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的分类听课反思_说课稿

角的分类听课反思_说课稿

角的分类听课反思_说课稿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有关角的知识,有了度量角的简单基础进行教学的。直角、锐角、钝角是学生经常见到的角,关于它们的定义应通过学生在分类时进行比较、想象、推理后得出正确的概念。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教师主要利用了活动角,用活动角不仅引出各种大小的角,而且能帮助学生发展对角的认识,加深对角的理解。学生在操作活动角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各种感官来进行各种角的特征的学习,提高了学习效率。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要更充分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也要回到生活中去。在学生认识了平角和周角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辨认生活中的平角和周角,以更多的实例丰富他们对角的认识。【来源:21·世纪·教育·网】

在课堂中齐问齐答的方式应少一些,多给学生独立发表自己想法的机会。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 《角的度量》这一课,要求学生能达到会用量角器正确量出角的度数的目标。具体说来,就是会把量角器的中心点对准角的顶点,并能根据角开口方向的不同,确定一条边为0度,选择量角器内圈(或外圈)数据,按正确的方向读出另一条边所指的度数。 这对于许多孩子来说是比较困难的,因为量角器中有两圈数字,且顺序相反,学生往往分不清该读哪圈,往哪边数。尤其那些非整十度的角,是超过整十几度还是差几度未到,方向不同则数法不同。过去的教案手册中有建议用儿歌帮助学生读过难关的,如:“中心对顶点,底边对0线,他边看度数,分清内外圈。”这种儿歌能朗朗上口,但对于难点问题并没有实质性的突破。“分清内外圈”只是目标,如何分清才是策略。 要找到解决难点的策略,必须分析造成难点的原因。我认为学生之所以分不清内外圈、找不对数的方向,原因是把角看作是静止的图形而非动态的过程,他们将角的两边孤立地量度,以为像量线段、看钟表一样,只要把一边对准0度,另一条指着几就读几。如果学生能把静态的角想象成从0度开始,慢慢打开,而度数随之增加的动态过程,我想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了。 由此,我认为应采取“变静态为动态”的教学策略,并通过三个层次的活动来实现。具体实施如下: 活动一:伸展运动。我带着学生把两手臂伸开,当作角的两条边,把身体当作角的顶点。他们跟着我从两臂重合开始,一臂不动,另一臂慢慢展开,并一起读:0度、1度、2度、3度、4度、5度、10度、20度……到90度时停下来感受一下。然后继续:100度、110度……180度、……、360度。然后我引导说:我们可以这样想象,所有的角都是从0度慢慢张开的。 这个活动学生很感兴趣,通过自己的肢体语言感受到角从0度张开的过程。虽然所指度数并不精确,但为后面在量角器上想象角的动态变化奠定了最直观的基础。 活动二:穿针引线。刚才的肢体动作只是粗线条的感受,而第二个活动则开始进入精细化的认识了。学生已经在课前预习了量角器的外部特征,汇报后我拿出一张白纸,在上面画出一条射线,再用一根带黑线的针从射线的端点处穿出。这样,纸上的射线和穿出来的黑线就能形成动态的角了。我把量角器摆在上方,在实物投影中大大地演示出来。从0度开始,师问:“这时角的边所对应的刻度有两个:0度和180度,该读哪一个?往下数的时候数内圈还是外圈?”学生很聪明,立即回答说“读0度,该读外圈。”随着老师缓慢地拉动针线,学生从外圈0度开始,也逐一读出了相应的数据,一直读到180度。接着,我又换了一个方向,从另一边的0度开始,这回学生反应可快了,“读内圈,因为这次的0度在里面!”…… 学生在动态中进一步感受到角的度数的变化过程,并明白了当选择不同方向为0度时,读数方向也随之改变的原理。这一活动为学生度量静止的角奠定了表象基础。 活动三:笔尖指路。这一活动则是测量完全静止的角了,也是本节课最终要达到的目标。我在实物投影中呈现了一个完整的角,提出问题:“这个固定的角,你能想象出它是怎样展开的吗?”学生有两种意见,一种是把右面的边视为0度,慢慢展开;另一种是把左面的边视为0度而慢慢展开,同学们认为都是可以的。于是按不同的展开方向,我们共同确定了0度所在的圈,并从0度开始,用笔尖顺着数据增加的方向慢慢移动,边移动边读出整十、整五的数,直到接近角的另一条边,将度数准确读出。 结束了三个活动后,我问学生:量角的时候,要特别注意什么?学生回答说:“一定要从0度开始顺着数下去。”是的,这正是量角的关键,他们学会了。课后,通过对学生作业的检查,发现虽然还是有些学生出错,但为数不多,而且只要面对面稍作指导也就懂了。聪明的孩子掌握原理后很快就能找到最接近整十、整五的刻度再进行加减;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则乖乖的从0开始,顺着方向将可见的度数一一读出。虽然速度会慢了些,但方法掌握了,

