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观潮》优秀教案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观潮》优秀教案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观潮》优秀教案

第一单元

单元教学总览

【教材分析】

1.单元主题:

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感受自然之美”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由《观潮》《走月亮》两篇精读课文和《现代诗二首》《繁星》两篇略读课文组成。《观潮》描写了被人们称为“天下奇观”的浙江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的景象;《走月亮》用优美的文字描述了“我”和阿妈一起走月亮,把我们带入了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美景中,同时让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亲情;《现代诗二首》中,《秋晚的江上》描绘出了一个江边秋天黄昏时的景象,《花牛哥》全诗写出了花牛的四种形态;《繁星》描写作者三次看繁星的经历和感受,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她对星空的观察和感知逐步深入精微。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学会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大自然中绮丽的自然风光和奇妙的自然现象,从而产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单元重点:

(1)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这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旨在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根据语言描写想象画面,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之美。学习《观潮》一文,要鼓励学生在文中找出描写大潮壮丽景观的句子,反这复朗读,与画面相结合感悟大潮的雄伟壮观;学习《走月亮》一文,教学中鼓励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边读边引导学生透过文字想象画面,让学生在多种形式朗读的同时在脑海中呈现出一幅幅的情境,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再去读书,想想怎样读,才能读出画面的境界,读出画面的情感;学习《现代诗二首》时,引导学生感受晚秋的美和小花牛的可爱;充满童真、童趣的繁星表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向往,通过写景抒发淡淡的离情,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了解景物引发的联想以及“我”由此产生的种种感受。

(2)向同学推荐一个好地方,写清楚推荐理由。本单元安排了习作《推荐一个好地方》,让学生掌握如何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景物描写,能够清楚明白地把这个地方的特点介绍给他人,要注意按一定的顺序写,写出自然景观的奇特之处。注意语言的连贯性和条理性。通过交流,感受身边的美景,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指导学生具体有序地写出自己推荐的地方和推荐理由。

【学情分析】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应该具备一定的自学生字词的能力,生字词的教学应放手让学生自学,教师检查自学情况。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也学过大量的写景文章,知道一些写景的常用方法,如移步换景法、定点观察法。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再通过本单元几篇写景

课文的学习,进一步掌握写景文章的学习方法及写作方法,引导学生感受语言之美,想象文中描绘的情景,感受大自然所富有的灵性、童真童趣。

【教法建议】

1.通过初读-研读-诵读的方法引导学生体会钱塘江大潮的景观之奇、之雄、之美。

2.结合图片,引导学生透过文字想象画面,让学生在轻声读、自由读的同时边读边想象。

3.通过品读感悟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赏析诗歌的能力和想象能力。

4.激发学生的习作乐趣。教学中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选择身边的美景。结合课文提示对习作进行指导。讨论交流法引导学生表达习作。

5.引导学生关注和阅读篇章页,形成对单元的整体认识。

【课时安排】

1观潮(精读课文)

【教学目标】

1.认识“盐、屹”等12个生字,会写“潮、据”等15个字。理解“笼罩、人声鼎沸、水天相接、横贯”等词语。

2.正确读写“奇观、农历、据说、大堤、宽阔、笼罩、人山人海、闷雷、顿时、逐渐、形成、犹如、齐头并进、飞奔、山崩地裂、余波、依旧”等词语,摘抄描写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来之后的优美句子。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4自然段。

4.抓住重点词句,感受潮来时的奇特景象,领略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5.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周围事物,注意积累素材的习惯。

【教学重点】感受潮来时奇特壮观的景象,积累词语和优美的句子。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根据语言描写想象画面,感受钱塘江大潮的神奇、壮观。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本课12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重点)

2.朗读课文,能边读边想象课文描写的景观。 (重点)

3.初步感知文意,了解课文内容。(难点)

【教具准备】配套小学课件(课文朗读音视频、笔顺动态演示、互动认字)

教师提示:浙江省杭州湾钱塘江口的涌潮,也叫“海宁潮”。

人,都会看到这样的景象:有时候海水像野马,向岸边奔来;有时候海水又像逃

1.钱塘潮:

是浙江省杭州湾钱塘江口的涌潮,也叫“海宁潮”。每年农历8月18日在海宁市所见到的大潮最为壮观。因钱塘江口呈喇叭形,外宽内窄,外深内浅,潮波传播时受到约束而形成。涌潮袭来时,潮头壁立,波涛汹涌,十分壮观。

2.钱塘潮的形成:

到过海边的人,都会看到这样的景象:有时候海水像野马,向岸边奔来;有时候海水又像逃兵,退到离岸很远的地方。海水这种有规律的涨落,叫做潮汐。著名的钱塘江在每年农历八月十八这一天潮汐最大。

3.钱塘潮为什么偏偏在八月十八最大呢?

潮汐是由月亮和太阳对地球表面海水的吸引力造成的。农历每月的初一前后和十五前后,太阳、月亮和地球排列在一条直线上,太阳和月亮的吸引力合在一起,吸引地球表面的海水,所以每月初一和十五的潮汐比较大。特别是中秋节前后,是一年中地球离太阳最近的时候,所以每年农历八月十五前后的秋潮是一年中最大的。

4.学生观看《资料袋》,进一步了解钱塘潮的形成。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要求: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初读情况

(1)认读生字

练读词语,读生字,再组词。

①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盐官镇、屹立、昂首东望、顿时、人声鼎沸、沸腾、横贯、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霎时、余波、观潮、据说、据说、大堤、宽阔、笼罩、闷雷滚动、逐渐、形成、犹如

(重点指导生字:崩:在本课读“bēng”,避免读成“pēng”,注意是后鼻音的字;

堤:读“dī”,不要读成“tí”(4)(5)

(6-17)(7)(8)

(9-15)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4自然段。

2.带领学生领略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重点)

3.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注意积累材料的习惯。(重点)

4.体会观潮人的情绪随着大潮声和色的变化越发高涨,读了使人如临其境。(难点)

【教具准备】配套小学课件资源()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

1.我比较充分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自学字词,自己划分段落,学生积极投入到自学活动中,效果不错。

2.我还充分重视朗读。学生自由朗读潮来时这一部分,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地方读,在阅读教学中以读为本,把时间和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让学生能够充分发展自己的见解,允许有不同意见,并鼓励创新,围绕“哪些景象最吸引你,说说体会,并把体会到的读出来”这一问题,全班交流,大家各抒己见。并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多媒体的直观教学优势,如读到“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时,播放大潮视频,使学生看到真实的情景,感受到了大潮涌动的速度。透过朗读课文,再观看钱塘江大潮的视频,更进一步使学生验证了自己的感受,体验钱塘江大潮声音、气势的变化。

