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之我见周晓燕

课改之我见周晓燕
课改之我见周晓燕

低年级如何实施课改之我见

各位领导和广大老师们:你们好!

今天很有幸在此向大家谈谈我的教学成长经历和体会。我想,其实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是一直默默无私的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年华,在教学活动中都有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今年我代一年级语文,有收获的快乐,也有失败的困惑,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认为应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此,我也想借此会和各位前辈进行交流、学习和探讨,希望各位领导和前辈能不吝赐教。

随着新课标的强力推进,对于在新课标、新形势下如何进行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众说纷纭。"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理念适应了新课标的要求,顺应了时代的潮流,成为了改革传统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法宝。作为一位工作在第一线的农村低年级语文教师,结合低年级儿童天真、活泼、好动、爱表现、求知欲强这一特点,我尝试着用一种“快乐的教学法”进行教学,使学生在快乐的学习中提高语文素养,让课堂更加生动活泼。所谓“快乐的教学法”就是寓教于乐,不加重学生的负担,开发学生的能力与潜力,把课堂变成学习的乐园,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主动获取知识。然而,教师作为教学中的主导人物,怎样才能使孩子们在语文的自由王国中快乐飞翔呢?在这里,谈谈我的一些看法。

一、把微笑带进课堂

“微笑是教师职业的需要”。教师推门走向讲台,就像演员出幕走向舞台一样,应立即进入角色。无论在生活中遇到什么不愉快的事情,决不能将其情绪带进教室,若将不愉快的情绪传染给学生,注定这节课会失败。教师微笑的面容、亲切的目光,不仅可以消除师生间的鸿沟,缩短师生间情感的距离,还可以给课堂定下一个愉快而安详的基调,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心理环境。

二、精心设计好导入课

俗话说“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课堂导入的环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诱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整堂课的教学效果。课堂导入的方法有很多,如插图导入、对联导入、谜语导入、故事导入、影视导入、赏物导入、音乐导入、创设情景导入、设置悬念导入……不管采用哪种方法,只要能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强烈的兴趣就行。

例如小学一年级下册《胖乎乎的小手》的教学,我曾经设计过多种教学导入方案,一是谈话法导入;二是儿歌《我有一双小小手》导入;三是谜语与挂图导入等,但总觉得不能完美体现教学内容,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反复实践,我选择了“看手――画手――夸手”的导入方案,先让学生伸出小手感知“胖乎乎”,在画手的过程中板书“胖乎乎”,加深对词义的理解,在夸手中实现对教学的拓展,这样贴近学生生活,层层推进,让学生感到有滋有味,很快就进入了自主、快乐的学习环境。

三、开展多种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学习效果就会事半功倍,学起来就会轻松而有成效。但是学习兴趣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所得,其主要在于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能创造性地学习,最终达到优化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

1.把竞赛、游戏引进课堂,激发学生的兴趣。

儿童心理学实验表明,儿童集中注意的时间非常短,特别是低年级的孩子,一节课有效注意的时间一般只能保持十几分钟,因此,要求他们一节课老老实实地坐四十分钟是不可能的。抓住低年级儿童好动这一天性,适当地把游戏引进课堂,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中动静结合,既有节奏,又有乐趣,让大脑始终保持一种比较兴奋的状态,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我采用接龙游戏、生字开花、开小火车、四人小组活动等等来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2.引导孩子发现知识的内在联系,轻松愉快地掌握学习方法。

我认为知识是不应灌输给孩子们的,而应引导孩子们去发现它们,独立地去掌握它们。例如在第二册识字4的教学中,课一开始,我把课文的插图展示在孩子们面前,他们顿时惊呆了,欢呼起来:“哇!好美的一幅画啊!”我笑着问:“夏天到了,你们最喜欢什么呢?”孩子们争先恐后地抢着回答。这种情景创设方式抓住了孩子们的心,我很高兴。接着,我又提出一个问题:“你们知道夏天有些什么花吗?”孩子们说:“葵花、茉莉花、荷花……”我立即在黑板上板书这些花名,接着抓住机会引导他们寻找规律。孩子们通过小组讨论,发现这些字都有“草”字头,与植物有关,有的孩子还领悟到了形声字的识字方法。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都希望自己是一个研究者、发现者。他们在掌握学习方法、独立识字的同时,也获得了学习所带来的快乐。

3.启发想象,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思考的快乐。

思考,并不是一件困难与痛苦的事,而是一件容易与快乐的事,它可以带给学生更多的喜悦。不管在什么时代,“思考”和“想象”都是人类心理活动的根源。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给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激发学生“思考”和“想象”的热情。如我在教学《司马光》一文时,就给学生留了一个思考题:如果司马光当时没有石头可用,大家想想还有什么好办法可以救人?结果,孩子们想出了很多办法。这不仅开拓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且让他们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

四、优化作业设计,减轻学生负担

语文课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作业应在大量实践中逐渐掌握、运用语文规律。但是在新课程改革中,要求给学生“减负”,这就不能像传统教学那样,给学生布置大量的课后作业。因此,在作业上我精心设计,让作业成为学生自我表现,超越自我,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个平台,留给学生想象的空间,留给学生思考的余地,让学生自主探究、体验。

总而言之,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奥的学问,课堂教学效果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低年级语在课改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问题,但我会继续努力,克服困难,勇于创新,大胆探索,使孩子们快乐地学习、健康地成长。我们所从事的是一个影响人的一生的、值得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只有独具慧眼,才能发现每个孩子身上的潜能,才会看到每个学生都是一朵含苞待放的、美丽的花朵!

