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_部编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三章第一节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考试复习题一(含答案) (78)

人教版_部编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三章第一节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考试复习题一(含答案) (78)
人教版_部编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三章第一节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考试复习题一(含答案) (78)

人教版_部编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三章第一节线段的垂直

平分线的性质考试复习题一(含答案)

如图,A 类、B 类卡片为正方形()2,b a b C <<类卡片为长方形,小明拿来9张卡片(每类都有若干张)玩拼图游戏,他发现用这9张卡片刚好能拼成一个大正方形(不重叠也不留缝隙) ,那么他拼成的大正方形的边长是 ________(用,a b 的代数式表示).

【答案】2a +b 或a +2b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可得:拼成的正方形的面积等于4张A 类正方形卡片、1张B 类正方形卡片和4张C 类长方形卡片的和,或等于1张A 类正方形卡片、4张B 类正方形卡片和4张C 类长方形卡片的和,然后根据完全平方公式解答即可.

【详解】

解:由题意,这9张卡片刚好能拼成一个大正方形,如图所示有两种情况:

∵拼成的正方形的面积=4a 2+b 2+4ab =(2a +b )2,或a 2+4ab +4b 2=(a +2b )2,

∴拼成的正方形的边长为2a +b 或a +2b .

故答案为:2a +b 或a +2b .

【点睛】

本题考查了正方形面积公式的运用以及完全平方公式的几何背景,解题时注意数形结合思想的运用.

72.若0x y +=,且0xy ≠,则

2353x y x y

-=+________. 【答案】2.5

【解析】

【分析】

先把0x y +=变形为x y =-,然后把变形后的x y =-代入

2353x y x y -+,化简即可.

【详解】

解:∵0x y +=,且0xy ≠

∴x y =-,0x ≠,0y ≠

把x y =-代入2353x y x y -+可得 232355535322

x y y y y x y y y y ----====+-+- 2.5 故填2.5.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分式求值.仔细观察分式2353x y x y

-+及等式0x y +=,采用降元的思想用y 表示x ,因为0xy ≠,化简的结果是未知数y 会约分掉,最后只剩常数.

73.计算:2267.532.5-=_________.

【答案】3500

【解析】

【分析】

运用平方差公式计算:原式(67.532.5)(67.532.5)100353500=+-=?=.

【详解】

解:2267.532.5-

(67.532.5)(67.532.5)

100353500

=+-=?=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平方差公式在实际运算中的应用,运用此公式可使运算简便.

74.有一种原子的直径约为0.00000726m ,它可以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_______m .

【答案】6 726 10-?.

【解析】

【分析】

绝对值小于1的正数也可以利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一般形式为a ×10-n ,与较大数的科学记数法不同的是其所使用的是负指数幂,指数由原数左边起第一个不为零的数字前面的0的个数所决定.

60.00000726=7.2610-?

故答案为:6 726 10-?..

【点睛】

本题考查了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较小的数,一般形式为a ×10-n ,其中1≤|a|<10,n 为由原数左边起第一个不为零的数字前面的0的个数所决定.

75.若23327x y ÷=,则2x y -=________.

【答案】3

【解析】

【分析】

根据同底数幂相除,底数不变,指数相减即可即可求解.

【详解】

∵23327x y ÷=,

∴()2327x y -=,

∴23x y -=,

故答案为:3.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同底数幂的除法的性质,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同底数幂的除法的运算性质.

76.计算:657a a a ??=_______.

【答案】18a

【解析】

直接利用同底数幂的乘法运算法则:同底数幂的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计算即可得出答案.

【详解】

解: ()65765718a a a a a ++==??,

故答案为:18a .

【点睛】

此题主要考查了同底数幂的乘法运算,正确掌握相关运算法则是解题关键.

77.已知213x y +=,且22439x y -=,则多项式2x y -的值是_________.

【答案】3

【解析】

【分析】

直接利用平方差公式,得到224(2)(2)39x y x y x y -=+-=,即可求出答案.

【详解】

解:∵224(2)(2)39x y x y x y -=+-=,

又∵213x y +=,

∴239133x y -=÷=;

故答案为:3.

【点睛】

本题考查了平方差公式的运用,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平方差公式进行计算.

78.关于x 的二次三项式21x ax -+ 是完全平方式,则a 的值是___________.

【答案】±2.

【分析】

利用完全平方公式的结构特征判断即可求出a的值.

【详解】

∵关于x的二次三项式21

-+是完全平方式,

x ax

∴a=±2,

故答案为:±2.

【点睛】

此题考查了完全平方式,熟练掌握完全平方公式是解本题的关键.

79.计算:(2)(3)

+-=_______________.

x y x y

【答案】22

--

253

x xy y

【解析】

【分析】

由多项式乘以多项式的运算法则进行计算,即可得到答案.

【详解】

解:(2)(3)

+-

x y x y

22

263

=-+-

x xy xy y

22

=--;

253

x xy y

故答案为:22

--.

x xy y

253

【点睛】

本题考查了整式的乘法,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多项式乘以多项式的运算法则.

80.已知单项式322x y 与225x y -的积为4n mx y ,那么m n -=______.

【答案】15.-

【解析】

【分析】

先计算单项式乘以单项式,再比较求解,m n ,从而可得答案.