3.背诵积累的训练和指导,尤其钱塘江大潮的类文阅读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使课堂气氛非常积极。

不足之处:

我运用视频播放的方法讲学生代入到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情境中,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和对钱塘江大潮的自我感悟的表达,只是学生过于沉浸于视频中,不容易尽快进入后边的教学环节。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注重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积极推进类文阅读,拓宽学生视野,还要恰当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想象。

1、观潮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能根据上下文理解“若隐若现、齐头并进、漫天卷地”等重点词语的

含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四自然段;初步学会按“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

顺序给课文分段。

3.了解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象,感觉自然之壮美。

教学重难点:

了解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象,感觉自然之壮美。

教学准备:

1.课前发动学生搜集反映钱塘江大潮的文章和图片。

2.课件。(图文并茂、声乐结合)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直奔“潮”,整体感知

1.释题知“观潮”。

同学们,我们已经预习过课文了,这儿的“潮”,就是指钱塘江大潮。“观潮”,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吗?

2.人文理“观潮”。

a.导入。

是啊,钱塘江大潮是我国的一大自然景观,一个旅游胜地。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作者一同走近它,触摸它、观赏它、感觉它!

b.读文。

请大家快速地读通课文,读准字音。找到文中的一句话,是具体告诉“我们观潮”的时间、地点、事情的这么一个句子。(第二自然段的第二句)

句子: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市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观潮最好的地方。

◆这里的“这一天”和“这里”分别指的是什么?你能联系上下文改一改,自己试着说一说吗?(农历八月十八,海宁市的盐官镇)

◆“据说”怎么讲?自古以来堪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今天“我们”这些人亲眼目睹了,究竟是否与“据说”的一致呢?请同学们认真地读一读课文,想一想问题。二、品味“奇”,感觉奇观

你认为“天下奇观”奇在哪里呢?

1.边默读课文边用“”划出最能感受到大潮的“奇特”的语句。读一读,说一说体

会。(小组交流、汇报)

2.重点品读“潮来时”的“奇”:壮观、奇特。

a.点拨:句l:“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句2:“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感悟形象:此时此刻,你心中最想说的话是什么?眼看潮水来了,带给你的感受又是什么呢?

◆适时引导学生联系“闷雷滚动、一条白线”的情景谈感悟。(奇:声音、形状)

b.精读第4自然段,立体赏“奇观”。

◆范读,朗读感受:这时,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提高学生咬文嚼字品评“奇”。

潮水的长。你懂“横贯”的意思吗?用自己的话告诉大家,好吗?

潮头的高。想象一下“白浪形成的水墙”这样的场面。

潮水的气势猛、声音响。“齐头并进、浩浩荡荡”,你能想象得出那是一种怎样的场面吗?再加上“山崩地裂”的声音,那时的潮水又该是一种怎样的气势呢?

◆这三句话能调换顺序吗?为什么?(由远及近,点拨“移”字的精妙)

◆欣赏课件:同学们都谈得挺不错的,那么钱塘江大潮真正到来的这一刻是不是与大家刚才想的一样呢?那就请大家一起凝神观赏这惊心动魄、壮丽奇特的一刻吧!

品读回味:欣赏了潮水来临之际的壮观,令我们不得不佩服作者的遣词造句之功夫,我想大家会读得更好的,是吗?

◆对话追问:如果你站在大潮面前,你会怎么想?又会怎么做呢?(启发学生与课文、作者、大自然对话)

◆美读升华:你能把自己对钱塘扛大潮的理解和感悟读出来吗?

◆配乐朗读:“潮来时”的三、四自然段。(语速由缓到急,语调由平静到高昂,顿挫有力)更奇的还在后头!请往下读。

3.自主品读“潮去后”的“奇”。

a.读了之后,你觉得更“奇”体现在哪些情景里,哪个词语里?

b.适时点拨感悟:“漫天卷地、风号浪吼”等词义及其景象。

c.“恢复”一词能去掉吗?为什么?(引发学生联系前文)

4.品读“潮来前”的“奇”。

a.过渡:的确,钱塘江大潮还未出现时,江面是很平静的。当然,平时的钱塘江就挺美的,也能看到大潮。只不过,在“观潮日”这一天,我们所看到的大潮更令人神往与期待,于是在江潮来之前,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翘首相盼。

b.引读:带着这种心情读好句子。(舒缓而又神秘、盼望的语气)

三、深悟“奇”,回归整体

刚才我们仿佛追随作者一起身临其境地去观赏了一次大潮,钱塘江大潮以它的壮丽、它的雄奇,令我们叹为观止,使我们深深折服!真不愧为“天下奇观”,名不虚传!让我们再次投入地捧起书读好课文,回味“观潮”中的这美、这壮、这奇吧!

第二课时

一、读文,理清层次

1.回忆;上节课我们品味了那“天下奇观”所带给我们壮观的景象、奇特的感受,相信大

家还历历在目!还记得一开始大家读了课文三、四两个自然段后,你们发现这里都是在写什么?一、二、五自然段又各写了什么?

分小组读段落。

2.点拨时间词,尝试分段。(按“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顺序分段)

二、积累,课外拓展

1.寻找比喻句,感悟用法之妙。

(共有5处,相机点拔比喻句的样式。如:好像、犹如、形成)

2.自主积累:自选感兴趣、欣赏的精彩语句,进行美读积累。(再次回放全文的课件,图

文并茂)

3.抄写自己喜欢的语句。

4.练习课堂作业。

5.课外拓展:(任选一题)

a.上网搜索、电子阅览、图书馆查找:我国其他“天下奇观”的景点的资料和图片,相互

交流。

b.合作研究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可以以研究报告的形式汇报交流。

c.在时而奔腾咆哮、时而温婉低语的音乐声中,指导学生:

