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促进农民增收问题的调研报告

关于三产互动促进农民增收的调研报告

近日,市政协组织了调研组,对我市农民增收问题进行了调研。通过调查,我市在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一定成效。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1997年的2748元,提高至2003年的3556元,年均增长4.4%。全市农村税费改革后,当年为农民减轻负担1.83亿元,人均减负率达65%。

一、农民增收现状

近年来我市农民收入虽逐年有所增长,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年扩大,农民增收难度加大,“三农”问题日显突出,主要表现在:

1、城乡居民收入反差大。从1997年到2003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七年共增加808元,年均增长4.4%而同期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增加3923元,年均增长9.6%,两者相差5.2百分点。两者增量比较,前者是后者的4.9倍。

2、农民增收渠道少。据调查,我市农民收入主要来自于种植业,从乡镇企业及村组集体经营收入减少,2003

年农户经营农业收入占总收入的55%。个别县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于烟叶,收入结构单一,万一烟叶滑坡,就难以保证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

3、农业增产不增收。据调查,近年来,农业技术没有新的突破,粮食及经济作物的品种没有更新,虽然农产品在量上有新增加,但由于品质结构没有改善,优质农产品少,市场卖价低,造成增产不增收。

4、农民收入不稳定。近年来,由于水灾、旱灾、风灾等自然灾害频繁,加上市场价格波动大,农业是弱质产业,抗御自然风险、市场风险能力弱,给农民增收造成不稳定性。

5、农民收入不平衡。调查中发现,凡文化程度高,有一技之长的农民多数从事二、三产业致富;而从事纯农业的农民多数文化程度低,增收渠道窄,外出打工的机会少,家庭收入低。调研组在市区对近郊4个村11家农户进行调查。这里条件虽相对较好,但人均收入只有2570元。大田县目前农民人均收入在2500元以下的村有34个,3.07万人。

6、农民收入入不敷出。从统计数据上看,虽然农民收入逐年有所增加,但大多数农民收入基本只能养家糊口,生活并不宽裕,有的还比较贫困。特别是农村医疗、教育和人情费支出不断加大,造成收支极不平衡。如现在农村没有医疗保障,农民生小病一般不敢上医院求医,若遇大病就得举

债治疗,造成因病返贫。农村孩子上大中专学校,每年需支出6000元以上,还有红白喜事年支出约1500元至3000元,占农户年现金收入的20-30%。

二、影响农民增收的制约因素

1、农业内部结构调整滞后。我市农业结构调整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头戏,但由于缺乏宏观指导,一些地方在结构调整中出现了政府越位、农民失位问题;有的地方把调整结构片面理解为“减粮扩经”,不是在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上做文章,而是把精力放在数量增减上,结果造成市场压力,农民吃亏。

2、农业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目前我市列入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虽然有50家,但多数企业存在:一是规模不大,带动能力弱。如一家蔬菜加工企业年销售收入只有80万元;二是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连结不紧密,没有很好地解决“利益共享,风险共担”问题;三是不少龙头企业尚未建立自己固定的“生产基地”;四是龙头企业经营粗放,现代经营理念差,依靠科技开发新产品能力低。

3、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由于历史原因和投入主体还存在“等、靠、要”的思想,我市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欠账较多,尤其是水利设施比较陈旧,直接影响农业增效、农民增收。2003年的百年大旱全市仅农业就损失15.02亿元。农村道路的路况差、等级低、且多数无人养护,由于交通不

便,运输困难,一些地方买难卖难现象突出,直接影响到农民增收。

4、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目前,为农民服务的机构和队伍出现萎缩。“线断、网破、人散”的现象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农业155”和村会协作等有效载体,在一些地方仅流于形式,没有很好地发挥作用。科技、法律、信息、营销、劳动力转移等中介组织有待建立健全,相关协会的作用、潜力也有待进一步挖掘和发挥。

5、农村贷款难。调研中,大多数种养大户和企业主共同反映最为强烈的问题是贷款难问题。如何完善县域金融服务体系,创新金融产品,建立政府引导、财政资助、多元资本投入、市场化运作的股份制担保机构成为农村经济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6、城镇化水平低。由于交通和区位劣势,县域产业发育不充分、工业化进程缓慢,城镇化水平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难。

7、乡(镇)村集体债务沉重。据调查,全市乡、村级债务共达14.18亿元其中村级债务4.52亿元。有个县乡(镇)级债务为1.87亿元乡镇平均负债为1038.39万元最多的镇达8250.33万元村级债务为4564.57万元平均为17.36万元最多的村达462.59万元。

三、促进农民增收的若干建议

1、坚持传统产业与特色产业并重,引导农民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增收。农业结构调整的核心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安全、生态农业。因此,要坚持传统产业与特色产业并重,在抓好粮食、畜牧业、食用菌等传统产业同时,培育和壮大烟叶、肉羊、肉牛、笋竹等特色产业。无论是传统产业还是特色产业都面临一个产业调大、产品调优、特色调强、市场调活问题。因此,要引导农民搞好科技开发、生产要素开发和市场开发,不断推进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当前,要高度重视粮食生产,我市有八个国家级和一个省级商品粮基地县,在粮食生产方面曾为国家做出积极的贡献。要善于利用商品粮基地这一优势,抓住当前中央高度重视粮食安全这一有利时机,积极向上争取对主产区和原中央苏区县的政策扶持,引导农民抓好粮食生产带动其它收入特别是农村二、三产业收入的增加。抓粮食生产不能就粮食抓粮食,要在不断调整优化粮食品种结构,培育和引进推广高产、优质良种,大力发展优质稻、专用粮生产的同时,加速发展粮食转化工程,如加工转化,提高粮食加工比例,开发粮食的精深加工品;生物转化,以开发饲料粮发展畜牧业;商贸转化,在粮食品牌上做文章。各级政府现有的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土地复垦基金等应捆绑使用,集中向重点产粮乡、村和大户倾斜。特别是要从土地

流转、资金扶持、农业基础设施改造和技术指导等方面帮助种粮大户发展粮食生产。

2、以农产品加工为突破口,引导农民从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增收。我市农业产业化进程不快,主要存在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市场化程度不高和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不健全等问题。

当前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突破:

一是大力发展龙头企业,提高农业的增值效益。发展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关键是要培育一批能连接市场、能带动基地的龙头企业。要面对市场,从我们自己的特色出发,建设一批规模大、档次高、竞争力强、有带动辐射效益的龙头企业。比如蔬果加工、畜产品加工等龙头企业。要应对市场需求,放低门槛,发展一批高科技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要选择一批有条件的龙头企业,投资建设新的生产线,帮助搞好原料生产基地,并形成与农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分配机制,力争在两、三年内发展几个销售产值5—10亿元的国家级龙头企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政府要把有限的资金相对集中扶持壮大龙头企业、种养大户、营销大户和农产品流通中介组织,对龙头企业为农户提供各种服务、进行技术培训、研发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开展基地设施建设和治污建设等,应给予财政补助。有关金融机构应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兴办仓储设施

和加工企业、购置农产品运输设备,财政可适当给以贴息。

二是努力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市场化程度。大力发展和兴建一批专业市场,完善市场网络和市场功能,使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市场+龙头+基地+中介+农户的发展模式。要大力发展农产品专业协会和中介组织,以及农民经纪人队伍,使我市农产品参与全国乃至全球大市场流通,争夺国内外市场份额。要努力通过市场营销树立一批具有三明特色知名品牌的农产品,通过品牌效应拉动我市产业化经营的发展。要积极组织业主参与各种农产品展销会提高区域产品的知名度和进行技术交流。应探索和发展直供、直销、代理配送、连锁超市、网上交易等新型交易方式。

三是完善土地经营制度,逐步形成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促进规模化经营。要解决好农民土地使用权合法有序流转问题,这事关农业产业化能否真正“化”起来。在推进土地使用权流转中,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尊重农民的意愿,保护农民的利益,鼓励和支持农户之间进行转包、转让、互换等土地流转,通过流转使土地向种植大户和能手聚集,实现规模生产与经营。政府要提供有效的服务,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做好指导、协调、服务、监督和管理等各项工作。鼓励建立和组织土地流转的中介机构,发展农业土地租赁市场,允许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土地入股方式参与水电、交通、园区开发等建设,帮助农民合

理使用土地资源。要进一步明确农户的承包经营权,促使农户真正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理四权统一的承包权。要搞好土地使用权流转的试点工作,总结经验,逐步推开。

