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代动终版

药代动终版
药代动终版

08级药代动期末考参考资料

名词解释

1. 清除率CL :单位时间,从体内消除的药物表观分布容积数,总清除率CL 等于总消除速

率dx/dt 对全血或血浆药物浓度c 的比值,也就是说消除速率dx/dt=cl*c 。

2. 稳态坪浓度:为达到稳态后给药间期τ内AUC 与τ的比值。c=AUC/τ,该公式的实质:

对稳态各个时间点的浓度的时间长度权重平均。

3. 代谢分数:fm ,代谢物给药后代谢物的AUC 和等mol 的原型药物给药后代谢物的AUC

的比值。

4. 负荷剂量(Loading Dose ):凡首次给药剂量即可使血药浓度达到稳态的剂量。

5. 非线性药物动力学:药物动力学参数随剂量(或体内药物浓度)而变化,如半衰期与剂

量有关,这类消除过程叫非线性动力学过程,也叫剂量依赖性动力学过程。

6. 非线性消除:药物在体内的转运和消除速率常数呈现为剂量或浓度依赖性,此时药物的

消除呈现非一级过程,一些药动学参数如T1/2,CL,不再为常数,AUC 、Cmax 等也不再与剂量成正比变化。

7. 清洗期(必考):交叉实验设计中两个周期的间隔称为清洗期,至少间隔药物的7~9个

清除半衰期。如果清洗期不够长,第一轮服药在血液中的残留对第二轮产生干扰。存在不等性残留效应,第二轮数据就无效了。

8. 后遗效应(必考):在生物等效性试验交叉设计中,由于清洗期不够长,第一轮服药在

血液中的残留对第二轮产生的干扰称为后遗效应。

9. 物料平衡:指药物进入体内后的总量与从尿液、粪便中收集到的原型药及代谢物等的总

量是相等的。

10. 药物转运体:存在与细胞膜上的能将药物向细胞外排的一类功能性蛋白质或者多肽。

11. 介质效应:由于样品中存在干扰物质,对响应造成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12. MAT :mean absorption time 即平均吸收时间。公式为MAT=MRT oral – MRT iv

13. 波动系数:FD ,研究缓控释剂得到稳态时的波动情况,av /c -c ss

min ss max C FD )( 14. 平衡透析法:测定药物蛋白结合率的一种方法,该方法是以半透膜将血浆与缓冲液隔开,

将药物加入缓冲液中,待药物扩散达到平衡后测定半透膜两侧的药物浓度,并计算出药物的蛋白结合率。

15. 超过滤法:用适当孔径的滤膜,采用加压或离心的方法将游离药物和血浆分开,通过测

定血浆和滤液浓度来计算药物的血浆蛋白结合率。

16. 药物的生物转化:药物的代谢,也称为药物的生物转化,是药物从体内消除的主要方式

之一。药物进入体内后部分药物在体内各种代谢酶的作用下进行生物转化,再以原型和代谢物的形式随粪便和尿液排出体外。

17. 首过效应:口服给药,药物在到达体循环之前,经肠道、肠壁和肝脏的代谢分解,使进

入体内的相对药量降低。

18. 多药耐药(MDR ):最早在肿瘤细胞中发现。对药物敏感的肿瘤细胞长期用一种抗肿瘤药

物处理后,该细胞对药物敏感性降低,产生耐药性,同时对其他结构类型的抗肿瘤药物敏感性也降低。

19. 表观分布容积Vd :Vd=x/c ,药物在体内达到动态平衡时,按血药浓度计算,药物分布在

体内时所占的体积。3-5L 即主要分布于血液并与血浆蛋白大量结合。10-20L 即主要分布于血浆和细胞外液,40L 分布于细胞内外液,大于100L 指示有特定分布组织。

20. 消除速率常数k :药物从体内消除的一级速率常数。

21. 消除半衰期t1/2: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都反映药物从体内消除的速率常数。

一级:T1/2=0.693/k

22. 稳态水平分数:fss ,药物浓度达到稳态水平的某一分数。

23. 积累系数R :经过重复多次给药后,药物在体内有积蓄的现象,其积累程度用积累系数表示,定义为稳态平均血药浓度与第一次给药的平均血药浓度之比。τk e R --=11

24. 生物利用度(BA)指药物活性成分从制剂中释放吸收进入体循环的相对速度(以tmax 和

cmax )和程度(以AUC 表示)

25. 生物等效性(BE ):药学等效制剂或可替换的药物在相同实验条件下,服用相同剂量,

其活性成分吸收速度和程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推测临床治疗效果差异的可接受性)。

26. 药学等效(PE )是指如果两药品含有相同量的同一活性成分,具有相同的剂型,符合同

样的或可比较的质量标准(具有相同的溶出等效),则可以认为他们是药学等效的。

27. 代谢酶P450酶的多态性:同一种属中不同个体间某一P450酶的活性存在较大差异,可

以将个体代谢速度分为强代谢型EM 、弱代谢型PM 。

28. 群体药物动力学:是将药物动力学理论与统计模型结合起来而提出的一种药动学理论。

群体药物动力学可以将病人的个体特征与药物动力学参数联系起来,并作为病人临床个体化给药的依据。

29. 群体药代动力学参数:将药物动力学理论与统计模型结合起来而提出的一种药动学理

论。群体药物动力学可以将病人的个体特征与药物动力学参数联系起来,并作为病人临床个体化给药的依据。

30. 肌苷清除率Clcr :单位时间内内源性肌苷从体内清除的表观分布容积。

31. 药代-药效结合模型:是通过将传统的药动学和药效学模型有机结合而成,用于揭示药效

学和药动学之间内在联系的模型。

32. (Cmax )ss :稳态时的最大血药浓度。Ka :一级吸收速率常数。Cmax :药物峰浓度,药

物经过血管外给药吸收后出现的血药浓度最大值。Tmax :药峰时间,达到药物峰浓度所需要的时间。

33. Ems and PMs :同一属的不同个体间某一P450酶的活性存在较大的差异,可将个体按代

谢速度的快慢分为快代谢型RM 或强代谢型EM 及慢代谢型SM 或弱代谢型PM 。

34. Fss :稳态水平分数,即药物达到稳态水平的某一分数。

35. 权重系数:表示某一指标项在指标项系统中的重要程度,它表示在其他指标项不变的情

况下,这一指标项的变化,对结果的影响。有三种,Wi=1,1/Ci ,1/Ci2.

35.药物代谢动力学:是定量研究药物(包括外来化学物质)在生物体内吸收、分布、排泄和代谢(简称体内过程)规律的一门学科。

36.体内过程(ADME ):药物的吸收(Absorption )、分布(distribution )、代谢(metabolism )和排泄(excretion ),即所谓 ADME 。

37. 房室模型:把机体视为一个系统,并将该系统按照动力学特性分为若干个房室,把机体看成是由若干个房室组成额完整系统。

38.一房室:指药物在体内迅速达到平衡,即药物在全身各组织部位的转运率是相同或者相似的,此时把整个机体视为一个房室,称为一房室模型。

39二房室:将机体分为两个房室,即中央室和外周室。

中央室:由一些血流比较丰富,膜通透性较好,药物易于灌注的组织(如心肝肾肺等)组成,药物往往首先进入这类组织,血液中药物可以迅速与组织中的药物达到平衡。

外周室:把血流不太丰富,药物转运速度较慢且难于灌注的组织(如脂肪,静止状态的肌肉等)归并成一个房室,成为外周室。这些组织中的药物与血液中的药

物需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达到平衡

38.生物等效性:是指两个不同的制剂(但其成分、制剂的类型相同)的吸收速率和程度统计学上的比较,即在一定的概率水平上,仿制制剂与被仿制的制剂相应的药代动力学参数的差异是否在规定的允许范围内。

表观分布容积;是指药物在体内达到动态平衡时,体内药量与血药浓度相互关系的一个比例常数

5、生物利用度;是指药物经血管外给药后,药物被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的速度和程度的一种量度,它是评价药物吸收程度的重要指标

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评价药物吸收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常被用于评价药物的吸收程度。

补充填空题

1.人肝微粒体中参与药物代谢的主要的CYP450酶主要有:CYP1A、CYP2C、CYP2D、CYP2E、

CYP3A。

2.在体内血药浓度—效应曲线大致可以分为3种类型:S型曲线、逆时针曲线、和顺时针

曲线。

3.临床上两种以上的药物合用时常常会出现药物间的相互作用,这种作用包括PK(药动

学)和PD(药效学)

4.在PK/PD研究中所选择的效应指标应具有:可连续定量,效应指标对浓度变化敏感,

和可重复性等特点

5.生物等效性的评价指标为Cmax, tmax, AUC

6.一房室静脉输注重复多次给药时,经3.32t1/2可达到90%,经.6.64t1/2可达到稳态水平

的99%。

7.房室模型的判别标准有三个:残差平方和Re,拟合度r2,和AIC

8.药动学常用的动力学参数:Cmax, tmax, t1/2,AUC,F,CL,Vd.

9.药物外排转运体家族有:MDR,MRP和BCRP等,人有两种P-GP家族:MDR1,MDR3;

动物有三种:mdr1a,mdr1b,mdr2.

10.CYP450酶中CYP2D6和CYP2C19呈现出典型的多态性,其特异性的抑制剂分别为奎尼

丁,育亨宾和反苯环丙胺。

11.在生物等效性研究中两个试验周期至少应间隔7-8个t1/2.

12.一个完整的口服给药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应包括吸收相、平衡相、和消除相,采样间

期至少应为3-5个半衰期或采样持续至Cmax的1/10-1/20以后。

13.非线性动力学鉴别的方法有:参数法和图示法。

14.房室模型具有抽象性、相对性和主观随意性等缺陷,且只适合于描述在体内属于线性动

力学特征药物的动态变化规律性,这使其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

15.生物样品有浓度低、干扰因素多、样品量少,差异大等特点,要求方法有足够的专一性、

灵敏度、精确性和可靠性

16.如果一个药物的分布容积大约为3-5升,则主要分布于血浆,这类药物血浆蛋白结合率

高;如果一个药物的分布容积大于机体的总容积,那么该药物在体内很可能存在特异性组织分布。

17.人肝微粒体中参与药物代谢的P450酶类型:CYP1A、CYP2C、CYP2D、CYP2E、CYP3A

简答、论述

第二章药物体内转运

☆一、影响药物胃肠吸收的因素有哪些?

1.药物和剂型

2.胃肠排空作用 :食物和药物影响 3、首过效应 4、肠上皮的外排机制 :肠粘膜上皮上存在P糖蛋白等外排系统 5、疾病: 胃肠疾病,一般难预测 6.药物相互作用 :包括改变肠腔PH,改变溶解度等

☆二、简述研究肠吸收的研究方法及特点。

1)整体动物实验法:优点:能很好地反映给药后药物的吸收过程,目前最常用。缺点:(1)不能从细胞或分子水平上研究吸收机制;(2)生物样本中的药物分析方法干扰较多,较难建立;(3)个体间差异,导致试验结果差异较大;(4)整体动物研究所需药量大,周期长。故不适合用于药物开发早期的快速筛选。

2)在体回肠灌流法:本法能避免胃内容物和消化道固有生理活动对结果的影响。

3)离体肠外翻法:该法可根据需要研究不同肠段的药物吸收或分泌特性及其影响因素。4)Caco-2细胞模型法:Caco-2细胞的结构和生化作用都类似于人小肠上皮细胞,并且含有与刷状缘上皮细胞相关的酶系。优点:

(1)Caco-2细胞易于培养且生命力强,细胞培养条件相对容易控制,能够简便、快速地获得大量有价值的信息;

(2)Caco-2细胞来源是人结肠癌细胞,同源性好,可用来测定药物的细胞摄取及跨细胞膜转运;

(3)存在于正常小肠上皮中的各种转运体、代谢酶等在Caco-2细胞中大都也有相同的表达,因此更接近药物在人体内吸收的实际环境,可用于测定药物在细胞内的代谢和转运机制;

(4) 可同时研究药物对粘膜的毒性;

(5) 试验结果的重现性比在体法好。

不足:1)酶和转运蛋白的表达不完整,此外来源,培养代数,培养时间对结果有影响;2)缺乏粘液层,需要时可与HT-29细胞共同培养。

☆三、研究药物透过血脑屏障的常用方法(研究脑分布的常用方法有哪些)