◆仿写描写景物具体的一个片断。

◆抒写自己的情感的一段话。

《观潮》优秀教案

观潮》教学设计 知识目标: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积累重点文言词句; 能力目标:感受钱塘江潮宏伟壮观的景象,体会作者的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文章所描写的自然之美和风俗人情之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 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感受钱塘江潮宏伟壮观的景象,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体会文章所描写的自然之美和风俗人情之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 想感情。 教学方法: 讨论法、点拨法、探究法结合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诗仙李白在《将进酒》中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 回。”中国有句俗语叫“水到东海不回头。”可钱塘江的水则不然,每年八月要趁良辰美景从东海回趟娘家,她回来时,气势非凡,真是天下最雄伟壮观的景象,从皇帝到平民百姓,都要先睹为快。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看一看吧!(看视频:看图听声说感受) 二、成因、背景、作者简介:同学们看完视频,感受颇深,那么你一定很好奇这样的奇观 是如何形成的,请一位同学来告诉你吧。(请生看课件,一人大声朗读)天下奇观——钱江涌潮钱塘江大潮,古人称之为“壮观天下无”。它的形成与其独具的自然条件密切相关。其一,因江口呈喇叭形,宽处过百里,窄处仅十里,巨潮被狭窄的江道约束,当然会形成波澜壮阔的涌潮。其二,河口有巨大拦门沙坎,潮水涌进遇到如此巨阻,当然会掀揭天下,前浪遭阻,后浪又上,波赶波,浪叠浪,潮水就会奔腾咆哮,排山倒海般地呼啸而来。 它又有何渊源呢?(请另一生接着介绍)南宋观潮盛事 南宋的国都是临安,即现在的杭州,观潮地当时在临安城南(今由于江水改道已移至浙江海宁),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的表演。当日上到宫庭下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热闹。 是谁把这壮观的景象记录了下来呢?对,周密,简介作者。周密(1232~1298),字公谨,号草窗。原籍济南,后迁吴兴(今属浙江)。南宋词人, 南宋文学家。宋末曾做过义乌县官等职,宋灭之后不再做官。他的诗文都有成就,又能书画。有《武林旧事》、《草窗词》等。《观潮》选自《武林旧事》,是他进入元朝后所写。

四年级语文上册 1.观潮教案 新人教版

观潮 教学目标 ①理解课文内容,能根据上下文理解“若隐若现、齐头并进、漫天卷地”等重点词语的含义。 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四自然段;初步学会按“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③了解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象,感觉自然之壮美。 课前准备 ①课前发动学生搜集反映钱塘江大潮的文章和图片。 ②课件。(图文并茂、声乐结合) A案 第一课时 →直奔“潮”,整体感知 ①释题知“观潮”。同学们,我们已经预习过课文了,这儿的“潮”,就是指钱塘江大潮。“观潮”,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吧? ②入文理“观潮”。 a.导入。是啊,钱塘江大潮是我国的一大自然景观,一个旅游胜地。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作者一同走近它,触摸它、观赏它、感觉它! b.读文。请大家快速地读通课文,读准字音。找到文中的一句话,是具体告诉“我们观潮”的时间、地点、事情的这么一个句子。(第二自然段的第二句) 句子: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市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观潮最好的地方。 ◆这里的“这一天”和“这里”分别指的是什么?你能联系上下文改一改,自己试着说一说吗?(农历八月十八,海宁市的盐官镇) ◆“据说”怎么讲?自古以来堪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今天“我们”这些人亲眼目睹了,究竟是否与“据说”的一致呢?请同学们认真地读一读课文,想一想问题。 →品味“奇”,感觉奇观 你认为“天下奇观”奇在哪里呢? ①边默读课文边用“________”划出最能感受到大潮的“奇特”的语句。读一读句子,说一说体会。(小组交流、汇报)

②重点品读“潮来时”的“奇”:壮观、奇特。 a.点拨:句1:“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句2:“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感悟形象:此时此刻,你心中最想说的话是什么?眼看潮水来了,带给你的感受又是什么呢? ◆适时引导学生联系“闷雷滚动、一条白线”的情景谈感悟。(奇:声音、形状) b.精读第4自然段,立体赏“奇观”。 ◆范读,朗读感受:这时,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提高学生咬文嚼字品评“奇”。 潮水的长。你懂“横贯”的意思吗?用自己的话告诉大家,好吗? 潮头的高。想象一下“白浪形成白色城墙”这样的场面。 潮水的气势猛、声音响。“齐头并进、浩浩荡荡”,你能想象得出那是一种怎样的场面吗?再加上“山崩地裂”的声音,那时的潮水又该是一种怎样的气势呢? ◆这三句话能调换顺序吗?为什么?(由远及近,点拨“移”字的精妙) ◆欣赏课件:同学们都谈得挺不错的,那么钱塘江大潮真正到来的这一刻是不是与大家刚才想的一样呢?那就请大家一起凝神观赏这惊心动魄、壮丽奇特的一刻吧! ◆品读回味:欣赏了潮水来临之际的壮观,令我们不得不佩服作者的遣词造句之功夫,我想大家会读得更好了,是吗? ◆对话追问:如果你站在大潮面前,你会怎么想?又会怎么做呢?(启发学生与课文、作者、大自然对话) ◆美读升华:你能把自己对钱塘江大潮的理解和感悟读出来吗? ◆配乐朗读:“潮来时”的三、四自然段。(语速由缓到急,语调由平静到高昂,顿挫有力)更奇的还在后头!请往下读。 ③自主品读“潮去后”的“奇”。 a.读了之后,你觉得更“奇”的体现在哪些情景里,哪个词语里? b.适时点拨感悟:“漫天卷地、风号浪吼”等词义及其景象。 c.“恢复”一词能去掉吗?为什么?(引发学生联系前文) ④品读“潮来前”的“奇”。 a.过渡:的确,钱塘江大潮还未出现时,江面是很平静的。当然,平时的钱塘江就挺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1观潮练习题

1观潮 一、下列带点字读音全对的一项是( )。 A.屹.(yì)立昂.(án)扬 B.滚.(gǔn)动沸.(fèi)腾 C.浩.(hào)荡贯.(guán)彻 D.食盐.(yán) 霎.(sà)时 二、读句子,看拼音,写词语。 1.进入初秋,天气zhú jiàn( )凉爽起来。一下课,学校kuān kuò( )的操场上dùn shí( )变得热闹了,到处都洋溢着孩子们的欢声笑语。 2.pàn wàng( )着,秋的脚步近了。jiāng dī( )染上了秋的色彩,眼前的一切都笼罩在柔和的阳光下,让人感觉生活是多么美好! 三、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恰当的解释。(填序号) 1.,观:①看②景象或样子③对事物 的认识 观.潮( ) 天下奇观.( )

