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钣金喷漆技术》课程实施性教学大纲

《汽车钣金喷漆技术》课程实施性教学大纲
《汽车钣金喷漆技术》课程实施性教学大纲

15级《汽车钣金喷漆技术》课程实施性教学大纲

制定人:日期:

审核人:日期:

批准人:日期:

一、说明

1.课程的性质和内容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汽车车身修理与检测的基础理论、修理作业过程,以及现代检测维修技术在车身修理上的应用;掌握车身本体、车门总成、车身装饰及车身附件的解体、清洗、检验、矫正、选配、装配和调试工艺;掌握车身钣金、焊接、涂装及典型车型车身的修复工艺。

2.课程的任务和要求

(1)熟悉车身材料、车身结构及维护工艺。

(2)掌握车身主要零部件的检测、矫正及修复方法。

(3)熟悉车身主要零部件的安装、装配技术条件及注意事项。

(4)掌握汽车漆面修复的基本方法。

(5)掌握汽车钣金、焊接、涂装的基本工艺。

3、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含教学建议)

《汽车钣金喷漆技术》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在教学中教学采用以岗位工作任务为引领,以项目学习为主线,以岗位能力为依据,根据技校学生认知特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组织教学,倡导学生在项目活动中学会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综合运用汽车钣金、焊接、涂装的基本工艺,联系日常生活、专业工种中的具体实例,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推荐教材及学时说明

本课程推荐教材:《汽车钣金与喷漆》周贺张传慧主编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4030193;《汽车车身修复技术》杨志平主编西北工业大学社 ISBN:9787561230503, 本课程课时为190课时(第三学期课时为76课时,第四学期课时为114课时)。

二、课时分配

三、课程内容和要求第一章汽车全身拆解

教学要求:

1.了解汽车车身的分类

2.掌握车身的构造形式

3.理解整体式车身的特点

4.理解各种设备的操作使用和注意事项

5.要求学生合理使用工具与设备的正确操作方法

教学内容:

§1—1 汽车车身的分类

一、按用途分类

二、按车身壳体的结构型式分类

三、按车身的受力情况分类

四、轿车车身的分类

1.按汽车尺寸分类

2.按轿车车身结构分类

§1—2 车身的构造型式

一、车架式车身概述

二、车架类型

1.梯形车架

2.X形车架

3.框式车架

三、车架式的前车身

四、车架式的主车身

§1—3 整体式车身

一、整体式车身的特点

§1—4 前部和后部的拆装

一、前部的拆卸

二、后部的拆卸

三、前部的装配

§1—5 车门的拆装

一、车门的拆卸

二、车门的装配

1.安装车门锁机构

2.安装门锁外拉手

3.安装玻璃密封条

4.安装后视镜

5.安装车门玻璃

教学建议:

1.车身变形的测量方法要掌握。

第二章事故汽车车身的拆解与估损

教学要求:

1.了解对事故车辆进行较为有效的拆解工作

2.能够判断损伤车辆需要进行何种修复工作

3.掌握手动估损的方法

4.理解损伤评估的工作顺序

5.熟练地使用相关的拆装工具

教学内容:

§2-1 整体式车身的类型和特点

一、前置发动机后轮驱动的车身

1.前置后驱车身的特点

2.前置后驱的前车身

3.前置后驱的侧面车身

4.前置后驱的底部车身

5.前置后驱的后车身

二、前置发动机前轮驱动的车身

三、轿车车身零部件

§2-2 车身钣金件的连接方式

一、可拆卸连接

二、不可拆卸连接方式

1.折边连接

2.柳钉连接

3.粘结连接

4.焊接连接

§2-3 事故车辆的测量

一、碰撞受损评估

二、汽车事故的类型

三、碰撞分析

1.前端碰撞

2.后端碰撞

3.侧面部分受碰撞

4.目测车身损伤的程序

四、车身损伤变形测量

§2-4 水箱框架和前翼子板的拆解

一、拆下散热器格栅

二、拔掉风挡玻璃清洗喷嘴导管

三、拆下翼子板内衬

四、拆下水箱及冷凝器

五、拆下水箱框架

§2-5 侧部车身的拆解

一、拆下车门的内饰板及玻璃等

二、拆下车门限位器

三、断开车门和车身间的线束

四、拧下车门铰链固定螺栓

§2-6 后保险杠和行李箱盖的拆解

一、拆下后保险杠

二、拆下后围板内饰板及尾灯

三、拆下行李箱盖饰板及饰灯

四、拆下行李箱盖固定螺栓

五、取下行李箱铰链弹簧或扭杆

§2-7 事故车的估损

一、估损的意义

二、估损合计

三、估损工作顺序

§2-8 计算机估损

一、计算机估损软件种类与选择

二、计算机估损软件的功用

教学建议:

学员已经对汽车车身结构有了初步了解并能拆装一些连接部件,但是只能对简单汽车车身部件进行拆装已不能完成事故车辆的钣喷维修工作,因此该项目要求学员进一步完成更复杂的受损车辆部件的拆解工作。

第三章汽车钣金件的修复与更换

教学要求:

1.掌握车身钣金件损坏的类型

2.能够简要分析钢板受到碰撞后产生的变形

3.理解使用一般的机械设备校正钣金件

4.能够使用手动工具校正钣金件

5.能够识别焊接的类型,知道常见的焊接操作的安全规程

6.掌握惰性气体保护焊的操作技术

教学内容:

§3-1 车身钣金件损坏类型

一、钢材变形的类型

1.弹性变形

2.塑性变形

3.加工硬化

二、车身钣金件损坏的类型

§3-2 钣金件维修工具的使用

一、手动工具

1.钣金锤

2.垫铁

3.匙形铁

4.撬棒

5.冲头

6.划针

7.金属剪

二、气动、电动工具与设备

三、车身表面加工工具

§3-3 钣金件变形的矫正方法

一、敲击修复的基本方法

二、板件凹陷变形的修复方法

三、钣金件隆起的收缩修复方法

§3-4 焊接工艺技术

一、惰性气体保护焊

1.惰性气体保护焊的特点

2.惰性气体保护焊的原理

3.惰性气体保护焊焊接设备

4.惰性气体保护焊焊接的安装调整方法

5.惰性气体保护焊焊接参数的调整

二、电阻点焊

三、钎焊

§3-5 前部车身钣金件的修复和更换

一、前翼子板

二、纵梁

三、水箱框架、前杠

§3-6 侧部车身钣金件的修复和更换

一、底榄的修复

二、两侧车门的更换

§3-7 后部车身钣金件的修复和更换

一、更换后围和后杠

二、后底板和后纵梁

§3-8 车身维修的安全知识

一、车身修补安全的意义

1.环境控制

2.使用先进的工具设备

3.使用防护装置

二、车身维修人员身体安全与防护

1.头部的保护

2.眼睛的保护

3.身体的保护

4.手的保护

5.腿脚的保护

三、工具设备安全操作

教学建议:

1.需要学员熟练运用手动工具及其他矫正机器等工具进行工作。第四章钣金矫正工具的应用

教学要求:

1.了解汽车漆面修复所用的基本设备

2.识别漆面的不同类型

3.能够进行单层与双层喷涂操作,认识漆面修理新手常见的错误

4.掌握配置常见颜色的漆料

5.正确使用喷枪等工具设备

6.能够完成局部漆面修复工作

教学内容:

§4-1 涂料与调色理论

一、涂料的基本知识

二、调色理论

§4-2 漆面修复的工具设备

一、刮具

二、打磨工具

三、喷涂工具

四、其他涂料工具设施

§4-3 漆面修复的程序

一、漆面修复的主要程序

1.清洁、除油

2.清除旧漆层

3.打磨羽状边缘

4.清洁、除油、遮蔽

二、喷涂油漆的问题与解决方法

§4-4 底材旧漆的清除

一、清除步骤

二、底材旧漆的注意事项

§4-5 底漆的喷涂

一、底漆喷涂的步骤

二、底漆喷涂的注意事项

§4-6 中间层的处理

一、原子灰刮涂打磨

二、中涂喷漆

§4-7 面漆的喷涂

一、面漆喷涂的步骤

二、面漆喷涂的注意事项

§4-8 全车喷漆

一、全车喷漆的步骤

教学建议:

1.钣金修复常用的工具及设备。

第五章塑料件的修复与涂装

教学要求:

1.识别汽车上常见的塑料件

2.对简单的塑料件进行喷涂

3.掌握塑料件修复与涂装中用到的工具、

4.制定车身塑料件维修的工作计划和方案教学内容:

§5-1 车用塑料

一、塑料的组成

二、塑料的分类和特性

三、塑料在汽车中的应用

§5-2 塑料件的胶粘与焊接

一、热固性塑料的胶黏

二、热塑性塑料的胶黏

三、塑料件的焊接

§5-3 塑料件的涂装技术

一、塑料涂装的涂料选择

二、塑料制品图章的施工

1.塑料件表面的预处理

2.塑料件的喷涂工艺

三、塑料表面涂装的注意事项

§5-4 塑料件的整形

1.塑料件整形的步骤

§5-5 塑料件的粘接与焊接

1.塑料件粘接步骤

§5-6 塑料件的涂装

一、喷涂塑料底漆

二、加柔软剂喷涂

§5-7 铝件的修复与涂装

一、修复铝板件的方法

二、注意事项

教学建议:

了解塑料件、铝合金材料的性能。学员接到全铝车身的事故车辆,保险杠罩出现裂痕,选择粘合剂进行修复。

《汽车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汽车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020241010 课程英文名称:Automobile Design 课程总学时:48 讲课:48 实验:0 上机:0 适用专业:车辆工程专业 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5 一、大纲使用说明 (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 该课程是车辆工程专业本科生的一门必修专业课。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汽车总体设计的步骤、方法、有关参数对汽车性能的影响;学会分析和评价整车及总成的结构与性能,合理选择结构方案及有关参数;学会主要总成的设计计算方法。学生在完成本课程的学习后,应能进行初步的汽车总体设计和总成设计与计算等技术工作,为今后从事汽车及科研、设计等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 1.基本知识:掌握汽车设计的一般流程、主要设计指标、汽车主要总成的选型、主要参数的选择;汽车主要零部件的主要类型、工作条件、设计要求、材料、性能、结构特点等。 2.基本理论和方法:掌握汽车设计的基本原则,明了汽车发动机的相关参数对汽车设计的重大影响,着重掌握汽车底盘主要总成的参数选择、确定、设计计算,掌握提高零件疲劳强度,降低或增强摩擦,提高零部件工艺性的途径和方法等在设计中的应用。 3.基本技能:掌握设计计算、结构设计,编制技术文件等技能。 (三)实施说明 1、本大纲中各章内容之间既相互关联又各自独立,每一章论述车辆一个系统的设计; 2、本课程中未提及汽车车架设计的内容,这一部分在另外一门课程中讲述; 3、本课程重点是有关汽车设计的基本理论、方法和程序,忌将设计理解为设计计算,教师应结合车辆工程专业的实际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理论与实际结合,突出实际应用; 4、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酌情安排各部分的学时,课时分配表仅供参考; 5、课程的教学目标通过讲授、课后作业、实验和课程设计四个环节来实现。教师要注重对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解决实际问题思路的讲解,以便学生在实际应用中能举一反三,灵活运用。 6.授课以课堂教学为主,次要的内容以自学形式辅助。 (四)对先修课的要求 本课程应安排在《汽车理论》、《机械设计A2》等课程之后。 (五)对习题课、实验环节的要求 习题内容的选择基于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巩固,重点在于培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习题通过课后作业与课堂总结相结合来完成。 本课程内无实践环节,但课程结束有单独设课的实践环节。 (六)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方式:考试。 2.考核目标:在考核学生对汽车设计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重点考核学生对汽车底盘主要总成的参数选择、确定、设计计算的掌握及学生的分析能力、结构设计

