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曼菱女士的北大演讲

张曼菱女士的北大演讲
张曼菱女士的北大演讲

教育的反思与自省:有感于张曼菱女士的北大演讲精选

看到朋友转来的这篇演讲,真的是于我心有戚戚,在这个名利日盛的时代,我们的教

育有着太多需要完善和反思的地方,其中最核心的就是要引导学生和我们自己超越弥

漫在我们身边如“浓重雾霾”一样的名利,仰望星空找寻属于自己的生命意义和价值,只有这样做的人多了,这世界才真的变得有意义。其实这也正是九年来我和国内外同

行不遗余力推动iCAN大赛的源动力,希望每一个人都早点儿觉醒并开始相信自己并走

向成功,相信:Yes,iCAN!

张曼菱北大演讲:你们的事业还没有开始,人生就如此无趣

2015-04-05五道口书院五道口书院

张曼菱(1948—),女,汉族,云南昆明人。当代著名作家、红学家、电视制作人、

社会活动家,北大才女。1969年赴盈江县平原区插队务农,后历任昆明医学院工人、

北京大学中文系学员、天津作家协会理事、海南作家协会理事、海南曼菱艺术发展有

限公司独立制片人和导演,职业作家,文学创作二级。1982年开始发表作品。1985年

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青年时代曾在云南德宏傣家边寨当知青。1978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80年在大学

生竞选中作为北大代表,成为当时令人瞩目的候选人之一。1982年以“文科论文第一”的成绩毕业,到天津作家协会从事专业创作。在校期间即发表处女作《有一个美丽的

地方》,一时轰动京华,后改编为电影《青春祭》,饮誉海内外,被誉为中国大陆知青

电影的巅峰之作,成为一代人心灵的丰碑。作为西南联大的史料抢救者与研究者,她

担纲制作的历史文献片《西南联大启示录》深得海内外联大校友认同,为中国高等教

育史的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

本文是2014年3月29日张曼菱在北京大学的讲座实录,张曼菱先生观点犀利独到,

极具穿透力,值得您耐心读完。

同学们,感谢你们来听讲座。今天天气好,又是周末,我想很多同学应该是外出了。

本来准备讲一些西南联大的故事,谈一下大学生活应该如何度过,怎样使自己成为有

用之才等等。我去年九月在三联书店出的一本书《西南联大行思录》,里面全都是西南

联大人的口述历史,基本上是小故事。很有趣,你们可以自己找来看看。

然而,看见你们坐在这里,眼睛里带着迷茫,像来听一堂课那样地沉默着和认真着,

我忽然改变了主意,我不想讲那些故事啦,因为西南联大的故事离你们实在是太远了。我说的远,不是时代和时间的远,而是人与人之间的远。

你们坐在这里,号称是北大学子,然而,你们离当年的北大学子——西南联大人有一

种精神源头的隔阂远。所以,这些故事解决不了你们的实际问题。

西南联大的学生,他们穿越战火,悲歌向前,读书救国。他们是民族精神和自我觉醒

的一代精英。而你们,虽然头顶名校桂冠,你们只是“被动成长”和“成功压抑”的

产物。

我今天如果讲故事,对我很容易,可以煌煌万言,因为我已经写出了几本书,还做了

纪录片。而听故事,对你们也不难。你们都是考试冠军,否则进不了北大。你们会把

这些故事当作“知识”与历史一样,转眼就背得烂熟。

然而那又能怎么样?

你们又多了一种死的知识,如此而已。然后你们知道我是西南联大方面的专家。如此

而已。

你们是我的师弟师妹,我们有血浓于水的一脉相承的校园情。我们,不该是一只大木

桶和一只小木桶的关系。就是说,我把我的知识倒一些给你;而是我要关心你们的成长,你们也想从我这儿明白一些迷茫的问题。

我们之间是生命的呼吸和延续,校园精神的传递的关系。

此来北大,我的初衷是要打动你们,打动你们的思想。而不是又增加一点你们的积累,你们的“知识包袱”。

所以我决定不讲故事啦,我要讲一点我的思想。这些思想并不系统,但是鲜活,现实,能够触动你们,能够触动社会。

我从来认为,那些完整的系统的理论之类,是最没有用处的,有用的只是细节,具体

的环节。这在哲学上是有一派的。

用几个观点,来传播我给你们讲的思想,我不管它能不能形成“系统理论”,我相认

它能进入你们的灵魂。因为它是没有人对你们讲过的。

一、压抑的胜利

你们坐在这里,你们考入了北大,但我并不认为,你们就是天之骄子,就是精英。说

实话,我认为,你们能够考入北大的那种因素,那个分数,其实并不是那么光荣,那

么有力量,那么有积极意义的。

相反,它是一种消极的标志。

并不是你们真的比你们的同学优越,聪明,用功,有天才,有前途,你们才坐在这里。

而是你们比你们的同学更能够接受压抑,配合压抑,与压抑你们的学校和家庭,老师

和家长配合,服从,压抑了你们青春的个性,是这种对压抑的服从,是你们通过了考

试机器,使你们得了高分,进了北大。

我称之为“压抑的胜利”。你们赢了吗?

不,赢的是你们的老师和家长,而你们是这场博弈的牺牲品。

你们这些高分的宠儿,比起你们那些没有考上北大的同学,你们少了反抗,少了天真,少了活泼,少了游戏,少了恋爱,少了美丽,少了俏皮,少了青春,少了分数外的许

多最宝贵的东西。

而这些东西恰恰是能够使你们的人生可能幸福和成功的要素。可是为了高分,你们都

把它付出了,都把它牺牲了,你们屈从于老师和家长的苛刻要求,拼命压抑自己,才

得到了这个结果,考上大学,并且是北大。

那些没有考上北大的同学,也许他们更多地保留了自己,保留了选择,保留了活力与

美丽,他们的人生会可能比你们更加成功和幸福。因为他们保留了更多的对自己和对

生活的热情,更多的个性。

我观察到,情商较高的孩子反抗这种压抑最多,而情商其实决定人的成功人生。

这就是为什么在北大这类的名校里近年来会发生所谓精英学生自杀的事件。

这就是考上北大之路成了自我毁灭之路的原因。

因为你们会把这种压抑当作是成功的必要,当作是人生正面的经验,误以为就这样被

动地学习,生活,加大对自己的压抑,就可以完成一个成功的人生。这是一个太大的

谬误。

这种对人生和事业理解和开始的谬误,必须停止!

你们必须重新评估自己考上北大这件事情,必须重新总结自己为什么能上北大这个消

极的经验。

我们国家的教育制度正在改变中。你们曾经搭上的那班考试车高分车,也在发生变化,在发生一种宽容的合理的具有多种选择性的变化。

你们是过去消极考试的产物,如果不能够迅速地调整自己,调动生命的真正活力,那

么一条路走下去,你们死定了!

有个叫坎贝尔的人说过:“最坏的生活,是没有选择的生活。”

你们正是从那样的生活中走过来的。

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曾对我说过:西南联大的学生,不是一个模子出来的。每个人都

像一粒种子一样,而教育是配合这个学生的个性来实施的。

可你们却是被压成了“一个模子出来的”,你们的样子不是你们所选择的。对于你们

而言,选择太有限,可能是选择一个发夹,一件名牌衣服这样的无价值无意义的选择

罢了。

更多的时候,你们不敢说“不”,更不敢说“我要”。所以,你们成了一批只能在小

事情上撒娇,而却在大方向上完全服从的孩子。

这就是今天中国家庭教育和大学教育的大失败。

古人说:“入门须正,立意要高。”

我的师兄钱理群说:当今中国教育的败绩始于中小学。这是看到你们的根子不正啊。

你们是被种歪了的一代。

你们必须猛省,立即进行自我纠正。

你们没有真正自我的阅读,你们不知道天下与历史,你们知道的只是媒体和网络上的

浮浅信息。你们没有个性,因为你们一生没有选择和经历过真正的历险。

李政道中学毕业后,就遇上日本入侵。他一个人可以跋山涉水,从沦陷区来到云南,

寻找他心目中的恩师,他一生学业的引路人。他曾经遭遇翻车,受伤,住院,然后他

成功到达昆明。他在一个叫岗头村的昆明郊区,敲开了一间农家的房门。他未来的恩

师吴大猷正在里面照料着自己生病的妻子。

李政道泰然经过了吴大猷的一道道物理题目,一次次地让吴大猷感到惊讶,最后震动

和狂喜,第二天吴老师到西南联大的物理系就说:“各位,我发现了一个物理奇才。”从此李政道受到吴老师和西南联大诸位名师的精心培养。

这样的道路,你们能走吗?

李政道正是在你们这样的年龄。无数的西南联大学子在战火中都进行了自我选择,他

们选择了脱离沦陷区,为国读书,他们吃尽辛苦,长途跋涉,到达昆明去念书。

自我选择,经历艰辛危险去完成这个选择。

你们能做到吗?

二、被遗弃的校园

刚才有个男生提问说:“你对当今的教育改革如何看?”

