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道路旅游客运发展规划

安徽道路旅游客运发展规划
安徽道路旅游客运发展规划

安徽省道路旅游客运发展规划(2007--2015)

《安徽省道路旅游客运发展规划》课题组

2007-12-25

《安徽省道路旅游客运发展规划》课题组人员

项目编制单位:安徽省公路运输管理局

安徽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课题组组长:窦晓光院长教授

魏士彬局长高级经济师课题组副组长:夏则长副局长

罗国豪总工正高级工程师项目主持人:程世平系主任副教授

课题组成员:岳朝晖主任助理讲师

张丰焰讲师

杜世东讲师

邵学东讲师

胡勇助教

曹道宏处长高级经济师

鲍燕工程师

徐学林处长高级经济师

魏海英高级统计师

朱路明处长

范守敏处长

惠肖林处长

摘要

旅游作为一个产业,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省旅游业蓬勃地发展起来,尤其是近几年来,正在向着全国第一大旅游目的地之一稳步迈进。虽然,在此进程中有“金融危机”、“非典疫情”等困难和影响,但这同样也给了我省旅游业一个破而后立的契机,旅游业已成为我省的支柱产业、主体产业、主导产业。“黄山”、“九华山”、“巢湖”等旅游景区已成为世界级的旅游观光度假胜地并在一定程度上带动着我省经济的发展。

旅游产业是一个系统工程,是集“行、住、吃、游、乐、购”一体的综合性行业,除了需要独特的吸引物,还需要具备方便的交通进入条件等复合多种需求的配套服务。我省旅游产业的飞速崛起,使得旅游产业配套服务体系跟不上旅游消费观念的提升,并将成为旅游产业进一步发展的桎楛。因此,构建方便、快捷、高效的旅游客运体系,为游客提供安全、便捷、舒适的交通服务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本次安徽省道路旅游客运发展规划基于我省的区位优势,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贯彻道路旅游客运产业的转型提升等指导思想,全面打造统一开放、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道路旅游客运市场规划。真正做到使游客能够进得来、出得去、散得开,进一步凸现道路旅游客运业在综合运输体系中的地位,促进产业发展与全省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基本适应。首先,通过资料搜集及现状调查,分析了全省道路旅游客运需求现状,旅游客运基础设施现状,客运经营组织现状等,总结出安徽省道路旅游客运薄弱环节尤其是客运企业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基于旅游客运量的预测,制定安徽省道路旅游客运企业发展规划、旅游客运装备发展规划,提出企业结构优化、组织管理、运力水平及信息化水平等规划方案;并进一步提出深化客运体制改革、开放客运市场、建立健全客运市场准如机制等实施措施和建议。

第一章概述

1.1项目背景

旅游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也是目前我国第三产业中最具活力的行业。旅游业社会化程度高、综合性强,是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的重要标志。旅游业的发展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省人文自然资源深厚,交通区位优势明显,发展旅游业具有良好的条件。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先后出台多项政策措施,旅游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旅游总收入已经在全省经济发展中占相当比重,成为安徽省的重要产业之一。特别是随着“861行动计划”的实施,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日益完善,呈现出拥有十分美好的发展前景。

“十五”以来,我省旅游业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围绕“把旅游业发展为我省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发展要求,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战略措施,抢抓机遇,乘势而上,成功克服了亚洲金融危机、洪涝灾害、“非典”等重大困难和影响,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旅游业逐渐实现由单一产品向多元产品、小旅游向大旅游、自我发展向联合发展、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的转变;旅游的国际、国内市场得到进一步拓展;旅游商品的开发、生产和销售逐步形成体系,旅游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旅游经济已经成为安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在拉动内需、带动就业、扩大开放、树立安徽良好形象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自2000年以来,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14.06%,其中旅游外汇收入年均增长16.80%,国内旅游收入年均增长13.94%;入境旅游人数年均增长14.73%,国内旅游人数年均增长9.51%。到2005年,旅游总人数达到4684万人,完成旅游总收入308.61亿元,相当于全省GDP的5.74%,基本达到了安徽省“十五”旅游计划要求的水平。

当前,我省旅游产业结构日趋合理,旅游区域合作不断加强,旅游产业对经济社会的发展日趋重要。为了进一步推进旅游业的健康、持续、快速发展,我省先后编制了《安徽省旅游总体规划》、《安徽省“两山一湖”地区旅游发展总体规

