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可桢的“死脑筋”

竺可桢的“死脑筋”
竺可桢的“死脑筋”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0f17806664.html,

竺可桢的“死脑筋”

作者:张朝武

来源:《文萃报·周二版》2019年第28期

抗日战争时期,竺可桢任浙江大学校长,立校训“求是”,要求学生实事求是,追求真理。他自己也身体力行,留下了对学校制度一副“死脑筋”执行的故事……

; 1949年2月7日,时任浙江省主席的陈仪找到竺可桢,介绍郁达夫之子郁飞到浙大借读。听明陈仪的来意后,竺可桢一脸微笑,以借读之人太多,婉拒了陈仪。竺可桢的不给面子,陈仪虽然不理解,但也无可奈何。

; 郁飛得知信息后,暗自思忖:难道是因为陈仪的面子还不够大?经过慎重考虑,他决定找当时最有名的胡适来帮忙。可是胡适听明白郁飞的来意后当场便拒绝了,见胡适拒绝,郁飞一急,当时便昏倒在了胡适家的客厅里。要说,这胡适也是性情中人,看郁飞好学成这个样子,当即心一软,便给郁飞写了举荐信。

; 拿着胡适的举荐信,郁飞如获珍宝,当即去找竺可桢。谁知竺可桢看了信后,生气地撕毁了胡适的举荐信,开口骂郁飞:“你这后生真有意思,你以为我竺可桢是这样的人吗?”

说完这些,竺可桢就向郁飞下了逐客令。

; 一段时间后,竺可桢的大儿子竺津从浙大附中毕业,报考了浙大史地系,差五分没有达到录取标准。负责招考的老师让竺津私下里找父亲求情,谁知竺津的求情换来的却是断绝父子关系……

; 竺可桢为何如此无情?原因很简单,他是一位正直不阿的知识分子,如果你让他带头违反校规,这简直是在用刀割他的肉啊!

事后,郁飞知道竺可桢和儿子的恩怨后,由此前的不解,慢慢转化为对竺可桢的尊重和佩服!

; 校长是大学的魂,什么样的校长带出什么样的学生,正是因为竺可桢的“死脑筋”,使得浙大后来成为一流的学府,并被英国近代科学史家李约瑟誉为“东方剑桥”。

(摘自《作文周刊》)

高校党建工作创新研究

高校党建工作创新研究文件排版存档编号:[UYTR-OUPT28-KBNTL98-UYNN208]

论文任务书 课题名称 关于高校党建 工作模式创新研究 姓名 学号 院系 专业 指导教师 2012年3月14日 目录 一、 目录…………………………………………………………………………………1 二、 摘要…………………………………………………………………………………2 三、 分析当前新高校学生党员教育工作的特点 1.新教育理念强调以人为本 2、教育对象的特殊性 3、教育内容的时代性 4、教育信息的多样化 5、教育载体的多要素组合…………………………………………………4 ※※※※※※※※※ ※※ ※ ※ ※※ 论文材料

四、当前高校党建工作急需解决的问题 1.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培训形式单一,质量难保证 2.学生党支部班子不健全 3.学生党组织活动的形式很传统 4.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出现真空时段 (5) 五、如何采用新媒体创新高校党建工作 一、采用新媒体进行创新学生党员教育工作信息化管理机制 1、创建一个红色网站,提供理论知识学习园地 2、建设好一支信息管理队伍 3、开设党员网上之家,召开网络会议 4、设立工作邮箱 5、通过多媒体分享“党课特色课件”,建立“党建工作交流” “党建互动微博”等 (7) 二.创新理论培训载体 (7) 三.创新党员教育工作的活动形式 (8) 四.创新学生党员教育工作的管理机制 1、健全毕业生党员的管理机制 2、建立学生党员行为约束机制 (8) 六、参考文献 (9) 高校党建工作模式创新研究 摘要:

高校学生党员教育工作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和急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何在新媒体背景下创新学生党员教育工作,发挥学生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对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学生党员教育工作的创新提出了一系列的研究对策。 关键词: 新媒体背景;高校;学生党员;教育创新: 媒体技术为高校学生党员教育作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丰富了党员教育的内容,创新了党员活动形式,提高了学生党员参与党的建设的兴趣和能力。随着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互联网技术已成为当代最先进、最活跃的生产要素,冲击着社会的各个领域。在这一教育背景下,探索创新方式推进党建工作成为全体高校党建工作者的一个重要新课题。高校学生党员教育工作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创新学生党员教育工作,这是适应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取得党员教育工作实效的重要途径。 一、高校学生党员教育工作的特点 1.新教育理念强调以人为本。 高等教育从以往的“传授知识”到“培养能力”,再到今天的“提高素质”,充分体现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在这个背景下,高校的党员教育理念也要实现转变,强调以人为本,帮助广大师生解疑释惑,提升他们的理论修养和综合素质。通过帮助人、提高人,使党组织真正成为团结人、凝聚人,激发党员、群众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核心。 2、教育对象的特殊性。 高校学生党员教育工作面临着学生党员思想的激进性和复杂性的挑战。学生党员由于处在象牙塔里,缺少实践锻炼,思想上可能会出现偏颇的时候,而他们通常不会采取正当的渠道发表自己的不同意见,反而容易走向极端,做出激进的选

