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物质的量》导学案+课时作业

高中化学《物质的量》导学案+课时作业
高中化学《物质的量》导学案+课时作业

第2课时物质的量

[学习目标] 1.知道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的含义及单位。2.理解物质的量的基准——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含义。3.能进行物质的质量、微粒数目与物质的量之间的换算。

一、物质的量及其单位

1.阿伏加德罗常数

(1)概念:□010.012_kg_C-12中所含的原子数目称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用□02N A 表示,N A近似为□036.02×10mol-。

(2)单位:□04mol-。

2.物质的量

(1)概念:用□050.012_kg_C-12中所含的原子数目作为标准来衡量其他微粒集体所含微粒数目多少的物理量,用□06n表示。

(2)应用范围:□07微观粒子,如分子、原子、离子、质子、中子、电子等或一些特定组合。

(3)意义:把物质的□08宏观量和□09微观粒子的数量联系起来。

3.物质的量的单位

□10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简称:□11摩,符号:□12mol,1摩尔任何微粒都含有□13阿伏加德罗常数个微粒。

4.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与微粒数目(N)之间的关系□14n=N N A。

二、摩尔质量

1.概念:□01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用□02M表示。单位:□03 g·mol-1或kg·mol-1。

2.与物质的量的关系:□04n=m M。

3.与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的关系

以□05g·mol-为单位时,摩尔质量在数值上等于该微粒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

1.摩尔质量与物质的质量相同吗?

提示:不相同,①单位不同,摩尔质量的单位是g·mol-1或kg·mol-1,而物质质量的单位是g或kg。

②对于给定的物质,其摩尔质量的数值是固定不变的,而物质质量的数值是任意的。

2.“摩尔质量等于物质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这一说法对吗?

提示:说法错误,应当说:当摩尔质量的单位为“g·mol-1”时,其数值等于该微粒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

一、物质的量和摩尔的含义

1.物质的量

物质的量和长度、时间、质量等一样,它们都是基本物理量,“物质的量”四个字是一个整体概念,不得减删或增添任何字,如不能说成“物质量”“物质的质量”“物质的数量”或“物质的其他量”等。

2.摩尔

(1)摩尔度量的对象

摩尔和米、秒、千克等一样,它们都是基本物理量的单位。摩尔度量的对象是微观粒子,而这里的微观粒子是指构成物质的“基本单元”,这个基本单元可以是原子、分子、离子、电子、中子、质子等单一微粒,也可以是这些微粒的特定组合。

(2)使用摩尔时必须指明物质微粒的名称或符号或化学式的特定组合。

例如:1 mol H表示1摩尔氢原子,1 mol H2表示1摩尔氢分子,1 mol H+表示1摩尔氢离子。但如果说“1 mol氢”这种说法指代不明,不清楚是氢原子、氢分子还是氢离子,因为“氢”是元素名称,不是微粒名称,也不是微粒的符号或化学式。

特别提醒

在使用摩尔时,对于微粒的特定组合可以不限于整数,可以是分数,也可以根据化学反应的需要将分子、原子、离子等基本单元再分割或再组合成分数或倍

数。

[练习与实践]

1.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相同质量的H2和Cl2相比,H2的分子数多

B.0.5 mol氢的质量是0.5 g

C.摩尔是用来衡量微观粒子多少的一种物理量

D.1 mol H2SO4中含有的氢原子数为6.02×1023

答案 A

解析由于H2的摩尔质量比Cl2的摩尔质量小,对于相同质量的H2和Cl2,H2的物质的量大,则所含的H2的分子数就多,A正确;由于氢为元素名称,未指明是氢原子、氢分子还是氢离子,所以质量无法求算,B错误;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不是一种物理量,C错误,由于1 mol H2SO4中含有氢原子的物质的量为2 mol,阿伏加德罗常数约为6.02×1023 mol-1,则1 mol H2SO4中含有氢原子数为2 mol×6.02×1023 mol-1=1.204×1024,D错误。

2.(1)0.5 mol H2中的分子数是________;

(2)1 mol NaCl中的Cl-数是________;

(3)1 mol H2SO4中的氧原子数是________;

(4)1.204×1024个水分子的物质的量是________;

(5)9.03×1023个铁原子的物质的量是________。

答案(1)3.01×1023(2)6.02×1023

(3)2.408×1024(4)2 mol (5)1.5 mol

3.(1)9.8 g H2SO4的物质的量是________;

(2)5.3 g Na2CO3的物质的量是________;

(3)0.2 mol CaCO3的质量是________;