新课改下的数学教学之我见

新课改下的数学教学之我见 发表时间:2016-07-06T17:13:59.907Z 来源:《教育学》2016年5月总第100期作者:仝愿旗[导读] 探究学习是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目的,而合作学习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有效途径。 陕西省西安市户县渭丰初中710301 摘要:新课程改革积极倡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引导学生互相启发、共同探究。自主学习是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基础和前提,探究学习是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目的,而合作学习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数学课堂小组合作新课改新课改下课堂教学从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向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转变,使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和相应的思想与方法。针对这些变化,教学时教师应善于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努力改变传统的单一的学习方式。 课程改革倡导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而合作学习首先要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教师应根据班内的实际,有意识地将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学生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进行分组,成员之间要有明确分工,落实具体任务,每人担任不同的角色。其目的是为了在学生的合作过程中做到组内合作、组间竞争,让每个学生在合作中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组内学生的探究和互助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让学习困难的学生在互相帮助中不断提升,让学习优良的学生也能获得自信。 合作学习是在学生个体解决某个数学问题时遇到困难,所以要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积极思考的空间,随时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引导学生如何交流、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如何区分别人的优缺点。教师要始终作为小组合作学习的设计者和引导者,教给学生小组合作的方法,提高小组合作的质量。 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不能过于简单,要有利于集体研究,促进学生动脑,主动探究数学知识。在探究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勇于创新。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要通过动手、动脑、动口来促使学生寻找事物之间的联系,抓住本质。 我就用《正比例函数》一节的授课过程为例来谈一谈吧。这节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能够通过画正比例函数图像,掌握正比例函数的性质。以前我们大多数教师在上这节课的时候都是老师作一个示范,画一个正比例函数图像,然后让学生照着画两三个图像,然后就总结正比例函数的性质:正比例函数图像是一条直线。我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没有这样做。我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学生一个正比例函数解析式,让学生自己画出图像。画完后在组内交流,看看各自的图像的异同点,组内总结出规律之后,小组之间再交流,最后达成共识。全班几十个学生,每人画一个图像,那就画出了几十个图像,这远比画上几个图像有说服力,问题会更具有一般性。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了对正比例函数图像性质的学习,印象会非常深刻,我让学生总结正比例函数的图像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问他们有没有简单的画法,学生很容易找出了两点法画正比例函数图像的方法。 我在这节课中很少说话。我从讲台上走到学生中间去,在组间巡视,对各个小组的合作进行观察和介入,对各小组合作的情况做到了心中有数;同时,还针对学生合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合作技巧,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对合作交流中偏离主题或遇到困难的小组提供及时的点拨;对完成任务的小组进行检查;对小组成员的各司其职进行监督…… 我想,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探究时间,不要在学生还未得出结论之前就打断学生。本节课,我就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自己画图,然后小组交流得出正比例函数的性质,与传统的授课形式相比,表面上好像浪费了很多时间,课堂密度也小了许多,但我相信,这节课的效率要比教师讲授高得多。 我们教育工作者应树立相信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思想,努力把“讲堂”转变为“学堂”,改变学生学习不活跃、教而不学的状态,培养学生在目标引导下“先学”、“自学”、“互学”,增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为中学数学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与实践,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思路,转变自己的角色和教学行为,才能跟上新课程的步伐,提升数学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坦合作学习的理念和实践。 [2]王坦合作学习——原理与策略。 [3]沈权现代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探索。

课改之我见周晓燕

低年级如何实施课改之我见 各位领导和广大老师们:你们好! 今天很有幸在此向大家谈谈我的教学成长经历和体会。我想,其实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是一直默默无私的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年华,在教学活动中都有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今年我代一年级语文,有收获的快乐,也有失败的困惑,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认为应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此,我也想借此会和各位前辈进行交流、学习和探讨,希望各位领导和前辈能不吝赐教。 随着新课标的强力推进,对于在新课标、新形势下如何进行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众说纷纭。"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理念适应了新课标的要求,顺应了时代的潮流,成为了改革传统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法宝。作为一位工作在第一线的农村低年级语文教师,结合低年级儿童天真、活泼、好动、爱表现、求知欲强这一特点,我尝试着用一种“快乐的教学法”进行教学,使学生在快乐的学习中提高语文素养,让课堂更加生动活泼。所谓“快乐的教学法”就是寓教于乐,不加重学生的负担,开发学生的能力与潜力,把课堂变成学习的乐园,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主动获取知识。然而,教师作为教学中的主导人物,怎样才能使孩子们在语文的自由王国中快乐飞翔呢?在这里,谈谈我的一些看法。 一、把微笑带进课堂 “微笑是教师职业的需要”。教师推门走向讲台,就像演员出幕走向舞台一样,应立即进入角色。无论在生活中遇到什么不愉快的事情,决不能将其情绪带进教室,若将不愉快的情绪传染给学生,注定这节课会失败。教师微笑的面容、亲切的目光,不仅可以消除师生间的鸿沟,缩短师生间情感的距离,还可以给课堂定下一个愉快而安详的基调,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心理环境。 二、精心设计好导入课 俗话说“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课堂导入的环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诱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整堂课的教学效果。课堂导入的方法有很多,如插图导入、对联导入、谜语导入、故事导入、影视导入、赏物导入、音乐导入、创设情景导入、设置悬念导入……不管采用哪种方法,只要能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强烈的兴趣就行。 例如小学一年级下册《胖乎乎的小手》的教学,我曾经设计过多种教学导入方案,一是谈话法导入;二是儿歌《我有一双小小手》导入;三是谜语与挂图导入等,但总觉得不能完美体现教学内容,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反复实践,我选择了“看手――画手――夸手”的导入方案,先让学生伸出小手感知“胖乎乎”,在画手的过程中板书“胖乎乎”,加深对词义的理解,在夸手中实现对教学的拓展,这样贴近学生生活,层层推进,让学生感到有滋有味,很快就进入了自主、快乐的学习环境。