中国著名教育学家简介

中国著名教育学家简介 中国著名教育学家简介 孔子,春秋时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华夏教师第一人,被后人尊为“万世师表”,乃教师的“师祖”,他的教育思想结集在《论语》一书中。 韩愈,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在教育史最突出的贡献是他关于教师的论述——《师说》,阐明了“从师”、“为师”的重要性,提出教师的任务应是“传道”、“授业”、“解惑”,表明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教学相长”观点。 章太炎,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学者、教育家,他重视教育的作用,主张教育必须为革命服务,认为教育的内容应德育、智育、体育三者并重;他手定的切音方法被确定为全国通用的注音符号,沿用了三十多年,对统一汉字读音做了不少贡献,著有《太炎教育谈》等书。

鲁迅,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青年时代开始从事教育工作,他始终把教育作为革命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以杂文形式多次发表对教育的评论和意见,提倡新道德新文化教育,反对奴化教育。 蔡元培,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教育家、他对教育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是改革了中国高等教育的思想体系和教育制度,他最突出的功绩一是把中国两千年的专制教育改变为国民教育(即资产阶级教育),二是把北京大学改革为现化大学的模式,对中国教育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有《蔡元培教育文选》等专著。 李大钊,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无产阶级教育家,他是我转入驶上最早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论述教育本质的第一人,指出阶级社会的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他是我国新民主主义教育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他也是在旧中国的大学讲坛上公开讲授马克思主义并依据辩证唯物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观点组织教材进行教学的第一人,其教育思想和革命教育实践,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的一份宝贵遗产。

竺可桢《大自然的语言》解读

通俗易懂诉阅者 ——竺可桢《大自然的语言》解读 张坊中学古兆军 题目是《大自然的语言》,这是一个偏正短语,中心词是“语言”。值得注意的是,这个中心词由“大自然”来修饰,这就让我们明白:此处所说的“语言”可不是人类的,文章要讲的是“大自然”(即自然界)的“语言”。于是,这就让我疑惑: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是人类所特有的,大自然怎会有语言?进而,好奇心也驱使我思考:若真有语言,自然界的语言是什么呢? 带着渴求,走进正文。 课文第一段劈头一句:“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使人感到突兀非凡,一时摸不透它的作用。但是,只要细心推敲句中“苏醒”一词,还是能够理解这句话讲到了春季即将来临(“立春”的“立”字是即将开始的意思,表示春季即将来临),大地上开始万物复苏。紧接着往下读第二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第三句“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第四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就会发现课文以浓郁的抒情笔墨描绘了花草鸟等自然现象来展现“苏醒”的内涵。继续往下读,便看到“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这句话。刚读完时,脑子里慢慢出现了骄阳下,各种水果慢慢长大的动画。但定睛再读,我们发现这句话的主干是“夏季是时期”。查词典,时期是(多指具有某种特征的)一段时间的意思。结合词义,那么这句话就有了强调夏天是具有某种特征的一段时间之意。让人似有所感:这像是在介绍吧。下面的第六、七句写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紧接着,第八句的后半句又展现了冬天的“风雪载途”。 如果仅看前八句,文章开始部分只是由形象优美的描写展现出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四季风景画。 我们不禁要问,这样勾勒诗情画意的四季图仅仅就是为了展现大自然景色的迷人色彩吗?若这样写下去,似乎文章就成了写景的散文了吧。接着往下读,第九句“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引起了我的注意。“年年如是,周而复始”中的“是”作为指示代词,解释为“这”。“周而复始”中的“周”解释为“绕一圈”,“始”解释为“开始”。“年年如是,周而复始”即年年像这样,绕一圈又开始一次又一次地循环。“像这样”当然是承上而言,这里的“这”不就是我眼中作者描述的四季图吗?看来,这句话是为前面的描述做了一个总结,使我们了解到了这是带有规律性的景象。我们知道,说明就是介绍,这第九句的介绍实际告诉我,科学家竺可桢不是在写散文,而是要让我们了解一些科学知识。弄清这一点以后,再来看前八句话,我们会明白,作者在前面几句的描述是精心构思的,一方面以多姿多彩的画面激起读者阅读科普文章的兴趣,另一方面也以生花妙笔给人以强烈的悬念。如此“科普”,真是用心颇深! 当然,这样做的目的是基于科普文章通俗易懂的需要,基于更明白说明事理的需要。于是,再来看四季图,这就不是普通的景象了,而是关于科学领域方面的自然界的现象了。这样,我们就必须重新再读这段,来搞清楚“年年如是,周而复始”到底是什么意思。 前面的分析已经指出,“是”应该指向的是自然界的现象。在前八句中我们可以提取出这样一些现象:冰雪融化,草木萌发,花次第开放。燕子翩然归来。布谷鸟也来了。

竺可桢学院级混合班以及人文社科实验班培养方案

竺可桢学院级混合班以及人文社科实验班培养方案

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 级混合班、人文社科实验班培养方案 培养目标: 以“为杰出人才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为宗旨,培养造就基础宽厚,知识、能力、素质、精神俱佳,在专业及相关领域具有国际视野和持久竞争力的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和未来领导者。 培养特色: 1.特别培养。每年从全校新生中选拔优秀学生,单独编班,因材施教,特殊培养。 2.宽厚基础。实施课程内容精、深、通的研究性教学,强化英语、计算机应用能力、数理、人文社科等基础培养,打好扎实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为优秀学生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和确认主修专业提供多种通道。 3.差异教育。以专业导师制为核心实行个性化专业培养,突出差异教育,在导师指导下制订个性化的专业培养方案。 4.科研训练。实施国家、省、校院级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加强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科学研究能力。 5.中外互通。开展广泛的跨国际交流项目,加强与国外学生的交流,培养学生胆识,激励成长,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在本科培养阶段,积极安排赴国外“目标学科”修读相关专业课程。

