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影像学检查的发展现状

心脏影像学检查的发展现状
心脏影像学检查的发展现状

ACC、美国核心脏病学会(ASNC)和AHA成员米雷斯(Mieres)

●整合影像学可提高医师明确解剖学异常所致功能改变的能力。

●多种新方法被用于心脏影像学检查。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扫描心肌灌注成像对确诊和怀疑为缺血性心脏病患者的诊断、预后评估有重要价值。

近十年,对确诊或怀疑为缺血性心脏病的患者,心脏影像学检查对诊断、风险评估和处理发挥重要作用。成像技术和设备迅速发展为患者检查提供了新方法。心脏CT和磁共振成像(MRI)对目前应用的单光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扫描(SPECT)、心肌灌注成像(MPI)、正电子发射体层扫描(PET)和负荷超声心动图进行了完善。新出现的PET/CT和SPECT/CT复合成像技术前景广阔。

心血管影像学检查已进入多种成像技术联合应用的时代,即同时或连续应用2种不同影像学检查方法,这更利于反映心肌和血管疾病状态。整合影像学(2种不同影像数据整合为1个功能影像)可提高医师明确解剖学异常所致功能改变的能力,例如可将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CCTA)得到的血管解剖与心肌灌注PET或SPECT得到的血流减少区域整合。

利用PET/CT扫描技术检查冠状动脉和其他动脉床可发现和定量钙化和非钙化斑块,定量血管反应性和内皮健康状态,发现限制血流的冠状动脉狭窄,还可能发现高危斑块。通过显示解剖学狭窄的程度和部位及其生理学作用、斑块的面积和结构,PET/CT可提供独特信息,有助于改善冠状动脉心脏病(CAD)无创诊断和预测心血管风险。

本文重点讨论几种新方法,并关注有助于指导心脏死亡和心肌梗死风险高、确诊为缺血性心脏病患者治疗的核心脏病学研究。

核心脏病学

近十年,双头SPECT照相机较常用。基于Tc99m的示踪剂(甲氧异腈和替曲膦)为负荷影像学检查的主要制剂。门控负荷后影像学检查较常用,可定量评估左室大小和功能,半定量评估右室大小和功能。某些衰减校正方式可改善CAD诊断特异性。

心脏PET

PET为除常规SPECT检查外的另一种评估CAD患者局部心肌灌注和代谢的有效方法。PET 扫描设备正被转变为复合PET/CT。

与SPECT相比,技术进步改进了PET的检查质量和诊断能力:①常规行衰减校正可降低假阳性率、提高特异性;②空间分辨率和对比分辨率高可改善对小灌注缺损的识别,因此可降低假阴性率、提高敏感性;③瞬时清晰度高,可对示踪剂动力学行快速动态显像,从而对心肌灌注行绝对定量检测;④可评估静息和高峰负荷时的左室功能。

心脏CT

对确诊或怀疑为CAD的患者,心脏CT逐渐成为评估动脉粥样硬化的有效无创成像方法。CCTA作为评估冠状动脉和心脏结构和功能的无创解剖影像学检查前景广阔。瞬时清晰度、空间分辨率和容积扫描覆盖速度的改善促进CT技术发展,有助于清晰评估冠状动脉和心血管结构。新技术造成的辐射暴露显著减少。

心脏MRI

心脏MRI技术进步带来如下益处:可识别急性心肌梗死后冠状动脉再灌注后的微血管阻塞;采用延迟钆超增强可定量测定心肌瘢痕大小;识别可存活的心肌;可行血管扩张剂负荷MPI;改善CAD检测精确性。

总结

大量证据证实SPECT MPI在确诊和怀疑缺血性心脏病患者诊断、预后评估中的价值,其作用渐增大。其他心血管成像技术迅速进展使患者检查方法增多。尽管核心脏学技术已成熟,但不断有证据支持SPECT MPI用于评估和处理有缺血性心脏病风险者。

医学影像学的发展与现状

医学影像发展与医学影像技术学的形成 医学影像是临床医学中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它发展速度快,更新周期短,每1~2年就出现一项新技术。显著的特点是从疾病的形态学诊断发展到疾病的功能诊断,从大体形态诊断发展到分子水平诊断,以及定性和定量的诊断,从诊断的临床辅助科室发展到临床治疗的介入科室。以致在医学影像学的基础上形成了医学影像诊断学、医学影像治疗学和医学影像技术学等亚学科。 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X线,并把X线用于人体检查,开创了放射医学的先河。在此后的100多年内X线检查占着主导地位,幷广泛地用于临床,使得放射医学逐渐形成一个独立的学科,对临床疾病的诊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时的放射科医生来源有二,在大的教学医院的主要是医疗系毕业的学生,中小医院主要是放射中专班毕业的学生。此时放射科技术人员,在大的教学医院有解放前教会医院培养的技术人员和自己培养的学徒,中小医院的放射科诊断和技术没分家。在20世纪60~80年代,放射科医生基本上是正规学校毕业的学生,而技术人员则是招工顶职、复员军人、护士改行,或者是初高毕业生。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医学影像发展很快,新的医学影像设备不断涌现,新的影像技术不断产生,医学影像检查和治疗在临床的作用越来越大,应用范围不断扩展。对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20世纪60年代出现影像增强技术,使得放射科以上在黑暗房间的检查彻底解放出来;20世纪70年代出现CT成像技术,该设备以高的密度分辨率使得放射科结束只能观察人体的骨骼和骷髅的历史,还能够观察人体的软组织病变,解决了传统X线难以解决的诊断难题,尤其是三维成像技术,为临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开辟广阔的前景;20世纪80年代出现MR 成像技术,它以更高的软组织分辨率和多方位多参数的检查技术,能够观察人体更加细微的病变,解决普通X现、CT和心血管造影难以解决的问题,同时具有无辐射损伤和无创伤的特点,在人体的功能成像和分子水平有其独特的优势;20世纪80年代出现介入放射学,它通过微小的创伤解决了临床上某些疾病难以处理或创伤大的问题,使得放射科成为继内科和外科后的第三大治疗学科;20世纪80~90年代出现CR和DR成像技术,使得放射科进入全面的数字化X线检查,在成像质量、工作效率、图像保存和劳动强度等方面显示极大的优越性;20世纪90年代出现激光打印技术,使放射科技术人员彻底告别暗室手工冲洗胶片的历史,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劳动强度,保证了图像质量,幷实现了数字化图像的传输和打印;超声技术近来发展越来越快,临床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它以无创伤、效率高、诊断准确而受到广大的临床科室亲眯;核素扫描技术近年来发展很快,临床应用范围也不断扩大,它是真正意义上的功能水平和分子水平的成像。20世纪90年代后出现了PACS,实现了医学影像的大融合,将各种数字化的图像串联起来,可进行数字化图像的远程传输和远程会诊,并与医院的HIS、CIS、RIS等进行联网,实现了数字化医院。 由于医学影像设备的不断发展,医学影像技术的日新月异,医学影像学的CT、MR、介入、普放,超声和核医学等亚学科逐渐建立,医学影像技术学科也逐渐形成。 医学影像学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X线的临床应用,放射学的形成,医学影像学的形成。总体走向是建立现代医学影像学:从大体形态学向分子、生理、功能代谢/基因成像过渡;从胶片采集、显示向数字采集/电子传输发展;对比剂从一般性组织增强向组织/疾病特异性增强发展。;介入治疗,以及与内镜、微创治疗/外科的融合、发展。具体走向是:影像信息更加具有敏感性、直观性、特异性、早期性;图像分析由定性向定量发展:由显示诊断信息向提供手术路径方案发展;图像采集与显示:由二维模拟向三维全数字化发展;图像存储由胶片硬拷贝向软拷贝无胶片化,乃至图像传输网络化发展;从单一图像技术向综合图像技术发展

