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论语》主要思想解析

高三语文《论语》主要思想解析
高三语文《论语》主要思想解析

高三语文《论语》主要思想解析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纂而成,语言简洁精练,含义深刻。《论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教育原则、处世方法等,《论语》的核心思想也集中反映的是孔子的思想体系。

孔子的思想是一个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形式的完整的思想体系,其中心是讲做人的道理。孔子思想的主要精华有:“仁”的思想、“礼”的思想、中庸思想、教育思想、“孝”的思想和天命思想。

一、“仁”的思想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仁的基本含义是仁爱。樊迟问仁,孔子说:“爱人。”(《颜渊》)仁是一种普遍的爱,但并不是一视同仁的爱,而是有亲疏远近之别的有差等的爱。孔子说:“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这句话清楚的说明了仁爱的层次。首先,仁爱以维护宗法血缘关系的孝悌为根本内容。孔子的弟子有若也曾经说过:“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以上《学而》)孝指孝敬父母,悌指尊敬兄长,可见仁的基点是家庭、家庭中的亲情之爱。其次,仁爱以维护贵族等级关系为主要原则。颜渊问仁,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礼的中心内容是宗法等级制度,克己复礼就是要用等级名分来约束自己,各安其位,不得僭越,以维系“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宗法等级关系的和谐状态。第三,仁爱要求体恤别人,奉行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仲弓问仁,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这是从不可为的否定一面说的,即所谓“恕”。子贡问:“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孔子说:“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至于忠,是从可为的肯定一面说的,孔子曾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人之方也已。”(《雍也》)这里不仅说明了“仁”的内涵中的忠的一面,而且说明了行仁的方法在于就近从自身体察,然后推及于人。忠和恕是仁的同一内涵的两面说法,所以孔子又说:“吾道一以贯之。”曾参解释道:“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里仁》)第四,仁爱就是广济博施,泛爱大众。孔子认为,如果“博施于民而能济众”,那就是超越“仁”,达到更高的层次“圣”,连尧、舜都不易做到。(《雍也》)

由此可见,孔子“仁”的思想,既以宗法等级的人际关系为基本内容,又包含了原始人道、泛爱的成分。这互相矛盾的内容不是简单硬凑在一起的,而是有着当时现实矛盾的基础。孔子“仁”的思想的两面性,正是现实社会这种两面性的反应。

“仁”除了仁爱的含义之外,还包括“敏于事而慎于言”的内容,主要是要求表里如一、言行一致、尤重实践。孔子“仁”的思想具有了两面性,一方面具有维护贵族宗法等级制度的历史局限,另一方面他看到现实私有制社会人际关系的自私自利、压迫欺诈,极为忧虑,向往原始公有制社会人际关系的平等、民主、人道、和谐,珍惜美好传统的遗存,怀抱“大同”的理想,借助这些来针砭现实的弊病。

孔子的仁学实际是人学,他重视人,爱惜人才,强调人要自重自律,修养完美的人格;强调人要积极用世,追求充实的人生;强调推己及人,实现和谐的人际关系。这是一种积极的人道主义、人本思想,是人类精神文明的宝贵遗产。

二、“礼”的思想

“礼”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他最为崇奉的是周礼。但他所说的礼,与西周是有所不同的。孔子扩大了礼的适用范围。西周时期,“礼不下庶人”。《尚书》的篇目中关于礼的文句,都只涉及成王、周公、殷先王以及诸侯,无一涉及庶人。《论语》则打破“礼不下庶人”的传统,主张对于一切人“齐之以礼”(《论语?为政》)。礼的精神主要体现为“仁”、“恭”、“敬”等方面。“仁”是礼的最根本的精神内容,“恭”是对人的庄重和顺,“敬”是对人严肃真诚,以礼相待。

在孔子的观念中,“正”就是合礼,“割不正,不食”,没有礼就无以立身成人。

孔子主张以礼义来规范人欲,他一方面承认人欲的存在和满足的合理性,另一方面强调以礼节欲,克制欲望的膨胀,达到“仁”的道德境界,他主张是“克己复礼”,就是说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符合“礼”要求。

三、中庸思想

中庸之道是孔子立身行事的最高标准。孔子将“中”与“庸”联系起来,是其仁的方法论,是实现“仁”的最高道德标准,它贯穿于各个方面。在孔子思想体系中,它也属于最高层次。“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雍也》)。在这里它提醒人们,要实现“仁”的理想,必须知道“中庸”,并坚定不移地走“中庸”之道。

在《论语》中,中庸思想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过犹不及”,其二是“和而不同”。孔子的“过犹不及”思想,体现在各个方面,他是坚决贯彻这一思想的:政治上,提倡“居敬而行简”(《雍也》)。又提出“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里仁》)。即以义为标准,过也不行,不及也不行。经济上,提倡“惠而不费,劳而不怨。”(《尧曰》)文艺上,提倡“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八佾》)道德伦理上,反对“以德报怨”,提倡

“以直报怨”。(《宪问》)教育上,提倡学思不可偏废,“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为政》)

“和而不同”是孔子中庸思想的第二个方面。孔子说过:“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路》)和而不同的思想,孔子在各个方面也都是贯彻的:政治上,则强调缓和矛盾,既要求人们不“犯上作乱”,又要求统治者克制私欲;强调君臣之间交换意见,臣子对君主要“勿欺也,而犯之”。经济上,则强调“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季氏》);文学艺术上,则强调善美结合、尽善尽美。

