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09交通运输枢纽规划复习重点(胡大伟)

3309交通运输枢纽规划复习重点(胡大伟)
3309交通运输枢纽规划复习重点(胡大伟)

第一章

1.五种运输方式:铁路运输,水路运输,公路运输,航空运输,管道运输

2.公路运输系统:是一个独立的系统,由固定设施、流量尸体、控制系统、运输需求组成

3.固定设施:指公路网和运输枢纽站,流量实体指车辆;控制系统指道路标志、标线、信号控制、运行规章制度;运输需求指人或无得空间位移活动和交流。

服务的综合体,其表现为客货运站场、港口和航空港,其主要功能是组织客流、货流、车流的集散和中专,并提供相应的信息、作业和服务。

6.枢纽分类:按枢纽功能特征分类:1 单式2 复式3中转。按枢纽布局分类:1终端2伸长式3辐射4辐射环形5辐射半环形。

在公路运输网节点上,依托城市所形成的能够提供运输组织、中转和装卸储运、中介代理、通信信息和辅助服务等基本功能的综合性基础设施。

8.公路运输枢纽按层次分类:1 国家公路2地区性3集散性。

9.公路运输站场:构成公路运输枢纽的实体单元,事办理公路旅客和货物运输相关业务,进行客、货运输组织和作业,并提供相应服务的场所。分为:1客运站2 货运站。

11.客运枢纽建设经验:1 客运枢纽的大型化、综合化、现代化。主要体现在重视交通结合部的综合交通换乘枢纽建设,将城市、地铁、公共汽车和小汽车等交通方式连成一体,组成立体的综合交通网络,主要母的事提高换乘效率,把交通方式做一盘棋式的俺怕,以形成顺畅、通达、换乘方便、高效运行的综合交通系统。2. 客运枢纽服务综合化。3客运枢纽信息化建设。客运枢纽中公共信息服务系统建设比较完善,自动购票和检票系统,信息显示系统,信息自动查询系统等信息资源丰富。

12.国外货运枢纽特征:1站随货定,综合运输。2 分级设置,合理分工。3大作业区,小仓库。

13.国外公路运输枢纽发展趋势:国外公路运输枢纽向现代化、综合服务、专业化方向发展。现代化运输枢纽具有现代化的建筑结构、中转作业的大厅和现代化的管理系统。很多高新技术成果都应用于公路运输枢纽规划、建设、管理各个方面。1 大量高新技术及科学技术成果应用于公路运输枢纽的建设、运营和管理。2不断完善公路运输枢纽规划、设计理论。3十分注意运输枢纽于城市的协调发展。

客货源分布特征等约束条件下,公路运输枢纽在规划区域内未来的空间分布和组合。包括宏观和微观。宏观:指全国范围内的枢纽节点城市布局规划;微观:指枢纽节点城市的公路客货运站场空间布局规划。

15.公路交通枢纽总体规划研究成果:1公路运输枢纽(微观)总体规划2公路运输枢纽总体研究报告:包括客运枢纽总体规划研究报告和货运枢纽总体规划研究报告。微观:规划背景、规划的必要性、规划的指导思想和目标、功能定位、布局规划、信息系统规划、实施方案和近期建设重点、政策与措施等。客运:经济社会和交通发展现状、经济社会、交通法杖趋势和规划的必要性、市场需要分析与预测、站场布局规划、客运枢纽信息系统规划,实施方案、措施与建设等。货运:经济社会和交通发展现状、经济社会、交通法杖趋势和规划的必要性、市场需要分析与预测、站场布局规划、实施方案、措施与建设等

第二章

1.(经济发展及经济区域的影响)区域经济发展与交通运输发展的关系:(1)经济卡发需要交通运输发展的强有力支持(2)经济持续快读发展需要运输系统全面升级与改造

2.生产力布局的三个层次:(1)安排好国民经济的宏观布局(2)安排好中观布局(3)搞好微观布局

3. (经济发展及经济区域的影响)产业布局与枢纽规划的关系:(1)产业布局规划是枢纽规划的基础和前提(2)产业结构决定了枢纽的性质和功能(3)枢纽规划建设会促使区域产业结构的发展(4)产生力布局与枢纽规划对自然条件要求有一定的共性。

4.(城市规划影响)城市布局与公路运输枢纽布局的关系:(1)公路运输是组织社会生产的必要条件之一(2)公路运

输枢纽规划与城市布局相适应

5.人口分布部分影响:人口是影响客货运的最直接、最重要的因素。由于人口的流动以及人的各种社会工作、社交活动等需要创造了巨大的客货运输需求,运输系统必然要不断地满足这种需要。地区城市化的加速,即地区人口与经济活动加速向城市集中,会促进地区经济面貌的改变,创造更多的客货运需求。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必将给交通运输,特别是公路运输带来客货运量的增加。

6.交通运输需求及战略影响:交通运输需求量指在一定时期,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下进行经济、社会活动所产生的客货运输量。运输需求来渝社会经济活动,不同的社会经济活动对运输的要求不一样。因此,社会经济活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决定了运输需求的复杂复杂性和多样性。在保持一定的交通运输需求的基础上,各种运输方式表现出来的市场供给份额不并不均等,这与国家和地区在交通发展战略密切相关。交通运输在量和结构上的需求将影响公路运输枢纽的规模,在服务质量上的需求除要求基础设施、设备配置完善外,更大程度上要求实现“一体化运输”,即综合性运输枢纽的规划建设。

7.环境影响:随着公路运输的持续发展,车辆数目猛增,枢纽站是车辆较为集中的区域,交通污染越来越严重。货运枢纽站是散发各种烟尘、粉尘污染的主要来源。运输工具既创造了巨大的客、货流,为国民经济发展创造了必要条件,但也带来一定的环境污染。如:汽车对大气污染已成为城市大气污染的主要污染源,交通噪声也是城市噪声的重要来源。如果能够通过枢纽站的合理布局、配套、促进工业布局的合理化,就可以减少其无效运输和对流运输;就可以减少排放污染,减轻城市大气环境的负担,同时可减少运输过程中由于运输损失造成的烟尘污染。

第三章

1.资料调查步骤:(1)确立调查目的和知道思想;(2)成立调查课题组或领导小组;(3)情况分析——初步去顶资料调查的范围和内容;(4)调查区域的界定;(5)正式调查:制定调查方案设计、调查问题及表格;按排时间进度、处理调查中的新情况;(6)资料整理与分析:是否满足有求,否定的话转入(5);(7)现状分析。

2.调查内容:应根据枢纽规划的性质和对象而定,如进行公路客运枢纽和货运枢纽布局规划时资料调查的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经济(2)交通运输(3)运输战场(4)交通基础设施网络(5)环境现状

3.调查内容分类:(1)全面调查;(2)单项调查。调查对象范围不同分类:(1)内部调查,针对公路运输行业货且也内部而进行的调查。(2)外部调查,针对运输市场的运输需求,运输市场竞争、政府有关枢纽站投资建设方针和横测等各种因素而进行的调查。调查资料获取途径分类:(1)直接调查(2)简介调查。调查活动个组织者不同分类:(1)行业调查: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组织的调查(2)企业调查:公路运输经营者组织的调查。

能估算出样本的代表性程度。非随机抽样:估算的样本代表性差,当抽样的总体过于庞大而且复杂,不适合随机抽样,必须采用非随机抽样。

.优点:简单,出被调查对象的完整清单之外,无需更多数据。缺点:样本单元可能很分散,精度差。

:每层内样本单元具有相近的特征,而各层之间又有交大的差别,因此可产生更精确的统计量。缺点:样本量、均值和方差估计的计算更复杂。

子单元必须方便得到。另外,样本量、均值和方差估计的计算也较为复杂。

常方便,无需随机抽样。但无法用数学方法证明调查结果的有效性。缺点:抽样误差是未知的,无法从样本对总体作出估计。此外,还没有一个理论上合理的方法来确定抽样的样本量。

数据完整性和样本容量。在研究的时间范围内没有丢失是数据就认为数据流是完整的,当一些数据特征丢失时就认为数据是不完整的。样本容量指为了在分析中得到一个较理想的准确度而需要的数据点数量。数据准确性:数据的可靠性。通过扫描那些超过可接受范围的过大或过小数值来正式,比较不同数据来源的同意数据也有助于证实数据的准确性。如果两个或多个相互依赖的数据要素值没关系,也表明数据不准确。

第4章

的数据信息

:(1)连贯性(2)类推性(3)相关性(4)概率性

是对交通运输总量进行预测,之后按公路运输量应占比重给出公路运输量预测值。公路客货运输枢纽站作业量及分方向作业量一般采用比例法估算。货运枢纽作业量还可采用货类分析方法在公路货运量预测值上进行估算。

(1)确定所研究的规划预测范围,明确预测目的,根据需要和可能,说明通过预测要解决的问题(2)鉴别、选择和确定预测元素(3)确定逻辑关系,选择预测方法(4)建立模型(5)检验模型(6)假定因素和条件。

测。主要对预测对象的未来性质、发展趋势和发展转折点进行预测,如对预测对象的发展是处理萌芽期、成长期、饱和期还是衰退期的判断。定性预测适合于缺乏数据的预测场合。一般:抽样调查法、专家预测法(德尔菲法)、典型调查法、类比法等。抽样调查法:向运输服务客户(企业)调查今后一定时期内需要的运输产品(货物)的品种、数量、采用的方式、起讫点等或旅客出行意图的判断、次数、方式和目的地的调查。专家预测法(德尔菲法):依靠专家的知识、经验和分析判断能力进行预测的方法。类比法:比照事物内在条件和环境的相似性,根据已经发生的典型现象,类比、推理同类现象发展趋势的方法。德尔菲法:预测过程:(1)由预测人员将需要预测的问题一一拟出,然后将这些问题连同本次预测活动的目的意义等背景材料,一并寄给专家预测。(2)预测专家各自独立回答各个预测问题,并将答案回寄给预测人员(3)预测人员对收集的专家意见汇总、分类和整理,将那些专家意见相差较大的问题再抽出来,附上集中典型意见请专家进行第二轮预测(4)重复上述过程,知道专家的意见趋向一致或更加集中在一、两种意见上为止。以上述专家的最终意见作为预测结果。

时间序列预测和因果分析预测。时间序列预测又分为:指数平滑法、灰色预测法、趋势预测法、移动平均法。因果分析采用预先确定的表示预测变量和输入原因指标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的模型预测,各类数量经济模型均属于此类。如:回归分析法、弹性系数法。

时间序列,弱化原始时间序列的随机性,再通过一定的步骤建立预测数学模型。适合短期和中期预测,不适合长期。一般由四种类型:数列预测、灾变预测、系统预测、拓扑预测。常用模型:关于数列预测中一个变量、一阶微分GM(1,1)的模型。GM(1,1)模型是基于随机的原始时间序列,经时间累加后所形成的新的时间序列呈现的规律可用一阶线性微分方程的解来逼近。经证明:经一阶线性微分方程的解逼近所揭示的原始时间数列呈指数变化规律。因此,当原始时间序列隐含着指数变化规律时,灰色模型GM(1,1)的预测是非常成功的。