(4)2.0 mol H2O的质量是________。

答案(1)0.1 mol (2)0.05 mol (3)20 g (4)36 g

二、物质的量、物质的质量、微粒个数之间的关系

(完整版)高中化学选修五全册-导学案与随堂练习

第一章认识有机化合物 第一节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一.新知预习 1. 什么是有机化合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有机化学就是研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有机化合物从结构上分为两种: 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 二?细讲精练 1 ?按碳的骨架分类(课本第4页) 广 ______ 状化合物,如: 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 有机化合物* ______ 化合物,如: _________ _____ 状化合物. J I __ 化合物,如: ___________ 课时跟踪训练(A 卷) 1.下列物质属于有机物的是 A. 氰化钾(KCN B .氰酸铵(NHCNO C.尿素(NK 2C0NH D.碳化硅(SiC ) 2. ?下列有机物是按照碳的骨架进行分类的是 A. 烷烃B .烯烃C .芳香烃 D .卤代烃 3. 下列关于官能团的判断中说法错误的是 A. 醇的官能团是羟基(一 OH B .羧酸的官能团是羟基(一 0H C.酚的官能团是羟基(一 OH D .烯烃的官能团是双键 4. 下列表示的是有机化合物结构式中的一部分,其中不是官能团的是 2 ?按官能团分类(填写下A . — OH B . C C 5. 与乙烯是同系物的是 A .甲烷 B .乙烷 6. 四氯化碳按官能团分类应该属于 A .烷烃 B .烯烃 C. C = C D. C- C C.丙烯 D.戊烯 C.卤代烃 D.羧酸 7.取代反应是有机化学中一类重要的反应,下列反应属于取代反应的是 A .丙烷与氯气在光照的作用下生成氯丙烷的反应 B .乙烯与溴的四氯化溶液生成溴乙烷的反应 C. 乙烯与水生成乙醇的反应 D. 乙烯自身生成聚乙烯的反应 &加成反应也是有机化学中的一类重要的反应类型,下列物质各组物质中不能全部发生加 成反应的是 ( ) A .乙烷、乙烯 B .乙烯、乙炔 C.氯乙烯、溴乙烯 D .苯、2—丁烯 .简答题 9.请同学们根据官能团的不同对下列有机物进行分类。

高中化学《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学案7鲁科版必修

第2节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 俗话说,水火不相容。但你知道钠这样的活泼金属可以与水剧烈反应甚至在水上可以燃烧吗? 2005年3月29日,京沪高速公路发生特大氯气泄露事故,多人伤亡,附近绿地全部枯黄,这是什么原因?翻落的氯槽罐被移至水池,进行碱液稀释中和,消除了危险源。你知道碱液为什么能消除氯气的危害吗? 这就需要知道它们的性质,而研究物质性质是有方法的。我们用什么样的方法沿什么途径去研究才能更好更快的了解这些化学物质的性质呢? ?研习教材重难点 研习点1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 【思考·提示】 思考:在化学的学习中,你认识了哪些物质?你是通过什么方法来研究它们的性质的? 提示: ●四种基本方法 (1)观察法 ①含义: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地用感官考察研究对象的方法。 ②内容:可以直接用肉眼观察物质的颜色、状态,用鼻子闻物质的气味,也可以借助一些仪器来进行观察,提高观察的灵敏度。人们既在观察过程中,不仅要用感官去搜集信息,还要积极地进行思考,及时储存和处理所搜集的信息。观察要有明确而具体的目的,要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和综合。 (2)实验法 ①含义:通过实验来验证对物质性质的预测或探究物质未知的性质的方法。 ②注意的问题:在进行实验时,必须注意实验安全。同时要注意控制温度、压强、溶液的浓度等条件,这是因为同样的反应物质在不同的条件下可能会发生不同的反应。 ③实验的步骤:在进行研究物质性质的实验前,要明确实验的目的要求、实验用品和实验步骤等;实验中,要仔细研究实验现象,并做好实验记录;实验后,要写好实验报告,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3)分类法 在研究物质性质时,运用分类的方法,分门别类地对物质及其变化进行研究,可以总结出各类物质的通性和特性;反之,知道某物质的类别,我们就可推知该物质的一般性质。 (4)比较法 运用比较的方法,可以找出物质性质间的异同,认识物质性质间的内在联系,对物质的性质进行归纳和概括。 ●案例:对金属钠的研究 1、钠的物理性质 软、亮、轻、低、导(软——质软,硬度小;亮——银白色金属光泽;轻——密度小,比水轻;低——熔点低;导——可导电、导热) 思考:你在研究钠的物理性质过程中用到什么样的方法? 提示:“软”——观察用小刀切割钠的实验;“亮”——观察钠的断面;“轻”——通过钠与水反应的实验,观察到钠浮在水面上;“低”——通过钠与水的实验,观察到钠熔成小球或通过钠与氧气反应的实验,观察到加热时钠很快熔化;“导”——首先通过分类法确定钠属于金属,然后根据金属的通性判

高中化学碳的多样性学案8鲁科版必修Word版

碳的多样性第二课时碳及其化合物的转化的多样性 课前学案 知识回顾: 一、写出下列转化的化学方程式: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几个概念 1、风化:风化是指在室温和干燥空气里,结晶水合物失去一部分或全部结晶水的现象。 风化是一个化学变化过程。例如,日常生活中碱块(Na2CO3·10H2O)变成碱面(Na2CO3),就是风化现象。(自然岩石的风化是指岩石与空气、水、二氧化碳等物质长期作用,发生了复杂的化学反应,形成了许多大小不等的岩石碎块或砂粒的作用。) 2、潮解:有些晶体能自发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在它们的固体表面逐渐形成饱和溶液, 这种现象叫做潮解。无水氯化钙、氯化镁和固体氢氧化钠在空气中很容易潮解。 易潮解的物质常用作干燥剂。潮解属于物理变化。 新课预习: 一、自然界中碳及其化合物的转化 1、【阅读】P65-67 自然界中碳及其化合物间的转化。 【思考】 (1)CO2是通过哪些途径进入大气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海水中的含碳物质是从哪里来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大气中没有CO2会怎么样?CO2过量又会怎么样?

