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新品种原种基地建设项目书

马铃薯新品种原种基地建设项目书
马铃薯新品种原种基地建设项目书

优质专用马铃薯新品种原种基地建设项目书

黑龙江省农科院马铃薯研究所

一、前言

马铃薯是世界四大粮食作物之一,其营养成份全、含量丰富,产业链长,抗旱,耐瘠薄,适应性广,种植区域遍布世界14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重要的粮菜兼用和工业原料作物。在我国,马铃薯产业作为“朝阳产业”,已被一些地区和省份确立为振兴经济的支柱产业,大力发展。我省是我国马铃薯生产传统大省,也是我国马铃薯种薯和商品薯生产和供应基地,马铃薯已经成为我省的四大作物之一,在农业经济发展中处于特别重要的地位,与当地人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本项目的规划,是适应我国马铃薯生产形势发展、充分发挥我省马铃薯生产优势、进一步提高我省马铃薯生产整体水平的需要;是带动我省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稳定和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是促进我省及我国马铃薯生产向产业化、专用化方向发展、加速优质专用马铃薯产业化进程、增强马铃薯产品国际竞争能力的需要,具有特别重大的战略意义。

二、概况评估

1、马铃薯种薯供需概况

近年来,我省的马铃薯种植面积稳定在35万公顷左右,单产15吨/公顷,总产500万吨,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占全国的十分之一左右。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全球一体化经济的推进,我国及我省马铃薯产业呈现出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单产水平稳步提高,加工业逐步兴起,马铃薯用途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从而,使整个种薯市场需求量也不断增加,品种结构需求也趋于专用性和多样化。

从我国马铃薯北方一季作区(东北、华北和西北)中原二季作区(山东、江苏、浙江、安徽、河南等省)和南方沿海各省区(广东、福建、海南、广西、江西、湖南等沿海和周边省份)这三个主要产区的生产情况看,种薯年需求总量预计在230万吨左右。专家预测,到本世纪末2010年,我国马铃薯种植面积将达600万公顷,预计可使这三大马铃薯产区的种薯需求量将增加到300万吨左右,其中鲜食用马铃薯占20%,食品加工用马铃薯占20%,淀粉及其制品加工用马铃薯占40%。就我省马铃薯加工业发展来说,目前已建成年产5万吨的马铃薯淀粉厂一处,年产2万吨的马铃薯淀粉加工厂3处,年产3000吨的马铃薯淀粉加工厂1处,马铃薯食品加工有中小型炸片厂3处,加拿大的

美康马铃薯食品公司已在我省建立较大型的马铃薯炸条厂,上述建成投产的厂家,如正常运转,年处理鲜薯的能力可达100万吨以上,约占全省马铃薯总量的五分之一,品种需求的专用性、多样性显著提高。

2、黑龙江省马铃薯生产发展的限制因素

马铃薯是营养繁殖作物,主要利用块茎进行栽培。在栽培过程中,块茎携带的病毒、类病毒会通过块茎世代传递和繁殖,当病毒、类病毒积累到一定剂量时,导致马铃薯病毒性退化,种性下降,从而减少产量,一般没有经过脱毒的马铃薯比脱毒种薯减产30%-40%。因此,利用马铃薯脱毒种薯是马铃薯生产获得高产量的前提和重要保证。

目前,我省马铃薯单产不高,和发达国家比,有较大的差距,在全国也处于全国的平均水平。而种薯质量不高是重要限制因素之一。原因是我省尚未建立起比较完善的马铃薯脱毒种薯生产基地。某些单位和部门即使建立起生产基地,也因规模小,有些技术环节达不到要求,难以发挥更大的作用。主要便现在:①各级种薯生产分工不明、种薯生产基地布局不合理。马铃薯脱毒种薯生产各环节依此为:块茎→茎尖剥离→组织培养→试管苗→病毒检测→无毒试管苗快繁→温、网室隔离繁殖→原原种原种(一、二代)→良种(一、二代),生产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学科、部门的分工协作,密切配合,才能保证实施。对于技术性要求比较强的从块茎到原原种生产过程,应由科研部门操作,原种和良种生产应选择在生态条件优越、地域优势强、生产能力强、辐射面大的地区,组织生产部门实施,这样的布局和分工是脱毒种薯生产的保证。如科研部门和生产部门之间及部门内部相互脱节,“各自为战”,必然造成生产和经营的混乱,人力物力分散,难以形成合力。②缺乏有效的资金投入。在一定的技术支持的基础上,建立马铃薯脱毒种薯生产体系,还需要有效的资金投入,用于必要的基础设施的建设,从而使脱毒种薯生产上规模,保质量。我省曾为此投入资金,但应看到投入资金数目有限,且使用分散,未能实现资金投入与实际效果的有效结合,资金投入未能充分发挥作用。③没有实行统一的种薯质量检测标准、缺乏有效的监督机构。由于没能实行统一的种薯质量检测标准和实施有效的监督,生产和经营上存在种薯级别不分,种薯和商品薯不分的现象,生产混乱,市场不畅,信誉不高,限制了脱毒种薯的利用和普及。

建立优质专用马铃薯原种生产基地,从而提高马铃薯种薯质量和数量,一方面可以为提高马铃薯生产水平服务,同时可以大量销售外省,创造经济效益,增加财政收入。

三、规划的依据和基础

根据我省马铃薯科研力量、分布及马铃薯生产的自然条件优势和地域发展优势,拟

定本规划。

1、科研基础雄厚

黑龙江省农科院马铃薯研究所是我国唯一省级马铃薯专业研究所,是国家农业部批准的国家马铃薯改良中心,研究任务和成果即针对本省又面向全国。自“六五”攻关以来,马铃薯研究所既参加主持国家和黑龙江省马铃薯重点科技攻关项目,2000年开始主持科技部“863”计划项目,已先后推广了克新系列马铃薯品种19个(国家级品种四个),种植区域遍布全国18个省市,先后有多项科技成果通过国家或部级鉴定,曾获国家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等。已研制出一整套马铃薯脱毒快繁和标准化、规范化、工厂化种薯生产新技术;改进提出了的马铃薯病毒检测新技术;研究提出“马铃薯脱毒种薯”国家标准;研究出与专用品种相配套的高产栽培技术等。雄厚的科技及技术储备,可以为本项目的规划和实施提供保障。

2、自然资源优势明显

项目区(克山县,东经125°52′,北纬48°08′),地处中纬度,具有典型的大陆性季风气候特点,冷暖交替,四季分明,马铃薯的生产季节,雨热同季,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具有适宜马铃薯生长发育的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这些条件有利于马铃薯产量和品质的形成,生产的马铃薯产量高,种薯种性好,真、细菌病轻。

同时,项目区土壤以黑土、黑钙土为主,土质肥沃,有机质含量高,质地疏松,透气性好,春季升温快,热量高,有利于马铃薯块茎膨大和养分吸收;并且地势平坦开阔,耕地集中连片,适于大面积机械化和集约化生产。

3、地域与区域优势

长期以来,依赖于自然优势和科研技术优势,项目区已形成了较强的马铃薯种薯生产、经营的地域与区域优势,成为我省及我国马铃薯种薯著名的产地,并一直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每年保持有30-40万吨种薯调往全国20多个省市,巩固了我省作为我国马铃薯种薯生产和供应基地的地位。

四、指导思想和建设原则目标

针对目前我省及我国马铃薯种薯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充分发挥当地马铃薯种薯生产的科技优势、自然资源优势、地域与区域优势,提出黑龙江省马铃薯新品种原种生产基地建设项目规划。

建立起以科研单位为技术依托,以多学科、多部门交叉合作为基础,以优质专用马铃薯新品种及其脱毒繁殖为核心技术,以统一的种薯生产规程和质量检测为保证,以综

合高产栽培技术为条件,以种薯质量和产量为目标的标准化、规模化的马铃薯原种生产基地。具体分工为:以黑龙江省农科院为技术依托单位,负责提供马铃薯专用品种和生产原原种,负责制定统一的马铃薯脱毒种薯生产和检测的技术操作规程,并监督实施,在以克山县、讷河市为主的齐齐哈尔地区和以绥化、海伦为主的绥化地区建立马铃薯原种基地,基地在技术监督部门的监督下,严格按照马铃薯脱毒种薯生产的技术操作规程生产原种。

