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的宗教性与世俗性

美国人的宗教性与世俗性
美国人的宗教性与世俗性

2009年春季《美国宗教与文化》课程文章

题目:美国人的宗教性与世俗性

内容提要:

美国著名神学家尼布尔说过,美国“是世界上最世俗的国家,也是宗教性最强的国家”。宗教性与世俗性仿佛是两个相当对立的特性。可正是这两种格格不入的特性渗入了美国人的血液中。

关键词:宗教性、世俗性

正文:

美国著名神学家尼布尔说过,美国“是世界上最世俗的国家,也是宗教性最强的国家”。宗教性与世俗性仿佛是两个相当对立的特性。可正是这两种格格不入的特性渗入了美国人的血液中。

一.美国人是虔诚的教徒

美国《读者文摘》杂志1986年曾对1500多个成年人进行调查,结果发现96%的人声称相信上帝,66%的人认为上帝可以看见人间的一切并主宰着他们的命运,他们只能按上帝的意愿行事,他们愿意将自己的生活和命运完全交给上帝,以消除失望、无聊、恐惧和孤独。在1990-1993年间的一项调查中,82%的美国人认为自己是“信仰宗教的人”。①美国《经济学家》杂志指出:“美国人均拥有的宗教活动场所比世界上任何国家都多,而新的宗教场所还在不断地建造。”②美国人花在宗教上的金钱远比花在体育方面的多,1992年,美国人奉献给宗教事业的资金总额为567亿美元,14倍于花费在棒球、橄榄球和篮球这三大联赛上的40亿美元。宗教深深植根于美国社会之中,并对美国社会生活的各方面有着极为广泛的影响。美国的钞票上,赫然印着“我们信仰上帝”。美国的国歌里,有“上帝保佑美国”的歌词。美国总统就职,要手按《圣经》进行宣誓。国会参众两院的每一届会议都是以国会牧师主持的祈祷开始。美国的军队里有牧师、神甫等各种不同宗教的随军神职人员,身穿军官制服,在军中提供宗教服务。美国的大学校园里,活动着大量的学生宗教团体。美国的医院、监狱、机场及其他许多公共与民间机构中也都有专职或兼职的宗教职业人员提供宗教服务。美国85%以上私立中小学校的学生就读于教会学校。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等许多著名的美国大学最初都是由教会创办的。1976年,美国国会第95界议员共489人,信仰各种宗教的就有484人。这种状况影响美国人衡量一个人特别是精英人物的道德和价值的标准。例如,1987年的一项调查表明,大多数美国人不希望有一个无神论总统。今天,美国有1200多家宗教广播电台播放宗教节目,每12家电视台中就有一家是宗教电视台,在20世纪的最后10年里,美国的宗教节目增加了75%,美国的宗教报刊杂志有5000多种,《新约圣经》在美国的印数超过了1亿册,宗教音乐的音像制品销售量远远超过了爵士乐、古典音乐及其他各种流行音乐。一半以上的美国成年人参加过宗教组织的慈善服务活动或做过志愿者,在纽约、芝加哥、洛杉矾、费城等大城市中提供社区服务的主要力量是宗教团体。大多数美国人的婚礼是在教堂举行的、而他们的丧礼要由牧师、神甫主持。可以说,美国人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和宗教有着密切的关系。美国可以说是宗教色彩最浓的发达国家。

二.美国人在外人眼中的世俗性

这幅关于美国人宗教虔诚的美好图画似乎开始发生了变化。

①美国《读者文摘》1986年

②美国《经济学家》1990年

与传统宗教准则相违背的行为广泛存在的事实(自杀、未婚同居、离婚、堕胎、暴力、犯罪及滥用毒品的比率在美国居高不下),似乎也与美国人的宗教虔诚相矛盾。

“本世纪末的欧洲简直可说是地球上最不信上帝的地方……虽然半数以上的欧洲人依然自称是罗马天主教徒,而近1/3的人认为自己是新教徒。但是几乎没有人定期去教堂,这种存在了一个世纪的趋势,其步伐在60年代的社会动荡中得到了加快。最明显的标志和影响最深远的结果是传统的教区教堂和支撑它的以地域为基础的宗教团体因急剧下降到了几近消失。”③位于帕克塞德的威斯康星大学的托马斯·里夫斯教授讨论了美国宗教的另一面。他指出:“现代美国的基督教,大体说来是不惹人讨厌的。它倾向于轻松、乐观、方便和包容。它不要求自我牺牲、纪律、谦卑、对来世的看法、对灵魂的热忱,以及对上帝的恐惧和爱。几乎没有罪与罚,并且肯定能在天堂里获得报偿。”里夫斯称此为“文化基督教”或“消费基督教”。他继续写道:“……看来很清楚,为了实现美国梦,我们中的大多数人耗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我们被自己的工作所吞噬,精神病医生、离婚事务律师以及数百万挂钥匙的孩子最清楚这一点;我们陷入了对权力、金钱、社会地位和享乐的无尽追求中,以求‘个人满足’和幸福。”看来,似乎可以说宗教信仰的内核已被“挖空”。宗教虔诚的表面指数虽然很高,但宗教作为一支社会力量中已不像过去那样被人需要或至关重要了。对保守派来说,宗教在规范道德和行为方面的支配力似乎比过去减弱了。但自由派也许会说美国人已经用一种更现代、更宽容和更进步的方式重新解释了他们的信仰。也许两派人士都同意上述变化或多或少与美国价值观的转变有关,这种转变成为“60年代”挑战传统权威体制的特征。

三.误解还是错解

为什么美国人的宗教虔诚及对美国社会的众多影响在海外表现得不太明显?

第一,信仰是一个内在化的、个人的事务。基于政教分离原则及不希望冒犯那些有着不同信仰的人的考虑,它不会被频繁地公开申明。因此,它不像社会其他方面事务那样显而易见。

第二,在某种程度上,宗教场所在美国社会中受到限制。学校提供了这一进程的简洁标示。50年代中期,许多美国学校把《十戒》贴在布告栏上。各地学校每天以祷告或诵读《圣经》。开始。高中毕业典礼等公共活动,无一例外地以祷告开始。1954年,美国国会改变了每个授课日以此开始的“对国旗的忠诚宣誓”的誓词。立法者修改了“一个国家,不可分割”的誓词,使孩子们能够模仿发表《葛底斯堡演说》时的林肯,背诵“在上帝的庇护下,一个国家,不可分割。”但是,到了90年代中期,除“忠诚宣誓”中增加的这几个字④之外,所有这些公共的(宗教)举止都被最高法院的裁决所禁止,以确保政教分离。政教分离观念的逐渐扩展已触及到学校以外的公共生活领域。由于各州反堕胎和同性恋行为的法律源于宗教戒律,它们已面临挑战。一个法庭在裁决科罗拉多州的一次公民投票无效时说,对同性恋者的歧视是基于“荒谬的敌意”。保守的基督徒在此项裁决中觉察到了一种带有敌意的假定,即传统宗教戒律在公共政策领域是不被承认的。

