距,由内接正三边形的边长,则线段OC可以将两图形联系起来。

解:如图,设AB是正六边形的一条边长,C点为切点,CD为正六边形内切⊙O的内接正三角形的一条边长,过O点作OE⊥CD于E,分别连结OA、OB、OC、OD.

∴OC=R,AB=a6,BC= a6,∠BOC=30°,

CD=a3,CE= a3,OE=r3,∠COE=60°,

∵S6=6·S△OAB,∴S6=6×a6·OC=6 ,

∵OC=BC·cot30°,∴OC= a6,

∴6×a6·a6=6 ,∴a6=2,∴OC= ,

∵OE=OC·cos60°,∴OE= ,

∵CE=OC·sin60°,∴CE= ,∴CD=2CE=3,

∴S3=3×CD·OE,∴S3=3××3×= .

说明:

(1)此例涉及到正多边形的有关计算,其中涉及的是正六边形与正三角形.

(2)因此例的条件中涉及到正六边形的内切圆及内切圆的内接正三角形,所以它有一个图形之间相互转化问题,即正六边形的边心距是正三角形的半径,这种转化可以沟通两个正多边形之间的关系.

例7.如图,PA,PB分别切圆O于A、B,并且∠AOB是钝角,如果四边形PAOB的周长和

面积分别为8(1+ )和16 ,求劣弧AB与两切线所夹部分的面积,(即阴影面积)

解:连结OP ,

∵ PA 、PB 分别切⊙O 于A 、B, ∴ ∠OAP=∠OBP=90°, 又PA=PB,AO=BO

∴ Rt △PAO ≌Rt △PBO,

∴ Rt △PAO 的面积= ×四边形PAOB 的面积=8 .

又Rt △PAO 的面积= ×AO ·PA,

∴ OA ·PA=16 . 已知OA+PA=

×8(1+

)=4(1+ ).

∴ OA 、PA 为方程x 2-4(1+ )x+16

=0的两根,

解得x 1=4,x 2=4 ,但∠AOB 是钝角,∴ PA>OA,

∴ PA=4

,OA=4.

在Rt △PAO 中,tan ∠POA= = .

∴ ∠POA=60°,∠AOB=120°, 扇形OAB 的面积=

×42π=

π.

∴ 劣弧AB 与两切线所夹部分的面积为16 - π.

说明:求阴影部分的面积,首先要观察它的构成,是由四边形AOBP 的面积去掉扇形AOB 的面积.具体求它们的值时,尚须连结OP,构造直角三角形. 例8.如图,∠AOB=90°,AC ∥OB,OA=1, 是以O 为圆心的弧, 是以A 为圆心的弧,求图中阴影部分ABC 的面积.

分析:思考怎样转化为规则图形的面积运算?规则图形的面积如何计算? 解:连结AB,

∵ △AOB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 AB=

,

∵ ∠C=90°,OA=OB=1, ∴ S 扇形OAB = πR 2= , S 扇形ABC =

π(

)2=

,

S 弓形AmB =S 扇形OAB -S △AOB = - AO ·BO=

-

.

S 阴影=S 扇形ABC -S 弓形AmB

= -( - )

=

说明:

(1)求阴影部分的面积,涉及到扇形、圆形、弓形、梯形、三角形面积及弧长、周长等知识。

(2)进行分析时,一般注意:

第一:求阴影部分的面积,因不是一个规则的图形,不易直接求,需要从整体结构进行分析,将图形分解,转化为规则的能操作的基本图形,运用好面积的割补方法。

第二:求阴影部分的面积,可转化为先求空白部分的面积,再进行面积的加减运算。测试

选择题

1.已知两圆的直径分别为20cm和8cm,一条外公切线为8cm,则这两圆的位置关系是()

A、相离

B、外切

C、相交

D、内切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各边相等的圆外切多边形是正多边形;

B、任何正n边形都既是中心对称图形又是轴对称图形;

C、任何一个正多边形绕中心旋转,都与原来的正多边形重合;

D、任何正多边形都相似。

3.如果一个正多边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它的一个内角的,则这个正多边形的边数为

()

A、16

B、18

C、20

D、22

4.正六边形的边长为1,则它的面积为()

A、3

B、2

C、3

D、

5.正六边形的内切圆的半径与外接圆的半径之比是()

A、1∶

B、2∶

C、∶1

D、

∶2

6.如图,已知点A在两个同心圆的大圆上,ABC是小圆的割线,且

AB·AC=8,则圆环的面积为()

A、4π

B、8π

C、12π

D、16π

7.扇形的周长为28cm,面积为49cm2,则它的半径为()

A、7cm

B、cm

C、(14+7 )cm

D、7 cm

8.扇形的圆心角是150,面积是60πcm2, 则扇形的弧长为()

A、6πcm

B、8πcm

C、10πcm

D、12π

cm

9.正三角形的边心距、半径和高的比是()

A、1∶2∶3

B、1∶∶

C、1∶∶3

D、1∶2∶

10.如图3,大的半圆的弧长为a,n个小圆的半径相等,且互相

外切,其直径之和等于大半圆的直径,若n个小半圆的总弧长为b, 则

a与b之间的关系是()

A、a=b

B、a=nb

C、a= b

D、a=πb

答案与解析

答案:1.C 2.C 3.D 4.D 5.D 6.B 7.A 8.C9.A10.A 解析:

1.关键是求出O1O2,∵O1O22=(R-r)2+82=36+64=100,

∴O1O2=10,

R+r=14,R-r=6,则R-r

∴两圆相交。

2.选项为C。

反例:

A,菱形各边相等,四边可以与同一圆相切,但不是正四边形。

B,正三角形不是中心对称图形。

D,边数不同,不可能相似。

3.设正多边形边数为n,外角和为360°,内角和为(n-2)·180°,

则一个外角度数为,一个内角,

∴= ·

∴n=22。

6.如图:作AE切小圆于E,连AO,OE,则AE2=AB·AC=8,

S

圆环=OA 2π-OE2π=(OA2-OE2)π=AE2π=8π。

7.设扇形半径为R,圆心角为n,

解得R=7。

8.解:=60π,∴R=12,

∴l= =10π。

9.解:如图2,OD是正三角形的边心距,OA是半径,AD是高,设OD=r,则AO=OB=2r,AD=3r,

∴OD∶BO∶AD=r∶2r∶3r=1∶2∶3。故选A。

10 解:设大半圆的半径为R,小半圆的半径为r,由题意,得a=πR.

∴R= ,∴小圆的半径r= ,

∴每个小半圆的弧长为π·= ,

∴n个小半圆的总弧长b=n·=a,即b=a,故选A。

评注:本题的关键是大半圆的半径和小半圆的半径之间的关系,然后通

过弧长和半径之间的关系求解。

中考解析:

例1.(杭州市)已知一个正三角形和一个正六边形的周长相等,求它们的面积的比值。

解:设正三角形边长为a,则周长为c1=3a,面积S1= a2;

又设正六边形边长为b,则周长为c2=6b,面积S2= b2

由c1=c2,得a=2b,

S1:S2= a2: b2= b2: b2= .

