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语爱情隐喻认知对比分析

英汉语爱情隐喻认知对比分析
英汉语爱情隐喻认知对比分析

第20卷第10期 武汉科技学院学报Vol.20 No.10 2007年10月 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Oct. 2007 英汉语爱情隐喻认知对比分析

吴佳琦

(中南民族大学研究生部,湖北武汉 430074)

摘要: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一种重要的、帮助人类更好、更清晰地了解

外部世界和内心世界的认知工具。在英、汉语言中, 采用隐喻、特别是概念隐喻表达“爱情”的语言形

式比比皆是。英、汉“爱情”概念隐喻的异同是由人类相同的身体、相似的物质经验以及英、汉文化

差异所决定的。

关键词:爱情隐喻;文化差异;认知机制

中图分类号:H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160(2007)-0068-04

Metaphor(隐喻)一词源自希腊文“metaphora”,意为“transference, carrying over”。指:“The transfer of a name or descriptive term to an object different from, but analogous to, that of which it is properly applicable”。(Drabble,2005:665)。Metaphor是在两类不同事物之间进行比较,以表明相同关系,但它不用喻词连接本体和喻体。

传统的隐喻理论将隐喻看做是一种语言现象,是一种用于修饰话语的修辞现象。然而,“现代研究表明,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它更重要的是一种人类的认知现象。它是人类将其某一领域的经验用来说明或理解另一类领域的经验的一种认知活动”。(束定芳,2000:28)。在人类其它的文化和艺术活动过程中,我们到处都能看到隐喻的存在。

认知语言学的奠基人Lakoff & Johnson (1980:4—5)也认为,“隐喻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不但存在于语言中,而且存在于思想和行为中”。我们赖以进行思考和行动的日常概念系统,在本质上也基本上是隐喻性的。他们把隐喻定义为:“隐喻是源域(source domain)到目标域(target domain)之间的投射(mapping)而形成的”。这种投射是经验和理解的结果,也就是人们将新认识的抽象概念与已知事物相联系,转到它们之间的关联点,从而用对已知事物的认知来表达新概念。

运用概念隐喻理论,结合情感研究, 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已经做了大量的分析和研究工作。1986年,Kovecses在Metaphors of Anger, Pride and Love一书中,通过大量的语料分析,总结出爱情隐喻的概念体系(conceptual systems),并且提出采用典型性(prototype)理论分析和研究人类最真挚的情感因素。国内学者周秀娟等(2001)认为中、西方爱情隐喻存在许多共同之处,如“爱情是整体”、“爱情是战争”、“爱情是火”、“爱情是容器中的液体”等隐喻概念。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观点出发,运用英汉语料,通过对比爱情隐喻概念的异同,试图揭示隐喻与文化模式之间的关系,探讨隐喻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1 英汉爱情隐喻的共性分析

“爱”是人类的一种普遍情感,具有极为丰富的象征性涵义。没有隐喻,爱情这一抽象概念就得不到充分阐释,人们也不可能充分理解它。中英文惯用的爱情隐喻中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这些隐喻源于共同的源域形成一系列隐喻的表达,而这个概念在中英文中具有普遍意义。

收稿日期:2007-09-16

作者简介:吴佳琦(1982-),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

第10期 吴佳琦:英汉语爱情隐喻认知对比分析69

1.1 LOVE IS A JOURNEY(爱情是旅程)

Lakoff和 Johnson指出,英语中一个最重要的“爱情”概念隐喻是“爱情是旅程”。这个隐喻是从一个源域“旅程”到目标域“爱情”的映射,在这个映射系统中,爱人对应旅行者,爱情对应旅行工具,爱情中的挫折对应旅途中的困难,爱人的共同目标对应旅行的目的地。在这个概念隐喻之下,英语中有很多常规隐喻表达方式。例如:

(1)We may have to go our separate ways.

(2)Our relationship has hit a dead end street.

仔细观察汉语中关于爱情的表达方式,会发现汉语中有许多相似的隐喻概念和隐喻表达,例如:

(3)分道扬镳

(4)爱情走到了尽头。

从上面的中英文例句中,可以发现在爱情是旅程这个概念隐喻中,英汉语中隐喻表达几乎一一对应,两种语言都使用与旅程有关的词语来描述爱情。在目标域“爱情”和源域“旅程”之间对应着一系列的关系:首先,爱人被看做一起旅行的伴侣,他们的共同生活目标则是他们旅行的目的地。在这个概念隐喻中,两种语言不仅源域相同,映射和推理也相同。

1.2 LOVE IS A COLLABORATIVE WORK OF ART(爱情是艺术)

爱情是一门学问,一门艺术。在爱情的漫漫长路中,两个人只有携手并进,才能赋予爱情艺术的美。在这个隐喻概念中,爱人对应艺术创造的合作者,爱情的道路就是创造艺术品的过程,而最终的艺术品则是两个人爱情的结晶。

我们先来看看英语中的艺术隐喻表达例句:

(5)Love involves shared values and goals.

(6)Love yields a shared asetheic satisfaction from your joint efforts.

同样,这个概念隐喻也适用于汉语,因为汉语中有如下类似的表达:

(7)爱情需要共同的价值观和目标。

(8)爱情从双方的努力中产生一种共同美的满足。

汉语中爱情是艺术的隐喻在概念映射上与英文相同,都用艺术创作的精神与美感等相关词汇,如“合作/cooperation”、“审美/asthetic”来形容恋爱中爱人之间的相恋关系。

1.3 LOVE IS HEART(爱情是心)

心管辖整个人体,包括所有其它内脏并且还管辖精神和生理活动,包括所有的情感。因此,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民族,心都被看做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人类的任何情感都源自于内心,由于人体生理构造的相同,在英汉中都有关于爱情是心的概念隐喻。具体的表达方式英语中有:

(9)I gave him my heart.

(10)My heart is full of love.

在上面两个概念隐喻中,心都被看做是爱情的象征,爱情就是心与心的交换,把心交给对方,等同于爱情的托付,如果最后没有收获爱情,心也就不完整了。

在汉语中也有相同的表达:

(11)他的心都碎了。

(12)他俩心心相印。

(13)第一眼见到他就砰然心动了。

既然心就是爱情的象征,那么爱情就具有心的一些特质,可以被给予,可以破碎,也可以两心相印。以上英汉中的例子,都把与心有关的概念如:“心碎”,“心心相印”,“动心”等映射到爱情概念域中,从而形成相似的语言表达。

1.4 LOVE IS THE LIQUID IN A CONTAINER(爱情是容器中的液体)

在这个概念隐喻中,人体被比作一个容器,爱情是存在于体内的液体,液体的容量多少代表爱情的深刻程度。爱情就如液体一样,可以充满整个容器,可以溢出容器,爱情也可以平平淡淡,抑或是波澜起伏:(14)She was filled with love.

70

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7年(15)He poured out his affections on her.

(16)They fall in love with each other.