短期预测,对于未来预测建立在历史数据的平均值的基础上。指数平滑法是时间序列分析的一种,对历史数据区别对待,一般近期数据赋较大的权,远期数据赋较小的权,相对因素和预测值之间可以是直线,也可以使曲线。方法切合实际,可提高预测精度。能使预测值较多地反映最新观测值的信息,也能反映大量的历史资料的信息,计算量小,需要存储的历史数据也不多。特点:计算简单,适应性强,只与时间有关,不需要相关因素的未来预测值就可以预测。一次:实际数据序列以随机变动为主。二次:实际数据具有明显线性倾向的场合。三次:实际数据有曲率现象出现的场合。

测。社会经济现象之间存在一定的客观联系,但这种联系不是确定性的函数关系,即当自变量给定某一数值时,可出现的因变量数值并不是唯一的,而是包括在某一个或大或小的范围内。如交通运输量的增长与人口自然增长有密切的联系,但是通过人口指标并不能准确地确定该地区的交通运输生成量,因为影响运输量发生的不知是人口一个因素,社会经济指标、土地开发利用问题等都对交通量产生影响。

10.预测实际中应该注意的实际问题:(1)预测结果的可信度(2)预测方案(3)拟合度和精度(4)预测的期望(5)预测模型(6)数据处理和模型调整(7)实际与想象。

第5章

及趋势,之后再确定公路运输枢纽布局的目标和要求,然后找出影响布局规模、方案设计的主要指标或因素,依照不同的方案设计思路,运用相应的规划方法,拟定集中可行的布局方案,并针对拟定的各种方案在同一尺度再进行评价,从中选出优选方案,有优选方案为基础,在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最终确定推荐的布局方案。

的公路运输地位及作用。

3.(宏观设计思路主要从公路运输枢纽的本功能出发,即从交通各运输地理学的角度出发,对公路运输网进行研究,把公路运输经过次数多的节点城市作为公路运输枢纽点。设计目标是选择公路运输枢纽与国道主干道、国家高速公路网相配合,能使枢纽点使用频率最高,发挥的作用更大。设计方法:(1)以规划的国道主干线和国家高速公路网组成的网络为基础,建立备选城市国道里程OD矩阵.(2)在假定运输干道网上行驶速度不变,并适当考虑每个节点城市运输吸引范围的前提下,计算每两个城市节点之间的最短通路。每两个城市节点之间,在最短路径上每经过一个城市一次,则记数位1,循环往复,逐次累积。最后便可求出每个城市节点的经过次数。(3)将得到的各城市节点的经过次数从大到小依次排列,并进行累加,绘制累加曲线,在曲线上找出其拐点位置,则为理论上公路运输枢纽的最佳城市数目。同时根据城市节点经过次数的排序,可相应选出公路运输枢纽节点。a为城市节点经过次数累计曲线,b为各节点城市之间无中转的累计直线,c=a-b,得到节点城市累计频数实际递增曲线,取出c的拟合函数,并对曲线c求极值,则求的x的值为曲线c取得的极大值时所对应的最佳城市节点个数。缺点:节点法选出的枢纽节点城市对边缘地带或陆路终端的城市具有不公平性。

基本思路:从公路运输枢纽的概念出发,选择与公路运输枢纽关系最为密切的若干个指标,对这些备选城市节点逐个进行公路运输地位的综合评判,从而计算出每个城市节点的得分,即代表每个城市节点的公路运输发展潜力。得分者为公路运输枢纽城市入选对象。设计方法:确定布局方案—确定枢纽规模—城市得分排序—评价计算—指标权数选择—四个指标。指标.总运量:航空、铁路、水路、公路运量计算。公路运量比重:客运比重、货运比重。采用全社会公路运输量与中运量之比计算。城市位势:有城市人口、地位、性质、吸引范围和城市间距等。通达指数:对外联系、关联矩阵。度量两个城市节点之间联系难易程度的指标,它能对公路运输网的完善程度给与有价值的度量。通达指数越小,则表明该城市通往其他城市的直达性越好。指标计算:依据以上四种指标计算结果,可将这些备选城市节点的同类项指标分别累加,并求其平均值,之后分别计算各指标的可比指数,采用综合评判法对每个城市节点进行具体评价计算,以求出代表各城市节点公路运输发展潜力的得分。同理按照得分高低顺序选择公路运输枢纽节点城市,选择标准仿照节点法中根据评分指标分数求其累计值,建立城市节点个数与评价分数的函数关系,求出极值以确定最佳枢纽个数。缺点:理论计算结果与实际情况有一定出入,原因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选用那一年的运输量等数值指标计算更科学,选点指标是否全面,是否具有代表性,各指标权重的准确性。

设计思路:主要从运输枢纽应具备的条件出发,对备选枢纽城市逐个分析筛选。之后再进一步增加其他约束条件,使选择公路运输枢纽的条件达到充分,从而筛选出相对满意的公路运输枢纽城市,据此确定规划布局方案。设计方法:根据形成运输枢纽城市的条件逐个进行筛选:(1)干线交汇处(2)中心城市(3)资源基地与商贸中心(4)公路运输枢纽间距。根据以上四个条件,从备选枢纽城市可以筛选出公路运输枢纽节点城市。

设计思路:根据备选公路运输枢纽城市节点特征,对其进行属性分类,即按照物以类聚的思路,对所有备选枢纽城市节点进行匪类,从而选出比较适合的公路运输枢纽城市,以此来确定公路运输枢纽布局规划的基本方案。

u={X1,X2…..X n},每一个事物Xi用一种数据(X i1,X i2…X im)表示其特点。实质:按照某种标准鉴别事物之间的接近程度,把彼此接近的事物归为一类。分析步骤:(1)建立模糊相似矩阵,用r ij表示分类对象xi与xj之间的相似程度,由此建立相似矩阵R=(rij)n*n.(2)建立模糊等价矩阵,根据第一步的模糊相似矩阵R=(r ij)n*n ,如果满足传递性的条件R R R,那么R就是一个模糊等价矩阵,利用R对U进行分类;如果R不满足传递性条件,那么先用平方法求出R的传递闭包t(R),则t(R) 是一个模糊等价矩阵,可以利用t(R) 对U进行分类。(3)对U分类。利用传递闭包t(R)的λ截矩阵对U进行分类,即t(R)λ=(r ijλ)n*n 在0和1之间,如可取λ=1.0.8,0.6等,则r ijλ =1,若r ij≥λ,r ijλ=1,若r ij≤λ。利用布尔矩阵直接对U进性分类。如λ、xj归为一类,λij =0则xi、xj不归为一类。

n个样品,每个样品测得m项指标。思想:首先定义样品的距离(或相似系数)和类与类之间的距离。初始将n个样品看成n类,此时类间的距离与样品间的距离是等价的;然后将距离最近的两类合成为新类,并计算新类与其他类的类间距离,再按最小距离准则并类。这样每次缩小一类,直到所有的样品都并成一类或规定的分类临界值为止。步骤:(1)计算n个样品、指标两两间的距离dij得样品或指标间距离矩阵D (0)=(d ij(0) )n*n (2) 个样品或指标各自构成一类,类的个数K=n, 第i类G i={x(i)}(i=1,…n) 。此时的类间距离就是样品或指标间距离。然后对x(i)(i=1,…,n) 执行并类过程。(3)对以上得到的距离矩阵D(i),合并类间距离最小的两类为一新类。此时类的总个数K减少一类,即K=n-i+1. (4)计算新类与其他类的距离,得新距离矩阵D(i). 若合并过后类得总个数K仍大于1,重复上述步骤,直到类的总个数为1为止。(5)画谱系聚类图。系统聚类的原则决定于样品间的距离或指标间的相似系数及类间距离的定义,类间距离的不同定义就会产生不同的聚类结果。

样本较大或指标容量较大时,需要占据足够大的计算机内存空间;在合并过程中,需要将距离逐一加以比较,从而决定应合并的类别,需要较多的计算时间,有时候计算机内存或计算时间限制而无法进行。思想:开始粗略的分一下类,按照某种最优的原则修改不合理的分类,直到类分的比较合理为止。从而形成给一个最终的分类结果。逻辑图:选凝聚点—初始分类—是否合理—最终分类。如不合理—修改分类—最近距离原则。初始分类:选择凝聚点,让样品或指标向最近的凝聚点聚集,从而形成由凝聚点聚集的类。然后让每个样品或指标按与其距离最近的凝聚点归类,归类后,重新计算该类的重心,以此重心代替原来的凝聚点而成为新的凝聚点。

修改分类方法:按批修改法,步骤是按就近原则将每个样品或指标向新凝聚点归类,形成又一个分类方案,反复迭代,直到所有的凝聚点与前一次的就凝聚点重合,则聚类过程中止。

凝聚点:一批代表性点,是欲形成类的重心的点。选择方法:a人为选择。根据经验,预先确定分类个数和初始分类,并从每一类中选择一个有代表性的样品作为凝聚点b将所有样品人为分为K类,计算每一类的重心,并将这些重心作为凝聚点。C用密度法选择凝聚点:以某个正数d为半径,以每个样品为秋心,落在这个球类的样品数就叫做这个样品的密度。

优点:计算量小,占用计算机内存空间较少,方法简单,可以从数学角度验证迭代的收敛性。缺点:有一定的局限性,分类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凝聚点的选择。初始凝聚点不同,分类结果也不同,这就要求在初选凝聚点时应该慎重。

微观布局规划是指在枢纽城市内公路运输战场总体布局。包括:散着排列、布置安排的意思,而规划一般指超过5年的大致计划。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交通运输需求—布局规模—方案设计(根据布局原则)—方案优化(评价指标选择)—方案确定。

值在公路运输站务作业量预测基础上应确定的枢纽站个数n。布局规模参与以下因素有关(1)城市未来的形态、规模及功能分区(2)不同站务作业量货类及旅客构成(3)干线公路网的布局密度及城市主要对外交通方向(4)专业站与综合站合理配置原则(5)不同类型(单个)枢纽站的合理建设规模。枢纽站布设个数n值过小,将会造成客货流集疏不畅通,旅客和货主均感不便,同时也容易造成单个枢纽站规模过大,微观上不容易管理,成本较高;n较大,将会过度分散运输需求,不易形成经济、合理的战场规模,同时对战场宏观管理业造成一定困难。确定的方法:(1)计算法:设枢纽站中生产纲领为Q,其中第i个枢纽站的生产纲领为Q i ,共有n个枢纽站,则有Q=Q1+Q2+…+Qn ,令Q i=B i Q。初步确定分配系统B i后可求出枢纽站个数n。都在以后规划过程中还要对n做适当调整,以确定n的大小。(2)经验法:根据不同的约束条件设计若干个n值,如根据站务作业量预测结果有高、中、低方案在;达到某种经济效益指标的好、中差方案;发展到某种规模的大、中、小方案以后的方案优化过程中进一步论证,以得到相对满意的n值。