6.竞争机制。实行“滚动制”培养,根据学业等综合表现进行分流培养和择优递补,实施荣誉学籍和荣誉证书制度。 7.方法改革。实施研究性教学方法模式改革,以教学“高端化、研究化、国际化”为目标,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逐步实现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以课内学习为主向课内外结合转变、以结果评价向过程与结果评价结合转变,激发学生创造性、主动性学习。 培养面向:(含本大类包括的专业及所在院、系名称)竺可桢学院按照厚基础、宽口径的大类基础教育与自主性、个性化的专业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建立宽、专、交的多元化知识结构。强化学科知识基础、多种思维方式及人文素质的培养和训练。学生在修读相应大类课程的基础上,可在全校自主确认主修专业。 混合班: 数学与应用数学(含运筹学方向)、信息与计算科学(含信息处理与信息安全方向、计算机图形学方向)、统计学(含金融数学、保险精算、生物统计方向)、物理学、化学、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地理信息科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大气科学、心理学、应用心理学(含心理咨询方向)、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

竺可桢的历史气候简介

历史时期的气候没有完善的纪录可查,必须采用各种特殊的手段进行研究 长期以来历史气候的研究一直是地球物理学界所瞩目的热点。 竺可桢先生在其数十年的科学生涯中,就付出很大精力在从事历史气候的研究,并且取得非凡的成就,成为我国科学界在这一领域的山。 气候现象与人们的生活生产活动密切相关,气象预报是现代人最关心的信息之一,每天出门以前最想知道的就是今天天气如何。还有对长时段气候的关注:多年以来大家都在论温室效应,都担心日趋温暖的气候会给世界带来灾难,冰消融,海平面上升,沿海地带被淹,前景似乎有点悲观。但与此时,变冷的例子其实也有,今年莫斯科就遭遇七十年未遇的大寒。 因此,除了人为的效应以外,地球与宇宙还有自己的演变发展规,用专门的术语来讲就是还存在着气候的自然振动现象,这一点是不能忽视的。人类有观测的气象纪录至多只有二百来年的历史,这只是地球历史上一瞬。我们还很难说现在就是地球上最温暖的时期。如果观测纪录为标准,那么从第四纪以来,或者说大致从有人类以来的两百万年里,有百分之九十的时间比现在冷,而如果同大约五十亿年的地球气候的平均情况相比较,则有百分之十时间的气候比现在温暖。 为了知道未来气候的变化趋势,除了用高科技手段进行预测以外,还要回顾研究历史上的气候变迁情况,才能重建气候变化的轮廓,了解气候变化的原因与趋势,使未来气候的预测有更强的科学性。那么在没有观测纪录的情况下,我们是如何知道史时期的气候情况的呢?这就是一个很大的难题,是一个气候学与历史地理学交叉的大课题。通常我们将人类出现以前的时期称为地质时期或古地理时期,而将人类出现以后的时期称为历史时期。对于地质时期气的研究由于有地质变迁的考察做基础,反而比历史时期气候的研究还明确一些。换句话说,地质时期的气候变迁都“纪录”在地质现象里,我们可以通过地学研观察到。而历史时期的气候却没有完善的纪录可查,必须采用各种特殊的手段进行研究。因此长期以来历史气候的研究一直是地球物理学界所瞩目的热点。竺可桢先生在其数十年的科学生涯中,就付出很大精力在从事历史气候的研究,并且取得非凡的成就,成为我国科学界在这一领域的开山。 在近出版的《竺可桢全集》中,我们可以看到有以下这些有关历史气候的专门论述:一九二四年《南宋时代我国气候之揣测》,一九二五年《中国历史上气候之变迁》,一九三三年《中国历史时代之气候变迁》,一九六二年《历史时代世界气候波动》,一九七三年《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半个世纪以来,竺先生锲而不舍,致力于历史气候研究的过程,可以由这五篇文章看出基本的脉络来。起先只

《走近竺可桢》名人研究课

《走近竺可桢》名人推荐课 第二小学任粉霞 【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竺可桢,激发课下探究竺可桢的兴趣。 2.学习竺可桢的水滴精神、求是精神。 3.知道研究名人要从哪些方面入手,初步学会探究名人的方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引出名人 1.师:同学们,喜欢名人吗?认识这些名人? 师:大家知道吗?正是这些默默无闻的科技工作者推进了科技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是他们让我们的生活更加高效、更加便捷、更加美好。所以我们应该向他们表示感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认识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好吗? 2.出示人物画像,根据提示猜名人 a中国十大科技传播优秀人物之一 b中国近代地理学、气象学、物候学的奠基者。被誉为“中国气象学之父” (板书:走近竺可桢) 提问: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研究名人?(微课) 二、人物简介,了解名人 1.课件出示人物介绍,自由读一读,了解人物主要贡献。 竺可桢(1890-1974),中国现代气象学、地理学的一代宗师,卓越的科学家和爱国教育家。曾任中国科学社社长、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浙江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协副主席。是我

