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工作总结

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工作总结
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工作总结

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工作总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工作总结

(2012——2013学年度)

三年前学校的一项调查分析表明,我校教师的工作非常努力,但是相当部分的教师仍习惯于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教育观念、教学方式比较陈旧,尤其缺乏研究意识。这同素质教育的要求不相适应,己成为阻碍学校进一步提升的主要因素。加上学校教师年龄结构存在严重的不合理,一大批具有丰富经验和教育教学管理经验的老教师大量退休,优秀中青年教师奇缺。如何针对学校实际,以老带新、以老促新,培养一支中青年骨干教师事在必行,这是关系着学校是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带着这样的急迫心理,总结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经验,在对中青年教师的培养中,我们主要从建制、选苗、培养、评价等方面,给予中青年教师成长的空间,建立成长的氛围,努力发挥中青年骨干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从转变观念开始,落实到实践,强化岗位成材,并用科研总结、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和教育管理经验,以实践促教育、在实践中找差距,缩短成材的时间。本年度我们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加强了对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

一、培养研究意识和创新精神,建设学习型组织,

唯有在先进的教育观念与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审视和研究教育实践中的问题,才能找到改造教育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方式和手段。因此,学校把转变教师教育观念、倡导教育科研作为培养区中青年骨干教师队伍的首要环节。

通过宣传、学习和培训等各种形式开展教师的教育,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倡导终身学习理念,创造学习的氛围。在教工大会、教研组和年级组建设、党员组织生活等各种场合,强化学习的重要性。在大力建设校图书馆、资料室,发挥其重要作用的同时,虽然学校资金紧张,但仍然为每一位教师额外提供每年300元的书报费,促进了学习氛围的形成。

开展教育科研是促使教师教育观念转变并进一步实现教育行为转变的重要途径。学校特地成立了科研室,从教师队伍建立的角度出发,提出了“研究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市级课题,结合教研组建设、教师个案分析、带教制度、岗位成材以及构建校本课程,为研究型教师的成长提供平台等方面,研究了中青年骨干教师成长的氛围、机制和发展空间等,为中青年骨干教师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和方法。“高中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这个课题的研究,更注重于教学实践,使骨干教师把科研的目光落在了教学第一线。正是在科研工作中,培养了一大批科研骨干,中青年骨干教师是首当其冲的受益者,促使他们在实践的基础上,能够将经验与理论有效地结合起来,缩短了成长期。

我校每学年定期举行2次教师教育教学科研交流活动,如教学研讨会、德育研讨会等,从教师撰写的科研论文中精选出部分优秀论文在全校交流研讨,并邀请专家名师举办各类专题辅导讲座,对教师的研究及其论文进行指导点评。我校还与上海市教科研普教所建立了合作共建科研基地的协作关系。近三年来,我校教师中研究的气氛越来越浓了,开展科研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了。目前,我校教师科研的良好氛围已经基本形成,教师科研的知能水平也普遍有所提高,结合自身教育教学搞科研己成为绝大多数教师的自觉行为。

对教师进行的科研成果,由我校课题组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课题组制定的评价方案是动态的,即评价方案总是根据当时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调整,从而充分发挥评价方案对广大教师教学行为的引导作用。例如,课题组成员一致认为,当前课堂教学改革最主要的任务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于是将“学生活动是否充分”作为一条重要标准写进了所有的评课方案中,从而有力也控制了“满堂灌”现象。通过长期大量的听课评课活动,老师们逐步转变了传统的教学观、学生观,认识到教师应由课堂的“主宰者”变为学生学习迷途中的“向导”;学生由“被动接受的机器”变为在和谐、宽松环境中的实践者和探索者,这对于教师优化教学设计,改进教学行为,产生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同时,为了提高教师从事科研的积极性,适当的激励机制必不可少。我校的教师科研工作条例已明确将科研列为教师业务考核的重要方面,并且加大教育科研在教师考核评价中的权重,将教师研究课题所需的经费纳入学校财政。教师取得优秀科研成果或发表论文,学校予以奖励。

针对区中青年骨干教师,学校则结合导师指导读书计划,给予自主学习的要求,针对课题,学校科研室除列出自学读书计划外,给予经费、时间、培训上的优先,例如:研究生进修班的学习、骨干教师的培训等学习上,学校在课时安排上,以及经费上都给予大力的支持,保证了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落到实处。

二、立足教育教学实践,提升教师素质

仅仅让教师通过学习,了解与接受教育、教学、课程等领域的新观念、新理论还是不够的,观念的真正转变还必须要落实到教育行为上,我校近3年来

积极倡导和鼓励教师结合自身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开展研究,逐步实现自身认识和实践水平的提升。

我校形成以教研组为主,教研组与年级组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后,要求教研组、年级组充分发挥其在教育教学方面组织集体学习、研究的重要作用。改变以往以统进度通情况为主,开展学习与研究不利的状况,切实加强专业学习和对教育教学中实际问题的研究,并且将学习与研究常规化制度化。使教研组、年级组成为教师共同学习、互相切磋、合作分享的学习团队,同时也是学校开展科研培训的主要基地。

