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谏太宗十思疏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辨析“安、信、求、治”等多义词的词义;积累文言虚词“以、哉、所”的用法;区别文中“根本、以为、虚心、纵情”等古今异义词的含义。

2.领悟“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以纳下”的道理及“十思”的积极意义。

3.学习本文多用比喻说理的手法,体会对偶句、排比句的风格特征。

能力目标

1.掌握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高超的劝谏艺术,不断提高学生的说话技艺。

2.在理清文章思路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德育目标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苦乐观:虚怀若谷,虚心纳他人建议;勤俭简朴,继承优良传统。

●教学重点

1.掌握“浚、殷、冲、牧、壅、谬、董、振”等文言词的义项。

2.理清思路,理解“十思”内容及其意义。

3.学习文章用比喻说理,生动形象的特点,体会作者在遣词造句上整齐而富于变化的风格特征。

●教学难点

1.文章第三段的内容理解。

2.引导学生背诵全文。

●教学方法

1.朗读法(在反复朗读中,理解句意,体味语气,加强记诵)

2.问答法(如对文章第1~2段浅显内容的分析理解)

3.讨论法(如对文章第3段较深难内容的分析理解)

4.探究拓展法(课内适当穿插一些文句训练,拓展学生思维)

●教具准备

录音机及课文朗诵带;多媒体投影。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因为忠臣批“龙鳞”,逆“圣听”讽谏帝王确为不易之事。比干挖心、屈原放逐就是千古明证与教训。然而,唐代谏臣魏征一生上疏言事二百多次,非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相反却得到了唐太宗的称赞“诚极忠款,言穷切至”,并说“公之所谏,朕闻过矣。当置之几案,事等弦韦”。这是为什么呢?下面,就让我们在千古传诵的《谏太宗十思疏》中找找答案吧!

二、解题

1.文体简介

疏,是古代臣子向帝王陈述自己意见的一种文体。如西汉晁错写给汉文帝的《论贵粟疏》。

2.背景介绍

唐朝初年,唐太宗常以隋朝的暴政为戒,不敢过分使用民力,能够节私欲,明赏罚,广开言路,积极纳谏。到了贞观中期,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人民生活逐渐富裕,加以对外战争年年胜利,边防巩固,国威远扬,于是在一片文治武功的欢呼声中,唐太宗渐渐骄奢,渐渐忘本,开始对百姓作威作福起来。尽管“百姓颇有怨嗟之言”,可是这声音早被朝野上下歌功颂德的欢呼声淹没了。正直的魏征对此深感担忧,贞观十一年(637)从三月到七月,五个月内他一连给唐太宗上了四疏,劝太宗“鉴彼之所亡,念我之所以保”,励精政道,巩固统治。

《十思疏》便是四疏中的一篇,阐明了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道理。据说太宗看到奏疏后非常感动,于是写了《答魏征手诏》,称赞他“诚极忠款,言穷切至”,表示从谏改过。

3.魏征简介

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曲阳(现在河北省晋县)人。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

少年孤贫,有大志。隋末参加李密义军,后随李密投唐。太宗即位,授以谏议大夫。由于他生性刚直,善于直言诤谏,竭诚以事太宗,因此深得信任。唐太宗“数引征入卧内,访以得失”。魏征一生先后上书二百多次,达数十万言,大都被采纳。他死后,唐太宗悲痛不已,亲自为他写了碑文,并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这足见魏征在当时的影响。

三、疏通文意

1.朗读课文,正音释义。

(1)学生集体朗读课文一遍。要求:语速稍慢,读准字音。

(2)放录音,学生低声跟读,纠正字音。

出示投影:

为下列加点字注音。

①求木之长.(zhǎnɡ)者

②必浚.(jùn)其泉源

③虑壅.(yōnɡ)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④惧谗邪.(xié),则思正身以黜.(chù)恶

⑤文武并用,垂拱.(ɡǒnɡ)而治

(3)学生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句。

四、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指定三位学生朗读课文(每人一段),其他学生边听边整体感知文意。

2.具体研习第1段

(1)提问:本段中作者提出了什么观点?运用什么方法提出的?

学生思考后,明确:本段以“固本思源”为喻,提出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观点。

点拨:开篇并没有直接提出“十思”的内容,而是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打开话题。先从正面说,用比喻推理(“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引出正题:“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三个排比句,两个作比喻,一个明事理,浅显易懂,不容置疑。再从反面申述:“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这样就加重了强调意味:德不厚则不可使国家长治久安的。正反对比后,作者进一步明确指出,“人君”地位高,责任重大,如果“不念居安思危,戒

奢以俭”,要想国家长治久安是不可能的,如同“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一样荒诞。反面来说,想要国家长治久安,就一定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这结尾处,不但照应前面(“积德义”和“德不厚”),提出了文章主旨,而且又充分利用了“木”与“水”的比喻。

(2)学生试背课文。

3.具体研习第2段

(1)学生集体朗读第2段。

(2)提问:本段中作者概括了一条什么普遍规律?阐述了什么观点?从哪个角度论证的?

学生思考后,明确:本段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这几句,简要概括了历代君主能创业不能守成的普遍规律。从人类历史的长远发展来看,这虽是历史的必然,但要“思国之安”,就势必调动人为的因素去理智地克服它。因此作者发出疑问:“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接着从取守天下的不同心态上(“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进行论证,说明是否恭俭下人是事业成败的关键。如果失去了民心,即使动用严刑也无济于事。最后阐明“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的“民本”观点。

4.重点研习第3段

(1)教师范背第3段。

(2)学生对照注释,翻译这段文字。

(3)提问:本段作者提出了“十思”的内容,它们各有什么侧重?作者理想的政治境界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明确:本段提出了“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即“十思”。其核心内容是正己安人,但具体又有所侧重。“知足”“知止”是戒奢侈,如喜好器物美色,大兴土木,劳民伤财等;“谦冲而自牧”“江海下百川”是戒骄躁,劝皇帝要恪守职务,不骄不躁,虚怀若谷,从谏如流;“三驱以为度”“慎始而敬终”是戒纵欲,劝皇帝不要放任自我,不要怠惰,而要勤勉政事;“虚心以纳下”“正身以黜恶”是戒轻人言,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无因喜以谬赏”“无以怒而滥刑”是戒赏罚不公,劝皇帝赏罚要有尺度,不因喜怒而有所偏颇。“十思”就是十条劝戒,语语坦诚,字字惊心。

文章最后,作者从正面论述做到“十思”的好处,同时阐明了自己理想的政治境界:“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4)学生试背第3段。

5.学生集体试背全文。

(解说:要想深入理解课文内涵,必须熟知课文,即背诵。背诵不仅能积累文言词语,还能将各段理解兼收并蓄,背出意蕴,背出情感,也背出自己的理解,获得心灵的愉悦和精神的满足)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分析了文章的思路,掌握了周到严密而又精辟的说理论证。但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此,更要懂得一些道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一代名君唐太宗尚有不足之处,更何况我们普通人呢?唐太宗虚心接受了魏征的劝谏,创造了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如果大家也能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定会树立起光辉俊洁的人格。

六、布置作业

1.积累下列成语:居安思危、戒奢以俭、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垂拱而治、纵情傲物、载舟覆舟、长治久安、竭诚待下,并从中任选三个写成一段话,不少于30个字。

2.熟练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学习本文作者真诚而委婉的劝谏艺术。

2.体味多用对偶、排比的语言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在“君叫臣死臣不能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的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臣子上疏,劝谏帝王确非易事。上疏的臣子不仅要有超人的勇气,而且还要具备高超的智慧。可以说,这两点魏征一身兼有。这节课,我们就重点来学习他循循善诱充满智慧的劝谏艺术。

二、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

三、学生思考下列问题,并体会其表达作用

出示投影:

①作者为什么称自己为“下愚”,称唐太宗为“明哲”?