四是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重点是提升特色产业档次、提升农产品加工水平、提升农产品品质、提升农业拓展空间能力、提升农业发展环境。

3、加强农民转产转业培训,引导农民从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中增收。要转变农民的思想观念,破除僵化保守、小农经济、小富即安、怕冒风险等思想,树立市场意识、商品意识、竞争意识和开拓创新的意识。要通过各种形式,采取有力措施,对农民进行文化知识、科技知识、市场知识、营销知识以及法律知识的教育和培训,提高农民的文化和科技水平。当前,尤其要重视对外出农民工的劳动技能的培训。各级政府要根据市场需求,组织开展“订单式”培训,提高外出农民工的劳动技能和生存本领。同时要充分利用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有利时机,由政府出面,每年召开二至三次劳动力转移对接会,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步伐。要注重加强农民转产转业培训,努力打造成“劳力品牌”。一是政府出资培训。二是开展“订单培训”。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坚持培训与扩大劳务输出相结合;三是发放“创业绿卡”,对参加培训经考试合格人员发给职业技能资格证书和绿色证书,对外出务工人员发放“创业绿卡”;四是打造“劳力

品牌”。要根据做大做强做优中心城市的要求和县域经济发展规划,加快撤乡并镇并村步伐,以此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在这方面,沙县已做了较为成功的尝试,要认真总结经验,逐步推开。要因地制宜,发挥优势,把重点城镇建设作为城乡工农产业的连接点和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结合部来抓,并与兴建市场、发展商贸流通结合起来,与发展旅游业和第三产业结合起来,与发展农产品加工结合起来。要加快城乡工业的整合,鼓励乡镇企业、个私企业和外资企业向小城镇工业园区集聚。对园区内的企业,有关部门要在技术改造项目、技术创新项目、工业用电、信用担保等方面给予支持。对进城落户的农民应在就业、子女入学、社会保障等方面与城镇居民一视同仁。农民进城镇落户,可保留农村集体土地承包权。对已转为城镇户口,并放弃土地承包权的农民,其家庭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可以享受城镇人口最低生活保障线待遇。

4、加强农田水利和农村道路建设,引导农民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中增收。要建立市、县、乡、村和民间多元资本投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体系。各级财政要保证改善农业条件的专项资金按时足额到位。农民作为农业投入的主体,要积极探索农民“一事一议”的新机制。要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出台相关的政策和配套措施,让民间资本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中得到充分地释放。当前,特别是要重

点抓好农田(山地)水利基本建设。要多方争取资金,发挥社会和民间的力量以及农民投资主体的作用,加快农田(山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防灾抗灾的能力。要把节水灌溉作为重点,加快水利产权制度改革,强化渠道防渗和管道输水措施,大力推广节水灌溉和旱作农业技术,努力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农业产出率。要抓住省里实现年万里路工程的机遇,抓好建设配套资金的及时足额到位,加快农村道路建设,为乡村经济发展解除瓶颈制约。通过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仅为促进农民增收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奠定了物质基础,同时农民在参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中也增加了收入。

5、强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引导农民从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中增收。一是建立完善农产品供求信息服务体系。依托农业155及供销网络平台,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信息。加速网络延伸至乡镇、农场、种养大户,完善区、镇、村农业信息网络,利用现代信息平台,开展网上招商、网上咨询、网上销售等服务。二是建立健全优良种苗繁育体系。要加快新品种的选育和引进,尤其是要加强如泰宁的乌骨鸡等地方特色品种的选育,加速地方特色品种的选、认定工作。要抓好市、县两级经作、粮油、林业、畜禽种苗繁育基地建设,全面提升优势农产品良种化水平。三是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要建立与国内、国际接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

标准体系,制定一批区域特色明显的农产品质量地方及企业标准。加快市、县两级检验检测中心的资源整合和建设步伐,完善检验检测设备,提高检验检测水平。四是建立健全农业生产技术综合服务体系。要进一步理顺农业技术推广体制,县乡两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人员的工资、公用经费全额纳入地方财政预算,人员工资实行国库统一发放。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房产、设备产权和试验示范基地的使用权应受法律保护,任何人、任何单位不得随意侵犯,改变目前有些地方随意抽调农技干部从事非农工作的现象和随意拍卖、出租、侵占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财产的行为。

6、着力解决农业贷款难问题,引导农民从加大农业投入中增收。要着力解决好农业贷款难问题,金融部门要创新支农方式,大胆尝试农民土地使用权、林地承包权以及多年生作物抵质押贷,以及推行龙头企业为农户提供担保贷款等,解决农业生产资金投入不足问题;对农户贷款,除了继续扩大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比重外,还必须大力推行农户联保贷款、大额支农授信贷款;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要推广发放订单跟踪贷款和尝试开展仓储式流动资产质押贷款。要完善信贷支农配套措施,适当延长央行支农再贷款期限;要积极探索建立乡村农业贷款担保机构,担保资金来源可以由会员认缴贷款风险金、政府对农业的扶持金及其他资金组成,担保机构主要为有发展前景的种养大户及信誉好的农户

提供贷款担保;要深入开展信用户、信用村(镇)工程建设,推广尤溪管前镇建设信用镇的做法,有效解决农户贷款难问题。

7、积极化解乡村债务,引导农民从减债解困中增收。减负是增收,减债解困也是增收。据调查,乡村债务沉重问题在我市不少乡村普遍存在,已成为农村基层组织是否有凝聚力、战斗力和号召力的障碍。因此,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帮助农村集体化解债务工作,这不仅事关农民增收、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事关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农村社会稳定。要组织力量通过清收债权、债权债务抵冲置换、盘活集体存量资产和资源、降息挂息、审核剔减、核销呆帐死帐、债务挂帐、增收节支等办法消化乡村集体债务。在这方面,尤溪县管前镇“减债解困”促进农民增收的经验值得借鉴。这个镇通过用足用活有关优惠政策,盘活镇村存量资产,出让镇村小水电经营权和山场林地经营权,使各村的债务得到有效化解。目前全镇各村实现零债务,村班子轻装上阵,把更多资金投入到改善人民生产生活条件和提供“公共用品”上。

8、以农村合作医疗改革为重点推进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要按照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要求,切实加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当前重点要抓好农村合作医疗体系建设。建议在条件较好的乡村先行开展农村合作医疗改革的试点工作,加快农村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试行大病经费统筹,解

决农民看病难问题,尽量减少农民因病返贫现象。在开展农村合作医疗改革的同时,要切实加强农村卫生院建设,加大投入,改善卫生院的硬件设施,确保医疗房屋、医疗设备和人员“三配套”。同时要提高农村基层卫生队伍素质,加强在职业务骨干的进修深造,建立城市医疗机构对口支援农村卫生院工作的考核机制,加强对农村卫生院的业务和技术指导,确保农民有病看得起。

一、农民收入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县农业五大支柱产业的稳步发展,扶贫开发工作的强力推进,我县农民收入逐年增长。2008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1950元,比2003年增加622元,增长46.8%。全县绝对贫困人口由2003年11.3万减少到2008年的8万,多数农民已解决温饱,部分农民过上了小康生活。但在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的同时,但从现状分析,明显存在两个方面的不足。

1、收入差距增大。一是与先进地区比,与全国、全省、全市平均水平比,差距都很大。2008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4761元,是我县的2.44倍,而2003年这个数字为1.97倍,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4513元,是我县的2.31倍,

而2003年这个数字为1.9倍,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3292元,是我县的1.69倍,而2003年这个数字为1.41倍。可以说,5年来,我县农民纯收入与全国、全省和全市的距离进一步拉大。二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2003年至2008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之比由4.17:1扩大到4.56:1。三是不同区域农民收入差距扩大。2000年我县水淹库区,石灰岩干旱区、高寒山区“三大”贫困带人平纯收入分别比全县平均水平低280元、220元、215元,而到2008年,分别扩大到305元、248元、235元。从这个三个差距可以看出,无论是纵向比较还是横向比较,均反映出我县农民增收的落后现状和艰巨性。

2、增长幅度小。1984年至2003年的20年内,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82元增加到1328元,平均每年增长7.8%,但从1999年至2003年的5年间,农民人平纯收入由1095增加到1328元,年均增长仅3.9%,增幅只有前20年的一半,增长速度明显放慢。2003年到2008年,我县农民纯收入虽然增长速度有所加快,2008年增长10.8%,但和全市近15%的平均增长幅度相比,还是显得太小。