小学四年级数学《旋转与角》优选说课稿模板

小学四年级数学《旋转与角》优选说课稿模板 小学四年级数学《旋转与角》优选说课稿模板一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旋转与角》一课。 教材分析: 学生已经认识了锐角、直角、钝角也感知了图形的旋转。在基础上,教材从旋转纸条入手,使学生体会旋转过程中角的变化,从而引出平角和周角,为下一步学习角的度量打基础。改变了传统教材中仅依靠观察图形推出概念的方式,改静态观察为动态描述,具有活动性、过程性、和体验性的特点,很好的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独立学习的能力,积累了一些角的学习经验,头脑中也有旋转的概念。在已有认知的基础上,经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和生活中的观察,相信学生能很快掌握本课知识点。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认识平角与周角,能说出生活中的平角与周角。知道各种角的形成过程,了解各种角之间的大小关系。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角的动态美。

教学重点: 认识平角和周角。 教法学法: 我使用的是引导教学法和直观演示法,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节课以学生为主,教师辅助,使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采用的教具有钟表模型、课件、芭比娃娃;学具有活动角、圆形纸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复习学过的角及角的各部分名称,老师拨动钟表模型,让学生观察钟面上时针和分针不停的旋转过程中所形成的最小夹角是什么角,让学生初步感知旋转可以得到角,导入课题《旋转与角》。当6时整时,时针和分针所夹的角学生不认识,这时产生认知冲突,激发学习兴趣。 二、新授 1、平角 让学生拿出自己的活动角,固定其中一条边,旋转另一条边,边旋转边说自己旋转出了什么角。继续旋转,当角的两条边在一条直线上时, (1)提问:它与我们以前学过的角相比,有什么不一样? 学生观察得出它的两条边在一条直线上。 (2)这时提出质疑:它还是一个角吗?

《角的分类》教学反思

《角的分类》教学反思 一、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循序渐进。 这节课是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本节课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角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很普遍,锐角、钝角、直角在以前已经初步学习过,而平角和周角也有一部分学生已有所了解,但只停留在知道的基础上,通过学生操作活动角,老师只是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平台,他们很自然地在交流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从而解决问题。同时,也是学生在转活动角中,对角的形成过程的深刻感悟,使平角和周角的认识很充分,突破难点。学习活动中,学生更愿意自己去经历,去实践。他们或许会相信你告诉他们的,但他们更愿意相信自己所看到的、经历的事,这就是一种“体验”。锐角和钝角是在抽象概念的基础之上进行分类、概括而得出的,让学生经历概念得出的全过程,亲自进行了体验,这样他们才会更清楚、准确的认识。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层次让学生由直观到抽象,顺利、稳固地建立锐

角和钝角的概念。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就在学生的操作活动和智力活动中迎刃而解了。 二、注重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价值。 数学来源于生活实际,也应用于生活实际。我们的日常生活就是学习数学的大课堂,是探索问题的广阔天地,把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促进思维的发展,是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如:让学生找生活中的角、折角……都让学生感悟到学习数学的价值,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节课,教师充当着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以千差万别的方式炼就千差万别的学生,学生始终在宽松、和谐、愉快的气氛中学习,保持着丰盛的精力和浓厚的兴趣,主动去获取新知,从而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本课开始和结束部分,我与学生一起寻找生活中的角。体验到生活中到处都是数学,

《角的分类》教学设计及反思

《角的分类》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 1、学习角的分类,使学生学会根据角的度数区分直角、锐角、钝角、平角和周角,并知道直角、平角和周角的关系。 2、初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能力 3、通过观察、操作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平角和周角形成过程,并根据角的度数加以区分。 4、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 区分直角、锐角、钝角、平角和周角。 难点:平角和周角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最近我们学了有关角的知识,并且学会了量角,谁愿意说说什么叫做角?那有谁能说说怎么量角?(课件出示量角的步骤。) 2、你认为角的大小和与什么有关呢? 二、探究新知: 师: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有关角的知识——角的分类。(课件出示课题,并板书课题)其实,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可以得到许多大小不同的角。(出示各种角)。 师:这里是各种角,请大家仔细观察。那现在就请你们用量角器测量出各个角的度数。(完成后同桌交流) 现在我们来根据要求分类: 等于90度的角有

等于180度的角有 小于90度的角有 大于90度小于180度的角有 1. 讲解90度角叫做直角,直角要用直角号表示。(让学生说说我们教室里面有哪些角是 直角。) 2. 接着讲解180度的角叫平角,用课件演示一个直角等于两个直角,谁来说说生活中有 哪些平角? 3. 你们知道比90度小的角叫什么角吗?比90度大的但比180度小的角? 4.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是锐角、钝角、直角和平角。那我们来做一个游戏:请大家 拿出活动角,听老师的要求,组成各种不同的角。 (1)锐角。(同学操作)师:大家组成的角与老师的角都有些不一样,这些是锐角吗?请你想一想我们能够组成多少个不同大小的锐角? (2)钝角。我们能组成多少个不同大小的钝角? (3)直角。我们能组成多少个不同大小的直角? 5、利用活动角,还能组成哪些特殊的角呢?请大家看这边(课件出示角的变化图) (1)这条边刚好转了一周,我们就把它叫做周角。 (2)那么周角有几度呢?周角=360度=2平角=4直角,课件演示。 6.、我们今天一共认识了几个角?(5个)你们能把这些角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起来吗?马上动手。 7、现在谁能说出这几个角有什么特点?(分别指名说出,并完成板书)学生回答后,分组进行比赛,是学生都能熟练掌握。 三、巩固应用: .师:看来大家都会了,那老师现在来考考你们,好吗? 1、比眼力:看图说一说下面各角属于哪一类角? 2、比听力:听角的度数,说出这个角属于哪一类。 79度 91度 180度 45度 135度 90度 360度 89度+1度 150度 1 2 4