中庸思想的主题就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

四、教育思想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首创私人讲学的教育家。

教育对象:他主张“有教无类”。

教育目的:孔子把培养为统治阶级服务的知识分子作为目的,认为“学而优则仕”。

教育内容:“六经”(或“六艺”),以“文行忠信”作为施教的主要内容,排斥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的教育,把思想品德教育放在首位,重视体育教育,讲美育。

学习规律:要反复学习,“温故而知新”;“学”与“思”的关系。

教育方法:注重启发、诱导,强调循序渐进、因材施教。

注意切磋讨论,教学相长。“当仁,不让于师”

五、“孝”的思想

“孝”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孝”指尊敬顺从父母,“悌”指尊重兄长,是中国古代处理家族内部两大关系的基本要求。

孔子认为孝是仁之本。做到“孝”一要合礼,二要真情实感。不孝就是不仁。

孔子对其学生所讲的孝主要有三层含义,一是无违,即绝对地服从父母的意志,即使知道父母错了,也要好言相劝,劝告而父母不理,仍然要和颜悦色的顺从父母。其二是“敬而能养”。孔子认为只是在生活上赡养父母并不是孝,敬才是孝的本质。其三是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孔子的孝体现着仁,贯穿着礼,他要求人们对待父母“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其孝道有局限性。

六、天命思想

“天命”即尊天信命。

强调天人合一,主张畏天命。君子有三畏,“畏天命”居于首位。

重要的一点:遵循自然规律,保持乐观,将天道运用于人道,承担起社会责任。

赞成敬鬼神,对鬼神既不盲目肯定,也不盲目否定。

总之,《论语》内容丰富,博大精深。它所谈及的道德还包括:恭、敬、正、宽、忠、信、俭、惠、让、敏,以及礼、知、勇、善、命等等。在中国历史上,《论语》问世后的几千年,历代王朝的统治者都从《论语》中学习安邦治国之道,故有说:“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

北京市高考语文论语专题复习附答案

复习一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的题目。 1、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2、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3、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言,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4、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5、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根据上述材料,分点概括孔子的“百姓观”。 论语原文注解及分析课堂笔记

复习二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的题目。 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2、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吾恐季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也。” 3、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4、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5、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孔子对为政者自身提出了哪些要求?请结合上述材料作一番分析。

论语原文注解及分析课堂笔记 复习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的题目。 【原文】2·3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原文】3·14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原文】3·1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原文】6·25 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 【原文】16·2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原文】12·11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原文】1·2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根据上述材料,说说你对“周礼”的理解。

孟子中的修身思想

《孟子》中的修身思想 按:《孟子》一书关于修身养性的内容对后世影响极大。与《论语》相比,《孟子》多形而上之论,风格亦与《论语》迥异。总的来说,《孟子》一书在修身养性方面达到了极高的深度,有其不朽的价值。考虑到原书的章节结构对于理解该书修身言论之间的关系并无直接帮助,因此这里在编排时将原书的章节结构打乱,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论养心,第二类主要论养心之法,第三类为修身境界等。 (1) 〖尽心〗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尽心上》) 〖求放心〗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告子上》) 〖养心〗孟子曰:「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尽心下》) 〖存心〗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横逆,则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必无礼也,此物奚宜至哉?』其自反而仁矣,自反而有礼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忠。』自反而忠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曰:『此亦妄人也已矣。如此则与禽兽奚择哉?于禽兽又何难焉!』是故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也。乃若所忧则有之。舜人也,我亦人也;舜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我由未免为乡人也,是则可忧也。忧之如何?如舜而已矣。若夫君子所患则亡矣。非仁无为也,非礼无行也。如有一朝之患,则君子不患矣。」(《离娄下》) 〖操存〗孟子曰:「牛山之木尝美矣。以其郊于大国也,斧斤伐之,可以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润,非无萌蘗之生焉,牛羊又从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人见其濯濯也,以为未尝有材焉,此岂山之性也哉?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于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为美乎?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气,其好恶与人相近也者几希,则其旦昼之所为,有梏亡之矣。梏之反复,则其夜气不足以存。夜气不足以存,则其违禽兽不远矣。人见其禽兽也,而以为未尝有才焉者,是岂人之情也哉?故茍得其养,无物不长;茍失其养,无物不消。孔子曰:『操则存,舍则亡。出入无时,莫知其乡。』惟心之谓与!」(《告子上》) (2) 〖反身而诚〗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尽心上》) 〖自求〗孟子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尽心上》)

论语中的名言名句

论语中的名言名句 导读:本文是关于论语中的名言名句,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1、朝闻道,夕死可矣。 2、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食不语,寝不言。 5、寝不尸,居不容。 6、放于利而后行,多怨。 7、巧言令色,鲜亦仁! 8、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9、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10、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11、君子欲衲于言,而敏于行。 12、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13、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14、德不孤,必有邻。 15、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16、言必信,行必果。 17、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18、君子周急不继富。

19、吾未见好德者如好色者也。 2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1、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22、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23、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24、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25、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26、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27、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28、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29、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30、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3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32、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33、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34、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35、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36、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37、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8、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39、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40、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论语》教育思想

