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上海初三语文一模试题记叙文阅读汇编(15区含答案)

2018上海初三语文一模试题记叙文阅读汇编(15区含答案)
2018上海初三语文一模试题记叙文阅读汇编(15区含答案)

长宁区

白雪的墓园(节选)

迟子建

①父亲去世的日子离除夕仅有一月之差。父亲没能挺过年,可我们必须要过这个年。母亲躺在她的屋子里,炕很暖和,但我知道她没有睡着。她还不到五十岁,全家最痛苦的莫过于她了,可她并不像其他失去丈夫的女人一样大放悲声。她很少哭,有时哭也是无声的,这种沉重的不愿外露的哀思,使我们害怕担忧。

②我站在火炉前茫然若失。我的心很空,眼前总是闪现出山上墓国的情景,现在那里是白雪的墓国。这时我突然听见母亲的房门响动的声音,接着我听见弟弟扔炉钩子的声音,他似乎是追着母亲出去了。他怕她想不开,我们都怕这样,所以母亲一出门总得有人装作无意地出去跟踪。我的心绞了一下,火苗旺盛得不住地舔着炉盖,使炉盖微微颤动,炉盖被烧红的面积越来越大了,好像炉子在不停地喝酒,渐渐地醉了似的。

③不一会儿,弟弟推门回来了,他神色有些喜悦,神秘地走过来对我说:“咱妈想过年了,她去仓房里收拾过年用的东西。”我如释重负。果然,母亲很快从门外走进来,她的一只手里提着袋面粉,另一只手里拿着一捆被冻得又白又直的生葱,她把它们放在锅台前,一副要大大忙年的姿态。

④母亲一旦活起来,我们也就跟着活起来了。母亲吩咐活儿的时候她的左眼里仍然嵌着圆圆的一点红色,就像一颗红豆似的,那是父亲咽气时她的眼睛里突然生长出来的东西。我总觉得那是父亲的灵魂,父亲真会找地方。父亲的灵魂是红色的,我确信他如今qīxī在母亲的眼睛里。

⑤再有两天就是年三十,我们要依照风俗去山上请父亲回家过年。一大早,母亲就起来忙着煎鱼、炒鸡丝和摊鸡蛋,她做这些都是上坟用的。我们将要出发的时候,母亲突然说:“让我也去吧。”母亲垂下手,征求我们的意见。姐姐说:“你别去了,我们去就行了。”“可我还一次也没去过呢,”母亲很有些委屈地说。“可你一去又得哭了。”姐姐直率地说。“我保证不哭。”母亲几乎是有些流露出女孩子气了,她飞快地摘掉围裙,冲进里屋去找围巾和手套。我们姐弟三人趁她还没出来就先溜出家门。我们像小偷一样飞速地沿着窄巷子东拐西拐地蹿上公路,很快就把母亲甩掉了。她不知道父亲墓园的确切位置,当她发现我们是故意摆脱她之后,就没有再追赶我们。

⑥初一的时候天忽然下起漫无边际的大雪。早晨我突然发现母亲不在房间里,她的房间收拾得十分干净。我的心沉了一下,就在我们打算去寻找时,母亲突然推门而入了。她一定

是走了很远的路,她的身上落着许多雪,她围着一条黑色的头巾,脸色比较鲜润,目光又充满了活力。

⑦母亲摘下围巾,上上下下地拍打着身上的雪花,有些不好意思地笑笑,她轻轻地告诉我们:“我看你爸爸去了。”“你找到地方了吗?”我们问地。“我一上山就找到了。”她垂下眼睑低声说,“我见到他的坟时心里跳得跟见到其它的坟不一样,我就知道那是你爸爸。”

⑧“他那里真好。”母亲有些迷醉地说,“有那么多树环绕着,他可真会找地方。春天时,那里不知怎么好看呢。”她说完又重新走回厨房,戴上围裙。

⑨母亲掀开炉圈去看炉膛的火,这时我才惊讶地发现她的眼睛如此清澈逼人——是因为那颗红豆已经消失了!

19、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

qīxī_________

20、第④段加点词“活”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21、结合上下文,说说第②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下列对文章内容和人物情感的理解,不妥当的一项是()(4分)

A.父亲去世,母亲最为痛苦,她睡不着觉,恸哭无声,我们害怕担忧。

B.母亲克制住悲痛,收拾过年用的东西,我们如释重负。

C.母亲准备好祭品,想跟我们一起上山去看父亲,我们不愿意,嫌她累赘。

D.母亲独自上山祭奠,回家后表现出欣慰和迷醉,我们深感惊讶。

23、本文作者迟子建曾说“我有一个短篇小说叫《白雪的墓园》。有人读了,说我写得挺温暖,我说这篇小说其实多么凄切啊”。请从细节运用的角度举一个例子(可抄原文,也可以概述),分析“温暖”而“凄切”的具体表现。(7分)

【示例】如第①段“她很少哭,有时哭也是无声的,这种沉重的不愿外露的哀思,使我们害怕担忧。”这里写出了中年丧夫给母亲带来的巨大悲痛,哀伤之极欲哭无泪,可见其“凄切”,而“我们害怕担忧”,则体现了子女对母亲的心疼、体贴和关爱,一家人守望相助,足见其“温暖”。

举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9、栖息

20、母亲开始准备过年的东西,试着从失去丈夫的哀痛中走出来,恢复正常的生活。

21、“绞”字写出“我”对母亲的担忧和心疼;“炉盖微微颤动”仿佛是“我”内心的颤动;“炉子在不停地喝酒,渐渐地醉了似的”则运用拟人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我”内心沉重的愁绪越来越浓厚。

22、C

23、评分标准:举例1分,分祈4分,语言表达2分。

例一(7分):

第④段“母亲吩咐活儿的时候她的左眼里仍然嵌着圆圆的一点红色,就像一颗红豆似的,那是父亲咽气时她的眼睛里突然生长出来的东西。”

第⑨段“母亲掀开炉圈去看炉膛的火,这时我才惊讶地发现她的眼睛如此清澈逼人——是因为那颗红豆已经消失了!”(或概括为“关于母亲左眼里‘红豆’的描写。”)

分析:生离死别是人生难以逾越的坎,通过对母亲眼里的红豆的描写,形象地写出了父母之间感情真挚生死相依。红豆的出现到消失体现了爱的绵长、爱的坚韧。至亲至爱的人离我们而去,是“凄切”的,但刻骨铭心的思念和美好的回忆,总能给人以“温暖”和活下去的勇气。

例二(说得不透彻,酌情扣分):

第③段“母亲很快从门外走进来,她的一只手里提着袋面粉,另一只手里簟着一捆被冻得又白又直的生葱,她把它们放在锅台前,一副要大大忙年的姿态。”

(或概括为“第③段母亲准备过年了。”)

分析:这是对母亲的动作描写。母亲硬是把所有的悲伤和痛苦全都咽了下去,挺起精神准备过年。因为她知道,虽然丈夫离她而去了,但她还得活着,孩子们还得活着。所以她必须咽泪装欢地在孩子们面前表现出一种平静,一种坚韧,然后才能带着孩子们好好地生活下去。综合运用:

徐汇区

对不起,孩子

张亚凌

(1)剩下几天就中考了,我眼前是最后一次模拟试卷。作文是半命题:“对不起,”,整体写得都不错,看来应试作文的模式孩子们完全掌握了,连我自己都能感觉到笑意在脸上荡漾开来。

(2)《对不起,老师》,第一眼看到这个题目,我就眼睛一亮:符合我一再强调的“题目设立悬念吸引读者的眼球”。

(3)这家伙做了什么对不起老师的事?强烈的好奇怂恿着我一睹为快。

(4)“对不起,我最喜欢的张老师,我都无法原谅自己做了那么多对不起您的事。”哦,他在表达对我的愧疚?好像没有哪个孩子惹我生气呀,都很乖的。我继续往下看——(5)“我从来没有想到,进入初三后我会突然喜欢上一直很讨厌的语文,真的很幸运成为您的学生。我喜欢看您上课的神情,喜欢听您说话的语调,甚至您调侃的话我都顺手写在课本的空白处……有一次,别的同学说您是纯正的‘醋溜合阳普通话’时,我还跟他动了拳头。可是,可是我真的做了很多对不起您的事情,张老师。”

(6)我再往下看了两行,就看不下去了,——因脸红而不好意思往下看的羞愧。

(7)“您叫我回答过两次问题,一次叫我‘第二组第三排最右边的男生’,一次叫我‘中间第四排唯一没戴眼镜的男生’,呵呵,两周换一次座位。我真的想让您记住我的名字,因为您是我最喜欢的老师。就因为这个小小的心眼,我做了很多对不起您的事情。”

(8)虽然脸红,我还必须看下去,——他到底做了什么对不起我的事情,我咋就没印象呢?

(9)“为了让您记住我,我故意把物理作业夹进语文作业里交了上去。可您讲评作业时,只是说,‘还有学生粗心交错了作业,下次注意点啊’,并没有对我点名提出批评。或许,您觉得交错作业只是小马虎,是可以原谅的。可我,沮丧到了极点。

(10)“为了让您记住我,我上课故意大声说出荒诞不经的话。您走过来,拍了拍我的肩,摇摇头,笑了。我能感觉到您笑里面的无奈,可您不知道,我,更无奈!

(11)“……

(12)“老师,我最喜爱的张老师,剩下十几天就毕业了,我真的希望您记住我的名字——雷明哲。为了这点小自私,我做了很多对不起您的事情,请您原谅我吧。”

(13)看完这篇作文,我有种很难受很难受的感觉,在雷明哲的试卷上写下了:

(14)对不起,明哲。

(15)要说“对不起”的是我,你的不称职的语文老师。你那么喜欢语文,那么喜欢语文老师,甚至不惜挺身而出捍卫她自己都不在乎的面子,真的让老师很感动。更多的,则是惭愧。——老师辜负了你对她的喜欢。

(16)我记住你的名字了,雷明哲。白白净净的脸,总是满脸带笑,一次课间跑到我的跟前,一脸正经地说:“一日为师终生为母,妈,我想吃香蕉。”

(17)……

(18)我写下了或清晰或朦胧的关于雷明哲的点点记忆。也就是那一刻,我给自己布置了一项作业:看着试卷上的名字,能想起关于这个学生的多少印象或事情。

(19)很快,结果出来了,一个班75到79个学生(严重违规的大班啊),我竟然有近20个印象模糊或没一丁点记忆。换句话说,一年了,两个班就有近40个学生在我心里没留下痕迹!