在汉语中,这个概念隐喻有如下表达例句:

(17)她心中充满爱意。

(18)他们很快坠入爱河。

通过上述例句可以看出,英汉语中都用液体形容爱的感觉,甚至于直接把爱情比作河流,形象地表达了恋人沉醉爱情的感觉。

从上面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汉语中许多爱情概念隐喻和隐喻表达确实对应英语中的表达,这种相似性说明了爱情概念隐喻具有跨文化普遍性,是拉考夫的现代概念隐喻理论的一个强有力的证明。

2 英汉爱情隐喻的个性分析

当然各种文化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上有很大的差异性,这些差异必然会反映到语言这一载体上来。隐喻是语言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因此中英文文化的巨大差异也必然会导致爱情概念隐喻和隐喻表达方式的差异。

汉民族是一个古老的农业共同体,人们的重农心理比较浓厚,因此在汉语里有“爱情是农业产品,爱情是农业生活的一部分”这样的隐喻。具体的表达方式有:

(19)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20)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

(21)情丝剪不断,理还乱。

中国是世界上生产丝绸最早的国家,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作品中,人们都乐于以“桑”、“蚕”、“丝”做喻体,来讴歌真挚忠诚的爱情,这是其它民族所没有的,这是“以农为本”的汉民族生存背景的生动体现。

相反,受西方现代工业主义的影响,英美民族比较重视人的价值,提倡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崇尚把商品、货币或昂贵物品比作爱情,因此英语中有LOVE IS COMMODITY (爱情是商品)这一概念隐喻。

(22)I paid a lot for so little love.

(23)Love is neither paid but with true love.

另外,汉语中采用了很多成双成对的动植物来代表爱情。这些动物双栖偶居、终身成对、比翼而飞。具体的表达方式有:

(24)只羡鸳鸯不羡仙。

(25)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这是由中国儒道教哲学中的和谐世界观决定的。儒教自古以来就有天人合一的思想,主张人与大自然息息相通,和谐一致,天地人一体化。受传统的儒教和道教影响,和谐相处的世界观也影响到了人类对爱情所持的态度,这些偶居不离、交颈而眠、成双成对的鸟类,以及植物等所体现的亲密和谐、不离不弃正符合中国人崇尚的和谐世界观。

然而,由于文化的差异,英美民族对于此类动植物比较陌生,在英语中也很少有涉及动植物的爱情隐喻。但是英语里有LOVERS ARE DOVES(爱人是鸽子)的概念隐喻,这个概念隐喻把恋爱中的情侣比喻为鸽子,用鸽子来形容情人间平静温柔的感情。例如:

(26)It was all lovey-dovey.

(27)They sat there billing and cooing till after midninght.

饮食文化的差异也使得中西方的爱情隐喻表达有所不同,在中国,醋是饮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佐料,汉语中常用醋来表达爱情中的妒忌心理。因此汉语中有“爱情是吃醋”这个概念隐喻。具体的例句有:(28)听了这话,他有一些醋意。

(29)打翻了醋坛子。

英语中的vinegar没有这种含义,尽管其形容词vinegary有bad-tempered and always ready to say unkind things(尖酸刻薄之人)的意思,却与汉语中的隐喻意思相去甚远。这是因为英汉两个民族在表情达意时,通过不同的语言文化过滤,对之进行了不同的切分和表达。

第10期 吴佳琦:英汉语爱情隐喻认知对比分析71

3 结束语

本文对英汉两种语言中的一种人类基本情感——爱情隐喻概念进行了系统的对比,并对它们的共性和个性进行了分析与论述。

首先,英汉语言中的情感概念大部分都是由抽象到具体的隐喻化过程而概念化的。这与认知语言学大师Lakoff在其著作Metaphors We Live By 中所提出的观点是一致的,即尽管存在许多非隐喻概念,但一旦脱离具体的身体经验开始谈论抽象事物或情感时,其隐喻意义就难以理解。

其次,英汉两种语言中,爱情概念隐喻的表达方式有许多相同之处。比如:英汉语中都有“爱情是旅程”,“爱情是心”等概念隐喻,这种共性说明了以下观点:由于人类共有的身体及物质经验,与人体有关的类似隐喻在相当多语言中都大体是一致的,并且由于人类的认知活动根植于日常的身体与物质体验,因而存在着认知与语言上的普遍现象。

最后,英汉两种语言中,关于人类的爱情情感的隐喻表达方式,从另一方面来说,存在着许多各自的个性和差异。特别是在汉语中对爱情的概念隐喻化认知,深受中国传统文化、风俗习惯及思维方式的影响,由此而形成了汉语中独特的关于人类爱情情感的隐喻化认知。因此,对爱情隐喻的更深层次的理解,除了要借助于语言外,还必须借助于语言所依存的文化背景知识。根据Lakoff & Johnson的隐喻认知理论,英文全部大写表示概念隐喻,因此,本文的概念隐喻均以大写字母形式表示。

参考文献:

[1] Drabble, Margaret. The Oxford Companion to English Literature [Z].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5.

[2] Kovecses, Zoltan. Metaphors of Anger, Pride and Love [M]. Amsterdam/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1986.

[3] Lakoff, G. , Mark. J. M. Meaphors We Live by [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4] 胡壮麟. 认知隐喻学[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5] 束定芳. 隐喻学研究[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6] 周秀娟. 英汉“爱情”隐喻的比较思考[J]. 延边大学学报,2001, (6):99-101.

隐喻、英汉语修辞格

英汉语修辞知识 (王向东 2009年9月4日) 以下是束定芳对隐喻学的描述: (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第二版) 1. 据波里奥等人(Pollio, Barlow, Fine and Polio, 1977)的估计,人们在自由交谈中平均每分钟使用四个(隐喻)辞格。如果将一些相关的语言创新用法计算在内,一个人一生平均要用2100万个辞格。P1 2. 隐喻的多学科研究。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包括从认知心理学、哲学、语用学、符号学、现象学、阐释学等角度对隐喻的多角度、多层次研究。P2 3. 相对于日常言语的使用规则来说,隐喻是一种正常语言的偏离。诗歌中充满了隐喻,因而诗歌被称为"隐喻式语言"。P12 4. 从理论上讲,隐喻可以是词、词组、可以是句子,也可以是篇章。P13 5. 在对隐喻性质的讨论中,有一种观点特别引人注目,即人类语言整体上是一个隐喻性的符号系统,莱考夫和约翰逊在《我们所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指

出,"隐喻无所不在,在我们的语言中、思想中"。P16 6. 修辞学家说,隐喻就是一种修辞格,是一种修饰话语的手段。逻辑学家说,隐喻是一种范畴错置。哲学家说,隐喻性是语言的根本特性,人类语言从根本上来说是隐喻性的。认知科学家说,隐喻是人类认知事物的一种基本方式。P19 7. 根据我们对隐喻的定义,只要是在一定的语境中,某一类事物用来谈论另一类不同的事物就构成了隐喻,那么隐喻就可能在各个语言单位层次上出现,包括词、词语、句子和话语。根据语境特点,话语可小至单个词,可大至一个句子、一首诗、一篇文章、一组作品,等等。这样,根据我们的定义,部分成语、谚语,甚至整个文学作品,如诗歌、小说等都可以被看做是典型的、扩展了的隐喻。P37 (以下信息见尹均生主编的《中国写作学大辞典》,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 244页-269页, 1998年5月出版) 1. 修辞的定义:在人们的交际生活中,依据题旨、语境和文体的需要,利用各种语言材料、采用各种表现手法对语言进行调整、加工以恰切地表达思想内容