则它们的面积的比值为

考点:正多边形的面积求法

评析思路:问题的关键是根据周长的关系求出正三角形和正六边形的边长的关系,分别求出正三角形的面积,正六边形的面积,然后可知它们比值。

例2.(吉林省)如图,一扇形纸扇完全打开后,外侧两竹条AB、AC的夹角为120°,AB 长为30cm,贴纸部分BD长为20cm,贴纸部分的面积为()cm2

A、B、C、800πD、500π

考点:环形,扇形的面积。

评析思路,利用扇形面积的求法,分别求出大扇形,小扇形的面积,然后求差即可。也可以用环扇的面积等于圆环的面积的三分之一。答案为A。

例3.(贵阳市)如图,正方形的边长为2,分别以两个对角顶点为圆心,2为半径画弧,则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是().

(A)4-2 (B)2 -4(C)-2(D)2(4- )

考点:圆的面积正方形面积

评析:连正方形对角,重新拼图知,阴影部分面积等于半圆面积与正方形面积的差。答案为B。

例4.(重庆市)如图,矩形ABCD中,AB=1,AD= ,以BC

的中点E为圆心的弧MPN与AD相切,则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为()

(A)(B)(C)(D)

考点:矩形的性质、扇形面积的求法

评析思路:由条件可知道扇形半径为AB长,而E又是BC的中点根据矩形的对边相等

可知BE= ,再利用直角三角形边角的关系,易求得∠BEM=∠CEN=30°,∴∠MEN=120°,扇形面积是半径是1的圆面积的。

说明:此小题也是一个综合型小题,只有掌握扇形面积的求法,

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答案为D。

例5. (北京市东城区)如果圆锥的底面半径为5,母线长为10,

那么圆锥的侧面展开图的面积是.

考点:扇形面积计算圆锥侧面展开图

评析:圆锥侧面展开图是一个扇形,扇开的弧长为圆锥底面

周长,扇形的半径为圆锥的母线长,根据扇形面积公式得

,所以答案为50π。

黄金分割、黄金数、黄金长方形

1.黄金分割和黄金长方形

17世纪欧洲著名科学家开普勒曾说过:“几何学有两个宝藏,一个是勾股定理,一个是黄金分割”。什么是黄金分割?给定一条线段AB,见(图)

(1)过B作BD⊥AB,截BD= AB;

(2)连AD,以D为圆心,BD为半径画弧交AD于E;

(3)以A为圆心,AE为半径画弧交AB于C,则C点将线段AB作黄金分割。C点是线段AB的黄金分割点。线段AC和AB之比,即大约等于0.618.

黄金分割是个非常古老的数学问题。2500年前的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是以五角星为他们的派徽。画一个五角星,见(图),用尺子量一下GJ、GK和GL的长度,求比值和,你会发现它们大约都等于0.618,也就是说,这都是黄金分割。

你也许会问:这个0.618是怎样来的呢?下面介绍它的来历:任取一条线段AB,我们想在线段AB上找一点C使得。

满足上面比式的分点C可以用代数方法求得:

设AB=L,AC=x,此时CB=L-x,(如图),上述的比式就变成为,

交叉相乘得L2-Lx=x2,

整理得x2+Lx-L2=0.

这是一个一元二次方程,用求根公式可得

x=

= L

≈0.618L.

从这里可以看出0.618是的近似值。C点是线段AB的黄金分割点,把或

0.618叫做黄金数。

2.神庙、雕塑和优选法

黄金分割非常重要,它在数学、美术、建筑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比如,古代希腊人就已经发现:如果一个长方形的长和宽是由黄金分割来组成的话,看上去比其他长方形更协调、更好看。古希腊的一些著名建筑,它的高与长之比恰好是0.618。希腊的巴台农神庙,是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建筑,它的高和宽之比就是0.618。

古希腊人还认为,最优美的人体应该是肚脐把身长作黄金分割。保存下来的古希腊雕塑作品充分说明了他们的观点。著名的雕塑作品“执矛者”、“宙斯”以及那爱与美之神“维纳斯”,无不表现出最美的人体。

北京城的内城建筑也用到黄金分割。北京的正阳门是北京内城的正南门,而大明门(后曾改称“大清门”、“中华门”,现已不存在了)才是进入皇宫的南大门。然后顺着御道北上,依次经过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到达太和殿。景山是整个皇宫的屏风。从大明门

到景山总长为5里,从大明门到太和殿庭院中心的距离是3.09里。两者之比=0.618.

太和殿庭院中心是皇宫南北长的黄金分割点。

黄金分割是最美的分割,在很长时间内曾统治着西方世界的建筑美学观点。法国的巴黎圣母院就是一个杰出的代表。它的整个结构是按着黄金长方形建造的。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也掌握着这个奇妙的比例。达·芬奇闻名于世的作品《蒙娜丽莎》就是按着黄金分割的比例来构图的。

不知你注意过没有?有经验的报幕员自有她的风度。一上台,她不走到台口的中央,而是站在离右边(或左边)三分之一多一点的地方,使观众感到她十分大方,十分恰当,十分和谐。用数学观点来解释,她站的位置恰好是“黄金分割点”。

黄金分割是个很古老的数学问题,过去人们大多是从美学角度来研究它。近几十年数学上出现一个新的数学分支——最优化方法,它给黄金分割找到了新的用途。

从1970年开始,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推广的优选法,就是最优化方法的一种。优选法是一种又快又省的试验方法。下面举一个例子:比如要配制一种农药来治虫,兑多少水合适?水兑多了,农药的浓度太低,杀不死害虫;水对少了,农药的浓度过大,既浪费农药,又给农作物造成药害。农药和水配成什么比例最合适,是需要通过试验来确定的。

如果预先知道稀释倍数在1000到2000之间,这就出新一个问题:怎样才能用最少的试验次数,找出最理想的数据呢?可以把稀释倍数1000和2000看作是线段AB的两个端点,

见图,选择AB的黄金分割点C作为第一个试点。

C点的数值是可以算出来的:1000+(2000-1000)×0.618=1618.用

稀释1618倍进行试验,如果试验结果是水对多了,可以进行第二次

试验。第二次试验点应该选择AC的黄金分割点D,D的位置是

1000+(1618-1000) ×0.618=1382。如果D点还不理想,可以按求黄

金分割点的方法继续试验下去。另一种情况是水兑少了,这时在进

行第二次试验时,试验点应该选择CB的黄金分割点。用这种试验方法,可以很快地找到合适的浓度数据。这种方法每次都要用到黄金数0.618,所以又把这种方法叫做“0.618法”。

3.无处不在的黄金分割

放开我们的眼界,我们会发现黄金分割是无处不在。先从生物方面说起:本书在前面(第二章、惊人的兔生兔)提到了兔子的繁殖是按着费波纳契数列来增长的。费波纳契数列是1,1,2,3,5,8,13,21,34,55,89,144,233,377,.....

每相邻两项之比

.....

这个比值越来越靠近0.618.