(20)看来,不只是雷明哲遗憾自己的名字没有被教了一年的老师记住。

(21)我试图原谅自己:毕业班,学习紧张,升学压力大,多少会分散一些激情。可只是注重知识的传授、埋头“培优”,终究不是称职的老师!我还是无法原谅自己。

(22)那天晚上,我写了篇《对不起,孩子》。我决定,第二天上课就给他们道歉。我不祈求孩子们的原谅,只想表达自己的愧疚。

18.雷明哲同学在《对不起,老师》一文中向老师道歉的原因是:(4分)

为了达到的目的,他曾多次。

19.第17段省略号省略的内容最可能是(3分)

A.有一次,我故意在试卷上把自己会做的默写题全部做错,……

B.有一次,我在您上课前替您泡了一杯热茶放在讲台上,……

C.有一次,您把一杯热茶放在我的讲台上,……

D.有一次,我看见你在操场上挥汗如雨地踢球,远远地看见我就招手……

20.第3-8段中的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是:(6分)

21. 第21段开头写“试图原谅”,结尾写“还是无法原谅”,对其写作目的分析不正确

...的是()(3分)

A.强调自己未能记住所有学生的客观原因。

B.强调自己未能记住所有学生的愧疚之情。

C.突显自己认识到关注学生心灵的重要性。

D.突显自己对称职老师的标准的深刻认识。

22.文章以《对不起,孩子》为标题的好处是:(6分)

答案

18.(4分)让老师记住自己,故意犯错

19.(3分)D(3分),C(1分)

20.(6分)内容上写出了“我”看到作文时的即时感受(好奇、羞愧等);结构上引出作文的下文;表达效果上激发读者想要了解作文内容兴趣;呈现情感认识的变化过程(逐步走向自我反省)。(能从3点及以上角度来分析并言之成理即可得满分。只回答“引出下文”或“吸引读者兴趣”得1分。)

21.(3分)A

22.(6分)标题涵盖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由一篇作文引发对学生的愧疚。抒发了文章的核心情感:愧疚之情。标题采用第二人称,有强烈的抒情意味。与文中引用的学生作文题《对不起,老师》语言形式相同,形成情感和表达上的呼应,表现了师生情感的美好真挚。(能从3点及以上角度来分析并言之成理即可得满分)

松江区

时间会把尊严还给你

?那天傍晚,他放学回家,脑子里还在演算老师刚讲过的一道习题。没留神,只听“呯”地一声,自行车碰到了一辆轿车,车门留下了一道浅浅的划痕。

?一个中年女子满脸怒容走下车。他赶快道歉:“阿姨,对不起……”“说得倒轻巧,一句对不起能解决问题吗?”一个女生尖细的嗓音,立刻吸引了不少围观者。

?巧得很,女生是隔壁班的,那辆车是她母亲开来的。仗着家境优越,这女生一向喜欢高高在上,连走路都带着几分趾高气扬,她的kabó在全校闻名,碰到在这样一个女生手里,她岂肯善罢甘休?

?果然,她示意母亲不要管,自己围着车转了转,故意用轻描淡写的语气问:“说吧,怎么办?”他毫不犹豫地说:“我赔!”“你知道这样的划痕,送到修理厂需要多少钱?你能赔得起吗?”女生旁若无人地大笑。

?“不管多少钱,我一定赔!”他斩钉截铁地回答。

?“算了,我今天过生日,不想为难你。这样吧,你只要给我鞠三个躬,这件事就到此为止了!”

?他涨红着脸说:“不可能!”

?“姑娘别生气,我来替他鞠躬……”一个50多岁,清洁工模样的女人,忽然拨开众人走过来,把手里的扫帚放到一边,认认真真朝着这对母女鞠了三个躬:“对不起……”女生还在发愣,他却转身逃出了人群。清洁工模样的女人,气喘吁吁地追了过去。

?“娘,你怎么能这样……没有一点儿尊严!”他转过身,满脸都是屈辱的泪水。

?“孩子,修理费少说也得好几百,如果不向她们鞠躬,你打算怎么赔?你爸常年病着,就靠我这点儿工资,供你上学都吃力……”母亲为难地说。

⑴“我不上学了,去打工,卖血也可以!总比丢人现眼强!”他余怒未消。

⑵“孩子,再过两个月就高考了,你成绩那么优秀,为这样一件小事辍学,值得吗?记住,只要好好努力,不需要逞一时之勇,早晚有一天,时间会把尊严还给你……”母亲拿起扫帚,慢慢走远,她单薄的身影,让他那么心疼。

⑶此后,他继续发奋读书,如愿考入名牌大学。

⑷多年后,他自主创业,拥有了一家公司,当然,也拥有了自己的私家车,再也不是那个随意被人嘲笑的青涩男生。

⑸一次,因为投资策略失误,公司的资金链条突然中断,不但没有办法盈利,连职员们的工资都不能及时发放。幸运的是,他一向热心助人,人缘颇好,经过几番周折,加上老朋友的帮助,终于制定出了走出困境的方案。

⑹连续多日的加班,让他很疲惫,想走出办公楼,到外面去透口气。路过打字室时,看到门半开着,一个新来不久的职员,正在悄声抱怨:“我真不明白,公司连工资都发不起来了,你们为什么还要死守在这里,居然没有一个人离开……”

⑺他屏住呼吸,只听打字员轻声说:“你来的时间短,对公司的情况不了解。我们老总人好呀,他是苦孩子出身,无论做什么事都能体谅大家。现在公司遇到困难,大家不约而同选择留下,理由非常简单,在这里工作,我们感到活得有尊严……”

⑼时隔多年,又想起母亲当年说过的话,他知道,时间,真的把“尊严”两个字,悄悄还给了他。

19.根据拼音写汉字:kèbó(2分)

20.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列表格。(6分)

21.联系上下文,简析第⒂段在文中的作用:?;?。(6分)

22.请简要说说第⒅段画线句的妙处。(4分)

23.下列对本文的主旨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人与人之间要懂得互相尊重 B.宽容他人的错误会给你尊严

C.不向人低头,捍卫做人尊严 D.用努力和真诚待人赢得尊严

答案

19.(1+1分)刻薄 20.(2+2+2分)?屈辱?公司亏损,他平时的好人缘让员工不离不弃帮他渡过难关?找回了尊严

21.(3+3分)写出了他的人品好、有责任心(有担当、有能力、热心助人、人缘好),为后文员工在他公司受挫时依然不离不弃作了铺垫。

22.(4分)环境描写,衬托了他愉悦、舒畅的心情,也预示着他体会到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情。

23.(3分) 3分 D 2分 C 1分 A

崇明县

时光倒转了我们的角色

①晚上,我妈给我打电话,例行一问之后,她突然抽噎起来,语不能成句。

②心忽地一紧。无数个不好的念头飘过,强迫自己定了定神,故作镇定地安慰她,别哭别哭,慢慢说。

③我妈是个大夫,或许是职业使然,她生活中敏感、自律、坚韧,偶尔情绪激动也不过是声调拔高几度,总的来说,偏高冷范儿吧。此刻,她压低了声音,竭力控制着语调,试图挂断电话,“妈妈一会儿再给你打”。我相信,她重拨过来说的话一定不是现在要说的。我克制着紧张,放慢了语速,“不要挂,现在说,好不好”?然后,就听到哭声越来越大,贴在耳边,却震得心慌。

④这个反常的电话,诱因却简单得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她和我弟因为琐事拌了嘴,一个精心准备了午饭想着言归于好,一个却赌气不肯吃饭,摆出了冷战的架势,两天没说话。

⑤哦,就这样么?我试着想象电话那边的样子,家里客厅的棕色沙发上,我妈举着电话,捏着纸巾,啜泣低语,很生气,更多的可能是委屈。

⑥但这真不像她。

⑦记得是在大三的时候,我妈腰椎间盘突出,在床上躺了一个月。我每次打电话,响一声两声就被接起来,虽然觉得奇怪,但完全听不出异样,以为她只是不忙。直到她能下床走动,病情好转,才轻描淡写地说她停诊一个多月,当然可以随时接电话。

⑧在我妈看来,她就是医生,没必要让一个千里之外的孩子牵肠挂肚。等我寒假回家,我妈看上去一如往常,上班,坐诊,忙着给我做好吃的,我跟以前一样晚睡晚起玩得不亦乐乎,这事连同这病轻得好像没有来过。

⑨有时候,一个不算坏的结果会让人不想回忆过程的艰辛。但现在想来,久不归家的女儿,面对病愈的母亲,却不知道关心安慰。我妈除了难过,应该也有委屈吧?从上大学起,聚少离多就成了常态,和父母的交流都淹没在了电话里,进行时中的喜怒哀乐被生生地沉淀下来,直到嘘寒问暖都成了惯例。

⑩现在,我妈正努力打破这个惯例。她把这场冲突的每个细节都讲给我听,前因后果,

时间、地点,甚至我弟的面部表情、手势动作……所有这些都是证据,都是要让我得出一个结论:错的是那个浑小子!

11然而,还原现场不是件容易的事。我们之前讲的故事太少,信息通报式交流的后果就是严肃有余生动不足。

12现在,为了证明她本认为不需要证明的A结论,她不得不给我讲A1,A2,A3……

13听着听着,我心里突然一阵发酸。小时候,我和弟弟为一个苹果吵到我妈那里,说一堆理由,列一堆证据,只为让我妈把大个儿苹果分给自己……

14在我妈看来,苹果的归属当然不是大事,正如在我眼里,这场争执也是小事一桩。但我妈就像那时的我们,离题万里却不自觉,越说越多,只等我表态说,是啊,是他做得不对。

15猝不及防,时光就倒转了我们的角色,已经到了我担心她的时候。

15. 第③段“震得心慌”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 如果将第⑤段画线句改为“哦,原来是这样。”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请联系上下文说说理由。

17. 下列对文中⑩、12段画线句分析不恰当

...的一项是

A. 两句中省略号与13段中的作用一致,都是省略所说内容。

B. 两句中内容引出了第13段中“我”对小时候往事的回忆。

C. 两句中内容与第三段的“高冷范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D. 两句中内容琐碎纷杂,意在突出母亲说话已经喋喋不休。

18. 文中⑦、⑧、13段分别插入了大学时、小时候的往事,从写作目的上看,它与标题中的

“______”一词相呼应,其具体表现为:

(1)从前的母亲,自律、坚韧,卧病在床却不以为然现在的母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前的“我”,为一个苹果的大小与弟弟争执不休,现在的

“我”_____________________

19. 对本文主旨,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为忽略了母亲的感受而感到难过

B. 突然间发现母亲衰老而感到心酸

C. 表明自己已经成熟,不再是孩子

D. 认识到了自己身上所肩负的责任

答案

15. 一向能控制自己情绪的母亲,突然大声哭泣,让我以为家中发生了大事。

16. 原句既写出了“我”得知母亲无大事后的释然,又写出我对母亲发生如此大变化的疑惑,而改句只是写出了“我”放心的心理。17. A

18. (1). 倒转(2). 琐碎、啰嗦,和弟争执想求得我的理解(3). 耐心倾听母亲的哭诉,开始担心母亲19. D

青浦区

以文学的名义飞翔

①上世纪八十年代,是文学的辉煌和鼎盛期。几乎每一个大学生都怀揣文学梦想,都想头戴一顶熠熠生辉的诗人光环。

②我背着行李从偏僻农场来到新疆司法警官学校,是最早走进307宿舍的一个。铺好床被之后,斜靠在床头,掏出席慕蓉的诗集阅读。那时候,我正痴迷于诗歌创作,已经写完了三大本几百首诗歌。第二位走进来的男生看到我手里的诗集,顿时眼放光芒。“我叫方如果,也喜欢写诗”。待到张庆春和杜焕青分别拿着《诗潮》和《诗林》走进来,我豁然觉得来学的不是法律,而是诗歌创作。

③那时候,出名真是很快。学校广播站播了我们四人的几首诗,307在学校俨然成了文学高地。于是我们决定办一份文学校报,取名《诗爱者》。

④经过项目论证和资金核算,版式为八开,半月一张。手推印刷机向学校借,蜡板、蜡纸、油墨、白纸四人凑钱。咬咬牙,从家里寄来的40元伙食费里,挤出10元——大不了多吃一周的咸菜,合在一起,可以保证每月出两期。说干就干,购置材料,挑选诗稿。晚自习和星期天,轮流在蜡板上一笔一划刻字,一张一张印刷。挥汗如雨,双手如炭。出到四、五期,就已经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本校稿源剧增,常有外校投稿。

⑤有一件事情,一直困扰着我们。在油印干得热火朝天的时候,作品却没有在公开报刊上变成铅字,就像养了一大群没有户口的孩子。

⑥我们把报刊的投稿地址抄下来,在信封上端端正正写好,再毕恭毕敬地投进邮箱。每一封信就是一叶启航的小舟,载着小心翼翼的期冀朝着海洋深处驶去。

⑦第一个等来消息的是方如果。他在《塔城日报》上发表了一组诗。重要的是随样报还寄来了6块钱稿费单。我们合伙出菜票,在307摆下豪门盛宴。举杯的同时,我在心里不停默念,自己的哪一只舟船,正在返航的途中?