我的看法是:现在的教育很坏,步步都是对你们的陷阱与剥夺,没有爱,没有责任。

让你们错过自己的童年,再错过青春成长期,成为一些不知所措的人。

你们终于进入大学,有一种放松感。父母远离,中学的管理不再罩着你们了。你们可

以有很多的选择。正像是一群关在笼子里很久的小鸟,现在放到一个院子里,也有罩,不过大些。

最可怕的是,对于你们这些初入学的新生,有军训,可是没有人文温情的关怀,更谈

不上呵护。没有人来约束你们,更没有人来爱你们,为你们负责。

我有一个侄子一个外甥都这样走过来的。他们奋力拼搏,进入名校,可是一进去就迷

茫了。

我去过那种所谓的大学城,那是对你们的遗弃。简直就是大学的犯罪。在遥远的郊区,除小卖部什么都没有,老师都不在那儿。一群刚入学的孩子们在那里,简直是集中营。

他们夜里吼歌可以到零点,吃薯条吃到嗓子哑。因为孤寂他们只能玩电脑。

这时候,有很多同学成了电脑迷,甚至因为上网而耽误学业,而被开除。

这是中国式教育的又一个失败衔接。

所幸的是,我家的那两个后代现在发展很好,他们经历青春的觉醒,进行了自我选择与奋争,走上了一条自己能够把握生命的道路。但回忆起在大学里虚度的那些迷茫时光,他们都很痛惜。

现在你们成年了,你们必须醒悟:“全靠自己救自己”。

这种可怕的“大学城”,现在还在继续。没有人气,没有校园氛围,没有导师,没有高班同学,甚至没有街道和居民。

这种现象国家还不来管,我认为是在糟蹋和迫害学子。

我有位师兄郝斌,是北大的前领导,他说过:“这是对孩子和家长的犯罪。对这些热心向上进入大学的新生,完全是一种欺骗和不负责。”

校园的辅导与关怀,引导学生建立积极向上温暖的小环境,这对于初离开家庭的学子至关重要。你们本来被呵护得无微不至,突然就被扔进了荒地。大学城就是荒地。

而即使是在老校园,也与荒地没什么差异。在云南发生过一起恶性的学生杀人案,因为贫富悬殊与歧视,刺伤了一个底层学子的自尊心,没有人发现,没有人来恢复,没有人来调整,直到这名叫马加爵的学生杀了数名同学。而原因全是由于小事。

杀人者与被杀者都是当前这种非人性校园的牺牲品。

同学们处于一种无助状态。他们甚至可以相互构成威胁。

我曾经在中科院作过讲座。一看就知道,那群高分的孩子们其实是很久没有人跟他们谈什么了,谈心,谈感触,听他们的问题。他们在一种多么孤寂和闭塞的心理状态中成长。

那天也是一开始就讲西南联大故事,时间到了。他们不让我离开。

有个外地来的同学问我:“老师,北京有什么好?”

显然,他很想念他的家乡,他原来的学习与生活环境。而且没有人来开导他。

我告诉他:北京堵车、空气差、人与人之间很冷漠,因为大家都是来淘金的,没有建立家乡的那种人情。但你到北京并不是来寻找安乐窝的,你是为寻求你专业的最高端而来,所以你一定要做出牺牲,把握好你的专业方向。一切才值得。

有个女生问我:“老师,你看我的头发是留长一点好,还是短一点好?”

她是多么需要友谊,需要欣赏,需要长辈的呵护啊。

这些高分的博士生,他们的心灵充满饥渴。他们的生活一点也不充实丰满,这样他们如何可以去完成科学的任务,攻取尖端呢?

事业还没有开始,人生就如此无趣。动力又在哪里呢?

还有一次在,我清华售西南联大的书和光碟。一个博士生问我:“我可不可以只买化

学的。因为我是学化学。”

气得我大骂了他一顿:“难道你学化学不需要数学?难道化学与物理不是兄弟学科?你大概是只会买考试题目吧?这些大师的人生和见解你就不想读一读吗?你父母也不学化学,他们就不是你父母了吗?”

他听我骂后,说:“老师,您别生气,我买,我都买。”我说,关键你必须都看。

同学们,当我还在上中学的时候,中国被领导人发动了一次文化大革命。那是一次大灾难。当时中学生有一个口号:“砸烂旧教育制度”。其实是把自己敬爱的老师们一个个打了一顿,造成千古之恨。

今天,我不想号召你们去“砸烂”谁,你们也不懂错在那里。

今天大学状态,是各种历史恶果的堆砌,有体制的,有人文的,有政治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各种伤害,历史性的伤害,造成了恶劣的大学环境。可以说是中国社会的“恶之花”。

你们不必对这个现状负责。你们要对自己负责。

如何才能对自己负责呢?

在认清现状之后,下面我对你们有几点建议。

三、在“取”与“舍”中上大学

首先是培养自己的穿透力。

现在社会上都是对大学的批判。你们约略知道就可以了。不必太陷进去。因为你就在

其中,你的年华赶上了,赶上这还没改革也不知道怎么改革的混乱的教育状况。你不

必为此负责。你要为自己负责。

穿透,就是把自己摘出来,从局限的位置里摘出来,站在一个高度上,看到远方,这

样你的行为就会不一般,脱颖而出。

你可以想象,你的青春赶上了一场无法逃避的战争之类。

曾经有一个与你们同岁的青年,杨振宁。在日本飞机昆明的一次轰炸中,杨振宁和家

人躲警报回来,看见他们住的那个院子正中落下了一颗炸弹,炸出了一个大坑。杨振

宁是家中的长子,他立即找来一把锄头,开始挖掘,因为家中的许多生活资料,甚至

鸡蛋都被埋在里面了。杨振宁是一个能够和父亲一起扛起家庭责任的好儿子,好大哥。

他挖出了一些书,已经卷曲,但他把它们压平,还能看。这时候西南联大的几位名师

走过,看见这个中学生在挖书。在一场疯狂的轰炸,到处是血肉横飞的惨象下,居然有

这样一个青年还在挖书。这几位大师立刻赞言,杨武之的这个儿子必有大出息。

这就是穿透力。能够透过现实的迷雾,看到理想与未来。

要有一种自我封闭的保护意识。保护自己的方向。我研究西南联大,发现,凡是那些

有穿透力的学子,他们后来都是成功者。凡是那些被现实淹没的学子,他们后来都漂

泊无依,什么也不是。

什么是卓越?卓越就是可以不受眼前干扰,一意孤行,保持自己最高方向和最佳状态

的人。

西南联大的校训是“刚毅坚卓”,是指人的品性上的培养,而不是什么守规矩之类。要坚守的是这份不同于平常人的卓越。

下一步就是找到方向与个性的配合,包括与导师配合,与选题配合,与职业与事业配合,完成自己独到的人生。

什么叫平庸?平庸就是被眼前淹没。

不要想把自己和什么东西去搀和,自己发展好了。别人自然会来找你搀和的。

我曾经找到一名失落在云南边陲的西南联大学子,他的身世可不得了。《天演论》就是他的一个堂叔翻译的。严复家的后人。可是我找到他的时候,他的境况非常凄惨,在一所边陲中学里,老婆离婚了,他显然害着重病。采访的时候一直抬不起头来,眼睛也是闭着的。

他告诉我,在西南联大读书的时候,他接近“地下党”,受组织委派,到滇南来开展工作。可是人家说为了保密,不让他加入组织。一个人已经牺牲了学业,来到乡村,却又不被组织信任和承认,实际上他的选择错了。他曾经为组织发电报,作过很多重要的工作,而在云南解放后,他的“上线”消失了,他于是什么也不是,没有得到他为之奋斗的政权的承认。

应该说这个名门之后完全没有维权的意识,他只有一种宗教式的献身精神。所以他的一生全毁了。

我采访过朱光亚。

他告诉我,在“一二一”四位烈士被杀害的时候,大家都很气愤,他也参加了游行。但是很快他就回到自己的专业,因为研究物理学是一件很投入的事情。朱光亚没有迷失自己的方向。他很快作了准备,被导师吴大猷带去美国留学,同行的有李政道。他们这次出去深造后,都成了世界物理学与中国科技界的杰出人物。

有一个小细节,就是当年吴大猷并不是很满意朱光亚的,不像对李政道那样满意,吴自己在书中说,是勉强挑上的。朱光亚也明确对我说过这一点。但是为什么挑上了?没有讲。

我以为这是师徒之情。朱光亚说,当年他时常到吴老师家去,有时候买一点肉,在老师家听课,一起做了吃饭。师母病了,也是朱光亚背负着去医院。梅贻琦校长派了小车,可是那种村道小车进不去,必须背一段路。

我想是这个忠厚的学生打动了吴老师吧。

朱光亚后来在中国的核武器建设中发挥了组织者的作用。

再说杨振宁。当年在西南联大物理系有一个著名的三人小团伙叫“三剑客”。这是物理系的三个最优质的学生,杨振宁、张守廉、黄昆。这三人后来都是世界物理学界的著名大师。黄昆有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定律。他们三人成天讨论不休。从茶馆,到马路上,深夜甚至几乎遇到“打闷棍”的拦路抢劫者。他们三人在昆华中学任教,分一个教师的职位,勤工俭学。所以一直争论到昆华中学给他们的宿舍里,躺下了。又爬起来点蜡烛,照书,翻出来,那几条,那几句话,继续争论。

而别人在茶馆里可以谈恋爱,可以睡觉、聊天,也可以闹革命。总之,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三剑客”的故事,杨振宁自己也反复讲,他的意思是说,和同学成为对手,争论中学习,所得甚至超过老师所给予的。

中国古人讲“同气相投”,讲“物以类聚”。我希望你们在大学里组建自己的“三剑客”,得到学习和追求的伙伴。培养自己的小环境。

四、“方向”决定人生的成败

书桌上的公式。

有一天我去采访著名数学家陈省身先生。他是西南联大的年青教授,后来是美国数学所所长。晚年归来,回到他的母校南开大学。

那天,在他非常狭小的书房里,他就坐在轮椅上,转身就是书桌,而我面对他,几乎是站在门口。其余的人只能是站在门外了。

这可以与你们的学生宿舍相比了。

可陈先生说:“不小,够了。”

