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航海技术发展概述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的航海技术

中国古代的航海技术

中国古代的航海技术导论:中国自古就是一个拥有悠久海上文化历史的国家,中国古代的航海技术在世界上享有盛誉。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介绍中国古代的航海技术,包括造船技术、航海工具、海上贸易以及对航海技术的贡献。

一、造船技术古代中国人民的造船技术非常先进,为航海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一方面,中国古代造船工艺独特,采用了传统的“斜插法”和“斜剪法”,使得船体更加稳固。

另一方面,中国人熟练运用木材和金属等材料,制作出各类优质船只。

在宋代,中国出现了旗舰级的“宝船”,其巨大的船身和精细的船舱布局,成为当时海上交通的主力。

二、航海工具中国古代航海技术的发展离不开先进的航海工具。

其中,最重要的航海工具之一是指南针。

中国人早在东汉时期就已经发明了指南针,并将其应用于航海领域。

指南针的使用大大提高了航海的精确度和安全性。

此外,中国古代还发明了测距仪、海图等工具,为航海活动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三、海上贸易中国古代的航海技术的重要动力之一就是海上贸易。

中国人通过航海活动,与世界各地进行了广泛的贸易往来。

在唐宋时期,丝绸之路的繁荣使得中国与阿拉伯、印度等地建立起了密切的贸易关系。

同时,中国人还通过航海活动将中国的瓷器、铁器、纺织品等产品输往远洋。

这一系列的贸易活动,促进了航海技术的发展与完善。

四、对航海技术的贡献中国古代的航海技术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中国人的造船技术和航海工具的发明,为欧洲其他国家在航海技术上提供了借鉴与参考。

从13世纪开始,西方航海家开始向中国学习造船技术和使用指南针。

其次,中国古代人还进行了大规模的航海探索。

明代郑和的七次西洋航海,使得中国的航海技术达到了巅峰,并在当时的世界上占据主导地位。

结论:中国古代的航海技术在世界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与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国人的造船技术和航海工具的发明,为整个世界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技术积累。

通过海上贸易和航海探索,中国古代人民积极参与了世界航海史的进程,并在其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中国历代航运发展史

中国历代航运发展史

中国历代航运发展史1405年7月11日,明朝正使郑和率2.7万多人,乘大船62艘,第一次出使西洋。

2005年7月11日,是中国伟大航海家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日。

2005年4月25日,经国务院批准,将每年的7月11日确立为中国航海日,作为国家的重要节日固定下来。

中国历代航运发展史汉朝(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拥有强大的海军,派往北伐朝鲜,南征越南。

西方商船由罗马操控的红海航向中国,中国船舶则向西与之贸易。

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人们已懂得使用钉子建造船只,并在船上设置横梁,即横隔舱的前身。

