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象表现主义者的无意识性_本能性和自发性绘画

抽象表现主义者的无意识性_本能性和自发性绘画
抽象表现主义者的无意识性_本能性和自发性绘画

∷张久学 ZHANG Jiuxue

∷美国芝加哥艺术学院

美国萨凡娜艺术与设计学院Abstract Expressionist’s Unconscious,Instinctive and Spontaneous Painting

抽象表现主义是20世纪第一个由美国兴起的艺术活动,也是20世纪最有意义,最富影响力的艺术形式。以杰克逊·波洛克(Jackson Pollock),马克·罗思科(Mark Rothko)和巴尼特·纽曼(Barnett Newman)三人为代表的抽象表现主义者通过各自创新的绘画技巧和绘画材质,着重探索人类内心情感对于宇宙真理的表达和人类情感体验的描绘。他们所创作的艺术作品分别体现了抽象表现主义的无意识性,本能性和自发性的绘画特点。

抽象表现主义 抽象表现主义者 宇宙真理 人性 情感 绘画技巧 杰克逊·波洛克 无意识性 马克·罗思科 本能性 巴尼特·纽曼 自发性

https://www.360docs.net/doc/107884968.html,/

The Abstract Expressionism is the first American Art Movement happened in 20th Century,and also is one of the most significant and influential art forms in the last century.Jackson Pollock,Mark Rothko and Barnett Newman are representatives of the Abstract Expressionist at this time.They all created new methods and mate-rials of painting,discovered the universal truths from the inner,personal emotions and described the expression of humanity,immediacy and directness.The Abstract Expressionist artworks of Jackson Pollock,Mark Rothko and Barnett Newman emphasize unconscious,instinctive and spontaneous creation thereby contributing heavily to the first American art movement with worldwide influence.

abstract expressionism, abstract expressionist, universal truth, humanity, emotion, painting technique, Jack-son Pollock, unconscious, Mark Rothko, instinctive, Barnett Newman, spontaneous

https://www.360docs.net/doc/107884968.html,/

一、抽象表现主义的简介

抽象表现主义,是第一个由美国兴起的艺术活动,这个20世纪最瞩目的绘画流派和艺术活动,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使得世界艺术中心从欧洲转向了纽约。[1]最初,艺术评论家罗伯特·寇特兹(Robert Coates)在1919年《Der Sturm》杂志上第一次使用“抽象表现主义”来指一群德国表现主义者,他们是一群具备艺术情感强度和强烈的反具象化美学,与包豪斯,未来主义,和立体主义相呼应的艺术家。在1940年代初期,当二战的硝烟弥漫全世界之时,留给了人们无数关于人性方面的思考。在纽约,一小群背景和艺术形式迥异的艺术家们发起了一个趋于抽象艺术的风潮,他们的艺术作品一方面聚焦于来自探求人类内心的,个人情感的对于宇宙真理的表达;另一方面也是这些艺术家们对他们身处的那个黑暗时代的内心的,情感上的种种经历和体验的信仰描述。这些艺术家被称为抽象表现主义者,他们在1940年代追求的创作的艺术形式被称为抽象表现主义。

抽象表现主义者的艺术作品创造了新的绘画方法和绘画材质,产生了许多极富创造力的作品和艺术诠释。因此,在艺术史上形成了强大的影响力。

总体而言,抽象表现主义者用宇宙观去创造艺术,比如他们有对人性,即时性和直接性表达的强烈渴望。尤其是,杰克逊·波洛克(Jackson Pollock),马克·罗思科(Mark Rothko)和巴尼特·纽曼(Barnett Newman)的艺术作品各自所强调的无意识性,本能性和自发性的创作,通过他们的贡献而使得这个第一次的美国艺术活动蜚声国际,使得这个20世界最有意义,最富表现力的艺术形式产生了无与伦比的影响力。

二、杰克逊·波洛克(Jackson Pollock)的无意识性的艺术创作

无意识性创作是抽象表现主义的一个重要特点,这在杰克逊·波洛克(Jackson Pollock)的作品中最为明显。波洛克是最负盛名的抽象表现主义的代表,不仅因为他的作品的不可预测性和他的观点表达,更重要的是因为他独特的绘画技法。他独创了一种把颜料滴溅,泼洒在画布上的绘画技巧,即“滴画法”,因此产生出看起来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线条和形象。他的艺术作品赋予了绘画全新的定义。[2]

曾有两位卓越的绘画家影响过波洛克的画法,一位是波洛克的老师托马斯·哈特本通(Thomas Hart Benton),从他那里波洛克学习了古典大师们的传统画法。[3]另一位纽约的墨西哥壁画家大卫·艾法罗斯奎罗(David Alfaro Siqueiros)曾经指导过波洛克。因此,这两位老师为波洛克的艺术作品增添了新意。