【详解】 解: ()22544325102.n x y x x y y x m y ?-=-=

10,5,m n ∴=-=

10515.m n ∴-=--=-

故答案为:15.-

【点睛】

本题考查的是单项式乘以单项式,掌握单项式乘以单项式的法则是解题的关键.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 18.2.2.1菱形的性质 同步练习(包含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 18.2.2.1 菱形的性质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共10小题,3*10=30) 1.菱形具有而一般平行四边形不具有的性质是() A.对边相等B.对角相等C.对角线互相平分D.对角线互相垂直 2.(2019·贵阳)如图,菱形ABCD的周长是4 cm,∠ABC=60°,那么这个菱形的对角线AC的长是( ) A.1 cm B.2 cm C.3 cm D.4 cm 3. 如图,在△ABC中,AB≠AC,D是BC上一点,DE∥AC交AB于点E,DF∥AB交AC于点F,要使四边形AEDF是菱形,只需添加的条件是() A.AD⊥BC B.∠BAD=∠CAD C.BD=DC D.AD=BD 4. 如图,在菱形ABCD中,AB=4,∠B=60°,AE⊥BC,AF⊥CD,垂足分别为E,F,连接EF,则△AEF的面积是() A.4 3 B.3 3 C.2 3 D. 3 5. 如图,菱形ABCD的边AB=8,∠B=60°,P是AB上一点,BP=3,Q是CD边上一动点,将梯形APQD沿直线PQ折叠,A的对应点为A′. 当CA′的长度最小时,CQ的长为() A.5 B.7 C.8 D. 10 6.如图,在菱形ABCD中,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BD=6,AC=8,直线OE⊥AB交CD于点F,则AE的长为() A.4B.4.8 C.2.4D.3.2

7. 已知菱形的周长为4 5 ,两条对角线的和为6,则菱形的面积为( ) A .2 B. 5 C .3 D .4 8. 如图,菱形ABCD 的对角线AC ,BD 交于点O ,AC =4,BD =16,将△ABO 沿点A 到点C 的方向平移,得到△A′B′O′.当点A′与点C 重合时,点A 与点B′之间的距离为( ) A .6 B .8 C .10 D .12 9. 如图,四边形ABCD 是菱形,AC =8,DB =6,DH ⊥AB 于H ,则DH 等于( ) A .245 B .125 C .5 D .4 10.如图,在周长为12的菱形ABCD 中,AE =1,AF =2,若P 为对角线BD 上一动点,则EP +FP 的最小值为( ) A .1 B .2 C .3 D .4 二.填空题(共8小题,3*8=24) 11. 菱形的两条对角线长分别是5和12,则此菱形的边长是_______,面积是_______. 12.在菱形ABCD 中,对角线AC 、BD 相交于点O ,若AB =7 cm ,则周长是________cm. 13. 如图,在菱形ABCD 中,对角线AC 、BD 相交于点O ,若∠ABC =110°,则∠BAD =________°, ∠ABD =________°,∠BCA =________°.

矩形定义及性质(教案)

矩形定义及性质 剑川县沙溪中学王仲磊 2号 课型:新授课课时:1节 教学目标 1、知道矩形的定义、矩形与平行四边形的联系; 2、能说出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及矩形的对角线相等的性质; 3、能推出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的性质; 4、能运用以上性质进行简单的证明和计算。 5、应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充分展示数学问题的发生、发展及变化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矩形的定义、性质及推论。 难点:能用矩形的性质进行简单的证明和计算。 教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启发引导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 (1)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2)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3)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推论:夹在两条平行间的平行线段相等。 2、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 (1)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2)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3)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4)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二、引入新课 请同学们观看一幅动画。(屏显) 一个角是直角 (1)(2)当平行四边形变化到位置(2 )时得到什么图形? (生回答,教师作点拨。) 三、讲解新课 1、请举几个生活中关于矩形的例子。(对学生的回答作灵活处理)

2、观察动画中平行四边形是如何演变成矩形的,也就是说当平行四边形满足什么条件的时候便成了矩形? 定义: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3、矩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它除了“有一个角是直角”外,还可能具有哪些平行四边形所没有的特殊性质呢? (引导学生根据研究平行四边形性质的经验,分别从边、角、对角线三个方面探索矩形的特性,这种探索的基础是矩形“有一个角是直角”。) 根据学生的回答: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4、如何说明“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呢? 已知:如图四边形ABCD 是矩形,∠B=90o 。求证:∠A=∠B=∠C=∠D=90o 证明:∵四边形ABCD 是矩形 ∴AB ∥DC (平行四边形对边平行) ∴∠C=∠B=90o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 互补) 同理:∠D=90o 、∠A=90o 性质1: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知识拓展:让学生说出不同于老师的证法。(分组讨论) 5、下面我们来做一个游戏,请同学们关上你们的教材,观察教材的封面,用刻度尺测量书本的对角线。并回答屏幕上的问题。 教材的封面是什么图形? 派一名代表说出你们测量的数据?你能发现两条对角线间有什么特殊关系吗? 学生容易回答“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如何证明“矩形的对角线相等”这一命题呢?请同学们根据屏幕上给出的图形、写出已知、求证,并证明这个命题。 已知:如图,ABCD 是矩形,对角线AC 、BD 交于点O 。求证:AC=BD 证明:在矩形ABCD 中 ∠ABC=∠DCB=90o ,AB=DC ,BC=CB ∴?ABC ≌?DCB ∴AC=DB 性质2: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6、矩形的一条对角线把矩形分成两个直角三 角形,矩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又相等,由此,我们可以得到直角三角形的什么重要性质。请同学们讨论,并大胆的猜想。(对学生的回答稍作点拨) 如图,已知ABCD 是矩形,对角线AC 、BD 相交 于点O 。求证:OB=21 AC 证明:在矩形ABCD 中, AC=BD (矩形对角线相等) 又∵OA=OC=21 AC

