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外贸易与产业结构升级

中国对外贸易与产业结构升级
中国对外贸易与产业结构升级

2011.06(上)

C h i n a C o l l e c t i v e E c o n o m y

集体经济·摘要:文章研究了以往学者对于对外贸易和产业结构升级的观点,综述了中国对外贸易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基本状况;在此基础上,结合赤松要等学者的国际贸易理论,简要分析了中国对外贸易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并得出结论:中国目前廉价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强化了现有的贸易结构和分工格局,但不是产业结构升级的驱动力所在。目前对外贸易方式具有凝固中国产业结构的倾向,贸易获益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存在着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的关系。

关键词:比较优势;竞争优势;加工贸易;雁行模式

一、文献综述(一)国外相关理论

在对外贸易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方面研究较多,美国经济学家佛农(Ver -

con )曾将产品生命周期概念运用到国际

贸易理论分析中,揭示了产品发育成长过程中各种因素对比较优势的动态转移的影响,说明了各国同类产业之间存在的级差问题。

针对发展中国家资本密集型产业进程,日本赤松要教授提出了“雁行产业发展模式”,并将其模型进行推广。针对发展中国家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各个阶段发展进展,包括其内在机理表现,该模型均进行了系统分析。针对机制的内外相结合的分析,发展中国家的政策干预,对产业结

构的优化、优势结构的选取都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

“雁行产业发展模式”针对发展中国家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进行了分析,同时针对五个阶段,分别为产业移植阶段、进口替代阶段、出口导向阶段、成熟阶段和衰退阶段动态过程进行了论证。外贸易流向对发展中国家影响较大,而发展中国家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均伴随着比较优势存在。在产业移植期内产业的比较优势一直处于劣势地位,但随着科技进步、投资大量流入、技术密集要素不断增加,绝大多数比较优势地位发生了逆转,贸易流向从出口回归进口。比较优势逆转,同时贸易流向复归,更高层次的产业发展序列由此显现。

(二)国内研究进展

通过查阅各种文献资料,我们发现国内经济学者对中国对外贸易和产业结构的关系主要从理论模型出发进行实证研究。

杨全发(1999)采用回归方程Ch -

enery 为一般模型,将净外资流入替换

为进出口商品贸易额。对中国改革开放前后的产业贸易的变化进行论证,结果表明:一是1978年之前,进出口贸

易额与工业比重呈正相关;进出口贸易额与第一产业比重呈负相关;同时进出口贸易额与第三产业比重相关性不显著。二是1978年之后,第一产业比

重与原料出口额正相关;工业比重相比初级产品出口额呈仍呈正相关。三是第一产业比重与机械、原料及运输设备进口额仍保持负相关趋势;工业比重相比初级产品进口额显著正相关,相比工业制成品进口额不显著负相关;工业制成品进口额及初级产品进口额分别与第三产业比重呈现出正负相关趋势。武海峰、刘光彦(2004)论证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贸易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通过在之前的科研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多数研究课题集中在产业结构及外贸易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转型的结构变化方面,但对于其产生变化的途径、机理研究相对较少,这造成了研究资料方面的单一,对于产生影响的原因分析不够深入。

二、中国对外贸易状况(一)中国对外贸易的比较优势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所带来的利益是刺激国家进行对外贸易的主要动力,也是国家对外贸易产生的主要根源。最早亚当·斯密(1776)提出绝对优势论,他认为产生国际贸易的主要即在于原因。相继大卫·李嘉图(1817)在亚当·斯密绝对优势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比较优势论。只要在生产成本即生产两种商品的成本比例上存在相对差异的两个国家进行贸易,就是互利的。俄林(1933)在赫克歇尔的思想的基础上,论证阐述

中国对外贸易与产业结构升级

■李蕊来黄丽萍

经济观察

·13

2011.06(上

C h i n a C o l l e c t i v e E c o n o m y

集体经济·了资源禀赋论。他指出,各国在土地、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等生产要素的禀赋方面上均存在的差异,这种差异便是导致各国资源优势不同的主要原因。经历了

200多年后,比较优势理论终于形成了

一个较完整的体系。

比较优势理论为自由贸易政策提供了理论基础,推动了传统的资本积累和生产力的发展。比较优势理论的原则是参与国际分工,形成对外贸易的比较优势结构。发展中国家普遍拥有丰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而缺少资本和技术;相比之下,发达国家却劳动力资源缺乏,而资本和技术丰富。因此,从发展的角度来看,比较优势产业上的优势主要体现在生产上。

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优势在于对劳动力资源的素质的要求较低,正是劳动者较低的素质要求,而产生劳动成本优势,但是弊端便是增值能力极低。

(二)加工贸易主导的对外贸易状况自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进出口总额从当年的355亿元人民币,增加到了2008的179763.9亿元人民币。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价格指数,2008年的城市居民消费指数为563.5(1978年为100),若以此近似替代中国的通货膨胀率,在剔除通货膨胀率的影响后,中国的进出口总量在三十年内增加了九十倍,相当于年增长16.2%,远高于

GDP 的增长率。从进出口两方面来看,中国的进口总额在1978年为187.4亿元人民币,在2008年为79532.9亿元人民币,增长了424倍,剔除通货膨胀因素后约为75倍,即三十年间年增长15.5%;出口总额在1978年为167.6亿元人民币,在2008年为100231亿元,其增长约为600倍,剔除通货膨胀因素后约为106.2倍,即三十年间年增长为16.8%,这一数值远高于GDP 的增长

率。从产品结构来看,进口的初级产品在1991年时为108.3亿元人民币,在

2008年为2430.9亿元人民币;工业制成品则从1991年的529.6亿元人民币增加到2008年的7128.6亿元人民币,两者的比例从1991年的1∶4.89变为2008年的1∶2.93。

以上一连串的数字中隐含了两点主要的信息。首先,中国自改革开放后,出口增加的份额多于进口,对外贸易总额的增加大部分来自于出口总额的增长。其次,在1991-2008的这18年