另外,那些来自欧洲的超现实主义艺术家所带来的思想,也深刻地影响了波洛克,“给我印象最深的,”波洛克曾经回忆说,“是他们关于艺术源自无意识的观念。这种观念对我得影响胜过这些特殊画家的创作。[4]

在1940年代,通过多年的探索实践,波洛克用滴溅、泼洒的绘画方法创作了大量作品,例如《男人与

摘要:

关键词:

检索:

Abstract:

Keywords:

Internet:

抽象表现主义者的无意识性,本能性和自发性绘画

267

女人》(Male and Female)和《结构第一号》(Composition with Pouring I)。此后,他成功地发展了这种“滴画法”,被1956年的《时代周刊》赞誉为“杰克滴画者”。

在波洛克的作画过程中,他抛弃了西方传统绘画中使用的画架和画笔,大胆突破传统画法所使用的颜料,例如他创新使用“彩瓷漆”,金属漆等作为颜料,以及各种材质的纸张画布和多样的工具。为了得到颜料滴溅、泼洒而成的线条,波洛克经常在一个铁皮罐的底部钻个洞来漏下颜料。[5]他完全摆脱了受制于手腕,肘和肩的传统作画模式,对于作品完成后的样子事先并不知晓,而是通过让整个的身体无意识性、即兴、随意的自由运动,同时将颜料用“滴画法”应用于画布和画纸上,这种无意识性,即兴绘画方法就是著名的“行动绘画”。

波洛克用“滴画法”在画布上创作的第一幅作品是在1946年。他的作品《无题,1950年》(图1),在画布上使用了大量的看起来活跃跳动的点、滴,无意识地完成了一组流动的开放的构图。虽然画面看上去是无意识性的,不定形的,但波洛克用他自己的肢体动作完美地控制住每一个细节。[6]

波洛克的无意识性和其独特的绘画技巧展现了意想不到的、独特的内容和形式。在他著名的作品《战争》(War),也被称为《1947》中(图2),他使用了一个用线条勾勒出来的从高处下落的裸露的人体和居于画面中间偏上的一头公牛。作品《战争》用强烈的平面形象和一个有象征意义的火堆图形传达了一个具有破坏性的恐惧。

画面中深色和粗重线条的交错表达出惊人的压迫力,并且层叠覆盖着红色和黄色的铅笔痕迹,为观众展示出一个虚幻不真实的形象。战争的黑暗面在这幅作品中被充分地表达出来;这体现了波洛克的强烈的深刻的情感使命。[7]1947年,波洛克曾提到“无意识性是现代艺术一个非常重要的层面,我认为无意识驱动力的确在绘画的欣赏层面有丰富的内涵。我的观点是新的需求需要新的技巧……看起来,现代绘画者不能用旧有的文艺复兴形式或过去的任何一种文化形式来表达这个时代,飞机,原子弹和无线电。每个时代都应找到属于它自己的技巧”。[8]

从1947年至1950年,波洛克创造了140幅壁画大小的作品。他最大的成就是那些运用“滴画法”,用无意识的绘画方式创作而成的作品。正如波洛克自己反复强调的那样“当你用无意识工作时,那些形象也就应运而生了。我们都受了弗洛伊德的影响。”[9]波洛克的这段陈述揭示了他的具有代表性的无意识性的绘画本质。在他生命的最后五年,波洛克曾经提到“绘画是一个状态,绘画是自我发现,每一个优秀的艺术家描绘的是他自己。”[10]看起来,这是他对于自己艺术创作的完美概括,这也为后来者们留下了一个波洛克所创造的绘画境界。

三、马克·罗思科(Mark Rothko)的本能性的艺术创作

马克·罗思科(Mark Rothko)是另一位著名的抽象表现主义者。在他的作品中体现了抽象表达主义的本能性的创作特征。在罗思科的整个艺术生涯中,他经历了两个主要创作阶段:一个是他在画纸上的水彩画创作阶段,另一个是随后他在画布上的油彩画创作阶段。

罗思科最具代表性的是他创造出的一系列复杂的绘画技巧,比如,在纸上用刀刃,软鬃刷,或木刷柄等工具反复涂刮颜料,从而创造出染色的画纸;通过刮掉画纸的最上面一层显示出纸张的纹理,来配合表达创作的内容;为了在上色的区域与白色画纸之间营造出亮度的对比,他把墨水与液状颜料稀释;他在画纸上滴溅,泼涂棕色的颜料借以达到光影斑驳的效果。通过这些绘画技巧来表现他的一种追求自然效果的创作特点,而这种特点又是由他内心深处的一种人类的本能性的情感所激发的。

