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生态学复习资料

环境生态学复习资料
环境生态学复习资料

环境生态学复习题

名词解释

1.酸雨:是指雨水中含有一定量的酸性物质(硫酸、硝酸、盐酸等)的自然降水现象。

2.人为环境:人类区别于动物之处不是被动的去适应环境,而是以自己的智慧,劳动去改造环境。这种由于人类的活动干扰环境质量的

变化所形成的环境为人为环境。

3.纬度地带性:由于地理纬度的差异,自然环境具有规律的变异特点。

4.垂直地带性:因太阳辐射和水热状况随着地形高度的不同而不同,生物和气候自山麓至山顶出现垂直地带分布差异的规律性变化。

5.实际出生率: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种群实际出生率称实际出生率。

6.毒性叠加作用:二种或多种化合物共同作用时的毒性各为化合物单独作用时毒性的总和。

7.环境生态学:就是研究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理、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

科学。

8.最低死亡率:种群在最适环境条件下种群个体都是由于年老而死亡,此时的死亡率为最低死亡率

9.拮抗作用:是各个因子在一起联合作用时,一种因子能抑制或影响另一种因子起作用。

10.种群的性比:即种群的雌雄比例。

11.可持续发展:在不危害后来人满足其需要的前提下,寻求满足我们当代人需要和愿望。

12.生命表:反映种群从出生到死亡的动态关系的表格。

13.净化作用:利用物理、化学和生物的方法消除水、气、土中的污染物,使其符合技术或卫生要求的过程。

14.耐受性定律:即每种生物适应范围都有一个最低点和一个最高点,两者之间的幅度为耐性限度,此即为谢尔福德的耐受性定律。

15.动态生命表:是根据观察种群同时出生的生物之死亡或存活动态过程所获得的数据编制而成的生命表。

16.内禀增长率:在最适条件下种群内部潜在的增长能力。

17.种群的内分布型: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臵状态及分布格局,有均匀型、随机型、集群型。

18.热污染:由于工业生产、交通运输以及人们的生命需要,使能源的消耗量大大增加,从而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水蒸汽、热废水,引

起环境增温而影响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效应的现象称为热污染。

19.非密度调节:指非生物因子对种群大小的调节。

20.群落外貌:是指生物群落的外部形态或表相而言,种群中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综合反映。

21.温室效应:存在于大气中的某些痕量物质和存在于对流层中的臭氧具有吸收太阳能在近地表面的长波辐射从而使大气增温的作用。

22.群落演替:指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所取代的过程。

23.初级生产:生产者把太阳能转变为化学能的过程,又称植物性生产。

24.种群生理寿命: 指种群处于最适条件下的平均寿命,而不是某个特殊个体,可能具有的最长寿命。

25.生态位:在生态因子变化范围内,能够被生态元实际潜在占据、利用或适应的部分。

26.生物群落: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居住在一定区域或生境内的各种生物种群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有规律的一种结构单元

27.环境污染:是指人类活动使环境要素或其状态发生变化,环境质量恶化,扰乱和破坏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人类正常生活条件的现象。

28.生态幅:每种生物对一种环境因子都有一个生态上的适应范围的大小,称生态幅。

29.种群生理寿命: 指种群处于最适条件下的平均寿命,而不是某个特殊个体,可能具有的最长寿命。

30.噪声:噪声是由不同振幅和频率组成的无调噪杂声,通常将不需要的声音或影响人们工作或休息的声音也称之为噪声。

31.水体富营养化:是指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生物所需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口、海湾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

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

32.边缘效应:在群落交错区内,单位面积内的生物种类和种群密度较之相邻群落有所增加的现象。

33.原生性自然资源:这类资源是伴随着地球的产生及其运动而形成和存在的。

多项选择题

1、就世界而言,森林资源遭受破坏的主要原因有:(234 )

①环境污染②工业用材③农业开垦④薪柴⑤温室效应

2、下面哪几本书与环境生态学的发展历史紧密相关。(123 )

①《寂静的春天》②《人口爆炸》

③《只有一个地球》④《保卫我们的家园》

3、从环境中分析出来的各种要素或条件单位,称为环境因子。如:(345 )

①工业因子②农业因子③气候因子④生物因子⑤土壤因子

4、生命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2345)

①新陈代谢②生殖③遗传④反应及调节⑤变异与进化

5、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包括下列项:(1234 )

①生物生产②能量流动③物质循环④信息传递⑤种间竞争

6、下列()是表示种群密度的基本参数(1234 )

①出生率②死亡率③年龄结构④性比⑤多样性

7、群落中优势度大的为群落的。(14)

①建群种②附属种③共建种④优势种

8、下列生物中,属于初级消费者的有(123 )

①兔②羊③牛④狗

9、在原生裸地上开始进行的群落演替为(12 )

①进展演替②原生演替③逆行演替④次生演替⑤后生演替

10、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自然界普遍的现象,对生物种族发展有重要的意义,主要体现在:(123 )

①种群个体数量增加②动物活动区域扩大

③物种的分化加快④物种的遗传变异加速⑤个体变大.

11、下列哪几项不属于物种对环境的生理适应:(4)

①生物种②休眠

③双重呼吸④警戒色

12、下列生物中,属于次级消费者的有(34 )

①大熊猫②羊③猫④狗

13、下列哪几项不属于物种对环境的行为适应;(24 )

①运动②种间竞争③防御和抗敌④取食

14、在气候条件适宜时,各类型生物群落的一般规律是(14 )

①群落结构复杂,生态位小②群落结构复杂,生态位大

③群落结构简单,生态位小④群落结构简单,生态位大

⑤群落结构复杂,生态不变

15.下列哪几项属于物种对环境的生理适应:(123)

①生物种②休眠③双重呼吸④警戒色

16、目前世界各国处理城市垃圾所采用的方法有:(1234 )

①填埋②焚化③制作沼气④堆肥⑤制作建材

17、生态监测中所说的指示生物通常具有特征。(1234 )

①健康②对干扰反应敏感③有代表性④有多功能⑤反应指标的不确定性

18、生态工程设计的原则是(134 )

①明确的目的性②实用性③高效益④严谨的科学定量

19.不属于种群的非密度制约因素。(12 )

①种间竞争②捕食者③污染④温度

20.生态系统平衡的调节主要是通过()实现的(234 )

①信息传递②恢复力③反馈④抵抗力

21.生态环境背景质量的客观表征有:(1234 )

①实体性②时空可变性③可度量性④周期性

22、下列几种气体是温室气体的主要组成成分;(123 )

①CH

4②NO ③CFC

S

④NH

3

⑤ N2

23、风有很重要的生态作用,它可以导致:(12 )

①植物传粉②小型动物迁移③气候变化④水循环加速

24、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自然界普遍的现象,对生物种族发展有重要的意义,主要体现在:(123 )

①种群个体数量增加②动物活动区域扩大

③物种的分化加快④物种的遗传变异加速

25、下列属于种群间负的相互作用的有(14 )

①寄生②原始协作③共生④偏害

26、臭氧层是维持整个地球生物圈平衡的主要因素,它的破坏将可能产生下列生态危害;(124 )

1. 农作物减产

2. 水生生物生长受害

3. 金属材料腐蚀

4.人类健康受影响

27、废水的好氧生物处理方法主要有:(234 )

①卫生清理法②生物膜法③活性污泥法④浅氧化塘法

填空题

1.一个能独立发生功能的生态系统至少应包括生产者、还原者、无机环境

2.目前人类面临的五大问题分别是人口、粮食、能源、资源、环境。

3.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是具有纬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经度地带性。