(1)联运原则,为其他运输方式的集疏运服务,公路运输枢纽布局应靠近铁路车站,水运码头和公交枢纽。(2)满足需求原则:枢纽站规划建设总规模应与预测的站务作业量相吻合;各枢纽站的单体规模应与客货的流量、流向相协调(3)新旧兼容原则与节约原则(4)与干线公路规划相配合的原则(5)效益原则,如需求大、效益好的枢纽站可优先考虑(6)轻重缓急原则,兼顾近期与远期需求(7)与城市规划相协调的原则:如与城市居民居住区布局规划相协调(8)生态环境保护原则不同之处:货运枢纽应尽量布置在城市外,环线外,考虑货运交易市场、配载中心、商品市场对公路货运的需求,应预留较大的土地以备扩充;客运枢纽站的布局应把旅客出行和换乘放在第一位,在铁路车站或水运码头处需要客运站或发车点,客运枢纽要多一些。

小区的功能、对外通道分布等特征,确定枢纽站的空间分布、功能、服务范围和规模大小。设计的主要任务:确定枢纽站空间分布及各枢纽站规模大小。确定n值后,可将规划区域分成n各小区进行枢纽站的布置安排。划分小区后,每个小区至少应包括一条交通干道。小区划分后,即可用下列常规方法确定小区规划站点位置。(1)重心法(2)线性规划法(3)目标规划法:对规划方案中的不同目标设立不同目标值,然后通过数学模型求解,使解的结果与原来的目标值距离最小(4)经验法:(1)集中型布局:将客、货的专项运输,中转换乘、多式联运、通行邮电等许多功能融为一体,集中进行规划的一种布局方案。(2)分散性布局:根规划区域的地理形状,按照所划成的客、货小区将战场分散布置在城市主干道出入口的附近,便于旅客和货物集中和疏散的一种方案。(3)功能对口型布局:根据规划区域内客运、货运类型,选择客货源点集中、量较大的位置设置枢纽站,从总体上满足功能对口,便于各战场建成后功能得到充分发挥(4)辐射型布局。而且还要根据城市地形地貌对枢纽位置进行调整,总之,要因地制宜

是一种通过模拟自然进化

过程搜索最优解的方法。其主要特点是直接对结构对象进行操作,不存在求导和函数连续性的限定;具有内在的隐并行性和更好的全局寻优能力;采用概率化的寻优方法,能自动获取和指导优化的搜索空间,自适应地调整搜索方向,不需要确定的规则。运算过程:a)初始化:设置进化代数计数器t=0,设置最大进化代数T,随机生成M个个体作为初始群体P(0)。b)个体评价:计算群体P(t)中各个个体的适应度。c)选择运算:将选择算子作用于群体。选择的目的是把优化的个体直接遗传到下一代或通过配对交叉产生新的个体再遗传到下一代。选择操作是建立在群体中个体的适应度评估基础上的。d)交叉运算;将交叉算子作用于群体。所谓交叉是指把两个父代个体的部分结构加以替换重组而生成新个体的操作。遗传算法中起核心作用的就是交叉算子。e)变异运算:将变异算子作用于群体。即是对群体中的个体串的某些基因座上的基因值作变动。群体P(t)经过选择、交叉、变异运算之后得到下一代群体P(t 1)。f)终止条件判断:若t=T,则以进化过程中所得到的具有最大适应度个体作为最优解输出,终止计算。特点:(1)遗传算法从问题解的串集开始搜索,而不是从单个解开始。从串集开始搜索,覆盖面大,有利于全局择优。(2)遗传算法同时处理群体中的多个个体,即对搜索空间中的多个解进行评估,减少了陷入局部最优解的风险,同时算法本身易于实现并行化。(3)遗传算法基本上不用搜索空间的知识或其它辅助信息,而仅用适应度函数值来评估个体,在此基础上进行遗传操作。适应度函数不仅不受连续可微的约束,而且其定义域可以任意设定。这一特点使得遗传算法的应用范围大大扩展。(4)遗传算法不是采用确定性规则,而是采用概率的变迁规则来指导他的搜索方向。(5)具有自组织、自适应和自学习性。遗传算法利用进化过程获得的信息自行组织搜索时,适应度大的个体具有较高的生存概率,并获得更适应环境的基因结构。缺点:1、早熟。即算法对新空间的探索能力是有限的,也容易收敛到局部最优解。2、大量计算。涉及到大量个体的计算,当问题复杂时,计算时间是个问题。3、处理规模小。目前对于维数较高的问题,还是很难处理和优化的。4、难于处理非线性约束。对非线性约束的处理,大部分算法都是添加惩罚因子,这是一笔不小的开支。5、稳定性差。因为算法属于随机类算法,需要多次运算,结果的可靠性差,不能稳定的得到解。

是基于Mente-Carlo迭代求解策略的一种随机寻优算法,其出发点是基于物理中固体物质的退火过程与一般组合优化问题之间的相似性。模拟退火算法从某一较高初温出发,伴随温度参数的不断下降,结合概率突跳特性在解空间中随机寻找目标函数的全局最优解,即在局部最优解能概率性地跳出并最终趋于全局最优。其核心思想是以一定的概率来接受一个比当前解要差的解,因此有可能会跳出这个局部的最优解,达到全局的最优解。

模拟退火算法可以分解为解空间、目标函数和初始解三部分。基本思想: (1) 初始化:初始温度T(充分大),初始解状态S(是算法迭代的起点),每个T值的迭代次数L (2) 对k=1,……,L做第(3)至第6步:(3) 产生新解S′(4) 计算增量Δt′=C(S′)-C(S),其中C(S)为评价函数(5) 若Δt′<0则接受S′作为新的当前解,否则以概率exp(-Δt′/T)接受S′作为新的当前解. (6) 如果满足终止条件则输出当前解作为最优解,结束程序。终止条件通常取为连续若干个新解都没有被接受时终止算法。(7) T逐渐减少,且T->0,然后转第2步。

模拟退火算法新解的产生和接受可分为如下四个步骤:第一步是由一个产生函数从当前解产生一个位于解空间的新解;为便于后续的计算和接受,减少算法耗时,通常选择由当前新解经过简单地变换即可产生新解的方法,如对构成新解的全部或部分元素进行置换、互换等,注意到产生新解的变换方法决定了当前新解的邻域结构,因而对冷却进度表的选取有一定的影响。第二步是计算与新解所对应的目标函数差。因为目标函数差仅由变换部分产生,所以目标函数差的计算最好按增量计算。事实表明,对大多数应用而言,这是计算目标函数差的最快方法。第三步是判断新解是否被接受,判断的依据是一个接受准则,最常用的接受准则是Metropolis准则: 若Δt′<0则接受S′作为新的当前解S,否则以概率exp(-Δt′/T)接受S′作为新的当前解S。第四步是当新解被确定接受时,用新解代替当前解,这只需将当前解中对应于产生新解时的变换部分予以实现,同时修正目标函数值即可。此时,当前解实现了一次迭代。可在此基础上开始下一轮试验。而当新解被判定为舍弃时,则在原当前解的基础上继续下一轮试验。特点:1模拟退火算法与初始值无关,算法求得的解与初始解状态S(是算法迭代的起点)无关;2模拟退火算法具有渐近收敛性,已在理论上被证明是一种以概率l 收敛于全局最优解的全局优化算法;3模拟退火算法具有并行性。缺点:遇到flat问题将无所示从。

的禁忌准则来避免迂回搜索,并通过破禁水平来释放一些被禁忌的优良状态,进而保证多样化的有效探索,以最终实现全局优化。思想:给定一个当前解(初始解)和一种邻域,然后在当前解的邻域中确定若干候选解;若最佳候选解对应的目标值优于“best so far”状态,则忽视其禁忌特性,用其替代当前解和“best so far”状态,并将相应的对象加入禁忌表,同时修改禁忌表中各对象的任期;若不存在上述候选解,则选择在候选解中选择非禁忌的最佳状态为新的当前解,而无视它与当前解的优劣,同时将相应的对象加入禁忌表,并修改禁忌表中各对象的任期;如此重复上述迭

代搜索过程,直至满足停止准则。算法步骤:(1)给定算法参数,随机产生初始解x,置禁忌表为空。(2)判断算法终止条件是否满足?若是,则结束算法并输出优化结果;否则,继续以下步骤。(3)利用当前解工的邻域函数产生其所有(或若干)邻域解,并从中确定若干候选解。(4)对候选解判断藐视准则是否满足?若成立,则用满足藐视准则的最佳状态y替代x成为新的当前解,即x=y,并用与y对应的禁忌对象替换最早进入禁忌表的禁忌对象,同时用y替换“best so far”状态,然后转步骤6;否则,继续以下步骤。(5)判断候选解对应的各对象的禁忌属性,选择候选解集中非禁忌对象对应的最佳状态为新的当前解,同时用与之对应的禁忌对象替换最早进入禁忌表的禁忌对象元素。(6)转步骤(2)。特点(1)在搜索过程中可以接受劣解,因此具有较强的“爬山”能力。(2)新解不是在当前解的邻域中随机产生,而或是优于“best so far”的解,或是非禁忌的最佳解,因此选取优良解的概率远远大于其他解。

定义:是一种模拟蚂蚁行为的进行优化的启发式算法。其主要特点是:通过正反馈、分布式协作来寻找最优路径。是一种基于种群寻优的启发式搜索算法。它充分利用了生物蚁群能通过个体间简单的信息传递,搜索从蚁巢至食物间最短路径的集体寻优特征,以及该过程与旅行商问题求解之间的相似性。得到了具有NP难度的旅行商问题的最优解答

蚁群算法说明:1、范围:蚂蚁观察到的范围是一个方格世界,蚂蚁有一个参数为速度半径(一般是3),那么它能观察到的范围就是3*3个方格世界,并且能移动的距离也在这个范围之内。2、环境:蚂蚁所在的环境是一个虚拟的世界,其中有障碍物,有别的蚂蚁,还有信息素,信息素有两种,一种是找到食物的蚂蚁洒下的食物信息素,一种是找到窝的蚂蚁洒下的窝的信息素。每个蚂蚁都仅仅能感知它范围内的环境信息。环境以一定的速率让信息素消失。3、觅食规则:在每只蚂蚁能感知的范围内寻找是否有食物,如果有就直接过去。否则看是否有信息素,并且比较在能感知的范围内哪一点的信息素最多,这样,它就朝信息素多的地方走,并且每只蚂蚁都会以小概率犯错误,从而并不是往信息素最多的点移动。4、移动规则:每只蚂蚁都朝向信息素最多的方向移,并且,当周围没有信息素指引的时候,蚂蚁会按照自己原来运动的方向惯性的运动下去,并且,在运动的方向有一个随机的小的扰动。为了防止蚂蚁原地转圈,它会记住最近刚走过了哪些点,如果发现要走的下一点已经在最近走过了,它就会尽量避开。5、避障规则:如果蚂蚁要移动的方向有障碍物挡住,它会随机的选择另一个方向,并且有信息素指引的话,它会按照觅食的规则行为。6、播撒信息素规则:每只蚂蚁在刚找到食物或者窝的时候撒发的信息素最多,并随着它走远的距离,播撒的信息素越来越少。根据这几条规则,蚂蚁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是每只蚂蚁都和环境发生交互,而通过信息素这个纽带,实际上把各个蚂蚁之间关联起来了。比如,当一只蚂蚁找到了食物,它并没有直接告诉其它蚂蚁这儿有食物,而是向环境播撒信息素,当其它的蚂蚁经过它附近的时候,就会感觉到信息素的存在,进而根据信息素的指引找到了食物。特点:1)蚁群算法是一种自组织的算法。2)蚁群算法是一种本质上并行的算法。可以看作是一个分布式的多用户系统,它在问题空间的多点同时开始进行独立的解搜索,不仅增加了算法的可靠性,也使得算法具有较强的全局搜索能力。3)蚁群算法是一种正反馈的算法。4)蚁群算法具有较强的鲁棒性。5)容易和其他算法结合,改善算法的性能。缺点:1.蚁群算法适合在图上搜索路径问题,计算开销会大,算法一般情况比较复杂。2.该方法容易出现停滞现象,即搜索到一定程度后,所有个体所发现的解完全一致,不能对解空间进一步进行搜索,不利于发现更好解