角的分类反思评课稿刘先平

角的分类 ㈠教学内容: P41 例二、例三,练习五有关习题 ㈡教学目标: (1)理解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的定义。 (2)理解各种角之间的相互关系,并能正确的将角进行分类。 (3)培养学生实际操作和观察比较能力. ⑶重、难点: (1)并且建立各种角的概念。 (2)根据角的度数区分直角、锐角、钝角、平角和周角,并知道直角、平角和周角之间的关系. 一、教学过程设计 我们理解并掌握了角的概念,角的大小可用量角器来度量,角有很多种,今天我们就学习角的分类.(板书:角的分类) (一) 1.出示一组图形. 一共六个图形(角)哪个你最熟悉? 生A:对第2个和第5个比较熟悉,因为我们学过是直角,我一眼就能看出来。问1:你是用什么方法判断是直角的?怎么样准确的知道它是一个直角呢?(根据回答提示用三角尺的直角去比) 2.认识直角 介绍一副三角尺的两个直角。并且板书:90度的角是直角。(说一说你身边的直角) 3.认识锐角、钝角、平角 比直角小,也就是小于90度的角叫锐角。

生B:大于90度的角叫钝角。 问:是不是大于90度的角叫钝角呢? 探究:出示活动角让角的一边不动,另一边沿着这条边绕顶点慢慢旋转,当活动角的两条边拉成一条直线后,请你指出这个新的角的边和顶点各在哪里?(顶点没有变动,两条边在一条直线上了.) ,问现在还是钝角吗? 介绍平角: 我们把这样的角叫做平角。平角是180度。反问:平角它是一条直线吗? (注意平角与直线区分) 那既然这样的角不叫钝角,我们把什么叫做钝角呢? 板书:大于90度小于180度的角叫做钝角。 4.平角与直角有什么关系?学生讨论(1平角=2直角) 5.认识周角. (1)教师演示. 把折扇慢慢打开,让学生看清扇子把转动了一周,也就是两条边重合了.(2)教师画图. 让学生看出一条射线绕它的端点旋转一周,知道了周角的画法. (3)学生操作. 把自己活动角的一条边,旋转一周,两条边重合了. (4)师指出:通过刚才的动手操作,看出一条射线绕它的端点旋转一周所成的角叫做周角.周角是360°.(板书) 让学生指出周角的顶点和两条边,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两条边重合了. (5)你能说说周角、平角、直角有什么关系吗? 引导学生明确: 1周角=2平角=4直角(板书)

3北师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1《图形的旋转(一)》说课稿

《图形的旋转(一)》说课稿 第一部分:教材与目标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下册第28至29页的内容。图形的旋转是生活中图形的主要运动现象。本节内容是在以前学习的基础上,从旋转中心、旋转方向和旋转角度等方面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图形旋转现象。 2.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依据数学《课程标准》要求,以及六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确定了如下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对钟表等的观察,理解顺时针旋转和逆时针旋转的含义,并会画线段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后的图形。 (2)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初步掌握画线段旋转后图形的方法,增强空间观念。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操作、交流、归纳等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探究问题的能力以及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爱生活的情感,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研究探索的精神。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旋转的要素和特征。 (2)能在方格纸上画线段通过旋转后的图形。 教学难点: 在方格纸上把线段旋转90度。 第二部分:学情、学法与教法。 1.学情分析 本节学习前,学生已经认识了轴对称和平移,并在之前的学习中初步感知了

生活中的旋转现象,四年级时结合活动体验了旋转与角的关系,对旋转已有了初步的认识。 2.学法指导 根据学法指导自主性和差异性原则,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归纳—应用”的实践探索中,自主参与知识的产生、发展、形成与应用的过程。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主动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等活动来构建与此相关的知识经验,使学生掌握知识,从而达到知识的运用。 3.教法分析 按照学生认知规律,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数学活动为主线”的指导思想,采用以动手操作法为主,直观演示法为辅的教学方法。 第三部分,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我从魔方、钟面等旋转现象入手,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体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与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再通过学生举例,接近本课与学生的距离,直入主题。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 本环节通过实物演示、学生上台用肢体语言表示,然后通过直观的课件演示等方式,让学生知道旋转有中心点、有方向,并理解顺时针方向和逆时针方向。 2.再探新知 本环节通过课件,让学生直观的观察到横杆顺时针和逆时针旋转90度的情形,使学生知道旋转还要说明角度。 3.掌握作图 本环节分为二部分,一是通过旋转钟面上指针,训练学生用完整的语言表述图形的旋转,并让学生明白时针转过一大格就是转过了30度;二是在方格纸上旋转线段,它既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很好的让学生掌握旋转作图,我事先准备了方格纸,便于学生在课堂上动手操作,加深印象,再配合课件演示和小组讨论交流,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进来,并有不同的收获。 三、巩固新知,形成技能