国内英汉隐喻对比研究_现状与问题_李彦秀

一、引言英汉隐喻对比研究顺应了认知语言学跨语言研究的发展趋势,已成为国内学者研究的热点话题,相关研究成果对英语教学、对外汉语教学、英汉翻译、学习词典编纂、语篇分析、言语交际等均有重要的理论参考价值和实践意义。本研究以“隐喻”、“对比”、“语料库”、“英汉”、“汉英”为关键词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 )”进行篇名检索,选取 2004年至2013年间有关英汉隐喻对比研究的中 文核心期刊论文和CSSCI 期刊论文33篇(限于篇 幅,本研究不讨论英汉隐喻翻译研究论文)。在分析 33篇论文的基础上,本文从隐喻类型、研究层面、 隐喻理论、英汉隐喻异同的阐释、跨学科视角、研究方法等角度,考察了近10年英汉隐喻对比研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一些启示和参考。 二、隐喻类型及研究层面 隐喻的分类及其依据研究是隐喻研究的中心问题之一。不同的学术流派因研究目标、研究视角 等差异使隐喻分类各异。没有任何一种分类是无懈 可击的,但没有分类就没有认知和科学研究的深化。从不同层面对隐喻进行研究,则有助于全面地揭示隐喻的特征和内在规律,同样可以促进隐喻认知和研究的深化。 (一)隐喻类型 比较普遍接受的隐喻分类是由认知语言学家 Lakoff 和Johnson 提出的,他们根据始源域不同,把 概念隐喻划分为实体隐喻、空间/方位隐喻和结构隐喻[1]。功能语言学派代表人物Halliday 则认为语法隐喻包括概念隐喻和人际语法隐喻,人际语法隐喻又可分为情态隐喻和语气隐喻[2]。国内学者以隐喻的表达形式、功能和认知特点为依据,将隐喻分为显性隐喻与隐性隐喻、根隐喻与派生隐喻、以相似性为基础的隐喻与创造相似性的隐喻;而从隐喻句法特点的角度,又可分为名词性、动词性、形容词性、副词性、介词性隐喻等[3]。鉴于隐喻分类的标准不同,按照上述分类难以全面客观地反映近十年英汉隐喻对比研究涉及的隐喻类型。因此,本研究对涉及的隐喻类型的描述不完全拘泥于上述分类。 1.所涉及的隐喻类型大体上可分为认知语言学 视角的“概念隐喻”和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的“语法隐喻”。从概念隐喻分类来看,涉及的隐喻类型有时间 收稿日期:2014-02-07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编号:09YJA740027);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编号:11WX25)作者简介:李彦秀(1985-),男,助教,主要从事应用语言学、翻译学、外语教学研究,E-mail :https://www.360docs.net/doc/0f3436503.html,@https://www.360docs.net/doc/0f3436503.html,. 文章编号:2095-3046(2014)04-0068-04 DOI :10.13265/j.cnki.jxlgdxxb.2014.04.015 国内英汉隐喻对比研究: 现状与问题李彦秀, 陆梅,李萍 (江西理工大学外语外贸学院,江西赣州341000) 摘 要:跨语言研究是当今隐喻研究的发展趋势之一,因而英汉隐喻对比研究成为国内学界高度 关注的领域。通过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 )”,选取2004~2013年间公开发表的有关英汉隐喻对比研究的核心期刊论文和CSSCI 期刊论文33份,主要从研究牵涉的隐喻类型、研究层面、隐喻理论、英汉隐喻异同的阐释、跨学科视角、研究方法等角度,比较全面地分析了近10年国内英汉隐喻对比研究的现状,并探讨了存在的问题。研究表明,国内英汉隐喻对比研究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关键词:英汉隐喻;对比研究;隐喻理论;跨学科视角;研究方法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志码:A 江西理工大学学报 JournalofJiangxi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 第35卷第4期 2014年8月 Vol.35,No.4Aug. 2014

浅谈认知隐喻与修辞隐喻_胡月

第37卷 第1期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Vol.37No.1 2014年01月 Journal of Yangtze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Jan.2014 收稿日期:2013-11- 30作者简介:胡月(1990-) ,女,安徽宿州人,硕士研究生。浅谈认知隐喻与修辞隐喻 胡月 (安徽大学文学院,安徽合肥230039 ) 摘 要: 认知隐喻作为认知活动,从思维的角度强调了两类不同事体之间的映射,而修辞隐喻则是修辞格中的暗喻。二者都建立在相似联想的基础上,它们最大的差别在于功能不同。修辞隐喻的应用范围更具有文学倾向性,而认知隐喻的产生则填补了词语的空缺,扩大了人类认知的范围。对两类隐喻进行分析和比较,能丰富人们对隐喻的理解。 关键词:认知隐喻;修辞隐喻;隐喻理解 分类号:H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673-1395(2014)01-0113-02 一、 认知隐喻隐喻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模式,是新的语言意义产生的根源。隐喻是利用一种概念去表达另一种概念,同时需要这两种概念之间相互关联,而这种关联 是客观事物在人的认知领域里的联想和想象。 [1](P99) 语句具有隐喻性,则是指认知的主体通过推理将一个概念域映射到另一个概念域。隐喻的本体和喻体涉及并表达了两种不同事体的思想和理念,它们在并置的同时产生矛盾,且在互动之中获得了一定的统一,主体再结合其他方面的因素便可以获得隐喻义,因此隐喻可以使人们在不同的事物之间建 立相关的联系,从而加深人们对事物的理解。 [2](P406) 认知隐喻是一种语义现象,它反映了人们对事物统一的、系统的认识和思维方式,是人类用某一领域的经验来说明或理解另一领域的经验的一种认知活动,强调从人类的思维高度来分析,涉及的是两类不同事体或概念之间的比较和映射。例如:独生子是小皇帝。在这个例子中我们通过推理和认知得出,“皇帝”的许多特征被映射进入“独生子”,比如,皇帝是一国之主,独生子是一家的中心,皇帝锦衣玉食,独生子也吃得好、穿得好,等等,这样就使得“独生子”获得了“皇帝”的某些相关特征,从而使两者具有了互动的关系。 从认知角度来看,隐喻从思维的角度出发,强调 映射的结果,它重点解释了跨概念域映射的过程。这里的隐喻是一种认知活动,它由认知而起,是认知的结果,同时又推动了认知的发展,它对人们认识世界有着潜在的、深刻的影响,因此认知隐喻在人类的思维推导、概念构建和范畴化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无论是在人类的语言,还是在人类的思想和行为中,隐喻都是无处不在的。事实上,我们平时赖以进行思考和行为的日常概念系统,在本质上也都是隐喻性的,隐喻不是某一领域或者某一群体中的人们的专利,在有思维和文化的地方都处处充满着隐喻。隐喻的这种普遍性是由人类思维的隐喻性本质所决定的,也是由意义和概念的无限性同语言资源 的相对有限性的矛盾所决定的。 [3] 隐喻是两种概念域投射、互动的产物,在隐喻的结构中,两种通常看来毫无联系的事物常常被相提并论,是因为人类在认知的领域内对它们产生了所谓的相似联想,从而利用对这两种事物感知的交融来解释和评价或者去表达他们对客观现实、现象的 真实感受与感情。 [1](P101) 认知隐喻是人类认知发展的产物,是思维和认知的工具,它具有组织人类概念系统和发展人类认知的功能。 那么,作为一种以相似联想为心理机制的认知过程,隐喻就自然而然地会跨越逻辑分类的框架和范畴的界限,将两种看似毫无关系的概念进行超乎