4.自然环境包括生物圈、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土壤圈等五大因素。

5.光化学烟雾的主要成分是臭氧、氮氧化物、过氧乙酰硝酸酯(PAN)等。

6.种群密度的四个基本参数是出生率、死亡率、迁入和迁出。它们被称为初级种群参数。

7.年龄锥体可分为三种类型,分别为迅速增长种群、稳定型种群和下降型种群。

8.物理净化作用主要是通过稀释、扩散、淋洗、挥发和沉降等途径来完

9.概括起来,环境问题包括两大类型,一是生态破坏问题,二是环境污染问题。

10.种群密度的种间调节包括捕食、寄生、种间竞争等形式。

11.种间的正相互作用包括偏利共生、原始协作、互利共生等。

12.生物的行为适应类型包括运动、繁殖、迁移和迁徙、防御和抗敌等类型。

13.我国目前的酸雨属硫酸型酸雨。

14.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包括形态构造、行为、生理的适应。

15.动态生命表又分为同龄群生命表、水平生命表或特定年龄生命表。

16.种群在有限环境条件下连续增长的一种最简单形式是逻辑斯谛增长。又称为阻滞增长。

17.草原生态系统中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是草原退化、碱化、沙化、气候恶化等。

18.种群的生态对策类型包括r—选择和k—选择两种类型。

19.森林受到破坏后,其恢复过程较缓慢,一般都要经过草本植物期、灌木期和盛林期。

20.从生物学的观点来看,种群不仅是物种存在的基本单位,还是生物群落的基本组成单位。

21.生态平衡失调的标志是生态平衡失调的结构标志和生态平衡失调的功能标志。

22.按生殖年龄可把种群中的个体区分为三个生态时期,分别是繁殖前期、繁殖期和繁殖后期。

23.生态系统的各种信息主要分为两大类,即物理信息和化学信息。

24.草原生态系统中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是草原退化、碱化、沙化、气候恶化等。

25.自然选择的类型包括稳定性选择、单向性选择、分裂性选择三种基本类型。

26.净化作用按其作用的方式可分为物理净化、化学净化、生物净化三类。

27.水体中主要的污染物质有无机无毒物、无机有毒物、有机无毒物、有机有毒物、其他污染物等

28.海洋生态系统通常可分为海岸生态系统、浅海生态系统和远洋生态系统。

29.化学净化作用主要通过氧化还原、化合和分解、吸附、凝聚、变换、综合等途径未完成。。

30.温室效应根据其成因可分为自然和人为温室效应。

31.人们习惯上根据植物的形状、大小、分枝等外部特征及植物生命期的长短,把植物分为乔木、灌木、藤木、附生植物

和草本植物等。

32.种群中个体或集群在空间位臵上的变动状况,表现为分散的作用和集群的共同作用。

33.种间的负相互作用包括竞争、捕食、寄生和偏害等。

34.动态生命表中所包括的项目有年龄、各年龄开始的存活数目、各年龄开始存活分数、各年龄死亡的个数、各年龄的死亡率、

生命期望

35.陆地生态系统按照人为影响的强度不同可分为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

36.生物的生理适应包括生物钟、休眠、生理生化变化等方面的适应

37.种群密度可分为绝对密度和相对密度。

和氮氧化物污染造成的。

38.酸雨污染主要是大气中SO

2

39.生物群落可简单地分为植物群落、动物群落和微生物群落三大类。

40.生态系统的生物生产包括初级生产和次级生产两个过程。

41.种群的基本特征是空间特征、数量特征、遗传特征。

42.种群生物学的最初来源是马尔萨斯的《人口论》和沃弗斯特提出的逻辑斯谛方程。

43.水生生态系统主要包括湖泊、水库、江河和海洋生态等不同类型。

44.生态学的发展过程可分为奠基阶段、建立初期、发展期、成熟期四个阶段。

45.生态系统是由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两部分组成,其中前者又包括生产者、大型消费者、小型消费者。

46.关于顶级群落的学说有单顶极学说、多元顶级学说和顶级群落——格局学说。

47.种群生物学的最初来源是马尔萨斯的《人口论》。

48.物理净化作用主要是通过稀释、扩散、淋洗、挥发和沉降等途径来完成。

49.顶极概念的中心点就是群落的相对稳定性。

50.种群密度调节的途径有三个,即种内、种间、食物调节。

51.种群数量变化特征表现为种群数量消长规律、周期性、及无规律

52.九大公害事件中发生在日本的公害事件分别是四日市气喘病、富山骨痛病、水俣病、多氯联苯中毒。

53.物种存在的基本单位是种群。

54.种群的扩散有三种形式,即迁出、迁入和迁移。

55.种群密度的种内调节包括行为调节、生理调节、遗传调节等形式。

56.自然保护区通常可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外围区三个区。

57.生态系统的各种信息主要分为两大类,即物理信息和化学信息。

58.生物群落可简单地分为植物群落、动物群落和微生物群落三大类。

59.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以细菌为主

60.后备力通常被看作生态系统反馈机制复杂和完善与否的一种结构上的标志

61.海洋的生物生产力很低,所以被称为“生物学的荒漠”

62.在土壤自净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微生物

63.群落中优势度大的为群落的为优势种

是指半致死浓度

64.在急性毒性试验中,LC

50

65.动物的体形随外界环境温度不同而有差异,内温动物在寒冷气候地区,身体趋向于大,在温暖气候条件下,身体趋向于小,这一规律

是贝格曼规律

66.环境质量的高低,应该以它对人类健康的适宜程度作为判别的标准

五、问答题(每题5分,共20分)

1.环境问题的历史回顾给我们什么启示?

答:(1)环境是人类生存依赖的资源库

(2)环境问题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

(3)环境问题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4)环境问题发展和变化的关键是人类

2.光化学烟雾是怎样形成的,其主要成分是什么?

答:光化学烟雾是白色烟雾,有时带蓝色或内褐色,使大气能见度降低,并具有特殊的气味。烟雾是化学氧化剂的混合物,主要由臭氧、氮氧化物、过氧乙酰硝酸类组成。

3.保护水域生态系统的措施是什么?

答:(1)增加水域沿岸的绿化建设,减少水体浅化和老化

(2)减少污染排放量;

(3)实行综合保护措施,提高系统自身的抵抗能力;

(4)正确认识水生生物群落特征,合理利用生物资源

(5) 减轻人为干扰的压力,减轻对水质的污染和对水生生物资源的过度利用

4.种间相互作用的类型有那些?

答:(1)正相互作用:A偏利共生 B 原始协作 C 互利共生

(2)负相互作用:A 竞争 B 捕食 C 偏害

5.环境生态学有哪些研究任务?

答:(1)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变化机理和规律;

(2)生态系统受损程度的判断;

(3)各类生态系统的功能和保护措施的研究;

(4)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对策。

6.生态系统有哪些调节生态平衡的机制?

答:(1)反馈机制:反馈可以有正反馈和负反馈,两着的作用是相反的;

(2)抵抗力:是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维持系统结构和功能原状的能力,是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途径之一。

7.固体废物对人类环境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1)侵占土地:固体废弃物不加利用就需占大量的土地

(2)污染土壤:废物堆臵,其中的有害组成容易污染土壤;

(3)污染水体:固体废物的直接排入或随天然降水径流可以污染河流、湖泊和海洋;固体废物随渗沥水渗到土壤中,可以污染地下水。

(4)污染大气:固体废物可以被分解释而放出有害气体,污染大气;细粒、粉末受到风吹日晒可以加重大气的粉尘污染。

8.草原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是什么?

答:(1)超载放牧

(2)不适宜的农垦

(3)人类对资源的掠夺性开采

9.自然循环的三个特征

答:(1)纬度地带性

(2)垂直地带性

(3)经度地带性

10.环境生态学的主要发展方向有哪些?

答:(1)干扰和受害生态系统特征的判定;

(2)人为干扰与生态演替的相互关系;

(3)受害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途径;

(4)重视生态规划和生态效应预测研究。

11.生态环境背景质量的客观表现在那些方面?

答:(1)生态系统的实体性

(2)生态质量的时空可变性

(3)生态演替的周期性

(4)可度量性

12.生态监测有哪些理论依据?

答:(1)基础:生命与环境的统一和协同进化

(2)可能性:生物适应的相对性

(3)依据:生物的富集能力

(4)可比性:生命具有共同特征

13、自然保护区有哪些功能?

答:(1)能提供生态系统的天然“本底”;它为人类的活动后果的评价提供了准绳.