综合创新思维训练与实践教学大纲

综合创新思维训练与实践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090151149 周/学分:2周/4学分 一、大纲使用说明 本大纲根据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2017-2020版教学计划制订 (一)适用专业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 (二)课程设计性质 必修课 (三)主要先修课程和后续课程 1.先修课程: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数据分析》 2.后续课程: 毕业设计 二、课程目的及基本要求 本课程设计是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重要实践性课程。通过学习,一方面可以结合课程的Python/R/Hadoop等大数据相关软件学习进行大数据处理及深度学习,提升学生对大数据开发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对前沿技术的应用能力。为后续毕业设计等课程奠定必要的实践基础。 设计目的: 1.进一步培养学生程序设计的思想,加深对Python/R/Hadoop等语言的理解。 2.针对Python/R/Hadoop等语言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进行训练,独立完成有一定工作量的程序设计任务,同时注重养成好的程序设计风格。 3.掌握Python/R/Hadoop等语言的编程技巧和上机调试程序的方法。 4.掌握预测性分析与机器学习程序设计中的常用算法。 基本要求:要求学生做好预习,掌握设计过程中涉及到的算法,按设计流程编程,上机调试通过,验证结果并进行分析、完成论文。 三、课程内容及安排 综合创新思维训练与实践,不仅是对程序设计能力的综合锻炼,更是对团队合作,软件开发与项目管理过程的训练。因此,综合创新思维训练与实践根据题目的难度不同由小组合作完成,每个小组1-3人。 整个课程分为以下几个阶段进行:基础知识介绍,开题,编码设计,编码实现与调试,书写设计论文,编码评价与验收。 (一)第一周语言学习 1. 基础知识介绍 1)主要版本及安装过程

《批判性思维》课程教学大纲

《批判性思维》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与任课教师基本信息 二、课程简介 《批判性思维》作为一门体现逻辑学的基础性、工具性、应用广泛性的学科,极其注重思维素质教育与思维能力培养。本课程立足现代逻辑的高度处理传统逻辑内容,建构以逻辑分析、逻辑批判、逻辑推理、逻辑论证理论与方法为核心的内容体系,阐述思想和思维内在的逻辑基本规律、思想和思维都要遵守的逻辑基本法则、思想和思维都要运用的逻辑基本方法,提供正确思维和有效思维的基本逻辑工具和手段。 三、课程目标 该课程系统讲授逻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旨在培养学生逻辑理性精神与批判性思考的能力,结合本课程的基本内容及基本特点,制定如下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在“逻辑现代化”思想的指导下,密切联系思维和自然语言的实际与特点,使学生系统地学习和掌握逻辑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了解逻辑学发展的新进展和批判性思维的特征和方法;自觉地进行逻辑思维和表述论证的训练;增强论证的逻辑力量并培养分析理性精神和创新意识;为进一步学习和理解其他各门具体科学知识提供必要的逻辑分析工具。 2.过程与方法目标:本课程致力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运用各种案例进行虚拟实践,大量结合政治、军事、经济、法律和日常生活等事例,进行启发式、互动式案例教学,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推理、论证、分析、批判,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训练和培养学生将所学逻辑知识转化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目标:通过对逻辑的学习和思维的训炼,使学生能运用逻辑学基本知识和理论去分析解决日常思维、专业学习中遇到的实际思维问题,形成严密、正确的思维推理模式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从而树立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精益求精的学习精神,为从事未来的事业奠定坚实的科学素养和心理基础。

《常用工具软件》实施性教学大纲

13级《常用工具软件》课程实施性教学大纲 制定人:日期: 审核人:日期: 批准人:日期: 一、说明 1.课程的性质和内容 本书是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2010-2020年)》的指导精神,参照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领域技能型紧缺人才培训指导方案》以及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工人等标准组织编写而成的。 全书共7个项目,内容主要包括系统工具软件,磁盘操作工具,文件操作软件,多媒体工具,常用Internet工具,文本处理工具,安全工具等。 本书可作为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类的专业教材,也可作为香港行业岗位培训或自学用书,同时可供计算机从业人员学习参考。 2.课程的任务和要求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常用工具软件的安装及基本操作,为进一步学习计算机的后续课程打下良好基础。 本课程的基本要求是:掌握常用工具软件的安装及常用功能,掌握工具软件的常用设置,熟练掌握分区魔术师、硬盘克隆、图片浏览ACDSee及抓图工具,掌握MP3播放工具、超级解霸、网际快车及Winzip8.0解压缩工具,掌握电子小说阅读器、电子图书阅览工具、KV3000杀毒王,理解和掌握Windows优化大师及超级兔子魔法设置,理解掌握分区工具和磁盘格式化工具,熟悉光驱虚拟、光盘刻录、超级屏捕、RealPlayer8.0、播音王、FTP工具,熟悉WinRAR3.0、文件切割、文件编辑工具和金山快译、诺顿电脑医生和卸载工具。 3.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含教学建议) 本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计算机专业课程。在教学中必须切实注意理论与上机操作相结合,必须注意运用直观教学、电化教学等手段和方法,从而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的重点是常用工具软件的安装及设置、使用。在教学中,一定要保证足够的上机时间,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适当增加时间,来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4.推荐教材及学时说明

《汽车材料》教学大纲

《汽车材料》课程教学大纲 《72学时》 一、课程的性质、教学目的、任务和教学基本要求 1 课程的性质、教学目的 《汽车材料》是一门研究有关制造金属机件的工艺方法的综合性技术科学的课程,是中等专业学校汽车制造与维修专业必修技术基础课。 开设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懂得有关金属材料和其它工程材料的基本知识,了解常用金属材料的成分、组织、性能及热处理工艺之间的关系。了解铸造、焊接的工艺基础知识,为学习其它课程和从事生产技术工作打好必要的基础。 2 教学任务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 ①学习热处理、铸造、焊接等金属机件制造工艺方法的基本原理; ②培养学生合理选用金属材料的能力; ③培养学生选择毛坯和零件加工方法的初步能力; ④培养学生具有零件毛坯加工方法的工艺知识和零件的结构工艺性知识; ⑤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实践动手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下列基本要求: ①基本掌握常用金属材料的牌号、性能、用途及选用原则; ②掌握钢铁材料热处理的基本原理,初步掌握普通热处理方法的工艺特点和应用范围; ③初步具有合理选择材料、确定零件生产工艺过程热处理工序位置的能力; ④了解金属零件铸造、压力加工和焊接工艺的基本原理、特点和应用范围; ⑤初步掌握简单机械零件铸造、压力加工和焊接工艺设计知识; ⑥初步学会分析一般零件毛坯结构工艺性。 二、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衔接、配合关系

