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媒体上的日本和中日关系

中国媒体上的日本和中日关系
中国媒体上的日本和中日关系

中国媒体上的日本和中日关系

------冷战结束前后《人民日报》日本报道分析

新闻媒体在政治生活和国际关系中具有独特的作用。我们对于世界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借助新闻媒体,国际事务尤其如此,因为很多东西不是普通人所能亲历的。人们生活的“世界”,除了自己所在地之外,相当一大部分都在报纸上、广播电视里、互联网中。新闻报道不仅具有信息功能,还具有舆论功能。新闻舆论态度鲜明或潜移默化地影响社会舆论,所以媒体的国际报道又影响受众心目中他国的形象。同时,媒体也反映所在国公众的情绪。此外,新闻报道往往产生“设定议程“的作用------新闻话题很快成为公众舆论乃至政府决策者关注的重点。最后,经验表明,媒体既能够对决策的过程施加压力,也常常被官员们用来试探风向、释放烟幕、诱导舆论。总之,新闻媒体是信息的提供者、舆论的制造者、议程的设定者和政策的参与者。虽然受到政治体制、新闻观念、文化背景的影响,各国媒体的运作存在差异,但上述功能都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的方式得以表现。

本文试图对《人民日报》的日本报道进行分析。《人民日报》是中国共产党的机关报,是“党和政府的喉舌”,是中国政治新闻报道最严肃、最具有权威性和代表性的报纸,并且对其它媒体具有引导作用。本文假设,在中国的政治和新闻体制下,媒体国际报道的取向从整体上和《人民日报》具有一致性。这是本文选取《人民日报》的理由。作者在此将选取《人民日报》2001年1-6月的有关报道作为分析对象,这些报道可以被认为反映了本世纪初中国对日本的关注点和态度。为了更好的实现这一目的,本文会对比同时期《人民日报》对其它两个与中国有着重要关系的国家---美国和俄罗斯---的报道,还会对比1996年、1991年、1986年同期《人民日报》的日本报道,希望以此找出横向和纵向的异同。1996、1991和1986年分别是以5年为间隔期确定的;1996年可以代表90年代中期,1991年可以代表冷战刚刚结束的年代,1986年则可以代表80年代中期;而且它们避开了特殊的年份(即中日战争爆发和结束的重大纪念年份)。本文的资料全部来源于《人民日报索引》和《人民日报缩印本》。

《人民日报》的国际报道按照其索引中的分类,可以包括两个方面:一类是中国外交/对外关系中,有中国-日本、中国-美国、中国-俄罗斯等,主要报道中国与这些国家的关系;另一类是国别与地区,主要报道这些国家的政治、经济、

社会、文化、外交等各方面,并发表评论、感想等。本文的统计就是按照这些分类进行的。由于新闻报道具有较大的事件引导性,所以本文的分析最能适用于报道所产生的时段,尽管它们对于其他时段的报道可能也具有启发意义。

横向分析:2001年1-6月关于日本的报道

2001年1-6月,《人民日报》共发表有关中日关系的新闻65条,差不多平均每3天有1条。对比《人民日报》对中美关系和中俄关系的报道,可以发现,对中日关系的报道在数量上远远少于对中美关系的报道(65:241),后者平均每天有1.3条,是中日关系的约4倍,这在很大程度上受到4月中美军机相撞这一突发事件的影响。不过即使排除有关这一事件的约140篇报道,关于中美关系的报道仍明显多于中日关系(约65:100)---美国一直被作为中国对外关系中的“重中之重”,这在《人民日报》的报道中得到了体现。而对中日关系的报道也明显多于对中俄关系的报道(65:29 1),即便中俄关系当时气氛良好且相对稳定。这反映出,在中国的对外关系中,与日本的相互作用也无法忽视。这种情况在国别报道中也得到体现,关于日本的报道有217条,关于美国的报道有294条,关于俄罗斯的报道有90条。新闻报道从一个侧面说明,日本仍然是和中国交往最为密切和最受关注的国家之一。

表一:2001年1-6月《人民日报》有关日本、美国、俄罗斯的报道

从内容上看,《人民日报》在中外关系中对中日关系具有明显正面 2 意义(经济援助、中日合作)的消息5条,占8%;对中日关系有明显负面影响(李登辉访日、历史问题、〈台湾论〉、日航侵权)的消息26条,占40%;中性消息

1

包括了6月上海合作组织会议的11条与俄罗斯有关的报道。 2 “正面”与”负面”是依据本文作者阅读后的主观感受定义的。

8%

52%

(会见等)34条,占52%。

应该说,负面报道的数量和涉及的议题明显超出了正面报道,前者是后者的5倍。中日关系目前的状态由此可见一斑。有关中美关系的报道负面性质的约109条,占45%,具有正面效果的约7条,占3%,其它125条,约占52%。在中日关系和中美关系的报道中负面的比例相仿佛,这是否从一个侧面说明这两对双边关系在二十一世纪初都处于类似困难的境地呢?相比之下,关于中俄关系的报道19条消息具有正面意义,10条消息属中性,没有负面报道。上述数字表明,中美关系和中日关系对中国来说非常重要,但处于不稳定和困难的时期,而中俄关系虽然可能在深度和广度上不如中美、中日关系,但目前正处于较稳定的时期。《人民日报》的报道反映了这个事实,同时也把它转达给了中国读者。

国别报道对于描绘一个国家的形象具有重要作用,而国别报道往往和报道对象国与报道国的关系相联系。两国关系较好时,人们可以期待在媒体中出现较多正面的关于对方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外交等的报道;反之,类似的期望常常是不切实际的。中国最近几年对美国媒体的指责就反映了这种失望。

现在我们看《人民日报》对日本的国别报道。

2001年上半年,除中日关系以外,《人民日报》关于日本的报道共217篇。笔者大致按照政治、经济、社会(犯罪、灾难、老龄化等)、文化(广义,包括文、教、医、科、旅等)、外交/军事和评论将其分为6类。其具体构成是,日本政治36篇,日本经济42篇,日本社会10篇,日本文化10篇,日本外交/军事104篇,评论15篇。这说明,现时期中国媒体日本报道关注的重点是外交、经济和政治,特别是日本外交。进一步看,在总共140篇有关日本政治—外交/军事的报道中,有86篇是关于历史教科书问题和参拜靖国神社问题的,占其中的61%。《人民日报》的15篇针对日本的评论性文字也有14篇是和这两个问题有关的。两者(报道和评论)共计100篇。从2月份起,《人民日报》上平均每月有20篇报道是关于日本的历史问题的。在二十一世纪初的中国,日本的形象笼罩在历史阴影中。

表三:2001年《人民日报》国别报道中的日本、美国和俄罗斯

事实上,关于日本国内政治的报道(36)占整个日本国别报道(217)的17%,已经比同期美国或者俄罗斯报道中美国政治或俄罗斯政治所占的比例(均为11%)高出6个百分点。如果再考虑到关于日本外交的报道中涉及的问题实际上是中、韩等国对日本国内政治的反应,我们可以说,中国高度关注日本国内政治走向这一点已经较充分地反映在媒体上。相比之下,中国关于日本经济的报道占日本报道的19%,关于美国经济和俄罗斯经济的报道分别占24%。现在,中国媒体似乎更关注日本的政治走向而不是其经济困局。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在笔者粗略的统计中,关于日本的评论性文字和关于美国的一样多。这些评论反映了中国国内目前存在的批评舆论和不满情绪,例如“历史岂容篡改”,“切莫借尸还魂”等。