1)在体法:(1)快速颈内动脉注射技术(2)静脉注射给药后脑部取样技术(3)脑灌流技术(4)脑血管灌流/除去毛细血管技术2)离体法(1)离体脑微血管片的制备(2)药物摄取试验3)原代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CEC)培养技术(1)细胞摄取试验(2)转运试验

☆四、平衡透析法和超透析法研究药物蛋白结合率的优缺点及注意事项(简答题答点即可,论述则需展开)

1)平衡透析法:

测定药物蛋白结合率的一种方法,该方法是以半透膜将血浆与缓冲液隔开,将药物加入缓冲液中,待药物扩散达到平衡后测定半透膜两侧的药物浓度,并计算出药物的蛋白结合率。平衡透析法是利用与血浆蛋白结合的药物不透过半透膜,药物可以透过,将血浆蛋白置于一隔室内,平衡时两室游离药物浓度相等,可计算相应的血浆蛋白结合率。

注意事项:

(1)道南(Donnan)效应:由于蛋白质和药物均带电荷,这样膜两侧药物浓度即使在透析达到平衡后也不会相等。采用高浓度的缓冲液或中性盐溶液来消除。

(2)药物在半透膜上有无保留:药物与膜的吸附影响因素较多,结合程度取决于药物的特点及膜的化学特性,当结合程度很高时,就会对结果影响较大可设立一个对照组。

(3)空白干扰:有时从透析膜上溶解下来的一些成分会影响药物的测定,如用紫外或荧光法,因此在实验之前应该对膜进行预处理,尽可能去除空白干扰。

(4)膜完整性检验:透析结束后,要检查透析外液中是否有蛋白溢出,即检查半透膜的稳定性,如有蛋白溢出,需换膜重复实验。

(5)当药物在水中不稳定或易被血浆中酶代谢时,不易用此法。

(6)应防止蛋白质的破坏。

2)超过滤法:

在血浆蛋白室一侧加压力或离心力,将游离药物快速通过滤膜进入另一隔室。而结合型药物仍留在半透膜上的隔室内。速度快,适用广,但费用相对较高。

注意事项:

(1)根据药物分子量大小采用适当孔径的滤膜。

(2)注意滤膜的吸附问题

(3)过滤速度要适当快且过滤量不宜多,以免打破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的原有平衡。

☆五、从药动学的角度分析药物体内疗效差或无效的原因。

a.吸收环节:药物不易通过肠粘膜被吸收,导致生物利用度太低;吸收速度太慢,无法达到有效血药浓度。

b.分布环节:药物不易通过生物膜而进入靶器官发挥疗效

c.代谢环节:药物首关消除较强或代谢太快,半衰期太短。

六、何为多药耐药蛋白,有哪些类型和种类?试述转运体与多药耐药的关系。

1多药耐药(MDR)现象最早在肿瘤细胞中发现。对药物敏感的肿瘤细胞长期使用一种抗肿瘤药物处理后,该细胞对药物敏感性降低,产生耐药性,同时对其他结构类型的抗肿瘤药物敏感性也降低。细胞和药物接触后,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产生耐药性,如降低摄取、增加去毒功能、改变靶蛋白或增加外排。原因之一是高度表达一类蛋白,促进药物外排降低细胞内药物积蓄。这类蛋白叫多药耐药蛋白。

2P-糖蛋白(P-GP)、5种多药耐药相关蛋白家族(MRP1、MRP2、MRP3 、MRP4、MRP5)、乳腺癌耐药蛋白(BCRP)。人有两种PDG家族:MDR1、MDR3;动物有三种:mdra、mdrb、mdr2

3细胞与药物接触后,可通过多种方式产生耐药性,其原因之一是高度表达这些转运体蛋白,促进药物外排,降低细胞内药物蓄积。

第三章药物代谢研究

一、药物的代谢部位和代谢酶

1、肝脏为药物的主要代谢部位,含有许多Ⅰ相代谢酶及Ⅱ相代谢酶;此外许多肝外组织(小肠、肺、肾等)也参与了药物的代谢。

Ⅰ相代谢酶主要是氧化、还原、水解;Ⅱ相代谢酶主要是结合酶或甲基化、乙酰化,进而药物被排除体外。

2、最重要的代谢酶——P450酶

☆一、最重要的代谢酶——P450酶,其生物学特性:

1)P450酶是一个多功能的酶系:可以催化多种类型化学结构的底物

2)P450酶对底物的结构特异性不强:可代谢各种类型化学结构的底物;

3)P450酶存在明显的种属、性别和年龄的差异,种属差异最明显

4)P450酶具有多型性,是一个由多种类型的P450酶组成的一个庞大家族:

5)P450酶具有多态性:按代谢速度快慢可分为强代谢型和弱代谢型。

6)P450酶具有可诱导和可抑制性,一方面很多化学异物可对P450酶产生诱导作用,使某些P450酶的量和活性明显增加。另一方面,许多化学异物包括许多药物可以选择性地抑制某些P450酶,使其活性明显降低,因而可以抑制其对其他化学异物的代谢。

二、影响药物代谢的因素:

1、代谢相互作用,参与药物代谢的P450酶的一个重要的特性就是可以被诱导或抑制

2、种属差异性,不同种属的P450同工酶的组成是不同的,因此同一种药物在不同种属的动物和人体内的代谢途径和代谢产物可能是不同的

3、年龄和性别的差异,药物代谢的年龄差异主要在儿童和老年人中表现,这是因为集体的许多生理机能和年龄有关

4、性别的影响,药物代谢存在一定的性别差异,但这一差异没有年龄差异那么显著,且其在人体内的代谢性别差异没有动物那么明显

5、遗传变异,遗传变异是造成药物的体内过程出现个体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

6、病理状态,肝脏是药物的主要代谢器官,因此当肝功能严重不足时,必然会对主要经肝脏代谢转化的药物的代谢产生非常显著的影响。

第四章经典的房室模型理论

☆一、房室模型划分的依据以及动力学特征

1、房室模型:方式模型理论从速度论的角度出发,将整个机体视为一个系统并将该系统

按动力学特性划分为若干个房室,把机体看成是由若干个房室组成的一个完整的系统,称之为房室模型。

2、房室划分的主要依据:药物在体内各组织、器官的转运速率而确定的,只要药物在其间的转运速率相同或相似,就可以归纳为一个房室。(可分为一房室模型、二房室模型、多房室模型)但这里所指的房室只是数学模型中的一个概念,并不代表解剖学上的任何一个组织或器官,因此房室模型的划分具抽象性和主观随机性。 一房室即药物全身各组织部位转运的速率是相同或相似的;二房室则分成中央室和外周室。

3、动力学特征:在应用房室模型研究药物动力学特征时,常把机体描述为由一些房室组成的系统,并假定药物在各房室的转运速率以及药物从房室消除的速率均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因此其动力学过程只属于线性动力学,只适合于描述属于线性动力学特征药物的体内过程。

二、房室模型的判别和选择

一般可用半对数图进行初步判断,再用计算机进行拟合。三个判别标准:残差平方和

R e 、拟合度r 2、AIC 的值。目前公认的是AIC 。

AIC=NlnR e +2P N 为实验数据个数P 是所选模型参数个数,Re 是加权残差平方和。 P=2N

Re=∑Wi(Ci-Ci^)2 Wi 为权重系数(血药浓度范围太宽时)

☆三、药动学参数的生理及临床意义

1、药动学参数的生理意义:

药动学参数是反映药物在体内动态变化规律性的一些常数,如吸收、转运和消除速率常数、表观分布容积、消除半衰期等,通过这些参数来反映药物在体内经时过程的动力学特点及动态变化规律性。

2、药动学参数的临床意义:

(1)是临床制定合理化给药方案(包括剂量、给药间隔、最佳给药途径等)的主要依据之一。

1) 根据药动学参数的特性,设计和制定安全有效的给药方案,

2) 针对不同的生理病理状态,制定个体化给药方案,提高用药的安全有效性。

(2)有助于阐明药物作用的规律性,了解药物在体内的作用和毒性产生的物质基础 ☆四、一房室模型

一房室模型的动力学特征:

1.药物进入体内迅速在各组织间达平衡

2.各组织间转运的速度相同,但达平衡后各组织部位药量不一定相等

3.消除和转运属于一级过程

4.静脉给药后C-t 曲线呈典型的单指数函数特征,即血药浓度的半对数与时间呈直线关系

A 、单剂量给药:

1、静注给药,lnc=lnc o -kt t1/2=0.693/k V=x o /c o CL=kV AUC=c o /k=x o /Vk

动力学特征:(1)血药浓度以恒定的速度随时间递减。(2)消除半衰期与初浓度c o 无关。 (3)AUC 与给药剂量x o 成正比。 2、静脉滴注:)1(0kt e Vk k c --= 动力学特征:(1)血浓随时间递增,当Vk c e t ss kt /0k 0,=→∞→-,血浓达到稳态,

(2)稳态水平的高低取决于滴注速率,ss c 和0k 成正比。

(3)达稳态所需时间取决于药物的消除半衰期,而与0k 无关。(4)期望稳态水平确定后,

滴注速率即可确定:Vk c k ss =0

3、静注加静滴 :(见五)

4、血管外给药:(1)浓度-时间曲线为一条双指数曲线,这条双指数曲线可以看成是由两条具有相同截距的直线相减而成(2)在这条双指数曲线中,因为Ka>k,当t 充分大时,e-kat 先→0(3)血浓-时间曲线可分为三相,吸收分布相、平衡相及消除相。

B 、多剂量给药:特征:

1.临床上为达到期望的疗效常常采用多剂量给药以维持有效的血浓,按一级过程处置的药

物连续多次给药后,血浓呈现有规律的波动。

2.随着给药次数的增加,血药浓度不断递增,但递增的速度逐渐减慢,直至达到稳态水平,

此时若继续给药则血药浓度在稳态水平上下波动。

3.达到稳态水平取决于药物半衰期,而与给药次数和给药间隔无关。

五、什么是负荷剂量,为什么要有负荷剂量?(静注加静滴注中出现)

负荷剂量:凡次剂量即可使血药浓度达到稳态的剂量。

临床上对于半衰期较长的药物采用静脉滴注给药时,欲达到期望的稳态水平需要较长的时间,为迅速达到还水平,并维持在该水平上,可采用滴注开始时给予静注负荷剂量,使血药浓度瞬时达到期望的Css水平。负荷剂量Xss=CssV,维持该水平所需要的滴注速率为ko=CssVk.

☆六、房室模型存在的问题:

1相对性、抽象性、主观随意性2只适合于描述在体内为线性动力学特征的药物3使用时应注意其前提假设。

第五章非线性药物动力学

☆一、什么是非线性药物动力学?近年来研究进展有哪些?

一些药物由于酶促转化时药物代谢酶具有可饱和性,其次肾小管主动转运时所需的载体也具有可饱和性,所以药物在体内的转运和消除速率常数呈现为剂量或浓度依赖性,此时药物的消除呈现非一级过程,一些药动学参数如药物半衰期、清除率等不再为常数,AUC、Cmax等也不再与剂量成正比变化。上述这些情况在药动学上被称之为非线性动力学。

研究进展:(1)最近新发现了一些非线性消除的药物,如抗胃酸药奥美拉唑,抗胆固醇药氟伐他汀等。(2)其他因素引起的药物非线性消除现象。在作用机制研究上也注意到了药物本身以外的因素,如赋形剂或者药物的主要代谢产物对肝药酶的抑制作用而导致的非线性药动学现象。(3)新技术在非线性药物动力学研究中的应用。如采用稳定同位素标记等。(4)药物的非线性结合研究,除了吸收和代谢外,近年来发现蛋白结合也可引起的非线性代谢。

☆二、若某药物存在非线性消除现象,如何设计一个试验予以证实?

①作图法:药物静注后,作lgc-t图,若呈明显的上凸曲线可考虑为非线性动力学,若为直线或下凹曲线则可初步判断为线性动力学

②参数法:对同一受试者给予不同的剂量,分别计算AUC值,若AUC与X0间呈比例,说明为线性,否则为非线性。若AUC随剂量增加较快,可考虑为非线性消除;若AUC随剂量增加较慢,血管外给药的情况下可考虑为吸收出现饱和,即非线性吸收。

☆三、简述非线性消除和非线性吸收药物的AUC与计量之间的关系有何不同?