晋朝(公元265年—公元420年):中国已跟印度及斯里兰卡维持稳定的海上交往。

这时期最著名的航海故事是僧人法显(约337—约422)独自西行取经返国遭受暴风吹袭。

这艰险的航程反映出当时的对外交通,仰赖的是出众的航海技术如观星导航等知识。

唐朝(公元618年—公元907年):在安史之乱后面临重大的政治危机,中国通向西域的陆上交通为外族彻底阻隔,唐室遂被迫开辟海上贸易。

当时行走这条航道的多是外国的船舶,从印尼打捞出满载唐朝贡物的阿拉伯三角帆船便是明证。

宋朝(公元960年—公元1279年):是古代中国航运的黄金时期。

海上贸易与工业发展相辅相成,较佳的造船技术与经改良的导航装备使更大更安全的海船得以建成。

这种海船可以远航西至印度与阿拉伯,东至日本与朝鲜。

国内的河流与运河网络客运交通业十分频繁。

为了与蒙古骑兵在海滨之地交战,宋廷组成了一支灵巧的江河水师,其中配置的各式战船包括具爆破威力的联环舟与用以追击敌船的车轮舸。

元朝(公元1279年—公元1368年):亦成就了不少伟大的海上事业,曾派遣4400艘船舰攻打日本。

1292年,500艘由泉州出发的船舰只花了数个月便抵达爪哇,充分显示出蒙古人卓越的后勤组织、航运技术及航运力。

蒙古大汗忽必烈派使节到海外国家建立藩属关系,各地向中国输人贡物以换取元室的保护。

1349年,航海家汪大渊乘商船出海,著书记述由亚洲至桑给巴尔(Zanzibar)及阿拉伯海一带的风土人情。

中国历代航海技术发展概述

中国历代航海技术发展概述

一、先秦时期殷商与西周时期,人们除了会制造船舶之外,已能制成帆而利用风力航行。

甲骨文用“凡”通假“帆”字,说明殷人行船已经使用帆,不过,这时的帆一般主要用在陆地江河航行中。

而随着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海上活动兴起,人们航海的地理知识逐渐增加,将中国东部外测的不同水划成“北海”(今渤海)、“东海”(今黄海)、“南海”(今东海)。

人们已了解到“百川归海”并一开始在沿海巡航。

同时,人们在江河和航海过程中,逐渐认识了风,并利用风和帆航行。

在这一时期,人们在认识风的同时,也对一些云雨气象有所了解,如《尚书·洪范》“月之从星,则从风雨”等都是人们在航行中注意天气变化而总结出的经验规律。

这一时期,人们对海洋水文特别是潮汐有一定的了解。

如《尚书·禹贡》“朝夕迎之,则遂行而上”等,说明当时人们已知知道趁涨潮出海,利用海洋定向潮流,顺流而下。

值得一提的是,春秋战国时期,海上导航技术已与天文学联系起来。

战国时期人们已经对二十八星宿和一些恒星进行了定量观测,并取得了可喜成果,并把海上航行与天文学相结合,利用北极星为航行定向。

战国时期,磁石“司南”已发明。

但其用途主要用于陆上定位。

英尺,春秋战国时期主要以太阳和北极星为海上导航标志。

总之,先秦时期的航海技术已有一定的基础,人们对海洋的认识逐渐深刻,对洋流、风力、潮汐,和海上天文、气象知识有一定的认识,利用太阳和北极星为海上导航标志,并发明了海上测天体高度的仪器。

二、秦汉时期秦汉时代的远洋航海,人们已开始自觉使用季风航海。

中国人已掌握了西太平洋与北印度洋的季风规律,并已应用于航海活动。

实际上,东汉应勋在《风俗通义》已经提到:“五月有落梅风,江淮以为信风。

”,“落梅风”意即梅雨季节以后出现的东南季风。

两汉时期人们只有利用季风,才能做远洋航行。

在先秦时期天文导航的基础上,秦汉时期的导航技术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据《汉书·艺文志》载,西汉时海上导航的占星书已有《海中星占验》十二卷,《海中五星经杂事》二十二卷等有关书籍总计达一百三十六卷之多,可能是中国航海人员载航海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天文经验和规律。

中国航海史的历程

中国航海史的历程

中国的航海史是一部悠久而丰富多彩的历史。

自古代以来,中国人民就以其独特的智慧和勇气,探索并开发了海洋。

以下是中国航海史的主要发展阶段:1、独木舟与筏时代:中国最早的航海活动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

在那个时期,人们使用简单的独木舟和筏作为交通工具,沿着海岸线进行短途的贸易和渔猎活动。

这些早期的航海者展示了人类对海洋的初步探索和挑战。

2、帆船时代:随着造船技术的发展,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中国的航海者开始使用风力驱动的帆船进行远洋航行。

这些帆船成为了中国航海史的重要标志,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船只之一。

3、海上丝绸之路:在唐宋时期(公元618年-1279年),中国航海事业迎来了一个高峰。

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使得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贸易和文化交流更加频繁。

这个时期也是中国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重要发展阶段,为后来的航海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郑和下西洋:明朝时期(公元1368年-1644年),中国航海事业达到了一个巅峰。

郑和率领的远洋船队在28年的时间里进行了7次大规模的远洋航行,访问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

他们的航程超过万公里,成为了中国古代造船业和航海事业的壮丽篇章。

5、近代航海的兴起:在清朝时期(公元1644年-1912年),中国的航海事业开始受到西方的影响。

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开放港口,并允许外国船只在华航行。

这使得中国的航海活动更加多元化,也促进了中国造船技术的发展。

6、现代航海的发展: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的航海事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中国自行研制了多种新型船舶,包括远洋货船、油轮、军舰等。