本课程以物理学和化学为基础,在学生通过金属工艺学教学实习后开设。本课程与《机械识图》、《工程力学》、《机械制造》等课程配合,并为学习其它有关课程奠定必要的金属工艺学基础知识。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 1 教学方法 本课程的重难点内容主要由电视(录像)课讲授,基本内容通过面授为学生导学助学,并通过学生自学加以系统掌握。电视课、面授课和自学三种教学课时安排要合理,以1∶4∶2为宜。 2 教学形式 本课程的教学形式有:电视(录像)课、面授课、实验课、习题课、课外作业和考试。 3 实践性环节教学 《汽车材料》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本课程开设之前,学生应按教学实习大纲的要求,进行铸造、锻造、焊接加工和热处理的教学实习,获得必要的实践知识。注意通过习题课、实验课和作业练习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性环节的学时比例不能降低。 四、特殊说明 1 教学媒体设置及要求 本课程运用多种媒体并实现合理配置进行教学。教学媒体设置有文字主教材、教学录像带、学习指导书和实验指导书。要求学生自学文字主教材进行预习,通过面授课和收视电视(录像)课学习,按照学习指导书进行复习,通过习题集的作业练习和实验指导书指导下的实验来帮助理解基本知识和提高实际技能。 2 课程的教学要求层次 在课程教学“大纲本文”中系统地规定了教学内容的范围、深度及其体系结构,提出了有关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工艺设计、结构设计、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思想教育等方面不同层次的教学要求。规定有关定义、定理、性质、原理等概念的内容按“知道、理解、掌握”三个层次要求;规定有关工艺设计、结构设计、公式运用等按“会、掌握、熟练掌握”三个层次要求;规定实验、实习等实践性环节的技能按“观察、学会、能测定、掌握、应用”等层次要求。 3 本大纲的适用范围 本大纲是中等专业学校汽车类专业开设的《汽车材料》课程的教学大纲。无论采用何种教学媒体教学,均不得离开本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要求。应按照本大纲所规定的课程各章节的基本[FS:PAGE]内容、重点、难点和技能要求,合理采用教学媒体,使之有机的配合,体现各种教学媒体的特点,帮助学生学习。

创新教学课程教学大纲

创新教学课程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创新教学”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试点”管理学科公共管理类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管本科)选修课程。3学分、54学时,录象21学时。本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中小学教师学习、掌握教学创新的理论、规律、观念、途径和方法提供了一种导向和启示,激发教师和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教与学的创新能力,从而把教学创新推向一个新的水平。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教学创新的理论、规律、途径和方法,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建议 1.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一定要理论联系实际,特别要重视学生的教学实践与探索。 2.本课程可以自学为主,充分利用文字教材和录像教材,提高自学能力和效率。 3、辅导活动应紧密结合教学创新的实践,在认真分析教材、录像教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启发,开展问题讨论。 四、课程学习要求的层次 本课程有关知识、理论内容的教学,基本可按"了解、理解、掌握"几个层次要求。 第二部分媒体使用和教学过程建议 一、学时分配 本课程3学分,课内学时54,学时分配见下表: 序号教学内容课内学时录象学时 第一章绪论5 第二章创新性思维与教学创新6 第三章创新性教学案例研究与评析11 第四章创新型教师的教学特色12 第五章创新型学生的学习特色9 第六章教学创新的目标与评估6 第七章教学创新环境5合计54 21 二、多种媒体教材的总体说明 本课程所选择的主要媒体为文字教材、录象教材。其编制均是以教学大纲为依据的。学生应在教学大纲的指导下,认真学习主教材,同时充分利用录像教材。这样有利于学员更准确地把握本课各章的知识结构、内容重点、难点。 三、教学环节 1.学生要充分使用本课程的各种媒体: (1)主教材:是学习的主要用书; (2) 录像教材:分为两部分

逻辑学导论教学大纲

湖南城市学院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 逻辑推理与批判性思维能力是现代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本课程通过指导学生学习和研究普通逻辑学的基础知识和理论,帮助学生较系统地掌握形式逻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现代逻辑学发展的新进展,并能运用逻辑学基本知识和理论去分析、解决日常思维、专业学习和工作实践中遇到的实际思维问题,形成严密、正确的思维推理模式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能在纷杂的信息中把握关键问题和理清解决问题思路,为进一步学习专业领域的知识和从事研究奠定思维素质基础。 二、课程的基本内容和教学要求 第一章形式逻辑的研究对象、性质和意义(2课时) 了解“逻辑”一词的词源和词义和逻辑学发展概况。明确形式逻辑是研究思维的形式结构和有效推理模式的学科及其形式化、工具性的性质。掌握各种逻辑形式的逻辑常项和变项的区别,准确理解逻辑常项在思维形式和逻辑推理中的地位。知晓掌握逻辑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对人们进行正确地思维的意义。 第二章概念(4课时) 1.了解概念的逻辑含义、概念和语词的区别与联系。明确形式逻辑对概念的基本要求是明确性。掌握概念的最基本的逻辑特征:内涵和外延涵义及概念内涵和外延的反变关系。 2. 了解概念的种类:普遍概念、单独概念和空概念;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肯定概念和否定概念的区别。掌握在具体语境中正确识别某个概念属于哪个种类的方法。 3. 了解概念外延间的关系分类的标准。掌握概念外延间全同、真包含于、真包含、交叉和全异关系的界定。学会正确地用欧勒图表示若干概念外延间关系的方法。 4. 掌握各种明确概念的基本方法: 限制和概括法、定义和划分方法。 ⑴了解概念的限制和概念的概括的涵义及其逻辑依据。掌握正确地对给定的概念进行限制和概括的方法。

《新概念2》课程实施性教学大纲

13级《新概念英语2》课程实施性教学大纲 制定人:日期: 审核人:日期: 批准人:日期: 一、说明 1.课程的性质和内容 《新概念英语2》是学习英语的基础阶段,课文故事性强,易于学习。每篇课文重点、语法知识点各异,但全册课文前后连贯,语法知识全面,形成了新概念特有的英语语法体系。它是从新概念英语第一册过渡,同时也是转变。它使学习者从一个会说日常英语的人,提高成为一个敢动笔进行基本写作的人。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打下良好的语言学习基础,掌握适合自身的语言学习方法,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使他们具有一定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让学生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具备基本的英语沟通能力,并为后阶段高层次的英语学习提供基础、途径和方法。 第二册以 96 篇小故事为素材,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其优势在于扩充词汇、统揽语法、结合实践、听说兼修。在掌握第一册基本语法的基础上,由浅入深逐步讲解语法要点,使学习者轻松掌握枯燥的语法;通过对句型结构的分析及对短语基本用法的讲解,使学习者能真正在听说读写中运用地道的句型。从而系统地掌握从词汇、时态开始的语法知识和各种句型,同时加强了写作能力。阅读理解能力:能够基本读懂一般性题材的简单英语文章,阅读速度达到每分钟50词,能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并理解主要细节。 能在阅读中使用有效的阅读方法。 2.课程的任务和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对英语形成基本的语感,熟悉标准的英语发音系统。认知1500~4000个英语单词以及由这些词构成的常用词组,熟练掌握其中的800个高频词汇。掌握基本的英语语法规则,如词类、词组、构词法;名词的数、格、性;动词的分类、时态、语态;助动词、情态动词等等;了解一般的惯用法,在听、说、读、写中能正确运用所学语法知识。能听懂日常生活中高频使用的结构简单、发音清楚、语速较慢(每分钟80词左右)的英语对话和不太复杂的陈述,理解基本正确。能用英语进行一般的课堂交际,并能在日常活动中进行简单的交流。能阅读初等难度的一般题材的简短英文资料,理解正确。 《新概念英语2》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于学生背诵方面的训练。在学习过程中,背诵一些经典课文将对英语的记忆、理解非常有益。尤其对于英语初学者而言,通过背诵课文可以加深