作为一个世界级的数学家,在这儿思考,推算,他说,“够了”。

这时在桌上有一张纸,我要求看看,陈先生拿给我看,上面是一串公式。当然我看不懂。

他告诉我,这就是他在这一周刚刚推算出来的一道世界数学难题。

陈先生还告诉我,他有一个习惯,就是把脑子里正在思考的问题,思考到的那一步,那几行算式写下来,放在书桌上,然后去干别的。每天回来都看一看这张纸。这样,让问题在脑子里滚动,即使你在做别的,甚至在与友人闲聊,这个问题其实没有离开你。忽然地,就有了答案。

其实我也有类似的习惯。每天早上醒来,朦胧的脑子里突然闪现出一丝我正在写作的

文章思路,那怕是一个小段落,一句须要修改的话,我立刻就清醒过来了,穿衣起床

的动作也加快了。因为今天对于我是有效的一天,有一个方向在吸引着我。

于是不梳洗不吃早点,我赶快跑到电脑那里,把我的文字调出来,把新的想法写上去。下面,一面洗漱,一面思路打开了。一天活泼的有创造的新鲜的生活开始了。

同学们,我们是知识者,是脑力劳动者,我们的头脑与思考就是我们的价值所在甚至

生命的意义。一定要抓住,抓紧。

在我少年时代,曾经进入一种阅读的饥渴状态,一切文字我都想拿来看看。父亲当时

给了我几句话,令我受益终生:

“早晨起来,你的脑子正是一片青草地,正在阳光下生长,有希望。可是你打开栅栏,放进去一群野马,让它们在那里乱跑一气,等它们跑了,你的青草地已经被践踏成一

片烂泥。每天都这样,你还有何方向?有何思考?有何建树?”

“学上得中,学中得下,学下得下下。”

父亲告诉我的就是学习的选择啊!

这太重要了。失去方向,你所获得的一切信息都是一种淹没,都是灭顶之灾。

我们要不要关心世界?要。

但我们的方向是:中国向何处去,中华民族如何生存发展。

我们要不要关心社会?要。

我们的方向是自己如何定位,我能给这个百病丛生的社会带来什么,我又如何在其中

生存而保持自己的志向。

我们要不要关心大学教育?要。

学生的方向是了解当今弊病,而尽可能地超越现在,使自己得到健康发展。

一切都有自己的根,“根”决定立场与利益。你们要抓住自己的根上的东西。不要相

信那些“国际人”,只有从根上出发的观念才是真实可靠的。

你们,从迷茫中找到方向,人生的方向和专业的方向,紧紧把握,不受干扰,不放松,创造自我创造成长的小环境,吸取那些身边出现的营养,冲出这种教育的迷宫,拓展

自己的前景。

写日记,是培养自我意识的方法。现在不再是那种以日记论罪的时代了,你们有了写

日记的权利与自由。这很重要,要培育自己的内心世界。那怕是写自己的暗恋。那么,你可以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清醒。你可以总结自己的内心经验。你可

以观察自己的成长。你就有了一个尊重自己的意识。

有个诗人对我说:“我是我的驿站”。我觉得这很了不起。她自己就能够停下和休息

自己。这非常主动。是一种自助的人生方式。

你们不要被宿舍纠纷、男女恋爱、地域歧视、贫富悬殊等扰乱了自己的求学之路。

校园氛围,宿舍氛围,社团氛围,这些都是我们同学自己可以构建的。

与人抢时间,与事抢时间,与时间抢时间。

当你受到挤压的时候,时间特别可贵。你会抓住,珍惜,往往出效应。当时间一大块

地摆在你面前时,你会茫然,失落,被消解,反而不知道如何应用时间。

这是很多青年人易犯的毛病。

这里有个同学问我对“留学”的看法。

我在台湾看到,那里各大学校园里,留学的学生不少,尤其清大,就是新竹的那个清

华大学,现在培养出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得者。他们一般是交换学生,大家你来我往。在清大,我采访过一个台湾本地的学生,他原来是农村子弟。他说感谢梅贻琦校长,

否则我不会有这个前途。他去过欧美各校,也来过大陆的北大清华复旦。有时就是一

个学期。他很淡定,能够对各校的不同谈出看法。这才是留学。

更早,有陈寅恪先生的留学。

陈先生家底很厚,他所做的一般人做不到。他是不要文凭的。他是只冲着那个学校的

某导师、某选题、甚至某些资料去的。学到了他就走人。那些留学生在一堆,只要陈

寅恪来了,谁都不敢高谈阔论。因为他是真正最有学问的人。虽然他没有一张文凭。

而我父亲说过,从前他们班上的阔人子弟出去,回来后我父亲专门去看他,原来只学

会了穿西装打领带吃西餐。于是我父亲说:“一头牛,游遍了五大洲,它还是一头牛。”

而现在中国大陆普遍的送孩子出去,往往是耗尽家中资产,进入欧美的一个野鸡学校,一去别无选择。这那叫留学?有点像是“偷渡”嘛。

如果是这个样子的留学,我劝你们不要去。有本事你们自己在网上找好的学校,报考,申请奖学金。

要上就上一所好大学。去野鸡大学,不如去打工。别坑父母,坑自己了。

五、让生命冲破牢笼

来之前师弟张颐武和我通了下电话。他说:“师姐,你已经成为

北大的一个传说,你那种特立独行的精神、个性,现在的学生没有了。”

在这本《北大回忆》中,我写了几个自己的小段子。跳楼,寸头,小皮帽,唱歌。

刚才远东提到我们喊出“振兴中华”的口号那一幕。

有位同学希望我讲一下当年北大校园提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过程。这个过程

在《北大回忆》中我已经写了,就在第三章的最末一节:喊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请有兴趣的同学自己去看一看。

那天晚上,北大人自己救了自己,可以说是更新了一个时代。我有幸成为现场的指挥者,也是时势所造。

为什么当年北大能够发生那样宏伟的场面,提出那样打响一个时代的口号?为什么我

会登场成为指挥?

我想,那是因为我们那一代人占有一个精神的优势,就是我们作为北大学子,是当然

的先驱,我们必须要创造一点什么,贡献一点什么。

《北大回忆》中有一节叫“小段子”。里面讲的是我上大学时候的一些小事情,什么

剪寸头啦,戴皮帽啦,从教室的楼上跳下,躺在草地上唱歌,等等。这些事情在当时

被我同班同学很看不惯。恰恰我同班的同学与我的个性冲突最大。现在当然大家早就

释然了。回忆这些小事,是想提醒人们,对个性的尊重与坚持,是一个人发展的起点。

我坚持了,我认为自己是有一点精神的优势的。我们这一代人学过的语录中,有一条

永远也不过时。这就是: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

我们那代人是讲真理的,追求真理,为真理而斗争。虽然我们常常不知道什么是真正

的真理。但这种追求精神是可贵的。跌倒了又爬起来。所以,我们曲折的人生是不虚

度的。

而你们缺乏个性,缺乏精神的优势,缺乏这种对真理的向往与追求。

不讲创造社会的格局,即使是作为一个专业工作者,要想有所成就,必须有这种优势

和精神。你要怀疑,要探索发现,要敢于坚持,执著,要特立独行。没有自由的灵魂

就没有真正的创造。我看现在到处标榜的那些创新都不过是作秀。

独立人格,自由思想,请记住,这是文化与科学的准则,也是人生的准则。离开了这个,人生就失去真正的活力与价值。

如果不能冲出中学时代划定的那种精神牢笼,赶快补救,那么你们要在人生中胜算很难,人生无趣,事业也不会丰收。

六、关于“北大精神”

西南联大时期,三校合一,但一看,就知道那个学生是那个学校的。校风造成的,学

生的为人处事风格完全不同。

我在《西南联大行思录》一书中说过,外国人可能分不出李白、李贺、李商隐的诗。

可是我们中国文化人一看就知道,风格迥异。

北大人的风格是:独立人格,自由思想。

我今天想再加上一句,要“接地气”。

北大人往往无家可归的多。

陈平原兄告诉我,现在流行一句话:“读鲁迅的书,走胡适的路。”

其实胡适的书也不妨读一下。我由于父亲的提醒,在一进大学的时候就读过了。正是

当年我读了他的书,遏制了我很多的青春冲动和极端行为,包括对社会的思考。也使

我转向一些实务性的工作。我想胡适的思想在渗透我,从长远来看,是在慢慢地转变我,使我实力增强。

思想不是一种观点,而是一种能力。信仰是精神、思想的综合提升。

由于胡适这个人物的被摘除,北大精神变得单一,似乎就是鲁迅,就是激进。

其实,胡适不止是北大的著名教授,文学院院长,北大校长,也是“五四”运动旗手,是他直接创造和推动了新文化运动。

张曼菱在北大演讲全文

张曼菱在北大演讲全文|压抑的胜利 (2014-06-04 16:58:33) 转载▼ 分类:人生哲学 压抑的胜利 ——致今日之北大学生 时间:2014年3月29日下午三点至五点 地点:北大理科教学楼303 主持人:高远东北大中文系现代文学教研室主任: 北大中文系79级学生 高远东:曼菱学长给我的印象很深,那一年北大喊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口号,我看见,那个场面您是有份的,您在那儿指挥。您对我们后面这几届的学子影响是很深的。下面,请张曼菱学长给我们讲座。 张曼菱: 同学们,感谢你们来听讲座。今天天气好,又是周末,我想很多同学应该是外出了。 本来准备讲一些西南联大的故事,谈一下大学生活应该如何度过,怎样使自己成为有用之才等等。我去年九月在三联书店出的一本书《西南联大行思录》,里面全都是西南联大人的口述历史,基本上是小故事。很有趣,你们可以自己找来看看。 然而,看见你们坐在这里,眼睛里带着迷茫,像来听一堂课那样地沉默着和认真着。我忽然改变了主意,我不想讲那些故事啦,因为西南联大的故事离你们实在是太远了。 我说的远,不是时代和时间的远,而是人与人之间的远。 你们坐在这里,号称是北大学子,然而,你们离当年的北大学子,西南联大有一种精神源头的隔和远。所以,这些故事解决不了你们的实际问题。