②能否将“臣闻”改为“臣以为”?

③能否删去文中“承天景命”一句?

④能否将“诚能见可欲”改为“是故见可欲”?

学生思考后,明确:①魏征始终没有忘记唐太宗与自己的主仆、君臣关系,因此谦称自己为“下愚”而尊称太宗为“明哲”。②不可改。“臣闻”是奏议中的敬辞,口气不卑不亢。“臣以为”则有自以为是之嫌。③不可删。“承天景命”也是一种敬辞。④不能改。“诚能”表示希望和商量的口吻,而“是故”是论述的口吻,语气极其生硬。

点拨:魏征在进谏时,有着清醒的头脑。他虽然知道太宗是很懂得“忠言逆耳利于行”的。但在等级森严的封建时代,他没有因太宗对自己的赏识而得意忘形,仍是坚持一贯的谨言慎行。文中语言真诚谦虚,委婉而又通达,合情而又合理,极富艺术魅力,难怪唐太宗会从善如流呢!

四、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

1.学生默读课文,画出文中的对偶句、排比句,谈谈其表达效果。

出示投影:

对偶句: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排比句: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明确:①骈散结合,华美流畅。唐代的奏疏,习惯上都用骈文写。但本文突破了骈体的束缚,做到了骈散结合,相得益彰。整句多用对偶,音韵和谐,琅琅上口;多用排比句式,铺排罗列,勾连而下,气势不凡。散句意到笔随,笔力遒劲,酣畅淋漓。②本文语言多用比喻,生动形象,言简意赅,有说服力。

(解说:本文的语言简约,整散结合。整句音韵和谐,琅琅上口;散句意到笔随,笔力雄健,酣畅淋漓,需要用心品味。同时,对“十思”的内容要细细领悟,这其中蕴涵着丰富的民族传统美德,差不多每句都有现实教育意义。特别是“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这些句子,对每个人的修身养性都极有启发,具有丰富的人文价值)

2.找出下面画线句的出处,说说引用的作用。

出示投影:

(1)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出自《诗经·大雅》“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2)载舟覆舟(出自《荀子·王制篇》“君则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3)诚能见可欲(出自《老子》上篇:“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4)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引用了《易经》“卑以自牧”的意思)

(5)垂拱而治(出自《尚书·武成》)“垂拱而天下治。”)

明确:引用古圣先贤的话,援举故事旧例来说明自己的意思,论证自己的观点,所谓“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文心雕龙·事类》),这种写法在本文中到处可见。引用成语典故,有许多好处。文章显得“字字有出处”“事事有依据”,因而使理论更有深度,论断更有力,更令人信服。同时文字精练,意义深刻,富有启发性。这些成语典故大都是经过时间洗练的文学语言,生动形象,引用它们使表达更生动,更富文采。

五、课堂训练

1.翻译下则短文,并说说其中蕴含的道理。

出示投影:

昔有一庵,邻于大宅①,寺僧常见沟中米饭流出,密用水淘净,蒸晒一囤。不数年而大宅缘事暴贫②;僧人即以此饭饷③之,大宅衔谢④不已。后细询,知为沟中物也,嗟悔无及。

(选自《幼学故事琼林》)注:①大宅:深宅大院。此处指广有财富的大户人家。②暴贫:突然变得穷困。③饷(xiǎnɡ):用酒食款待人。④衔谢:衔,怀在心里。衔谢,即衷心感谢。

参考答案:

译文:从前有一座寺庙,靠近一个有钱人家的大院。庙里面的和尚经常看到大院的水沟里有米饭流出来。他不声不响地用水把流出来的米饭冲洗干净,蒸后晒干,逐渐积攒了满满一囤。过了几年,大户人家遇上了祸事,突然变得贫困不堪。这时,和尚就把干饭送给他们吃。大户人家对他感恩不尽。大户人家经过仔细询问,知道了是他们当年倒入水沟里流出的米饭,不禁连声叹息,深感后悔莫及。

这则故事是劝戒人们在生活富裕的情况下,也应注意俭省节约,它形象地说明了居安思危,积谷防歉的道理。

2.在下面横线处填入恰当的词语,组成前后呼应的排比句。

(1)青春是人生的鲜花,,。

(2)青春拥有激流般的热情,, 。

参考答案:

(1)青春是生命的闪耀青春是纯真的结晶(2)青春拥有梦幻般的憧憬青春拥有磐石般的坚贞

六、课文总结

“读史使人明智”。一千三百年后的今天重温《谏太宗十思疏》,不仅要体味它流畅艺术的文气,还应从字里行间去感受一代忠臣魏征为使唐王朝长治久安而敢于直谏的高度责任感、使命感。愿生活在新世纪的同学们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时刻胸怀一颗火热的报国心!

七、布置作业

针对文中某一哲理性的语句谈谈自己的体会并写成文字。

●板书设计

●延伸阅读

翻译下面两段文字。

1.贞观五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自古帝王多任情喜怒,喜则滥赏无功,怒则滥杀无罪。是以天下丧乱,莫不由此。朕今夙夜未尝不以此为心,恒欲公等尽情极谏。公等也须受人谏语,岂得以人言不同己意,便即护短不纳?若不受谏,安能谏人?(节选自《贞观政要》)

2.魏征状貌不逾中人,而有胆略,善回人主意,每犯颜苦谏;或逢上怒甚,征神色不移,上为之霁威。尝谒告上冢,还言于上曰:“人言陛下欲幸南山,外皆严装已毕,而竟不行,何也?”上笑曰:“初实有此心,畏卿嗔,故中辍耳。”上尝得佳鹞,自臂之,望见征来,匿怀中;征奏事固久不已,鹞竟死怀中。

(选自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参考答案:

1.贞观五年,唐太宗对房玄龄等人说:“自古以来,帝王大多放纵感情喜怒无常,高兴了就任意奖赏没有功劳的人,生气了就任意地杀戮没有罪过的人。因此,天下大乱国家灭亡,没有不是从这里引起的。我如今早早晚晚都把这类事情作为心事,常常想要你们尽所知道的情况对我竭力劝谏。你们也要接受人家劝谏的话,难道能够因为别人的意见跟自己心意不合,就袒护自己的缺点错误,拒不接受吗?如果你们不接受别人的劝谏,又怎么能劝谏别人呢?

2.魏征相貌没能超过平常人,可他有胆量谋略,善于让君主回心转意,常不顾情面极力劝谏,有时遇上特别生气,魏征的神色一点也不改,皇上为此收敛威容。魏征曾请假上坟,回来对皇上说:“人们说您打算到南山,出外的行装都已准备完毕,竟没有出发,是什么缘故呢?”皇上笑着说:“当初实有这个意思,就是怕你嗔怪,所以中止了。”皇上得一只好鹞鹰,亲自架在手臂上,老远看见魏征来了,赶紧藏在怀里,魏征奏禀公事,故意没完没了,结果鹞鹰死在皇上的怀中。

资料链接

“十思”给我们的启示

“十思”,概括起来说,就是作者在第一段里所说的“积其德义”,“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作者认为,国君倘能做到“十思”,发扬好的品德,就会出现“文武并用,垂拱而治”的政治局面。到那时,“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换句话说,国君善于“用思”,就可以“无思”,国君不用自己操劳,天下就可以治理好。这样的境界无疑是令人神往的。作者这样说,