八年级上期中考试--数学(解析版)

八年级(上)期中数学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且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答对的得3分,答错、不答或答案超过一个的一律得O分.) 1.下列“QQ表情”中属于轴对称图形的是() 2.如图,△ABC与△A′B′C′关于直线l对称,则∠B的度数为() A.30°B.50°C.90°D.100° 3.如图,DE∥AB,若∠ACD=55°,则∠A等于() A.35°B.55°C.65°D.125° 4.以下各组线段为边,能组成三角形的是() A.2cm,4cm,6cm B.8cm,6cm,4cm C.14cm,6cm,7cm D.2cm,3cm,6cm 5.在△ABC中,AB=AC,∠C=75°,则∠A的度数是() A.150°B.50°C.30°D.75° 6.如图,已知MB=ND,∠MBA=∠NDC,下列条件中不能判定△ABM≌△CDN的是() A.∠M=∠N B.AM∥CN C.AB=CD D.AM=CN

7.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与另一腰的夹角为60°,则顶角的度数为() A.30°B.30°或150°C.60°或150°D.60°或120° 8.三角形中,到三边距离相等的点是() A.三条高线的交点B.三条中线的交点 C.三条角平分线的交点D.三边垂直平分线的交点 9.如图,△ABC中,∠B=60°,AB=AC,BC=3,则△ABC的周长为() A.9 B.8 C.6 D.12 10.如图所示为打碎的一块三角形玻璃,现在要去玻璃店配一块完全一样的玻璃,最省事的方法是() A.带①去B.带②去C.带③去D.带①和②去 11.如图所示,在△ABC中,AC⊥BC,AE为∠BAC的平分线,DE⊥AB,AB=7cm,AC=3cm,则BD 等于() A.1cm B.2cm C.3cm D.4cm 12.平面内点A(﹣1,2)和点B(﹣1,﹣2)的对称轴是() A.x轴B.y轴C.直线y=4 D.直线x=﹣1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题2分,共12分.) 13.一辆汽车的牌照在路面旁水面的倒影为,则实际号码是. 14.若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26cm,一边为11cm,则腰长为. 15.如图,点P在∠AOB内,点M、N分别是点P关于OA、OB的对称点,若△PEF的周长为15,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矩形的性质与判定》教学设计

《矩形的性质和判定》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矩形的性质 教材分析: 本节是九年级的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已经具备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他们喜欢动手,喜欢思考一些有挑战性的问题,喜欢向别人展示自己的成果。部分学生对学习数学有较强的兴趣,具有一定的探究数学问题的能力和数学活动的经验,逻辑推理能力较强。但大部分学生要把解题的整个过程表述完整、清楚比较困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掌握矩形的的定义,理解矩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 (2)理解并掌握矩形的性质定理;会用矩形的性质定理进行推导证明; (3)会初步运用矩形的定义、性质来解决有关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索矩形的概念和性质的过程,发展学生合情推理的意识; (2)通过灵活运用矩形的性质解决有关问题,掌握几何思维方法,并渗透运动联系、从量变到质变的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观察、测量、猜想、归纳、推理的过程中,体验数学活动充满探索性和创造性,感受证明的必要性,培养严谨的推理能力,体会逻辑推理的思维价值。

(2) 通过小组合作展示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学习自信心。 (3)从矩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区别与联系中,体会特殊与一般的关系,渗透集合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矩形的性质。 【教学难点】 运用综合法证明矩形的性质。 课前准备:多媒体,平行四边形教具,矩形纸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活动内容:1、观察图形,都是一种特殊的平行四边形,说一说他们的特殊之处 2、探究矩形的定义 利用一个活动的平行四边形教具演示,使平行四边形的一个内角变化,让学生注意观察。在演示过程中让学生思考: (1)在运动过程中四边形还是平行四边形吗? (2)在运动过程中四边形不变的是什么? (3)在运动过程中四边形改变的是什么? 不变:对边仍保持相等,对边仍分别平行,所以仍然是平行四边形 变:角的大小 (4)角的大小改变过程中有特殊值吗?这时的平行四边形是什么图形。(矩形) 矩形的定义:有一个内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活动:1.复习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菱形的性质 2.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已有的知识出发,通过教具演示,让学生经历了矩形概念的探究过程,自然而然地形成矩形的概念。 二、分组讨论,探究新知

八年级数学下册菱形的性质练习题及解析

第十八章 平行四边形 18.2.2 菱 形 第1课时 菱形的性质 学习目标:1.了解菱形的概念及其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 2. 探索并证明菱形的性质定理; 3. 应用菱形的性质定理解决相关计算或证明问题. 重点:探索并证明菱形的性质定理. 难点:应用菱形的性质定理解决相关计算或证明问题. 一、知识回顾 1.平行四边形是什么?它有哪些性质? 2.矩形有哪些不同于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二、新知预习 1.我们知道矩形是由平行四边形角的变化得到,如果从边的角度,将平行四边形特殊化,内角大小保持不变仅改变边的长度让它有一组邻边相等,这个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叫什么呢? 2.自主学习: (1)菱形的定义:有一组邻边_________的平行四边形. (2)菱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_________是菱形. 三、自学自测 1.菱形是常见的图形,你能举出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吗? 2.菱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你能根据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说出菱形的3条性质吗? 四、我的疑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要点探究 探究点1:菱形的性质 活动1 如何利用折纸、剪切的方法,既快又准确地剪出一个菱形纸片?观看下面讲解: 第一步:从下往上对折纸片; 课堂探究 自主学习 教学备注 学生在课前完成自主学习部分 配套PPT 讲授 1.情景引入 (见幻灯片3-4) 2.探究点1新知讲授 (见幻灯片5-15)