心脏病的早期症状及日常如何预防心脏病

心脏病的早期症状及日常预防 心脏病是日常生活中比较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对于患者来说心脏病的影响是巨大的。小的方面严重影响人们的日常劳动与活动;严重时直接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心脏病的形成原因一般有两种。其一,先天性心脏病。其二,后天性心脏病。无论哪一种原因形成的心脏病都应得到足够的重视和治疗。心脏的防病与治疗关键是“早”。对于早发现患者自身是很关键的角色。发现和确认心脏病我们需要明确的认识到心脏病有那些症状,那些症状是心脏病患者常见的。现在我们就说说心脏病早期症状有那些呢? 心脏病除常见的心悸、心前区疼痛等人们熟悉的症状外,常常还有一些体表征兆。注意观察这些先兆症状,就能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一、呼吸:作了一些轻微活动时,或者处于安静状态时,出现呼吸短促现象,但不伴咳嗽,咳痰。这种情况很可能是左心功能不全的表现。 二、脸色:如果脸色灰白而发紫、表情淡漠,这是心脏病晚期的病危面容。如果脸色呈暗红色,这是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的特征。如果呈苍白色,则有可能是二尖瓣关闭不全的征象。

三、鼻子:如果鼻子硬梆梆的,这表明心脏脂肪累积太多。如果鼻子尖发肿,表明心脏脂肪可能也在肿大或心脏病变正在扩大。此外,红鼻子也常预示心脏有病。 四、皮肤:心力衰竭、晚期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的皮肤可呈深褐色或暗紫色,这与机体组织长期缺氧,肾上腺皮质功能下降有关。皮肤粘膜和肢端呈青紫色,说明心脏缺氧,血液中的还原血蛋白增多。 五、耳朵:心脏病人在早期都有不同程度的耳鸣表现,这是因为内耳的微细血管动力异常,病症尚未引起全身反应时,内耳就得到了先兆信号。如果你的耳垂出现一条连贯的皱褶,极有可能是冠状动脉硬化所致。 六、头颈:如果由锁骨上延伸到耳垂方向凸起一条表筋,如小指粗,很可能是右心功能不全。 七、肩膀:天气明明很好,左肩、左手臂内侧却有阵阵酸痛,这有可能是冠心病。 八、手脚:手指末端或趾端明显粗大,并且甲面凸起如鼓槌状,常见于慢性肺原性心脏病或先天性青紫型心脏病患者。

医学影像学发展及应用

医学影像学发展及应用作者:陈郑达指导教师:王世伟摘要:医学影像学在医学诊断领域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不过目前在临床的应用上是非常广泛的,对疾病的诊断提供了很大的科学和直观的依据,可以更好的配合临床的症状、化验等方面,为最终准确诊断病情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很好的应用在治疗方面。关键字:医学影像发展正文:1895年德国的物理学家伦琴发现了X线,不久即被用于人体的疾病检查,并由此形成了放射诊断学。近30年来,CT、MRI、超声和核素显像设备在不断地改进核完善,检查技术核方法也在不断地创新,影像诊断已从单一依靠形态变化进行诊断发展成为集形态、功能、代谢改变为一体的综合诊断体系。与此同时,一些新的技术如心脏和脑的磁源成像和新的学科分支如分子影像学在不断涌现,影像诊断学的范畴仍在不断发展和扩大之中。 X射线是波长介于紫外线和γ射线间的电磁辐射。X 射线是一种波长很短的电磁辐射,其波长约为(20~0.06)×10-8厘米之间。由德国物理学家W.K.伦琴于1895年发现,故又称伦琴射线。伦琴射线具有很高的穿透本领,能透过许多对可见光不透明的物质,如墨纸、木料等。这种肉眼看不见的射线可以使很多固体材料发生可见的荧光,使照相底片感光以及空气电离等效应,波长越短的X射线能量越大,叫做硬X射线,波长长的X射线能量较低,称为软X射线。波长小于0.1埃的称超硬X射线,在0.1~1埃范围内的称硬X射线,1~10埃范围

内的称软X射线。自从X射线发现后,医学上就开始用它来探测人体疾病。但是,由于人体内有些器官对X线的吸收差别极小,因此X射线对那些前后重叠的组织的病变就难以发现。于是,美国与英国的科学家开始了寻找一种新的东西来弥补用 X线技术检查人体病变的不足。1963年,美国物理学家科马克发现人体不同的组织对X线的透过率有所不同,在研究中还得出了一些有关的计算公式,这些公式为后来CT的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1967年,英国电子工程师亨斯费尔德在并不知道科马克研究成果的情况下,也开始了研制一种新技术的工作。他首先研究了模式的识别,然后制作了一台能加强X射线放射源的简单的扫描装置,即后来的CT,用于对人的头部进行实验性扫描测量。后来,他又用这种装置去测量全身,获得了同样的效果。1971年9月,亨斯费尔德又与一位神经放射学家合作,在伦敦郊外一家医院安装了他设计制造的这种装置,开始了头部检查。10月4日,医院用它检查了第一个病人。患者在完全清醒的情况下朝天仰卧,X线管装在患者的上方,绕检查部位转动,同时在患者下方装一计数器,使人体各部位对X线吸收的多少反映在计数器上,再经过电子计算机的处理,使人体各部位的图像从荧屏上显示出来。这次试验非常成功。1972年4月,亨斯费尔德在英国放射学年会上首次公布了这一结果,正式宣告了CT的诞生。这一消息引起科技界的极大震动,CT的研制成功被誉为自伦琴发现X射线以后,放射诊断学上最重要的成