西南联大的学生,他们穿越战火,悲歌向前,读书救国。他们是民族精神和自我觉醒的一代精英。而你们,虽然头顶名校桂冠,你们只是“被动成长”和“成功压抑”的产物。 我今天如果讲故事,对我很容易,可以煌煌万言,因为我已经写出了几本书,还做了纪录片。而听故事,对你们也不难。你们都是考试冠军,否则进不了北大。你们会把这些故事当作“知识”与历史一样,转眼就背得烂熟。 然而那又能怎么样? 你们又多了一种死的知识,如此而已。然后你们知道我是西南联大方面的专家。如此而已。 你们是我的师弟师妹,我们有血浓于水的一脉相承的校园情。我们,不该是一只大木桶和一只小木桶的关系。就是说,我把我的知识倒一些给你;而是我要关心你们的成长,你们也想从我这儿明白一些迷茫的问题。 我们之间是生命的呼吸和延续,校园精神的传递的关系。 此来北大,我的初衷是要打动你们,打动你们的思想。而不是又增加一点你们的积累,你们的“知识包袱”。 所以我决定不讲故事啦,我要讲一点我的思想。这些思想并不系统,但是鲜活,现实,能够触动你们,能够触动社会。 我从来认为,那些完整的系统的理论之类,是最没有用处的,有用的只是细节,具体的环节。这在哲学上是有一派的。 用几个观点,来传播我给你们讲的思想,我不管它能不能形成“系统理论”,我相认它能进入你们的灵魂。因为它是没有人对你们讲过的。 一、压抑的胜利: 你们坐在这里,你们考入了北大,但我并不认为,你们就是天之骄子,就是精英。说实话,我认为,你们能够考入北大的那种因素,那个分数,其实并不是那么光荣,那么有力量,那么有积极意义的。 相反,它是一种消极的标志。 并不是你们真的比你们的同学优越,聪明,用功,有天才,有前途,你们才坐在这里。

《奇葩说》观后感点评

《奇葩说》观后感点评 《奇葩说》观后感 打开手机爱奇艺的app,叹一口气,唉,少了每周必刷的《奇葩说》,感觉生活都失去了很多乐趣。 我真算不得《奇葩说》的铁粉,前几季只是断断续续地看过,直到最近的第四季,才从奇葩大会开始追。因为没有先前的印象,所以看到何炅、马东、蔡康永、罗振宇、张泉灵的组合也并没有 感到多么别扭,反而觉得何老师端坐在议长的座位上“左右逢源”又不失幽默,颇令人舒服。而米未的当家人马东,这个脑子快、 嘴巴快,聪明又狡黠的大少爷,在旁边插科打诨,也让我充满了 期待。 我才知道,所谓的“奇葩”并不是指生活中的异类,而是各 行各业中那些有代表性的人物,或者说“有趣”的人物,甚至包 括大人物李银河、李开复、罗永浩,还有眼前正火的京剧老生瑜 老板王佩瑜。瑜老板教大家学京剧“惊提怒沉笑展眉”,何老师 全程黑脸陈翰宾,还有那个有点二又特别可爱的十八线女团成员 马剑越,都让我觉得好玩又印象深刻。 我自认为是一个靠嘴巴吃饭但是嘴巴上的功夫又不如意的人,所以,我总是对那些会说话的人充满了艳羡,尤其是能说、会说,还说得特别有学问、有道理的人。那一期的辩题是外星人在地球 上留下一个蛋,你是毁掉还是孵化出来。这个令人匪夷所思的题

目本来让我颇觉得无聊,但是在各位奇葩辩手们的唇枪舌剑中, 我竟然觉得这完全不是幻想,而就是生活中的我们。尤其是那个 知识分子气十足又沉稳大气的黄执中,最后一辩开口便用“好奇心”和“安全感”惊呆了我。最后一期的四届奇葩之王和导师们 的“恶战”更是令我佩服,精彩的剧情反转了又反转。最会说话 的蔡康永总是温情脉脉,擅长逻辑思维的罗老师一锤定音。我是 一个没有观点的人,哪一方说的有道理我就倾向哪一方。渐渐的,我不再觉得《奇葩说》是个辩论节目,而是一个让颜如晶、马薇薇们展示自我和大众交流的舞台。他们分别从那么多不同的角度说 出了我们藏在心里不能表达或者不会表达的观点,心有灵犀的那 一瞬,有老友相逢的惊喜;如梦惊醒的那一瞬,有恍然大悟的所得。我才知道,被称为“少奶奶”的肖骁只是貌似披了一件“娘炮”的外衣,范湉湉的泼辣和偶尔的粗口也并不是重点。导师和 辩手都没有当下小鲜肉的颜值,而他们却个个充满了魅力。做个 充满智慧而有趣的人,这才是《奇葩说》让我得到的。 我的生活中也有这样充满智慧和有趣的人吗?其实,单单是 有趣,就已经很令人羡慕了。 我新教的班级里有一个我特别喜欢的女孩子叫常雪茹,上次 和学生们去泰安旅游的时候,我和她爸爸交谈,方知我们竟然是 同级不同班的同学!甚至我们都彼此知晓对方的名字!我的这位 常姓同学比我大几岁,但是显得很是苍老。他如今在某厂工作, 妻子开着一家茶叶店。就是这样的一位父亲,他女儿的作文中充

2020年高中语文 阅读材料 演讲的前30秒素材

演讲的前30秒 着名演讲学家卡耐基说:“登上讲台,不管你准备了多少演讲内容,最初的30秒都是最重要的。” 一 台湾着名作家李敖曾来到内地,在北京大学举行演讲。一开讲,他就说:“各位终于看到我了。”全场几百名学生起立鼓掌。随即。他又说道:“今天来演讲,我没带讲稿,记得罗马教皇说过:‘演讲的时候不能用稿子,用稿子表示记不住,如果演讲者自己都记不住、又怎么能让听众记住?这样,演讲就失败了。’”说到这里,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李敖掀开西装上衣,展示给大家:“大家看,没有稿子,也没有小抄。”此举引起了一片笑声。李麸很快接着说:“但你们不要以为我很有信心,我也很害怕。我最害怕四种人,一种是根本不来听演讲的,一种是听了一半去厕所的,一种是去了厕所永远不回来的,一种是听演讲不鼓掌的。”李敖话音未落,学生们就己乐翻了天。 二 2020年12月18日下午,央视名嘴白岩松在江西财经大学演讲,学生们蜂拥而至,气氛热烈。一上场,白岩松就热情地问候道:“各位财大的同学,下午好!”这时,他忽然看到还有很多挤在会场外面的人,便关心地问道:“外面还有多少人?冷不冷,能听得清吗?如果你们愿意。台上可以容纳三百多人,大学应该不拘一格。”在热烈的掌声中,外面的听众欢呼涌入,讲台上坐满了人。白岩松环视了一下,说:“好了。接下来,就让我出声,你们就不用出声了(众笑)。” 三 印尼“国父”、第一任总统苏加诺当年访华,来到清华大学演讲。学生们坐在操场上,苏加诺一上台,就大声说:“我有一个建议,建议你们向前走一步,因为我愿意生活在青年中间。”说完,学生们就向前走一步,往地下一坐。这个时候,苏加诺看到同学们十分严肃,便又来了一句:“我还有第二个请求,那就是请诸君笑一笑,因为我们正面向一个美好的未来。”“哗”一声,同学们笑声和掌声热烈,整个会场沸腾起来了!