二、农民增收缓慢的原因

1、制约因素多

一是资源制约。从自然资源看,新化地处湘中偏西,

系湘中丘陵向湘西山区过渡带,光、热、水资源相对较差。从环境资源看,解放后,新化有过几次较大的区划变动,如五十年代的区划变更,划走了全县有名的“四大粮食”,1969年析置冷水江市,又划走了新化工业的2/3,财政税收的54%,矿产资源的42%;1958年修建拓溪水电站,淹没我县良田沃土16万亩,资江沿岸富庶之地均成水泽之乡。目前留在新化的是占全县国土面积89.3%、全县人口63.7%的水淹库区、石灰岩干旱区、高寒山区三大贫困带,抗御自然灾害能力极为脆弱。如2003年的旱灾,造成全县983个村,32万亩水稻,24万亩旱粮和经济作物受灾,经济损失3亿多元,造成10万以上农民返贫。2008年的冰灾,又造成了全县受灾人口达到79万,其中贫困人口26万人。受灾农作物面积5800公顷,压毁蔬菜大棚600个;果树受灾面积1.72万亩,重灾面积0.72万亩;中药材受灾面积1.6万亩,重灾面积0.2万亩。冻死猪3.56万头,犊牛1440头,羊1400头,家禽1.4万羽。全县有4万人左右因灾返贫。

二是产业结构制约。目前,全县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农村城镇化水平不快,农业工业化水平不发达,严重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

三是价格制约。近年来,农产品价格虽然有所回升,但农业效益还是较为低下。以种子植一亩早稻为例,早稻一般亩产400公斤,按今年国家保护价计算,收入800元。而

每亩早稻成本为:种子30元,整地150元,插田80元,化肥150元,农药100元,水费15元,收割100元,合计625元(有机肥不计费),两相抵扣,余175元。通常播种、施肥、打药、晒谷等每亩需工8-9个,每个工值只有20元,不到打工收入的一半。同时,由于我县市场体系尚未形成,一些经济效益较高的果树、蔬菜、中药材也只能获取最低的价格。

2、增收渠道少

2008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中,家庭经营收入占56.1%,而在家庭经营收入中,第一产业纯收入为占76.3%,二、三产业仅占23.7%。由于我县乡镇企业,二、三产业,小城镇建设发展速度不快,农民从中得到的收入少,农民的收入来源主要是家庭经营收入和外去务工收入,增收渠道少。

三、促进农民增收的措施

(一)广辟增收渠道,挖掘增收潜力

针对我县农民增收渠道少的问题,要实现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就要广辟增收渠道,利用各种增收渠道的累加效应,

挖掘增收潜力。

1、依靠农业结构调整增收。

第一,要抓好重点产业的开发。一是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全面落实国家发展粮食生产的政策和措施,大力发展双季稻,全面普及优质稻,积极推广超级稻,努力发展玉米、薯类等旱粮生产。二是大力发展规模养殖业。围绕牲猪、肉牛、水产等养殖业主导产业抓好标准化养殖小区和规模养殖场建设,重点培植扶持养殖大户和示范村的发展。要重点抓好牲猪和肉牛品改,提高牲猪良比率,大力发展优势肉牛等草食动物。三是积极发展楠竹和中药材产业。近年来,我县楠竹产业开发取得了快速发展,产值超亿元,每年消耗楠竹160万根,但年采伐限量只100万根,已经满足不了加工的需要,要加快发展步伐,既抓新扩、又抓低改,力争到2010年,楠竹面积达到50万亩,楠竹亩产由现在的150根增加到250根,楠竹产业开发产值达3亿元。我县中药材面积已达10.5万亩,近5年内,要大力推广中药材GAP规范种植技术,全县种植面积发展到15万亩以上,产值3亿元以上;四是重点发展油茶产业。抓住省市重点扶持油茶产业发展的有利时机,建好一处油茶良种苗木基地;培育一个油茶精深加工企业,初步实现资源培育基地化、经营管理集约化、林油开发一体化。至2015年,实现我县油茶丰产林基地达到35万亩,茶油年产量1750万公斤。五是突出发展旅游业。

充分挖掘梅山文化、不断创优“蚩尤”品牌,大力发展观光农业、生态农业、民俗农业等乡村休闲旅游业,促进农业向三产业延伸,拓展农业增效增收功能。要打造一批乡村旅游景点,开发一批休闲农业产品,推出一批精品旅游线路,促进一批旅游特色村镇发展壮大,提升我县乡村旅游业发展水平。

第二、要大力发展特色规模经济。一是培植优势产业村。近年来,我县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了如石坑村的药材,白塔、易龙、洞下、横茶、毛家垅村的水果,吉庆村的李子,竹木、梨坳的天麻,金溪、日星的玉竹、满竹、龙家桥村的土鸡,塔山村的牲猪,长石、龙珠村的羊,南山村的牛等一批优势产业特色村。要在近三年内,全县形成200个特色规模经济村。发展一村一品的规模经济。同时,在全县培育年产值3万元以上的种、养、加、销大户3500户,其中10万元以上的1000户。

第三、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基地建好了,规模特色村发展起来了,仅仅是实现了初级产品的规模化,大量的初级产品如果不加工,就难以产生效益,如果卖不出去,就会劳民伤财。因此,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中,一定要把基地建设、加工企业建设、销售市场的开拓紧密结合起来,把单纯的产中调整延伸到产前、产中、产后整个环节,一直到“餐桌”,拉长产业链,形成“龙型”经济。

2、依靠投入增收。农业是一个弱势产业,农民是一个弱势群体,农村是一个基础设施较差的弱势区域。要解决“三农”问题,必须增加对农业的投入,改变“三农”的弱势状况,一是要千方百计争资金,即最大限度地争取上级对我县的投资,发展项目农业。二是要千方百计引资金,即抓好农业招商引资工作。三是千方百计挤资金,加大财政对农业的投入。通过增加投入,既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又通过工程建设和项目实施吸纳农民就业,直接转化为农民的劳务收入。

(二)减灾、减负

减灾: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突出抓好病险水库治理、水系配套、城区。防洪、人畜饮水、高标准山塘、河坝、小型水利工程建设,提高防汛抗旱能力,减轻自然灾害损失;突出抓好退耕还林、农村沼气建设工作,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加快乡村道路、通讯、电力、医疗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二是抓好动植物疫病防治和森林防火工作,降低病虫害等损失。

减负:按照“七个严禁”、“八个禁止”的要求,坚决落实减负责任制和部门工作制,坚持“一票否决”,切实把农民负担减下来。

(三)转变农民思想观念,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发挥观念与科技的乘法效应增加农民收入

1、转变思想观念,一是要增强质量标准观念。入世以后,农产品要进入国际市场,最主要的不是价格,而是农产品质量,质量是农产品进入市场的“通行证”。必须改变过去那种只重数量轻质量、只重产值轻效益的观念,树立质量标准观念,强化以标准育品牌,以质量创名牌,以名牌争市场的意识。二是要增强市场经济观念。生产的农产品只有进入市场,形成商品才能体现其价值,获得收入,因此,要改变过去那种只注重生产、不注重市场的传统生产方式,树立市场经济观念。但要处理好目前千家万户的农民与千变万化的市场之间的矛盾,关键是要发展农民合作组织。我县成立的中药村协会和养殖业协会,为我县中药材和养殖业的生产养殖、市场流通、招商引资、技术培训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事实证明,农民合作组织可以做农民和农业企业想做做不了、政府想做做不好的事情,能够增强同行业发展合力,提高竞争力。要加强规范指导和政策扶持,重点培育粮食、油茶林、生猪、肉牛、网箱养鱼和食用菌等产业合作组织,使合作组织成为千家万户小生产对接千变万化大市场的桥梁纽带。三是要树立用工业化生产组成农业生产的观念。农村工业化,就是化农民为工人,化农业为工业,化农业社会为工业社会的过程,创造农业发展的平台,引领农业发展的方向,促进农业产业化。

2、加快科技培训与推广力度,提高农民素质。要

关于春节传统文化调查报告(精选)示范文本

关于春节传统文化调查报告(精选)示范文本 After completing the work or task, record the overall process and results, including the overall situation, progress and achievements, and summarize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future corresponding strategies. 某某管理中心 XX年XX月