同时,中国的航海教育、科研和港口建设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7、海洋权益的保护: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海洋资源的开发,海洋权益的保护成为了中国航海事业的重要议题。

中国政府加强了对海洋环境的保护和对海盗活动的打击,同时通过国际合作加强了对海洋权益的保护。

古代中国的航海技术

古代中国的航海技术

古代中国的航海技术是指中国在古代时期,探索和发展海洋航行技术的历程。

中国历史上的航海活动可以追溯到早期的商、周、秦汉等时期。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航海技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完善,逐渐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之一。

一、概述主要是以军事、商业和文化交流为主。

早期的船只形制一般是木质的桨帆船,主要用于近海的渔业和贸易活动。

而到了唐、宋时期,中国的海上贸易和文化交流逐渐发展起来。

陆上丝绸之路的交通受限于地形和政治情况,海上贸易成为一种更为快捷和便利的交通方式。

为了应对海上贸易的需要,中国开始研究和开发更加适合远洋航行的船只和航海技术。

唐代时期,中国的造船技术已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唐代有一种名为“海舶”的近似于横梁式的大型远洋船,采用多层甲板和小船舱的设计,提高了承载能力和耐波性。

这种船的长约22米,宽达9米,能搭载300多名水手和货物。

唐代的总统府衙目录也详细记载了当时海上八方贸易的船只类型和装备情况,如“香山船”、“三木龙山船”、“赤伏船”等等。

宋代时期,中国的造船技术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宋代的“大船”是一种木质帆板船,船身曲线优美,船头和船尾都是高耸的龙首,富有艺术感。

这种船只的主要航行路线是从福建或广东出发,再经过印度或马来西亚到达阿拉伯和非洲的东部海岸进行贸易活动。

宋代也开始使用罗盘进行航海定位,大大提高了航海的精准度。

二、主要成就1. 造船技术:唐、宋时期的中国造船技术达到了世界领先的水平。

如唐代的“海舶”和李清照所绮想的《钱塘湾铁索桥》中所提到的“海门开金锁,长波发银涛”的“钱塘船”的形象,都是唐代海上贸易船只的代表。

到了宋代,中国的“大船”更是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船只之一。

2. 航海技术:唐代中国已经开始使用测量水深的铅锤和测定经度的东西方星图,宋代也开始使用罗盘进行航海定位,大大提高了航海的精准度。

同时,中国早期的气象学研究也对航海技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如《梦溪笔谈》中对风向和天气的研究成果对宋代的航海活动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中国古代的古代航海技术

中国古代的古代航海技术

中国古代的古代航海技术中国古代的古代航海技术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

自那时起,中国人就开始利用船只进行远洋航行,探索未知的海域,并建立起广泛的贸易网络。

一、船舶技术中国古代船舶技术的发展是古代航海技术的基石。

中国古代船舶分为多种类型,如木筏、竹筏、木船、帆船等,每种类型的船舶都在不同的海域和用途中发挥作用。

1. 木筏和竹筏在早期的航海中,木筏和竹筏被广泛使用。

木筏是用多根木头绑在一起而成,可以用来横渡江河或近海航行。

竹筏则是用大量竹子组成的简易船舶,适合在平静的河流上使用。

2. 木船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人发展出了更为复杂和耐用的木船。

这些船舶采用了船底加厚和加强结构设计,以应对更为恶劣的海况。

木船的维护保养也变得更加科学,涂抹油漆和石灰可以增加木船的防水性能。

3. 帆船帆船的出现使得中国的航海技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里程碑。

帆船可以利用风力进行航行,使航行速度大大提高。

古代中国人发明了斜帆、平帆和横帆等不同类型的帆具,以适应不同的风速和方向。

二、航海导航技术除船舶技术外,中国古代还涌现了许多高度发达的航海导航技术。

这些技术为古代中国人进行远洋航行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帮助。

1. 视航技术古代中国人通过观测天象来进行导航。

他们观测太阳的高度、星星的位置、云的形状等来判断方向和位置。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指南针,中国人发明了磁力指南针,利用地球的磁场来确定方向。