第二步:从左往右对折纸片;第三步:画斜线,剪下直角三角形. 活动2 在自己剪出的菱形上画出两条折痕,折叠手中的图形(如图). 想一想 1.菱形是轴对称图形吗?如果是,指出它的对称轴. 2.根据上面折叠过程,猜想菱形的四边在数量上有什么关系?菱形的两对角线有什 么关系? 猜想1:菱形的四条边都__________. 猜想2:菱形的两条对角线互相_______,并且每一条对角线________一组对角. 证一证已知: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AB=AD,对角线AC与BD相交于点 求证:(1)AB = BC = CD =AD; (2)AC⊥BD;∠DAC=∠BAC,∠DCA=∠BCA,∠ADB=∠CDB,∠ABD=∠CBD. 证明:(1)∵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AB___CD,AD___BC. 又∵AB=AD, ∴AB___BC___CD___AD. (2)∵AB = AD, ∴△ABD是______三角形. 又∵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OB___OD. 在等腰三角形ABD中, ∵OB = OD, ∴AO___BD,AO平分∠BAD, 即AC___BD,∠DAC____∠BAC. 同理可证∠DCA___∠BCA,∠ADB___∠CDB,∠ABD___∠CBD. 要点归纳:菱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它除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所有性质外,还有平行四边 菱形的特殊性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1.对称性:是轴对称图形. 2.边:四条边都相等. 3.对角线:互相垂直,且每条对角线平 分一组对角. 1.角:对角相等. 2.边:对边平行且相等. 3.对角线:相互平分. 例1如图,在菱形ABCD中,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BD=12cm,AC=6cm,求菱 形的周长. 教学备注 2.探究点1新知 讲授 (见幻灯片 5-15)

初二数学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卷)

初二数学上学期期中考试试卷 (命题人:建兵 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 一. 选择题:(3分×6=18分) 1. 如图,天平右盘中的每个砝码的质量都是1g ,则物体A 的质量m(g)的取值围,在数轴上可表示为( ) 2. 下图是小孔成像原理的示意图,根据图中所标注的尺寸,这支蜡烛在暗盒中所成的像CD 的长是( ) (2题) (5题) A. 1/ 6cm B. 1/3cm C. 1/2cm D. 1cm 3. 下列命题为真命题的是( ) A. 若x

八年级下册数学菱形教案

八年级下册数学菱形教案 菱形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菱形的定义,知道菱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 3、经历探索菱形的性质和基本概念的过程,在操作、观察、分 析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思维意识,体会几何证明的基本方法.教学重点:菱形的定义及性质. 教学难点: 菱形的性质及其应用. 教学过程: 一、由平行四边形引入菱形1(1)(2)∠BAD=∠BCD,∠ABC=∠ADC; B(3)OA=OC,OB=OD. 2、菱形的引入 3、生活中的菱形举例: 门窗的窗格,美丽的中国结,伸缩的衣帽架等. 二、菱形的性质 1、问题引入: 从菱形的定义我们知道,菱形是平行四边形,所以它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所有性质.由于它的一组邻边相等,它是否具有平行四边形不 具有的特殊性质呢? 归纳:

菱形的性质1: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1)量一量:验证菱形的性质1 (2)小组合作,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发现菱形的对角线的特殊性质. (3)全班归纳: ①菱形是轴对称图形,它的对称轴是它的对角线所在的直线;②菱形的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 数学语言:∵ABCD是菱形 ∴AC⊥BD. ③菱形的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数学语言:(例)∵ABCD是菱形 ∴∠BAC=∠DAC.(4)证明菱形的性质 总结归纳:菱形的对角线把菱形分成了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而平行四边形通常只能被分成两对全等的三角形.三、菱形性质的应用举例 例:如图,菱形花坛ABCD边长为20m,∠ABC=60°,沿着菱形的对角线修建了两条小路AC、BD.求两条小路的长(结果保留小数点 课堂练习 1A.对角线互相平分B.对边平行C.对角相等D.对角线互相垂直 2、若菱形的边长等于一条对角线的长,则它的一组邻角的度数分别是. 3、已知菱形的两条对角线长分别是6、8,则其周长是,面积是. 4、菱形ABCD中,E、F分别是CB、CD上的点,CE=CF.求证: ∠AEF=∠AFE. 课堂小结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菱形一教学设计

18.2.2菱形(一)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经历菱形的性质的探究过程,掌握菱形的定义及性质.并能用菱形的性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经历菱形定义及性质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观察推理的意识,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进一步培养学生数学说理的习惯与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探究菱形性质的活动中, 培养学生多方位、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探究菱形性质及应用 难点:菱形的性质的归纳总结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提问: 1、什么是平行四边形?它有哪些性质? 2、什么是矩形?它有哪些性质? 菱形也是一种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它有怎样的性质呢? (二)、新知探究 活动1:操作感知、认识菱形