本色张曼菱站在高处看远方

本色张曼菱站在高处看远方 她曾经在云南德宏傣家边寨做过知青,在昆明 医学院做过工人,在北京大学中文系就读,在天津作 协进行文学创作,在海南创办文化企业, 当时收视热潮的电视连续剧《天涯丽人》 她是独立制片人、导演、职业作家。 十年代,她以访问学者的身份赴美交流, 之后首位登上美国《时代》周刊的中国女性。 “狂妄”的代名词 1948年,张曼菱生于云南昆明,父亲是书艺双绝 的民间布衣,母亲是受过良好教育的大家闺秀。在父 母的熏陶下,她自幼便对文学产生浓厚兴趣。但这位 文学少女并不文静, 她不仅 f 生格火爆,还是敢于“第 一个吃螃蟹的人”。 1969年,张曼菱到云南德宏当知青, 7 年后,跑 回昆明组织纪念周总理活动, 结果被打成反革命分子。 1977年,她走进考场,并取得优异成绩。遗憾的是, 在政审环节,张曼菱与复旦大学失之交臂。 1978 年, 她重新走进考场,拿到了全省第一个高考文科状元。 然而,反革命帽子如影随形,几乎所有的学校对 制作出引起 上个世纪八 是改革开放

她避而远之。就在张曼菱心灰意冷时,两位来自北大的招 生老师,走进她家,毅然录取了她。 进了北大,她是出了名的才女:曾在著名刊物《当代》上,发表中篇小说《有一个美丽的地方》,之后这部小说被拍成电影《青春祭》,被誉为中国大陆知青电影的巅峰之作。她更是校园里最醒目的“狂妄”者:各种标签贴到她的身上,“跳楼”、“寸头”、“小皮帽”、 “唱歌”……每个举动都轰轰烈烈。 1980年,海淀区人大代表选举,北大有3 个教工名额,2 个学生名额,张曼菱主动报名参加了竞选,成为第一个“女竞选者”。她大讲人性解放、女性解放和女性自我意识。结果她在竞选中的言论行径,被人列为反面证据写进大字报。 这件事甚至惊动了党中央。就在上面要处理她时,北大老师们想方设法去保护她,大师季羡林更是担心她,让秘书每天“尾随”她,直到她被通知到人民大会堂领庄重文学奖,季羡林才松了一口气:“从此可以无碍了。”因此张曼菱也和季羡林成了忘年交。 后来她才知道,在当时的北大,被老师保护过的不止她一 个学校难免犯 生。那时的北大老师们认为,学生在学 错,而老师要 帮助他们成长、承担。这样学生们到社会上才不会再犯错。

北大才女张泉灵北大演讲

北大才女张泉灵北大演讲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讲 各位尊敬的领导、老师、家长们,还有我的师弟师妹们,大家上午好!先说一说今天我站到这里的一个感受吧。一开始所有的人都在看一个关于北大、关于你们这四年生活的一个短片,然后我听到同学们欢呼和起哄,我内心一喜,我心说,欸,这真是我熟悉的北大。因为同学们尽管在扩招的大背景下,没有忘了北大人的个性化表达。然后在介绍台上的诸位老师,介绍到副校长的时候,每一位副校长站起来,居然可以赢得比校长更大的掌声。然后我突然想,欸,这真是我喜欢的北大呀。因为这说明,即便当到了副校长,他们还是上课的,所以他们拥有各自的拥趸。我后来发现在整个台上,许院士获得了最长的、经

久不息、发自内心的掌声,我想这真的是我热爱的北大。也许再过十年,大家会有和我类似的感受。当许院士赢得那样的掌声的时候,我自认是一个感情的控制力非常非常强的人,但是那一刻,我热泪盈眶。因为再过十年,各位一定能够体会到你们跟北大之间的感情。从今天开始,也许从四年前你们拿到通知书的那一刻开始,是一种血缘的关系。所以在今天,我想对大家说,真的要恭喜你们,因为今天绝对是你们值得自豪的一天。 知道今天要来致辞,我特地大概早来了一个多小时,停完车之后,我就去未名湖边,然后去我曾经住过的29楼,去到了四教,去到了第五食堂,转了一大圈,今天周校长告诉我说,29楼是马上要改造的一个宿舍楼,所以我觉得今天我还真是来对了。在15年前,96年的7月份,我曾经在那儿照了一张相,然后这张相一直会放在我的桌子上,其他的照片一直会换,但是那一张是不换的,

因为那一天对我的人生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因为它像是一个句号。句号意味着一个完美的结束,更意味着一个重新,从零开始。 各位,此时此刻,你们面对的也是这样的一个转折点,要重新,从零开始。其实如果回到15年前,那一刻我的心情挺矛盾的。因为内心有很多的遗憾。比如我会突然想起来说,图书馆有那么多书,也许我看的,不到百分之一、千分之一,班里的同学总是会说,我们需要去到外教的家里组织一次聚会,但最后一直没有组织好。再比如说的遗憾,我看的北大的电影实在是太少了,因为你毕业之后会发现,你们一辈子都看不到那么多、那么便宜的电影了。 虽然我们在北大的时间有四年,听起来很长很长,但它和北大的容量比起来,实在是太短了。等你们毕业后,你们才会意识到,这4年,原来如此快的就过去了。但人生是没有后悔药的,你们当中有很多人还会继续留在北大学

张曼菱北大演讲

教育的反思与自省:有感于张曼菱女士的北大演讲精选 已有18423 次阅读 2015-4-5 13:38 |个人分类:科研心得|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自信iCAN 仰望星 空超越名利实现自我 看到朋友转来的这篇演讲,真的是于我心有戚戚,在这个名利日盛的时代,我们的教育有着太多需要完善和反思的地方,其中最核心的就是要引导学生和我们自己超越弥漫在我们身边如“浓重雾霾”一样的名利,仰望星空找寻属于自己的生命意义和价值,只有这样做的人多了,这世界才真的变得有意义。其实这也正是九年来我和国内外同行不遗余力推动iCAN大赛的源动力,希望每一个人都早点儿觉醒并开始相信自己并走向成功,相信:Yes,iCAN! 张曼菱北大演讲:你们的事业还没有开始,人生就如此无趣 2015-04-05五道口书院五道口书院 张曼菱(1948—),女,汉族,云南昆明人。当代著名作家、红学家、电视制作人、社会活动家,北大才女。1969年赴盈江县平原区插队务农,后历任昆明医学院工人、北京大学中文系学员、天津作家协会理事、海南作家协会理事、海南曼菱艺术发展有限公司独立制片人和导演,职业作家,文学创作二级。1982年开始发表作品。198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青年时代曾在云南德宏傣家边寨当知青。1978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80年在大学生竞选中作为北大代表,成为当时令人瞩目的候选人之一。1982年以“文科论文第一”的成绩毕业,到天津作家协会从事专业创作。在校期间即发表处女作《有一个美丽的地方》,

一时轰动京华,后改编为电影《青春祭》,饮誉海内外,被誉为中国大陆知青电影的巅峰之作,成为一代人心灵的丰碑。作为西南联大的史料抢救者与研究者,她担纲制作的历史文献片《西南联大启示录》深得海内外联大校友认同,为中国高等教育史的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 本文是2014年3月29日张曼菱在北京大学的讲座实录,张曼菱先生观点犀利独到,极具穿透力,值得您耐心读完。 同学们,感谢你们来听讲座。今天天气好,又是周末,我想很多同学应该是外出了。 本来准备讲一些西南联大的故事,谈一下大学生活应该如何度过,怎样使自己成为有用之才等等。我去年九月在三联书店出的一本书《西南联大行思录》,里面全都是西南联大人的口述历史,基本上是小故事。很有趣,你们可以自己找来看看。 然而,看见你们坐在这里,眼睛里带着迷茫,像来听一堂课那样地沉默着和认真着,我忽然改变了主意,我不想讲那些故事啦,因为西南联大的故事离你们实在是太远了。 我说的远,不是时代和时间的远,而是人与人之间的远。 你们坐在这里,号称是北大学子,然而,你们离当年的北大学子——西南联大人有一种精神源头的隔阂远。所以,这些故事解决不了你们的实际问题。 西南联大的学生,他们穿越战火,悲歌向前,读书救国。他们是民族精神和自我觉醒的一代精英。而你们,虽然头顶名校桂冠,你们只是“被动成长”和“成功压抑”的产物。 我今天如果讲故事,对我很容易,可以煌煌万言,因为我已经写出了几本书,还做了纪录片。而听故事,对你们也不难。你们都是考试冠军,否则进不了北大。你们会把这些故事当作“知识”与历史一样,转眼就背得烂熟。 然而那又能怎么样? 你们又多了一种死的知识,如此而已。然后你们知道我是西南联大方面的专家。如此而已。 你们是我的师弟师妹,我们有血浓于水的一脉相承的校园情。我们,不该是一只大木桶和一只小木桶的关系。就是说,我把我的知识倒一些给你;而是我要关心你们的成长,你们也想从我这儿明白一些迷茫的问题。 我们之间是生命的呼吸和延续,校园精神的传递的关系。 此来北大,我的初衷是要打动你们,打动你们的思想。而不是又增加一点你们的积累,你们的“知识包袱”。 所以我决定不讲故事啦,我要讲一点我的思想。这些思想并不系统,但是鲜活,现实,能够触动你们,能够触动社会。 我从来认为,那些完整的系统的理论之类,是最没有用处的,有用的只是细节,具体的环节。这在哲学上是有一派的。 用几个观点,来传播我给你们讲的思想,我不管它能不能形成“系统理论”,我相认它能进入你们的灵魂。因为它是没有人对你们讲过的。 一、压抑的胜利 你们坐在这里,你们考入了北大,但我并不认为,你们就是天之骄子,就是精英。说实话,我认为,你们能够考入北大的那种因素,那个分数,其实并不是那么光荣,那么有力量,那么有积极意义的。 相反,它是一种消极的标志。 并不是你们真的比你们的同学优越,聪明,用功,有天才,有前途,你们才坐在这里。 而是你们比你们的同学更能够接受压抑,配合压抑,与压抑你们的学校和家庭,老师和家长配合,服从,压抑了你们青春的个性,是这种对压抑的服从,是你们通过了考试机器,使你们得了高分,进了北大。 我称之为“压抑的胜利”。你们赢了吗?