纵向分析:与1996、1991、1986年的对比

除上述横向比较出来的特点以外,我们还可以以5年为间隔期,对比分析《人民日报》上有关日本的报道在纵向上发生了什么变化。

表四:1986/1991/1996/2001年1-6月《人民日报》关于日本的报道

从表四中可以看出,80年代中和90年代初,中国媒体对中日关系的报道较多,数量相仿。然而自90年代中期以来,有关中日关系的报道出现了明显的下降。1996年与1991年相比(103:255),下降了近60%,而2001年关于中日关系的报道比1996年(65:103)又下降了约37%。2001年《人民日报》关于中日关系的报道只相当于十年前的1/4(65:255)了。如果关于国家领导人接见来自某一国家的访问者的报道可以作为衡量两国关系好坏的一个参照的话,进一步的分析表明,1991年1-6月,《人民日报》发表了123次中日领导人会见对方来访者的消息,而2001年同期,类似的报道只有29次,只相当于十年前的24%。我们再以中日关系中的负面报道为例,2001年,关于中日关系的负面报道有26条,占40%;而1991年,对于中日关系具有负面影响的报道充其量只有2-3条,占约1%。123:29和1%:40%,媒体报道的变化是对中日关系趋于冷谈的真实写照。在数字面前,所有关心中日关系的人不得不认真思考。

然而,另一方面,就象我们从表四中很容易发现的,从9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媒体关于日本政治的报道和以前相比有了明显的增加。1996和2001年的报

道相当于1991和1986年同期的约4倍。对日本外交的关注2001年上半年出现了大幅跳跃,从45条猛增至104条。这也证实了我们在横向对比中得出的结论。联系关于中日关系的报道,我们产生这样的印象,即在中日关系趋于冷淡的同时,中国正忧虑地关注日本的政治外交向何处去。这种担忧反映在《人民日报》上,结果关于日本的评论(实际上是批评)也增加了,1986年评论为零,1996年评论为5,2001年评论为15。担心、失望、迷惑、愤怒似乎难以抑制,以致于开始较频繁地出现在中国第一大报上。一般来讲,中国媒体在国际报道中常常转载《人民日报》或新华社的消息和评论。所以,有理由相信,这样的状况对整个中国媒体具有普遍性。中日关系处于不利的舆论环境中。

我们再从图表五中,纵向比较一下关于中日、中美和中苏/俄关系的报道。

我们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从数量上来讲,虽然中日关系和中美关系在90年代以来均面临很多问题,处于不稳定的状态,但关于中日交往的报道处于下降的趋势,而关于中美交往的报道呈现上升的趋势,我们是不是可以再次说,中国对中日关系的重视程度不如中美关系在此得到了体现。对中苏/俄关系的报道实际上应表现为较平稳的曲线,因为1991年的168篇报道中有121篇是关于江泽民访苏这一事件的。2001年对处于稳定期的中俄关系的报道则基本相当于1986年处于恢复试探时期的中苏关系的报道。

内容分析:关于历史教科书问题的案例

我们已经提到,2001年上半年,围绕日本修改历史教科书事件的报道占据了显要的部分。教科书问题与参拜靖国神社等与历史有关的问题一起,是多年以来影响中日关系发展的负面因素。《人民日报》的报道说:“日本中学教科书的问题,从一个方面说,属于日本教育行政事务,然而从另一方面说,历史教科书的记述涉及国际公约,尤其是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诸多历史事实,既涉及到《波茨坦宣言》等国际条约,又关系到历史上日本军国主义推行侵略战争的受害国及其国民,它的记述明显地与国际社会关系密切,

理所当然地受到国际社会的0

50

100

150

200

250

300

1986199119962001

关注。它的记述是否"客观公正",既关系到日本的国际形象,也会影响日本与这些国家之间的关系。”3《人民日报》的文字表明了中国如何理解在此问题上国内

事务和国际问题的关系。

2001年上半年发生的日本修改---审定历史教科书事件,是由前一年"新历史教科书编撰会"通过扶桑社向文部省提交修改后的历史教科书样书引发的。2001年3月,文部省要求对此样书中明显与历史事实不符的记述进行修改。但是该会只进行了一些非实质性的修改,没有改变书中歪曲历史、美化侵略的内容。4月3日,文部科学省宣布包括"新历史教科书编撰会"版本在内的8家初中历史教科书审定合格。此事立刻引起中韩等国的强烈反应。

2001年2月-6月,《人民日报》给予足够的关注,共发表了与日本历史教科书有关的报道84篇。其中17篇有关于日本政府、政党、团体等对此事件的反应,20篇有关于中国政府和各界对此事的反应,27篇有关于韩国和朝鲜对此事的反应,12篇评论,其它8篇。下面我们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报道内容进行分析。

首先,《人民日报》的报道给读者留下的印象之一是,在政坛动荡、经济低迷的现实情况下,日本右翼势力的影响在上升,教科书问题是一个具体表现。4月6日的一篇文章说:日本国内至今仍存在着一股极力否认和美化侵略历史的右

翼势力,其活动十分嚣张··日本右翼势力虽然人数不多,但能量很大,这些人一有机会就跳出来表演。近年来,他们借日本经济长期低迷、民众情绪不振的社会背景,打出反对"民族自虐"、恢复民族自尊的旗号,煽动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4在另一篇文章中,作者说:90年代初以来,日本经济长期低迷不振,增长速度急剧下落,挫折与失落感并存,与80年代形成强烈反差。日本政坛丑闻不断,政党不断分化组合,国民厌倦现行体制,求变心态明显,社会迷惘动荡,呼唤强人上台之声日烈。这种失衡的心态极易滋生民族主义情绪,易为右翼利用。这一社会背景,可以视为日本右翼势力为何较前膨胀,活动较前猖獗的一种注脚。5很

显然,这里,报纸认为日本右翼迎合民众情绪,正获得值得警惕的活动空间,这是导致教科书出台的重要原因。但另一方面,《人民日报》11篇报道日本在野政党和民间团体反应的消息,几乎全部是表明反对这本教科书的态度的。尽管从批驳教科书的角度可以理解这样的做法,这样的报道却可能导致对日本政治发展方

3高明彦:“谎言无法掩盖历史事实”,《人民日报》国际周刊,2001年4月6日,第7版。

4人民日报评论员:“不许歪曲历史美化侵略”,《人民日报》2001年4月6日,第2版

5孙东民:“历史阴影下的日本右翼心态”,《人民日报》国际副刊,2001年4月6日,第7版

向相互矛盾的理解,似乎有需要解释的地方。

读者从《人民日报》得到的第二个印象是,日本政府对教科书事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人民日报》的数篇文章和评论,以及政府发言人透过媒体转达的信息,都批评日本政府没有真正按照1982年提出的“近邻诸国条款”审定教科书,

也违背了1995年的“村山谈话”精神。报纸认为:日本政府最终未能信守上述承诺,公然让这本严重歪曲历史的教科书合法化,至今未采取切实措施予以纠正。日本政府当局这种对历史极不负责任的做法,只会助长一小撮右翼势力的嚣张气焰。这里,读者发现,中国不仅对日本右翼势力的发展忧心忡忡,对日本政府也

失去了信任。

第三,《人民日报》用大量的篇幅对韩国和朝鲜的反应给予报道。有趣的是,关于朝/韩反应的报道在数量上甚至超出了关于中国反应的报道。韩国的抗议示威、谴责集会、签名运动、抵制日货、议员绝食、官员讲话等各种各样的活动,都出现在中国报纸上。这恐怕并非偶然。我们知道,《人民日报》并非商业媒体,其报道的选择首先考虑“社会效益”。对韩国/朝鲜活动的报道一方面可以造成日本修改教科书的做法在国际上不得人心、十分孤立的印象,另一方面,又可以产生与韩国的反应相比,中国仍属克制的效果。