间,剔除通货膨胀因素后,进口的工业制成品总额只增加了约5.6倍,进口的初级产品总额却增加了近10倍;有趣的是,出口方面的情况完全相反,工业制成品的出口总额大幅增长,在此期间内增加了8.6倍,但初级产品出口额的年增长仅为2.5%。以上数据也基本符合中国对外贸易的现实状况,即中国对外贸易越来越依靠加工贸易部门,对外贸易的主要方式逐渐由一般贸易主导转为加工贸易主导,加工贸易的份额与日俱增。在具体项目上,中国的对外贸易从最初的初级产品出口过渡到轻工纺织品出口,继而再到机电制品的出口。

(三)中国的加工贸易体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对加工贸易货物监管办法》(海关总署令第

113号)所说明,加工贸易是指区内企

业进口全部或者部分原材料、零部件、元器件、包装物料,经过加工或者装配后,将制成品出口的经营活动。最常见的加工贸易方式有来料加工、进料加工和装配业务等。目前,中国大部分产业都或多或少和加工贸易有着联系,从初级产品如食品、纺织品到半导体等高级产品,无不受惠于加工贸易蓬勃发展带来的好处,加工贸易不仅促使出口、引资迅速发展,对中国经济增长也有着很大的贡献。2005年,中国加工贸易占进出口份额高达6900亿美元,并逐年增长20%到30%;2006年,加工贸易出口总额占GDP 的19%。中国加工贸易在主体结构上以外商投资企业为主。早期,中国的加工企业曾是以国内企业为主,这局面随着20世纪90年代外商来华投资热潮的兴起而结束。在产业类型方面,中国加工贸易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在上世纪末时,基本上可以说是“国外出钱,国内出力”的局面,加工贸易的蓬勃发展,也奠定了中国“世界加工厂”的地位。

三、加工贸易体系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挑战

(一)价值链中的低端环节

中国加工贸易在量上极大,但在质上却略嫌单一。中国很大部分的加工贸易是采取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的方式,其中关键零件绝大部分是进口,而且集中在中下游技术产业,加工环节的加工附加值和增加值偏低,这使得中国加工贸易对拉动全面产业技术进步的效果

有限。

(二)资源短缺凸显发展瓶颈近年来,中国原材料产业一直处于下滑的趋势,在国际上地位较低。改革开放前期,中国出口集中在动植物油脂和矿物燃料等原材料和燃料;改革开放后期,中国出口集中在原材料、燃料单一进口,而加工工程完全依赖于国外资源,这成为中国加工贸易的限制因素。

(三)劳动力优势逐渐消失

现在,中国劳动力价格不断上涨,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开始逐渐消失。许多外资企业开始把工厂转向其他有着更低劳动力成本的地方,如越南、柬埔寨等。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大量国内加工贸易企业倒闭。克服劳动力成本上涨,促进加工贸易产业的转型已经时不我待。

四、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现状

产业结构是指各产业的构成及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亦称国民经济的部门结构。主要是研究农业、建筑业、重工业、轻工业、商业服务业等部门关系。各产业部门的构成及相互之间的联系、比例关系不相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小也不同。因此,将产业的构成、各产业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内的结构特征概括为产业结构。

(一)产业结构变化趋势

产业结构变化趋势体现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结构和内容的变化,这种变化也可以称为产业成长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第一产业的就业人数和增加值在

国民生产总值和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该比重在大多数国家中呈连续下降趋势。

2、第二产业的就业人数和增加值占的国民生产总值和全部劳动力的比重,以60年代为分界线,60年代以前,均处于上升趋势的国家为大多数。刚进入60年代开

始,发达国家工业部门在国民生产总值和全部劳动力中的就业人数和增加值比重呈下降趋势,其中传统工业的下降程度剧烈。

3、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和增加值在

各国占国民生产总值和全部劳动力的比重均有所上升。60年代以后,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发展迅猛,所占比重均超过了60%。

(二)新经济涵盖传统产业升级

1、高新技术产业的大规模发展依赖

于传统产业升级。中国没有足够的资金迅速把传统产业转变为高新技术产业。

经济观察

14

2011.06(上)

C h i n a C o l l e c t i v e E c o n o m y

集体经济·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属于典型的资本密集型产业,启动和生存必须建立在一定资金量的基础之上。而中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传统产业创造的利润正提供了发展所需要的资金。中国资本原始积累过程与传统产业的升级过程是等同的。另外,高新技术的研发与生产更需要传统产业提供满足其要求的设备。

2、比较优势理论国际分工规律。所谓

安全性的产业结构,等同于没有偏离比较优势的产业结构。根据各国实际情况来确定合理的比较优势从而制定相关的比较优势,可以在国际竞争力中有所突出。

而最重要的是提高国家的经济安全度。中国由于劳动力丰富、资本相对稀缺且经济安全度不足,限制了中国的比较优势。中国在国际中的分工中的优势产业不是技术资金密集型的高新技术产业,而是劳动密集型、劳动资金双密集型、劳动技术双密集型的传统产业。中国面对激烈的全球经济一体化竞争,更应该从比较优势的产业结构方向着手,将中国传统产业的优势升级。

3、高新技术改革冲击中国传统产业。

中国传统产业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而技术改造之后,即演化成为现代化产业。中国正加快改造传统产业,并将技术结构与组织结构联合升级。中国在质量、规模、效率和核心技术方面仍与现代的高新技术产业结构存在着距离,长此以往,中国的传统比较优势也会失去。立足于传统产业扩展技术结构升级和组织结构升级,将会对新经济的积极促进。大力发展技术含量高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或劳动资金双密集型产业是中国新经济的主要内涵。

(三)中国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1、粗放经济增长方式加大资源与环

境压力。中国现在仍以依靠增加资金、资源的投入来增加产品的数量,推动经济增长。中国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工业部门每年多用能源约2.3亿吨标准煤。在资源大量消耗的同时,环境污染也日趋严重,而中国先污染后治理的粗放型处理方法也加重了环境负担。资源的超负荷消耗、与环境的大幅度透支,已成为中国产业结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差附加值偏低。据统计,多数行业在2003年后增加值率

