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的防治宣传资料

乙肝的防治宣传资料
乙肝的防治宣传资料

乙肝的防治宣传资料

什么是乙肝

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机体后所引起的疾病。乙型肝炎病毒是一种嗜肝病毒,主要存在于肝细胞内并损害肝细胞,引起肝细胞炎症、坏死、纤维化。乙型病毒性肝炎分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乙型肝炎在成年人中90%可自愈,而慢性乙型肝炎表现不一,分为慢性乙肝携带者、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乙肝肝硬化等。我国目前乙肝病毒携带率为7.18%,其中约三分之一有反复肝损害,表现为活动性的乙型肝炎或者肝硬化。随着乙肝疫苗的推广应用,我国乙肝病毒感染率逐年下降,5岁以下儿童的HBsAg携带率仅为0.96%。

乙肝患者症状

1、全身症状:乙肝患者常感到体力不支,容易疲劳,打不起精神,其原因可能是肝功能受损,进食减少,食物消化嘲收障碍,营养物质摄入不足,这时可用杨.氏.乙.肝.方。

2、消化道症状:肝脏的炎症可能引起肝窦的血流障碍,导致胃肠道的充血水肿,影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导致食物消化不彻底,在小肠内大量的堆积发酵,在微生物的作用下产生有害物质和气体,因此,乙肝常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厌油、上腹部不适、腹胀等。[1]

3、肝区疼痛:肝的表面有一层很薄的膜,称肝包膜,肝包膜上有痛觉神经分布,当肝脏发炎肿大时,肝包膜紧张,痛觉神经受刺激,因而部分患者可有右上腹、右季肋部不适、隐痛。肝区疼痛是乙肝患者症状的典型代表,具有重要的诊断意义。

4、黄疸:肝脏是胆红素代谢的中枢,病情较重时,由于胆红索的摄取、结合、分泌、排泄等障碍,血液中胆红素浓度增高。当血中胆红素浓度增高以后,胆红素从尿液排出,使尿液颜色变深.它是黄疸最早的表现。

5、肝外表现:不少慢性肝炎特别是肝硬化患者面色黝黑晦暗,称肝病面容,这可能是由于内分泌失调,皮肤色素沉着.或者是由于持续或反复黄疸,胆绿素在皮肤沉着所致。手掌大、小鱼际显著充血称肝掌。皮肤上一簇呈放射状扩张的毛细血管称蜘蛛痣,直径数毫米至数厘米,压之退色,常见于面部、颈部、前胸和手背。

乙肝患者传播途径

乙肝主要通过以下几个途径进行传播:

1、血液传播

如输入被感染的全血、血浆、血清等血制品或其它血源性传播。

2、母婴传播

如孕妇带毒者通过产道对新生儿垂直传播;妊娠晚期发生肝炎的孕妇对胎儿的感染等。

3、医源性传播

补牙、修面、修脚,医疗器械如针具、口腔器材、内镜等被乙肝病毒污染后消毒不彻底或处理不当,可引起传播;血液透析也是乙型肝炎传播的途径。

4、性接触传播

性滥交、同性恋和异性恋之间的亲密性行为是重要的乙肝病毒传播途径,这种传播亦包括家庭夫妻间的传播,夫妻之间的无防御措施的性行为传播率大概在14%左右,具体因人而异。

5、生活密切接触传播

与乙型肝炎患者或病毒携带者长期密切接触,唾液、尿液、血液、胆汁及乳汁,均可污染器具、物品,经破损皮肤、粘膜传播,成为隐匿的乙肝病毒传播途径。但是一般被污染的物品含病毒量是非常低的,达不到致病目的,往往很快被消灭,所以此类传播极为少见。

乙肝发展进程:

(一)潜伏期乙型肝炎潜伏期平均为70日(30-180日)

(二)急性肝炎急性乙型肝炎起病较慢,常无发热,会出现全身乏力、食欲不振、厌油、恶心、呕吐、肝区痛、腹泻等症状,并会出现黄疸,可持续2-6周。

慢性肝炎部分急性乙型肝炎患者会发展为慢性肝炎。

1.慢性迁延性肝炎:急性肝炎迁延半年以上,反复出现疲乏、头晕、消化道症状、肝区不适、肝肿大、压通,也可有轻度脾肿大。少数患者可有低热。肝功能显示血清转氨酶反复或持续升高。病程迁延可达数年。病情虽有波动,但总的趋势是逐渐好转以至痊愈。只有少数转为慢性活动性肝炎。

2.慢性活动性肝炎:病程超过半年,各项症状(消化道症状如厌食、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神经症状如乏力、萎靡、头晕、失眠及肝区痛等)明显,肝肿大,可伴有蜘蛛痣、肝掌、毛细血管扩张或肝病面容,进行性脾肿大,肝功能持续异常,尤其是血浆蛋白改变,或伴有肝外器官损害,自身抗体持续升高特征。

(四)重型肝炎治疗不当会发展成为重症肝炎,本型约占全部病例的0.2%-0.5%,但病死率甚高。急性重型肝炎亦称暴发型肝炎,发病多有诱因,如起病后未适当休息,营养不良、嗜酒或服用损害肝药物、妊娠或合并感染等。起病10日以内出现:黄疸迅速加深,肝迅速缩小,有出血倾向,中毒性鼓肠,腹水迅速增多,有肝臭、急性肾功能不全(肝肾综合征)和不同程度的肝性脑病。后者早期表现为嗜睡、性格改变、烦躁和谵妄,后期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昏迷、抽搐、锥体束损害体征、脑水肿和脑疝等。病程不超过3周。

怎样预防乙肝:

1、注射乙肝疫苗

2、切断唾液传播

3、把好输血、血液制品质量关

4、搞好卫生工作

5、远离易感染场所

6、培养良好卫生习惯

肝炎宣传资料

肝炎宣传资料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病毒性肝炎防治基本知识 1.什么是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泛,发病率较高等特点,肝炎病毒通常分为甲、乙、丙、丁、戊型。以疲乏、食欲减退、肝肿大、肝功能异常为主要表现,部分出现黄疸,无症状感染常见。甲肝和戊肝多为急性发病,预后良好;乙肝和丙肝感染易发生慢性化,危害较大,感染是年龄越小,越容易慢性化;丁肝病毒只有与乙肝病毒同时或在乙肝病毒感染的基础上才可能感染。 2.肝炎的传播途径有哪些? 甲、戊型肝炎由消化道传播,主要通过日常生活接触和水、食物进行传播。乙、丙、丁型肝炎主要通过血液、母婴和性接触传播,或者共用生活用具等也可传播。甲肝和戊肝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水源或食物被污染可引起暴发流行,也可经日常生活接触传播。乙肝、丙肝的传播途径包括:血液传播(输血及血制品以及使用污染的注射器或针刺等);母婴垂直传播;性接触传播。丁肝的传播途径与乙肝相同,但与乙肝病毒同时或在乙肝病毒感染的基础上才可能感染。 3.预防病毒性肝炎的预防有哪些? 甲、戊型肝炎预防措施: 1、饮用水管理:饮用水要按规程消毒,井水定期消毒,提倡喝开水、不喝生水。 2、粪便的管理:甲肝病人的粪便用一份20%的漂白粉澄清液与一份粪便拌匀进行消毒,便器使用3-5%漂白粉澄清液浸泡60分钟。 3、饮食卫生: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卫生习惯,提倡分餐制,共用餐具要消毒,不生食贝壳类水产品。 4、疫苗接种:接种甲肝疫苗有很好的免疫预防效果。目前尚无戊型肝炎疫苗特效预防。 乙、丙、丁型肝炎预防措施:

乙肝的防治宣传资料

乙肝的防治宣传资料 什么是乙肝 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机体后所引起的疾病。乙型肝炎病毒是一种嗜肝病毒,主要存在于肝细胞内并损害肝细胞,引起肝细胞炎症、坏死、纤维化。乙型病毒性肝炎分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乙型肝炎在成年人中90%可自愈,而慢性乙型肝炎表现不一,分为慢性乙肝携带者、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乙肝肝硬化等。我国目前乙肝病毒携带率为7.18%,其中约三分之一有反复肝损害,表现为活动性的乙型肝炎或者肝硬化。随着乙肝疫苗的推广应用,我国乙肝病毒感染率逐年下降,5岁以下儿童的HBsAg携带率仅为0.96%。 乙肝患者症状 1、全身症状:乙肝患者常感到体力不支,容易疲劳,打不起精神,其原因可能是肝功能受损,进食减少,食物消化嘲收障碍,营养物质摄入不足,这时可用杨.氏.乙.肝.方。 2、消化道症状:肝脏的炎症可能引起肝窦的血流障碍,导致胃肠道的充血水肿,影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导致食物消化不彻底,在小肠内大量的堆积发酵,在微生物的作用下产生有害物质和气体,因此,乙肝常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厌油、上腹部不适、腹胀等。[1]

3、肝区疼痛:肝的表面有一层很薄的膜,称肝包膜,肝包膜上有痛觉神经分布,当肝脏发炎肿大时,肝包膜紧张,痛觉神经受刺激,因而部分患者可有右上腹、右季肋部不适、隐痛。肝区疼痛是乙肝患者症状的典型代表,具有重要的诊断意义。 4、黄疸:肝脏是胆红素代谢的中枢,病情较重时,由于胆红索的摄取、结合、分泌、排泄等障碍,血液中胆红素浓度增高。当血中胆红素浓度增高以后,胆红素从尿液排出,使尿液颜色变深.它是黄疸最早的表现。 5、肝外表现:不少慢性肝炎特别是肝硬化患者面色黝黑晦暗,称肝病面容,这可能是由于内分泌失调,皮肤色素沉着.或者是由于持续或反复黄疸,胆绿素在皮肤沉着所致。手掌大、小鱼际显著充血称肝掌。皮肤上一簇呈放射状扩张的毛细血管称蜘蛛痣,直径数毫米至数厘米,压之退色,常见于面部、颈部、前胸和手背。 乙肝患者传播途径 乙肝主要通过以下几个途径进行传播: 1、血液传播 如输入被感染的全血、血浆、血清等血制品或其它血源性传播。 2、母婴传播

健康教育宣传资料传染病防治常识

健康教育宣传资料传染病防治常识 一、罕见的传染病 1、肠道传染病:霍乱(二号病)、痢疾、伤寒、甲肝、戊肝、脊髓灰质炎(小儿麻木症)、感染性腹泻等; 2、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肺结核、盛行性感冒、麻疹、流脑、盛行性腮腺炎、白日咳、白喉、猩红热、风疹等; 3、血源性传染病:乙肝、丙肝、丁肝、艾滋病等; 4、虫媒传达及自然疫源性传染病:鼠疫、狂犬病、钩体、乙脑、疟疾、登革热、黑热病等; 5、性传达疾病:艾滋病、淋病、梅毒、锋利湿疣、软下疳等; 6、其它:炭疽、布鲁氏菌病、急性出血性眼结膜炎(红眼病)等。 二、传染病的根本特征 1、有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立克次体、螺旋体、原虫、蠕虫等; 2、有传染性:传染病病人如 吉泽明步,必需隔离医治; 3、有盛行病学特征:不同传染病的发病工夫、地域、人群等方面有各自的散布特点; 4、有感染后免疫:人体感染病原体后,体内会发生相应的抗体,可抵抗相反的病原体。 三、艾滋病 1、次要表现:感染艾滋病病毒后普通要经2-10年左右可开展成艾滋病,次要有5种表现:(1)体质性疾病:发热、乏力、盗汗、厌食、体重下降,慢性腹泻和易感冒;(2)神经零碎症状:头痛、癫痫、停止性聪慧、下肢瘫痪等;(3)严重的临床免疫综合症:呈现各种时机性感染:(4)继发肿瘤:(5)并发其它疾病,如:慢性淋巴性间质性肺炎等。 2、传达途径:经性接触传达或体液传达(输血、不平安注射等)、母婴传达。 3、预防办法:洁身自爱,不发作不洁性行为;运用一次性注射器,不与别人共用针头(包括针灸);不接触病人的血液及被血液净化的物品;不与病人共用食具、洗刷器具、剃须刀等。 四、病毒性肝炎 1、品种:甲肝、乙肝、丙肝、丁肝、戊肝等。 2、次要表现: (1)急性肝炎:起病急,畏寒、发热、全身乏力、厌油、恶心、呕吐、皮肤巩膜黄染;(2)慢性肝炎:疲惫、厌食、恶心、呕吐、腹胀、腹泻、肝区不适等。 3、传达途径: (1)甲肝、戊肝:次要经过肠道传达,即进食被病毒净化的食品或水而感染生病; (2)乙肝、丙肝、丁肝:次要经血液传达,可经过输血、不平安注射、血透等途径传达,亦可经由母亲传给重生儿。 4、预防办法: (1)接种甲、乙肝疫苗可无效预防甲、乙肝; (2)养成良好卫生习气,饭前便后洗手,不吃生、冷、蜕变食物,生食、熟食要分开寄存,剩饭菜要热透(尤其是热天),不随意到不卫生的摊点、饮食店就餐,避免病从口入。(3)运用一次性注射器,不与别人共用针头(包括针灸);尽量防止输血和运用血液制品;患乙肝或携带乙肝病毒的妇女分娩时应增强对婴儿的防护,防止传给孩子,重生儿生下24小时内注射乙肝高效价免疫球蛋白;不接触病人的血液及被血液净化的物品;不与病人共用食具、洗刷器具、剃须刀等