最新农村小学科学教学之我见新课改下农村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之我见

思想品德教育在小学教育中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多年以来,学校一直以“德育为首、五育并举”为办学宗旨。而在农村学校教育的实际当中,思想品德教育的途径却有限,如要求的社会实践、参观、观摩科技馆等等活动,在农村,受各方面因素制约,不能一一实现,最为常用也是最主要的途径就是课堂教学。这样一来,如何提高农村思想品德教学的效果便成为一个核心问题。 如何才能在品德课教学中提高德育效果呢?本人在这几年的农村思想品德教学实践中作了一些探索。 一、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 一方面,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要求我们农村教师在思品教学过程中,摒弃传统教学中“备课时以教材为中心,上课时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要渗透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教师要围着学生转,要主动研究学生在道德认识上出现的问题和困惑,善于把握思品教育过程中学生反映出来的思想火花,帮助学生能够尽可能地得到充分的发展。 如我班有一名学生受家庭等因素的影响非常调皮,有一次他上到课桌上玩,我批评了他,说:“你胆子这么大,桌子也敢上,”就过去了,事后该生却在学生中说,任老师胆子太小,连桌子都不敢上,听后我非常生气,想在思想品德课上好好的收拾他,但在课堂上,我放给学生自己讨论,通过学生互评,使该生自己认识到了错误。 另一方面,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正确处理好两个关系:教材与教学内容的关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我的观点是:1、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相结合,因为德育如果失去了学生的认同感,其本身也就失去了教育的意义。 如我在教学《家乡的物产多有多》时没有过多的讲解课本中的物产:丝绸、白玉等等,而是让学生自己寻找家乡农村的物产,结果学生找了好多,从而完成了教学目标2、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在思品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要懂得教师是学生思想教育的指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是通过其主体性的发挥,引导学生品德的发展,是学生主体性得到不断提升的保障。 因此,要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的主体性,无论是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还是离开了教师的主体性,或者两者的主体性张扬得不合理,势必会回到传统的灌输或放任自流上去,就会和新课程标准背道而驰。也就不能发挥学生应有的思想认识,和好的教育效果。 二、注重学生品德认识形成的过程 正如有位学者说“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是学生在认识需要的基础上主动内化的结果,而非强行灌输的产物”因而,学生在道德品质形成的过程中,会结合自己原有的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通过教

教学论文:浅谈新课改之我见

浅谈新课改之我见 新课改的全称是新一轮教育课程改革,自从建国以来我国已经有过很多次课改,在上个世纪末,中央和国务提出“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口号。新课改的主要目的就是在21世纪构建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XX年9月,石阡县全面推进“生态心课堂”教学改革,成为课堂教学改革试点县之一。三年来,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反思、改进、巩固、提升,其过程有困惑,有徘徊,也有不少收获和经验。在此与各位同仁共同探讨课堂教学改革的几点心得体会。 一、课堂教学改革的目标指向是什么? 课堂教学改革的目标指向就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提升育人质量。那么衡量“课堂教学效益”的标准是什么?概括起来就是“以学定教”,即以“学生获得知识的多少、提升能力的程度”来评定课堂教学的效益。也就是说,课堂教学效益的高低不再以教师讲得多精彩、多深刻为标准,而是学生学得怎样为标准。它强调关注课堂教学三维目标(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落实情况。学生不仅要达成理解、记忆知识的目标,更应达成知识迁移、运用,提升学生学科思维能力的目标,还要提升学生对学科与社会生活和生命价值的关系的理解程度。

二、课堂教学改革相对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改了什么,变了哪些? 1、教师角色的变化教师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导演)和学生学习活动的点评者(裁判),从课堂教学活动的主角变配角。教师在课堂上的职责主要是点评、点化、点拨,要学会“倾听”,要大胆“留白”,要围绕课堂目标开展丰富的课堂活动,做到“形散而神不散”,要散得开,收得拢。 2、学生角色的变化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由“被动”吸收变成主动参与,快乐参与,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体,教师要引导学生达成“我的课堂我作主”的思想。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所占时间和空间由少数变多数。学生在活动中感悟知识,训练思维,锤炼语言,提升表达能力。 3、学生学习活动形式的变化在传统课堂模式中,学生学习形式更多地表现为被动“听”,各自“练”。新课改的学习活动形式主要表现为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展示、合作学习、合作探究。教师的点评、点化、点拨穿插其中,生生互评与教师点评相互结合。 4、学生学习态度、习惯、方式的转变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让学生容易产生成就感,从而提升学科学习兴趣。通过学生课堂活动中的感悟、体验、展示,培育学科思维能力,明