逐年呈下降趋势。中国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增加值率低近25个百分

点。尤其在IT 通讯行业,相关电子设备制造行业差距更为明显。如在通讯设备、电子计算机及相关设备制造业,中国的,增加值率仅22%,比发达国家低近35个百分点。中国产业技术和发达国家差距如此之大,主要归结为以下两个原因:

第一,中国的工业在全国的产值链中处于地低端,面对发达国家的国内投资及跨国企业的冲击,中国的工业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和组装业为主,而技术方面产品开发的创新技术含量较低。这直接限制了中国经济的的发展,导致了与发达国家利益分配格局的不对等,与此同时,中国的物资能源消耗也远远高于发达国家,附加值难以大幅度提高。中国在增强个人优势的同时,忽略了技术方面的附加值优势,经济效益增加幅度相比发达国家差距甚远。

第二,中国工业技术结构与发达国家差距也较大,产业创新能力趋势在逐步下降。问题关键在于中国研发类资金投入份额过小,与中国制造业在国际上占有的规模不成正比。从中国研发队伍整体能力严重萎缩的趋势来看,中国的制造业创新能力会进一步减弱。中国服务业的严重落后也是产业内部结构水平低下的限制性因素之一。对于在生活中占主导地位的生活服务业,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具体体现在科技开发、房地产、金融保险、信息咨询服务及物流产业。只有增强生活服务业品质,才可以根本解决内部构低水平低的问题。

(四)中国对外贸易与产业结构升级关系的分析

中国比较优势结构主要是由产业结构决定、通过价格结构表现出来的,而比较优势结构又对外贸易结构的形成与转换起到了额决定性的作用。中国的贸易结构结合贸易的发生主要由国内外价格比率直接决定。价格的正确反映,必将由价格差所表现出的比较优势结构,从而获取贸易利益。中国比较优势结构强化及分工格局功能较强,但相比之下结构升级功能较弱。

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动力关键在于生产要素的积累、技术要素的进步、已有产品要素的创新。中国集中劳动力及生产原料的廉价,具备了结构优势效应。中国的经济发展,及工业化推进,又将超越传统现有结构,演化为更高结构要求。

五、结论和政策建议

中国目前的比较利益格局致使资源配置逐渐靠近向传统低度产业,如劳动力密集的加工贸易行业。然而中国为带动经济发展,必然要带动制造业出口部门,这就要求业化和产业结构升级和资源配置倾斜所匹配。这便导致,从对外贸易利益和从产业结构升级两方面出发进行资源配置,所形成不同的对外贸易结构。如果中国对外贸易按照静态比较优势进行,其结果极可能发展为“出口的贫困化增长”。若想打破这种情况,实行工业化途径在所难免,只有实现大幅度经济增长较快的工业化,同时配合政府的政策调控,发挥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密集型产业、比较优势成本特点,配合工业化演进趋势,服务于产业结构转型,而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最终又会使比较优势结构发生逆转,使对外贸易结构发生逆转,形成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许经勇.论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互补性[J].经济经纬,2005(3).

2、邓翼.比较优势、竞争优势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

3、牛雪宁.辽宁省出口商品结构分析:基于中国比较的视角[D].辽宁大学,2007.

4、黄晓玲.发展中国家外贸、外资与

工业化———一般理论分析及对中国外贸、外资与工业化的实证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1.

5、冯飞等.产业结构演进的趋势与

“十一五”时期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方向

[N].中国制造业信息化,2005(6).

6、杨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

7、陈建华,马晓逵.中国对外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关系的实证研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8、李威.外商直接投资对产业结构升级研究———以辽宁省为例[D].东北师范大学,2005.

9、赵霞.资源陷阱与区域经济增长差异———贸易的视角[D].兰州商学院,2007.

*本文属国家质检公益专项:消费品

安全检测现状与对策研究(项目编号:

200910088)。

(作者单位:李蕊来,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黄丽萍,中油财务有限责任公司)

经济观察

15

北京市产业结构调整指导意见

附件1: 北京市产业结构调整指导意见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我市产业结构升级,优化产业空间布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根据国务院《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和《北京市“十一五”时期产业发展和空间布局调整规划》,制定本指导意见。 第二条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 努力打造以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双引擎、以现代制造业和基础服务业为双支撑、以都市型工业和现代农业为重要补充的产业格局,进一步提高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空间布局,提升产业综合竞争能力,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实现首都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三条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则: “进退有序、松紧结合”。按照首都功能定位的要求,积极发展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高端产业,推进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低附加值产业的有序退出;研究探索向市场经济转型时期引导产业发展的新模式,综合运用产业、财政、规划等政策措施,建立“松紧结合”的政策引导体系,促进符合首都经济发展方向的产业加速发展。 “自主创新、循环集约”。按照建设创新型城市和节约

型城市的要求,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提高核心竞争力的中心环节,以创新带动产业结构的全面升级和首都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坚持循环经济和集约发展,以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实现资源高效循环利用。 “扬长避短、重点突破”。紧紧围绕北京城市功能定位,扬长避短地制定产业发展战略,将科技、人才、文化、信息、区位、市场、总部等优势资源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发展一批在国际上具有竞争力的重点产业集群,培育一批根植北京、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企业。 “产业融合、功能提升”。以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带动首都的工业结构调整,推动现代制造业与服务业的有机融合、互动发展。提升区域服务功能,使北京不仅成为国际高新技术产业、高端制造业转移的承载地,更要积极成为国际现代服务业转移的承载地。 “深度开放、双向服务”。进一步加强对国内外各种所有制经济开放的深度和广度;促进“双向服务”,一方面提升服务能力,完善服务功能,改善服务环境,更好地为中央和全国服务,另一方面充分吸纳和争取中央在京资源,为首都产业的发展服务。 “明确定位,协调发展”。首都功能核心区着重发展金融、文化创意、旅游会展等现代服务业,改造和提升传统服务业;城市功能拓展区重点发展科技研发、体育休闲、商务服务、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扩大总部经济规模;城市发展新区重点发展现代制造业和为生产、生活