乙肝疫苗宣传手册

乙型肝炎的危害 我国乙肝发病率已位居全国传染病的第一位。感染乙肝后,一般无法治愈,机体抵抗力降低后,引起肝炎、肝硬化、肝癌等。 据统计,我国每年约有50万人死于感染乙肝后引起的肝炎、肝硬化、肝癌等疾病。 乙型肝炎的主要传播途径 1、母婴传播。感染了乙肝病毒的母亲通过唾液、泪液、汗液、乳汁、内分泌液、血液等传播给子女。 2、医源性传染。在医院的检查治疗过程因使用未经严格消毒而又反复使用被乙肝病毒污染的医疗器械引起的感染,包括手术、牙科器械、采血针、针灸针和内镜等。 3、输血传播。输入被乙肝感染的血液和血液制品后,可引起输血后乙型肝炎的发生。 4、性传播。乙肝患者可以通过性途径传染给其他人,另外接吻也能传播,如果口唇黏膜破损了也有传播可能性。 5、密切生活接触传播。生活当中受到损害的皮肤黏膜粘到乙肝患者的体液就有可能被感染上;共用剃须刀、牙刷等也可引起乙肝传播。

国家重大决策 新生儿和 婴幼儿感 染乙肝病 毒最危险 控制乙肝最经济有效的手段是接种乙肝疫苗! 云南省自2003年起,免费为2003年以后出生的儿童接种乙肝疫苗! 乙肝疫苗接种程序 乙肝病毒携带者的母亲生的宝宝一定要首针乙肝疫苗及时方可有效阻断乙肝传播。 2002年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一、出生24小时内打第一针 二、满一个月时打第二针 三、满六个月时打第三针 出生24小时内 首针一定要及时哦!

为什么要实行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及时接种乙肝疫苗? 我国的乙肝感染约有30~40%是通过母婴传播, 携带乙肝病毒的母亲将乙肝病毒传染给新生儿 的机率非常大; 婴幼儿在出生早期如果感染了乙肝病毒,80%~ 90%有形成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的危险。 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及时接种乙肝疫苗对 “大三阳”妈妈传染给新生儿的阻断成功率约 90%,对“小三阳”妈妈传染给新生儿的阻断成 功率约接近100%。 婴儿出生后与外界接触的机会增多,感染上乙 肝的机率增大,越早接种乙肝疫苗越早获得保 护,就能远离乙肝病毒感染。 什么情况下宝宝不能接种 乙肝疫苗? 宝宝出生时有严重脏器畸 形、新生儿窒息、黄疸或患有急 性严重疾病,早产体重<2.5kg, Apgar评分<7分的宝宝暂缓接种,患有肝炎、急性感染、肾病综合征或曾患肾病综合征,以往对乙肝疫苗有严重的过敏史的宝宝不宜接种。 小提示:乙肝疫苗接种 在上臂三角肌,肌肉注射,疫苗 接种后副反应极少,偶尔出现注 射部位红肿或疼痛、头痛、极少 有发热,可自然消失。

健康教育宣传栏资料 传染病防治常识

灵石二小学健康教育宣传栏资料传染病防治常 识 一、常见得传染病 1、肠道传染病:霍乱(二号病)、痢疾、伤寒、甲肝、戊肝、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症)、感染性腹泻等; 2、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肺结核、流行性感冒、麻疹、流脑、流行性腮腺炎、白日咳、白喉、猩红热、风疹等; 3、血源性传染病:乙肝、丙肝、丁肝、艾滋病等; 4、虫媒传播及自然疫源性传染病:鼠疫、狂犬病、钩体、乙脑、疟疾、登革热、黑热病等; 5、性传播疾病:艾滋病、淋病、梅毒、尖锐湿疣、软下疳等; 6、其它:炭疽、布鲁氏菌病、急性出血性眼结膜炎(红眼病)等。 二、传染病得基本特征 1、有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立克次体、螺旋体、原虫、蠕虫等; 2、有传染性:传染病病人必须隔离治疗; 3、有流行病学特征:不同传染病得发病时间、地区、人群等方面有各自得分布特点; 4、有感染后免疫:人体感染病原体后,体内会产生相应得抗体,可抵抗相同得病原体。 三、霍乱 1、主要表现:起病急,以腹泻、呕吐为主,腹泻每日数次至10数次或更多,大便多为黄水样或清水 样,少数为米泔样或洗肉水样,泻吐厉害者可迅速出现脱水与周围循环衰竭,出现休克,如不及时救 治可导致死亡。 2、传播途径:主要通过肠道传播,即进食被霍乱弧菌污染得食品或水而感染生病,多见于集体聚餐者; 3、预防方法:养成良好卫生习惯,饭前便后洗手,不吃生、冷、变质食物,生食、熟食要分开存放,剩饭菜要热透(尤其就是热天),不随便到不卫生得摊点、饮食店就餐,防止病从口入。 四、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1、主要表现:起病急,以发热为首发症状,体温一般超过38℃,可伴有畏寒、关节酸痛、肌肉酸痛、乏力、腹泻,一般无鼻塞、流涕,可有咳嗽,多为干咳,少痰,可有胸闷,严重者出现呼吸加速或 呼吸困难. 2、传播途径:主要与病人近距离接触而传播,亦可经接触病人得痰、气管分泌物、粪便或被其污染 得物品传播。 3、预防方法:生活、工作场所保持通风;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用肥皂、洗手液、流水洗);不

艾滋病梅毒乙肝母婴阻断知识宣传讲稿

艾滋病、梅毒、乙肝母婴传播阻断项目知识宣传讲稿 主讲人:罗鲜华喇小艳 一、艾滋病: (一)艾滋病主要通过三种途径传播:性传播、血液和母婴传播。 (二)WHO 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策略: 1.青年和育龄妇女HIV感染的初级预防。 2.预防HIV感染妇女非意愿妊娠。 3.预防HIV感染妇女的孕产期传播: ○1主动为孕产妇提供HIV相关检测和咨询服务(PITC); ○2确保HIV感染妇女能够得到产前保健和预防母婴传播综合服务 ○3知情选择终止妊娠(孕早期) ○4继续妊娠者,为HIV感染孕产妇及其新生儿选择抗病毒用药方案及咨询服务 ○5安全分娩,避免产时感染 ○6为新生儿提供安全喂养的支持与咨询,随访等服务 (三)PICT(医务人员主动提供HIV咨询服务)咨询服务流程:目标人群:育龄夫妇核心人群:婚前保健人群孕妇、产妇、母亲 0-2岁儿童相关人群:男性青少年流动人口危险行为人群。 1.基本情况登记:记录所有接受生殖保健服务、产前检查及住院分娩,特别是孕期来接受检测孕产妇的信息。记录是否提供HIV咨询、检测。可建立独立记录或在门诊日志中增加相关信息。基本信息包括:住址、孕周、初诊、复诊、咨询、检测、联系电话等。 2.提供PMTCT基本信息 至少提供如下信息(知情同意的最低限度):妇女较男性更易感染艾滋病感染爱滋病;初期可能没有症状,通过HIV检测可以发现艾滋病;可以母婴传播;及早得知感染状况,可以尽早采取措施,预防传给孩子;预防母婴传播主要方法有:服用抗病毒药物、住院分娩、人工喂养;国家的相关政策。 特别询问:您怀孕后体重是否减轻或未增加?是否有过发热?持续时间(1个月)?腹泻过没有?持续的还是间断的?多长时间(1个月)?是否反复多