划》、《安徽省十一五旅游发展规划》等一批科学含量高、指导性强的规划。这些规划的实施对我省旅游业的发展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规划以此为基础,力求做到与全省的旅游发展实际和相关专项规划相衔接、相协调。

我省交通运输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快,旅游景区可进入性、旅游设施的服务能力不断增强。特别在道路交通建设不断加快,不仅使省内旅游交通实现“提速”,也为我省主要旅游城市和旅游景区融入长三角缩短了时空距离。旅游服务设施、旅游配套设施、旅游信息化建设也初见成效。但是,在旅游客运交通方面还存在道路旅游客运企业管理体制不完善、规模小,基础设施较薄弱、不公平竞争、旅游客运市场准入、退出机制不健全等各方面的问题,阻碍我省旅游产业发展,因此,道路旅游客运发展体系的构建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1.2规划范围与年限

1、规划范围

随着安徽省旅游生产力高速增长,旅游产业规模、产出水平和产业地位不断提高,旅游产品结构逐步完善,旅游市场日益扩大,旅游经济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相应的道路客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给道路客运企业及客运装备的发展带来一定的挑战。因此,建立符合我省实际、有利于发挥资源、区域优势、有利于促进南北协调发展的旅游客运发展体系。本次安徽省道路旅游客运发展规划的研究涵盖了旅游客运企业发展、客运装备发展等相关方面;针对安徽道路旅游客运存在的具体问题提出实施措施和建议,为安徽省“三大板块、四条主线”的更好发展提供借鉴。

此外,综合考虑了安徽省省域范围内旅游客运需求及旅游市场的建立。

图1-1安徽省旅游区位图

2、规划年限

本规划目标年限与《安徽省十一五旅游发展规划》一致,为2015年。

1.3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根据我省道路旅游客运业发展现状基础与特点,以及道路旅游客运业发展态势分析和需求预测,研究认为我省道路旅游客运业发展在指导思想上必须牢牢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要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它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推进我省道路旅游客运业的发展必须长期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和落实到道路旅游客运领域,就是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

与社会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道路旅游客运业发展道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道路旅游客运业的转型提升,打造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道路旅游客运产业,实现我省道路旅游客运业的跨越式发展。(二)、要始终坚持以道路旅游客运市场的需求为导向,保持运输能力适度超前于经济发展水平。

转变政府职能,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创新发展理念、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注重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和技术等各种手段引导和规范市场,建立和完善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大市场开放力度,消除市场壁垒,培育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我省道路旅游客运业要立足于本土市场发展壮大,适时把握省内省外两个市场,追踪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保持运输能力适度超前于经济发展水平。为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有力保障。

(三)、要充分发挥道路客运在综合运输体系中的比较优势。

在由铁路、公路、水路、航空和管道等五种运输方式组成的综合运输体系中,每一种运输方式都有其特定的组织形式、运输路线、运输工具、经济性能和适用范围。做好各种运输方式的有效衔接,发挥不同运输方式的组合效率和整体优势,是一个国家交通运输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我国现阶段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之路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充分发挥道路运输业“机动灵活,通达度高,覆盖面广”的比较优势,在全省综合运输业中对我省道路客运业给予科学的功能定位,这是发展我省道路旅游客运业在指导思想上必须要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四)、以“安徽省十一五旅游发展规划”和“道路运输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为指引,优先发展重点区域。

道路旅游客运业作为服务产业,其产业空间分布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服务对象的空间分布特征,区域的人口集聚规模、经济水平、城市化水平等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道路旅游客运业的空间分布结构。

“安徽省十一五旅游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了以下发展战略:

三大版块:1、以黄山为龙头,“两山一湖”地区为重点,皖南六市为基础,自然文化遗产为品牌,打造大皖南国际旅游区。2、以合肥为中心,巢湖和大别

山为依托,皖中五市为载体,打造泛巢湖国家旅游区。3、以亳州为重点,以“两淮一蚌”为阵地,皖北六市为支撑,文化旅游为主题,打造新皖北区域旅游区。

四条主线:1、呼应“马芜铜宜”沿江城市群建设,开发“沿江一线”的都市旅游和商务旅游。2、响应省委、省政府“东向发展”战略,开发毗邻“江浙一线”7市23县假日旅游和休闲旅游。3、策应文化大省建设方略,开发徽文化、佛教文化、老庄文化、文物古迹等“文化一线”的文化旅游和特色旅游。4、适应红色旅游发展形势,依靠红色旅游资源优势,开发“红色一线”教育旅游和扶贫旅游。