无非是希望唐太宗采纳自已的意见,居安思危,使唐王朝能够长治久安

一是陈述意见的针对性。这奏疏是给皇帝看的,是用来劝谏皇帝的,所以“十疏”所陈述的内容无一不针对帝王的易犯病,又无一不为“垂拱而治”的封建统治着想,使唐太宗乐于接受。二是思考问题的全面性。这“十思”的内容涉及到与帝王冶国兴邦有关的十个问题。从生活到政治,从人个欲望以品德修养,凡存在的主要问题作者全都考虑到。不但指出问题,而且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真是面面俱到,煞费苦心。三是安排条款的序列性。“见可欲”“将有作”“念高危”“惧满溢”“乐盘游”“忧懈怠”“虑雍蔽”“惧谗邪”“恩所及”,排列井井有条,多而不乱。四是语言表达的齐整性。“十思”十句,句式大致相同,构成排比,一气呵成,形成齐整,气势磅礴。显然,这篇古代佳作给我们带来很多有益的写作启发。

文章语言特点

语言特点:“十思疏”是一篇骈文。唐代奏疏都习惯用骈文写作,但此文与当时流行的骈文不同。在形式上它利用骈文的排比、对偶、表达真情实感,但又不囿于形式,不避散句,不咬文嚼字,不大量用典,没有繁冗的引证。言之有务切中时弊,难能可贵,既有骈文的华美,整齐,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易于诵读。大体可概括为:委婉谦虚;多用比喻,生动形象;骈散结合,华美流畅。如对偶句:“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又如排比句:“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几种重要的论证方法

①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

②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

③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此外,在驳论中,往往还采用“以尔之矛,攻尔之盾”的批驳方法和“归谬法”。在多数议论文中往往是综合运用的。

④归纳论证,也就叫“事实论证”。它是用列举具体事例来论证一般结论的方法。

⑤演绎论证,也叫“理论论证”,它是根据一般原理或结论来论证个别事例的方法。即用普遍性的论据来证明特殊性的论点。

⑥因果论证,它通过分析事理,揭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因果关系来证明论点。因果论证可以用因证果,或以果证因,还可以因果互证。

⑦引用论证:“道理论证”的一种,引用名家名言等作为论据,引经据典地分析问题、说明道理的论证方法。引用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明引,交代所引的话是谁说的,或交代其出处,一种是暗引,即不交代所引的话是谁说的或出处。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谏太宗十思疏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辨析“安、信、求、治”等多义词的词义;积累文言虚词“以、哉、所”的用法;区别文中“根本、以为、虚心、纵情”等古今异义词的含义。 2.领悟“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以纳下”的道理及“十思”的积极意义。 3.学习本文多用比喻说理的手法,体会对偶句、排比句的风格特征。 能力目标 1.掌握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高超的劝谏艺术,不断提高学生的说话技艺。 2.在理清文章思路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德育目标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苦乐观:虚怀若谷,虚心纳他人建议;勤俭简朴,继承优良传统。 ●教学重点 1.掌握“浚、殷、冲、牧、壅、谬、董、振”等文言词的义项。 2.理清思路,理解“十思”内容及其意义。 3.学习文章用比喻说理,生动形象的特点,体会作者在遣词造句上整齐而富于变化的风格特征。 ●教学难点 1.文章第三段的内容理解。 2.引导学生背诵全文。 ●教学方法 1.朗读法(在反复朗读中,理解句意,体味语气,加强记诵) 2.问答法(如对文章第1~2段浅显内容的分析理解) 3.讨论法(如对文章第3段较深难内容的分析理解) 4.探究拓展法(课内适当穿插一些文句训练,拓展学生思维) ●教具准备 录音机及课文朗诵带;多媒体投影。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因为忠臣批“龙鳞”,逆“圣听”讽谏帝王确为不易之事。比干挖心、屈原放逐就是千古明证与教训。然而,唐代谏臣魏征一生上疏言事二百多次,非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相反却得到了唐太宗的称赞“诚极忠款,言穷切至”,并说“公之所谏,朕闻过矣。当置之几案,事等弦韦”。这是为什么呢?下面,就让我们在千古传诵的《谏太宗十思疏》中找找答案吧! 二、解题 1.文体简介 疏,是古代臣子向帝王陈述自己意见的一种文体。如西汉晁错写给汉文帝的《论贵粟疏》。 2.背景介绍

高中语文《谏太宗十思疏》优秀教案设计附课内练习

谏太宗十思疏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 2.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 3.掌握文中一些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 4.背诵全文。 教学重难点: 掌握文中一些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 教学方法: 文本研读 教学过程: 一、导语: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 ,逆“圣听” ,需要大勇与大智。多少忠臣义士,尽忠讲谏,结果 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的故事,千古流传。但是,唐代著名谏官魏征进谏唐太宗,却 大多被采纳,不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还经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扬。魏征写了《谏太宗十思疏》上奏后,唐 太宗非常赞赏,亲手写诏书嘉许魏征,并放置案头,以资警惕。 b5E2RGbCAP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他是怎么写这篇文章的。 二.解题 1、历史背景:这是贞观十一年(公元 637 年)魏征写给唐太宗的奏章。唐太宗初年励精图治,颇称英 明。后来却追求珍宝异物,兴建宫殿园囿,魏征就不断用前代兴亡的历史教训来提醒他。这一个魏征连上 四疏。本文是其中的一篇。文章写得语重心长,剀切深厚。全文围绕“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主旨, 规劝唐太宗在政治上要慎始敬终,虚心纳下,赏罚公正;用人时要知人善任,简能择善;生活上要崇尚节 俭,不轻用民力。这些主张虽以巩固李唐王朝为出发点,但客观上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有利于初唐的强 盛。本文以“思”为线索,将所要论述的问题联缀成文,文理清晰,结构缜密。并运用比喻、排比和对仗 的修辞手法,说理透彻,音韵铿锵,气势充沛,是一篇很好的论说文。 p1EanqFDPw 2、谏:规劝、劝戒; 疏:封建时代臣子向帝王分条陈述事情的文字。 3、作者介绍:魏征(580—643) ,字玄成,巨鹿曲城人,后迁居相州内黄(今河南省内黄县) 。他是唐 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隋朝末年,为避乱,曾一度出家为道士。后参加李密的反隋起义军。李 密失败后,他降唐,辅佐唐高祖李渊和唐太宗李世民。拜谏议大夫 作。书成,拜迁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魏征先后上书二百多事,大多被唐太宗采纳。 DXDiTa9E3d 三.研习课文一、二段 朗读指导: 第一次,试读,正音。边读边正音。已经认识的字词不但要读准声调,还要读清平舌与翘舌、前鼻音与后 鼻音,以读出汉语的美感来。陌生的字词则边读边看注释或查阅词典。 RTCrpUDGiT 第二次,粗读,正义。边读边看注释,以粗知句义;同时边读边揣摩句内停顿,如:臣闻\求木之长 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5PCzVD7HxA 第三次,连读,整体把握文章。连读时要流畅,语音准确,停顿正确,并且读出感情。通过连读可知 全文先运用比喻和比喻,后引出“十思”的具体内容,点明其重要意义。 jLBHrnAILg 第四次,细读,理清各层大意,把握全文思路。通过细读可知,文章第1段通过比喻引出道理:积累 道 义是治国之本;第2段通过对比说明竭诚待人(特别是待百姓)的重要性;第3段水到渠成地引出“十 思”及意义。 xHAQX74J0X

《谏太宗十思疏》学案

《谏太宗十思疏》学案 《谏太宗十思疏》学案 学习要点 1 学习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 2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 3掌握中一些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 重点讲解 题解 “疏”通称“奏疏”。疏,原本是疏通的意思。后作为一种公形式,成了古代官员向帝王进言,以便使下情上达的进谏奏。疏,演变为疏通事理,分条陈述的意思。它起于汉代,后世人们以“奏疏”作为这类进言体的通称。“疏”的用途较广,论谏、陈乞、待罪、推荐、辞官等都可用“疏”。 “谏”是规过劝善的意思,一般用于下对上。规劝的言论也可以称为“谏”,如同学们学过的《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谏”就是“规劝的言论”的意思。“谏”古代专指用于对帝王、上级、尊长的劝告,规劝其改正不当的言行。 《谏太宗十思疏》选自《魏郑公集》,标题是后人加的。起初称为《十思疏》。标题中的“太宗”是庙号。古代皇帝死后要在太庙立室