汽车制造工艺学课程教学大纲

《汽车制造工艺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0803515017 课程名称:汽车制造工艺学 英文名称:Automobile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总学时:56 讲课学时:52 实验学时: 4 学分:3.5 适用对象:车辆工程 先修课程: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机械制造基础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汽车制造工艺与装备是车辆工程专业(汽车技术方向)的一门主要专业课。课程的内容以质量、生产率及经济性为主线。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及有关教学环节的配合,使学生掌握机械制造工艺的基本理论,具有制订机械加工工艺规程、设计专用夹具的基本能力,具有综合分析机械加工过程的一般工艺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机械加工规程制订的原则、方法与步骤,具有设计工艺规程的初步能力;掌握机床夹具设计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具有专用夹具设计的初步能力;能初步分析机械加工中的质量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工艺途径;掌握保证机器装配精度的装配方法,具有装配方法选择与工艺规程设计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1.汽车制造工艺过程概论 ①了解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认识机械加工工艺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作用及国内外发展概况。 ②了解汽车的生产过程;了解汽车生产的工艺过程;了解汽车及其零件生产模式和生产理念的发展。 2.工件的定位和机床夹具 ①掌握基准的概念和工件的安装。 ②了解机床夹具的组成及其分类方法。 ③熟练掌握工件的定位原理及几种常见的定位方式。 ④掌握常用定位元件和工件在夹具中的定位误差的分析计算。 ⑤通过典型机床夹具的实例分析,掌握机床夹具设计的方法和步骤。 3.工件的机械加工质量 ①掌握机械加工质量的基本概念。 ②掌握影响机械加工精度的主要因素。 ③掌握影响零件表面质量的因素。 ④了解表面质量对机器零件使用性能的影响。 4.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制定 ①了解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在生产中的作用、制定步骤。

2015《创新实践》教学大纲20150618-1

《创新实践》教学大纲 Innovate Practice 课程代码:Z0000W40 总学时(理论+实践): 学分: 1.5 课程性质:必修 课程类别:课外实践先修课程: 面向专业:电信、通信、电科、计算机、生医开课单位:信息工程学院 执笔:汪志勤审校:创新实践委员会 一、课程的地位与任务 《创新实践》课程是“实践育人”理念的具体实现方法,该课程也是促进专业学习的重要途径。该课程涵盖的领域有学科竞赛、学生论文、学生专利、专业证书、软件著作权、学生科研立项、开放实验室项目等领域。 二、考核方法及成绩评定 根据《中国计量学院关于加强本科实践教学工作的实施意见》(量院[2011]65号)“实践教学活动各环节学分认定标准”,结合我院实际,在2014年5月起我院实施的《“创新实践”学分认定办法》基础上,制定学生培养计划当中的课外实践类的“创新实践”课程成绩评定办法。 一、创新实践课程成绩的构成 学生在校期间应完成专业培养计划中规定的课外实践类《创新实践》课程,课程成绩由学生参与科研实践、学科竞赛、学术论文、专利、创新性实验等相关教学环节获得。具体成绩评定办法如下:

二、认定程序 1、成绩评定时间 每学期开学初对上一学期的课外实践类《创新实践》课程成绩进行评定,与综合测评工作同时进行。 2、成绩评定流程 1)学工办提供上一学期各项竞赛获奖资料,科技部负责统一登记; 2)初始汇总表下发班级,学生本人确认,并提交学院统一汇总之外的相关支撑材料复印件; 3)学生会科技部进行二次登记并确认; 4)学工办进行审核; 5)成绩录入; 6)有关资料交学院档案室存档。 3、成绩评定 成绩评定采取五级制,具体如下:

《循证医学》教学大纲

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 循证医学 教学大纲 (临床医学5年制适用) “循证医学与临床流行病”教研组 2015.3

目录 课程介绍 (3) 循证医学总论 (5) 提出问题、证据的来源和检索方法 (7) 病因性研究证据的评价与应用 (13) 诊断性研究证据的评价与应用 (15) 治疗性研究证据的评价与应用 (17) 预后性研究证据的评价与应用 (19) 病人的价值和病人安全 (20)

“循证医学”课程介绍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循证医学 英文名:Evidence Based Medicine 课程类别:专业与服务课程群必修课 学时:24(大课讲授24) 学分:2 二、教学团队 课程负责人:李幼平,循证医学与临床流行病学教研室 骨干教师:李静循证医学与临床流行病学教研室 杨茗干部科 吴红梅干部科 秦莉输血科 陈进循证医学与临床流行病学教研室 董碧蓉干部科 张鸣明循证医学与临床流行病学教研室 李峻干部科 三、课程教学目的 认知教学目标:掌握循证医学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方法。 技能教学目标:在临床实践中,能运用所学的循证医学知识、原理和方法,通过循证医学实践,掌握循证医学临床实践步骤和方法。 职业素养教学目标:在课堂及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树立以临床实践为基础,科学证据为依据,密切结合临床医生的实践经验,尊重病人价值观的循证理念,不断强化学生批判性思维和信息能力,增强终身学习和自我学习意识。 四、教学计划表

五、教材 1、循证医学,李幼平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二版 六、主要参考资料 1.Evidence-based Medicine: How to practice and teach EBM. 4ed. 2011 七、成绩评定 成绩构成成绩比例考核方式应用循证医学理论解决临床实际问题技能100% 循证病案