重点解决的几个问题:

①原种生产基地基础设施不完善,原种生产难以上规模。目前,科研单位用于生产原原种的基础设施如培养室、温室、网室条件仅能满足科研工作和一定数量的原原种生产,且有些设备趋于陈旧,需要必要的设备更新,扩大规模。②农田基本建设投入不足,生产技术、贮藏设施不配套。黑龙江省土地面积大,农田水利设施不足,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同时,有的地方缺乏必要的晒场和贮藏窖,造成马铃薯损失严重。③必要的质量检测和品质分析仪器设备更新和扩大规模。目前科研单位拥有的检测和分析条件和规模是为满足科学实验研究而确立的,为大规模的种薯生产进行检测,有必要在现有的条件基础上进一步增加设备,扩大规模,达到大量、快速、准确的要求。

项目完成后,可适应市场的需求,有计划的组织专用品种种薯生产,将从根本上解决我省马铃薯脱毒种薯生产中存在的生产能力不强、质量不好、操作不规范,供需不平衡等问题,争取到2010年将我省马铃薯脱毒种薯的普及率从30%左右提高到50%-80%左右,扩大种薯的调出数量,年销售量50万吨以上。

五、建设内容及区域布局

1、建设内容

①原原种基地及示范基地建设

改扩建现有的基础设施,改善技术和设备条件,扩大现有的生产规模,达到年产原原种1000万粒的生产能力。改扩建优质专用马铃薯组织培养实验室400平方米,投资20万元;建温室等500平方米,投资30万元;建自动喷灌网室5000平方米,投资20万元;建立晒场2000平方米,投资20万元;贮藏窖1500平方米,投资20万元;组织培养必要的仪器设备5台套,投资28万元,合计投资138万元。

②原种基地建设

进一步改善生产条件,培肥地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达到年产原种5-6万吨的脱毒种薯生产和经营规模。原种基地合计15万亩,采用三区

轮作制,每年原种生产田5万亩,生产原种一代薯4000吨,二代薯5-6万吨;建立晒场2000平方米,投资20万元;贮藏窖1500平方米,投资20万元;机电井5眼,投资50万元;自走式喷灌设备5套,投资40万元;土壤改良15万亩,投资150万元;合计投资280万元。

③建立种薯质量检测中心

建立高效、灵活、准确、技术先进的种薯质量检测中心,保证大规模的种薯质量的检测。

改扩建优质专用马铃薯种薯质量监测实验室200平方米,投资40万元;仪器设备7台套,投资87万元,合计127万元。

2、区域布局

原原种基地和种薯质量检测中心设在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马铃薯研究所,原种基地建设分别设在齐齐哈尔地区的克山县和讷河县,绥化地区的绥化市河海伦市,分别建立

2.5万亩的原种基地,每个项目区建设一个标准的核心示范区,起到示范作用。

六、投资预算预期效益

1、投资预算

设计总投资金额545万元。

①原原种基地及示范基地建设预计投资138万元

组织培养实验室400平方米,投资20万元;

温室500平方米,投资30万元;

自动喷灌网室5000平方米,投资20万元;

晒场2000平方米,投资20万元;

贮藏窖1500平方米,投资20万元;

组织培养必要的仪器设备8台套,投资28万元,其中,

无菌工作台2台,投资2万元,

光照培养箱3台,投资23万元,

生还培养箱3台,投资3万元。

②原种基地建设预计投资280万元

建立晒场2000平方米,投资20万元;

贮藏窖1500平方米,投资20万元;

机电井5眼,投资50万元;

自走式喷灌设备5套,投资40万元;

土壤改良15万亩,投资150万元。

③种薯质量检测中心预计投资127万元

质量监测实验室200平方米,投资40万元;

仪器设备7台套,合计87万元,其中

定量PCR 1台,投资32万元,

荧光分光光度计1台,投资22万元

高速冷冻离心机1台,投资33万元。

2、预期效益

年生产各类品种的原原种1000万粒,每粒直接经济效益0.2元;年生产各类品种的原种5-6万吨,每吨效益300元。这样,项目建成后可年创直接经济效益2000万元。社会效益预计可达15亿元。

七、实施步骤和保证措施

1、实施步骤

第一年:

完成原原种基地土建工程项目,包括组织培养室、种薯质量检测实验室的改扩建和完善,新温、网室和贮藏窖等的建设。

第二年:

完成种薯生产及质量检测仪器设备的购置和调试。

原种基地的建设,建机电井5眼,土壤改良5万亩,购置自走式喷灌设备5套。

第三年:

原种基地土建工程建设,完成建立晒场1000平方米,贮藏窖1000平方米,土壤改良5万亩。

第四年:

原种基地土建工程建设,完成建立晒场1000平方米,贮藏窖500平方米,土壤改良5万亩。建机电井5眼,购置自走式喷灌设备5套。

第五年:土壤改良5万亩。

2、保证措施

①加强科研基础设施投入,提高研究手段,为选育优质专用品种和改进脱毒手段创造条件。

②充分发挥“病毒检测中心”的职能作用,加强主要病毒检测和生产过程的监督管理。

③抓好脱毒体系建设配套措施的落实,包括种薯的标准化、规范化生产以及高产栽培等配套措施的研制和实施。

④在省政府、省计委、省农委组织领导下,充分发挥科研单位的核心作用,争取基地市、县有关部门领导的密切配合,从而确保脱毒种薯生产体系建设的顺利实施。

马铃薯原原种栽培技术

?甘肃省常年播种面积40多万hm2,约占全国播种面积的10%,列西北五省区第一位;地处甘肃中部的定西地区是全省乃至全国比较集中的马铃薯主产区之一,2001年播种面积达19.l万hm2,约占全省面积的1/2。该区海拔较高,气候冷凉,日照充足,雨热同季,昼夜温差大,生长周期长,深厚的黄土特别适合马铃薯的生长发育,具有生产马铃薯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马铃薯的平均单产高于全国水平,是国内主要的优质马铃薯主产区之一,也是筛选培育优良品种、繁殖脱毒种薯和生产优质商品薯的理想地区之一。 1、现有工作基础和已开展的研究工作 近年来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市场经济的发展,马铃薯也由抗旱救灾作物发展成为支撑农村经济发展,农民脱贫致富的经济作物,特别是1996年定西地委、行署将马铃薯确定为“四大支柱”产业之后,甘肃金芋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在基础设施建设、专用型品种的引进、脱毒苗(薯)优质高效低成本生产技术研究、脱毒苗快繁、脱毒原原种工厂化大规模生产、原种网棚扩繁、种薯基地建设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工作。现已建成260m2的组培室,800m2的科研、病毒检测和品质分析测试实验楼,1000m2的自然光照培养室,30000m2的高效节能温室,600m3的蓄水池和10000m2雨水集流场,667hm2防虫网棚原种生产基地和333.5万hm2一级种薯扩繁基地。现已具备年生产脱毒苗2000万株,脱毒原原种3000万粒的能力,成为全国较大的专用型马铃薯脱毒种薯生产基地。初步建成了集茎尖脱毒、脱毒苗快繁、病毒检测、原原种(微型薯)和原种生产的一整套技术体系,研究、提出完善了脱毒苗和原原种生产的技术规程。在脱毒苗生产中针对不同季节,通过试验,筛选出了不同的培养基;在脱毒微型种薯生产中,改进了不同生育期的营养液配方,基本解决了无基质栽培(雾培)法生产微型薯的烂薯等问题。将马铃薯脱毒微型种薯无土栽培高效快繁技术与马铃薯产业化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进行开发,建立了大规模工厂化生产脱毒微型种薯的产业化模式。在2001年的全国马铃薯专业年会(甘肃召开)上,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及有关方面代表通过实地考察后一致认为,甘肃金芋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在专用马铃薯种薯生