结语

总之,《人民日报》对于历史教科书事件的报道,表明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中国舆论对于中日间的历史问题依然是十分敏感的,报道所占的比例本身就证明了这一点。媒体的报道体现了中国政府和民众对日本政治右倾化的可能深切关注,对日本政府也缺乏信任。随着中日关系长期陷入冷淡气氛,日本在中国媒体上的形象呈现负面性。如果象本文开头指出的,媒体具有提供信息、引导舆论、设定议程和影响决策的作用,那么我们从《人民日报》的报道中就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读者得到的关于日本的负面信息大大超过以往,报纸的舆论对日本持批评态度,历史问题等在两国间有争议的议题(还包括台湾问题、贸易摩擦、日航和三菱公司的服务等)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对日政策处于不利的舆论环境中。

《人民日报》的报道是中日两国关系的缩影,同时也折射出中日关系和中国对日政策中的困境。一方面,日本是中国的重要邻国,与日本的关系是中国对外关系中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中日关系的持续冷淡和进一步恶化不符合两国的利益;另一方面,从媒体的报道中也可以发现,两国目前都被国内的政治经济问题困扰,并且关注与美国的关系,中日关系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中国的对日政策,需要照顾国民感情,或者取得相对的外交心理优势,因而不能放弃历史问题;可是,历史问题被过分渲染,又可能形成束缚对外政策的舆论环境,两国关系无法

前进。

中日关系的稳定和发展,需要一个客观、理性的舆论环境。但这样的舆论环境,并不会自动到来,它一定是两国政治领导人、专家学者、传媒与公众共同努力的结果。其中,政治领袖的魄力和学者的远见是至关重要的。70年代-80年代中日关系的突破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外在因素的影响,是“尼克松冲击”的结果。现在,中日两国则更应该依靠自身的努力,创造中日关系的新思维,打破目前的困境。

中日关系专题复习教案

中日关系专题复习

课型:复习课 课时:一课时 设计理念:1、以史为鉴,爱我中华,振兴中华。 2、历史问题,现实思考。现实问题,历史思考 三维目标:1、复习了解中日两国在近现代史上发生的重大史实。 2、了解并分析中日关系历史发展与现状 3、不忘历史,正视现实,关心时政,居安思危,振兴中华。 教法:问题教学,启发指导,课件激趣,训练提高 学法:史论结合,政史综合,归纳总结,讨论拓展 双边活动设计 导入: 问题提出:中日两国在近代的关系怎样? 学生回答:(近代中日关系以日本侵华为主要特征) 教师指导:中日关系的阶段特征(按课件分时期进行复习学习) 1明治维新----中日甲午战争(19世纪6、70年代-------19世纪末)成为侵华主凶、大大加深半殖民地程度 师生重点学习:中日甲午战争 1)提问并分析其发生背景: 2)提问结果并分析败因: 3)问:其影响如何? 2中日甲午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19世纪末-----20世纪20年代)与美国争夺,逐渐形成独霸中国的局面 问:这一时期日本对中国侵略活动有哪些? 1)1900年参加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向北洋军阀政府提出《二十一条》想灭亡中国。 3)同国民政府签订了《九国公约》。(结合世界史相关日美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争霸内容) 3 九一八事变----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1931---1945)从局部侵华到全面灭亡中国的侵略。阴谋破产。 重点学习:日本局部到全面侵华战争 1)提问:日本侵华的事件、暴行及残暴统治? 2)提问:国共两党不同的抗战路线及态度? 3)分析背景、胜因及评价 4 二战后-----中日建交(1945---1972)追随美国,呈敌对状态,但民间往来不断 结合世界史相关内容学习 5 中日建交-----至今 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签订中日两国邦交正常化协定,两国建立外交关系。友好交往是主流,但对待历史问题和边界问题摩擦不断。 小结:日本侵华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见课件归纳总结)(学生举例教师提导补充完成) (1)发动参加对华战争 ?1874年日本在美国的支持下侵略台湾; ?1894-1895年发动中日甲午战争;

当前中日关系现状及未来发展思考

中日关系是今天国际关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亚洲和世界拥有重大影响的中日两国发展长期稳定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不仅符合两国的根本利益,也是维护亚洲和世界的和平、稳定与繁荣的重要因素。但是遗憾的是,2001年中日关系中再次发生了历史教科书问题、参拜靖国神社问题、李登辉访日问题等严重损坏中日关系政治基础的事件。同时,在经贸领域也发生了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最为严重的贸易摩擦;在安全合作方面双方互不信任,彼此警惕。那么今后中日关系的发展趋势将会如何呢? 早在新中国成立以前,毛泽东就指出,“要把帝国主义政府和这些国家的人民区别开来”。新中国成立之后,周恩来也明确地表示,“中日两国人民永远地友好下去,这是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这是共同的,没有冲突”,“中日两国关系,从根本上说必须建立在两国人民友好的基础上”。在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又指出:“中日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的口号,代表了我们大家的理想。应该说,这个口号三十多年前就提出来了,不是今天提出来的,更不是某一个人提出来的,是中日双方提出来的。”[1](P.231) 2000年5月20日江泽民主席在会见日本“2000中日文化观光交流大会使节团”主要成员时发表了重要讲话,指出:“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下,增进两国人民的相互理解,推动两国友好合作不断发展,不仅符合两国人民及子孙后代的根本利益,也有利于地区和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中日友好归根结底是两国人民的友好。”[2](P.3)显然,江泽民关于中日友好的论述,同党和国家的第一代、第二代领导人关于中日友好的论述和见解是一脉相承的,也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第一代、第二代领导人关于中日友好的指导思想所作出的新发展。其中,特别是“中日友好归根结底是两国人民的友好”这句话告诉我们,不管中日两国关系中出现什么样的变化、曲折和风波,甚至一时影响到两国人民之间的情绪,中日两国人民要求“世世代代友好下去”的殷切愿望和发展趋势绝不会出现根本的改变;只要抓住了“两国人民的友好”这个根本,就可以相信任何企图破坏中日友好的力量,最终是不会得逞的。 ( 良好的中日关系对中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日本起着很大作用,既是重要的贸易伙伴,又是引进资金技术的重要来源。同时要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和稳定周边,也必须搞好中日关系。因此,中国早就把发展同日本的友好合作关系定为基本国策,并一直坚持力行。而在新的历史时期,日本在谋求政治大国的过程中同样需要一个良好的中日关系。首先在外交上,日本需要借助中国。在对美外交中要借助中国的影响。每当日美关系紧张时,日本只要加强对华关系,日美关系便缓解,日中关系是日本对付美国压力的一张“王牌”。在谋求大国地位方面,日本将中国视为其推行联合国外交的关键因素。日本联合国外交的重点放在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上,如果得不到中国的理解和支持,将难以如愿。日本的亚洲外交也需要借用中国的支柱作用,日本无论是在朝鲜半岛还是在东南亚问题上要发挥作用,没有中国的支持与合作都将是困难的。其次,发展与中国的经济关系是日本发展战略的需要。中日经济在亚洲占有重要的位置。中日两国GDP之和占亚洲GDP总和的3/4。21世纪合作的焦点是经济安全,在维护亚洲的稳定与繁荣上中日两国有共同的战略利益。同时,日本也需要中国的巨大市场和某些资源。再次,在建立国际新秩序中,日本同样需借助日中关系。目前,美国谋求单极世界,日本虽怕触怒美国不敢明确支持多极世界,但面对中俄

中国近现代史 中日关系的历史回顾与展望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课 程 论 文 学号: 2015年11月25日中日关系的历史回顾与展望 一、中日关系的历史回顾 中国和日本都地处亚洲东部;中国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贡献巨大,是世界四大文明发源地之一。日本为中国之东邻,隔海相望,有史以来,日本即以吸取中华文化作为自己生长的活力,从而使自己不断向前发展。因而中日两国的交往关系,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汉代中日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事件开始,距今已有2000多年。 在中日关系史上,既有2000多年的中日两国相互借鉴、共同进步的友好交往史,也有70年的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使中国人民遭受深重灾难,也使日本人民付出沉重代价的不幸历史。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日关系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1949年新中国成立,1952年日本独立,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成为两国正式开始平等交往的新起点。 从历史的角度看,中日关系在不同历史阶段分别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并蕴含着两国关系错综复杂的根源和两国关系巨大发展潜力的源泉漫长的中日关系史从古代至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可以划分为3个历史时期:一