《平移和旋转》说课稿

《平移与旋转》说课稿 一、说教材 《平移与旋转》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41~42页例1、2的内容及相关练习。 平移和旋转是现实生活中广泛存在的现象,是现实世界运动变化最简单的形式之一。探索平移和旋转的数学涵义及其基本性质,认识到平移、旋转在现实世界中的广泛应用,是本学期一个重要的学习目标。教材在编写时,从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出发,力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加强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学生直观地认识平移和旋转,体会它们的不同特点,分别得出其基本性质,并会用它们来分析简单图形的变换关系,体会其应用价值和丰富的内容,在“做数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所处的地位,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通过生活事例,使学生初步了解图形的平移变换和旋转变换,并能正确判断图形的这两种变换。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学会判断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位置。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初步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运用数学知识可以解决问题。 教学重、难点:学会判断简单图形平移后的位置。 二、说教法: 1、情境激趣 让学生在宜人的绿色课堂和充满童趣的教学情境中,激发学习兴趣,从而自觉、主动地合作探讨学习。 2、实践感知 通过大量与日常生活相联系的现象动态演示,让学生在生活化教学中

感知和认识物体的平移和旋转,在学习活动和讨论中提高语言表达、动手操作等多方面的能力。 三、说学法: 1、观察分析 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观察、操作、分析,获取新知,感受成功的喜悦,从而更激发他们钻研新知的欲望。 2、合作交流 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中学习,学会聆听他人的思想见解,并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生生互动,照顾不同特点学生的需要。 四、说过程: (一)联系生活,初步感知。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引导儿童学习概念时要尽量突出概念的本质属性。因此,我在引导学生首次感知概念时,注重感知材料的典型性。 引入游乐场情景图,引导学生根据游乐项目运动方式的不同进行分类,把它们分为两类:火车、缆车、滑梯的运动方式为一类,因为它们都是平平地直走;而摩天轮、风车的运动方式又是一类,因为它们是在转动的,教师板书。学生很快地投入到对“平移”与“旋转”这两个概念的感知之中。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知平移、旋转现象, (二)直观演示,理解含义。 对于平移、旋转的概念,要求二年级的儿童构建严谨的数学语言表达是比较难的,但让学生构建准确的概念又是必要的。如何解决这个矛盾呢?我的做法是:用动作的准确性弥补语言表达的不足。 1、直观演示。 ①课件演示小火车在做歪歪斜斜的运动,教师随机设疑:火车是这样运动吗?看到“火车”像醉汉似的运动,学生都笑了,并齐声反对。此时我故作惊讶状:“不是这样运动的,那你们说说它是怎样运动的?” ②让学生演示火车的运动。学生边做动作边说:“火车是沿直线这样运

角的分类2教学反思

《角的分类》教学反思 赵湾镇中心学校李世宏 探究角的分类这堂课,角分类的五种特殊情况,如何认知和探究?借鉴杜威“做中学”的思想,我在设计教案时,让学生充分动起来,让学生在质疑,探究,实践操作,问题解决等过程中。经历分一分,猜一猜,画一画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得以发展。(一)问题——在生活中生成。生活中,隐藏着各种各样的角。篮球支架(锐角、钝角);红领巾(锐角、钝角);数学书的封面(直角);学生用尺展开(平角);折叠扇展开(周角)……在杜威“做中学”理论中有这么一句话:“经验和自然相互联系”,从而可知做中学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要求创设生活情景,使生活问题(材料)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以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积沉,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这也就是我这堂课的引入——激趣。 课一开始我创设了情境,使数学问题生活化,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这样可使学生在数学活动的情境中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去感受,去经历,自己从而促使学生后面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问题——在探究中解决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问题是探究的起点,科学的发现始于问题,学生自行探究知识就应该从问题开始。因此,在“做中学”的过程中,我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更重要的是把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首要问题来探索,鼓励他们去想,去说,去做。 这堂课我就在探究问题中设计了四个环节 1.让学生自主提出想要探究的问题——问题产生 2.学生合作辨别角的五种不同情况——初步探究