江苏省高中化学知识点学案(必修2)

江苏省高中化学知识点学案(必修2) 复习材料 一、食品、药品与人体健康 1.提供能量与营养的食物 人类的生命活动需要的营养素有糖类、油脂、蛋白质、维生素、无机盐和水等六大类营养物质,能给人体提供能量的营养物质是糖类、油脂和蛋白质,它们在人体内的代谢和生理功能见下表: 营养物 质 食物来源代谢与功能 糖类葡萄糖:葡萄 等带有甜味的 水果、蜂蜜, 植物种子、叶 和动物血液 蔗糖:甘蔗和 甜菜 淀粉:植物种 子和块茎(大 米、马铃薯) 纤维素:干果、 鲜果、蔬菜等 糖类是生命的基础能源物质,提供人体所需的大部分能量。 葡萄糖容易被人体吸收并能直接为人体组织所利用;淀粉和蔗 糖必须在酶的催化下,先水解为葡萄糖,供人体组织的营养需 要: (C6H10O5)n(淀粉)+n H2O n C6H12O6(葡萄糖)。 葡萄糖在人体中的功能: ①氧化放能,C6H12O6+6O2→6CO2+6H2O; ②合成肝糖元,当血糖低于正常值时,再转变成葡萄糖补 充到血液中; ③合成肌糖元,供给肌肉运动时使用; ④转变成脂肪,储存在脂肪组织中。 纤维素在人体内不能水解为葡萄糖,不能作为人类的营养物质。它在人体内的作用:①刺激肠道蠕动和分泌消化液,有 助于食物消化和废物排出;②减少有害物质与肠黏膜的接触时 间;③预防便秘、痔疮和直肠癌;④降低胆固醇、防治糖尿病。 油脂猪、牛、羊等 家畜肉类和大 豆、花生等油 料作物的种子 油脂是人类的主要食物之一,是人体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 人体摄入油脂后,在酶的催化作用下水解为高级脂肪酸和甘 油,脂肪酸在人体内的主要功能有: ①氧化热量,1 g脂肪在体内氧化时放出约39.3 kJ的热量, 远高于糖类和蛋白质; ②合成人体所需的脂肪,存于脂肪细胞中(相当于“能量” 的储存); ③合成人体所需的其他化合物,如磷脂、固醇(细胞的主 要成分)等; ④促进发育、维持健康和参与胆固醇的代谢等。 蛋白质动物性蛋白 质,如鸡、鸭、 鱼、肉等 植物性蛋白 质,如谷类、 豆类、菌类、 蔬菜、水果等 人体摄入的蛋白质在酶的作用下发生水解,最终生成氨基酸。这些氨基酸被人体吸收后,一部分重新结合成人体所需的 各种蛋白质,包括激素和酶,满足各种生命活动的需要;另一 部分氨基酸发生氧化反应,释放能量,供给人体活动的需要。 另一方面,人体内各种组织蛋白质也不断地分解,生成尿素, 排出体外。高中生每天大约要摄取80~90 g蛋白质。 酶是一类特殊蛋白质,对于生物体内复杂的新陈代谢反应有很强的催化作用。

高一化学鲁科版必修二全册导学案

—-可编辑修改,可打印—— 别找了你想要的都有! 精品教育资料——全册教案,,试卷,教学课件,教学设计等一站式服务——

全力满足教学需求,真实规划教学环节 最新全面教学资源,打造完美教学模式 第一章第一节原子结构(一) 【学习目标】 1.认识原子核的结构,懂得质量数和A Z X的含义。 2.掌握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之间的相互关系。 3.知道元素、核素、同位素的含义。 【重点难点】A Z X的含义和元素、核素、同位素的关系 【自主学习案】P2-3 1.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基本微粒,、、、都与有关。 2.原子是由和构成的,原子核是由和构成的,其中带正电荷,而不带电,它们依靠一种特殊的力结合在一起。 【交流研讨】 讨论:据表中的数据讨论下列问题 (1)在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2)原子的质量由哪些微粒决定?

(3)忽略电子质量,原子的相对质量与质子数、中子数有什么关系? 【技能归纳】 一、原子结构 1.原子的结构 2.质量数 (1)概念: (2)关系式:原子中: 核电荷数(Z )= = 质量数(A )= ( )+ ( ) 3.原子结构的表示方法: A Z X 【思考】①阳离子中A Z X n +: 核外电子数= 质量数(A )= + 相对质量约为 质子的数目决定 中子不带电 相对质量约为 决定 元素的不同原子,影响原子的质量 围绕原子核做高速运动 每个电子带 电荷 相对质量为一个质子(中子)的1/1836 核外电子层排布:最外层电子数目决定 每个质子带 电荷

②阴离子中A Z X m-:核外电子数= 质量数=+ 【迁移应用】 1、道尔顿的原子学说曾经起了很大作用,其内容包含了下列三个结论:①原子是不能再分的粒子;②同种元素的原子的性质和质量相同;③原子是微小的实心球体。从现代观点看,你认为三个结论中不正确的是() A ③ B ①③ C ②③ D ①②③ 2、自从1803年英国化学家、物理学家道尔顿提出原子假说以来,人类对原子结构的研究不断深入、不断发展,通过实验事实不断丰富、完善原子结构理论。请判断下列关于原子结构的说法正确的是A 所有的原子都含有质子、中子和电子三种基本构成微粒 B 所有的原子中的质子、中子和电子三种基本构成微粒的个数都是相等的 C 原子核对电子的吸引作用的实质是原子核中的质子对核外电子的吸引 D 原子中的质子、中子和电子三种基本构成微粒不可能再进一步分成更小的微粒 3、据报道,某些建筑材料会产生放射性同位素氡22286Rn,从而对人体产生伤害。该同位素原子的中子数和质子数之差是() A 136 B 50 C 86 D 222 4、某粒子含有6个质子,7个中子,电荷为0,则它的化学符号是() A.136Al B.137 Al C.13 6 C D.13 7C 5、对于A ZX和A+1 ZX+ 两种粒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质子数一定相同,质量数和中子数一定不同B.化学性质几乎相同 C.一定都由质子、中子、电子构成D.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一定相同 【自主学习】P4-5 【技能归纳】 二、元素、核素、同位素