(2)动、植物和微生物物种及其群体的天然贮存库;

(3)进行科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可以通过自然保护区研究生物进化,多样性及生物生存的生境.

(4)活的自然博物馆;可以使老师,学生,参观者与生态系统实现面对面的接触

(5)有助于改善环境,保持地区生态平衡。

(6)开展旅游活动;

14、生态平衡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答:(1)以生物与其生存环境相统一为基础;生态平衡是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协调稳定状态

(2)以生态系统的输入和输出为基础;生态系统内的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两者平衡

(3)以生态系统热力学理论为基础。

(4)以生态系统结构成分和稳定为基础

15绿色植物对大气污染物的净化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1)绿色植物对有害气体的吸收作用

(2)绿色植物的减尘作用

(3)绿色植物的杀菌作用

(4)绿色植物吸收二氧化碳和放出氧气作用

16、生态监测有何特点?

答:(1)能综合地反映环境质量状况,环境问题是相当复杂的,某一生态效应常是几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生态监测能反映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2)具有连续监测功能,用理化监测方法可快速而精确测得某空间内许多环境因素的瞬时变化,但却不能以此来确定这种环境质量对长期生活于这一空间的生命系统影响的真实情况。

(3)具有多功能性:一种生物可以监测多种环境因子。

(4)监测灵敏度高,生态监测不但能灵敏反映某一环境干扰因子,还能灵敏反映干扰因子对宏观生态的影响。

17、生态系统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1)生态系统是动态功能系统;生态系统是有生命存在并与外界不断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传递的特定空间

(2)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区域特征;生态系统都与特定空间相联系

(3)生态系统是开放的“自持系统”; 生态系统通过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而有自己的代谢循环系统

(4)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的功能; 当受干扰时, 生态系统本身有返回稳定,协调状态的能力

18简述食物链的三种类型

答:(1)捕食性食物链

(2)腐生性食物链

(3)寄生性食物链

19、试述碳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

答:(1)始于绿色植物并经陆生生物与大气之间的碳交换;

(2)海洋生物与大气间的碳交换;

(3)人类对化石燃料的应用。

20、酸雨污染对生态系统有何影响?

答:(1)使土壤酸化,增加肥料的流动性, 减少土壤的肥力

(2)湖泊、河流酸化,使水生生态系统结构发生改变

(3)影响微生物的活性和动植物生长发育,降低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

(4)减少环境中生物的多样性

21.生态工程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答:(1)时空结构特征

(2)物质循环功能

(3)生态位理论

(4)种群之间相互关系理论

(5)生态场理论

22、以淡水池塘或湖泊演替为例试述水生群落的演替过程是什么?

答:从湖底开始的水生群落的演替,属原生演替类型,其演替过程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1)自由漂浮植物阶段;该阶段主要表现为有机物的沉积

(2)沉水植物阶段;在水深5-7米处出现沉水的轮藻属植物

(3)浮叶根生植物阶段;水面出现眼子菜属,睡莲属等植物

(4)挺水植物阶段;水体出现芦苇,香蒲等植物

(5)湿生草本植物阶段;

(6)木本植物阶段。

23毒性试验中,如何选择受试生物?

答:(1)该生物是重要的生态类群的代表.

(2)分布广泛,易饲养、遗传稳定

(3)该生物拥有相当丰富的背景资料(即生物学、遗传学、分类学及在自然环境中的作用等);

(4)试验终点反应容易鉴别;

(5)对毒物反应的敏感性强,但又要具有不易生病、不易被寄生等特点。

24.农业生态工程中的技术经济分析应用到了哪些基本原理?

答:(1)经济效果原理

(2)边际平衡原理

(3)价值转移原理

25森林生态系统在结构上和功能上有何特点?

(1)生物种类多、结构复杂(2)系统稳定性高(3)物质循环的封闭程度高(4)生产效力高

26生物对环境适应对生物种群发展的意义是什么。

答:首先是个体数量的增加,动物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繁殖速度快,能在短时期里获得较多的个体数目,

其次是能扩大分布区,由于个体数量增多,密度增加,动物便会逐渐向邻区迁移,并在新的地区生活繁衍;

第三是物种的分化,动物对新的生存条件逐渐适应而产生遗传变异,这些变异积累发展的过程使一个种开始逐渐分化。

27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是什么?

答:(1)综合作用;(2)主导因子作用;(3)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4)因子作用的阶段性;(5)生态因子的不可代替性和补偿作用。

28我国森林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对策是什么?

答:(1)加快森林生态战略工程的建设,增大比例、改变格局(2)积极推广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的建设,农林复合生态系统(3)尽快建立南方用材林基地(4)加强科学管理、发挥现有森林综合效益潜力

29全球气候变暖对地球生态系统有何影响。

答:加速海平面上升;导致生物和生物群落空间(纬度)分布的重大变化;影响世界粮食生产的稳定性和分布。还会使疾病增加。

30试述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

答:(1)人是生态系统的核心(2)系统能量、物流量巨大,密度高且周转快3)食物链简化,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小

31生态系统有哪些基本功能?

答:(1)生物生产(2)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4)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32试述罗辑斯谛增长模型的建立的假设条件。

答:(1)假设环境条件允许种群有一个最大值,此值称为环境容纳量或负荷量,常用“K”表示,当种群大小达到K值时,种群则不再增长,即dK/dt=0。(2)种群增长率降低的影响是最简单的,即其影响随着密度上升而逐渐地、按比例地增加。(3)种群中密度的增加对其增长率的降低作用是立即发生的,无时滞的。(4)种群无年龄结构及无迁出和迁入现象。

环境生态学复习题

环境生态学复习题 绪论 一、名词解释 1.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间的相互关系,研究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科学。 2.环境生态学:研究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理、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科学。 二、问答题 1. 当今世界面临的环境问题是如何产生的? 答:环境问题包括生态破坏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生态破坏问题是不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资源而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以及由此所产生的各种生态效应,如水土流失;沙漠化;水旱灾害加剧;地面沉降;生物多样性下降等。环境污染问题是因工农业发展和人类生活排放的有害物质引起的环境污染,如大气、水体、土壤污染;城市噪声污染;放射性物质污染等。 2. 环境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学科任务是什么? 研究内容: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变化机理和规律;生态系统受损程度及危害性的判断研究;各类生态系统的功能和保护措施的研究;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对策。 科学任务:研究以人为主体的各种环境系统在人类活动的干扰下,生态系统演变过程、生态环境变化的效应以及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制,寻求受损生态环境恢复和重建的各种措施。

3. 从生态学和环境生态学发展史入手,谈谈你对环境态学的总 体认识(包括与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内容、的异同;两者发展的关联点等)。 生物与环境 一、名词解释 1.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2.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3.限制因子: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 但是其中必有一种或少数几种因子是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因子, 这些关键因子就是限制因子。 4.生态幅:在自然界,由于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每个种都适应于一定的生境,并有其特定的适应范围。每个种适应生境范围的大小 即生态幅。 5.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于最小量的那种营养物质。 6.谢尔福德耐性定律:对于具体的生物, 各种生态因子都存在着一个生物学的上限和下限, 它们之间的幅度就是该种生物对某一生态 因子的耐性限度, 其中包括最适区, 适宜区和高低死亡限。 7.贝格曼规律:动物→增加隔热层,体形增大。 8.阿伦定律:生活在寒冷地区的恒温动物,其体表的突出部分(四肢、耳朵等)趋于缩短,有利于防止热量散失;而生活在热带地区的恒温动物,其体表的突出部分相对较长,有利于热量散失