关于春节传统文化调查报告(精选)示范 文本 使用指引:此报告资料应用在完成工作或任务后,对整体过程以及结果进行记录,内容包含整体情况,进度和所取得的的成果,并总结存在的问题,未来的对应策略与解决方案。,文档经过下载可进行自定义修改,请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与使用。 (一)调查目的 1、熟悉调查的过程,掌握学习方法,了解独有的中国 传统文化(最具文化内涵、传统魅力和凝聚力的春节),有利 于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好爱国主义精神。 2、将成果广而告之,一次强调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悠 久,并做好宣传,动员全民弘扬民族文化。 (二)调查方法 主要采用上网调查、个别采访。 (三)调查报告 中国传统的春节给了人们一份浓的难以化开的情,一 种经年酿造的醇厚的味。这就是生养我们的“文化之

根”。传统的春节,融入一种文化的意境、文化的象征,并担负起一种文化功能: 一、辞旧迎新,打上一个人生的结,分开过去和未来; 二、祭祀,缅怀祖宗之德,继承先人之志,融通天地万物,祈盼人生幸福; 三、宗亲礼仪往来,安排人生秩序,联络世代亲情,找到个人定位,担负社会职责; 四、民间娱乐,扩大社会交往,播撒传统文化,宣泄情感之波,体味人生之乐。 春节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代代相传,蕴藏厚重的含金矿藏。宋代王安石曾作《元日》诗云:“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家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传统文化的积淀是历千年而不变的,春节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腊月开始办年货:

传统文化调研报告3篇

传统文化调研报告3篇 导读:本文是关于传统文化调研报告3篇,希望能帮助到您! 调研报告之采访记录(选取) (一) 采访时间:XX年8月13日9:00 采访地点:潮州饶平师范实验中学行政楼办公室 采访方式:面谈 采访人员:黄晓君,麦钰珍,欧春慧 被采访人:林主任 问:您好!林主任!我们是华南师范大学社会实践服务队调研组的成员,我们想了解一下贵学校学生的中国传统文化素养的情况。请问一下,根据你的了解,学生怎么看待中国的传统文化呢?也就是说,他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程度是如何的? 林:总体上开看,本学校的学生还是比较喜欢传统文化,尤其是初中部的学生,由于他们都是以较为优秀的成绩考进来,整体素质都比较高。有些学生家庭环境好,父母接受过教育的话,便会更主动去学习关于传统文化的内容,因为父母从小便会给他们安排相应的才艺培训,其中也包括书法,国画,传统乐器的学习等。 问:我们也从班主任助理那里得知,班上确实有部分同学才艺很出众的。那么,学校有没有举行过关于传统文化知识的活动或者比赛,为他们提供一个展示的舞台呢? 林:这类活动对于学生全面发展很重要,我们学校也看得很重。每个

学期都会举行年级的书法比赛,让学生主动去练毛笔和钢笔。还会有象棋比赛,文艺晚会,黑板报评比等。这是学校里规定举行的活动。而班主任和年级工作中也会自由地安排一些适合他们学生年龄段的活动。这些活动都会设立奖项,以此来鼓励学生积极参加。 问:学校在传统才艺上还是相当重视的,那么,在传统的优秀思想品德方面的情况又是怎样呢?例如,爱国,尊师重道,长幼有序,乐于助人等这些优秀思想。 林:学校的学生都很乖,他们当中大多数都是比较喜欢学习的,所以也很听老师的话,很尊重老师,很热心帮助同学。如果哪位学生家里有困难,同学都会很积极去帮忙。当然,其中也有一些学生这方面还需要加强,比如体育特长生,他们的素质则差一点。学生的素质高低跟父母和这个社会是密切相关的,学校教的东西,他们吸收后回家或者看到社会上别人不是这样子做的,就会疑惑,甚至会学习那些不好的习惯,以大欺小等等。这些现象也是有的。 问:确实如此。学生的思想品德是从小锻炼起来的,也经过长年累月的培养和沉淀。那学校为了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会设立什么措施去应对呢? 林:学校每周都会有校会和班会,校会中领导的发言也会有道德方面的教育。而班会则由班主任自定主题,其中一些主题也会涉及思想道德的教育。比如,XX年的汶川地震,学校也开过专门的校会来展开捐款活动,学生都很热心积极参与。道德的教育一般是融进在日常的教育中,让学生潜移默化去感受去学习。 问:相信这会对学生有很大的帮助的。现在社会上的言论也很激烈,说现在的学生崇洋媚外,追星的现象很严重,几乎都忘了传统文化,很担

关于促进农民增收问题的调研报告

关于三产互动促进农民增收的调研报告 近日,市政协组织了调研组,对我市农民增收问题进行了调研。通过调查,我市在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一定成效。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1997年的2748元,提高至2003年的3556元,年均增长4.4%。全市农村税费改革后,当年为农民减轻负担1.83亿元,人均减负率达65%。 一、农民增收现状 近年来我市农民收入虽逐年有所增长,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年扩大,农民增收难度加大,“三农”问题日显突出,主要表现在: 1、城乡居民收入反差大。从1997年到2003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七年共增加808元,年均增长4.4%而同期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增加3923元,年均增长9.6%,两者相差5.2百分点。两者增量比较,前者是后者的4.9倍。 2、农民增收渠道少。据调查,我市农民收入主要来自于种植业,从乡镇企业及村组集体经营收入减少,2003

年农户经营农业收入占总收入的55%。个别县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于烟叶,收入结构单一,万一烟叶滑坡,就难以保证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 3、农业增产不增收。据调查,近年来,农业技术没有新的突破,粮食及经济作物的品种没有更新,虽然农产品在量上有新增加,但由于品质结构没有改善,优质农产品少,市场卖价低,造成增产不增收。 4、农民收入不稳定。近年来,由于水灾、旱灾、风灾等自然灾害频繁,加上市场价格波动大,农业是弱质产业,抗御自然风险、市场风险能力弱,给农民增收造成不稳定性。 5、农民收入不平衡。调查中发现,凡文化程度高,有一技之长的农民多数从事二、三产业致富;而从事纯农业的农民多数文化程度低,增收渠道窄,外出打工的机会少,家庭收入低。调研组在市区对近郊4个村11家农户进行调查。这里条件虽相对较好,但人均收入只有2570元。大田县目前农民人均收入在2500元以下的村有34个,3.07万人。 6、农民收入入不敷出。从统计数据上看,虽然农民收入逐年有所增加,但大多数农民收入基本只能养家糊口,生活并不宽裕,有的还比较贫困。特别是农村医疗、教育和人情费支出不断加大,造成收支极不平衡。如现在农村没有医疗保障,农民生小病一般不敢上医院求医,若遇大病就得举

传统文化调查报告

传统文化调查报告 篇一:关于大学生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调查报告 关于大学生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调查报告——以楚雄师范学院为例 一、调查目的和意义 作为社会未来的中坚力量,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态度相当重要。传统文化离不开大学生的支持,传统文化的弘扬、发展,更少不了大学生的参与。目前,大学生传统文化的缺失应从多方面考虑。下面我们主要围绕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缺失的表现和原因进行调查、分析和思考。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文明演

化汇集而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 三、中国传统文化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延续不绝,一直影响到今天的生活。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是凝聚中华民族力量的客观要求,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现实需要。 四、当代大学生与中国传统文化 大学生作为社会上最富有朝气、创造性和生命力的群体,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程度,往往影响着社会民众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的却是很多人传统文化意识的淡薄,在历史文化常识方面的无知。即便是在大学校园里,许多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漠然处之的现象也并不鲜见。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

样的局面? 对此,我们小组就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认知的现状与大学生获得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的主要途径展开了调查。调查对象主要是楚雄师范学院在校学生。大学生认为,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教育在社会上有一定的认知程度及影响力。数据显示,认为认知程度“很高”的有%;认为“一般”的最多,有30%;而认为“很低”的只有6%。在对“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在社会上的影响力”进行评价时,选择“比较大”的比例(37%)最多。由此可见,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在社会上的影响力是持肯定态度的。 课堂教育是大学生获得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的主要途径,但效果不尽如人意。大学生获得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的途径和方式很多,如课堂教育、课外阅读、媒体、课外辅导和课外活动等。 但最主要的途径还是课堂教育,获选率高达%。但从调查结果看,这种方式的效果却不尽人意。我们选取了三个