根据上述分析,一是建立以上述重点名胜古迹为依托、与各种运输方式相衔接的全省以及长三角区域性旅游客运专线网络。二是要在风景旅游资源丰富、游客人数庞大且集中的中心城市,加快建设规模适度的旅游集散中心,配套完善旅行社等功能,为发展旅游客运提供坚实的设施保障。三是加快界定旅游客运的内涵,完善配套政策法规,在保障旅游客运发展的同时,避免变相组织造成对班线运输及其他运输方式的影响和冲击,扰乱旅客运输市场。

(五)、要坚决贯彻以道路旅游客运产业转型提升为主线。

道路旅游客运业作为传统服务业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但纵观我省道路旅游客运业的发展水平,无论从产业结构、产业组织、产业经营,还是从产业支撑等方面评价,我省的道路旅游客运业仍处于相当传统和低层次的水平,与我省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不相适应。因此,在我省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全新时代背景下,道路客旅游运业发展必须坚持与时俱进的理念,坚决贯彻产业转型提升这一主线,积极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大道路旅游运输市场各种资源的整合,提高各种资源有效利用程度,积极促进道路客运经营方式和组织方式集约化,全面实现网络(集约)运输、智能运输、信用运输、平安运输,建立和完善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道路客运市场体系和管理体系,为全省社会经济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1.4规划目标

根据我省道路旅游客运输发展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我省道路旅游客运业发展的主要规划目标为:

充分发挥安徽省的区位优势,依托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以旅游集散中心为枢纽,以区域交通网络和城市公交为依托,加强各种交通方式的衔接及与景区的联系,打造国家旅游区。建设面向区域的多层次的旅游交通体系,大力发展都市观光旅游、会展旅游、休闲度假旅游、科教旅游、乡村旅游、工业旅游和红色旅游。使安徽省旅游交通成为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新引擎。

到2015年,基本实现道路旅游客运产业的整合转型提升,统一开放、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道路旅游客运市场基本形成。产业结构更趋合理,运输能力、运输基础设施的有效供给能力明显增加,骨干运输企业主导市场能力明显增强;行业科技进步、运输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取得显著成果;运输法规体系基本健全;道路旅游客运业在综合运输体系中的地位进一步凸现,产业发展与全省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基本适应。

1.5技术路线

1、基本思路

?充分发挥旅游资源优势,进一步奠定旅游发展基础、全面提升产业素质,

将我省建设成为旅游大省,并向旅游强省推进,建成全国著名旅游目的

地;

?充分考虑游客的出行需求,制定合理的旅游客运体系发展对策;

?为游客提供良好的客运服务与出行条件;

?充分发挥客运企业的主体作用,通过增强客运企业活力和竞争力、加快

客运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道路旅游客运体系;

?确立以市场为基础的旅游发展理念。

2、技术路线

按照上述思路,制定安徽省道路旅游交通客运发展规划的技术路线,如图1

-2所示:

图1-2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安徽道路旅游客运现状及存在问题

2.1安徽道路旅游客运需求现状

安徽旅游资源类别丰富,既包括绝妙的山水风光等自然资源,又有最具中国特色的佛教、道教、徽文化等人文资源,目前,我省建成A级以上旅游区78家,其中3A、4A以上旅游区28家,工农业旅游示范点23家。我省共有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黄山被列为世界地质公园,成为全球唯一拥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三项桂冠”的旅游景区;西递、宏村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成为文化旅游的“代表作”;九华山被列入首批中国“自然与文化遗产”;天柱山年接待游客已近百万人次,成为区域旅游热点和我省旅游“靓点”;巢湖、太平湖、万佛湖、天堂寨、采石矶、八里河等景区也都有了新的发展,是名副其实的旅游大省。安徽省旅游总收入相当于GDP的6.1%,旅游业已成为我省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在全省奋力崛起、跨越式发展中的带动作用,并将其纳入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安徽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是:2001-2005年的发展目标是将旅游业培养成安徽省国民经济的新的增长点,成为国内旅游大省; 2006-2010年的发展目标是将旅游业培养成安徽省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2010-2020年的发展目标是将旅游业培养成安徽省国民经济的强力产业,多功能的旅游胜地。良好的政策环境对我省旅游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促进旅游业再上新台阶。根据预测,21世纪前十年我国国民经济年均增长速度仍将保持7%以上,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显著增加,旅游规模将逐步扩大,旅游方式也将由单一的观光游览,向多元化、深度化方向发展。据国家统计局分析,我国人均消费从目前到2020年将以每年10.8%的速度递增,新的消费高峰就要来临,旅游业加快发展的潜力巨大。