供奉,为此就需要立一个名号,这就是庙号。从汉代起,每一个朝代的开国皇帝一般都称为太祖、高祖或世祖,以下称为太宗或世宗。李世民是在其父李渊之后称帝的,庙号为太宗。由此也可推知“谏太宗十思疏”是后人加的题目,李世民活着,是不能称其为太宗的。 “十思”的针对性 1.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魏征评论:“陛下贞观之初,无为无欲,清静之化,远被遐荒。考之于今,其风近坠……今则求骏马于万里,市珍奇于域外,取怪于道路,见轻于戎狄。” 典型史实:王珪谏太宗出美人 太宗尝闲居与珪宴语,时有美人侍侧,本庐江王瑗之姬,瑗败籍没入宫。太宗指示之曰:“庐江不道,贼杀其夫而纳其室。暴虐之甚,何有不亡者乎?” 珪避席曰:“陛下以庐江取此妇人为是耶,为非耶?”太宗曰:”杀人而取其妻,卿乃问朕是非,何也?”对曰:“……今此妇人尚在左右,窃以圣心为是之,陛下若以为非,此谓知恶而不去也。”太宗虽不出此美人,而甚重其言。 2.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魏征评论:“陛下贞观之始,视人如伤,恤其勤劳,爱民犹子,每存简约,无所营为。顷年已,意在奢纵,勿忘卑俭,轻用人力,乃云百姓无事则骄逸,劳役则易使……” 典型史实:张玄素谏修乾阳殿 贞观四年,诏发卒修洛阳宫乾阳殿以备巡幸,玄素上书谏曰:“……

《谏太宗十思疏》导学案

班级:姓名: 《谏太宗十思疏》自主学习方案 【学习目标】: 1.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虚词和特殊句式;领悟“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以纳下”的道理及“十思”的积极意义。 2.学习本文多用比喻说理的手法,体会对偶句、排比句的风格特征 一、知识链接 1、创作背景:唐太宗李世民跟随其父李渊反隋时作战勇敢,生活俭朴,很有作为。公元627年李世民登基,改元贞观。在贞观初年,他鉴于隋炀帝覆亡的教训,进一步保持了节俭、谨慎的作风,实行了不少有利国计民生的政策。经过十几年的治理,经济得到发展,百姓生活富足,加上边防巩固,内外无事,国家安定。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广求珍宝,四处巡游,劳民伤财。魏征对此极为忧虑,他清醒地看到了繁荣昌盛的背后隐藏着危机,在群臣齐唱赞歌时,独能上书进谏,使太宗猛醒。太宗看此疏后很惭愧,表示从谏改过,并把这篇奏疏置于案头,奉为座铭。 2 、作者简介:敢于“犯颜切谏”的诤臣——魏征 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曲城人。他是唐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隋朝末年,为避乱,曾一度出家为道士。后参加李密的反隋起义军。李密失败后,他降唐,辅佐唐高祖李渊和唐太宗李世民。拜谏议大夫、检校侍中,领导周、隋各史的修撰工作。魏征先后上书二百多事,大多被唐太宗采纳。建议太宗广开言路,认为“兼听则明,偏听则暗”。魏征病卒后,唐太宗痛惜“遂亡一镜矣”。 3. 文学常识——疏:疏,是奏议文体的一种,奏议类文章是古代臣属进呈给帝王的奏章的统称,包托奏、议、疏、表、对策等。疏,是分条陈述的意思。有名的“疏”类文章有《论贵粟疏》(晁错)、《谏逐客疏》(李斯)、《论积贮疏》(贾谊)等。 二、读准字音 求木之长()疏浚()壅()蔽谬()论黜()恶无()因怒而滥刑人君当()神器之重 一、自主学习,结合课下注释,掌握下面文言知识。(10分钟) 疏通,深挖)大) 监督)能够) 建造,兴建)修养)

21《谏太宗十思疏》教案(最新)

谏太宗十思疏 教学目的: 1.掌握本文的主要观点和对比论证的方法 2.掌握“安”“信”“求”“治”等多义词的用法 3.掌握“以”“所”“哉”等虚词的用法 4.领会突出运用比喻、排比的方法,语言形象,说理有力的特点 5.背诵课文,了解作家作品 教学重点: 掌握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掌握本文的主要观点 教学难点: 对比和比喻论证的方法;排比手法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串讲—诵读—练习法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解题;介绍作家作品;写作背景;分析第一段 教学过程: 一.解题、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1.解题: 谏—劝谏;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个皇帝,是我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开明君主之一,在他统治时期,出现了安定富强的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十思—是本文内容,即十条值得深思的情况;疏—奏疏,古代臣下向君主议事进言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 2.作者与作品: 魏征(繁写体为“徵”),字玄成,唐朝下曲阳人。隋末,因避乱而出家做道士,后参加李密反隋的起义军,李密失败后降唐,太宗时拜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世人称魏郑公。死后赠司空,谥文贞。 唐太宗曾赐手诏,赞魏征道:“昔晋武帝灭吴之后,志意骄怠,何曾(人名)位极台司,不能直谏,乃私语于孙,自矜明智,此不忠之大者也。得公之谏,朕知过矣。当置之几案,以比弦韦(自警)。”魏征死后,太宗又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魏征从政十六七年,上书言事二百多次,达十万言,起奏疏收在《魏郑公谏录》、《贞观政要》中。 3.写作背景: 隋朝在农民起义中覆灭,给唐朝统治者敲响了警钟。唐太宗李世民就曾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唐朝初年,为了缓和阶级矛盾,积极纳谏。太宗起初听不进魏征直谏,发誓要杀他,后来他悟出这是为了国家长治久安,便越听越爱听。这篇奏疏是魏征贞观十一年写各哦唐太宗的。当时,经过战争后的修养生息,经济得到了发展,人民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对外战争连年胜利,边防巩固,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四处游玩,劳民伤财,就在魏征呈上此文的当年,太宗先下令修飞仙宫,后来又诏令修建老君庙、宣尼庙。二月巡游洛阳宫,六月巡游明德宫,十月猎于洛阳苑,十一月又巡游怀州,狩于济源,为此民怨沸腾。魏征“频上四疏,以陈得失”(此为第二疏),太宗猛醒,还写了《答魏征手诏》称赞他。 二.通读全文,初步预习。 1.下列加点字注音释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臣闻求木之长(chang,生长)者 B 必浚(jun,疏通,深挖)其泉源 C 盖在殷(yin,深)优 D 虑壅(yong,堵塞) E 则思正身已黜(chu,罢免)恶