是在2000多年中占主流地位的中日友好交往和文化交流时期;二是近代日本侵华70年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时期;三是20世纪50年代至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前的和平行来时期。 (一)古代中日间的友好交往和文化交流 古代的中国文明不仅仅是东亚的文明中心,在近代西方文明兴起之前,也是世界上最先进且具有影响力的文明。作为近邻,日本曾经不断接受中国文明的洗礼。很早以前就有徐福东渡的古老传说,据考古发现,远在旧石器、新石器时代中日两国已有交往的关系,这都说明中日两国人民交往历史的悠久。 在约2000年间,日本需将学习中国的政治与文化列为国家事业。尤其隋、唐时代。中日往来比较频繁,日本不断向中国派“遗隋使”“迢唐使”、学问僧等到中国学习,从中国吸收、引进了大量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甚至中国在政治、经济方面的一些制度、规章,亦被日本照搬、借用或参考、借鉴。此后,宋、明时代,中日两国的通商往来也比较频繁。在这一历史时期,中日两国互相借鉴,共同进步,截至现代西方文明进军亚洲前,日本一方面从属于中国的文明圈,另一方面,又作为岛国保持相对的独立性。 (二)近代时期日本的侵华战争和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发生在中国的鸦片战争和日本的明治维新,标志着两国的历史进入以发展资本主义为内容的近代史时期。近代发端,中日两国有着几乎相同的命运。但是由于西方帝国主义侵略重点不同,由于中日两国的当政者面对西方侵略的措施有异,两国的发展道路却截然相反,中日两国的关系也相应发生了巨大变化。 (1)明治维新后日本逐步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开始对中国进行侵略。 (2)甲午战争后日本成为列强的重要成员之一,妄图灭亡并独吞中国。 (3)抗战胜利后中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闰,中日关系掀开了新的一页。 (三)20世纪50年代至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前的和平往来 战后世界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并逐渐进入和平与发展的新时代。日本被美国单独占领后,进行了历史性的民主改革,特别是制定了和平宪法,保证了日本的和平发展。中国的变化亦翻天覆地,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49年宣

浅谈中日关系论文

浅谈中日关系 摘要:当今中日关系已成为中国对外关系中不可忽略的一部分,日本邻邦的地理位置,和他在国际舞台上表现出来的政治、经济等领域的强势态度,对中国产生的影响已经毋庸置疑。中日关系集中体现和浓缩了国家关系的复杂性,它既是邻国关系,又是大国关系;既是“东西”关系,又是“南北”关系;既有历史上和平与对立的双重关系,又有现实中依存和竞争的双重关系。但无论是哪一种关系,在当今世界政治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如何看待并处理好中日关系,已成为每一位中国人心目中的共同疑问…… 关键词:中日;关系;和谐;战略 现阶段,中日关系正处于历史上的关键时期,正确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不仅是两国政治家,而且是两国人民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从战略角度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是唯一正确的选择。从战略角度看待和处理问题,主要就是从历史、全局、未来角度思考问题和处理问题。从这几个方面看待和处理好了中日问题,便会使得我国人民在看待和处理当前我国与日本关系的发展局势方面,有更为清醒和明晰的认识,从而,在与自身相联系的国家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的长远发展做出更加理智的选择。 一、要善于从历史角度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中日关系的现状很大程度上与中日关系的历史相关,“以史为鉴”就成为处理中日关系的基础和前提。在中日邦交正常化的时候,中国就把“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作为指导中日关系的基本前提。“以史为鉴”的“史”,即中日关系的历史。如何理解和看待中日关系史,并从中找到可供借鉴的经验教训,将是两国人民必须完成的历史课题和现实任务。 提到中日关系史,历史上的中日甲午战争和日本侵华战争就历历在目,它给中国人民造成的伤害刻骨铭心。难怪人们在中日关系上一提到“以史为鉴”,就会自然想到这一段历史,并把这一段历史上升到民族尊严和国家荣辱的战略高度。这样的理解中日关系并不算错,但不能算全面和正确。周恩来总理当年曾用十个字说明中日关系历史,即“两千年友好,五十年队立”。“两千年友好,五十年对立”,这是中日关系历史最全面最准确的说明和表达。中日关系,从历史角度来

2020届中考历史专题总复习讲义10 中日关系

中日关系 1. 列举古代、近代和当代中日关系发展的特点,并举例说明。 (1)古代:①特点:友好往来,源远流长。②事例:遣唐使、鉴真东渡日本(2)近代:①特点;发动战争,侵略中国,严重损害中国人民的感情; ②事例:(日本学习西方列强后侵略第一个老师的事例) 19世纪的侵华战争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1900年日本参加八国联军侵华。 20世纪30年代的侵华战争:1931年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三省;1937年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3)当代:①特点;既合作又斗争。 ②事例:合作--1972年中日建交、朝核问题六方会谈;斗争--东海油汽田危机、钓鱼岛危机 2. 新中国成立后,中日关系如何改善? 1972年,中日建交。 3. 目前中日关系发展的最主要的障碍是什么? 近年来日本政界右翼势力抬头,屡次修改历史教科书;否认侵略罪行;首相等参拜靖国神社,为法西斯分子招魂的事件。 4. 近代两次中日战争,为什么产生不同的结局?不同的结局给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两次侵略战争给我们什么启示? ①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清王朝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军备废弛,指挥失误,日本处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经济力量强大。 抗日战争中国胜利的原因: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实行全面抗战路线,坚持敌后抗战,对胜利起了决定作用,国民政府正面战场的抗战,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国家和爱国华侨的支持。 ②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影响: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引发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中国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 抗日战争中国胜利的影响:扭转了一百年来中国反抗外国侵略的屡败局面,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③启示:不断提高中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坚决反对日本的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推行友好外交,壮大世界和平力量,积极开展对外经济交流和合作,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战争不仅给中国人民带来了灾难,也给亚洲包括日本人民带来

论当代中日关系及发展现状

论中日关系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摘要:中国要实现民族复兴,要营造和平的国际环境和良好的周边环境,中日关系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中日和平,则东亚平安无事;中日矛盾激化,则会危及世界和平。两国关系何去何从,是对两国政府与人民智慧的考验。搞好中日关系将有利于中日两国政治互信、安全保障、整体合作和东亚和平稳定;有利于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中国外交方针的展开和中日战略互惠关系的维护。 【关键词】中日关系;政治;经济;文化;发展; 1.中日关系现状 1.1合作 近些年来的中日关系有不可否认的突出成就,最大的成就是中日之间的经济互惠,由于中国与日本天然的地理环境,使得两国形成了一衣带水、互相依赖的经济发展关系,而且自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以来,中日两国政府都极为重视民生对于本国政治的重要性,将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看作是执政合法性的基础之一,所以两国都特别重视经济水平的健康持续发展和经济总量的提升,从而为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奠基坚实的基础,这是两国之间经济交往密切并且持续升温的根本原因。其次,由于经济上的这种依赖关系,中日之间在政治和军事上基本上保持了最大的克制性,因此虽然中日摩擦不断,却没有出现大规模的政治军事冲突,这也应该看作是中日关系的一个成绩,并且我们还应在未来继续将这一成绩加以保持。最后,中日民间持续交往,形成了互相交流的常态化趋势,在文化、旅游、留学生以及友好城市等诸多方面都开展了各种各样的交流交往活动,逐渐培育了较为良好的交流模式,这也是中日关系近些年来所取得的成果。这些成绩值得我们倍加珍惜。 1.1.1经济 两国在经济金融领域的合作原本不乏亮点:东京和上海启动了日元和人民币直接兑换交易,日元也因此成了继美元之后第二个直接与人民币兑换的国际货币,2012 年 6 月,日本购买103 亿美元中国国债,也是发达国家与中国首次签署此类协议,有利于推动两国外汇储备的多元化,减少对美元储备的过度依赖,中日经济联系也因此进一步加深。【当代中日关系的发展与趋势研究-钟亮】 1.1.2政治 中日两国于2008年6月18日共同发表了《中日东海共同开发的原则共识》,这是为落实中日两国领导人关于使东海成为“和平、合作、友好之海”而采取的重要步骤,也是两国本着求同存异精神通过平等协商达成的互利共赢的积极成果。“战略互惠”是多年来两国达成的重要共识。双方同意,在政治上、经济上、安全上、社会上、文化上等领域促进各个层次交流与合作,通过中日安全对话和防务交流,增进安全领域互信。 1.2冲突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中日关系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由于日本官方和民间的军国主义民族沙文主义势力对历史抱有极其暧昧的态度,不反思自己的侵略历史,反而一再挑战中国人民乃至亚洲人民的情感底线,肆意歪曲和篡改历史,否认日本侵略中国和亚洲其他国家的历史,并在中国的东海南海等敏感地带一再挑衅,引起中国政府和民间的极大愤慨和强烈厌恶,这是中日关系出现不和谐甚至对抗的根本原因。因此,我们看到经济交往在总体向好的趋势中也出现了局部降温的可能性,政治上在几个敏感问题上不能达成基本共识,军事上更是难以做到互相信任,在日本国内有关“中国威胁论”的舆论风潮甚嚣尘上,不断刺激其军国主义和民族沙文主义势力的抬头。