城市化进程加快为旅游客源市场增长拓展了空间。当前全世界城市化平均水平是46%,我国的城市化水平约为43%,我省刚达到36%。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

展水平的提高,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人口增长迅速。这为以城市客源为主导的旅游客源市场提供了极大的开发潜力和市场空间。

图2-1安徽省对外旅游交通设施图

图2-2安徽省对外旅游交通图

“长三角”经济区的迅速崛起对我省旅游业发展产生带动作用。上海、浙江、江苏、安徽三省一市参与制定的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已经启动,这无疑对促进安徽在自身产业结构升级,基础设施对接共用、空间协调发展、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特别是旅游业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预计长三角经济区到2010年的GDP将达到2万亿美元,该地区的迅速崛起必将形成巨大的旅游消费能力,并对我省旅游业的发展产生极大带动作用。

多个世界级盛会为我省拓展国际旅游市场创造了契机。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杭州世界休闲博览大会等,将使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力日益增强,

入境旅游市场会进一步加大,这对推动中国旅游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特别是上海世博会、杭州世界休闲博览会将成为推介我省旅游产品很好的机会。

近几年来,我省的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市场发展迅速,规模不断扩大。参照表2-1。(资料来源于<<安徽统计年签>>)

表2-1 安徽省旅游业发展情况

旅游业是集“行、住、吃、游、乐、购”一体的综合性行业。“行”是联系各个环节,实现旅游目的的必要手段, 完整的旅游客运应包括民航(国际、国内航线,国内支线及旅游包机)、铁路(旅游专列的开发、列车设施和档次、增加夕发朝至列车)、城市交通(公交车、出租汽车、汽车租赁、地铁、城铁)、旅游交通(旅游汽车、旅游专线、景区游览电瓶车、景点索道)、公路客运(长途班线、高速公路客运、省际客运)、水上旅游(内河、近海、湖泊、公园水系游船)等。民航、铁路、公路、水运和旅游汽车这五个主要方式构成了旅游交通的总体格局,现已经形成一个全方位、立体化的综合运输体系,这些方式彼此之间又形成了一种互相竞争和互相补充的关系,在结构上呈现出此消彼长的态势。

道路旅游客运业是综合运输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汽车作为必要工具,与其他方式比较,具有灵活、快捷和方便的特点,在一定区域内可快捷送达旅客,为游客出行节约时间,是旅游出行的最佳选择。因此,建立和完善与游客

出行需求相适应的道路旅游客运体系,对促进我省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也为道路旅游客运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产业环境。

2.2安徽道路旅游客运基础设施现状

我省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特别是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完善为旅游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十一五”时期,我省围绕“推进跨越式发展、实现奋力崛起”的主题,实施六大战略,开展“全民创业行动”,提升“861”行动计划,必将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化进程,这将为我省旅游业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特别是未来五年间,全省将初步建成“四纵八横”高速公路网络,改造和新建农村公路6万公里,实现干线铁路通达省辖市、高速公路通达县域、油路或水泥路通达行政村的目标。省内通畅、省外通达的交通运输网络将进一步强化我省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区位优势。