导学案高中化学导学案鲁科选修教师用书 共价键 配套练习

共价键 1.相距很远的两个氢原子,相互逐渐接近,在这一过程中,体系能量将( )。 A.先变大后变小 B.先变小后变大 C.逐渐变小 D.逐渐变大 【解析】相距很远的两原子之间的作用力几乎为零,能量为两原子能量之和。随着距离的减小,两原子相互吸引,使体系能量缓慢下降。当两原子继续靠近时,两原子轨道相重叠;各成单电子配对成键,能量最低。再进一步接近,两原子核之间的相互斥力又将导致体系能量上升。 【答案】B 2.下列原子间形成π键的是( )。 【解析】“肩并肩”方式相互重叠形成π键。 【答案】C 3.在氯化氢分子中,形成共价键的原子轨道是( )。 A.氯原子的2p轨道和氢原子的1s轨道 B.氯原子的2p轨道和氢原子的2p轨道 C.氯原子的3p轨道和氢原子的1s轨道 D.氯原子的3p轨道和氢原子的3p轨道 【解析】成键的电子一般为元素的价电子,所以形成共价键的为氯原子的3p轨道和氢原子的1s轨道。 【答案】C 的是( )。 4.下列说法中不正确 ... A.σ键比π键重叠程度大,形成的共价键键能更大 B.两个原子之间形成共价键时,最多有一个σ键 C.气体单质中,一定有σ键,可能有π键 D.N2分子中有一个σ键,两个π键 【解析】从原子轨道的重叠程度看,π键轨道重叠程度比σ键重叠程度小,故π键稳定性低于σ键,A项正确;在单质分子中有的存在σ键,如H2,有的存在σ键和π键,如N2,还有的不存在化学键,如稀有气体,故B、D 两项均正确;C项错误。 【答案】C 5.下列各分子中,含有s—p σ键的是( )。 A.HCl B.NF3 C.SO2 D.PCl3 【解析】只有氢原子用s轨道成键。 【答案】A 6.COCl2分子的结构式为,COCl2分子内含有( )。 A.4个σ键 B.2个σ键、2个π键 C.2个σ键、1个π键 D.3个σ键、1个π键 【答案】D 7.下列反应中,能说明σ键比π键牢固的是( )。

高一化学鲁科版必修二全册导学案

第一章第一节原子结构(一) 【学习目标】 1、认识原子核得结构,懂得质量数与A Z X得含义。 2、掌握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之间得相互关系。 3、知道元素、核素、同位素得含义。 【重点难点】A Z X得含义与元素、核素、同位素得关系 【自主学习案】 P2-3 1、原子就是构成物质得一种基本微粒, 、、、都与有关。 2、原子就是由与构成得,原子核就是由与构成得,其中 带正电荷,而不带电,它们依靠一种特殊得力结合在一起。 【交流研讨】 (1)在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2)原子得质量由哪些微粒决定? (3)忽略电子质量,原子得相对质量与质子数、中子数有什么关系? 1 2 (1)概念 (2) 质量数 3 A Z X 【思考】①阳离子中 【迁移应用】

1、道尔顿得原子学说曾经起了很大作用,其内容包含了下列三个结论:①原子就是不能再分得粒子;②同种元素得原子得性质与质量相同;③原子就是微小得实心球体。从现代观点瞧,您认为三个结论中不正确得就是 ( ) A ③ B ①③ C ②③ D ①②③ 2、自从1803年英国化学家、物理学家道尔顿提出原子假说以来,人类对原子结构得研究不断深入、不断发展,通过实验事实不断丰富、完善原子结构理论。请判断下列关于原子结构得说法正确得就是A 所有得原子都含有质子、中子与电子三种基本构成微粒 B 所有得原子中得质子、中子与电子三种基本构成微粒得个数都就是相等得 C 原子核对电子得吸引作用得实质就是原子核中得质子对核外电子得吸引 D 原子中得质子、中子与电子三种基本构成微粒不可能再进一步分成更小得微粒 3、据报道,某些建筑材料会产生放射性同位素氡22286Rn,从而对人体产生伤害。该同位素原子得中子数与质子数之差就是( ) A 136 B 50 C 86 D 222 4、某粒子含有6个质子,7个中子,电荷为0,则它得化学符号就是( ) A. 136Al B.137 Al C.13 6 C D.13 7C 5、对于A ZX与A+1 ZX+ 两种粒子,下列叙述正确得就是( ) A.质子数一定相同,质量数与中子数一定不同 B.化学性质几乎相同 C.一定都由质子、中子、电子构成 D.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一定相同 【自主学习】 P4-5 【技能归纳】 二、元素、核素、同位素 1、元素就是 , 元素得种类由决定。 【观察思考】阅读课本P4得观察·思考,填写下表并思考 氕氘氚 ②氕、氘、氚得原子结构有什么异同?它们就是同一种元素吗?它们就是同一种原子吗? ③原子核都就是由质子与中子组成得吗? 【技能归纳】 2、核素: 。 几种常见得核素(写出相应得核素符号)氢,碳,氧 ,氯 ,铀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导学案(全套)