当前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

当前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需要反思的若干问题 1、我国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目标过分强调比例关系的变化 理论界研究工业发达国家在不同工业化阶段所对应的产业各种比例关系(如钱纳里模式、库兹涅茨模式等所规定的三次产业比例关系)。我国往往以此为基准来确定当前我国工业化阶段,确定三次产业之间是否存在偏差,并以“纠偏”作为结构调整的目标。当前我国一直强调要加快第三产业发展,就是以为当前工业化阶段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偏低,从而要进行“纠偏”。 追求单纯的数量比例关系变化往往其效果难以取得。这么多年来我国一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其纠偏效果并不明显,值得反思。实际上,单纯的数量上升并不能解决产业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从产业发展角度看,(三次)产业之间内在的协同发展往往比单纯的数量比例关系更为重要。也就是说,解决某些制约相关产业的“瓶颈”更为重要。 2、我国工业发展的定位目标没有确定 一是重化工业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定位没有确定。目前我国有两种观点,一是为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我国要尽量利用国际贸易或走出去来获取重化工业产品,从而减少能耗和污染;二是我国无法绕过重化工业阶段,重化工业将为我国加快工业化进程提供支撑。尽管世界经济日趋一体化,但依靠国外市场来发展本国经济总是存在风险和难度。不能否认根据世界工业发达国家所走过的工业化道路所总结出来的工业化规律。当然,重化工业阶段随着技术不断创新,应该说,重化工业的内容和工业发达国家工业化阶段存在差异。 二是制造业的国际产业分工定位目标尚未确定。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理论界一致认为,我国已经成为“世界加工厂”,要向世界制造业中心转型,要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实际上,一方面,我国产业发展需要解决劳动力就业问题,大力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是基本出发点;但另一方面要解决产业高端化(也就是所谓的“中国创造”)问题,需要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和提高产业的技术含量是战略任务。这二者之间存在矛盾性。从而导致了我国产业政策的出台存在摇摆性或者矛盾性。 3、重视产业链升级融入国际产业链而忽视了本土产业链的建设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论述题复习重点分析

中国对外贸易考试重点: 第一章:第三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对外贸易 1、总量、增长、商品结构、市场结构、世界地位等 总量、增长:改革开放35年来,我国抓住全球化机遇,从大规模“引进来”到大踏步“走出去”,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总量不断攀升,货物进出口总额从1978年206亿美元,跃升至去年的38671亿美元,增长186倍,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贸易国。 与此同时,进出口商品的结构不断优化。海关总署新闻发言人郑跃声表示,过去我国严重依赖进口的资本技术密集型的产品,如今不仅实现了部分替代进口,而且还能够远销海外。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978年以来,我国已连续多年成为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外商直接投资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的重要力量。近年来,中国企业参与海外投资的步伐开始加大。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2013年1-10月,我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56个国家和地区的4173家境外企业进行了直接投资,累计实现非金融类直接投资695亿美元,同比增长20%。” 商品结构:30年来,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主要实现了三次大的转变:20世纪80年代,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实现了从初级产品为主向工业制成品为主的转变;20世纪90年代,工业制成品在我国出口中占据了绝对主导地位,加工贸易取代一般贸易成为我国出口的主要形式;21世纪,工业制成品出口中,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取代劳动密集型产品成为我国出口主导产品。另外,处于工业产业链底端的加工贸易比重也在逐年下降。 另外,经过分析研究发现:30年来我国产业内贸易指数不断上升,说明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已经由最初的垂直型国际分工为主转化为水平型国际分工为主;贸易竞争力指数不断增大,反映了我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的不断提高;贸易集中度指数不断上升,反映了我国出口日益集中于某几类产品,更容易引起贸易摩擦。 综上所述,我国30年贸易结构的变迁体现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战略意义,反映了我国在经济建设上取得的伟大成就。 市场结构:中国外贸市场结构变化的特点和趋势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提出市场多元化战略,当时的主要目的是分散国际市场风险,避免对少数国家的依赖。经过多年的发展和调整,通过优化国际市场布局,中国外贸市场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市场多元化取得新进展。(一)外贸占全球份额逆势上升,贸易大国地位更加巩固改革开放尤其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以来,中国进出口规模不断扩大,外贸占世界贸易的份额不断提高。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地区)贸易陷入停滞或低速增长,欧洲 世界地位:

区域经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试卷答案(95分)

区域经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试卷 1、经济全球化及信息化的时代背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弱化发展阶段的制度及技术约束,使某些地区的跨越式发展成为可能。 正确 错误 2、生活性服务业的国民收入比重会呈先降趋势。 正确 错误 3、麦克曼霍夫是第一个对重工业化规律进行研究的学者,他分析了制造业中消费资料工业与资本资料工业的比例关系,即两者的净产值之比。 正确 错误 4、改革开放后人均国民收入的提高会使需求结构发生变化 正确 错误 5、造成生产率、上升率不均等增长的重要原因是产业或部门之间技术进步的差异。 正确 错误 6、一般而言,技术进步快的产业可能在相对国民收入上占有较大优势,生产要素将向这个产业移动。 正确 错误 7、当进口替代达到一定程度后,及时地转向出口导向就能进一步促进产业结构演变的速度。正确 错误 8、国际贸易既促进了发达国家的新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又促进了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的演进。 正确 错误 9、第二产业的相对国民收入比重及劳动力比重在三个产业中都是最大的。 正确 错误 10、第一产业国民收入比重相对上升是普遍现象,但劳动力相对比重上升程度比国民收入相对比重上升程度慢。

错误 11、霍夫曼定理:在工业化进程中霍夫曼比例是不断下降的。 正确 错误 12、“霍夫曼比例”:霍夫曼比例=消费资料工业净产值/资本资料净产值。 正确 错误 13、社会主义国家:先从重化工业开始。 正确 错误 14、沿海发展战略——19个沿海开放城市的确立。 正确 错误 15、1980年代中期形成区域发展战略——3经济特区的建立。 正确 错误 16、由于生产环节中利润差异导致资源配置向高附加价值部门的流动。其规律有一定的负作用。 正确 错误 17、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工业结构的重心由轻工业到重工业。 正确 错误 18、产业结构发展的影响因素在理论上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 正确 错误 19、区域的发展就是一个()的演变过程。 A产业结构 B制度结构 C组织结构 D政治结构 20、区域的发展离不开对产业结构演变理论的了解和()。 A制度