两位欧洲现代主义者琼·米洛(J o a n M i r o),保罗·克利(Paul Klee)的作品曾深刻影响过罗思科。[11]他的作品也曾得益于那些同时期的超现实主义者的作品,比如玛塔(M a t t a),马克斯·阿斯特(M ax E r ns t)和安德鲁·梅森(Andre Masson)。[12]1945年他在文章中写道,“我既喜欢现实也喜欢梦境,我喜欢将他们与虚幻的记忆和幻觉融合”。[13]他坚持“思想产生的世界和上帝创造的世界之间的平衡”。

[14]这显示了他与19世纪美国风景绘画的泛神论观点的渊源,也展示了存在于亚瑟·德弗(Arthur Dove)和密尔顿·阿韦瑞(Milton Avery)的作品中那些源于自然而启发的抽象意识对罗思科的影响。[15]

在经历了水彩画并取得了他所追求企及的绘画高度之后近20年,马克·罗思科开始为随后的油彩画而发展他的绘画技巧。在此油画阶段,罗思科的绘画内容主要是尺寸多样,色彩丰富的不规则的长方形。罗思科将油彩颜料稀释、刷涂,并浸染在画布上,制造出层层覆盖的,彩色的半透明表面和光环效果,从而在绘画主体和画布之间形成了相互掩映的效果。罗思科渴望用油彩制造出一种不会褪色的浓烈的效果。观众可以从他的作品中强烈得感受到更多本质的人类情感,例如悲伤,忧郁和狂喜,而不仅仅是罗思科试图表现的柔和色彩和不规则的形状。[16]

在经历了短暂的油画创作转型阶段,罗思科开始他后期的水彩画创作阶段。1967年他创作的作品《无题》是那个时代的一幅壮观的水彩画(图3)。这幅作品用黑色,红褐色,和紫

色绘制而成两个上下构图的长方形。用了浅而亮的洋红色光环

图1 无题,1950年

图2 战争,1947年

图3 无题,1967年

图4 无题,1945年

图5 无题,1960年

1 2 3 4 5

268

包围着整个暗色的长方形。稀释的丙烯酸颜料慢慢扩散、渗入画纸,遮盖了原有的笔痕。通过使融化的和未搅拌的色彩层叠覆盖一起,创造了一种色彩的和谐。在作品下半部分的长方形中,用褐红色覆盖在浅灰色的紫色上,并用一道齿状边缘分隔开,使得上下两个长方形立刻跳跃鲜明起来,形成了一个互动性的视觉统一。[17]

在罗思科的作品中,人们能体会到无限的视觉体验和情感感受,那些深藏于复杂表象下的深刻的本能情感,诸如:感性的人性,存在于残酷的现实与纯粹的梦境中间的情感冲突,与原始的本性相关联的精神,记忆的虚幻和幻觉,或是哀伤的永恒的宇宙。罗思科的作品告诫我们——不要被复杂的表象蒙蔽双眼,人们应在令人眩晕的表象中观察到本性的纯洁与自然。

四、巴尼特·纽曼(Barnett Newman)的自发性的艺术创作

“zip”,是巴尼特·纽曼(Barnett Newman)创造的一种特殊符号,常见于他的自发性的抽象表现主义的作品中。与波洛克,罗思科以及其他抽象表现主义者有所不同的是,纽曼在它的艺术创作之初,曾经有两个身份,一个是作家,另一个是哲学家,这使得纽曼很容易相信现代抽象艺术应该表达一种象其他题材一样的强有力的信息,例如,文章,文学和出版物。他还研究发现抽象表现主义和其他流派,比如前哥伦比亚雕塑,海洋艺术,西北海岸印度绘画,新模型主义,超现实主义是同根同源的。这给纽曼的艺术方法提供了丰富的思想和灵感。[18]在1940年代,纽曼在画纸上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作品。直到1948年,他成功地发展了他自己的模式,即用极简约的图形传达一种创意的内涵和感性的结果。丽莎·明麦思歌(Lisa Mintz Messinger)曾这样描述过纽曼的作品:这些作品是由单色的大面积的垂直的带状图形构成,或如纽曼自己命名的“zip”。

[19]但是这个图形太抽象以至于大部分抽象表现主义者无法获得它的真正含义而不能认同。七年后,在他个人的画展中,新兴的艺术家和评论家们一致认为纽曼的作品如他的个性一样,为抽象表现主义注入了独特的力量。[20]