3.学生根据自己的发现,对角进行分类——感悟 4.用纸折角,用学具拼角,让学生自己质疑,自己动手操作实践证明——领悟,问题解决 (三)评价——在做中体现。 新课程提出,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应成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学生在课堂上的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同伴合作中的行为表现,参与热情,情感体验和探究,思考的过程等等,在课堂上我让学生讨论,交流,合作,思考,获得结论,最后自己给自己一个合理的评价。同时在这堂课的过程中,我力求让学生动起来,充分展现做中学。 学生“动”起来,课堂才能活起来。而课堂“活”起来才能展现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才能显示学生的勃勃生机。要“活”必“动”,“动”了必“活”。多感观地“动”。即嘴动,眼动,耳动,手动,脑动。A、嘴动。学生的所想,所想,感情都要通过它来传送。课堂上我让学生尽情地读,说,议,问。(平角就是一条直线吗?周角只有一条边吗?)创造让学生发问的机会,最后多媒体演示,让学生从观察中自己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对问题寻根究底的精神,以及语言表达的完整性、严密性和准确性。B、耳动。学会倾听别人的发言。C、眼动。学会观察,能有规律地观察。D、手动。课堂上,我们尽量让学生的手动起来,让他们主动地独立地获取知识,锻炼能力。有资料表明:“人对知识的吸收,如果仅是听,看,加起来只能吸收5%,如果动手的话则能达到90%以上。”所以在习题中,我设计了画一画的环节,让学生画周角和平角。E、脑动。也就是让学生的充分思考。在练习设计中,针对不同的对象提出不同的要求。为一部分思维活跃的学生开辟空间,同时使全体学生都能受到有意启发,能力同时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三角形分类教学反思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三角形分类教学反思 三角形的分类教学,着重是对按角的分类的教学,边的分类只起了解和介绍。课前我先复习单个角的分类,再来引入对三角形的角的分类教学。 通过利用引导学生对直角三角形的分类归纳,学生们很快就把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的分类给挖掘出来了,我也即时给予了总结,让知识模型很快的建立起来。 对边的分类上,我课后发现,给学生介绍时,出现了点小问题。按边分,我也是让学生自主探究活动,所以学生们发现了三种情况:有两边相等的、三边相等的和三边都不相等的。我也就按学生的发现分了三类: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和不等边三角形,但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但课后的练习中就出现了问题,在对图形分类时,很多学生就没有把等边三角形归到等腰三角形一类,而是单独成类,虽然课上我有提到,但还是有很多学生忘记了这个特例,这就有问题了。课上我是分了三类,但等边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的一种特殊形式,就如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一样,等腰三角形是包含等边三角形的。 针对这个教学失误,我在练习课中,结合图形实例,着重强调了等边三角形和等腰三角的关系,让学生对分类有了重新的划分。 这次的失误,让我明白了,教学还是要严谨,不能模拟两可,黑就黑,白就白,没有灰色地带。适当的教学放手很好,但知道的传授不能迁就学生,该更正的就要更正,因为知识是不容随意改变的。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统计》教学反思 我讲授的《统计》一节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例1的内容,本节教学我精心设计,并认真备课,虽然如此,但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存有很多不足,现总结一下,为以后积累经验。 一、注重统计的现实意义。 本节我精心选择了大量的生活素材,使统计知识与生活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如:24届─28届奥运会上中国代表团获得的金牌数,我校近年来学生总人数的变化,沙尘暴天数的变化,两厂的产品销售情况等,提供这样富有现实意义的素材,让学生在分析数据、解读数据的过程中,探究、发现数学知识,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增强学习的动力,产生积极的情感。这样不但能使学生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重视学生己有的知识与生活经验。 学生己掌握了初步的统计知识,会对数据实行简单的描述、分析,教学时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以知识迁移的方式建立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互相合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思维水平。 三、练习设计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根据本节知识结构的特征和学生的理解规律及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精心设计了三道练习题,分别为:一是基本题,通过看我校近几年来学生人数变化统计图,发现数学信息。二是变式题,对比出示两个统计表,提问应选择条形统计图还是选择折线统计图。三是拔高题,通过观察两厂的生产情况统计图,提问应选择哪厂投资。练习有层次有坡度,环环相扣,教学节奏明快。通过多层次的练习,使学生在简单使用、综合使用、问题解决、扩展创新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知识,同时使水平得到发展。此外也照顾了全班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水平,使他们都获得了成功的喜悦,使情感得到了满足。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存有很多不足,如:

平移和旋转说课稿

平移和旋转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专家、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为大家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平移和旋转。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平移和旋转是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这是学生第一次认识平移和旋转,教材在介绍这两种现象时,注意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的同时体会它们的不同特点。教材还通过学习在方格纸上将图形进行平移,并会画出在水平或竖直方向上平移后的图形。 (二)学生分析 平移和旋转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虽然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对平移和旋转的特征并未有清晰地认识。所以本节课的教学,主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借助多媒体课件,让他们通过生活实例及课件的展示来感知、体会、内化平移和旋转的联系与区别,从而掌握和运用有关平移和旋转的知识。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生活经验和实例,感知平移和旋转。能直观地区别平移和旋转两种不同的现象。 2.技能目标:能在方格纸上数一个图形平移了几格,能画一个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3.情感目标:结合生活经验和实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欣赏平移与旋转的作品时,感受数学的美。 教学重点和难点:结合生活实际,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能在方格纸上数一个简单图形平移后的格数,能在方格纸上画一个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 二、说教法、学法 (一)教法 本节课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手段,充分演示“平移”和“旋转”现象,学生直观、生动的亲眼目睹这两种现象,为学生清晰的建立“平移”和“旋转”的表象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一个整合点。另外,在数平移的格数及画平移图形时,课件把平移的过程用动态的方式呈现出来,使学生通过观察,掌握了数平移的格数及画平移图形的方法和步骤,这恰好能突破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这又是另一个整合点。最后,课件出示一组组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学生体验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达到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另外,本课还重视探索、体验等过程性学习,运用了“以问导学”的教学模式,同时还运用了观察法,分析法,渗透了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 (二)学法 学生在观察中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在生活中找平移和旋转的例子,在对比分析中体验平移和旋转的异同,在讨论交流中体验平移的距离,在动手操作中掌握画平移图形的方法,用动作亲身经历平移和旋转,最后回归生活,创造平移和旋转。 三、说教学过程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首先是猜词游戏,电脑出示一些词:转圈、走路、开瓶盖、开窗、拉抽屉、拧水龙头,先请全班理解词的意思,然后请一位同学到前面来(面向全班),全班用动作表示这个词,请他根据全班做的动作猜出这个词。课一开始,从猜词游戏引入,使学生自然地进入学习状态。学生在做动作的同时,初步感知了平移和旋转这两种不同的运动现象。接下来,引导学生总结:像走路、开窗、拉抽屉这些现象是平移;像转圈、开瓶盖、拧水龙头这些现象是旋转。 第二个环节:联系生活,体验感悟