1、动手操作:拿出平行四边形木框(可活动的),如果内角大小保持不变,平移平行四边形的一条边改变边的长度,请仔细观察和思考,在这变化过程中,哪些关系没变?哪些关系变了?能得到一个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吗? 2、请学生展示,说出自己的发现,请学生们尝试定义菱形。 小结: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做菱形。(强调菱形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平行四边形;二是一组邻边相等) 3、你能举出生活中你看到的菱形吗? 学生回答。 设计思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

作印象较深刻,通过动态地展示引入菱形的定义,使学生们了解数学、亲近数学,愉快地步入数学世界。 活动2:菱形性质的探究 1、师生互动:将一个矩形的纸对折两次,沿图中虚线剪下,再打开,就得到一个菱形。 2 (1)、观察得到的菱形,它是轴对称图形吗?有几条对称轴?对称轴之间有什么位置关系? 小结:菱形是轴对称图形。 (2)、用你喜欢的方式探究图中有哪些线段或角相等?请结合探究猜想菱形的性质。 D CA B(3)、合作学习:交流(2)中提出的问题,进行概括归纳。 2、小结:菱形的性质: (1)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2)菱形的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设计思路、通过动手操作,经历探究对图形的对折,即对轴对称图形的再认识,感受动手实验的乐趣,培养猜想的意识,感受直观操作得出猜想的便捷性,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猜想等合情推理能力。3、辨析

八年级上期中考试数学试卷及答案

浙江省杭州地区2018-2019学年上学期期中考试八年级数学试卷 考生须知: 1.本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满分120分,时间90分钟. 2.必须在答题卷的对应答题位置答题. 3.答题前,应先在答题卷上填写班级、姓名、学号. 一、仔细选一选(本题有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下面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请把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答卷中相应的格子内.注意可以用多种不同的方法来选取正确答案. 1.下列图形中,不是.. 轴对称图形的是(▲) A . B . C . D . 2.下列句子是命题的是(▲) A .画∠AO B =45o B .小于直角的角是锐角吗? C .连结C D D .相等的角是对顶角 3.如果a >b ,那么下列不等式中正确的是(▲) A .3-a 3+>b B .2a b 2< C .bc ac > D .22+-<+-b a 4.已知△ABC≌△DEF,且AB =DE ,AB =2,AC =4,△DEF 的周长为偶数,则EF 的长为(▲) A .3 B .4 C .5 D .6 5.不等式3(x -2)≤x +4的非负整数解有(▲)个 A . 4 B .5 C .6 D .无数 6.下列命题中,正确的个数有(▲) ①有一个角为60o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②三边长为3,4,5的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 ③等腰三角形的两条边长为2,4,则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10或8; ④到线段两端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A . 4个 B . 3个 C . 2个 D .1个 7.现用甲、乙两种运输车将46吨抗旱物资运往灾区,甲种运输车载重5吨,乙种运输车载 重4吨,安排车辆不超过10辆,则甲种运输车至少应安排(▲) A .4辆 B .5辆 C .6辆 D .7辆 八年级数学试题卷(第1页,共4页) 8.如图,折叠长方形纸片ABCD 的一边AD ,使点D 落在BC 边的点F 处,已知AB =8cm ,BC =10cm ,则折 痕AE 的长为(▲) A .125cm B .75 cm C .12cm D .13 cm

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菱形知识点及同步练习

学科:数学 教学内容:菱形 学习目标 1.掌握菱形的概念. 2.理解菱形的性质及识别方法. 3.能利用菱形的性质及识别方法,解决一些问题. 学法指导 把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的性质及识别方法对照起来学习,了解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基础知识讲解 1.菱形的定义 四条边都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或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做菱形. 由菱形的定义可知,菱形是一种特殊的平行四边形,菱形的定义包含两个条件,①是平行四边形,②邻边相等,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2.菱形的性质 (1)它具有平行四边形的一切性质 (2)它除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外,还具有自己的特殊性质.①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②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而且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③菱形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是两条对角线所在的直线.④菱形的对角线分菱形为4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 3.菱形的识别方法 菱形的识别方法,除用定义来识别外,还有其它的识别方法,用定义来识别是最基本的识别方法. 其它的识别方法有①四条边都相等的四边形,也为菱形.②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也是菱形,运用这个识别方法必须符合两个条件,一是对角线互相垂直,二是平行四边形. 4.菱形的面积计算 由菱形的对角线把菱形分成4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可得出,菱形的面积=4×S Rt △. 设对角线长分别为a ,b .则菱形的面积=4×21×(22b a )=2 1ab ,即菱形的面积等于对角线乘积的一半. 5.菱形的性质及识别方法的作用 利用它们可以证明线段相等、垂直、平分、平行等关系.证明角相等,平分等关系,证明一个四边形为菱形和进行有关的计算. 重点难点 重点:菱形的性质,识别方法及其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 难点:运用菱形的性质及识别方法,灵活地解答一些问题. 易错误区分析 运用菱形的定义时易忽略,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中的平行四边形这个条件.