马铃薯品种及生长特性

马铃薯的种类及特性 2009-12-1 13:55:00 中国食品科技网 一、概述 马铃薯别名又叫山芋、土豆、洋芋、地蛋、荷兰薯等,原产南美安第斯山脉的秘鲁、玻利维亚等地,明朝末年传入我国。我国各地均有种植,每年大约有6000 万亩马铃薯种植面积。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马铃薯生产国,却每年需花l 亿多美元从国外进口马铃薯和马铃薯制品。表l 列举了我国马铃薯每年的生产概况。表 2 列举了全球马铃薯鲜薯(potatoes) 的贸易概况(1999) 。 二、生物学特性 1、根 要栽培好马铃薯,就要知道它与栽培有关的形态特征,以及形态建成过程中生长发育的规律。 马铃薯根茎叶花等的形态特征是鉴定品种、判断植株生长好坏和采取合理技术措施的重要标志。 马铃薯用块茎种植和种子种植时,根的形态不相同。用块茎种植,块茎萌芽后,当芽长了3--4 厘米时,从芽的基部发出根来,构成主要吸收根系,称初生根。以后随着芽的伸长,围绕着匍匐茎发生了3-5 条根,长20 厘米左右,称匍匐根。初生根先水平生长,约到30 厘米,然后垂直向下生长。大部分品种的根系分布在土壤表层下40 厘米,一般不超过70 厘米,在砂质土壤中根深可达1 米以上。匍匐根主要是水平生长。

早熟品种的根系一般不如晚熟品种发达,而且早熟品种根系分布较浅,晚熟品种根系分布广而较深。所以种植时要根据马铃薯不同品种的属性和根系的分布情况来确定株、行距,才能获得高产。 用种子种植时植株有主根和侧根,根的分枝随植株的生长而增多。主根为圆锥形伸入土中,若生长条件好,用种子种植的植株(实生苗)的根系也很发达。 根起源于茎内,由靠近维管系统外围的初生韧皮部薄壁细胞的分裂活动发生,若芽组织老化则更深入到较内部的维管形成层附近才发生。由于马铃薯根的这种内生性,所以它的发芽期占时很长,春播一般在播后30 天左右出土;秋播即使用3-4 厘米长的大芽播种,也要10 天左右。发芽期对土壤的温、湿、气要求也较严格。播种后若遇雨或浇水造成土壤板结、憋气,则根系发生和生长缓慢,常成为影响栽培成败的关键。 2、茎 马铃薯的茎分地上和地下两部分。地上茎绿色或附有紫色素,主茎以花芽封顶而结束,代之而起的为花下两个侧枝,形成双叉式分枝。茎上有棱3-4 条,棱角突出呈翼状。茎上节部膨大,节间分明。节处着生复叶,复叶基部有小型托叶。多数品种节处坚实,节间中空。马铃薯每个叶腋中都能发生侧芽,形成枝条。早熟品种分枝力弱,一般从主茎中部发生1-4 枝;晚熟品种分枝多而长,一般从主茎基部发生。株势的强弱反映种薯质量、栽培条件、技术合理程度等。 马铃薯的再生能力很强,在适宜的条件下,每个茎节都可发生不定根,每节的腋芽都可形成新的枝条。在生产中,利用这一特点,采用剪秧扒豆、育苗掰芽、剪枝扦

马铃薯新品种原种基地建设项目书

优质专用马铃薯新品种原种基地建设项目书 黑龙江省农科院马铃薯研究所 一、前言 马铃薯是世界四大粮食作物之一,其营养成份全、含量丰富,产业链长,抗旱,耐瘠薄,适应性广,种植区域遍布世界14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重要的粮菜兼用和工业原料作物。在我国,马铃薯产业作为“朝阳产业”,已被一些地区和省份确立为振兴经济的支柱产业,大力发展。我省是我国马铃薯生产传统大省,也是我国马铃薯种薯和商品薯生产和供应基地,马铃薯已经成为我省的四大作物之一,在农业经济发展中处于特别重要的地位,与当地人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本项目的规划,是适应我国马铃薯生产形势发展、充分发挥我省马铃薯生产优势、进一步提高我省马铃薯生产整体水平的需要;是带动我省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稳定和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是促进我省及我国马铃薯生产向产业化、专用化方向发展、加速优质专用马铃薯产业化进程、增强马铃薯产品国际竞争能力的需要,具有特别重大的战略意义。 二、概况评估 1、马铃薯种薯供需概况 近年来,我省的马铃薯种植面积稳定在35万公顷左右,单产15吨/公顷,总产500万吨,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占全国的十分之一左右。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全球一体化经济的推进,我国及我省马铃薯产业呈现出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单产水平稳步提高,加工业逐步兴起,马铃薯用途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从而,使整个种薯市场需求量也不断增加,品种结构需求也趋于专用性和多样化。 从我国马铃薯北方一季作区(东北、华北和西北)中原二季作区(山东、江苏、浙江、安徽、河南等省)和南方沿海各省区(广东、福建、海南、广西、江西、湖南等沿海和周边省份)这三个主要产区的生产情况看,种薯年需求总量预计在230万吨左右。专家预测,到本世纪末2010年,我国马铃薯种植面积将达600万公顷,预计可使这三大马铃薯产区的种薯需求量将增加到300万吨左右,其中鲜食用马铃薯占20%,食品加工用马铃薯占20%,淀粉及其制品加工用马铃薯占40%。就我省马铃薯加工业发展来说,目前已建成年产5万吨的马铃薯淀粉厂一处,年产2万吨的马铃薯淀粉加工厂3处,年产3000吨的马铃薯淀粉加工厂1处,马铃薯食品加工有中小型炸片厂3处,加拿大的

马铃薯新品种“内农薯1号”标准 编制说明-内蒙古

《马铃薯新品种“内农薯1号”》 地方标准编制说明 一、任务来源 2005年以来,内蒙古农业大学马铃薯育种研究室先后承担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子课题“马铃薯综合育种技术和多抗优质新品种选育”、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计划重点项目“马铃薯适宜品种选育研究”、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彩色马铃薯高密度分子遗传图谱构建与产量和花青素含量性状QTL定位”、内蒙古财政厅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呼和浩特市财政局农业成果推广项目、内蒙古自治区重大科技专项“马铃薯优质多抗适应性强新品种培育”、内蒙古科技创新引导奖励资金“马铃薯有限补灌高效生产技术集成”等项目,进行马铃薯新品种的选育研究及示范推广。课题组根据项目需要,同时为进一步认真贯彻和落实《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根据内蒙古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关于征集2019年内蒙古自治区地方标准制修订计划项目的函要求,内蒙古农业大学申报了《马铃薯新品种“内农薯1号”》地方标准,经批准立项,由内蒙古农业大学马铃薯育种研究室负责起草工作。 参与本标准起草工作的主要单位和人员为:内蒙古农业大学的于卓、马艳红、于肖夏、张明飞、杨东升、李景伟、李佳奇、吴国芳。 二、制定本标准的目的、意义 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为茄科茄属一年生、多倍性草本植物,既可利用浆果内的种子(实生种子)进行有性繁殖,也可借块茎进行无性繁殖;其生育期限短、营养丰富,是一种粮、菜、饲及工业原料等多种用途的重要作物,成为仅次于小麦、水稻、玉米的世界四大粮食作物之一,在世界及我国粮食安全中作用极为重大。2015年我国正式启动马铃薯主粮化战略,预计2020年50%以上的马铃薯将作为主粮消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2013年统计数据,马铃薯在全世界的总栽培面积为1946万hm2,总产量为36800万t;中国是世界上马铃薯栽培面积最大和总产量最多的国家,栽培面积和总产量分别为577万hm2和8893万t。但我国的单产仅为15.4t/ hm2,排在全球第94位,单产不足新西兰产量的1/3,单产低下是我国马铃薯产业最致命的缺陷。影响马铃薯单产的因素较多,如我国马铃薯栽培技术较落后、机械化程度低、重茬现象严重、种薯利用率低、专用型及抗性品种短缺等,其中最主要因素是品种的优劣,因此马铃薯新品种选育研究是推动我国马铃薯产业快速发展的关键环节。 内蒙古地区气候冷凉且昼夜温差大,日光充足,土壤以沙质土、沙壤土和壤土为主,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条件很适合于马铃薯的生长发育。目前,内蒙古是我国马铃薯主产区、年种植面积在1000万亩左右,为自治区的第二大粮食作物。随着国家马铃薯主粮化战略的纵深发展,以及北方镰刀湾地区玉米种植面积调减战略的实施,内蒙古马铃薯种植面积将会进一步扩大。然而目前国产优质多抗适应性强的马铃薯品种极为短缺,已成为限制马铃薯产业发展的瓶颈。因此,培育适合内蒙古自治区种植的优质、多抗、适应性强、耐退化的马铃薯新品种具有重要意义。