若AUC随剂量增加较快,可考虑为非线性消除;若AUC随剂量增加较慢,血管外给药的情况下可考虑为吸收出现饱和,即非线性吸收。

☆四、从米氏方程说明非线性药物动力学的动力学特征

米氏方程:-dc/dt=Vmc/(Km+c)1)当c<>Km, -dc/dt=Vm,相当于零级过程,高浓度时lgc几乎不随t变化,原因是酶的作用出现饱和,此时t1/2=c0/2Vm。3)当剂量或浓度适中时,则米氏方程不变,此时药物在体内的消除呈现混合型,lgc~t为一曲线。

经上所述,非线性药物动力学的动力学特征总结如下:

1.高浓度时为零级过程。

2.低浓度时为近似的一级过程。

3.消除速率和半衰期不再为常数,而与初浓度C

有关。

4.AUC与剂量不成比例。

五、若药物在体内存在非线性吸收,非线性结合或非线性消除,分析大剂量给药后血液浓

度分别会出现什么样的变化?

AUC随剂量增加较快,可考虑为非线性消除,若AUC随剂量增加较慢,血管外给药的情况下可考虑为吸收出现饱和即非线性吸收。

第六章非房室模型的统计矩方法

一、什么是药动学数据解析的统计矩方法?与房室模型法相比有何优缺点?

非房室模型的统计矩方法以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学中的统计矩(Statistical Moment)方法为理论基础,对数据进行解析,包括零阶矩、一阶矩和二阶矩,体现平均值、标准差等概念,反映了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在药动学中,零阶矩为AUC,和给药剂量成正比,是一个反映量的函数;一阶矩为MRT,反映药物分子在体内的平均停留时间,是一反映速度的函数;二阶矩为VRT,反映药物分子在体内的平均停留时间的差异大小。

非房室模型的最基本的优点是:

1)限制性假设较少,只要求药时曲线的尾端符合指数消除。

2)虽然统计矩公式推导依旧复杂,但公式的使用与经典房室模型相比简单的多。

3)前提假设少,应用广泛。

4)对药物的情况了解不清楚时应用最好。

5)解决了不能用相同房室模型拟合全部实验数据的问题。(例如,有的实验对象其数据符合一房室模型,另有部分对象数据符合二房室模型,很难比较各参数。而用非房室模型分析,不管指数项有多少,都可以比较各组参数,如AUC、MRT、Cl等。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是非房室模型的缺点,不能提供药时曲线的细节,只能提供总体参数。由于房室模型长期作为标准方法,集中惯例和教条,忽视了方法的假设和限制,目前存在不少滥用和错误,忽视了模型的前提和假设。例如,对于缓控释制剂,或者吸收不规则的制剂,药物的吸收很难采用指数形式进行描述,但是目前还是有不少文献进行Ka的拟合。这种情况下房室模型拟合出来的理论参数往往和实际相差很大。统计矩方法如果拟合理想,可选择拟合值进行计算,如果拟合不理想,也可采用实测值计算,比较灵活。)

非房室模型的最基本的缺点:同一个AUC可能有无数条曲线,不能提供药时曲线的细节,只能提供总体参数。

二、统计矩法可解决哪些药动学问题?

解决不能用相同房室模型拟合全部实验数据的问题。例如,有的实验对象其数据符合一房室模型,另有部分对象数据符合二房室模型,很难比较各参数。而用非房室模型分析,不管指数项有多少,都可以比较各组参数,如AUC、MRT、Cl等。可解决生物利用度和各种量的计算问题。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是非房室模型的缺点,不能提供药时曲线的细节,只能提供总体参数。

第七章药物制剂生物利用度及生物等效性评价

☆一、为什么用Tmax和Cmax代表吸收速度而不用Ka?

药物吸收速度快,则其峰浓度高,达峰时间短,因此,用Tmax和Cmax代表吸收速度,而且直接就能从药时曲线上看出来,能直观准确的反应出给药后药物的吸收速度,具有实际意义。Ka为吸收速率常数,是药物在一定条件下的基本性质,为一固定值,但Tmax和Cmax会随环境不同而改变,所以更准确。

☆二、BA/BE在创新药物研发的作用

○1新药研究阶段:a.比较改变新药处方、工艺后制剂能否达到预期的生物利用度,确定处方和工艺的合理性。b.改变剂型,与原剂型比较来确定新剂型的给药剂量,也可以通过BE 来证实新剂型与原剂型是否等效

○2临床试验阶段:a.寻找药物无效或中毒的原因。b.仿制药品可以通过BE研究来证明仿制产品与原创药是否生物等效,是否可以替换使用。

○3处方工艺的评价和生产控制,处方成分、比例以及工艺发生改变要进行BEBA研究,考查是否生物等效。

☆三、BE试验中仿制药的生物利用度提高了是否可行?为什么?

不太可行,生物利用度提高,则出现“不等效”结果。考察仿制药的吸收速度与程度(即生物利用度)是否与被仿制药一致是生物等效性研究最直接的目的,两者生物利用度的差异会影响到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生物利用度提高了,风险性也提高了,易达到中毒剂量。☆四、举例说明何种情况下BE和临床等效性之间不相关

有些药物例如盐酸小檗碱口服后抑制肠道菌群的转化二糖成单糖的功能,不经过血液循环直接起效,或仅在局部起效,此时临床非劣效就与生物利用度无关了。肠道粘膜保护剂枸橼酸铋钾,在胃肠道直接发挥作用,此时测量生物利用度不是为了疗效,而是为了控制铋吸收后的不良反应,也两者也不相关。

五、BE(生物等效性)试验中

1受试者的选择a性别:男性b年龄:18~50岁c体重与身高:标准体重+/-10%,身高控制在160~180cmd不吸烟不嗜酒e身体健康,无心、肝、肾、消化道、代谢异常等病史,并进行健康体检(心电图、血压、胸透、肝肾功能和血糖等)f无药物过敏史、神经系统疾病史和低血糖史g无体位性低血压史,心率在60~90次/minh2周前至实验期间未服用过其他任何药物i无影响药物吸收,分布,排泄,代谢等因素j3个月内未用过已知对某脏器有损害的药物k签订知情同意书(要点:全面告知,充分理解,自主选择)

2如何选择参比制剂?

进行绝对生物利用度研究时,选静脉注射剂作为参比制剂;进行相对生物利用度研究时,首先考虑选择国内外已上市的相同剂型的市场主导制剂或被仿制的制剂作为参比制剂。只有在国外没有相应制剂时,才考虑用其他类型的制剂作为参比制剂。

3如何对待受试者?

赫尔辛基宣言,最新宣言中规定:每一项设涉及人体的生物医学研究,必须仔细评估对受试者可能预见到的危险性,并与可能预见的受试者和其他人的收益比较傲后方可进行,关注受试者的利益,必须总是超过科学与社会的利益。

对涉及人体的实验,学术上或是社会的利益绝不应该优先于受试者的健康。雌激素类药物应选择女性受试者;肿瘤药,或有强烈首剂效应,应选择患者;

4受试制剂的选择:

1)体外释放度,稳定性和含量合格;

2)安全性符合要求;

3)必须有主管部门的批文;

4)受试制剂应为中试放大产品,经稳定性检查合格,报送生产的同批制剂。

5服药方式:空腹

6交叉设计的前提:药物的清除在个体间的变异系数远远大于个体内变异系数。

7实验设计方法的比较:平行、序贯、交叉。

1)交叉实验:是在同一受试者中不同时期服用受试制剂和标准参比制剂。优点:由于采用自身对照,可消除实验周期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能降低实验个体间差异,凸显实验目的。缺点:受试者顺应性低;数据丢失对数据处理麻烦;试验周期长;可能会有后遗效应。

2)平行实验:优点:受试者顺应性提高;试验周期缩短;对于缺失数据处理方便;没有后遗效应。缺点:实验变异大。

3)序贯实验:同交叉实验,是基于个体内变异小于个体间差异的原理,会有后遗效应。8证据有力程度:治疗等效>生物等效>药学等效

9简述生物等效性实验中时间点的设计方法/药动学实验中药-时曲线时间点的设计方法时间点的设计原则:以较少的采样,尽可能获得血药浓度经时曲线的变化形态信息,如峰时间,峰浓度,拐点,变化趋势等。取样期间应考虑受试者的休息。设计方法具体如下:

1.取空白血样

2.一个完整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应包括吸收相,平衡相,和消除相

3.每个相内应有取样点。吸收相,平衡相各2-3个点,消除相应有5-6个点,对于血药

浓度-时间曲线变化规律不明显的制剂,如缓释制剂,取样点应增加。

4.采样期间至少应为3-5个半衰期或采样持续至Cmax的1/10-1/20以后

10交叉设计中的清洗期和后遗效应:

清洗期:交叉实验设计中两个周期的间隔称为清洗期,至少间隔药物的7~9个清除半衰期。如果清洗期不够长,第一轮服药在血液中的残留对第二轮产生干扰。存在不等性残留效应,第二轮数据就无效了。

后遗效应:在生物等效性试验交叉设计中,由于清洗期不够长,第一轮服药在血液中的残留对第二轮产生的干扰称为后遗效应。

11实验统计方法:方差分析是为了获取实验的然变异、90%置信区间和双侧t检验,是一个结论的两种表达形式。

七、分析生物等效性试验和临床等效性实验各自的优缺点:

生物等效性是指在人体内药物的吸收速度和程度等效。临床等效是指在临床实验中药物的响应,包括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等效。前者比后者需要的病例少,花费少,时间短,更客观,但是属于替代指标。后者属于直接指标,但是病例多,花费多,时间长。

八、药学等效(溶出等效),生物等效,临床等效之间的关系,举例

药学等效是指含量相同的药物在体外溶出实验中f2值在50-100之间。生物等效是指在人体内药物的吸收速度和程度等效。临床等效是指在临床实验中药物的响应,包括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等效。溶出等效和生物等效之间没有必然的关系,但是对于BCSⅠ类的药物可以免除生物等效性实验,只要进行溶出等效实验。生物等效用于替代临床实验,前提是药物经血液循环到达效应部位。随着溶出等效,生物的等效,临床等效的顺序,花费的金钱和时间增加,所得结论可靠性也递增。例如,枸橼酸铋钾,在胃肠道直接发挥作用过就无法通过生物利用度研究和等效性评价来代替临床试验。

第八章、临床药物动力学

何为临床药物动力学?其研究目的是什么?

1临床药物动力学是药物动力学原理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具体讲的是利用血药浓度监测数据对个体病人给药剂量进行调整,使临床用药更加安全有效。这一工作有时也成为治疗药物监测。2某种药物的PK参数是在正常人体或一般病人得到的,药品说明书中推荐的剂量也是对一般人群适用的,但在临床上由于每个病人的生理、病理情况有所不同,对药物在体内的ADME会产生一定影响。所有可能药品说明书上推荐的剂量对一部分人是适用的,而对另一部分人来说,有可能药物消除慢,血浓超过中毒剂量而出现毒副反应。而临床药物动力学的目的就是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试从药物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角度分析老年人对药物代谢能力的变化?

1吸收:进入老年后胃液分泌机能下降,胃内pH上升,消化道的运动性能降低,肠粘膜上皮细胞有减少的趋势,同时随着全身血液循环速度的减慢,消化道的血流量随之下降,这些都对药物的胃肠道吸收产生不利的影响。2分布:随着年龄的增大,人血浆蛋白的浓度值呈下降趋势,这就会引起药物血浆蛋白结合率下降,游离药物所占比例增大,药物向组织分布的程度也会随之增加,使药物的分布容积增大。这种作用对本身血浆蛋白结合率比较高的药物的影响会比较明显。随着年龄的增加体内脂肪所占比例也会上升,这也会对药物分布产生一定影响。对油水分配系数较小的药物,分布容积会下降,而脂溶性药物的分布容积会有所增加。年龄增加对大多数药物来说使消除速度会变慢,老人的体重呈减少趋势,使单位体重的投药量增加,加上人体内水分所占比例也随年龄增加而下降,所以大多数药物在老年人组织中的浓度是增加的。3代谢:P450酶活性逐渐下降,是机体对药物的代谢能力降低,药物在体内的半衰期延长。除P450酶外,年龄增加可能会导致药物脱水酶活性增加,结合酶活性降低。4排泄:年龄增加会引起肾血流量的减少,肾小管对药物分泌能力下降,血浆蛋白结合率随年龄增加而下降,游离性药物浓度增加会引起药物肾小球滤过量增加,从而产生排泄加快的影响。

肝肾疾患对药物代谢分布会产生什么影响?