英汉隐喻认知对比研究

英汉隐喻认知对比研究 【摘要】:两千多年以前,隐喻作为修辞格就为世人所知。在西方,亚里斯多德在其著作《诗学》和《修辞学》中就对隐喻进行了系统地研究,并确立了其后两千年西方修辞学界隐喻研究的基本线索。在中国古代,“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是认识和描述事物的基本原则,“比”与“兴”是《诗经》中主要的两种表现手段,“比者,比方于物也;兴者,托事于物。”它们都属于我们当代隐喻研究的范畴。尽管人类早已把隐喻作为认知手段,但它的认知作用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受到语言学家的认可和重视。Lakoff和Johnson指出,隐喻是人们用清楚的、具体的经验建构复杂的、抽象的概念的过程。人类在总结自己的经验时,往往以比较熟悉的概念描述和理解比较陌生的事物,从而认识人类自身及其周围的世界。实质上,隐喻是一个认知域映射到另一个认知域的过程。当代隐喻认知研究除了隐喻认知的本质特征、隐喻认知的形成机制和工作机制等方面外,还面临着一个重大课题。首先,应该对英语以外的语言的隐喻系统做大量的基础研究,以求证明不仅在英语中,而且在其他语言中,抽象思维都是部分通过隐喻来实现的。其次,是有关隐喻概念系统的普遍性和相对性的问题。一方面,人类的认知活动植根于日常的身体体验,而不同民族的身体体验却是相同的,因此有理由假设普遍性的隐喻概念的存在;另一方面,由于身体体验不能独立于特定的文化和社会之外,我们也有理由推论在不同文化的隐喻概念系统中应该存在差异。然而,不同的语言、文化究竟在

多大程度上表现出隐喻概念系统的异和同,却是亟待通过扎扎实实的对比研究来回答的问题。正如吕叔湘先生所说的:“指明事物的异同所在不难,追究它们何以有此异同就不那么容易了。而这恰恰是对比研究的最终目的”。本论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英汉两种日常语言中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人体、空间、时间、情感和基本颜色等五个方面的隐喻进行系统的对比研究。全文共分九章。第一章为导言部分,主要论述了选题的缘由,提出了本课题的研究假设,从而确定了本课题的研究目标,并且确立了课题研究所使用的主要研究方法。第二章是有关国内外隐喻研究的文献综述,主要以隐喻研究从作为从属地位的修辞格研究发展到独立的认知研究的过程为线索,对国内外从古代到当代的隐喻研究进行了简要的梳理和总结,并且在对国内外隐喻研究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发现问题,确立本论文的研究目标。第三章确立英汉隐喻认知对比研究的理论基础,本论文第一次从语言世界观、隐喻认知的普遍性、系统性以及与文化的一致性等方面对英汉隐喻认知对比的理论基础进行了探讨和阐释。第四章主要从人体隐喻化认知的工作机制及其特点、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投射模式与对应程度以及英汉语中的优势分布等几个方面来集中探讨英汉语中人体隐喻认知的共性和差异性及其原因。第五章主要考察英汉两种语言在空间关系的选择和表达形式方面以及对数量、状态、范围、社会关系等方面的空间隐喻化认知,有何相似和不同及其背后的原因是什么。第六章主要对英汉两种语言中时间的空间隐喻化认知、结构隐喻化认知、本体隐喻化认知这三种类型的隐喻方式进行系统的对比研究,以期发现它

英汉语-恐惧-情感隐喻认知对比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英汉语"恐惧"情感隐喻认知对比 作者:陈家旭, CHEN Jia-xu 作者单位:浙江财经学院,爱尔兰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18 刊名: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ICHU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年,卷(期):2008,24(1) 被引用次数:12次 参考文献(6条) 1.叶奕乾普通心理学 1997 2.Kovecses Zoltan Metaphors of Anger,Pride,and love:A Lexical Approach to the Structure of Concepts 1990 https://www.360docs.net/doc/0f3436503.html,koffG;M.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 1980 4.Ning Yu 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Metaphor 1998 https://www.360docs.net/doc/0f3436503.html,koff G Women,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 1987 https://www.360docs.net/doc/0f3436503.html,koff G 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Metaphor 1993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陈家旭.Chen Jiaxu英汉语"喜悦"情感隐喻认知对比分析[期刊论文]-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7) 2.罗晓燕英汉"嫉妒"情感隐喻的体验哲学和文化阐释[期刊论文]-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9(5) 3.杨瑶.Yang Yao英汉语"悲""喜"情感隐喻的认知对比[期刊论文]-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4.秦耀咏.QIN Yao-yong英、汉情感隐喻认知比较[期刊论文]-玉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2,23(2) 5.吕文静.LV Wen-jing英汉"焦虑"情感隐喻认知对比分析[期刊论文]-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9,26(12) 6.曹蕾英汉"红"之情感隐喻意义对比分析[期刊论文]-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08(7) 7.卓静单一型情感隐喻和冲突型情感隐喻的认知构建[学位论文]2006 8.孙毅.SUN Yi汉语"心"义族衍生的隐喻路径求索[期刊论文]-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39(1) 9.程浩.CHENG Hao汉英体育语言中隐喻认知的对比研究[期刊论文]-外语研究2005(6) 10.樊辉.宫雪.戴卫平刍议"心"的隐喻[期刊论文]-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08(5) 引证文献(12条) 1.李荣娟儿童的创造性隐喻和外语学习[期刊论文]-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2) 2.武贝贝从隐喻认知角度看汉语中“忧愁”的情感表达[期刊论文]-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2013(10) 3.欧国芳汉式英语原因分析及英语教学对策探讨[期刊论文]-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 2010(9) 4.谢暮松英汉隐喻认知异同的根源分析[期刊论文]-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09(2) 5.向友青英汉"恐惧"的认知原型研究[期刊论文]-怀化学院学报 2010(6) 6.胡玲玲英汉“恐惧”情感隐喻对比分析[期刊论文]-考试周刊 2013(55) 7.金花漫奥巴马就职演说辞的隐喻特色解读[期刊论文]-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4) 8.金花漫英汉语"火"词语的情感隐喻认知[期刊论文]-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1) 9.袁红梅英汉"恐惧"隐喻对比研究[期刊论文]-疯狂英语(教师版) 2009(4) 10.胡越坚.王菊兰浅析英汉"心"词汇的隐喻认知特点[期刊论文]-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3)