⑧终于有一天,接到杂志社回信了。做几下深呼吸,再慢慢打开——原来是我收到的第

一封退稿信。此后,每月都能收到两三封退稿信。

⑨快放暑假的时候,张庆春高举着一份《诗歌报》,声音洪亮而颤抖:“我的诗发表了!”

⑩庆贺的晚餐上,我和杜焕青自然同病相怜,先相互赞美,再痛斥编辑,最后得出结论,我们还不到二十岁,只要坚持,总会有刊物发现两个旷世奇才的。

?整个暑假我都处在创作的亢奋期,不停地写,不停地投。

?回到学校,杜焕青的诗也在一张小报发表了。我成了最后一个稿件没有变成铅字的“作家”。

?再参加《诗爱者》的出版活动,我都会产生惶恐

..,觉得自己有南郭之嫌。不知是积郁成疾还是肝火攻心,终于病倒了。勉强支撑了一节课,赶紧到校医室看病。年轻女校医一脸平静地检查完,拿出处方单问:“叫什么名字?”我报上姓名。她抬起头认真地看了我一眼问:“你就是熊红久?”我疑惑地点了点头。她回过头在处方上写下我的名字。“你的小说写得挺有意思的。”她轻声的一句话,对我不亚于一声惊雷,血轰然一下涌到头上。“你在哪儿看到的?什么报刊?哪一天的?文章是什么名字?”我的过度反应显然惊着了她。愣了几秒钟,她起身从医务室的报刊架上抽出一张报纸,递给我。“今天刚到的,《生活导报》。”我一把接过来,迅速翻到第四版,小小说《约会》,赫然写着我的名字。我冲着校医说,“这张报纸送给我吧,不用开药了,太谢谢你啦!”

?直接跑回了宿舍,一个人躺在床上。尽管我几乎可以把每个章节都背下来,但以铅字的形态再次阅览,依然心潮澎湃。阅读了四五遍,才渐渐平缓。把报纸工工整整叠好,放在枕头底下,仿佛枕着自己一生的命运,也枕着这个世界对自己文学才华最真实的评价。

?三十多年过去了,虽然已经发表了不少作品,但一想到第一篇处女作变成铅字的过程,依然记忆犹新,依然怦然心动。

?我知道这就是文学的魅力,它会带着你的灵魂飞翔。

(作者熊红久,有改动)

14. 下列对第⑦段画线句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 用“默念”写出“我”盼望发表作品的心理

B. 以“舟船”形象地比喻了稿件载着自己的文学梦想

C. 用“返航”照应前文投稿时的“启航”,想象丰富

D. 用反问写出我对同学的嫉妒和不想放弃的决心

15. 第?段“我”“惶恐”的原因是___________

16. 概括文中对“我”文学创作影响很大的两件事:

(1)___________引起反响(2)“我”在校医室___________

17. 第?段画线句如果改为“什么报刊发表了我的文章?”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18. 联系全文,分析第?段的含义和作用。

答案

14. D 15. 自己一直没有诗歌发表,好像没有真才实学却冒充诗人

16.(1)四个诗歌爱好者省吃俭用,利用课余时间油印文学校报在校内外引起反响(2)“我”在医务室看病却忽然得知自己的小说发表而激动万分

17. 原文用了四个疑问句(或四个问号/四个短句),写出了“我”得知作品发表后的惊喜、急切的心理,改句语气舒缓,没有这样的表达效果。

18. 表达了“我”对文学的热爱和赞美之情。照应标题,也点明了主旨:文学能够带给人心灵的提升和充实,战胜现实里的困苦和打击,走向理想的境界。

杨浦区

东坡肉

季明

(1)四十多岁的老楚,可不简单,曾是南京著名酒楼——品世阁的掌勺大厨。鬼子攻南京,一发炮弹,品世阁就变成了瓦砾。妻儿老小连同家产,一起消失在战火里。老楚手里掂着一把菜刀逃了出来。那一刻,老楚迫切希望这刀,能沾染上鬼子的血,于是,投了36师。

(2)老楚年纪大,又当过厨师,被分到炊事班。老楚很乐意,他觉得,凭自己的手艺,让兵们吃饱吃好,上战场跟鬼子拼命时,浑身就有使不完的劲儿,也算是报仇。

(3)等到了炊事班,老楚才真正明白,什么叫。士兵们吃的,无非是稀饭馒头就咸菜,只有在大战前夕,部队才买几头猪,改善生活。兵们称之为——吃断头饭。

(4)过去,猪杀了,兑上萝卜,放进大锅里一炖,完事儿。但老楚一来,就不同了,他使出看家本领,煎炒烹炸焖煮炖,变着花样做,当菜一样样端上桌,兵们的眼睛都直了。老楚做的菜,不仅好看,更好吃。兵们吃得狼吞虎咽,个个脑袋上腾起一片汗雾。兵们说,吃了老楚做的菜,脑袋掉了,也值!

(5)兵们吃高兴了,就问:老楚,你最拿手的菜是啥?老楚说,东坡肉。兵们不解:东坡肉?是啥东西?老楚怔了―下,才记起这些兵们,大多是文盲,就没再提苏东坡的那些陈芝麻烂谷子,接着说,这道菜,也叫红烧肉,用五花肉炖制而成,做好后,色泽红亮,味醇汁浓……

(6)士兵们咂咂嘴,听得直流口水,无限向往地说,啥时候做道东坡肉,让咱们也尝尝。老楚苦笑着说,难,这菜,费时费工不说,炊事班也没那些必不可少的作料哇。兵们就很失望。

(7)武汉会战,36师奉命开到富金山,打阻击战。战况惨烈,八天之后,—万多人的36师,兵员已不足两千,主阵地丢失。

(8)师长挑选了二百名士兵,组成敢死队准备发动突袭。攻击定在夜间,离天黑,还有大半天时间,师长知道,这些兵上去,九死一生,于是,他决定为敢死队改善生活。

(9)师长找到老楚,说,敢死队的兵,要求吃顿东坡肉,抓紧做。老楚苦着脸,手一摊,说,师长,啥都没有,咋做?师长咬咬牙,说,就是找破天,也要找到材料!师长牵过自己的战马,交给老楚,命他带上几名骑兵,去七十里外的镇上,采购食材,速去速回。

(10)但直到第二天上午,老楚才赶回来。好不容易办齐东西,却碰上了鬼子,那几名骑兵阵亡,老楚绕了很远的道,才赶回驻地。

(11)敢死队,早已在昨夜攻了上去。见到师长,老楚放声大哭,师长哇,我回来晚啦……师长说,不晚,待敢死队撤下来,就用东坡肉kào láo他们。

(12)老楚赶紧回到炊事班,开做。

(13)将猪肉刮洗干净,切成一寸见方的块,在沸水里煮去血水,然后,在一口大锅里,用竹箅子垫底,铺上葱、姜,再将猪肉块整齐地排在上面,加入冰糖、酱油、黄酒、葱结,盖上盖,密封,旺火烧开,之后,用文火焖酥……

(14)几小时后,大功告成。当二百碗红润油亮的东坡肉摆上桌,老楚眼前一黑,摔倒在地。人们这才发现,老楚身上,有枪伤。

(15)老楚让人将他扶到一块巨石旁,背倚石壁,坐下,睁大双眼,眺望富金山主峰阵地,那里,枪声正烈,硝烟弥漫。

(16)恍惚间,老楚看见敢死队员们,蜂拥而至,端起东坡肉,狼吞虎咽……

(17)老楚咧开嘴笑了。

(18)时至黄昏,敢死队的兵,却一个也没能下来。

(19)老楚已死去多时,笑意僵在脸上,而双眼,依然圆睁,紧盯着富金山的方向。

(20)残阳如血,映在那一碗碗东坡肉上,天地一片红光。

(选自2016年第12期《小说月刊》有删改)

19、(1)在第(10)段的横线上,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

kào láo()

(2)填入第③段横线上的句子,符合语境的一项是()(2分)

A、不当家不知柴米贵

B、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C、屋漏偏逢连夜雨

D、饱汉不知饿汉饥

20、小说以“东坡肉”为线索,情节生动,请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4分)

老楚和兵们闲聊拿手菜“东坡肉”——①

②——老楚弥留之际笑迎兵们吃东坡肉。

21、对小说第一段在文中的作用,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开门见山,交代小说主人公老楚原先是掌勺大厨的身份。

B、交代老楚从军前的经历,表现了老楚不简单的阅历身世。

C、交代老楚毅然从军的原因,表现老楚对侵略者的刻骨仇恨。

D、交代故事发生的必要背景,为小说情节展开作有效的铺垫。

22、第13段详细续写了老楚做“东坡肉”的过程,联系上下文,说说作者的用意。(5分)

23、本文结尾虽短,却句句意蕴丰富,请做具体分析。(6分)

答案

普陀区

(二)阅读下文,完成19-23题。(20分)

冬夜说书人

徐鲁

①我怀念,小时候在故乡山村漫长的冬夜里,那些走村串巷的说书人带给我们的温暖、欢乐和梦想,那时,一进入腊月的门儿,所有的农活儿都忙活完了,村里的大人和小孩就开始盼望着,说书人快点来到。

②“说书人来了!说书人来了!”小孩子们会飞奔着把这个好消息瞬间传遍全村。

他们背着的三弦琴、牛皮鼓,还有鼓板、鼓架和铺盖,用竹竿一人牵着一人排着队走来,正是我们盼望了很久的说书人。排在最后面的那少年,是“瞎子小光”,他是我童年时代的好朋友。这些说书人全都是盲人。没有谁知道,他们是什么时候学会说书的,又是怎样互相认识的,然后组合在一起,走村串巷给大家说书。

③说书人一来,就在村头的一位孤身老人满大爷家住下了。满大爷的小屋里是那么温暖,因为炕洞里整个冬天都生着牛粪火。漫长的冬夜里,热热的土炕上,大人和小孩都喜欢挤在一起,听这些盲人说书。鼓板一响,说书开始了。鼓板声和笑声不断地飞出满大爷的小屋,整个小村都沉浸在快乐的气氛里。孩子们都咧着缺了门牙的嘴巴,开心大笑着。乡亲们一张张写满艰辛和沧桑的脸上,也露出了难得的陶醉的笑容,有时候听到后半夜了还不愿意离开。

④小光和我一样大,当时也就十来岁。每次到来,他都穿得干干净净的,从崭新的夹袄里面露出了雪白的衣领,刚刚修剪的小分头,梳理得整整齐齐。“小光,你什么也看不见,为什么要把自己打扮得这么干净整齐呢?”我问小光。他一边整理着衣领,一边回答说:“我看不见,可是你们看得见,乡亲们都看得见呀!”他整理衣领时,好像面前对着一面明亮的镜子。我慢慢观察到,每一位说书人,都是穿戴得那么干净整洁,每一颗扣子都扣得整整齐齐的,每个人的衣领都洗得干干净净的。

⑤父亲告诉我说,他们虽然看不见任何东西,但是他们每一天都过得清清白白,他们是一些有尊严的人!

⑥那时候我最喜欢小光和他的师父说“大刀史更新”这一段。说这段时,小光给他的师父拉琴,过一会儿,小光又打起鼓板。他的鼓打得又急又狠,再怎么想打瞌睡的小孩,也提起了精神。

⑦“小光,你教我学说书好不好?”我打心眼里羡慕小光,我也很想做一个说书人。“不行,你要上学念书的。”“那你教我打鼓板好不好?”他笑着把我推到了那架小鼓面前。我一手捏着鼓棒,一手拿着鼓板,不由自主地闭上双眼,学着他的样子,就像一个真正的小盲人那样确有其事。这时,在我的心目中,好像失明也是一种“本事”。我听见了自己敲出的响亮的鼓板声。

⑧“小光,春天和秋天,你们在哪里呢?”