英国的T·W·汤姆森爵士指出,如果一棵树始终保持幼时长高和长粗的比例往上长,那么它终将因为自己长的“细高个”而翻倒,因此,他选择了长高和长粗的最佳比为0.618.有人研究过小麦和水稻的茎节,发现有些品种相邻两节长度之比为1:1.618。

许多植物萌生的叶片、树权和花瓣都是接着黄金分割的角度伸展的:从上往下看时,他们把水平面360°分成222.5°和137.5 °(360×0.618=222.5)。任意两个相邻的叶片(枝头或花瓣)都沿着这两个角度伸展。这样它们不相互重叠,有利于进行光合作用。像蓟草,梨树枝和玫瑰花瓣。

做一个黄金长方形,见图所示。在这个黄金长方形的内部做一个正方形,可以证明剩下的小长方形仍然是一个黄金长方形。在这个小的黄金长方形内再做一个小的正方形,又可得到一个更小的黄金长方形……依次连接这些正方形一条对角线的两个端点,可以得到一条光滑的曲线,这条曲线叫做“黄金螺线”。

黄金螺线有好多别的名字,比如“对数螺线”,“等角螺线”,“生长螺线”等等,说明他有许多重要的性质。蕨类植物的琴状梢头,其螺线就是黄金螺线。向日葵不但葵盘上有一左一右的黄金螺线,而且每朵小花或果花上也有两条黄金螺线。有一种叫梭尾法螺的海螺,它上面有许多条黄金螺线。

人体最感到舒服的温度约为23°C,也是正常体温37°C黄金分割点,因为23=37×0.618.科学家发现,人精神愉快时,人的脑电波频率的下限为8赫兹,上限为12.9赫兹,两者之比约为0.618。

北纬30度是非常有趣的地区。我国好茶的产地,如杭州、屯溪、祁门都位于北纬30度附近; 我国的旅游胜地,如黄山、庐山、九寨沟在此纬度上;太湖、洞庭湖也在这个纬度上;我国的一些大城市,如上海、武汉、重庆、拉萨也位于北纬30度附近;一些航天发射中心,如中国的西昌,美国的休斯敦、亚特兰大也同样位于北纬30度附近。地球是一个椭

球体,纬度是椭球面的法线与赤道平面的交角。北纬30度差不多是把北半球投影这个半椭圆分成1比0.618,这里又出现了黄金数。

黄金数、黄金分割,你真是无处不在。

沪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2.1代数式-教案

2.1.2代数式 一、教材分析 (一)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代数式的第二课时,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代数式,一方面,从数到式是学生学习上一次质的飞跃;另一方面,分析问题中变化的量,并把这些量之间的关系用代数式简明准确地表示出来,在整个初中代数学习中也是很重要的,它是后面列方程、列不等于解应用题、列函数表达式等内容学习的基础,在本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主要内容是在具体情境中,了解代数式,明确代数式的书写要求,具体讲述如何把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用代数式表示出来.从一系列代数式开始,介绍了代数式的有关概念,书写要求,然后安排了两个例题,一个注重普通语言与符号语言的互逆,一个为在实际问题中列代数式注重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说出代数式意义这样的开放式问题。本节课的教学,既要培养观察、分析、总结归纳的能力,又要渗透符号化、模型化的数学思想方法.本节内容对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和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 1.了解代数式的定义,掌握代数式的书写要求;会用代数式表示简单的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能解释一些简单代数式的实际意义. 2.经历由实际问题抽象出代数式模型,感悟这一过程中蕴含的符号化、模型化的思想.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根据语言文字表述的数量关系写出规范的代数式. 2.说出代数式所表达的数量关系(代数式的意义). 难点:根据具体情境列代数式. 四、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在小学阶段已初步接触过用字母表示数,会列代数式,知道基本的代数式书写要求,但认识比较肤浅,认识水平、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弱.而从数到式是学习学习上一次质的飞跃,要完成这个飞跃必须从大量的实例中体会、领悟. 五、教学环境及准备 多媒体教学环境;教师准备课件. 六、教学策略 综合运用启发式、谈话法、讲练结合法等;引导学生经历观察、比较、分析归纳和说理的全过程,积累数学学习和活动经验,体会问题研究的一般方法;指导学生学会从实际问题抽象出代数式模型,提高他们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养成会动手、善表达,肯动脑、有条理的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设计开放式问题,引导学生一题多想,发散思维. 七、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激活已有经验 同学们,老师五一假期也趁着旅游旺季出去转转,跟着老师一起来感受整个过程吧 1.面包每袋3元,矿泉水每瓶2元,买a袋面包b瓶矿泉水需要花________元. 2.出发地距离目的地s千米,汽车的平均速度为每小时v千米,到达目的地需要___小时. 3.门票价格:成人票a元/张,儿童票b元/张,一张成人票比一张儿童票贵_______元. 4.景点处有一圆形喷泉,半径为r,则面积为________.

最新沪科版九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最新沪科版九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24.1 旋转 第1课时旋转的概念和性质 1 .了解图形旋转的有关概念并理解它的基本性质 ( 重点 ) ; 2 .了解旋转对称图形的有关概念及特点 ( 难点 ) . 一、情境导入 飞行中的飞机的螺旋桨、高速运转中的电风扇等均属于旋转现象.你还能举出类似现象吗?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旋转的概念和性质 【类型一】旋转的概念 下列事件中,属于旋转运动的是 ( ) A .小明向北走了 4 米 B .小朋友们在荡秋千时做的运动 C .电梯从 1 楼上升到 12 楼 D .一物体从高空坠下 解析: A. 是平移运动; B. 是旋转运动; C. 是平移运动; D. 是平移运动.故选 B .

方法总结:本题考查了旋转的概念,图形的旋转即是图形上的每一点在平面上绕某个固定点旋转固定角度的位置移动.其中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旋转前后图形的大小和形状没有改变 . 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 课堂达标训练” 第 1 题 【类型二】旋转的性质 如图,△ ABC 绕点 A 顺时针旋转 80 °得到△ AEF ,若∠ B = 100 °,∠ F =50 °,则∠ α 的度数是 ( ) A . 40 ° B . 50 ° C . 60 ° D . 70 ° 解析:∵△ ABC 绕点 A 顺时针旋转 80 °得到△ AEF ,∴△ ABC ≌△ AEF ,∠ C =∠ F = 50 °,∠ BAE = 80 ° . 又∵∠ B = 100 °,∴∠ BAC = 30 °,∴∠ α =∠ BAE -∠ BAC = 50 ° . 故选 B. 方法总结:旋转变化前后,对应线段、对应角分别相等,图形的大小、形状都不改变.要注意旋转的三要素:① 定点——旋转中心;② 旋转方向;③ 旋转角度. 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 课堂达标训练” 第 4 题 【类型三】与旋转有关的作图 在图中,将大写字母 A 绕它上侧的顶点按逆时针方向旋转 90 °,作出旋转后的图案,同时作出字母 A 向左平移 5 个单位的图案. 解:

沪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教案

第1章有理数 1.1 正数和负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 2.会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常用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过程与方法】 1.了解负数产生的背景是从实际需要产生的. 2.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渗透对立统一的辩证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数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生活实际的需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正数与负数是由实际需要产生的并会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常用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难点】明白学习负数的必要性,能结合生活情境举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典型例子.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1.师:同学们,你们看过电视或听过广播中的天气预报吗?中国地形图上的温度阅读.(可让学生模拟预报)请大家来当小小气象员,记录温度计所示的气温:25℃,10℃,零下10℃,零下30℃. 为书写方便,将测量气温写成25℃,10℃,-10℃,-30℃. 2.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了哪些数,它们是怎样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在生活中为了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产生了数1,2,3,…;为了表示“没有”,引入了数0;有时分配和测量的结果不是整数,需要用分数(小数)表示.总之,数是为了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产生和逐步发展起来的. 二、讲授新课 1.相反意义的量: 师:同学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常会遇到这样一些量(事情): 例1:汽车向东行驶3千米和向西行驶2千米. 例2:温度是零上10℃和零下5℃. 例3:收入500元和支出237元. 例4:水位升高1.2米和下降0.7米. 例5:买进100辆自行车和卖出20辆自行车. (1)试着让学生考虑这些例子中出现的每一对量有什么共同特点. (都具有相反意义,向东和向西、零上和零下、收入和支出、升高和下降、买进和卖出都具有相反意义.) (2)你能举出几对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吗? 2.正数和负数: (1)能用我们已学过的数表示这些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吗?例如,零上5℃用5来表示,零下5℃呢?也用5来表示,行吗? 说明:在天气预报图中,零下5℃是用-5℃来表示的.一般地,对于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我们可把其中一种 意义的量规定为正,用过去学过的数来表示;把与它意义相反的量规定为负,用过去学过的数(零除外)前面放 一个“-”(读作“负”)号来表示.

(完整版)最新沪科版数学七年级下册教案全册

沪科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一册 第6章实数 6.1.1平方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数的开方意义、平方根的意义、平方根的表示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带领学生探究使学生理解数的开方、平方根的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归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平方根. 【难点】 正确理解平方根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9,这个数是多少? 学生思考、讨论. 生:3. 师:除此之外,还有没有别的数的平方也等于9呢? 生:-3. 师:所以,若一个数的平方等于9,那么这个数是3或-3. 二、讲授新课 师:请同学们填表. 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叫做a的平方根或二次方根.用字母叙述为: 如果x2=a,则x叫做a的平方根. 例如:3和-3是9的平方根,简记为±3是9的平方根. 求一个数a的平方根的运算,叫做开平方. 师:请同学们看图. 展示课件: 师:平方与开方有何联系? 生:平方与开平方互为逆运算. 师:我们可以根据这种运算关系,来求一个数的平方根.请同学们做题. 练习:求下列各数的平方根:

(1)64;(2) 0.0004;(3)(-25)2;(4)11. 解:(1)因为(±8)2=64,所以64的平方根是±8,=±8;(2)因为(±0.02)2=0.0004, 所以0.0004的平方根是±0.02,±0.02;(3)因为(±25)2=(-25)2,所以(-25)2的 平方根是±25,即±=±25;(4)11. 师:正数、负数、0的平方根有何特点? 学生讨论、交流. 师生共同分析: 正数的平方根有两个,它们互为相反数. ∵负数的平方是正数,∴在我们所认识的数中,任何一个数的平方都不会是负数.∴负数没有平方根.∵02=0,∴0的平方根是0. 归纳: (1)正数a有两个平方根,它们互为相反数; (2)负数没有平方根; (3)0的平方根是0. 师:正数a的平方根表示为±,读作“正、负根号a”. 如:±读作正、负根号9. 师:只有当a≥0时有意义,a<0时无意义.为什么? 生:负数没有平方根. 师:请大家做题. 求下列各式的值: ;(3) 学生活动:尝试独立完成,一生上黑板. 教师活动:巡视、指导、纠正. 师生共同完成: (1)∵122=144,∴ (2)∵0.92=0.81,∴- (3)∵(±9)2=81,∴±±9. 三、课堂小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请与同伴交流. 学生发言,教师点评. 6.1.2算术平方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并掌握算术平方根的定义,会求一个数的算术一平方根. 【过程与方法】 掌握求一个数的算术平方根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沪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教学计划 (20## 学年度第一学期) 制定日期:20##-

教学进度表 (20## 学年度第一学期)

一、教材内容: 本册内容是精选学生终生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基于这些,本学期学生学习的基础内容时整式、分式、图形的运动等。根据课程标准,在学生对数的通性、通法充分理解和掌握了解方程(组)的基础上再学习整式,使学生逐渐体会代数的思想。通过数到式的学习提高学生抽象表述和抽象思维的能力。在分式这章中,主要学习分式的概念、基本性质与运算,而在数学思想上主要学习类比的思想,通过类比分数的有关运算法则,得出分式的运算法则。图形的运动这一章的学习,定位在操作感知、试验几何的阶段,通过贴近学生生活实例、操作试验,理解图形和图形运动的有关概念,为进一步学习平行、全等等几何概念作好数学知识的准备。 二、教材目标: 1、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理解代数式的意义。 2、通过列代数式,初步掌握文字语言与符号语言之间的转换,领悟字母“代”数 的数学思想,提高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 3、掌握整式的加、减、乘、除及乘方的运算法则,掌握平方差公式、两数和 (差)的平方公式及其简单的运用。 4、理解因式分解的意义,掌握提取公因式法、分组分解法、公式法和二次项系 数为1时的十字相乘法等因式分解的基本方法。 5、理解分式的有关概念及其基本性质,通过与分数运算法则的类比,掌握分式 的加、减、乘、除的运算法则。 6、展现整数指数幂的扩展过程,理解正整数指数幂、零指数幂、负整数指数幂 的概念,掌握有关整数指数幂的乘(除)、乘方等运算法则。 7、通过对具体事例的描述,理解图形平移的意义。 8、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图形的旋转及其基本特征,知道旋转对称图形,知道 中心对称图形是旋转对称图形的特征,理解中心对称的意义。 9、通过操作活动,认识平面图形的翻折过程,理解轴对称的意义。 10、在认识图形基本运动的过程中,感知几何变换思想,知道在经过平移、旋 转、翻折等运动过程后,图形的形状和大小保持不变。 三、总体设想: 1、为全体学生学习数学构建共同基础; 2、提供现实、有趣、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数学背景材料; 3、注意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4、满足不同学生学习数学的需求; 5、加强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促进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 9.1 字母表示数

沪科版九年级数学下册 22.1比例线段

22.1 比例线段 一、选择题 1、下列长度的各组线段中,能组成比例线段的是() A.2,5,6,8 B. 3,6,9,18 C.1,2,3,4 D. 3,6,7,9 2、如果a=3,b=2,且b是a和c的比例中项,那么c等于() A.±2 3 B. 2 3 C. 4 3 D.± 4 3 3、如果a∶b=c∶d,那么下列等式成立的是() A. a+b b= c+d c B. a-c c= b-d b C. a+c c= b+d d D. a-c a= b-d d 4、.美是一种感觉,当人体的下半身长与身高的比值越接近0.618时,越给人一种美感.如图是某女士身高165 cm,下半身长x与身高l的比值是0.60,为尽可能达到好的效果,她穿的高跟鞋的高度大约为() A.4 cm B.6 cm C.8 cm D.10 cm 5、如图,直线l1∥l2∥l3,直线AC分别交11,l2,l3于点A、B、C,直线DF分别交11,l2,l3于点D、E、F, AC与DF相交于点G,且AG=2,GB=1,BC=5,则DE EF 的值为() A.1 2 B.2 C. 2 5 D. 3 5、 6、如图,在?ABCD中,AC与BD交于点O,E为OD的中点,连接AE并延长交DC于点F,则EF∶AE 等于() A.1∶4 B.1∶3 C.2∶3 D.1∶2 7、.如图所示,F是?ABCD的边CD上一点,直线BF交AD的延长线于点E,则下列结论中错误的是() A. ED EA= EF EB B. DF FC= EF FB C. FC DF= BF BE D. BF BE= CF AB