中日关系专题复习学案

以史为鉴展望未来 ---中日关系专题复习 【专题线索】 【相关考点】 1、玄奘西行等史实为例,说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史实。 2 3 4 意义。 5 6 界大战的罪魁祸首。

★插播: 中日两国敏感问题: 1、历史问题:日本美化其侵华历史,篡改历史教科书,领导人参拜靖国神社。 2、中日钓鱼岛争端。 3、台湾问题。 4、美日安全合作问题 影响中日关系的因素: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综合国力,国家利益,历史和现实问题等。 ★基础巩固、构建知识体系 一、日本的崛起 1、大化改新(646年):日本效仿中国隋唐制度进行改革,使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2、(1868年):日本通过,迅速崛起,走上了发展的道路,摆脱,成为亚洲的国家,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但改革不彻底,保留有大量,开始走上了对外的道路。 3、(1894年):日本通过1895年的《》,获得在华各项利益。 4、参加(1914-1918年):成为战胜国,并大发战争横财。 5、发动(1931-1945):疯狂掠夺与屠杀中国人。 6、后,成为经济强国(20世纪50年代):在的扶持下,经济高速发展,生产总值跃居世界,仅次于。 二、中日关系 1、古代中日关系(强—弱) (1)隋唐与日本的友好交流: ①唐玄宗时期,东渡日本,传播佛教文化,为中日经济文化交流做出贡献; ②日本十多次派遣唐使到唐朝学习; ③646年,日本效仿唐朝的政治经济制度,实行大化改新,由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2)明朝中后期,率戚家军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 2、近代中日关系(弱—强) (1)日本对中国的侵略 ①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后崛起的日本走上对外侵略扩张之路,发动了对中国的侵略战争。清政府战败后,签订了《》:割让辽东半岛、给日本;赔款两白银;增开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华等。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今年距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周年。 ②参加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 900-1901年):参与《》的签订,清政府完全沦为“”,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③一战后1919年召开的,将的全部权益转交给,引发了中国的。五四运动标志着登上政治舞台,是中国的开端。 ④受的影响,日本为转嫁危机,于1931年制造了,占

中日关系的历史及展望

中日关系的历史及展望 一.中日关系大致经历了从学生到老师再到竞争对手三个阶段。 1.学生阶段 由于地缘政治的关系,日本很早就开始与中国开始交流,据《后汉书·光武帝本纪》和《后汉书·东夷传》记载:“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倭奴国奉供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光武赐以印缓。”而在唐朝,日本向中国学习更是达到了顶峰,其中最具代表的就是学习唐朝的政治制度,进行大化改新。645年6月19日,孝德天皇宣布模仿中国建立年号,定年号为“大化”。645年,即为大化元年。大化二年(646年)正月初一,孝德天皇颁布《改新之诏》,正式开始改革。革新派以唐朝律令制度为蓝本,参酌日本旧习,从经济到政治方面进行了改革。但到了明朝,中日先后奉行闭关锁国政策,特别是嘉靖二年发生在宁波酿成的拼杀事件——“争供之役”更是导致了中日正常的交流关系基本中断。 2.老师阶段 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1842年以中国战败签订不平等条约而告终,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与中国一衣带水的日本也逃不了与西方列强直接冲突的命运。1854年在美国的胁迫下,日本被迫签订了《神奈川条约》,也开始沦为殖民地的进程。 可是面对民族危机,中日选择了不同的道路,可是只有日本实现了向工业国的转变,成了中国人的导师。19世纪60年代,以李鸿章、左宗棠为代表的上层分子掀起了洋务运动,建立起了号称世界第七,亚洲第一的北洋舰队。而在日本,鸟羽、伏见之战后,日本开始了明治维新。甲午中日战争,日本将洋务运动的湘淮武卫、北洋舰队击得粉碎,但却第一次彻底将中国人从上朝天国美梦中打醒。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将目光转向日本,以日本为师,想要在日本身上找到一条救亡图存的道路。甲午战败后,清政府开始派遣第一批留日学生,开启了赴日留学之风。这部留学史堪称是半本中国现代史:武有黄兴、蒋介石、白崇禧、何应钦等,文有李大钊、陈独秀、蔡元培、周氏兄弟等。他们全是近代中国的风云人物。 3.对手阶段:由不死不休到竞争对手 1929年世界性的经济大萧条袭来,日本经济受到重创,为了转嫁危机,以军部为首的军国主义势力抬头。如果说31年关东军擅自行动制造九一八事变,还不足以将中日带到完全的对立面的话,那么37年的淞沪会战中日完全成为了不死不休的对手抑或说敌人。45年抗战结束,战败的日本对美国马首是瞻,49年后完全奉行敌视中国的政策。 72年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建交,可是经济的往来、政治的互动仍然无法遮蔽双方为竞

中日关系史课件整理 (1)

第八章 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中日两国的早期现代化运动 ※“近代化”:日语中至今仍单纯使用“近代化”,不使用“现代化”概念。所谓“近代化”,也就是资本主义化,即资本主义经济体制和社会政治体制从产生到确立的过程。它包括生产技术、科学文化、教育、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等各个方面。 ※罗荣渠的“现代化”定义:以工业化为核心和主要推动力,导致传统的农业社会逐渐向现代工业社会嬗变并引发经济、政治结构和思想文化价值观念重建的大转变历程。(《现代化新论》,北京大学1993年版)北京大学历史系已故罗荣渠教授的遗著《现代化新论续篇—东亚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北京大学出版1997 年),认为19世纪中期以来的中国现代化运动经过了三次模式的转变。 一、中日两国早期现代化运动的历程 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中日两国的现代化运动大体上都经过了从低层次改革到高层次变革两个发展阶段。所谓低层次的改革,就是在生产技术、科学文化、教育等方面向西方学习,发展资本主义的过程;而高层次的变革则是国家政冶经济制度的改革,其核心是改革派或革命派参与以至掌握国家政权。近代中日两国的早期现代化运动大体上都是按照这样的先后顺序进行的。但发展的进程及其成果却有很大的不同。 1、日本早期现代化的进程 □天保改革:日本天保年间(1830—1843)德川幕府和西南各雄藩进行的政治经济改革。由于连年饥荒,各地民众不断暴动,为加强幕府的统治力量,幕府首席老中水野忠邦于1841-1843年推行改革,由于没有顺应商品经济发展的方向故收效甚微。而各雄藩同时期的改革却取得了一定成就。长州藩于1838年压制豪商,保护中下级武士,开展往来大阪的海运贸易,改善了本藩财政。萨摩藩拖延偿还债务,控制糖的收购和销售,充实了本藩的海军力量。肥前、土佐等藩也进行了改革。通过各藩的改革,中下级武士及部分豪农出身的知识分子掌握了各藩的实权,为西南四强藩成为后来倒幕运动的根据地奠定了重要基础。 □安政改革:1853年培理舰队入侵后,为应付外国侵略,幕府和西南各藩在安政年间(1854—1859)进行的改革。幕府在首席老中阿部正弘主持下进行了幕政改革,如创办洋学所,翻译西书,吸收西洋文化;编练新式海军,加强海防等。在幕政改革的同时,长州、萨摩、土佐、肥前等藩也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破格提拔有才干的武士参与藩政,发展藩营企业和对外贸易,鼓励学习西方的科技文化,创办军火工厂,购炮练兵等。改革进一步增强了西南各藩的实力,为未来的倒幕维新运