健康教育乙肝宣传资料

健康教育乙肝宣传资料 乙肝是指乙肝病毒检测为阳性,病程超过半年或发病日期不明确而临床有慢性肝炎表现者。以下是小编收集的乙肝宣传资料,欢迎查看! 一、乙肝是一种危害大的严重传染病,但可以通过接种乙肝疫苗和其它措施预防。 二、乙肝通过血液、母婴和性接触三种途径传播。日常生活和工作接触不会传播乙肝病毒。 三、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的关键。新生儿出生后要及时并全程接种三针乙肝疫苗。 四、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已经纳入国家免疫规划管理,免费接种。 五、推广新生儿以外重点高危人群接种乙肝疫苗。 六、避免不必要的注射、输血和使用血液制品,使用安全自毁型注射器或经过严格消毒的器具,杜绝医源性传播。 七、乙肝病毒携带者在工作和生活能力上同健康人没有区别。由于乙肝传播途径的特殊性,乙肝病毒携带者在生活、工作、学习和社会活动中不对周围人群和环境构成威胁,可以正常学习、就业和生活。 八、目前,乙肝病毒感染尚无理想的特异性治疗药物,医学科技领域亦尚未攻克有些媒体广告宣传的“转阴”“根治”等难题。

九、乙肝病毒携带者应定期接受医学观察和随访。乙肝患者要规范治疗、定期检查。 十、乙肝威胁着每一个人和每一个家庭,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和稳定。预防乙肝是全社会的责任。 慢性乙型肝炎是由于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乙型肝炎患者和HBV携带者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HBV可通过母婴、血和血液制品、破损的皮肤黏膜及性接触传播。感染HBV后,由于受病毒因素、宿主因素、环境因素等影响,会出现不同的结局和临床类型,导致其发展为慢性乙型肝炎的常见原因有: 我国乙肝高发的主要原因是家族性传播,其中以母婴垂直传播为主,母亲如果乙肝E抗原阳性,所生子女未注射乙肝疫苗,大都成为乙肝病毒携带者。 最初感染乙肝的年龄与慢性乙肝有密切关系。胎儿、新生儿一旦感染乙肝病毒,约有90%~95%成为慢性病毒携带者;儿童感染乙肝病毒,约有20%成为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成人感染乙肝病毒,只有3%~6%发展为慢性乙肝病毒携带状态。 乙肝疫苗是阻断乙肝垂直传播的措施,由于经济条件限制以及缺乏预防意识,乙肝疫苗的接种工作开展不够理想,使得对乙肝的预防难以贯彻,慢性病例越来越多。 急性期隐匿起病的无黄疸型肝炎比急性黄疸型肝炎容易发展为慢性,这与无黄疸型肝炎容易被误诊或漏诊,未得

乙肝的预防及宣传

乙肝的预防及宣传 做个有心人,尽早发现乙肝 乙肝病毒(HBV)感染可能在不知不觉之间发生 1.有些人感染了HBV,症状不是非常典型,例如只是感到乏力。 2.有些人的症状还会一度自行减缓。 3.有些人可能没有明显症状。 以下人群感染HBV风险更大,因此更要小心 1.血液透析患者。 2.医务工作者。 3.HBV携带者的性伴侣。 3.性传播疾病患者。 4.公用污染针头注射吸毒者。 早发现,才能最大程度地保护您自己还有家人和朋友。

科学预防,远离乙肝 1.特异性预防——接种乙型肝炎预防疫苗:第0、1、6个月各注射一次乙肝疫苗。 2.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剃须刀、洗漱、餐具等个人用品专人专用。 3.正常社交(如同处办公室、握手、拥抱)不会传染肝炎,请平等、友善地与乙肝患者交往。 表面抗原阳性母亲如何防止新生儿感染乙肝? 1.在出生24小时内,尽早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也可出生后12小时内先注射1针HBIG,1个月后再注射第2针HBIG。 2.在出生后24小时内,在不同部位接种乙型肝炎疫苗,间隔1个月和6个月分别接种第2针和第3针乙型肝炎疫苗。 检查项目:

乙肝五项,乙肝病毒DNA,肝功能,半年内至少每2个月检测1次;以后没3~6个月检测1次;至少随访12个月;随访中如有病情变化,应缩短随访间隔。 解读化验单 乙肝五项(乙肝两对半)指标 表面抗原(HBsAg):阳性表示以感染乙肝病毒。 表面抗体(抗—HBs):阳性表示疾病逐渐恢复,不会在感染乙型肝炎。 e抗原(HBeAg):阳性表面复制活跃,并传染性较强。 e抗体(抗—HBe):阳性表示乙肝病毒在肝组织内的复制逐渐减少,肝组织的炎症也由长活动变成不活动,传染性也减少。 核心抗体(抗—HBc):阳性表示有过乙肝病毒的感染。 实现e抗原血清学转换(e抗原转阴,出现e抗体)可以显著降低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率。 乙肝病毒DNA载量 1.简写为HBV DNA,代表血液中乙肝病毒的数量。

健康教育知识宣传

健康教育知识宣传 一、健康的含义是什么?健康是指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均处于良好状态。 二、健康教育在创建卫生城市中的作用是什么?1、进行社会动员,发动群众广泛参与,形成创建卫生城市氛围;2、传播健康相关知识,提高市民健康素质;3、改变个体和群体不健康、不文明的行为,促进城市健康发展。 三、常见的有损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是什么?吸烟、酗酒、不良饮食习惯、缺乏体育锻炼、心胸狭窄等。 四、有害健康的八种行为是什么?1、吸烟;2、饮酒过量;3、不恰当的服药;4、缺乏经常的体育锻炼,或突然运动量过大;5、热量过高或多盐饮食、饮食无节制;6、不接受科学合理的医疗保健;7、对社会压力产生适应不良的反应;8、破坏身体生物节奏的生活方式。 五、吸烟对人体健康有什么危害?1、烟草烟雾中含有尼古丁、煤焦油、一氧化碳等有害物质,可导致气管炎、肺癌、高血压、冠心病等多种疾病;2、吸烟污染空气,一害自己,二害他人。3、孕妇吸烟影响胎儿发育。 六、吸烟可引起哪十大癌症?1、肺癌;2、喉癌;3、口腔癌;4、胃癌; 5、食道癌; 6、肝癌; 7、膀胱癌; 8、胰腺癌; 9、直肠癌;10、乳腺癌。 七、剩饭剩菜为什么要加热后再吃?饭菜剩下后,易被病菌污染。回锅热透,杀灭病菌,可防止食物中毒。 八、发芽的土豆为什么不能吃?土豆发芽后,能产生一种叫龙葵素的有毒物质,并主要积存在土豆的芽上和芽眼部,食后可引起食物中毒。