国物候学研究的创始人,也是我国现代物候学发展的推动者,我国现代物候学的每一成就都是和他的工作分不开的。他还在地理学、地震学等其他领域都有杰出贡献。他写的《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一文,基本上解决了国际上100多年的争论,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评价。 2.交流:通过人物介绍,你知道了什么?(基本信息、主要贡献) 3.小结:作为卓越地理学家和教育家的竺可桢,不仅创建了中国最早的地理系,培养了一大批地理科学的专门人才,还在历史地震学、自然科学史、文学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可以说,竺可桢对中国学术和教育的贡献是卓越的。(贡献卓越) 三、走进生平,解读名人 过渡:要想深入地了解这位成就卓越的科学家?那我们就走进他的一生。(课件) 少年英才 1890年,竺可桢出生于浙江绍兴东关镇的一个小商人家庭。父亲望子成龙,便请人给他起了个学名“可份”,意思是让他今后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1890年,竺可桢出生于浙江绍兴东关镇的一个小商人家庭。1899年,9岁的竺可桢进入学堂读书,第二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少年竺可桢受到极大的震撼,他发誓一定要好好学习,报效祖国。老师问“什么最苦?什么最甜”,竺可桢回答:“丧权辱国最苦,国家富强最甜。”1905年竺可桢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上海澄衷学堂。从此他每天都学习到很晚睡觉,听到鸡叫就起床读书,

融入专业元素的高校学生党建活动创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0f17806664.html, 融入专业元素的高校学生党建活动创新 作者:吴峰汪子一卢红辉 来源:《科教导刊》2018年第18期 摘要高校学生党员是我党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当前高校学生党建工作面临着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本文分析当前高校学生党建活动存在缺乏自主动力、实效性不够且活动形式单调陈旧等问题,那么如何创新高校学生党建活动,最大限度激发其活力和动力,调动学生党员参与的积极性是本文研究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专业元素高校学生党建活动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https://www.360docs.net/doc/0f17806664.html,ki.kjdkx.2018.06.046 Abstract College student party members are an important part of our party's team. At present,the party building work of college students is facing many new problems and challeng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of lack of independent motivation, lack of effectiveness and monotonous and obsolete activities in the party building activities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how to innovate the party building activities of college students to stimulate their vitality and motivation to the maximum extent and mobilize the enthusiasm of the participation of the students is the important content of this study. Keywords professional elements; college students; Party construction activities 在新时期背景下,做好大学生党建工作已经成为高校德育的重要课题之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创新体制机制,改进工作方式,提高党的基层组织做思想政治工作能力。要做好在高校教师和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加强党员队伍教育管理,使每个师生党员都做到在党言党、在党爱党、在党为党。”这段重要论述是高校党建工作的指南。高质量、多形式的高校学生党建活动有利于加强学生党员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党性修养,有利于增强学生党员的凝聚力,有利于进一步丰富完善高校党支部建设。因此,创新学生党建活动形式,最大限度地激发其活力,对发挥学生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调动学生党员参与的积极性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1 当前高校学生党建活动的主要问题 1.1 活动缺乏自主动力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用人单位普遍青睐毕业生党员。这种形势导致一部分大学生的入党动机不是十分单纯,具备一定的“功利性”。这部分学生在入党前能够按质按量地参加组织活动,甚至是非常地积极认真,但是在后续教育方面就开始懈怠消极,甚至是不予参加,觉得也不会有什么相应的惩罚。而有些基层高校党组织盲目地把学生党建活动的

现代气象学家竺可桢简介

竺可桢是我国卓越的气象学家、地理学家和科学教育家,中国近代气象学和地理学的奠基人。 竺可桢,字藕舫。浙江上虞县东关镇(原属绍兴县)人。 1890年3月7日出生在一个米粮商人家里。5岁入敬义小学读书, 后在家上私塾。1905年毕业于天华寺中心学校。1909年北上唐山 路矿学堂(唐山铁道学院前身)学土木工程。1910年8月16日赴 美留学,先在伊利诺斯大学学农,1913年夏毕业,转到哈佛大学 研究院地学系,学习气象学。1918年,以关于台风研究的论文获 博士学位。回国后,任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武汉大学前身)地理 学和气象学教授。1920年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南京大学前身)地 学系主任。1925年,到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任《国际百科全 书》编译室主任。1927年,应中央研究院聘请,在南京筹建气象 研究所,任所长。1936年以后任浙江大学校长。 建国后,竺可桢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全国科协副主 席、名誉理事长,兼任中国科学院生物学地学部主任,综合考察 委员会主任,编译出版委员会主任,全国地理学会理事长,自然 学史委员会主任。1974年2月7日病逝于北京,享年84岁。 竺可桢学识渊博,曾致力于许多学科的研究工作。他是中国 近代气象学和地理学的奠基人,在台风、季风、中国区域气候、 农业气候、物候学、气候变迁、自然区划等方面的研究和自然资 源综合考察方面都作出了重要贡献。 竺可桢生平著作很多,曾发表过数百篇论文。1980年科学出 版社出版的《竺可桢文集》,选编了其有代表性的论文79篇。 1924年发表的《远东台风的新分类》和1925年发表的《台风的源地 与转向》两篇文章,分析了1904年到1915年247个台风的季节分 配源地、运动途径和其转向地点,概括了各类台风的活动特点, 提出了新的台风分类法。他将台风分成6类:即中国台风、日本台 风、印度支那台风、菲律宾台风、太平洋台风、中国海台风。 1934年发表的《东亚季风与中国雨量》一文,是一篇研究中国季 风气候的经典性著作,文中引用了我国古代海外贸易利用季风航 行的资料,探讨了季风成因与我国降雨量的关系,为我国长期天 气预报的研究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物候学对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有重要意义,竺可桢一直提 倡这门科学。他留学回国不久,就每天观察物候,记录积累资 料,直到病重,从不间断,取得了卓越的成就。1962年,在他的 指导下,建立了