概念隐喻与英语教学_陈月梅

概念隐喻与英语教学 陈月梅 (龙岩学院外国语学院,福建龙岩364012) 收稿日期:2010-10-15 作者简介:陈月梅(1971-),女,福建龙岩人,龙岩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大学英语教学及语言学研究。 摘要:从认知的角度讨论概念隐喻和英语学习的关系,探讨概念隐喻在英语词汇、句式教学中的应用。强调由于文化传统不同,反映在语言的表达方式上也存在很多差异。深入对比分析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思维差异,对英语教学和学习都有很多帮助。 关键词:概念隐喻;英语教学;思维;认知 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348(2010)11-0123-03 一、引言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会提出这样的问题,有些文章明明没有什么生词,但为什么就是读不懂它的意思?我们会用英语和外国朋友进行交流,但两个外国朋友之间聊天时,我们有时却听得一头雾水。原因何在?仔细考虑,这些问题往往跟我们缺乏准确理解作者或说话者所使用的隐喻有关。那么,什么是隐喻?隐喻对学生的语言学习能力有何影响? 二、概念隐喻(Conceptual Metaphor) 从词义学范畴上讲,隐喻是建立在两个意义所反映的现实现象之间的某种相似的基础上的引申方式。隐喻是词义引申的一种重要方式。从修辞学范畴上讲,隐喻是一种比喻,用一种事物暗喻另一种事物。当代隐喻理论的代表人物Lakoff 和Johnson (1980)在他们合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 )一书中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1]56。该理 论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人类的一种认知工具。隐喻是在一类事物的暗示之下感知、体验、想象、理解,或谈论另一类事 物的心理、语言或文化行为,它根植于语言、思维和文化中[2]。 概念隐喻强调隐喻的本质是以某一事物来理解、体验另一事物。它是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可分成三种基本类型,即方位隐喻(Orientation Metaphors)、实体隐喻(Ontological Metaphors)和结构隐喻(Structural Metaphors)。方位隐喻是指人们用与空间方位有关的 概念去理解情绪、感觉、质量、社会地位等抽象概念。实体隐喻是指人们将一些事件、活动、情感和思想等看作是具体有形的实体。最常见的实体隐喻是容器隐喻。结构隐喻是指借助一种事物的概念结构去理解或认识另一种事物。在语言上,它表现为可将谈论一种概念的所有词汇用于谈论另一概念[3]。 三、概念隐喻与英语教学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的认知功能在辅助新知识的习得中起着独特的作用。随着认知语言学这一新的语言研究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的认同,隐喻在教学中的特有功能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认可。英语教学是要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有效交际的能力。有效交际必须注意语言形式的准确,同时也要注意内 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Journal of Shaog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2010年11月第31卷 第11期 Nov.2010Vol.31 No.11 123

浅析隐喻修辞

浅析隐喻修辞 摘要:从语言机制和认知机制了解隐喻,再从基本理论分析隐喻,继而通过举例论证隐喻的功能和影响,最后总结出隐喻是人类社会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关键词:机制理论功能影响 正文: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隐喻热”的掀起使人们对隐喻的认识突破了传统的观点,隐喻的研究从修辞功能延伸到认知功能领域。而在我们的第十次课程学习中,也有包括隐喻的描述。在《忏悔录》中,保罗·德曼发现,卢梭通过隐喻的方式以达到其自我辩解的目的。由于替代是隐喻的本质,于是卢梭叙述的“丝带”其实正是卢梭欲望的替代。下面就让我们具体来了解一下“隐喻”。 从语言机制角度,汉语词典中对隐喻的阐述:《辞海》(修订本·1980年)关于隐喻的解释是这样的:隐喻是比喻中的一种,本体与喻体的关系,隐喻在形式上是相合的关系;《现代汉语词典》(增补本,2002年)认为隐喻是比喻的一种,不用“如”“像”“似”“好像”等比喻词汇,而用“是”“就是”“成为”“变为”,把某一事物比拟成和它有相似关系的另一事物。 从认知机制角度,隐喻是人类认知事物的一种基本方式(束定芳,2000:19);隐喻在日常生活中无所不在,不但存在于语言中,而且存在于思想和行为中。我们赖以进行思考和行动的日常概念系统,在本质上也基本是隐喻性的(Lakoff&Johonson,1980:5);隐喻是一种映射,即从始源域向目的域的映射,两个领域的具体特征具有系统的本体对应(Lakoff&Turner,1989:207);隐喻的中心不是语言,而是思维,隐喻不是修辞格,而是思维方式。它使经验概念化并加以诠释的工具(Lakoff&Turner,1989:209);隐喻可以在语言组织的各个层次上体现,可以体现在单词、词组、句子(Koller,2003:36)。 隐喻研究虽多,但若细察之,其基本理论不外三个,分别是:比较理论、替代理论和互动理论。(廖美珍,2007:177)比较理论认为:本体和喻体有相似之处,隐喻的实质就在于两者在语义和语境中具有一些相似点。这一理论的特点就在于本体和喻体具备相似性,这种相似性是预先存在的,隐喻的根本就是通过喻体的特征,映射本体的一个过程,把人们的注意力吸引到这些相似点上来。替代理论认为:在生成隐喻的时候,喻体被用来替代本体,本体是真正的内涵,喻体用来使语言更具吸引力。替代理论的本质是:隐喻意义不能直接表达,是喻体对本体的一种替代作用。而互动理论则认为:把本体和喻体看做相关的常识系统。在比喻中,与喻体相关的一些常识性项目被应用到本体上,从而改变本体的常识系统。互动理论实质上,把隐喻的成因看作是两个语义项之间的相互作用,因为它改变了人们所熟悉的观察目标的角度,从而创造了一个新的观察角度。 隐喻是一种抒情的工具,用于抒发人的情感。人类丰富的内心感受和体验是一种存在,人类认知、理解这种存在并进而表达这种存在的方式也许是多种多样的,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加以把握,但从语言学和人类学的角度看,其基本的方式有两种——隐喻和转喻。人类内心世界中的喜、怒、哀、乐、忧、愁、怨、恨等情绪,并不直接作用于人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它们是无形、无声、无嗅、无色的存在,要想抒发这些情绪并为他人所感知,只能借助于隐喻和转喻,以“紧锁双眉”写人愁,以“咬牙切齿”说人恨,都是借助了转喻,较为枯燥和乏味;还可以通过隐喻表达人类内心复杂的世界,日常语言中所谓的“分忧”、“积忧”、“解愁”、“添愁”、“抱怨”、“消恨”、“饮恨”都是