国务院关于发布实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的决定

国务院关于发布实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的决定 【法规类别】国家产业政策 【发文字号】国发[2005]40号 【发布部门】国务院 【发布日期】2005.12.02 【实施日期】2005.12.02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国务院规范性文件 国务院关于发布实施 《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的决定 (国发[2005]40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以下简称《暂行规定》)已经2005年11月9日国务院第112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发布。 制定和实施《暂行规定》,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的一项重要举措,对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要将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改

革发展的重要任务,建立责任制,狠抓落实,按照《暂行规定》的要求,结合本地区产业发展实际,制订具体措施,合理引导投资方向,鼓励和支持发展先进生产能力,限制和淘汰落后生产能力,防止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切实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各有关部门要加快制定和修订财税、信贷、土地、进出口等相关政策,切实加强与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进一步完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体系。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和国家发展改革、财政、税务、国土资源、环保、工商、质检、银监、电监、安全监管以及行业主管等有关部门,要建立健全产业结构调整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监督检查机制,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切实增强产业政策的执行效力。在贯彻实施《暂行规定》时,要正确处理政府引导与市场调节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正确处理发展与稳定、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国务院 二00五年十二月二日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引导社会投资,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根据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 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一、二、三产业健康协调发展,逐步形成农业为基础、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中国进出口贸易及商品结构分析

成绩 中国进出口贸易及结构分析 专业09届国际经济与贸易 班级 姓名 学号

中国进出口贸易及商品结构分析 内容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出口商品结构也得到了一定改善,但从总体上看,我国出口商品国际竞争力有待提高。文章通过对2002-2011年10年来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现状进行分析,找出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进一步提出优化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中国进出口贸易商品结构 一、我国进出口商品结构现状 据海关总署统计,今年1至11月,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33096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3.6%,创出历史新高。今年我国外贸进出口首次突破3万亿美元大关后,全年有望达到3.5万亿美元。 在外贸进出口增长的同时,进出口平衡也取得重要进展。商务部部长陈德铭指出,今年我国全年贸易顺差估计将比去年减少300多亿美元,贸易顺差占G D P的比重在2%左右,处于国际公认的合理区间。 从结构上看,据海关总署公布的统计数据,今年前11个月我国对澳大利亚、巴西、俄罗斯和南非等国家双边贸易进出口总值分别为1063.5亿美元、775.6亿美元、720.5亿美元和414.5亿美元,分别增长33.8%、36.7%、44%和82.5%,均高于同期我国总体进出口增速,表明我国对新兴市场国家贸易增长强劲。同时,中西部地区出口增速明显高于全国同期总体出口增速,其中重庆、河南、贵州和江西等省市的出口增速分别为1.8倍、78.4%、56.3%和68.1% 。

但是,寒流来袭,前高后低成定局。在海关总署官方网站的首页上,有两张外贸进出口走势图,清晰地勾勒出今年外贸进出口前高后低的走势。商务部部长陈德铭不久前指出,今年9、10、11月份,中国外贸出口增幅每个月均比去年同期下降约2个百分点,12月份,外贸出口增幅将继续延续前几个月回落的趋势。 总体来看,当前我国进出口主要呈现5个特点:一是一般贸易持续快速增长,加工贸易比重下降明显,顺差规模收窄;二是民营企业进出口增长快于整体,外资企业增速进一步放缓;三是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速回落较大,部分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增速有所回升;四是对欧盟出口增长乏力,与新兴市场贸易快速发展;五是部分沿海省市出口放缓,西部地区出口快速增长。 二、我国进出口商品结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资源密集型产品仍是一大出口项目,国际竞争力处于劣势地位,甚至呈现出极大竞争劣势的态势 2.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虽逐步上升,却没有明显的国际竞争优势 3.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虽在上升,但产品技术含量及产品附加值仍然不高,表现为低竞争优势 4.加工贸易方式仍占有最大出口比例,加工低附加值的加工贸易比重过大,加工程度低

2018年新旧动能转换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满分作业

新旧动能转换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满分作业 1.佛山陶瓷业已经成为中国陶瓷产业发展最完善的产业集群地。 2.产业生态、大数据、生产性服务业是产业互联网的三要素。 3.旧动能有三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需求侧的出口、投资、消费“三驾马车”。旧动能在传统经 学特别是凯恩斯经济学里面有系统的阐述,大家也都很熟悉。过去多年来,中 经济主要依靠需求侧的“三驾马车”拉动增长,尤其是投资。现在这“三驾马车 都遇到了新问题。 第二个方面是大规模的要素投入,尤其是大规模的要素的粗放投入,这包括 劳动投入、资本投入、资源能源投入以及环境方面的投人。这种粗放投入现在看 来也是比较旧的动能 第三个方面是GDP导向的考核制度。包括我们长期以来以CDP、工业增 值、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等指标为主的一套干部考核体

系。通过这样一套考 核体系来引导GDP或者经济的高速增长,这也是旧动能 所以,我们把旧动能概括为需求侧的“三驾马车”、大规模的要素投入、CDP 导向的考核制度等三方面。 4.从发展阶段看,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有序转换是推动经济平 稳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5.第二次工业革命以20世纪初福特汽车公司大规模生产流水线诞生为标志,或者以电气化、石油、汽车为标志。 6.在电磁理论出现之前,技术的发展大致是遵循技术—理论—技术的循环路径。 7.当前,中国并未完成工业化发展阶段,也未进入以服务业为主导的特定发展阶段。驱动服务业增长的主要动力来源只是金融业和房地产业这两大部门。 8.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F ' error)提出的,20世纪50年代初,他针对古典经济学家的均衡发展观点,指 出现实世界中经济要素的作用是在一种非均衡条件下发生的, 9.新技术革命给生产带来的变化 第一是生产方式变革。