⑨“春天和秋天,我们也要各自回家干农活儿呢!”他们什么也看不见,还会干农活儿?那一瞬间,我觉得,小光和他的师父们,真的是一些了不起的人!

⑩说书人在我们村住了半个多月后,又开始收拾铺盖,要离开这里去邻村了。“小光,明年冬天一定再来哦!我们等着你!”我爬到村口的老枣树上大声喊道。大家依依不舍地把他们送过了小石桥。

(11)他们是冬夜里的说书人,是给我的童年带来过温暖和梦想的人,直到今天,我还记着父亲对我说过的话:他们虽然看不见任何东西,但是他们每一天都过得清清白白,他们是一些有尊严的人!

(12)现在,说书这门手艺,在中国的大部分乡村里都已经失传了吧?我们这代人也早已长大,不再是小孩子了。我童年时的朋友“瞎子小光”,当然也早已长大了。

(13)小光,你现在在哪里呢?你们还在冬夜的山村里给乡亲们说书吗?

19、第⑦段中加点的“本事”的意思是。(2分)

20、第②段划线句“说书人来了!说书人来了!”与后一句中的“”一词相照应,表现了。(3分)

21、第③段的作用分析不恰当的是()(4分)

A、从侧面表现了乡村冬夜的漫长,让人感到无聊单调。

B、照应了开头“说书人带给我们温暖、欢乐和梦想”。

C、为下文“我”想让瞎子小光教“我”学说书做铺垫。

D、突出了说书人为贫穷寒冷的岁月带来的欢乐和温情。

22、父亲说说书人“是一些有尊严的人”,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他们“有尊严”在全文中的具体表现。(6分)

(1)

(2)

(3)以精湛的技艺打动人、鼓舞人;

(4)

23、本文标题“冬夜说书人”不能改为“童年的朋友”。请简述理由。(5分)

答案

19、独特的本领、技能。

20、飞奔(1分)孩子们等来盼望已久的说书人时的喜悦、急切的心情。(2分)

21、C

22、(1)用自己的技艺走村串巷,为大家带来欢乐

(2)每位说书人都穿戴得干净整洁,给观众以美感

(4)不仅把欢乐带给大家,还坚持在春秋天干活,承担起家庭责任。

23、全文围绕说书人展开,突显了自尊自强,为乡村的贫穷岁月带来欢乐和温暖的说书人这一群体形象,同时对说书人的盼望、着迷、不舍,怀念这一情感脉络贯穿全文,表达了作者对说书人的尊敬及对这门手艺可能失传的忧虑,而小光只是说书人中的一个代表人物,“我”因与小光的友情而对说书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感受,并不是围绕小光展开全文,所以不能以“童年的朋友”为题。

浦东新区

(二)阅读下文,完成19-23题。(20分)

旅途中的陌生人

(1)那年夏天,我突然接到婆婆的电话,长期在珠海工作的丈夫突发意外昏迷了,医生说只怕不行了,要我带孩子去见他最后一面。这消息对我不啻晴天霹雳。我立刻带上孩子,登上了去广州的飞机。到广州已是晚上十点半,我只能带着孩子住下来。也许老天爷要为难我们孤弱母子,“弗洛伊德”台风当晚登陆广州,第二天又下起了暴雨,由于道路被淹,去珠海的车全部停运了。

(2)为了能让孩子见到爸爸的最后一面,我无论如何也要赶到珠海。然而拦了一辆又一辆出租车,司机都表示不敢走。牵着孩子,我站在暴雨如注的旅店门前,只想大哭一场!后来又有一辆出租车停在我的面前,问我要到哪里去。我立刻像抓住了救命稻草,这次我没有先将要去的地方,而是诉说了自己的情况。那位司机沉默良久,终于还是充满歉意地说爱莫能助。车子慢慢滑走,好像希望正在一点点消失。我咬住嘴唇,闭上眼睛,蹲下身子将孩子紧紧地揽在怀里……

(3)良久,忽然听见孩子的声音:“妈妈,那辆车又开回来了。”我抬起头,睁开眼,看见了那位司机和他的红色轿车,他说:“路确实很难跑,我先送你们走,实在不行就到中山,到时再想办法。”我的想法是能离珠海近一点算一点,就立刻答应了。

(4)沿途是一片台风sì nvè后的景象,一排排的棕榈树倾成了45度,好像在行默哀礼。有的路段车子吃水很深,都超过了车门的底缝。我们的鞋子和裤腿全湿透了。司机回过头来对我们说:“我们这是在玩命啊!你们可要坐好了。”我感激地朝他点点头,将孩子紧紧地抱在怀里,却没有感到害怕。在路上只要碰到一辆车,司机都要鸣喇叭,停下来打听路况。得到的答案是不要往前走了,危险得很。司机并未为之所动,反而转过头安慰我:“你不要担心,他过得去,我就过得去。”直到到达中山市,我们也只碰到五六辆敢在路上跑的车。

(5)到了中山市后,司机带着我们母子往珠海的方向左冲右突,却怎么也冲不出去。中山周边积水太多,道路已经被冲毁淹没了。几经打听,才知道有一条可绕道珠海的路,司机说他没走过,路况又不好,不能带我们瞎冒险。但他又劝我不用担心,他去帮我们找当地的司机。他下了车,我看到他连找了当地的好几位同行,但好像都被拒绝了。他又是递烟又是陪笑脸,不时地指指车上的我们母子,大概是在告诉他们我的情况吧。

(6)后来,终于有一位司机将车开了过来。他吁了口气,过来对我说:“就让这位张师傅带你去吧,价钱我已经跟他谈好了,你看合适不合适?”我将车钱付给他时,特意多给了一些,以表达我的谢意。谁知他把多给的钱退了回来,说:“你也不容易,我不能乘人之危啊!”我说:“这是应该的啊。”他摆了摆手,说:“我还要赶回广州,这位张师傅一看就知道是老师傅了,别担心。一路顺风!”说完他上了车,向我招了招手,匆匆走了。

(7)上了车,张师傅问我:“他是你熟人?”我摇了摇头,这才记起连他的名字都忘了问。张师傅赞道:“是个男人!”我的眼睛湿润了。

(8)终于到了珠海,台风侵袭后的竹海一片狼藉。然而见到丈夫,才知道他已经被宣布脑死亡。我轻轻呼唤他的名字,看到竟有一颗泪珠从丈夫的眼眶里滑了下来,心里顿时撕裂般地痛……

(9)很久我都不愿意回首这段感情之旅。而那位司机和他火红色的车,却像一盏温暖的灯,亮在我曾经冷寂黑暗的心间……

19、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

sì nvè()。

20、本文主要写红色出租车司机对“我”的帮助,请根据文章内容填空。(6分)

21、对第②段画线句理解不恰当

...的一项是()(3分)

A、“滑”写出车行速度缓慢,也表现了司机内心的矛盾。

B、“慢慢”和“一点点”表现了“我”的希望逐渐落空的痛苦。

C、通过比喻修辞,生动地写出车子的离开带走了“我”的希望。

D、“咬”、“闭”、“蹲”等动词表现了“我”当时的无助和绝望。

22、第④段画线句属于描写,表达效果是。(4分)

23、简析第⑨段的作用。(5分)

答案

闵行区

(二)阅读下文,完成19-23题。(22分)

耿老爹的钢笔和“破烂”

(1)有——废书旧报纸——烂铜烂铁——么——,有——废书旧报纸——烂铜烂铁——么——,有——废书旧报纸——烂铜烂铁——么——”……

(2)很多人回过头,循声望去,只见一担大箩筐在游动。再一看,中间有个人,两只大箩筐一前一后,人太矮小,就不显山露水了。定睛再看,那人穿一身洗得灰白的中山装,中山装上衣的口袋里还插着锃亮的两支钢笔。于是,大家又怪怪地看一眼,再看一眼,摇摇头,走了。

(3)他不管,仍旧天天挑着一担大箩筐,走街串巷,置身在城市的生活边缘,一路不停地吆喝着——

(4)有一天,我和他打了照面。他咧着嘴唇笑,眼眯成了一条缝。他看着我空空的双手,眼睛又绕过我的身子,游到我的身后。我的身后,是我雇了一个拖板车的高大个帮我拖着满满一车的书。他说,你搬家呀?就一路上再也无话,但他总是在不远处不紧不慢地跟着我。我听得清他的脚步声,我更知道他跟着我的意思。每回看他,他总是咧着嘴,笑。然后,埋下脸去。

(5)进了屋,我就不停地翻东找西。旧报纸、五花八门的杂志、硬纸盒纸箱、啤酒瓶、塑料罐……一股脑儿,能找的都找了出来,七七八八乱堆在他的面前。他就咧着嘴唇,笑,

笑得眼眯成了一条缝,嘴咧成了一线天;手,不停地忙,却无一丝乱象,一套一套的,熟练有序——折、叠、码、齐、捆,然后,过秤,付钱。钱货两清了,才小心翼翼地拿进箩筐。

(6)他挑起箩筐要走时,又回过头来,说:“我姓耿。”然后,咧着嘴唇笑。看我心不在焉,他又放下箩筐,竟从上衣口袋里掏出一支锃亮的钢笔,一笔一画地写着,边写边说:“耿,耳朵旁生个火字,是明亮、光明的意思。”我见他这般认真,便念了一句古诗:“秋河曙耿耿,寒渚夜苍苍。”他愣怔了一下,有些茫然,然后看着我咧嘴一笑,说:“还是您有学问。”他慢慢地收起钢笔,突然又抬起头看我,没由头地咧嘴笑说:“我的大女儿宝珠,在北京大学读书呢。”说完,脸上飘满抑制不住的得意。

(7)我看出他的小心思,也替他高兴,说:“难怪你天天收破烂劲头十足呢。”他又有些不好意思了,说:“你可是老有学问呢,她哪当得你哟?你把电话写给我,我告诉宝珠,让她好好跟你学出息,也出一本一本砖头厚的书,光耀门tíng……”我知道耿老爹嘴上这么说着,其实女儿在他心里宝贝珍珠一般,骄傲着呢。

(8)难为了这个耿老爹,家住郊区,离城二十多里地,天麻麻亮就进城,天墨墨黑才往家赶。每一个大白天,他都是整天到处转悠,不停歇,像一尾鱼,游动在生活的海洋。鱼叭水叭个不停,他也口中不歇,不停地吆喝,生响,悦耳得很。

(9)每回,和耿老爹碰到一起,我只要一说到“废品”二字时,他总要及时地纠正,说:“不是废品,是破烂!”他说,我们收破烂的,破烂就是宝贝,就像你们读书人把旧书当宝贝一般。他还说,人也一样,只要有想头,就不会成为废品。说废品时,耿老爹了无精神;说破烂时,却一脸灿烂。次数多了,我就随了他。路上碰到,我就笑着问:“收破烂呀?”他见我夹着书,也咧着嘴唇笑问:“又买书呀?”我们便各自打量着自己,都愈发地开心地笑着。

(10)耿老爹是个认真的人,他的大女儿果然不久就和我联系上了,间三差五问我一些书里的东西,有时也说起他这个收破烂的老爹,有几次很心痛的样子。我就告诉他的大女儿,说你莫担空头心,你老爹很阳光,很充实,很幸福。

(11)后来,我和耿老爹成了要好的朋友。每逢节庆日,他总要上门来,要我为他家写对联。他家的对联,都是他自己先掏出钢笔一笔一画慢腾腾地写就,我再按照他写下来的书写。不过,他的对联,喜庆是喜庆,却多为“普天同庆,大地皆春”“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劳动致富人添喜,勤俭持家春色增”,或者“祖国河山灿如云锦,神州花朵艳似朝霞”“年年国庆庆祝新胜利,处处笙歌歌唱大丰收”……算不得新鲜,也算不得不好。况且,他每回来时,还总要捎上几本我喜欢的旧书,我当然高兴,也给他找出一堆废书旧报纸。他就咧着嘴唇笑,笑得眼眯成了一条缝,嘴咧成了一线天……