2.,贯:①穿,贯通②连贯③世代居 住的地方 横贯.江面( ) 鱼贯.而入( ) 四、补充词语,并按要求填空。 若( )若( ) 人( )人( ) 风平( )( ) ( )( )鼎沸 ( )( )相接山( )地( ) 漫( )卷( ) 齐头( )( ) 1.形容来势很猛,到处都是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 2.形容人很多的词语是:____________,形容人声嘈杂喧闹的词语是____________。 3.潮来前,江面上____________,几座小山在云雾中____________,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 五、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 (1)从“________”一词中我知道这句话把钱塘江当作人来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钱塘江的________和________的气势。 (2)我也能仿写一个这样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过了好久,钱塘江才恢复了平静。看看堤下,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了。 “____________”说明余波持续的时间长,“____________”说明水量大,从侧面烘托出江潮的________。 六、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作者按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顺序来描写,再现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文中概括表达了作者观潮感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不仅直接描绘了潮水汹涌澎湃、雷霆万钧的情状和声威,还从观潮的人数之多、热情之高间接地表现了大潮的奇特。我能从文中摘抄这样间接描写的句子: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观潮》教学设计

《观潮》教学设计 【教材理解】 《观潮》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作者记叙了观赏钱塘江大潮时所见所闻的景象,说明它确实是“天下奇观”。课文按照“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退之后”的时间顺序记叙的,重点描写了潮来之时潮水的壮观景象;从声音和样子两方面写出了潮水的宏伟气势。阅读这篇课文可以使学生了解钱塘江的有关情况,激发热爱自然,探索奥秘的情趣。文中有许多优美的词句,可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设计理念】 学生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最有兴趣的是在第一课时。可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往往是第一课时扫除生字新词,读懂读通课文,教学的重头戏是在第二课时上。从教学的实际效果看,往往是第一课时“逛西湖”,第二课时“打老虎”;从学生的兴趣看,实际上是错过了学习课文的最佳时机。因此如何优化第一课时的教学,提高第一课时的教学效率,很值得研究。 《观潮》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句子变化错落有致。特别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教学中我将这一段作为教学的重点,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以读为本,紧抓“奇”进行教学,初读感知奇,品味探究“奇”,美读感悟“奇”。 【学情简介】 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但他们的生活经验有限,知识面不宽,对文中所描绘的钱塘江大潮的雄伟景象,很难想象出画面,教师必须指导感情朗读并借助电教媒体等辅助教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结合课文理解“横贯”、“天下奇观”、“人声鼎沸”、“风号浪吼”、“涨”等词语及比喻句。 3、能发挥想象,有条理地说说江潮来时的情景。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引导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想象画面,通过品味重点词句段,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留心周围事物,能按一定顺序,有条理地介绍一处景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及阅读感受钱塘潮之“奇”,让学生领略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 体会潮来之时的壮观景象,能够根据语言描写想象画面。 【教学方法】 “教有多法,但无定法。”在本课中主要采用情景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法和朗读法进行教学。我将远程教育资源:图片、影像等有机地融合到多媒体课件中,通过展示课件让学生身临其境,寓情其中,从而感受大自然的伟大力量,为学生提供了直观、动态、形象的影视文件,并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品味,更好地理解课文。为学生自读、自悟文章内容提供了充分的依据。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为了上好这一堂课,我在远程教育资源网上查找了和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1.观潮(教案)

第一单元 1.观潮 【教学内容】 教科书P2~4内容。 【教学目标】 1.认真读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了解钱塘江大潮在“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不同景象及特点。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潮汐”的成因及相关知识。 2.使学生在钱塘江大潮的震撼中,陶冶身心,从而激发学生对钱塘江大潮乃至祖国的大好河山、锦绣风光的无限热爱。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4自然段。 【教学重点】 1.使学生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汹涌澎湃、雄伟壮观。 2.理解并主动积累课文中生动优美的语言。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对钱塘江大潮乃至祖国的大好河山、锦绣风光的无限热爱。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古代诗人王在晋曾经在《望江台》中写道:海阔天空浪若雷,钱塘潮涌自天来。唐代大诗人刘禹锡也曾经写道: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随着作者的脚步去钱塘江观潮。 2.课件出示:引导学生体会“观潮”和“天下奇观”中的两个“观”字各是什么意思。 二、探究识字 1.自由地小声读课文,画出生字和新词,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学生字。 2.同学之间互相交流自学生字的情况,把字音读准确。 3.全班齐读生字和新词。全班共同交流生字中比较复杂的字形和容易读错的字音。 4.朗读全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5.指名读自己感受最深的段落,全班纠正读错的字音。

三、默读课文 在读书的过程中遇到不懂的问题,请你用铅笔做个记号。 四、释疑解惑 1.同学们,你们在课前都搜集了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现在就请大家来做一名“小小地理勘探家”,结合你自己搜集到的资料和老师下发的资料,看看刚才同学们提的问题你能解决哪一个,想想钱塘江大潮为什么被称作天下奇观? 2.学生结合资料,认真研读,充分交流。 3.同学们,你们真是一个个成功的地理勘探家,看来,学习课文的时候适当地搜集一些课外资料对于了解课文的内容很有帮助啊! 五、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朗读课文。 2.继续搜集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 第2课时 一、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1.播放课件中潮来时的声音。教师:听!这是什么声音?你听到了什么? 2.深入学习课文第3~4自然段,体会钱塘江大潮。 (1)教师:潮来时的壮观景象课文中也有描写,现在请你认真默读课文第3~4自然段,看看课文是怎样把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写具体的?可以边读边画出你喜欢的、感受深的语句,还可以在旁边做批注。(学生边默读,边批画。) (2)小组内交流,边读边想象,把你感受到的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3)全班交流,深入体会。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以下的内容: ①。重点体会:人声鼎沸。教师:怎么沸腾的?能表演一下吗?(学生表演。)()教师:刚才的场面可以用一个词语来形容。() ②重点体会:横贯江面、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同学们,这时你们的心情怎么样?读出这种感受,读到这儿,你仿佛看到了什么?面对这么壮观的潮水,你还有什么样的心情?()体会两丈多高的水墙,引入范仲淹的诗句: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 ③比较句子。 A.浪潮越来越近,犹如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新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语文1《观潮》优质课教案

1观潮 1.认读“盐、屹”等12个生字,正确读写“潮、据”等15个生字,正确读写“奇观、农历”等词语。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3.边读课文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句子的含义。 4.学习作者按照时间顺序,通过对钱塘江大潮的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突出大潮给人带来的震撼的写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并且练习把这种方法运用到习作中去。 重点 知道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边读书边想象画面,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宏大气势。 难点 学习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事物发展的过程;学习通过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突出景物特点的写法;培养 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1.字词教学 本课15个要求会写的生字中,有7个生字出现在第2、3自然段中。因此,可以集中指导生字认读 及书写。本课生字的学习,可以跟词语教学或句子教学相结合。比如,可以通过“闷雷滚动”来认识 “滚”这个字,并通过介绍这个字的结构及读音等方式引导学生认识生字。同时,还要进行书写的指 导,如:“阔”是半包围结构,里面的“活”字要写得略窄些;“盼”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左右同 高;“逐”是半包围结构,“豕”要写得略窄。 2.阅读理解 这篇文章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生词较少,生僻的句子较少,因此不难理解。在教学过程中,要抓 住这些词语、句子,让学生边读边展开丰富的想象,在头脑中展现文字所描述的景象。这样学生既能加 深对课文的理解,又学习了阅读理解的方法,同时也品味了文字的魅力。学生们在此基础上进行朗读, 体会大自然的魅力。 3.表达运用