角的分类教学反思

角的分类教学反思 《角的分类》是学生已经学习了有关角的知识,有了度量角的简单基础。直角、锐角、钝角是学生经常见到的角,关于它们的定义应通过学生在分类后进行比较、想象、推理后正确的叙述出来。在学生对角已经认识的基础上,呈现直角、锐角、钝角、平角、周角等图形。在分类思想的指导下,三个特殊角同时出现,形成一个问题的模块,为学生的思维提供时间和空间。 1、导学生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教学问题,激活生活经验。 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我们的日常生活就是学习数学的大课堂,是探索问题的广阔天地,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是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很多数学规律、数学思想方法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它们的原型,学生善于捕捉生活素材,教师尽量提供学习空间,使学生能从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获得主动探究数学的快乐!通过在生活中常见的物体身上找角,使学生觉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增进了学生对数学价值和作用的认识,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2、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促进数学思考。 注重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在操作中理解知识,发展思维。一改教师主宰课堂的局面,大胆放手,变过去的单纯看教师演示为学生自己动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本节课设计找、说、做的环节,帮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认识角、感悟角的大小,使得学习兴趣较为浓厚,也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表达能力及分析、概括能力。要求学生用活动角转出一个自己喜欢的锐角,说说什么样

的角叫锐角。再转出一个直角,同样要求量一量,再得出结论。教学钝角的时候,同样也要经历这个过程。教学周角时,我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学具转动的边,木条绕着它的一端转了一圈,由此得出一周角是360度。 在探索新知角的分类部分的教学环节,由于根据不同的标准,必然有不同的分类结果。另外由于中年级的学生分析、归纳、概括能力较弱,难免出现思维的漏洞,逻辑的错误,这就需要老师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时间,合作学习的机会,相互交流的平台。于是,老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再以小组为单位汇报交流。这样,学生在亲身体验和探索中认识数学,解决问题,在小组交流中发现思维的漏洞,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 不足之处,在教学周角时,没有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周角的形成过程,及这个360度怎么得出的,没有和学生好好探讨。如果能用多媒体慢慢演示,让学生观察的是它转过的范围。可以这样:先转到直角的位置,提问:现在是什么角,是多少度?继续转到平角的位置,提问:现在是什么角,是多少度?由此得出,周角是360度,一周角是2个平角,4个直角。 篇二:角的分类教学反思 数学来源于生活,我们的日常生活就是学习数学的大课堂,是探索问题的广阔天地,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是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角的分类教学反思。 关于角,学生在二年级已有初步的接触,但是大都属于直观的描述,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了很多的大小不同的角,但对常见的角

四年级《角的分类》教学设计及反思

《角的分类》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42页例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根据角的度数区分直角、锐角、钝角、平角和周角,并知道直角、平角和周角的关系。 2.初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能力。 3.通过观测操作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平角和周角的形成过程,并根据角的度数加以区分。 4.体会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区分直角.锐角.钝角.平角和周角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 教学用具:各种角 学习方法:探讨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请看黑板。” (出示主题图) 师:“你看到了什么?谁能说一说?” 学生回答:略。 师:“如果请你们再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这些物体,你又能发现什么?” 学生回答:这些物体中都含有角。 师:“是吗?让我们来看一看。” 师:“果然如此!你观察得真仔细。奖给你一颗智慧星。”

“生活中存在着许许多多的角。通过以往的学习,你已经知道了哪些关角的知识?同桌互相说一说。” 贴上课题“角”,学生交流后回答:略。 师:“仅仅知道这些,你们就满足了吗?” “那你们还想知道哪些有关角的知识呢?“ 学生回答:略。 师:“看到同学们这么虚心好学,老师真的是非常高兴。好吧,那今天我们就继续学习有关角的知识。” 二、新课教学。 1.认识直角。 (1)学生动手,用准备好的长方形纸先横着对折,再竖着对折。 提问:折出的角是什么角?量一量这个角有多少度? 从而得出:直角是90度。板书:直角90度 (2)你能说出身边有哪些角是直角吗?(课本的角、黑板的四个角……) 2.认识平角。 (1)学生动手,把刚才折成的直角纸打开来。两个直角组成一个新的角,这个角有什么特点?(角的两条边在一条直线上了。) (2)请你指出这个新的角的边和顶点各在哪里?(顶点没有变动,两条边在一条直线上了。) (3)这个角是多少度?(180度,因为是两个直角组成的。) (4)教师指出:角的两条边在一条直线上,这样的角叫做平角。平角是180度。 板书:· (5)请你们用自己的活动角操作,旋转一根硬纸条,使其成为直角,再旋转成一个平角。 (6)你能说说平角与直角有什么关系吗?(一个平角等于2个直角。) 板书:1平角=2直角 (7)右面图形哪个是平角?· 引导学生明确:图①是一条直线,它没有端点, 也就不是平角;图⑦是两边在一条直线上,而且有一个端点,所以它是平角。 3.认识锐角和钝角。 (1)教师演示。 先出示直角,然后将角的一条边向右移动,这时两边所夹的角就小于90度,可以得到60度,30度..... 再将角的一条边向左移动,这时两边所夹的角就大于90度,可以得到120度,150度……但一定不超过180。。