8、?ABCD 中,E ,F 分别是AD ,AB 的中点,EF 交AC 于点G ,那么AG ∶GC 的值为( ) A .1 ∶2 B .1∶3 C .1∶4 D .2∶3 二、填空题 9、.如图,△ABC 与△ DEF 相似,且AC ,BC 的对应边分别是DF ,EF ,则△ABC 与△DEF 的相似比是________. 10、在比例尺为1:5000的地图上,量得甲、乙两地的距离为25cm ,则甲、乙两地间的实际距离是________. 11、已知 x y =23 ,则x y x y -+=________. 12、如果,则K=________. 13、已知实数x 、y 、z 满足x +y +z =0,3x -y -2z =0,则x :y :z =_______. 14、 如图,梯形ABCD 中,AD?//?BC?//?EF ,AE:EB =2:1,DF =8,则FC =________. 15、如图,点D 是△ABC 边BC 上的中点,点E 在边AC 上,且AO OD =13,AD 与BE 相交于点O ,则AE EC =_________. 三、解答题 1、以长为2的线段AB 为边作正方形ABCD ,取AB 的中点P ,连接PD ,在BA 的延长线上取点F ,使PF =PD ,以AF 为边作正方形AMEF ,点M 在AD 上. (1)求AM ,DM 的长; (2)求证:AM 2=AD ·DM ; (3)根据(2) 的结论你能找出图中的一个黄金分割点吗? a b c d k b c d a c d a b d a b c ====++++++++

2019年沪科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七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一、学生知识现状的分析: 通过七年级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在用字母代替数的数学计算、理解和综合应用等方面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对图形有初步的感知,对数据统计和统计图形的认识有进一步的提高,通过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和统计与概率的学习,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逻辑抽象思维的转变。 二、本学期教学的主要任务和要求: 本学期以新课程理念指导教研工作,紧紧围绕课程实施中的基本问题。深入而全面展开教学研究。总结课程实施过程中形成的经验,与教师共同探讨,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升各自的研究水平和能力。 本期教材任务为完成沪教版七年级下数学教科书教材的数学五章节内容的教学,并进行四次月考(皖智教育卷)。 三、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章节): 第六章实数这部分的内容是七—九年级“数与代数”部分的重要内容,是在有理数之后,对数系的又一次扩展,是今后学习函数、方程、不等式等知识的基础。 第七章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不等式组是在学生掌握了有理数的大小比较、等式及其性质、一元一次方程和不等式组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不等式的概念和性质、一元一次不等式及不等式组是最基本的内容,对它的学习可为后续不等式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 第八章重点是整式的乘除法和因式分解,特别是作为乘、除运算基础的是幂的运算。 第九章分式中分式的基本性质是方式乘除法运算中约分的依据,也是进行异分母分式加减法运算中通分的依据,因此分式的基本性质是本章学习的关键。 第十章学习重点是垂直概念及其性质,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平移及其性质,难点是对垂直、平行概念及性质的理解和应用。 四、本学期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 教师要认真学习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把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渗透到教与学的全过程。要重视学生知识的建构和能力的培养;要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的展示和学习方法的提炼;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情感的陶冶、学习态度和价值观的导向。

2020-2021学年最新沪科版七年级数学上册《三元一次方程组及其解法》教学设计-优质课教案

3.5 三元一次方程组及其解法 【教学目标】 1.会解简单的三元一次方程组. 2.进一步熟悉解方程组时“消元”的基本思想和灵活运用代入法、加减法等重要方法. 【教学重难点】 1.掌握三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2.针对方程组的特点,选择最好的解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方法有哪几种? (2)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思想是什么? (3)甲、乙、丙三数的和是26,甲数比乙数大1,甲数的两倍与丙数的和比乙数大18,求这三个数. 教师:题目中有几个未知数?含有几个相等关系?你能根据题意列出几个方程? 学生活动:回答问题、设未知数、列方程. 这个问题必须三个条件都满足,因此,我们把三个方程合在一起,写成下面的形式: ??? x +y +z =26,① x -y =1,② 2x +z -y =18. ③ 这个方程组有三个未知数,每个方程的未知数的次数都是1,并且一共有三个方程,像这样的方程组,就是我们要学习的三元一次方程组(板书课题). 二、推进新课 问题1:教师:怎样解这个三元一次方程组呢?你能不能设法消去一个或两个未知数,把它化成二元一次方程组或一元一次方程?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后说出消元方案.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或否定,纠正后说出消元方案:依照代入法,由较简单的方程②,可得x =y +1④,进一步将④分别代入①和③中,就可消去x ,得到只含y ,z 的二元一次方程组.

解:由②,得 x =y +1.④ 把④代入①,得 2y +z =25.⑤ 把④代入③,得 y +z =16.⑥ ⑤与⑥组成方程组 ??? 2y +z =25,y +z =16. 解这个方程组,得??? y =9,z =7. 把y =9代入④,得 x =9+1,x =10. 所以??? x =10, y =9, z =7. 注意:a.得二元一次方程组后,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过程在练习本上完成. b .求得y =9,z =7后,求x ,要代入前面最简单的方程④. c .检验. 这道题也可以用加减法解,②中不含z ,那么可以考虑将①与③结合消去z ,与②组成二元一次方程组. 学生活动:在练习本上用加减法解方程组. 问题2:例题分析 【例题】 解方程组??? 3x +4z =7,① 2x +3y +z =9,② 5x -9y +7z =8.③ 学生活动:独立分析、思考,尝试解题,有的学生可能用代入法解,有的学生可能用加减法解,选一个用加减法解的学生板演,然后,让用代入法的学生比较哪种方法简单. 解:②×3+③,得

沪科版七年级(上)数学教学计划及教学进度复习课程

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七年级数学教学计划及 教学进度 一本册教材总的教学要求: 七年级(上)沪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共包含以下5章第一章有理数第二章整式加减 第三章一次方程和方程组第四章直线与角第五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第一章是初中数学的基础运算法则掌握得越牢固,算理分析的越透彻,运算才能更准确,更迅速。随后引入用字母表示数,并熟练的掌握整式的运算,在前二章的基础上把数与代数式用等式表示,则构建方程的数学模型,在熟练掌握解方程的基础上进而要求用方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是本册的难点部分。其次了解简单的几何知识,并会收集数据、处理数据。 在教学的过程中,理要讲透,运算要准确,在字母表示数理解要深刻。同时逐步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代数转换思想,方程模型思维。 二各单元教学要求: 第一章有理数主要内容分两个部分,一是有理数的有关概念,二是有理数的运算。概念中的难点是绝对值,教学中应从主观到抽象逐次推进。运算中的难点是三级混合运算,也应逐次推进且应多练,学好本章为今后的数学学习起奠基作用。 第二章整式的加减本章内容是代数式,求代数式的值。整式有关的概念与整式的加减。重点是现实生活中的变化的量之间的关系用代数式简明准确地表示出来,不仅是本章的重点,也是以后数学知识的基础。列代数式中不少问题具有一定的探索性,应注意逐步推进。 第三章一次方程与方程组方程是初中代数的主要内容之一,一元一次方程是最简单的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是最简单的多元方程组,教科书按照“实际问题-建立方程模型-探究数学模型的解-回到实际问题解决”。这是本章的难点,也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重要载体。 第四章直线和角本章是平面几何的基础知识,让学生初步感受几何体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初步了解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相互关系。 第五章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本章让学生了解数据收集,数据处理,数据描述的基本方法,初步经历从事数据收集,整理,描述等基本活动,体验统计与生活的联系,了解普查与抽象调查,理解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会选择适当的统计图描述数据。 三、具体教学措施:

数学沪科版七年级教案模板

数学沪科版七年级教案模板 通过实例的引入,认识到负数的产生是来源于生产和生活,会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能按要求对有理数进行分类。一起看看数学沪科版七年级教案!欢迎查阅! 数学沪科版七年级教案1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到数学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懂得数学的价值,形成用数学的意识; 2、使学生初步体验到数学是一个充满着观察、实验、归纳、类比和猜测的探索过程。 教学分析: 重点:加强数学意识; 难点:数学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 一、与数学交朋友 1、数学伴我们成长 人来到世界上的第一天就遇到数学,数学将哺育着你的成长。数学知识开阔了你的视野,改变了你的思维方式,使你变得更聪明了。 从生活的一系列人生活动中,我们会逐渐意识到这一切的一切都和数、数的运算、数的比较、图形的大小、图形的形状、图形的位置有关。另外,数学知识开阔了你的视野,改变了你的思维方式,使我们变得更聪明。 2、人类离不开数学 自然界中的数学不胜枚举。 如:蜜蜂营造的峰房;电子计算机等等。 从生活中的常见的天气预报图,从经济生活中的股票指数,到某些图案的组成: 3、人人都能学会数学 数学并不神秘,不是只有天才才能学好数学,只要通过努力,人人都能学会数学。

学好数学要对数学有兴趣,要有刻苦钻研的精神,要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要善于独立思考。 学好数学还要关于把数学应用于实际问题。 二、激发训练 三、作业巩固 让我们来做数学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一定的兴趣,获得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2、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养成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习惯;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对数学良好的感性认识,初步体验到什么是“做数学”。 教学分析: 重点:如何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难点:学生对数学的感性认识。 教学过程: 一、让我们来做数学: 1、跟我学 要正确地解数学题,需要掌握数学题的方法。 例:如图所示的的方格图案中多少个正方形? 2、试试看 例:在如图中,填入1、2、3、4、5、6、7、8、9这9个数,使每行、每列及对角线上各数的和都为15。 例:在上图中,已经填入了1至16这16个数中的一些数,请将剩下的数填入空格中,使每行、每列及对角线上各数的和都为34。 例:红旗小学学生张勇和他的爸爸、妈妈准备在国庆节外出旅游。春光旅行社的收费标准为:大人全价,小孩半价;而华夏旅行社不管大人小孩,一律八折。这两家旅行社的基本价都一样(每人100元),你认为应该去哪家旅行社较为合算? 二、激发训练

沪科版数学九年级下册-随机事件学案

随机事件 【学习目标】 1、通过对生活中各种事件的判断,归纳出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和随机事件的特点,并根据这些特点对有关事件作出准确判断; 2、通过实验操作体会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学习过程】 一、问题引入: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也就是说世界上有很多事情具有偶然性,人们不能事先判定这些事情是否会发生。试根据事件发生可能性的不同,把下面的8个事件分类: (1)某人的体温是100℃; (2) a2+b2=-1(其中a,b都是实数); (3)太阳从西边下山; (4)经过城市中某一有交通信号灯的路口,遇到红灯; (5) 一元二次方程x2+2x+3=0无实数解; (6)掷一枚骰子,向上的一面是6点; (7) 人离开水可以正常生活100天; (8)篮球队员在罚线上投篮一次,未投中。 一定条件下必然会发生的事件有 一定条件下不可能发生的事件有 一定条件下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事件有 二、自主学习: 自学课本,体会随机事件的含义。 试举出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的例子: 三、练习: 1、指出下列事件中,哪些是必然事件,哪些是不可能事件,哪些是随机事件? (1)通常加热到100°C时,水沸腾; (2)度量三角形的内角和,结果是360°; (3)正月十五雪打灯; (4)掷100次硬币,每次都是正面朝上; 2、掷两枚骰子,你能说出一个必然事件,一个不可能事件,一个随机事件吗? 3、李宁运动品牌打出的口号是“一切皆有可能”,请你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四、探究: 把4橙2白6个乒乓球球放入袋中,在看不到球的条件下,随机地从袋子中摸出一个球。 1、这个球是橙色的还是白色的? 2、你能说出一个必然事件,一个不可能事件,一个随机事件吗? 3、猜测从袋中摸球一次,摸出哪种颜色的球的可能性比较大?

沪科版七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学设计

沪科版七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学设计 6.1 平方根、立方根 1.平方根 1.理解平方根、算术平方根的概念,会表示一个数的平方根、算术平方根; 2.会求一个非负数的平方根、算术平方根.(重点、难点) 一、情境导入 为了美化校园,学校打算建一个面积为225平方米的正方形植物园,这个正方形的边长应取多少?你能计算出来吗?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平方根 【类型一】 求一个数的平方根 求下列各数的平方根: (1)16; (2)9 25; (3)17 9 ; (4)(-2.1)2. 解析:根据平方根的性质知道,一个正数有两个平方根,它们互为相反数.所以只要找出一个数,使得它的平方等于这个数即可求解. 解:(1)由于42=16,因此16的平方根是4与-4,即±16=±4; (2)由于(35)2=925,因此925的平方根是35与-3 5 ,即± 925=±3 5 ; (3)179=169,由于(43)2=169,因此179的平方根是43与-4 3 ,即± 179=±4 3 ; (4)(-2.1)2=2.12,因此(-2.1)2的平方根是2.1与-2.1,即±(-2.1)2=±2.1. 方法总结:求一个非负数的平方根,只要找出一个非负数,使得它的平方等于这个数,那么找出的那个非负数,连同它的相反数,就是所求的平方根. 【类型二】 利用平方根的意义求字母的值