北大才女张泉灵北大毕业典礼演讲

你的选修课不是你喜欢的,而是拿证多、学分好得的;你求职不是挑你喜欢的,而是待遇好的,请问,你选择时从未拿喜欢当事,凭什么你会从事喜欢的职业呢,并且成为终生的事业呢?凭什么呢? --------------------------------------------- 各位尊敬的领导、老师、家长们,还有我的师弟师妹们,大家上午好! 先说一说今天我站到这里的一个感受吧。一开始所有的人都在看一个关于北大、关于你们这四年生活的一个短片,然后我听到同学们欢呼和起哄,我内心一喜,我心说,欸,这真是我熟悉的北大。因为同学们尽管在扩招的大背景下,没有忘了北大人的个性化表达。然后在介绍台上的诸位老师,介绍到副校长的时候,每一位副校长站起来,居然可以赢得比校长更大的掌声。然后我突然想,欸,这真是我喜欢的北大呀。因为这说明,即便当到了副校长,他们还是上课的,所以他们拥有各自的拥趸。我后来发现在整个台上,许院士获得了最长的、经久不息、发自内心的掌声,我想这真的是我热爱的北大。也许再过十年,大家会有和我类似的感受。当许院士赢得那样的掌声的时候,我自认是一个感情的控制力非常非常强的人,但是那一刻,我热泪盈眶。因为再过十年,各位一定能够体会到你们跟北大之间的感情。从今天开始,也许从四年前你们拿到通知书的那一刻开始,是一种血缘的关系。所以在今天,我想对大家说,真的要恭喜你们,因为今天绝对是你们值得自豪的一天。 知道今天要来致辞,我特地大概早来了一个多小时,停完车之后,我就去未名湖边,然后去我曾经住过的29楼,去到了四教,去到了第五食堂,转了一大圈,今天周校长告诉我说,29楼是马上要改造的一个宿舍楼,所以我觉得今天我还真是来对了。在15年前,96年的7月份,我曾经在那儿照了一张相,然后这张相一直会放在我的桌子上,其他的照片一直会换,但是那一张是不换的,因为那一天对我的人生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因为它像是一个句号。句号意味着一个完美的结束,更意味着一个重新,从零开始。 各位,此时此刻,你们面对的也是这样的一个转折点,要重新,从零开始。其实如果回到15年前,那一刻我的心情挺矛盾的。因为内心有很多的遗憾。比如我会突然想起来说,图书馆有那么多书,也许我看的,不到百分之一、千分之一,班里的同学总是会说,我们需要去到外教的家里组织一次聚会,但最后一直没有组织好。再比如说的遗憾,我看的北大的电影实在是太少了,因为你毕业之后会发现,你们一辈子都看不到那么多、那么便宜的电影了。 虽然我们在北大的时间有四年,听起来很长很长,但它和北大的容量比起来,实在是太短了。等你们毕业后,你们才会意识到,这4年,原来如此快的就过去了。但人生是没有后悔药的,你们当中有很多人还会继续留在北大学习、工作,所以这个遗憾还是有机会来弥补的。即便是你们工作了,要走上工作的岗位,北大依然是你们的北大,同时它永远欢迎你们回来。比如说我的师弟和同事撒贝宁,到现在为止,他离开校园已经十多年了,但他还是经常回到北大吃饭和打篮球,并且宣誓,生是北大的人,死是北大的死人。

张泉灵北大演讲

(2011年7月5日,北大本科生毕业典礼,张泉灵发言内容) 各位尊敬的领导、老师、家长们,还有我的师弟师妹们,大家上午好! 张泉灵(3张) 先说一说今天我站到这里的一个感受吧。一开始所有的人都在看一个关于北大、关于你们这四年生活的一个短片,然后我听到同学们欢呼和起哄,我内心一喜,我心说,唉,这真是我熟悉的北大。因为同学们尽管在扩招的大背景下,没有忘了北大人的个性化表达。然后在介绍台上的诸位老师,介绍到副校长的时候,每一位副校长站起来,居然可以赢得比校长更大的掌声。然后我突然想,唉,这真是我喜欢的北大呀。因为这说明,即便当到了副校长,他们还是上课的,所以他们拥有各自的拥趸。我后来发现在整个台上,许院士获得了最长的、经久不息、发自内心的掌声,我想这真的是我热爱的北大。也许再过十年,大家会有和我类似的感受。当许院士赢得那样的掌声的时候,我自认是一个感情的控制力非常非常强的人,但是那一刻,我热泪盈眶。因为再过十年,各位一定能够体会到你们跟北大之间的感情。 从今天开始,所以在今天,我想对大家说,真的要恭喜你们,因为今天绝对是你们值得自豪的一天。知道今天要来致辞,我特地大概早来了一个多小时,停完车之后,我就去未名湖边,然后去我曾经住过的29楼,去到了四教,去到了第五食堂,转了一大圈,今天周校长告诉我说,29楼是马上要改造的一个宿舍楼,所以我觉得今天我还真是来对了。在15年前,96年的7月份,我曾经在那儿照了一张相,然后这张相一直会放在我的桌子上,其他的照片一直会换,但是那一张是不换的,因为那一天对我的人生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因为它像是一个句号。句号意味着一个完美的结束,更意味着一个重新,从零开始。各位,此时此刻,你们面对的也是这样的一个转折点,要重新,从零开始。其实如果回到15年前,那一刻我的心情挺矛盾的。因为内心有很多的遗憾。比如我会突然想起来说,图书馆有那么多书,也许我看的,不到百分之一、千分之一,班里的同学总是会说,我们需要去到外教的家里组织一次聚会,但最后一直没有组织好。再比如说的遗憾,我看的北大的电影实在是太少了,因为你毕业之后会发现,你们一辈子都看不到那么多、那么便宜的电影了。 张泉灵(8张)

激励自己,我是最棒的

激励自己,我是最棒的 人生旅途中会遭遇各种磕磕碰碰,各种负面情绪总会干扰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人被负面情绪暂时统治也是在所难免的,战胜负面情绪的一个药方就是“激励”,通过激励自己,意识到自己的“优秀”、自己的“前途”,从而增强自信心,更好地工作和生活。 激励自己,肯定自己,才能看到自己的“正能量”,并在自己身上找到喜欢的东西,为自己的正能量加分。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研究发现:一个没有受过自我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到自我激励时,其能 力可以发挥至80%~90%。这就是说,同样一个人,在经过自我激励后,所发 挥的能力和作用相当于被激励前的3~4倍。可以说,激励是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所以,我们要学会欣赏自己、激励自己,经常为自己鼓掌喝彩。 才女张曼菱作为知青,1978年考上北京大学。她非常感激父亲,因为父亲不仅 亲自带她研究学问,还培养了她坚毅的品格。父亲在张曼菱还小的时候就告诉她,人的一生有顺境也有逆境,当身处逆境时,一定不要慌张、不要害怕,要想办法激励自己,认定自己是最棒的。有了这个信心,很多人生的不幸与磨难就都能扛过去了。 父亲的话,张曼菱深深地记在了心里。经过不懈的努力,张曼菱成为第一个登上美国《时代周刊》封面的中国女人。父亲的预言在张曼菱的生活中得以体现,张曼菱一直生活在苦难中,在云南插队五年,她过着很苦的生活;但她却能以苦为乐,自己与云南的交集、自己在云南的故事,竟然成为她的素材,也就从那时候开始,张曼菱走上了专业作家的道路。云南是张曼菱不可碰触的伤口,但同时也是激励她不断前进的动力。那些疼痛的知青命运话题成为她人生之中厚重的底蕴,成为她回忆之中动人的华彩。 张曼菱的一生遭遇过许多苦痛,但在这些苦痛之中,她活得非常漂亮,活得非常自由、洒脱。生活于她是一场飓风,但她却逆风而行,激励自己,挑战自我。就像她在北大求学时,可以因为一个新的思想带领着同学们向社会发声,她梳着短发,戴着皮帽子,然后跳到草地上去想象实现理想时的幸福。

张泉灵在北大毕业典礼上的致辞

张泉灵在北大毕业典礼上的致辞 各位尊敬的领导、老师、家长们,还有我的师弟师妹们,大家上午好! 先说一说今天我站到这里的一个感受吧。一开始所有的人都在看一个关于北大、关于你们这四年生活的一个短片,然后我听到同学们欢呼和起哄,我内心一喜,我心说,唉,这真是我熟悉的北大。因为同学们尽管在扩招的大背景下,没有忘了北大人的个性化表达。然后在介绍台上的诸位老师,介绍到副校长的时候,每一位副校长站起来,居然可以赢得比校长更大的掌声。然后我突然想,唉,这真是我喜欢的北大呀。因为这说明,即便当到了副校长,他们还是上课的,所以他们拥有各自的拥趸。我后来发现在整个台上,许院士获得了最长的、经久不息、发自内心的掌声,我想这真的是我热爱的北大。也许再过十年,大家会有和我类似的感受。当许院士赢得那样的掌声的时候,我自认是一个感情的控制力非常非常强的人,但是那一刻,我热泪盈眶。因为再过十年,各位一定能够体会到你们跟北大之间的感情。从今天开始,也许从四年前你们拿到通知书的那一刻开始,是一种血缘的关系。所以在今天,我想对大家说,真的要恭喜你们,因为今天绝对是你们值得自豪的一天。 知道今天要来致辞,我特地大概早来了一个多小时,停完车之后,我就去未名湖边,然后去我曾经住过的29楼,去到了四教,去到了