肝:肝药酶活性降低,使药物代谢速度变慢,这与肝脏受损的程度有很大关系;同时血浆蛋白的浓度减低,会导致游离药物浓度的增加;肝病有时会引起胆管闭塞症,对药物的胆排泄会产生影响。肾:大多数水溶性药物可经肾脏直接排出体外,肾功能不全使这类药物半衰期延长;一些脂溶性药物在肝脏经I相代谢后水溶性增加,再通过肾脏排泄,由于某些代谢产物仍具有活性作用,肾功能不全时这样的代谢物就会在体内蓄积,并可能导致毒副作用;肾病病人的血浆蛋白浓度通常会有所降低,这对血浆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的体内过程会有较大影响,由于游离药物所占比例增加,会促进药物的代谢、排泄,并使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容积增大。

肾衰病人给药剂量调整方法?

1速率常数比较法:计算出病人消除速率k后,可与正常人相比得出药调整的剂量2Ritschel 一点法a病人给予一受试剂量X后,经时间t取血分布测定血药浓度和肌酐浓度b根据病人的肌酐浓度求出肌酐清除率,再进一步计算出病人的消除速率常数c根据消除速率常数计算该试验剂量下的稳态最小血药浓度d根据希望的稳态最小血药浓度计算出药调整的剂量。☆一、受试剂量

1)单剂量:爬坡实验。选择初始计量非常重要,有很多种方法,FDA是来自动物实验未观察到不良反应的剂量换算的分量。改良费氏法用小鼠急毒LD10的1/100或大动物最低毒性剂量的1/40-1/30

2)费氏剂量递增方案:

A、实验过程同一受试者只能接受一个剂量实验,不得参加剂量递增和累计实验。实验从低剂量组开始,每一剂量组至少有3例受试者。

B、在完成一次给药后:

a、若某一剂量组3例受试者均未出现剂量限制性毒性(DLT),则递增到下一剂量组。

b、再出现1例或1例以上的患者发生DL T,则终止实验;若未出现DL T,则递增到下一剂量组。

c、如果某一剂量组有2例受试者出现DLT,则终止实验。此剂量的前一剂量视为最大耐受剂量(MTD)。

☆二、DL T与MTD的概念

DLT(dose limiting toxicity)剂量限制性毒性

MTD(maximal tolerance dose)最大耐受剂量,六名患者中至少两名出现DLT前的一个剂量水平,临床前研究是指不引起受试动物死亡的最高剂量

☆三、一个完整的创新药物的临床药物动力学研究包括哪些内容?

单次给药、多次给药、食物、性别、年龄、药物、肝功能、肾功能、药物、疾病的影响临床研究。

☆四、健康志愿者单次给药的临床药物动力学研究和生物等效性研究的区别?

1)目的不同:获取药代动力学信息,例如是否线性、是否蓄积等为目的,为二期临床制定方案提供参考。而生物等效则是比较药学等效剂量或可替换制剂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服用相同的剂量,吸收

2)受试者不同:男女各半。

3)无参比制剂。

4)剂量不同:高中低三个剂量。

5)单剂量、多剂量。

☆五、TDM:治疗药物监测,即利用血药浓度检测数据对个体病人给药剂量进行调整,使临床用药更加安全有效。

治疗窗:权衡疗效和不良反应后获取的统计学范围。

☆六、群体药代动力学(PPK):将经典的药物动力学理论与统计模型结合起来而提出的一种药物动力学理论。群体动力学可将病人的个体特征与药物动力学参数联系起来,并作为病人临床个体化给药的依据。

(群体药动学参数的估算方法:单纯聚集法(NPD)、二步法(TS)、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法(NONMEM)、非参数期望值法(NPEM))群体药物动力学参数可分为:基本的药动学参数,如CL,Vd,F等的平均值作为群体药动学参数;按体征分类后的药动学参数,称为次

群体药动学参数。

☆七、NONME :(nonlinear mixed effect model method )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法上世纪70年代由Sheiner 等药动学专家提出的一种临床药动学参数计算方法。与传统的药动学计算方法不同的是,该方法将传统的药动学模型和群体模型结合起来,并将受试者的药时数据和生理、病理因素(如性别、年龄、身高、体重、肝肾功能等)作为病人药动学参数变异的来源。 群体药物动力学参数可分为:基本的药动学参数,如CL ,Vd ,F 等的平均值作为群体药动学参数;按体征分类后的药动学参数,称为次群体药动学参数。

☆八、简述半衰期和平均驻留时间的相互关系。

平均驻留时间:对于线性药物动力学过程,符合指数函数衰减,其停留时间遵从“对数正态分布”。理论上,正态分布的累积曲线,平均值在样本总体的50%处,对数正态分布的累积曲线则在63.2%。静注后MRT 就表示消除给药量的63.2%所需要的时间,但输入存在吸收项,MRT 大于消除给药量的63.2%所需要的时间。

1、一般情况下半衰期小于MRT

2、对于二房室以上的模型,末端相的半衰期t1/2β的增加可以大于MRT 的增加,所以有可能MRT<二房室以上的模型末端相的半衰期,目前有看法用MRT 代替半衰期,不可行,因为MRT 是总体的参数,末端相半衰期是局部参数,不能替换。 ☆九、试述新药I 期临床研究中人体药物动力学试验的设计要点。

应由有经验的临床药理研究人员和有经验的医师根据临床前研究结果进行设计和试验。

①受试者:以正常成年人进行试验,试验前和试验后进行体格检查,受试者最好男女相等;例数一般为10-30例

②受试剂量的确定:从小剂量到大剂量进行。参考动物的试验剂量如ED 50、LD 50、慢毒剂量和PK 参数共同讨论预测剂量,然后以这个预测剂量的分数剂量(<1/10预测剂量)作为人体试验的初试剂量,试验前还必须确定试验的最大剂量,一般等于临床应用该类药物的最大剂量。根据药物的安全范围大小,根据需要,从起始剂量到最大剂量间分成几个剂量级别,若达到最大剂量仍未出现毒性反应即可终止试验。如在剂量递增过程中出现了某种不良反应,虽未达到规定的最大剂量,也应终止。同一受试者只能接受一个剂量试验,不得参加剂量递增和累积试验。

③给药途径:按临床推荐的给药途径。根据新药的药物动力学、药效学性质和用药目的选择给药途径,无论选择何种给药途径,均须准备好抢救措施。

④取药时间:包括药物的吸收相、分布相、消除相等,可参考动物的药物动力学试验结果,也可根据预实验数据进行设计

⑤血药浓度测定:血药浓度测定方法的建立和考核标准同生物利用度实验

⑥数据处理:药物的消除动力学性质(线性还是非线性?一般以药物的消除特征及AUC 与剂量的关系进行判断),模型判别(何种房室模型?),药物的消除途径(可通过尿药排泄量得出尿排泄分数和绅清除率,肝清除率),主要药物动力学参数(F

V K K t c t a ,,,,,,max max 2/1等)

为什么经4-6个半衰期药物就已基本达到稳态浓度?-nkt=2.303lg(1-fss),当fss=99%时,nt=-3.32t1/2lg(1-0.99)=6.64t1/2,表示经 6.64t1/2可达到99%稳态水平;当fss=90%时,nt=-3.32t1/2lg(1-0.9)=3.32t1/2,表示经3.32%t1/2可达到90%稳态水平。故一般认为经4-6个半衰期药物就已基本达到稳态浓度

一房室静注给药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动力学特征:1血药浓度随时间递增,当t →∞时,e-kt →0,血药浓度达到稳态,稳态血药浓度css 可按css=k0/Vk2从式c=k0(1-e-kt)/Vk 看出稳态水平高低取决于滴注速率,css 与k0成正比关系3达到稳态水平所需要的时间取决于药物的消除半衰期,而与滴注速率无关,当t=3.32t1/2时,c=0.9css ,当t=6.64t1/2时,

c=0.99css ,即经3.32t1/2即可达到坪水平的90%;经6.64t1/2即可达到坪水平的99%4期望稳态水平确定后,滴注速率即可确定k0=cssVk 。二房室:1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为一条双指数函数曲线,该曲线由两条直线叠加而成,通常α>>β;2lgc-t 曲线可以被分解成两条直线,其截距分别为lgA 和lgB ,斜率分别为-α/2.303和-β/2.303;3由于α>>β,当t 充分大时,e-at 先趋于零。

第九章 药代动力学与药效动力学结合模型

PK 和PD 的联系:是作用部位浓度把PK 、PD 联系起来。PK-PD 模型建立的基础是血药浓度的经时过程与药物效应的经时过程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的平行关系。

☆一、药效指标(药物在体内所产生作用)的特点:

大多数药物在体内所产生的作用是直接和可逆的,这种作用类型的主要特点有三:(可连续定量、效应指标对浓度变化敏感和可重复性)

1、一旦药物到达作用部位即可产生相应的药理效应;

2、一旦药物从作用部位消除,其所产生的相应的药理效应也随之消失;

3、药物的作用强度与作用部位的药量存在一定的量效关系。

☆二、血药浓度-效应曲线的类型P142-143

1.血药浓度-效应的S 形曲线 可用TDM 监测血药浓度-效应曲线呈S 形曲线,其形状与体外的量效曲线的形状基本一致,给药后每一时间点上的浓度和效应都是严格的一一对应关系,这表明效应药量的变化平行于血药浓度的变化,效应室在血液室。

2.血药浓度-效应的逆时针滞后曲线 某些药物的血药浓度-效应的曲线呈现明显的逆时针滞后环。给药后每一时间点上的浓度和效应不是严格的一一对应关系,效应的峰值明显滞后于血药浓度峰值,这表明效应室不在血液室,因而出现效应滞后与血药浓度的现象。

3.血药浓度-效应的顺时针曲线 某些药物的血药浓度-效应的曲线呈现明显的顺时针环,给药后每一时间点上的浓度和效应也不是严格的一一对应关系,与血药浓度上升期相比,下降期内同样的血药浓度所对应的效应明显减弱,这表明药物在体内可能出现了快速耐受性。

☆三、各种参数的意义及反应的情况,会用参数解释现象

Emax ,药物最大效应。用以反映药物的内在活性。

EC50,产生50%最大效应是所需的浓度,反应药物与作用部位的亲和力。

S:为陡度参数,s=1,简化为Emax 模型,s<1,曲线较为平坦,s>1,曲线变陡,且更趋向S 形,同时最大效应变大。

药效学参数Keo 的意义:为药物从效应室中的消除速率常数,单位为时间的倒数。用以反映药物从效应室中消除的速率。表示当Keo >α时,无明显的滞后现象;当β﹤Keo <α时,在消除相时药物从效应室中的消除与在血浆中的消除相平行;Keo ﹤β 时,药物在效应室中的滞留时间长于其在血浆中的滞留时间。

☆四、为什么口服药物作用滞后?