《谏太宗十思疏》复习学案

《谏太宗十思疏》复习学案 ?熟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1、文学常识填空 (1)魏征(580~643) 字玄成,巨鹿曲阳(今河北省晋县)人,封郑国公,谥文贞,以直言敢谏著称,史以“”称之。唐代、、史学家。曾主持编撰《隋书》《群书治要》,作《隋书》的序论及《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贞观十一年上《十思疏》,有诗五古《述怀》等30多首。魏征一生先后上书二百多次,达数十万言,大都被采纳。他死后,唐太宗悲痛不已,亲自为他写了碑文,并对侍臣说:“,可以正衣冠;以古为 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2)疏,是的一种文体,又称、,多分条陈述。 2、本文阐述了要“”、“”、“”的道理。(用原文词语回答) 3、名句填写 (1)臣闻求木之长者,;欲流之远者,;思国之安者,。(2)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 (3)怨不在大,可畏惟人,,所宜深慎。 4、写作借鉴 (1)写法:本文第一段提出了什么观点?是如何提出的? (2)素材:“读史使人明智”。一千三百年后的今天重温《谏太宗十思疏》,不仅要体味它流畅艺术的文气,还应从字里行间去感受一代忠臣魏征为使唐王朝长治久安而敢于直谏的高度责任感、使命感,时刻胸怀一颗火热的报国心! ?读译全文,完成下列问题 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 1、浚:必浚其泉源() 2、当:当神器之重() 3、景:承天景命() 4、董:虽董之以严刑() 5、克:克终者盖寡() 6、作:将有作() 7、牧:则思谦而自牧() 8、敬:则思慎始而敬终() 9、黜:则思正身以黜恶() 10、简:简能而任之() 二、通假字 1、振之以威怒() 2、则思无以怒而滥刑() 三、一词多义 1、安: ①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②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③项王曰:“沛公安在?”()

《谏太宗十思疏》导学案 (1)修改

《谏太宗十思疏》强化练习 一、夯实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⑴谏. ⑵逡.其泉源 ⑶求木之长. ⑷乐.盘游 ⑸壅.蔽 ⑹谬.赏 ⑺滥.刑 ⑻黜. ⑼塞.源而欲流长也 ⑽载.舟覆舟 2.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⑴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通 ) 3.重点实词 ⑴谏太宗十思疏.: ⑵凡百..元首: ⑶克.终者盖寡: ⑷殷忧..而道著: ⑸董.之以严刑: ⑹奔车朽索....: ⑺则思三驱..以为度: ⑻虑壅蔽..: 4.解释下列加点的文言实词。 5. 解释下列加点的文言虚词。 6. 写出下列句中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⑴必固其根.本 古义: ;今义:引申义,重要的。 ⑵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古义: ;今义:走路。 ⑶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古义: ;今义:现代汉语中“纵情”是“尽情”之意。 ⑷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 度古义: ;今义:“以为”常用于“认为”义。 夫在殷忧,必竭诚以. 待下 虽董之以.严刑 将有作,则思知止以. 安人 ⑴ 恩所. 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山峦为晴雪所. 洗 ⑵ 必竭诚. 以待下 诚. 能见可欲 ⑴ 求木之长者. 则智者.尽其谋 ⑶ 终. 苟免而不怀仁 克终.者盖寡 ⑵ 求木之长.者 塞源而欲流长.也 ⑷ 信. 者效其忠 愿陛下亲之信.之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⑸ 德不厚而思国之安. 不念居安.思危 则思知止以安 . 人 ⑹ 欲固.其根本 根木固. 而求木之长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视五人之死,轻重固. 何如哉 ⑺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不求. 闻达于诸侯 ⑻

7.指出下列句中活用的词语并解释。 ①乐盘游②必固其根本 ③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④何必劳神苦思 ⑤宏兹九德⑥则思知止以安人 8.文言句式 ①震之以威怒。②董之以严刑 ③三驱以为度 13.背熟全文,名句填空 ①求木之长者,;欲流之远者,;思国之安者,。 ②竭诚则吴越为一体,。 ③怨不在大,;,所宜深慎。 ④诚能见可欲,;将有所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念高危,;惧满溢,;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 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 总此十思,弘兹九德。,则智者尽其谋,,仁者播其惠,。 14.自主翻译重点句子。 1.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2.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3.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三、能力提升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 A.奢.侈(shē) 疏浚.(jùn) 谦冲.(chōng) B.壅.蔽(yōng) 黜.恶(chū) 堵塞.(sāi) C.装载.(zǎi) 繁茂.(mù) 懈怠.(dài) D.垂拱.(gǒng) 谗.邪(chán) 殷.忧(yīng)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学习目标】1.辨析“信、求、治”等多义词的词义,积累文言虚词“以、哉、所”的用法,区别文中“根本、以为、虚心、纵情”等古今异义词的含义。2.领悟“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以纳下”的道理及“十思”的积极意义。3.学习本文比喻说理的方法,体会对偶句、排比句的风格特征。4.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苦乐观:虚怀若谷,虚心接纳他人的意见;勤俭朴素,继承优良传统。 【目标重点】1.诵读文章,感受文句,培养自学文言文的能力。2.辨析文中文言实词,积累文中文言虚词的用法,区别文中古今异义词的含义。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苦乐观:虚怀若谷,虚心接纳他人的意见;勤俭朴素,继承优良传统。 【目标难点】1.学习本文比喻说理的方法,体会对偶句、排比句的风格特征。2.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苦乐观:虚怀若谷,虚心接纳他人的意见;勤俭朴素,继承优良传统。 【相关材料】 1.作者简介敢于“犯颜切谏”的诤臣——魏征 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曲城人,后迁居相州内黄(今河南省内黄县)。他是唐朝初年着名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隋朝末年,为避乱,曾一度出家为道士。后参加李密的后隋起义军。李密失败后,他降唐,辅佐唐高祖李渊和唐太宗李世民。拜谏议大夫、检校侍中,领导周、隋各史的修撰工作。书成,拜迁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魏征先后上书二百多事,大多被唐太宗采纳。魏征提倡“无面从退有后言”,“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建议太宗广开言路,认为“兼听则明,偏听则暗”。魏征病卒后,唐太宗痛惜“遂亡一镜矣”。作有《隋书》的序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主编有《群书治要》,还有《魏郑公诗集》、《魏郑公文集》等。言论散见于《贞观纪要》。 2. 文学常识——疏 疏,是奏议文体的一种,奏议类文章是古代臣属进呈给帝王的奏章的统称,包托奏、议、疏、表、对策等。《文章辨体序说》:“七国以前,皆称上书,奏初改书为奏。汉定礼仪,是有四品:一曰章,以谢恩;二曰奏,以按劾;三曰表,以陈情;四曰议,以执议。”疏,是分条陈述的意思。有名的“疏”类文章有《论贵粟疏》(晁错)、《谏逐客疏》(李斯)、《论积贮疏》(贾谊)等。 3.语言知识 【难读字】求木之长(chánɡ)浚(jùn)壅(yōnɡ)蔽谬(miù)论黜(chù)恶 【重要实词】必浚其泉源(浚,疏通)承天景命(景,大) 虽董之以严刑(董,监督,管理)能克终者盖寡(克,能够) 将有作(作,兴造。指兴造宫室一类事情)则思谦冲以自牧(牧,修养) 则思慎始而敬终(敬,慎)则思正身以黜恶(黜,排斥) 简能而任之(简,选拔) 【重要虚词】 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连词,表目的,译为“来”) 以虽董之以严刑(介词,“用”) 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连词,表目的,译为“来”)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介词,译为“把”) 所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代词,用在动词前,组成名词性词组,译为“……的人”)山峦为晴雪所洗(介词,“为……所……”,表被动) 盖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副词,大概) 朕闻,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不有死(句首语气词,不译) 而源不深而望流之无(边词,表转折) 子产而死,谁其嗣之(连词,表假设) 【古今异义】臣虽下愚(下愚,最愚昧无知的人。谦词。今无此意。) 承天景命(景,大。今常用于景色。) 【词类活用】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使动用法,使……稳固) 则思江海下百川(名词作动词,居……之下) 宏兹九德(使动用法,使……光大) 【通假字】振之威怒(通“震”,威吓)则思无以怒而滥刑(通“毋”,不要)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案讲课教案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案 课前导学:《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徵于贞观十一年(637)写给唐太宗的奏章,意在劝谏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太宗,即李世民,唐朝第二个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开明君主之一,在他的统治时期,出现了安定富强的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十思”是奏章的主要内容,即十条值得深思的情况。“疏”即“奏疏”,是古代臣下向君主议事进言的一种文体,属于议论文。 文学常识:魏征(公元580—643年)唐初政治家。字玄成,馆陶(今属河北)人。少年出家。曾参加隋末农民起义。后入唐为太子洗马。太宗即位后,被擢为议谏大夫,历任秘书监、侍中等职。参预朝政,先后向太宗陈谏二百余事,是历史上有名的敢谏之臣。后以修史功,进位光禄大夫,封郑国公。曾提出“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主张“薄赋敛”,“轻租税”,“息末敦本”,“宽仁治天下”等,对太宗的行动及政策措施给以极有益的影响。其言论见于《贞观政要》。 整:文章一开始,作者运用了排喻的手法,作者首先举出“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欲流之 远者,必浚其泉源”两组比喻,从而引出了“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作者先设置这样两个形象性和哲理性都很强的比喻,而后引出了自己要表达的真实意图,这种手法的应用是有很强的说服力。如果作者开篇不用这十分形象的排喻,而只是简单地讲述抽象的道理,是很难吸引对方,使对方理解信服。作者引喻用得好,好就好在比喻用得“巧”、“俗”、“切”。比喻的应用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具体化,使深奥的问题通俗化。刘勰在《文心雕龙·论说》中所说的:“喻巧而理至”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设喻明理,比喻不但要设得巧,而且喻体要浅显通俗,树木、江河,处处可见,人人熟悉。所讲的道理也是人人皆知,不难理解的通俗事理。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中说:“比类虽繁,以切至为贵”。文章中比喻运用的“切”,实际上就是喻体与本意要相切合,要抓住重点,选最集中、最深刻、最精彩的喻体来表现本意,作者用十分熟悉的树木,泉源,用这些微不足道的事物,引出国之大政,平易而自然。 使用了排喻的方法开篇后,作者又以三个“不”字的排比句从反面来说明问题,“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从而进一步强调了作者的政治意图。作者使用的言辞尖锐,用反激法去激发对方。作者指出,自己所列举的比喻和叙说的是连自己这样愚笨的人都明白的道理,何况英明圣哲的皇帝。然后作者很明确地向唐太宗指出,做为一国之主的帝王,身负重任,就要在安乐时想到危难,尽量避免奢侈,要提倡节俭。不然的话就会做出象伐根而求树茂,塞水而望流长一样的愚蠢事。这里,在文章结构上前呼后应,环环紧扣,充分表达了作者进谏规讽的本意。 紧接着作者向唐太宗指明历史上的君王,一开始创业时大多都能兢兢业业,而善始善终的就不多了。作者这里用了一个反问句来说明“创业容易,守业难”的道理。作者同时明确地告诫唐太宗,不要危难忧患时诚心待人,而成功后就放纵,傲慢待人。并指明,对人以诚相待,仇敌也团结成为一个整体;傲慢待人,即使是亲人也会众叛亲离。对人民使用高压钳制,用威势来统治他们,会造成他们与你貌合神离,表面十分顺服而实际上却十分怨恨。作者这里指出被激怒的百姓是十分可畏的。并再次用一个真切生动的比喻来说明帝王与百姓之间的辩证关系。作者将百姓妙喻为水,将帝王比喻为行船。水能浮载行船,但也可以将行船