环境生态学复习资料

环境生态学复习题 名词解释 1.酸雨:是指雨水中含有一定量的酸性物质(硫酸、硝酸、盐酸等)的自然降水现象。 2.人为环境:人类区别于动物之处不是被动的去适应环境,而是以自己的智慧,劳动去改造环境。这种由于人类的活动干扰环境质量的 变化所形成的环境为人为环境。 3.纬度地带性:由于地理纬度的差异,自然环境具有规律的变异特点。 4.垂直地带性:因太阳辐射和水热状况随着地形高度的不同而不同,生物和气候自山麓至山顶出现垂直地带分布差异的规律性变化。 5.实际出生率: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种群实际出生率称实际出生率。 6.毒性叠加作用:二种或多种化合物共同作用时的毒性各为化合物单独作用时毒性的总和。 7.环境生态学:就是研究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理、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 科学。 8.最低死亡率:种群在最适环境条件下种群个体都是由于年老而死亡,此时的死亡率为最低死亡率 9.拮抗作用:是各个因子在一起联合作用时,一种因子能抑制或影响另一种因子起作用。 10.种群的性比:即种群的雌雄比例。 11.可持续发展:在不危害后来人满足其需要的前提下,寻求满足我们当代人需要和愿望。 12.生命表:反映种群从出生到死亡的动态关系的表格。 13.净化作用:利用物理、化学和生物的方法消除水、气、土中的污染物,使其符合技术或卫生要求的过程。 14.耐受性定律:即每种生物适应范围都有一个最低点和一个最高点,两者之间的幅度为耐性限度,此即为谢尔福德的耐受性定律。 15.动态生命表:是根据观察种群同时出生的生物之死亡或存活动态过程所获得的数据编制而成的生命表。 16.内禀增长率:在最适条件下种群内部潜在的增长能力。 17.种群的内分布型: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臵状态及分布格局,有均匀型、随机型、集群型。 18.热污染:由于工业生产、交通运输以及人们的生命需要,使能源的消耗量大大增加,从而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水蒸汽、热废水,引 起环境增温而影响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效应的现象称为热污染。 19.非密度调节:指非生物因子对种群大小的调节。 20.群落外貌:是指生物群落的外部形态或表相而言,种群中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综合反映。 21.温室效应:存在于大气中的某些痕量物质和存在于对流层中的臭氧具有吸收太阳能在近地表面的长波辐射从而使大气增温的作用。 22.群落演替:指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所取代的过程。 23.初级生产:生产者把太阳能转变为化学能的过程,又称植物性生产。 24.种群生理寿命: 指种群处于最适条件下的平均寿命,而不是某个特殊个体,可能具有的最长寿命。 25.生态位:在生态因子变化范围内,能够被生态元实际潜在占据、利用或适应的部分。 26.生物群落: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居住在一定区域或生境内的各种生物种群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有规律的一种结构单元 27.环境污染:是指人类活动使环境要素或其状态发生变化,环境质量恶化,扰乱和破坏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人类正常生活条件的现象。 28.生态幅:每种生物对一种环境因子都有一个生态上的适应范围的大小,称生态幅。 29.种群生理寿命: 指种群处于最适条件下的平均寿命,而不是某个特殊个体,可能具有的最长寿命。 30.噪声:噪声是由不同振幅和频率组成的无调噪杂声,通常将不需要的声音或影响人们工作或休息的声音也称之为噪声。 31.水体富营养化:是指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生物所需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口、海湾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 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 32.边缘效应:在群落交错区内,单位面积内的生物种类和种群密度较之相邻群落有所增加的现象。 33.原生性自然资源:这类资源是伴随着地球的产生及其运动而形成和存在的。 多项选择题 1、就世界而言,森林资源遭受破坏的主要原因有:(234 ) ①环境污染②工业用材③农业开垦④薪柴⑤温室效应 2、下面哪几本书与环境生态学的发展历史紧密相关。(123 ) ①《寂静的春天》②《人口爆炸》 ③《只有一个地球》④《保卫我们的家园》

环境生态学重要复习点

环境生态学导论 1、环境生态学定义: 是研究认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制、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修复、重建和保育对策的科学,即运用生态学的理论,阐明人与环境间相互作用的机制和效应以及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途径的科学。 2、环境生态学的主要任务: 研究生物圈系统与各支持系统在人类活动干扰下的演变过程、相合作用的机制和规律以及变化效应及危害,寻求受损生态系统和环境要素修复或重建的各种生态学措施。 3、生物的协同进化: 一个物种的进化必然会改变作用于其他生物的选择压力,引起其他生物也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反过来又会引起相关物种的进一步变化。这种两个相互作用的物种在进化过程中发展的相互适应的共同进化过程即为协同进化。33 4、环境因子: 指生物有机体以外的所有环境要素,是构成环境的基本成分。 (1)依据生物有机体对环境的反应和适应性进行分类,将环境因子分为: 第一性周期因子、次生性周期因子及非周期性因子。 (2)将非周期性因子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植物生长所必需的环境因子(例如,温、光、水等);第二层,不以植被是否存在而发生的对植物有影响的环境因子(例如,风暴、火山爆发、洪涝);第三层,存在与发生受植被影响,反过来又直接或间接影像植被的环境因子(例如,放牧、火烧地等)。(选择)44 5、生物与环境因子的相互作用(选择题)45

6、长期生活在低温环境中的生物通过自然选择,在形态、生理和行为方面表现出很多明显的适应性;生物对高温环境的适应也表现在形态、生理和行为三个方面。 6、xx(Bergman)规律: 生活在高纬度地区的恒温动物,其身体往往比生活在纬度地区的同类个体大。因为个体大的动物,其单位体重散热量相对较少。 7、xx(Allen)规律: 恒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如四肢、尾巴和外耳等在低温环境中有变小变短的趋势,这也是减少散热的一种形态适应,这一适应现象被称为阿伦规律。 8、水生植物根据其生长环境中水的深浅不同,划分为沉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挺水植物。 559、植物对盐碱土的适应: ①聚盐性植物: 通过积累盐分,提高细胞内的渗透压来维持体内水平衡; ②泌盐性植物: 通过茎、叶表面的盐腺来排出体内的过多盐分; ③透盐性植物: 通过体内高浓度的可溶性有机物而提高渗透压。 10、环境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 ①环境因子的综合作用: 环境中各种因子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彼此联系、互相促进、互相制约,任何一个单因子的变化,必将引起其他因子不同程度的变化及其反作用。环境

环境生态学课程试题答案

附件1: 课外作业习题集答案 第一章绪论 一、选择题 A、A、 B、A 二、填空题 1、环境、可持续发展; 2、人类活动、生态环境; 3、退化原因、恢复与重建 三. 简答题 1、环境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是什么 答:环境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四个方面:(1)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变化机制和规律研究(1分);(2)生态系统受损程度及危害性的判断研究(1分);(3)各类生态系统的功能和保护措施的研究(1分);(4)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学对策研究(1分)。总之,运用生态学,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治理污染和破坏的生态环境,恢复和重建受损的生态系统,实现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的协调,以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使环境生态学研究的核心内容(1分)。 2、环境生态学的学科任务和发展趋势是什么 答:环境生态学主要的学科任务是:研究以人为主体的各种环境系统在人类活动的干扰下,生态系统演变过程、生态环境变化的效应以及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制,寻求受损生态环境恢复和重建的各种措施(2分)。进入21世纪后,其学科内容和任务不断丰富,环境科学将更为关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人为干扰的方式及强度;(2)退化生态系统的特征判定(1分);(3)人为干扰下的生态演替规律;(4)受损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技术;(5)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1分);(6)生态系统管理;(7)生态规划和生态效应预测(1分)。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 一、选择题 C、B、A、A、C、A、A、 D、B、B、D、B、B、A、C、A、D、A、B、B 二、多项选择题 1、A、B、C; 2、B、C、D ; 3、B、C、D; 4、B、C、D 三、名词解释题 1、最小值定律:最低量定律是德国化学家利比希(Liebing)提出的,他在研究谷物产量时发现,植物生长不是受需要量大的营养物质影响,而是受那些处于最低量的营养物质成分影响,如微量元素等,后来人们把这种为利比希最小值定律。