1、药物从中央室到效应室

2、药物是间接作用的

3、药物作用来源于活性代谢产物

五、据说要会画一房室静注模型以及微分方程P146

Xo

k

k eo

-kX dt

dX X k -X k dXe e eo e 1==dt

第十二章、新药临床前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

☆一、导致药物体内外结果不一致的原因:

缺乏体内活性可能是由于其药动学性质不理想

1、药物首关消除较强或代谢太快,半衰期太短;

2、药物不易通过肠粘膜被吸收导致生物利用度太低;

3、药物不易通过生物膜而进入靶器官发挥疗效;

4、药物在体内形成的毒性代谢物。

二、临床前药物动力学研究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

1、实验药品:应与药效学和毒理学研究使用的药品相一致。实验动物:一般采用健康成年动物。

2、实验动物:

1)首选动物尽可能与药效学和毒理学研究所用动物一致。

2)尽量在清醒状态下实验,动力学研究最好从同一动物多次采样。

3)创新药应选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动物,其中一种为啮齿类动物,另一种为非啮齿类,其主要目的是了解药物的体内过程有无明显的种属差异。

4)实验中应注意雌雄动物兼用,以了解药物的体内过程是否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

5)口服类药物不宜选用兔等食草类动物,因为这类动物的吸收不规则。

3、剂量选择:

应设置3~5个剂量组,剂量选择可参考药效学和毒理学研究中所用的剂量,其高剂量最好接近最小中毒剂量,中剂量相当于有效剂量,这样所得结果更有利于解释药效学和毒理学研究中的现象。设置三个剂量的主要目的是考察药物在体内的动力学过程是否属于线性。如为非线性动力学要研究剂量的影响。

4、给药方式和途径:

应尽可能和临床用药一致,对于大动物如犬应使用和临床一致的剂型。

5、生物样品中药品分析方法的选择:

1)色谱法:适于大多数药物的分析;免疫学方法:大小分子均适用,多用于蛋白质多肽来物质检测;放射性标记法:适用于大小分子,灵敏度高,专一性不如色谱法,主要用于研究药物体内的分布和排泄,解决物料平衡问题;微生物学方法:主要用于抗生素类药物的测定,注意污染物的处理。

(小分子首选色谱法、同位素标记法;大分子首选免疫学方法、同位素标记法)

2)生物样品的特点:取样量少、药物浓度低、干扰物质多基个体差异大等特点。

☆三、临床前药物动力学研究方法

1、☆采样点的确定:一个完整的药时曲线应包括药物的吸收分布相、平衡相、消除相,采样点的设计应兼顾这三个时相。一般在吸收分布相至少需要2-3个采样点,平衡相至少需要3个采样点,消除相至少需要4-6个采样点。整个采样时间至少应持续到3-5个半衰期,或持续到血药峰浓度Cmax的1/10-1/20 。

2、药物的吸收

1)吸收速度:药物的吸收速度可以通过血药浓度-时间曲线来反映,Cmax和tmax是反映药物吸收速度的两个最直观的指标和参数,常常被用于评价药物的吸收速度。吸收快达峰时间短,浓度高

2)吸收程度:可通过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来反映。

3、血浆蛋白结合实验:平衡透析法、超过滤法、分配平衡法(有空看看)

平衡透析法:测定药物蛋白结合率的一种方法,该方法是以半透膜将血浆与缓冲液隔开,将药物加入缓冲液中,待药物扩散达到平衡后测定半透膜两侧的药物浓度,并计算药物的蛋白结合率。

4、药物排泄:保证吸收排泄的药量要相当(物料平衡)。胆汁排泄高,肠道吸收好-->肝肠循环。

五、生物样品分析方法的确证(method validation)

1.特异性;

2.标准曲线(测定物质浓度和仪器响应值之间的关系,一般用回归分析法获得的回归方程)和定量范围;

3.定量下限(LLOQ)(是标准曲线上的最低浓度点,表示测定样品中符合准确度和精密度要求的最低药物浓度);

4.介质效应(由于样品中存在干扰物质,对响应造成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5.精密度与准确度:精密度用质控样品的批内和批间相对标准差RSD表示,RSD一般应<15%,在LLOQ附近RSD应<20%;准确度在85%-115%范围内,在LLOQ附近应在80%-120%范围内;

6.样品稳定性(根据具体情况,对含药生物样品在室温、冷冻和冷融条件下一集不同存放时间进行稳定性考察,以确定生物样品的存放条件和时间。还应注意储备液的稳定性以及样品处理后的溶液中分析物的稳定性。以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重现性);

7.提取回收率(一般要求考察高、中、低三个浓度的提取回收率,高、中、低三个浓度的提取回收率应大于70%,且其结果应当一致、精密和可重现性)

医学实验动物学考试重点总结

名词解释:实验动物(laboratory animal):指经人工培育,对其携带的微生物、寄生虫进行严格控制,遗传背景明确,可用于科学实验、药品、生物制品的生产和检定及其它科学研究的动物。 实验用动物:是指一切用于实验的动物,除了符合严格要求的实验动物外,还包括家畜和野生动物等。 实验动物与实验用动物:遗传控制不同,微生物控制等级不同,培育的形质和目标不同。 人类疾病的动物模型:是指医学研究中建立的具有人类疾病模拟表现的动物实验对象和相关材料。 实验动物标准化:遗传质量标准化微生物质量标准化环境标准化营养标准化 按遗传控制标准,实验动物分为:近交系(CH3),突变系(裸鼠),杂交系(F1),封闭群(远交系)(KM小鼠,wister大鼠) 按基因型分:1、同基因型动物(如近交系、F1代) 2、不同基因型动物(如封闭群) 按微生物控制程度分级:普通级,清洁级,SPF级,无菌级(2001年版的国家标准中,大小鼠取消普通级动物,犬、猴只分普通级和SPF级,豚鼠、地鼠和兔仍然分4级) SPF动物定义:除清洁动物应排除的病原外,不携带主要潜在感染或条件致病和对科学实验干扰大的病原。(屏障环境中饲养,种子群来源于无菌动物或剖腹产动物。饲养管理同清洁动物) 无菌动物的特点:形态学及生理学特点: ①形态学:盲肠肥大(增大5~6倍),肠壁薄,易发肠扭转。心脏、肝脏、脾脏相对较小。 ②生理学: 血中无抗体,巨噬细胞吞噬能力弱。体内不能合成维生素B和K。无菌鸡生长较快、无菌豚鼠和无菌兔生长较慢。无菌大小鼠与普通大小鼠生长速度相同。

(3)饲养要求:隔离环境中饲养,种子群来源于剖腹产动物或无菌卵的孵化。由于肠道无菌,饲养困难,应注意添加各种维生素。每2~4周检查一次动物的生活环境和粪便标本。 悉生动物:概念:悉生动物是指在无菌动物体内植入已知微生物的动物。又称已知菌动物。植入一种细菌的动物叫单菌动物;植入两种细菌的动物叫双菌动物;植入三种细菌的动物叫三菌动物;植入多种细菌的动物叫多菌动物。(由于肠道接种有利于消化吸收的细菌,故饲养较无菌动物容易,形态学和生理学方面与普通动物无异。) 近交系:经至少连续20代的全同胞兄妹交配培育而成,品系内所有个体都可追溯到起源于第20代或以后代数的一对共同祖先。 特点: 1、其基因纯合度达到98.6%,个体差异小,似同卵双生反应一致重复性好,用少量动物即可获得精确度很高的实验结果,个体相互之间可以接受皮肤、器官移植。 2、隐性基因纯合使许多病态性状得以暴露,可获得大量先天性畸形及先天性疾病的动物模型.如高血压、白内障、糖尿病.动物模型。 缺点:出现近交衰退。近交衰退是近交过程中动物群体由于基因分离与纯合发生一系列不利于个体或群体发育的变化和现象。 F1代动物:两个无关近交系杂交形成的第一代动物。 特点:虽然基因杂合,但个体之间基因杂合的一致,个体差异小。除具有近交系的优点,还具有生命力强耐受性强,可长期进行观察,具有杂交优势,个体相互之间可以接受皮肤、器官移植。 封闭群动物(远交系):以非近亲交配方式繁殖生产的一个实验动物种群,5年以上不从外部引新血缘或至少繁殖四代以上,在封闭条件下交配繁殖,保持了一定杂合性和群体遗传特征。每代近交系数增加量<1%。在人类遗传研究、药物筛选、毒物实验等方面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等。 突变系动物:指正常染色体的基因发生了变异,动物具有一种或多种遗传缺陷。例如:无胸腺裸鼠、严重联合免疫缺陷动物SCID小鼠。为肿瘤、免疫疾病的研究提供了理想的材料。

2015药理学考试重点整理

一、名词解释 1.临床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在人体内作用规律和人体与药物间相互作用过程的交叉学科。它以 药理学和临床医学为基础,阐述药动学、药效学、毒副反应的性质和机制及药物相互作用规 律等;以促进医药结合、基础与临床结合、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高临床治疗水平,推动医 学与药理学发展为目的。 2.稳态血药浓度:药物在连续恒速给药或分次恒量给药过程中,血药浓度会逐渐增高,经过4-6 个半衰期可达稳定而有效的血药浓度,此时药物吸收速度与消除速度达到平衡,血药浓度相 对稳定在一定水平,这时的血药浓度称为稳态血药浓度。 3.药源性疾病:药物诱发性疾病,药物作为致病因子而引起人体功能异常或组织结构损害并具 有相应临床过程的症候群。它不仅包括药物正常用法情况下所产生的不良反应,而且包括由 于超量、误服、错用以及不正常使用药物引起的疾病。 4.治疗药物监测(TDM):以药代动力学原理为指导,分析测定药物在血液或其它体液中的浓度, 用以评价疗效或确立给药方案,使给药方案个体化。 5.累积系数Rc:药物达稳态的平均血药浓度(C)与一次给药后的平均血药浓度(C1)之比值。 6.绝对生物利用度(F)=口服AUC/静注AUC。AUC(生物利用度):药物吸收进血液循环的相对 量或吸收程度。 7.相对生物利用度=受试品的AUC/参比品的AUC。 8.配伍禁忌:向静脉输液瓶或注射器内加入药物(一种或多种),由于药物物理化学反应而出现 沉淀、氧化、分解失效,即配伍禁忌。 9.负荷剂量:凡使首次给药达到稳态水平的剂量称为负荷量。 10.抗生素后效应:将细菌暴露于浓度高于MIC的某种抗菌药后,再去除培养基中的抗菌药,去 除抗菌药后的一定时间范围内(常以小时计)细菌繁殖不能恢复正常,这种现象称为抗菌后 效应或抗生素后效应。 11.表观分布溶积(V d):进行药代动力学计算时,可设想药物是均匀分布各组织和液体,且其浓 度与血液中浓度相同,在这种假设条件下药物分布所需要的容积称为表观分布容积。V d=D t/C t (单位:L/kg) 12.特异质反应:因先天性遗传异常,少数患者用药后发生与药物本身药理作用无关的有害反应。 13.半衰期:包括生物半衰期和血浆半衰期,通常是指药物的血浆消除半衰期,即血浆药物浓度 降低一半所需的时间;而生物半衰期指药物效应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半衰期可用消除速率 常数(Ke)计算。常以T1/2表示,单位为min或h。 14.生物等效性(BE):是指一种药物的不同制剂在相同实验条件下,给予相同的剂量,其吸收速 度与程度的主要药物动力学参数无统计学差异。 15.双盲双模拟:A药组加B药安慰剂,B药组加A药安慰剂,则两组均分别用一真一假两种药, 外观与气味均无不同。 16.非线性动力学过程:药物的吸收、分布和消除都是以主动转运的方式跨膜转运的,此时药物 的转运速率与生物膜两侧的浓度差无关。因对数坐标图上的药物-时曲线的下降部分呈曲线, 故称非线性动力学。 17.药物相互作用:从广义上讲,同时或相隔一定时间内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其中一种药 物的作用受另一种药物的影响。从狭义上讲,通常指两种或以上的药物在病人体内共同存在

药代动力学的研究

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 摘要: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和PBPK模型在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发挥的重要的作用。UPLC是一种柱效高、发展前景好的液相色谱技术,是一种基于机制的数学模型;PBPK用于模拟化学物质在体内的分布代谢更方面对药物动力学的研究。药物代谢动力学的更深研究在药物研发中起到了重要意义及作用。 关键词:药物代谢动力学 UPLC PBPK模型药物研发 Abstract: the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UPLC) and PBPK model in the study of the pharmacokinetic play an important role. UPLC is a column efficiency high, the prospects of the development of good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is based on a mathematical model of the mechanism; PBPK used for simulation of the chemical substances in the body of metabolic distributed more medicine dynamics research. The pharmacokinetic deeper in drug development research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and role. Keywords: Pharmacokinetic UPLC PBPK model Drug development 前言:动力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已经渗透到生物药剂学,药物治疗学,临床药理学及毒理学等多学科领域中。药物代谢动力学是应用数学处理方法,定量描述药物及其他外源性物质在体内的动态变化规律,研究机体对药物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的处置以及所产生的药理学和毒理学意义;并且探讨药物代谢转化途径,确证代谢产物结构,研究代谢产物的药效或毒性;提供药物效应和毒性的靶器官,阐明药效或毒性的物质基础,弄清药物疗效和毒性与药物浓度的关系[1]。 1、药物动力学的研究进展 1.1 群体药物动力学 群体药物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动力学群体参数的估算,药物动力学参数群体值不仅是临床用药所必需,而且有可能成为新药评价的一个必备参数。药物动力学参数群体值的估算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传统的二步法,另一种是近年来发展的一步法。后者亦名Nonmen程序法,它把药物动力学参数在患者身上的自身变异及患者间的变异全估算在内。根据变异值的大小也可预估一些生理、病理因素对药物动力学参数的影响。因而更具优越性,在个体化给药中,Nonmen常与Bayesian反馈法结合使用。 1.2 时辰药物动力学 时辰药物动力学是指同一剂量在l天内不同时间给予时药物处置出现显著变异。如多数脂溶性药物的吸收,清晨比傍晚吸收更佳,另外象单硝酸异山梨酯在清晨服用时所导致的体位性低血压最为明显,同时达峰时间也较其他时间给药为短。一些疾病并非1天24小时机体均需要同等水平的药物,如心脏病患者在凌晨发病较多,若制成脉冲式给药,可产生预防作用;相反,如药物浓度始终维持在同一水平却容易带来耐药性,例如硝酸甘油和许多抗菌素类药物;再如只有当血浆中糖分较高时才需要较高的胰岛素。人们开始研究能够自动感知血糖水平,以调节胰岛素释放速率的智能给药装置。