新课改之我见

新课改之我见 发表时间:2010-09-10T13:22:13.200Z 来源:《现代教育科研论坛》2010第08期供稿作者:胡蓉 [导读] 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新课堂强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应渗透于教学过程的始终。 胡蓉(达县亭子小学四川达县 635000)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而提倡素质教育正是为了响应国家的教育方针。可素质教育怎么搞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素质,我们的教师都还在摸索中。最近几年,国家根据各级专家和广大教师的实践总结出,要实施素质教育最终还得落实到课堂上。国家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建设人才,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今后要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和能力才能在社会上立足和发展,我想这都是我们大家值得思考的问题。记得一本教育杂志上提到外国人到我们中国来看中国的教育,他们本是想来看看中国孩子是如何学的,可课堂上看的最多的却是老师的行为,听的最多的是老师的声音,老师在课堂上成了主体,学生是被动地接受。中国教师上课往往重视的是基础的,系统的,规范的知识传授。用的最多的教学方法是讲授法。学生主动参与的时间少,更别说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而西方课程文化重视的是孩子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终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前沿知识的学习,他们的课堂主体是学生,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他们认为应该把没问题的孩子教成有问题的孩子。而中国恰恰相反,教师总是想办法解决掉课堂上的所有问题。这两种不同的教育观导致培养出来的孩子大相径庭,中国大部分孩子虽然知识丰富,但缺乏创新,缺乏实践能力,学到的知识单一,思维空间狭窄。而美国的孩子在这方面就强于我们中国孩子。但美国孩子在知识方面的掌握不如中国。于是专家们就提出,能否把美国的教育与中国的教育融合一下,扬长避短,让学生能够全面发展,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所发展,让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能有持续地发展,这就成了我们素质教育的核心。当然,国家不改革考试制度,不改革对教师的考评制度,一切素质教育都是空谈,我们就不能放开手来搞课程改革。但我们已经看到,国家正在改革考试制度,连高考都部分课程实行学分制,对教师的考核也没有以前那么重视分数了。我认为这次改革迎来了我们新课程改革的春天。我们不能说没考到第一名的就不是好老师,也不能说考了第一名就一定是好老师,这种评价是不科学的。我们是人民教师,应该关注的是学生的发展,什么样的学生才能为国家所用,怎样教才能为他们今后的终生学习与发展提供帮助,我想这才是我们当老师应该思考的问题。幼儿园和小学阶段在一个人的成长中是最具有奠基作用的,学生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的习得,学习兴趣的培养,学习方法的获得,自信心的建立等等都是在小学阶段基本形成的。记的很多的名人,伟人问及给他的人生帮助最大的是谁,很多人都回答是他的幼儿园或小学老师,可见我们小学老师对孩子的影响该有多大。 1.那么新课程到底对我们的教法,学生的学法等提出了哪些要求呢?新课程改革究竟该改些什么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是我们老师应该具备的理念 1.1以生为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上课是一种动态生成,而不应照搬教案,教师备课要有弹性,要留有余地,不能将教案当成剧本,让教师唱主角。师生是民主平等的关系,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引路人。 1.2鼓励学生进行积极的探索,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开放学生的思维。当然,必须要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才能进行。 1.3教学过程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教学不再局限于某一单一的学科,不再受课堂与教材的限制,教师可以根据需要灵活处理教材。(比如,我们在教学语文《找春天》一课,我们完全可以把音乐课中的《嘀哩嘀哩》让学生唱出来,或通过录音放出来作为我们这堂课的导入部分。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孩子们的学习热情。)语文中可以有音乐,有美术,有历史等,其他科也一样。这样,学生的思维活跃了,思维空间打开了,知识面变的更宽了。我们的课堂应该成为生活化的课堂,教师可以从生活中挖掘相关的教学内容,学生也可以从生活中吸纳知识,能将已经学到的知识通过实践活动等方式运用到生活中去,做到活学活用。 1.4我们在课堂上不仅要关注知识与技能,还要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在课堂上要和谐统一与自然达成。 2.新课改对我们老师的要求提高了,我们必须要做到 2.1首先,我们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学应该变为我们和学生共同学习,共同去体验,感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 2.2帮助学生建构知识;我们教学生知识,不仅仅是让他学到知识,我们还要使他参与到这种知识建构的过程中来,引导学生自己去观察,去发现与思考,去尝试自己习得知识的过程,这种让学生自己去获得知识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终生学习的能力,将对他终生受益。 2.3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没有问题的课堂不能称之为成功的课堂。但是,是不是问题问的多就是成功的课堂呢?以往的课堂就是问的多问的细,学生的思维跟着老师一同走,老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我觉的这种课堂也不能算是成功的课堂。其实课堂上只需对那些主要的,关键的地方,学生的疑点,难点,需重点理解的地方提几个问题就够了,我们更多的是把思维的时间交给学生(比如,语文课堂上,针对一重点段,我们可以让学生自己谈谈,你读了这段有什么体会,感想,有什么想问的问题等,当然,这种问题意识的培养必须要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才能进行,而且一开始,学生不会自己去体会,感悟,教师可以引领他去感悟,去体会,教给他们一些提问题的方法与技巧。 2.4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新课堂强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应渗透于教学过程的始终。我们要通过多种方式去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引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对问题的主动探索。我们还应该在平时的教学中,给学生渗透情感教育,让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个性品质的培养等在教学中有所体现,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做一个全面健康发展的人。 总之,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教师必须要更新观念,不断学习,深入挖掘教材,转变自己的教法,学生的学法,培养出真正适合国家需要的建设者,接班人。

浅谈新课改之我见

浅谈新课改之我见 浅谈新课改之我见新课改的全称是新一轮教育课程改革,自从建国以来我国已经有过很多次课改,在上个世纪末,中央和国务提出“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口号。新课改的主要目的就是在21世纪构建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20XX年9月,石阡县全面推进“生态心课堂”教学改革,成为课堂教学改革试点县之一。三年来,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反思、改进、巩固、提升,其过程有困惑,有徘徊,也有不少收获和经验。在此与各位同仁共同探讨课堂教学改革的几点心得体会。 一、课堂教学改革的目标指向是什么?课堂教学改革的目标指向就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提升育人质量。那么衡量“课堂教学效益”的标准是什么?概括起来就是“以学定教”,即以“学生获得知识的多少、提升能力的程度”来评定课堂教学的效益。也就是说,课堂教学效益的高低不再以教师讲得多精彩、多深刻为标准,而是学生学得怎样为标准。它强调关注课堂教学三维目标(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落实情况。学生不仅要达成理解、记忆知识的目标,更应达成知识迁移、运用,提升学生学科思维能力的目标,还要提升学生对学科与社会生活和生命价值的关系的理解程度。二、课堂教学改革相对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改了什么,变了哪些?1、教师角色的变化教师成为课堂教学活