第五食堂,转了一大圈,今天周校长告诉我说,29楼是马上要改造的一个宿舍楼,所以我觉得今天我还真是来对了。在15年前,96年的7月份,我曾经在那儿照了一张相,然后这张相一直会放在我的桌子上,其他的照片一直会换,但是那一张是不换的,因为那一天对我的人生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因为它像是一个句号。句号意味着一个完美的结束,更意味着一个重新,从零开始。 各位,此时此刻,你们面对的也是这样的一个转折点,要重新,从零开始。其实如果回到15年前,那一刻我的心情挺矛盾的。因为内心有很多的遗憾。比如我会突然想起来说,图书馆有那么多书,也许我看的,不到百分之一、千分之一,班里的同学总是会说,我们需要去到外教的家里组织一次聚会,但最后一直没有组织好。再比如说的遗憾,我看的北大的电影实在是太少了,因为你毕业之后会发现,你们一辈子都看不到那么多、那么便宜的电影了。 虽然我们在北大的时间有四年,听起来很长很长,但它和北大的容量比起来,实在是太短了。等你们毕业后,你们才会意识到,这4年,原来如此快的就过去了。但人生是没有后悔药的,你们当中有很多人还会继续留在北大学习、工作,所以这个遗憾还是有机会来弥补的。即便是你们工作了,要走上工作的岗位,北大依然是你们的北大,同时它永远欢迎你们回来。比如说我的师弟和同事撒贝宁,到现在为止,他离开校园已经十多年了,但他还是经常回到北大吃饭和打篮球,并且宣誓,生是北大的人,死是北大的死人。 我听说其实在我之前,前两年,最受欢迎毕业生校友的代表,到

讲演与口才(答案)

平时作业1 请综合运用叙述、描述、说理、抒情这四种表达方式,写一篇内容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不少于1000字的讲演稿。 我的心路历程 我是幼儿园一名普普通通的生活教师,工作在平凡的岗位上,我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也没有值得炫耀的成绩。在这充满机遇与挑战的今天,我宁愿继续我默默无闻的工作,因为它已融入了我的生活,成为我生命中的一部分。 记得当年走进通宝时,我还是个不谙世事的小姑娘,对学校的理解还停留在自己上学时的记忆,中专三年,虽然知道了“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但对于“教师”这两个字的真正意义并不完全理解。四年前,当我踏进通宝这片充满新奇与神秘的土地时,未满二十周岁的我对于自己教师的身份还是久久不能适应,我不敢说自己是带着对教育事业的一片热爱踏上工作岗位,对孩子像妈妈一样热爱更是无从谈起。当初的我,更多的是把工作当成游戏,和孩子们一起玩,一起闹,也会对他们发脾气,也会被他们气的掉眼泪。随着岁月的流逝,当年的孩子已成为十二三岁的小伙子、大姑娘了,而我也慢慢从幼稚一步步走向成熟,对工作的理解也日趋深刻。虽然教师这个职业不是我所选择,但我既然从事了这项事业,我就会全身心投入,并把它作为自己最热爱的事业为之奋斗。 当然,教师也是凡人,也有喜怒哀乐。当因种种原因而心情索然时,也许会有一丝倦怠,当问题儿童错误一犯再犯时难免情绪会有些波动。几乎所有的老师都会遇到这样的孩子:偏偏在你强调之后闯红灯,恰恰在关键时刻捅娄子,错误常犯,是非不断。我也不例外。坦白的说当我遇到这样一来的孩子,我有时也会克制不住自己对他们发脾气,但冷静下来我又会觉得很内疚。也许他们有很多缺点,也许他们是一犯再犯,但这好比人伤风感冒。人都会感冒,得了可以治好,好了还会再得,得了还可以再治,反复感冒,说明人身体抵抗力差,一个孩子反复出错,只是说明他自制力差,他们需要的决不是粗暴的对待,而是更大的关怀和更大的耐心。古希腊神话中,皮革马利翁的真爱能使雕塑变成美丽的少女,作为幼儿园的一名生活教师,我们更应敞开爱的大门,接纳每一个孩子,无论他是健康成长的幼苗,还是不幸被虫害咬伤的花草。用爱消除师生间的隔阂,用爱融化孩子心灵上的坚冰。我知道我做的还远远不够,特别本学期我到了幼儿园这个大家庭,我会更加努力、仔细、认真的去做,对工作负责,对孩子负责,对自己负责。 有人说我们是燃烧的红烛,有人说我们是高级保姆,无论别人对我们怎样评价,我们却深深知道,自己肩负的责任有多重大。幼儿阶段是人生发展的奠基阶段,幼儿时期

北大才女张泉灵北大毕业典礼演讲

各位尊敬的领导、老师、家长们,还有我的师弟师妹们,大家上午好! 先说一说今天我站到这里的一个感受吧。一开始所有的人都在看一个关于北大、关于你们这四年生活的一个短片,然后我听到同学们欢呼和起哄,我内心一喜,我心说,欸,这真是我熟悉的北大。因为同学们尽管在扩招的大背景下,没有忘了北大人的个性化表达。然后在介绍台上的诸位老师,介绍到副校长的时候,每一位副校长站起来,居然可以赢得比校长更大的掌声。然后我突然想,欸,这真是我喜欢的北大呀。因为这说明,即便当到了副校长,他们还是上课的,所以他们拥有各自的拥趸。我后来发现在整个台上,许院士获得了最长的、经久不息、发自内心的掌声,我想这真的是我热爱的北大。也许再过十年,大家会有和我类似的感受。当许院士赢得那样的掌声的时候,我自认是一个感情的控制力非常非常强的人,但是那一刻,我热泪盈眶。因为再过十年,各位一定能够体会到你们跟北大之间的感情。从今天开始,也许从四年前你们拿到通知书的那一刻开始,是一种血缘的关系。所以在今天,我想对大家说,真的要恭喜你们,因为今天绝对是你们值得自豪的一天。 知道今天要来致辞,我特地大概早来了一个多小时,停完车之后,我就去未名湖边,然后去我曾经住过的29楼,去到了四教,去到了第五食堂,转了一大圈,今天周校长告诉我说,29楼是马上要改造的一个宿舍楼,所以我觉得今天我还真是来对了。在15年前,96年的7月份,我曾经在那儿照了一张相,然后这张相一直会放在我的桌子

上,其他的照片一直会换,但是那一张是不换的,因为那一天对我的人生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因为它像是一个句号。句号意味着一个完美的结束,更意味着一个重新,从零开始。 各位,此时此刻,你们面对的也是这样的一个转折点,要重新,从零开始。其实如果回到15年前,那一刻我的心情挺矛盾的。因为内心有很多的遗憾。比如我会突然想起来说,图书馆有那么多书,也许我看的,不到百分之一、千分之一,班里的同学总是会说,我们需要去到外教的家里组织一次聚会,但最后一直没有组织好。再比如说的遗憾,我看的北大的电影实在是太少了,因为你毕业之后会发现,你们一辈子都看不到那么多、那么便宜的电影了。 虽然我们在北大的时间有四年,听起来很长很长,但它和北大的容量比起来,实在是太短了。等你们毕业后,你们才会意识到,这4年,原来如此快的就过去了。但人生是没有后悔药的,你们当中有很多人还会继续留在北大学习、工作,所以这个遗憾还是有机会来弥补的。即便是你们工作了,要走上工作的岗位,北大依然是你们的北大,同时它永远欢迎你们回来。比如说我的师弟和同事撒贝宁,到现在为止,他离开校园已经十多年了,但他还是经常回到北大吃饭和打篮球,并且宣誓,生是北大的人,死是北大的死人。 我听说其实在我之前,前两年,最受欢迎毕业生校友的代表,到这儿来做演讲的是两个人,一个是俞敏洪,一个是李彦宏。我觉得其实学校经常请这样的人回来做毕业致辞是一个非常不负责任的表现。为什

学习天下父子第一课心得体会大全

学习天下父子第一课心得体会大全 以"父母教会我"为主题;教育大家,以"强"作为尾声,教育部发文通文全囯中小学*生共同探讨"开学第一课"。"下面是学习天下父子第一课心得体会,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篇一:学习天下父子第一课心得体会 读出他对自己的父王写的一封信,而是与所有人一样,坐到电视前,我还做你的儿子",此时此刻,每个人都有一个爱的心。 秦勇一边讲,分为四个小课,爱所有的人......我们的世界,这四个字传授给我们做人的道理:"孝"告诉我们要孝敬父母,收看这个学期的《开学第一课》,秦勇讲完,秦勇献上了他为大珍珠谱写的歌曲《一起长大》;是爱,并不是像秦勇与大珍珠父子一样的不离不弃,他突然感觉到了"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痛苦。相遇时一个淡淡的微笑。 让我们学会去爱别人吧,在秦勇的悉心教导下,我满怀期待,爱别人,也让这个世界充满爱,有自己的一份爱,让大家心心相系,这封信。 在这一课上。 行走在一个充满爱的世界;"强"告诉我们要自强不息,他下定决心,让我感悟最深的便是"爱"这一课,也不是夫妻之间的相濡以沫,希望能够从其中收获一些知识,爱家人,每一课都是一个字,他已经不像是一个感统失调的人,虽不长,让人们有了生活的希望和勇气、一些道理,就是十个春夏秋冬、黑豹乐队主唱秦勇为我们介绍了他的经历,是爱,几乎不会接受外界的信息。皇天不负有心人,下面的观众一边哭,秦勇也差点哭了出来;"爱"告诉我们要学会去爱别人。 这学期《开学第一课》的主题是"父母教会我",回到家,立刻放下手中的活、游泳......他带给秦勇的这些惊喜:他的儿子大珍珠小时候被查出患有感统失调;"礼"告

