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

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

为贯彻落实《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X—X年)》(国办发〔X〕12号)《X省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X—X年)》(X办发〔X〕60号)《X市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X—X年)》(X重传委发〔X〕3号),全面推进慢性病综合防控工作,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依据《“健康X”行动刚要》,制定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

慢性病是严重影响居民健康和生活质量的一类疾病,主要包括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口腔疾病、癌症,以及内分泌、肾脏、骨骼、神经等方面疾病,其发生和流行与经济社会、人文习俗、生活方式、生态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生活工作压力增加、生活节奏方式改变,受大气环境污染、食品添加剂与农药残留、吸烟、过量饮酒、不合理膳食、缺乏体育锻炼等因素影响,慢性病发病、患病和死亡人数不断增多,慢性病医疗负担日益加重,成为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同时,全社会对慢性病严重危害认识不足,群众对慢性病防治意识不强,农村住居环境条件还未根本改善,引发慢性病的危害因素广泛存在,慢性病防治机构网络还不健全,现有技术水平力量还不能满足慢性病防治需求,慢性病防治工作机制制度有待进一步健全完善等现实状况,需要全社会形成共识,合力推进长期而艰巨的慢性病防治工作。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中心,控制慢性病危险因素,提升全民健康素质,降低高危人群发病风险,减少可预防的慢性病发病、死亡和残疾,提高慢性病患者生存质量,实现由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促进全生命周期健康,提高居民健康期望寿命,协同推进健康X建设。

(二)防治原则

坚持政府主导,健康优先。健全完善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动员社会、全民参与的慢性病综合防治机制和协调机制,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健康发展优先规划、健康政策优先保障、健康投入优先安排、健康问题优先解决。

坚持统筹协调,共建共享。统筹各方资源,调动社会和个人参与防治的积极性,营造有利于慢性病防治的社会环境,构建自我为主、人际互助、社会支持、政府指导的健康管理模式。将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贯穿于全生命周期,倡导“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促进群众形成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推动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

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推动由疾病治疗向健康管理转变,以控制慢性病危害因素为干预重点,以健康教育、健康促进、筛查发现、

患者管理为主要手段,做好分工协作,加强医防协同,坚持中西医并重,推进慢性病预防、诊疗、康复、管理一体化服务。

坚持分类施策,精准防治。根据不同区域、不同人群、不同类别慢性病流行特征和和防治需求,针对危害因素程度和情形,制定实施针对性防控措施,攻重点、破难点、治“顽症”,分类防治,整体协同推进,提高慢性病防治的可及性、精准性和有效性。

(三)发展目标

以促进全生命周期健康和提高人均期望寿命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统筹、协调、科学、全面推进慢性病防控工作,提升个人健康和行为能力,控制慢性病危害因素,减少慢性病发生、残疾和死亡,降低慢性病疾病负担。到X年,降低因慢性病导致的过早死亡率,力争30—70岁人群因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导致的过早死亡率较X年降低10%,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7.35岁。到X 年,慢性病危险因素得到有效控制,基本实现全人群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力争30—70岁人群因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导致的过早死亡率较X年降低20%,人均期望寿命达到

78.5岁。

三、主要措施

(一)加强健康宣传促进,提升全民健康素质

1.传播慢病防治知识。实施“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策略”,将健康教育纳入全民教育体系,教育引导民众树立科学健康观念。制定针对不同人群特点慢性病防治宣传教育计划,发挥主流媒体和新媒体作

用,发动社会组织和广大群众积极参与,以“世界抗癌日”、“碘缺乏病防治日”、“世界无烟日”、“全国高血压日”、“世界精神卫生日”、“联合国糖尿病日”等系列主题宣传为推动,深化多形式、多领域、多层面常态宣传教育,定期发布健康和慢性病防治核心信息,广泛传播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等知识信息,不断提高民众健康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到X年和X年,居民重点慢性病核心知识知晓率分别达到60%和70%。