已知一个正数的两个平方根分别是2a-2和a-4,则a的值是________.解析:∵一个正数的两个平方根分别是2a-2和a-4,∴2a-2+a-4=0,解得a=2.故答案为2. 方法总结:本题考查了平方根的概念.一个正数有两个平方根,它们互为相反数,两个数互为相反数,它们的和为0. 探究点二:算术平方根 【类型一】求一个数的算术平方根 求下列各数的算术平方根: (1)1.69; (2)19 16; (3)(-5)2; (4)0. 解析:根据算术平方根的定义,求算术平方根时,只取非负的平方根即可.解:(1)由于1.32=1.69,因此 1.69=1.3; (2)由于19 16= 25 16,( 5 4) 2= 25 16,因此1 9 16= 5 4; (3)由于(-5)2=52,因此(-5)2=5; (4)由于02=0,因此0=0. 方法总结:求一个数的算术平方根的一般步骤:①找出一个非负数,使得它的平方等于这个数;②写成这个数的算术平方根等于这个非负数的形式. 【类型二】求含根号式子的值 求下列各式的值: (1)±49;(2)-16; (3)4 9;(4)(-9) 2. 解析:(1)±49表示49的平方根,所以结果为±7;(2)-16表示16的算术平方根的相 反数,所以结果为-4;(3)4 9表示 4 9的算术平方根,所以结果为 2 3;(4)因为(-9) 2=81, 而81的算术平方根为9,所以结果为9. 解:(1)±49=±7; (2)-16=-4; (3)4 9= 2 3; (4)(-9)2=81=9. 方法总结:理解各个式子表示的意义是解题的关键:±a表示a的平方根;a表示a 的算术平方根;-a表示a的算术平方根的相反数.也就是说:只要题目中的式子有意义,结果的符号与式子前面的符号相同. 【类型三】算术平方根的非负性 已知a、b满足|a-2|+b-30,求a b的值. 解析:由绝对值的意义知|a-2|≥0;由算术平方根的意义知b-3≥0,所以a-2=0,b-3=0.于是可以求得a、b的值,再代入a b计算即可. 解:因为|a-2|+b-3=0,

沪科版七年级数学教案

沪科版七年级数学教案 【篇一:0沪科版7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汇编】 第1章有理数 1.1 正数和负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 2.会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常用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过程与方法】 1.了解负数产生的背景是从实际需要产生的. 2.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渗透对立统一的辩证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数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生活实际的需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正数与负数是由实际需要产生的并会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常用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难点】明白学习负数的必要性,能结合生活情境举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典型例子.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1.师:同学们,你们看过电视或听过广播中的天气预报吗?中国地形图上的温度阅读.(可让学生模拟预报)请大家来当小小气象员,记录温度计所示的气温:25℃,10℃,零下10℃,零下30℃. 为书写方便,将测量气温写成25℃,10℃,-10℃,-30℃. 2.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了哪些数,它们是怎样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在生活中为了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产生了数1,2,3,?;为了表示“没有”,引入了数0;有时分配和测量的结果不是整数,需要用分数(小数)表示.总之,数是为了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产生和逐步发展起来的. 二、讲授新课 1.相反意义的量: 师:同学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常会遇到这样一些量(事情): 例1:汽车向东行驶3千米和向西行驶2千米.

例2:温度是零上10℃和零下5℃. 例3:收入500元和支出237元. 例4:水位升高1.2米和下降0.7米. 例5:买进100辆自行车和卖出20辆自行车. (1)试着让学生考虑这些例子中出现的每一对量有什么共同特点. (都具有相反意义,向东和向西、零上和零下、收入和支出、升高和下降、买进和卖出都具有相反意义.) (2)你能举出几对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吗? 2.正数和负数: (1)能用我们已学过的数表示这些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吗?例如,零上5℃用5来表示,零下5℃呢?也用5来表示,行吗? 说明:在天气预报图中,零下5℃是用-5℃来表示的.一般地,对于具有 相反意义的量,我们可把其中一种意义的量规定为正,用过去学过的 数来表示;把与它意义相反的量规定为负,用过去学过的数(零除外)前 面放一个“-”(读作“负”)号来表示. 以温度为例,通常规定零上为正,零下为负;零上10℃就用10℃表示,零下5℃则用-5℃来表示. (2)怎样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呢?你们能否从天气预报出现的标记 中得到一些启发呢? 在例1中,我们如果规定向东为正,那么向西则为负.汽车向东行驶3 千米记作3千米,向西2千米应记作-2千米. 后面的例子让学生来说(注意词的表达). 在以上的讨论中,出现了哪些新数? 为了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上面我们引进了-5,-2,-237,-0.7等数.像 这样的一些新数,叫做负数 (negative number).过去学过的那些数(零除外),如10,3,500,1.2等, 叫做正数(positive number).正数前面有时也可放一个“+”(读作“正”),如5可以写成+5. 注意:零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三、例题讲解 【例1】 (1)与去年相比,某乡今年的水稻种植面积扩大了10hm(公顷),小麦的种植面积减少了5hm,油菜的种植面积不变,写出这三种农 作物今年种植面积的增加量;

新沪科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2.1 代数式

新沪科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2.1 代数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经历探索规律并用字母表示数的过程,能用字母表示以前学过的运算律和计算公式.【过程与方法】 体会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形成初步的符号感,提高应用数学的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强烈的求知欲,培养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和团结合作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及用字母表示规律. 【难点】用字母表示规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国庆节到了,妈妈要加班,上班前嘱咐读初一的儿子方舟在家里打扫卫生,方舟按妈妈的要求做完后,坐在窗边想着想买的玩具,可又愁自己没钱,忽然,他计上心来,趁妈妈下班回家之前在桌子上留了一张纸条,然后躲在房间里看妈妈的动静. 妈妈回家看到纸条是这样写的:“拖地收3元,叠被子收2元,擦窗户收4元,丢垃圾袋收2元,共计11元”.妈妈看后,一言不发,拿笔在纸条后加上几行字:“吃饭收x元,穿衣收y元,带你去看病收z元,关心收a元……共计应收b元”.写完后就到厨房做饭去了,方舟溜出来一看,心生惭愧,赶忙收起了纸条. 你知道妈妈写的x元、y元……是多少吗?方舟为什么惭愧?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用字母表示数. 活动(一)问题1:2003年10月15日,我国成功发射了“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它在椭圆轨道上环绕地球飞过14周,历时21h. (1)该飞船绕地球飞行一周需要多少分? (2)若绕地球飞行n周,需多少分? 生:(1)=90(分)(2)×n=90n(分). 问题2:能被2整除的整数叫做偶数,不能被2整除的整数叫做奇数,如果用k表示任意一个整数,用含有k的代数式表示:(1)任意一个偶数;(2)任意一个奇数. 整数:…-3-2-10123…k… 偶数:…-6-4-20246…()… 奇数:…-7-5-3-10135…()… 学生思考并举手回答. 教师通过探究,我们发现字母可以表示任何一个数. 二、讲授新课 1.你知道扑克牌中的字母表示什么数吗? 2.一则招领启事是这样写的:“小明同学今天在操场上拾到人民币n元,请失主到政教处认领”.你知道这里为什么要用字母n吗? 活动(二)问题3:在小学我们曾学过几种运算律?都是什么?如何用字母表示它们?请同学们填写下表:

沪科版数学 九年级下册 -圆 讲义

圆 考点1:圆以及与圆有关的概念 考点2:圆的性质定理垂径定理 圆周角定理 切线长定理 三角形的内切圆和外接圆 圆的内接多边形定理 圆 相离 考点3:与圆有关的位置关系外切 相交 内切 内含 考点4:与圆有关的计算弧长,扇形面积的计算 圆柱,圆锥相关计算 考点一:圆以及与圆有关的概念 【笔记】知识点一圆的定义