第6章

个的可行方案,以便从中选出相对最优方案。为此,通常建议一系列评价指标,对拟定的备选方案进行必选,从而可以科学、客观、准确地得到评价结论,为决策者提供充分的决策依据。

行计算,评价方法评价结果都比较直接。定性:对那些无法定量化的指标,如枢纽布局方案与城市总体布局规划的协调性、枢纽布局与交通网络布局相互关系等,起评价则相对模糊。

4.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要求:(1)选择的指标应能反映由于枢纽布局的不同而带来的效果不同(2)指标应侧重于社会和经济效果(3)各指标应尽可能独立(4)在保证布局特征的前提下,指标数目应尽量少(5)所选指标应尽量能够定量描述

5.公路运输枢纽微观布局规划评价指标体系:(1)枢纽规模的适应性;(2)枢纽站的发展余地;(3)枢纽站的服务范围;(4)与其他运输方式枢纽的协调程度(5)与公路主骨架的协调程度(6)与城市总体规划的协调程度(7)单位生产

能力占地面积(8)单位征地费用(9)单位生产能力投资额(10)施工难易程度(11)环境保护(12)交通安全(13)规模合理性(14)布局合理程度

列出所有评价指标,定出每个评价指标的最高峰。应各评价指标的重要程度不同,最高分可不一样,应根据对布局效果影响程度不同,经评分小组决定。(2)各评价指标分等定分。各评价指标等级不要分得太多或太少。太多过于分散;太少又来不开档次。通常4~5级较为合适(3)评分打分。对若干备选布局方案,由评分组逐项按级评分,将结果列成表格(4)计算总分。将战场布局各备选方案的各项评价指标打的分数累计相加,分数最高者为最优方案。分数的评定一定由专业人员组成的评分小组进行评定。因各评价指标对战场布局影响重大程度不同,评分标注也不一致,通常由专业人员的综合意见确定。

可处理复杂的决策问题,分析各个组成因素在所研究问题中的权重,特别是在将决策者的经验判断给予量化,对判断目标结构复杂且缺少必要的数据情况下实用。基本过程:把复杂问题分析成各个组成元素,按支配关系将这些元素分组、分层、形成有序的递阶层次结构,构造一个各因素之间相互衔接的层次结构模型。通常把这些因素按照目标层、准则层和方案层进行自顶向下的分类。通过两两对比方式判断各层次诸元素的重要性,然后综合这些判断计算单准则排序和层次总排序,从而确定诸元素在决策中的权重.优点:能把其他方法难以量化的评价因素通过两两比较加以量化,把复杂的评价因素构成简化为一目了然的层次结构,能有效地确定多因素评价中各因素的相对重要程度.缺点:缺乏一个统一的、具体的指标量化方法,因而在实际中,只对指标权重进行分析,用其他方法进行指标值的量化和归一化计算.

应用模糊关系合成的原理,从多个因素多被判断的事物的隶属等级状况进行综合评价的一种方法。虽然对于一个方案的优劣可以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下的一组指标值来反映,但可能没有一个方案各个指标均为最优,需要需求一个能起到综合评价作用的评判指标值,再按评价指标值的大小,从中选择最优方案。优点:模糊综合评判的结果是一个向量,而不是一个点值,这是它不同于其他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的最大特点,它由模糊综合评判本身的性质决定的。同时模糊综合评判法可以进行多层次评价的。满足了较为复杂事物的平均要求,既可以用于主观指标的综合评判,又可以用于客观指标的综合评判。缺点:它本身不能解决指标之间的相关关系造成的评价信息重复问题,因此在运用该方法之前,要求对指标进行预选和处理,剔除相关程度大的指标,以保证评判结果的准确性。此外,模糊综合评判中的权重不是在评判过程中伴随产生的,使得权重的确定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根据序列曲线几个形状的相似程度来判断其联系是否紧密.曲线越接近,相应序列之间的关联度就越大,反之就越小.关联度分析实际上动态过程发展态势的量化比较分析.它根据系统内各因素之间发展态势的相似或相异程度,来衡量因素间关联程度的方法.实质上是集中曲线间几何形式的分析比较,认为集合形式越接近,则发展变化态势越接近,关联程度越大.基本原理:对评价指标系列之间的关联度进行总量分析,经过数学模型计算得出各备选方案与标准方案之间的关联系数和关联度。从而可以按照规范性、偶时对偶性、整体性和接近性这四条原则,将复杂、多因素、且难以定量的问题转化成具有较好操作性的分析方法。步骤:先将各备选方案评价指标参数构成比较数列Xi,然后将各备选方案评价指标的最佳值构成一标准数列X0.用关联系数和关联度反映比较数列与标准数列的接近程度。关联度越大的比较数列表明与标准数列越接近,即最优布局方案。因素之间的关联程度,主要用关联度的大小次序描述。将m个比较序列对同一标准序列的关联度按大小顺序排列起来,组成关联序,记为{x},它反应了对于母序列来说的各子序列的“优劣”关系。若roi>roj,则称Xi对于统一标准序列X0优于Xj.

第7章

1.公路运输枢纽建设项目的投资费用:1.征地拆迁费用,包括土地征用费、青苗补偿费、房屋拆迁费及安置等费用;2土建工程费用,包括公路运输枢纽的基础设施开发、生产服务设施、生产辅助设施、生活服务设施和其他辅助设施的建筑安装费用;3设备费用,包括设备购置费和设备安装费,如其策划检测与维修设备、安检设备、售票系统、安全消防设备、信息系统设备及生产辅助设备;4其他费用,基本建设投资概算办法所规定的其他费用,如预备费;

2.投资估算依据:1.征地拆迁费用,依据当前国家建设征用土地各项补偿、补助费规定、城市房屋拆迁补偿安置暂行规定、城市拆迁管理办法以及类似工程进行估计;2土建工程费用,根基当前建设工程概算定额及有关标准进行估算;3设备费用,采用市场或者类似工程估算;4其他费用,根据有关规定并参照公路运输枢纽现有战场设计标准测算;

3.规划实施原则:适应需求;功能完整;先易后难;资金平衡;灵活调整。

4.投资模式:资本金投资模式;股权投资模式;债权投资模式;贴息(补助)模式

5.融资渠道:企业自筹;银行贷款;社会招商;引进外资;政府支持;上市筹资。

第8章.

(1)从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和布局规划项目以及该项目的影响空间、时间和对象出来、客观地考察其有利的影响和不利的影响;(2)深入调查研究,考察枢纽项目的实施对国家、区域、地方、企业、集团和个人的影响;(3)社会评价指标的建立应从客观性和现实性出发,指标要反应枢纽布局规划项目趋势产生的有意义的影响,而且影响确实与受影响的对象存在利害关系,并可能对规划项目的执行和营运产生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

(4)评价指标体系应能定量计算或具体地定性描述,具有可操作性。(5)评价指标的设置应考虑通用性和特殊性想结结合的原则:通用性指标使用于各种运输枢纽的布局规划的评价,特殊性指标只适合于某类运输枢纽的评价;(6)社会影响评价应遵守可比性原则,方案选择的比较,在价格、时限、计算方法、费用范围等各方面保持统一性。

4.评价步骤:(1)确定社会影响评价不同层次的社会、经济、环境的目标和项目的具体目标;(2)确定项目的影响因素,包括经济因素、社会因素、环境因素、其他因素;(3)确定项目的社会影响边界,包括直接边界和间接边界、行政边界、腹地边界、环境边界(4)确定项目社会影响的对象,包括国家、区域、地方、企业、集团和个人(5)社会评价包括指标评价,调查研究,修订选择评价指标,定量与定性分析;(6)结论与建议。

5.社会评价定量指标:节约旅途时间效果;就业效果;交通安全;对运网结构的影响;资源利用开发;促进对外开发;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发展。

6. 社会评价定性定性指标:促进区域的发展;环境影响;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安定、抗御自然灾害和加强国防;促进对外交流,增强威望

:国民经济评价,是在合理配置国家资源的前提下从国家整体的角度分析计算规划建设项目国民经济的净贡献以考察起经济合理性,是规划建设项目评价的重要部分;财务评价:是国家现行价格和财税制度条件下,以财务预测中各种财务报表所测得的数据额为依据。从规划建设范围内财国民经济评价务角度分析,计算财务盈利能力和清偿能力,据以判断规划建设项目在财务方面的可行性。

9. 国民经济评价原则:应遵循同意的效益和个事费用划分原则,(1)项目的效益指项目对国民经济所做的贡献,可分为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2)项目的费用指国民经济为项目所付出的代价,分为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3)影子价格。

10.国民经济评价指标:分为静态和动态指标。静态:不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把资金看做镜子的固定的实际数值,如简单投资收益率、静态投资回收期等指标,适合用规划建设期很短的战场项目或计算机期短的改建项目。动态: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要根据资金占用时间,按一定的折现率计算资金的价格,他能较全面真实地反映整个经济寿命期的经济效果。经济内部收益率指标:(1)经济内部收益率,反映枢纽规划项目队国民经济净贡献的指标。它是枢纽规划项目在计算期内各年经济净效益流量的现值等于零时的折现率。(2)经济净现值,反映枢纽规划项目对国民经济净贡献的指标。它指用社会折现率将枢纽规划项目计算期内各年的净效益流量折算到建设初期的现值之和。(3)经济效益费用比,反映枢纽站场规划项目对国民经济的全部贡献与国民经济为枢纽规划项目付出的代价的比例关系。

11布局规划的实施评估目的:(1)判断公路运输枢纽布局是否达到了预期效果和目标(2)总结建设经验,知道待建项目,自我调节的客观依据(3)为交通运输管理部门提供可靠地科学资料,借以加强宏观指导与管理(4)促进各地区公路运输枢纽建设经验的交流。

12布局规划的实施评估原则:1.公正性和独立性。2可信性。3实用性

13布局规划的实施评估内容:1.总体概况2组织与实施工作评价3主要指标的变化分析4程序执行状况5运营情况6在建枢纽站评估7待建枢纽站布局规划评估8社会经济效益评估9评估结论及建议