(12)然而,他的大女儿和我的联系却慢慢地少了。只有耿老爹还准时来到县城,一根扁担横在两只大箩筐上,有几次见他孤独地蹲在两只大箩筐中间,蔫蔫的……再后来,连耿老爹也从县城里消失了。有人说,宝珠生了一场大病走了,耿老爹人整个儿垮了。也有人说,耿老爹后来去了另外一个城市收破烂,他的二女儿在那个城市的重点高中读着寄宿。

(13)如今在我生活的县城里,收废品的个个都骑着小三轮,“突突突”在城市中穿行,扩音机里一路传出一律标准的普通话。每每看着他们,我就想起了耿老爹,想起他挑着一担大箩筐在城市里游走,想起他和他的女儿,还有他上衣口袋里插着锃亮锃亮的两支钢笔。

19、根据拼音写汉字(1分)

光耀门tíng()。

20、根据文章内容填写下表。(8分)

21、第②段画线句富有语言表现力,请选择一点简要分析。(4分)

22、对第(12)段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4分)

A、解释了县城里看不到耿老爹的原因。

B、写出了耿老爹人生命运的不幸悲苦。

C、表达了作者对耿老爹的同情与愧疚。

D、表现了耿老爹与女儿间的至真亲情。

23、细读第(13)段画线句,结合全文内容,说说这句话的作用。(5分)

答案

宝山区

(二)阅读下文,完成20-24题。(22分)

叫起立偏要趴下

(1)人的成长过程中,最令人感到恐怖的,莫过于“叛逆期”这个阶段。这个阶段的孩子,对世界上既有的东西,无一不以怀疑的态度报之以不服,为反对而反对,叫起立偏要趴下,恨不能对长辈们所说的糖是甜的、盐是咸的之类的常识都给出不同的结论。这是成长的必由之路,就像蝴蝶的成长必须经过蛹的挣扎一般,这个过程,对挣扎者本人也并非愉快的。

(2)像所有人一样,我也有一个挣扎的叛逆期,不同的是,我的叛逆期,比别人要长,也更猛一些。

(3)我记得那是我10岁时的某个早晨,母亲像往常一样轻轻拉开房门,撩开蚊帐,在我耳边轻吻了一下,然后小声说:“该起床了!我给你煮了鸡蛋羹。”

(4)那天,我没像往常那样忍住,而是借着起床气,一阵闹腾,并最终把那碗鸡蛋羹成功打翻在地。这一切的前因我是知道的,在她看来,这就是一桩把好心当成驴肝肺的反叛。当然,我也觉得自己打翻碗做得有点过分。但是,我如果仍像往常一样,当面含笑接碗,转身就倒进泔水桶,于我也是一种煎熬——那时的鸡蛋并不易得,而“阳奉阴违”,在我的小男子汉词典里与怯懦同义,这两样,都不是我乐意看到的。

(5)这件事令母亲伤心了很久,但至少鸡蛋羹算是永远退出了我的生活。

(6)我的第二次剧烈反叛,发生在三年后与父母的三峡之旅途中。我们从歌乐山下山途中,为走哪条路能更快到达公交站发生了分歧。父亲认为应该原路返回,而我认为应该从旁边一条铁路隧道穿出去。父亲没听我的,而且给我所认定的最优线路送上了“你懂个屁”几个字。再没有比这更让人生气的,我一怒之下头也不回地冲向铁路隧道,冲父亲甩出一句:“你不走我走!错了也不用你管!”

(7)我脑中设想了两个结局,一个是父母在我的挟迫之下,也追着上来和我一起走隧道;另一个结果是我飞快地从隧道里穿出,抢先到达公交站,得意地以优胜者的姿势,傲视着他俩汗流浃背的蹒跚身影。

(8)但遗憾的是,这两个结局都没有出现。我冲进隧道不一会儿,就发现自己的选择是一个错误——前面黑茫茫的,一眼望不到尽头。但为了甩给父亲的那句话,我憋了一口气往前狂奔。身后的洞口由大到小,直至变成一个小小亮点,然后终归于无,而前面的却始终只有一眼望不到底的黑。没有尽头的黑让我万分恐惧。我恐惧突然疾驰而来的火车,恐怖黑暗中蹲着坏人,更恐惧比坏人恐怖一千倍的别的意想不到的什么东西。不知不觉中,我已跑了很远,但最终选择往回走。相比于前方未知的黑暗,后方已知的距离终究要令人好受一些,虽然路的尽头,等我的极可能是父母对我“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的讥讽与得意表情。

(9)但父母并没在洞口外等我。面对山城朦胧的夜色,我摸着口袋里仅有的两元钱,像个傻瓜一样地大声哭了。

(10)之后的日子,我的叛逆由家庭蔓延到学校,直至社会。我带着全班同学唱《国际歌》,让我们不喜欢的老师无法讲课;我们还办过一张名为《剃头》的小报,发刊词就叫“反对”……事实上,那些我们觉得不对的东西,有一些确乎是值得改进的,而更多的,是因为我们不懂,而对其产生了误解。当然,这些都是在多年之后,当我已成为当初我们所反对的人时,才渐渐明白的。

(11)叛逆是成长的一部分。我从那些否定质疑甚至无礼冲撞中,获得了不少成长新经验,当然也吃过不少的苦头。而让我真正认识反叛真相的,是我高中毕业考大学时填报志愿,我义无反顾地填了与父母期待的中文完全相反的石油专业,并最终走上了现在的人生之路,并不是我有什么特异功能,知道后者的发展前景强于前者,我仅仅是出于逆反而已——只要没和父母要求我的一样,就是胜利。

(12)但这一次,我的逆反却落入了圈套,事实上,父母的真实心愿,是希望我考石油学校,但他们害怕我那“叫起立偏要趴下”的逆反心理,而选择了“想你起立,却偏叫趴下”的策略。

20、本文写了两次“我的剧烈反叛”。其中略写的事件是,详写的事件是(6分)

21、第(10)段画线句的作用是(4分)

22、第(8)段画线内容中,作者多次描写了当时的“黑”,这些描写的表达效果是(3分)

23、对(12)段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表明考上大学标志我逆反的结束。

B、宣告我的逆反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C、写出父母巧妙地利用了我的逆反。

D 、告诫天下父母不必害怕孩子逆反。

24、联系全文内容,“叫起立偏要趴下”

到;作为家长应该认识到。(6分)

答案:

奉贤区

(二)阅读下文,完成19-23题。(22分)

十一岁的硬汉

葛闪

(1)我们培训的地方,位于大鸭山的腹地里。山左面,是当地唯一一所小学,叫白马小学。山右面,是风景最为纯粹的藏民部落,也有一个好听的名字:月牙湾。

(2)初遇巴瓦,是在夕日西坠的暮色里。彼时,他背着书包正从半山腰往山顶攀爬。见了我们的装束不是本地人,他亦饶有兴趣地和我们攀谈起来。巴瓦的见识颇多,藏族的风土人情、地貌特产等,他都如数家珍。无独有偶的是,巴瓦家正在月牙湾。

(3)为了感谢他的热情,我们便将随身带的零食给了他一点。巴瓦也不拒绝,接了只是拿在手里不拆开,说得带回家给他的母亲吃。巴瓦说,他的父亲采药坠崖而死,留下他和母亲相依为命。母亲体弱多病,做不了什么重活,都是靠编织篓筐出售来养活这个家。他小,不能为家里分担什么,能把这好吃的带回家给母亲,母亲一定会很高兴。

(4)我们为巴瓦的懂事而感动,又往他手里塞了点东西。当我们得知巴瓦就在白马小学读书的时候,我们突然很奇怪:白马小学和月牙湾都位于山脚,两地之间因为旅游开发的缘故,早就铺设了水泥路。可巴瓦,怎么翻山而回?面对我们的疑问,巴瓦告诉我们,其实他从上个月开始,每天放学都是翻山回家。

(5)我们看着逶迤崎岖的山路,高高的山峰,心想走到月牙湾至少也要一个多小时吧。而如果走山下的水泥路,也就是十五分钟左右的功夫。我们笑巴瓦玩心重,这山上一定有很多新奇有趣的事情,譬如可爱的小动物,奇异的花草……巴瓦面色一正,告诉我们并非如此,说他只是想锻炼锻炼身体和腿上的力度,为两年后上初中做准备。

(6)我们一愣,两年后上初中和现在的翻越山路锻炼腿劲有关系吗?我们并不信巴瓦的话,觉得他还是搪塞我们。我们笑笑,也不便去拆穿他的谎言。他看出我们的心思,一下急了,两腮的高原红更加通透,忙着跟我们解释,说山里的孩子绝对不撒谎。巴瓦说,两年后他就要去仁巴县城的初中学校读书,学校距离这里足足二十公里远,两个星期才放一次假。因为路途遥远,巴瓦想现锻炼,到放假时,他就可以游刃有余地再从仁巴翻山而回到月牙湾了,走起来也就不会太累。

(7)我们问他这么做的缘故——因为仁巴县城往月牙湾,也是坦途,且通车。巴瓦腼腆一笑,不停地搓着双手,过了一会才说:“从仁巴到家里,坐车来回要九块钱的车费呢。

2018上海市初三语文一模定稿D卷含答案

上海市初三语文质量测试(D)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28题。 2.请将所有答案做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计分。 一、文言文(40分) (一)默写(15分) 1. 沉舟侧畔千帆过,____________。(《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 ___________,身世浮沉雨打萍。(《过零丁洋》) 3.欲把西湖比西子,__________。(《饮湖上初晴后雨》) 4.虎见之,___________,以为神……。(《黔之驴》) 5.……亭亭净植,_ _________。(《爱莲说》) (二)阅读下面的词,完成第6—7题(4分) 诉衷情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6.词中“封侯”指的是,“匹马”强调的是(2分) 7.下列对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 A.“当年”两句表明诗人只身远离家乡奔赴抗金前线。 B.“关河”两句强调当年所作所为如今只能梦里见到。 C.“胡未灭”三句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抑郁和悲愤。 D.最后三句“天山”和“沧洲”对比,表明志向未变。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8—10题(9分) 核舟记(节选) ①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②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③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8.选文的作者是明朝的(人名)。选文的文体是。(3分) 9.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3分)

(名师整理)最新人教部编版语文中考《记叙文阅读——内容、结构》专题复习教案(含答案)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当初上帝造人的时候,每个人身上都背了一个大包袱。人类常向上帝抱怨,怨自己的包袱太重,别人的太轻。有一天,上帝叫这些人交换包袱,可是把别人的包袱背过来以后,反而觉得更沉重,觉得不如以前轻松。 感悟:鞋合不合适,只有自己的脚知道!珍惜现在所拥有的。 二、复习预习 1、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1

2、线索:时间、地点、题目、人物、事物、事件、感情变化等 作用:作为线索贯穿全文,将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的统一起来,使结构清晰、条理清楚。 3、题目的作用 4、开头、中间、结尾的作用 2

三、知识讲解 知识点1 复述故事或概括内容 可按以下方式组织语言:谁(在何时何地)+干什么+结果怎么样或什么(事物)+怎么样。注意表达的准确和简洁 概括层意(段间) 1. 摘句法:找段落中心句作为段意(有时要对中心句进行适当的删改) 2. 概括法:记叙了谁(在何时何地)+干什么+结果怎么样,或:什么(事物)+怎么样(抒了怎么样的感情) 3. 叠加法:有些文段的两个以上的主要内容,把要表达的这些内容组合成句就行。总的要求:完整、简洁、明确。 概括文章主旨 1、掌握概括方法:题目、文章结尾、文中关键词语及抒情议论的句子往往与中心有密切的关系,可根据这些词句来领会和概括文章主旨。 2、注重格式:此文记叙了(描写了、刻画了)……的故事(事迹、经过等),表现了(赞美了、提示了、讽刺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的思想(性格、精神),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知识点2 3