第一章 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1) 【学习目标】 1.了解实验安全的重要性,了解一些常见安全事故的处理方法。 2.树立安全意识,能识别化学品安全使用标识,初步形成良好的实验工作习惯。 【学习重点】实验安全常识、常见安全事故的处理方法 【预备知识】 一、你记得这些仪器在使用时的注意事项吗? 1.酒精灯 a.绝对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另一盏酒精灯。 b.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里酒精。 c.用完酒精灯,必须用盖熄,不能用嘴吹灭。 d.万一洒出的酒精着火,不要惊慌,应该立即用铺盖。 e.使用前检查灯内是 否有酒精,酒精占容积。 2.试管 给试管里的药品加热,不要垫石棉网,但要先进行预热,以免试管炸裂,若为液体时,则不超过1/3,试管倾斜,管口不;若为固体,应平铺底部,管口略向,以免水蒸气冷凝倒流炸裂试管。同时,加热时用试管夹夹试管的位置___________。 3.量筒 在量液体时,要根据___________来选择大小恰当的量筒(否则会造成较大的误差),读数时应___________。同时,不能在量筒内___________,不能在量筒内___________,不能在量筒内___________。 4.托盘天平 要放置___________,使用前要___________,砝码和游码要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物体不能直接放在天平的盘中,称量时注意物体___________。 5.烧杯 给烧杯加热时要___________,不能用火焰直接加热烧杯。用烧杯加热液体时,液体的量

以不超过烧杯容积的___________为宜,以防烧杯内沸腾时液体外溢。烧杯加热时,烧杯外壁___________,烧杯加热腐蚀性药品时,可将一表面皿盖在烧杯口上,以免烧杯内液体溅出。 二、你记得这些操作吗? 1.在实验室,我们如何取用药品呢? 2.在实验室,我们如何称量药品呢? 3.在实验室,对仪器的洗涤有什么要求吗? 4.如何检验下列装置的气密性? 【基础知识】 一、你了解实验室吗?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二《乙醇》导学案-新版

饮食中的有机化合物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乙醇的组成、主要性质和主要应用。 2.常识性地了解人类生命、营养、健康密切相关的知识。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联想·质疑”学会关注食品中的营养成分,激发对相关物质的组成、 结构、性质等知识学习和探究的兴趣。 2.通过“观察·思考”、“活动·探究”培养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 设计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的 1.通过“迁移·应用”、“交流·研讨”、“活动·探究”活动,激发探索未知知识 的兴趣,享受到探究未知世界的乐趣,提高科学素养。 2.学习和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学习重点、难点 (一)知识上重点、难点 乙醇的化学性质及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二)方法上重点、难点 能从理性上探索事物变化的本质,发现事物变化的规律,强化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习过程 【复习】什么叫有机物?什么叫烃? 【联想质疑】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过哪些有机物?它们都是烃吗?酒精属于烃吗? 【思考】你对酒精有哪些认识?你能从中得到酒精的哪些物理性质? 【看书总结】乙醇的物理性质: 【质疑】乙醇与前面学习的有机物的物理性质有何不同?为什么?

【分析】已知乙醇的分子式为C2H60,结合乙烷的结构分析乙醇的结构可能是怎样? 根据上面分析动手拼插乙醇分子模型 【总结】1.分子结构:(填表) 【分析】对比乙醇与乙烷的分子结构可看出:乙醇分子既可以看成是乙烷分子中氢原子被水分子中取代;又可看成是水分子中氢原子被取代。 【分析】乙醇分子中存在哪些化学键?推测发生化学反应时,乙醇分子中的哪些化学键可能发生断裂? 【总结】在乙醇分子中存在:键、键、键。 【活动·探究】实验1:无水乙醇与金属钠的反应。实验前先预测实验中可能的断键位置及可能出现的现象,再动手实验、观察、记录、检验生成的气体、解释实验中可能出现的现象。 【总结】 象 实 质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导学案全套

第一章 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1 【学习目标】1 了解实验安全的重要性了解一些常见安全事故 的处理方法。 2 树立安全意识能识别化学品安全使用标识初步形成良好的实验工作习惯。 【学习重点】实验安全常识、常见安全事故的处理方法【预备知识】 一、你记得这些仪器在使用时的注意事项吗 1 酒精灯 a.绝对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另一盏酒精灯。 b.绝对禁 止向燃着的酒精灯里酒精。 c.用完酒精灯必须用盖 熄不能用嘴吹灭。 d.万一洒出的酒精着火不要惊慌应该立即用铺盖。 e.使用前检查灯内是否有酒 精酒精占容积。i字 2 试管 给试管里的药品加热不要垫石棉网但要先进行预热以免试管炸裂若为液体 时则不超过1/3试管倾斜管口不若为固体应平铺底部管口略 向以免水蒸气冷凝倒流炸裂试管。同时加热时用试管夹夹试管的位置 ___________。 3 量筒 在量液体时要根据___________来选择大小恰当的量筒否则会造成较大的误差 读数时应___________。同时不能在量筒内___________不能在量筒内___________不能在量筒内___________。 4 托盘天平 要放置___________使用前要___________砝码和游码要用___________ ___________物体不能直接放在天平的盘中称量时注意物体 ___________。 5 烧杯 给烧杯加热时要___________不能用火焰直接加热烧杯。用烧杯加热液体时液体的量

以不超过烧杯容积的__ _ __ __ _ __ _为宜以防烧杯内沸腾时液体外溢。烧杯加热时烧杯外壁_ __ _ __ ___ __烧杯加热腐蚀性药品时可将一表面皿盖在烧杯口上以免烧杯内液体溅出。 二、你记得这些操作吗 1 在实验室我们如何取用药品呢 2 在实验室我们如何称量药品呢 3 在实验室对仪器的洗涤有什么要求吗 4 如何检验下列装置的气密性 【基础知识】一、你了解实验室吗

高中化学(新教材)《走进化学科学》导学案+课时作业

第 1 节走进化学科学 自主学习

化学科学的形成与发展化学科学经历了三个过程:1.古代人类的化学实践活动火种的获取和□01保存、□02烧制陶瓷、□03冶炼金属、酿造□04酒类和炼丹等 .近代化学发展的里程碑 (1)现代化学的重大成就 发现□15 放射性元素,建立现代量子化学理论、创造新分子的□16合成化学,