宁南丘陵地区马铃薯抗旱品种比较试验研究

宁南丘陵地区马铃薯抗旱品种比较试验研究 【摘要】在宁南山区半干旱区旱地进行了10个马铃薯品种的比较试验,结果表明:gy05-4和虎头的产量高,薯块以中薯为主,而且平均穴薯数超过5个,穴薯重超过560g,商品率较高,综合表现良好,适合在半干旱区旱地大面积推广种植,但其他品种还有待于进一步试验。 【关键词】半干旱;马铃薯;品种;比较试验 马铃薯是一种分布广泛、适应性强、产量高、营养丰富的宜粮、宜菜、宜饲、宜作工业原料等具有多种用途的经济作物。随着农业种植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半干旱区马铃薯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种植马铃薯已经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为了加快品种更新,提高半干旱区旱地马铃薯种植水平,我们对引进的马铃薯品种进行了品种比较试验,旨在为半干旱区推广优质、高产的马铃薯新品种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的基本情况 试验地设在固原市农科所头营科研基地旱地进行,海拔1570m,年平均温度为6.2℃,年降雨量415.2mm,无霜期140d。土壤类型为湘黄土,地势平坦,肥力均匀,前茬为玉米。 1.2 试验材料 供试品种有:宁薯4号(对照)、青薯3号、陇薯6号、内薯7号、晋薯7号、冀张薯8号、虎头、LK99、青薯168、gy05-4。 1.3 试验方法 试验采用随机区组排列,设10个处理(见表1),3次重复,小区面积20m2,小区间距50cm,区组问及保护行设50cm走道,行距50cm。播深为30cm,每小区播5行,每667m2播种量按3500株计算,每小区播量为105株,株距32cm。播前每667m2施人有机肥2000kg、N(46%)10.2kg、P205(14%)7.2kg、K:0(60%)2.5kg。生育期间管理同一般大田。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马铃薯品种出苗期及植株性状比较 从表1可以看出,各参试材料的生育期以LK99最短(84d),属于早熟品种,其它材料的生育期都在110d左右,属于中晚熟品种。宁薯4号的出苗率最高,

马铃薯简介.

马铃薯简介 一、历史渊源 1.名称由来 “马铃薯”因酷似马铃铛而得名,此称呼最早见于康熙年间的《松溪县志食货》。中国东北称土豆,华北称山药蛋,西北和两湖地区称洋芋,江浙一带称洋番芋或洋山芋,广东称之为薯仔,粤东一带称荷兰薯,闽东地区则称之为番仔薯,在鄂西北一带被称为“土豆”。 英语potato来自西班牙语patata。据西班牙皇家学院称,此西班牙词汇由泰依诺语batata(红薯)和克丘亚语papa (马铃薯)混合而来的。在拉丁美洲,“马铃薯”的西班牙语用papa一词。 2.历史起源 马铃薯何时从何地传入中国,尚难确切断定。根据陕西省兴平县县志的记载,16世纪时马铃薯已传入中国。 马铃薯原产于南美洲安第斯山区,人工栽培史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8000年到5000年的秘鲁南部地区。安第斯山脉海拔3800米之上的的的喀喀湖区可能是最早栽培马铃薯的地方。在距今大约7000年前,一支印第安部落由东部迁徙到高寒的安第斯山脉,在的的喀喀湖区附近安营扎寨,以狩猎和采集为生,是他们最早发现并食用了野生的马铃薯。

最重要的马铃薯栽培种是四倍体种。四倍体栽培种马铃薯向世界各地传播,最初是于1570年从南美的哥伦比亚将短日照类型引入欧洲的西班牙,经人工选择,成为长日照类型。 十六世纪中期,马铃薯被一个西班牙殖民者从南美洲带到欧洲。那时人们总是欣赏它的花朵美丽,把它当作装饰品。 1586年英国人在加勒比海击败西班牙人,从南美搜集烟草等植物种子,把马铃薯带到英国,英国的气候适合马铃薯的生长,比其他谷物产量高且易于管理。 后来一位法国农学家——安·奥巴曼奇在长期观察和亲身实践中,发现马铃薯不仅能吃,还可以做面包等。从此,法国农民便开始大面积种植马铃薯。 1650年马铃薯已经成为爱尔兰的主要粮食作物,并开始在欧洲普及。 17世纪时,马铃薯已经成为欧洲的重要粮食作物并且已经传播到中国,由于马铃薯非常适合在原来粮食产量极低,只能生长莜麦(裸燕麦)的高寒地区生长,很快在内蒙、河北、山西、陕西北部普及,马铃薯和玉米、番薯等从美洲传入的高产作物成为贫苦阶层的主要食品,对维持中国人口的迅速增加起到了重要作用。 1719年由爱尔兰移民带回美国,开始在美国种植。 十八世纪初期,俄国彼得大帝游历欧洲时,以重金买了

2018马铃薯育种与新品种选育应用

马铃薯育种与新品种选育应用 中国的马铃薯栽培可能始于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最早由欧美传教士从南北两条路线传人,一条是从海路传人京津和华北地区,另一条是荷兰人从东南亚引种至台湾、后经福建传人大陆。现在中国是世界第一大马铃薯生产国,据统计2001年栽培面积为471.88万hm2.总产量645.4亿kg,单产每hm213.7kg。马铃薯在中国各地均有栽培,分布极广。根据各地栽培耕作制度、品种类型及分布,中国马铃薯栽培区域划分为北方和西北一季作区、中原及中原二季作区、南方冬作区和西南一二季作垂直分布区等4个。其中北方和西北一季作区和西南一二作垂直分布区是主产区。在中国的各省(区)中,常年栽培面积在40万hm2以上的有内蒙古、贵州、和甘肃,30万hmz以上的有重庆、黑龙江、陕西、四川和云南。由于缺乏各类优质专用型品种,在消费中,鲜食占总产量的50%以上,淀粉等初加工占15%左右,出口及饲料占14%,种薯占10%,损耗10%以上。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加工业的发展,尤其在加入WTO后,马铃薯作为加工原料、出口创汇产品,日见重要,播种面积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中国的马铃薯育种研究经历了国外引种鉴定到品种间和种间杂交、生物技术育种的发展过程,据统计在过去的60多年中共育成了170多个品种,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由于长期以来强调高产抗病育种,忽略品质育种,各种专用型品种尤其是加工品种奇缺,不能满足加工业发展、出口创汇和机械化操作的需要。因此,重视种质资源研究利用,加强育种技术和育种方法研究,选育鲜薯食用、食品加工用、淀粉加工用等专用型品种的是现阶段中国马铃薯育种的主要目标。 1 中国马铃薯育种进程 1.1早期的引种选育 中国从20世纪30年代后期开始马铃薯品种改良工作,经历了引种到育种的过程。1934--1936年,管家骥教授搜集整理了全国马铃薯的地方品种,并从英国和美国引进14 个品种,选出了Katahdin、Chippewa、Warba和Golden等4个优良品种在江苏、陕西等地进行示范推广。这时中国马铃薯种植面积为36万hm"。1941-1942年间姜诚贯先生在贵州研究了天然授粉和人工杂交技术。1939- 1940年杨鸿祖先生从美国学成归来后,从美国、前苏联引进了马铃薯自交种子、杂交组合和野生种,在四川开展了马铃薯的杂交育种和种间杂交育种工作。1942年美国T.P.Dyksira博士因邀来华协助马铃薯改良,带来了52个品种,并从中选出了Houma、Sebago、Red Warba和Chippewa等4个品种进行推广示范。从1936 - 1945年,中国搜集了800多份地方材料,先后5次从英、美、苏等国引种74个品种(系),杂交种子62个组合,自交种子45份,野生种16个,先后鉴定出Triumph、Katahdin等6个品种在各地推广。1947年杨鸿祖从美国育种学家F.J.Stevenson引进了