第9章

1.可行性研究方法的目的:以预测为前提,以投资效果为目的,从技术上、经济上、管理上进行全面综合分析研究的方法。基本任务是对新建或改建项目的主要问题,从技术经济角度进行全面的分析研究,并对其投产后的经济效果进行预测,在既定的范围内上进行方案论证的选择,以便最合理地利用资源,达到预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 可行性研究方法的方法:一、用语言形式表述的,二、用数学形式表述。前者体现出概念、步骤、项目分析,后者体现出算式、数据处理、运算理论和计算方法。

3.可行性研究步骤:1明确任务;2明确目的;3调查研究,进而判断目标是否合理。4按照多目标决策原理,建立评价指标体系,为评价打下基础;5预测;6制定多种方案;7评价并判定方案是否令人满意;8进入决策阶段;9确定方案,并判断在执行中是否会有问题;10如果没有问题,或者在执行中无法再进一步该进,就应该做出结论,写出可行性研

究报告。11结束。

4. 可行性研究方法的内容:总论;市场需求和拟建规模;资源、原材料及公用设施情况、站址方案和建站的条件;方案条件;环境保护;企业组织,人员定额;实施进度计划;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产品成本估算;效益与评价;结论;

城市规划原理考点总结

1.城市:非农人口、产业聚集的居民点,我国行政 建制的市、镇。 2.城市是人类文明的重要产物,两次劳动分工有较 大促进作用: ●农牧业标志第一次,固定居民点。 ●商、手工业标志第二次,产生城市。 3.城市化与工业化紧密相关,工业化的促进是城市 化的动因: ●农村推力:剩余劳力向城市集中。 ●城市引力:工业供剩余劳力就业。 4.城市发展理论: ●经济基础:经济发展与基本经济部类。 基本经济满足外部产品、服务需求。 从属经济(非基础)满足内部产品、服务。 城市发展阶段:专门》综合》成熟》区域化。 ●城市进化:城市发展与经济转型。 绝对集中:工业初期,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 相对集中:工业成熟,城市人口向郊区扩散》 相对分散:后工业初期,郊区增长超过中心城》 绝对分散:后工业成熟,逆城市化。 发达国家后工业成熟,第三世界处于工业初期。 ●增长极核:城市发展与区域经济。 条件优越、规模集聚效应产生中心城市。 ●全球化:城市发展与国际分工。 发展中国家从原料地向生产、装配基地转变。 一体化经济,部分城市地位突出。 5.城市物质环境构成 ●公共领域:共享,公共、基础设施,公共投资。 ●非公共领域:个体占有,非公共投资。 ●公共领域主导,为非公共领域提供可能和约束。 6.城市社会基本特征: ●人际关系以社会分工为基础。 ●空间分布聚居的异质性强(与农村本质区别)。 7.农村社会主要差别:●人际关系以地缘关系、乡土意识为认同基础。 ●聚居空间形态异质性弱。 8.我国城市社会演化趋势: 人口老龄化、家庭核心化、生活休闲化。 9.城市产业构成:经济活动部类 ●第一产业,产品直接来源自然界。 ●第二产业,初级产品再加工。 ●第三产业,为生产和消费提供服务。 10.城市产业构成演化: ●第二向第三产业主导转化,比重显著升降。 ●传统向高科技产业转化,二产中后者取代前者。 ●体制、构成由水平、部类向垂直、层面特征转化。 11.城市化:农业传统乡村社会转向工业、服务业现 代城市社会,乡村到城市的复杂过程。几种含义: ●城市生活方式的强化。 ●乡村人口向城市转化集中。 ●农业经济向非农业经济转移并空间集聚。 ●农业区、未开发区出现城市。 12.世界城市化三阶段: ●兴起、验证、示范,英国首先城市化过半。 ●欧洲、北美推广、普及、基本实现。 ●全球推广、普及、加快。 13.城市化进程一般特征: ●城市人口比重上升。 ●产业构成消长、变化。 ●与人均国民生产值的增长成正比。 ●以二、三产、农业现代化为基础。 14.世界城市化进程特点: ●势头猛烈。 ●主流由发达国家转向发展中国家。 ●向大城市集中,处于支配地位。 15.中国城市化进程特点: ●增长多,比重不大,速度缓慢。 ●不稳定,波动明显,与社会经济政治相关。 16.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农业是初始,工业是根本, 第三产业是后续动力。 17.城市化源于经济发展,关系密切,相互推动。 18.城市化是达到现代化唯一有效的综合性手段。 19.城市:区域的中心/某些职能有辐射、吸引作用。 20.中心城市:对周边城镇经济文化等有组织作用/ 受区域资源、发展条件制约/与区域城镇相互促 进、制约。 21.区域条件对城市发展影响: ●区域自然、社会、人文、文化资源影响。 ●社会经济、城市化水平、生产力布局直接影响。 ●空间布局由大城市单中心到多重心组团城镇群。 22.城镇体系:区域中,不同职能、等级规模,空间 有序,相互依存。城乡一体化的驱动力。决定城 乡整体发展水平。 23.城镇体系特征:群体、关联、层次、开放(各城 镇对内外开放/整体对外部开放)、动态、整体性。 24.城镇体系、城乡发展一般规律: ●城镇发展造成城乡差别》城市引力》向心增长 ●城市辐射》离心增长》城镇体系强化城乡发展 25.城市规划:一定时期,经济社会、土地、空间、 建设,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实施管理。 26.我国古代规划思想: ●礼制,周礼考工记,最早。 ●自然,管子。 ●商品经济、世俗生活,清明上河图。 ●唐长安,轴线、方格、核心皇城、三面里坊。 ●元大都、北京,三套方城、宫城居中、轴线。 27.古希腊城市:广场、公建、集会场所,民主。 28.古罗马城市:浴室、斗兽场、宫殿,享乐;罗马 帝国时期的广场、铜像、记功柱、凯旋门,核心; 集中体现为广场群。 29.中世纪欧洲城市:教堂、城堡。 30.文艺复兴、巴洛克:意大利古典严谨,罗马圣彼 得教堂广场、威尼斯圣马可广场、巴黎轴线宫殿。 31.现代城市规划历史渊源: ●空想社会主义,莫尔、欧文、傅里叶。 ●英国关于城市卫生和工人住房的立法。 ●巴黎改建,排水、环卫、公园、墓地。 ●城市美化,欧美国家,城市景观空间。 ●公司城。 32.早期城市规划思想: ●田园城市:现代城市规划形成标志,分散模式。 霍华德,为健康、生活、产业,规模有限,农业围 绕,土地公有,莱奇沃斯。 ●现代城市:技术手段解决城市问题,集中发展。 柯布西耶,明天城市,功能理性,绿地空间阳光。 光辉城市,深化和集中体现。 33.早期其它探索: ●线性城市,索里亚玛塔,西班牙。 ●工业城市,戈涅,法国。 ●区域规划,格迪斯,芒福德发展。 ●城市规划方法,格迪斯,调查、分析、规划。 34.分散发展理论:卫星城(大城市派生)/新城(独 立)/有机疏散(沙里宁)/广亩城(赖特)。 35.集中发展理论:聚集区/大城市带(戈德曼,法)。 36.区域发展理论: ●区域是城市的基础、腹地、发展动力。 ●城市是开放系统,依赖区域支持。 ●美国田纳西河流域规划的成就和示范作用。 37.城市土地使用布局结构理论: ●同心圆:吉伯斯,中央商务》过渡(衰败居住)》 工人居住》良好居住》通勤(富裕居住)。 ●扇形:霍伊特,放射,轴状延伸。 ●多核心:哈里斯、乌尔曼,设施位于少数区域(中 央商务)、受益于接近(工业、工人居住)、对抗 和消极影响(高级住宅、污染工业)、无法负担 土地费用而位置不合理(边缘仓库)。

同济城市规划原理整理版知识讲解

17 第一章 复习课时所提重点: 1.什么是城市?特征?内涵? 2.不同阶段城市的发展特征 3.什么是城镇化?定义、内涵、S型曲线3阶段 1.城市的概念: 城:防御性的构筑物;市:交易的场所; 字面意思:防御和交易的场所 2.城市的内涵:一定数量的非农人口和非农产业的集聚地,一种有别于乡村的居住和社会组织形式;人口数量、产业结构、职能(城市是有着商业交换的居民点) 3.城市的特征: 1)非农业的(第二、三产业)职能 2)高度密集的生活居住空间 3)较为确定的领域界限 4)公共的人工环境和人工景观 4.城市发展不同阶段特征及影响因素 城市发展两阶段:农业社会(前工业化时期、古代的城市)---工业社会(工业化时代、近代的城市) 1)古代城市的发展: 城市与防御要求; 社会形态发展(社会的阶级分化与对立)与城市的布局; 政治体制对城市的影响: 中国:中央集权,政治统治中心; 欧洲:封建城邦,神权统治 经济体制对城市的影响; 2)近代城市的发展: 城市工业的发展与人口的聚集:工业化吸收大量的农业人口工业化初期城市发展的典型形态:圈层式向外扩张

城市布局变化; 城市与环境; 居住条件恶化; 卫生条件差; 环境污染; 交通问题; 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和人口的聚集——生产力的聚集; 3)二战后的城市的发展: 城市/城镇化进程加快; 生态环境问题凸显; 城市空间布局结构变化; 城镇群/城镇密集区的发展:城市群——有核心城市; 城市发展的主要形式:城市的外延扩展 城市发展的主要形态:大城市----中心向外圈层式扩展; 单中心----沿交通干线放射发展 中心城与周边卫星城发展形式 多中心开放组合式发展 以中心城为核心的城镇群 城市:集聚效应----第三产业的集中造成 辐射效应----强大的经济实力带动 小汽车进入家庭会造成城市蔓延,市中心的衰退 建新城的优点:与大城有关联,疏解城市人口,集聚效应大于卫星城 5.城镇化 1)定义: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镇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2)内涵:农业劳动力转移;人口地域空间积聚;城市物质和环境的改善;城市文明和城市生活方式的传播和完善 型曲线: 3)“S”

城市规划原理课后习题-3

城市规划原理课后习题-3

第三篇城乡空间规划 10.城市规划的类型与编制内容 11.城市用地分类及适用性评价 12.城乡区域规划 13.总体规划 14.控制性详细规划 10.1试比较2008年颁布的《城乡规划法》与1989年颁布的《城市规划法》的异同。 10.2试比较各层面规划类型在内容与深度上的不同。 10.3城市基本资料搜集。 11.1哪些要素决定了不同城市土地的价值级差?有学者认为,我国实施的土地拍卖制度提升了房产的价格,是否应该叫停土地拍卖? 1.土地级差—— 由于城市土地的自然性质或者在城市中的地理位置的差别,而又不同的价值,这被称为“价值级差”,影响城市土地价值的主要因素有:城市土地的区位,适用性,用地的基础设施建设等。 ①区位:一般指的土地在城市中的地理位置或者是土地所属的城市的基本状况, 如相同城市,市中心的地块通常比郊区价值高,大城市的地块一般比小城市价值高。 ②适用性:指的是土地的适用性评定结果,一般是一类用地的价值>二类用地的 价值>三类用地的价值。 ③用地的基础实施建设:用地的基础设施建设越完善的,一般其价值越高。 2.土地拍卖—— 土地拍卖的制度提升了地产的价格,地价上涨推动房价上涨,但是并不能因为这个原因就叫停土地拍卖,原因如下: ①从放假高涨的原因来说,土地拍卖出高价不是带来房产涨价的直接原因,因 为房价本身就是开发商自己根据市场制定的,无论土地是否高价拿来,开发商都可以定出高价来的,因此叫停土地拍卖,并没有找到其问题根源,更重要是的建立健全的土地财政政策,预防、限制土地拍卖过程中对于土地价格的提升给房价带来的影响。 ②土地拍卖的经济收入,是地方政府发展自身的重要经济来源,叫停土地拍卖, 会给地方政府发展带来巨大的压力。