记叙的顺序及作用: 1、顺叙法 【特点】顺叙是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叙述事情,这就跟事情发生发展的实际情况相一 致,所以易于把文章写得条理清楚,脉络分明。运用顺叙,要注意剪裁得当,重点突出。否则,容易出现罗列现象,犯平铺直叙的毛病,像一本流水帐,使人读了索然无味。 【作用】条理清楚,脉络分明。 2、倒叙法 【特点】倒叙并不是把整个事件都倒过来叙述,而是除了把某个部分提前外,其他仍是顺叙的方法。采用倒叙的情况一般有三种:一是为了表现文章中心思想的需要,把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部分提到前面,加以突出;二是为了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三是为了表现效果的需要,使文章曲折有致,造成悬念,引人入胜。倒叙时要交代清楚起点。倒叙与顺叙的转换处,要有明显的界限,还要有必要的文字过渡,做到自然衔接。特别要注意,不要无目的地颠来倒去,反反复复,使文章的眉目不清。 【作用】使文章曲折有致,造成悬念,引人入胜;增加叙事波澜;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 3、插叙法 【特点】插叙是为了表达文章中心的需要。有时是为了帮助读者了解故事情节的追叙;有时是对出场人物的情节作注释、说明。使用插叙一定要服从表达中心思想的需要,做到不节外生枝,不喧宾夺主。在插入叙述的时候,还要注意文章的过渡、照应和衔接,不能有断 裂的痕迹。 4

中考记叙文阅读常见考点及答题技巧

中考记叙文阅读常见考点及答题技巧 一、考点归纳 1、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文章的中心及主题。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结构。 3、根据要求提取信息。 4、结合语境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5、品味语言,赏析表达技巧。 二、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 (一)内容概括,整体把握。 题型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叙述了一件什么事。 题型2:请简要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答题技巧: ①必须包含两个要素:人物+事情; ②其他要素如:时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也应概括在内。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二)题目理解,把握中心。 ●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①把握象征意义; ②语带双关; ③作者感情的出发点; ④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⑤文章线索; ⑥文眼;揭示文章中心; ⑦吸引读者、新颖; ⑧题目中运用修辞的,要还原它的本义后再分析作用。 题型1:结合全文,说说题目“XX”的作用。 题型2:题目“XX”的含义是什么? 题型3:文章以“XX”为题,有哪些好处? 答题技巧: 1、题目的含义:要从表层义和深层义两方面来谈。 深层义: ①把握象征意义;②语意双关。 2、题目的作用(好处): ①点明了故事发生的地点;②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环境;③交代了描写对象;④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兴趣;⑤点明线索;⑥揭示文章主旨。注意:题目中运用修辞的,要还原它的本义后再分析作用。 (三)阅读语段,体会作用。 题型1:第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题型2:第14段中画横线的句子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题型3:文章第三自然段引用《XX》中的诗文,在文中有何作用? 答题技巧: 1、段落的作用: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入手。 A、重要段落的作用①开头段:统摄全篇、提纲挈领、领起下文、引出悬念、开门见山、渲染气氛、为后文做铺垫,埋下伏笔。②过渡段:承上启下。③结尾段:总结全文,呼应前文或题目,深化(升华)主题,卒章显志,言有意而意无穷,画龙点睛,与首段相照应。④其他语段:补充说明,呼应上文,形成对比。 B、景物或环境描写语段的作用 ①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渲染了……气氛。 ②表现(或烘托)人物的……的心情、……性格。 ③为下文埋下伏笔或作铺垫。 ④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⑤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2、句子的作用,也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考虑 ①中心句或点睛句: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画龙点睛;句子含意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 ②情感句:直抒胸臆,抒发强烈的内在情感。 ③引用句或文学性强的语句:营造文化氛围,行文章法思路开阔,再结合文章语境作具体分析。 (四)词句赏析,理解含意。 ●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①点明题旨的句子;②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③总结全文的句子;④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⑤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 ●关键句在文章中的作用:应从结构、内容、主题上分析,而“含义”:一般侧重从内容、主题方面分析,也就是说,作用的内涵大于含义的内涵。 ●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 ●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 ●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鉴赏句子: 从修辞的角度,看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何表达效果。 从炼词的角度,简洁生动、富有概括力。 从句式特点,是否使用了特殊句式,如设问、反问、祈使句、感叹句。 从蕴含的深层含义,是否运用双关义、引申义、比喻义。 ●附: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2018年高考语文真题汇编解析:病句辨析

2018年高考语文真题汇编解析:病句辨析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5题;共22分) 1.(2018?天津)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尤瓦尔·赫拉利写作了《人类简史》一经上市就登上了以色列畅销书排行榜第一名,蝉联榜首长达100周,30多个国家争相购买版权。 B. 英国著名物理学家霍金通过自己杰出的大脑,倾尽毕生精力,以整个宇宙为研究对象,试图解开关于时空和存在的本质。 C. 文化创意产业属于知识密集型新兴产业,具有高知识、高融合性、高带动性等优势,是创建宜居“智慧新城”的有力推手。 D. 无论是在天津,还是在比赛现场,都有支持热爱天津女排的一批球迷与这支队伍同呼吸共命运。 2.(2018?浙江)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出版社除了将本身的品牌作为吸引受众的内容进行推广,利用直播、短视频等形式传播外,图书营销还有在社交平台做线上活动这个必选项。 B. 运用互联网思维有助于优化治理,比如“最多跑一次”改革,办事程序能删繁就简的原因,仰赖的就是政务数据的互联互通和办事流程的全面再造。 C. 观众跟随着这档浸润理想情怀的节目,回顾科学技术的研发过程,感知科学家的创造力,把握时代的脉搏,激发前进的动力,受到各界一致好评。 D. 该研究团队揭示了用化学方法制备干细胞的科学原理,开发了简单、高效制备干细胞的新技术,为优化制备途径提供了新的科学视角和解决方案。 3.(2018?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大洋一号”是中国第一艘现代化的综合性远洋科学考察船。自1995年以来,这艘船经历了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专项的多个远洋调查航次和大陆架勘查多个航次的任务。今年,它又完成了历时45天、航程6208海里的综合海试任务。对不熟悉的人而言,()。在这里,重力和ADCP实验室、磁力实验室、地震实验室、综合电子实验室、地质实验室、生物基因实验室、深拖和超短基线实验室等各种实验室________,分布在第三、四层船舱。由于船上配备了很多先进设备,人不用下水就能进行海底勘探。比如,深海可视采样系统可以将海底徽地形地貌图像传到科学考察船上,犹如有了千里眼,海底世界可以____________,并可根据需要____________地抓取矿物样品和采集海底水样;深海浅层岩芯取样钻机可以在深海底比较坚硬的岩石上钻取岩芯。 “大洋一号”的远航活动,与郑和下西洋相呼应。600年前。伟大的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在世界航海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600年后,“大洋一号不断进步”,____________,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法律框架下,探索海洋奥秘,开发海洋资源,以实际行动为人类和平利用海洋作出中国人民的贡献。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这艘船经历了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专项的多个远洋调查航次和大陆架勘查多个航次的调查。 B. 这艘船执行了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专项的多个远洋调查航次和多个大陆架

2018年上海各区初三语文一模卷课内文言文汇编和答案

2018年上海各区初三语文一模卷课内 文言文汇编和答案 2018上海初三语文各区一模卷课内文言文汇编和答案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A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迁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B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C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D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魅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十石?”杂曰: “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 《愚公移山》选自《________________ >,作者是 ________ (朝代)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2分) 9、对选文划线句翻译最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北山愚公九十多岁了,面对大山居住。 B.(二山挖平后可以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南部,达到汉水北岸,好吗? C.纷纷地表示赞同。 D.凭您的力气,连魁父这样的小山(都)不能削平,(又)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 10、多年前,有一场大学生电视辩论赛,辩论的题目是:愚公应该移山还是应该搬家?如 果请你参与辩论,你持什么观点?理由是什么 (4分)

答案 8《列子?汤问》战国9、D 10评分标准:观点1分,理由2分,语言表达1 分。 示例一:愚公应该移山。因为"移山"表现了中华民族不畏艰难、持之以恒、奋斗不息的精神。正是这种自强不息的愚公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战胜困难,进步发展。 示例二:愚公应该搬家。因为"搬家"是一种理性的选择,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准确定位。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征服与被征服、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自然不属于人,而人属于自然,人与自然应该是相互和谐的存在。 黔之驴 柳宗元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

记叙文阅读总结复习教学教学教案

欢迎阅读 第课时中考记叙文 阅读复习 米宏 【教学目标】 1、梳理有关记叙文的知识点,明确中考记叙文的考查要点。 2、了解记叙文阅读的考点及常见题型。 3、掌握答题的技巧,从容应对中考。 【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内容及主题。 【教学难点】 在阅读中如何灵活运用阅读的技巧 【教学过程】 一、中考关于“记叙文阅读”的要求; 阅读几种常见的记叙文,能理清文章的思路,划分文章段落,概括段意和中心思想分析关键性词句,指出文章的主要写作方法,理解记叙性语言具体生动、形象鲜明的特点。 二、“记叙文阅读”复习要点: 1、具备初步的知识迁移能力,能较熟练地利用课内学到的知识分析课外语段或短语 2、弄清记叙的六个要素 3、明确记叙的顺序和人称 4、记叙文的基本结构(材料的主次与详略,过渡与照应,线索、层次) 5、记叙文中的表达方式 6、能结合语境理解和辨析一些关键字词,重点语句的含义及其作用 7、对两个或两个以上有某些相似之处的段落或文章进行比较 三、记叙文基础知识 (一)记叙文的特点 1、概念: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记事,写景状物为主要 内容的文章。 2、分类: A、按样式分:通讯、回忆录、游记、新闻、参观访问记、民间故事。 B、记叙内容分:写人、叙事、写景、状物。 (二)记叙的要素和人称 记叙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A、时间:一般用时间词表示;也有的间接表示事件的发生时间。 B、地点:单一地点,事件在一处发生;还有的事件随情节发展而转换。 C、人物:有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之分。 主要人物往往体现文章的中心思想,次要人物帮助形成完整 的情节,并对主要人物起衬托作用。 D、起因:指引发事件的原因,一般在开头,也有在后头(倒叙) E、经过:指事件发展的过程,复杂事件的经过往往包含若干阶段,可先概括再综合。 F、结果:指事件的结尾,一般也用记叙描写的表达方式,它是事件的一部分。如以抒情议论结尾的不能当作结果。

记叙文阅读常见考点及答题技巧

记叙文阅读常见考点及答题技巧 常用知识点实际: 1.表达方式:描写、记叙、抒情、议论、说明。 2.人物描写方法: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3.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对比、反复、反问、设问、对偶…… 4.表现手法:对比、衬托、烘啊托、铺垫、伏笔、照应、 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托物寓意)、借物喻人、 渲染、象征、联想、想象、用典、欲扬先抑、以小见大…… 5.抒情方式: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 6.写景的顺序:如由远到近、由高到低…… 7.多角度描写: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 8.描写景物的结合技巧: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点面结合。 9.记叙顺序的技巧 顺叙:按照事件的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进行叙述的方法。好处是文章条理清晰,文气自然贯通。 插叙:它是在人物事件原定的叙述线索适当的地方,插入某些情况的介绍,交代某些关系,或对某些矛盾作侧面说明。 作用:给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使情节更加完整,内容更加丰富。 倒叙:它是把人物事件引人注目的高潮或结局或其他精彩片段提到文章的开头,产生独特的艺术效果。然后再一步一步揭示这个高潮或结局所形成的原因和经过。 作用: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取得先声夺人的表达效果。 10.叙述人称: 第一人称:亲切自然,能自由的表达情感。 第二人称:能增强抒情性和亲切感。 第三人称:笔法灵活,不受时空的限制。 常见考点及答题技巧 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格式:谁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什么事,结果(或影响)如何 【要点】1.题目扩展法。有的文章题目能高度概括文章的内容,对它稍加扩展充实,就得到文章的主要内容。 2.要素归纳法。一般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六要 素。找出文章的六要素,并合理组织它们,这就是主要内容。 3.段意合并法。把每段的段意连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4.摘录句段法。有的文章的总起、过渡句、重点段落概括了全文的大意。阅读 时直接引用或稍加整理。 二、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含义: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解答题目的含义。由表里纵向深入,从表层含义说到深层含义。 作用:①是行文的线索 ②点名了文章的写作对象