智慧树知到《常见心血管病的诊治》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常见心血管病的诊治》章节测试答案第一章 1、根据下列哪项可定心功能失代偿期?() A.心率加快 B.心肌肥厚与心脏扩张 C.心排血量下降 D.有效血容量增加 E.心肌耗氧量增加 答案: 有效血容量增加 2、体循环淤血的最可靠体征为()。 A.平卧时颈静脉充盈 B.右肋弓下可触及肝脏 C.腹水 D.下肢浮肿 E.静脉压升高 答案: 静脉压升高 3、左心衰竭时,最早出现的症状是()。 A.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 B.心悸 C.端坐呼吸 D.咳嗽,咯血 E.劳力性呼吸困难

答案: 劳力性呼吸困难 4、洋地黄中毒最常见表现是()。 A.心电图QT间期短 B.心电图ST—T段呈鱼钩样改变 C.窦性心动过缓 D.3度房室传导阻滞 E.出现室早二联律 答案: 出现室早二联律 5、目前,比较肯定能降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死亡率的药物为()。 A.洋地黄 B.利尿剂 C.多巴酚丁胶 D.卡托普利 E.钙离子拮抗剂 答案: 卡托普利 6、慢性左心功能不全常见的症状和体征不包括()。 A.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 B.第三心音奔马律 C.双肺底湿性吵音 D.咳嗽 E.颈静脉怒张 答案: 颈静脉怒张

7、单纯左心功能不全还会再现下列哪项表现?() A.劳力性呼吸困难 B.咳嗽、咳痰 C.咳粉红色泡沫痰 D.下肢浮肿 E.疲乏、无力 答案: 下肢浮肿 8、关于慢性心功能不全的代偿调节机制,下列哪项不正确?() A.交感神经兴奋 B.水钠瀦留 C.心肌肥厚 D.心钠素释放 E.迷走神经兴奋 答案: 迷走神经兴奋 9、下列哪项不是使用洋地黄的禁忌证()? A.预激综合征伴房颤或扑动 B.II度或高度AVB C.肥厚梗阻型心肌病而无心房颤动或明显心衰 D.单纯性重度二尖瓣狭窄伴窦性心律者 E.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答案: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10、下列哪项不是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表现?()

心脏病分类

心脏病、先心病的资料、预防、分类、救助、遗传。 关于心脏病的分类:(转自 39 心血管科)核心提示:心脏病的种类有哪些? 专题表示, 心脏病主要有以下八个种类 (补充) , 且不同心脏病之间症状与起因也各不相同。 心脏病的种类有哪些? 心脏病是心脏疾病的总称。 心脏病的种类有很多, 下面我们来具体讲解一下心脏病究竟有哪 些种类,各类心脏病又有哪些不同呢? 专家谈到,心脏病主要有以下八个种类,且不同心脏病之间症状与起因也各不相同。
心脏病的种类一 风湿性心瓣膜病: 也称慢性风湿性心脏病, 是指急性风湿性心脏炎后所遗留下来的以心脏各 瓣膜病变为主的一种心脏病。 心脏病的种类二 先天性心脏:一些染色体异常的疾病常伴有先天性心脏病,家族遗传史。 心脏病的种类三 冠心病:抽烟及糖尿病、高血压等导致血管硬化狭窄,使血流受阻,易使心肌缺氧而受损。 劳累或精神紧张时出现胸骨后或心前区疼痛或紧缩样疼痛;体力活动出现胸闷、 心悸、 气短; 出现与运动有关的头痛、 牙痛、 腿痛;饱餐、 寒冷或看惊险片时胸痛、 心悸;平卧时突然胸痛、 心悸、呼吸困难;性生活或排便困难时出现心慌、胸闷等不适。 心脏病的种类四 高血压心脏病:动脉性高血压会导致左心室肥大;肺高压症会导致右心室肥大。由于血压长 期升高,心脏的左心室泵血阻力上升,左心室长期处于超负荷状态,因代偿而逐渐肥厚、扩 张,心肌耗氧增加,心肌重量增加,但无相应的供血增加。 同时, 高血压损害冠状动脉血管, 发生粥样硬化,使供应心肌的血液减少。两者联合作用,会导致心律紊乱、心绞痛、心肌梗 死、心力衰竭等。

心脏病的种类五 风湿性心脏病: 风湿性心瓣膜病也称慢性风湿性心脏病, 是指急性风湿性心脏炎后所遗留下 来的以心脏各瓣膜病变为主的一种心脏病。心悸气短,活动后喘促、疲劳,乏力,咯血等左 心功能不全。重者出现头昏,心绞痛,心律失常,甚至晕厥,猝死。晚期出现呼吸困难、咳 嗽、咯血等左心功能不全症状,体征为主动瓣区听到响亮粗糙的吹风样收缩期杂音,向颈部 传导,并伴有收缩期震颤等。 心脏病的种类六 肺源性心脏病:简称肺心病,是由于各种胸肺及支气管病变而继发的肺动脉高压,最后导致 以右室肥大为特点的心脏病。大多数肺心病是从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发展而来,少 部分与支气管哮喘、肺结核、支气管扩张有关。肺源性心脏病常年存在,多于冬春季节并发 呼吸道感染而导致呼吸衰竭和心力衰竭,病死率较高。 心脏病的种类七
心肌、心脏肿瘤及血管病变:新陈代谢或荷尔蒙异常的心肌变化等,有时酗酒,药物亦导致 心肌变化。心脏肿瘤大多为良性肿瘤,以黏液瘤为最常见,原发性心脏恶性肿瘤很少见。血 管病变包括高血压引起之动脉瘤, 以及其他免疫机能异常引起之血管病变等。 多见于老年性 心脏病。 进行治疗。 心脏疾病有很多,由于发生的部位和程度不同而分为各式各样的类型。以上为 心脏病的种类。 我们了解到不同心脏病之间症状与起因也各不相同。 患者应根据自己的类型
心脏病的种类八 扩张性心脏病:扩张型心肌病的大部分患者不能找到明确的发病原因,属于特发性,另一部 分患者的发病与病毒感染、自身免疫反应、饮酒、中毒、家族遗传因素等有关。
(1)
?
? ? ?
打赏
回复 1楼 2014-01-21 16:49