九年级数学上册矩形的性质与判定

*学校:慧方明朗市泉山明镇坝靓小学* *教师:如来风* *班级:飞龙1班* 作品编号:GLK520321119875425963854145698357 第一章特殊平行四边形 1.2矩形的性质与判定——应用 【知识盘点】 1.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_________. 2.如图1所示,在Rt△ABC中,∠ACB=90°,CD是边AB上的中线,若∠ADC=70°,则∠ACD=_______. (1) 3.四边形ABCD是矩形,若已知AB=8㎝,AC=10㎝,则AD= .矩形的周长= ,矩形的面积= . 4.已知矩形的两边长分别为8和6,则矩形的对角线长为 . 5.已知矩形的对角线长为3cm,一边长为2cm,则另一边长为 . 6.如图2所示,在矩形ABCD中,A C和BD是两条对角线,若AE⊥BD于E,∠DAE=2∠BAE,则∠FA C=________. (2) (3) (4) 【基础过关】 7.如图3所示,在四边形ABCD中,∠BDC=90°,AB⊥BC于B,E是BC?的中点,?连结AE,DE,则AE与DE的大小关系是() A.AE=DE B.AE>DE C.AE

使得C 点落在矩形ABCD 内部的E 处,FE 平分∠BFG ,则∠GFH 的度数a 满足( ) A .90°<α<180° B .α=90° C .0°<α<90° D .α随着折痕位置的变化而变化 ( 7) 【应用拓展】 10.如图8,矩形ABCD 的两条对角线相交于点O ,∠AOB=60°,AB=4㎝,求矩形对角线的长? 【综合提高】 (8) 11.如图9所示,在矩形ABC D 中,F 是BC 边上一点,AF 的延长线交DC 的延长线于G ,DE ⊥AG 于E ,且DE=DC ,请不添辅助线在图中找出一对全等三角形,并证明之. (9) 答案: 1.斜边的一半 2. 55° 3. 6cm 28cm 48cm 4. 10 5. 6. 30° 7.B 8.D 9.D 10. 解: ∵ 四边形ABCD 是矩形, ∴ OA=OB. ∵ ∠AOB=60°, ∴ △AOB 是等边三角形. ∴ OA=AB=4(㎝), ∴ 矩形的对角线长 AC=BD=2OA=8(㎝). 11.△ABF ≌△ADE ,证明过程(略) 5cm A D B C O

人教八年级下册数学_菱形的性质同步练习

18.2.2 菱形 漂市一中钱少锋 第1课时菱形的性质 一.选择题(共4小题) 1.(如图所示,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菱形MNPO的顶点P的坐标是(3,4),则顶点M、N的坐标分别是() A.M(5,0),N(8,4)B.M(4,0),N(8,4)C.M(5,0),N(7,4)D.M(4,0),N(7,4) 2.(菱形的周长为4,一个内角为60°,则较短的对角线长为()A.2 B.C.1 D. 3.菱形的周长为8cm,高为1cm,则该菱形两邻角度数比为()A.3:1 B.4:1 C.5:1 D.6:1 4.如图,菱形ABCD中,AB=15,∠ADC=120°,则B、D两点之间的距离为() A.15 B.C.7.5 D. 二.填空题(共15小题) 5.已知菱形的两条对角线长分别为2cm,3cm,则它的面积是_________ cm2.6.如图,菱形ABCD的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且AC=8,BD=6,过点O作OH 丄AB,垂足为H,则点0到边AB的距离OH= _________ . 7.如图,菱形ABCD的边长是2cm,E是AB的中点,且DE丄AB,则菱形ABCD 的面积为cm2.

6题图 7题图 8题图 9题图 8.如图,在菱形ABCD中,对角线AC与BD相交于点O,AB=13,AC=10,过点D 作DE∥AC交BC的延长线于点E,则△BDE的周长为_________ . 9.如图,已知菱形ABCD的一个内角∠BAD=80°,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点E在AB上且BE=BO,则∠BEO= _________ 度. 10.如图,一活动菱形衣架中,菱形的边长均为16cm,若墙上钉子间的距离 AB=BC=16cm,则∠1= _________ 度. 10题图 12题 13题图 14题图 11.已知菱形的一个内角为60°,一条对角线的长为,则另一条对角线的长为_________ . 12.如图所示,两个全等菱形的长为1米,一个微型机器人由A点开始按A﹣>B﹣>C﹣>D﹣>E﹣>F﹣>C﹣>G﹣>A的顺序沿菱形的边循环运动,行走2009米停下,则这个微型机器人停在_________ 点. 13.如图,P为菱形ABCD的对角线上一点,PE⊥AB于点E,PF⊥AD于点F,PF=3cm,则P点到AB的距离是_________ cm.

初二数学上册期中考试卷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在△ABC和△DEF中,AB=DE, ∠B=∠E,如果补充一个条件后不一定能使△ABC≌△DEF,则补充的条件是() A、BC=EF B、∠A=∠D C、AC=DF D、∠C=∠F 2.下面各组线段中,能组成三角形的是() A.1,2,3 B.1,2,4 C.3,4,5 D.4,4,8 3.下列图形中具有不稳定性的是() A、长方形 B、等腰三角形 C、直角三角形 D、锐角三角形 4. 在△ABC中,∠A=39°,∠B=41°,则∠C的度数为() A.70° B. 80° C.90° D. 100° 5. 如右图所示,AB∥CD,∠A=45°,∠C=29°,则∠E的度数为() A.22.5° B. 16° C.18° D.29° 6. 7、点P(1,-2)关于x轴的对称点是P1,P1关于y轴的对称点坐标是P2,则P2的坐标为() A、(1,-2) B、(-1,2) C、(-1,-2) D、(-2,-1) 7. 如图所示,∠A+∠B+∠C+∠D+∠E的结果为() A.90° B.1 80° C.360° D. 无法确定 8. 正多边形的一个内角等于144°,则该多边形是正()边形. A.8 B.9 C.10 D.11 9. 如图所示,BO,CO分别是∠ABC,∠ACB的两条角平分线,∠A=100°,则∠BOC的度数为(). A.80° B.90° C.120° D.140° 10. 如图,△ABC中,∠A=90°,AB=AC,BD平分∠ABC交AC于D,DE⊥BC于点E,且BC=6,则△DEC的周长是() (A)12 cm (B)10 cm (C)6cm (D)以上都不对 二、填空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11. 已知三角形两边长分别为4和9,则第三边的取值范围是. 12.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20cm,一边长为6cm,则底边长为______. 13.已知在△ABC中,∠A=40°,∠B-∠C=40°,则∠B=_____,∠C=______. 14. 如图,所示,在△ABC中,D在AC上,连结BD,且∠ABC=∠C=∠1,∠A=∠3,则∠A 的 度数为. 15. 把边长相同的正三角形和正方形组合镶嵌,若用2个正方形,则还需要____个正三角形才可以镶嵌. 16. 如果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为1260°,那么从这个多边形的一个顶点可以连_____?条对角线. 17. 如图,△ABC中,∠C=90°,AD平分∠BAC,AB=5,CD=2,则△ABD的面积是____________. 18. 已知△ABC的三边长a、b、c,化简│a+b-c│-│b-a-c│的结果是_________.