竺可桢《大自然的语言》解读

通俗易懂诉阅者 ――竺可桢《大自然的语言》解读 张坊中学古兆军 题目是《大自然的语言》,这是一个偏正短语,中心词是“语言”。值得注意的是,这个中心词由“大自然”来修饰,这就让我们明白:此处所说的“语言”可不是人类的,文章要讲的是“大自然”(即自然界)的“语言”。于是,这就让我疑惑: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是人类所特有的,大自然怎会有语言?进而,好奇心也驱使我思考:若真有语言,自然界的语言是什么呢? 带着渴求,走进正文。 课文第一段劈头一句:“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使人感到突兀非凡,一时摸不透它的作用。但是,只要细心推敲句中“苏醒”一词,还是能够理解这句话讲到了春季即将来临 (“立春”的“立”字是即将开始的意思,表示春季即将来临),大地上开始万物复苏。紧接着往 下读第二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第三句“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 第四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就会发现课文以浓郁的抒情笔墨描绘了花草鸟等自然现象来展现 “苏醒”的内涵。继续往下读,便看到“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这句 话。刚读完时,脑子里慢慢岀现了骄阳下,各种水果慢慢长大的动画。但定睛再读,我们发现这句 话的主干是“夏季是时期”。查词典,时期是(多指具有某种特征的)一段时间的意思。结合词义, 那么这句话就有了强调夏天是具有某种特征的一段时间之意。让人似有所感:这像是在介绍吧。下面的第六、七句写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紧接着,第八句的后半句又展现了冬天的“风雪载途”。 如果仅看前八句,文章开始部分只是由形象优美的描写展现岀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四季风景画。 我们不禁要问,这样勾勒诗情画意的四季图仅仅就是为了展现大自然景色的迷人色彩吗?若这样写下 去,似乎文章就成了写景的散文了吧。接着往下读,第九句“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 是,周而复始”引起了我的注意。“年年如是,周而复始”中的“是”作为指示代词,解释为 “这”。“周而复始”中的“周”解释为“绕一圈”,“始”解释为“开始”。“年年如是,周而 复始”即年年像这样,绕一圈又开始一次又一次地循环。“像这样”当然是承上而言,这里的“这”不就是我眼中作者描述的四季图吗?看来,这句话是为前面的描述做了一个总结,使我们了解到了这是带有规律性的景象。我们知道,说明就是介绍,这第九句的介绍实际告诉我,科学家竺可桢不是在写散文,而是要让我们了解一些科学知识。弄清这一点以后,再来看前八句话,我们会明白,作者在前面几句的描述是精心构思的,一方面以多姿多彩的画面激起读者阅读科普文章的兴趣,另一方面也以生花妙笔给人以强烈的悬念。如此“科普”,真是用心颇深! 当然,这样做的目的是基于科普文章通俗易懂的需要,基于更明白说明事理的需要。于是,再来看四季图,这就不是普通的景象了,而是关于科学领域方面的自然界的现象了。这样,我们就必须重新再读这段,来搞清楚“年年如是,周而复始”到底是什么意思。 前面的分析已经指岀,“是”应该指向的是自然界的现象。在前八句中我们可以提取岀这样一些现象:冰雪融化,草木萌发,花次第开放。燕子翩然归来。布谷鸟也来了。植物孕育果实。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变黄。北雁南飞,昆虫销声匿迹。衰草连天的景象,(它们)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将这些现象分类整理,我们可以得岀自然界里生物的现象:植物的发芽、开花、结果、休眠,候鸟的迁徙、昆虫休眠等,以及自然界非生物变化:解冻、始雪、结冻等。在第九句中作者进一步总结强调,这些生物现象与非生物变化是年年这样,一次又一次的循环往复的,所以,作者所描述的这些现象应是具有周期性的现象。这个周期是以年为单位的。

浅议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意义及活动目的

浅议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意义及活动目的 摘要: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目的与意义,是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动力与支撑。明确高校学生党建的目的与意义,才能明确党建工作的方向,进而以不同的方式指导行动。故明确高校学生党建的目的与意义有其必要性与重要性,也是促进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前提。 关键词:学生党建、目的意义、绩效性,知名度、社会责任感、奉献精神。 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富强的核心。党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成员的代谢与更新,离不开科学知识和经验的不断积累。高校学生正是党的优秀后备军,学生党员作为新一代知识分子的代表必将成为党的优秀代表,必定是新一代人中党内发展的中坚力量。如何培育学生党员不容忽视。学生党建工作的目的与意义正在于此,所以笔者认为明确高校学生党建的意义与活动的目的必不可少。 随着高校学生党建的增强、党建活动的增多,已有愈来愈多的人关心学生党建工作与高校学生党支部的党建活动。社会关注的增多,加之当今社会功利心盛行,学生党建与活动的目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已成为大家迫切需要知道的问题。有些社会人士甚至会问:“你们支部开展活动是为了宣传你们支部或个人,还是为了传播党的优秀思想,弘扬党的精神?” 高校学生党建的意义究竟在哪?活动目标究竟是什么?结合《大学生入党动机调查》、《大学生党支部建设现状调查分析》及自身经历、感悟,我觉得学生党建工作及活动的最终目的始终是增强学生党员的党性思维、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意义始终是服务于党的建设与发展的。传播党的优秀思想,弘扬党的精神等只是活动的短期目标与意义所在。但是要传播党的优秀思想,弘扬党的精神,提高学生党员的综合党性素质,在现实社会中离不开功利元素,离不开绩效性的领导与推进作用。不同的是对大学生而言所谓的功利、绩效,都只是能力锻炼与提升方面的,这对个人与对党建都是有实际优势的。 一、绩效性最具实效性。建立提升个人综合能力,增加个人社会关系优势与发现问题,明确而问题,提升思想觉悟的显隐双层目标。以提升学生党员的综合能力与建立学生党员的社会关系优势吸引学生党员全身心的参与活动,进