《论语》中所蕴含地教育思想 《论语》是我国第一部以语录体形式地著作,它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地一部书,是儒家最重要地一部经典著作. 《论语》大部分记言,小部分记事,只有极少数篇章称得上是比较完整地文章.全书篇,共章,约多字.篇与篇、章与章之间没有内在联系,篇名无义,用地是每篇开头地几个字.它所记录地内容很广,包括哲学、道德、政治、教育、时事、生活等方面.下面就其中所蕴含地部分教育思想进行解读,以飨同仁. .有教无类 此节出自《论语·卫灵公第十五》. 说地是:“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不分族类.” 所谓“类”,即指按政治地位地贵贱、庶鄙等划分种类.西周时代地学校被世袭地奴隶主贵族所垄断,不仅奴隶主贵族与平民、奴隶之间有严格地阶级界限,就是奴隶主阶级内部也等级森严,有贵贱尊卑之分.因此,当时地教育则集中在上层阶级,叫做“学在官府”,是没有平等可言地.孔子所提出地“有教无类”地内涵是:任何人我都可给他以教育,不分贵贱、庶鄙等界限,使教育及于平民,从而实现教育地人人平等.这一思想地提出则打破了“学在官府”地局面,适应了“士”阶层地兴起及文化学术下移地历史潮流,其实质是要求将教育对象从贵族扩大到广大平民.这与我们当前所提倡地实施素质教育,实现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地理念是一脉相承地,目地就是要求使受教育者地起点平等,让所有地受教育者都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愉快生活、学习、成长,让人人都能成才. “有教无类”与孔子提出地“因材施教”是辩证统一、不可分割地两个方面.二者说地是集体教育与个别指导地结合,是共性与个性地统一.“因材施教”要在“有教无类”地指导下进行,“有教无类”要靠“因材施教”来落实.孔子弟子三千,贤士七十二,可以说,他对他们地个性了如指掌,因此,才有了因人而教,扬长避短地生动地教育局面.这一思想与我们目前“面向全体”、“发展个性”地思想一致. 这一伟大地思想和《论语?雍也第六》中提出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是一致地.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此节出自《论语·雍也第六》.是孔子“因材施教”地具体体现.

论语中展现个人修养的是什么

论语中展现个人修养的是什么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说:“把学习得到的知识和技能,在生活中实践,养成习惯,不是很喜悦吗?有同道好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知道我 的才学,我也不生气,不就是一位君子吗?” 学问是什么: 普通一般的说法,“读书就是学问”,错了。学问在儒家的思想上,不是文学。文章好是这个人的文学好;知识渊博,是这个人的知 识渊博;至于学问,哪怕不认识一个字,也可能有学问——做人好, 做事对,这就是学问。 学问从哪里来? 学问不是文字,也不是知识,学问是从人生经验上来,做人做事上去体会的。孔子说:“观过而知仁”,我们看见人家犯了这个错误,自己便反省,我不要犯这个错误,这就是“学问”。 知己难求 孔子时代中国人口只有几百万人,在这个几百万人中,他有三千弟子,而且每一个都是国家的精英,那是一股不得了的力量。但是 孔子没有积极去求富贵,为什么呢?他看到,即使一个安定的社会, 文化教育没有完成,是不能解决其他问题的。 要解决问题是要靠思想的纯正。因此他一生宁可穷苦,从事教育。虽然做学问可能一辈子都没有人了解,但是孔子说只要有学问,自 然有知己。任何一个人做了一辈子人,包括你的妻子、儿女、父母 在内,可不一定是你的知己,所以人能得一知己,可以死而无憾。 怨天尤人

任何人碰到艰难困苦,遭遇了打击,就骂别人对不起自己,不帮自己的忙,或者如何如何,这是一般人的心理。而“愠”就包括了“怨天尤人”。人能够真正做到为学问而学问,就不怨天、不尤人,就反问自己,为什么我站不起来?为什么我没有达到这个目的?是自 己的学问、修养、做法种种的问题。自己痛切反省,自己内心里并 不蕴藏怨天尤人的念头。 生活智慧 1、做人应该愉快地生活,而不是完全追求物质上的享受,以及 官能上的刺激。 2、要获得内心的快乐,最好接受孔子的建议。自我修持,以期 早日获得孔门三乐。 3、内心的悦乐,不能靠别人。最好要求自己,而不计较别人是 否如此,自然乐在生活。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 本与?” 有子说:“能孝敬父母、尊敬兄长,而会去冒犯长上的,必定是很少的。不会去冒犯长上,竟然喜好作乱的,那是不会有的。君子 专心致力于事情的根本处,根本建立好,仁道便由此产生。孝悌是 行仁的根本,实在十分明显。” 孝是什么 中国人谈孝字,“父慈子孝”是相对的,父亲对儿子付出了慈爱,儿子回过头来爱父亲就是孝。“兄友弟恭”,哥哥对弟弟好,弟弟 自然爱哥哥。 我们后来讲孝道:“你该孝,天下无不是的父母。”这说法有问题,天下的确有些“不是的父母”,怎么没有“不是的父母呢?”这 不是孔孟思想,是别人借用孔孟的帽子,孔家店被人打倒,这些冤 枉罪受得大了。

最新论语中的教育思想名句资料

论语中的教育思想名句 1、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孔子借题发挥,教育弟子勤学好问的句子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4、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来表示; 5、《论语》中有谈学习态度的,也有谈学习方法的,请简要回答。谈学习态度的:学而时习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谈学习方法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默而识之温故而知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6、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回答者:teacher073 《论语》中的教育名言读论语,抓教育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他之所以“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这样令人赞颂的光辉业绩,除了具备良好的教学素质外,主要得益于他的教育思想。因此,我们与其艳羡其业绩,不如深入《论语》当中,分析他的教学理念,探讨他的具体做法,然后运用于我们的工作中。 一、德智并重 孔子教学很注重人的内在素质和外在表现的统一,提出了“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