2. 水文学知识中国古代航海者通过观测海水的颜色、气味、呈色剂的散布等来判断附近海域的情况。

例如,盐度测量可以帮助他们确定是否接近陆地附近的河流或海湾。

3. 地理学知识中国古代航海者具备丰富的地理学知识,他们绘制了详细而准确的地图并探索了众多的岛屿和海域。

这些地图成为古代航海的重要工具,帮助航海者找到正确的航向和目的地。

三、航海贸易与文化交流中国古代的航海技术不仅仅用于探索和发现,还推动了贸易和文化交流的蓬勃发展。

1. 丝绸之路中国的古代航海技术为丝绸之路的建立和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古代的航海术及其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的航海术及其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的航海术及其发展历程航海术是人类探索海洋的重要工具,而中国在古代也有着悠久的航海历史。

从最早的竹筏到后来的木船、帆船,中国人逐渐开发出一套完整的航海技术,并在海上贸易、探险中取得了重要成就。

一、竹筏时代中国最早的航海工具是竹筏,它出现在旧石器时代晚期。

竹筏适合于近岸的海上活动,但对于跨海贸易而言,它显然不足以胜任。

尽管如此,中国古代的船舶工程师还是在竹筏上做了很多实验,并发明了许多竹筏的变体,如橹筏、浮筏、桥式筏等,提高了它们的使用效率。

二、木船时代随着时代进步,中国船舶工程师在大量实验和创新中发明了顶格、龙船和板船等木质船只,使中国船运行远离了海岸。

据传,商代时期,周文王在岐山一带就有船舶留存,这表明中国人在跨海运输方面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能力。

汉代时期,中国的木船已逐步向外扩展,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和中东海盗战争,为中国的崛起奠定了扎实的航海基础。

三、帆船时代唐代是中国航海史上的重要时期。

在唐朝时期,曾出现了“初南航”、“二南航”和“三南航”,前两次航行中国人前往印度洋和波斯湾,后者则到达了阿拉伯半岛和东非之间的海域。

盘梯山壁画中绘制的也是唐代出海画面。

唐朝时期还创造了文字海图,武则天时开始有重要的海上商贸,开辟了中国对外贸易。

宋朝时期,中国船舶工程进一步发展。

船体采用“六和一”或“八和一”榫接法,结构稳固,水性优良。

领先欧洲几个世纪。

宋朝时期的船队曾到过印度、波斯湾和非洲东海岸等地。

而在明朝时期,中国虽然没有直接发起过海上战争,但在海上贸易中却表现出相当实力,达到了极高的水平,这是中华民族航海文化的又一里程碑。

四、总结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的航海术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从最初的竹筏到后来的帆船,中国人不断创新、实验和探索,在海上探险和贸易中获得了重要成就。

虽然现代科技已经取代了许多传统船只,但中国古代的航海文化仍然有着无法替代的价值。

中国历代航海技术发展概述

中国历代航海技术发展概述

---------------------------------------------------------------最新资料推荐------------------------------------------------------中国历代航海技术发展概述一、先秦时期殷商与西周时期,人们除了会制造船舶之外,已能制成帆而利用风力航行。

甲骨文用“凡” 通假“帆”字,说明殷人行船已经使用帆,不过,这时的帆一般主要用在陆地江河航行中。

而随着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海上活动兴起,人们航海的地理知识逐渐增加,将中国东部外测的不同水划成“北海”(今渤海)、“东海”(今黄海)、“南海”(今东海)。

人们已了解到“百川归海”并一开始在沿海巡航。

同时,人们在江河和航海过程中,逐渐认识了风,并利用风和帆航行。

在这一时期,人们在认识风的同时,也对一些云雨气象有所了解,如《尚书·洪范》“月之从星,则从风雨”等都是人们在航行中注意天气变化而总结出的经验规律。

这一时期,人们对海洋水文特别是潮汐有一定的了解。

如《尚书·禹贡》“朝夕迎之,则遂行而上”等,说明当时人们已知知道趁涨潮出海,利用海洋定向潮流,顺流而下。

值得一提的是,春秋战国时期,海上导航技术已与天文学联系起来。

战国时期人们已经对二十八星宿和一些恒星进行了定量观测,并取得了可喜成果,并把海上航行与天文学相结合,利用北极星为1/ 12航行定向。

战国时期,磁石“司南”已发明。

但其用途主要用于陆上定位。

英尺,春秋战国时期主要以太阳和北极星为海上导航标志。

总之,先秦时期的航海技术已有一定的基础,人们对海洋的认识逐渐深刻,对洋流、风力、潮汐,和海上天文、气象知识有一定的认识,利用太阳和北极星为海上导航标志,并发明了海上测天体高度的仪器。