(完整版)城市规划原理重点总结-同济版

第一章 复习课时所提重点:1. 什么是城市?特征?内涵? 2.不同阶段城市的发展特征 3.什么是城镇化?定义、内涵、S型曲线3 阶段 1.城市的概念: 城:防御性的构筑物;市:交易的场所; 字面意思:防御和交易的场所 2.城市的内涵:一定数量的非农人口和非农产业的集聚地,一种有别于乡村的居住和社会组织形式;人口数量、产业结构、职能(城市是有着商业交换的居民点) 3.城市的特征: 1)非农业的(第二、三产业)职能 2)高度密集的生活居住空间 3)较为确定的领域界限 4)公共的人工环境和人工景观 4.城市发展不同阶段特征及影响因素 城市发展两阶段:农业社会(前工业化时期、古代的城市)--- 工业社会(工业化时代、近代的城市)

1 )古代城市的发展: 城市与防御要求; 社会形态发展(社会的阶级分化与对立)与城市的布局; 政治体制对城市的影响: 中国:中央集权,政治统治中心; 欧洲:封建城邦,神权统治 经济体制对城市的影响; 2)近代城市的发展: 城市工业的发展与人口的聚集:工业化吸收大量的农业人口工业化初期城市发展的典型形态:圈层式向外扩张 城市布局变化; 城市与环境; 居住条件恶化; 卫生条件差; 环境污染; 交通问题; 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和人口的聚集——生产力的聚集; 3)二战后的城市的发展:

城市/ 城镇化进程加快; 生态环境问题凸显; 城市空间布局结构变化; 城镇群/ 城镇密集区的发展:城市群——有核心城市; 城市发展的主要形式:城市的外延扩展城市发展的主要形态:大城市中心向外圈层式扩展; 单中心--- 沿交通干线放射发展 中心城与周边卫星城发展形式多中心开放组合式发展以中心城为核心的城镇群城市:集聚效应第三产业的集中造成 辐射效应 -- 强大的经济实力带动 小汽车进入家庭会造成城市蔓延,市中心的衰退建新城的优点:与大城有关联,疏解 城市人口,集聚效应大于卫星城 5.城镇化 1)定义: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镇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 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2)内涵:农业劳动力转移;人口地域空间积聚;城市物质和环境的改善;城 市文明和城市生活方式的传播和完善

精选-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题及答案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 一、单选题 1、早期城市形成的主要动因是(C )。 A.由于人类劳动的大分工B.农业和牧业为标志的第一次人类大分工C.商业和手工业从农牧业中的分离D.商业和手工业的聚集 2、人类社会第二次劳动大分工的标志是(B )。 A.手工业与农业的分工B.商业、手工业与农牧业的分工 C.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 D.手工业与畜牧业的分工 3、城市与农村社会的区别主要是( D )的不同。 A.人口规模B.空间规模C.居住形式D.产业结构 4、一般把( A )作为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 A.发明蒸汽机B.汽车的出现 C.空想社会主义开始 D.机器制造业、冶金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5、在中国城市化的道路上被称为"温州模式" 的城市化,也可称为( A )。A.市场推动型B.地方推动型C.辐射扩散型D.外资促进型 6、以下四项中,( D )项不是城市化。 A.一个城市生活方式的发展过程B.第二、第三产业向城市的集中过程C.人口向城市集中的结果 D.城市人口增多导致城市空间规模增大的过程7、城市化过程的三个阶段即初期阶段、中期阶段、后期阶段,对应的城市化水平分别为(B )。 A.20%;35%;50% B.30%;30%~70%;70%一90% C.25%;40%;60% D.40%;40%~80%;80%~95% 8、(B)是一个国家城市化进程中至关重要的激发因素,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 A.第一产业B.第二产业C.第三产业D.第四产业 9、通常我们把(B )称为第一次产业革命,把(B )称为第二次产业革命。A.畜牧业的产生与发展;农业的产生与发展B.农业的产生与发展;近代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C.近代工业的产生与发展;信息工业的产生与发展D.信息工业的产生与发展;智力教育业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章 一、单选题 1、古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祥地,在公元前5世纪,当时的主要建筑,如广场和公共建筑体现了( B ) A.帝王宣扬功绩的思想B.民主和平等的城邦精神 C.欧洲教会势力的强大 D.帝王贪图享受的思想 2、以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为标志的现代城市规划出现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框架,反映他这一思想的是(C)。 ①奠基于社会改革的理想,直接从空想社会主义出发而建构其体系 ②规划体系更多地体现出人文的关怀和对社会经济的关注

环境规划学复习整理(郭怀成版)(DOC)

生态环境规 名词解释 1、生态环境规划:是针对区域社会发展状况,环境特征及其环境发展趋势,结合生态环境承载力分析,而对人类自身活动和环境建设所做的时间和空间上的合理安排。区域生态环境规划是区域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制定和指导生态环境计划的重要依据。 2、环境规划:是人类为使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而预先对自身活动和环境所做的时间和 空间的合理安排,是政府履行环境职责的综合决策过程之一,是约束和指导政府行政行为的纲领性文件。 3、环境容量:环境容量是指对一定地区(一般应是地理单元),在特定的产业结构和污染源分布的条件下,根据地区的自然净化能力,为达到环境目标值,能够承受污染物的最大排放量。 4、环境承载力:指某一时刻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阈值。(区域性;时序性;可变性;可调控性;客观性) 5、环境规划目标:是环境规划的核心内容,是对规划对象在未来某一阶段环境质量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所作的规定。 6、环境评价:是在环境调查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数学方法,对环境质量、环境影响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评述,旨在获取各种信息、数据和资料。 7、环境预测:根据已掌握的资料,对未来环境质量状况和环境质量发展趋势进行分析预测。 8、环境功能区划:依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不同地区在环境结构(自然环境结构)、环境状态(环境质量)和使用功能(干什么用)上的差异对规划区域进行合理划分。 9、水环境规划:是对某一时期内的水环境保护目标和措施所作出的统筹安排和设计。其目的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好水质,合理地开发和利用水资源,充分地发挥水体的多功能用途,在达到水环境目标的基础上,寻求最小(或较小)的经济代价或最大(或较大)的经济和环境效益。 10、大气环境规划:就是为了平衡和协调某一区域的大气环境与社会、经济之间的关系,以期达到大气环境系统的最优化,最大限度的发挥大气环境系统组成部分的功能。 11:、水环境容量:水体在特定环境目标下所能容纳污染物的量。 12、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是通过控制给定区域污染源允许排放总量,并将其优化分配到源,以确保实现大气环境质量目标值的方法。 13、固体废物:是指生产建设、日常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污染环境的固态、半固态废弃物质。(工业固体废物、危险废物、城市生活垃圾、) 14、噪声:凡是人们不需要的、使人厌烦的、干扰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对人类生活和生产有妨害的声音统称为噪声 15、噪声污染:我们国家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中把超过国家规定的环境噪声排放标准,并干扰他人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现象称为环境噪声污染 16、景观生态规划:是应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通过研究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以及人类活动与景观的相互作用,在景观生态分析、综合及评价的基础上,提出景观最优利用方案和对策及建议。 17、生态规划:是以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为基础,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应用系统科学、环境科学等多学科手段辨识、模拟和设计生态系统内部各种生态关系和生态过程,确定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生态适宜性,探讨改善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生态对策,促进人与环境系统协调、持续发展的规划方法。

(完整word版)南京工业大学城市规划原理重点整理

梳理 一、城镇与城市化 1、城市规划调查的内容 1)自然条件下和历史方面的资料 2)技术经济方面的资料 3)建筑方面 4)城市环境方面 2、城市的产生与定义: 城市是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业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社会、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是城市内外各部门各要素的有机结合的大系统。 3、对城市定义的基本理解应该基于三个前提: 1)城市是相对于农村而言的 2)城市的概念和定义是发展的(虚拟城市) 3)城市的定义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多角度) 4、城市的起源(血缘制和宗教中心说、权利维系与防御说、交换集市中心说) 5、城市的产生: 农业社会城市:规模小、数量职能有限、缓慢 工业社会:规模大、发展迅速 后工业社会:多中心、弹性化、分散化(信息社会) 6、城镇化(城市化)定义: 城镇化(城市化)是工业革命后的重要现象,城镇化速度的加快已成为历史的趋势,我国当前正处于城镇化加速发展的重要时期,研究各国城镇化的历程,结合我国国情,预测城镇化的趋势及水平对指导城市规划与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7.名词解释:城镇化水平 人口按其从事的职业一般可分为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第二、第三产业人口)。按目前户籍管理办法又可分为城镇人口与农村人口。 8、城镇化进程的表现特征: 1)城镇化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2)城镇化是城市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 3)城镇化水平高,农业人口减少。 9.城镇化水平三阶段(S型曲线) 起步阶段,城市人口占总人口30%左右,生产力水平尚低 加速阶段,超过30%,60%+ 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一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 二、城市规划的思想发展 1、城市田园理论 1)提出者:霍华德《明天----一条引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明日的田园城市》) 2)中心思想:以分散城市功能的角度解决人口聚集问题,在城市外围建设卫星城。 2、卫星城镇规划的理论 1)提出者:昂温 2)背景:资本主义发展到高峰产生了很多社会问题 3)形成过程:三代卫星城:卫星城,多功能半独立卫星城,独立的卫星城(新城) 4)特点:单一功能---多功能,半独立----完全独立 3、《雅典宪章》 1)提出时间:1933 2)代表组织:国际现代化建筑协会CIAM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 第二章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和发展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 1、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理念的演变 ?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周代 ?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多元化时代—春秋战国时期 ?(1)儒家提倡的礼制思想-皇权至上-《周礼.考工记》-统治中国长达3000年-规矩 结构布局:以宫殿为中心组成中轴线构成城市的骨架; 平面布局:以宫城的内城为中心,其外再建外城。 用地布局:功能分区和齐整的道路系统。 ?(2)以管子、老子为代表的自然观-自然至上-"因天材,就地利"-变通 2、案例:1)长安城规划布局特点: 总体布局:总体平面为规整的长方形,中轴对称;宫城居中偏北,宫城之南的皇城,集中布置官府机构及官办手工业作坊与军营。宫城、皇城东西南三面为居住坊里,用城墙分隔,以体现“官民不相参’’的思想。 道路系统: 完整的方格网的棋盘式道路。 宽度极大,纯交通性道路。