北师大版《平移和旋转》说课稿_说课稿

北师大版《平移和旋转》说课稿_说课稿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北师大版《平移和旋转》说课稿文章内容由收集!北师大版《平移和旋转》说课稿教材分析: 从大量直观的生活例子入手,引导学生掌握平移和旋转的运动规律及平移的方法。为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学习几何问题打好基础。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对平移和旋转现象已经有一定的生活体验,只是没有很清晰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实例,感知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并会直观地区别这两种常见的现象。 2、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一、走进生活,准确建模。 1、重现生活,感知特点。 出示图片,揭示课题。 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看上面几种物体,它们是怎么运动的?你能给它们分分类吗? 师:是的,在数学上,像缆车滑行和国旗徐徐上升这样的运动,我们叫它平移,像直升飞机螺旋桨和风车迎风旋转这样的运动,叫旋转。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两种运动(板书课题)。 这样,我将数学学习回归学生的生活,让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对平移和旋转这两种运动有了初步的认识。 2、感受生活,发现特征。 接着,我顺势利导通过多媒体再现一组与生活有关的画面。(演示课件) 师提出问题:那么同学们,这些物体的运动,是属于平移还是旋转呢? 通过勾连学生的生活实际判断数学现象,他们对平移和旋转运动准确建模就相对容易了。 3、体验实践,领悟特征。

课程标准并不要求对这两个概念进行定义,只要求学生能紧密联系生活去感知、体验、辨别。因此我创设了一个让学生做一做、演一演的环节,让学生用肢体语言感知和表述这两种运动的特点。(放录象解说)。 师提问:同学们,大家一起动起来,用你喜欢的动作做一个平移或旋转的运动吧。 孩子们在做一做、演一演的的实践活动中体会到两种运动的本质特征:平移是沿着某个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旋转始终绕着一个固定点或一条轴转动。这也正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北师大版《平移和旋转》说课稿文章内容由收集!北师大版《平移和旋转》说课稿4、探究生活,拓展延伸。 课程标准倡导数学学习回归儿童的生活,构建小学数学生活化。当孩子们对这两种运动特征有了深刻的体验时,我再次引领学生回到生活中。 找出许多平移和旋转的例子。这正体现了课程标准在生活中找数学,为生活学数学的基本理念。 二、创清激趣,自主探究。 这节课的教学难点:让学生正确的在方格纸上画出平移后的图形。我设计了三个环节的情境教学活动突破难点。 1、创设情境,引导探究。 利用讲故事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再通过数一数、移一移,感受船上的小鸟向左平移几格,船就向左平移几格。从而概括出:看一个图形移动几格,只需看图上的某一点移动的格数就行了。 2、观察想象,拓展思路。 通过一道有趣的题目让孩子们体会物体向不同方向平移的现象,拓宽思路。 3、水到渠成,学会画图。 学生掌握了数图形平移了几格的方法,能判断图形平移的方向,在方格纸上画平移后的图形也就迎韧而解了。 通过交流,学生归纳出合理的画图步骤:先将平行四边行的四个顶点分别向上平移三格,描上点,再将平移后的四点用直尺依次连起来。

角的分类教学案例与反思 (2)

角的分类教学案例与反思 ※背景分析 角的分类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角的度量中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初步认识角,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基础上,进一步根据角的度数区分直角、平角、锐角、钝角和周角。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依据角的度数区分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和周角的关系,教学难点是认识周角。而周角比较特殊,角的两条边重合。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在教学中安排了不少“动一动”、“折一折”、“玩一玩”等操作活动,旨在让学生利用折扇、活动角、长方形纸和圆形纸等实物和教具充分进行操作,进一步加深对角的认识,同时让他们经历和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教学案例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P41的例2和例3。 教学目标:1认识平角和周角。 2使学生感悟到锐角、钝角、直角、平角、周角之间的关系。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各种角的特征,区分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认识周角。 教学准备:两把折扇、活动角、量角器、长方形纸、圆形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老师知道你们很爱猜谜,下面我出个谜语请大家猜。有风身不动,一动就生风,若要它不动,除非起秋风。打一物品。(生兴趣盎然) 生:是扇子。 教师出示两把折扇,并分别展开形成不同的角。 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扇子打开后形成了角。 生:我发现这两个角大小不同。 师:折扇的扇柄相当于角的两条边,角的两条边叉开的大小不同,所以角就有大小之分。今天我们就继续学习角的分类。(板书课题:角的分类)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活动一:归纳旧知,准备探究 师:你知道哪些角的知识,说给大家听。 生:我知道角可以分为锐角、钝角、直角。 生:比直角小的角叫锐角。 生:钝角比直角大。 师:谁能利用折扇分别找出这几种角? 一名学生到前面演示,边演示边说出自己找到的是什么角。 师:他找的对吗? 生:对! 师:你们想不想活动活动自己的小手? 生:想! 活动二:操作感悟,初步探究 师:请同学拿出准备好的长方形纸,动手在纸上折出直角。 师:折成的直角是多少度? 生:90度。 师:把刚才用纸折的直角打开,这个角是由几个什么角构成的? 生:是由两个直角组成的。 教师用课件演示两个直角变成一个平角。 师:从顶点开始,向两边各伸出一条水平的射线,所形成的图形叫做平角。 师:这个角是多少度?为什么? 生:这个角是180度,因为它是由两个90度的直角构成的。 师:请同学门互相在折纸上找出这个角的顶点和边,想一想平角和直角有什么关系?(同桌之间边找边议。) 生:1平角=2直角 师:请同桌同学用活动角互相演示平角的形成过程,并说一说。