围绕一村一品建设 促进农民增收致富调研报告

围绕一村一品建设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汤峪镇八庄村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调研报告根据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第一阶段工作要求,我村两委“围绕一村一品建设、促进农民增收致富”这一课题,采取召开党员群众座谈会;发放征求意见表;走访老干部、老党员、科技示范户、致富能手等形式,深入开展调研工作。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现状及发展特点 汤峪镇八庄村位于汤峪镇西北部,东临汤峪镇豆家河村,西与金渠镇年家庄村接壤,南临汤峪镇小法仪村,北与槐芽镇清湫村为邻,土地平坦,灌溉渠系发达,土质以沙土地为主。全村现有9个村民小组、农户448户、人口1748人、耕地2541亩。2006年以来,本村围绕草莓主导产业大力开展一村一品建设,截至2008年全村栽植草莓1200亩。2008村经济总收入691万元,农民人均收入3915元,其中草莓销售收入483万元,占全村经济总收入的70%以上,草莓已成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综观全村“一村一品”发展情况,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主导产业日趋凸显。08年全村草莓种植1200亩,09年新增草莓500亩,累计达到1700亩,占全村耕地的67%,草莓成为名副其实的主导产业;二是覆盖领域较广。全村9个村民小组种植草莓户数达到300多户,占全村农户70%以上;三是区域带动日益增强。全村一村一品发展对区域主导产业培植、农产品市场销售和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带动作用日益增强。紧邻汤峪镇八庄村的槐芽镇清湫村、黄家庄村,均以草莓发展为主导产业,这一区域已成为全县草莓种植销售中心,区域优势十分明显。 二、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村在发展“一村一品”农业上加大了工作力度,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着不少困难和问题,制约了“一村一品”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调研报告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调研报 告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调研报告陆丰是粤东地区历史最悠久的县城之一,享有“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美誉,深挚的传统文化底蕴滋润着祖祖辈辈的陆丰人民,影响着陆丰文化艺术的发展。 一、文化根本情况 (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 有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各1个,镇文化站21个,村(社区)文化室326个,在建市民广场1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公园1个(在建)、景观路1条。 (二)基层艺术团体、文艺协会和职校、各艺术门类工作室建设情况 1.专业戏剧艺术团体情形:有正字戏传承保护中心和陆丰皮影戏传承维护中心各1个,两中心共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4名、省级非遗传承人6名、市级非遗传承人13名,有国家三级导演1名、三级演员4名,四级演(奏)员共29名;有青年演(奏)员33名,委托专业艺校代培毕业、结业学员19名。 2.基层文艺协会、艺术工作室情况:全市有各艺术协会(研究会)16个,拥有国家级协会会员51名,省级会员143名,市级会员277名,本级会员1209名。各艺术门类工作

室约160个。 3.民营剧团情况:全市登记在册的民营剧团66个,演员1980名。 4.中等职业学校开设艺术类专业情况:有中等职业学校两所,开设有戏曲、美术、音乐、舞蹈等专业,有艺术类老师33名,现在校艺术类学生293人。 (三)文化遗产项目情况 1.非物质文化遗产情况:陆丰皮影戏参加“中国皮影戏”申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并获得通过,成为世界级非遗项目;正字戏、陆丰皮影戏、滚地金龙、甲子英歌4个项目被列为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碣石麦秆画、玄武山庙会等15项被列为省级非遗保护项目;市级保护项目达29项,县级保护项目54项。有省级传承保护基地2个、市级传承保护基地8个,省级生产性示范基地1个。基本形成了国家、省、市、县(市)四级保护体系。 2.文物普查情况:博物馆文物登录编号554件套、序号为649件套,单个文物总件数达3000件;玄武山管理睬馆藏的文物登记号为348件套、序号为525件套、单个文物总件数达1022件。包括了国家一、二、三级文物和一般文物。 3.古村落保留现状:拥有国家级“四料”古村落1个,国家级古村落1个,省级古村落5个。还有一批古村落正在普查中并予以活态保护。

关于农民增收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农民增收情况的调研报告 今年9月上中旬,本人对我镇农民增收情况进行了调研,先后在全镇8个行政村召开由镇分管农业负责人,农经站、农技站、企管站负责人以及村委会成员,纯农户、种养大户代表参加的座谈会,广泛收集情况,深入开展讨论,突出当前影响农民增收的制约因素是什么、如何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的渠道、在农民增收方面对镇党委、政府有何意见和建议三项内容。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民增收工作取得的成绩 近几年来,我镇农业农村工作紧紧围绕农民增收这个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核心,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落实政策为动力,坚持大力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切实控减农民负担,农业农村经济呈现出稳定增长的良好势头,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2001、2002、201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4102元、4360元、4660元,分别较上年增收206元、258元、300元。 1、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得力于乡镇企业和三产企业的加快发展。近年来,镇党委、政府坚持以项目建设为中心,在利用“三资”(外资、民资、内资)、园区开发、小城镇建设、致富群众上求突破,加快了富民强镇的步伐。2016年全镇共有乡镇企业220家,比2002年增加12家,安排就

业人员6736人,比2002年增加903人,共发放劳动报酬万元,人均6560元,比2002年增长820元。同时2016年三产企业发展到2397个,个体户增加到65个,吸纳从业人员2600人。 2、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得力于劳动力转移输出规模不断扩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工作,把它作为世纪工程来抓,建立了专门工作班子,形成了一套工作制度,强势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2001年、2002年、2016年劳动力转移输出人数分别为1670、1990、2200。2016年新增劳务输出300人,农民人均劳务增收84元。 3、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得力于农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全镇农业围绕增值增效抓调整,围绕江滩优势抓调整,围绕品牌创建抓调整,2016年农业的比较收益有所提高。一是特水养殖规模扩大,养殖面积扩大到1000亩以上;二是江滩意杨种植取得突破,种植面积达到近1000亩;三是花卉苗木基地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仅七圩村花卉苗木一期工程建设面积就达500亩;四是订单农业巩固发展,全镇夏秋两熟主导农产品,全部实现了订单化。 4、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得力于是农村各项政策得到落实。强化减负管理,农村税费改革进一步深化;强化承包管理,土地流转进一步规范;强化财务管理,村务公开水平进一步提高;强化资产管理,集体资产进一步增值。村组

关于中山市传统文化的调查报告

----关于中山市传统文化的调查报告 报告摘要 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最早的几大文明古国之中绝无仅有的延续至今的国家,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华文化具有顽强的生命与内在的活力。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中国人、海外华人引以荣耀和自豪,它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然而,近代落伍了的中国正在现代化,虽然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思维、行为和生活方式都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中国文化也在全方位地转换和发展,但是这种转换和发展本身就是从传统开始的。在现代化高速发展的今天,传统文化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五四运动和文化大革命给传统文化以重大打击,现如今,随着中西文化不断交融,越来越多的西方文化融入了学生的生活:圣诞节、万圣节是孩子们热捧的节日;肯德基、麦当劳是孩子们热衷的美食;钢琴、小提琴是孩子们热选的乐器……然而,与之相对的是孩子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陌生。很多学生不知四书五经为何物,不知端午、重阳为何时,不知胡服骑射为何意,不知三皇五帝为何人,更不知何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现状不容忽视。为了了解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同时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培养实践创新能力,将所学的应用于社会之所需,我特地做了此次的寒假社会实践。 关键字中山传统文化 主要内容 传统文化尴尬现状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中国的文化源远流长,光辉夺目,宛如盛开在世界东方的一朵奇葩。无论是中华人引以为豪的诗学、词学、文化,还是哲学、天文化、历史学、医学、体育学,都不逊色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西方文化中有亚里士多德、贺拉斯,有《诗学》、《诗艺》,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老子》、《庄子》、《孙子兵法》、《山海经》、《周易》,真可谓是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回顾传统文化的发展历史和成就让我们顿感身为中国人的自豪,但放眼传统文化的发展现状,却是痛心疾首,令人汗颜。就像程陵的《传统文化基础丛书》——总序[1]里描述的那样:上个世纪初,中文系的才子和外语系的佳人是大学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也时常伴随有才子佳人的爱情传说发生。但到了上个世界末这种平衡性已荡然无存,“英语热”席卷中国,高校则首当其冲,中文系则像光辉不再的老者,逐渐暗淡。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在海外兴起的“汉语热”,众多海外知名高校设立了孔子学院,而国人则沉浸在“英语梦”中,正如某些专家所说的“墙外开花墙内不香”。 传统文化尴尬现状的原因 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曾经不成问题。但走上近代社会后,在中西文明大碰撞中,我们开始对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进行反思,并很大程度上调整了以前对传统文化的看法。但是,这种反思,一直是在十分艰难的过程中前进。有前进,有障碍,有时甚至还会倒退。中国传统文化有数千年历史。时间长,在其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要增加一些东西,因此内容十分丰富,构成成份极其复杂。有许多东西是好的。有许多东西是糟粕。而精华与糟粕又往往混在一块。这使后人感到困惑:想说爱你,又不容易。因为分明有着太多的腐朽成份。想恨你吧,又恨不起来。因为中国传统文化又有许多至可宝贵的东西。不能不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构成复杂的这个特点,令后人感到十分尴尬。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反思难以前进的一个原因。 中山市文化的发展 中山市是广东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珠江三角洲中南部,珠江出海口西岸。旧称“香山”,因境内五桂山多奇花异卉而得名。中山地处中西文化交汇之地,历来能得风气之先,它是近代中国思想解放与思想启蒙的摇篮,先后诞生了中国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近代思想家郑观应、