一论断,认为德才兼备、温文尔雅、表里如一才能算是真正的人才。 1.德育为先。他的教育内容是德才并重,尤其重视加强道德教育。他说:“君子无终食之问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指出“仁”是君子的根本品德,是德育的总概念。“仁”的内涵非常广泛,如“刚、毅、木、讷,近仁”(《论语.子路》),更包括爱人、忠、恕、孝、悌、恭、宽、信、敏、惠、勇、敬、温、良、俭、让、诚等一系列美德。但每种美德都只是反映了仁的一个侧面,只有将它们集合、归纳、凝聚为一体,才能称得上“仁”,但是它的精神内核核心却很凝练,就是“爱人”。要做到“爱人”,必须先做到“忠恕”和“孝悌”。孔子的德育是为培养封建社会的“君子”而服务的,但它形成于德育实践过程中,基本上反映了德育的客观规律,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对我们当前的道德教育,尤其是“素质教育”,无疑有着积极的作用。 2.智育重法。理想的智育是把知识转化为智慧,只有在智慧引导下,才可能展开真正意义上的心智活动。一般来说,知识的关注点是现成的答案、现成的公式、现成的历史事件的归纳,而智慧关注的是未知的世界,是求知的过程。因此,我们有必要来一个智育观念的更新。必须明确,知识不过是智育的载体,学生学习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获取知识过程中所得到的获取知识的能力。孔子认为除了极少数的“圣人”外,绝大多数的人要获得知识与技能必须“学而知之”和“困而学之”(《论语.季氏》)。“学习”一词就来自孔子的“学而时习之”,可见智育的首要目的是教给学习者以良好的学习方法,其次才能引导他们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来进行卓有成效的学习。这一指导思想和我们现在的某些单纯的应试教育、技能教育相比,无疑更正确、更科学、更合理、更人文。 3.德智并重。孔子是历来主张智育与德育并重的。因此,他教导弟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要求弟子们学习目标立志于“道”,执守于“礼”,遵循于“仁”,而博览、涉猎、游学于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之中。他的教学内容也与其培养目标相适应,提出了“四教”,即“文、行、忠、信”。在智育与德育之间,孔子既重视智育,更重视德育,他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说,做学生的人,在家便要孝顺父母,出外便要敬爱尊长,做事则要谨慎而又诚实可信,能与众人友好相处而又亲近有德的人,如此躬行实践,注意道德修养的同时学习文化知识,德、智并重,但是将道德修养放在了学习的前面,而且孔子在其教育实践中也确实注重德育为先,他对弟子的教育,始终贯穿着道德的主线。我们只有加大道德教育的力度,真正扭转“以考试成绩定成败”的指向,将学习成绩和思想品德都列入升学考试之中,尤其是后者要定出相应的有权威的指标,才能从根本上改变那种“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关键时不要”的重智轻德现象。 二、教学态度

(完整版)简论语高考复习资料讲和练

《论语(选读)》重要思想陈述 一、为政以德 复习目标: (1)背诵并理解重要语录。(2)正确理解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深刻领会孔子所提出的“均贫富”的含义。 重要思想 (1)“为政以德”:“德”和“礼”是孔子政治的主要主张。“为政以德”是对执政者的素养、执政的方法提出的要求。要求执政者实行“仁政”:A以民为本,对百姓不能过分地压迫剥削,应在富民的同时教化百姓;B执政者应用自身的德行给百姓作示范,建立一定的道德标准来规范人的行为,以实现社会的稳定。 (2)“民生与教化”:孔子高唱仁爱赞歌的同时不忽视老百姓的温饱。子贡问政时,孔子先强调“足食”再强调“教之”。在孔子的思想中,物质与精神不容忽视而更倾向于精神,当两者必选其一时,孔子做出“去食”的选择,这体现了儒家“舍生取义”的思想主张。 (3)“先富后教”:孔子提出“富民”和“教民”的思想,而且是“先富后教”,这是正确的。但这并不是说“富”比“教”重要。在孔子的观念中,教化百姓始终是十分重要的问题。 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宁可去“食”留“信”,两者没有矛盾,反映出孔子治国思想的两层意思。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就要保证百姓的基本生活,这是基础,所以提倡“富之”;孔子又主张治国以“礼”,就要重视“教化”,使百姓遵守“礼”,就要提倡百姓有一种精神力量,重视人的基本准则。 (4)“均无贫”与“均贫富”:“均贫富”是站在穷人即“贫”的立场是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在维护等级制度的孔子是不可能具有这种思想的;“均无贫”是孔子站在统治者即“富”的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一致,不是均贫富,而是上下各得其分。 二、克己复礼 复习目标: (1)背诵并理解重要语录。(2)明确礼治的内涵,礼与仁的关系,礼与孝的关系(3)了解孔子所提出的“克己复礼”、所主张的君臣关系与宋儒所谓的“存天理,灭人欲”、“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等主张的联系和区别。 重要思想陈述 (1)“礼”的内涵:“礼”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制度,孔子提倡以“伦理”为基础的严格的“等级”制,作为治理国家的规范;二是个人之“礼”,即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个人准则,服从于制度之“礼”。(孔子生活的春秋后期,以“宗族嫡长继承制”、“等级制”为核心的“周礼”受到冲击,“礼崩乐坏”,所以孔子竭力提倡“克己复礼”。这就要求个人以“礼”为规范,不违规逾矩。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孔子的这一理论有助于社会的稳定。但后来的统治者借此强化自己的绝对统治,作为压迫百姓的手段。) (2)“礼”与“仁”:礼的内核是仁,礼是仁的目的和外在表现。孔子的礼是建立在仁德基础上的礼,不但讲制度、讲规范,还要讲带着仁爱之心去执行这些规范。孔子的仁是礼指导之下的仁,是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度为前提和目的的仁爱,不是无差别的兼爱、博爱。 (3)克己复礼:孔子所说的“克己复礼”,是在承认个人有一定自由欲望基础上提倡人要克服欲望、约束自己,达到“礼”所规范的要求。孔子“君君、臣臣”的意思主要还是正名分,定等级,而汉代统治者则发展为“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而宋以后,又将维护统治者的意志强化为“天理”,特别是明代后,更绝对否定了个人的一切愿望需求,实行封建专制统治。