动的设计者(导演)和学生学习活动的点评者(裁判),从课堂教学活动的主角变配角。教师在课堂上的职责主要是点评、点化、点拨,要学会“倾听”,要大胆“留白”,要围绕课堂目标开展丰富的课堂活动,做到“形散而神不散”,要散得开,收得拢。2、学生角色的变化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由“被动”吸收变成主动参与,快乐参与,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体,教师要引导学生达成“我的课堂我作主”的思想。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所占时间和空间由少数变多数。学生在活动中感悟知识,训练思维,锤炼语言,提升表达能力。3、学生学习活动形式的变化在传统课堂模式中,学生学习形式更多地表现为被动“听”,各自“练”。新课改的学习活动形式主要表现为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展示、合作学习、合作探究。教师的点评、点化、点拨穿插其中,生生互评与教师点评相互结合。4、学生学习态度、习惯、方式的转变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让学生容易产生成就感,从而提升学科学习兴趣。通过学生课堂活动中的感悟、体验、展示,培育学科思维能力,明确学习价值。减少对教师的依赖性,尤其是“思维”上的依赖性,最终形成善思善辩、能说善道的良好素质。5、教师工作重心的转变课堂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教师的工作重心就放到了课前,即课前围绕课堂教学目标对课堂教学活动进行策划。包括学生自主学习内容与自主探索问题的设计,学生合作学习、合作探究问题的设计,课堂典型例题与变式题的选择,学生自主检测题的设计;预估需要点化、点拔的学生误区等

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的拓展延伸之我见

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的拓展延伸之我见 摘要:为了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学习需求,以及新课程改革对现今小学语文教育的要求,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为此,教师可以采用“拓展延伸”的方式,即教师要基于教材内容进行知识拓展和延伸,从而使学生的语文视野得以拓宽,进而促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提升。就小学语文教学的拓展延伸进行分析,以期能给广大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带来一些借鉴。 关键词:小学语文;拓展延伸;策略分析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文质兼美的文章,教师在对这些文章进行拓展延伸之前,首先要保证好自身的教学质量,然后依据语文教材的文本特点以及学生的学习实际去选择拓展和延伸的角度,并在教学过程中,因时制宜地将拓展材料和语文课文联系到一起,从而达到促进学生思考、促成高效课堂构建的目的。 一、对情节进行拓展延伸 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情节进行延伸,不但能加深学生对课文中心思想的理解,同时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巨人的花园》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如果最后那名小男孩儿也被巨人赶走了,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巨人最终的结局又是怎样的?”学生思考了一会儿,有的回答说:“巨人的花园会立刻

风雪大作,他的花园会被重新冰封起来。”有的回答说:“巨人可能会因为忍受不了寒冷而离家出走,之后小朋友们会重新回到巨人的花园,使那里再次春意盎然起来。”……类似这样的续编活动,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且能使他们那无处安放的想象力得以充分发挥,这在很大程度上能培养学生对语文课程的好感,进而使之能更加专注地去学习语文。 二、对主题进行拓展延伸 同样的题材、同样的主题,在不同作家的笔下通常会展现出不一样的风采。因此,教师不妨以主题为切入点,结合自身的教学内容,搜集一些主题相同、作家不同的作品,然后将这些作品放在一起比较、分析、思考。如,在教学叶绍翁的《游园不值》这首诗时,教师可以拿杜牧的《江南春》、贺知章的《咏柳》、韩愈的《早春》等写春景的古诗让学生进行对比鉴赏,并引导他们通过归纳、分析等方式,去理解这些古诗在写法上的区别和共通之处。 三、对作者进行拓展延伸 小学语文教材中包含很多中外名家的作品。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语文课本上那些作品的篇幅有限,所以它们根本无法全面地体现出一个作者的写作情怀和写作风格。为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地对教材中文章的作者进行拓展延伸,即教师应依据学生的阅读能力,视情况为其推荐该作者的其他作品,从而使学生的思维以及语文视野得到有效拓展。

新课改下教学模式之我见

新课改下教学模式之我见 【中图分类号】G367.88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326-3587(2013)12-0013-01新一轮课改下的教学在大江南北如火如荼的开展着,而新课改的思想可以概括“四新”即 新理论,新观念,新思维,新方法。那么实施新课改思想就必须在联系实际的基础上改革和 创新,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模式的教学才能使课堂有声有色,课堂才会充满活力, 课堂才更具效果。在优化建立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中,新教材设置的“联想?质疑”,“观察?思考”,活动?探究”,“交流?研讨”,“迁移?应用”及“概括?整合”等活动栏目,为学生积极主动地 学习提供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一、“活动?探究” 这是一种基于对实验教学功能全面开发,以学生自身的发展为目标的探索性、发现性学 习的实验教学模式。化学式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可见实验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重要性。正式由于它的重要性,决定了在化学的诸多教学模式中,“活动?探究”这一模式更具它自身的 魅力性。在新的高中化学教学中,使学生初步掌握最基本的科学探索程序:提出问题——猜想 与假设——实验并分析——交流研讨——实施评价,同时老师可以有条件有选择的为学生提供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向一个正确的方向积极思考探索,从而更好的获取科学知识。 如在Na2O2与H2O反应的探究实验中: 1、提出问题。 反应生成物的探究 2、学生猜想与假设。 (1)可能会生成NaOH与H2 (2)可能会生成NaOH与O2 3、实验并分析。 在烧杯中加少量的水,并滴几滴酚酞溶液,然后把一定量的Na2O2放入水中。 实验现象:Na2O2与水剧烈反应,有气泡产生,溶液变成红色,过一会儿,红色有褪去,于是学生出现了极大地好奇心:为什么红色会褪去?于是学生产生了对新事物的渴求的心里。对于气体的成分,学生很快就能得到答案,对于红色的原因,学生也能得出答案,而对于红 色褪去的原因,学生之间产生了强烈反响。 4、交流研讨。 对于溶液红色退去的原因,学生之间进行了广泛交流,讨论,其中具有说服力的猜想有 两条: (1)可能存在有漂白性的物质 (2)可能生成的NaOH浓度过大导致的 在老师的协助下,学生做了探究性实验,分别用浓度较小的和浓度较大的NaOH溶液进 行实验,结果发现浓度较大的溶液滴加酚酞后先变红后又变浅甚至褪色,而浓度较小的溶液 红色不退色,从而得出NaOH浓度对酚酞变红的溶液由影响。对于(1)的猜想,通过老师的