九、四季豆为什么能引起食物中毒?四季豆在未熟透时,含有一种叫皂素的有毒物质,如果食用可引起食物中毒。皂素遇高热后可破坏,因此,吃四季豆一定要烧熟煮透。 十、为什么要少吃烟熏食品?烟熏食品含有致癌物,而且通过加工很难除去。因此,应少吃烟熏食品。 十一、合理营养的原则是什么?1、食物多样化;2、食物荤素、粗细搭配;3、科学烹调。 十二、怎样预防高血压?1、生活要有规律,避免过度用脑,做到劳逸结合;2、避免参加或观看竞争性激烈的运动;3、低盐饮食,节制饮食,限制体重,不吸烟,不酗酒;4、在医生指导下合理用药,每周测1-2次血压。 十三、怎样预防糖尿病?1、科学合理的饮食,控制体重,防止肥胖;2、多食蔬菜水果,增加维生素的摄入;3、平时少吃糖,或少吃甜食;4、经常锻炼,定期体检。 十四、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有哪些?1、乙型肝炎主要通过血液传播,如输血、输液、母婴传播。2、日常生活中密切接触也易传播,如共餐,共用剃刀和牙刷等。 十五、怎样预防乙肝?1、注射时一人一针一管;2、实行同桌分餐制;3、注射乙肝疫苗;4、隔离患者,其生活用具和排泄物要严格消毒;5、不要共用牙刷、剃刀等生活用具。 十六、艾滋病健康教育处方艾滋病(AIDS)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它是由艾滋病病毒(HIV)引起的一种目前尚无预防疫苗、又无有效治愈办法且病死率极高的传染病。艾滋病病毒(HIV)通过严重破坏人体免

病毒性肝炎防治知识宣传单

病毒性肝炎防治知识宣传单 1.什么是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泛,发病率较高等特点,肝炎病毒通常分为甲、乙、丙、丁、戊型。以疲乏、食欲减退、肝肿大、肝功能异常为主要表现,部分出现黄疸,无症状感染常见。甲肝和戊肝多为急性发病,预后良好;乙肝和丙肝感染易发生慢性化,危害较大,感染是年龄越小,越容易慢性化;丁肝病毒只有与乙肝病毒同时或在乙肝病毒感染的基础上才可能感染。 2.肝炎的传播途径有哪些? 甲、戊型肝炎由消化道传播,主要通过日常生活接触和水、食物进行传播。乙、丙、丁型肝炎主要通过血液、母婴和性接触传播,或者共用生活用具等也可传播。甲肝和戊肝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水源或食物被污染可引起暴发流行,也可经日常生活接触传播。乙肝、丙肝的传播途径包括:血液传播(输血及血制品以及使用污染的注射器或针刺等);母婴垂直传播;性接触传播。丁肝的传播途径与乙肝相同,但与乙肝病毒同时或在乙肝病毒感染的基础上才可能感染。 3.预防病毒性肝炎的预防有哪些? 甲、戊型肝炎预防措施: 1、饮用水管理:饮用水要按规程消毒,井水定期消毒,提倡喝开水、不喝生水。 2、粪便的管理:甲肝病人的粪便用一份20%的漂白粉澄清液与一份

粪便拌匀进行消毒,便器使用3-5%漂白粉澄清液浸泡60分钟。 3、饮食卫生: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卫生习惯,提倡分餐制,共用餐具要消毒,不生食贝壳类水产品。 4、疫苗接种:接种甲肝疫苗有很好的免疫预防效果。目前尚无戊型肝炎疫苗特效预防。 乙、丙、丁型肝炎预防措施: 1、防止血源传播:严格筛选献血员,保证血液和血制品质量,不输入未经严格检验的血液和血制品;不去街头拔牙、耳垂穿孔、纹身等。 2、防止性传播,采用适当的防护措施。 3、防止生活接触传播:最好在集体聚餐实行分餐制,不与他人共用牙刷、剃须刀、水杯和理发器具。 4、疫苗预防: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型肝炎最有效的措施。凡没有感染过乙肝病毒的人,尤其是家中或周围密切接触的有乙肝病人或乙肝病毒携带者的均应接种乙肝疫苗。 宣传标语: 预防肝炎从小做,孕育生命先检查,小孩出生打疫苗,爱肝护肝,防治肝炎,共享健康生活。 预防肝炎要仔细,点点滴滴都注意。人多口罩是必须,小心别人打喷嚏。提高免疫勤锻炼,五谷杂粮都护肝。 预防肝病要注意,街边小吃应少吃,不吸烟来少喝酒,餐具不要混着用,注意卫生防肝病,五谷杂粮都要吃,营养全面养护肝。 鸣沙镇中心卫生院宣

期肝炎防治中知识开展公众健康咨询活动

期肝炎防治中知识开展公众健康咨询活动 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

新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文件稿 开展公众健康咨询活动第七期(共12期) 肝炎防治知识 2016年7月 新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红卫村(居)民: 为提高(居)民的肝炎防治知识,让村(居)民了解肝炎防治知识的概念、影响健康的因素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树立正确的肝炎防治知识观念。决定举办肝炎防治知识健康咨询活动,现通知如下: 时间:2016年7月28日8:30-11:40 地点:新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一楼 主题:“积极行动,共抗肝炎”防治肝炎知识 咨询内容:肝炎防治知识咨询 咨询医师:曾宪望林琼辉 参加人员:红卫村(总数不超80人) 新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健康教育活动记录表

填表人(签字):胡梓雯负责人(签字):吴定强 填表时间:2016年7月28日 □书面材料 第七期:开展公众健康知识咨询活动材料: 病毒性肝炎防治基本知识 一、基本知识 1、什么是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泛,发病率较高等特点,肝炎病毒通常分为甲、乙、丙、丁、戊型。以疲乏、食欲减退、肝肿大、肝功能异常为主要表现,部分出现黄疸,无症状感染常见。 甲肝和戊肝多为急性发病,预后良好;乙肝和丙肝感染易发生慢性化,危害较大,感染是年龄越小,越容易慢性化;丁肝病毒只有与乙肝病毒同时或在乙肝病毒感染的基础上才可能感染。 2、我国肝炎现状与挑战 我国是病毒性肝炎的高发地区,发病率高。2010年我国报告病毒性肝炎病例近132万例,死亡884例,位居传染病发病之首,其中乙肝占所有肝炎病例的80%。 2006年全国乙型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1-59岁人群HBsAg携带率为7.18%,15岁以下儿童HBsAg 携带率为2.08%,与1992年全国病毒性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相比,我国1~59岁人群HBsAg阳性率下降了2.5百分点,15岁以下儿童下降更明