二、秦汉时期秦汉时代的远洋航海,人们已开始自觉使用季风航海。

中国人已掌握了西太平洋与北印度洋的季风规律,并已应用于航海活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先秦时期殷商与西周时期,人们除了会制造船舶之外,已能制成帆而利用风力航行.甲骨文用“凡”通假“帆”字,说明殷人行船已经使用帆,不过,这时的帆一般主要用在陆地江河航行中.而随着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海上活动兴起,人们航海的地理知识逐渐增加,将中国东部外测的不同水划成“北海”(今渤海)、“东海”(今黄海)、“南海”(今东海)。

人们已了解到“百川归海"并一开始在沿海巡航。

同时,人们在江河和航海过程中,逐渐认识了风,并利用风和帆航行。

在这一时期,人们在认识风的同时,也对一些云雨气象有所了解,如《尚书·洪范》“月之从星,则从风雨"等都是人们在航行中注意天气变化而总结出的经验规律。

这一时期,人们对海洋水文特别是潮汐有一定的了解.如《尚书·禹贡》“朝夕迎之,则遂行而上”等,说明当时人们已知知道趁涨潮出海,利用海洋定向潮流,顺流而下。

值得一提的是,春秋战国时期,海上导航技术已与天文学联系起来。

战国时期人们已经对二十八星宿和一些恒星进行了定量观测,并取得了可喜成果,并把海上航行与天文学相结合,利用北极星为航行定向。

战国时期,磁石“司南”已发明。

但其用途主要用于陆上定位.英尺,春秋战国时期主要以太阳和北极星为海上导航标志。

总之,先秦时期的航海技术已有一定的基础,人们对海洋的认识逐渐深刻,对洋流、风力、潮汐,和海上天文、气象知识有一定的认识,利用太阳和北极星为海上导航标志,并发明了海上测天体高度的仪器.二、秦汉时期秦汉时代的远洋航海,人们已开始自觉使用季风航海.中国人已掌握了西太平洋与北印度洋的季风规律,并已应用于航海活动.实际上,东汉应勋在《风俗通义》已经提到:“五月有落梅风,江淮以为信风。

",“落梅风”意即梅雨季节以后出现的东南季风。

两汉时期人们只有利用季风,才能做远洋航行。

在先秦时期天文导航的基础上,秦汉时期的导航技术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据《汉书·艺文志》载,西汉时海上导航的占星书已有《海中星占验》十二卷,《海中五星经杂事》二十二卷等有关书籍总计达一百三十六卷之多,可能是中国航海人员载航海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天文经验和规律。

其内容应是记录航海中对星座、行星等位置判定以确认航线。

除天文导航外,地文导航与陆地定位在航海中也占十分重要的地位。

汉时,人们已能利用“重差法”精确测量海上地形地貌。

唐代李淳风《海岛精算》记载了这种利用矩或表进行两次观测,可求得海岛之高度和与船的距离,这对后世航图的测绘及航程的推算具有深远的影响。

汉时,人们对潮汐已不仅局限与水面的涨落,而能找出其中的原因。

王充在《论衡·书虚篇》第一次科学地将潮汐成因与月球运动联系起来,反映了人们对潮汐认识的进步,同时对人们航海借海潮流向进出港湾有一定的帮组.并开辟了三条重要航线,分别是:1。

北起辽宁丹东,南至广西白仑河口南北沿海航线.2。

从山东沿岸经黄海通向朝鲜、日本。

3.海上丝绸之路:徐闻、合浦航线总之,秦汉时期造船业发达,已能利用季风航行,天文和地理导航几时进一步提高,并能对潮汐现象做出科学合理的解释,航海技术的进步,使中国已步入了世界先进航海国家的行列。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造船业发展的同时,航海知识与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充实和提高。