各个地理学家简介

张衡 添加义项 设置 这是一个多义词,请在下列义项中选择浏览 (共8个义项) 1.东汉时期天文学家 张衡 1955年中国人民邮政发行的纪念邮票 张衡(78-139),字平子,汉族,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市石桥镇)人,我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制图学家、文学家、学者,在汉朝官至尚书,为我国天文学、机械技术、地震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由于他的贡献突出,联合国天文组织曾将太阳系中的1802号小行星命名为“张衡星”。 中文名: 张衡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族 出生地: 河 南南阳 出生日期: 78年 逝世日期: 139年 职业: 尚书 代表作品: 《灵宪》、地动仪、《四愁诗》 张衡,章帝建初三年(公元78年),诞生于南阳郡西鄂县石桥镇一个破落的官僚家庭(今河南省南阳市城北五十里石桥镇)。祖父张堪是地方官吏,曾任蜀郡太守和渔阳太守。张衡幼年时候,家境已经衰落,有时还要靠亲友的接济。 张衡塑像 正是这种贫困的生活使他能够接触到社会下层的劳动群众和一些生产、生活实际,从而给他后来的科学创造事业带来了积极的影响。在数学、地理、绘画和文学等方面,张衡表现出了非凡的才能和广博的学识。 张衡是东汉中期浑天说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指出月球本身并不发光,月光其实是日光的反射;他还正确地解释了月食的成因,并且认识到宇宙的无限性和行星运动的快慢与距离地球远近的关系。 张衡[1]观测记录了两千五百颗恒星,创制了世界上第一架能比较准确地表演天象的漏水转浑天仪,第一架测试地震的仪器——候风地动仪,还制造出了指南车、自动记里鼓车、飞行数里的木鸟等等。 张衡共著有科学、哲学和文学著作三十二篇,其中天文著作有《灵宪》和《灵宪图》等。

5《大自然的语言》—竺可桢

5《大自然的语言》—竺可桢 《大自然的语言》 ——竺可桢 一内容简介: 《大自然的语言》是现代科学家、教育家竺可桢创作的科学小品文。 此文通俗生动地介绍了物候学及其研究的对象,阐述了物候学现象来临的有关因素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与知识,说明吧物候学的特性与本质。 全文综合运用了多种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语言浅显确切、简洁生动、层次清楚,条理明晰,因而通俗易懂。 二、作者简介: 竺可桢(1890年3月7日-1974年2月 7日),又名绍荣,字藕舫,汉族,浙江上 虞人。 中国卓越的科学家和教育家,当代著名 的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物候学发展的推动者。 1910年赴美国留学,曾在哈佛大学地学系学气象,1918年获博士学位。物候学也是他呕心沥血作出了重要贡献的领域之一。 他一生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的造诣都很高。 是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 他先后创建了中国大学中的第一个地学系和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

担任13年浙江大学校长,被尊为中国高校四大校长之一。 1974年2月7日竺可桢因肺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 三、学习方法: 学习本篇文章时,关注作者如何对写景,又如何同时描写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 四、思维导图: 这是一篇典型的说明文,熟悉说明文文体。将是了解思维导图的方法。由点开始既是概念:(1)物候与物候学。(2)物候学的相关的意义。(3)影响物候现象的原因。

五、原文及标注 《大自然的语言》 原文: (1)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2)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3)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4)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下面

浙大竺可桢学院部分班级培养方案

2017级混合班培养方案 培养目标:以“为杰出人才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为宗旨,为培养造就基础宽厚,知识、能力、素质、精神俱佳,具有国际视野和持久竞争力的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和未来领导者奠定坚实基础。毕业生在理工农医类等相关专业及领域暂露头角,主要从事博士或博士后研究和技术开发工作。 毕业要求: 通过厚基础、宽口径的通识教育与自主性、个性化的专业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建立宽、专、交的多元化知识结构。强化学科知识基础、多种思维方式及人文素质的培养和训练,注重国际化培养和责任担当,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具有持久竞争力。 1.熟练掌握扎实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 2.系统了解和掌握学科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3.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和终生学习能力。 专业主干课程: 与学生确认的主修专业主干课程相同 推荐学制: 与学生确认的主修专业学制相同。 根据学校有关规定,竺可桢学院教学教务实施“2+2”管理模式,即前2年管理由竺可桢学院为主,后期由学生确认的主修专业学院(系)管理为主。 最低毕业学分: 2+2学制:140+6+4+2+2;2+3学制:180+6.5+4+2+2 授予学位: 与学生确认的主修专业授予学位相同。 学科专业类别: 与学生确认的主修专业学科专业类别相同。 交叉学习:

在修读主修专业的基础上,学院积极鼓励学生开展跨学科专业知识融合的学习,学生可通过跨学科专业修读课程或辅修、双专业/双学位等方式来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 培养说明: 一、学生选拔 实施优秀学生选拔制度。每年在入学前,从全校新生中根据中学或高考表现、学校笔试和面试等基础上,择优录取学生,单独编班,成为XX大学荣誉学生;第一学年秋冬学期结束,在全校一年级学生中根据大学学业、专家面试等基础上,择优录取优秀学生进入竺可桢学院学习。 二、特别培养 1.宽厚基础。实施通识教育和荣誉课程,强化数理化计算机等通识培养,为优秀学生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和确认主修专业提供多种通道。 2.差异教育。以专业导师制为核心实行个性化专业培养,突出差异教育,在导师指导下制订个性化的专业培养方案。 3.科研训练。实施第一课堂科研训练计划,通过实行国家、省、校院级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和专业导师制度等,加强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科学研究能力。 4.国际视野。采用“请进来”和“送出去”方式,推进学生国际化培养。聘请国内外一流大学(研究机构)知名教授(学者)来院为学生开设课程或讲座;在本科培养阶段,积极选派优秀学生赴国外“目标学科”修读相关专业课程和文化交流。 5.教学相长。实施研究性教学方法模式改革,以教学“高端化、研究化、国际化”为目标,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逐步实现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以课内学习为主向课内外结合转变、以结果评价向过程与结果评价结合转变,激发学生创造性、主动性学习。 6.本博贯通。实施“精、深、通”的专业培养计划和完全学分制,学生提前完成本科阶段学习,可向学校提出攻读高一级学位的申请,经导师同意和院系审核,报学校有关部门批准,允许特别优秀学生提前攻读高一级学位。 三、定位发展 实施荣誉学籍和荣誉证书制度。根据学生的学业与能力等综合表现,规划学生成长,指导学生合理定位,适时分流不适应竺可桢学院学习学生。 1.通识课程63.5+6学分(4年制)/+6.5学分(5年制) (1)思政类11.5+2学分

竺可桢生平简介

竺可桢生平简介 竺可桢是毕生为国“求是”的气象事业和物候学的开拓者.竺可桢1890年3月7日出生于浙江上虞。竺可桢1910年公费留美入伊利诺伊大学农学院学习。1913年夏毕业后转入哈佛大学研究院地理系专攻气象,1918年以题为《远东台风的新分类》(A NEW CLASSIFICATION OF THE TYPHOONS OF THE FAR EAST)的论文获得博士学位。1920年秋应聘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7年任东南大学地学系主任,1928年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建国前他先后执教于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和中央大学。1933年4月,竺可桢与翁文灏、张其昀共同发出成立中国地理学会的倡议,学会于翌年成立。1936年4月,他担任浙江大学校长,历时13年。为了婉拒蒋介石赴台湾的邀请,而辞去了浙大的所有职务。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后,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等职。他还当选为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并于1962年光荣地参加中国共产党。他对中国气候的形成、特点、区划及变迁等,对地理学和自然科学史都有深刻的研究。他一生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物候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的造诣很深,而物候学也是他呕心沥血作出了重要贡献的领域之一。我国现代物候学的每一个成就都是和他的工作分不开的。他始终从科学的视角,关注着中国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是“可持续发展”的先觉先行者。 编辑本段往事略集 竺可桢幼时聪明好学,从2岁开始认字在家庭的影响下,他从小就在私塾里读书,学习十分勤苦。中学阶段(15岁始),读书于上海澄衷学堂和复旦公学,后到唐山路矿学堂(今西南交通大学前身)读书。他身材瘦弱,被同班同学胡适讥笑说他活不过20岁。竺可桢闻此话后下决心锻炼身体,风雨无阻。后来他的身体始终健康。 由于他学习努力,成绩卓著,五次考试都名列全班第一。1910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公费留学生,赴美国伊利诺斯大学学习农学。后又转入哈佛大学地学系专攻气象。哈佛大学求实崇新、自由探讨的学风,给他深刻影响。1918年他以台风研究的优秀论文获得了博士学位,时年28岁。 当时美国政府将八国联军向清政府勒索巨额白银(史称“庚子赔款”)中付给自己的部分拿出,作为在华开办学校及招收中国留学生赴美的费用,实际是想用中国自己的钱培植亲美势力。竺可桢出国,正是作为第二批利用“庚款”赴美留学的70名公费生之一。在旧中国内战频繁的条件下,这批学生回国后大多经商,或投奔军阀,只有竺可桢等少数人坚持“科学救国”的艰难道路。竺可桢所走的道路,是20世纪前期的中国进步知识分子追求真理和光明的道路。看到清政府的极度腐朽昏暗,他和同时代的进步青年一样,争取到西方去学习,以改造国家。他起初抱着不问政治的态度投身科研。国民党统治下的黑暗现实,尤其是特务横行,从反面教育了他。任浙大校长期间,他便以爱国科学家的正义和良知站出来坚决斗争,以致国民党政府教育部在公函中曾申斥他“包容奸伪匪谋学生之一切非法活动于不闻不问”。通过新旧中国的对比,竺可桢相信:只有跟共产党走,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这也是当年许多爱国科学家的共同感受。 他怀着“科学救国”的理想,回到了祖国,先后执教于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和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0年他受聘担任南京高师地学教授,次年,学校改称东南大学,在竺可桢主持下,建立了地学系,下设地理、气象、地质、矿物四个专业,并新任系主任。在这里为教学需要而编写的《地理学通论》和《气象学》两种讲义,成为中国现代地理学和气象学教育的奠基性教材。1925年1月,东南大学发生“易长风潮”,竺可桢于本年夏离校,到上海任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史地部部长,潜心著述,接连发表了《论江浙两省人口之密度》《北宋沈括对于地学之贡献与纪述》《论以岁差定〈尚书·尧典〉四仲中星之年代》等重要文章。1926年到南开大学任地理学教授,于此就地取材,成文《直隶地理的环境和水灾》。同年作为中国科学社的代表入组中国代表团,赴日本东京参加了第三届泛太平洋学术会议。1927年学校又改名中央大学。在此期间,他一面担任地理系主任,主持日常行政工作;一面教授地学通论。气候学,气象学等课程,培养了我国第一批气象学和地理学研究及教育人才。张宝堃、吕炯、黄厦千、沈孝凰、胡焕庸等,都是这个时期培养出来的优秀学者。他还积极参加中国科学社,做了大量宣传工作。同年秋,在中国科学社第十二次年会上被选为理事长。