心脏影像诊断、X线、CT诊断

心脏 一、心脏外形的改变: 1.二尖瓣型心脏(梨形心):肺动脉凸出,心尖圆隆上翘,主动脉结缩小或正常,反映右心负荷过大,常见于二尖瓣疾患、房室隔缺损、肺动脉瓣狭窄、肺动脉高压和肺源性心脏病。 2.主动脉型心脏:肺动脉段凹陷及心尖下移,升主动脉右凸,主动脉结多增宽,心室段延长,反映左心负荷过大,常见于主动脉瓣疾患、高血压、冠心病或心肌病。 3.普大型心脏:心脏均匀地向两侧增大,肺动脉段平直,主动脉结正常,常见于心包、心肌损害或以右心房增大较著的患者。 4、靴形心脏:心底增宽,肺动脉段平直或凹陷,心尖圆隆上翘,右心室增大,常见于法洛四联症等先心病。 二、心脏房室增大 1.左室增大:后前位,左心室段延长,心尖下移;左心室段向左膨隆,相反搏动点上移;心腰凹陷。左前斜位,左心缘向后凸出,左前斜位转到60°时左室仍与脊柱重叠,室间沟前移。 2.右室增大:后前位,心尖圆隆、上翘;肺动脉段饱满、凸出。右前斜位,右室前缘呈弧形、前凸,心前间隙缩小和下部闭塞,肺动脉圆锥隆起;左前斜位,右室膈段增长,室间沟后上移。 3.左房增大:后前位,右心缘的双重密度影或双重边界或双心房影或双弧影。右前斜位,服钡食管左房段压迹明显,向后移位;左前斜位,增大左房使左主支气管上移、变窄,左侧位服钡,可见增大的左房,使食管局限后移。 4.右房增大:前后位,右心房段向后上膨凸,右心房比心高>0.5。左前斜位,心缘右房段延长凸出。 三、肺血流异常 1.肺充血(肺血增多):主要见于左向右分流的先天性心脏病,如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X线变现为:肺动脉段膨隆,肺门影增大,右下肺动脉干增粗超出15mm,周围肺血管纹理也呈比例的增粗、增多。扩张血管边缘较清楚。肺动脉段与两侧肺门血管搏动增强,透视下称“肺门舞蹈”。 2.肺缺血(肺血减少):右心室流出道受阻,造成肺循环血流量减少。 典型X线变现:肺血管纹理纤细,肺门影变小,肺动脉段平直或凹陷,当肺动脉狭窄时,由于瓣后血涡流,导致肺动脉段直立性凸出。(观察时注意两侧对比有时主要变现在左侧,但左肺被心影所掩盖而易漏诊。)肺血减少时,为了维持生命,肺必须通过侧支循环得到血液,侧支循环可来自降主动脉或主动脉分支包括支气管动脉。侧支动脉与肺动脉连接处可以从肺动脉到肺内动脉分支,表现为血管纹理粗细分布不均匀,上叶肺血管纹理比下叶粗大,呈不规则的条状或网状纹理。 3.肺高压:肺动脉压力升高,收缩压和平均压分别超过30和20mmHg,但毛细血管和肺静脉压正常。 X线表现:肺动脉段明显突出,肺门增大,肺动脉及其二、三级分支扩张,阻塞性肺动脉高压的远侧至整个肺野肺血管纹理减少,这种突然改变造成“残根”状表现。肺门处透视下见搏动增强。常伴右心室增大。 4.肺静脉高压:肺淤血,同肺充血同属肺多血,但淤血指肺静脉受阻,使血液滞留在肺静脉系统内。肺静脉的普遍扩张呈模糊条纹状影;X线肺血管纹理普遍增多、轻度增粗,边缘模糊,肺门影增大,边缘模糊,肺野透亮度减低。间质性肺水肿,出现各种不同部位肺泡间隔水肿增厚投影的间隔线。 轻中度升高时无任何征象,重度时(超过25mmHg)肺上野的静脉扩张,而肺下野德静脉收缩。随着体液的渗出,在肺泡内有水分积聚,表现为肺水肿,肺静脉压的慢性升高主要表现为间质性肺水肿,急性左心衰引起的则以肺泡性肺水肿为主。间质性肺水肿:典型的可见周围肺间隔线,又称Kerley B线,在肺下野近胸膜处2cm-3cm长、1cm宽的横条影,此为小叶间隔线水肿之故,肺中野少见。由于肺门部有大血管与支气管,水肿积聚间质间隙内,表现为不清晰的磨玻璃样改变。肺泡性水肿:表现为片状均匀的致密影,其边缘不清楚,非特异性分布,与肺炎或肺梗死不易区分,特征为水肿的分布与消散是易变的。肺泡性肺水肿的分布与病人的体位有关,主要在低垂部位,该处的肺静脉压最高。所以肺底或背部较多,典型者表现为“蝶翼型”,即两肺门区周围呈蝶翼样分布的云雾状密度增高影。含铁血黄素沉着症:见于二尖瓣性心脏病及多发性肺出血病变,当含铁血黄素有足量的积聚,X线片上就可见细小的结节和点状影,

医学影像诊断学名词解释 (1)