就目前中日关系的现状及其解决谈谈自己的看法

就目前中日关系的现状及其解决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中日关系的现状 (1)不断发展的两国经贸关系。 在整个中日关系中,经济合作占有中心位置。对于整个中日关系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从现状看,中日两国互为最重要的经济合作伙伴之一。回顾战后以来的中日关系发展的历史,人们可以看到,经济合作推动整个中日关系改善。尤其是其中的贸易往来都起到巨大作用,推动中日关系健康发展。事实证明,经济上的相互依赖只是两国关系稳定发展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2)写入迟滞的中日政治关系。 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恣意窜改教科书、钓鱼岛事件等种种事件的发生都可能将两国的关系推向深渊,而日本多次申请加入联合国常任理事会的举动更是遭到了国人的极大反感,可以说中日关系是现今中国外交事务上比较麻烦并且难以处理的问题。中日关系出现如此复杂的局面有着多方面的原因,而其中最主要的还是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按照这样的速度在继续发展下去,不出几年,中国就会超过日本。这让日本产生了不平衡感,由此影响,日本对中国的心态日趋复杂,他们既看重中国的广阔市场,希望从中国的迅速发展中得到实惠,有心存疑惧。这种复杂心态使得日本当局在对华合作的同时,试图从多方面对中国的发展加以防范和牵制,以达到阻碍中国超越日本的目的。 二、中日关系的解决 下面就我个人的观点,浅谈我对中日关系的看法。 (1)历史的认知问题。这是中日关系中最敏感的政治问题。日本不顾历史,擅自修改历史教科室,忽略日本侵华的历史事件,及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等,对中日的关系造成了严重的干扰。 (2)台湾问题。中方关于日台关系的立场是明确的,坚决反对进行各种形式的官方往来,坚持一个中国,并要求日方承诺台湾不包括再日美安全合作范围之内。

2018年中考历史试卷分类汇编:日本专题史及中日关系(含答案)

日本专题史及中日关系 一、选择题 ◆(2018·福建)25.有学者认为,日本文明自古以来就具有“饮似长鲸吸百川”的能力。能佐证这一观点的史实有()B ①大化改新②1861年改革③明治维新④戊戌变法。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018·山东青岛)33.日本是一个善于学习的国家,历史上曾经有两次在对外学习基础上进行的重大改革:大化改新和明治维新。关于这两次改革说法正确的是()D A.都发生于民族危亡之际B.都走上了对外扩张道路 C.都是学习西方文化的结果D.都改变了社会性质 ◆(2018·江西)3.结合数轴上的时间,下列选项对应正确的是()C A.明治维新:效仿中国隋唐封建制度B.甲午中日战争:签订《辛丑条约》C.九一八事变:中国十四年抗战的开始D.日本投降: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标志 ◆(2018·内蒙古呼和浩特)4.日本侵略中国过程中,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有()D ①《南京条约》②《马关条约》③《辛丑条约》④“二十一条” A.②③B.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 ◆(2018·山东滨州)22.“没有一个国家在战争中没有任何杀害和虐待非

武装人员的事件,日本也不例外。”日本历史教科书妄图用上述内容否认或掩盖的罪行是()D ①对犹太人进行种族灭绝②对格尔尼卡进行地毯式轰炸 ③南京大屠杀④731部队用中国人进行细菌武器试验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2018·新疆乌鲁木齐)13.“科教兴国”这一观点在日本发展历程中得到证实的史实有()D ①大化改新②明治维新③法西斯上台④二战后日本的崛起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 D .②④ 二、非选择题 ◆(2018·湖南邵阳)22.(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图片史话 “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是近年网络上的流行语。有学者认为,在中日关系发展史上,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军国主义盛行,对外侵略扩张,导致中日“友谊之船”说翻就翻。 【友谊之船】 图一日本遣唐使船(局部)图二鉴真东渡日本 【侵略之船】

浅谈如何改善并发展中日关系

浅谈如何改善并发展中日关系 ——从当前中日关系情势出发学号:120402142 姓名:张雪燕专业:12法学 如何改善与发展中日关系已经成为国人的热议话题,中日两国在地理上同位于东亚地区,是东亚地区为数不多的强国。不论是从地理位置还是从两国的交往历史来看,中日两国的关系都十分密切。在两国交往期间,合作和摩擦同在。随着世界国际战略格局的变迁,中日两国之间的路也在不断的变化着。 (一)从中日两国的交往历史看中日关系 众所周知,在历史上,中国是东亚的强国,日本的发展远远落后于中国的发展。早在唐朝时期,日本就派大量人士到中国学习。日本的文字,服装甚至很多生活习惯都是从中国学习的,日本这种知己不足,学以致用的精神值得我们的学习。日本凭借自己的优势,渐渐发展起来,同时中日两国的友好关系也在发展。由于日本属于岛国,国土面积狭小,在历史上并未给中国构成任何的威胁。相反,日本的学习,更加深了两国的交往关系。与此同时,中日两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也十分频繁。 (二)评析日本的民族精神 日本是大和民族兴起的,从历史上可以看出大和民族是一个勤劳、谦虚的民族,这个民族敢于弯下自己的腰向优秀的民族学习优秀的文化。无论是在中国的古代还是在近代时期,日本都曾向先进的文化学

习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历史上,我们看到大化改新,近代时期的明治维新。尽管日本曾经长期处于幕府的统治之下,但是日本人民的爱国心处处可见。明治维新后的日本日益强大起来,开始试图在东方崛起。正如历史上所记载的堂堂的大清被西方列强侵略,竟然日本以其弹丸之地也可以打败大清,赢得甲午中日战争。我想,日本之所以的胜利,在于日本的国家领导与日本人民的不懈努力。同时,日本的爱国精神值得中国人民的学习,我们总是因为日本曾发动过侵华战争而对日本这个民族耿耿于怀。二战即将结束的时候,美国为了加速战争的结束,向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了两颗原子弹,但是日本并不是无条件的投降,美国提出一定要将日本的天皇制度废除,但是日本宁愿被夷为平地来效忠自己的天皇,最终,美国同意保留日本的天皇制度。日本的武士道精神值得我们的借鉴。 (三)从当代国际社会的发展格局 近35年了中日关系虽然取得了重大发展,但从来没有确立战略性的睦邻关系。近些年来中日世代友好的主张也日渐淡化。冷战时期的战略意识和外交与安全战略等影响,一直支配着日本的外交,安全对华战略,直至目前并未有任何改变。中日“战略性的互惠关系”无疑也包括经济战略关系,目前,中日互为重要或主要的经济合作伙伴。经济合作及中日两国,是一种互惠的战略性关系。为了更好的发展中日关系,要确立长期的经济战略发展规划,为此要保证两国之间良好的政治关系,用政治的发展推动经济的发展。只要存在利益点,两国就有合作的机会。