创立高分子化学、化学热力学与动力学的开创性研究等。 (2)1965 年——中国科学家人工全合成的□17 牛胰岛素,是首次人工合成的、具有生理活性的蛋白质,标志着人类在认识生命、探索生命奥秘的征途中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化学科学的主要特征 1.化学科学的概念 化学是在□01原子、□02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转化及其□03 应用的一门基础学科。 2.化学科学的特征 化学的特征就是□04 从微观层面上认识物质、以符号形式表征物质、在不同层面上创造物质。

化学科学的探索空间展望未来,化学科学具有十分广阔的探索空间:1.化学家们已能在微观层面上操纵□01分子和□02原子,组装分子材料、分子器件和分子□03 机器等。 2.化学科学将在□04 资源和能源的开发、利用方面大显身手。3.化学科学将继续推动材料科学的发展,使各种□05 新型材料的生产成为可能。 4.化学科学将为解决环境问题提供有力保障。 5.化学科学能帮助研究人员在□06 分子水平上了解疾病的病理,寻求新方法,研制新药物,为人类提供健康保障。 课堂探究 、化学科学的形成与发展 拉瓦锡的氧化学说对近代化学发展有什么贡献?

提示:拉瓦锡通过实验否定了燃素学说,提出了燃烧的氧化学说,并通过大量的实验让俄国化学家洛蒙诺索夫提出的质量守恒定律获得公认,使化学由定性研究到定量研究,逐步成为一门独立的自然科学。 1.化学科学的形成和发展

高中化学 第1章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 第1节 认识有机化学导学案 鲁科版选修5

第1节认识有机化学 1.了解有机化学的发展简史。 2.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分类以及分类依据。(重点) 3.理解同系物的概念,能识别常见官能团的结构和名称。(重点) ) 4.掌握烷烃的系统命名法,能对简单烷烃进行命名,并了解习惯命名法。(重难点 [基础·初探] 1.有机化学 (1)定义:以有机化合物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2)研究范围:包括有机化合物的来源、结构、性质、合成、应用,以及有关理论和方法学等。 2.有机化学的发展历程

有机物一般有哪些特点? 【提示】 一般地,多数有机物不耐热,易燃,熔点低,不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为非电解质,反应速率一般较慢,且副反应多。 [题组·冲关] 1.下列关于著名化学家的名字、国籍及主要贡献的对应关系中,不正确的是( ) 【答案】 C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导学号:04290000】 A .含碳的化合物都是有机物 B .有机物都难溶于水 C .有机化合物与无机化合物性质完全不同 D .当前人类还可合成自然界中不存在的物质 【解析】 A 项,有机物都含碳元素,但含碳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是有机物,如CO 、CO 2 等;B 项,有些有机物易溶于水,如乙醇、乙酸等;C 项,有机化合物与无机化合物有些性质相同,如燃烧现象。 【答案】 D 【误区警示】 有机物一定含碳元素,含碳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是有机物,如碳氧化物(CO 、CO 2)、碳酸盐(Na 2CO 3、NaHCO 3)、氰化物(KCN)、氰酸盐(KCNO)、硫氰酸盐(KSCN)等化合物具有无机化合物的性质,通常称为无机化合物。

[基础·初探] 1.有机化合物的分类方法 2.烃 (1)概念:只由碳和氢两种元素组成的有机化合物。 (2)分类

高中化学选修四全套导学案含答案

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第1课时焓变反应热 [学习目标] 1.了解反应热的概念,知道化学反应、热效应与反应的焓变之间的关系。 2.知道反应热与化学键的关系。 3.知道反应热与反应物、生成物总能量的关系。 一、焓变反应热: 定义:在化学反应过程中,不仅有物质的变化,同时还伴有能量变化。 1.焓和焓变 焓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单位:______________,符号:__________。 2.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原因 化学反应的本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任何化学反应都有反应热,这是由于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当反应物分子间的化学键_____时,需要 __________的相互作用,这需要__________能量;当____________________,即新化学键___________时,又要___________能量。ΔH=反应物分子的______-生成物分子的____________。 3.放热反应与吸热反应 当反应完成时,生成物释放的总能量与反应物吸收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决定化学反应是吸热反应还是放热反应。 (1)当ΔH为“____”或ΔH_____0时,为放热反应,反应体系能量_____。 (2)当ΔH为“___”或ΔH_________0时,为吸热反应,反应体系能量__________。 4.反应热思维模型 (1)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_________ ___________

(2)反应热的本质 (以H2(g)+Cl2(g)===2HCl(g)ΔH=-186 kJ·mol-1为例) E1:_________________E2:_________________ΔH=________________ 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与反应物和生成物总能量的关系图二 5、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规律 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是现代能量的主要来源之一。化学反应一般是以热量和功的形式跟外界环境进行能量交换的,而其中多以热量的形式进行能量交换。 (1)化学反应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生成物与反应物所具有的总能量不同。 (2)任何化学反应除遵循质量守恒外,同样也都遵循能量守恒。 (3)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能量差若以热量形式表现即为放热反应或吸热反应。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需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B.放热反应在常温下一定很容易发生 C.吸热反应在一定的条件下也能发生D.焓变的符号是ΔH,单位是kJ·mol-1,反应热的单位是kJ 2.已知在相同状况下,要使同一化学键断裂需要吸收的能量等于形成该化学键放出的能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电解熔融的Al2O3可以制得金属铝和氧气,该反应是一个放出能量的反应 B.水分解产生氢气和氧气时放出能量 C.相同状况下,反应2SO2+O2===2SO3是一个放热反应,则反应2SO3===2SO2+O2是一个吸热反应 D.氯化氢分解成氢气和氯气时放出能量 3.通常人们把拆开1 mol某化学键所吸收的能量看成该化学键的键能。现给出化学键的键能(见下表): 请计算H2(g)+Cl2 A.+862 kJ·mol-1B.+679 kJ·mol-1C.-183 kJ·mol-1D.+183 kJ·mol-1