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 矩形的性质与判定(3) 教学设计

第一章特殊平行四边形 2.矩形的性质与判定(三) 一、学生起点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本学期也学习了一种特殊的平行四边形——菱形的性质和判定;本节前两课时,学生学习了矩形的性质与判定;本课时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矩形知识的综合应用。 在前面相关知识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经历了大量的证明活动,特别是平行四边形的相关证明推理,学生已经逐渐体会到了证明的必要性和证明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作用,同时,在前面的相关活动中,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归纳、概括及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大量的活动经验丰富了学生的数学思想,锻炼了学生的能力,使学生具备了在解题中合理运用方法的能力。 二、教学任务分析 课本基于目前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对本课内容提出了具体的学习任务:进一步发展推理论证能力,运用综合法证明矩形的性质和判定定理,进一步体会证明的必要性和作用,体会归纳等数学思想方法。 对于本节课的知识,教科书提出的学习任务,重点集中在了学生的能力培养上,因为本节课的知识,对学生来说从认知角度上缺乏挑战性,大部分学生都已经能够熟练运用矩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所以,在教学时,我们应该把目标上升一个层次,从关注学生是否能证明这些定理提高到关注学生如何找到解题思路,从关注学生是否能顺利证明提高到关注学生是否合理严密的使用数学语言严格证明,从关注学生合作解题提高到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独立完成证明的过程。能力培养不仅是本节课教学过程中的近期目标,更是为今后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打下基础的远景目标,能力的培养也必然带动学生情感态度目标的达成。同时,在教学中,还必须注意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任务,做到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有所收获。为此,本节课我们要达到的具体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 ①知识目标:能够运用综合法和严密的数学语言证明矩形的性质和判定定理以及其他相关结论;提高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②能力目标:经历探索、猜测、证明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推理论证能力,培养学生找到解题思路的能力,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证明的必要性以及计算与证明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独立完成证明的过程,让学生体会数学是严谨的科 学,增强学生对待科学的严谨治学态度,从而养成良好的习惯。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课堂的自主探究活动,让学生感受合作学习的成功,培养主动探求、勇于实践的精神,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激情,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教学过程

2012-201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数学试题

2012-201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 数学试题 ( 考试时间:120分钟 满分:150分) 一、选择题(共10题,每题3分)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无理数的相反数也是无理数 B 、无理数就是带根号的数 C 、平行四边形既是中心对称图形,又是轴对称图形 D 、无限小数都是无理数。 2、下列各数为无理数的是( ) A 、7256.0 B 、o π C 、4 64 D 、17 3、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a 、b 、c ,且它们满足ab c b a 2)(22=-+,则该三 角形的形状为( ) A 、锐角三角形 B 、直角三角形 C 、钝角三角形 D 、无法确定 4、平行四边形ABCD 中,AD CD BC AB :::可以是( ) A 、5:4:3:2 B 、3:3:2:2 C 、3:2:3:2 D 、2:3:3:2 5、下列各组线段中⑴22n m -、mn 2、22n m +),(n m n m >为正整数,且;⑵15,12,9; ⑶25,24,7;⑷2225,4,3;⑸31、41、5 1;其中可以构成直角三角形的有( )组。 A 、2 B 、3 C 、4 D 、5 6、下列图案中,是中心对称图形的是( ) 7、以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为边长分别向外作正方形,已知其中两个正方形的面积分别为20和16,则第三个正方形的边长为( ) A 、52 B 、4或6 C 、52或4 D 、2或6 8、小明用如图所示的胶滚沿从左到右的方向将图案滚涂到墙上。 下列给出的四个图案中,符合图示胶滚涂出的图案的是( )