时事政治之 当今中日关系现状

中南民族大学 管理学院 学院: 管理学院 学期: 2010---2011 学年第 1 学期 专业: 工商管理 大二 年级: 09 级 学生姓名: 美合日姑丽 学号:09051184 题目: 时事政治——当今中日关系 课程名称: 政治学 任课教师姓名: 彭庆军 2010 年 12 月 26 日

时事政治——当今中日关系 100年来的中日关系经历了空前的巨大变迁。双方关系由近及远,再由远及近,其摆动幅度之大世界少有。其间影响最大的无疑是从9.18事变开始长达15年的日本侵华战争。这场战争对中国经济社会和人民带来的灾难自不待言,对战后至今甚至今后一、二十年的中日关系,尤其是中国人的对日本的观念仍会带来深远的消极影响。近几年来,当中日经贸关系渐趋佳境之际,双边的政治关系却进一步滑向冷淡的深渊,其间的反差逾来逾大,几乎到了如不对政治局面加以改善,经济关系也难以为继的地步。中日关系一直是一个敏感的话题。相当多的国人谈起日本就咬牙切齿,愤愤不平。那么究竟是哪些方面的问题导致中日关系处成当下局面,我们又应如何正确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呢?下面就我个人的观点,浅谈一下我对中日关系的看法。 一、中日关系的现状 1、不断发展的两国经贸关系。在整个中日关系中,经济合作占有中心地位,对于整个中日关系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从现状看,中日两国互为最重要的经济合作伙伴之一。在贸易方面,日本已连续11年保持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对日本来说,中国也是位居前列的重要贸易伙伴之一。回顾战后以来中日关系发展的历史,人们可以看到,经济合作推动了整个中日关系改善。在漫长的历史年代,贸易合作通过民间渠道不断得到加强,促进了政治和文化领域关系的发展,最终经过了长期积累得到了加

中日关系,心得体会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中日关系,心得体会 篇一:浅谈中日关系的现状及前景 浅谈中日关系的现状及前景日本是我们一衣带水的邻邦。然而由于历史原因,中日关系一向错综复杂——既有历史上的和平与对立,又有现实中的依存和竞争。中日邦交正常化40年以来,合作与发展始终是双边经贸领域的主题,但在政治安全领域却逐渐从友好演变为摩擦、对抗。因此,从战略角度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是当下的首要问题,也是唯一正确的途径。作为当代青年,透彻地了解与分析中日关系对你我而言至关重要。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解决中日问题,首先应理清中日关系的历史发展脉络。周恩来总理曾用“两千年友好,五十年对立”对中日关系历史进行了最为全面准确的说明和表达:友好是历史主流,对立则是历史主流中“艰难和辛酸”的一页。中日交往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唐朝,这是两国文化交流的高峰期——既有日本使者云集长安,又有鉴真和尚东渡日本。在和平友好的交往过程中,中国文化得以广泛传播,日本文化得以迅速发展;在一衣带水的地理关系上,

逐渐形成了具 有许多相同因素的东方文化观念和社会结构。 “两千年友好”,使两国人民长期享受和平稳定,彼此 汲取文化营养;“五十年对立”,则使中日关系破裂,社会停滞不前。日本明治维新后,其国力迅速强大、野心极度膨胀,悍然挑起甲午战争;几十年后的侵华战争,日本军国主义又在中国犯下滔天罪行。短短半个世纪内,两国人民友好邦交的历史传统瞬间打破,和平稳定的发展环境亦破坏殆尽,人民陷入水深火热,饱受战乱摧残。 放眼当代,中日关系的现状也是紧张与缓和并存的局面:从1972 年邦交正常化的实现到1982年第一次教科书事件,可 以说是友好合作时期;从1982年到1992年天皇访华,中日之间摩擦与合作并存;自1992年以来,为对立合作时期。“政冷经热”成为描述中日关系现状的典型词汇。首先,在整个中日关系中,经济合作占据核心地位,两国经贸关系不断发展。回顾战后中日关系发展可见,经济合作推动了整个中日关系改善——正如历史上一样,贸易合作通过民间渠道不断加强,促进了政治、文化等领域的发展,有利于中日关系的正常化。然而,中日之间也面临领土争议、台湾问题、历史遗留等诸多问题;再加上近年日本军国主义的死灰复燃,中日政治关系一再陷入迟滞。两国间最大的政治障碍就是历史

近代史,论中日关系

浅谈中日关系 背景:在参观完中国国家博物馆系列展出——复兴之路后,日军在中国土地上横行霸道,所到之处杀伤抢掠的图片依然历历在目,馆内所陈列的文物,油画不仅仅是带给了人视觉上的冲击,更多的是人心灵上的震撼和感悟。返校之后,遂决定进一步了解和深入的探讨一下中日关系,纠正自己对历史的错误认识,弥补对中日历史的盲点。下文主要从从中日关系发展史、中日关系的现状和中日关系的症结三个方面来谈中日关系。 恩恩怨怨——中日关系发展史 “发展中日关系要以史为鉴。”这句话告诉我们,研究中日关系的现状与未来,离不开对中日关系史的考察。中日两国由于地缘相近,不管愿意与否,同处于一个对各自发展发展有至关影响的利益互动体中。因此,探求与总结二千余年中日关系发展史上的经验与教训,对于21世纪中日关系建立良性互动模式、选择最佳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最早称日本为“倭”。中国南北朝时期,大和国统一日本,中日之间形成朝贡关系,隋唐盛世,日本屡派“遣唐使”大举学习中国文化,但到了13世纪上半期,倭寇开始侵略朝鲜半岛和中国大陆沿海地区,长达300多年。此时中国正处明朝,与日关系分分合合,明太祖还曾绝日本贸易,严海禁,派兵剿御倭寇,看来中国人对日本的坏印象是由“倭寇”这一侵掠形象慢慢积累加深的。 1868年,日本开始明治维新。日本的国力日渐强盛。然而日本内部矛盾激化,日本政府为安定内部,决定转内征为外征,把士气转向国外,他们很自然的把目光转向中国,开始推行向中国侵略扩张的政策。日本开始对中国血腥的侵略史。日军所到之处烧伤抢掠,其中就有惨无人道的旅顺大屠杀、南京大屠杀、细菌战等等,迫使腐朽的清政府签订各种不平等条约,如《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中日辽南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是日本侵略中国的另一种手段,通过条约对清政府进行经济掠夺、政治控制和文化渗透。一步一步走向灭亡的清政府不断的割让土地,赔偿白银,转让自主权。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自此中国开始了长达八年的抗日战争,1945年9月3日,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战争结束后,中日关系僵硬,直至1972年9月25日,田角中荣首相访华,中日量过政府发表联合声明,中日关系实现邦交正常化。2000年10月,朱镕基总理访日。2001年10月,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访华,对日本侵华历史表示反省和道歉。2007年12月,日相安倍晋三访华,中日关系“破冰”。2007年4月11日至13日,温家宝总理访问日本,中日关系“融冰”。2007年12月27日至30日,日相福田康夫访问中国,中日关系“迎春”。2008年5月6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乘专机抵达日本东京羽田机场,开始对日本进行为期五天的国事访问。 日本首相访华——中日关系将何去何从 12月25日到26日,日本首相野田佳彦上任以来首次访华,距2012年还有短短数天,明年中日关系将正式进入不惑之年。《论语·为政》中说,“四十而不惑”,不惑是指遇到事情能明辨不疑。孔子又说:“智者不惑。”未来中日关系发展要达到“不惑”,需要中日双方增进互信与沟通,并为之贡献更多智慧。 自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中日关系迅速发展,贸易总额从最初的年约11亿美元扩大到约3000亿美元;人员往来也从当时的年约1万人次增加到约540万人次,两国经贸往来、人员往来日益密切,经济依存度不断深化。然而,中日关系并非一直高歌猛进。尤其最近几年,中国崛起势头强劲,并在2010年在经济总量上超过日本,终结了日本长达42年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中日关系出现微妙变化。 去年9月,钓鱼岛撞船事件致使中日关系跌入低谷。野田佳彦上台后深化美日同盟,极