谏太宗十思疏 导学案

《谏太宗十思疏》导学案高一班姓名 学习目标? 1.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解释和特殊句式 2.学习本文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 3.认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在当时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鉴意义。? 学习重点? 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 2.作者的论证思路和理论结构。? 学习难点? 1.字词及文言现象的把握。 2.“十思”的内容理解及现实意义。?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读:解题、介绍作者 1、解题: 谏—劝谏; 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个皇帝,是我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开明君主之一,在他统治时期,出现了安定富强的政治局面,史称“贞观(guàn)之治”; 十思—是本文内容,即十条值得深思的情况; 疏—奏疏,古代臣下向君主议事进言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 2、.作者与作品: 魏征(繁写体为“徵”),字玄成,唐朝下曲阳人。隋末,因避乱而出家做道士,后参加李密反隋的起义军,李密失败后降唐,太宗时拜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世人称魏郑公。死后赠司空,谥文贞。魏征所处“贞观之治”时期,天下大治,而他却提出居安思危,足见其战略眼光。他死后,唐太宗亲写碑文,并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魏征殁,吾失一镜矣。” 二、走近文本,基础积累 分析课文第一段 (一)读准字音 求木之长.()浚.其泉源()塞.源() (二)重点字词解释 求木之长.者()欲流之远.()浚.其泉源()积其德义 ..() 臣虽下愚 ..()人君当.神器之重() 居域中 ..之大()塞.源而欲流之远() (三)词类活用

1、必固.其根本() 2、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3、而况于明哲 ..乎() 4、居安.思危.() (四)古今异义 1、必固其根本 ..今义()古义() 2、人君当神器 ..之重今义()古义() (五)一词多义 1、固 1)固其根本:使……牢固? 2)根不固而求木之长:牢固? 2、长? 1)臣闻求木之长者:高大? 2)根不固而求木之长:高大 3)塞远而流长也:与“短”反义? 3、居? 1)居域中之大:据有? 2)居安思危:处在……的情况中? 4、以 戒奢以俭(动词,用、行) 伐根以求木茂(连词,表示目的) (六)判断文言句式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七)重点句子翻译 1.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2.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总结本段出现的成语:

谏太宗十思疏导学案(教师)

《谏太宗十思疏》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实词、虚词和语言现象、句式特点。 2.学习本文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 3.领会“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思想。 二、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在教师的指点帮助下自己归纳整理文言知识。理解并领会作者“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思想。 【学习难点】:学习本文运用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来论证观点的写作手法。 三、知识链接: 1、文学常识——疏 疏,是奏议文体的一种,奏议类文章是古代臣属进呈给帝王的奏章的统称,包括奏、议、疏、表、对策等。疏,是分条陈述的意思。有名的“疏”类文章有《论贵粟疏》(晁错)、《谏逐客疏》(李斯)、《论积贮疏》(贾谊)等。 2、作者与作品 魏征,字玄成,唐朝下曲阳人。隋末,因避乱而出家做道士,后参加李密反隋的起义军,李密失败后降唐,太宗时拜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世人称魏郑公。死后赠司空,谥文贞。魏征死后,唐太宗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魏征从政十六七年,上书言事二百多次,达十万言,起奏疏收在《魏郑公谏录》、《贞观政要》中。 3、写作背景 隋朝在农民起义中覆灭,给唐朝统治者敲响了警钟。唐太宗李世民就曾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唐朝初年,为了缓和阶级矛盾,积极纳谏。太宗起初听不进魏征直谏,发誓要杀他,后来他悟出这是为了国家长治久安,便越听越爱听。这篇奏疏是魏征贞观十一年写给唐太宗的。当时,经过战争后的休养生息,经济得到了发展,人民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对外战争连年胜利,边防巩固,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四处游玩,劳民伤财,就在魏征呈上此文的当年,太宗先下令修飞仙宫,后来又诏令修建老君庙、宣尼庙。二月巡游洛阳宫,六月巡游明德宫,十月猎于洛阳苑,十一月又巡游怀州,狩于济源,为此民怨沸腾。魏征“频上四疏,以陈得失”(此为第二疏),太宗猛醒,还写了《答魏征手诏》称赞他。 四、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1、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 塞(sa)源殷(yīn)忧:(深切的忧虑)懈怠(dài ) 壅(yōng)蔽:(被堵塞、蒙蔽)谗(chán)邪 黜(chù)恶:(斥退奸恶的人)谬(miù)赏:(错误的奖赏) 2、积累下列成语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鲜克有终、垂拱而治 纵情傲物、载舟覆舟、长治久安、竭诚待下 3、《谏太宗十思疏》课文思路梳理: 这篇谏文主旨明确,论证思路缜密,环环相扣。文章论说的中心是:“思国之安者,