病毒性肝炎防治基本知识宣传单

病毒性肝炎防治基本知识 一、基本知识 1、什么是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泛,发病率较高等特点,肝炎病毒通常分为甲、乙、丙、丁、戊型。以疲乏、食欲减退、肝肿大、肝功能异常为主要表现,部分出现黄疸,无症状感染常见。甲肝和戊肝多为急性发病,预后良好;乙肝和丙肝感染易发生慢性化,危害较大,年龄越小,越容易慢性化;丁肝病毒只有与乙肝病毒同时或在乙肝病毒感染的基础上才可能感染。 2、我国肝炎现状与挑战 我国是病毒性肝炎的高发地区,发病率高。2010年我国报告病毒性肝炎病例近132万例,死亡884例,位居传染病发病之首,其中乙肝 占所有肝炎病例的80%。 3、肝炎的传播途径 甲肝和戊肝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水源或食物 被污染可引起暴发流行,也可经日常生活接触传 播。乙肝、丙肝的传播途径包括:血液传播(输血 及血制品以及使用污染的注射器或针刺等);母婴 垂直传播;性接触传播。丁肝的传播途径与乙肝相 同,但与乙肝病毒同时或在乙肝病毒感染的基础上才可能感染。 二、病毒性肝炎的预防 1、疫苗是预防乙肝的首选,国家实施新生儿乙肝疫苗预防接种为主的

控制策略: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最安全、有效的措施。全程接种乙肝疫苗后,约80%-95%的人群可产生免疫能力,保护效果可持续20年以上。 2、防止“病从口入”,预防甲肝和戊肝 甲肝和戊肝病毒主要经消化道传播,注意饮食和饮水卫生、防止“病 从口入”可预防甲肝和戊肝病毒感染。 3、切断传播途径,预防丙型肝炎 丙肝目前虽然无法通过接种疫苗进 行预防,但通过采取有效措施切断其传 播途径,是完全可以预防的。 三、病毒性肝炎的治疗 1、慢性乙肝和丙肝患者需到正规医院进行检查,定期接受随访,根据病情进行规范化治疗,切勿轻信虚假广告。 2、慢性乙肝和丙肝患者需要遵从医嘱,主动配合,切忌自行停药 3、鼓励检查了解乙肝感染状况,建议有疑似肝炎症状或高风险行为的人群主动到医疗机构检查 4、丙肝需要早期诊断和治疗(主动检测,规范治疗,良好预后) 四、健康教育 1、日常生活、工作、学习接触不会传播乙肝和丙肝病毒。 2. 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者可结婚、生育。 3、我国已明确取消了入学、就业乙肝体检项目。 4、防治肝炎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

最新预防乙肝健康教育宣传

一、基本知识 1、什么是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泛,发病率较高等特点,肝炎病毒通常分为甲、乙、丙、丁、戊型。以疲乏、食欲减退、肝肿大、肝功能异常为主要表现,部分出现黄疸,无症状感染常见。 甲肝和戊肝多为急性发病,预后良好;乙肝和丙肝感染易发生慢性化,危害较大,感染是年龄越小,越容易慢性化;丁肝病毒只有与乙肝病毒同时或在乙肝病毒感染的基础上才可能感染。 2、肝炎的传播途径 甲肝和戊肝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水源或食物被污染可引起暴发流行,也可经日常生活接触传播。 乙肝、丙肝的传播途径包括:血液传播(输血及血制品以及使用污染的注射器或针刺等);母婴垂直传播;性接触传播。丁肝的传播途径与乙肝相同,但与乙肝病毒同时或在乙肝病毒感染的基础上才可能感染。 二、病毒性肝炎的预防 1、疫苗是预防乙肝的首选,国家实施新生儿乙肝疫苗预防接种为主的控制策略 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最安全、有效的措施。全程接种乙肝疫苗后,约80%-95%的人群可产生免疫能力,保护效果可持续20年以上。由于乙肝病毒感染是导致原发性肝癌的主要因素,因此接种乙肝疫苗也可降低原发性肝癌的发生。丁肝病毒只有与乙肝病毒同时或在乙肝病毒感染的基础上才能发生感染,因而接种乙肝疫苗还可预防丁肝病毒感染。 乙肝疫苗全程免疫需按0,1,6月接种3针。1992年开始实行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策略,2002年起我国实施新生儿免费接种乙肝疫苗的策略,第1针应在出生24小时内接种,并完成全程接种。2009-2011年,实施对15岁以下人群进行乙肝疫苗查漏补种措施,以更大程度保护儿童少年免受乙肝病毒危害。 医务人员、经常接触血液的人员、托幼机构工作人员、经常接受输血或血液制品者、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者的家庭成员、男性同性恋或有多个性伴侣和静脉内注射毒品者等也应接种乙肝疫苗。 2、防止“病从口入”,预防甲肝和戊肝 甲肝和戊肝病毒主要经消化道传播,注意饮食和饮水卫生、防止“病从口入”可预防甲肝和戊肝病毒感染。 甲肝疫苗已纳入国家免疫规划程序,对18月龄儿童给予免费接种甲肝疫苗。甲肝减毒活疫苗接种1剂,灭活疫苗间隔6个月接种2剂。接种甲肝疫苗可有效预防甲肝。 戊肝疫苗已经研制成功。 三、病毒性肝炎的治疗 1、慢性乙肝和丙肝患者需到正规医院进行检查,定期接受随访,根据病情进行规范化治疗,切勿轻信虚假广告。 2、慢性乙肝和丙肝患者需要遵从医嘱,主动配合,切忌自行停药 3、鼓励检查了解乙肝感染状况,建议有疑似肝炎症状或高风险行为的人群主动到医疗机构检查

乙肝疫苗宣传资料

乙肝疫苗宣传资料一、免疫程序、接种禁忌及注意事项 (一)乙肝疫苗免疫程序? 乙型肝炎疫苗全程免疫共需接种3针,免疫程序为0、1、6 个月,即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首针乙肝疫苗,1个月和6个月接种第2及第3针乙肝疫苗。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和全程接种是保证乙肝疫苗保护效果的关键。首针乙肝疫苗要求在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且越早越好。 (二)接种乙肝疫苗有什么禁忌? 乙肝疫苗接种禁忌包括:已知对该疫苗所含任何成分,包括辅料、甲醛以及抗生素过敏者;患有急性疾病、严重慢性疾病、慢性疾病的急性发作期和发热者;妊娠期妇女;患未控制的癫痫和其他进行性神经系统疾病者。 (三)乙肝疫苗能和其他疫苗同时使用吗? 乙肝疫苗可以和流脑疫苗、卡介苗、百白破、脊髓灰质疫苗、乙脑疫苗、含麻疹成分疫苗、甲肝疫苗等同时接种。乙肝疫苗和其它疫苗同时接种时要在不同部位分开接种。

二、乙肝疫苗的免疫效果 (一)乙肝疫苗的保护时间? 乙肝疫苗接种后产生的抗体水平随时间的逐渐下降。 抗体滴度越高,持续时间越长。一般接种疫苗,注射3针 后的1-3个月97%的人都可测到乙肝表面抗体(抗-HBs);1年时仍保持同一水平,以后阳转率逐渐下降,到免后第三年时可降到74%左右,抗体滴度也逐渐下降。目前大量资料显示,接种乙肝疫苗后有抗体应答者的保护效果一般至少 可持续20年。 (二)新生儿全程接种3针乙肝疫苗后,何时可检测 抗体? 新生儿全程接种3针乙肝疫苗后,一般人群可以不进行抗 体(抗-HBs)检测。如果母亲为HBsAg阳性时,新生儿有 必要进行抗体检测。可选择在完成乙肝疫苗全程接种后的1~5个月时采血,因为这时体内抗体滴度最高, 如抗-HBs< 10 mIU/ml,可进行再次接种。 (三)使用乙肝疫苗进行基础免疫过程中,前后3针 疫苗的生产公司或疫苗类型不一样,会有哪些问题,有效吗?