少数民族民俗文化传承与保护调研报告.doc

少数民族民俗文化传承与保护调研报告 少数民族民俗文化传承与保护调研报告 我县是一个土家族和苗族聚居的地方,各民族在这里组成了一个大家庭,世代繁衍,相互交融。然而每一个民族都拥有自己的传统文化底蕴,重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与保护,对于秀山的发展和稳定,构建美丽和谐的新秀山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 (一)、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概述 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指以中华文化为源头的、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一切文明成果。它强调的是文化的本源和沿着这个本源传承下来的全部文化遗产,是迄今为止中华民族经过筛选、淘汰,不断丰富又不断发展的人文精神的总和。民族文化是一个不以时代划分的、动态的和发展的历史范畴。少数民族文化在我国是指除了汉族以外的55个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可划分为六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衣食住行方面的生活文化,其中包括饮食、服饰、生活用具等等。第二,婚姻家庭和人生礼仪文化,包括婚姻、家庭、宗教、丧葬等。第三,民间传承文化,包括民间文学、音乐、舞蹈、戏曲、美术等。第四,科技知识工艺文化,包括生产技术、天文历法、民间医药、工艺制作等。第五,

信仰崇尚文化,包括宗教、崇拜、祭祀、巫术、禁忌等。第六,节日文化,包括年节各民族特有的宗教、农事、纪念、庆典等。 (二)、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 每一个民族都是以其独特的文化区别于另一个民族,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共同的灵魂。少数民族传统那个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积累形成的,其特点是由少数民族历史上所拥有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同时也受到相邻社会环境、文化环境的影响,受到历史上各民族关系的影响,也受到本民族内部政治发展、阶级结构的影响。因此,有不同的物质生活条件,有不同的外部社会、文化环境以及不同的内部政治状况,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就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特点。就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来说,我们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具有宗教性特色的文化。在一些少数民族社会中,宗教浸入了民族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甚至成为民族群体生活习惯的一部分。宗教与社会紧密结合,导致宗教社会化、宗教政治化和传统文化宗教化,是这些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第二种是具有神灵宗法性特色的文化。第三种是以传统礼俗为主要特色的文化。 二、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发展现状和对策 (一)现状 文化的发展变化是与新的经济制度的确立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新的经济体制和经济制度的建立必然引起原有文化形态的改变和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上的交流也越来越活跃,这种各民族的深入文化交流与融合是民族间在文化上的取长补短,从而更好的丰富和发展传统文化;而现在正在推动的城镇化进程,以及物质文化生活的日益丰富和多样化,也给少数

关于促进农民增收问题的调研报告

关于促进农民增收问题的调研报告

关于三产互动促进农民增收的调研报告 近日,市政协组织了调研组,对我市农民增收问题进行了调研。经过调查,我市在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一定成效。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1997年的2748元,提高至2003年的3556元,年均增长4.4%。全市农村税费改革后,当年为农民减轻负担1.83亿元,人均减负率达65%。 一、农民增收现状 近年来我市农民收入虽逐年有所增长,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年扩大,农民增收难度加大,“三农”问题日显突出,主要表现在: 1、城乡居民收入反差大。从1997年到2003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七年共增加808元,年均增长4.4%而同期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增加3923元,年均增长9.6%,两者相差5.2百分点。两者增量比较,前者是后者的4.9倍。 2、农民增收渠道少。据调查,我市农民收入主要来自于种植业,从乡镇企业及村组集体经营收入减少,2003年农户经营农业收入占总收入的55%。个别县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于烟叶,收入结构单一,万一烟叶滑坡,就难以保证农民收入的稳定

增长。 3、农业增产不增收。据调查,近年来,农业技术没有新的突破,粮食及经济作物的品种没有更新,虽然农产品在量上有新增加,但由于品质结构没有改进,优质农产品少,市场卖价低,造成增产不增收。 4、农民收入不稳定。近年来,由于水灾、旱灾、风灾等自然灾害频繁,加上市场价格波动大,农业是弱质产业,抗御自然风险、市场风险能力弱,给农民增收造成不稳定性。 5、农民收入不平衡。调查中发现,凡文化程度高,有一技之长的农民多数从事二、三产业致富;而从事纯农业的农民多数文化程度低,增收渠道窄,外出打工的机会少,家庭收入低。调研组在市区对近郊4个村11家农户进行调查。这里条件虽相对较好,但人均收入只有2570元。大田县当前农民人均收入在2500元以下的村有34个,3.07万人。 6、农民收入入不敷出。从统计数据上看,虽然农民收入逐年有所增加,但大多数农民收入基本只能养家糊口,生活并不宽裕,有的还比较贫困。特别是农村医疗、教育和人情费支出不断加大,造成收支极不平衡。如现在农村没有医疗保障,农民生小病一般不敢上医院求医,若遇大病就得举债治疗,造成因病返贫。农村孩子上大中专学校,每年需支出6000元以上,还有红白喜事年支出约1500元至3000元,占农户年现金收入的20-30%。

传统文化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传统文化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篇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社会实践活动调查报告 我的祖国,我的民族 ——“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社会实践活动调查报告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五千年的文明史是一部长卷史诗。理清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糟粕,吸收精华,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的必要条件。传统文化是指一个民族在与自然的长期交往活动中所积累的和积淀下来的物质和精神 的各种事物的总和。 身为华夏子孙,中华民族的一员,对祖国的传统文化的学习是一门必修课,五千年的文明孕育出今天的中国,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潮流涌进,对于外国事物的接触越来越多,其中表现最明显的是对于节日的态度。在情人节的玫瑰、巧克力,圣诞节的苹果,万圣节的南瓜灯,装扮在我们城市的街头时,我们却忘记了在重阳节为家中的老人送上一句问候。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今天,忙碌中甚至连春节都无法抽身回家陪伴年年迈的父母。我们的传统节日中除了端午以外,

都跟“合家团圆”有关系。但处在家庭小型化初期的中国,年轻人的家庭观念是相对淡薄的。而且中国人总是习惯性的把某种节日和食品联系在一起,仿佛除了吃这种食品过节就没别的了。 总之,这都是社会转型期人们的浮躁心态所导致的。传统节日是有生命力的,等到整个社会重新对自己的文化有自信力、重新找回传统文化的价值时,也就重新重视传统节日了。 我认为我们过外国节日是在吸取外国的一些好的内容,这是可以的,但是我们也应该要更加关注我们的传统节日,关注外国节日固然不伤大雅,但是我们却不应该将外国节日看得比我国的传统文化更重 要,过外国节日只不过是一种娱乐而已,而我们的传统文化却已是根深蒂固,它是属于我们自己的! 我们要充分汲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营养,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使民族精神世世代代得以继承和发扬,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充分挖掘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遗产,做到古为今用。 我们要坚持与时俱进,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不断进行文化创新,努力繁荣我国的民族传统文化。对于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我们应该全面、系统地认识。应以以人为本,在尊重为前提而继承,在创新的理念下进一步充实、完善、