药物动力学模型 数学建模

药物动力学模型 一般说来,一种药物要发挥其治疗疾病的作用,必须进入血液,随着血流到达作用部位。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称为药物的吸收,而借助于血液循环往体内各脏器组织转运的过程称为药物的分布。 药物进入体内以后,有的以厡型发挥作用,并以厡型经肾脏排出体外;有的则发生化学结构的改变--称为药物的代谢。代谢产物可能具有药理活性,可能没有药理活性。不论是厡型药物或其代谢产物,最终都是经过一定的途径(如肾脏、胆道、呼吸器官、唾液腺、汗腺等)离开机体,这一过程称为药物的排泄。有时,把代谢和排泄统称为消除。 药物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就是研究药物、毒物及其代谢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及排除过程的定量规律的科学。它是介于数学与药理学之间的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自从20世纪30年代Teorell 为药物动力学奠定基础以来,由于药物分析技术的进步和电子计算机的使用,药物动力学在理论和应用两方面都获得迅速的发展。至今,药物动力学仍在不断地向深度和广度发展。药物动力学的研究方法一般有房室分析;矩分析;非线性药物动力学模型;生理药

物动力学模型;药物药效学模型。下面我们仅就房室分析作一简单介绍。 为了揭示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及排泄过程的定量规律,通常从给药后的一系列时间 (t) 采取血样,测定血(常为血浆,有时为血清或全血)中的药物浓度( C );然后对血药浓度——时间数据数据(C——t数据)进行分析。 一一室模型 最简单的房室模型是一室模型。采用一室模型,意味着可以近似地把机体看成一个动力学单元,它适用于给药后,药物瞬间分布到血液、其它体液及各器官、组织中,并达成动态平衡的情况。下面的图(一)表示几种常见的给药途径下的一室模型,其中C代表在给药后时间t的血药浓度,V代表房室的容积,常称为药物的表观分布容积,K代表药物的一级消除速率常数,故消除速率与体内药量成正比,D代表所给刘剂量。 图(a)表示快速静脉注射一个剂量D,由于是快速,且药物直接从静脉输入,故吸收过程可略而不计;图(b)表示以恒定的速率K,静脉滴注一个剂量D;若滴注所需时间为丅,则K=D/丅。图(c)表示口服或肌肉注射一个剂量D,由于存在吸收过程,故图中分别

药理学考试重点精品习题 第三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

第三章药物代谢动力学 一、选择题 A型题: 1、弱酸性药物在碱性尿液中: A 解离多,再吸收多,排泄慢 B 解离少,再吸收多,排泄慢 C 解离多,再吸收少,排泄快 D 解离少,再吸收少,排泄快 E 以上均不是 2、药物一旦与血浆蛋白结合成结合型药物,则: A 易穿透毛细血管壁 B 易透过血脑屏障 C 不影响其主动转运过程 D 影响其主动转运过程 E 仍保持其药理活性 3、主动转运的特点: A 顺浓度差,不耗能,需载体 B 顺浓度差,耗能,需载体 C 逆浓度差,耗能,无竞争现象 D 逆浓度差,耗能,有饱和现象 E 逆浓度差,不耗能,有饱和现象 4、以近似血浆t1/2的时间间隔给药,为迅速达到稳态血浓度,则应将首剂: A 增加半倍 B 加倍剂量 C 增加3倍 D 增加4倍 E 不

必增加 5、药物自用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称为: A 通透性 B 吸收 C 分布 D 转化 E 代谢 6、药物首关消除可发生于下列何种给药后: A 舌下 B 直肠 C 肌肉注射 D 吸入 E 口服 7、药物的t1/2是指: A 药物的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时间 B 药物的稳态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时间 C 与药物的血浆浓度下降一半相关,单位为小时 D 与药物的血浆浓度下降一半相关,单位为克 E 药物的血浆蛋白结合率下降一半所需剂量 8、某催眠药的t1/2为1小时,给予100mg 剂量后,病人在体内药物只剩12.5mg时便清醒过来,该病人睡了: A 2h B 3h C 4h D 5h E 0.5h 9、药物的作用强度,主要取决于: A 药物在血液中的浓度 B 在靶器官的浓度大小 C 药物排泄的速率大小 D 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率之高低 E 以上都对

药剂学复习重点归纳人卫版

第一章绪论 1.药剂学:研究药物制剂的基本理论、处方设计、制备工艺、质量控制及合理使用的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 2.剂型:为适应治疗或预防的需要而制备的不同给药形式,称为药物剂型,简称剂型(Dosage form) 3.制剂:为适应治疗或预防的需要而制备的不同给药形式的具体品种,称为药物制剂,简称 药剂学任务:是研究将药物制成适于临床应用的剂型,并能批量生产安全、有效、稳定的制剂,以满足医疗卫生的需要。 药物剂型的重要性: 改变药物作用性质,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调节药物作用速度,靶向作用,影响药效 药剂学的分支学科工业药剂学物理药剂学药用高分子材料学生物药剂学药物动力学临床药剂学 药典作为药品生产、检验、供应和使用的依据 第二章:药物制剂的稳定性 药物制剂稳定性的概念 药物制剂的稳定性系指药物在体外的稳定性,是指药物制剂在生产、运输、贮藏、周转,直至临床应用前的一系列过程中发生质量变化的速度和程度。 药用溶剂的种类(一)水溶剂是最常用的极性溶剂。其理化性质稳定,能与身体组织在生理上相适应,吸收快,因此水溶性药物多制备成水溶液 (二)非水溶剂在水中难溶,选择适量的非水溶剂,可以增大药物的溶解度。 1.醇类如乙醇、2.二氧戊环类 3.醚类甘油。4.酰胺类二甲基乙酰胺、能与水混合,易溶于乙醇中。5.酯类油酸乙酯。6.植物油类如豆油、玉米油、芝麻油、作为油性制剂与乳剂的油相。7.亚砜类如二甲基亚砜,能与水、乙醇混溶。 介电常数(dielectric constant) 溶剂的介电常数表示在溶液中将相反电荷分开的能力,它反映溶剂分子的极性大小。 溶解度参数溶解度参数表示同种分子间的内聚能,也是表示分子极性大小的一种量度。溶解度参数越大,极 性越大。 溶解度(solubility)是指在一定温度下药物溶解在溶剂中达饱和时的浓度,是反映药物溶解性的重要指标。溶解度常用一定温度下100g溶剂中(或100g溶液,或100ml溶液)溶解溶质的最大克数来表示,亦可用质量摩尔浓度mol/kg或物质的量浓度mol/L来表示。 溶解度的测定方法1.药物的特性溶解度测定法 药物的特性溶解度是指药物不含任何杂质,在溶剂中不发生解离或缔合,也不发生相互作用时所形成饱和溶液的浓度,是药物的重要物理参数之一。 2.药物的平衡溶解度测定法具体方法:取数份药物,配制从不饱和溶液到饱和溶液的系列溶液,置恒温条件下振荡至平衡,经滤膜过滤,取滤液分析,测定药物在溶液中的浓度 影响药物溶解度的因素 1.药物溶解度与分子结构 2.药物分子的溶剂化作用与水合作用 3.药物的多晶型与粒子的大小 4.温度的影响 5.pH与同离子效应 6.混合溶剂的影响 7.填加物的影响 增加药物溶解度的方法有: 增溶,某些难溶性药物在表面活性剂的作用下,使其在溶剂中的溶解度增大,并形成澄清溶液的过程。

药理学考点大全-重点总结-试题总结-期末考试必备

药理学 一、名解: 1.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含病原体)相互作用及其作用规律的科学。 2.药效学:药物对机体作用及其作用机制,即药物效应动力学,又称药效学。 4.首关消除:某些药物首次通过肠壁或经肝门静脉进入肝脏时,被其中的酶所代谢,致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的一种现象。 10.治疗指数:通常将药物的的LD50/ED50的比值称为治疗指数 12.肝肠循环:被分泌到胆汁内的的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经由胆道及胆总管进入肠腔,然后随粪便排出,经胆汁入肠腔的药物可经小肠上皮细胞吸收经肝脏进入血液循环,这种肝脏、胆汁、小肠间的循环称为肝肠循环。较大药量反复进行肠肝循环可延长药物的半衰期和作用时间。 13.半衰期:药物在体内分布达平衡状态后血浆药物浓度降低一半所需的时间。 14.不良反应:药物引起的不符合药物治疗目的,并给病人带来痛苦或危害的反应。引起的疾病称药源性疾病。 16.激动药:既有亲和力又有内在活性的药物。与受体结合并激动受体产生效应。吗啡,Adr,ACh 17.耐药性:病原体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下降甚至消失。分为固有耐药性和获得耐药性。固有耐药性是由细菌染色体基因决定而代代相传的耐药性。获得性耐药性是细菌与药物反复作用后对药物的敏感性降低或消失,大多由质粒介导,但亦可有染色体介导。 二、填空题 1.药理学研究的内容;一是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称为药效动力学。二是研究机体对药物的作用,称为药代动力学 4.药物的不良反应包括:_ 副作用_,_毒性反应_,_变态反应,_继发反应,变态反应,特异质反应等类型。。 8.氯丙嗪可与_度冷丁(哌替啶)、_异丙嗪_配合组成冬眠合剂。 9.阿托品在眼科的应用①_治疗虹膜睫状体炎;②扩瞳作眼底检查。对眼的影响有扩瞳,升高眼内压,调节麻痹。 11.毛果芸香碱用于虹膜炎的目的是防止_虹膜与晶状体粘连_ 。对眼的影响有①缩瞳②降低眼内压③调节痉挛 13.阿司匹林的解热阵痛抗炎主要机制是:抑制体内环氧酶,阻止前列腺素的合成和释放。 15.硝酸甘油抗急性心绞痛的给药途径为:口腔黏膜吸收和皮肤吸收;作用特点:1.扩张周围血管,降低心肌耗氧量、16.舒张冠状血管,增加缺血区血流量、3.重新分配冠状动脉血流量,增加心内膜血液供应、4.保护心肌细胞,减轻缺血的损伤。 23.强心苷的正性肌力作用的主要特点为:增加心肌收缩效能、降低衰竭心脏的耗氧量、增加衰竭心脏的输出量。 31.麻醉前给药东莨菪碱优于阿托品因为①_镇静;②_兴奋呼吸中枢 _③_抑制腺体分泌__。 37.巴比妥类药物随剂量的增大依次可出现镇静__、_催眠_、抗惊厥和_麻醉_等作用。 40.普萘洛尔的主要适应症是_抗高血压_、_抗心绞痛_和_抗心律失常__。 44.阿司匹林具有解热_、镇痛_、抗炎抗风湿等作用,这些机制均与抑制PG前列腺素合成有关。 45.硝酸甘油可用于治疗_各型心绞痛_ 和_急慢性心衰_。硝苯地平不宜用于劳累_型心绞痛。 51.四环素对_绿脓__杆菌、_伤寒杆菌、_结核__杆菌无效。 三、简答题: 1.毛果芸香碱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一)药理作用⑴对眼的影响: 1 缩瞳:兴奋瞳孔括约肌。 2 降低眼内压:虹膜拉向中心,根部变薄,前房角间隙变大,易于房水进入巩膜静脉窦循环。 3调节痉挛:睫状肌收缩,悬韧带放松,晶状体增厚,屈光度增加,视近物清楚,远物模糊 (2)对腺体:汗腺、唾液腺分泌增加。 (二)临床应用: ①青光眼:闭角型青光眼(充血性青光眼);开角型青光眼(单纯性青光眼) ②治疗虹膜睫状体炎:与扩瞳药阿托品交替使用。 ③口腔干燥(口服) 1