马铃薯新品种

马铃薯新品种 1.青薯9号 青薯9号又称雪域红,该品种为菜用型土豆,属中晚熟品种,块茎长椭圆形,表皮红色,有网纹;薯肉黄色,沿微管束有红纹;芽眼较浅,耐储藏,干物资含量25.72%,淀粉含量19.76%,还原糖0.253%,微生素C含量23.03mg/100g。具有淀粉含量高,无污染,原生态等优点,为青藏高原唯一一块净土上的精品,属国内中上品质,且口感好,适合烹饪各种菜肴。该品种品质优、抗病、抗旱、高产稳产,于2006年通过青海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并正式命名青薯9号。青薯9号平均比普通品种增产一倍,每亩净收入达1000多元。结薯集中,单株结薯8~11个,整齐度高,大中薯率80%以上。属晚熟品种,全生育期160d左右。薯块休眠性中等,休眠期45天,耐贮性较好。经多年试验证明,青薯9号植株田间抗晚疫病、病毒病,抗旱性强。产量表现:一般水肥条件下亩产量2250-3000千克;高水肥条件下亩产量3000-4200千克。今年秋收时节,乐都县马厂乡甘沟滩村村民陈荧宗的示范田里,一种皮呈玫瑰红色的优质高产马铃薯创下了我省旱地种植马铃薯的最高产量,该村种植的20亩青薯9号马铃薯示范田平均亩产达3932.4公斤,单产最高达4548.4公斤。陈荧宗欣喜万分:“活了50多岁,没见过一亩地成这么多的洋芋(马铃薯),也没见过颜色这么漂亮的洋芋。”该品种依托国家成果转化资金、科技部跨越计划项目资金、省科技厅示范推广资金200多万元,2007至2008年进行试验田种植,每亩产量高达5681公斤,创下了全省旱地种植马铃薯的最高产量。 亩播量130-150千克,行距70-80厘米、株距25-30厘米,密度3200-3700株。 青薯168 菜用型马铃薯—青薯168 青薯168马铃薯新品种系青海省农林科学院作物所于1981年通过有性杂交等生物技术,于1989年选育而成。通过省级和国家级品种审定,获首届中国农业博览会“优质产品奖”、青海省科技展览一等奖、青海省农林科技进步二等奖、青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青海省海东地区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宁夏通过品种审定,并获自治区科技进步三等奖。特征特性:幼苗直立、深绿色,株丛繁茂,株形直立高大,生长势强。株高109.00厘米左右,茎粗1.16厘米左右,茎浅紫色。叶色深绿,叶片中等大小,边缘平展,复叶椭圆形,排列中等紧密,聚伞花序,有7—15朵花,浅紫色,有天然果。薯块椭圆形,表皮红色光滑。薯肉黄色,致密度紧。芽眼浅,结薯集中,休眠期长,耐贮藏。块茎大而整齐,食用品质优良,块茎淀粉16.8%,商品率高达93%以上。适宜西北各类地区种植,属中晚熟品种,全生育期163天左右。耐旱、耐寒性、耐盐碱性强。中感晚疫病、环腐病、黑胫病、花叶病毒病。平均亩产2500公斤左右,最高亩产量达4300公斤。全国品审会意见:

加工型马铃薯新品种青薯10号

2010年第3期新品种·品种资源 加工型马铃薯新品种青薯10号 纳添仓 (青海省农林科学院,西宁810016) 青薯10号马铃薯新品种是青海省农林科学院于2001年以中德5号为母本,以陇薯3号为父本,通过有性杂交,于2009年选育而成,原代号为11-52(01-11-52)。2009年12月10日通过青海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现定名为青薯10号,审定编号:青审薯2009001。 1特征特性 青薯10号幼苗直立,株丛繁茂,生长势强,株高68cm,茎粗1.4cm;茎绿色,叶色深绿,聚伞花序,花冠紫色;薯块圆形,表皮光滑、白色,薯肉白色,芽眼浅,结薯集中,休眠期35d,耐贮藏;单株产量0.786kg,单株结薯数4.5个,单块重0.13kg,晚熟,生育期118d左右。本品种适宜于青海省水地及低、中、高位山旱地种植。 2品质与抗逆性 青薯10号块茎含淀粉19.69%,维生素C19.94mg/ 100g,粗蛋白2.06%,还原糖0.170%;耐旱、耐寒、耐盐碱性强;经专家鉴定田间局部发生晚疫病、黑胫病、病毒病,未发现环腐病,晚疫病、黑胫病发病率约5%,病毒病发病率约10%。 3产量表现 2007年参加省内区域试验,6点次平均每667m2产2171.5kg,比对照青薯6号增产8.8%;2008年续试,5点次平均产1786.5kg,比对照青薯6号增产8.2%。两年区域试验,平均每667m2产1979.0kg,比对照青薯6号增产8.5%。2008年参加省内生产试验,6点次平均每667m2产2345.3kg,比对照青薯6号增产14.9%;2009年续试,6点次平均产2890.5kg,比对照青薯6号增产6.5%。两年生产试验,平均每667m2产2617.9kg,比对照青薯6号增产10.1%。 4栽培技术要点 青薯10号结薯较晚,结薯层深,前茬作物收获后,对土壤进行秋深翻,要翻匀、翻松,在翻地前施农家肥,有灌溉条件的应进行冬灌,并耙耱保墒;未进行冬灌的地块可在播前7~10d进行春灌,播前进行施肥、灭虫、灭草等工作。每667m2施有机肥2000~3000kg、纯N10kg、P2O515kg、K2O10kg,基肥用量占总用量的90%,现蕾至开花前追施纯N5kg。播前选择无病、无伤的幼壮薯作种,整薯播种,切种时随时进行切刀消毒。适宜播期为4月中旬,选择3年以上未种马铃薯,土地平整、肥沃,耕层深厚,通气性好的地块。一般行距70cm,株距25~30cm,热量高的川水地区实行平种及宽行大垄和等行距种植,也可实行宽窄行种植,宽行80~100cm,窄行25~30cm,热量低的高位山旱地区可起垄等行距种植。苗齐后除草松土,松土层达5cm以上,防止伤根伤苗,开花前及时灌水、施肥、培土。施肥和浇水同时进行,第1次浇水在现蕾后至开花前进行,待地皮微干时及时培土,在开花前后喷施磷酸二氢钾2~3次。在生育期发现病株,随时拨除并用药剂防治,以防病害蔓延。于9月下旬田间植株茎叶枯黄90%以上时收获,防止机械损伤,薯块茎在通风透光阴凉处放置1~2d后入窖,堆高不超过1m,窖温稳定在1~4℃为宜,于11月中、下旬翻窖1次,去掉病薯和泥土,注意防冻、防热、防湿,使薯块始终保持在休眠状态。 (收稿日期:2009-12-23) 佳,播种前用200~400g五氯硝基苯拌100kg种子,以防黑穗病的发生,每hm2基本苗450万株,成穗数控制在600万~750万株;高水肥条件下种植,在足墒播种的同时浇好越冬、返青、拔节和灌浆水。 在小麦抽穗后进行叶面3喷:喷肥、喷药、喷激素,每次每hm2用水量750kg,喷肥以磷酸二氢钾为主,喷药以粉锈宁为主,喷激素以920膨大素为主。第1次扬花期,每hm2喷磷酸二氢钾2250g,内加920膨大素75g;第2次灌浆初期,喷磷酸二氢钾2250g,内加25%粉锈宁粉剂1500g、920膨大素225g;第3次灌浆中期,喷磷酸二氢钾2250g,以提高千粒重和粒质,蜡熟末期及时机械收获。 4适宜种植区域与发展前景 汾4439适宜在山西省中部、东南部以及全国北部冬麦区高水肥地种植。自审定以来,据不完全统计,推广面积已达20万hm2以上,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收稿日期:2009-11-04) ㊣㊣㊣㊣㊣㊣㊣㊣㊣㊣㊣㊣㊣㊣㊣㊣㊣㊣㊣㊣㊣㊣㊣㊣㊣㊣㊣㊣㊣㊣㊣㊣㊣㊣㊣㊣㊣㊣㊣㊣㊣㊣㊣㊣㊣㊣㊣㊣66