第三,在海外,展示和介绍美国文化的主要是传播业。其他国家的人从报刊、广播、电视和电影中获得他们有关美国知识的绝大部分。这些媒体则过滤了美国社会的概念。一项研究发现,1993-1996年,美国广播公司(ABC)、国家广播公司(NBC)、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以及公共广播公司(PBS)的“新闻时间”栏目所播出的7 2万条晚间新闻中,宗教只占1.3%。而在10.4万条的早间新闻消息中,仅有0.8%用于宗教。因而,美国社会的宗教方面并没有被报纸、广播、电视及电影充分反映出来。

③查尔斯·特鲁哈《华盛顿邮报》

④指在“上帝的庇护下”

四,宗教性与世俗性的相互作用

美国宪法第一条修正案规定:“国会不得制定有关下列事项的法律:确立一种宗教或禁止信教自由;……”。它标志着政教分离原则在美国的最终确立。

政教分离原则的确立对教会产生了一种怎样的影响呢?在此之前,教会与国家基本处于合一状态(以州为单位)。依靠世俗政权支持的教会是靠排斥所谓异端,垄断种种特权对社会发生影响的。以公理会派为例,它在新英格兰不仅有主持公共祈祷的垄断权,并且不惜强迫人们参加教会事务,而且还以唯有本教会教徒才享有选举权的规定独占政治上的种种特权,在财政上更有来自地方税收的支持。以宪法第一条修正案为标志的政教分离和信教自由确立之后,一方面,教会往昔享有的种种独占特权个复存在。一尊的地位被打破;另一方向。随着众多新教派的出现,逐步形成了一种各派竞争的局面。这是不是就意味着教会对社会的影响将会减弱呢?会不会像某些宗教自由反对者1785年以来所预言的那样出现“派别冲突将会窒息基督教在这个新国家的生命力”的结果呢?事实恰恰相反,不仅没有出现明显的派别冲突,而且教会的影响非但没有减弱,却是不断得到了加强。

这种影响体现在美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例如:全国遵守安息比一切公职人员就职时对圣经宣誓;在参、众两院设专职牧师;军队实行随军牧师制。不仅如此,甚至整个星期天都受牧师们的支配。“新奥尔良是1851年允许公共汽车在星期天运行的美国唯一城市,没有哪个阶级像美国宣道师们有如此发生影响的机会,如此显示力量的手段,甚至目前出版界的影响也不如道坛产生的影响大。星期天整个上午,全国都是平静的,百老汇也安静下来,看起来庄重得甚至近于迟钝。就是在帝国商业大厦里,七天中的这一天也完全给牧师来支配”。

⑤难怪法国学者亚历克西·德托克维尔在30年代访美后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在世界上任何其他国家都没有像在美国那样,基督教对人的灵魂能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

美国没有国教,它有着政教分离的传统。很多人,包括某些美国人,把美国视为世俗的物质主义国家,就像把它看作是现代化国家那样。但是宗教在美国社会、文化中是一支强大力量,而且它还影响着外交政策的辩论。宗教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世俗的美国人,或许这是对金钱利益驱动的国家最好的净心剂。

[参考文献]:

1.美国《读者文摘》1986年

2.美国《经济学家》1990年

3.查尔斯·特鲁哈《华盛顿邮报》

⑤《大西洋月刊》

宗教对美国社会的影响

宗教对美国社会的影响 梁子毓英语学院英语137班 摘要:美国是当今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又是发达国家中最具宗教色彩的国家,可以说美国的发展与宗教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宗教从美国建国伊始至今对人们思想的影响是根本性的,这种影响绝不仅仅只是停留在道德方面,在政体的确立、民主制度的促进等方面都有着同样深远的作用。如今,宗教在美国的影响力有增无减,信仰上帝的人越来越多了,宗教在美国国家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因此,研究宗教对美国发展的影响更有助于我们了解美国的社会现实和文化特征,可以使我们对宗教在美国社会的影响有更深刻的认识。 关键词:宗教美国社会影响 引言 美国文化的一大特征就是其宗教性。来自世界各地不同国家不同种族的移民带来了他们自己的宗教,使美国成为多宗教的国家。各种不同的宗教必然会对美国的社会产生影响,同样也融入了美国的文化。在众多宗教中,影响最大的是新教众多教派中的清教,清教在发展过程中,其影响超越了宗教领域,渐渐渗透到了美国宗教以外的政治、经济、文化领域,使美国政治、经济、文化都带有明显的清教主义特征。清教主义因而成为美国文化和社会形成过程中的重要因素。美国的文明都刻有明显的清教主义印记,清教主义文化也造就了独特的美利坚精神与文化。 一、基督教新教对美国历史的影响 美国虽然只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但却从一个英属殖民地逐渐成为世界上的头号强国。在这片土地上诞生了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产生了世界上第一个民选总统,建立了三权分立的民主政体,这些都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这些都与基督新教及其伦理道德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种关系甚至是决定性的。 早期殖民北美的新教1徒的新教信仰,构成了北美早期社会思想风潮的主调,也构成了以后美利坚的民族精神以及国家意识形态的基础。美国独立战争的发生,是因为早期移民北美的多数人都是新教教徒的缘故。由逃亡的清教徒们建立的美洲殖民地,在宗教上,一直与英国本土的宗教处于对立状态。美洲大陆的宗教主流为清教徒,英国的国教则为天主教与新教的混合体圣公会安力甘宗,安力甘宗作为英国国教一直是清教徒改革的对象。在美国独立战争及18世纪二十年代,英国本土和美洲殖民地发生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宗教“伟大复兴”运动,这场运动在美国是新教教义的普及和强化运动,是一场彻头彻尾的新教教义在新大陆被强化的运动,这场运动最后导致了新教的进一步振兴,从而在思想上与英国国教彻底脱离了关系。宗教运动进一步促进了北美殖民地人群的主体意识,进一步加强了殖民地与英国本土的在宗教上和政治上的离心力,为独立战争做了思想和意识形态的准备。北美殖民地与英国本土上的宗教对立,对美国独立战争的爆发有着深远的影响。 对美国近代发展奠定基础的南北战争,实际上也有着深刻的宗教原因——美国清教对南方奴隶制的憎恶而引起的南北方对立。废奴主义一直是基督教教义的传统。在新教中这被理解为上帝爱世上的每一个人。这种思想成为西方人权思想的源头。既然上帝爱每一个人,个 1新教:新教(Protestantism)是由16世纪宗教改革运动中脱离罗马天主教的一系列新教派的统称,主流教派有路德宗、加尔文宗和圣公会。