加快交通建设,提高省内各旅游景区景点的可进入性,不断改善景区景点内部的公路交通建设。尽快实现与长三角地区在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方面的融合。加快建成四纵八横的高速公路网,特别是加快建设沿江高速、合铜黄高速的交通网络建设,提升我省旅游的可进入性和与长三角旅游对接的能力。提高旅游公路等级,提升主要景区景点间的运输能力和道路状况。全省公路总里程已达72809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已达1501公里。全省二级以上公路总里程已达11473公里,占公路总里程的比例由“九五”末的11.7%提高到15.8%;高级、次高级路面37189公里,占通车里程的51.1%。新改建农村公路3.4万公里,基本实现所有乡镇通油路(水泥路),不通公路的行政村由“九五”末的4303个下降到187个。乡镇通达率为99.9%,不通公路的行政村总数392个,行政村通达率为98.6%。

表2-2 各市公路线路年底到达数(按技术等级分)(2005年)单位:公里

2.3安徽道路旅游客运经营组织现状

道路旅游客运的发展是旅游业的重要基础,也是道路客运交通的主要组成部分,随着我省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对道路旅游客运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通过对我省道路旅游客运经营组织现状的调查和掌握,我省道路旅游客运经营组织现状具有如下特征:

(一)、产业规模迅速扩大

随着我省旅游业持续快速增长,近年来我省道路旅游客运发展迅速。在综合运输体系中,道路旅游客运业是旅游客运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全省拥有

-------家旅游客运企业和43515辆营业性载客汽车(691381客位)(表2-3:全省营运载客汽车拥有量情况),完成旅游客运量68927万人、客运周转量481.2亿人公里。(表2-4:全省道路客运量和客运周转量统计)

道路旅游客运业在我省综合运输体系中处于绝对的主体地位。

表2-3 全省营运载客汽车拥有量情况

表2-4全省道路客运量和客运周转量统计

(二)、旅游客运线路辐射范围逐步扩大

道路旅游客运业作为服务产业,其旅游客运线路辐射范围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旅游景点的空间分布特征,区域的人口集聚规模、经济水平、城市化水平等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道路客运业的空间分布结构。

目前,我省道路旅游客运的主要线路及拟增的线路和各线路的流量增长趋势。以重点名胜古迹为依托、与干线客运相衔接和配套的全省及长三角区域性旅游客运专线网络正在形成。

(三)、运力结构不断改善,整体服务能力显著提升

从近年情况来看,道路游客大都选择中大型、高级车辆出行,主要是安全舒适方面考虑较多。道路旅游客运企业所使用的运载设备的随着这一变化趋势,其车型结构不断改善。

据芜湖市旅游客运统计,2000年以前,旅游企业投放车辆主要是安源、友谊、安凯等中级、普通级车辆。近年来,客运企业投资规模不断扩大,结构完善,提高车辆档次,逐步投放中高档次、豪华车辆,车型由原品种单一转变为多样化

(17-51座不等),适应各类游客的不同需求。随着企业逐步实行公司化运作,规模化经营,预计到 2010年该市的旅游车辆高级车比例将达到90%以上。

各地旅游客运企业规范发展,通过市场合法竞争,应广大游客不同需求,提供人性化服务。

(四)、重点城市调查

1)芜湖市旅游客运市场调查

芜湖市素有“长江巨埠,皖之中坚”的美誉,近年来,随着芜湖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收入的逐年提高,芜湖市的旅游业越来越受到广大市民的追捧,旅游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中发展速度最快的行业之一,被看作是蒸蒸日上的朝阳产业,旅游范围逐渐扩大化,旅游人群也日益多样化。据统计,2006年全年芜湖市接待国内外各类游客354.03万人次,其中接待国内游客351.18万人次。全年实现旅游业总收入29.86亿元,其中旅游创汇收入8538万美元。年末共有旅行社38家;星级宾馆19家,其中三星级及以上8家;2A级及以上旅游景点(区)12处,其中4A级3处。

截止2006年底,全市共建成对外开放的各类景区22处,其中4A级旅游景区3处,3A级旅游景区3处,2A级旅游景区6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100个红色旅游景点之一)1处,省级风景名胜区1个。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3处,农业旅游示范点2处,国家级茶叶专门批发市场1处,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1处。

目前,芜湖市的旅游运输企业共有3家,分别是芜湖运泰汽车运输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涉外旅游分公司、安徽金陆航旅游运输有限公司、长城涉外旅游车队(该公司在06年进行资产重组,暂停营运,目前正在整改),经营范围均为省际旅游,共有营运车辆54台,其中高级车辆21台(卧铺车3台),中级车辆33台,年发送旅客20万余人,2006年完成营收600多万元,纯收入达到260万余元。旅游旺季主要是“五一”、“十一”黄金周及周末短途旅游,主要通过组团旅游方式,为市民提供旅游客运需求。