秋季马铃薯原原种繁育规程

秋季马铃薯原原种繁育规程(寿光)一温室和拱棚的基本要求 水光通风防虫 二定苗前的准备工作 1整地做畦 2处理土壤 3铺纱网和蛭石 4处理蛭石 5炼苗 三定植方法 1基质喷洒营养和温室消毒灭虫 2开沟 3定苗方法 四苗子的管理 1缓苗期 2幼苗期 3团棵期 4结薯期 五收薯管理 1收薯的方法和人员安排 2种薯分级统计和包装 3收薯时间间隔和管理

4最后一茬收薯与清理六种薯的储存

一温室和拱棚的基本要求 1水:没有工业污染的地下水且水源充足,能随时供水。温室拱棚内按装喷灌系统,管道的喷头喷水需均匀,不能有死角。 2阳光 温室和拱棚装有遮阳设施,如防晒布,并易于遮盖和收起 3通风 温室和拱棚的放风口通风效果要好且风口的大小要易于调整,同防晒布配合是为了降低棚内的温度。 4防虫 防风口和温室拱棚的通道必须有与外界隔离设施,防虫网,缓冲间或门 二定苗前的准备工作 1整地做畦 为了易于管理,节约成本,以土做畦垄代替砖块,畦的宽度一般为1.2至1.5米之间。畦垄的踩实,宽度0.2至0.3米,以便于行走为目的。畦面整平易于蛭石铺平利于种植。 2处理土壤 每亩用发酵好的稻壳粪五方左右,防线菌有机肥亩500斤左右骨粉亩100斤左右,均匀撒开并用用耙子耙平。如果是新建的大棚应先于整畦之前一至两个月多施稻壳粪等秸秆类农家肥加厌氧菌,放线菌翻地后灌水发酵。

3铺纱网和蛭石 上述工作完成后畦垄上尽快覆黑膜以防止生草,随即畦面铺上纱网,纱网要铺平整,并且把畦垄也覆盖上,可以保护畦垄上的黑地膜不被踩坏。纱网铺好随即铺上蛭石,防止纱网被吹开。 4处理基质和大棚消毒 蛭石最好加防线菌肥和骨粉调匀然后平整,随即喷水至蛭石全部喷透。把大棚的风口关毕,使棚内温度上升到六七十摄氏度,蛭石要保持湿润。 5炼苗 根据定植日期同组培苗负责人做好计划。种植试管薯则必须摧好芽。 三定植方法 1定植前基质上要提前喷洒营养(即花多多)按每平方米5克喷施,基质要全部湿透,用印楝素稀释150倍对大棚内部喷雾消毒灭虫,蚜虫和白粉虱是重点消灭对象。 2开沟 此时大棚的防晒布要拉下来,遮挡强烈的阳光降低大棚内的温度。开沟市沟距一般为15厘米,为了易于开沟应在开沟之前用标杆在蛭石表面画好标记,沟的外观近似于V字或U字型,沟底要到达纱网,定植沟要宽窄一致,有利于栽苗。 3定植方法 把已经练好的试管苗用箱子或盆子运输盛装,运输中要遮光保湿,各

马铃薯原原种标准化生产档案

附: 马铃薯原原种生产(网棚、露地)记载项目及标准 1 原原种生产基地平面图(附图)及网棚、露地编号 2 基地气象和地理数据 2.1 气温:生长期间月平均最高、最低和平均温度。 2.2 降雨量:生长期间降雨天数、降雨量及分布。 2.3 初霜时间、终霜时间。 2.4 纬度、经度、海拔高度。 3 基地基本情况和栽培管理 3.1 基本情况 基地环境、前茬、土壤类型、耕整地方式、栽植品种等。 3.2 栽植管理 设施处理、施(追)肥、基础苗处理、假植及定植方式和方法、中耕(培土)除草、灌排水、病虫草害防治等,同时,记载在生长期内发生的特殊事件。 4 物候期(按网棚、地块分品种记载) 4.1 假植期:记载当天的日期。 4.2 定植期:记载当天的日期。 4.3 现蕾期:50%的植株现蕾的日期。 4.4 开花期:50%的植株开花的日期。 4.5 成熟期:网棚50%的叶子变黄的日期。 4.6 收获期:块茎收获的日期。 4.7 生育期:定植10天后到成熟期的天数。 5 植株形态特征 5.1 茎颜色:绿色、淡紫色、红褐色、紫色、绿色带褐色、紫色网、褐色带绿色网纹等。 5.2 叶片颜色: 浅绿色、绿色和深绿色。 5.3 花冠色:盛花期上午10时以前观察刚开放的花朵。分为:白色、淡红色、深红色、浅蓝色、深蓝色、浅紫色、深紫色和黄色。 6 田间性状 6.1 保苗率:成活植株占定植苗数的百分数,现蕾期(封垄前)调查;开花期再调查一次。 6.2 株高:土壤表面到主茎顶端的高度,盛花期调查。 6.4 单株块茎数:单株块茎数量,收获前10天调查。

7 块茎(原原种)性状 7.1 块茎质量性状调查 收获时随机取样调查。 7.1.1 块茎大小整齐度:不整齐、中等和整齐。 7.1.2 薯形:圆形、扁圆形、长圆形、卵圆形、长卵圆形、椭圆形和长椭圆形等。 7.1.3 皮色:乳白色、淡黄色、黄色、褐色、粉色、红色、紫红色、紫色、深紫色和其他。 7.1.4 肉色:白色、乳白色、淡黄色、黄色、红色、淡紫色、紫色和其他。 7.1.5 薯皮类型:光滑、略麻皮、麻皮和重麻皮及其他。 7.1.6 块茎芽眼深度:芽眼与表皮的相对深度,分外突、浅、中、深,深度<1mm为浅、1~3mm为中、>3mm为深。 7.2 块茎数量性状调查 收获时所有网棚、地块均调查。 7.2.1 大小薯率:收获时块茎按3克上下(3克以下不包括3克)分级后计数,计算大小薯率。 8 块茎生理缺陷 8.1 二次生长:收获时随机调查30粒,计算发生二次生长块茎百分数。 8.2 裂薯:收获时随机调查30粒,计算裂薯块茎百分数。 9 主要病害 每个网棚、地块随机连续调查10株,共调查30株。 9.1 马铃薯花叶病毒病:开花后期调查,计算发病率和病情指数。 发病率(%)=发病株数/调查总株数×100。 病情指数=∑(病级株数×代表值)/(调查总株数×最高级代表值)×100。 9.2 马铃薯卷叶病毒病:同花叶病毒病。 9.3 环腐病:植株幼苗期、开花期田间调查;块茎在收获后随机取30个切开块茎脐部调查,计算发病率和病情指数。 9.4 立枯病:记载最早出现病株日期,首次发病后每两周调查发病株,最后计算整个生长过程中发病植株的百分率。 9.5 晚疫病:记载最早出现病斑日期为发病期。首次发病后每周调查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分0、1、2、3、4级。 9.6 早疫病:同晚疫病。 9.7 生理病害:尾烂病、空心病等。 10 病毒病及病害分级标准 10.1 花叶病毒病 0级:无任何症状。 1级:植株大小与健株相似,叶片平展但嫩叶或多或少有大小不等的黄绿斑驳。