《论语》中的道德修养思想与其现实意义

《论语》中的道德修养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两千五百多年来,儒家思想对中华民族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论语》 中的道德修养思想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现实意义和价值将是我们应当深思的问题。 和谐社会道德修养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它之所以能够至今屹立于世界文明之林而不倒,正是因为它在发展过程中孕育了灿烂的文化,而这个文化的主体便是由以“仁”为主要内容的儒家文化作支撑 的。两千五百多年来,以孔子思想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已经渗透进了中华民族的血脉当中,塑造了中国人的性格,形成了宝贵的思想文化传统,对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规范、教育理念、审美情趣等等,都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孔子提倡的“仁”,其中一个重要 的内涵就是要注重个人道德修养,尤其注重严于律己。人要通过“修己”成为一个有社会责任 感、有利于社会发展的人的思想在当今社会更是有现实意义,值得我们深入学习、推敲、反 省和改正,以提高我们自身道德修养水平,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一.当今社会人们提高道德修养的必要性 在物欲横流的经济时代中,缓解巨大的工作压力和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似乎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的重心。纵观2007年内发生的大案,贪污腐败、非法集资、监守自盗、“高智商” 的计算机犯罪等等层出不穷。尽管我们只是管中窥豹,但是其中折射出的世间百态,值得我 们仔细深思和回味。人们往往忙碌于满足自己的各种欲望,渐渐忽视了对自身精神文化的建 设和道德素质的提升。这对于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继承与繁荣是极其不利的。 孔子的儒家思想核心是“仁”,其目的是实现“德治”。这就要求通过个人的内在修养,以形成“仁”的德性。孔子曾说:“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论语·公冶长》),“德 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这些与我 们社会总体道德修养现状不谋而合,直指组成这个社会的个体----人所存在的问题:人们道 德观念日渐淡薄造成世风日下。与此同时,孔子也说:“以约失之者鲜矣。”(《论语·里仁》), “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仁。??修己以安百姓。”(《论语·宪问》)。以此来说明道德修养以 及自律的作用。因此我们要想又好又快地发展、可持续发展,真正落实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公民 道德修养水平势在必行。 二.提高道德修养所要达到的标准及其现实意义 《论语·学而》篇中首次将道德修养所要达到的标准作了概括表述----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无惮改。”明确指出道德修养所要达到

论语经典名句解析

《论语》经典名句解读 敏于事而慎于言。——《论语·学而》 做事勤快敏捷,说话谨慎。 这句话告诉我们,做人要多做实事,少说废话,不乱说话。 温、良、恭、俭、让。——《论语·学而》 温和、善良、严肃、节俭、谦逊。 孔子每到一个国家,就能听到有关那个国家的政事,这是他靠“温、良、恭、俭、让”的美德和态度获得的。这更是我们求知、做人应具备的品格和态度。 子曰:“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孔子说:“学习以后,能经常温习它,不也感到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感到很快乐吗?别人不理解我,我却不埋怨,不也是一位有教养的君子吗?”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心尽力了呢?同朋友往来是否真诚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呢?”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力

则学文。”——《论语·学而》 孔子说:“后生小子在家就要孝顺父母,外出就要尊敬长辈,谨慎而且守信用,博爱众人,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修行实践之余,还有精力和时间,就再在书本文字上下功夫好好学习。”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孔子说:“只知道读书,却不动脑筋思考,就会茫然不解;只是空想而不去读书,就会疲惫而无所获。”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聪明智慧。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孔子说:“温习以前学过的知识,能从中有新的发现、新的收获,就可以担当别人的老师。”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 孔子说:“做一个人却不讲信誉,我不知道这怎么能行。就像大牛车没有輗,小马车没有軏,这车怎么行走呢?”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论语中的教育思想

浅析论语中的教育思想

————————————————————————————————作者:————————————————————————————————日期:

浅析《论语》中的教育思想 荣昌安富中学 对于孔子教育思想的批判继承,有批判的部分,从中可以得到借鉴,也有继承的部分。当然,继承也不是毫无批判地硬搬和摸仿,而是吸取其中有益的东西、优秀的东西,加以弘扬、改造和创新,使之有用于发展社会主义教育。下面对《论语》一书中的教育思想,作些粗浅分析。 一、“博文”“约礼”,德智并重 在阶级社会中,教育包括思想意识教育与文化知识教育,前者的阶级性是明显的,后者中有的文化知识具有阶级性,有的则不具有阶级性。然而,作为教育制度、教育思想,包含教育目的、培养为谁服务的人等则在本质上具有阶级性。《论语》于此有充分反映。 在《论语》中,孔子十分强调“礼”,他明确地说:“人而不仁,如礼何?”认为“仁”是“礼”的本质和核心。孔子不仅多次地向弟子们讲解“礼”、“仁”的涵义和要求,教导他们遵“礼”、依“仁”,还提出了对弟子们的全面要求。孔子两次谈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即君子要广泛地学习文献,并用礼节来加以约束规范,也就可以不致于离经叛道了。孔子也正是这样要求弟子的,所以颜渊说:“夫子……博我以文,约我以礼”。“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使弟子们“弗畔”,这就是孔子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很明显,孔子是智育与德育并重的。因此,他教导弟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要求弟子们学习目标在“道”,执守于“礼”,遵依于“仁”,而游憩于礼、乐、射、御、书、数六