美国人的宗教性与世俗性

2009年春季《美国宗教与文化》课程文章 题目:美国人的宗教性与世俗性 内容提要: 美国著名神学家尼布尔说过,美国“是世界上最世俗的国家,也是宗教性最强的国家”。宗教性与世俗性仿佛是两个相当对立的特性。可正是这两种格格不入的特性渗入了美国人的血液中。 关键词:宗教性、世俗性 正文: 美国著名神学家尼布尔说过,美国“是世界上最世俗的国家,也是宗教性最强的国家”。宗教性与世俗性仿佛是两个相当对立的特性。可正是这两种格格不入的特性渗入了美国人的血液中。 一.美国人是虔诚的教徒 美国《读者文摘》杂志1986年曾对1500多个成年人进行调查,结果发现96%的人声称相信上帝,66%的人认为上帝可以看见人间的一切并主宰着他们的命运,他们只能按上帝的意愿行事,他们愿意将自己的生活和命运完全交给上帝,以消除失望、无聊、恐惧和孤独。在1990-1993年间的一项调查中,82%的美国人认为自己是“信仰宗教的人”。①美国《经济学家》杂志指出:“美国人均拥有的宗教活动场所比世界上任何国家都多,而新的宗教场所还在不断地建造。”②美国人花在宗教上的金钱远比花在体育方面的多,1992年,美国人奉献给宗教事业的资金总额为567亿美元,14倍于花费在棒球、橄榄球和篮球这三大联赛上的40亿美元。宗教深深植根于美国社会之中,并对美国社会生活的各方面有着极为广泛的影响。美国的钞票上,赫然印着“我们信仰上帝”。美国的国歌里,有“上帝保佑美国”的歌词。美国总统就职,要手按《圣经》进行宣誓。国会参众两院的每一届会议都是以国会牧师主持的祈祷开始。美国的军队里有牧师、神甫等各种不同宗教的随军神职人员,身穿军官制服,在军中提供宗教服务。美国的大学校园里,活动着大量的学生宗教团体。美国的医院、监狱、机场及其他许多公共与民间机构中也都有专职或兼职的宗教职业人员提供宗教服务。美国85%以上私立中小学校的学生就读于教会学校。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等许多著名的美国大学最初都是由教会创办的。1976年,美国国会第95界议员共489人,信仰各种宗教的就有484人。这种状况影响美国人衡量一个人特别是精英人物的道德和价值的标准。例如,1987年的一项调查表明,大多数美国人不希望有一个无神论总统。今天,美国有1200多家宗教广播电台播放宗教节目,每12家电视台中就有一家是宗教电视台,在20世纪的最后10年里,美国的宗教节目增加了75%,美国的宗教报刊杂志有5000多种,《新约圣经》在美国的印数超过了1亿册,宗教音乐的音像制品销售量远远超过了爵士乐、古典音乐及其他各种流行音乐。一半以上的美国成年人参加过宗教组织的慈善服务活动或做过志愿者,在纽约、芝加哥、洛杉矾、费城等大城市中提供社区服务的主要力量是宗教团体。大多数美国人的婚礼是在教堂举行的、而他们的丧礼要由牧师、神甫主持。可以说,美国人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和宗教有着密切的关系。美国可以说是宗教色彩最浓的发达国家。 二.美国人在外人眼中的世俗性 这幅关于美国人宗教虔诚的美好图画似乎开始发生了变化。 ①美国《读者文摘》1986年 ②美国《经济学家》1990年

宗教对美国教育的影响

宗教对美国教育的影响以及对我国的若干启示 姓名:李旭 学号:1070400074 专业:教育学 班级:07级2班

摘要 美国是一个笃信宗教的国家,在发达国家中宗教色彩最浓,而重视教育的思想也始终在民众中处于主导地位,民主、共和的观念在教育领域中深入人心。在美国,作为两种调控社会秩序的手段,受教育的程度定义着人们的行为,而宗教规制着人们的内心世界。本文探讨宗教对美国教育领域的协调作用、共同影响,以及对我国的启示。 关键词:美国;宗教;教育;影响 宗教作为调控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自从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以来,就结下了不解之缘。教育在人类文明以来一直没有消失,反而是更加深刻的定义了人类的行为,规范了人类的制度,使人们生活有了秩序,因此有人群的地方就必须有教育;宗教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心灵上的慰藉,因此有苦难的地方就需要有宗教,以表达人们对尘世的超脱与对来世的向往。宗教与教育彼此渗透、相互影响,并共同维系、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一、具有宗教内涵的美国社会 美国是一个笃信宗教的国家,在发达国家中宗教色彩最浓。宗教在维系社会秩序、缓解社会矛盾、帮助贫困民众、稳定社会结构和推动社会进步等诸多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宗教是美国人的精神支柱,更是美国民族的精神源泉。 (一)美国宗教教派众多,呈多元化特点 美国宗教具有一些明显的特点。这是众多学者们长期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但却观点各异。王恩铭教授认为,美国宗教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宗教派别多;二是政治与宗教分离。刘澎教授认为,美国宗教有四个特点。美国宗教最主要、最基本的特点是以基督教新教为主导;美国宗教是多元的;美国宗教具有层层向下的“草根性”,也就是说,各宗教团体把眼睛瞄准基层;美国宗教以各种方式发生变化。本文则重点谈一下美国宗教的多元化特点。 1. 宗教种类众多

中国法律的宗教性

中国古代法律的宗教性探析 摘要:在法律与宗教的关系备受关注的同时,中国法律是否也具有宗教性成了学界广泛讨论的话题。为此,本文通过宗教的定义和中国古代宗教所表现出的神明崇拜和祖先崇拜的特点,分析了中国古代法律在法权渊源、法律内容和司法程序方面具有的宗教性,旨在说明中国古代法律有宗教性,法律和宗教是相伴而生,相辅相成的。 关键词:神明崇拜自然崇拜宗教性 众所周知,对于诸如法从何而来,其本身具有哪些属性这类的问题是法学研究必不可少的。西方近代一些法学家,如霍贝尔、马克思·韦伯、以及伯尔曼等人认为,当探讨法律的起源以及属性时,我们不能忽视宗教对法律的巨大影响。他们一致认为法律与宗教二者有着密切的联系,特别是在西方,基督教作为西方人信仰的支柱,对于西方法律传统的形成、演化以及实在法的制订、在社会中的实际运行,具有极大的影响。然而,中国古代宗教与法律是否有关系?中国古代的法律是否具有宗教性?学者谈到这个问题时,通常持否定意见。伯尔曼认为,“法律与宗教之间的对立在东方文化中间表现得最为明显。在那里,宗教基本上是神秘的、个人的,而官方的法律组织(也许部分是由于其宗教的这一特点)倾向于过分的形式主义和刻板。”①在其他外国学者的论述中也谈到“在中国,人们关于法律起源的观念与上述其他国家截然不同。有史以来,没有一个中国人认为任何一部成文法源于神的旨意,即使是最完备的成文法也不例外。”②即使是中国自己的一些学者,如近代瞿同祖先生,以及当代张中秋先生也将中国古代的法律定义为伦理化法律,认为宗教性为西方法律的特征。③李步云同样认为“历史上,