概念隐喻与英语教学

概念隐喻与英语教学 " 论文关键词:概念隐喻认知语言学隐喻教学 论文摘要:Lakoff Johnson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为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概念隐喻理论得到了正反两方面的拓展。但是,这一理论在发展过程中所得到的重视更多地集中在语言学领域的研究,很少涉及到与教学的结合。本文对概念隐喻理论的特点进行简单综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释其与教学相结合的可能性。希望可以为这一概念和教学的结合贡献有用的探索。 1. 概念隐喻理论的发展 然而,概念隐喻理论也并非十全十美。随着概念隐喻的提出和发展,其不足和缺陷也渐渐显露出来。John Taylor (2007)曾简要说明过概念隐喻中存在的两方面问题: 首先,死隐喻的问题。所谓死隐喻是指不再具有生成功能的隐喻。比如,“look forward”,这个表达实际上其概念隐喻就是“时间是空间”以及“看是期望”的结合。但这一表达已经不再具有隐喻所必需的生成功能,我们无法从这一表达中得到更多的隐喻表达。如“look toward” “see forward” 等虽然都是从这一表达中派生出来的,但是却已经无法真正起到概念隐喻的功能,更多接近于基本表达。所以,对于这一类隐喻的讨论已经失去了真正的意义。而Lakoff Johnson更多的论述主要集中在类似领域,所以,在这一方面,概念

隐喻理论的发展面临挑战。 其次,概念隐喻理论认为人的认知方式是隐喻的。正常的认知过程是通过具体的源域认识抽象的目的域。但是,人的情感是不必通过隐喻就可以感知的,关于这一领域的隐喻表达并不是为了让我们自己认识这些情感,而是让别人了解这些情感。所以,隐喻化了的到底是人的认知模式,还是人的交流模式。这一问题在根本上挑战隐喻的地位。但无论隐喻有什么样的缺陷,概念隐喻理论始终是一个重要概念。作为认知语言学的基础之一,概念隐喻理论可以帮助我们对很多领域进行研究或拓展。 " 2. 概念隐喻理论和教学的结合 在概念隐喻的进一步发展过程中,Lakoff 进一步拓展了概念隐喻的应用范围,这一概念可以被应用于包括数学、政治、文化等众多领域在内的学术研究。然而,这一理论在教学方面的探索尚不多见。 概念隐喻理论的核心思想之一就是感念隐喻对认知发展的重要意义。基于这一理论,在教学中,英语教师应该注重对普通表达背后的概念隐喻原则的探索,并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探索。在这一探索过程中,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对众多纷繁复杂的表达进行有效的归类和总结,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学习,根据已经总结出的概念隐喻创造更多新颖的隐喻表达。为学生的学以致用和学习实践提供新的思路。如在写作中,就可以鼓励学生在描写时间的时候,更多借鉴财富方面

探析英文隐喻修辞格的翻译技巧

探析英文隐喻修辞格的翻译技巧 论文摘要:修辞格可以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鲜明突出,加强语言表现力和感染力。隐喻是英文当中常见的一种修辞手法,在英汉翻译过程中正确理解原文的隐喻手法,并在译文中体现,才能忠实地表达原文的思想和风格。本文就英文隐喻修辞格的翻译技巧进行了一些探讨与总结。 语言是表达思想的工具,修辞则是语言表达的艺术。修辞格是英语中最常见的用于增强表达效果、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加强语言表现力和感染力的手段之一。隐喻(metaphor)又叫暗喻, 是英文当中非常重要的一种修辞格。韦伯斯特词典对隐喻的定义为:“a figure of speech containing an implied comparison, in which a word or phrase ordinarily and primarily used of one thing is applied to another.” 指的是根据不同事物之间的某些相似点把某事物或动作原有的含义转嫁到另一事物或动作, 借以提高语言的表达力的一种修辞手法。在英汉翻译过程中正确理解原文的隐喻手法,并在译文中体现,才能忠实地表达原文的思想和风格,提高翻译水平和翻译质量。以下笔者通过举例浅谈并总结了英语隐喻修辞格在翻译方面的一些理论与技巧: 一、直译法 与明喻(simile)通常使用like, as等比喻词相比,隐喻最大的特点就是不使用喻词,因此其主体和喻体的关系就显得十分紧密,以至于在形式上成了相合的关系。当英语中有些表达法与对应的汉语表达法的隐喻意义基本一致时,我们在翻译中通常可以采用直译的方法,做到形神皆似。举例如下: 1. Tom is a donkey. 汤姆简直是头驴。(隐喻:汤姆是一个像驴一般的人,指愚蠢的人。) 2. Shakespear is a mirror of British history. 莎士比亚是英国历史的一面镜子。(用镜子来隐喻莎士比亚十分贴切。) 3. His action is to add feul to the flame. 他的行为简直是火上浇油。 4. Low wages are the country’s trump card at this stage of its economic development. 低工资是这个国家经济发展现阶段的一张王牌。(“Trump card”是指可以盖吃任何一张别的花色的牌,和中文的王牌正好相符。) 二、意译法 在许多情况下,因为东西方民族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和思维方式存在着巨大差异,大量英语词汇的隐喻意义是英语文化中所独有的,以至对于某些英语当中常用而汉语中不用或罕用的隐喻手法,需要采取意译的办法,才能准确表达原文的思想和精神。例如: 1. There is a mixture of the tiger and the ape in his nature. 他的本性及残暴又狡猾。(老虎在英语文化中是凶残的象征,猿猴则是狡猾的代表) 2. Every dog has its day. 凡人自有出头日。You can't teach old dogs new tricks.你无法教老手新把戏。(在西方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忠实的朋友,因此狗通常用来隐喻人物) 3. We suggest that you break the ice by some words of less weight. 此句中,“break the ice”