2018高考语文真题汇编:诗歌鉴赏-(精心整理))

(精心整理) 2018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专题:诗歌鉴赏你在读书上花的任何时间,都会在某一个时刻给你回报。 ——董卿《中国诗词大会》 你在学习上花的任何努力,都会在高考时刻给你回报。 ----寄同学们 一、诗歌鉴赏(共7题;共59分) 1.(2018?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野歌李贺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弯弓射鸿,麻衣冲锋、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 B. 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未消沉,气概仍然豪迈。 C. 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 D. 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2)诗中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2.(2018?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 陆游 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 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 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 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首诗写诗人观看自己已完成的一副草书作品,并回顾它的创作过程。 B. 诗人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的志向无法实现,借书法创作来抒发心中郁闷。 C. 诗人把书法创作过程中自己想象成战场上的战士,气吞山河,势不可挡。 D. 诗人豪情勃发,他在砚台中磨出浓黑墨汁,也映射着烛光纵横飞溅。 (2)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3.(2018?卷Ⅲ)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精卫词 王建 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三记叙文阅读记叙顺序及作用教案0321132

记叙文——记叙的顺序及作用

①从家返回的途中,躺在卧铺上,她打开没看完的书,书签静静地夹在那里。拿下书签刚想夹在书的后面,忽然发现书签上有几行字。她一愣,随及心底涌起巨大的感动。。。。。。回到自己所在城市的那个晚上,她找出收藏了二十年的那些书签,一一摆放在眼前,静静地看,仿佛一道爱的桥梁,从自己的心开始,延伸向那个遥远人儿的心里。 第二题:请说明本文属于哪种记叙顺序?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其作用。 答:倒叙的顺序。先把故事的结局(坐火车返回工作单位)提到开头来写;然后按故事的发展顺序来写,即回忆了自己从小学四年级到参加工作后,一路伴随着母亲的书签留言温暖成长的经历。 作用:运用倒叙,避免了事情的平铺直叙,使故事波澜起伏,一波三折,吸引读者 2、【2016洛阳一模】《枣香醉人》摘自《五年中考》P121, 走进院子,七棵老枣树挥舞着光秃秃的树枝,像久违的老朋友般无声地迎接着我。这七棵老枣树收藏着我单纯而快乐的童年时光…… “奶奶,今年的枣结这么多啊!”八岁扎着两根羊角辫的我,蹲在九岁哥哥的后面,一边和奶奶说笑着,一边用两只小手胡乱地划拉着地下被爷爷打落的枣子。 爷爷笑呵呵地站在木梯上,用力地挥动着手中长长的打枣竿。一阵疾风暴雨,红通通、圆滚滚的枣子纷纷落下。我和哥哥大呼小叫着,疯跑着,打赌谁先找到今年最大、最红的枣子。五岁的小妹最为老实了,两只胖嘟嘟的小手不时地捡起两颗小枣,放进奶奶的大枣筐里,乖巧、懂事的模样,引逗得爷爷和奶奶哈哈大笑。 第二题:文章第10、11段插叙了什么内容?其作用是什么?答:插叙了“我”童年在老家与爷爷、奶奶、哥哥、妹妹一起打枣的事。 作用:回忆“我”快乐的童年,表现出浓浓的亲情,增添了生活气息。使文章内容丰富,突出中心,为下文写“爷爷、奶奶”是“我”在老家的根做铺垫。 3、【2015上海宝山二模】《木伢的生日晚会》 ⑨木伢心里一热。他们全家在山里苦一年也挣不到3000元。木伢心里快活极了,怎么拼命干活儿也不觉得累。老板心

2018年高考语文真题古诗阅读汇编

5-2018年高考语文真题诗歌鉴赏阅读汇编 一全国一卷(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野歌 李贺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弯弓射鸿、麻衣冲风、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 B. 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不消沉,气概仍然豪迈。 C. 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 D. 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15. 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14. B 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主要集中对诗意、思想主旨、语言、技巧、结构等内容的考查,赏析时首先要读懂诗,然后将各个选项带入原诗句中进行分析即可。B 项“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错误,诗中“穷”意为“身受压抑遭遇理想困窘,处境艰难”,而不是生活的贫困。属于诗意理解错误。 15. 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评价。对诗歌语句含义的理解,首先要借助重要意象把握诗歌描写的内容,在此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作者人生经历,考虑诗句表达的思想情感。本题中需注意“寒风变春柳”、“烟濛濛”两个关键词,展现了柳条的朦胧多姿。这个意象的深层含义就是希望,所以可知作者在困境中不甘沉沦的乐观、自勉之情。 ①意为凛冽的寒风终将过去,和煦的春风拂绿枯柳,缀满嫩绿的柳条好像轻烟笼罩一般摇曳多姿;②表达了诗人虽感叹不遇于时,但不甘沉沦的乐观、自勉之情。 二全国二卷 5-2018年高考语文真题诗歌鉴赏阅读汇编王珍彩第1 页共6 页

复习三记叙文阅读记叙顺序及作用教案0321132

记叙文——记叙的顺序及作用 1

2

①从家返回的途中,躺在卧铺上,她打开没看完的书,书签静 静地夹在那里。拿下书签刚想夹在书的后面,忽然发现书签上 有几行字。她一愣,随及心底涌起巨大的感动。。。。。。回 到自己所在城市的那个晚上,她找出收藏了二十年的那些书 签,一一摆放在眼前,静静地看,仿佛一道爱的桥梁,从自己 的心开始,延伸向那个遥远人儿的心里。 第二题:请说明本文属于哪种记叙顺序?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其作用。 答:倒叙的顺序。先把故事的结局(坐火车返回工作单位) 提到开头来写;然后按故事的发展顺序来写,即回忆了自己从 小学四年级到参加工作后,一路伴随着母亲的书签留言温暖成 长的经历。 作用:运用倒叙,避免了事情的平铺直叙,使故事波澜起伏, 一波三折,吸引读者 2、【2016洛阳一模】《枣香醉人》摘自《五年中考》P121, 走进院子,七棵老枣树挥舞着光秃秃的树枝,像久违的老朋 友般无声地迎接着我。这七棵老枣树收藏着我单纯而快乐的童 年时光…… “奶奶,今年的枣结这么多啊!”八岁扎着两根羊角辫的 我,蹲在九岁哥哥的后面,一边和奶奶说笑着,一边用两只小 手胡乱地划拉着地下被爷爷打落的枣子。 爷爷笑呵呵地站在木梯上,用力地挥动着手中长长的打枣 竿。一阵疾风暴雨,红通通、圆滚滚的枣子纷纷落下。我和哥 哥大呼小叫着,疯跑着,打赌谁先找到今年最大、最红的枣子。 五岁的小妹最为老实了,两只胖嘟嘟的小手不时地捡起两颗小 枣,放进奶奶的大枣筐里,乖巧、懂事的模样,引逗得爷爷和 奶奶哈哈大笑。 第二题:文章第10、11段插叙了什么内容?其作用是什么? 答:插叙了“我”童年在老家与爷爷、奶奶、哥哥、妹妹一起 打枣的事。 作用:回忆“我”快乐的童年,表现出浓浓的亲情,增添了生 活气息。使文章内容丰富,突出中心,为下文写“爷爷、奶奶” 是“我”在老家的根做铺垫。 3、【2015上海宝山二模】《木伢的生日晚会》 ⑨木伢心里一热。他们全家在山里苦一年也挣不到3000 元。木伢心里快活极了,怎么拼命干活儿也不觉得累。老板心 3

语文记叙文阅读理解常见考点答题技巧

语文记叙文阅读理解常见考点及答题技巧 一、文章的主要内容 题型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叙述了一件什么事。 题型2:请简要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答题技巧: (1)必须包含两个要素:人物+事情; (2)其他要素如:时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也应概括在内。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途径及格式: 格式1: 1 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即谁做了什么。 2 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讽刺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 3 抒发了作者的……的感情。 格式2: 略式:人物+事件 详尽式:(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谁+做了什么事+结果怎么样 谁+在什么地方+发生了什么事+结果怎么样 谁+在什么时间+发生了什么事+结果怎么样 二、线索 1.以具体事物或事物的特征为线索。如《白杨礼赞》,以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贯穿全文。 2.以人物或人物的特征为线索。如《背影》,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 3.以中心事件为线索。如《变色龙》,以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事件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 4.以思想感情为线索。如《荔枝蜜》,以“我”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材料,不大喜欢——想去看看——赞赏蜜蜂——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 5.以时间推移或空间变换为线索。如《藤野先生》,以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为叙事线索组织材料,在东京的见闻和感受——到仙台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离别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6.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如《孔乙己》,以小伙计“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塑造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 技巧:注意题目、文中多次出现的字眼、议论抒情的句 子 明线与暗线 所谓明线,就是由作品中的人物活动或事件发展所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它可以是一条或几条,也可以是主线或副线。

2018高考语文古诗鉴赏真题汇总[含参考答案解析]

2018年高考语文古诗鉴赏真题汇总(含参考答案)全国卷Ⅰ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野歌李贺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弯弓射鸿、麻衣冲风、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 B.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未消沉,气概仍然豪迈。 C.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 D.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15.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6分) 全国卷Ⅱ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陆游 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 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 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 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这首诗写诗人观看自己已完成的一幅草书作品,并回顾它的创作过程。 B. 诗人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的志向无法实现,借书法创作来抒发心中郁闷。 C. 诗人把书法创作中的自己想象成战场上的战士,气吞山河,势不可挡。 D. 诗人豪情勃发,他在砚台中磨出的浓黑墨汁,也映射着烛光纵橫飞溅。

15. 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全国卷Ⅲ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精卫词王建 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 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 口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 朝在树头幕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 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对精卫辛劳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感,因此用提问的方式来开启全篇。 B.诗的第三、四句设想,若有一天海水枯干,海中的鱼龙也会陷入困境 C.第五至第八句着力描写精卫填海的艰辛,不仅奔波劳碌而且遍体鳞伤。 D.这首诗的语言质朴无华,平白如话,与白居易的《观刈麦》一诗相近。 15.一般认为,诗最后两句的内容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6分) 北京卷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4-16题。(共12分)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1】 辛弃疾 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2】行客。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3】。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要新诗准备,庐江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4】上三更月。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注释:【1】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提刑,官名,主管地方司法、监察等事务。【2】绣衣:官服。【3】相如檄:指司法相如所《喻巴蜀檄》,主旨是安抚巴蜀百姓。【4】铜鞮陌:代指襄阳。 14.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词的开头四句,先写对方行程,再写自己的多病与离愁,暗含蹉跎失志的惆怅。 B.李正之即将远赴蜀地担任要职,作者满含深情地称许友人才华出众,巨笔如椽。

2018届上海市徐汇区初三语文一模试题及答案(1)