医学基础实施性教学大纲

重庆传媒职业学院 实 施 性 教 学 大 纲 科目:基础医学

系部: 经济与管理学院 授课教师: 焦亚光 2015—2016 学年第2 期 2016年 2 月23日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实施性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基础医学 教学对象:2015级老年服务与管理1班 授课时间:2015~2016学年度第2学期 学时:72 开课院(系、部、室):经济与管理学院 一、教学目得与任务 通过本课程得学习,对医学当中得基础知识要了解,知晓,为其她医学相关课程做知识储备与学习得基础。 二、教学内容、形式与学时分配

三、教学内容纲要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医学基础得主要内容与学习方法 教学要求:掌握医学基础得概念与学科构成 第二章细胞与基本组织 第一节细胞 第二节细胞得基本生理过程 第三节基本组织 教学要求:掌握人体细胞与组织得基本结构、基本功能; 第三章人体结构与功能 第一节常用得解剖学术语 第二节器官与系统 第三节运动系统 第四节皮肤 第五节视觉器官 第六节耳 教学要求:掌握解剖学姿势、常用得解剖学方位术语 第四章疾病概论 第一节健康、疾病与亚将康得概念 第二节病因概述 第三节疾病得经过与转归 教学要求:掌握健康与疾病得概念、脑死亡得概念,疾病过程得分期与转归

第五章疾病基本病理变化 第一节组织得细胞得适应、损伤与修复 第二节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及出血 第三节炎症 第四节发热 第五节缺氧 第六节休克 第七节肿瘤 教学要求:掌握本章概念;掌握疾病得基本特征、临床特点 第六章呼吸系统疾病 第一节呼吸系统得解剖结构 第二节呼吸生理 第三节呼吸系统疾病得常见症状与体征 第四节呼吸系统常见疾病 教学要求:掌握呼吸系统疾病常见得症状与体征,呼吸系统疾病得病因、发病机制与临床表现 第七章消化系统疾病 第一节消化系统得解剖结构 第二节消化系统得生理功能 第三节消化系统疾病常见症状与体征 第四节消化系统常见疾病 教学要求:掌握消化系统疾病常见得症状、体征,临床特点与治疗原则 第八章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第一节泌尿生殖系统解剖结构 第二节尿得生成与排泄 第三节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常见症状与体征 第四节泌尿生殖系统常见疾病 教学要求:掌握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得发病机制、临床表现与治疗原则 第九章循环系统疾病 第一节循环系统得解剖 第二节循环系统得生理功能 第三节循环系统疾病常见症状与体征 第四节循环系统常见疾病 教学要求:掌握原发性高血压与冠心病得病因与发病机制,临床表现与治疗原则 第十章血液系统疾病 第一节血液系统得解剖与生理 第三节血液系统常见疾病 教学要求:掌握血液得组成、血细胞得类型及其功能以及血液凝固、纤溶得过程 第十一章神经精神疾病 第一节神经系统解剖与生理 第二节神经精神疾病常见症状与体征 第三节神经精神常见疾病 教学要求:掌握神经精神疾病得病因与临床表现 第十二章内分泌代谢性疾病 第一节内分泌系统解剖与生理

汽车维修专业教学大纲

江西省精英技工学校汽车维修专业教学大纲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主要面向“汽车后市场”,培养以适应市场需求,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综合素质高,专业知识新,动手能力强” 的适用性人才。要求学生具有较强实践技能和扎实专业技术基础理论知识,熟练基本操作技能和技巧,掌握现代汽车的维修工艺及先进的汽车检测、诊断技术,具备汽车维修中级技术技能,能独立排除现代汽车的一般常见故障,合理使用汽车检测设备和维修设备。成为适应社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 二、教学目的 1、教育学生爱党爱国,听党的领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 德素养。 2、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应用写作和分析计算能力。 3、学习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常用操作系统的使用、文字处理软件 的使用信息获取、整理、加工能力、网上交互能力。 4、掌握机械制图、机械基础、电子电工技术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 应用技术。 6、具有正确使用工量具、电工电子仪器仪表的能力。 7、掌握现代汽车构造、汽车空调、汽车电气设备工作原理。熟悉 现代汽车的维修工艺和设备设施,并能掌握一般故障诊断和排 除方法,具有汽车维修中级工的操作能力。

三、教学要求 1、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学艺先学做人”教育,专业教育与素质 教育有机结合以提高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和职业道德素质。 2、以就业为导向,加强学生的目标教育,在教育的目的和专业的 方向上要统一,在教学过程中贯穿教育目标要达到的最高点为 宗旨,让学生有目的的学,有兴趣的学。 2、本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教学中应加强理论与实践 的结合,多采用现场直观教学,尽可能应用教具、模型、实物 和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并着重实践动 手能力的培养。 3、实施因材实教,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 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在教学中,要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充分 体现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学习 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4、向社会输送合格的并深受欢迎的毕业生。 四、学制 学制三年。 本专业实行2+1的教学模式(即:学校学习二年,工厂实践实习一年)。 五、课程安排 (一)、公共基础课 1、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

环境工程创新创业实践大纲

《环境工程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081712B 课程类型:专业选修课 总学时:48讲课学时: 24 实践学时:24 学分:3 适用对象:环境工程专业 先修课程: 一、课程的教学目标 通过环境工程创新创业实践课程教学,在学生了解创业知识、锻炼创业能力和培养创业精神等方面达到以下目标: 目标1、使学生掌握开展创业活动所需要的基本知识。认知创业的基本内涵和创业活动的特殊性,辨证地认识和分析创业者、创业机会、创业资源、创业计划和创业项目。 目标2、使学生具备必要的创业能力。掌握创业资源整合与创业计划撰写的方法,熟悉新企业的开办流程与管理,提高创办和管理企业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目标3、使学生树立科学的创业观。主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需求,正确理解创业与职业生涯发展的关系,自觉遵循创业规律,积极投身创业实践。 二、教学内容及其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创新创业课是一门理论性、政策性、科学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坚持理论讲授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小组讨论与角色体验相结合、经验传授与创业实践相结合,把知识传授和实践体验有机统一,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 1、设计真实的学习情境。通过运用模拟、现场教学等方式,努力将相关教学过程情境化,使学生更真实地学习知识、了解原理、掌握规律。 2、拓展有效的实践途径。通过在校内组织开展创业项目设计、创业计划大赛以及创业社团活动,通过在校外组织开展创业者访谈、创业项目考察、企业创办等活动,将课堂知识与创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创业能力。