学会表达自己的感受。针对四年级学生的特点,告诉他们规范表达的重要性,理解课文时,请学生们发表看到钱塘江大潮时的感想。 1.预习提纲 (1)搜集图文资料及视频资料,了解钱塘江大潮。 (2)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会认字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会写字要求会读写并组词。通过查工具书了解文中生词的意思。 (3)再读课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4)熟读课文,通过找重点词语,把握文章的写作顺序。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读“盐、屹”等12个生字,会写“潮、据”等15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3.把握课文的写作顺序,体会按时间顺序写作的好处。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知道钱塘江大潮吗?课前我让大家搜集了关于钱塘江大潮的资料,大家肯定对钱塘江大潮有了一定的了解。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钱塘江大潮吧。 课件出示: 钱塘江大潮:由于每年秋分后的一段时间,太阳、月球、地球几乎在一条直线上,这几天海水所受引潮力特别大,再加上杭州湾喇叭口的特殊地形,从而形成特大涌潮。农历八月十六至八月十八,钱塘江的潮头最大,以千古赞咏不绝的“海宁潮”闻名天下。 2.学生交流看到这些资料和图片后自己的感受。 生1:看到这些图片,我感到非常震撼。钱塘江大潮真是汹涌澎湃、宏伟壮观。

小学生观潮教案(优秀教案)

小学生观潮教案(优秀教案) 观潮描绘出江潮由风平浪静到奔腾咆哮再到又恢复平静的动态变化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下面是小编收集的《观潮》教案希望大家认真阅读 教学目的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宽阔、笼罩、薄雾、若隐若现、昂首东望、风平浪静、水天相接、沸腾、横贯江面、齐头并进、奔腾、漫天卷地、依旧、恢复”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 3、4自然段 3、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有条理地说说江潮来时的情景 4、边读书边想象画面体会词句的含义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感受大自然的壮观激发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 教学难点有条理地说说江潮来时的情景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与媒体资源播放 教学用具生字卡片、媒体资源(PPT、动画、视频)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介绍潮汐与钱塘江的有关情况

师:同学们你们见过涨潮?海水每天有规律地涨落两次涨潮时波涛汹涌很壮观海水涨潮时顺着出海口涌进江河那么多的海水涌进来 如果出海口很窄那会样?就会激起更高的浪潮钱塘江潮以其汹涌的浪 潮和陡立的水墙闻名于世自古代以来吸引了很多游人前来观潮(板书:观潮) 出示钱塘江出海口图片结合图片介绍钱塘江潮的情况 师:钱塘江是浙江省最大的河流它的出海口所处杭州湾是喇叭 状越往里越窄涨潮时大量的海水从宽达百公里的江口涌入受越来越 窄的河岸约束形成涌潮涨潮时带进的泥沙年长日久淤积在江底形成 沙坎潮水又受到进一步阻拦后浪推前浪波涛汹涌加上春秋之交海风 推波助澜因此钱塘江出海口激起巨大的波涛形成高高的水墙潮位最 高达9米多这就是有名的钱塘江潮 播放钱塘江视频让学生感受钱塘江潮 涨潮退潮很有规律观赏钱塘秋潮早在汉代时已成为一种风气涨 潮退潮很有规律同学们已经查询过与潮汐相关的资料位同学来说说? 学生说老师补充:由于潮汐的大小受到月球和太阳引力作用的 影响潮汐很有规律从一天来看涨潮和落潮一般一天有两次间隔时间 为12小时25分在农历每月初一和十五前后地球、月球和太阳几乎在同一平面上引潮力比其他各月都大造成一年中春、秋两次高潮八月十八日地球和月亮在同一条线上引潮力最大潮来得也最猛烈被认为是 观潮日苏轼在《观浙江涛》中写道:“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关于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观潮》优秀教案

第一单元 单元教学总览 【教材分析】 1.单元主题: 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感受自然之美”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由《观潮》《走月亮》两篇精读课文和《现代诗二首》《繁星》两篇略读课文组成。《观潮》描写了被人们称为“天下奇观”的浙江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的景象;《走月亮》用优美的文字描述了“我”和阿妈一起走月亮,把我们带入了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美景中,同时让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亲情;《现代诗二首》中,《秋晚的江上》描绘出了一个江边秋天黄昏时的景象,《花牛哥》全诗写出了花牛的四种形态;《繁星》描写作者三次看繁星的经历和感受,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她对星空的观察和感知逐步深入精微。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学会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大自然中绮丽的自然风光和奇妙的自然现象,从而产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单元重点: (1)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这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旨在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根据语言描写想象画面,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之美。学习《观潮》一文,要鼓励学生在文中找出描写大潮壮丽景观的句子,反这复朗读,与画面相结合感悟大潮的雄伟壮观;学习《走月亮》一文,教学中鼓励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边读边引导学生透过文字想象画面,让学生在多种形式朗读的同时在脑海中呈现出一幅幅的情境,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再去读书,想想怎样读,才能读出画面的境界,读出画面的情感;学习《现代诗二首》时,引导学生感受晚秋的美和小花牛的可爱;充满童真、童趣的繁星表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向往,通过写景抒发淡淡的离情,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了解景物引发的联想以及“我”由此产生的种种感受。 (2)向同学推荐一个好地方,写清楚推荐理由。本单元安排了习作《推荐一个好地方》,让学生掌握如何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景物描写,能够清楚明白地把这个地方的特点介绍给他人,要注意按一定的顺序写,写出自然景观的奇特之处。注意语言的连贯性和条理性。通过交流,感受身边的美景,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指导学生具体有序地写出自己推荐的地方和推荐理由。 【学情分析】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应该具备一定的自学生字词的能力,生字词的教学应放手让学生自学,教师检查自学情况。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也学过大量的写景文章,知道一些写景的常用方法,如移步换景法、定点观察法。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再通过本单元几篇写景