三国王震《南州异物志》对当时航行于南海水域的海船风帆驶风技术有所描述:“其四帆不正前向,皆驶邪移,相聚已取风吹,邪张相取风气”这段记载说明了当时中国南海航行者已拥有增减随宜的四帆帆船,掌握“邪张相取风气”的打偏驶风技术,并在印度洋上的航线,也是利用七帆帆船驶风而航行的。

随着三国以后的航海活动增多,对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信风规律已有所认识和利用。

这一时期航海技术有所进步,还表现在人们已对航行所经海区的海岸地形有了初步了解,如对今南海的珊瑚已有所认识,同时天文导航技术也已采用。

四、隋唐五代时期隋唐五代时期航海技术趋于成熟,人们已能熟练运用季风航行,天文、地理导航水平都有明显提高,对潮汐也能进一步正确解释。

唐代,人们已能认识到北起日本海,南至南海的风有规律的到来和结束,这种与航行有关的季风成为“信风”.在利用这些信风航行的同时,人们已能正确地归纳和总结出这些信风的来去规律。

如义净正是借着对南海季风、北印度洋及孟加拉湾的季风和洋流规律的认识和利用而乘船到达东南亚室利佛逝国而还归中国的。

同时唐代人们对海洋气象有了进一步认识,已能利用赤云,晕虹等来预测台风。

唐代天文定位术的发展,集中体现在利用仰测两地北极星的高度来确定南北距离变化的大地测量术。

开元年间天文学家僧一行已可以利用“复矩”仪器来测量北极星距离地面的高度,虽与实际数字有一定的差距,但这是世界首次对子午线的实测,而且这种测量术很可能已经在航行中使用。

唐代航行者已掌握利用北极星的高度而进行定位导航。

与天文定位术一样,隋唐地文导航技术也有一定提高.“广州通海夷道"中对航海方向、距离、时间已相对具体,对某些地区的地理位置或地形特征已有明确的地文定位描述,并且对远洋航行中的人工航标也有记录。

特别是随着数学的进步,航海家已经能在勾股定律相似关系的原理基础上,运用两次观测计算的“重差法”来测量陆标,大大提高了海岸测量术的水平。

在《海涛志》中,作者窦叔深入研究了潮汐运动与月亮运动的同步规律,对潮汐运动中的形成原因、大小潮出现的时间、计算方式、潮汐循环的周期等做了详细的论述.而稍后的封演,也对一月之中潮汐逐日推移的规律做了非常清晰的论述。

也正是在隋末唐初之时,我国的海船就以体积大、载量多、风力强而闻名于世.五、两宋时期两宋时期航海技术的提高,最突出的是指南针的广泛应用。

宋以前的航海指引,一般是凭天象、天体识别方向,夜以星星指路,日倚太阳辨向,至北宋时期,航海技术开始了重大的突破,已能利用指南针航行。

而指南针的应用,在南宋时期发展成罗盘形构,随着精确度不断提高,应用越来越广泛海上航行已逐步依靠指南针指示方向,比北宋时期更为进步。

也促进了中外海上交通的发展。

指南针应用于航海,是世界人类文明史上的重大突破,对世界文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在两宋时期,有关海图的记述已十分明确,如徐兢的《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和刘豫献于金主亶的海道图等,都说明了当时海图的发展.海上交通航线的发展,为海道图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海道图的产生出现,是人类海洋知识不断积累的结果,为人类进一步征服海洋,发展海上交通事业,提供了更多的技术工具与技术知识.在海洋地理识别探测方面也有较大进步.根据天气变化确定方位,判断环境.并已懂得利用长绳系砣测量海深,并从砣底所粘附的海底泥沙判断航行位置及情况.而且还能利用季风航行,其驾驭风力的技术也具有相当水平。