课程教学大纲体例

课程教学大纲体例 《****》课程教学大纲 一、教师或教学团队信息 二、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中文): 课程名称(英文): 课程类别:□通识必修课□通识选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方向课□专业拓展课□实践性环节 课程性质*:□学术知识性□方法技能性□研究探索性□实践体验性 培养的核心能力和素养*(多选): □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 □解决问题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团队合作能力 □国际素养□信息素养□领导力素养 课程代码: 周学时:总学时:学分: 先修课程: 授课对象: 三、课程简介 (课程在实现专业培养目标中的作用,课程在专业知识体系中的位置,课程学习对学生专业成长具有的价值。课程主要内容及知识结构。)

四、课程目标 (课程教学要讲授的核心知识、要训练的关键技能及须形成的综合素养的目标。) 五、教学内容、方法与进度安排*(满足对应课程标准的第2条) (需要清晰地呈现每一章或教学单元的教学内容、学习要求、授课形式和课后作业等,学生由此可以准确地了解每一章或教学单元的学习任务,课后可根据教学进程,规划、开展自主学习。) 第一章 ***** 1. 课时数 2. 讲授内容或训练技能,重点、难点 3. 学生学习任务 4. 教学方法 (课程教学过程以学生的探究、阅读、讨论、尝试练习、创作等动手、动脑活动和教师的过程指导为主的课程教学环节,应以活动方案的形式,说明活动的程序、活动过程中学生的组织方式、学生参与课堂活动需完成的前期课外准备、学生活动情况评价方式、师生互动模式等。) 5. 课外学习要求 第二章 ***** …… 六、修读要求 (课程学习应遵守的纪律,学术诚信要求,课堂内外学习应达到的标准,教师对学生参与课程学习的期待等。不论文科或理科、工科专业,都应把一定数量的深度阅读和写作作为课程学习的基本要求,给予明确说明。) 七、学习评价方案 1. 过程评价方案(满足对应课程标准的第3条)

汽车维修工中级课程实施性教学大纲

15级《汽车维修工中级》课程实施性教学大纲 制定人:日期: 审核人:日期: 批准人:日期: 一、说明 1.课程的性质和容 本课程是对相关的专业平台课的综合检验,学生在完成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相关理论课及实践课的基础上学习本课程。根据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基本目的,本课程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即操作技能为主。以汽车维修专业基础性知识和技能考核为主要出发点和归宿。根据国家职业标准<汽车维修检验工>(中级)要求,在规定的教学时数对学生进行考证前针对性强化培训,并组织学生参加国家组织的职业技能鉴定。完成本课程并考核合格,取得国家颁发的汽车维修检验工职业书。本课程要求学生根据技能鉴定试题的要求和规定进行实际操作的考核,展示其掌握的基本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容包括:1、变速器的作用;2、手动变速器常见故障;3、变速器盖及拨叉轴拆卸; 4、安装拨叉轴;5、变速器挡位手动切换。 2.课程的任务和要求 根据汽车维修检验工国家职业标准及中华人民国职业鉴定规的要求,并结合省市技能鉴定指导中心制定的具体考核容,本课程的容由汽车维修、汽车故障判断与排除和相关技能三部分组成,具体要求如下: 1.能独立对汽车零件检验分类和互换代用; 2.能独立完成发动机和底盘各总成的解体、清洗、检测组装和调试工作; 3.能独立完成发动机、变速器、主减速器等总成竣工验收工作; 4.能独立判断、排除汽车异响和油电路综合故障; 5.独立运用测试仪具判断汽车技术状况和故障; 6.独立绘制简单零件草图及改制维修工夹具; 3.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含教学建议) 掌握手动变速器拆装步骤及工作要点,要求规操作,扩展拆装各个挡位拨叉相关的知识点。 4.推荐教材及学时说明

汽车构造课程教学大纲

汽车构造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汽车构造学时:64学时 课程类别:必修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教材:《汽车构造》马卫平主编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一、课程的性质及任务 汽车构造是车辆工程和交通运输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主要讲授汽车构造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包括发动机、底盘的各机构系统及其主要总成的功用、组成、基本工作原理和检查调整方法。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为后续专业课学习打下坚实的专业知识基础。 二、课程内容及学习方法 1、总论 汽车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国内外汽车工业发展概况;汽车的类型,国产汽车编号规则;汽车总体构造;汽车行驶基本原理。 2、发动机总体构造及工作原理 发动机分类、四行程、二行程发动机工作原理;发动机总体构造;发动机主要性能指标与特性;内燃机产品名称和型号编制规则。 3、曲柄连杆机构 曲柄连杆机构的运动与受力分析;气缸体组、活塞连杆组及曲轴飞轮组的组成、功用、工作条件、要求及构造;活塞环的密封机理,曲轴的轴向定位,曲轴曲拐的布置及发火顺序。 4、配气机构 配气机构的功用与要求,配气机构的布置与传动;气门组、气门传动组零件的功用、工作条件、要求、材料及构造;凸轮轴轴向定位,配气相位,气门间隙检调原理及方法。 5、汽油机供给系 汽油机供给系的功用、组成;简单化油器的工作原理;汽油喷射系统的类型,典型汽油喷射系统的组成、工作原理。 6、柴油机供给系 柴油机供给系的功用、组成,柴油机的燃烧室;喷油器的功用、类型、构造与工作原理;柱塞式喷油泵的功用,基本要求、构造及工作原理,供油量和供油正时的调