【鲁科版】2021年高中化学选修四 【全册】 精品导学案 打包下载

(鲁科版)高中化学选修四(全册)精品导学案汇总 目录 第1章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 第1节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第1课时化学反应的反应热 ★【课前学案导学】 ■精准定位——学习目标导航 1.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转化的原因, 知道化学能与热能的转化是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主要形式。 2.理解反应热、焓变的含义及其表示方法。 3.了解焓变与反应吸热或放热的关系。 4.掌握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意义。 ■自主梳理—基础知识导航 一、化学反应的反应热 1.反应热是指__________________称为该反应在此温度下的热效应。通常用________表示。反应吸热时, 表示为________;反应放热时, 则表示为_______。 2.反应热通常用_____来测量, 其计算公式Q= –C(T1– T2)中, C表示_____, T1.T2分别表

示反应___________。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中和热。 理解要点: ①条件:稀溶液, 稀溶液是指溶于大量水的离子。 ②反应物:(强)酸与(强)碱。中和热不包括离子在水溶液中的生成热、电解质电离的吸热所伴随的热效应。 ③生成1mol 水, 中和反应的实质是H + 和OH — 化合生成 H 2O, 若反应过程中有其他物质生成, 這部分反应热也不在中和热内。 ④放出的热量:57.3kJ/mol 2.中和热的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各取1.0 mol ·L -1 的盐酸100mL,并分别加入100mL1.0mol ·L -1 的NaOH 溶液、KOH 溶液, 测得的反应热_______(填“相同”或“不同”), 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实际操作中往往让酸或碱略过量, 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 ★【课堂探究导学】 ■合作探究-名师保驾护航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全册导学案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全册导学案 第一章第一节元素周期表(1) 课前预习导学案 一、预习目标 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了解周期和族的特点。 二、预习内容 1.原子序数:按照元素在周期表中的顺序给元素编号,得到原子序数, 原子序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周期表编排规则 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周期。 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族。 3.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第ⅦA族元素一族。 0族或 副族第ⅠB族、第ⅡB族、第ⅢB族、第ⅣB族、 第ⅤB族、第ⅥB族、第ⅦB族、第Ⅷ族 全部是元素; 又称为元素 三、提出疑惑 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再下列空格中 课内探究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掌握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2.理解原子结构与周期和族的关系 3.根据原子序数推断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学习重难点:掌握元素周期表的结构;根据原子序数推断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二、学习过程 探究点一:元素周期表结构如何理解? (各小组讨论三分钟,然后给出个部分的最佳答案) 1、画出硫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理解原子序数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2、元素周期表有多少个横行?多少个纵行? 3、周期序数与什么有关? 4在每一个纵行的上面,分别有罗马数字Ⅰ、Ⅱ、……及A、B、0等字样,它们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呢? 5、零族元素都是什么种类的元素?为什么把它们叫零族? 6、第Ⅷ族有几个纵行? 7、分析元素周期表中从ⅢB到ⅡB之间的元素名称,它们的偏旁部首有什么特点?说明什么?

8初步学会画周期表框架结构图(仅限主族和零族) 训练例题1:(2006年广东化学-2)同主族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数差值可能为() A.6 B.12 C.26 D.30 探究点二:如何确定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分组讨论5分钟,然后回答方法) 1.由原子结构来确定,原子序数= ; 电子层数= ; 最外层电子数= ; 例如;某元素有三个电子层,最外层有三个电子,可知该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 置。 2、由原子序数确定,已知原子序数画原子结构示意图,据电子层数推断周期数,据最外层电子数判断其所在的族序数; 例如11号元素,Na , 位置。 训练例题2:已知某主族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如下,判断其位于第几周期,第几族? 3、(2004年全国Ⅰ理综)2003年IUPAC(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推荐原子序数为110 的元素的符号为Ds,下列关于Ds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Ds原子的电子层数为7 B.Ds是超铀元素 C.Ds原子的质量数为110 D.Ds为金属元素 三、反思总结

高一化学鲁科版必修二全册导学案

第一章第一节原子结构(一) 【学习目标】 1.认识原子核的结构,懂得质量数和A Z X的含义。 2.掌握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之间的相互关系。 3.知道元素、核素、同位素的含义。 【重点难点】A Z X的含义和元素、核素、同位素的关系 【自主学习案】 P2-3 1.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基本微粒,、、、都与有关。 2.原子是由和构成的,原子核是由和构成的,其中带 正电荷,而不带电,它们依靠一种特殊的力结合在一起。 【交流研讨】 (1 )在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2)原子的质量由哪些微粒决定? (3)忽略电子质量,原子的相对质量与质子数、中子数有什么关系? 【技能归纳】 一、原子结构 1.原子的结构 2.质量数 相对质量约为 质子的数目决定 中子不带电 相对质量约为 决定元素的不同原子,影响原子的质量 围绕原子核做高速运动 每个电子带电荷 相对质量为一个质子(中子)的1/1836 核外电子层排布:最外层电子数目决定 每个质子带电荷