1945年纽曼绘制的《无题》作品(图4)的最大特点就是体现他原创的“zip”模式的简洁的构图和特殊的色块。保罗·斯梅尔(Paul Schimmel)经常提到纽曼关注的是背景的抽象图形,而不关心前景的元素。这一“zip”理论完全充分的揭示了纽曼的艺术作品的概念。他的作品放弃了实际的图形和更多的细节,从而强烈深刻的触及了观众的内心情感。1962年,纽曼宣布在他作品中放弃轮廓,形状和空间,而且他更提到“zip”在他的作品中具有多元化的角色。当人们第一眼看到他的作品时,“zip”和色彩区域看起来是分离的,但是随后人们能看出它们的统一。1969年,托马斯·海斯(Thomas Hess)评论过:“你看到zip是分离的,并且认为颜色在绘画中成了主角;或者你看到zip是画面的焦点,而大块的色彩则成为了它的媒介;但最终,这两种情况你都能看见。”[21]

制造有趣的效果是观看纽曼的作品过程中的必然体会。纽曼使得zip成为了一种自发性的创作过程,这个过程与那些观看他作品并能自发性地理解他作品的观众们是同步的。[22]1960年纽曼的《无题》是他最大的代表作(图5),他用黑色毛笔在空白的画纸中心画出了一个非常简单的zip。这个黑色一笔几乎从上到下是同宽的,墨笔是从纸的一端自然流动到另一端。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墨笔的起点是从一个浸满浓墨的圆形的墨点开始的,但是无人能确定这一笔的走向究竟是怎样的。纽曼用zip在他大部分作品中建立了个人风格的标识。

结论

综上所述,杰克逊·波洛克(Jackson Pollock),马克·罗思科(Mark Rothko),巴尼特·纽曼(Barnett Newman),这三位抽象表现主义者都具有共同的信念,那就是打破旧有的艺术活动,例如杰克逊·波洛克曾经在1950年接受威廉·怀特(William Wright)的专访时提到“我认为今天的绘画越即兴,越直接,越有可能制造出一种直接,一种表达。”[23]虽然所有的抽象表现主义都由共通的无意识性的,本能性的,自发性的创作特点,但因为他们自身所具有的不同的影响,灵感,哲学,和经历,因此他们都各有其独特的发明创造。杰克逊·波洛克用他的“滴溅画法”无意识的创作;马克·罗思科用他的涂刮色彩的本能来寻求他的理想效果;巴尼特·纽曼用他自发性的zip创作。这些特点在抽象表现主义的艺术活动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促使他们强烈地与其他流派区别开来,也使得纽约建立起了一个新的艺术中心,并影响至今。∷

注释

[1] Wikipedia.Abstract expressionism.Wikipedia Web Site.the free encyclopedia,

https://www.360docs.net/doc/107884968.html,/wiki/Abstract_expressionism(accessed May 5,2008).

[2] Lisa Mintz Messinger.Abstract Expressionism:Works on Paper(New York. Atlanta: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1993).86.

[3] Messinger,86.

[4] Ellen H.Johnson.American Artists on Art:From 1940 to 1980(Westview Press,September 15,1982).3.

[5] Wikipedia.Jackson Pollock.Wikipedia Web Site.the free encyclopedia,

http://https://www.360docs.net/doc/107884968.html,/wiki/Jackson-Pollock(accessed May 10,2008).

[6] Messinger,92.

[7] Ibid 90.

[8] Jackson Pollock,from a statement titled “My painting” in Possibilities I.no.1.(New York:Wittenborn Schultz,Winter 1947-1948).82.

[9] Rodman Selden.Conversations with Artists(New York:The Devin-Adair Co,1957).82.

[10] Ibid.

[11] Ibid,114.

[12] Ibid.

[13] Anna C Chave.Mark Rothko:Subject in Adstraction(New He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89).

[14] Ibid.

[15] Ibid.

[16] Ibid,116.

[17] Ibid,118.

[18] Ibid,74.

[19] Ibid,76.

[20] Ibid.

[21] Thomas B Hess.Barnett Newman(New York:Walker and Co.1969).48.

[22] Messinger,80.

[23] Pollock.quoted in “Interview with Jackson Pollock”.tape recording by William Wright,spring,Long Island,New York,1950.Published in Art in America 53,no.4(August-September 1965).