论语中的仁

论语中的“仁” 孔子的“仁”中心思想,应从圣人、仁人、君子三者的等级秩序看,“圣”包含仁而成为比“仁”高的境界,不仅因为“圣”方才能“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修已以安百姓”,而且,孔子说:“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在这个意义上,甚至尧舜也很难说已经臻达此境界——“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仁”的境界和“君子”境界尽管同样不易臻达,但却有可能通过全身心努力而实现人格转换。 《论语》的关键词“仁”出现过百余次,其意义有多重,需要细致厘定各层意味。一指“仁爱仁德”,共出现105次。又可细分为:“仁爱”如:“求仁而得仁”,“人而不仁”,“仁者安仁”;“亲爱”如:“仁民爱物”。二指“仁人、仁政、仁心仁术”,如“凡爱众,而亲仁”,“殷有三仁焉”,“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知者乐,仁者寿。”可以说,“仁”的主要含义就是“爱人”,用《孟子》引孔子的话说:“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将仁看作是孔子学说的根本和关键之所在,并从根本上显示出儒家和道家的理想人格君子风范的差异。

《论语》对“仁”有许多解释,或者说“克己复礼为仁”,或者说“仁者先难而后获”,或者说“能行五者(恭、宽、信、敏、惠)于天下为仁”,或者说“爱人”就是“仁”。这些说法需要细加分析,从不同层面加以考察。 在我看来,孔子的“仁”的思想可以分为四个层面: 其一,“仁”的精神是从主体身心出发,超越血缘关系而尊重他人权利并普遍性地爱他人。 这种普遍性地爱他人的观念,是“仁”的精神的最重要特征。在《论语·颜渊》中就有三条论及此,十分重要:“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仁乎哉?’”“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在孔子看来,“爱人”与“克己”并不矛盾,通过克制自己的过分欲念而达到中庸协调的境地,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平等的人我观念下,恪守社会礼仪并达到“爱他人”的“仁”的境界。 在《论语·雍也》中,孔子第一次对“仁”加以确切定义:“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这句话同《论语》中孔子其它地方谈论“仁”

论语中经典名句

论语名言警句(论语中的名言名句)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巧言令色,鲜亦仁! 3.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胡? 4.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5.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6.<<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7.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8.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9.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0.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1.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12.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14.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15.朝闻道,夕死可矣. 16.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17.放于利而后行,多怨. 18.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19.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0.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21.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22.君子欲衲于言,而敏于行. 23.德不孤,必有邻. 24.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25.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6.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28.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29.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30.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1.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32.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33.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34.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35.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36.子不语:怪,力,乱,神. 3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8.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40.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4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42.笃信好学,守死善道. 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也,耻也. 43.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44.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45.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46.吾未见好德者如好色者也.

论语好句赏析

篇一:经典小论语句赏析 《论语》经典句子的鉴赏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四书五经中的一本而已,儒家的经典著作“四书五经”分别是:《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为四书,《易经》、《诗经》、《书经》、《礼记》、《春秋》是五经。《论语》是孔子及其亲传弟子的对话记录,《孟子》是比孔子晚出生一百多年后的孟子及其弟子的言论记录,《礼记》是孔子的弟子们学习孔子有关“礼”的理论后产生的感想汇编。《大学》和《中庸》则是《礼记》中抽出来的章节单独成篇的。此外《易经》、《诗经》、《书经》、《春秋》都是孔子时代已经存在的书,孔子根据自己的理论需要及其审美眼光对其进行了编辑、修订、发挥等。孔孟之后历代学者对四书五经的注释书,可以看成是不同时代的人们根据其时代的需要而对儒家思想进行的解释和发挥。下面我针对这几句来和大家一起学习一下论语。 1、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说:“不担心别人不了解我,只担心我不了解别人。”别人不了解我,我还是我,于我自己并没有什么损失。所以,“人不知而不愠”,值不得忧虑,更没有怨天尤人。相反。“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我不了解别人,则不知道别人的是非邪正,不能亲近好人,远离坏人,这倒是值得忧虑的。别人不了解我,不但不会减损我的才学与品德,反而促使我更努力进德修业。当然,我也可以循正当途径让别人认识我。我不了解别人,这才是大问题。年轻时,要寻找志同道合的朋友;年长时,要提拔正直有为的后辈;若不知人,难免造成许多错误,悔之莫及。这段话是孔子对自己学生所传授的为人处世之道。在孔子的观念中,“学而优则仕,是一种积极入世的态度。这里的潜台词是:在了解别人的过程中,也使别人了解自己。孔子积极鼓励弟子从政,而从政的一个基本门路在于使别人了解自己。 2、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孔子说:“以德行来治理国家,就像北极星一样,安坐在它的位置上,其他星辰环绕着它而展布。”德:古代有德治、礼治、法治的分别。德治的基础,主要在于帝王本身的高尚品德,因此帝王责任重大,而效果据说也十分理想,几乎像是无为而治了。事实上,德治与无为而治不同,但是为何天下自然而然归于太平?这是因为孔子对人性有一个基本信念,就是人性向善,所以百姓会自动回应德治的帝王。道德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对于人们的客观行为都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治理国家时,暴力和强制手段只是治标却不是治本之道。为政者的德行是一种榜样的力量,使人们见贤思齐,从价值观和人生观上受到良好的引导和感化,使每个人都知礼义廉耻,行为有格,这才是治世根本之道。同样,希望获得别国的尊重与青睐,仅仅靠武力和硬实力是不可以的,人的归顺必然是心的归顺,仅仅依靠行为上的归顺而不得人心,这种所谓的局面必然不能长久。相反,用自己良好的德行昭然于世,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邻为善,用平等的地位和态度去对待每一个国家,既不颐指气使也不奴颜婢膝,不卑不亢,和而不同,这样才能赢得人心,赢得真正的尊重。 3、子曰:朝闻道,夕可死矣 孔子说:“早晨听懂了人生理想,就算当晚要死也不妨。”理想是人存于世上的一精神寄托,没有理想,人多一切活动可以说的都是盲目的,都是毫无计划的。古今中外,对于理想可以说都是十分珍贵的。影片《肖申克的救赎》中有这样的话hope is a good thing,maybe the best of thing ,正是有希望在指引,安迪才能在经过20年冤屈囚禁生活后安然从肖申克监狱成功逃脱,开始崭新的人生。希望和人生价值是理想是明确人之所以为人,何以为人的重要导师。孔子的这句话就是旨在强调理想的重要性。每个人都要了解人生应该如何的理想。了解人生的价值何在,可以依此而行,死而无憾。这也是“守死善道”的意思。同时这句话也深刻反映着孔子的生死观,显示孔子知生也知死,而这种贯穿生死的道,无异于他一再强调的仁。孔子将人生的理想、对真理的追求都置于生死之上,可以说他的生命因为他的灵魂