景观生态学考试复习重点

景观生态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绪论 景观:是一个由不同土地单元镶嵌组成,具有明显视觉特征的地理实体;它处于生态系统之上,大地理区域之下的中间尺度;兼具经济、生态和文化的多重价值。 第二章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基础 1.等级理论 任何系统都属于一定的等级,并具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尺度。等级结构是一个由若干单元组成的有序系统,对于任何等级的生物系统,它们都是由低一等级水平上的组分(亚系统)组成。同时本身又是高一等级水平上的组成成分。 2.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物种-面积”关系、均衡理论、聚合种群理论) (1)“物种—面积”关系:S = CAz (S:物种丰富度;A:物种存在的空间面积;C:物种的分布密度;z:一个统计指数,理论值为0.263,通常为0.18-0.35) (2)均衡理论:岛屿物种数目的多少,应当由“新物种”向区域中的迁入和“老物种” 的消亡或迁出之间的动态变化所决定,它们遵循着一种动态均衡的规律。当迁入率和灭绝率相等时,岛屿物种数达到动态的平衡状态,即物种的数目相对稳定。 (3)聚合种群理论:指在斑块生境中,空间上具有一定的距离,但彼此间通过扩散个体相互联系在一起的许多小种群或局部种群的集合,一般也称为一个种群的种群。 3.复合种群持续生存的必要条件 ①离散的局部繁殖种群。 ②所有的亚种群均有绝灭的风险。即使是最大的亚种群也有绝灭的可能。 ③亚种群有重建的可能。重建率随斑块间距离的增大而锐减,也与物种的迁移能力有关。 ④局域动态的非同步性。 4.渗透理论(临界阈现象,渗透阈值0.5928) (1)临界阈现象:某一事件或过程在影响因子或环境条件到达某一阈值而发生的从一种状态过渡到另一种截然不同状态的过程。 (2)渗透阈值0.5928 5.源-汇系统理论(“源”种群与“汇”种群,源斑块与汇斑块) (1)所谓“源”种群是那些在条件较好的斑块生境中生存并具有较高增长率的局部种群。(2)所谓“汇”种群是指那些在条件较差的斑块生境中生存并具有负的种群增长率的局部种群。 (3)包含源种群的生境视为源斑块,而将汇种群所占据的生境作为汇斑块。物种总是从源斑块向汇斑块迁移。 6.尺度的定义和表达 (1)定义:指在所研究的生态系统的面积大小(空间尺度),或者指所研究的生态系统动态的时间间隔(即时间尺度)。 (2)表达:粒度和幅度 第三章景观结构 1.斑块(概念,起源)

环境生态学(复习重点)

环境生态学导论 由07环科班委整理 第一章绪论 环境生态学内容结构图 环绪论 生物与环境 境生物圈中的生命系统 生态系统生态学 生生态系统服务 人类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干扰与生态恢复 态受损生态系统的修复 生态系统管理 学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所谓环境问题,是指人类为其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界的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破坏和污染所产生的危害人类生存的各种负反馈效应。 ?生态破坏:不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而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生态效应。 ?环境污染:因工农业生产活动和人类生活所排放的废弃物造成的污染。 人类社会的发展与环境问题的产生与演变: ?原始文明(渔猎文明)时期 对自然的开发、支配能力极其有限和生活的漂泊是原始社会的特征。人类把自然视为神秘的主宰,他们无力与各种自然灾害的肆虐和饥饿、疾病及野兽的侵扰、危害抗争,此时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人类对自然的适应,人类属于“自然界中的人”。 ?农业文明时期 随着农业的发展,农业文明出现了若干个文明中心,城市人口集聚,对粮食、燃料和建材的需求也随之大增。为满足这种需求,不得不砍伐森林,开垦更多的草原,生物的生存环境受到破坏或退化,甚至造成了某些物种的灭绝,许多文明中心也随着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枯竭而走向衰落。这时的人已成为有能力“与自然对抗的人”。此时,社会、经济和人口、资源协调发展的问题已经开始,但还主要是生态破坏问题。这一时期被视为人类对生物圈的第一次重大冲击。 ?人类对生物圈的第二次重大冲击 进入现代工业文明后,小规模的手工业被大规模的机器生产所替代,以畜力、风能、水能为主的能源动力被以化石燃料为能源动力的机械所取代,这使生产力大大提高的同时,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对环境的影响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 ?第一次产业革命时期(蒸汽机时代) 进入蒸汽机时代,推动了炼铁业、机器制造业和采矿业的迅速发展,使社会生产力得到空前的发展,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各种资源的需求量剧增,城市生态环境日趋恶化,而非城市区域的环境退化、资源耗竭、景观破坏,工业污染成为新问题,人类社会开始面临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并存的格局,但从全球来看,这时的环境问题还是区域性的。 ?第二次产业革命时期 随着电的使用,尤其是两次世界大战刺激了许多新兴工业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使生产过程需要大量的能源、矿物质和各类自然资源,产品的消耗和使用也需要大量的能源作保障。尤其是化学工业的崛起,合成了大量自然界不存在的化学物质,严重破坏了生态系统及至整个生物圈的结构及功能,出现了许多震惊世界的环境公

环境生态学试题库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2009

《环境生态学》考试2009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A卷分,共20分)一、术语解释<每题4 1、环境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 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b5E2RGbCAP 2、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 影响的环境要素如温度、湿度……。、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3环境中的各 种生态因子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或相互促进,一个生态因子的变化可能会引起其它生态因子不同程度的变化。p1EanqFDPw 4、生态位 主要指自然生态系统中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 5、生态系统 所谓生态系统,是指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所形成的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并且有自我调节功能的自然整体。DXDiTa9E3d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 1、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有哪些? 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的内在变化机理和规律;<2分) 各类生态系统的功能、保护和利用;<2分) 生态系统退化的机理及其修复;<2分) 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对策;<2分) 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研究。<2分) 2、简述光强的生态作用与生物的适应性 ①光强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形态建成有重要作用<5分) 光强对植物细胞的生长和分化、体积的增长和重量的增加有重要影响,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干物质积累主要来源于光合作用。光还促进植物组织和器官的分化,制约器官的生长发育速度,使植物各器官和组织保持发育上的正常比例。RTCrpUDGiT 植物中的叶绿体必须在一定的光强下才能形成。黑暗条件下会产生黄化现象。 ②植物对光照强度的适应类型<5分) 在一定的范围内,光合作用的效率随光强的上升而提高,但达到一定值后,光强增加光合作用速率不提高,这个点称为光饱和点。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的同时,也在进行呼吸作用。在一定条件下,光合作用的速率与呼吸作用的速率相等,此时的光强称为补偿点。5PCzVD7HxA

环境生态学导论复习资料

概念: 1.环境生态学:研究认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制、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科学。即运用生态学的理论,阐明人与环境间相互作用的机制和效应以及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途径的科学。 2.生态学:研究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3.生态系统服务:是指生态系统与生态过程所形成的及所谓吃的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与效用。生态系统服务一般是指生命支持功能(如净化、循环、再生等),而不包括生态系统功能和生态系统提供的产品。 4.生态足迹:指对能够持续地提供资源或消纳废物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空间的占用。 5.显著实物型直接价值:以生物资源提供给人类的直接产品的形式出现,非显著实物型直接价值体现生物多样性为人类所提供的服务。 6.绿色国民经济账户:将资源和环境损失引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即在GDP中扣除由于经济增长造成的自然资源消耗、生态环境破坏的直接经济损失,以及为恢复生态平衡、晚会资源损失而必须支付的经济投资,初步形成了环境与经济综合核算体系,被称为绿色“国民经济账户” 7..景观生态学:研究某一景观中生物群落之间错综复杂的因果反馈关系的科学。 8.结构:即指空间单元的特殊配置,通常与空间结构或斑块结构同义。 9.连接度:一个景观内一种生境或覆盖类型的空间连续性。 10.廊道:指与其两侧相邻区域有差异的相对呈狭长形的一种特殊景观类型。 11..边缘:一般指一个生态系统或覆盖类型的周边部分,其内部的环境条件可能与该生态系统的内部区域有一定的差异;有时也用于表示在一个景观中不同覆盖类型间邻接宽度的计量。 12.破碎化:一个生境或覆盖类型的破碎为更小的,不相连的小块。 13.异质性:包含不同景观要素的性质或状态。 14.基质:在景观中的本底覆盖类型,通常具有高覆盖率和高连接度;并不是所有的景观中都可以划分出确定的基质。 15.斑块:在性质或外貌上不同于周围单元的块状区域。斑块在本底中即所谓的孔隙度。 16.尺度:对象或过程的时空维度,具有粒度和幅度的特征。 17.边缘效应:指斑块边缘部分由于受外围影响而表现出与斑块中心部分不同的生态学特征的现象。 18.复合种群:由空间上彼此隔离,而在功能上又相互联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亚种群或局部种群组成的种群斑块系统。 19.干扰:群落外部不连续存在、间断发生的因子的突然作用或连续存在因子的超“正常”范围的波动,这种作用或波动能引起有机体、种群或群落发生全部或部分明显变化,使其结构和功能受到损害或发生改变。 20.临界阈现象:当介质密度达到某一临界密度时,渗透物突然能够从介质的一端到达另一端,这种因为影响因子或环境条件达到某一阈值而发生的从一种状态过渡到另一种截然不同状态的过程被称为临界阈现象。 21.干扰:群落外部不连续存在、间断发生的因子的突然作用或连续存在因子超“正常”范围波动,这种作用或波动能引起有机体、种群或群落发生全部或部分明显变化,使其结构和功能受到损害或发生改变。 22.退化生态系统:在一定时空背景下,生态系统受到自然因素、认为因素或二者共同干扰下,使生态系统的某些要素或系统整体发生不利于生物和人类生存要求的量变和质变,系统