269

抽象表现主义

抽象表现主义(Abstract Expression)又称抽象主义,或抽象派。二战后直到20世纪60年代早期的一种绘画流派。抽象派这个字第一次运用在美国艺术上,是在1946年由艺术评论家罗伯特·寇特兹Robert Coates所提出的。"抽象表现主义"这个词用以定义一群艺术家所做的大胆挥洒的抽象画。他们的作品或热情奔放,或安宁静谧,都是以抽象的形式表达和激起人的情感。 认为艺术是抽象的,且主要是即席创作的。 抽象表现主义在美国诞生,并得以迅猛发展是必然的: 其一,二战期间,迅速崛起的美国成为国际领袖已指日可待。那么,选择哪种艺术来代表一个国家形象,是抽象表现主义,还是美国式的现实主义?美国现代艺术形式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格林伯格的回答是:一个社会,其文化总有两种形态,一是先锋派文化,一是俗文化。先锋派文化是由不流俗、不模仿、有创造力的精英们创造的。由于它的不守陈规,独特新鲜,所以它更能激发人的心灵向上,成为带领社会前进的先进因素。在美国,只有抽象表现主义才是原创性的,能够代表美国艺术的成就的先锋派文化。美国中情局将抽象表现主义推向国际舞台,也体现了国家的艺术政策; 其二,战争造成了许多重要的法国和欧洲画家的流离失所,美国一下子成了世界优秀现代艺术家和艺术教育家们的集聚地。在各种现代艺术思想、尤其是立体主义、新造型主义和超现实主义思想的影响下,美国艺术获得了某种前所未有的新精神。如“冷抽象”画大师蒙德里安1939年到美国带去了几何风格的抽象画,超现实主义的“教头”普吕东带去了弗洛伊德的“潜意识”和超现实主义的“心理自动”。波洛克就在自己的创作中吸收了这种“自动”的方法,他的绘画有了决定性的突破; 其三,美国艺术家的个性,或者说美国的民族特性:那种无拘无束、自由挥洒的痛快。在抽象表现主义画中,不仅欧洲抽象画建立的法度没有了,连超现实主义那种特有的“叙事方式”也没有了,美国人放胆把抽象画画得更“狂”,更“霸”,更自由,更任性。二战刚刚结束,抽象表现主义迅速兴起,并很快获得了世界性的影响。纽约第一次取代巴黎,成为世界艺术的中心。 抽象表现主义的先驱者是阿希尔·戈尔基和汉斯·霍夫曼,重要画家包括波洛克、德·库宁、罗思科、马瑟维尔、戈特利布和纽曼等。这些艺术家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德·库宁、波洛克为代表的行动画家,把动作和姿态作为创作的基础;另一类是以罗思科、纽曼等人为代表的色域画家,依靠大面积的色彩表达某种思想。 从技巧上说,抽象派的最重要的前身通常是超现实主义。超现实主义强调的无意识,自发性,随机创作等概念,在后世被杰克逊·波洛克随意溅滴在地板上的油彩画作不断运用。一般认为,波洛克是以马克思·爱伦思特Max Ernst的作品为学习对象的。抽象派之所以能自成一派,原因在于它表达了艺术的情感强度,还有自我表征等特性。这跟表现主义反具象化美学,和欧洲一些强调抽象图腾的艺术学校:如包豪斯,未来派,或是立体主义等,都有呼应。抽象派的画作也往往具有反叛的,无秩序的,超脱于虚无的特异感觉。 地位

论中西绘画的不同抽象方式

论中西绘画的不同抽象方式 沈亚丹 内容提要 本文论述了中西绘画中的不同抽象方式,并将它们分别界定为感性抽象和抽象的 感性,同时分析了造成这种差别的中西方的不同思维方式、哲学背景、宇宙观,以及由这两种抽象 方式形成的中西绘画传统———造型和写意。 关键词 感性抽象 抽象的感性 造型 写意 作者简介 沈亚丹,女,1967年生,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生。 绘画中的抽象和抽象绘画 十九世纪末西方绘画由具象走向抽象,由空间走向平面,“抽象”也从一个哲学概念演变成美学概念,并进一步转化为艺术理论范畴。在绘画创作中抽象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对一个现实图景的类型化、概念化、符号化;也可以是分离、抽取或归纳和分离的综合运用。艺术抽象的过程可以是逻辑的、理性的,也可以是直觉的、感性的、隐喻的。本文将着重讨论造型艺术中的抽象,严格说来是讨论西方绘画中的“造型传统”与中国绘画中“写意传统”的不同抽象方式。 相对于中国绘画而言,西方绘画对感性形式的观察与处理一向具体而微,但在理论上明确把绘画与抽象联系起来却始于西方。早在古希腊时代柏拉图就提出“艺术是自然的影像”,康德的“艺术只涉及形式”这一命题是柏拉图艺术理论的进一步发展,苏珊?朗格与康德一脉相承,提出“一切艺术都是抽象的”①,把西方艺术的抽象理论推向极端。近现代西方有关抽象绘画的理论层出不穷,正如哈马德?奥斯本指出的:“过去一百年中,艺术运动最重要的特征是抽象和许多不同的抽象方式。”②由于对艺术中的抽象以及抽象艺术的讨论越来越热烈,抽象这个概念的内涵变得越来越丰富,同时它的边界也越来越模糊。因此在讨论中西方绘画的不同抽象方式之前必须澄清一下“艺术抽象”和“抽象艺术”等等概念上的混杂。 首先为抽象艺术立言并成为其决定性理论著作的要算20世纪初沃林格的《抽象与移情》以及稍后康定斯基的《论现代艺术的精神》。前者一反黑格尔以来的美学传统,把古希腊艺术传统以外的古代东方造型艺术提高到一个令人瞩目的地位。并提出“抽象冲动”作为艺术创作的心理机制,与当时流行的“移情”说相抗衡,为抽象艺术划出自己的安身之地。沃林格所认为的抽象形式就是符合规律的形式,也就是消除了生命痕迹的无机形式,类似于黑格尔美学体系中自然界的抽象美。他指出:“简单的线条,以及它按照纯粹几何规律的延伸,必然向那些被物的变动不居和不确定性搅得内心不安的人们呈现出获取最大幸福的可能。因而,在此这种线条消除了 — 5 2 1 —