整;调速器分类、功用、工作原理及调整;转子分配泵的构造与工作原理。 7、发动机排气的净化 排气净化的目的;汽油机排气净化措施及装置;柴油机排气净化简介。 8、发动机冷却系 冷却系的功用、组成、冷却方式;水冷却系组成、水路,主要部件的构造及工作原理;风冷却系。 9、发动机润滑系 润滑系功用、要求、类型与组成;润滑剂的种类与牌号;润滑油路,主要部件构造及工作原理,曲轴箱通风。 10、汽车传动系 汽车传动系的组成、功用及布置形式。 11、离合器 离合器的功用、要求和类型;摩擦式离合器的构造及工作原理;各种典型离合器(周布弹簧式、膜片弹簧式)的构造、工作原理与调整;离合器操纵机构。 12、变速器与分动器 变速器的功用和类型;普通齿轮式变速器的基本构造和工作原理;同步器的功用、构造及工作原理;变速器的操纵机构;副变速器与分动器。 13、液力机械传动 液力机械传动;液力耦合器、液力变矩器的构造与工作原理;液力变矩器的特性及其效率;典型液力变矩器;液力机械变速器简介;行星齿轮式变速机构变速原理;典型行星轮变速机构。 14、万向传动装置 万向传动装置的功用与组成;十字轴式刚性万向节的构造及工作特性;准等速万向节及等速万向节的构造与应用;传动轴与中间支承。 15、驱动桥 驱动桥的功用与组成;主减速器的功用、类型、构造及调整;齿轮式差速器的作原理及特性;防滑差速器;半轴支承形式与桥壳。 16、汽车行驶系 行驶系的功用、组成和结构形式;车架的类型,边梁式车架,中梁式车架;车桥的类型,转向桥和转向驱动桥构造,转向轮定位;车轮、轮胎的构造,轮辋轮廓类型与规格代号,轮胎规格标记方法;悬架的功用、组成和类型,悬架的弹性元件和减振器,各种非独立悬架和独立悬架的构造,多轴汽车的平衡悬架。 17、汽车转向系 转向系的功用、组成、基本工作原理,对转向系的要求;转向器的类型,典型转向器的构造、工作原理与调整方法;转向传动机构的组成和布置形式,主要零部件的构造;动力转向装置的组成的工作原理,整体式动力转向器与转向加力器。 18、汽车制动系

实践课程教学大纲

实践课程教学大纲 《机械制造基础》实践一 适用于机类专业 课程代码:JT001 一、课程名称:机械制造基础 二、学分数:9学分(27天) 三、实践教学目标及要求 “机械制造基础”实践课程是一门实践性的基础技术课,该课程的教学目标为:在实践中使学生对典型的工业产品的结构,制造过程有一个基本的体验和认识,通过结合典型产品

的制造加工过程,对学生进行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大工程意识,实践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为今后从事制造和设计工作打下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达到以下要求: 1、了解金属加工的主要加工方法,所用设备和工具,并有初步的操作技能。 2、了解现代工业生产先进制造技术,初步掌握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的方法与应用。 3、对毛坯和零件加工工艺有一般的了解。 4、熟悉有关的工程术语,了解生产中的主要技术文件及生产组织管理方式。 四、实践教学内容 机械制造基础实践内容分为传统机械制造方法实践、现代机械制造技术实践、创新制作实践三大部分。 1、传统机械制造方法实践教学内容 在该部分实践教学中,学习运用铸造、焊接、热处理、零件表面处理等方法将材料制成毛坯或直接加工成零件;学习车削、铣削、刨削、磨削、钻削等各种加工方法将毛坯或材料成形为高精度,低粗糙度的零件;学习钳工基本操作与装配技术将零件装配为机器;学习常用量具的使用和检测技术。 2、现代机械制造技术实践教学内容 在该部分实践教学中,学习利用数控车床、数控铣床、数控线切割、电火花成型等多种加工方法将毛坯或材料成形为高精度、低粗糙度的零件,学习中使学生受到设计、编程、加工一体化的训练。 学习利用“慧鱼”先进的工程教学模型进行部件、整机的搭建;机构创新;学习LLWIN 基本编程方法,进行部件整机的系统仿真,工程模拟; 3、创新制作实践教学内容 在该部分实践教学中,学习利用“慧鱼”先进的工程教学模型进行部件、整机的搭建;机构创新;学习LLWIN基本编程方法,进行部件整机的系统仿真,工程模拟;学习AutoCAD、Mastercam.8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课程。 五、实践教学安排

生理学 教学大纲

生理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生理学(physiology) 学分:理论5+实验1.5 总学时:130 理论学时:80 实验学时:50 先修课程要求: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物化学 适应专业:临床医学八年制、临床医学五年制、麻醉医学、口腔医学、精神卫生 参考教材: 1.朱大年,王庭槐主编. 生理学第八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2.姚泰主编. 生理学(长学制规划教材),第二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3.罗自强等主编. 机能实验学,中南大学出版社,2008 4.Kim E. Barrett. Ganong's Review of Medical Physiology,24th Ed,Lange Medical Publications,2012 5.John E. Hall. Guyton and Hall Textbook of Medical Physiology ,12th Ed,W. B. Saunders Company, 2010 一、课程在培养方案中的地位、目的和任务 生理学是研究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其任务是研究人体及其细胞、组织、器官等组成部分所表现的各种生命现象的活动规律和生理功能,阐明其产生机制,以及机体内、外环境变化对这些活动的影响。生理学是医学科学的重要主干基础课之一,与其他医学基础课和临床课有着密切的联系。只有了解和掌握了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规律,才能理解和掌握机体异常的生命活动及其规律,所以生理学为后继医学学科及以后的医疗工作奠定了基础,因而,生理学的目标应该使学生

掌握正常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由于现代科学和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相关学科间的相互渗透,极大地推动了生理学研究向微观的细胞分子水平深入发展和向宏观的整体水平加快扩展。在教学中,也要及时向学生介绍生理学的重大进展,使学生对生理学的发展动态有所了解。教学内容的选择,应根据学习医学的需要,参照本科医学教育的国际标准和医学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着重强调生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注意加强对学生科学思维模式、科学态度、科学的实验方法、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以适应新的医学模式的转变,重视从心理、社会的角度观察和理解人体的生命活动。此外,要求学生掌握一些常用的生理学英语专业名词,以加强学生专业英语的学习。 生理学教学包括理论课和实验课两部分。 二、课程基本要求 1.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 (1)了解人体生理学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人体生理学与医学的关系,掌握内环境和稳态的概念及其生理功能调节的三种方式,熟悉机体内的控制系统。 (2)掌握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功能,生物电现象及其产生机制,组织的兴奋和兴奋性,信息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和细胞间的传递方式与原理,肌肉收缩的原理。熟悉肌肉收缩的外部表现和力学分析。了解细胞膜的结构,骨骼肌的超微结构。 (3)熟悉血液的理化特性、生理功能和血量正常值。掌握内环境的概念、生理性止血、血液凝固、纤维蛋白溶解、人类血型及输血原则。掌握红细胞的生理,生理性止血,血液凝固与抗凝以及纤维蛋白溶解与抗纤溶,ABO血型系统, Rh血型系统,输血的原则。熟悉血小板的生理特性和功能。了解血液的组成,造血过程的调节。 (4)掌握心脏的泵血功能及调节,各类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及形成机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