马铃薯新品种

马铃薯新品种简介 来源:甘肃农业信息网|添加时间:2006年07月18日 15:47:01 大西洋:美国品种,中晚熟,生育期115天。株型直立,生长势中等,茎秆粗壮,基部有分布不规则的紫色斑点;叶亮绿色、紧凑、花冠浅紫色,开花多,天然结实性弱;块茎卵圆形或圆形,表皮光滑,有轻微网纹,鳞片密,芽眼浅,白皮,白肉;干物质23%,淀粉含量17.9%,还原糖含量0.03%。该品种对PVX免疫,中抗晚疫病。该品种抗旱性较强,水、旱地均可种植。 陇薯3号:品种来源:是甘肃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育成的高淀粉马铃薯新品种,1995年通过甘肃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2年4月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特征特性:该品种中晚熟,生育期(出苗至成熟)110天左右。株型半直立较紧凑,株高60-70cm。茎绿色、叶片深绿色,花冠白色,天然偶尔结实。薯块扁圆或椭圆形,大而整齐,黄皮黄肉,芽眼较浅并呈淡紫红色。结薯集中,单株结薯5-7块,大中薯重率90%以上。块茎休眠期长,耐贮藏。品质优良,薯块干物质含量24.10-30.66%,淀粉含量20.09-24.25%,Vc含量20.2-26.88mg/100g,粗蛋白质含量1.78-1.88%,还原糖含量0.13-0.18%,食用口感好,有香味。特别是淀粉含量比一般中晚熟品种高出3-5个百分点,十分适宜淀粉加工。抗病性强,高抗晚疫病,对花叶、卷叶病毒病具有田间抗性。龙江等省区。 陇薯4号:品种来源:甘肃省农科院作物秘选育,特征特性:株高70-80cm,株型较平展,茎绿色,复叶大,叶色深绿,花冠浅紫色,天然结实性差。块茎圆形,芽眼年较浅,黄皮黄肉,表皮粗糙,块茎大而整齐,结薯集中,休眠期长,耐贮藏。晚熟,生育期115天以上,淀粉含量16-17%,适宜鲜食和平共加工。植株高抗晚病,抗旱耐瘠薄。 费乌瑞它:该品种由荷兰引进,经组织养繁育而成。推广种植表明,该品种在陕西有很好的商品适应性和品种优势,是当前理想的双季、高产早熟品种。株高50厘米左右,直立型,薯块椭圆形,黄皮黄肉,表皮光滑,薯块大而整齐,芽眼浅平。肉质脆嫩,品质好。结薯早而集中,商品率高。从出苗到收获60天左右,休眠期短。春薯覆膜栽培可提早于5月中下旬上市,宜双季栽培。块茎结薯浅、对光敏感,应适当培土,以免块茎膨大露出地面绿化,影响品质。春播一般亩产1500-2000公斤,高的可达2500公斤以上。薯块大而整齐,受市场欢迎,面向南方市场及东南亚出口有广阔前景。

几个马铃薯品种简介

几个马铃薯品种简介 大西洋(Atlantic)美国品种,1978年由农业部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引入。中熟,生育日数从出苗到成熟90d左右。株型直立,分枝数中等,株高50cm左右,茎基部紫褐色,茎秆粗壮,生长势较强。叶绿色,复叶肥大,叶缘平展,花冠浅紫色,雄蕊黄色,花粉育性差,可天然结实。块茎介于圆形和长圆形之间,顶部平,淡黄皮,白肉,表皮有轻微网纹,芽眼浅,块茎大小中等而整齐,结薯集中。块茎休眠期中等,耐贮藏。蒸食品质好,鲜薯淀粉含量15%~17.9%,还原糖0.03%~0.15%,是目前我国主要采用的炸片品种。植株不抗晚疫病,对马铃薯轻花叶病毒PVX免疫,较抗卷叶病毒病和网状坏死病毒,感束顶病﹑环腐病,在干旱季节薯肉有时会产生褐色斑点。一般亩产1500kg左右。该品种喜肥水,适应性较广。种植密度以每亩4500株左右为宜。目前在内蒙古﹑黑龙江﹑河北﹑吉林等一二季作区作为炸片品种种植。 中薯5号由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在中薯3号天然结实后代中选育所得。早熟品种,出苗后生育日数67d左右,常温条件下块茎休眠期50天左右。株型直立,株高50cm左右,叶深绿色,叶缘平展,复叶大小中等,生长势较强,茎绿色,分枝数少,生长势较强;花冠白色,天然结实性中等,有种子;块茎略扁长圆形、圆形,大而整齐,淡黄皮淡黄肉,表皮光滑,商品薯率70%左右,芽眼极浅,结薯集中。农业部蔬菜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苗期接种鉴定和品质分析,抗重花叶病毒病PVY,中抗轻花叶病毒病PVX、卷叶病

毒病PLRV;鲜薯含干物质16.84%、淀粉10.44%、还原糖0.31%、粗蛋白 1.84%、Vc 20.3毫克/100克;炒食品质优,炸片色泽浅。2002-2003年参加国家马铃薯品种早熟组区域试验,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701公斤,比对照东农303增产19.45%;2003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2094公斤,比对照东农303增产13.04%。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马铃薯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属早熟鲜食品种,休眠期短,退化慢,蒸炒品质优良。适宜北京、山东、河南等中原二季作区春秋两季种植,辽宁、黑龙江等北方一季作区早熟栽培,广东、广西、江西、福建等南方冬作区冬季栽培,重庆等西南地区二季栽培。注意防治晚疫病。 富薯1号选育单位:甘肃富农高科技种业有限公司。品种来源:2001年从以色列市场购买的商品薯,经过田间试验,实生苗培育、后代选择、品比鉴定筛选育成。原代号:甘农大富薯。特征特性:株型半直立,分枝中等,生长势强,叶片肥大,叶色淡绿。株高40-60cm,茎粗1.40cm左右。花冠白色,天然结实少,浆果有种子。匍匐茎短,结薯集中,单株结薯4-6个,大中薯率85%左右。薯形为椭圆形,芽眼浅且平,薯形好。白皮浅黄肉。干物质含量22.0%,淀粉含量151.2 g/kg,粗蛋白含量25.43 g/kg,Vc含量192.1mg/kg,还原糖为3.29 g/kg。食味中上,炸片色泽评价良好。块茎休眠期中等,耐贮藏。生育日数(出苗至成熟)87d左右,早熟。中抗晚疫病,对卷叶病毒病具有较好的田间抗性。在2004-2006年省马铃薯品种区试中,平均折合亩产901.5公斤,比统一对照渭薯1号减产19.6%,比当地对照减产40.8%。

马铃薯种植

(六)、马铃薯 1.营养特性 马铃薯又称土豆,是粮食作物之一,可作蔬菜食用和加工各种食品。春薯和夏薯吸收的NPK比例很相近,总趋势是钾最多,氮次之,磷最少。农户种植马铃薯,习惯施用较多农家肥,但要优质高产,还要合理增施化肥。在南方土壤缺钾多,应增施钾肥;在北方土壤缺磷多,应增施磷肥,但马铃薯对钾素需求大,也应该重视。试验表明,马铃薯在生产中氮、磷、钾化肥的适宜比例:北方地区N:P2O5:K2O平均为1:0.5:0.5;南方地区平均为1:0.3:0.9。高浓度复合肥用量为60-90千克/亩.薯类对氯较敏感,施用过多的含氯化肥,会影响作物品质。 2.施肥建议 基肥:施总养分≥40%(16-8-16)40-55千克/亩或总养分≥45%(15-10-20)40-55千克/亩。施肥时应有较多的农家肥配合作基肥.在种植时沟施或穴施,深15厘米左右。 追肥:分两次,保苗肥,在齐苗后进行,苗期吸收氮>钾>磷,可选用肥料品种及用量:总养分≥40%(16-8-16)20-30千克/亩;促薯肥,在植株发棵期和结薯期进行,马铃薯需氮的比例减少,而磷、钾的比例逐步提高,接近于氮,肥料可选用总养分≥45%(15-15-15)5-10千克/亩。追肥施肥方法,第一次宜兑水施于株旁,第二次用条施或穴施,在行间挖深7-10厘米,施肥后即培土,以防肥料流失。 马铃薯俗称土豆,为茄科茄属的草本植物,是一种营养全面的粮菜兼用作物。马铃薯生育期短,但需肥量大,每生产1000kg块茎,大约需要从土壤中吸收氮(N)5-6kg,磷(P2O5)1-3kg,钾(K2O)12-13kg,在肥料三要素中,需钾最高,氮次之,磷最少,氮磷钾三要素之比为2.2:1:4.6。为保障马铃薯的优质高产,按照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要求,针对马铃薯生长特性及其需肥规律,提出如下施肥技术: 1、施肥原则:以有机肥为主,施好马铃薯专用肥,以基肥为主,早施提苗肥。 2、施足基肥。基肥应以有机肥为主,施好施足马铃薯专用肥,即在每亩施用优质腐熟有机肥2500-3000kg的基础上,亩施马铃薯专用肥45-50kg。 3、酌情施用种肥。基肥不足或耕地前来不及施肥时,常于播种时,按每亩施马铃薯专用肥15-20kg,做为种肥。种肥施用主要以沟施或穴施的方式进行,注意肥料不要与种薯直接接触,以免酌伤种薯。 4、看苗巧施追肥。追肥要早要巧,一般分2次进行,第一次在齐苗时,结合中耕培土,用腐熟人粪尿500-700kg加水浇施;第二次在现蕾期,此时马铃薯块茎开始膨大,需肥量增多,是需肥最多的时期,可亩施马铃薯专用肥5-15kg。一般在封垄后可不再追肥。 丰田金钾在马铃薯上的用法 马铃薯是典型的喜钾作物,收获100公斤经济产量(块茎)需吸收氮0.5公斤、磷0.2公斤、钾1.06公斤,可见钾是氮的2倍,是磷的5倍。丰田金钾经河北唐山、天津、内蒙古乌盟等地区农民几年在马铃薯上应用,增产效果明显。其用法有两种: 1、拌种:每亩按150公斤用种量,可用丰田金钾(邮编:454650,地址:河南省济源市铁西路39号济源市丰田肥业有限公司)2瓶(500毫升)。种薯切块