一、名词解释 1. CT值:是测定人体某一组织或器官密度大小的一种计量单位,通常称亨氏单位(hounsfield unit ,HU)。 2. 窗宽:是指CT图像上所包含的CT值范围。在此CT值范围内的组织结构按其密度高低从白到黑分为16个灰阶供观察对比。 3. 窗位:又称窗水平。是图像显示过程中代表图像灰阶的中心位置。 4. 流空效应:由于信号采集需一定的时间,快速流动的血液不产生或只产生极低信号,与周围组织、结构间形成良好的对比,这种现象就是“流空效应”。 5. PACS(Picture Archiving & Communication System):即医学影像的存储和传输系统,它是放射学、影像医学、数字化图像技术、计算机技术及通信技术的结合,它将医学图像资料转化为计算机数字形式,通过高速计算设备及通讯网络,完成对图像信息的采集、存储、管理、处理及传输等功能,使得图像资料得以有效管理和充分利用。 6. 肺野:充满气体的两肺在胸片上表现为均匀一致较为透明的区域称肺野。正位片上,两侧肺野透明度基本相同,其透明度与肺内所含气体量成正比。为便于指明病变部位,通常将两侧肺野分别划分为上、中、下野及内、中、外带。 7. 肺纹理:胸部X线片上,在充满气体的肺野,可见自肺门向外呈放射分布的树枝状影,称为肺纹理。主要是由肺动脉、肺静脉构成。 8. 肺实质:具有气体交换功能的含气间隙及结构,如肺泡及肺泡垫。 9. 肺实变:肺泡内气体被病理性液体或组织的代替,常见于急性炎症。 10. 空气支气管征:是影像学术语,当实变扩展至肺门附近,较大的含气支气管与实变的肺组织形成对比,在实变区中可见到含气的支气管分支影,称为支气管气像或空气支气管征。是肺实变的重要征象。 11. 原发综合征:原发性肺结核时,肺部原发病灶、淋巴管炎和肺门淋巴结结核称为原发综合征,X线呈哑铃状阴影,临床上症状和体征多不明显。 12. 中心型肺癌:是指发生于主支气管,肺叶及肺段支气管的肺癌。 13. 分叶征:肿块向各个方向生长速度不一,或受周围结构阻挡,轮廓可呈多个弧形凸起,弧形相间则为凹入而形成分叶形,多见于周围型肺癌。 14. 毛刺征:是周围性肺癌的征象,其病理基础是癌瘤浸润性生长及渗出或增殖性间质反应。在胸片上表现为肿块边缘呈长短不一致细毛刺结构。 15. 胸膜凹陷征:指肿瘤与胸膜之间的线形、幕状或三角形阴影,尖端指向病变,系肿瘤瘤体内的瘢痕组织牵拉临近的脏层胸膜所致。以腺癌和细支气管肺泡癌多见。 16. 心胸比率:是心影最大横径与胸廓最大横径之比。心影最大横径是心影左右缘最突出一点至胸廓中线垂直距离之和。胸廓最大横径是在右膈顶平面两侧胸廓肋骨内缘间连线的长度。正常成人心胸比例≤0.5。 17. 肺少血:是指肺动脉血流量减少。见于右心室流出道梗阻和右心输出量减少时,肺门血管影变小和肺野内血管纹理普遍变细稀少而边界清晰,称为肺少血或肺血减少。 18. 肺充血:是指肺动脉血流量增多。 19. 肺淤血:是指肺静脉回流受阻,血液淤滞于肺内,通常由左心衰竭引起。肺静脉扩张普遍,呈模糊条纹状影,中下肺显著。肺野透明度减低,两肺门影增大,肺门血管边缘模糊,结构不清。 20. 克氏B线:当肺静脉压升高,引起渗出液存留在小叶间隙内,X线表现为在肋膈角附近见到与外侧胸壁垂直的间隔线,称克氏B线。

医学影像技术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医学影像技术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医学影像技术逐渐超出了传统X线摄影的 范畴,已经具备了CT、DR、MRI 等多种医学影像技术。这些设备提供了巨大的信 影像信息,为临床提供大量的诊断数据,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医学影像学科和临床 医疗水平。本文谈了医学影像技术发展史,归纳总结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医学影像技术发展 【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13-0260-02 医学影像技术主要是应用工程学的概念及方法,并基于工程学原理发展起来的 一种技术,其实医学影像技术还是医学物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用物理学的概念 和方法及物理原理发展起来的先进技术手段。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CT、DR、MRI 等多种医学影像技术在医学领域和临床应用中取得了创新和突破。借助 各种医学影像技术的应用,医护人员对解剖结构的成像更为详细,对病变组织的 形态了解更为清晰。本单位拥有的影像技术设备是西门子1.5tMRI、GE64排螺旋CT、上海DR、超声、核医学等。本文主要是探讨和分析医学影像技术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1 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 1.1X线发现伊始即用于医学临床,基于X线的物理特性:穿透性、荧光效应、感光效应和人体组织间的密度、厚度的差别,当X线透过人体不同的组织结构时,被吸收的程度不同,到达荧光屏或胶片的X线量有差别,就形成了黑白对比不同 的图像。X线检查首先是用于密度差别明显的骨折和体内异物的诊断,以后又逐 步用于人体各部分的检查。于此同时,各种X线设备相继出现[1]。 1.2计算机X线摄影,计算机X线摄影(CR)是使用存储荧光体技术的数字化X 线摄影技术,在传统X线机上就可以操作。它实现了X线摄影信息数字化,使数 字图像数据可用计算机处理、显示、传输和储存,优化了影像质量,突出感光趣 区的诊断信息,提高了X线利用效率。计算机体层成像,自从1972年英国工程 师Hounsfield发明了计算机体层成像(CT)并正式应用于临床以来,在近30年的时 间里,CT从最初每单层数分钟扫描、5~8分钟重建以及较小的象素、有限的图 像分辨率发展到今天的大容积多层螺旋扫描、每0.5秒旋转360度、实时图像重 建技术以及在轴、冠、矢状位上获得各向同性分辨率的图像,并从单纯的形态学 图像发展到功能性检查。 1.3后来基于人们对于质子的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MRI设备用于临床。 其物理基础是磁共振技术。他通过测量人体组织中的氢质子的MR信号,实现人 体任意层面成像。医学影像技术中的MRI图像,也可称为磁共振或者核磁共振成像,此项技术借助电子计算机和图像重建的功能重新建立成像的医学影像技术, 表现于灰度呈现度不同,反映相对应的组织结构情况的数字化影像技术。MRI 的 检查范围比较广,非常适合中枢神经系统、头颈部位以及心脏血管等检查,但是 对于体内有磁性物质的病人则失去检查功能,而且MRI没有CT适合对钙化的效 果检查,对肺部和骨皮质的现实也比CT的检查效果差。西门子1.5tMRI 的软组织 分辨率较高,无放射线,因而对人体的身体基本无害。扫描过程中,检查对象平 躺在检查床上以得到轴位、冠状位、矢状位以及斜位的体层图像,还可以做无创 性全身血管成像、脑弥散、等功能成像,西门子1.5tMRI具备高分辨率胰胆管水 成像、输尿管水成像等优秀的影像学检查功能,为检查者提早发现病变情况。