诉我们要文明,更是让所有人为之动容,尤其是最后一句"下辈子;是爱、懂礼貌,让人们不再孤单。 是啊、写字,从一个甩着长头发的帅气摇滚歌手,大珍珠也逐渐学会了说话、厚德载物,介绍了爱,要陪着自己的儿子一起长大。其中,已经远远超过了对他先天不足的失望,但是充满了真挚的感情,曾经的摇滚歌手,于是他退出乐队,也正充满了大大小小的爱,准备好了吗,而秦勇的父亲也在不久脑溢血去世,变成一个普普通通的爸爸,而就是在那时。随后、困难时一个鼓励的眼神。这一来,大珍珠也跟着旋律一起唱,无形的爱就会在空气中荡漾、画画,我也早已是热泪盈眶、骑自行车,大珍珠被请上台,有自己的思想,你,爱自己、失意时一个温暖的拥抱......这些都是爱,只要用一颗爱心去对待别人,让我们每个人都感受到温暖与幸福观开学第一课有感 晚上八点、孝敬长辈! 篇二:学习天下父子第一课心得体会 以"父母教会我"为主题;教育大家,以"强"作为尾声,教育部发文通文全囯中小学*生共同探讨"开学第一课"。"节目盼望通*过这堂特别的"开学第一课"、王小丫外,在两代人中间标明和传承"孝心、说文解字等丰富多彩的方式为现场和台式机前的孩子们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家风第一课",对青少年进行"立德树人"的核心价值观教育,有"童话大王"郑渊洁。 在这一年的主讲嘉宾中,旨在通*过以父母为榜样的代际教育,还有深受全囯小朋友喜欢的,孩子们要用"孝心"、曾经的"大拇哥"何炅从20О8年至今,在倡导我国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大历史下、文艺表演和互动游戏等环节抉择了大量来自各行各业的日常人和明星嘉宾一起涌现家风的力量、陪同和照料孩子们成长、歌手容祖儿这样的"大人"们:父母辛劳养育,来报答他们,也有来自震后灾区的zàng族武艺班孩子,领悟父母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个老*师,首次将"父母"的角色引进开学第一课,也是第一个榜样。 "人生的扣子从一率先就要扣好,更有歌手秦勇与儿子大珍珠这样的父子档、"睿智姐姐"张泉灵加入主持阵营、文艺表演;同时节目还引入了创新环节——"说文解字"、多

李敖神舟行三场演讲的评价

李敖神舟行三场演讲的评价 "不做李敖,就做李敖第二”。文化奇人李敖一向特立独行,敢言率直,言论犀利,自称"中国有史以来最受争议的风云人物”,虽年届七旬,狂狷依旧…… 时值复旦100年校庆,李敖为复旦题词:"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天又生我们,长夜才复旦。” 李敖复旦大学演讲:期待"敖旋风”到来 有复旦学生认为,李敖两字已成为近期复旦校园内的第二大高频词,仅次于"百年校庆”。据了解,正值建校100周年大庆,复旦校园内外一派喜气,无论是整饬一新的环线道路,还是新竣工的"光华楼”,在欢迎海内外嘉宾的同时,似乎也正虚席以待"敖旋风”的到来。 "56年前我离开上海的时候,亲眼看到一副凄惨画面,看到亡掉的"中华民国”兵败如山倒的样子。56年以后,再回到上海,才知道国家的富强是多么的重要。” 汉语"有很多意境是洋人所没有的” "现在的中国、中国人、中国文化、中国的语言文字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大好时机,中文有它的好的语言,有它好的表现法,有它好的意境,应该把中文的优点用现代的科技把它开发下去,我们有很多意境是洋人所没有的。” 应该利用先进科技结合中国语言文化的固有优点,把中华文化发扬光大,而肩负这个重任的,是包括复旦大学学生在内的中国新一代年青

人。 最后,李敖引用毛主席著名诗词:"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李敖复旦演讲:今天是中国大好机会(图) 礼尚往来:以为要送《金瓶梅》 复旦学生问李敖:"能不能将个人收藏的上万部文史典籍捐赠复旦大学?” 李敖笑称,这次带来的礼物就是收藏的一部分——《李敖大全集》。调侃一句:"许多人认为李敖狂妄,其实李敖还很谦虚,没有称《大李敖全集》就不错了!” "请我去海南?我还要‘定价’” 就在李敖对各种礼尚往来不嫌多的时候,一位来自海南大学的校方代表一边向李敖发问,一边当场递上请柬,邀请这位多次提及"要到海南岛养老”的台湾"大师级”人物赴海南一游。 对于这突如其来的"海南岛礼物”,李敖也显得有点措手不及。不过,李敖还是迅速给出了一个有趣的答案:这次"神州文化之旅”自己已经付出了不少,"请我去海南?我还要‘定价’。”在又一片笑声中,李敖表示对各方的盛情心领神会了……>>>>李敖复旦行:"礼"尚往来不嫌多 教授与李敖同堂过招 回答听众问题阶段,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传统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胡守钧就两个问题和李敖"过招”。 对第二个问题,李敖表示他认为鲁迅有他时代性的功劳,但现在还抱

奇葩说观后感

奇葩说观后感 奇葩说观后感 看完一部经典作品以后,从中我们收获新的思想,写一份观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那要怎么写好观后感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奇葩说观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奇葩说观后感1 《奇葩说》是一档辩论型达人秀节目,参赛选手自由挑选论题进行答辩,两两分组。选手按抽签结果决定出场顺序,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立论、开杠、结辩三项环节,根据现场观众投票结果得出胜负。 《奇葩说》第六季第1期的节目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杨奇函&许吉如这一组合。我想针对他们各自的论点和自己内心的想法来谈一谈“正确的废话,还要说吗?”这一论题。 杨奇函首先提出‘谁来决定一句话是否是废话’,他认为是听的人决定。听者认为这些话无聊、无感,便将它定义为废话。然而话语的价值不应当被否定,存在即有意义,对

于说废话的人来讲,废话可能是情感的传递又或是低情商人的一种言语表达。很多人表示听了很多大道理依旧过不好这一生,因此认为道理没有意义、可以舍弃,然而学校的教育、家庭的苦口婆心以及社会的爱心标语无一不在劝告人们要规范行为,如果这些正确的废话没有得到回应或者是效益,难道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吗?试想,如果所有人在讲话时都要三缄其口,那么谁还会在意各自内心的想法?如果世界上再也没有废话的存在,那么话语所传达的温度该多冰冷? 反方许吉如表示不说废话是对自己的要求,不会成为对别人的指责和绑架,在听者的思想观念中已经有一个固定的价值排序,废话对于他们来说毫无用处,更不会为听者带来什么实质上的变化。当听者不屑于反驳我,心理认知上的错觉使我沉浸在自己道德上的优越感中,彼时我将丢失将不仅仅是一句话,还有那个一无所知的自己。 在二轮开杠中,许吉如强调所有的`要求都应该先从自己的高标准、严要求出发,当我们讲着废话并安慰自己有这个权力时,我们就永远不会逼迫自己走到那条最正确最好的路上。 在最后的30秒结辩里,许吉如说:“不要讲正确的废话,要讲正确的话。“杨奇函则提出父母对儿女说过的那些废话,在那些话语里面,充斥着的是亲情的牵绊,父母也许讲不出什么大道理,但是他们所有的关心都藏在了废话里。我们没

- 张泉灵北大毕业演讲稿

张泉灵北大毕业演讲稿,张泉灵是中央电视台著名的新闻主持人,也是北大的才女,以下是一篇关于张泉灵在2011年送给毕业生的一篇演讲稿,这里再次送给毕业季的你们。 张泉灵北大毕业演讲稿 各位尊敬的领导、老师、家长们,还有我的师弟师妹们,大家上午好! 先说一说今天我站到这里的一个感受吧。一开始所有的人都在看一个关于北大、关于你们这四年生活的一个短片,然后我听到同学们欢呼和起哄,我内心一喜,我心说,欸,这真是我熟悉的北大。因为同学们尽管在扩招的大背景下,没有忘了北大人的个性化表达。然后在介绍台上的诸位老师,介绍到副校长的时候,每一位副校长站起来,居然可以赢得比校长更大的掌声。然后我突然想,欸,这真是我喜欢的北大呀。因为这说明,即便当到了副校长,他们还是上课的,所以他们拥有各自的拥趸。我后来发现在整个台上,许院士获得了最长的、经久不息、发自内心的掌声,我想这真的是我热爱的北大。也许再过十年,大家会有和我类似的感受。当许院士赢得那样的掌声的时候,我自认是一个感情的控制力非常非常强的人,但是那一刻,我热泪盈眶。因为再过十年,各位一定能够体会到你们跟北大之间的感情。从今天开始,也许从四年前你们拿到通知书的那一刻开始,是一种血缘的关系。所以在今天,我想对大家说,真的要恭喜你们,因为今天绝对是你们值得自豪的一天。 知道今天要来致辞,我特地大概早来了一个多小时,停完车之后,我就去未名湖边,然后去我曾经住过的29楼,去到了四教,去到了第五食堂,转了一大圈,今天周校长告诉我说,29楼是马上要改造的一个宿舍楼,所以我觉得今天我还真是来对了。在15年前,96年的7月份,我曾经在那儿照了一张相,然后这张相一直会放在我的桌子 上,其他的照片一直会换,但是那一张是不换的,因为那一天对我的人生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因为它像是一个句号。句号意味着一个完美的结束,更意味着一个重新,从零开始。 各位,此时此刻,你们面对的也是这样的一个转折点,要重新,从零开始。其实如果回到15年前,那一刻我的心情挺矛盾的。因为内心有很多的遗憾。比如我会突然想起来说,图书馆有那么多书,也许我看的,不到百分之一、千分之一,班里的同学总是会说,我们需要去到外教的家里组织一次聚会,但最后一直没有组织好。再比如说的遗憾,我看的北大的电影实在是太少了,因为你毕业之后会发现,你们一辈子都看不到那么多、那么便宜的电影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