《谏太宗十思疏》导学案

《谏太宗十思疏》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字词及文言现象。 2.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 3.学习本文运用的援引和设喻的论证方法。 二、能力训练目标 培养学生“居安思危”,发现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敢于进逆耳之善言,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①援引和设喻的论证方法;②作者的论证思路和本文的理论结构。 (二)难点:①援引内容的理解;②字词及文言现象的把握;③“十思”的内容理解及现实意义的把握。 (三)解决办法:①讲读结合;②结合史实和现实,讲清道理。 学生活动设计 1.指导学生借助工具书疏通字词。 2.指导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 3.探讨“十思”的内涵及现实意义。 4.引导学生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 课文分析 一、作者简介 魏征(580—643),字玄成,馆陶(今属河北)人。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少孤贫,有大志,留意纵横之术。隋大业末,参加李密义军。后随李密投唐。初为太子洗马。太宗即位,擢为谏议大夫,常召人内室询以政事得失。魏征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迁秘书监、门下省侍中,至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世称魏郑公。死后赠司空,谥文贞。 魏征在文化事业上也颇有贡献,曾主持《隋书》《群书治要》的编撰工作。《隋书》的序论及《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皆出其手,时称良史。他在《隋书·文学传》序中,对汉魏至隋的文风作了概括的评论,崇尚质朴纯正,反对浮靡轻巧,视梁陈以来的宫体、骈俪一类作品为“亡国之音”,反映了他的文学观点。他的谏议政论文,颇传名篇。贞观十一年(637)上《十思疏》,告诫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太宗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贞观十三年,又上《十渐不克终疏》,直指太宗在十方面行为不及初期谨慎,太宗书于屏风之上,这类文章,虽用偶句,但词旨剀切,气势雄骏,无典故堆砌之病,已表现出由骈入散的倾向。后来刘知几的论文、陆贽和欧阳修、苏轼等人的献纳、奏议之文,都受到他的影响。诗多颂功祀神之作。但五古《述怀》一篇,意气慷慨,语言劲健,在初唐诗歌中不失为格调较高的作品。 《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俱著录《魏征集》20卷,已佚。《全唐文》存其文3卷,30多篇。《全唐诗》存其诗1卷,30多首。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 (选自《中国大百科全书》

最新整理《谏太宗十思疏》 教学设计

最新整理《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征写于贞观十一年,劝谏唐太宗的上疏。是一篇优秀的议论文。以下就是精心推荐《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本文先设喻明理,然后据事发挥,最后引发出主题的论证思路。 2.学习本文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 3.掌握文中实词、虚词和语言现象、句式特点。 4.认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在当时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 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 2.作者的论证思路和理论结构。 教学难点: 1.字词及文言现象的把握。 2.“十思”的内容理解及现实意义。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智与大勇。比干挖心,屈原放逐,千古流传。但是唐代却有一位著名的谏官,有胆有识,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他就是唐代著名的大臣——魏征。 魏征所处“贞观之治”时期,天下大治,而他却提出居安思危,足见其战略眼光。他死后,唐太宗亲写碑文,并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魏征殁,吾失一镜矣。”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 二、解题: 本文选自《旧唐书?魏征传》。谏,下级对上级的直言规劝。疏,奏章,封建

时代臣子向国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三、阅读课文。 1.学生试读课文,边读边正音。陌生的字词边读边看注解或查阅古汉语字典。 2.教师提名学生朗读。 四、疏通字词。 1.通读全文,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掌握以下字词。 ①固:培土加固。根本:树的根②德义:德政与信义。 ③明哲:明哲的圣人。④不胜:不堪 ⑤景命:大命⑥殷忧:大忧 ⑦行路:路人⑧董:督责。 ⑨苟免:苟且免罪。⑩宜:应当。 ⑾高危:居高位的危险。谦冲:谦虚。自牧:自立调养。 ⑿简能:选拔人才。⒀垂拱:垂衣拱手。 2.粗知句义。 3.教师答疑。 五、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二-五。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订正练习二-五。 2.难句的翻译。 教师可选择一些难句让学生翻译。 二、分析课文。 1.第1段 请一名学生口头分析本段内容,教师引导补充。 教师小结:第1段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心论点:为人君者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文章开篇连用两上比喻句“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来正面论证“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道理。接着,紧承上文,用一个排比句从反面申述不居安思危的危害。

《谏太宗十思疏》(学案)

《谏太宗十思疏》(学 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谏太宗十思疏 魏征 学习目标 1.学习、积累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及用法,进一步熟悉文言特殊句式。 2. 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体味魏征高超的劝谏艺术。 3. 领悟“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以纳下”的道理及“十思”的积极意 义。 学习重点: 1. 掌握文言字词,疏通文句,培养文言语感。 2. 了解论证方法,理解“十思”内涵。 学习难点:理解作者的思想及追求的理想政治境界。 学习内容:1.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 2.文章的论证思路及论证方法。 课堂训练: (一)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壅.蔽()懈怠.()浚.()谗.邪()黜.恶()谬.赏()滥.刑()豫.游()垂拱.() 2.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 B.既得志,则纵情 ..以傲物。 C.傲物则骨肉 ..为行路。 D.虑壅蔽,则思虚心 ..以纳下。 3.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永保无疆之休.休:休息 B.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物:事物 C.虽董.之以严刑董:督责 D.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冲:冲动 4.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自牧:自我约束 B.乐盘游,则思三驱 ..以为度三驱:狩猎时网开一面以示有度 C.亏无为之大道 ..哉大道:最高的境界 D.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 ..司职:司仪

5.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震之以威怒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C.人君当神器之重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 D.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二)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1-5题。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君当.神器之重(当然) B.承天景.命(大) C.盖在殷.忧(深) D.克.终者盖寡(能够)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善.始者实繁择善.而从之 B. 居域中之大.怨不在大. C. 臣闻求木之长.者塞源而欲流长.也 D. 不念居安思.危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3.“下”字用法相同的一对是()和() ①臣虽下愚②必竭诚以待下③则思江海下百川④则思虚心以纳下 4.翻译句子: (1)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2)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谏太宗十思疏(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谏太宗十思疏(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 学设计 谏太宗十思疏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辨析“安、信、求、治”等多义词的词义;积累文言 虚词“以、哉、所”的用法;区别文中“根本、以为、虚心、纵情”等古今异义词的含义。 2.领悟“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以纳下”的道 理及“十思”的积极意义。 3.学习本文多用比喻说理的手法,体会对偶句、排比句 的风格特征。 能力目标 1.掌握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高超的劝谏艺术,不 断提高学生的说话技艺。 2.在理清文章思路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德育目标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苦乐观:虚怀若谷,虚心纳他人建议;勤俭简朴,继承优良传统。 ●教学重点 1.掌握“浚、殷、冲、牧、壅、谬、董、振”等文言词 的义项。