赵元任简介

赵元任(1892-1982),字宣仲,江苏武进人,生于天津。1910年为游美学务处第2批留学生,入美国康奈尔大学,主修数学,1914年获理学士学位。1918年获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19年任康奈尔大学物理讲师。1920年回国任清华学校心理学及物理教授。1921年再入哈佛大学研习语音学,继而任哈佛大学哲学系讲师、中文系教授。1925年6月应聘到清华国学院任导师,指导范围为“现代方言学”、“中国音韵学”、“普通语言学”等。1929年6月底国学研究院结束后,被中央研究院聘为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兼语言组主任,同时兼任清华中国文学系讲师,授“音韵学”等课程。1938年起在美国任教。 1892年11月3日生于天津。父亲衡年中过举人,善吹笛。母亲冯莱荪善诗词及昆曲。 19O0年赵元任回到老家常州青果巷,在家塾二中读书。早年所受民族文化熏陶,对他一生事业有着深刻的影响。 赵元任从小就显露出语言天才,各种方言一学就会。十四岁进常州溪山小学。19O7年入南京江南高等学堂预科,成绩优异,英语、德语都学得很好,深得美籍英语教师嘉化(D。J.Carve)的喜爱。嘉化常邀赵元任去他家中作客。嘉化夫人善于弹钢琴和唱歌,赵元任跟嘉化夫人学唱过《可爱的家庭》(Home, SWeet Home)和《离别歌》(AuldLang Syne,亦译《天长地久》)等歌曲,是为他接受西方音乐之始。 1909年赵元任考取了留学美国的官费生,在康乃尔大学主修数学,选修物理、音乐。向姜斯东(E。Johnstone)学习作曲,向夸尔斯(J.T。Quarles)学习钢琴与和声,向席佛曼(S.P.Siwerman)学习钢琴,还上过多年的声乐课。1914年获数学学士学位。在该校哲学院研究一年后,1915年人哈佛大学主修哲学并继续选修音乐,在哈佛期间的音乐教授有希尔(E,B.Hill)和斯帕尔丁(W。R。Spaulding)。19l8年在哈佛获哲学博士学位。又在芝加哥和加州大学作过一年研究生。1919年回康乃尔大学物理系任教一年。 1920年赵元任回国担任清华学校的物理、数学和心理学课程,同年冬曾为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B。Russell)来华讲学担任翻译。在清华期间,赵元任与杨步伟结婚。

大自然的语言竺可桢......阅读附答案

大自然的语言竺可桢......阅读附答案 大自然的语言竺可桢(8分)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随着时节推移的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温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比较简便,容易掌握。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 小题1:根据所供材料,请你给物候学下个定义(所填不超过15字)。(2分)物候学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科学。 小题2: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分别采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2分) 小题3:第一自然段中所选的三个例子能否调换顺序,为什么?(2分) 小题4:“阿公阿婆,割麦插禾”是一则农谚,请你再例举一则农谚,并说说它所包含的物候知识。(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物候学就是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 小题1:作比较打比方 小题1:不可以,因为这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的。 小题1:略 (1)这是说明方法的变式考查。学生应了解常用的说明方法并理解每种说明方法的特点与作用,结合文章信息用事物的本质特征下定义。(2)这是对说明文说明方法及作用的考查。学生应了解常见的说明方法,并理解每一种说明方法的作用。(3)了解说明对象的特征学会判断说明顺序。这里的说明顺序是按照春夏秋冬来安排,所以是按照时间顺序,故不能颠倒位置。(4)这是有关与文章内容相关的迁移训练。在说明文阅读中加入与文章内容相关的拓展性的题目,就是为了让同学们充分展示才能。这是新课标重在从多方面展示同学各种素质的要求,也是近几年中考热点题型之一。从解题方法来看,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从材料出发,提出自己的不同观点,能用一句或一段完整的话,并能做到个性化、富有创新意识言之有理即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