宗教对我国的法律并没有影响,我国古代的法律很早就摆脱了法规和教规合为一体的阶段。”④那么,能否得出结论,中国古代的法律是世俗性质的伦理化法律,它不具有宗教的特性呢? 在作出结论前,我先对中国古代法与宗教的关系做一分析。 一、宗教的定义 与“法”一样,人们对于宗教的定义也不完全相同。“宗教”,(Religion)这个词在西方的语源,一是拉丁语religere,意思是敬仰神灵时的“集中”、“重视”和“小心翼翼”。另一是拉丁语的religare,意思是“联结”、“组合”和“固定”,包含着人与神、神与灵魂之间的联结之意。因此,可以推测,在西方拉丁语时代,宗教就是人对神的敬仰和祟拜以及神人之间存在着的某种沟通,它在当时泛指人对超自然神灵的崇拜,而并非只指基督教等一神教。《美国英语遗产词典》认为,宗教是“人们对超人力量的崇拜和信仰的表现”。《布莱克法律词典》认为,宗教涉及人与神的关系,其中“包括尊敬、崇拜、服从和屈从超自然力量的命令和箴言”。⑤据《牛津法律大词典》的解释“宗教的宗旨在于对超自然力的信仰,并由此获得精神上的慰藉。根据宗教理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要受到超自然力的掌握和控制。宗教包括信仰、教义,以及抚慰、礼拜、宗教仪式等活动”。恩格斯指出“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⑥我国古籍亦有类似说法:《礼记·祭义》说:“合鬼与神、教之至也”,意即对鬼神的信仰与崇拜,是教化人民的圣理,而《辞源》(旧版)言:“宗教以神道设教,而设立戒约,使人崇拜信仰者也”。也就是说,任何宗教都是以对超人间力量,即神灵的实在性信仰为基础和出发点的,对神灵的信仰是宗教这一社会现象的本质特征。 二、中国古代宗教的特点

世界的语言和宗教

第二节世界的语言和宗教 南安实验中学苏凯波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章《居民与聚落》第二节《世界的语言和宗教》内容。 世界的语言和宗教主要体现出各个地区文化的差异,是人类文化交流的主要形式。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能让学生对前面学习过的七大洲的分布进行巩固,又能促使学生对全球各个国家、地区的分布具有更深的认识,为下阶段世界地理的学习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已学习过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学习过有关地图的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读图分析能力,但对世界各个国家的分布还比较模糊,读图能力、效率都还比较低,需要教师适时进行学法指导。并且学生对具体的语言、宗教分布及宗教活动、建筑特征了解甚少,所以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现场模拟、小组合作学习、任务驱动来学习。 ?设计理念: 根据《地理课程标准》要求,本节课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利用已有的知识和能力,通过读图分析、小组活动、合作探究等方式,使学生了解世界语言和宗教的分布与差异,并尊重世界各国的语言和宗教,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及热爱祖国语言的情怀,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教学设计力图主题化(为学生的人际交流做准备)、生活化(以学生生活环境为基础)、多元化(尽可能地涉及到学生生活中遇到的相关内容各个方面)。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世界主要的语言,记住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汉语)和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英语)。 2.知道世界三大宗教,记住人数最多的宗教。 能力目标: 1. 能运用地图说出汉语、英语、俄语、法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的主要分布地区。 2. 能通过阅读地图说出世界三大宗教的主要分布地区。 3.由学生的相互交流,举例说出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交流,培养学生讨论、思考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学习,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推广普通话;同时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激发学生学好外语的兴趣。

美国人的宗教情结

美国人的宗教情结 姜守明 提要: 在美国这个由移民及移民后代组成的社会里,以信仰上帝为核心的各派基督教,形成为一种不能忽视的重要社会力量。虽然政教分离是美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但是,美国人的宗教情结非常浓厚,基督教意识根深蒂固,基督教的影响已经渗入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教会对教育的介入是以传播宗教思想、宗教信仰为目的的,许多宗教信念,如基督教的仁爱与平等的主张,与人类的企求相吻合,与社会文明的前进方向相吻合。教会对美国国家事务和社会生活的介入,既有积极意义又有消极作用。 关键词: 宗教情结 政教分离 信仰自由 美国人 作者姜守明,男,1959年生,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南京 210097) 基督教产生于古代东方,可是自从西方人接受以后,他们对基督教的信仰始终忠贞不二。作为欧洲人后代的美国人,他们对基督教的信念也坚定不移。在这个由移民及移民后代组成的国度里,宗教情结非常浓厚,基督教意识根深蒂固,基督教的影响已经渗入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今天的美国人是一个信奉基督教的宗教民族,今天的美国是一个无国教的宗教国家。 一、美国人的基督教情结 2002年6月26日,加州旧金山第九巡回上诉法院作出裁决,要求美国公立中小学生面对国旗唱诵“忠诚宣言”———向一个“在上帝治理下的”国家宣誓效忠的做法违反了美国宪法(修正案)所确定的信仰自由精神和政教分离原则。“9?11”事件之后,纽约市教委也曾下令,要求纽约学生必须每天朗读一次“忠诚宣言”,以示对美国的效忠,但这一形式主义的教条立即遭到抵制。纽约市第三学区的学校委员会认为,根据联邦最高法院1943年在西弗吉尼亚州教委对伯纳特一案中作出的判决,宣布学生有权拒绝在课堂上起立作效忠宣誓,告诫人们不应把爱国主义和对美国的忠诚与信仰变成一种宗教信条。1962年联邦高等法院曾经裁定,教会在公立学校举行祈祷的做法是违宪行为。现在,旧金山第九巡回上诉法院的裁决,又推翻了1954年经艾森豪威尔总统提议、由美国国会批准的一项法案,该法案决定在“忠诚宣言”誓词中添加了“在上帝治理下的”几个字。 既然政教分离是美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信仰自由是美国人拥有的一项基本人权,为什么关于中小学生的“忠诚宣言”誓词问题会引起轩然大波?为什么美国人偏爱上帝、具有浓厚的基督教情结呢?透过美国人与宗教的关系,或许可以寻找到问题的答案: 第一,对国家表示效忠的“忠诚宣言”誓词涉及到政教分离的基本立国原则。美利坚合众国的缔造者乔治?华盛顿、托马斯?杰佛逊、本杰明?富兰克林都不是基督教徒,他们不仅与教会不睦,藐视《圣经》和基督教权威,而且为新生的合众国确定了三权分立、联邦—