药物动力学模型 数学建模

药物动力学模型 一般说来,一种药物要发挥其治疗疾病得作用,必须进入血液,随着血流到达作用部位。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得过程称为药物得吸收,而借助于血液循环往体内各脏器组织转运得过程称为药物得分布。 药物进入体内以后,有得以厡型发挥作用,并以厡型经肾脏排出体外;有得则发生化学结构得改变--称为药物得代谢。代谢产物可能具有药理活性,可能没有药理活性。不论就是厡型药物或其代谢产物,最终都就是经过一定得途径(如肾脏、胆道、呼吸器官、唾液腺、汗腺等)离开机体,这一过程称为药物得排泄。有时,把代谢与排泄统称为消除。 药物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就就是研究药物、毒物及其代谢物在体内得吸收、分布、代谢及排除过程得定量规律得科学。它就是介于数学与药理学之间得一门新兴得边缘学科。自从20世纪30年代Teorell为药物动力学奠定基础以来,由于药物分析技术得进步与电子计算机得使用,药物动力学在理论与应用两方面都获得迅速得发展。至今,药物动力学仍在不断地向深度与广度发展。药物动力学得研究方法一般有房室分析;矩分析;非线性药物动力学模型;生理药物动力学模型;药物药效学模型。下面我们仅就房室分析作一简单介绍。 为了揭示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及排泄过程得定量规律,通常从给药后得一系列时间(t) 采取血样,测定血(常为血浆,有时为血清或全血)中得药物浓度( C );然后对血药浓度——时间数据数据(C ——t数据)进行分析。

一一室模型 最简单得房室模型就是一室模型。采用一室模型,意味着可以近似地把机体瞧成一个动力学单元,它适用于给药后,药物瞬间分布到血液、其它体液及各器官、组织中,并达成动态平衡得情况。下面得图(一)表示几种常见得给药途径下得一室模型,其中C代表在给药后时间t 得血药浓度,V代表房室得容积,常称为药物得表观分布容积,K代表药物得一级消除速率常数,故消除速率与体内药量成正比,D代表所给刘剂量。 图(a)表示快速静脉注射一个剂量D,由于就是快速,且药物直接从静脉输入,故吸收过程可略而不计;图(b)表示以恒定得速率K,静脉滴注一个剂量D;若滴注所需时间为丅,则K=D/丅。图(c)表示口服或肌肉注射一个剂量D,由于存在吸收过程,故图中分别用F与 K代表吸收分 数与一级吸收速率常数。 1、快速静脉注射 在图(a)中所示一室模型得情况下,设在时间t,体内药物量为x,则按一级消除得假设,体内药量减少速率与当时得药量成正比,故有下列方程: dx Kt dt(5、1) 快速静脉注射恒速静脉滴注口服或肌肉注射 K F 0K

药理学考试重点总结

*作用:指药物在治疗时,机体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反应。 *毒性反应:指药物剂量过大或蓄积过多时机体发生的危害性反应。 *后遗效应: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 *特异质反应:少数病人对某些药物反应特别敏感,反应性质也可能与常人不同,但与药物固有药理作用基本一致,反应程度与剂量成正比。 *停药反应:指长期用药后突然停药,原有疾病的加剧。 *治疗指数(TI):药物LD50/ED50或TD50/ED50的比值,称为治疗指数。治疗指数大的药物相对治疗指数小的药物安全。 *首关消除:某些药物在通过胃肠壁和肝时可被酶代谢失活,使进入体循环的药物量减少。*物利用度:指药物经过吸收并经首关消除后进入体循环的相对份量和速率。 *观分布容积(Vd):指药物吸收达到平衡或稳态时,体内药物总量(A)按血药浓度(C)推算,理论上应占有的体液容积。 *清除率:指单位时间内能把多少容积血中的某药全部清除 *消除半衰期:又称血浆半衰期,指血药浓度降低一半所需的时间 *耐受性:指在多次连续用药后,机体对药物的反应性逐渐降低,需增加剂量才能保持药效。*耐药性:指病原体或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降低,又称抗药性 *药物依耐性:反复使用某些药物后,使病人产生一种强烈渴求用药的欲念,强迫反复连续用药,其目的是感受药物的精神效应或避免停药所引起的难以忍受的痛苦,常可对该药产生耐受性。 *抗菌谱:指抗菌药的抗菌范围,称为抗菌谱 *抗菌后效应:指细菌与抗菌药物短暂接触,当抗菌药物浓度下降,低于MIC或消失后,细菌生长仍受到持续抑制的效应 *跨膜转运的方式:跨膜扩散,载体转运,滤过,胞饮等方式,主要经过(跨膜扩散)和(载体转运)方式 *离子障:离子型药物极性大,脂溶性低,不易通过细胞膜,而被限制在膜的一侧,称为~。 影响:在酸性尿中,非离子型药物增多,极易通过肾小管的细胞膜扩散而被再吸收。而在碱性尿中则相反,离子型药物增多,脂溶性降低,不易通过肾小管细胞膜的再吸收而迅速随终尿排泄。 ﹡:在酸性尿中,弱碱性药物解离多,排泄快,重吸收少;在酸性尿液中,酸性药物解离少,排泄少,重吸收多。 ★毛果芸香碱M受体激动剂 药理作用:(主要作用于眼和腺体) 1眼缩瞳,降低眼内压,调节痉挛, 2腺体使腺体分泌增多,以汗腺和唾液腺分泌增多最为明显 临床应用:1青光眼 2 虹膜炎 ★新斯的明易逆性抗胆碱酯酶药 药理作用:对骨骼肌的兴奋作用最强 临床应用:1重症肌无力2腹气胀和尿潴留 3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4可用于非去极化型骨骼肌松弛药注意:可用于筒箭毒碱过量时的解毒作用,,琥珀胆碱过量不能用该药。 ★有机磷中毒机制:有机磷酯类进入机体后,分子中亲电子性的磷原子与胆碱酯酶的酯解部位丝氨酸的羟基牢固结合,生产难以水解的磷酰化胆碱酯酶,结果使胆碱酯酶失去水解乙酰胆碱的能力,造成乙酰胆碱在体内大量的积聚,引起一系列中毒症状。包括M样症状,M 样症状,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生物药剂学与药代动力学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以下关于生物药剂学的描述,正确的是 A.剂型因素是指片剂、胶囊剂、丸剂和溶液剂等药物的不同剂型 B.药物产品所产生的疗效主要与药物本身的化学结构有关C.药物效应包括药物的疗效、副作用和毒性 D.改善难溶性药物的溶出速率主要是药剂学的研究内容 2. K+、单糖、氨基酸等生命必需物质通过生物膜的转运方式是A.被动扩散 B.膜xx转运 C.主动转运D.促进扩散 E.膜动转运 3.以下哪条不是主动转运的特点 A.逆浓度梯度转运 B.无结构特异性和部住特异性 C.消耗能量D.需要载体参与 E.饱和现象 4.胞饮作用的特点是 A.有部位特异性 B.需要载体 C.不需要消耗机体能量D.逆浓度梯度转运

E.以上都是 5.药物的主要吸收部位是 A.胃B.小肠 C.大肠D.直肠 E.均是 6.药物的表观分布容积是指 A.人体总体积B.人体的体液总体积 C.游离药物量与血药浓度之比D.体内药量与血药浓度之比E.体内药物分布的实际容积 7.当药物与蛋白结合率较大时,则 A.血浆中游离药物浓度也高 B.药物难以透过血管壁向组织分布 C.可以通过肾小球滤过 D.可以经肝脏代谢 E.药物跨血脑屏障分布较多 8.药物在体内以原形不可逆消失的过程,该过程是 A.吸收 B.分布 C.代谢 D.排泄 E.转运

9.药物除了肾排泄以外的最主要排泄途径是 A.胆汁 B.汗腺C.唾液腺 D.泪腺E。呼吸系统 10.可以用来测定肾小球滤过率的药物是 A.青霉素 B.链霉素C.菊粉 D.葡萄糖 E.乙醇 11.肠肝循环发生在哪一排泄中 A.肾排泄B.胆汁排泄C.乳汁排泄 D.肺部排泄 E.汗腺排泄 12.最常用的药物动力学模型是 A.隔室模型 B.药动一药效结合模型 C.非线性药物动力学模型 D.统计矩模型 E.生理药物动力学模型 13.药物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哪一种变化规律 A.药物排泄随时间的变化

制药前沿生理药动学模型PBPK取经记

制药前沿生理药动学模型PBPK取经记 近几年,不管是在新药研发还是仿制药研究中生理药动学模型PBPK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FDA[I1] ,EMA[I2] ,CFDA, 日本厚生省及各大制药企业都引入建模与模拟工具加速药物研发效率[I3]。许多科研人员反馈PBPK是非常复杂的模型[I4],经常在国际会议上听闻,但感觉很难上手。我们特访谈了几位专家及最近在使用PBPK模型的同行的心得体会,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美国Michael B. Bolger教授可谓PBPK建模的行家里手,发表的相关文章达到50多篇。 记者:Michael您是哪年开始接触并专研PBPK模型的 Michael:我从1999年开始学习PBPK模型,到今年刚好15年了。 记者:您觉得PBPK对制药研发的意义何在? Michael:Predictions prior to in vivotesting, mechanistic absorption, distribution, metabolism, excretion, and DDIpredictions. Population simulations and more mechanistic scaling forpreclinical to human and adult to pediatric 记者:您觉得怎样可更快更好地熟悉PBPK模型? Michael:先阅读相关的综述文献,更关键的是自己要着手去搭建模型、优化模型,如你没有编程经验,你最好使用类似GastroPlus这样的商业软件[I5]进行模型搭建;同时多跟你的同行做交流。 任洪灿,Ph.D. 现任和记黄埔医药(Hutchison Medi Pharma)高级研究员。作为DMPK项目代表,支持多个靶向性抗肿瘤药物的临床前和临床方面的DMPK工作,并负责多个项目的建模和模拟方面的工作。 记者:您觉得PBPK模型对新药研发具体有哪些意义? 任:PBPK对于新药研发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应用在新药研发的各个阶段。在新药研发早起screening阶段,由于在体数据不足,对于各有特色的化合物存在难以取舍的问题。此时可以将各个体外数据整合在PBPK模型中,定量对在体甚至是人体PK进行预测,根据药理和毒理对PK的要求来评价哪些化合物的PK特性更适合该项目,予以重点关注。随着研发的不断推进,重点关注的化合物获得越来越详尽的体内外DMPK特性,此时可以进一步优化PBPK模型,通过比较前后模型的差异,一方面可以深入了解化合物DMPK特性,从而清楚在进一步的探索中,应该把精力重点放在ADME的哪个环节。另外一方面,可以基于优化的PBPK模型对下一步试验结果进行预测,有利于辅助下一步试验设计。当获得足够的临床前DMPK资料,可以进一步对人体PK进行预测,参与制定临床人体首次剂量的设定。进入新药研发临床阶段,PBPK模型得到进一步的验证和优化。基于该模型,通过适当假设,可以对不同剂量、不同剂型、不同给药方式、不同疾病状态、不同人群等PK进行预测。更可以对DDI进行适当假设和预测。在某些情况下,预测结果可以豁免一定的临床试验。无疑,PBPK模型对于新药研发来说是一个重要工具,是基于模型研发策略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可以帮助新药研发提高对药物DMPK的认识,辅助试验设计,缩短试验周期,降低研发成本。 记者:目前PBPK模型的不足在哪里? 任:较常用的NCA(非房室模型)和房室模型而言,PBPK模型要复杂很多。对于考虑群体变异的PBPK模拟,PBPK模型预测耗时很长,对计算要求高。PBPK涉及参数多,缺少足够DMPK 知识背景容易陷入玩弄数学游戏的怪圈。虽然PBPK模型看起来已经非常完善,但事实上扔有许多空白:如转运体在各种属、各组织器官的表达尚未清晰。醛氧化酶在各种属各组织器官的表达也尚未清晰。PBPK已经非常复杂,但仍然不足以对体内的复杂DMPK过程加以详尽描述:

药物毒理学重点复习知识总结

药物毒理学简答总结 第三章 一、简述肝损伤的类型及主要代表药 1.肝细胞死亡:对乙酰氨基酚、烷化剂 2.脂肪肝:丙戊酸、四环素 3.小管胆汁淤积:第一代头孢菌素、环孢素 4.胆道损害:亚甲基二本胺 5.肝纤维化:甲氨蝶呤、维生素A 6.血管损伤:达卡巴嗪 7.过敏性肝炎:氯丙嗪、氟烷 8.肝肿瘤:雄激素类、亚硝酸盐 二、肝脏是药物毒性靶器官的原因 1.血供丰富(1.5L/min)2双重血供(门静脉2/3) 3.肝脏是重要代谢器官 4.肝血窦结构特殊 5.胆汁形成排泄 三、简述肝损伤的类型和主要代表药 第四章 一、.药物引起肾脏损伤的类型有哪些 ①性肾小管坏死 药物:氨基糖苷类、一、二代头孢、多粘菌素、过量阿司匹林、过量对乙酰氨基酚、金属离子、两性霉素B、麻醉药 ②小球肾炎和肾病综合征 药物:非甾体类抗炎药、锂盐、含巯基药物、阿霉素、丝裂霉素C、金属、汞制剂、吲哚美素、保泰松、利福平、磺胺类、海洛因 ③质性肾炎 药物:青霉素、头孢菌素类、氨基糖苷类、利福平、非甾体抗炎药、磺胺类、普萘洛尔、干扰素等 ④阻性肾脏衰竭(原因:结晶在肾小管沉积)药物:呋塞米、抗癌药、磺胺类 ⑤疮样综合征圈6其它:锂盐 药物:异烟肼、普鲁卡因胺、甲基多巴、苯妥英钠、氯丙嗪、利血平、奎尼丁、金制剂

二、肾是药物毒性靶器官的原因 1.血流丰富 2.肾小管浓缩 3.尿液PH变化 4.也可进行生物转化 5.免疫复合物易沉着 第五章 一、请例举临床上常见的心血管毒性药物 抗心律失常药: 奎尼丁,利多卡因等,是心脏传导速率减慢,早期心律失常,心动过缓,传导阻滞等; 洋地黄毒苷,地高辛等影响动作电位延续时间,AV传导减慢; 儿茶酚胺类药物如多巴酚丁酚,扎莫特罗等导致心动过速,心肌细胞死亡; 支气管扩张药:如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等导致心动过速; 抗肿瘤药:如多柔比星等导致心肌病,心力衰竭; 抗病毒药:如利巴韦林等导致心肌病。 二、药物对心血管损伤类型 1.心力衰竭 2.心律失常(冲动形成异常冲动传导异常) 3.心肌炎与心肌病 4.心包炎 5.心脏瓣膜病 6.高血压 7.低血压8.血管炎 三、.药物对心血管系统的毒性作用的机制有哪些 ①干扰离子通道和离子稳定:干扰Na离子通道、K离子通道、Ca离子通道、影响细胞内Ca 离子稳定 ②改变冠脉流量和心肌能量代谢 ③细胞凋亡与坏死,可诱导心肌凋亡药物:可卡因、罗红霉素、异丙肾上腺 第六章 一、试述药物对呼吸系统的毒性作用 1、呼吸抑制 (1)吗啡:急性中毒致死的主要原因 (2)巴比妥类:抑制呼吸中枢 (3)筒箭毒碱:阻断呼吸及神经肌肉接头的N2受体,引起呼吸麻痹。 2、哮喘 (1)解热镇痛抗炎药:某些哮喘患者服阿司匹林或其他解热镇痛抗炎药后可诱发哮喘,称为“阿司匹林哮喘”。 (2)β-受体阻断药:阻断支气管平滑肌上β2受体,导致支气管收缩,引发哮喘。 (3)拟胆碱药:毛果芸香碱、乙酰胆碱等可兴奋支气管平滑肌上的M受体,导致支气管收缩,引发哮喘。 (4)麻醉性药物:氯胺酮、普鲁卡因胺、利多卡因可引起支气管痉挛,引发哮喘(5)其他:青霉素、头孢、磺胺类、喹诺酮类、多粘菌素B、新霉素、四环素等抗菌药,疫苗、抗毒素、血清等生物制品(机制:1型变态反应)

群体药代动力学解读

发布日期2007-11-01 栏目化药药物评价>>综合评价 标题群体药代动力学(译文) 作者康彩练 部门 正文内容 审评四部七室康彩练审校 I.前言 本指南是对药品开发过程中群体药代动力学的应用制定建议,目的是帮助确定在人群亚组中药品安全性和疗 效的差异。它概述了应当用群体药代动力学解决的科学问题和管理问题。本指南讨论了什么时候要进行群体 药代动力学研究和/或分析;讨论了如何设计和实施群体药代动力学研究;讨论了如何处理和分析群体药代动 力学数据;讨论了可以使用什么样的模型验证方法;讨论了针对计划申报给FDA的群体药代动力学报告,怎 样提供恰当的文件。虽然本行业指南中的内容是针对群体药代动力学,但是其中讨论的原则也同样适用于群 体药效学研究和群体毒代动力学研究2。 由于对药品在人群亚组中的安全性和疗效的分析是药品开发和管理中一个发展迅速的领域,所以在整个药品 开发过程中,鼓励主办者和FDA审评人员经常沟通。 制药行业科学家和FDA长期以来一直对群体药代动力学/药效学在人群亚组中药品安全性和疗效分析方面的 应用感兴趣[1]。在FDA的其他指南文件(包括“进行药品临床评价时一般要考虑的问题”(General Considerations for the Clinical Evaluation of Drugs) (FDA 77-3040))中和在国际协调会议(ICH)指南(包 括“E4支持药品注册的剂量-效应资料”(E4 Dose-Response Information to Support Drug Registration)和“E7 支持特殊人群的研究:老年医学”(E7 St udies in Support of Special Populations: Geriatrics))中,对这个主 题制定了参考标准3。这些指南文件支持使用特殊的数据收集方法和分析方法,例如群体药代动力学方法(群 体PK方法),作为药品开发中药代动力学评价的一部分。 1本指南由药品评审和研究中心(CDER)医药政策协调委员会临床药理学部群体药代动力学工作组与食品 药品监督管理局生物制品评审和研究中心(CBER)合作编写。本指南文件反映了当前FDA对药品评价中的 群体药代动力学的考虑。它不给任何人也不代表任何人创造或赋予任何权力,也不约束FDA或公众。如果其 他措施满足适用法令、法规或两者的要求,那么也可采用其他措施。

药理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1、药物:能影响机体的生化过程、生理功能及病理状态,用于治疗、诊断、预防疾病和计划生育的化学物质 药理学:研究药物与机体(含病原体、肿瘤细胞)间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一门科学 研究内容:①药物效应动力学,简称药效学 ②药物代谢动力学,简称药动学 2、药物的特异性和选择性 选择性高,影响机体的少数几种功能,针对性强,不良反应少 药物作用的双重性 (1)治疗作用 (2)不良反应①副作用:药物在治疗时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反应 ②毒性反应:用药剂量过大或蓄积过多时反应的危害性反应 3、药物的量—效反应 量—效关系:在一定范围内药物药理效应的强弱与剂量大小或浓度高低呈一定比例关系,因药理效应与血液浓度更密切,故也常称浓度—效应关系 量反应:药理效应的强弱呈连续性量的变化,可以用数量表示者,有可测定的数据值 质反应:药理效应不能定量,仅有质的差别,只有阳性或阴性,全或无之分 (纵坐标同为效应强度) 量—效关系的药效学参数 效能:药物所能产生的最大效应 效价强度:引起一定效应时所需剂量的大小,常用50%最大效应剂量来表示 【效价强度部分取决于药物与受体的亲和力及药物—受体偶联产生反应的效应】 (临床择药用效能分级) 半数有效量(半数有效浓度):能引起50%的效应(量反应)或50%阳性反应(质反应)的剂量或浓度 半数致死量:能引起半数动物死亡的剂量,LD50 越大,药物毒性越小,LD50常用于临床前药理研究检测药物毒性的大小 4、作用于受体的药物分类 激动药:对受体既有亲和力又有内在活性的药物,他们与受体结合并激活受体而产生效应 拮抗药:对受体有较强的亲和力而无内在活性的药物,它能占据受体而妨碍激动药与受体结合和效应的发挥 5、受体调节 向上、下调节:若受体脱敏和受体增敏只涉及受体数量的变化,数量降低称向下调节,数量增加称向上调节 6、被动转运:药物顺着生物膜两侧的浓度差,从高浓度侧向低浓度的扩散转运

药代动力学12 第九章 药代动力学与药效学动力学结合模型

药代动力学12 第九章药代动力学与药效学动力学结 合模型 第九章药代动力学与药效动力学结合模型第一节概述 药代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 PK)和药效动力学(Pharmacodynamics,PD) 是按时间同步进行着的两个密切相关的动力学过程,前者着重阐明机体对药物的 作用,即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及其经时过程;后者描述药物对 机体的作用,即效应随着时间和浓度而变化的动力学过程,后者更具有临床实际 意义。传统的药效动力学主要在离体的水平进行,此时药物的浓度和效应呈现出 一一对应的关系,根据药物的量效关系可以求得其相应的药效动力学参数,如亲 和力和内在活性等。但药物的作用在体内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因而其在体内的 动力学过程较为复杂。以往对于药动学和药效学的研究是分别进行的,但实际上 药动学和药效学是两个密切相关的动力学过程,两者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内在联 系。 早期的临床药动学研究通过对治疗药物的血药浓度的监测(Therapeutic

Drug Monitoring, TDM)来监测药物效应变化情况,其理论基础是药物的浓度和 效应呈现出一一对应的关系,这一关系是建立在体外研究的基础之上的,这里所 说的浓度实际上是作用部位的浓度,但在临床研究中我们不可能直接测得作用部 位的药物浓度,因而常常用血药浓度来代替作用部位的浓度。随着药代动力学和 药效动力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逐渐发现药物在体内的效应动力学过程极为复 杂,其血药浓度和效应之间并非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出现了许多按传统理论无 法解释的现象,如效应的峰值明显滞后于血药浓度峰值,药物效应的持续时间明 显长于其在血浆中的滞留时间,有时血药浓度和效应的曲线并非像在体外药效动 力学研究中观察到的 S形曲线,而是呈现出一个逆时针滞后环。进一步研究发现 血药浓度的变化并不一定平行于作用部位药物浓度的变化,因而出现了上述的一 些现象,所以在体内不能用血药浓度简单地代替作用部位的浓度来反映药物效应 的变化情况。针对上述问题 Sheiner 等人于 1979年首次提出了药动学和药效学结 合模型,并成功地运用这一模型解释了上述的现象。药动学和药效力学结合

初级药师考试复习专业技术知识(药动学)

第三节药动学 三、 药 动 学 1.药物的体内过程 药物跨膜转运的方式,药物的吸 收、分布、排泄及其影响因素、 血浆蛋白结合率和肝肠循环的 概念、常见P450酶系及其抑制 剂和诱导剂 熟练掌握 2.药物代谢动力学 药动学基本概念及其重要参数 之间的相互关系:药-时曲线下面 积、生物利用度、达峰时间、药 物峰浓度、消除半衰期、表观分 布容积、消除率等 掌握 主要研究内容为两部分: 药物的体内过程(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 药物浓度在体内随时间变化的速率过程 一、药物的体内过程 药物从进入机体至离开机体,可分为四个过程: 简称ADME系统→与膜的转运有关。 (一)药物的跨膜转运:

※药物在体内的主要转运方式是被动转运中的单纯扩散! 1.被动转运——简单扩散 (1)概念:指药物由浓度高的一侧向浓度低的一侧扩散,以浓度梯度为动力。(2)特点:①不消耗能量 ②不需要载体 ③转运时无饱和现象 ④不同药物同时转运时无竞争性抑制现象 ⑤当膜两侧浓度达到平衡时转运即停止 (3)影响简单扩散的药物理化性质(影响跨膜转运的因素) ①分子量分子量小的药物易扩散; ②溶解性指药物具有的脂溶性和水溶性 脂溶性大,极性小的物质易扩散; ③解离性非离子型药物可以自由穿透,离子障是指离子型药物被限制在膜的一侧的现象。 ※药物的解离程度受体液PH值的影响 (4)体液PH值对弱酸或弱碱药物的解离的影响:

※pKa的含义: 当解离和不解离的药物相等时,即药物解离一半时溶液pH值。 每一种药物都有自己的pKa。 从公式可见,体液PH算数级的变化,会导致解离与不解离药物浓度差的指数级的变化,所以,PH值微小的变动将显著影响药物的解离和转运。 最佳选择题 一个pKa=8.4的弱酸性药物在血浆(pH=7.4)中的解离度为 A.10% B.40% C.50% D.60% E.90% 『答案解析』pH对弱酸性药物解离影响的公式为:10 pH-pKa=[解离型]/[非解离型],即解离度为10 7.4-8.4=10-1=0.1 ※总结:体液PH值对药物解离度的影响规律: ◇酸性药物在酸性环境中解离少,容易跨膜转运。 达到扩散平衡时,主要分布在碱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