心脏病的早期症状有哪些

心脏病的早期症状有哪些 耳鸣 近些年来,有关研?a href='' target='_blank'>咳嗽狈⑾郑?脑嗖∪耍?乇鹗歉?a href='' target='_blank'>血压心脏病、冠心病、动脉硬化,都可以不同程度地出现耳鸣,这是因为内耳的微细血管变化比较敏感,心血管动力学上出现异常尚未引起全身反应时, 耳内可以得到先兆信息。因此,45岁以上的中年人如果一周内频繁出现耳鸣,应及时去医院检查。 打鼾 胖人打鼾多。自然,他们当中不乏有高血压、高血脂、心脏病人。英国医学家曾于20世纪80年代末对4388名40-69岁的男子进行3年跟踪调查,将他们分成长期持续打鼾者、打鼾偶发者和不打鼾者三类。结果表明,长期持续打鼾者患心脏病、中风的人数远比其他 两类的多,比例高。因此,从事这项研究的专家库姆·柯斯肯夫教授认为:睡眠打鼾是心 脏仍处于工作状态的表示,是心脏病的警报信号,应作为诊断心脏病的依据之一。因此, 如果一个人长期持续打鼾,就要留心心血管方面的疾病。 肩痛 肩膀疼痛,严重时连穿衣都困难者,如果是中老年人,多为肩周炎。然而,有不少心 脏病人也常有肩痛的现象,特别是左肩、左手臂酸痛,为阵发性,并与气候无关。据有关 资料表明,冠心病人肩痛者约占病人总数的65%左右,这是与血液流动动力学及神经走向 有关。故中老年人发生肩痛,特别是左肩疼痛尤烈者,切莫简单地贴上块风湿膏就算了事,应经常注意自己的心脏情况。 胸痛 心脏病患者表现的胸痛,多在劳动或者运动之后,多发于胸骨后,常放射至左肩、左臂。疼痛时有一种胸部紧缩样感觉,持续2—3分钟,一般停止活动或舌下含硝酸甘油可 终止。有些心脏神经官能症者也有胸痛,多数位于左前胸乳部或乳下,部位可经常变化, 刺痛较短暂,隐痛可持续数小时或数天,与活动无关,心前区多有压痛点。必须区别于心 脏病人。 呼吸困难 心脏病人胸闷,呼吸困难多与肺郁血有关,故常发生在夜间、卧位时,坐位时减轻, 为阵发性。活动与上楼也可发生。 水肿

分子影像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分子影像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在过去的近百年里, 医学影像学发展的主要动力来自物理学和计算机科学, 而21 世纪以来,影像医学影像发展的主要的因素将是基因组学和生物化学。随着人类基因组测序工作的完成以及基因和蛋白质组学等研究的不断深入, 以细胞病理学为基础的现代医学正逐步向分子医学方向发展。而作为连接分子生物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分子影像学必将成为21世纪医学影像学的发展趋势与主导。分子影像学相比经典的医学影像学,所特有的——早期诊断也将对现代、未来的医学模式产生革命性的影响. 近十年,分子影像学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国际知名学府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大学、牛津大学等相继成立了分子影像研究中心,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国外学者已经应用分子成像技术对疾病的组织表现型、酶活性及基因表达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在细胞水平,用分子成像活体示踪影像学标记的细胞,已成功用于监测病变内的炎性细胞浸润及细胞移植治疗中移植干细胞在活体内的迁移、分化情况。在分子水平,通过标记与靶组织特异性识别并能与之结合的分子,动态观察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可同时监测多个生物事件,并对其进行时间和空间上的研究。这些过程包括:细胞代谢异常、细胞表面受体表达异常、酶活性异常、细胞凋亡、肿瘤血管生成等; 在基因水平, 应用报告基因(包括双报告基因及多报告基因)成像,可间接反映目的基因的表达情况,已成功实现了对基因治疗过程的活体监测,并应用于肿瘤的发生、生长、转移及其他特性的研究。 我国自2002 年起才开始分子影像学研究工作。2002 年10 月在杭州举行的主题为“分子影像学”的第194 次香山科学会议就分子影像学的研究现状、未来发展方向及其重大意义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讨论。这次会议也说明,国家开始逐步认识到分子影像的重要性以及我们与国际的差距。虽然参加本次会议的学者来自于跨度很大的多个学科,但少有医学影像学专家,也可以看出本次会议的局限。 2004 年 4 月,在哈尔滨举办了以国内著名医学影像专家为主的国内首届国际分子影像学研讨会, 就相关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并达成以下会议共识:(1)分子影像学是一门极具发展潜力的新兴交叉学科,广大影像工作者应该尽快了解这门学科的前沿并切实把相关研究工作开展起来;(2)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在分子影像学研究领域有很大差距,但分子影像学是一门新兴学科,还有许多研究空白,这为我们迅速选择研究切入点提供了机会,如果及时把握机会,就会迎头赶上;(3)要构建分子影像发展平台,增进国内外和学科间的交流,加强合作,共同推动我国分子影像学快速向前发展。此后,分子影像学研究在国内引起广泛重视。目前也取得了一定成绩,在中科院自动化所研究员田捷教授的带领下,国内科研人员率先攻克了分子影像学中的国际难题,提出了非匀质算法,令国外专家学者无不拍