新课改之我见 成倩

新课改之我见成倩 发表时间:2019-05-23T10:27:23.687Z 来源:《现代中小学教育》2019第5期作者:成倩[导读] 【摘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当前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作为这场变革中站在第一线的我们在不断地学习新课程,尝试着正确领会新课标的精神和理念,期望能更好地应用于教学实践,为推进基础教育的改革尽自己的微薄之力。河北省定州市教育局教研室成倩【摘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当前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作为这场变革中站在第一线的我们在不断地 学习新课程,尝试着正确领会新课标的精神和理念,期望能更好地应用于教学实践,为推进基础教育的改革尽自己的微薄之力。看了很多,听到很多,我也想了很多。我想新课程给我们带来的新理念是:师生角色的变革、以人为本思想、全新的课程观、教材观等。【关键词】:新课程、品味、体验、身体力行首先,学习新课程,改革师生角色定位;“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学习方式的变革迫在眉睫!它关系到我们的教育质量,关系到师生的校园生活质量。我们今天必须倡导新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这也是实施新课程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新课程强调师生互动、互教互学。引用沃德的一句话说“平庸的老师传达知识;水平一般的老师解释知识;好的老师演示知识;伟大的老师激励学生去学习知识。”教师们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要想让学生学到东西,学生自己得渴望学习,而不是要老师逼着学。实现这一学习目标的惟一办法就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担任主角。任何老师都不能让人学好,学生必须愿意学习,而且努力学习才行。新课程理念认为学习是一项参与性的活动。学生学习的方式是实践,而无论是自主学习还是合作学习亦或是探究学习体现的正是学生亲身的体验和实践。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讨论,对话和辩论,希望学生去思考、推理和交流,给学生足够的机会去尝试:体验成功,品尝失败,得到提高和进步。多年来,学生已习惯于教师讲、学生听、做笔记、课后背。如何让学生“动”起来,老师们确实动了一番脑筋,可当学生真的“动”了起来以后,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课堂气氛空前活跃,学生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有些甚至是令人始料不及的,课堂纪律难以控制,教学任务难以完成,最令人担心的是考试怎么办?课改使学生思维变得活跃了,他们的自我意识增强了,甚至敢于向教师挑战,教师得放下架子,学会蹲下来欣赏学生,学会换位思考,有勇气承认自己有不懂的地方,愿意与学生共同探讨。因此一节课,无论怎么准备,都不会尽善尽美,课堂上会发生很多事先无法预知的情况,有时教学任务没有完成,这是很正常的,但学生在某一方面获得了充分的发展,就应当肯定。 其次、学习新课程,树立“以人为本”思想。“要求新课程的教学关注的是生长、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面对这样的要求,这样的目标,我们该深思,该警醒!作为教师的我们到底应该做些什么?如何去做?才无愧于心,无愧于祖国和人民,无愧于子孙后代!仔细想一想教师是不是应把教育放在关注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成长上?是不是应多思考一下作为一个人,一个独立的个体如何在这纷繁复杂的社会上健康快乐的生活?新课程对教学的要求不同于以往课程的要求,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更加强调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强调深入到学生的认知世界,通过参与学习过程,给他们深刻的体验。“专家呼吁,教师应该首先看到新课程这一价值追求的生命力和它将带来的长效。”由此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来看这个“课堂”,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它是学生成长的舞台、是学生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天空、是学生品味生活的“梦想剧场”。在这里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可能有挫折、失败。有了认知过程,学习兴趣、热情、动机以及内心的体验和心灵世界便得到了丰富;有了亲身的体验,学习态度和责任,对个人价值、社会价值、科学的价值等的认识就可能有了进一步发展。“一个人的学习、生存、生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是一个人的能力和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具体化到学科教学,我们可以这样来评价: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也就成为人格的健全与发展过程,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变得越来越有爱心,越来越有同情心,越来越有责任感,越来越有教养。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加强自身修养,不断完善自己。新课程指导下的学生不应是“我的眼中只有自己”,而应是关爱他人:通过和他人的接触、交流,学会理解他人的生活习惯、个性特点,懂得尊重人、体谅人。通过体验个人与群体的互动关系,懂得他人和社会群体对于个人的重要性,体验关怀的温暖,对他人的帮助心存感激。通过与人交往、合作,形成团结、合作的精神。第三、学习新课程,品味课程观念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课程由这四个因素组成,就决定了它是独特的而且永远变化的,有多少个班级,就有多少种课程,有多少所学校,就有多少种课程。这也就要求教师的观念要从教学意识向课程意识扩展。教师是否具有课程意识,是否形成了新的课程观念,这是新课程对教师提出的最大挑战。第四、学习新课程,品味新教材。新教材最大的特点是它的开放性,比如,一个科学实验,学生可以设计出十几种形式和内容。这都是以往教学中所没有的,这对教师的挑战是不言而喻的。 学生并非空着头脑进入教室,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学习生活中,他们已经形成了广泛而丰富的经验和背景知识,从自然现象到农家生活、社区活动,他们几乎都有自己的看法。而且,有些问题即便他们还没有接触过,没有现成的经验,但当问题一旦呈现在面前时,他们也可以基于相关的经验,依靠他们的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某种解释,这并不是胡思乱想,而是从他们的经验出发来推出的合乎逻辑的假设。所以,教师的备课不仅要备教材,而且要备学生。教师从学生的经验出发,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问题情境出发,引导学生探究学习、体验学习。这样的课堂学习才有的放矢。以我们物理科为例,现在更强调关注身边的物理现象,贴近生活实际,激发学生进行物理探究的兴趣。 结语:教师不能改变一个人的过去,但他们希望改变学生的态度,并能让学生在他们的课堂上学到终身受益的东西。新课程的学习也让我们自己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的思想要变,我们的教学方式要变,更重要的是我们应是终生的学习者,我们要身体力行推动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新课改下的历史课堂教学之我见