小学语文《观潮》优秀教案

小学语文《观潮》优秀教案 小学语文《观潮》优秀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能正确地拼读注音的生字,学会7个生字;读写“平静”等9个词语,根据上下问理解“若隐若现”等词语的意思;会用“逐渐、恢复”造句。 2、初步学会按“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顺序或参考课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给课文分段。 3、能背诵课文3、4自然段,积累语言。 4、通过同伴互助的学习,根据所学的课文,用自己的话来介绍钱江潮,发展语言。 5、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现象,激发学生对家乡的自豪感以及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江山的思想感情。 6、拓展阅读,初步了解对潮的一般写法;让学生学会搜集信息,激起对潮文化的探究。 【教学重点】 根据上下文理解词语,感悟句子的意思,感情朗读,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 【教学难点】 能用自己的话介绍钱塘江大潮。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通过自学能正确地拼读注音的生字,学会7个生字;读写部分词语;读通课文,理清课文的顺序,初步学会分段。 2、学习课文第一段,根据上下文理解“若隐若现、平静”等词语的意思;了解观潮胜地的景物及江面的特点;体会人们等待钱塘江大潮到来时的心情;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根据图片,通过自主选择内容,用自己的话介绍潮来前的观潮胜地的情况。 教学过程: 一、生活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去过盐官看过潮吗?你能用自己的话来概括地说说钱江潮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钱江潮是我们海宁人的骄傲,海宁潮壮观天下无已家喻户晓。凡是去看过潮的人都会发出这样的赞叹。 有一个人,他也看了潮,还写下了一篇文章,今天,我们一起去学习,分享他看了潮后的感受。 出示: 观潮。 读课题: 说说课题的意思。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观潮》教案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观潮》教案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观潮》教案1 【学情分析】 对于刚步入四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虽然对于写景文章有初步的认识,但他们在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抓住关键词句,体会其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上还是存在较大的难度。此外,钱塘江大潮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学生较难感受体会其奇特、壮观的景色,这就要求教师创设好情景,设计好句子理解的坡度,激发学生的想象,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感知大潮的奇特、壮观、雄伟。 【教学目标】 1.通过联系上下文、查阅相关资料,学会“潮、称、盐”等13个生字,认识“罩、屹、鼎”等7个生字,正确读写“宽阔、笼罩、薄雾、屹立、若隐若现、山崩地裂、齐头并进、漫天卷地”等词语。 2.通过“三读(读准、读通、读懂)”,自主学习,乐于朗读,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4自然段。

3.边读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生活实际理解体会词句的含义。 4.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奇特、壮观,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受到自然美的熏陶,并能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在入情入境的阅读中,体会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奇特壮观。 【教学难点】 体会文中的有关词句,想象课文描写的大潮的景色。 【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以读代讲、读议结合法、理解想象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准备】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说说哪个景点给你留下印象最深。 2.今天呀,老师带领同学们一起去领略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伸出你们的手,与老师一起书写课题。齐读课题。(板书:观潮) 3.“观潮”和“天下奇观“两个词语中都有”观“字,意思一样吗?快查查字典,看看分别是什么意思。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激发了学生的阅读_,形成阅读期待,为下文的学习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引导初读:请同学们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懂课文,在读的过程中,边读边想,作者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什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观潮教案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观潮教案《观潮》是一篇文质兼优的写景文章。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出来的有关于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观潮教案,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观潮》1 一、教材分析 《观潮》是一篇文质兼优的写景文章。作者寓情于景,通过对农历八月十八日的钱塘江大潮雄奇壮丽,气势非凡,景观的描绘,抒发了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本文的教学,不但要使学生增长见识,学习作者的观察及表达方法,受到语文能力的训练,还要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一)课始,以“声”激情诱趣。 好的作品默默地看与朗朗地读又与有音乐烘托伴奏的 朗诵,对人的感官的刺激作用,带给人的内心体验都是不同的。文章描绘了钱塘江大潮来前的风平浪静与潮来时的惊涛浪吼形成鲜明对比,尤其绘声绘色地描述了潮水由远推近,有如排山倒海之势,雷霆万钧之力。为了充分发挥作品的感染力,用雄浑有力的交响乐伴以激情昂然的朗诵,使学生入其境,动其情。 准备一段由缓慢抒情到急促激越再到平缓渐弱的交响曲。以“舒展缓慢”吻合潮来前的平静;以“欢乐抒情”衬托人

们观潮的喜悦心情;以“雄壮激昂”,烘托大潮的磅礴气势。 (二)课中以“像”释疑解惑。 学生生活在繁华的城市,许多孩子没有到过海边,更无从目睹这样雄伟壮丽的大潮之景观。对于没有见过的事物,又无类似经历可以借鉴,不仅给理解课文带来障碍,也给展开想象造成困难。因此,需运用电教手段,声像同步,视听结合,创设情境,提供感知,发展情感,促进理解。 根据课文内容,从《神州风采》里的“海宁观潮”一片中截取有关片断,按潮来时开始还是风平浪静到有声无“形”,然后“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一条白线”;渐近,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白浪翻滚,如同一道城墙”;更近,犹如“战马飞奔,坦克轰鸣”的顺序组接。录制两遍。第一遍按由远及近,将潮水的“如线”、“横贯江面”、“如墙”、如“万马奔腾”的四个画面各定格6秒,以便使学生有时间看清楚并将实际景象与课文里的文字描述在头脑中“衔接对号”。第二遍不定格,使学生对大潮由远及近的推进变化、发展有一个连贯、完整的印象,以加深感受。 (三)以“读”促思通文。 朗读是理解内容的基础,也是检查理解的手段,更是以文悟道的途径。《观潮》从声、形、色三方面描绘赞美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形象鲜明,富于感染力。有感情地诵读既有助于理解课文,又能更好地受到感染。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观潮》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观潮》教案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受到自然美的熏陶。 2.认识“罩、屹”等生字,会写“潮、称”等生字,能够正确读写词语。 3.边读边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并能与他人交流感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4自然段。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感受钱塘江大潮的神奇壮观。 2.体会课文中的重点语句,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苏轼)“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范仲淹)这些优美的诗句都是对钱塘秋潮的咏赞。同学们,你们还能吟诵有关钱塘潮的其他诗句吗?你们还知道钱塘江的哪些相关资料呢?请为大家展示一下吧!(学生吟诵诗句或介绍钱塘江的资料。)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钱塘江大潮如此壮观、雄伟、气势磅礴,那么我们一起来观看这一奇观吧。齐读课文《观潮》。 2.提出读书要求:自己轻声读课文,标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 3.文章主要向我们介绍了什么内容?(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 三自主学习,识字解词 1.借助拼音,读准生词。 2.根据字的组成规律记忆字形。把难写的字在生字表下方写两遍,找出容易写错的字的形近字,写在生字下方。 3.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不懂的查查词典。 4.学生汇报自己的学习情况。 (1)读音:“薄雾”的“薄”应读bó。 (2)指导难写字。 ①“罩”下边不是“桌”,应写成“卓”。②“薄”是上下结构,不要写成左右结构。 ③“昂”下边的左半部是“”,不要写成“”。 ④“贯”上半部分的笔顺是,共四笔。 (3)理解词语。 ①笼罩:像笼子一样罩在上面。一般指云、雾、光把景物遮盖、罩住。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1.观潮同步练习(附答案)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1.观潮同步练习(附答案) 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市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观潮最好的地方.我们随着观潮的人群,登上了海塘大堤(dī).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zhào)着一层蒙蒙的薄雾.镇海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屹(yì)立在江边.远处,几座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dǐnɡ)沸(fèi),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 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ɡuàn)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hào)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bēnɡ)地裂,好像大 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háo]浪吼(hǒu).过了好久,钱塘江才恢(huī)复了平静.看看堤下,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了. 生字区. 罩屹鼎沸贯崩恢 基础区. 一、补充下列词语. 山( )地( ) 人( )人( ) ( )天( )地人( )鼎( ) 风( )浪( ) ( )头( )进 二、细读课文深感悟. 1、课文开篇以“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总起全文,“天下奇观”是指:() A、钱塘江大潮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景象. B、钱塘江大潮是世界上雄伟美丽而又不多见的景象. 2、如果你有机会亲眼目睹这雄奇的钱塘江大潮,你会说(想)什么呢?