艺术的真实性

艺术的真实性 艺术是美学的技术性,艺术直接产生于创造它的主体——人。通过艺术的手段表达美学的精神和内容,目的就是通过表现和展示传播等程序触动、激发欣赏者的情绪,引导欣赏者的欣赏行为。它是人们为了更好地满足自己对主观缺憾的慰藉需求和情感器官的行为需求而创造出的一种文化现象,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娱乐游戏的一种特殊方式,又是人们进行情感交流的一种重要手段,属于娱乐游戏文化的范畴。 艺术的真实性--- 一个永恒的不容回避的话题,自古以来就被人津津乐道。 艺术形象作为艺术家对社会生活从感性到理性认识的成果,就存在着一个认识的正确与否活真实与否的问题。那么艺术到底是不是真实存在的,什么是艺术真实性。 艺术的发生和发展都离不开人类社会,任何创造艺术品的人也都是社会的人,离开社会,就没有现实的人,也就不会有艺术,所以,社会性是艺术的首要本质。艺术真实就是文学作品通过艺术形象所显示的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和规律性。作为艺术,真实是基础、是生命。离开了“真实”,就失去了读者,也就失去了作品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艺术真实是以实际生活为基础,他的真实必须来自实际生活。因为社会生活是文学创作的唯一源泉,也是艺术真实的唯一源泉。反过来,实际生活又是检验艺术真实的唯一尺度。艺术真实是观念形态的东西,它是否正确地反映了社会生活,还要用实际生活来检验。只有作品既真实地再现了实际生活的基本面貌和本质的某些方面、作家的主观感情色彩和评价,又同生活的客观实际相一致或大体一致,才算具有艺术真实。 艺术的真实来自生活的真实。实际生活的人和事,主要是指实际上已经存在和发生的人和事。而艺术作品一旦产生就必须回到社会去实现其价值。它不是也不可能是静止和孤立的现象。作为观念形态的艺术,它是社会生活在艺术家头

浅谈抽象绘画

浅谈抽象绘画 摘要:中国几千年的造型艺术,其根本的造型风格特征是抽象化的具象写照,万物皆有灵,是中国人普遍的信仰,而斤斤计较于对事物外壳描摹的科学精神则来自西方,属于自文艺复兴以来唯物主义的认识方法。我认为绘画不仅仅是简单的画的问题,真正的功夫在画外,要有一个持续不断地研究问题的精神,对绘画一丝不苟,研究绘画,仅仅对材料、技法探究是不够的,我认为工具、材料、技法、知识储备等等都是为个人想法服务的,不能陷在某种工具材料、技法之中,要舍得抛弃,只要有益于画面的就是好的,对画面不利的就要抛弃。对抽象艺术的评论往往是除了对风格和技巧的说明之后,多半是一些形而上的阐述,加上文艺理论新词汇层出不穷,常常令我们只见云雾不见山,对内涵无从把握,不象对具象绘画的评论,有参照,有根据,对主题无非是社会评论、历史写照和褒贬评价。 关键词:抽象绘画理解特征思考 一、对抽象绘画的理解 我们熟知的毕加索就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抽象画家,从《亚维侬的少女》到《格尔尼卡》再到他晚年的作品,皆为抽象作品,但无一不具创作意图,却又完全不似具象绘画,有明确主题,反映具体现实,造型观众所熟悉且喜爱的场面,这样的艺术创作,在古代或为了教化,在今天或为了交流。看抽象画展常常听到观众群中发出这样的议论:“这画,小孩子也能画得出来。”或者:“这般涂抹算什么艺术。”诸如此类散论不甚枚举,对错与否其实并不重要,因为小孩的确能涂抹出类似的抽象画。具象绘画给人的快感或愉悦,是因为眼睛找到熟悉的形象,熟悉产生认同,好象内心找到某种亲切的感情一样。这般的熟悉给人带来了快乐,相反,陌生让人警觉生疑,甚至害怕。然而,小孩子的抽象画和一名成熟艺术家的抽象画,两者间的确存在着认识领域毫无可比性的质的区别。 二、抽象绘画概念性的特征 抽象绘画诞生在20世纪初的西欧。其鲜明的风格特征无非是纯粹点线面与色彩构成,画面无确定主题,不显解释述说意图,无特写情节、内、布景,无指定时代与历史风貌,对传统约定俗成的规范义无反顾地背弃,画家耽于主观感受的剖析和内心情愫的独白,推崇人个主观想象力的驰骋,抛开依据理论的的习惯,拒绝参照或师承,与自身对话,与陌生交流,追求跨越疆界的自由,而且,抽象画不是随心所欲地涂抹,面是蓄意的,有目的、有动机的创作,是画家进入传统、经历常规后的逃避,是有目的的选择这可绝不是孩子所能做到的。交流是人类最普遍的愿望,熟悉才能交流,所以一些绘画题材样式用了上千年经久不衰。如中国画中的梅兰竹菊。交流形式单纯统一虽然便于情绪宣泄和疏导,但很难不流于单调狭隘,而且多少是想象力资源的一种浪费。特点具体的造型,有所指向,花草人物山石风景,如中国传统绘画;或有时间地点,或带示范意图,为观众提供参照、提供根据和现成的联想模式,类似传统戏剧舞台、文学作品插图或意识形