新课改下的历史课堂教学之我见 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传统的历史教学观“教师上边讲,学生下边记”灌输式应一去不返了,“自学--思考--感悟”是上好一堂历史课的最有效途径。本文将以张敏霞老师和叶德元老师的历史课堂教学为例,对各个环节作一下简要的探讨。 一、教学导入:新颖益智的导入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恰当的导入语能够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较快地进入学习新知识的最佳学习状态。 (1)张敏霞老师在讲授初一历史第19课“商业的繁荣与城市生活”时,以2002年11月12日上海博物馆建馆50周年纪念日上引人注目的《清明上河图》来导入,利用同学们比较熟悉的清明上河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习兴趣,把学生的学习情绪调动起来。学生在整堂课中的思维表现的相当活跃。 (2)叶德元老师以“四川文化宣传片”吸引大家注意力,抛出“四川别名”的小问题,让学生进入课堂角色,学生思维开始活跃。 二、教学主题:充分体现学为主题 教学是人们精心创设的环境,通过外部条件的作用,激发、支持和推动学习内部过程的有效发生和学习结果的达成。然而,教学本身却是围绕着学习展开的,教是为学服务的。为学习设计教学即意味着不能仅仅考虑教师教得方便、教得精彩、教得舒畅,而是把学习与学习者作为焦点,以教导学,以教促学。 (1)张敏霞老师把每四位学生分成一组,教师引导同学们分工合作,共同解读图片,找出“人物活动”、“交通工具”、“古代广告牌”,时限5分钟。这一过程都由学生自己来完成解决。教师在此过程中予以思路的指导和解答学生疑惑。 5分钟后,请各小组派代表发言,其他小组有不同意见可以进行反驳和申辩。这就一下子调动起学生学习、思考的积极性,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十分活跃,学生完全成了课堂的主角。 (2)叶德元老师重视师生互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题,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叶老师十分重视启发学生,以四川“茶文化,川剧,美食,地方习俗”

新课改之我见

新课改之我见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而提倡素质教育正是为了响应国家的教育方针。可素质教育怎么搞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素质,我们的教师都还在摸索中。最近几年,国家根据各级专家和广大教师的实践总结出,要实施素质教育最终还得落实到课堂上。国家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建设人才,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今后要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和能力才能在社会上立足和发展,我想这都是我们大家值得思考的问题。记得一本教育杂志上提到外国人到我们中国来看中国的教育,他们本是想来看看中国孩子是如何学的,可课堂上看的最多的却是老师的行为,听的最多的是老师的声音,老师在课堂上成了主体,学生是被动地接受。中国教师上课往往重视的是基础的,系统的,规范的知识传授。用的最多的教学方法是讲授法。学生主动参与的时间少,更别说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而西方课程文化重视的是孩子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终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前沿知识的学习,他们的课堂主体是学生,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他们认为应该把没问题的孩子教成有问题的孩子。而中国恰恰相反,教师总是想办法解决掉课堂上的所有问题。这两种不同的教育观导致培养出来的孩子大相径庭,中国大部分孩子虽然知识丰富,但缺乏创新,缺乏实践能力,学到的知识单一,思维空间狭窄。而美国的孩子在这方面就强于我们中国孩子。但美国孩子在知识方面的掌握不如中国。于是专家们就提出,能否把美国的教育与中国的教育融合一下,扬长避短,让学生能够全面发展,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所发展,让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能有持续地发展,这就成了我们素质教育的核心。当然,国家不改革考试制度,不改革对教师的考评制度,一切素质教育都是空谈,我们就不能放开手来搞课程改革。但我们已经看到,国家正在改革考试制度,连高考都部分课程实行学分制,对教师的考核也没有以前那么重视分数了。我认为这次改革迎来了我们新课程改革的春天。我们不能说没考到第一名的就不是好老师,也不能说考了第一名就一定是好老师,这种评价是不科学的。我们是人民教师,应该关注的是学生的发展,什么样的学生才能为国家所用,怎样教才能为他们今后的终生学习与发展提供帮助,我想这才是我们当老师应该思考的问题。幼儿园和小学阶段在一个人的成长中是最具有奠基作用的,学生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的习得,学习兴趣的培养,学习方法的获得,自信心的建立等等都是在小学阶段基本形成的。记的很多的名人,伟人问及给他的人生帮助最大的是谁,很多人都回答是他的幼儿园或小学老师,可见我们小学老师对孩子的影响该有多大。 1.那么新课程到底对我们的教法,学生的学法等提出了哪些要求呢?新课程改革究竟该改些什么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是我们老师应该具备的理念 1.1以生为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上课是一种动态生成,而不应照搬教案,教师备课要有弹性,要留有余地,不能将教案当成剧本,让教师唱主角。师生是民主平等的关系,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引路人。 1.2鼓励学生进行积极的探索,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开放学生的思维。当然,必须要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才能进行。 1.3教学过程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教学不再局限于某一单一的学科,不再受课