家乡的传统文化调查报告

家乡的传统文化调查报告 我的家乡在威海,中国十佳宜居城市之一,三面环海,海产品丰富,环境优美。我居住 的村庄叫蒲湾村,一个只要走上十几分钟的路程就可以看到大海的村子。村里最有名的建筑非海草房莫属。虽然现在大多数人都住上了楼房,但还是保留了几个古老富有特色的海草房。 由于靠近海边,所以用于建造海草房的原料海带草特别丰富。海草房屋顶用特有的海带草苫成,堆尖如垛,浅褐色中带着灰白色调,古朴中透着深沉的气质。用于建造海草房的“海草”不是一般的海草,而是生长在5~10米浅海的大叶海苔等野生藻类。海草生鲜时颜色翠绿,晒干后变为紫褐色,非常柔韧。 盖海草房最关键的步骤是往屋顶上苫海草了,当地人盖房又称“苫房”。苫房的原理其实跟建造瓦房安装瓦片有相通之处,只不过是用海草从下往上一层压一层地苫好。海草房苫房是一门手艺,一栋海草房的好坏、使用时间的长短,主要取决于是否海草苫得严密。因为只要屋子不漏水,墙是很难倒的,可以一直住下去。据说苫间海草房要三四个人花上十几天才能搞好。然而现如今许多有手艺的建造海草房的人已经不在了,而能传承这种手艺的人也是极少数的。与现代式的房屋相比,海草房更多的融入了人们的智慧与手艺,体现了人与自 然的结合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少了钢筋水泥,这种原始的建筑更容易让人产生好感。 据我的调查,海草房从我们村子建设以来就有了,大概有五六百年的历史,历史悠远。 由于新农村建设,许多大瓦房拔地而起,其他村子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海草房与现代建筑格格 不入,渐渐淘汰了古老的海草房,而只有我们村子还保留了几个海草房,现在居住其中的大多数是些老人,年轻人更倾向于平房。海草房有许多优点,古朴典雅,冬暖夏凉,是一个非 常适宜人类居住的建筑。从老人们口中,我感受到了她们对海草房独有的感情,而那些年轻人却仅限于知道其存在,对其历史了解甚少。 曾有名人对海草房情有独钟,吴冠中这样描述海草房:那松软的草质感,调和了坚硬的石头,又令房顶略具缓缓的弧线身段。有的人家将废渔网套在草顶上,仿佛妇女的发网,却也添几分俏丽。看一眼那渔家院子,立即给你方稳、厚重的感觉。大块石头砌成粗犷的墙, 选材时随方就圆,三角形的大山墙,在方形院子的整体基调中画出了丰富的几何形变化,它 肩负着房盖上外覆的一层厚厚的草顶。吴冠中优美的言辞形象生动的描述出了海草房的外 观,令人充满无限向往。海草房不华丽,不高贵,但如果你是亲眼见到他的真面容,一定 会被其古朴的外表所打动,他体现了当时人们的勤劳与朴素。

关于~如何促进农民增收的调查报告

关于如何促进农民增收的调查报告 一.调研简介 1.调研时间:2011年1月20日至2011年2月10日 2.调研地点:乡村、乡镇企业、市场、政府机关 3.调研人员:曹蓝月 4.调查手段:采访相关人员、问卷调查、在图书馆和网上查找资料 5.调研目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也得到了空前的发挥,农民生活水平也得到相应提高。但与此同时,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诸多因素仍重重的束缚了农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使得农民增收难的问题越来越严峻和尖锐,成为制约整个国民经济良性发展的一个焦点问题。毫无疑问,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快速推进,随着加入WTO,农业应该奋勇自保,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为此,本次调查研究试图找出制约农民增收的因素和促进农民增收的解决办法。 二、相关背景 进入20 世纪末期, 农民增收低速徘徊, 严重滞后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 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差距明显扩大。农民增收减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 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和粮食主产区更为突出。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对经济社会生活造成

了不利影响。首先, 制约了农村市场规模的扩大;其次, 制约农民发展农业和建设农村的积极性;再次, 制约工业化、信息化和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和综合国力、省力的跨跃式发展;第四,制约参与经济全球化竞争力的提高;第五,制约改革的深化和保持社会的稳定。 三、调研结论: 【一】影响我国农民收入增加的原因 (一) 农村产业结构层次低, 影响农民增收的途径。 我国农村产业结构近年来不断得到调整和优化, 农民收入的渠道不断拓宽。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 我国农业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比重仍然偏高, 与之相应的农民收入中来自第一产业的大约占50%, 而发达国家, 如日本早在80年代中期农户总收入中已有84%来自农业以外。同时, “小农业”( 90%以上是种植业)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也偏高, 超过40%,林、牧、渔业产值分别仅占7. 9%、20. 0%和31. 4%, 第一产业生产结构尚处原始的低级水平。这种依赖农业特别是种植业的收入结构, 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的今天, 农民增收门路显得十分狭窄。 (二) 农产品供需脱节、价格低, 直接影响农民增加收入。 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对农产品提出了优质化、高级化、多样化的需求。而我国农业结构调整步伐缓慢, 农产品中大路货和初级产品供过于求, 优质高档产品供给严重不足, 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如我国是稻谷生产及消费大国, 而稻谷生产中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 人们的仍有近50%的是低质常规品种,

传统文化调查报告Word版

关于传统文化调查报告 调查人: 调查时间:2014年月至月 调查对象:普通民众 调查形式:问卷调查 调查背景: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信息传递越来越迅速便捷,中国和西方交流越来越频繁,传统文化却逐渐出现衰退甚至消失的迹象,就此迹象,我对民众做 了关于传统文化的调查报告。 付样卷: 传统文化调查问卷 2014年1月尊敬的朋友,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抽出一分钟时间来填写这个调查表。对于每个问题请认真思考,在您认为的答案上打一个对号,多选题会注明,谢谢您的参与!祝您新年快乐! 1.您的性别是: A.男 B.女 2.您对中国传统文化了解多少? A 很少 B 了解一点 C很多 D 模模糊糊 3.你认为传统文化对当下中国社会的作用: A 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B一般般 C 可有可无 D 有消极作用 E 其他 4. 你认为我们现在还有没有自己的传统文化和传统生活方式? A还有一些传统文化和传统生活方式 B全球化大环境下,华夏传统即将遗失 C说不清 D 其他 5.中国四大名著你都读过吗? A 只读过一部 B读过两部 C 读过三部 D都读过 E都没读过 6.你觉得大学生是否应该学习国学? A应该 B 不应该 C 没必要 D 不清楚 7.下列那个节日不是中国传统节日? A.端午节 B.重阳节 C.万圣节 D.元宵节 8.您一般从哪里了解传统文化的?(可多选) A.长辈讲述的 B.朋友说的 C.网络上 D.电视上 E.报纸 F书籍 G.其他

9.对于传统文化和精神你认为 A.不用特别注意,随它去 B.应该摒弃,新的时代要有新的文化 C.应该大力弘扬继承优秀传统文化 D.不知道 10.对于近来外来文化侵袭,如日韩文化,你的态度是什么? A.无所谓 B.很痛心,反感崇洋媚外 C.支持外来文化,很喜欢 D.应该理智 11.你认为,一个国家的强盛与否,和它本身的文化繁荣和影响力有没有关系? A.有 B.没有 C.不清楚 12.最后,请你选出你认为的传统文化最重要的部分 A.节日本身 B.风俗习惯 C.思想精神 D.饮食艺术 E没什么重要的 F.认为都很重要 感谢您的参与,祝您一天愉快! 现在就调查结果作出分析: 一当代人传统文化的了解和重视程度 大多数人对祖国的传统文化还是比较了解和重视的,而且对于积极的传统文化还是很提倡的,但是,很多人只是知道有这个传统,却已经不知道其来历和所包涵的文化底蕴,大部分人对传统民族艺术都没有过学习经历,可见,民族文化在民众中传播和延续是举步维艰的。有些学生竟然连中国的传统节日都记不住,可见传统文化在今天的地位和影响已经越来越小。 二当代人对外国文化的态度 从结果来看,现在的人对西方文化的了解程度打到很高的地步,并且,很多学生更喜欢西方的文化,更愿意参加西方节日,从这点可以看得出现代人在现在这个大环境下受西方文化熏陶很深,但也从侧面表现出对传统文化的不了解。 三部分人年轻人钟爱西方文化的原因 首先,西方文化比较开放,相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更瘦时代欢迎,再加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不了解和崇洋媚外的心理作祟使得年轻人更喜欢西方文化,而我们传统文化因为历史悠久,再加上比较保守便不容易被现在的年轻人所接受,而现在的中小学教育都是为了应付考试,不注重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才导致现在的情况。 三个问题解析: 如何认识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面对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经济政治的迅速发展,传统文化也在不断变化发展。传统文化中能适应社会生活变迁的,就会对社会发展和人的健康成长产生积极作用;而传统文化中不能适应社会生活变迁的,就会对社会发展和人的成长产生消极作用。如果我们能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就会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促进人的终身发展,对其产生积极作用,因此,我们要正确对待传统文