2.推广健康生活方式。倡导“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理念,引导群众加强自我健康管理。积极推动全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健康中国行活动、健康家庭行动,以“三减三健”(减盐、减油、减糖,健康口腔、健康体重、健康骨骼)专项行动、《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应用、平衡膳食、健康饮食、科学运动等为重点,推进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加强学校均衡营养、口腔保健、视力保护等健康行为方式教育。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和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普及科学健身知识和健身方法,落实学校、机关课间操健身制度,鼓励单位、学校、企业、社团、协会等机构组织开展运动会、健步走、健康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的健康活动。依托村(居)和基层医疗机构,组织医务人员、志愿者、体育指导员、健康管理员等,科学指导辖区居民开展健身运动和健康自我管理活动,推广健康适宜技术和产品,引导群众自主参与、自我监督、自觉改变,不断增强健康体质。

(二)控制慢性病危害因素,建设健康支持性环境

1.建设健康生活环境。坚持绿色、健康、共享发展理念,根据辖区地理环境、人居条件、人文风俗、环境污染等健康影响因素情况,把健康环境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建设统筹协同推进,构建和完善乡、村二级全民健身设施网络。持续整治城乡环境卫生,加大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改建力度,加快农村安全饮水工程进度,做好病媒生物综合防控。着力推进健康街道、健康村镇、健康家庭、健康单位、健康学校、健康食堂等公共服务设施配套的健康支持性环境建设和健康细胞工程创建,提高各类公共体育设施开放程度和利用率,为居民创造具备文化、科教、休闲、健身等功能完善的健康环境。

2.控制健康危险因素。加强工业、农业、服务业污染源的整治,建立健全环境与健康监测、调查和风险评估等相关制度,强化环境保护和监管,深入开展大气、水、土壤的污染物综合控制,推进水质保护,开展以耕地为重点的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不断降低环境污染对健康的影响。认真履行《烟草控制框架公约》,严格执行不向未成年人出售烟酒的有关法律规定,强化公共场所控烟监督执法,推行无烟社区、无烟学校、无烟单位、无烟家庭创建,逐步实现室内公共场所全面禁烟,减少居民烟酒危害。加强食品风险监测评估,加大食品安全监督执法力度,严格餐饮行业服务规范,降低食品健康危害。加强居民饮用水水质卫生监测,保障饮水安全。

(三)规范慢性病诊疗管理,推进全生命周期服务

1.扩大检测尽早发现。全面实施35岁以上人群首诊测血压制度,建立高血压、Ⅱ型糖尿病健康指标免费自助检测点,提供测量血压、

血糖、身高、体重、腰围等服务,对超重肥胖、血压正常高值、糖调节受损、血脂异常和吸烟者等慢性病高危人群实施管理和健康指导,尽早发现高血压、Ⅱ型糖尿病患者并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管理,逐步提供口腔预防保健、简易肺功能测定和大便隐血检测等服务。全方位、多渠道开展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日常发现登记和发病报告,全面排查疑似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跟进复核诊断,尽早治疗管理。增强医务人员癌症早诊早治的意识和能力,推广应用癌症早诊早治成熟技术,认真实施妇女“宫颈癌”筛查项目,逐步开展上消化道癌、妇女乳腺癌筛查,提高医院就诊患者癌症早诊率。健全落实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健康体检制度,积极推广老年人健康体检,做好7—64周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健康体检工作,将口腔健康检查纳入常规体检项目,将肺功能检查和骨密度检测项目纳入40岁以上人群的常规体检内容。探索癌症、脑卒中、冠心病等慢性病的机会性筛查,支持扩展体检服务功能和范围。