(1)概念: (2)关系式:原子中: 核电荷数(Z)== 质量数(A)=()+() 3.原子结构的表示方法: X A Z 【思考】①阳离子中A Z X n+:核外电子数= 质量数(A)=+ ②阴离子中A Z X m-:核外电子数= 质量数=+ 【迁移应用】 1、道尔顿的原子学说曾经起了很大作用,其内容包含了下列三个结论:①原子是不能再分的粒子;②同种元素的原子的性质和质量相同;③原子是微小的实心球体。从现代观点看,你认为三个结论中不正确的是() A ③ B ①③ C ②③ D ①②③ 2、自从1803年英国化学家、物理学家道尔顿提出原子假说以来,人类对原子结构的研究不断深入、不断发展,通过实验事实不断丰富、完善原子结构理论。请判断下列关于原子结构的说法正确的是A 所有的原子都含有质子、中子和电子三种基本构成微粒 B 所有的原子中的质子、中子和电子三种基本构成微粒的个数都是相等的 C 原子核对电子的吸引作用的实质是原子核中的质子对核外电子的吸引 D 原子中的质子、中子和电子三种基本构成微粒不可能再进一步分成更小的微粒 3、据报道,某些建筑材料会产生放射性同位素氡22286Rn,从而对人体产生伤害。该同位素原子的中子数和质子数之差是() A 136 B 50 C 86 D 222 4、某粒子含有6个质子,7个中子,电荷为0,则它的化学符号是() A.136Al B.137 Al C.13 6 C D.13 7C 5、对于A ZX和A+1 ZX+ 两种粒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质子数一定相同,质量数和中子数一定不同 B.化学性质几乎相同 C.一定都由质子、中子、电子构成 D.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一定相同

高中化学导学案

导学案 高一化学备课组 第一章第二节化学计量学在实验中的应用导学案 第一课时物质的量的单位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_ 授课教师:__________ 授课日期:___________ 学习目标:1、认识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能用于简单的化学计算,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 2、了解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摩尔质量、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含义 3、能根据物质的量与粒子数目之间的关系进行计算重点与难点:重点: 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摩尔质量的关系难点: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知识梳理:一、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分子与分子,原子与原子按一定的比例定量地进行化学反应,而原子或分子都很小,我们直接用肉眼不可能观察到,更不可能一个一个地进行称量。怎样将微观的粒子数目与宏观的物质的质量联系起来,来研究分子、原子或离子所进行的化学反应呢?这就需要确定一种物理量。 1、物质的量 (1)概念:表示含有的集合体。国际单位制的七个基本物理量之一。符号为。 (2)单位:简称,符号为。强调指出:“物质的量”四个字是一个整体,不得简化或增添任何字。如,不能说成“物质量”“物质的质量”或“物质的数量”。 2、摩尔 (1)概念:摩尔是_______的单位,每摩尔物质含有__________个微粒。 (2)适用范围:摩尔可以计量所有________(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3)注意:使用摩尔作单位时,所指粒子必须十分明确,且粒子的种类要使用__________表示。如:2mol H ,1mol H2 ,1.5mol NaOH ,1molOH-和1mole-等。 (4)定量关系:物质中所含某微粒的n=该物质的n×一个分子中所含该微粒的数目。 例:1mol Na2SO4中含有______mol Na+、______mol SO42- 1mol NH3中含有______mol N、______mol H、______mol e- 1mol S2-中含有______mol e-、1mol NH4+中含有______mol e- 3、阿伏加德罗常数 (1)概念:1mol任何粒子的______叫做阿伏加德罗常数。 (2)摩尔基准的规定:以______12C所含的碳原子数为阿伏加德罗常数。

2015年高中化学导学案鲁科版必修2教师用书 3.4.2塑料 橡胶 纤维 配套练习

的是( )。 1.下列说法中错误 .. A.塑料的成分全是合成树脂 B.塑料的主要成分是合成树脂 C.塑料中含增塑剂 D.塑料中含防老化剂 【答案】A 2.下列物质中属于人造纤维的是( )。 A.黏胶纤维 B.蚕丝 C.锦纶 D.羊毛绒 【解析】蚕丝、羊毛绒是天然纤维;锦纶是合成纤维。 【答案】A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①乙烯通过聚合反应生成聚乙烯②聚乙烯无臭、无毒 ③聚乙烯可用于制食品袋④聚乙烯可用于生产渔网绳索 ⑤聚乙烯可用于生产轮胎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 D.③④⑤ 【解析】聚乙烯不用于生产轮胎。 【答案】B 4.下列属于塑料垃圾引起污染的是( )。 ①动物吞服造成死亡②缠绕在螺旋桨上造成海难③破坏土壤结构④污染大气⑤污染地下水 A.①②③④⑤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⑤ 【答案】A 5.为了减少白色污染,可采取的有效措施是( )。 A.将塑料废弃物深埋 B.将其分解为有用化工原料 C.焚烧 D.粉碎 【解析】白色污染是指由塑料垃圾引起的污染,将其分解为有用化工原料可减少污染,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 【答案】B 的是( )。 6.下列关于天然橡胶{}的叙述中不正确 ... A.天然橡胶能溶于汽油、苯等有机溶剂 B.天然橡胶是天然高分子化合物 C.天然橡胶含有双键,能发生加成反应 D.天然橡胶受空气、日光作用,会被还原而老化 【解析】从天然橡胶的结构可知天然橡胶为线型结构,能溶于汽油、苯等有机溶剂,A项正确;天然橡胶是天然高分子化合物,B项正确;天然橡胶分子中含有碳碳双键,能发生加成反应,受日光、空气作用,会逐渐被氧化而老化,故C项正确,D项错误。 【答案】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