抽象—美的境界

抽象性绘画同样是通过形象、色彩去表现有声美的境界 关于抽象性绘画有无形象的问题,我在《中国画观念更新与技法新探》中曾有过论述。这里就不重复了,形象是一切艺术的重要元素之一。它作为视觉三恒要素之一与色彩、声音构成美的整体,任何否定艺术形象的说法和做法,都是不科学的,也是不可能的。蒙德里安的几个色块,也同样构成了视觉形象。因为几个色彩方块也是自然界中形象之所在。记得有一年夏天我来到一片高低不平的山丘,我一眼望去,远方出现几个红、黄、蓝、绿所组成的块状图案,我感到很神奇,走近一看,原来是由开着同样颜色的花家族所组成的几片色块。当然,蒙德里安创作“红、黄、蓝”色块的目的,可能并不在于把审美者的思维带到具象的世界。但是,任何抽象的绘画,任何视觉的反映,都不能脱离人们现实视觉立体空间的具体形象,无论现实的直接表现,还是抽象的,超现实的或潜在意识的表现,形象都是绘画艺术的主体。任何否定形象的说法和做法都是极端错误的。 抽象性绘画既然不排除形象、色彩、那么也就不排除对现实有声空间的表现。抽象性绘画同样是通过抽象的色彩、形象去表现带有抽象性声音的空间。那么,抽象性绘画的声又是如何体现的呢?我们说抽象性绘画的声,可以分为有声的抽象和“无声”的抽象两种。 所谓抽象性绘画,其定义是相对的。关于抽象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种是对抽象的哲学理解。它是指从许多事物中,舍弃个别的,非本质的属性,抽出共同的、本质的属性叫抽象。这里讲的抽象是形成概念的必要的手段。如关于对“人”这一概念的抽象,不管黄种人,还是黑种人、白种人,也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更不管是大人还是小人,凡是有思维,并能够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的动物就是人。同样我们在绘画中,用一个红色的圆形来表示太阳,用一个黄色的月牙表示月亮,这种形式的本身也是一种抽象。通过绘画的形式,刻画出一种具有女性特征的人体画,来表现生命也叫抽象,用几条线描给出山的特征也叫抽象。这种抽象是我们平时讲的,正常的哲学抽象。这种抽象适合于写实性绘画,因为写实性绘画就是要求人们去抓住眼前景物的特征,并把它画在画面上。这一具体的创作过程,就是抽象的过程。那么抽象性绘画如何解释呢?前面讲的抽象性绘画一般不是指哲学抽象或写实性抽象。所谓抽象性绘画是指心理的抽象,这种心理性抽象,是根据画家心理的感受来创作。如果说写实性抽象是面对对象特进行哲学性抽象性造型,那么心理抽象性绘画,往往不是直接取材于客观对象物,我们可以说是间接地反映自然的客观,间接地反映于自然,间接地反映形象。不是直观地取材于具体的对象物,而是直接取材于审美的心理。因而在绘画艺术中我们应把抽象分为写实性抽象和心理性抽象两种,不能混为一谈。 心理抽象性绘画,又可以分为有形的心理抽象和“无形”的心理抽象或纯抽象两种。有形的心理抽象性绘画,是指在绘画作品中,我们尚可以看到或找到一些与所画的形象有直接联系的部分。只是从整体说来,已不合自然的逻辑,而倾向于心理的逻辑。如马蒂斯、凡?高、毕加索、达利等人的作品,在他们的作品中,尽管已失去了完全写实性,但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出或联想到一些与画面有关的原型。只是就整体说来,已失去了对象物的本来。这样的作品,在正常人看来,还能给人一种雅俗共赏,似懂非懂,似明非明之感。