宗教、精神性和心理学

Fontana的宗教和精神性心理学思想 Fontana主要认为,宗教和灵魂尽管现在存在很多坏处,但它们也给个别信仰者和一般的社会大众带来过并将继续带来更多的好处而不是坏处。 1 研究宗教与精神性心理学的必要性(也即主流心理学对这个领域的忽视) 2.宗教与精神性心理学的定义 2.1 宗教和精神性 2.2 信仰(faith)和信念(belief) 2.3 上帝 3 研究宗教和精神性心理学的方法 3.1 内省、内在经验 3.2 内在法和外在法 4 宗教信仰和实践 4.1 奖惩和来生的启示 4.2 接近死亡体验(NDE) 4.3 日常生活的暗示 4.4 宗教实践 5精神性的发展 5.1 精神性发展的方法 5.2 精神性与大脑 6 宗教与身心健康

6.1 宗教的消极影响 6.1.1宗教与身体健康的关系 6.1.2宗教与焦虑 6.1.3宗教对自然世界的消极态度6.1.4 宗教与战争和暴力 6.2 宗教的积极影响 6.2.1 宗教与身体健康 6.2.2 神职人员的健康状况 6.2.3 宗教、精神性和心理健康

Fontana的宗教和精神性心理学思想 Fontana主要认为,宗教和灵魂尽管现在存在很多坏处,但它们也给个别信仰者和一般的社会大众带来过并将继续带来更多的好处而不是坏处。 1 研究宗教与精神性心理学的必要性(也即主流心理学对这个领域的忽视) 尽管人类的思想和行为可以挖掘出大量内涵,但宗教心理学并没有引起主流心理学家们的重视。Fontana认为主要有四个理由(加上这门学科的枯燥容易让人产生厌烦)导致对宗教心理学的错误的忽视,尤其是对精神性心理学的忽视: 1.1宗教和精神性似乎是与源自17世纪的科学文明及占统治地位的20世纪的科学思想相对立。 1.2宗教不仅看似与科学对立,它也确实曾阻碍过科学思想的进步。一个极显著的例子就是16、17世纪时天主教会对哥白尼、伽利略等人创建的天文学的仇视。这种仇视不是建立在合理的争论上,而是建立在这种进步是与正统的宗教教义相矛盾的基础之上的。 1.3宗教心理学的复杂性要求宗教心理学家们不仅要有心理学知识,也必须熟悉历史、哲学、神学及创造性艺术等相关领域的知识。在知识专业化加快的今天,很少有人有时间和精力去了解所有的知识。 1.4宗教心理学的研究存在着主要的方法论问题。宗教心理学必须测量的是被称作内在体验的比较棘手的一个领域,很多心理学家们对这一领域抱着很大的怀疑在旁观。

七年级地理世界的人种语言和宗教

世界的人种、语言和宗教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记住世界三个主要人种及地理分布,了解汉语、英语、俄语、法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的分布地区。 2.培养学生通过阅读“世界人种的分布”和“世界语言的分布”图,获取相关知识的能力。通过看各种图片了解宗教建筑,并记住主要宗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及建筑物。 3.通过学习,树立正确的种族观,能够正确对待宗教信仰的差别,培养唯物史观,树立无神论观念。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关于“世界人种”,教材开门见山,根据人类体质方面的特征,地球上的人类可以分为三个主要人种:白种、黄种和黑种。然后,介绍了白种、黄种和黑种的特征和分布,简洁清楚。一方面,对知识是一种查漏补缺,另一方面,训练学生的读图能力,带着这些问题在图中查找,获取相关知识。 另外,教材还强调,世界上的人种只是根据身体外部的特征不同来认识的,没有优劣之分,要求学生树立正确的种族观。通过“读一读”了解环境对人种形成的影响。开阔学生的视野,对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认识更加深刻,是培养唯物史观的良好时机。 关于“世界语言”,教材一开始,首先介绍了世界使用语言的一般情况。然后,着重介绍了:汉语、英语、俄语、法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和它们的应用地区,并配了六幅插图,使学生直接感受到语言和文字的差异,以及文化的差别。

“世界语言的分布”使我们更能直观的了解6种语言的主要分布,锻炼学生的读图获取有用知识的能力。 “世界的宗教”部分,教材用宗教建筑物引出,但没有介绍宗教的内容,只是把它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做了简单概括。把人分为两类:信教的称为教徒,不信教的称为无神论者。简单介绍了世界的三大宗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的教徒人数和分布地区。 教法建议 本节内容知识点多,地名多,但容易理解。如果一味的叙述地理事实,会使课堂枯燥。可以利用一些图片以及声像材料,创设情景,增强感染力,使学生切实体会到多元的文化和异域的差异。 世界的人种: 1.出示图片(包括白种人、黄种人和黑种人),提问:从体质的外部特征上看,他们有什么差别?你能描述他们的外部特征吗?你知道他们分布在哪儿吗?读“世界人种分布图“经过讨论,师生的互相补充后,教师按三大人种的皮肤、毛发、面部特征、分布地区列出表格,让学生读图填写。 2.朗读“阅读材料”了解环境对人种的影响。 3.查阅世界人种分布图,做练习世界语言:用录音机分别录一小段英、俄、日、法、西班牙广播或歌曲,也可以由老师学一两句外语,学生讲几段会的外语。可将学生分成6个组,分别代表6种主要的语言,每组先在“世界语言的分布”图上找出所代表语言的分布,然后派代表分别介绍每种语言的使用人数和地区。 世界的宗教:用宗教建筑物图片引出宗教,用图片简单介绍世界的三大宗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的教徒人数和分布地区。对于宗教的内容只是把它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简单概括。对于教堂、清真寺、寺庙可从它们的建筑艺术、时代背景上介绍,点明了他们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

世界的语言和宗教教学设计(七年级地理)

第二节世界的语言和宗教 教学目标: 课时教学目标:知道世界上的主要语言、主要宗教及其分布;通过查找资料,加深对三大宗教的了解;认识宗教自由,学会尊重他人宗教信仰。教学重点:三大宗教。教学方法:启发式、讨论法学习方法;自学与交流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世界主要的语言,记住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汉语)和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英语)。 2.知道世界三大宗教,记住人数最多的宗教。 能力与方法: 1. 能运用地图说出汉语、英语、俄语、法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的主要分布地区。 2. 能通过阅读地图说出世界三大宗教的主要分布地区。 3. 由学生的相互交流,举例说出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交流,培养学生讨论、思考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习,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推广普通话;同时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激发学生学好外语的兴趣。 2. 通过各种语言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3. 树立正确的种族观,能够正确对待宗教信仰的差别,培养唯物主义观念。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世界主要语言和宗教及其主要分布地区。 2.教学难点:形成世界主要语言和宗教分布的空间观念。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搜集有关宗教的资料 一、导入课题 同学们,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我们与世界各国的交往越来越频繁。为了加强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往来,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些世界的语言和宗教的有关知识。 教学过程: 二、新课教学 1.世界的语言 板书:一、世界主要的语言 教师启发:同学们想一想,我们现在正在使用的是什么语言?除了我们使用的语言外,你能说出世界上还有其他什么语言吗?大家列举了很多语言,那么世界上到底有多少种语言呢?请看课本阅读材料。