期肝炎防治中知识开展公众健康咨询活动

第七期(共12期) 肝炎防治知识 2016年7月 新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新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文件稿 通知 红卫村(居)民: 为提高(居)民的肝炎防治知识,让村(居)民了解肝炎防治知识的概念、影响健康的因素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树立正确的肝炎防治知识观念。决定举办肝炎防治知识健康咨询活动,现通知如下: 时间:2016年7月28日8:30-11:40 地点:新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一楼 主题:“积极行动,共抗肝炎”防治肝炎知识 咨询内容:肝炎防治知识咨询 咨询医师:曾宪望林琼辉 参加人员:红卫村(总数不超80人) 新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二0一六年七月一日 健康教育活动记录表

填表人(签字):胡梓雯负责人(签字):吴定强 填表时间:2016年7月28日 □书面材料 第七期:开展公众健康知识咨询活动材料: 病毒性肝炎防治基本知识 一、基本知识 1、什么是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泛,发病率较高等特点,肝炎病毒通常分为甲、乙、丙、丁、戊型。以疲乏、食欲减退、肝肿大、肝功能异常为主要表现,部分出现黄疸,无症状感染常见。 甲肝和戊肝多为急性发病,预后良好;乙肝和丙肝感染易发生慢性化,危害较大,感染是年龄越小,越容易慢性化;丁肝病毒只有与乙肝病毒同时或在乙肝病毒感染的基础上才可能感染。 2、我国肝炎现状与挑战 我国是病毒性肝炎的高发地区,发病率高。2010年我国报告病毒性肝炎病例近132万例,死亡884例,位居传染病发病之首,其中乙肝占所有肝炎病例的80%。

2006年全国乙型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1-59岁人群HBsAg携带率为7.18%,15岁以下儿童HBsAg 携带率为2.08%,与1992年全国病毒性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相比,我国1~59岁人群HBsAg阳性率下降了2.5百分点,15岁以下儿童下降更明显,下降7~8个百分点。特别是4岁以下儿童携带率已降低0.96%,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根据2006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开展的乙肝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估计,全国约有9300万乙肝病毒感染者,每年因该病所致的直接经济损失至少5000亿人民币。卫生部将乙肝列为重点控制的传染病。 3、肝炎的传播途径 甲肝和戊肝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水源或食物被污染可引起暴发流行,也可经日常生活接触传播。 乙肝、丙肝的传播途径包括:血液传播(输血及血制品以及使用污染的注射器或针刺等);母婴垂直传播;性接触传播。丁肝的传播途径与乙肝相同,但与乙肝病毒同时或在乙肝病毒感染的基础上才可能感染。 二、病毒性肝炎的预防 1、疫苗是预防乙肝的首选,国家实施新生儿乙肝疫苗预防接种为主的控制策略 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最安全、有效的措施。全程接种乙肝疫苗后,约80%-95%的人群可产生免疫能力,保护效果可持续20年以上。由于乙肝病毒感染是导致原发性肝癌的主要因素,因此接种乙肝疫苗也可降低原发性肝癌的发生。丁肝病毒只有与乙肝病毒同时或在乙肝病毒感染的基础上才能发生感染,因而接种乙肝疫苗还可预防丁肝病毒感染。 乙肝疫苗全程免疫需按0,1,6月接种3针。1992年开始实行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策略,2002年起我国实施新生儿免费接种乙肝疫苗的策略,第1针应在出生24小时内接种,并完成全程接种。2009-2011年,实施对15岁以下人群进行乙肝疫苗查漏补种措施,以更大程度保护儿童少年免受乙肝病毒危害。 医务人员、经常接触血液的人员、托幼机构工作人员、经常接受输血或血液制品者、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者的家庭成员、男性同性恋或有多个性伴侣和静脉内注射毒品者等也应接种乙肝疫苗。 2、防止“病从口入”,预防甲肝和戊肝 甲肝和戊肝病毒主要经消化道传播,注意饮食和饮水卫生、防止“病从口入”可预防甲肝和戊肝病毒感染。甲肝疫苗已纳入国家免疫规划程序,对18月龄儿童给予免费接种甲肝疫苗。甲肝减毒活疫苗接种1剂,灭活疫苗间隔6个月接种2剂。接种甲肝疫苗可有效预防甲肝。 戊肝疫苗已经研制成功。 3、切断传播途径,预防丙型肝炎 丙肝目前虽然无法通过接种疫苗进行预防,但通过采取有效措施切断其传播途径(如使用安全的血液制品、不共用注射器、避免不洁医疗行为等),丙肝是完全可以预防的。 三、病毒性肝炎的治疗 1、慢性乙肝和丙肝患者需到正规医院进行检查,定期接受随访,根据病情进行规范化治疗,切勿轻信虚假广告。 慢性乙肝和丙肝患者需到正规医院进行检查,根据医生的建议,每6-12个月定期检查,根据病情进行规范化治疗。慢性乙肝和丙肝患者的抗病毒治疗是关键,只要有适应证,且条件允许,就应进行规范的抗病毒治疗。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切勿轻信虚假广告,以免造成病情的延误和经济损失。 2、慢性乙肝和丙肝患者需要遵从医嘱,主动配合,切忌自行停药 慢性乙肝和丙肝治疗的目标是最大限度地长期抑制或清除病毒,延缓和减少肝脏失代偿、肝硬化、肝癌及其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改善生活质量和延长存活时间。因此,患者遵从医嘱和主动配合治疗是影响疗效的一个重要因素。患者在医生的配合下详细了解抗病毒治疗的必要性、疗程和疗效、所需费用,以及不良反应及其预防和减轻的方法,积极配合,可以提高疗效。相反自行停药可能会引起病毒耐药、反弹或复发。 3、鼓励检查了解乙肝感染状况,建议有疑似肝炎症状或高风险行为的人群主动到医疗机构检查 我国是乙肝高流行国家,鼓励有条件者,到医疗机构检查自身乙肝感染状况。疑似乙肝或高风险行为的人群建议进行血清HBsAg、抗-HBc和抗-HBs检测。乙肝感染者的配偶、性伴、家庭成员进行相关检测,了解感染状况。做到早发现和早治疗。