(1)在一个平面内,线段绕它固定的一个端点旋转一周,另一个端点随之旋转所形成的图形叫做圆,固定的端点叫圆心,线段叫做半径; (2)圆是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 知识点二与圆有关的概念 (1)半径:圆心到圆周的距离;直径:经过圆心的弦叫做直径。直径是半径的2倍。(2)弦:连接圆上任意两点的线段叫做弦。弦心距:从圆心到弦的距离叫圆心距。 (3)弧:圆上任意两点间的部分叫弧。 优弧:大于半圆的弧叫做优弧。 劣弧:小于半圆的弧叫做劣弧。 半圆:圆的任意一条直径的两个端点分圆成两条弧,每一条弧.都叫做半圆。 等弧 ..:在同圆或等圆中,能够互相重合的弧叫做等弧。(在大小不等的两个圆中,不存在等弧。 (4)圆周角:顶点在圆周上,两条边都与圆相交的角。 (5)圆心角:顶点在圆心上,以半径为两条边的角。 (6)切线:直线和圆有唯一公共点时,这条直线是圆的切线。在经过圆外一点的切线上,这点和切点之间的线段的长,叫做这点到圆的切线长。 (7)弓形:由弦及其所对的弧 ......组成的图形叫做弓形。(一弦对两弧) (8)同心圆:圆心相同,半径不相等 .....的两个圆叫做同心圆。 【例1】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 A. 长度相等的弧是等弧 B. 平分弦的直线也必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C. 弦的垂直平分线必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D. 平分一条弧的直线必平分这条弧所对的弦 【答案】C 【例2】下列说法中:(1)圆心角相等,所对的弦相等。(2)过圆心的线段是直径。(3)长度相等的弧是等弧。(4)弧是半圆。(5)三点确定一个圆。(6)平分弦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弧。(7)弦的垂直平分线必经过圆心正确的个数有( )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答案】A 【例3】如图,在△ABC中,∠ACB=90°,∠A=40°,以C为圆心, CB为半径的圆交AB于点D,连接CD,则∠ACD的度数为() A. 10° B. 15° C. 20° D. 25°

沪科版数学七年级下册7.1 不等式及其基本性质 同步教案

不等式及其基本性质 一、学习目标 1.通过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的分析,体会到现实世界中有各种各样的数量关系的存在,不等关系是其中的一种; 2.了解不等式及其概念;会用不等式表示数量之间的不等关系; 3.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并能利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对不等式进行变形; 4.通过观察、思考、探究、交流的学习过程,体验数学发现的乐趣。 二、重点难点 1.重点:不等式的概念和不等式的性质; 2.难点:不等式的性质3以及正确分析实际问题中的不等关系并用不等式表示。 三、预习导学 一、自学提纲 1.认真看书24-25页内容 2.举出生活中一个不等量关系的例子。 3.注意表示不等关系的词语如“不大于”,“不高于”等等。 4.熟练掌握不等式基本性质1和基本性质2. 二、自学检测 1.用不等式表示下列关系 ①亮亮的年龄(记为x)不到14岁。_____________ ②七年级(1)班的男生数(记为y)不超过30人。_____________ ③某饮料中果汁的含量(记为x)不低于20%._____________ 2.课堂展示 教材P26练习1-2题(先在书上做,后小组展示) 3.如果a<b,用不等号连接下列各式的两边 ⑴4a___4b ⑵a-10___b-10 ⑶ a 3 1 ___ b 3 1 3.⑴若x+1>3.则x_____________.根据_____________.

⑵2x >-6. 则x_____________.根据_____________. 4.如果m > n 。判断下列不等式是否正确 (1)m+7 < n+7 (2)m -2 < n -2 (3)3m < 3n (4) 99n m > 三、课堂检测 1.用代数式表示:比x 的5倍大1的数不小于x 的21 与4的差____________ 2.某种植物生长的适宜温度不能低于18℃。也不能高于22℃.如果该植物生长的适宜温度为x ℃.则有不等式_____________. 3.a 为有理数。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02>a B.012>+a C. 0>a D.01>+a 4.用不等式表示 (1)a 是非负数 (2)a 的2倍与7的和小于—2 (3)a 的20%与a 的和不大于a 的2倍减去1的差(4)x 的31 与1的和大于0 5.教材P26-27习题7.11-3题 不等式及其基本性质(2) 教学目标 1.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并能利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对不等式进行变形; 2.通过观察、思考、探究、交流的学习过程,体验数学发现的乐趣 自学指导:

七年级数学上册《第1章有理数》复习教案(新版)沪科版

有理数的复习课 教学内容: 有理数的复习。 教学目的和要求: 1.复习整理有理数有关概念和有理数运算法则,运算律以及近似计算等有关知识。 2.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有理数概念和有理数运算。难点:负数和有理数法则的理解。 教学工具和方法: 工具:应用投影仪,投影片。方法:分层次教学,讲授、练习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阅读教材中的“全章小结”,给关键性词语打上横线。 二、讲授新课: 1.利用数轴患讲有理数有关概念 本章从引入负数开始,与小学学习的数一起纳入有理数范畴,我们学习的数的范围在不断扩大。从数轴上看,小学学习的数都在原点右边(含原点),引入负数以后,数轴的左边就有了实际意义,原点所表示的0也不再是最小的数了,数轴上的点所表示的数从左向右越来越大,A点所表示的数小于B点所表示的数,而D点所表示的数在四个数中最大。我们用两个大写字母表示这两点间的距离,则AO>BO>CO,这个距离就是我们说的绝对值。由AO>BO>CO可知,负数的绝对值越大其数值反而越小。由上图中还可以知道CO=DO,即C、D两点到原点距离相等,即C、D所表示的数的绝对值相等,又它们在原点两侧,那么这两数互为相反数。从数轴上看,互为相反数就是在原点两侧且到原点等距的两点所表示的数。利用数轴,我们可以很方便地解决许多题目。

2.例题: 例1:(1)求出大于―5而小于5的所有整数;(2)求出适合3<<6的所有整数; (3)试求方程=5, =5的解; (4)试求<3的解 解:(1)大于―5而小于5的所有整数,在数轴上表示±5之间的整数点,如图,显然有±4,±3,±2,±1,0。 (2)3<<6在数轴上表示到原点的距离大于3个单位而小于6个单位的整数点。在原点左侧,到原点距离大于3个单位而小于6个单位的整数点有―5,―4;在原点右侧距离原点大于3个单位而小于6个单位的整数点有4,5。所以,适合3<<6的整数有±4,±5。 (3) =5表示到原点距离有5个单位的数,显然原点左、右侧各有一个,分别是―5和5。所以=5的解是x=5或x=―5。同样=5表示2x到原点的距离是5个单位,这样的点有两个,分别是5和―5。所以2x=5或2x=―5,解这两个简易方程得x=或x=―。 (4)<3在数轴上表示到原点距离小于3个单位的所有点的集合。很显然―3与3之间的任何一点到原点距离都小于3个单位。所以―3<x<3。 例2:计算: (1)+17+20; (2)―13+(―21); (3)―15―19; (4)―31―(―16); (5)―11×12; (6)(―27)(―13); (7)―64÷16; (8)(―54)÷(―24); (9)(―)3; (10)―()2; (11)―(―1)100;(12)―2×32;(13)―(2×3)2; (14)(―2)3+32 (15)[4()2÷2(―)]÷[(―)2+(―)3+(―)+1] 3.课堂练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