中日关系的现状和趋势

从经济角度来讲,中国是日本的第一大贸易伙伴, 日本是中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双方经贸往来频繁,互补性强。并且日本需要中国广阔的市场、原料和劳动力,而中国需要日本的先进技术、市场和资金。双方在节能环保、绿游、能源、金融等领域合作紧密,加之日本要重振长期疲软的经济,它没有理由失去中国。从政治方面来讲,日本与韩国的竹岛问题,朝核问题,与俄的北方四岛问题,联合国的入常问题等等,都要中国支持或不想与中国另生争端。日本在“入常”、绑架问题、8国峰会等问题上也需要中国的帮助。然而自安倍晋三和福田康夫首就任日本国内阁总理大臣以来,中日关系出现很大改善。经过破冰-融冰-迎春-暖春,双方关系异常转暖。此外,日本也会看美国眼色行事,现在看中美关系应该最差也是维持现在这样,中美关系正常,日本也不会太出格. 我想最重要的是中国本身的强大,大地震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凝聚力,奥运的成功举办,这都让世界更好地认识了中国,这也让中国影响力又增加了一个重重的砝码。民间的现状则是:近日《读卖新闻》的调查结果显示40%以上的中国人认为日本是可以信赖的国家,60%以上的人认为日本在战后走和平发展道路,但70%以上的人在历史对日本还存在怨恨。而日本只有20%左右的人认为中国可以信赖的国家,而40%以上的人持相反意见。可以说中国民众对日情感有所改善,但在一年前日本对中国的信任度还在70%以上。最近日本更换了新首相,麻生从他以前的言行来看有很深的鹰派背景,但他今后还会延续福田外交的部分理念。麻生虽然曾公开表示支持首相参拜靖国神社、并主张日本应该拥有核武器等被人们称为“大嘴麻生”。但他在一次演讲中说:“如果我当选将继续改善对华关系,发展中日友好是一种手段,符合日本的国家利益,我将继续推动日中战略互惠关系的发展。”当他在当选总裁后再次阐述对华关系时表示:“日中友好是发展两国战略互惠关系的一种手段,有利于双方的国家利益。”在竞选演讲中他也曾说:“以前发表的言论只代表我的个人意见,今后将及时闭嘴。”26日他在“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发言时表示:“日本今后将继续加强与中国的互惠与互益发展日中友好。”就在今天他在国会参议院接受议员质询时表示:“将慎重对待历史问题,继承村山谈话和小泉首相对战争受害者道歉的谈话的精神,推动与中国的战略互惠关系。”总之,今后麻生太郎身为日本国内阁总理大臣,他的一言一行代表着日本的国家整体,他必然会慎重行事。安倍晋在未当首相前应该说比小泉还“右”,但上任后第一件事竟然是访问中国,任内也没有参拜过靖国神社,但他在上任前与卸任后都去了。不管他个人对华感情如何,但今后他必然会从国家总体利益出发,毕竟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当然他今后不会向福田首相在任时如此“亲华”,但大方向不会有重大调整,只是在一些涉及到国家利益的问题上强硬一些,今后在双方的谈判桌上增加了一些难度。国家关系是由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决定的,无论是谁上台都会以国家利益为重,加强中日关系。当然我们希望麻生能够像福田首相一样推动中日关系向前发展,在此我也对福田康夫首相任职日本国内阁总理大臣1年间对中日关系有好向前发展做出的积极贡献表示高度赞赏。双方和则两利,敌则两害,对立甚至战争不利于任何一方,只要是头脑清醒的人都应该认识到这个浅而易见的道理。日本现在内政方面危机重重,谁也不想在外交上再找麻烦。中国现今是日本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加强与中国的友好关系符合日本的国家利益,如果首相有何“过激举动”那势必会损害日本的国家利益特别是经济利益,一些大财阀的在华利益也会受到损害,那些老板们想必不会让这些政治家好过吧!中日关系向友好方向发展,这是大势所趋的历史必然,并不是某个人所能决定的。中日战略互惠关系必将不断向前发展并上升更高层次!发展前景:从三个方面把握中日关系的未来,然而,要改善处在低谷时期的中日关系,使之健康发展,必须从如下三个方面予以把握:首先,日本要认真解决历史认识问题和摈弃冷战思维。中日双方要认真落实胡锦涛主席的五点主张精神,认真解决历史认识问题。阻碍中日关系发展的重要原因是历史认识问题。近10年来,日本不断有否认和美化战争的行为,但日本朝野、媒体却不顾事实,不顾被害国家的感情,将中国民众的不满情绪,归结为中国进行所谓“反日”教育的结果,这种误导和煽动日本民众的冷战思维是当前中日政治关系严重倒退的

论中国崛起下的中日关系

论中国崛起下的中日关系 【摘要】本文根据中日两国的交往史实,表达一些个人的想法,通过分析两国政府的态度和人民的反响,理性看待中日关系。关键词:美国扶持;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福田首相;钓鱼岛。 〈一〉 中国和日本同处于太平洋西部,亚洲东部,是世代相邻的国家。中日交往根据最早的史料记载距今已有约两千年的历史。在中日交往史中的大多数时间里,两国关系是友好的。但是,日本在1868年明治维新后,逐渐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中日关系也因此变成了侵略与被侵略的关系。 从此,中国与日本的关系在升温与冷眼相待的频繁转化中曲折走过。 日本对华政策是在美国对华政策制约下执行的。 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已看出中国不可能走帝国主义路线,成为他的战后战略合作伙伴,便迅速制定了敌视中国政策。 1950年,中华民族共和国作为代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被排斥在对日和约之外。根据《波茨坦公约》规定:对日和约必须先由美﹑英﹑中﹑苏﹑法五大受降国处理。然而,美国不承认中华人民和国,而和蒋介石集团保持正式的外交关系,并操纵日本政府的对华政策。美国国务院顾问杜勒斯甚至到东京对日本首相吉田相谈道:“如果日本政府不和中华民国签订和约,美国国会就不批准旧金山对日和约。”“国民政府作为中国合法政府,已被美国等国家所承认,台湾是远东的军事战略要地。日本政府同国民政府进行和约谈判,是符合日本利益的。” 当时,美国与苏联正处于军备竞争阶段,美国扶持日本作为在东亚地区执行冷战政策的碉堡。而且,日本也正处于战后复苏时期,需要美国的经济支持。所以,即使日本领导人有意愿和新中国建立联系,也被逼无奈向美国对华政策看齐。 笔者认为,导致中日两国之间的外交关系在今后四十年中处于非正常状态,不仅仅是因为战争所造成的中日民众心理敌视,也有美国从中作梗的原因。 〈二〉 二战后,中日关系在美国与苏联的牵制下艰难前进。 1978年,中国经过十年文化大革命后,经济开始步入正常的现代化轨道。其他国家不得不重视中国的崛起。日本国内的形势也发生了变化,不但有许多对华友好人士出任党政要员,而且得到参众两院和财界的支持。日本首相福田也善于观察形势,看出日本与崛起的中国建立友好关系,将有利于日本今后的经济与政治的发展。 福田首相对华的友好态度为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的缔结问题上起到了积极的调整作用。 1978年6月,苏联得知《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的谈判即将恢复后,百般阻挠,甚至威胁日本,如果同中国缔结的条约写了矛头针对苏联的条款,苏联方面将被迫采取必要措施,调整苏日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