马铃薯种薯级别-屈冬玉

大力推进三代种薯繁育体系建设提高 中国马铃薯种薯质量和生产水平 屈冬玉 谢开云 金黎平 庞万福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 100081) 马铃薯种薯质量是影响马铃薯产量最重要的因素,是提高生产水平的关键。世界上马铃薯产量较高的国家,其种薯质量也是较高的,例如荷兰、比利时、英国和美国等。我国马铃薯产量较高的省,如山东、辽宁和广东等省,“优质种薯”的利用和推广也较广泛。但我国马铃薯种薯质量总体较差,真正优质的种薯引用比例很低,种薯问题是限制我国马铃薯产量最主要因素。 为了提高我国马铃薯种薯质量,广大科技工作者和种植者做了很多尝试,取得了一些进展,但都没有能从根本上解决种薯质量问题。谢从华曾根据西南地区的实际情况提出4年制种薯生产体系,即:超级原种(微型种薯)、一级原种、二级原种、一级良种生产体系;吕世安和柳俊等提出的二年体系或二年制种薯生产体系(吕世安等,2002;柳俊等,2006)、宁夏提出的“四位一体、一步到位”、贵州王怀利提出的“两级实施,一步到位”、河北马恢等提出的“脱毒马铃薯一步到位推广方法”,实际上就是一种三代繁育方式(农民购买原原种两年后出售种薯)、王梅春在甘肃定西种薯生产体系建设中也提倡三级繁育制(微型薯、原种和一级种)。 为解决种薯分级混乱和迅速提高我国马铃薯种薯质量,根据我国种薯生产的实际情况,我们提出全面采用三代种薯繁育体系(G1-G2-G3),即从微型薯生产(G1种薯)开始,将微型薯生产得到G2代种薯再种植一年,得到G3代种薯,将G3代种薯用于商品马铃薯生产。并建议农业部尽快制定新的种薯繁育行业标准,加快新品种的推广和生产水平的提高。 一、种薯分级问题 关于种薯分级,全世界都处于一种混乱状态,甚至同一个国家内都有不同的分级体系,各级种薯的名称也不尽相同。欧盟的种薯分级体系为三级种薯,即原原种(Pre-basic seed)、原种(Basic seed)和合格种(Certified seed)。但每个级别中又可能再细分成若干个级别,如原种中,不同国家分为1到4级不等,俄罗斯只有1级,为SSE级,而芬兰、瑞典、丹麦和法国又细分为4个级别(详见表1)。其中俄罗斯每个级别中不再细分,只是简单的分为:SSE级(相当于原原种)、SE(相当于原种)和E(相当于合格种薯),所以俄罗斯的种薯生产体系相当于我们所提倡的三代种薯生产体系。芬兰是种薯分级最多的国家,其中原原种就分为4个级,原种分为3个级别,合格种薯分为2个级别,种薯从SS级到B级,分成了九级:SS、S、SEE、SE、E1、E2、E3、A和B。 美国得分级体系更是复杂,不同州之间有不同的分级体系,见表2。 加拿大的分级体系不同于其他国家,自成一体,他们包括:原原种(Pre-elite),原种Ⅰ(EliteⅠ),原种Ⅱ(EliteⅡ),原种Ⅲ(EliteⅢ),原种Ⅳ(EliteⅣ),基础种薯(Foundation),合格种薯(Certified)。

马铃薯怎么种

马铃薯怎么种 1.营养特性 马铃薯又称土豆,是粮食作物之一,可作蔬菜食用和加工各种食品。春薯和夏薯吸收的NPK比例很相近,总趋势是钾最多,氮次之,磷最少。农户种植马铃薯,习惯施用较多农家肥,但要优质高产,还要合理增施化肥。在南方土壤缺钾多,应增施钾肥;在北方土壤缺磷多,应增施磷肥,但马铃薯对钾素需求大,也应该重视。试验表明,马铃薯在生产中氮、磷、钾化肥的适宜比例:北方地区N:P2O5:K2O平均为1:0.5:0.5;南方地区平均为1:0.3:0.9。高浓度复合肥用量为60-90千克/亩.薯类对氯较敏感,施用过多的含氯化肥,会影响作物品质。 2.施肥建议 基肥:施总养分≥40%(16-8-16)40-55千克/亩或总养分≥45% (15-10-20)40-55千克/亩。施肥时应有较多的农家肥配合作基肥.在种植时沟施或穴施,深15厘米左右。 追肥:分两次,保苗肥,在齐苗后进行,苗期吸收氮>钾>磷,可选用肥料品种及用量:总养分≥40%(16-8-16)20-30千克/亩;促薯肥,在植株发棵期和结薯期进行,马铃薯需氮的比例减少,而磷、钾的比例逐步提高,接近于氮,肥料可选用总养分≥45%(15-15-15)5-10千克/

亩。追肥施肥方法,第一次宜兑水施于株旁,第二次用条施或穴施,在行间挖深7-10厘米,施肥后即培土,以防肥料流失。 马铃薯俗称土豆,为茄科茄属的草本植物,是一种营养全面的粮菜兼用作物。马铃薯生育期短,但需肥量大,每生产1000kg块茎,大约需要从土壤中吸收氮(N)5-6kg,磷(P2O5)1-3kg,钾(K2O)12-13kg,在肥料三要素中,需钾最高,氮次之,磷最少,氮磷钾三要素之比为2.2:1:4.6。为保障马铃薯的优质高产,按照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要求,针对马铃薯生长特性及其需肥规律,提出如下施肥技术: 1、施肥原则:以有机肥为主,施好马铃薯专用肥,以基肥为主,早施提苗肥。 2、施足基肥。基肥应以有机肥为主,施好施足马铃薯专用肥,即在每亩施用优质腐熟有机肥2500-3000kg的基础上,亩施马铃薯专用肥 45-50kg。 3、酌情施用种肥。基肥不足或耕地前来不及施肥时,常于播种时,按每亩施马铃薯专用肥15-20kg,做为种肥。种肥施用主要以沟施或穴施的方式进行,注意肥料不要与种薯直接接触,以免酌伤种薯。 4、看苗巧施追肥。追肥要早要巧,一般分2次进行,第一次在齐苗时,结合中耕培土,用腐熟人粪尿500-700kg加水浇施;第二次在现蕾期,此时马铃薯块茎开始膨大,需肥量增多,是需肥最多的时期,可亩施马铃薯专用肥5-15kg。一般在封垄后可不再追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