(完整版)东莞市关于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意见

东莞市关于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意见 东委发[2009]7号 为实践科学发展观,切实推动我市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探索转型发展之路,2009年4月16日,我市制定出台了《关于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意见》,提出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路目标、重点方向以及主要措施。 一、深刻认识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但30年来东莞走的是一条典型的传统发展道路,尤其是集粗放型增长与外源型主导为一体的产业结构,带来了土地、人口、资源、环境等难以为继的突出问题。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已成为东莞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最核心任务,今天不主动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明天就会被产业结构所调整。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持续加深,东莞产业结构不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抗经济风险能力较弱等问题凸显,遇到了改革开放以来最严峻的挑战。同时,金融危机客观上带来了市场优胜劣汰的机会,利用时机重新洗牌,就能越洗越强。因此,我们必须坚定在金融危机条件下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信心,以时不我待的精神,创造性地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广东团的讲话精神,强化机会意识,抓住国家政策更加有利、国际原材料大幅下跌和企业转型升级主动性更强、空间更大的时机,发挥我市软硬实力较为

雄厚的优势,继续坚持“四个忍得住”,下大气力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矢志不移地抓转型升级,坚持保增长与调结构相结合,努力稳定加工贸易的增长,着力加快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再创竞争新优势,既为当前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积极努力,又为今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创造条件。全市产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完成之日,就是东莞经济脱胎换骨之时,从而实现建设富强和谐新东莞的目标。 二、全面把握产业结构调整思路和目标 工作思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 年)》为指引,以省委省政府“三促进一保持”的决策部署为工作重点,以产业规划统领结构调整,以帮扶重点企业夯实产业基础,以企业转型带动产业链延伸,以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强化产业关键缺失项目招商,稳步推进低附加值项目有序转移,优化调整第二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确保全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双转型。 目标要求:通过实施科学有效的产业规划和政策,力争用10 年左右的时间,打造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并转”、高新技术产业和适度重化工业“两翼齐飞”、具有世界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通过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使产业发展转入自主化、高端化、规模化、集聚化、品牌化的轨道,实现三次

中国对外贸易结构特点及发展前景

中国对外贸易结构特点及发展前景

摘要: ......................................................................................................................................... - 3 - 关键词:...................................................................................................................................... - 3 - 问题一:中国对外贸易结构特点及矛盾.................................................................................. - 3 - 一、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总体特点...................................................................................... - 3 - 1、贸易规模不断扩大,贸易顺差依然很大............................................................ - 3 - 2、外贸依存度快速增长............................................................................................ - 4 - 二、出口结构的变化特点.................................................................................................. - 4 - 1、出口增长主要靠工业制成品来拉动,其中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尤 为迅速.......................................................................................................................... - 4 - 2、加工贸易成为主要的贸易方式,其中进料加工成为最重要的加工贸易形式 ... - 5 - 3、中间品出口中半成品和零部件增长迅速,资本品出口增长明显 ....................... - 5 - 三、进口结构的变化特点.................................................................................................. - 5 - 1、进口中短缺能源、原材料等初级产品比重上升,机械设备比重上升 ............ - 5 - 2、以中间品为主的格局未变,资本品所占比重有所下降 .................................... - 6 - 四、对外贸易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 6 - 1、出口商品结构档次及附加价值仍然呈现低级化.............................................. - 6 - 2、出口商品结构变化不合理.................................................................................... - 7 - 3、进口产品结构变化不合理.................................................................................... - 7 - 问题二:如何重建中国对外贸易.............................................................................................. - 7 - (一)通过政府宏观政策,减轻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对外贸易造成的影响应对美国次贷危 机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 - 8 - (二)及时了解金融危机动态。 ........................................................................................... - 8 - (三) 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反对贸易保护主义 ..................................................... - 9 - (四)创新出口方式,开拓新市场。 ................................................................................... - 9 - 参考文献:................................................................................................................................ - 10 -

2020年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策与建议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策与建议 摘要:基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以科技创新的视角探讨河南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问题,采用1995-2016年的时间序列数据,结合河南创新驱动发展及产业结构演进过程中的问题,运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讨论科技创新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最后提出以科技创新促进河南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政策建议。 河南省是我国的人口大省、经济大省,经济总量稳居全国第五,正处于经济加速发展阶段,但较低层次的产业结构制约了全省经济效率和增长速度的提高,产业结构性矛盾仍是河南面临的突出问题,调整经济结构、转换发展方式是河南当前的重点工作。现阶段河南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最大障碍之一就是自主创新能力依然薄弱,大多数企业普遍缺乏技术创新的动力和实力。 一、河南省创新驱动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近年来河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创新驱动发展工作,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2016年研究与发展试验(R&D)经

费投入达到494.2亿元,是2006年79.8亿元的6.19倍;科学技术支 出资金达95.5亿元,比上年增长14.7%。近年来,河南科技实力显著 提升,逐步发展并形成了超硬材料、新能源客车、特高压输变电设备、盾构等在国内具有技术和市场优势的产业,培育出了一大批掌握核心 技术的行业龙头企业。2016年,河南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 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9.29%,同比增长2.0个百分点。河南省专利的国内申请受理量和申请授权量均大幅增长。2016年在国内申请的有效专 利数达148862件,为2007年的11.17倍。创新驱动战略发展成效显著。尽管河南省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但目前大部分科技创新指标 仍明显落后于发达国家和我国科技发达省份,整体与创新驱动产业结 构转型升级的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河南省创新人力资本相对数量不高,关键性人才不足。2016年河南省 拥有科技相关人员24.99万人,每万人中拥有专业技术人员的数量仅 23人,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上海、广东、江苏等省份差距明显, 也远低于周边省份。河南省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短缺问题已经严重 阻碍了河南省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第二,河南省创新资金投入 总量与先进省份仍有差距,且支出结构有待改善,支出效率有待提高。据统计,近几年河南省科技经费投入虽然有所增长,但与全国平均水 平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基于投入强度和人均R&D经费上河南省仍属于 薄弱地区。2016年河南省研发(R&D)经费投入总额为49.42亿元,在全国位列第10位,投入强度仅为1.23%,远低于全国的2.11%。企业 科技创新经费不足的问题依然严峻,创新型企业融资难问题仍未能得 到有效解决,有利于创新的金融生态环境还在建设之中。第三,科技 创新产出尤其是知识产权申请量大幅增长,但质量亟待提高。2016年,河南省申请发明专利9.5万件,比2004年增长15倍,占国内申请的 比重由2002年的2.26%上升至2.86%。2016年河南省发明专利授权 4.9万件,比2004年增长14.8倍,占国内授权的比重由2002年的 2.19%上升至 3.02%。由此可见河南省专利数量快速上升,但缺少全球 知名的品牌,特别是制造业的知名品牌更少;国内专利数量大幅增长 的同时,国际专利数量较少,知识产权及科技创新产出质量亟待提高。第四,产业、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较弱,自主创新能力偏低。河南省各