图形的旋转(一)说课稿

《图形的旋转(一)》说课稿 周银 第一部分:教材与目标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下册第28至29页的内容。图形的旋转是生活中图形的主要运动现象。本节内容是在以前学习的基础上,从旋转中心、旋转方向和旋转角度等方面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图形旋转现象。 2.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依据数学《课程标准》要求,以及六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确定了如下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对钟表等的观察,理解顺时针旋转和逆时针旋转的含义,并会画线段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后的图形。 (2)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初步掌握画线段旋转后图形的方法,增强空间观念。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操作、交流、归纳等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探究问题的能力以及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爱生活的情感,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研究探索的精神。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旋转的要素和特征。 (2)能在方格纸上画线段通过旋转后的图形。 教学难点:

在方格纸上把线段旋转90度。 第二部分:学情、学法与教法。 1.学情分析 本节学习前,学生已经认识了轴对称和平移,并在之前的学习中初步感知了生活中的旋转现象,四年级时结合活动体验了旋转与角的关系,对旋转已有了初步的认识。 2.学法指导 根据学法指导自主性和差异性原则,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归纳—应用”的实践探索中,自主参与知识的产生、发展、形成与应用的过程。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主动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等活动来构建与此相关的知识经验,使学生掌握知识,从而达到知识的运用。 3.教法分析 按照学生认知规律,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数学活动为主线”的指导思想,采用以动手操作法为主,直观演示法为辅的教学方法。 第三部分,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我从魔方、钟面等旋转现象入手,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体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与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再通过学生举例,接近本课与学生的距离,直入主题。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 本环节通过实物演示、学生上台用肢体语言表示,然后通过直观的课件演示等方式,让学生知道旋转有中心点、有方向,并理解顺时针方向和逆时针方向。 2.再探新知

二年级数学角的分类教学反思

二年级数学角的分类教学反思 二年级数学角的分类教学反思有哪些?今天的内容比较少,讲授结束后,我让学生看 了一遍书,然后问学生有没有什么问题或是什么不明白的地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 二年级数学角的分类教学反思,望大家喜欢。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分类》教学反思关于“角”,学生在二年级已有初步的接触,但是大都属于直观的描述,现在是在二年级的基础上恰当抽象出图形的特征,系统学习 角的概念、角的度量、角的分类和角的画法等等。角的分类是在学生已初步认识角,会用 量角器量角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平角、周角,根据角的度数分类,区分直角、平角、锐角、钝角和周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了很多的大小不同的角,但对常见的角的分类的知识,生活中接触很少,显得比较抽象。 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但依然形象具体思维为主,分析、综合、归纳、概括能力较弱,有待进一步培养。而数学来源于生活,我们的日常生活就是学习数学的大课堂,是探索问题的广阔天地,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是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因此,我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自己捕捉生活素材,然后从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使他们获得主动探究数学快乐的快乐。 我根据学生们已有的钟表的认识,首先让学生看钟说出在几时整,时针和分针成90 度的角?在几时整,时针和分针成180度的角?学生很快得出3时或9时成90度,6时整 成180度。然后我让学生说出2时整,时针和分针成多少度角?当时有少数几个同学说出 来了,并且说出了不同的想法。有个同学说3点整,时针和分针成90度,而3点时,分针走了3格,即3格是90度,那么1格就是30度,因此2时整的时候,时针和分针成60度的角;还有个同学说时针从12点再走到12点,走了360度,而钟面上有12格,因 此每一格就是30度,所以2时整的时候,时针和分针成60度角。接下来我又问9∶30时 成多少度角?结果好多同学上当了,都以为是形成了直角,最后全班只有一个同学答对了,他的小结让许多同学顿悟,原来,时针与分针都是在运动的,只是时针走得慢,分针走得 快而已。在探究活动中,同学们形成了初步的信息收集能力、分析能力,并切身体会到自 己探究成果的乐趣,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探究大千世界的欲望。 在本课的结束部分,我与学生一起寻找生活中的角,将课本的知识有效地进行了延伸。总之,关于角的分类的知识,我让学生在主体积极参与、操作、交流、动脑、动口的探究性学习中建立概念、理解概念和应用概念。实践证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能激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让课堂焕发师生生命的活力,让课堂更精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