2)蚌埠市旅游客运市场调查

蚌埠市辖三县四区,总人口约为347万,其中非农村人口约为90万人。

“十·五”期间,蚌埠市入境游客2.44万人次,国内游客为104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36.56亿元人民币,占全市GDP3.2%。预计“十一·五”期间入境游客将达到5.45万人次,国内游客276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约116亿元人民币,占全市GDP6%左右。

现有正常经营的省际旅游客运企业1家-蚌埠市国旅旅游运输有限责任公司。公司拥有营运车辆24辆828个座位。其中高级车20辆753个座位,中级车4辆75个座位。

2.4安徽道路旅游客运存在问题

(一)、管理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不完善,导致管理弱化。

旅游客运行业相关性很强,道路旅游客运企业在管理体制上要同时接受旅游、运输两个行业的行业管理部门的管理,由于职能以及侧重点的不同,旅游和运输两个行业的行业管理部门和经营企业间一直缺乏沟通,有的旅游企业对使用合法的旅游客运车辆意识淡薄,而有的旅游运输企业的对旅游客运的服务质量把关不严。

由于没有形成比较完善的沟通协调机制,企业经营活动中遇到问题解决起来十分困难,导致管理上的弱化。

(二)、旅游客运企业规模小,挂靠现象严重,基础设施较薄弱。

旅游客运企业规模普遍偏小。据黄山市运管局2006年旅游客运企业基本情况统计,该市现有旅游企业6家,拥有旅游车辆181辆,平均30辆,其中高级车辆79辆,中级车辆102辆,挂靠车辆146辆;平均产值292万元;平均从业人员38人;其他地市也存在类似情形;旅游客运车辆挂靠现象严重,如黄山市的旅游车辆挂靠比例达到80%,而且有一些挂靠经营的经营业户,为图私利违章经营,这就造成管理难度大。同时也是旅客运输的一大安全隐患。

有些地市旅游客运基础设施较薄弱,如蚌埠市唯一营运的国旅旅游运输有限责任公司无固定发车站,停车场地亦是租赁使用的;

(三)、旅游客运企业经营利润较低,由此影响了服务质量。

旅游车定价是由国家物价局、国家旅游局确定的,近年来物价、油价年年上涨,企业的经营成本大幅增加,各企业之间相互压价,恶性竞争。然而旅游车营运收入却在连年下滑,如此低的营运收入使旅游客运出现“行业”亏损。一些企业不得不从旅游客运市场暂时退出,旅游客运市场由于自身特点,存在着运输成本大的问题,由此导致一些负面影响,不利于提升服务质量。

据滁州市运管部门调查,在滁州市旅游客运市场有明显的淡旺季,主要集中在每年的5-10月,旅游客车营运平均天数少于200车日/年。以经营一台购置价25万元的30座中型中级旅游客车为例按净车价600元/日(这里净车价指扣除燃油费、过路过桥费、停车费后旅行社支付给车主的运价)进行计算:这位经营者正常经营毛收入不超过12万元/年、扣除养路费7200元/年、客运附加及运管费18270元/年、车辆保险16000元/年、驾驶员工资18000元/年、车辆养护费用12000元/年、其他税费等开支5000元/年,毛利润不足5万元;这就意味着这位经营者至少要5年才能收回车辆投资,而一般旅游车的寿命也就在6年左右。经营者正常收入低下,就造成了在车辆装备上的投入严重不足,异地经营、偷跑班线等情况时有发生的恶性循环。另外,旅游客运企业与其他省份相比,在税费和享受优惠政策等方面有很大差异。

(四)、不公平竞争阻碍旅游客运发展。

在计划经济时代,交通客运经营业务上的条块分割比较清晰,旅游团队客运、城市公交客运和长途公路客运各负其责。改革开放以后,一些企事业单位依靠其强有力的政策优惠支持,大力开拓旅游业务。

还有一些旅行社不规范用车的行为、旅游景区(点)和旅游定点单位采取高额回扣招揽游客的行为,所谓的“黑车”、“黑社”、“黑导”,都对旅游客运企业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