分为全市性的干道及坊里内部的地区性道路。 里坊 管制严格,面积大; 在建城时巳划定,然后逐步填满; 坊里中有很多大的府第及寺庙。 商肆 集中设置东市和西市,对称布置。 大小与附近的坊里相同,但内部呈井字形,宽度不大。 市中设有管理机构,管平价、收税及治安。同样的商店,往往集中在一条街上。 2)开封规划布局特点:总体布局 总平面为正方形,但不甚规整,三套城墙。 宫城居正中,为皇室办公、居住服务,城南正门为宣德门是城市中轴线的起点。 内城又称里城,呈不规则方形,主要布置衙署、寺观、民居、商店、作坊等。 最外为罗城,又称外城,呈不规则的方形,主要作防御之用 道路系统 城市道路系统基本上是方格网形,但不对称、不规整。 道路宽度小,主要街道宽40—50m。 道路与商业街相结合。 居住区

【课程大纲】《城市总体规划原理》

《城市总体规划原理》课程大纲 一、课程概述 课程名称(中文):城市总体规划原理 (英文):The overall urban planning principle 课程编号:14351145 课程学分:3.5学分 课程总学时:56学时 课程性质:专业课 二、课程内容简介 城市总体规划是一个城市发展的战略性规划,在明确未来一定时期城市发展方向与目标的同时,也要对长远发展有所估计,留有充分的弹性。本课程是城乡规划专业的学位核心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主要研究城市规划的基本理论、规划设计的原则与方法,以及规划中技术问题,目的在于为学生提供成熟、完整、准确的专业知识系统, 奠定坚实、规范的专业理论基础,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社会调查能力、丰富的想象能力和动手设计能力以及实际操作能力。所以,《城市总体规划原理》课程在城乡规划专业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通过《城市总体规划原理》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城市的形成与发展;了解城市规划工作的任务、内容、编制原则与步骤,通过介绍城市总体规划的工作原理,掌握城市规划的任务与编制,城市各组成要素与布局,城市公共活动中心、广场、街道规划及城市规划的实施等。本课程系统地阐述了城市规划的基本原理、规划设计的原则与方法,以及规划设计的技术经济问题。具体的内容有城市的产生和

发展、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城市总体规划的内容和方法、城市各组成要素的布局以及城市规划的实施和管理等,为全面、科学地从事城市规划的实践工作、管理工作以及研究工作奠定较为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三、教学目标与要求 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学习城市规划的背景知识与基本内容,熟悉城市规划学科所包含的相关知识体系;从认识城市发展的历史与现状入手,掌握城市规划的基本概念、内容与方法;培养观察问题、解决问题、调查分析、初步设计、文字处理与语言表达等能力;训练学生树立区域观、生态观、文化观和环境观;培养学生认识、分析、研究城市问题的能力,掌握协调和综合处理城市问题的规划方法,并且学会以物质形态规划为核心的具体操作城市总体规划编制过程的能力,基本具备城市总体规划工作阶段所需的调查分析能力、综合规划能力、综合表达能力。同时培养学生运用城市规划的基本理论包括城市发展及城市规划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城市规划编制、实施等有关的专业理论,规划设计的原则和方法去进行城市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城市研究的能力,为城市规划培养专业人才。 本课程是城乡规划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运用已学的专业基础理论课所授知识,在对城市现状进行调查的基础上研究和确定城市的性质规模和空间发展的形态,并对城市各类用地和设施进行统筹安排。本课程的教学与学习要侧重于掌握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工作方法;掌握城市总体规划基本内容与程序;了解城市社会经济、用地、交通工程等要素与城市发展的关系;了解城市发展的有关政策与法规;培养学生调查研究、分析汇总的能力和协调各专业规划的能力;培养学生规划文件编写与方案介绍、交流的能力。

环境规划学重要概念

第三章环境规划的内容 1如何进行环境规划中的可达性分析: A环境保护投资分析,逐项计算完成各项指标所需资金,在留有余地的前提情况下得出一个总投资预算,同时,考虑环境保护投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B技术力量分析(1)环境管理技术;(2)污染防治技术;(3)技术人才与技术推广;C污染负荷削减能力分析,对规划区污染负荷削减能力的分析直接关系到环境目标能否实现。一现有的削减能力,二潜在的削减能力。D其他分析,政治,经济,群众,执法管理部门,综合分析。 2环境规划指标体系的类型和原则: 概念:是指进行环境规划定量或半定量研究时所必须的数据指标总体。 整体性原则;科学性原则;规范性原则;可行性原则;适应性原则;选择性原则; 环境质量指标;污染总量控制指标;环境规划措施与管理指标;以及相关指标(主要指经济社会和生态指标)。 3环境规划中环境预测的类型和主要内容: 警告性预测;目标导向性预测(理想型);规划协调性预测(对策性); 社会和经济发展预测;环境容量和资源预测;环境污染预测;环境治理和投资预测;生态环境预测。 4环境功能区划的目的和基本内容: 是环境实现科学管理的一项基础工作,它依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不同地区在环境结构、环境状态和使用功能上的差异,对区域合理划分。 是为了合理布局,其次是为了确定具体的环境目标;再者是为便于目标的管理和执行。 基本内容:在所研究的范围内,根据各环境要素的组成自净能力等条件,合理确定试用功能的不同类型区,确定界面设立监测控制点; 在所研究范围的层次上,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以功能区为单元。提出生活和生产布局以及相应的环境目标与环境标准的建议; 在各功能区内,根其在生活和生产布局中的分工职能以及所承担的相应的环境负荷,设计出污染物物流和环境信息流; 建立环境信息库,以便对生产生活和环境信息进行实时处理,及时掌握环境状况及其发展趋势,并通过反馈做出合理的控制决策。 5综合环境规划与部门环境规划的区别: 城市综合环境区划主要是以城市中人群的活动方式以及对环境的要求为分类准则,一般可以分为重点环境保护区一般环境保护区,污染控制区,和重点污染治理区等; 部门环境规划:大气环境规划,地表水域环境功能区,噪声功能区等。 6结合实际分析环境规划设计的基本过程: A分析调查评价结果,明确环境现状,治理能力和污染综合防治; B分析预测结果,从而综合考虑实际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C详细列出环境规划总目标和各项目的分析,以明确现实环境与环境目标的差距; D制定环境发展战略和主要任务; E制定化境规划的措施和对策,这是规划的主体。 7如何理解环境规划方案决策的运行机制和模式: A环境规划方案决策的影响机制,决策风险的影响,决策时效的影响,社会成本核算的影响,决策机会的影响。除了四项因素外,最高决策者决策智商决策倾向,决策方法等亦对规划方案实施有重大影响。 8环境规划实施的基本措施和应发挥的功能是什么? A采取协调和审议的措施,(1)规划部门内部的协调和调整:(2)与有关部门进行协调和调整。(3)与区域周围邻近的地区间的协调和调整,(4)与国家办事机构的协调和调整。 B组织管理方面的措施(1)制定资源利用开发标准;(2)统计报表制度;(3)依法控制保证规划的实施;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考试要点总结

《城市规划原理》考试复习要点,仅供参考 作者: 收集于网络 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 一、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一)城市形成的动因 城市与人类文明史 城市与人类劳动大分工 第一次人类劳动大分工:农业和牧业/原始社会/固定居民点 第一次人类劳动大分工:商业和手工业/奴隶社会/城市 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 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 工业化和城市化:农村的推力和城市的引力 城市的规模效益和集聚效益 (二)城市发展的规律 1、城市发展与基本经济部类:城市经济基础理论 基本经济部类和从属经济部类:循环积累过程和乘数效应 2、城市发展与经济结构转型:城市进化理论 "绝对集中"时期(工业化初始期) "相对集中"时期(工业化成熟期) "澜对分散"时期(后工业化初始期) "绝对分数"时期(后工业化成熟期) 3、城市发展与区域空间经济:增长极核理论集聚与扩散 4、城市发展与国际劳动分工:经济全球化理论经济全球化的城市和区域影响 二、城市的物质、社会和经济构成及其演化趋势 (一)城市的物质构成及其演化趋势 l、城市物质构成 公共领城和非公共领域、城市物质构成的空间属性(可达性和外部效应) 2、城市物质环境的演化趋势 城市物质环境的演化方式:内外扩展和内部重组 城市物质环境的更新:建筑物的经济寿命与再开发的时机 经济结构重组与物质环境演化 (二)城市的社会构成及其演化趋势 1、城市社会构成:异质性和社会空间 2、城市社会的演化趋势:人口老龄化、家庭核心化、生活闲暇化

(三)城市的产业构成及其演化趋势 1.城市产业构成:三大产业和两大部类 2、城市产业演化趋势 从第二产业主导到第三产业主导 从传统制造业主导到高科技产业主导 从水平空间经济结构到垂直空间经济结构 三、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与城市化 (一)城市化的含义 不同学科对城市化的理解 (二城市化水平的度量指标 (三)城市化的进程与特点 初期阶段中期阶段后期阶段 世界范围的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 世界城市化的进程的特点 中国城市化过程的主要特点 (四)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 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五)城市化进程与社会发展 四、城市与区域发展 (一)城市与区域发展的相互影响 城市是区域的核心,区域是城市的基础 l、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2、区域条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城市发展方向的区域分析 城市发展规模的区域论证 城市布局的区域空间结构 (二)区域城镇体系及城乡发展 城镇体系的概念 l、城镇体系的发展条件分析 (1)城镇体系区域发展条件 (2)城镇发展建设条件分析 2、城镇体系发展的影响因素及机制 《城市规划原理》考试复习要点 (该部分内容为本站收集整理,纯属民间信息,仅供参考,本站不承担任何因此产生的后果。特此声明!) 第二章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发展及主要理论实践

环境规划学课后复习资料第二版郭怀成

环境规划学课后答案 第一章绪论 1、什么是环境规划,如何理解其内涵? 答:环境规划是人类为使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而预先对自身活动和环境所做的时间和空间的合理安排,是政府履行环境职责的综合决策过程之一,是约束和指导政府行政行为的纲领性文件。 内涵:其实质是一种克服人类经济社会活动和环境保护活动盲目和主观随意性而实施的科学决策活动。 2、环境规划在规划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如何? 答:作用:(一)促进环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保障环境保护活动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三)合理分配排污消减量、约束排污者的行为; (四)以最小的投资获取最佳的环境效益; (五)实行环境管理目标的基本依据。 地位:环境规划担负着从整体和战略层次上的统筹规划、研究和解决环境问题的任务,对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环境规划的特征和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基本特征:整体性、综合性、区域性、动态性、前瞻性、信息密集和政 策性强。 基本原则:(一)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原则; (二)遵循经济规律,符合国民经济计划总要求的原则; (三)遵循生态规律,合理利用环境资源的原则; (四)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 (五)系统原则; (六)坚持依靠科技进步的原则; (七)强化环境管理的原则。 4、如何划分环境规划的类型? 答:(1)按规划期划分包括长远环境规划、中期环境规划、以及年度环境保护计划(2)按环境与经济的关系划分包括经济制约型、协调型和环境制约型(3)按环境要素划分包括大气污染控制规划、水污染控制规划、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规划和噪声污染控制规划(4)按照行政区划分划分和管理层次包括国家环境规划、省(市)区划分和管理层次划分包括国家环境规划、省(市)区环境规划、部门环境规划、市(县)环境规划、农村环境规划、自然保护区环境规划、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规划和重点污染源(企业)污染防治规划(5)按性质划分包括生态规划、污染综合防治规划、专题规划(如自然保护区)和环境科学技术与产业发展规划等。 5、国际环境规划的发展历程与经验是什么? 答:发展历程:(1)美国早在1960年制订了第一份大气环境全国行动计划,其后在水污染、饮用水、固体废物、生物多样性等多个要素领域,1977年USEPA根据《政府绩效法》规定制定USEPA战略规划,美国具有了国家级综合性的环境保护规划,经过10年发展,USEPA战略规划体系有了显著的改善与发展;(2)1977年和1986年,日本环境厅(现为环境省)曾分别制定过《环境保护长期计划》和《环境保护长期构想》,1992年《环境基本法》开始了立法讨论;1993年11月通过并实施,日本政府先后制定了3次环境基本规划,1994年12月通过第一次环境基本计划,2000年12月通过第二次环境基本规划,2006年4月通过了第三次环境基本规划。(3)荷兰于1989年制定了

城市规划原理考点总结.