新课改反思之我见

新课改反思之我见 日期:2009年07月10日 泽头中学曲航英新课改走进校园已有三年有余,但新课改远远没有结束,我们认为,新课改是在反思中前行。回首新课改的实施,我发现它灿烂的光辉已照亮了教育的每个角落,新课改给了广大教师最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最先进的教学手段,打破了传统应试教育的条条框框,倡导了研究性的教与学的方法。它强调教育面向生活,面向社会,面向全体,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它如一颗种子在每一位教师心中生根、发芽,它同样在我的心中萌发着,太多的感慨汇成一句话,新课改让我在反思与思考中提高。古人云:“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知自强也.”正因为如此,新课改才把反思提到了重要位置.事实也是如此,在实施新课改的过程中只有不断反思,不断思考,才能达到超越的最终目的. 在新课改中教师们都认为新课程的教学目标更完善了,从重视知识、能力发展到兼顾过程和方法,兼顾情感、态度、价值观。但这也是老师们觉得困难的地方。“了解不等于理解,理解不等于行动,行动不等于到位”,广大老师很希望有切实的、具体的指导。 教师培养的确是课程改革实施的一个关键环节。这么多实验教师如何培训?他们每天都有问题,如何指导?我想,集中培训仍然重要,但坚持“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影响课程改革成败的因素有政治、经济、人文等诸多方面,每一次的课改都是建立在对前一阶段基础教育反思的基础上。目前正在全国推进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以往历次课程改革相比,有着质的差异,其对以往基础教育的反思更为深刻,对未来社会人材素质要求的研究更加前瞻、透彻。本次课改除了在课程体系作了创造性调整外,更突出反映在教育思想的革命性变化:即通过课程改革试图促使教育工作者的导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发生根本转变,使学校教育工作真正走上素质教育的轨道,推

新课改理念下的教学模式之我见

新课改理念下的教学模式之我见 当前新课改浪潮已成澎湃之势,语文课改更是因其五彩缤纷在实践中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景象,给语文教育带来了一股清风。不过,我们也不可否认当前的语文教学中还存在着“捧着新教材,不知教什么;举着新理念,还教老一套”的现象。作为一线语文教师,我想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就新课改理念下的教学模式谈几点看法。 一、把学生当作主人 语文教学中,学生才是主人,教师应抓住文本,吃透文本,在课堂上给学生以点拨,引导他们“走得进,出得来”,这就有一个教学内容的选择问题,也就是课堂上“教什么”的问题。以前,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一般都是这样的套路:小说,除了“人物”、“情节”、“环境”三个概念外,也就没什么可讲的了;散文,也只有“形散而神不散”、“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套话可言;诗歌,一般都是感知、诵读;戏剧,也就是“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套路介绍。很明显,这种教学内容的选择是不恰当的,枯燥无味且不能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 因此,我们的教学内容应根据不同的选文不同的学生需要有区别地组织。如人教版高一第三单元是写人记事散文,我在讲课时先介绍这类散文的特点以及鉴赏方法,然后让学生自读本单元的四篇课文提出鉴赏中遇到的问题,再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比较赏析和讨论交流。学生带着自己的需要上课,自然更积极主动,教学效果明显。 二、把课堂还给学生 著名教学论专家江山野先生曾指出:当学生已经能够自己阅读教材和自己思考的时候,就要先让他们自己去阅读和思考,这应该作为一条规则而不是一种可以采用也可以不采用的方式。学生主动、踊跃,学习充实、轻松是课改的目标,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就需老师正确地引导和调控,理性地把课堂还给学生。 首先,教师应要求学生改变学习方式。传统的学习是文本研习,而新课程强调审美探究,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为终身学习和个性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新建学校课改之我见

新建学校课改之我见 当前,政府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力度,努力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使各校办学质量不断提高。但 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要求相比,新建学校的问题依然很突出。尤其是家长对新建学校认 可程度不高,区域内优秀学生流失较大,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面对如此困境,我们不能坐、等、靠,只有主动出击,以“拓荒者”锐意改革的精神和勇气,坚定不移地走“先 学后教、当堂达标”的课改之路,改变过去“填鸭式”、“满堂灌”、“被动学习”的种种弊病,努 力走出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教育教学特色之路。 一、集体备课,夯实课改基础 俗话说:“一支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集体备课有利于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做到知 识共享,促进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 1.个人初备是前提 每位教师对课程标准的认识、重难点的把握、教学方法的运用是不尽相同的,所以分工协作 设计优质课件,是提高集体备课的前提。复习引入要具有承前启下的作用;学习目标要简明 扼要、一目了然;自学指导要有明确的自学内容、自学时间、自学要求;跟踪练习要有层次性、多样性、探究性,照顾到好、中、差不同层次的学生,让后进生吃饱,优等生吃好。 2.充分讨论是关键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集体备课是让教师就某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各抒己见,发挥集体 的智慧,并结合自己的教学风格和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补充和完善,既要凝聚集体智慧,又能 体现个人特色,实现共性和个性完美的结合。 3.善于反思是保障 斯纳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 核心因素,没有反思的经验,只能是狭隘、片面、肤浅的经验;不会反思的教师,他的教学 能力和水平至多只是经验的累积,即使是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工作的20次重复。 二、先学后教,引领课改方向 “施教之功,贵在引路,妙在开窍。”要开启学生通窍之门,就要让学生先学,然后依据学后 施教。先学后教,即在课堂上揭示学习目标,指导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进行自学与尝试, 暴露问题后,教师才给予点拨释疑,然后学生进行练习,当堂检测的过程。 1.自学要高效 出示学习目标后,先让学生独立看书、思考,形成学生专心看书、认真思考的紧张氛围。教 师对自学不够专心的后进生,可以说上一两句悄悄话,但教师的话不宜多,以免分散学生的 注意力。自学时间不宜过长,要让学生紧张、快节奏完成自学任务而不拖拖拉拉;时间也不 能过短,让学生有认真看书、思考的时间,切不可走马观花。自学结束后,尽可能让后进生 回答或板演完成自学检测,最大限度地暴露自学后存在的疑难问题,为“后教”做准备。 2.讲授要精当 “后教” 是课堂的关键,是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方法的主阵地,“后教”不是教师漫无目的地教,是在学生通过先学环节中暴露出的问题上进行的。教师要根据学生自学、检测情况确定讲与 不讲,少讲与多讲,做到“该讲的大胆讲,不该讲的坚决不讲”,切实落实教学的针对性,把 教学用在刀刃上,做到“三讲三不讲”。三讲:讲易混、易错、易漏点;讲学生想不到、想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