在海上航行安全方面也有一定的保障措施。

利用信鸽作为海上交通工具。

并已能进行水下修补船只,防止渗漏致沉。

由于航海技术不断提高,令两宋时期的对外海上交通更具安全,航向更为稳确,航行时间也大为缩短,有利于中外海上交通贸易的进一步发展。

六、元朝时期元代指南针的应用更为普遍,也更为精确,已成为海舶必备的航海工具.元代航海中,把指南针许多针位点连结起来,以标明航线,称之为针路。

指南针应用的技术进一步提高。

以天干、地支和四卦(乾、坤、大蓄、艮)作为航海罗盘上编排的航路方位,这样,海船航行更能精确地确定航向,把握航线。

元朝航海技术的提高,还表现在对海岸天象与规律的认识与掌握,以保证海船航行的安全与稳定。

元朝海上交通,已能熟悉地掌握与利用季风规律。

元朝航海家在长期的海上交通实践中,总结经验,编成有关潮汛、风信、气象的口诀。

而有关的口诀据称“屡验皆应”,说明了元朝对海洋气象变化规律,已有相当程度的认识与掌握,有助于进一步驾驭海洋,促进海外交通贸易的进一步发展。

七、明朝时期明朝的航海技术主要表现在对海洋综合知识的运用以及航行技术方面有较大的提高与进步。

1、关于航路航向明代指南针的应用更为普及与精确.过去指南针的运用,主要是单针与缝针之法.但明人《顺风相送》中已经有“定三针方法”、“定四针方法"。

虽然不详其具体应用方法,但应该可以肯定其航路航向必然更为清晰准确,几个指南针一齐运用于确定航向,还必须有计量单位,确定航程。

至迟在明代已经以“更”作为计量单位运用于航海之中。

明清时期,一更约为六十里计。

因此,“更”并非是一个单纯的计时单位,而是指一更时间内,船舶在标准航速下所通过的里程。

以“更"用于航海,也是明代航海技术发展的一个标志,它与指南针结合,可以推算船位航速,令航行路线方向更为精确,明代“针”、“更”结合的航海方法已十分普遍,反映了明代航海技术所具有的先进性.“更”用于航海,也是明代航海技术发展的一个标志,它与指南针结合,可以推算船位航速,令航行路线方向更为精确大海航行,必须了解航路的地形水势,掌握航道的水深及暗礁浅滩,才能安全可靠地进行海上交通活动。

明人测量水地深浅名为打水,以托为单位。

明人在航海图绘制方面也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更"用于航海,也是明代航海技术发展的一个标志,它与指南针结合,可以推算船位航速,令航行路线方向更为精确该图自南京绘图,一直至东非沿岸,航图遍及广大西太平洋与印度洋海岸地区,记载了五百多个地名,并绘有针路,各处星位高低.对于航行途中的山峰、岛屿、浅滩、礁岩、险狭用的海图,显示了明人对掌握航路地形水势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具有深刻的认识.在实际应用中更反映了明代航海技术的发展水平。

“更”用于航海,也是明代航海技术发展的一个标志,它与指南针结合,可以推算船位航速,令航行路线方向更为精确3、关于航海天象观天象,包括星位、信风及海流潮汛的变化规律.牵星术来确定船舶的航行位置.牵星术,乃是当时一种利用天文状况进行测位的航海技术。

即在船上利用牵星板来观察某一星辰的高度,借以确定船只所在的地理位置.特别是在深海中,地形水势难以提供有效的识别,无所凭依,往往以天象来确定航位。

《郑和航海图》中就附有《过洋牵星图》,记录在印度洋地区的牵星航海。

对信风的利用。

明人费信《星槎胜览·占城图》中云:“十二月,福建五虎门开洋,张十二帆,顺风十昼夜至占城国。

”又明人马欢《瀛涯胜览·满喇加》中谓,归航,“等候南风正顺,于五月中旬开洋回还”.表明明人对季风规律的掌握与运用,已经十分得心应手。

明人对海上风云气候、海流潮汐的变化规律也十分熟悉。

《顺风相送》和《指南证法》中就记载了许多关于这方面的气象记录和歌诀,说明了明人对航海天象的认识与重视,如《顺风相送》中“逐月恶风法",“定潮水消长时候”,“论四季电歌”,“四方电候歌”等。

按农历月日,对海洋气象的风雨规律作了详尽的记述。

清朝前中期清朝前中期的航海技术虽然没有很大创新,但是对于海洋地理的重要性还是具有充分的认识与总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