(完整版)宗教与科学的关系

089102班杨春苗 宗教与科学的关系 宗教与科学的关系到底是什么,自两者产生以来,这个问题就处在争论之中,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必然会是。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管是认为二者是对立的,相互阻碍的,还是同处一个母体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很难区分孰对孰错。 一、宗教与科学的界定 宗教是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很难给它下个确切的定义。社会学认为,宗教是人们为信奉某一理念或神灵而形成的礼会组织,该理念或神灵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并使众人无条件服从之。马克思在他的早期著作《(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把宗教定义为,“宗教是人民的鸦片”;“宗教是装饰在锁链上的那些虚幻的花朵”。从宗教的特点来说它不是正确地,如实地反映客观现实,而是对客观现实的虚幻的反映。正如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一书中表述的:“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形式。”宗教信仰一种超自然、超人间的神秘境界和力量,它主宰着自然和世俗社会,而这种超自然的力量通过人格化而变成神灵,成为信徒们崇拜的偶像。 科学是系统化了的知识。发现、探索研究事物运动的客观规律就是科学。人类对事物运动的客观规律的探索是无穷无尽的,而科学的探索总是从人们对自己遇到问题,从而想办法解决问题时开始的。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1883年)中谈道:“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科学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关于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发展规律的知识体系。 从二者的定义来看,宗教追求的是精神境界,科学追求的是事物的本源。宗教和科学的冲突,主要表现在宗教所持有的有神论和科学所主张的无神论之间的巨大差异,前者在社会认知方面会阻碍后者的发展。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存在两面性,现代科学为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物质利益的同时,也为人类带来的严重的环境污染、能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等等一系列问题。宗教中除了它的负面影响外,其伦理道德对人类的制约作用从来没有减弱过,并为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和认可。 二.宗教与科学的关系 说起宗教与科学,人们很自然地想到两幅画面,一是挺立在“宗教裁判所”火焰中的布鲁诺,二是爱因斯坦对宗教价值的肯定。这两幅并不和谐的画面或许反映了宗教与科学之间两种流传最广的关系,这就是“冲突说”与“互补说”。 罗素曾经说过,宗教与科学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科学最终将战胜宗教。这可能是西方近代无神论者的一般观点。在他们看来,宗教建立在非理性的基础上,是对超自然力量的崇拜和信仰;科学则是人类理性的结晶,是关于世界的客观的知识体系。宗教与科学是天然的死敌。这一思潮传入中国后,对20世纪的中国思想和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集中表现为负面地理解宗教的社会功能,去“宗教化”式地解读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在社会体制上压缩宗教的生存空间。“冲突论”在国内外至今还有很大影响。 另一种对宗教与科学关系的重要概括是“互补说”,主要以西方宗教背景的科学家群体为代表。他们认为,宗教与科学分属不同的范畴,是人类生活的两大方面。比如爱因斯坦就说,科学为人类提供知识和理性力量,宗教为人类提供仁爱和精神力量。宗教与科学,一者重在解决人的精神难题,一者侧重于服务物质文明建设,是两股影响人类的最强大力量(怀特海语),相互补充,缺一不可。 三.宗教与科学的本质区别 科学的本质决定它必然摆脱宗教的束缚。科学知识的幼芽萌发于人类早期的社会实践中,古代文明已包含有许多近代科学得以发展的因素和内容。但是,应该说当时的科学知识尚处

《世界的语言和宗教》教案.doc

《世界的语言和宗教》教案 第二节世界的语言和宗教教学要求1. 运用地图说出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的主要分布地区。2. 说出世界三大宗教及其主要分布地区。3. 举例说出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内容点析1.关于语言,主要讲述了世界上的主要语言及其分布两个问题。(1)课文第一自然段的文字叙述与图4.“不同的语言文字”相配合,说明了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是世界上的主要语言,也是联合国的工作语言。(2)课文通过活动1、活动2,使学生通过读图4.13“世界主要语言的分布”,知道世界主要语言的地域分布状况。2.关于世界三大宗教,课文主要讲述了世界上有哪三大宗教,以及三大宗教的分布。(1)课文第一自然段,首先讲述了宗教产生的原因,接着讲述了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是世界的三大宗教,最后讲述了宗教所产生的影响。(2)课文第二、三、四这三个自然段分别讲述了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的主要分布地区。图4.14“不同国家和地区存在着不同的宗教信仰”,作为文字叙述的补充,进一步说明宗教分布的地域差异。教师可适当补充玄奘西域取经的历史故事,以说明世界性的文化交流是宗教传播的一种途径。(3)课文的第五自然段概述了我国少数人信仰宗教的情况。(4)课文最后部分设计了两个活动,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活动了解宗教对文化的影响。教学建议【世界的语言】1.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看图4.,并阅读“阅读材料”──“世界语言知多少?”组织学生自由发言,说出他们所知道的其他语言。2.按课文活动1、活动2,组织学生开展活动。(1)活动1的设计如下:①教师先启发学生说出,除我国以外世界上华人主要分布地区;②然后,教师继续启发学生说出,世界上华人所占比例较高的国家(新加坡、马来西亚); ③最后,请学生对照“世界政治地图”和图4.13,说出除我国以外使用汉语的国家。(2)活动2的设计如下:①可把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要求每个小组根据图4.13,各写出一种语言的分布地区;②然后组织各小组在全班交流;③最后教师进行归纳。【世界三大宗教】1.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开展如下的活动。(1)说出世界上有哪三大宗教。(2)填写世界三大宗教产生地区与主要分布地区表:宗教产生地区主要分布地区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2.按课文活动1、活

世界的人种、语言和宗教

世界的人种、语言和宗教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记住世界三个主要人种及地理分布,了解汉语、英语、俄语、法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的分布地区。 2.培养学生通过阅读“世界人种的分布”和“世界语言的分布”图,获取相关知识的能力。通过看各种图片了解宗教建筑,并记住主要宗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及建筑物。 3.通过学习,树立正确的种族观,能够正确对待宗教信仰的差别,培养唯物史观,树立无神论观念。 【教材分析】 关于“世界人种”,教材开门见山,根据人类体质方面的特征,地球上的人类可以分为三个主要人种:白种、黄种和黑种。然后,介绍了白种、黄种和黑种的特征和分布,简洁清楚。一方面,对知识是一种查漏补缺,另一方面,训练学生的读图能力,带着这些问题在图中查找,获取相关知识。 另外,教材还强调,世界上的人种只是根据身体外部的特征不同来认识的,没有优劣之分,要求学生树立正确的种族观。通过“读一读”了解环境对人种形成的影响。开阔学生的视野,对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认识更加深刻,是培养唯物史观的良好时机。 关于“世界语言”,教材一开始,首先介绍了世界使用语言的一般情况。然后,着重介绍了:汉语、英语、俄语、法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和它们的应用地区,并配了六幅插图,使学生直接感受到语言和文字的差异,以及文化的差别。 “世界语言的分布”使我们更能直观的了解6种语言的主要分布,锻炼学生的读图获取有用知识的能力。 “世界的宗教”部分,教材用宗教建筑物引出,但没有介绍宗教的内容,只是把它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做了简单概括。简单介绍了世界的三大宗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的发源地及分布地区。 【教学重点】世界三大人种及主要分布区;世界主要的6种语言及主要使用地区 【教学手段】挂图:“世界人种分布图”、“世界语言分布图” 【教学过程】 (导入)出示图片(包括白种人、黄种人和黑种人),