乙肝疫苗注射知识宣传

乙肝疫苗的相关知识介绍 一、乙肝疫苗的定义:乙肝疫苗是一种预防乙型肝炎的疫苗。即从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血浆中分离乙肝表面抗原(HbsAg),经处理后而制成。 乙肝疫苗是用于预防乙肝的特殊药物。疫苗接种后,可刺激免疫系统产生保护性抗体,这种抗体存在于人的体液之中,乙肝病毒一旦出现,抗体会立即作用,将其清除,阻止感染,并不会伤害肝脏,从而使人体具有了预防乙肝的免疫力,从而达到预防乙肝感染的目的。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病毒感染的最有效方法。 二、为何要打乙肝疫苗? 注射乙肝疫苗 乙肝疫苗可以成功预防乙肝病毒的感染,新生儿一出生就接种乙肝疫苗,基本可以确保将来不得乙肝。 现有的肝硬化、肝癌多从乙肝发展而来,成功地预防乙肝,实际就是防硬化、防肝癌第一针。目前乙肝疫苗较便宜,每支几元钱,民众都能接受。 乙肝疫苗能预防乙肝的原理简单的说就是:乙肝疫苗其实就是制备乙肝病毒表面的某些有效蛋白,这些蛋白接种人体后,免疫细胞会产生“特异性武器”(抗体)来对抗乙肝病毒,而接种者本身不会被感染。当人体接触乙肝病毒的时候,这种早已存在于体内的“特异性武器”就会立即“开火”,清除病毒,抵御感染。 三、接种疫苗后,多长时间需要再次接种? 乙肝疫苗接种后产生的抗体水平随时间逐渐下降。一般接种疫苗,注射3针后1个月97%的人都可测到表面抗体;第2年仍保持在这一水平;第3年降到74%左右,抗体滴度也下降。是否需要再次接种疫苗,主要是要在测定乙肝表面抗体的滴度后,决定何时再打乙肝疫苗。我国的多医学者建议免疫后3年内加强1次为好。 四、乙肝疫苗能和其他疫苗同时使用吗? 乙肝疫苗可以和流脑疫苗、卡介苗、白百破、脊髓灰质疫苗、乙脑疫苗同时接种,接种程序按照计划免疫所要求的顺序进行。但是乙肝疫苗最好不要和麻疹疫苗同时使用。 五、意外接触乙肝病毒者如何打乙肝疫苗? (1)对未接种过疫苗的接触者,先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24小时内),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乙肝疫苗。

学校健康的知识点整理和传染病预防宣传资料

马蹄镇洋合小学健康知识和传染病预防宣传资料为切实加强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保障学生的身体健康,增强学生的传染病预防能力,普及传染病知识,近日我校利用校园广播、班会、讲座、板报、观看光碟等多种形式向学生传授手足口病等传染病防治知识。同时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抵御疾病的能力。通过开展这些活动,学生对传染病防治知识的知晓率明显提高,自我保护意识明显加强,保证了学校师生身心健康和教学秩序的正常进行。 一、常见的传染病 根据传染病的主要传播途径,分为以下几类: 1、肠道传染病:霍乱(二号病)、痢疾、伤寒、甲肝、戊肝、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症)、感染性腹泻等; 2、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肺结核、流行性感冒、麻疹、流脑、流行性腮腺炎、白日咳、白喉、猩红热、风疹等; 3、血源性传染病:乙肝、丙肝、丁肝、艾滋病等; 4、虫媒传播及自然疫源性传染病:鼠疫、狂犬病、钩体、 乙脑、疟疾、登革热、黑热病等; 5、其它:炭疽、布鲁氏菌病、急性出血性眼结膜炎(红眼病)等。 二、传染病的基本特征 1、有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立克次体、螺旋体、原虫、 蠕虫等; 2、有传染性:传染病病人必须隔离治疗;

3、有流行病学特征:不同传染病的发病时间、地区、人群等方面有各自的分布特点; 4、有感染后免疫:人体感染病原体后,体内会产生相应的抗体,可抵抗相同的病原体。 三、肠道传染病的预防 (一)什么是肠道传染病? 肠道传染病是一组经消化道传播的疾病。常见的主要有伤寒、副伤寒、细菌性痢疾、霍乱、甲型肺炎、细菌性食物中毒等。肠道传染病病人的病原体从病人和病原携带者的粪便、呕吐物中排出,污染了周围环境,再通过水、食物、手、苍蝇、蟑螂、等媒介经口腔进入胃肠道,在人体内繁殖、产生毒素引起发病,并继续排出病原体再传染给其他健康人。 (二)肠道传染病的传播途径 1、经水传播:由于生活饮水源被肠道传染病人和病原携带者的粪便、呕吐物中排入水中或洗涤病人的衣裤、器具、手等造成了水源污染,可引起霍乱、伤寒、细菌性痢疾的暴发流行。 2、经食物传播:在食品的加工、储存、制作、运输的销售等过程中被肠道传染病的病原体污染,可造成局部的流行和暴发流行。 3、接触传播:通过握手、使用或接触过病人的衣物、文具、门具、门把手、人民币等造成病原体传播。 4、昆虫传播:有些肠道传染病的病原体可在人体内存活一段时间, 通过到处活动的苍蝇、蟑螂等昆虫进行传播。 (三)预防措施 预防肠道传染病的关键是把好“病从口入”这一关,要注意饮食和饮

创建全国卫生城市健康教育宣传内容

健康教育宣传内容 一、健康教育的含义是什么? 健康教育是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和教育活动,促使人们自觉地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健康教育的核心是教育人们树立健康意识、促使人们改变不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行为生活方式,以降低或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通过健康教育,能帮助人们了解哪些行为是影响健康的,并能自觉地选择有益于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 二、健康教育的目是什么? 1、增强人们的健康,使个人和群体实现健康的目的; 2、提高和维护健康; 3、预防非正常死亡、疾病和残疾的发生; 4、改善人际关系,增强人们的自我保健能力,使其破除迷信,摒弃陋习,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倡导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 三、常见的有损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是什么? 吸烟、酗酒、不良饮食习惯、缺乏体育锻炼、心胸狭窄、性乱交等。

健康教育宣传内容 春季防病知识 春天气温多变,气候变化无常,冷暖不稳定且多风,细菌病毒等致病微生物便会乘机肆虐,易造成一些呼吸道传染病的流行如流感、流脑、水痘、风疹等等;同时不稳定的气候往往会使人情绪波动,影响到人的内分泌及生物钟,导致心血管及精神病的发生。另外,春暖花开,空气中飘浮各种花粉、颗粒、尘埃、尘螨,对过敏性体质者易诱发变态反应引起过敏性皮炎、过敏性鼻炎、麻疹等。我们应及时做好预防工作: 狂犬病防治知识 狂犬病又称恐水病,是由狂犬病毒引起的主要侵犯中枢神经系统的一种人畜共患的急性传染病。主要有恐水、怕风、光、声等临床症状,病死率几乎100%。带有狂犬病毒的狗、猫等动物及患狂犬病的人是主要的传染源,被其咬伤、抓伤皮肤或被其舔粘膜而感染。 此外,狂犬病的潜伏期长短不一,据有关资料显示,最短的5天,最长可达19年或更长,一般为1-3个月。 预防狂犬病最有效的途径是给猫和狗注射疫苗。3个月以上的狗,就要注射疫苗。人被咬伤后应该先作伤口处理,首先不要止血,让血流出来,再用20%的肥皂水或1/10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