最新完整版观潮优秀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优质课《观潮》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笼罩、薄雾、若隐若现”等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4自然段。 (2)过程与方法:边读书边想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自然美的熏陶,能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与想象。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象。 教学难点:理解潮来时的描写部分,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式,培养留心事物的习惯。 二、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激发求知欲: 步骤:播放潮水音频,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聆听,询问:你们听到什么声音了?说说你们有什么感受?那在作者的眼里,钱塘江大潮又是怎样的呢?形式:歌曲、音频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A。自主探究:默读、轻读 (1)字词:读正确、通顺,弄清词义。 (2)内容: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 (3)情感:画出喜欢的句子,记录你的感受 B。检查反馈字词关: (1)引导思考:多义字:“观潮”和“天下奇观”,两个“观”字意思一样吗?自主发言,字典验证。 (2)鼓励发现:易错字音、字形,总结记忆方法。 (3)四字词语:结合图片,理解——人山人海、人声鼎沸、风平浪静。 (4)朗读练习:同桌互读,朗读竞赛 内容关: (1)引导观察:快速浏览或默读课文,看看作者是按照什

么顺序写的。 (2)总结交流:总(天下奇观)——分(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初步交流:找出你喜欢的句子,说说为什么,体会到了什么。 【目的】初步感受钱塘江大潮,了解学生的感受能力与兴趣所在。 3、再读课文,质疑问难潮来前 (1)默读思考:作者在这一段交代了什么?主要描写了什么? (2)发表感受:你觉得平静的江面怎么样?怎么感受到的?结合图片,理解关键词”横卧”联系实际,体会“若隐若现” (3)除了涨潮前的江面,还有什么景象? 潮来时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1)“隆隆的响声”是什么样儿的,谁来学学看?(轰隆隆) (2)这声音作者用哪个词来写的?(闷雷滚动) (3)课文中用这个词语来形容潮水的声音,用得多么形象

【四年级上册语文补习】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观潮》课文原文

【四年级上册语文补习】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观潮》课文原文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教学工作总结】【导语】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 1 课课文内容《观潮》 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钱塘江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奇特、雄伟、壮观的景象。X 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课文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县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观潮的地方。我们随着观潮的人群,登上了海塘大堤。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

一层蒙蒙的薄雾。镇海的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屹立在江边。远处,几座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过了好久,钱塘江才恢复了平静。看看-- 精选公文范文----------------------

------------------- 精选公文范文--------------- 堤下,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了。 知识点 1.关于钱塘江大潮的形成钱塘江是浙江省的河流,下流入杭州湾。钱塘江大潮之所以特别宏伟,是因为钱塘江的出海口地形特殊。出海口宽达上百公里,到了澉浦,收缩到二十公里,而到了盐官镇附近,江道又猛收到三公里左右,因此,外宽内窄,呈喇叭形。海潮来时,以每秒十米的流速,簇拥着大量的海水向江内推进。由于里边江道突然变窄,所以大量潮水被两岸夹住;又加上这一带河床高低悬殊也很大,从而向东流的江水冲击着由东向西涌来的潮水,前浪叠后浪,互相拥挤、堆积,进到盐官镇时江道最窄,形成峰。于是激起一道数米高的白浪水墙,形成闻名中外的天下奇观。每年农历八月十七、十八日,正是观潮的时候,所以人们竞相前往海宁观潮。 2.词语解释横卧:横躺着。本课指钱塘江横现-精选公文范文----------

新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观潮知识点总结

一、生字组词 潮cháo(热潮、观潮、心潮澎湃) 据jù(据守、据说、据为己有) 堤dī(河堤、大堤、千里之堤) 阔(广阔、宽阔、高谈阔论) 笼lǒng(箱笼、笼罩、笼络人心) 罩zhào(罩住、口罩、罩起来) 盼pàn(期盼、盼望、左顾右盼) 滚gǔn(翻滚、滚动、滚瓜烂熟) 顿dùn(顿悟、顿时、茅塞顿开) 逐zhú(追逐、逐渐、随波逐流) 渐jiàn(渐渐、渐变、循序渐进) 犹yóu(犹豫、犹如、虽死犹生) 崩bēng(崩溃、崩盘、土崩瓦解) 震zhèn(地震、震动、震耳欲聋) 余yú(剩余、余波、高兴之余) 二、多音字 笼:lónɡ(鸡笼、蒸笼)lǒnɡ(笼罩、笼络) 闷:mēn(闷热、闷声不响)mèn(烦闷、闷闷不乐)号:háo(号叫、风号浪吼)hào(号令、括号) 隆:lōnɡ(轰隆、黑咕隆咚)lónɡ(隆隆、兴隆)