美国宗教与文化

美国的宗教与法律 当我们提及美国时,很多人经常想到是什么呢?想到的是美国很富有,美元很重要,汇率降一分牵动多少万人的心,美国的次贷危机间接引发了全球性金融危机;其次是美国科技很发达。阿波罗登月计划的成功鉴证了一个人的一小步可以成为全人类的一大步。微软巨头把电脑这个原本由技术人员才能操作的复杂高科技工具,变为普遍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工具,开创了电脑平民化时代。另外还有美国的军事。有一条的手机短信说,“我是美国,我想打谁我打谁”。从扔到日本的广岛长崎的两颗原子弹到伊拉克战争中空地压制武器“哈姆”反辐射导弹,其实力之强毫无疑问。 美国经济、科技和军事实力确实是有目共睹的,但很少有人想到美国的宗教。让我们讲讲宗教在美国的地位。 一方面,根据美国一些比较有名的科研机构,比方说盖洛普这样的权威机构在几十年间的跟踪统计,美国大概每十个人里头,有九个人自称是相信上帝,也就是92%到93%的人是相信上帝的;有八个人认为,宗教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非常关键的内容;有七个人属于某种宗教组织,但不一定是基督教,可能是各种其他宗教:有六个人每天祈祷;有四个人每周去教堂,也就是说有40%的人每周上教堂。这个

数字一百多年来都没有改变,只是在9.11以后,突然上升到70%多,后来有一个回落,但是基本稳定在40%多。美国是所有西方国家里,进教堂人数最高的国家。美国的教堂有30多万个,如果你去美国,会看到一个十字街角会有好几个教堂矗立在那儿,不同的风格,没有一个教堂和另一个教堂是相同的。30多万个教堂分布在美国城乡的各个角落里。另一方面,美国人每年观看橄榄球、棒球、篮球这些重要比赛的人数,大约是4亿人次,但是参加宗教活动的人数,是52亿人次。美国人在20世纪90年代,每年给宗教事业的捐款达500亿美元;但是花在棒球、篮球、橄榄球三大球上的钱是50亿美元。由此可见宗教对美国人的公共生活有多么重要。 除此以外宗教对美国人的政治也有十分深远的影响。“我们信赖上帝”一语不仅铭铸在美国政府发行的硬币上,而且也赫然悬刻在国会大厦的墙壁。联邦国会开会的开场白是牧师的祷告,最高法院也要先诵读“上帝拯救合众国和这个可尊敬的法院”后才可以开庭,联邦军队中也设有随军牧师,即使你去法庭作证,也要像总统宣誓就职一样,必须手按圣经,发誓你所说的一切句句属实,否则你是必输无疑,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当然对于美国教育和文化,宗教也有其重要的影响。美国的私立中小学基本上都是教会办的。美国有一些很著名的

宗教信仰在美国的重要性

宗教信仰在美国的重要性 一提起美国,人们都会想到是一个极度发达的国家。在经济、文化、军事、科技等各个方面都很强大。当然也避免不了一些社会问题。但这些都不足以构成一个完整的美国,。要说明美国,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那就是宗教。美国人最信仰的教是基督教和天主教。美国是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居民主要信奉基督教和天主教,犹太教、东正教、佛教、伊斯兰教、道教等宗教亦有一定信众,信仰宗教的公民在总人口中约占91%。这就充分说明了,在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背后宗教信仰在美国社会所产生的作用。 宗教信仰在美国的各个部分中都产生着重要的影响。首先谈谈对于政治的影响。年改制的在美国,历任总统就职,都把右手放在圣经上宣誓,牧师在一旁作证。政要的演讲往往以上帝保佑美利坚作结语。奥巴马总统在他就任的第一个星期里已采取了不少行动来改变他的前任布什的方针。但是他们两人有一方面却是一致的,那就是宗教信仰在美国生活中的重要性。奥巴马保留了布什发起的以信仰为基础的方案,支持宗教机构开展的社区项目。奥巴马说“美国和世界都需要用宗教信仰的力量来团结民众、为大众谋福利”。据了解, 美国的一些宗教社团经常为代表其利益的候选人助选, 拉拢大量选民。在总统选举和国会选举中 ,保守派总统和议员候选人往往基督教右派结成联盟 ,在共同利益的驱动下 ,以用通讯、电报、电视广播等媒体手段扩大教会的影响; 而且美国各派教会从来不放弃对“政治精英”进行游说的机会。在对外政策上 ,美国常“以宗教不容忍 ,大规模宗教迫害”为由, 攻击别国 ,插手别国内政 ,甚至武装干涉 ,推行宗教霸权主义政策。冷战结束后, 美国常对其他国家进“行道德训诫” ,就宗教自由状况说三道四 ,在双方关系上不断制造麻烦,在多边场合连续发难 ,甚至进行武力干涉 ,从而围绕宗教问题引发了一系列对立和紧张。 其次,宗教信仰也对美国经济产生着影响。在美国,信用制度的建立也有赖于宗教信仰,美元上印有“我们信仰上帝,”不仅表明美国人的信仰,也表明美国人以上帝的名义起誓,证明钞票的信用。早期时,如果一个人宣称他没有宗教信仰,很可能无法从银行得到钱。因为银行认为没有宗教信仰的人是没有信用可讲的。 接着,宗教信仰对美国文化的影响。圣经从来都是最畅销的书,音像制品销量最大的不是流行音乐,而是教堂音乐。一个美国人如果参加某个宗教组织,他便在社会上获得了某种身份和地位,使他意识到自己在社会团体中拥有一席位置而感到心安理得。在许多社会团体中,一个不信教的人可能会受到人们的种种非难,被视为怪癖和不原接近的人。宗教对大多数美国人之所以重要,更主要的原因在于美国的教堂是人们互相交往的重要场所。教堂不仅是举行宗教仪式的地方,还是教育、文化和社交中心。在美国人的一生中,许多重要活动都与宗教有联系。无论是出生结婚还是死亡都要举行宗教仪式。美国人不参加宗教仪式,都必须态度严肃,衣着整齐,不能交头接耳,吃喝东西或随便出入。如果到美国人家中做客,或许会碰见他们在饭前做祷告,如果客人不信仰他们的宗教,可以不参加祷告,主人也不会介意。另外,星期日关门不营业不娱乐法对犹太教徒,周六安息日派和其它宗教信徒造成里极大的困难。 最后谈谈,宗教对美国教育的影响。最初的九所长青藤大学:哈佛、耶鲁、普林斯顿、威廉·马丽学院、宾大、哥伦比亚、布朗、王后学院、达特毛斯都是出于宗教原因建立的。教徒因其信仰和重视教育的传统,纷纷捐资兴办大学。宗教不仅是美国早期高等教育的原动力,而且后世的美国人对教育的慷慨解囊也凸显了宗教的力量。纵观美国近 40 年来的捐赠历史和捐助领域,最突出的就是把教育放在至关重要的地位,宗教信仰是美国教育捐赠的基本动因。此外,在20世纪30年代以后,宗教机构与大学之间出现了微妙的关系。每当高等教育因为落于与时代需要改革时,宗教便作为影响进步的消极因素之一,被激进的自由派拉出来批判;而当高校学生因为酗酒、打架、吸毒、性丑闻和暴力事件等涉及伦理道德问题增多时,宗教传统与道德规范又往往成为学校维护纪律的工具加以倡导。 虽然政教分离是美国的基本国策,但这并不影响宗教对美国的重大影响。政治、经济、文化、教育还