9、下列说法中正确是 A、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菱形 B、对角线互相平分且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C、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是菱形 D 、对角线相等垂直且平分的四边形是正方形 10、矩形纸片ABCD 的边长4=AB ,2=AD 。 将矩形纸片沿EF 折叠,使点A 与点C 重合,折 叠后在其一面着色(如图所示),则着色部分的部 分面积为 A 、8 B 、211 C 、2 5 D 、4 二、填空题:(共10题,每题3分) 11、81 16的算术平方根为 ,平方根为 ; 12、平方根等于本身的数 ;立方根等于本身的数 ; 13、化简:=3 4 ;=364 ;=-8 ; 14、在四边形ABCD 中,4:3:3:2:::=∠∠∠∠D C B A ,则=∠D ; 15、比较大小: ; 16、若一个多边形的外角和比它的内角和少01080,则这个多边形为 边形; 17、在ABC ?中,10=AB ,17=AC ,BC 边上的高为8,则=BC 18、一个四边形的边长依次为a 、b 、c 、d ,且bd ac d c b a 222222+=+++,则这个 四边形为 ; 19、如图,在直角梯形ABCD 中,AD ∥BC ,AB ⊥BC , AD = 2,AB = 3,BC = 4,则CD 的长是 20、在平行四边形ABCD 中, B ∠的平分线将CD 分成cm 4 和cm 2两部分, 则平行四边形ABCD 的周长为 。

【人教版】八年级上期中考试数学试卷及答案

房县2015-2016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 八年级数学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五道大题25道题38小题,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考生在答题前,先将学校、班级、考号和姓名填在试卷密封线内的矩形框内。 题号一二 三四五 总分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得分 一.选择题(每一道小题都给出代号为A、B、C、D的四个选项,其中有且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把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的代号直接填在答题框内相应题号下的方框中,不填、填错或一个方框内填写的代号超过一个,一律得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本大题满分3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D D C C C D B C C 1.4的算术平方根是 A.2±B.2C.2 ±D.2 2.下列美丽图案,是轴对称图形的个数是 A.1个B.2个C.3个D.4个 3.下面各组线段中,能组成三角形的是() A.5,11,6 B.8,8,16 C.10,5,4 D.6,9,14 4.根据下列已知条件,能唯一画出△ABC的是 A.AB=3,BC=4,AC=8 B.AB=4,BC=3,∠A=30° C.∠A=60°,∠B=45°,AB=4 D.∠C=90°,AB=6 5.等腰三角形的一个角是80°,则它的底角是 A. 50° B. 80° C. 50°或80° D. 20°或80° 6.和点P(2,5-)关于x轴对称的点是() A(-2,5-)B(2,5-)C(2,5)D(-2,5) 7.如图,三条直线表示三条相互交叉的公路,现要建一个货物中转站,要求 它到三条公路的距离相等,则可供选择的地址有( ) A. 一处 B. 两处 C. 三处 D. 四处 8.如图:DE是?ABC中AC边的垂直平分线,若BC=8厘米,AB=10厘米,则?EBC 的周长为()厘米 A.16 B.18 C.26 D.28 9.如图,C是线段BD上一点,分别以BC、CD为边在BD同侧作等边△ABC 和等边△CDE,AD交CE于F,BE交AC于G,则图中的全等三角形对数有 A.1对B.2对C.3对D.4对 10.如图, 已知△ABC中, AB=AC, ∠BAC=90°, 直角∠EPF的顶点P是BC中 点, 两边PE、PF分别交AB、AC于点E、F, 给出以下四个结论: ①AE=CF; ②△ EPF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③2S四边形AEPF= S△ABC; ④BE+CF=EF. 当∠EPF在△ABC 内绕顶点P旋转时(点E与A、B重合). 上述结论中始终正确的有()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二.填空题(将每小题的最后正确答案填在题中的横线上。共6小题,每小题3分,本大题满 分18分) 11.如图,A,B,C,D,E,F是平面上的6个点,则∠A+∠B+∠C+∠D+∠E+∠F的度 数是360° 12.如图:∠ABC=∠DEF,AB=DE,要证明△ABC≌△DEF,需要添加一个条件为BC=EF (或BE=CF 或AC平行DF等) (只添加一个条件即可); 13.已知在△ABC中,DE垂直平分AC,与AC边交于点E,与BC边交于点D, ∠C=15°,∠BAD=60°,则△ABC是___直角三角形 第7题图 C E B D A 第11题图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矩形及其性质【新版】

矩形及其性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矩形的有关概念,理解并掌握矩形的有关性质. 过程与方法: 经过探索矩形的概念和性质的过程,发展学生合情推理意识;掌握几何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严谨的推理能力,以及自主合作精神;体会逻辑推理的思维价值. 重难点、关键 重点:掌握矩形的性质,并学会应用. 难点:理解矩形的特殊性. 关键:把握平行四边形的演变过程,迁移到矩形概念与性质上来,明确矩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投影仪,收集有关矩形的图片,制作教具. 学生准备:复习平行四边形性质,预习矩形这节内容. 学法解析 1.认知起点:已经学习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菱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的基础上学习本节课内容. 2.知识线索:情境与操作→平行四边形→矩形→矩形性质. 3.学习方式:观察、操作、感知其演变,以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突破难点.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形象感知 【显示投影片】 教师活动:将收集来的有关长方形图片,播放出来,让学生进行感性认识,然后定义出矩形的概念. 矩形定义: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矩形.(也就是小学学习过的长方形). 教师活动:介绍完矩形概念后,为了加深理解,也为了继续研究矩形的性质,拿出教具.同学生一起探究下面问题: 问题1:改变平行四边形活动框架,将框架夹角∠α变为90°,?平行四边形成为一个矩形,这说明平行四边形与矩形具有怎样的从属关系?(教师提问)学生活动:观察教师的教具,研究其变化情况,可以发现:矩形是平行四边形的特例,属于平行四边形,因此它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所有性质. 问题2:既然它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所有性质,?那么矩形是否具有它独特的性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