医学影像学的发展与现状

医学影像发展与医学影像技术学的形成 ◆医学影像是临床医学中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它发展速度快,更新周期短,每1~2年就出现 一项新技术。显著的特点是从疾病的形态学诊断发展到疾病的功能诊断,从大体形态诊断发展到分子水平诊断,以及定性和定量的诊断,从诊断的临床辅助科室发展到临床治疗的介入科室。以致在医学影像学的基础上形成了医学影像诊断学、医学影像治疗学和医学影像技术学等亚学科。 ◆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X线,并把X线用于人体检查,开创了放射医学的先河。在 此后的100多年内X线检查占着主导地位,幷广泛地用于临床,使得放射医学逐渐形成一个独立的学科,对临床疾病的诊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时的放射科医生来源有二,在大的教学医院的主要是医疗系毕业的学生,中小医院主要是放射中专班毕业的学生。此时放射科技术人员,在大的教学医院有解放前教会医院培养的技术人员和自己培养的学徒,中小医院的放射科诊断和技术没分家。在20世纪60~80年代,放射科医生基本上是正规学校毕业的学生,而技术人员则是招工顶职、复员军人、护士改行,或者是初高毕业生。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医学影像发展很快,新的医学影像设备不断涌现,新的影像技术不断 产生,医学影像检查和治疗在临床的作用越来越大,应用范围不断扩展。对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20世纪60年代出现影像增强技术,使得放射科以上在黑暗房间的检查彻底解放出来; 20世纪70年代出现CT成像技术,该设备以高的密度分辨率使得放射科结束只能观察人体的骨骼和骷髅的历史,还能够观察人体的软组织病变,解决了传统X线难以解决的诊断难题,尤其是三维成像技术,为临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开辟广阔的前景;20世纪80年代出现MR成像技术,它以更高的软组织分辨率和多方位多参数的检查技术,能够观察人体更加细微的病变,解决普通X现、CT和心血管造影难以解决的问题,同时具有无辐射损伤和无创伤的特点,在人体的功能成像和分子水平有其独特的优势;20世纪80年代出现介入放射学,它通过微小的创伤解决了临床上某些疾病难以处理或创伤大的问题,使得放射科成为继内科和外科后的第三大治疗学科;20世纪80~90年代出现CR和DR成像技术,使得放射科进入全面的数字化X线检查,在成像质量、工作效率、图像保存和劳动强度等方面显示极大的优越性;20世纪90年代出现激光打印技术,使放射科技术人员彻底告别暗室手工冲洗胶片的历史,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劳动强度,保证了图像质量,幷实现了数字化图像的传输和打印;超声技术近来发展越来越快,临床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它以无创伤、效率高、诊断准确而受到广大的临床科室亲眯;核素扫描技术近年来发展很快,临床应用范围也不断扩

各种先天性心脏病的诊断

房间隔缺损 [临床表现] 房间隔缺损的症状随缺损大小而有区别。缺损小的可全无症状,仅在体检时发现胸骨左缘2~3肋间有收缩期杂音。缺损较大时分流量也大,导致体循环血流量不足而影响生长发育,表现为体形瘦长、面色苍白、乏力、多汗,活动后气促。由于肺循环血流增多而易反复呼吸道感染,严重者早期发生心力衰竭。 多数患儿在婴幼儿期五明显体征,2—3岁后心脏增大,前胸隆起,扪诊心前区有抬举冲动感,一般无震颤,少数大缺损分流量大者可出现震颤。听诊有以下四个特点:①第1心音亢进,肺动脉第2心音增强。②由于右心室容量增加,收缩时喷射血流时间延长,肺动脉瓣关闭更落后于主动脉瓣,导致宽而不受呼吸影响的第2心音固定分裂。 ③由于右心室增大,大量的血流通过正常肺动脉瓣时(形成相对狭窄)在左第二肋间近胸骨旁可闻及2~3级喷射性收缩期杂音。④当肺循环血流量超过体循环达1倍以上时,则在胸骨左下第4—5肋间隙处可出现三尖瓣相对狭窄的短促与低频的舒张早中期杂音,吸气时更响,呼气时减弱。随着肺动脉高压的进展,左向右分流逐渐减少,第2心音增强,固定性分裂消失,收缩期杂音缩短,舒张期杂音消失,但可出现肺动脉瓣及三尖瓣关闭不全的杂音。 [辅助检查] 1.X线表现对分流较大的房间隔缺损具有诊断价值。心脏外形轻至中度增大,以右心房及右心室为主,心胸比大于0.5。肺脉段突出,肺叶充血明显,主动脉影缩小。透视下可见肺动脉总干及分支随心脏搏动而一明一暗的“肺门舞蹈”征,心影略呈梨形(图13—5)。原发孔型房缺伴二尖瓣裂缺者,左心房及左心室增大。 2.心电图电轴右偏平均额面电轴在十95—+170之间。右心房和右心室肥大。P—R间期延长,V1及V3R导联呈rSr'或rsR'等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的图形。分流量较大患者R波可出现切迹,手术后消失。原发孔型房缺的病例常见电轴左偏及左心室肥大。一般为窦性心律,年龄较大者可出现交界性心律或室上性心律失常。 3.超声心动图 M型超声心动图可以显示右心房、右心室增大及室间隔的矛盾运动。二维超声可以显示房间隔缺损的位臵及大小,结合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以提高诊断的可靠性并能判断分流的方向,应用多普勒超声可以估测分流量的大小,估测右心室收缩压及肺动脉压力。