观:ɡuān(观看、奇观)ɡuàn(道观、白云观)薄bó(薄弱、单薄、薄雾) bò(薄荷) 三、近义词 顿时——立刻奔腾——奔驰 依旧——依然屹立——矗立 犹如——如同宽阔——宽广 四、反义词 宽阔——狭窄平静——喧闹 人声鼎沸——鸦雀无声 风号浪吼——风平浪静 五、文中四字词语积累 天下奇观若隐若现人山人海 昂首东望闷雷滚动人声鼎沸 风平浪静水天相接白浪翻滚 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山崩地裂 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六、理解词语 霎时:形容时间极短。

余波:指事件结束以后留下的影响。课文中指潮头过去以后留下的水浪。笼罩:像笼子似的罩在上面。本文形容雾很大。 颤动:短促而频繁地振动。 屹立:像山峰一样高耸而稳固地立着,常用来比喻坚定不可动摇。 闷雷:声音低沉的雷。 涌来:急速地流过来。 横贯:横着通过去。课文里是说大潮滚滚而来,横着漫过整个江面。 漫天卷地:布满天空,席卷大地。形容水势很大。 人声鼎沸:人群发出的声音像水在锅里沸腾一样,形容人声嘈杂、喧闹。 浩浩荡荡:课文里是讲大潮滚滚而来,水势很大的样子。 风平浪静:没有风浪,水面很平静,比喻平静无事。 山崩地裂:山岳倒塌,地面裂缝。文中形容浪潮声音巨大。 风号浪吼:狂风号叫,波浪怒吼。形容风浪大,声音响。 七、课文分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概括的介绍钱塘江大潮。 第二段(第2自然段):写潮来前的景象。 第三段(第3--4自然段):写潮来时的壮观景象。 第四段(第5自然段):写潮退后的景象。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1、《观潮》优质课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1、《观潮》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观潮》是以写景为主的文章,主要描写了被人们称为“天下奇观”的浙江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的景象。课文先写了潮来前江面风平浪静、人们焦急盼望的情景,再写潮来时那雄伟壮观、惊心动魄的景象,最后写潮过后余波奔涌,恢复平静。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重点是理解字、词、句。对于刚步入四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在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抓住关键词句体会其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上还存在较大的难度。此外,钱塘江大潮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学生较难感受和体会其奇特、壮观的景色,这就要求教师创设好情境,设计好句子理解的坡度,激发学生的想象,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感知大潮的奇特、壮观、雄伟。 教学建议 1.课前学生搜集有关潮汐、潮汛的资料,了解钱塘江大潮形成的原因。 2.分层次读课文,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钱塘江大潮景观之奇特。 3.引导学生以多种形式反复朗读课文,体会江潮的变化,体会观潮者心情的变化,可以以“天下奇观”的“奇”字为突破口,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深入研读。教师可以从大潮的声音和形态的变化两方面进行引导:从“隆隆的响声”“闷雷滚动”“山崩地裂”“颤动”“风号浪吼”等词语中感受江潮的声威及其变化过程;通过“宽阔”“横卧”“横贯江面”“白浪翻滚”“奔腾西去”“漫天卷地”等词语体会江潮的形状和气势。第3、4自然段中,对潮来时的景象描写得非常精彩,可以引导学生重点朗读这一部分。在充分读的基础上,让学生相互交流自己喜欢的语句有哪些,为什么喜欢这些语句,教师随即引导学生品味鉴赏这些写得具体形象的语句。 4.要重视语言的积累,引导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把课文的第3、4自然段背诵下来。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会写本课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3.学生边读书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 4.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自然美的熏陶,能与他人交流阅读感受。 重点难点

部编四年级上册语文观潮教案

1 观潮 课题观潮课型讲读课文授课 时间 2课时 教学目标1.认识“盐、屹”等12个生字,会写“潮、据”等15个字。理解“笼罩、人声鼎沸、水天相接、横贯”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4自然段。 3.边读课文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 4.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 重点感受钱塘潮来时的神奇壮观,能够根据语言描写想象画面。 教学难点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怎样既生动又有层次地描述钱塘江大潮雄奇景象的。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正确拼读12个会认字,书写15个会写字,理解“笼罩、人声鼎沸、水天相接、横贯”等词语。 2.正确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设计意图 导入()分钟一、吟诵古诗,导入新课 1.同学们,古代诗人王在晋曾经在《望江台》中写道:“海 阔天空浪若雷,钱塘潮水自天来。”唐代大诗人刘禹锡也 曾经写道:“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今天 就让我们一起随着作者的脚步去钱塘江观潮。(课件出示 2)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板书:观潮) 【设计意图:古诗的 引入,可以让学生了解 古人赞美钱塘江大潮 的诗句,知道钱塘江大 潮这一天下奇观自古 以来就被人们称颂,同 时,为学生营造出了一 种浓郁的学习语文的 氛围,让孩子们能够在 一点一滴中受到中华 传统文化的熏陶。】

新课教学( )分钟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 1.读后释题 课题《观潮》的“观”是什么意思?“潮”指什么地 方的潮水?(观:观看。潮:指钱塘江大潮。观潮:观赏 钱塘江大潮。)(课件出示3) 2.交流自学字词的情况。教师检查、指导。 (1)教师用生字卡片检查“盐、屹、昂、顿、鼎、沸、 贯、浩、崩、震、霎、余”的读音,并组词语。(课件出 示4) 字音难点:“崩”在本课读(bēnɡ),避免读成(pē nɡ),“震”“霎”为翘舌音,注意读准确。 (2)书写“潮、据、堤、阔、笼、罩、盼、滚、顿、逐、 渐、犹、崩、震、余”(课件出示5) 字形难点:“堤”的偏旁是提土旁,“震”的上半部 不要错写成“雨”。“罩”的上半部是“四”,不要错写 成“日”。 ③理解词义。(课件出示6、7、8) 天下奇观:奇观、奇异、少见而又壮观景象。本课是 指钱塘江大潮是世界上少见的壮观的景象。 横卧:横躺着。原是表示人的动作的词语,课文里用 来描述钱塘江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样子,这里把钱塘江比作 人。 水天相接:水和天连接在一起。形容水域广阔。 横贯:横着通过去。课文里是说大潮滚滚而来,横着 漫过整个江面。 浩浩荡荡:课文里是讲大潮滚滚而来,水势很大的样 子。 山崩地裂:“崩”是倒塌。“裂”是裂开。真正的“山 崩地裂”多半发生在强烈地震的时候,用来形容很响时, 便带有夸张的意味。 【设计意图:在学 生交流的基础上去开 展教师指导,能及时发 现学生对字词的掌握 情况,有重点地进行指 导,能更有效地巩固学 生对字词的掌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