从认知的角度看英汉隐喻的文化差异

从认知的角度看英汉隐喻的文化差异 发表时间:2009-09-21T10:05:04.950Z 来源:《中国教育与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供稿作者:罗红玲 [导读] 古今中外对隐喻的研究历史可以说源远流长 贵州师范大学大学外语教学部贵阳550001 摘要:本文从认知隐喻观的视角对英汉两种语言中的隐喻进行跨文化对比分析,找出其异同,并分析其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提高跨文化隐喻理解能力的具体方法。 关键词:英汉隐喻认知跨文化对比A contrastive study of the metaphorical cognition in English and Chinese Luo Hongling Abstract:By introduc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the article separately discusses the similarities and the difference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and points out that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should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cultural implications within metaphors,which will help enhance the students’ ability to interpret them properly. Keywords:English and Chinese metaphorsCognitionCross culturalContrastive study 【中图分类号】G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5-0029-02 1.引言 古今中外对隐喻的研究历史可以说源远流长。西方的隐喻研究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传统隐喻的研究一直局限在修辞学研究的范畴,从亚里士多德的“名词替换”到当代语用学家Mac Cormac的“隐喻作为一种特殊的言语行为”,学者们试图从多维视角对隐喻进行阐释,但是在解释隐喻的深刻内涵方面遇到了问题。认知语言学从认知的角度对隐喻进行研究,一改传统的把隐喻看作纯语言现象的研究方法,在语言学界掀起了一场隐喻的认知科学革命。其代表人物当属Lakoff和Johnson。他们认为,隐喻在口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它不仅出现在语言中,也出现在思想与行动中,人们用以思考与行动的普遍概念体系在本质上是隐喻的。概念体系决定了人们感知的内容及其行动方式。“我们赖以思维和行动的一般概念系统,从根本上讲是隐喻式的。”[1] 2.当代隐喻认知理论 认知语言学是研究语言的一种方法。当今认知语言学主要有三种方法表征:经验观,突出观和注意观。认知语言学经验观认为,人是通过自身的经验认识世界的,或者说人类的认知以人与外部世界的相互作用为基础。因生活环境千差万别,在和外部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不同的民族形成了对世界的不同认知结果,即经验具有文化差异。这些认知结果以概念的形式存在。和这些概念相对应的是语言表达形式。因此,研究语言表达中的概念隐喻,可以使我们了解人们是怎样认知自身和外部世界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的[2]。Lakoff的隐喻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理论在隐喻研究领域具有开创性意义。Lakoff和Johson提出了“隐喻的认知观”,这是对传统的“隐喻修辞观”的一种反叛。其理论指出了隐喻具有普遍性、系统性和概念性。80年代以来Lakoff不断发展和完善了隐喻理论,他运用源域与目标域之间的映射以及意象图式来解释隐喻现象。映射反映的是认知空间之间的关系。他认为隐喻是从一个比较熟悉、易于理解的源域映射到一个不太熟悉、较难理解的目标域。其心理基础是抽象的意象图式。他将隐喻分为空间隐喻,本体隐喻和结构隐喻三种。 Lakoff在论证隐喻是以认知为基础的同时,也认为隐喻是建立在社会基础之上的(socially based),即隐喻是以社会文化为基础的。也就是说不同的文化模式也在对隐喻理解起作用。因此理解、研究隐喻必须结合文化因素和认知因素来认识和展开。由于思维和文化模式的不同,英汉两种语言中的隐喻的生成和理解都存在着差异,因此,对英汉隐喻的认知对比研究就非常有意义了。本文作者探讨认知隐喻在英汉语言中的异同以及产生这种异同的深层原因,深化对概念隐喻的认知作用的认识,以求对认知化隐喻理论加深认识并对隐喻的理解有所启示。 3.英汉隐喻的共性分析 尽管汉语和英语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但它们中的很多隐喻表达方式却具有相同或相似的隐喻概念基础。这种跨语言的共核构成英汉隐喻能相互理解的基础,也是英汉隐喻中许多不谋而合的隐喻现象存在的终极原因。 3.1英汉隐喻在工作机制上的共同点。Lakoff和Johnson已经指出隐喻通常是从一个比较熟悉的、较易理解的源域映射到一个不太熟悉的、较难理解的目标域,他们进一步说明隐喻的本质即是以一种事物去理解和体验另一种事物。这里所谓的“一种事情”即指的是始源域;“另一种事物”就是目标域。作为始源域的事物是隐喻的认知基础,通常是为人们所熟悉的有形的、具体的东西,而作为目标域的往往是人们感到陌生的、抽象的东西。如Life is a journey这个隐喻是用较具体的、为人所经常体验的“journey”去映射“life”,而反向的映射几乎不能成立;其它诸如Time is money以及用空间关系表达抽象的时间感情的隐喻用法都可以说明隐喻的这种工作机制。从认知角度看这符合人们的一条基本认知原则,即从可及性较强的概念映射到可及性较弱的概念更为自然,英汉语言中的隐喻在工作机制上具有很多的相同点,即都体现的是由基本认知域到抽象复杂认知域的隐喻认知方式。 3.2英汉隐喻具有共同的生理基础。这方面的共同性主要体现在英汉语言中对于情感的表达。研究表明在英汉语言中人们更多地运用隐喻概念表达情感而较少用直接方式表达。这种隐喻概念化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生理基础决定的。Lakoff对于“怒”进行的实例研究,以及林书武以英汉语料为基础的对“愤怒”的概念隐喻的研究都表明情感概念具有生理基础。如:“怒”常常是根据人的体温、热度和内压进行概念化的,人们发怒时的生理变化构成了语言对其进行概念的基础。所以,尽管隐喻概念在英汉语言中表达方式有些不同,但其基本隐喻概念是相同的:Anger is heat Anger is fire或Anger is gas in a container、汉语中的说法诸如:“一腔怒气郁结于心中”、“怒火中烧”、“火冒三丈”、“发泄怒火”等等。这些英汉语料都证明对情感的隐喻化表达具有相同的生理基础,并且体现出语言间的共性。 3.3英汉隐喻具有共同的认知物质基础。隐喻的物质基础指的是隐喻认知赖以产生的具体的、有形的、客观存在的实体。英汉语言中很大一部分隐喻来自于空间概念。根据方位主义( Localism )的观点,空间关系及其词语是最基本的。这可能是因为人们最初的感知是从感知自身运动和空间环境开始的,在认知和语言发展过程中最初用于空间关系的词语后来被用来喻指时间状态、过程关系等抽象概念,这是概念隐喻认知的结果。如在英语中我们惯于用方向介词“up”和“down”来谈论我们的感受。“up”代表肯定、积极,而“down”代表否定、消极。如:“I’m feeling up”,“He is really down”等;在汉语中“上”通常与好事物相连,“下”通常与不好的事物相连。比如:“考上大学”,“赶上火车”,“上调”,“下场”,“下调”等。由于具有相同的认知物质基础,在这方面的汉英隐喻语言体现了很大的共同性。

关于隐喻与英语词汇教学

关于隐喻与英语词汇教学 论文摘要:隐喻根植于语言思维和文化中。隐喻是词汇教学中使抽象概念具体化的一种手段。从隐喻入手学习词汇符合认知规律,可以突破传统学习词汇的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词汇。 论文关键词:隐喻词汇学习文化意识 隐喻作为一种语言现象,是人们感知和体验现存社会的认知工具,它深植于人类的语言、思维和文化中,是语言理解和语言习得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在语言文化发展中起着主要的、决定性的作用。认知语言学家发现,随着人类认知过程的进展,英语的词汇也在不断发生变化。~Ilenter,hit,memory,bus在日常生活中含义分别为“进入,打击,记忆,公共汽车”,而在现在的电脑术语中则为“回车,访问人数,内存,总线”。新词大量涌现,旧词被赋予更广泛的含义和新的内涵外延。事实上英语词汇的灵活性是其它语言无法与之相比的。英语中绝大多数词汇具有一词多义的特征,多义词大多都是通过隐喻这一认知手段扩充和深化它的基本含义而实现的。新的词义经过反复使用得到普遍认可后就会作为该词的另一个义项确定下来。在词汇习得过程中有意识的认识词义之间的联系,增强学习者的隐喻意识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从认知角度及文化内涵方面,对隐喻在词汇教学中的重要性进行探讨。