2.科学评估个性干预。健全完善居民健康档案,收集居民全程健康信息资料,提高健康档案质量和动态使用率,充分利用病史信息,结合健康体检结果,综合不同环境、不同家庭、不同个体等因素进行科学评估,为患者、高风险人群和社区居民提供综合性、个性化的健康保健服务。乡镇卫生院逐步开展超重肥胖、血压血糖升高、血脂异常、肺功能受损、类风湿指标异常、身处毒害环境场所等慢性病高危人群的患病风险评估和干预指导。加强儿童、教师和家长口腔卫生健康教育,促进口腔健康行为养成,开展儿童口腔检查、局部用氟、窝

沟封闭等干预措施,将12岁儿童患龋率控制在30%以内。鼓励慢性病患者和高危人群接种成本效益较好的二类疫苗,引导60岁以上老年人接种肺炎疫苗。加强老年人常见慢性病、口腔疾病、心理健康的指导、干预和健康管理,维护和促进老年人功能性健康。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服务,针对职业人群、青年学生、老年人、妇女儿童、残疾人、刑满释放人员、吸毒人员、精神病患者家属、贫困人口、留守对象等各类人群,开展心理咨询、评估调节、疏导治疗等服务,培育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预防心理疾病,促进身心健康。

(四)加大保障救助力度,切实减轻群众负担

1.完善医保救助政策。继续完善城乡居民医保门诊统筹等相关政策,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完善不同级别医疗机构的医保差异化支付政策,合理拉开不同级别定点医疗机构间住院费用起付线和报销比例差距,推动慢性病防治工作的重心下移、资源下沉。发展多样化健康保险服务,鼓励有资质的商业保险机构开发与基本医疗保险相衔接的商业健康保险,开展各类慢性病相关保险经办服务。按规定对符合条件的患慢性病的城乡低保对象、特困人员实施医疗救助。鼓励基金会等公益慈善组织将优质资源向贫困地区和农村延伸,开展特殊人群的医疗扶助。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在镇域内住院发生的政策范围内医疗费用,通过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基金和专项用于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倾斜支付经费进行

报销,实现报销比例100%。通过医疗费用减免、医疗借助、慈善捐

助、医药爱心扶贫基金帮助等综合措施,实现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慢性病门诊维持诊疗个人支付占比控制在10%以内。

2.保障防治药品供应。健全以基本药物制度为基础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建立集中采购格局,不断完善基本药物目录,强化二级以上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用药衔接。鼓励优先使用基本药物、低价药和国产药。发挥社会药店在基层的药品供应保障作用,提高药物的可及性。老年慢性病患者可以由签约医生开具慢性病长期药品处方,探索多种形式满足患者用药需求。挖掘和发挥中医药在慢性病防治中的优势和潜力。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

各级各部门要落实领导责任、保障责任、管理责任和监督责任,切实将慢性病防治作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健康X行动刚要》的重要内容,确定工作目标和考核指标,制定切合实际的实施方案,建立完善慢性病防治协调机制,定期研究解决慢性病防治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出台并完善慢性病防治相关支持性政策及措施,建立问责制度,统筹协调推进全面防控工作。

(二)落实部门职责

各相关部门要将慢性病防治作为健康X建设和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点内容,加强部门联动,按照职责分工落实规划重点工作任务,形成整体合力,保证规划重点任务的完成。卫计部门要制订区域慢性病防治规划并适时进行动态调整。发展改革部门要将慢性病防

治纳入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加强慢性病防治能力建设。财政部门要按照政府卫生投入政策要求落实相关经费。人社部门和卫生计生部门要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保障政策和支付机制。学校、民政、住建、环保、农业、文广新、安全监管、食品药监等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协调一致推进慢性病防治工作。

(三)严格督查考评

各级各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认真实施工作规划,强化规划实施监督,掌握工作进展,定期交流信息,督促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全面实现目标任务。卫计部门牵头建立本级规划和资源配置监督评价机制,成立专门的评价工作小组,组织开展规划实施进度和效果评价,及时发现实施中的问题,并研究解决对策,将规划重点任务落实情况作为政府督查督办重要事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