2.理清思路,理解“十思”内容及其意义。 3.学习文章用比喻说理,生动形象的特点,体会作者在遣词造句上整齐而富于变化的风格特征。 ●教学难点 1.文章第三段的内容理解。 2.引导学生背诵全文。 ●教学方法 1.朗读法(在反复朗读中,理解句意,体味语气,加强记诵) 2.问答法(如对文章第1~2段浅显内容的分析理解) 3.讨论法(如对文章第3段较深难内容的分析理解) 4.探究拓展法(课内适当穿插一些文句训练,拓展学生思维) ●教具准备 录音机及课文朗诵带;多媒体投影。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1.介绍作者、背景。 2.疏通文句句意。 3.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因为忠臣批“龙鳞”,逆“圣听”讽谏帝王确为不易之事。比干挖心、屈原放逐就是千古明证 与教训。然而,唐代谏臣魏征一生上疏言事二百多次,非但 没有招来杀身之祸,相反却得到了唐太宗的称赞“诚极忠款,言穷切至”,并说“公之所谏,朕闻过矣。当置之几案,事 等弦韦”。这是为什么呢?下面,就让我们在千古传诵的《谏太宗十思疏》中找找答案吧! 二、解题 1.文体简介 疏,是古代臣子向帝王陈述自己意见的一种文体。如西 汉晁错写给汉文帝的《论贵粟疏》。 2.背景介绍 唐朝初年,唐太宗常以隋朝的暴政为戒,不敢过分使用 民力,能够节私欲,明赏罚,广开言路,积极纳谏。到了贞 观中期,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人民生活逐渐富裕,加以对外 战争年年胜利,边防巩固,国威远扬,于是在一片文治武功 的欢呼声中,唐太宗渐渐骄奢,渐渐忘本,开始对百姓作威 作福起来。尽管“百姓颇有怨嗟之言”,可是这声音早被朝 野上下歌功颂德的欢呼声淹没了。正直的魏征对此深感担忧,贞观十一年(637)从三月到七月,五个月内他一连给唐太宗

高中语文《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本文先设喻明理,然后据事发挥,最后引发出主题的论证思路。 2.学习本文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 3.掌握文中实词、虚词和语言现象、句式特点。 4.认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在当时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 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 2.作者的论证思路和理论结构。 【教学难点】 1.字词及文言现象的把握。 2.“十思”的内容理解及现实意义。 【教学安排】两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导入: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智与大勇。比干挖心,屈原放逐,千古流传。但是唐代却有一位著名的谏官,有胆有识,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他就是唐代著名的大臣——魏征。 魏征所处“贞观之治”时期,天下大治,而他却提出居安思危,足见其战略眼光。他死后,唐太宗亲写碑文,并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魏征殁,吾失一镜矣。”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 二、解题:

本文选自《旧唐书魏征传》。谏,下级对上级的直言规劝。疏,奏章,封建时代臣子向国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三、阅读课文。 1.学生试读课文,边读边正音。陌生的字词边读边看注解或查阅古汉语字典。 2.教师提名学生朗读。 四、疏通字词。 1.通读全文,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掌握以下字词。 ①固:培土加固。根本:树的根 ②德义:德政与信义。 ③明哲:明哲的圣人。 ④不胜:不堪 ⑤景命:大命 ⑥殷忧:大忧 ⑦行路:路人 ⑧董:督责。 ⑨苟免:苟且免罪。 ⑩宜:应当。 ⑾高危:居高位的危险。谦冲:谦虚。自牧:自立调养。 ⑿简能:选拔人才。 ⒀垂拱:垂衣拱手。 2.粗知句义。 3.教师答疑。 五、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二-五。 第二教时 一、检查作业。 1.订正练习二-五。

谏太宗十思疏学案教师版

《谏太宗十思疏》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重点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翻译重点句子; 2.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学习正反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 3.体会文中的忧患意识,认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在当时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鉴意义。 一、基础积累: 1、作者简介: 魏征(580- 643), 字玄成,巨鹿(今属河北)人,唐代政治家。少时孤贫,出家为道士。隋末参加瓦岗起义军,李密败,降唐。太宗即位,擢为谏议大夫,前后陈谏二百余事。贞观三年(629)任秘书监,主持校定秘府图籍。后封郑国公,世称魏郑公。公元643年,魏征病死。谥号“文贞”,入凌烟阁。 曾提出“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多次劝唐太宗以隋亡为鉴,认为君好比舟,民好比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薄赋敛,轻租税”。 魏征从政十七年,上书言事二百多次,达十万言,起奏疏收在《魏郑公谏录》《贞观政要》中。辅佐唐太宗17年,以“犯颜直谏”而闻名。他那种“上不负时主,下不阿权贵,中不侈亲戚,外不为朋党”的精神,千百年来,一直被传为佳话。 2、写作背景: 这篇奏秦疏是魏征于贞观十一年(637)写给唐太宗的。 当时,经过战后的休养生息,社会经济得到了发展,人民生活也富裕了起来,加上对外战争连年胜利,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四处巡游。魏征在这一年的三月至七月,“频上四疏,以陈得失”,这是其中的第二疏。 唐太宗看了这些奏疏后猛醒,感到很惭愧,写了《答魏征手诏》,称赞魏征,表示从谏改过。魏征死后,唐太宗悲痛不已,亲自为他写了碑文。 3.题目解说 本文是魏征写给唐太宗的奏章。也称“论时政第二疏”。 “谏太宗”交代了写作目的;“十思”则高度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即十种值得深思的情况;“疏”是一种文体,属古文体中的奏议类,专指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奏章。疏,是分条论述的意思。 4.文体知识: 疏,奏文的一种。作为文体,是古代官员向皇帝进言以使下情上达的进谏文书。“疏” 始创于汉代,后世又以“奏疏”作为这类进言文体的总称。“疏”的用途广泛,论谏、劝请、陈情、待罪、推荐、辞官等,均可用“疏”。比较著名的如贾谊的《论积贮疏》、晁错的《论贵粟疏》、诸葛亮的《街亭自贬疏》等。有时私人交往的书信也称为“疏”,如陶渊明的《与子俨等疏》。 5.给加点字注音 浚其泉源(jùn)戒奢以俭(shē)殷忧(yīn)载舟覆舟(zài ) 虑壅蔽(yōng )黜恶(chù)谬赏(miù)弘兹九德(zī) 二、阅读第一段 1.解释字词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形容词使动,使……稳固)其根本 ..(根);欲流之远者,必浚.(疏通)其泉源;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 ..(极其愚 昧无知),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 ..(明智的人)乎!人君当.(主持、掌握)神器 ..(指帝位)之重.(重权),居域中之大,将崇.(推崇)极天 ..(指至高无上的皇权)之峻.(高峻),永保无疆之休.(喜庆,福禄)。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这)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2.翻译重点语句: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国君掌握帝王的重权,处在天地间重要的地位上,就要推崇皇权的高峻,永远保持永无止境的福禄,(如果)不考虑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奢侈,行节俭,道德不能保持敦厚,性情不能克制欲望,这也(如同)是砍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盛,堵住源泉却想要泉水流远啊。 3.理解文段大意: (1)本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什么观点? ①比喻论证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②正反对比论证 正面论证:求木长→固根本→欲流远→浚泉源→思国安→积德义; 反面论证:根不固→求木长→源不深→望流远→德不厚→思国安;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根本、泉源)→伐根求木茂塞源欲流长(国之安、国之治) 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2)作者认为人君怎样才能治理好国家?(用原文回答)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三、阅读第二段 1.解释加点字词 凡百 ..(所有的)元首,承天景.(大)命,莫不殷忧 ..(深深忧虑)道著 ..(治道显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能够)终者盖.(表示推断,大概)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 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 ..(竭尽诚心)以待下;既得志 ..(成功),则纵情 ..(放纵自己的情感)以傲物 ..(看不起别人)。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督察)之以严刑,振.(同“震”,威吓)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在表面上)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2、翻译重点语句: (1)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 无不是在深深的忧虑中实现治道显著,但大功告成后品德就开始衰微了。 (2)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竭尽诚心,就会使敌对的势力(和自己)联合,看不起别人,就会使亲骨肉成为毫不相干的陌生人。 (3)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即使用严酷的刑罚督察人民,用威风怒气威吓人民,(人民)最终只是苟且免于刑罚,但并不会怀念皇上的仁德,在表面上恭敬但在内心里却不服气。 3、理解文段大意:(用原文回答) (1)作者认为得天下之君王为何易失人心? 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2)作者肯定人民力量的语句是哪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