环境生态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 一、P11环境生态学 答:研究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制、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修复、重建和保育对策的科学,即运用生态学的理论,阐明人与环境间相互作用的机制和效应以及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途径的科学。 第二章 二、P33生物的协同进化 答:是指一个物种的进化必然会改变作用于其他生物的选择压力。引起其他生物也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反过来又会引起其他生物也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反过来又会引起相关物种的进一步变化,这种两个相互作用的物种在进化过程中发展的相互适应的共同进化过程。 三、生物的协同进化方式: 答:(1)昆虫与植物间的协同进化;(2)大型草食动物与植物的协同进化;(3)互惠共生物种间的协同进化;(4)协同适应系统。 四、P35生物多样性 答:就是生物类群层次结构和功能的多样性。 分为四个层次:1.遗传多样性 2.物种多样性 3. 生态系统多样性 4. 景观多样性五、环境因子 答:是指生物有机体以外的所有环境要素,是构成环境的基本成分。 六、P45环境因子的分类: 答:①根据环境因子特点,将环境因子分为3大类:气候类、土壤类、生物类,7个并列项目:土壤、水分、温度、光照、大气、火、生物因子;②根据生物有机体对环境的反应和适应性分类, 将环境因子分为:第一性周期因子、次生性周期因子、非周期性因子;③非生物环境因子的3个层次:第一层:植物所必需的环境因子(例如温度、光、水),第二层:不以植被是否存在而发生的对植物有影响的环境因子(如风暴、火山爆发、洪涝),第三层:存在与发生受植被影响,反过来又直接或间接影响植被的环境因子(如放牧、火烧地)。 七、光、温度、水、土壤及其他环境因子的生态作用与生物的适应 答:1.光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得以生存和繁衍的最主要的能量源泉,地球上生物所必需的全部能量,几乎都直接或间接地源于太阳光能。光本身又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环境因子,太阳光辐射强度、光质及光周期性变化等都对生物的声场发育和地理分布产生深刻影响,而生物本身对光因子的变化也有着极其多样的响应。例如:黄花现象即植物在黑暗中生长呈现黄色和其他变态特征现象,就是光与形态建成的各种关系中极为典型的例子;不同光质对植物的光合作用、色素形成、向光性、形态建成的诱导等影响是不同的,可见光对动物生殖、体色变迁、迁徙、毛羽更换、生长及发育等都有影响;不可见光对生物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例昆虫对紫外线有趋光反应,而草履虫则表现为避光反映。另外,植物在发育生长上要求不同的日照强度,了解植物的光周期现象对植物的引种驯化工作非常重要,引种前必须特别注意植物开花对光周期的需要。 2.太阳辐射使地表受热,产生气温、水温、土壤温度的变化。生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从环境中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一阶段的发育。生物生长和发育有一个下限值,低于这个温度值,生物就停止生长和发育,只有高于这个温度值时,生物才开始生长发育。生物对温度的适应性主要表现在:(1)低温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和生物对低温环境的适应;(2)生物对高温环境的适应;(3)温度

环境生态学重点章节重点知识点

第一章 生态学的定义: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它所在地关系的一门学科 生态学的研究对象:用“组织层次”或称为“生物学普”来表示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每个组织层次和其环境的相互作用组成了其独有的功能系统。 生态学的分支学科:按生物类群分为动物生态学植物和微生物;按环境或栖息地分为陆地生态学淡水和海洋;按理论与人口资源环境等有应用生态学。 生态学的研究方法:1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结合2野外调查实验室和长期定位实验结合3多学科交叉综合研究4系统分析方法和数学模型应用5新技术的应用 种群生态学:研究栖息在同一地域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体所具有的特性,包括种群的年龄组成,型比例,数量变动与调节等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群落生态学:研究栖息于同一地域中所有种群集合体的组合特性,他们之间及其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群落的形成与发展等。 环境生态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是研究认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肌理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科学,既运用生态学理论,阐明人与环境间相互作用及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途径。 环境问题:是指环境中出现的各种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分为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 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人口,资源,环境污染,生态破坏问题。与人类的活动密切相关,人类活动超过了环境的承受能力,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产生了破坏作用,与生存环境不协调。 第二章 环境及其类型: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分为宇宙环境,地球环境区域环境,微环境,内环境。生态因子: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等生命活动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类型:气候因子包括光温度湿度降水风和气压等,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和人为因子主要指人类对生物和环境的各种作用,随着人类生产能力的提高,人类活动对各种生物的影响和对环境的改变的作用越来越大。 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综合作用,主导因子作用,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阶段性作用,不可替代性和补偿作用 生态因子作用的规律:1限制因子规律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其中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因子就是限制因子,2liebig最小因子定律生物的生长取决于环境中那些处于最小量状态的营养物质,3shelford耐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就会影响该物种的生存和分布,那些对生态因子具有较大耐受范围的种类,分布较广,为广适性生物,反之为狭适性生物。4生态辐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在最低点和最高点(或称耐受性的下限和上限)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辐。5生物内稳态及耐性限度的调整内稳态是生物控制自身的体内环境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是进化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更进步的机制。具有内稳态的机制的生物借助于内环境的稳定而相对独立于外界条件。内稳态机制大大提高了生物对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6指示生物。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生态型,趋异,同种的生物的不同个体群长期生存在不痛的生态环境和人工培育条件下,发生趋异适应,并经自然和人工选择而分化形成生态形态生理特征不痛的基因型类型。生活型,不同种生物经过长期在相同的自然生态和人为培育条件下,发生趋同适应,并经过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后形成的,具有类似特征的物种类群,趋同。 光强与生物的适应:阳生植物阴生植物耐阴植物。昼夜交替中日照的长短对生物生长发育的

环境生态学试题集

《环境生态学》综合练习 一、名词解释 1.环境生态学: 2.生态规划(广义): 3.群落的水平结构: 4.土壤肥力: 5.r-选择: 6.能量流动: 7.生态因子的不可替代性 8.K-选择: 9.须氧污染物: 10.生物种群环境容量: 11.污染物质环境容量 12.生态因子: 13.群落的垂直结构: 14.物质循环: 15.酸雨: 16.生态因子的直接作用规律: 17.生物多样性: 18.湿地生态系统: 19.光饱和点: 20.生态型工业: 21.间接生态因子: 22.生态监测: 23.光补偿点: 24.群落的交错区: 25.功能区划: 26.食物链加环延长: 27.生物种群: 28.相互依存相互制约规律: 29.人为干扰: 30.平行食物链相接: 31.限制因子: 32.协同进化:33.群落: 34.环境质量的生态评价: 35.光周期性: 36.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 37.物质循环再生利用规律: 38.生态破坏: 39.谢尔福德耐性定律: 40.动态平衡规律: 41.边缘效应: 42.温度三基点: 43.耐性限度: 44.反馈调节规律: 45.生态位: 46.自然保护: 47.环境资源有效极限规律: 48.温室效应: 49.优势种: 50.生态工程: 51.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52.正反馈: 53.互利共生: 54.负反馈: 55.食物链: 56.沉积循环: 57.生态幅: 58.食物网: 59.初级生产: 60.环境污染: 61.主导因子定律: 62.生态金字塔: 63.系统功能综合性: 64.生态因子相互作用定律: 65.群落的演替:

66.生态平衡: 67.生态因子综合作用定律: 68.顶级群落: 69.生态失调: 70.间接生态因子: 71.次生演替: 72.能量流动: 73.农林牧复合生态工程: 74.指示生物 75.平行食物链连接 76.食物链加环 77.光补偿点 78.光饱和点 79.光周期性 80.温周期现象 81.物候82.物候期 83.限制因子 84.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 85.耐性限度 86.生态幅 87.主导因子 88.主导因子定律 89.协同作用 90.不可替代性 91.综合作用规律 92.DO 93.COD 94.BOD 95.治污生态工程 96. 二、选择题 1.红橙光的主要生态效应是。 A.光合作用 B.蛋白质合成 C.伤害作用 D.抑制植物伸长 2.蓝光的主要生态效应是。 A.光合作用 B.引起基因突变 C.促进植物茎伸长 D.促进种子萌发 3.紫外光的主要生态效应是。 B.光合作用 B.蛋白质合成 C.伤害作用 D.抑制植物伸长 4.红外光的主要生态效应是。 C.光合作用 B.蛋白质合成 C.提高温度,促进植物茎伸长、种子萌发 D.抑制植物伸长 5.对喜光植物命题正确的是。 A.光补偿点高、饱和点高 B. 光补偿点高、饱和点低 B.光补偿点低、饱和点高 D. 光补偿点低、饱和点低 6. 对耐荫植物命题正确的是。 C.光补偿点高、饱和点高 B. 光补偿点高、饱和点低 D.光补偿点低、饱和点高 D. 光补偿点低、饱和点低 7.对长日照植物花芽分化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A.日照时间大于14小时 B.日照时间小于10小时 C.日照短引起的低温 D.日照长引起的高温

生态学(第三版)复习提纲PDF.pdf

第一章;生态学定义: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第二章:简述光的生态作用,生物如何适应? 1、光强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形态建成的作用 光强是光合作用能量的来源,适宜的光照能促进细胞的增大和分化,影响细胞的分裂和伸长,促进组织和器官的分化,制约器官的生长和发育速度,使植物各器官和组织保持发育上的正常比例。光照强度影响动物的发育。光强和体色也有一定的关系。 2、光照强度与水生植物 水生植物在水中的分布与光照强度有关。 光补偿点:光的穿透性限制着海洋植物的分布,只有在海洋表层的透光带内,植物的光合作用量才能大于呼吸量。在透光带的下部,植物的光合作用量刚好与植物的呼吸消耗相平衡,就是所谓的补偿点。 阳地(阳生或阳性)植物:在强光环境中才能生长健壮,在隐蔽和弱光条件下生长发育不良的植物。 阴地(阴生或阴性)植物:在较弱的光照条件下生长良好的植物。潮湿、背阴的地方或林下。 耐阴性植物:介于上述两者之间,在全日照下生长最好,但也能忍耐适度的阴蔽,或是在生育期间需要较轻度的遮荫。 日照长度的变化对动植物都有重要的生态作用,由于分布在地球各地的动植物长期生活在具有一定昼夜变化格局的环境中,借助于自然选择和进化而形成了各类生物所特有的对日照长度变化的反应方式,这就是在生物中普遍存在的光周期现象。 生物和许多周期现象是受日照长短控制的,光周期是生命活动的定时器和启动器 长日照植物:日照超过一定数值才开花的植物。 短日照植物:短日照短于一定数值才开花的植物,一般需要较长的黑暗才能开花。 中间性植物:在什么日照条件下都能开花。 哺乳动物的繁殖和换毛 长日照动物:在温带和高纬度地区许多鸟兽在春夏之际白昼逐渐延长的季节繁殖后代。如雪貂、野兔。 短日照动物:一些动物只有在白昼逐步缩短的秋冬之际才开始性腺发育和进行繁殖。如绵羊、山羊和鹿。 温度对生物作用的“三基点”和积温在农业生产上和虫害预报有何意义? 预测生物发生的世代数;预测生物地理分布的北界;预测害虫来年的发生程度;制定农业气候区划,合理安排作物;应用积温预报农时。 水分对生物有何影响?生物如何适应? 1、水是生物生存的重要条件 水是生物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水是很好的溶剂;水是生物代谢过程的重要原料;缓和调节体温;维持细胞和组织的紧张度,使生物保持一定的状态,维持正常的生活。 2、水对动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就植物而言,水分对植物的生长也有一个最高,最适,最低的三基点。只有处于最适范围内,才能维持植物的水分平衡,以保证植物有最优的生长条件。 3、水对动植物数量和分布的影响 降水在地球的分布是不均匀的,这主要因地理纬度,海陆位置,海拔高度的不同所致。(1)水生植物对水因子的适应 适应方式

环境生态学复习要点

环境生态学复习要点 1.环境生态学的定义 环境生态学(environmental ecology)就就是研究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理、规律与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与保护对策的科学。 2.环境生态学研究的内容 (一)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变化原理与规律 (二)生态系统受损程度的判断 (三)各类生态系统的功能与保护措施的研究 3.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及内容(包括那几块内容) ?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反映了地球上包括植物、动物、菌类等在内的一切生命都有各不相同的特征及生存环境,它们相互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 ?生物多样性包括: ●物种多样性 ●遗传多样性 ●生态系统多样性 ●景观多样性 4.环境的概念 ?环境科学研究的中心事物就是“人”,则环境就是“人类生存的环境”,在此基础上定义: 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各种天然的与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与。 ?生态学研究的中心事物就是“生物”,则环境就是“生物生存的环境”,可定义: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生存与发展的各种因素的总与。 5.生态因子的概念 ●生态因子(Ecological Factor) :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与分布有直接或 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生存条件:生态因子中生物生存不能缺少的环境要素。 ●生态环境:一定区域所有生态因子的总与。 ●生境(Habitat):特定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 6.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五个方面) ?综合作用: 生态因子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主导因子作用:生态因子非等价 ?阶段性作用: 生物发育的不同阶段,需要不同 ?不可替代性与补偿性作用:生态因子间不可替代,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补偿 ?直接作用与间接作用: –直接因子:直接对生物发生影响的生态因子 –间接因子:通过影响直接因子而对生物发生影响生态因子 7.生态因子的限制性作用 ?限制因子 –在众多生态因子中,任何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的因子称限制因子 –最小因子定律 –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低量的营养元素,这些处于最低量的营养元素称最小因子。