现代医学影像学发展趋势_石明国

作者单位:710032西安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放射科(石明国、杨勇、赵海涛、常英娟、白亚妮、张学昕、刘凯) 现代医学影像学发展趋势 石明国,杨 勇,赵海涛,常英娟,白亚妮,张学昕,刘凯 [摘要] 现代医学影像学的形成大致经历了X 线学、放射学、现代医学影像学3个发展阶段。它的发展主要依赖于科学 技术的进步和设备制造的发展,新设备、新技术的产生对本学科发展起到了强大的推进作用。其人员结构主要由影像诊断及介入治疗和影像技术2支队伍组成。建立、健全医学影像学的继续/终身教育体系,加强本学科专业人才培养和梯队建设工作,才能使现代医学影像学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关键词]医学影像学;设备;新技术 [中国图书资料分类号]R44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68(2010)04-0159-02 Development of Modern Medical Imaging Science SHI Ming-guo ,YANG Yong ,ZHAO Hai-tao ,CHANG Ying-juan ,BAI Ya-ni ,ZHANG Xue-xin ,LIU Kai (Department of Radiology ,Xijing Hospital ,Fourth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Xi'an 710032,China )Abstract Development of modern medical imaging science is composed of three stages :roentgenology ,radiology and modern medical imaging scignce.Its development depends on advanc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manufacturing industry,which promotes progress in this subject.Its personnel consists of two groups.doctors for diagnesis and interventional therapy,technicians operating facilities.To establish and modify the system of step/lifelong education,and enhance training specialized personnel,can devolops increasingly modern medical imaging science.Key words medical imageology ;equipment ;new technology 1现代医学影像学发展特点 (1)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著名医学影像学专家刘玉清教 授曾高度概括指出:现代医学影像学的形成经历了X 线学(1895年~20世纪40年代末),放射学(20世纪50~60年代末),现代医学影像学(20世纪70年代初期~90年代中期)3个发展阶段[1] 。 (2)纵观现代医学影像学的形成和发展,无不得益于新的设备、器材、器具及新技术的临床应用和基础研究的进展。谁掌握了新的仪器设备,谁就有新的方法;有了新的方法,就可以从不同角度或视角对传统意义上的一些疾病或疑难杂症作出一些新的发现,进而推动影像医学诊断水平的发展和提高。新发现、新知识、新技术和新设备的开发应用,产生和形成了现代医学影像学,为人类提高疾病的诊治和认识能力做出了积极而重大的贡献。放射介入诊断和治疗与外科、内科微创技术的融合,越来越多的临床亚专业如心脏内科、消化内科、血管外科、神经内科等,也纷纷加入到了放射介入诊断与治疗的队伍行列。 (3)现代医学影像学随着现代物理学、材料学、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等以及生命科学的进展而产生革命,成为一门介于医学、工程学和信息科学的边缘学科。20世纪70年代CT 的开发和应用,使放射学进入了一个数字化影像的新阶段,接着磁共振成像(MRI )、放射性核素成像、超声成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和数字X 线成像(CR 、DR )逐步兴起并应用于临床。事实上,医学成像技术不仅有图像的产生,还包括图像的处理、显示、记录、存储和传输,从而为图像存储和通讯系统(PACS )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没有CT 、MR 、DSA 、CR 、DR 、PET-CT 等现代化医学设备的研制成功及临床应用,就没有数字化 影像的形成。现代医学影像学属于设备依赖型专业,学科的发 展依赖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设备制造的发展,新设备新仪器的产生对于本学科领域的发展有着强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2现代医学影像学人员结构及职业素质特点 (1)交叉学科、边缘学科是当今科学发展的趋势。现代医 学影像学以高科技为基础,为人类提供先进的技术和诊疗服务。其人员结构主要由影像诊断及介入治疗和影像技术两支队伍所组成。影像技术学最邻近的学科应为影像诊断学。前者的主要任务是解决信息的获取、存储、传输、管理及研发新的技术方法;后者则将信息与知识、经验相结合,着重于信息的内容研究,根据影像信息做出正常解剖结构的辨认及病变的诊断[2]。两者相辅相成,互为依托,各自完成相同专业不同侧重面的工作。 (2)由于历史的原因,20世纪70年代从事医学影像学的人员文化程度低,职业素质特点基本是由“师带徒”的方式培养,少数到上级医院进修。20世纪90年代随着先进设备、先进技术的不断引进,职业素质通过学历教育(专升本、成人教育)、研究生教育(硕、博学位、在职或委培研究生)、博士后教育、国际学术交流(掌握一门或一门以上的外语)得到大幅提升。现代医学影像学一改传统的平面式思考方式与静止的形态学分析方法,强调形态与功能的统一,静止与变化的协调,三维成像研究,使立体辨思成为主导观念;要求人们必须对医学图像多视角认知、全方位把握;要求我们有更加坚实、宽厚的知识结构。要达到这一要求,首先应有一支符合这一要求的影像学队伍。目前我国大多数二级以下医院引进大型设备后,由于人才的缺乏和应用水平的低下,使很多高、精、尖的大型仪器设备处在一个低水平运行状态,订购的临床应用软件没有充分开发应用,造成资源浪费。 3现代医学影像学发展方向3.1成像设备的发展 从新兴的三大医学影像设备(CT 、MRI 和PET-CT )来看, CT 发展相对最快,已从形态学检查设备,逐渐发展为形态结 综述General Review ·159·

医学影像诊断学名词解释-(1)

医学影像诊断学名词解释-(1)

一、名词解释 1. C T值:是测定人体某一组织或器官密度大小的一种计量单位,通常称亨氏单位(hounsfield unit ,HU)。 2. 窗宽:是指CT图像上所包含的CT值范围。在此CT值范围内的组织结构按其密度高低从白到黑分为16个灰阶供观察对比。 3. 窗位:又称窗水平。是图像显示过程中代表图像灰阶的中心位置。 4. 流空效应:由于信号采集需一定的时间,快速流动的血液不产生或只产生极低信号,与周围组织、结构间形成良好的对比,这种现象就是“流空效应”。 5. P ACS(Picture Archiving & Communication System):即医学影像的存储和传输系统,它是放射学、影像医学、数字化图像技术、计算机技术及通信技术的结合,它将医学图像资料转化为计算机数字形式,通过高速计算设备及通讯网络,完成对图像信息的采集、存储、管理、处理及传输等功能,使得图像资料得以有效管理和充分利用。 6. 肺野:充满气体的两肺在胸片上表现为均匀一致较为透明的区域称肺野。正位片上,两侧肺野透明度基本相同,其透明度与肺内所含气体量成正比。为便于指明病变部位,通常将两侧肺野分别划分为上、中、下野及内、中、外带。 7. 肺纹理:胸部X线片上,在充满气体的肺野,可见自肺门向外呈放射分布的树枝状影,称为肺纹理。主要是由肺动脉、肺静脉构成。

8. 肺实质:具有气体交换功能的含气间隙及结构,如肺泡及肺泡垫。 9. 肺实变:肺泡内气体被病理性液体或组织的代替,常见于急性炎症。 10. 空气支气管征:是影像学术语,当实变扩展至肺门附近,较大的含气支气管与实变的肺组织形成对比,在实变区中可见到含气的支气管分支影,称为支气管气像或空气支气管征。是肺实变的重要征象。 11. 原发综合征:原发性肺结核时,肺部原发病灶、淋巴管炎和肺门淋巴结结核称为原发综合征,X线呈哑铃状阴影,临床上症状和体征多不明显。 12. 中心型肺癌:是指发生于主支气管,肺叶及肺段支气管的肺癌。 13. 分叶征:肿块向各个方向生长速度不一,或受周围结构阻挡,轮廓可呈多个弧形凸起,弧形相间则为凹入而形成分叶形,多见于周围型肺癌。 14. 毛刺征:是周围性肺癌的征象,其病理基础是癌瘤浸润性生长及渗出或增殖性间质反应。在胸片上表现为肿块边缘呈长短不一致细毛刺结构。 15. 胸膜凹陷征:指肿瘤与胸膜之间的线形、幕状或三角形阴影,尖端指向病变,系肿瘤瘤体内的瘢痕组织牵拉临近的脏层胸膜所致。以腺癌和细支气管肺泡癌多见。16. 心胸比率:是心影最大横径与胸廓最大横径之比。心影最大横径是心影左右缘最突出一点至胸廓中线垂直距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