学校还积极发挥教导处、教工团、青联会、教研组和教师培训的作用,结合市、区“十五”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工程,积极搭建各种舞台,培养中青年教师。

1、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本年度开展了二次青年教师教学展示活动和一次主题班会展示活动,区骨干教师积极参与其中。

2、信息中心的努力下,利用中午时间开展了计算机能力培训(网络提高和数码照片处理),提高了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开阔了教师的视野。其中,上课的老师有我们的骨干教师,发挥了骨干教师的作用。

3、结合市、区“十五”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工程和青年教师结对活动,本年度就通过座谈会形式,进行了四次结对活动的反馈;结合“十五”中青年骨干教师培训,加强了指导教师和骨干教师之间的沟通和指导,取得了预期的效果。骨干教师还将通过教育小区展示活动接受监督并展示风采。

4、结合市六位特级教师到我校指导青年教师教学工作,我们选择被指导对象时就先考虑区骨干教师,四位教师区骨干教师除二位因学科关系没有特级教

师前来外,其他两位均受到了指导,我们还通过座谈会、讲座、听课、评课、写课例、谈感悟、参与教研组活动等形式,使教学指导工作深入到被指导者心中,扩展到每个教师身上。

4、推出了2名县级以上的名师,培养了1名校级名师。推选了4位同志为区中青年骨干教师,还推选了名师培养对象多次参与市级公开课和市级、区级公开课的展示,推荐中青年骨干教师参加市高考试卷的命题、批卷等工作,积极为他们创造条件学习与实践。

5、结合市、区“名师工程”和市、区、校级“十、百、千”培养工程,结合二期课改精神开展说课、上课、评课活动,结合科研年会,在探讨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在新老干部和新老教师的调整中,统一思想,团结一致,全校教师共同探讨“怎样上好一堂课”,加强教师的反思与研究,特别是对中青年骨干教师,更是给予严要求。同时,强化备课组长的培训,把教育教学的研讨作为备课的规范,加强对备课组备课的检查,督促和加强备课活动的交流,逐步引导全体教师向学习型、研究型转化,促进了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发展。

我校进一步改革了教学管理常规,对具有不同业务能力的教师区别对待,引导教师投入更多的精力开展课题研究。例如在教案检查方面,改变过去“一刀切”的做法,对中级以下职称的青年教师,要求写详案,除了教学处的常规检查之外,还要求教研组长对教学设计的质量进行检查把关,并加以指导;对中级职称以上自青年教师,只进行常规检查,要求出精品教案;对特别认定的骨干教师和老年教师,减免教案的常规检查,要求出特色教案。这样,一批骨干教师从重复性的教案书写中解放出来,能够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搜集教学资料,总结教学得失,开展课题研究,业务能力发生了一次新的飞跃。

我们还从学校实际出发,本着发展学校、发展教师的目的,充分有效地利用校内外的培训资源,向广大教师传授教育研究的知识与方法。首先可以利用校内的研究骨干,要求中青年骨干教师要有良好的学习和研究习惯,要有较强的理论思维能力,要发挥带头作用和辐射效应,采取“师傅带徒弟”、“结对子”等方式。现在,我们的中青年教师已经自己做起了师傅,从徒弟到师傅的转变,促进了中青年骨干教师的成长。另外,学校还可通过送出去的方式,让中青年骨干教师到某些培训机构进修,系统地学习教育教学的理论与方法,弥补知识的缺漏,优化知识结构,提升骨干教师的素质。

三、构建研究与创新的行动舞台,深化教育改革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带来了教育理念、内容、方式方法等方面很大的变化,给教师的创新性工作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时间。开展教育科研必须同深化教育改革紧密结合。近年来我校在德育和课程教学方面深入进行了多项改革探索。

比如在开发校本课程开展研究性学习上,我校组织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参与教材的编写,全校参与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教师达50%,其中大部分是中青年骨干教师。他们以自己的实践探索,为研究型课程和研究性学习在高中全面实施不仅提供了许多成功的案例,还提供了许多可借鉴的宝贵经验,丰富了对于研究性学习的理论认识。研究性学习资料包编撰完成以后,在我校的高一、高二年级全面使用。为了保证研究型课程更有效地推行,我校还成立了研究型课程教研组,集体备课、研究。在研究型课程的推行中,教师门开展了诸如如何指导学生探究性学习,在大班授课情况下如何照顾学生的差异等课题的研究。

我校也是虹口区二期课改的3所试点学校之一。我校教师克服生源上的困难,积极地投入到二期课改的活动中。在新一轮课改中,我们首先强调了对教师进行培训及教师的反思性实践。我们强调了要重视在自己的教育教学改革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而不要盲目去攀比大课题,追求课题的级别和档次,将研究和学校教育变成两张皮。在一年的试点过程中,怎样提高小组讨论的有效性,怎样教好综合课程。在新课改中教师角色有哪些变化等问题,并没有现成的答案,参与试点的教师己经开始了探索、研究。我们的一大批中青年骨干教师已迅速成长起来了,参与编写了上海市研究型课程学习包的开发、上海市化学参考书的写作、学校十几本校本教材的编写工作。