关于家乡的传统文化调查调研报告

关于家乡的传统文化调查调研报告 我的家乡在威海,中国十佳宜居城市之一,三面环海,海产品丰富,环境优美。我居住的村庄叫蒲湾村,一个只要走上十几分钟的路程就可以看到大海的村子。村里最有名的建筑非海草房莫属。虽然现在大多数人都住上了楼房,但还是保留了几个古老富有特色的海草房。 由于靠近海边,所以用于建造海草房的原料海带草特别丰富。海草房屋顶用特有的海带草苫成,堆尖如垛,浅褐色中带着灰白色调,古朴中透着深沉的气质。用于建造海草房的“海草”不是一般的海草,而是生长在5~10米浅海的大叶海苔等野生藻类。海草生鲜时颜色翠绿,晒干后变为紫褐色,非常柔韧。 盖海草房最关键的步骤是往屋顶上苫海草了,当地人盖房又称“苫房”。苫房的原理其实跟建造瓦房安装瓦片有相通之处,只不过是用海草从下往上一层压一层地苫好。海草房苫房是一门手艺,一栋海草房的好坏、使用时间的长短,主要取决于是否海草苫得严密。因为只要屋子不漏水,墙是很难倒的,可以一直住下去。据说苫间海草房要三四个人花上十几天才能搞好。然而现如今许多有手艺的建造海草房的人已经不在了,而能传承这种手艺的人也是极少数的。与现代式的房屋相比,海草房更多的融入了人们的智慧与手艺,体现了人与自然的结合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少了钢筋

水泥,这种原始的建筑更容易让人产生好感。 据我的调查,海草房从我们村子建设以来就有了,大概有五六百年的历史,历史悠远。由于新农村建设,许多大瓦房拔地而起,其他村子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海草房与现代建筑格格不入,渐渐淘汰了古老的海草房,而只有我们村子还保留了几个海草房,现在居住其中的大多数是些老人,年轻人更倾向于平房。海草房有许多优点,古朴典雅,冬暖夏凉,是一个非常适宜人类居住的建筑。从老人们口中,我感受到了她们对海草房独有的感情,而那些年轻人却仅限于知道其存在,对其历史了解甚少。 曾有名人对海草房情有独钟,吴冠中这样描述海草房:那松软的草质感,调和了坚硬的石头,又令房顶略具缓缓的弧线身段。有的人家将废渔网套在草顶上,仿佛妇女的发网,却也添几分俏丽。看一眼那渔家院子,立即给你方稳、厚重的感觉。大块石头砌成粗犷的墙,选材时随方就圆,三角形的大山墙,在方形院子的整体基调中画出了丰富的几何形变化,它肩负着房盖上外覆的一层厚厚的草顶。吴冠中优美的言辞形象生动的描述出了海草房的外观,令人充满无限向往。海草房不华丽,不高贵,但如果你是亲眼见到他的真面容,一定会被其古朴的外表所打动,他体现了当时人们的勤劳与朴素。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海草房的知名度也逐渐提高,

小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调查报告

小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调查报告 中国是一个有五千年文明的礼仪之邦,有傲立于世的璀璨文化,有数千年积淀起来的传统美德,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 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 优良的文化。 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有傲立于世的璀璨文化,有数千年积淀起来的传统美德,可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物质 基础的不断提高,生活环境的不断改善和西方文化的侵入,使得这些美德与文化已经和正在受 到来自世界各地文化的冲击,传统文化受到忽视和挑战。传统文化教育在现代人的意识中被逐 渐地淡化。也正是这种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 不良习惯。为了复兴传统文化教育,多方面多渠道在学校做好传统文化教育,特做此次调查, 以了解目前我校小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以便更好的开展传统文化教育。 二、调查目的与实施 (一)调查目的 1、比较全面地了解当今小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现状。 2、根据现状的调查分析其原因。 3、提出相应的对策,对学生更好地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 (二)调查内容

1、小学生对传统文学、传统节日日期、传说神话和音乐书法等知多 少。 2、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态度。 (三)调查方法 发放问卷,进行调查。这是本调查采用的主要手段。调查表共有10 道选择题,每题有3-4个供选答案。 (四)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对象为本校六年级部分学生。 (五)调查步骤 1、根据课题研究要求拟定调查内容,制定调查表,分发调查问卷。 2、分析数据,撰写调查报告。 (六)调查结果及分析 本次有关小学生对传统文化了解程度的调查问卷利用学生自习时间 进行,共计发放70份,收回70份。 在调查中,1、有关中秋节是什么节?76%的学生选择了C秋高气爽祭月的节日,21%的学生选 择了B思念亲人的节日,3%的学生选择 了庆祝丰收的节日。 2、在关于“关于那些是属于中国传统节日中?”,99%的学生同时 选择了清明节和端午节。 3、在关于“端午节是农历的几月几日?”,90%选择C五月初五,10% 选择了A八月十五。 4、在关于“清明节代表性风俗是什么?”84%学生选择B扫墓,16%

促农增收调研报告

促农增收调研报告 促农增收调研报告 一、促农增收基本情况 20xx年全市完成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230元,增速9.4%。其中,六枝特区完成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879元,增速xx.8%;盘州市完成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474元,增速xx.3%;水城县完成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686元,增速8.4%;钟山区完成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xx899元,增速9.8%。收入及增速基本处在预期范围。 二、促农增收的做法及经验 (一)调结构、促增收。一是扩大特色产业规模。以农业特色产业“3xx5工程”为载体,加快猕猴桃、茶叶、刺梨、核桃等农业特色产业的推进力度,全市累计实施农业特色产业“3xx5工程”320.75万亩。二是提升产业集约程度。建成连片种植千亩以上基地282个,其中万亩以上标准化基地xx个,“百里猕猴桃长廊”、“百里刺梨基地”、“盘州市两高沿线万亩刺梨基地”、“六枝落别-木岗万亩茶叶基地”等适度规模特色产业基地相继建成。形成了以水城县米箩万亩红心猕猴桃基地为代表的全省最大猕猴桃基地、以盘州市盘关万亩刺梨基地为代表的全省最大刺梨基地。三是筑牢产品质量安全。全市共有xx4家企业、合作社获得“三品一标”产地认定、产品认证证书241个,农特产品地理标志xx个,无公害产地认定面积xx5.26万亩。启动了国内首个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示范城市创建工作。省质监局将我市列为20xx年有机产品认证重点推进区域,已将水城县列为20xx年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创建县。 (二)建园区、促增收。一是园区建设量和质双提升。全市的农业园区进入了加速发展、转型发展、引领发展新阶段,已被打造成特色产业的聚集区、改革创新的试验区、强农惠农的示范区、美丽乡村的升级区。园区数量发展到35个,其中省级园区29个,省级重点园区xx个。以省级农业园区为基础,成功将xx 市申报为第七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20xx年已完成投资xx0亿元,累计建成猕猴桃、茶叶、核桃、刺梨、软籽石榴等特色产业基地xx0万亩;新签约招商引资项目68个,签约资金xx0.48亿元,到位资金19.89亿元。二是园区引领三产融合显成效。猕猴桃、刺梨等特色产业“产加销”一条龙的发展格局已经形成。水城县猕猴桃园区的倮么村、盘州市娘娘山园区的舍烹村,荣获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称号;建成吞吐量1.5万吨的气调保鲜库一座、可为4.5万吨猕猴桃冷藏保鲜,已基本建成猕猴桃酒加工项目一期工程,20xx年即可实现年产5000吨猕猴桃酒的生产目标;“天刺力”集团的规模、加工工艺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建成了以“中国网络菜市场”、盘州市西部电子商务、六枝郎岱电子商务为代表的农村电商xx7家。农旅融合发展态势已经形成。凉都国学馆、养生谷、农耕文化园等农业新业态不断涌现;盘州市娘娘山园区,成功申报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盘州市“哒啦仙谷”园区、盘州市娘娘山园区、水城县猕猴桃园区,被评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成功打造了175个农旅产一体化的旅游村寨。 (三)推改革、促增收。一是深化农村“三变”改革。通过股权纽带和打造猕猴桃、刺梨等高效产业平台,盘活农村存量资源。两年来共整合xx1.6万亩承包地、52.49万亩集体土地和58.6亿元各类资金,培育产业平台852个,39.05万农户入股经营主体,入股受益农民达xx9.03万人。二是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