《论语》中的教育观

《论语》中的教育观 孔子的教育观、教学方法,最为后人称道的, 主要包括: “有教无类”(卫灵公15·39)、 “因材施教”、 “尊师爱生”、 “践行兼顾”、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等方面。 这在当代依然具有宝贵的借鉴意义与现实价值。 据史书记载,孔子一生教育培养了三千多学生。但有名字记录流传的,大约有七十余位。其中有十位,更是孔子最赏识的优秀弟子。他们是:德行:颜回(字子渊)、闵损(字子骞)、 冉耕(字伯牛)、冉雍(字仲弓); 言语:宰予(字子我)、端木赐(字子贡); 政事:冉求(字子有)、仲由(字子路); 文学:卜商(字子夏)、言偃(字子游)。(先进11·3)从学生们的年龄及其籍贯看,大致可以推定孔子在三个不同历史时期中,共吸收了三批重要的学生。 第一批是孔子30岁到45岁之间所收的早年学生,这批学生比孔子大约要年轻七八岁到十五岁之间。他们大都是在鲁国出生的青年。这批学生有: 仲由(子路,少孔子9岁)鲁人,卞之野人,尝食藜霍,负米百里之外。

颜由(季路,颜回之父)鲁人。 曾点(曾参之父)鲁人。 公冶长(孔子之侄女婿)齐人,曾坐过牢。 孟懿子(鲁国贵族)。 南宫敬叔(鲁国贵族)。 冉耕(伯牛,少孔子7岁,冉雍之叔伯辈)鲁人。 闵损(子骞、少孔子15岁)鲁人,事父母至孝。 第二批是孔子45至60岁左右,由出仕鲁国到周游列国期间所收的弟子。这批学生年龄大多少孔子三十岁左右,以鲁国和卫国年青人为主。孔子游历列国,停留最长时间是在卫国。孔子说:“鲁卫之政,兄弟也。”这一期间,孔子开始在政治上(51岁为鲁中都宰,54岁为鲁大司寇,摄行相事)和学术上都取得很大成就,颇有声望,因此得以举荐他的学生出仕于多国,诸如举荐冉求、冉雍为季氏宰,举荐子路为季氏宰及卫国大夫孔悝(kuī)为邑宰,举荐子贡代表鲁国出使齐、吴、越、晋等国。 这批学生有: 冉求(少孔子29岁)鲁人,助季氏聚敛,孔子叫学生“鸣鼓而攻之”。端木赐(子贡,少孔子31岁)卫人,利口巧辩,善于外交。 冉雍(仲弓,少孔子29岁)鲁人,孔子说:“雍也可使南面”。 颜回(少孔子30岁)鲁人,《论语》称:“回也,屡空”,“贤哉,回也”。高柴(子羔,少孔子30岁)卫人,《史记》载:“柴也愚,长不盈五尺”。宰我(前522-458),与子贡大抵同年辈,鲁人,利口辩词,与孔子辩三年二丧。孔子斥之为“不仁”。昼寝,孔子斥之为“朽木不可雕”。 商瞿(少孔子29岁)鲁人,孔子传《易》于瞿。

2019-2020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论语教案

2019-2020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论语教案 【学情分析】 3.25日,校模拟考反馈,论语题得分率偏低,7分的问答题,平均得分2.6分,失分较大,且基础分的失分情况较为严重。 2011新高考样卷提示,论语题分值由4分提升至7分,分成甲、乙两小题的设置。其中,甲题偏重文本的理解、解读,而乙题偏重问题探究以及对经典文化的批判继承。 根据考纲变化,本阶段开始《论语》的强化复习,尽量做到甲题得分。 【教学总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明晰文本大意,并完成相关篇目的背诵; 过程与方法:通过回顾课文和习题演练,解决相应的文言基础知识,学会适当评价;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每一章节背后的思想支撑,并思考其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及其思想在当今社会的批判继承。 【教学方法】 逐一讲授,课后看书巩固,练习强化 【课时安排】 复习计划总纲(1课时) 文言知识点落实及观点解读(13课时) 习题讲解(4课时) 共18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复习计划总纲及策略提要 呈现方式:ppt