第十七讲 三教交融与儒学的宗教性

第十七讲三教交融与儒学的宗教性 中国古代的学术文化,史籍中常有“三教”之称。所谓“三教”,亦即儒教、佛教与道教。佛、道之为宗教,学术界似无异议。至于儒教是否亦属宗教,学者们则见仁见智,莫衷一是。有些学者指出,“儒教”之“教”,是指教育之“教”,教化之“教”,而非宗教之“教”;有些学者则认为,儒教与佛、道二教一样,同属宗教。这里不想去评判二说孰是孰非,只准备扼要介绍一下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从中看看儒学与宗教的相互关系。 儒家学说的入世精神 儒家有传统儒家与“新儒家”之分,但二者有一个共同点,都注重用世,具有强烈的人世精神。 儒家自孔子起,就主张重人事而远“天道”。孔子的一生,一直在实践这一主张。为了“用世”,他曾大声疾呼:“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可,三年有成。”(《论语·子路》)为了“济世”,孔子亲率弟子“斥于齐,逐于宋,困于陈蔡之间”(《史记·孔子世家》),“累累然若丧家之犬”(同上)。他虽然对管仲的越礼行为颇有微辞,但却推崇其“相桓公,一匡天下,民至今受其赐”;子贡问:“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可谓之仁乎?”他回答说:“何事于仁,必也圣乎。”(《论语·雍也》)其用世之心,济世之情,溢于言表。 孟子继承孔子的传统,主张“用世”,提倡“济天下”。他曾对齐王说:“王如用予,则岂徒齐民安,天下之民举安。”(《孟子·公孙丑下》)并把自己视为“名世之士”,宣称:“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同上)孟子的一句名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后来更成为中国士大夫的座右铭和

行为准则。 孔孟之后,历代儒家均提倡“人世”、“用世”,就连董仲舒那样的儒者,虽然一再声称“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但仍强调:“圣人之为天下者,兴利也。”(《春秋繁露·考功名》)降至宋明,理学家们更把提倡“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大学》抬到了“四书”的地位。 宋明新儒学的学术重心,在于心性义理,讲修心养性、成贤作圣。但是,修养到什么样的境界,才成其为圣贤?朱子认为:“自古无不晓事之圣贤,亦无不通变之圣贤,亦无闭门独坐之圣贤。”(《宋元学案·朱子学案》)二程也主张圣贤应该是管事的圣贤,“人世”的圣贤,认为“世事虽多,净是人事。人事不叫人去做,更叫谁做?”陆九渊更以“同体大心”来说明“宇宙内事乃是己分内事,己分内事乃宇宙分内事”(《宋元学案·象山学案》)。南宋永嘉学派的代表人物叶适把“忧世”看得比“仁”更重要,他说:“读者不知按统绪,虽多无益也;为文不能关教事,虽工无益也;笃行而不合于大义,虽高无益也;立志而不存于忧世,虽仁无益也。”(《叶适集·赠薜子长》)。 两宋之后,有感于宋之灭亡,儒门学者对于“凭空蹈虚、高谈性命”更为深恶痛绝,明之宋濂便宣扬“真儒在用世”,主张“圭有补于世,死有闻于世(方孝孺:《送方生还宁海》);黄绾、方孝孺等更直接提倡“经世之学”,主张“以经纶天下为己任”,明言“儒者之道……无有不达乎世务而可以为儒者”(方孝孺:《庞统》)。明清之际及清代的一大批儒门思想家更大讲“经世致用”明确地提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响亮口号。 纵览儒学的历史发展,自先秦至明清凡两千余年,始终有一条主线贯串其中,即志存天下,积极用世。中国儒家的这种人世精神,现在有些学者将其称之为“忧

世界的语言和宗教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地理)

第二节世界的语言和宗教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章《居民与聚落》第二节《世界的语言和宗教》内容。 世界的语言和宗教主要体现出各个地区文化的差异,是人类文化交流的主要形式。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能让学生对前面学习过的七大洲的分布进行巩固,又能促使学生对全球各个国家、地区的分布具有更深的认识,为下阶段世界地理的学习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已学习过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学习过有关地图的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读图分析能力,但对世界各个国家的分布还比较模糊,读图能力、效率都还比较低,需要教师适时进行学法指导。并且学生对具体的语言、宗教分布及宗教活动、建筑特征了解甚少,所以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现场模拟、小组合作学习、任务驱动来学习。 设计理念: 根据《地理课程标准》要求,本节课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利用已有的知识和能力,通过读图分析、小组活动、合作探究等方式,使学生了解世界语言和宗教的分布与差异,并尊重世界各国的语言和宗教,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及热爱祖国语言的情怀,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教学设计力图主题化(为学生的人际交流做准备)、生活化(以学生生活环境为基础)、多元化(尽可能地涉及到学生生活中遇到的相关内容各个方面)。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世界主要的语言,记住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汉语)和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英语)。 2.知道世界三大宗教,记住人数最多的宗教。 能力目标: 1. 能运用地图说出汉语、英语、俄语、法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的主要分布地区。 2. 能通过阅读地图说出世界三大宗教的主要分布地区。 3.由学生的相互交流,举例说出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交流,培养学生讨论、思考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学习,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推广普通话;同时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激发学生学好外语的兴趣。 2. 通过各种语言“我爱地理”发音练习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3. 树立正确的种族观,通过角色扮演能够正确对待宗教信仰的差别,培养唯物史观,树立无神论观念。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世界主要语言和宗教及其主要分布地区。 2.教学难点:形成世界主要语言和宗教分布的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