四、强化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增强学校持续发展的后劲

近三年来随着老年教师的大量退休,我校师资的年龄结构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35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己占全校教师总数的70%。对中青年教师的培养成为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为了增强培养的针对性,我校将中青年教师划分为两大部分,A部分:具有三年以上教龄的青年教师;B部分:教龄在三年以下以及刚踏上工作岗位的青年教师。

A部分中青年教师参加工作较早,当时学校对他们的成长提出了成为合格教师、优秀教师、名教师三个阶段目标。当时这三个阶段目标的确定主要是在教育教学基本功和业务水平的提高这一层面上的。他们己经有了一定的教育教学经验,在学科教学中己逐渐成为骨干。随着我校师资队伍建设理念的更新,将这部分教师转变为适应二期课改的专业化的教师是我们的当务之急和主要工作之一。

在全校更新教育观念、倡导教育科研的大环境中,以课题为抓手,培养科研能力。

第一,培养善于收集整理科研信息的能力。教师要进行教育研究,不能临到用时再去收集资料,必须注意平时的学习和积累。如我们要求教师写听课笔记,教育随笔,订阅书报。广泛收集一些高质量、对教育教学有指导作用的材料做成剪报或卡片,供需要时查阅。

第二,培养从实际出发确立主课题的能力。根据教育教学实践及其发展的需要,选定研究课题和试验项目。基层学校的教育科研要有生命力,课题选择必须从实际出发,讲究实效,决不能将教科研当作“花架子”,为科研而科研,这也是我们确立课题的指导思想。我校的大小课题,都是依据学校教育教学中需要探究的问题而着手的,因此极大地推动了学校的各项工作顺利进行第三,培养实践能力。教师根据研究课题的设想,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来论证所选课题是否正确,是否可行,带动并保证课题研究和教研活动的质量。每学期,各教研组、年级组根据学校的教科研计划及个人的课题,制定出研究计划,结合教育教学实践,围绕课题研究,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研究活动。

第四,培养撰写论文(或经验总结)的能力。教师用书面文字把自己在教育教学研究中的经验与体会,思维成果反映出来,有助于帮助教师理解、掌握教育教学理论,有助于优化教学实践,提高教学质量。多年来,我校教师每学期至少写一至两篇经验总结,总结自己在课题实践或教育教学中的成效。许多老师,特别是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写作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所撰写的论文在市、区各类比赛中获奖。

第五,养成研究习惯。我们在要求中青年骨干教师“读一点,用一点”的基础上,又要求他们再经常性地写一点,写些教学随笔、教学偶得、学习体会以及经验总结等。既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又有效地指导了教学实践,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经过近两年的发展,A部分中青年教师己形成了一些鲜明的特点,他们有着明确和理性的自我认识,具有较强的自主性;善于沟通、协调和组织管理,善于理解学生,对学生有感情,把学生的需要放在第一位,从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和成材的角度谋划自己的工作,因而深受学生的喜爱,在向专业化教师的转变中己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B部分青年教师在近三年中,每年都以十几位的速度在增加。这部分青年教师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中刚刚走出大学校门,对当今先进的教育理念已经有所了解,而且他们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也比较强。因此,在教师队伍建设中,对B部分青年教师的培养,我们改变了以往的由新教师——经验型教师——专业化教师的阶段性培养途径,直接将这部分青年教师向专业化教师的方向培养。这是我校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中的创新之一。我校的具体做法是: 首先,利用假期对新教师进行为期两天的培训,培训内容主要是通过对我校校史、规章制度和教育教学工作情况的介绍,使他们了解继光在科研方面的优良传统,感受当前继光的科研氛围,鼓励他们实践自己所具备的教学的理论、培养广泛的兴趣、坚持思考的独立性与思想的开放性,在继光这片热土上开展教育研究。

其次,为他们搭建专业发展的平台。学校根据新教师的能力倾向、个性特点和发展基础,有针对性地予以培养,为他们的自主发展创设必要条件,加速

其专业成长。对他们即合理定位,放手使用,又细心呵护,扬其所长,养其所能。要求他们结合自身工作实践,运用先进的教育理论开展教育科研。

第三,为他们提供相互学习和展示专业成长的机会,我校聘请校内外名教师带教青年教师,不定期举办青年教师专题研修活动,并鼓励和帮助他们参加学校或市区级的教育教学研讨或评比竞赛活动。在这些交流活动中予以褒扬奖励,激发他们学习与探究的热情,增强他们实践与创新的技能。

第四,制定了一系列特殊的激励机制,坚持两年一次举行“继光之星”青年教师评选活动;学校评先进评优秀确保给予青年教师适当比例;学校“名师工程”也给予青年教师成长特别的关注。

总之,对中青年教师的培养成为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从近年来中青年教师的发展情况来看,我们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的方法、途径和机制,对他们的成长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步伐加快了,成长的周期缩短了,一批优秀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己先后脱颖而出。当然,我们的路还很长,由于社会的大氛围和教育形势的变化,加上每个中青年骨干教师的特点不同,接受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都不同,所以,他们成长的途径和方法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与实践。

昌谷小学

2005年12月20日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