一、考点解说 1.试题取材范围 10课自读课文: 《为政以德》、《克己复礼》、《知其不可而为之》、《仁者爱人》、《君子之风》、 《周而不比》、《诲人不倦》、《高山仰止》、《沂水春风》、《中庸之道》 2.课标《论语》解读的三个层次 《论语》是用古代汉语记载下来的以语录式样呈现的中华文化的经典。从语言来说,它是古代汉语;从形式上说,它是古代特有的对话文体;从内容上说,它是传统文化的源头。所以《<论语>选读》应该考虑到三个层次的复习内容:文字、文章和文化。 (1)文字 语言文字的理解和积累 读懂文章、积累知识 (2)文章 章法技巧的分析和鉴赏 学习章法、培养能力 (3)文化 文化传统的评析和传承 传承文化、提升思想 ——其中,高考复习以落实“语言文字的理解和积累”、“文化传统的评析”这两个知识点为主要目标。 3、《〈论语〉》中包含的孔子的主要思想内容 《为政以德》:德政主张 《克己复礼》:以礼治国 《知其不可而为之》:出仕入世的奋斗观 《仁者爱人》:仁爱观 《君子之风》:义利观,君子自我修养的主要内容和要求; 《周而不比》:人际交往观; 《诲人不倦》:教育观的价值及其现实意义。 《高山仰止》:感人的师生关系; 《沂水春风》:礼乐文化(礼乐治国); 二、复习策略 1、将十课内容烂熟于心,该背的必须背出,文句的理解与翻译也必须掌握个八九不离十,如此才有可能进行个性化的点评; 2、加强背诵,辅以笔答,全力消灭错别字; 3、整理、掌握孔子的几大思想观点的核心,认真解读课后的“文本解读”和“知识链接”,在精要处进行圈画或摘录,直至弄通弄懂透弄熟,只有了然于胸,才有现场应用的可能。

论语中关于教育的句子

、“教育就是要使人成其为人,其根本在于个人而不在于社会。”——鲁迪格尔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4.9)——读书人有志于道,却又以自己穿的衣服不好、吃的饭菜不好为耻,这种人不值得与他谈论。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6.20)——孔子说:“对于任何学问事业,懂得他的人不如喜爱他的人,喜爱他的人不如嗜好他的人。”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徒,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7.3) ——品德不加以修养,学问不加以讲习,听到合于义的道理不能去照着做,有缺点却不能改正,这是我所忧虑的。 1、“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礼记》 2、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 习人生之道。——陶行知 3、“因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 处。”——陶行知 4、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 5、动人以言者,其感不深;动人以行者,其应必速。——李贽 6、教之而不受,虽强告之无益。譬之以水投石,必不纳也,今夫石田虽水润沃, 其干可立待者,以其不纳故也。——张载

7、教育中应该尽量鼓励个人发展的过程。应该引导儿童自己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斯宾塞 8、硬塞知识的办法经常引起人对书籍的厌恶;这样就无法使人得到合理的教育所培养的那种自学能力,反而会使这种能力不断地退步。——斯宾塞 9、教育中要防止两种不同的倾向:一种是将教与学的界限完全泯除,否定了教师主导作用的错误倾向;另一种是只管教,不问学生兴趣,不注重学生所提出问题的错误倾向。前一种倾向必然是无计划,随着生活打滚;后一种倾向必然把学生灌输成烧鸭。——陶行知 10、人像树木一样,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应当是:立脚点上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陶行知 11、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达尔文 12、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陶行知 13、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陶行知 14、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叶圣陶 15、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就是说咱们当教师的人要引导他们,使他们能够自己

《论语》教育思想

《论语》中所蕴含的教育思想 《论语》是我国第一部以语录体形式的著作,它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是儒家最重要的一部经典著作。 《论语》大部分记言,小部分记事,只有极少数篇章称得上是比较完整的文章。全书20篇,共512章,约15000多字。篇与篇、章与章之间没有内在联系,篇名无义,用的是每篇开头的几个字。它所记录的内容很广,包括哲学、道德、政治、教育、时事、生活等方面。下面就其中所蕴含的部分教育思想进行解读,以飨同仁。 1.有教无类 此节出自《论语·卫灵公第十五》。 说的是:?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不分族类。? 所谓?类?,即指按政治地位的贵贱、庶鄙等划分种类。西周时代的学校被世袭的奴隶主贵族所垄断,不仅奴隶主贵族与平民、奴隶之间有严格的阶级界限,就是奴隶主阶级内部也等级森严,有贵贱尊卑之分。因此,当时的教育则集中在上层阶级,叫做?学在官府?,是没有平等可言的。孔子所提出的?有教无类?的内涵是:任何人我都可给他以教育,不分贵贱、庶鄙等界限,使教育及于平民,从而实现教育的人人平等。这一思想的提出则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适应了?士?阶层的兴起及文化学术下移的历史潮流,其实质是要求将教育对象从贵族扩大到广大平民。这与我们当前所提倡的实施素质教育,实现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是一脉相承的,目的就是要求使受教育者的起点平等,让所有的受教育者都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愉快生活、学习、成长,让人人都能成才。 ?有教无类?与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是辩证统一、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二者说的是集体教育与个别指导的结合,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因材施教?要在?有教无类?的指导下进行,?有教无类?要靠?因材施教?来落实。孔子弟子三千,贤士七十二,可以说,他对他们的个性了如指掌,因此,才有了因人而教,扬长避短的生动的教育局面。这一思想与我们目前?面向全体?、?发展个性?的思想一致。 这一伟大的思想和《论语?雍也第六》中提出的?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是一致的。 2.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此节出自《论语·雍也第六》。是孔子?因材施教?的具体体现。 说的是:?具有中等以上才智的人,可以给他讲授高深的学问;在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给他讲高深的学问。?这是典型的因材施教教学原则的具体诠释,至今仍在沿用,而且永远也不会过时。这是孔子对后人教育上的最大贡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