2017学年第一学期徐汇区学习能力诊断卷 初三语文试卷 2018.1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26题。 2.请将所有答案做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计分。 一、文言文(39分) (一)默写(15分) 1.必先苦其心志,,饿其体肤。(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东边日出西边雨,。(刘禹锡《竹枝词》) 3.,此日中流自在行。(朱熹《观书有感》(其二)) 4.,匹马戍梁州。(陆游《诉衷情》) 5.草枯鹰眼疾,。(王维《观猎》) (二)阅读下面这首曲,完成第6—7题(4分)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6.这首元曲的作者是。(2分) 7.对这首元曲的理解不正确一项是()(2分) A.“枯藤老树昏鸦”呈现出萧索枯败的冬日景象。 B.“小桥流水人家”的画面勾起旅人的向往之情。 C.“古道西风瘦马”写出游子漂泊无依的状态。 D.“断肠人在天涯”以游子思乡之苦收束全篇。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8—10题(8分) 黔之驴 柳宗元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8.请写出一个出自本文的成语(2分)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 10.下列选项中与本文主旨最接近的语句是()(3分) A.苛政猛于虎也。 B.出淤泥而不染。 C.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D.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四)阅读下面语段,完成第11—13题(12分)

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记叙文阅读中如何快速梳理和概括故事情节-教案教学设计

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记叙文阅读中如何快速梳理和概括故事情节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提高学生快速 梳理概括故事情节的能力。 2、结合典型题例,总结概括这种题型的解题思路。 3、学生能运用此类方法解答记叙文中的同类问题。 【教学重点】 1、阅读记叙文,结合文本分析并总结答题思路。 2、学生能运用此类方法解答记叙文中的同类问题。 【教学难点】如何准确分清范围和准确概括故事情节。 【教学方法】讨论法启发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一模考试前,我们对记叙文阅读中的“快速梳理和概括故事情节”进行了专题训练,今天我们来对这个专题进行复习巩固。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能够根据答 题要求,快速准确解答同类题目。 二、温故而知新: 1、学生阅读14年到18年记叙文,完成文后问题。

2、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解题思路并归纳总结。 [解题思路]:(1)审题:明确题意、确定范围、理清层次。 (2)答题:精确表达。 3、同类题目训练:阅读《车位》,完成文后问题。 4、学生集体交流,再次强化解题思路。 (请个别学生读自己的答案,然后请其他同学分别评判 这些答案,找出答案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强调形成答案的 要点)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我们今天再次对记叙文阅读中的“概括故事情节”一题进行了重点 训练,希望同学们在温习旧知识的同时,开动脑筋,多 多思考,将我们共同总结 的答题思路和答题技巧灵活的运用到同类型的题目中去,争取在中考中取得优异 的成绩! 四、布置作业:阅读《冷墙》完成文后问题。 【板书设计】如何快速梳理和概括故事情节 1、审题:明确题意、确定范围、理清层次。 2、答题:精确表达。

2020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知识点梳理

2020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知识点梳理 一、记叙文概念 记叙文是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 二、记叙文的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三、叙述的顺序: 顺叙、倒叙、插叙 四、记叙线索: (1)以时间为线索(2)以事件为线索(3)以某物为线索。 (4)以某人为线索。(5)以见闻为线索.(6)以地点的转换为线索。 (7)以感情为线索。 有的文章不止有一条线索,线索有主线、副线之分;有明线、暗线之分。 五、叙述的人称: 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有时也用第二人称 六、记叙文的详略 叙述中的详略问题是一个取材、组材如何扣紧中心,体现主题的问题。 凡是对主题思想起重要作用,内涵深刻、情节生动的具体材料,就展开详写;而对主题思想起次要作用的材料,可只作概括叙述。 阅读记叙文,应注意材料的详略处理是如何为主题服务的。次要材料虽不能详写,但也不能不写,因为涉及到文章点面结合的问题。点(详写),体现文章的深度,突出主题思想;面(略写),体现文章的广度,使文章全面、丰满,完全不写次要材料,会使文章的面受到影响。 七、记叙文的表达方式 有五种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 描写人物可以进行正面描写,也可以进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包括直接描写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描写内容。间接描写就是通过描写其它人物的言行、心理或者环境来表现主人公。 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的作用:①表现时代风貌、展现风土人情②衬托人物心理、表现人物性格③深化主题④交代背景、渲染气氛⑤感染读者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⑥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或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近及远或由远及近。 八、记叙文中的过渡和照应 (1)过渡 作用:承上启下 ①连接不同事件或不同场景。②记叙、议论、抒情间的转换。 ③转换不同的叙述方式。 (2)照应。 分析文章的照应,要做到四看: ①看起段与题目的照应。②看开头与结尾照应。 ③看前设悬念,后有照应,层层推进,多处照应。 ④看相同或相近的语句、段复叠式照应。 九、理解关键词语的深刻含义 把握文章中关键词语,对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分析人物性格具有重要作用。对于关键词语,应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1)结合具体语言环境,借助上下文去推测、判断语语的含义。 (2)试用同义或近义词语替换作比较,理解词语的含义。理解得对不对,还可通过朗读体味,通过工具书来查证。 (3)注意句中隐含的意思(即言外之意)。 1.理解词语的含义 ①投石探波。 ②分析综合 ③词语的指代内容要联系上下文甚至全篇来理解。 2.理解句子的含义 (1)文章开头段(句)的作用可能有:点明中心、设置悬念、总领全文、引出下文(话题)、为下文作铺垫、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等; (2)文章结尾段(句)的作用可能有:画龙点睛、点明中心、深化主题、总结全文、首尾呼应、前后照应、结构完整等; (3)文章中间段(句)的作用可能有:过渡(承上、启下、承上启下)作用。

2018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语言连贯、图文转换

2018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 语言连贯、图文转换 一、语言表达 1.(2018·江苏)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理性经济人”,把利己看作人的天性,只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这是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之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更倾向于暂时获得产品或服务,或与他人分享产品或服务。使用但不占有,是分享经济最简洁的表述。 ①反而更多地采取一种合作分享的思维方式 ②不再注重购买、拥有产品或服务 ③但在分享经济这一催化剂的作用下 ④人们不再把所有权看作获得产品的最佳方式 ⑤在新兴的互联网平台上 ⑥这个利己主义的假设发生了变化 A.③⑥⑤①④② B.③⑥⑤④②① C.⑤⑥③①④② D.⑤⑥③④②① 2.(2018?浙江)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植物的生长与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及蒸腾作用有关,________,所以温度直接影响植物的生长。温度的变化,既影响植物吸收肥料的程度,也影响植物的新陈代谢过程,________,都会使植物新陈代谢的酶活性发生变化,只有适宜的温度才能使新陈代谢达到最佳状态,利于植物的快速成长。据研究,________,即根、冠、叶的温度都有差异,而根温对植物的生长影响最直接。 二、图文转换(共2题;共7分) 3.(2018·江苏)下列选项中,对下图漫画寓意的理解最贴切的一项是()A.过程特别艰难,可能预示着这一次收获很大。 B.在我们不注意的地方往往隐藏着巨大的困难。 C.对努力挣得的东西,人们会牢牢地抱住不放。 D.懂得知足常乐,会使生活中的困难更少一些。 4.(2018?天津)阅读下面的漫画,按要求作答。 鲁迅提过,“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丰子恺的漫画《村学校的音乐课》却没有画人的眼睛。你觉得二者矛盾吗?请结合画面说明理由。

2018年上海各区初三语文 一模卷说明文汇编和答案

2018年上海各区中考一模说明文汇编 【闵行区】 阅读下文,完成第14—18题(18分) 悲伤的裁缝 ①她做的是服装定制生意,近十年来真的不错,购大套房,开“大奔”,通过自己的手艺跻身于较高的社会阶层。 ②她的业务流程是这样的:在店里展示最流行的款式,然后根据客户需要“依葫芦画瓢”,复制服装卖给客户。她有15年的裁缝经验,对各种体形的客户有自己的“心传”。 ③但是去了一趟上海科技馆后,她觉得“整个人都不好了”。她说她在上海科技馆里看到了服装业的未来,也许时间不需太久,像她这样的裁缝会被一种新技术取而代之。 ④她很悲伤。 ⑤这种让裁缝悲伤的新技术叫“全息测量”。一个人站在测量仪前,几秒钟后可以精准地测量身材,并且可以精准计算出衣服、裤子每个部件的大小。更为令人感叹的是,这台人工智能机器积累了海量的大数据,它可以在几秒钟内给你“制订”出最佳的着装方案,并可以在几个小时内就给你生产出服装来。 ⑥本来,一位出色的裁缝最引以为傲的东西就是“经验”和“手艺”。但“经验”在强大的计算机面前显得太渺小了,一个人积累经验,需要十年甚至二三十年历练,“阅人无数”。但是机器不需要,只要输入累积下来的数据,几秒钟后,这台机器就具备了人类需要几十年积累的“经验”,而且机器的“经验”可以比人类多出成千上万倍。 ⑦再来说手艺。除了文学、书画等以人脑的主观能动性为主的行业外,在非常广阔的领域内,人工智能机器已经远远超过了人类。我看到一段让人惊讶的小视频,拍摄于离我居住的地方只有30公里的一个名叫“云栖小镇”的地方。在一座厂房内,几十个通信基站构成了一个5G 网,里面高速行驶着各种无人驾驶汽车,它们在里面超车、变道、避让等,可以做到精确无误。当我们还在为“特斯拉”汽车无人驾驶技术频出事故而吐槽时,还应该想到,只要等待信号技术、物联网技术升级到位,无人驾驶必然会超过人工驾驶,“特斯拉”偶发性事故将越来越少。 ⑧美国作家库兹韦尔被盖茨称为“预测人工智能未来最权威的人”,在美国他拥有13项荣誉博士头衔。他提出了一个奇点理论:大多数人对未来技术的预测,都低估了未来发展的力量。20世纪人类所取得的成就,等同于过去2000年发展所得到的成就。人类从狩猎时代到农业时代用了十几万年的时间,从农业到工业时代用了几千年,而从工业时代1.0机器

小学生记叙文阅读理解教案

小学生记叙文阅读指导 教学目标:掌握记叙文阅读的技巧。 学会分析文章的主要人物和事件。 教学重点:分析语言的运用。 教学难点:注重语言的特点,语言的特色。 在小学阶段,阅读题在整张卷子中所占的分数比重是很大的,因此能否做好阅读非常关键。而在所有的短文类型中,记叙文的阅读又是重中之重。 那到底什么是记叙文呢?记叙文就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文章。常见的小说、童话、散文、寓言、人物传记等都属于记叙文的范畴。从内容来看,记叙文可以简单地分为以下三类:写人的记叙文,记事的记叙文和写景状物的记叙文。不同类别的记叙文,阅读方法也有所差异: 1、写人的记叙文:首先,要了解短文里面所写的事情,因为写人和写事是分不开的,人物的个性、思想等往往都是在事件中体现出来的。其次,要了解人物的描写方法。常见的描写方法有: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肖像、行动、语言和心理,通过这些描写,我们更能够了解主人公的特点以及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最后,还要分析人物所处的环境。环境能够影响一个人的语言、行动、思想等,同时环境描写还能对人物够起到重要的衬托作用。 2、记事的记叙文:首先,要弄清楚短文中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理清了六要素也就等于理清了故事的主要情节,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其次,理清文章的层次,也就是题目里经常出现的分段。一般有两种方法:一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分,分成发生、发展、高潮和结果几个部分;二是按事情的因果关系分,分成起因、经过、结果几个部分。最后,要抓住文章重点,领悟文章的中心思想。抓住关键的字词句,从中领悟作者的意图。 3、写景状物的记叙文:首先,了解文章所写对象的特点。其次,分析文章里出现的修辞手法。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反问、设问、夸张、排比等。最后,要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一般在写景状物短文中,都能体现出作者对所写景、物的热爱赞美之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