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重点

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 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当前,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破解资源环境制约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目标要求,都对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必须将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作为未来5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经济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仍然是经济发展方式存在诸多问题的主要症结,所以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所在。而扩大消费需求,是调整需求结构的关键环节,是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的根本途径。因此要不断增强消费拉动作用。不断提升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突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着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构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以先进制造业为基础、以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布局合理、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增强新产品开发能力和品牌创建能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要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要推进服务业现代化发展。 突出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能否取得成功,关键在于科技创新和成果应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为科技创新提出了新的需求、提供了新的动力,科技重大突破和创新会极大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我国要赶上和超过一些发达国家,就必须抢占未来经济科技发展的制高点。要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科技竞争的关键在人才,加快建设宏大的创新型人才队伍是关键。 突出优化社会管理。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必然带来利益格局、社会结构的深刻调整,必须进一步优化社会管理模式,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要保障和改善民生。保障和改善民生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根本目的和重要动力。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要推进基本公

2019年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后发展地区企业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生存,必须只有奋力抢占国际经济科技制高点,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才能在市场经济竞争中赢得主动。今年7月召开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党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对科技创新作出全面部署。xx作为后发展地区,经过上个世纪未国有企业改制,大部分国有工业企业被民营企业所替代。民营企业结果多年的发展,在管理模式、工业技术、产品换代等方面,随着工业高速发展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从全国的范围来看,发展速度明显落后于全国工业平均发展水平,很多企业产品单一,创新能力差,可持续性发展能力低,企业生存困难,市场竞争力弱。纵观这些企业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根本原因仍是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低。 一、后发展地区企业自主创新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自主创新意识不强 为了找准后发展地区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我们对后发展地区72家企业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只有4%的企业生产拥有自己发明专利的产品;35%的企业生产传统产品,31%生产外来引进产品,30%直接贴牌代加工。4%生产自有知识产权产品的企业,在国际国内同行业知名度极高,皆是同行业龙头企业,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部分企业家极为重视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性,他们重视创新人才的收集和培养,都建有专门编制的产品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每年都

有2-3个新的发明专利和3-5个实用新型专利推出。在与企业家交谈中,我们发现他们即有很大的抱负誓做第一,又有敏感的危机意识不断的通过科技创新去保持自己领先同行的地位。他们都深刻意识到科技创新是企业可持续性发展的首要前提,并付之于坚定不移的行动中。结果是创造了自己品牌,占领市场,影响市场,很快在几年间完成了跨越式壮大发展。另外96%的没有生产拥有自己知识产权产品的企业,在与企业家的交谈中,感觉到相当一批企业家还是认识到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性,但他们创业的初衷仍是与盈利赚钱自足为目的,尽管这种想法在企业初始发展期为积累资金是于情于理可以认可,但相当一批企业在完成初始资金积累后,企业家并没有采取抓住时机,积极拓展谋求发展的态度,而是仅看眼前利益,满足现状,不敢或推迟科技创新的步伐,企业过分的强调了科技创新投入的人力、资金、市场开发的风险,不了解国家对科技创新的支持,不了解市场未来的变化,不善于借助国家对科技创新支持力量去帮助企业进行跨越式发展,结果始终停留在被动落后市场一步的境地,很多年来挣扎在市场竞争边缘。总结起来,就是明知科技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但就是下不了决心走出这一步。 (二)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没有确立 由于市场机制不健全,后发展地区企业尚未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技术创新能力比较薄弱,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还比较大。据统计,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研究开发经费占销售额的比重只有0.76%,远低于发达国家2.5%—4%的水平;有科技研发活动的企业仅为38.7%,设立研发

我国对外贸易地区分布与贸易结构现状分析

我国对外贸易地区分布与贸易结构现状分析Analysis the regional distribution of China's foreign trade structure and trade. 13203233 吴丹丹

我国对外贸易地区分布与贸易结构现状分析 摘要 一国的对外贸易地区分布与对外贸易结构是衡量已过进出口贸易状况的重要内容,对其进行研究对一国的外贸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自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扩大,我国的国民经济从封闭型逐渐向开放型进行转变,对外贸易额也在不断上升。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提出市场多元化战略,当时的主要目的是分散国际市场风险,避免对少数国家的依赖。经过多年的发展和调整,通过优化国际市场布局,中国外贸市场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市场多元化取得新进展。随着中国加入WTO之后,对外贸易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也在迅速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之一,我国在成为世界重要的加工基地的同时服务贸易在世界贸易中的份额也在不断提高。本文介绍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贸易出口总额,出口增长趋势,出口产品分类变化趋势,出口地区结构变化;与此同时,也对近年出口变化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对我国出口面临的挑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对外贸易出口产品结构应对策略

Abstract Foreign trade by regions and foreign trade structure is a measure of a country's foreign trade situation, it plays an important part of countries’ research, which is important for foreign trade development of a country. Since 1978, Chinese reform has been opening expanding, Chinese domestic economy gradually be converted to open from closed, the foreign trade volume is also rising. The early 1990s, China put forward strategy of market diversification, at that time, the main purpose is to disperse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risks and avoid the dependence from a few countries. After years of development and adjustment, by optimizing the layout of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Chinese foreign trade structure has undergone major changes in the market, market diversification has made new progress. With China joined in WTO, the foreign trade development rapidly with development of Chinese economy growing rapidly. China has become one of the countries which are most important trading partners in the world. China became the major processing base places in the world, while the share of services is also rising in the world.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total exports, export growth trend, exports classified trends, the changes in the regional structure of export since Chinese reform and opening up foreign trade; at the same time, there are the reasons for recent changes in export are analyzed on the challenges that China facing and propose appropriate response measures. Key words Foreign trade Structure of export Solution strategy