1词汇教学 词汇教学是语言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英语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英语词汇都是由一些基本词汇演变而来,据统计显示,绝大多数隐喻词不仅是实体性隐喻词,而且都是生活中的常用词,基本范畴词比其他范畴词有更多的用法。所以,教师可以结合概念隐喻,帮助学生理解基本范畴词的隐喻意义。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参照熟悉的、有形的、具体的概念来认识、思维、经历和表达无形的难以定义的概念。如“theater”因其形状或功能的相似映射到其他实体域“阶梯教室,手术室”和抽象域“戏剧文学,戏剧效果”等。概念隐喻在英语中大量存在,了解概念隐喻有助于学生对词汇意义的深层把握。 (1)从认知的角度进行多义词教学。认知语义学用意象图式及隐喻、转喻引申来说明一个词语相互关联的多个义项之间的关系,认知语义学认为人类空间概念是最基本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人类的意象图式,再通过隐喻和转喻模式映射到其他抽象的概念结构中去。于是一个词的意义具有了用于不同的认知域的不同的而又有联系的义项。比如英语中的at,从物理空间影射到时间、状态、方式、原因等,从而形成at的多义网络:atthestation(处所),atfive01clock(时间),atwar(状态),aimat(方向),athighspeed(方式)等。介词beyond 的字面意义表示某物在某地或另一物的另一面,其物理意义转移到隐喻意义,则根据不同的语境而获得不同的动词含义。例如,①Thenew housingestatestretchesbeyondtheplaying—ifelds.新的住宅区一

认知隐喻视角下莎剧中heart,mind和soul的修辞格及其翻译

认知隐喻视角下莎剧中heart,mind和soul的修辞格及其翻译从修辞学的角度看,修辞格的内涵甚广。莎剧中运用的修辞格多种多样,有深刻的学术研究价值。 因此,本文主要从微观角度探讨莎剧中特定词(heart, mind和soul)涉及的修辞格及其翻译。莎剧中的修辞格随处可见,丰富多彩,不仅为剧本增添了戏剧效果,更塑造了生动的人物形象,进而揭示人物内心深刻的情感。 莎剧中广泛应用的修辞格是莎剧戏剧语言的特色之一,长久以来一直受到修辞学家和莎剧学者的关注。然而,对莎剧修辞格的研究多集中在其语言研究和修辞研究上,尤其是国内的研究,几乎只关注几种特定的修辞格如比喻、双关等,对其他修辞格的深入研究较为鲜见,对特定词汇的修辞格研究更是少之又少。 在现有的汉译本中,修辞格的翻译也存在一些问题,且许多修辞格的翻译未能体现出源语中运用语言和辞格的精妙。鉴于以上现状,本文尝试运用新的视角—认知隐喻理论对莎剧中特定词(heart, mind和soul)的修辞格进行分类分析并探讨现有译本在这些修辞格的翻译上的得与失。 通过阐述认知隐喻理论的起源和发展过程,本文认为该理论能为修辞格的构建和形成及其修辞格翻译过程中译者的心理认知过程提供有力的指导,将该理论运用到莎剧修辞格研究中,可以为莎士比亚戏剧修辞格研究提供崭新的视角。本文选取《威尼斯商人》、《麦克白》、《亨利四世(上)》、《亨利四世(下)》四部莎士比亚的作品为语料,在认知隐喻理论的指导下将其中出现的与heart, mind和soul相关的修辞格进行分类,并分析其构建的认知基础。 通过对梁实秋、朱生豪、方平和孙法理四位翻译家的译本对比,本文对现有汉译本中译者对与heart, mind和soul相关的修辞格的主要处理手法和存在的

隐喻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隐喻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作为一种较普遍的语言现象,隐喻与人类的思维和认知密切相关。在传统的研究中,隐喻被视为是一种普通的修辞手段,现在的研究则明确地将其视为是一种认知现象,是人类思维的重要方式。隐喻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观察和认识客观事物的途径;隐喻可以使人们将自己的经验概念化;运用隐喻还可以创造新的意义,表达新的思想。将隐喻理论应用于英语教学目前已是一种趋势、一种需要,我们可以在英语词汇教学和跨文化教学中应用隐喻理论。 关键词:隐喻理论;认知现象;英语教学 一、隐喻与隐喻理论 作为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隐喻与人类的思维和认知密切相关。人们对隐喻的研究源远流长。早在公元前300年,亚里斯多德就对隐喻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论述,指出隐喻是用一个词来替代另一个词以表达同一个意义的一种语言手段。这也就是说,隐喻是一种意义转换,隐喻必须涉及至少两个词或两种事物,其中之一在构成隐喻的过程中其意义也发生了变化。亚里斯多德的“对比论”阐明了隐喻的重要特征。但是,亚里斯多德将隐喻仅仅限定在名词的范围内,排除了将其他词用作隐喻的可能性,因此也就无法揭示出隐喻现象的本质特征。到了20世纪30年代,理查兹提出了他的“隐喻互动理论”,认为隐喻是一种新意义创生的过程,是两个词的词义相互作用的产物。该理论将隐喻视为是一种语义现象,并将其置于句子的层面来加以研究,从而就突破了传统修辞学的将隐喻看做是一种对比和意义替换的修辞现象的局限。20世纪90年代是对隐喻进行研究的高峰期,呈现出多角度、多层次研究的状况。1980年,莱考夫和约翰逊(Lakoff & Johnson)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的出版,标志着隐喻认知研究时代的到来。在该书中,隐喻被定义为是以某一领域的经验来看待或认识另一领域的事物的一种表达方式[1]。 二、隐喻在人们认识与表达过程中的作用 隐喻性思维是人们的认知发展的高级阶段,是人们在认识世界特别是在认识抽象事物的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认知方式[2]。隐喻有助于人们用已知来理解未知,也有助于人们重新理解已知事物。隐喻作为人们组织思维的一种工具,对人类语言的发展及人类在认识和表达事物的过程中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们习惯于参照自己熟悉的、有形的或具体的概念来认识、思考或表达无形的、抽象的概念,从而就形成了一个不同概念域之间的相互联系的隐喻概念体系。隐喻概念会在某一特定文化中形成一个整体,从而使之在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发挥决定性的作用。语言中的隐喻产生于人们隐喻思维的过程之中,它反映了人类语言的原生特征,是新的语言意义产生的根源。隐喻普遍地存在于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之中,常常被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着。在通常情况下,人们不只是通过视觉来认识事物,而且也通过其他各种感官的共同作用来感知和认识事物,这种共同作用的结果使人们能从中发现不同事物之间的不同与相似之处。人们常常会将看似毫无联系的事物相提并论。人们之所以会如此对待这类事物,就是因为人们在自己的认知域对其产生了相似的联想,因而就能运用对事物的感知交融来阐释、评价和表达自己对事物的情感和真实感受。 三、隐喻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1.隐喻理论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