环境生态学复习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绪论 一、环境生态学的定义及形成与发展 1.定义(掌握) 2.形成与发展 二、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与学科任务 1.研究内容(掌握) 2.学科任务 3.发展趋势 4.研究方法 三、环境生态学与相关学科(了解) 1.生态学 2.环境科学 3.恢复生态学 4.其它相关学科 一、环境生态学的定义及形成与发展 一、环境生态学的定义及形成与发展 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 当前世界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人口问题:人口的激增,生产规模的扩大,废物排放量增加,污染加剧 资源问题:资源的短缺(森林、土地、淡水) 环境污染:温室气体的排放、有害化学品的污染 生态破坏: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盐碱化、森林生态功能衰退等 总之,环境生态学是随着环境问题的产生、人类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及寻求调节人类与环境之间协调发展的途径而产生的。 《寂静的春天》(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20世纪60年代) 它是环境生态学的启蒙之著和学科诞生的标志。 《增长的极限》(20世纪70年代),是环境生态学发展初期阶段的主要象征。 《人类环境宣言》《只有一个地球——对一个小行星的关怀和维护》 (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它们丰富了环境生态学的理论,促进了它的理论体系的完善和发展。 《环境生态学》教科书(1987年,福尔德曼),它的出版对环境生态学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与学科任务 1.研究内容 a.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的内在变化机理和规律的研究 b.各类生态系统的功能保护和利用研究

c.生态系统退化机理及修复研究 d.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学对策 e.全球性环境问题的研究 2.学科任务 3.发展趋势 4.研究方法 2.学科任务 a.人为干扰的方式及强度 b.退化生态系统的特征判定 c.人为干扰下的生态演替规律 d.受损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技术 e.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 f.生态系统管理 g.生态规划和生态效应预测 3.发展趋势 4.研究方法 3.发展趋势 a.生态系统对人为干扰的反应机制与监测 b.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 c.生态规划、生态安全和生态风险预测 d.环境生物技术和生态工程 e.区域生态环境监测 4.研究方法 4.研究方法 a.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结合 b.野外调查、实验室和长期定位试验结合 c.多学科交叉、综合研究 d.系统分析方法和数学模型的应用 e.新技术的应用(卫星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 三、环境生态学与相关学科 1、生态学 环境生态学是生态学学科体系的组成部分,是依据生态学理论和方法研究环境问题而产生的新兴分支学科。因此,在诸多的相关学科中,环境生态学与生态学的联系最为紧密,生态学是环境生态学的理论基础。 三、环境生态学的相关学科 生态学的定义 a.海克尔(Haeckel)(德国动物学家,1866年给出的定义) 生态学一词最早由德国动物学家海克尔提出,他认为生态学是研究生物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这是对生态学一词最早的一个定义。

环境生态学重点总结

2、光强与植物光合作用率的关系如何?什么是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 答:植物对光强的适应性在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的效率与光强成正比,但是达到一定强度后光和效率不会再增加,倘若继续增加光强,光和效率不仅不会提高,反而下降。此点称之为光饱和点。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与呼吸作用放出的二氧化碳数量相等时的光强,此点称为光补偿点。 3、阐述水、土壤的生态作用。 答:(1)水因子的生态作用:○1水是生物体的主要组成成分;○2水是良好溶剂,生物体所有代谢活动的介质;○3水有较大的比容,为生物创造稳定的体温和环温。(2)土壤因子的生态作用:○1为陆生植物提供基底,为土壤生物提供栖息场所;○2提供植物生长所需的水、热、肥、矿物质、气-土壤肥力;○3构成土壤生物作用,土壤中生物包括各种菌类、蚯蚓、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等,对土壤有机物分解转化、元素循环有重要作用,改变土壤物化性质,影响生物生长;○4生态系统的许多很重要的生态过程都是在土壤中进行。 4、有效积温法则的内容是什么?在实际生产中有何意义? 答:有效积温法则: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须从环境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一发育阶段的发育过程,而且各个发育阶段所需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称总积温或有效积温,因此可用公式表示: K = N?(T-T0)。有效积温法则的意义:预测生物发生的世代数;预测生物地理分布的北界;制定农业气候区划,选择作物种类(山地、平原);植物保护和防治病虫害;应用积温预报农时,合理安排全年农作物种植。 5、生态因子作用特点是什么? 答:①综合作用:环境中各因子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彼此联系、互相促进、互相制约,任何一个单因子的变化,必将引起其他因子不同程度的变化及其反作用。 ②主导因子:在诸多环境因子中往往会有一个或两个因子,在一定条件下,对生物起决定作用,被称为主导因子。主导因子发生变化时会引起其他因子发生变化,或使生物的生长发育发生明显变化。 ③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④阶段性:生物生长发育不用阶段对环境因子的需求是不同的。 ⑤不可代替性和补偿作用:各种因子都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尤其是主导因子,如果缺少便会影响生物的正常生长发育,甚至发生疾病或死亡。从这个角度来说,环境因子具有不可代替性。但许多条件下,在多个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过程中,某一因子在量上的不足,可以由其他因子来补偿,并且同样可以获得相似的生态 效应。 6、什么是限制因子?作用规律有哪些? 答:限制因子:在众多生态因子中,必有一种或少数几种因子是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这些关键性因子就是限制因子。任何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的因子称限制因子。作用规律:限制因子通常发生在一种生物对某一环境因子的耐受范围很窄,而且这种因子又易于

环境生态学试题库

简答题 1、简述光强的生态作用与生物的适应性。 ①光强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形态建成有重要作用(5分) 光强对植物细胞的生长和分化、体积的增长和重量的增加有重要影响,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干物质积累主要来源于光合作用。光还促进植物组织和器官的分化,制约器官的生长发育速度,使植物各器官和组织保持发育上的正常比例。植物中的叶绿体必须在一定的光强下才能形成。黑暗条件下会产生黄化现象。 ②植物对光照强度的适应性(5分) 在一定的范围内,光合作用的效率随光强的上升而提高,但达到一定值后,光强增加光合作用速率不提高,这个点称为光饱和点。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的同时,也在进行呼吸作用。在一定条件下,光合作用的速率与呼吸作用的速率相等,此时的光强称为补偿点。 根据植物对光照强度的要求不同,可将植物分为阳地植物和阴地植物。 2、简述高等植物的五个生活型。(每点2分) 按休眠芽或复苏芽所处的位置高低和保护方式,把高等植物划分为五个生活型: ①高位芽植物:休眠芽位于地面25cm以上,多为乔木、灌木等。 ②地上芽植物:更新芽位于土壤表面之上,25cm以下,芽受土表或残留物保护。多为灌木、半灌木或草本植物。 ③地面芽植物:在不利季节、其地上部分死亡,但被土壤和残落物保护的地下部分仍然活着,更新芽位于近地面土层内。多为多年生草本植物。 ④隐芽植物:又称地下芽植物。更新芽位于土表以下或水中。多为鳞茎类、块茎类和根茎类多年生草本植物或水生植物。 ⑤一年生植物:植物只能在适宜的季节生长,以种子的形式渡过不良季节。 3、简述食物链的三种基本类型。 根据食物链能量流动的起点和生物成员取食方式的差异,食物链可分成三种: (1)捕食食物链或牧食食物链。从活体绿色植物→草食动物→一级肉食动物→二级肉食动物组成的食物链。如在陆地生态系统中:草→蝗虫→蛇→鹰;在水域生态系统中:藻类→甲壳类→小鱼→大鱼。(4分)(2)腐食食物链或碎食食物链。从死的动植物残体开始,食物链上的生物以微生物和小型动物为主。如:动植物残体→蚯蚓→线虫→节肢动物。(3分) (3)寄生食物链。以活的生物有机体为营养源,取食者以寄生方式而生存的食物链。一般开始于较大的生物,如:哺乳动物→跳蚤→原生动物→细菌→病毒。(3分) 4、简述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三种基本类型。 (1)水循环:生态系统中所有的物质循环都是在水循环的推动下完成的。可以说,没有水循环就没有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就没有生态系统的功能,也就没有生命。(3分) (2)气体型循环:大气和海洋是气体型物质循环的主要贮存库。所以,气体型循环与大气和海洋密切相关。循环具有明显的全球性。属于这一循环物质主要有C、N、O等。气体型循环与三大全球环境问题(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破坏)密切相关。(4分) (3)沉积型循环:沉积型物质循环的主要贮存库是岩石、沉积物和土壤。其物质一般要通过岩石风化作用和沉积物的溶解作用才能转变成可供生态系统利用的营养物质。循环过程慢,循环是非全球性的。沉积型循环的物质主要是矿物质如:P、S、Na、Ca 5、图解磷循环的过程并说明其特点。 磷循环的特点:(3分) 磷主要有两种存在形态:岩石态和溶盐态。P循环的起点始于岩石的风化,终于水中的沉积,是典型的沉积型循环。磷循环的过程:(7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