1.城市形成的原因:由于生产力的提高 2.1898年英国人霍华德提出了田园城市;昂温提出了卫星城市;美国人赖特提出了广亩城市;康帕内拉提出了太阳城 3.城市适用性评定是在城市用地规划之前进行的一项工作 4.城市规模界定:特大城市100万以上大城市50万以上中等城市20万到50万小城市20万以下 5.城市人口:市区和近郊区非农业人口(指城区(镇区的常住人口,即停留在该城市(镇半年以上,使用各项城市设施的实际居住人口 6.机场选址要求:无电波干扰;用地坡度不大;净空限制区内无障碍物 7.完善城市道路系统的措施:快慢车分流、客货车分流(主要措施;发展快速交通;开辟公共交通专用线;增加必要的停车站场 8.小区规划理论是在“邻里单位”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9.编制城市规划一般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 10.我国城市规划编制的完整过程由2个阶段(总体规划阶段和详细规划阶段;6个层次组成,即:城市总体规划纲要、城市总体规划(含城镇体系规划和中心区规划、城市建设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 11.城市总体艺术布局协调统一的内容:与适用、经济的统一;近期和远期艺术面貌的统一;整体和局部、重点和非重点的统一 12.城市镇体系规划的核心内容,主要是“一化二系三结构”,即城市化;公共设施系统、生态环境系统;等级结构、职能结构、空间结构。 13.城市用地规划的方法及其原因?

14.城市建设用地分类适用于规划中心城区范围的土地,共分为9大类、29中类和57小类 15.城市总规划成果包括规划文本、图纸及附件(规划说明、研究报告和基础资料等 16.《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89年全国人大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7年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 17.总规划的主要内容:确定规划期内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确定城市用地发展方向和布局结构;做出人防、抗震、防灾规划。 18.城市用地自然条件包括:地质条件(建筑地基、滑坡和崩塌、冲沟、地震、水文条件(水文条件、水文地质条件、气候条件(太阳辐射、风向、温度、降水和湿度和地形条件 19.地震烈度在9度以上地区不宜选作城市用地; 20.地下水按其成因与埋藏条件可以分为上层滞水、潜水和 承压水(具有城市用水意义三类 21.地下水作为作为城市用水来源,若盲目过量的抽用,将会出现地下水位下降,形成“漏斗”;长期大量地抽用地下水还可能引起地面下沉,导致将海水倒灌或地面积水。 22.风向,风吹来的方向,风是以风向和风速两个量来表示的。风向一般分为8个或16个方位观测 23.容积率(又称建筑面积毛密度=总建筑面积/总用地面积 24.柯布西耶的光辉城市的规划方案,是他的现代城市规划和建设思想的集中体现。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知识

1、城市规划领域中城市得内涵就是什么? 答:从城市规划得角度而言,城市就是一个以人为主体,以空间有效利用为特征,以聚集经济效益为目得,通过规划建设而形成得集人口,经济,科学技术与文化于一体得空间地域系统。这一概念涵盖四个方面得含义:(1)城市得人本性,城市就是为人得福利提高,人得能力建设而存在得;(2)城市得聚集性,城市就是最节约得空间资源配置形态;(3)城市规划得必要性,城市规划就是实现科学管理得有效方式;(4)城市得多元性,城市就是区域得社会,经济,文化中心。 2、城市规划得内涵就是什么? 答:城市规划就是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得经济与社会发展目标,二进行得确定城市性质、规模与发展布局,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与进行各项建设得综合部署与全面安排。城市规划就是建设城市与管理城市得基本依据,就是保障城市空间资源有效配置与土地合理利用得前提与基础,就是实现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目标得重要手段之一。 3、城市发展得规律有哪些? 答:(一)城市现代化得发展规律1、人口大量城市化2、产业不断高级化3、社会结构逐步优化4、市民素质不断提高(二)城市发展得空间变化规律1、城市空间聚集2、城市空间扩散3、集散与扩散得统一(三)城市集群得发展规律 4、城市规划得发展趋势如何? 答:1、宏观研究得拓展与微观研究得深入2、将时间要素引入城市规划设计与研究3、多种学科交叉推动城市规划发展 5、城市规划得学科如何定位? 答:城市规划学科从实践中产生并服务于实践,对城市发展中实际问题得解释与解决就构成了规划学科存在得意义与价值基础。现代城市规划学科形成与发展得目得就是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得种种弊病,即城市问题。城市规划就是以城市及其空间为研究对象得一门综合性学科。对城市及其空间发展得控制与引导就是城市规划学科得本质与核心。 6、城市规划得作用有哪些?在城市建设中,城市规划需要完成得任务就是什么? 答:作用:(1)规范城市土地开发秩序(2)引导市场达到规划目标(3)促进经济协调发展 任务:(1)保证城市规划按照合理得程序进行科学得编制,修订与实施,使城市有规划,并按照规划进行建设(2)通过审批管理与规划立法以及一系列规章制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总结

城市规划要点 第一章 1.人类第一次大分工:原始群落中产生了从事农业和畜牧业的分工。 2.人类第二次大分工: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3.有了剩余产品就产生私有制,原始社会的生产关系也就逐渐解体,出现了阶级分化,人类开始进入奴隶社会。 4.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分化,在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度时期出现的 5.城市是有着商业交换职能的居民点。 6.城镇化是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和过程。 7.城镇化水平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8.人口按从事的职业一般可以分为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第二第三产业人口),按目前的户籍管理办法分为城镇人口和农业人口。 9.城镇化分为起步,加速和稳定三个阶段: (1)起步阶段:生产水平尚低,城镇化的速度较慢,较长时期才能达到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0%左右。(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 自然增长率)。 (2)加速阶段:当城镇化超过30%时,进入了快速提升阶段,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城镇化的速度加快,在不长的时期内,城市人口 占总人口的60%或以上(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3)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随着城市工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一 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10.截止2009年,全国城镇人口按统计口径已达6.22亿,城镇化水平46.6%。 11.中国城镇化已经步入城镇化加速发展的第二阶段。 12.直到2030~2040年,中国的城镇化才会真正达到稳定阶段,届时中国的城镇化水平将达到城镇化稳定期70%~80%的一般水平。第二章 13.春秋战国之际的《周礼考工记》记述了周代王城的建设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 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14.《周礼》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始进入都城建设,这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 15.在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大量可见“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现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观念。 16.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强调整体观念和长远发展,强调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强调严格有序的城市等级制度。 17.空想社会主义的乌托邦是马托斯。莫尔在16世纪提出的。 18.“田园城市”的理论是英国人霍华德在1898年提出的。 19.今天的规划界一般都把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的提出作为现代城市规划的开端。 20.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四大城市功能的正常运行。 21.邻里单位是美国人佩里提出的。 22.全球城市区域是在高度全球化下以经济联系为基础,有全球城市及其腹地内经济实力较雄厚的二级大中城市扩展联合而形成的独特空 间现象。 23.城市规划面临的城市发展趋势:城市全球化、区域一体化、信息网络化、全球城镇化。 第三章 24.规划法规系统是规划行政体系、规划技术系统和规划运作系统的法律固化总和。 25.城市规划的法规体系包括主干法及其从属法规、专项法和相关法。 26.“一书两证”制度: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第四章 27.规划是一种有意识的系统分析和决策过程,规划者通过增进对问题各方面的理解以提高决策的质量,并通过一系列决策保证既定目标 在未来能够得到实现。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 期末考试重点2014最新

雅典宪章》共分八章: 1)城市发展受地理、经济、政治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城市与周围地区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区域观点 2)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是城市的四大基本活动。功能分区 3)居住区应选用城市的最好地段,在不同地段根据生活情况制定不同的人口密度标准,在高密度地区应利用现代建筑技术建造距离较远的高层住宅。 4)工业必须依其性能、需要进行分类,选址时应考虑与城市其他功能的相互关系。 5)利用城市建设和改造的机会开辟城市游憩用地,同时开发城市外围的自然风景供居民游憩。 6)城市必须在调查的基础上建立新的街道系统并实行功能分类,适应城市现代交通工具的需要。 各功能区位置的选择 7)城市发展过程中应保留有历史价值的建筑物。历史建筑的保护 8)每个城市应该制定一个与国家计划、区域计划相一致的城市规划方案,必须以法律保证其实现。规划的必要性与法律的保障 《雅典宪章》存在的问题:过于死板的功能分区、分隔的措施肢解了城市的有机结构,使复杂、丰富的城市生活走向单一化,与人类心理需要相背;绝对的分区使居住远离工作,扩大了城市的交通量,使极为拥挤的城市交通随着交通工具的革命而日益恶化。 关于居住建筑的指导意见以及人口密度的划分无法适应原有的社会结构,忽略了城市的地方性,导致了千篇一律的“国际风格”的盛行。 1,城市规划技术系统 各个层面的规划应完成的目标、任务和作用,以及完成这些任务所必须的内容和方法,也包括各层面上规划编制的技术规范。 两个基本层面 战略性发展规划:指导性框架 如城市总体规划,制定城市发展的中长期战略目标,以及土地利用、交通管理、环境保护和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发展原则和空间策略,为实施性规划提供指导框架,但不足以成为规划管理的直接依据。 实施性发展规划:是开发控制的法定依据 如控制性详细规划,作为地块开发控制(规划管理)的法定依据,对于开发行为具有法定约束力,又称为法定规划,必须遵循法定的编制内容和编制程序 一、城市规划层面及其内容 一般城市规划分为城市发展战略和建设控制引导两个基本层面 发展战略:指导性框架 如城市总体规划,制定城市发展的中长期战略目标,以及土地利用、交通管理、环境保护和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发展原则和空间策略,为实施性规划提供指导框架,但不足以成为规划管理的直接依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