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

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典型例题 一、下表为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七年内,国内部分产业就业人数的变化(单位:万人),读表回答问题。(共10分) 、表格中各产业七年内就业人数减少最多的是业;按三大产业划分,该产业属于第产业;该产业的剩余劳动力将向第、产业转移。 2、表格中就业人数增加较多的产业部门大多属于密集型产业。 3、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给我国的纺织业带来生机,我国纺织业有力的产业区位条件主要是(至少答两点): 4、自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的纺织业逐步向地区转移,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科技的不断进步,东部沿海地区传统产业将逐步被密集型产业所取代,第产业比较将大幅提高。 答案:1、农一二三2、劳动3、纺织原料生产大国劳动力资源丰富4、内陆技术(知识) 三 解析:该题要求对产业结构升级有所理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升级的结果必然发生产业结构的转移,经济发达地区原来较低层次的产业逐渐转移到发展地区;随着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第三产业的就业人口和产值将明显增加。 二、下图反映某假想区域的产业的现状和规划中的未来情景。在科教投入加大、 人的创造力提高、电脑网络不断改善、知识交流日益通畅的条件下,政府的服务职能强化,企业之间及其与科教机构之间联系加强,工业经济将向知识经济转化。据此完成下列要求:(10分) (1)将区域的现状和未来相 比() A.知识流动的速度大体相近 B.技术融合的程度大体相仿 C.产业部门大体对应升级 D.对外开放的程度大体相同 (2)回答:①从现状到未来, 劳动人口职业转化的主要趋 势是向______转化。

②未来创造财富的生产要素中最主要的是______。 ③大众服装加工业和计算机装配业在未来区域中消失了,因为这些产业的主要布局因素是______,需要向______的地方转移。 答案:(1)C (2)①服务业②知识或智慧③劳动力拥有廉价劳动力解析:本题试图表现的是由于计算机及软件业的发展带来的科技、工业革命及产业的升级换代,可谓紧密结合世界经济发展的热点。从图中联线表达的含义来看,并未体现什么“速度”、“程度”问题,而是表现了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化、产业部门的对应升级的趋势。图中与各产业联系的中介是“工商、金融、专业中介和社区服务业”,这表明未来劳动职业转化多向服务业方面发展(传统就业岗位较缺乏),而创造财富的生产要素是以计算机和软件业为代表的知识与技术。该假想区域的服装加工业和计算机装配业可能转向劳动力廉价的地区,因而在本地区可能消失。 三、分析全国与上海市产业结构有关图文资料,回答问题。(12分)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在不同时期提出了一系列产业调整战略,目前正在为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面努力。 上海市不同时期重点发展的产业部门

产业结构的升级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产业结构的升级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产业结构升级包括几个方面: (1)由以轻纺工业为主要经济结构上升到以重化学工业为主的经济结构; (2)由以原材料为重心的经济结构上升到以加工组装为主的经济结构; (3)由以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上升到以高附加值的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 此外,从整个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变化看,产业结构升级还包括国民经济重心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进而向第三产业的升级。 中国 第二三产业比例逐年增大,第三产业增长最快,第一产业比例下降

现代制造业推动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升级模式——芝加哥自1837 年设市以来,芝加哥作为五大湖的中心、国家

铁路干线枢纽,处于盛产钢铁、牲畜和农产品的中西部,其 北美大陆的核心地理位置成就了城市长达一个多世纪的 繁荣。但是自20 世纪60 年代末以来,作为“锈带”之都,芝加哥也没能逃脱席卷整个中西部的经济危机。 为应对严重的经济危机,从60 年代开始,芝加哥就研 究新一轮的城市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问题,80 年代最 终确定并贯彻执行了“以制造业为依托、服务业为主导的 多元化经济”发展目标,顺利实现了由制造业基地向全球 化城市的转型。这一成功转型带来了明显的成效,2003 年 城市人口回升到290 万人,市区面积591 平方公里,成为 国际航空运输中心、国际(美洲)光缆通讯的中心,被称为美 国的制造之都、金贸之都、会展之都、文化教育和工业中 心,基本形成以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中心的多元化 经济发展。2003 年芝加哥生产总值1100 亿美元,人均4.1 万美元。 在全球经济中处于战略位置的城市往往倾向于脱离 其所在的地区,在广泛的世界范围内寻求发展,但芝加哥 是个例外,它同地区经济的联系极其紧密。大芝加哥地区 的内地贸易要多于世界贸易,其经济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有 赖于制造、仓储和交通业的发展。中西部的很多小型工业 城市仍然是机械、机床、汽车配件和其他产品的强有力的 出口方。芝加哥正是依靠综合、密集和多样化的中西部经 济,完成了其全球化城市的转型。 与美国其他特大城市相比,芝加哥是一个非常巨大的 制造商。中西部的资本货物(如农用机械、重型卡车、建设 机械等)以及耐用消费品(汽车等)产业的就业和总产出仍 在全国占据重要地位。中西部制造业的密集对芝加哥有直 接和间接影响,直接影响是芝加哥都市地区仍保留了制造 业,其产量和海外出口仍很可观;间接影响是芝加哥很多 商业服务来源于或关联于地区制造业甚至是农业。芝加哥 与中西部各州之间相互依存度高,这也是城市得以保持活 力的一个原因。中西部制造业产品贸易极度繁荣,促使高 度专业化的生产部门必须实行跨越各州的密切协作,这就 进一步推动了陆地交通的兴盛。而芝加哥是全美交通改革 速度和力度最大的城市,它作为中西部货物运输、配给的 枢纽地位一直就未曾动摇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