绘画艺术的特点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美版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第5课《绘画艺术的特点》。我主要 从教材分析、教学手段和教学过程三个方面加以阐述。 一、教材分析 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绘画的种类、绘画艺术的特点、中西方绘画的区别,从而提高欣赏绘画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绘画作品的艺术特点 2、中西方绘画作品的区别 教学难点: 1、把枯燥的理论讲话,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体现学生的主体低位 2、让学生对所讲内容确实的感受体验,注意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区欣赏、分析作品的能力。 二、教学方法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那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提问教学法,采用分层次,分目标地选择学生来,问题的方式来进行课堂教学,鼓励所有同学积极参与,教师给予启发和引导,形成互动探究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学法:让学生主动参与,分组讨论,运用所学鉴赏方法来赏析,判断,作出正确的评价。在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中增加学习的兴趣。 三、教具准备 教材,备课本,范画等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黑板上有两个词:美术、绘画。 美术是不是就等于绘画呢?说说你的理由? (美术是一个大概念,绘画只是其中的一个门类。) 但是在通常情况下,我们一提到美术,人们往往首先想到的就是绘画,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画画,也有人认为美术课就是画画课。人们为什么会将美术和绘画联系得如此紧密呢?这反映了绘画作为一种主要的艺术形式在整个美术领域里所占的比重是很大的,绘画是一种大家非常熟悉的美术形式,你能说出你最喜欢的绘画形式吗?请举例回答,并说明为什么最喜欢这些形式?(鼓励学生通过思考、回忆,尽可能多说几种形式。)

大家都知道,美术包括四大门类,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美术。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建筑和工艺美术,这节课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绘画艺术有什么特点,怎样去欣赏、分析一幅画。 (二)讲授新课 板书课题:绘画艺术的特点 1、什么是绘画? 绘画:是运用点、线、色彩、明暗、透视、构图等艺术手段,在平面上创造图像,反映现实和表达审美感受、思想情感的艺术。 提问:我将会根据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让学生讨论绘画作品与其它艺术形式的区别? 学生回答:…… 我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讲解:在平面上创造图像,作品形态是平面的,是绘画作品区别与其它艺术门类的根本区别。如:工艺美术,虽然也有平面的作品,但它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用而不同于绘画的创作目的;摄影艺术作品虽然也是平面形态的,但它是运用机械的技术性和暗室加工完成的记实性图像,而与画家自主表达审美感受、思想感情的绘画有着本质的区别。 2、绘画的分类: 绘画的种类很多,按不同的角度和标准,可分出很多种类。 绘画的种类:(1)工具材料、技法 中国画、油画、版画(根据板材分:木版画、铜版画、纸版画、石版画、丝网版画;根据制版方法和印色技法分:腐蚀版画、油印木刻、水印木刻、黑白版画、套色版画)、水彩、水粉 (中国画:技法,工笔、写意。内容,山水、花鸟、人物) (2)描绘对象 人物画(宗教画、历史画、军事画、肖像画、风俗画、人体画等)、风景画、静物画、动物画 (3)形制与功能不同 壁画、年画、连环画、漫画、宣传画、组画、单幅画 注:可以启发学生回答。 展示图片让同学们回答是什么画种: 《梅竹双雀图》《永乐宫道教壁画》(说明一幅画可能同时属于几个种类) 3、绘画艺术的特点:

浅谈原始艺术对现代绘画艺术的影响

浅谈原始艺术对现代绘画艺术的影响 摘要:原始艺术是艺术史的开端,它的造型语言古老,朴拙,抽象,充满神秘的魅力,让人们好奇和向往,尤其对现当代绘画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不论从形式语言还是精神内涵上,原始艺术都给我们现当代艺术创作与发展提供了灵感和启发,包括野兽派、立体主义,中国画艺术等,他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重新演绎原始艺术精神。 关键词:原始艺术;现代艺术;岩画;水墨画 随着考古学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原始艺术呈现在人们眼前,引起人们广泛的兴趣。原始艺术是人类最初的思维活动,经过漫长的发展,它的艺术特色鲜明,形成了独有的原始语言,不论从形式还是精神上,对各个时期的艺术影响都非常巨大。本文将从原始艺术的特点,对现当代艺术的影响,艺术创作应怎样融入原始艺术精神为切入点进行探讨。 一.原始艺术的特点 “原始”这个词最早出现于19世纪的一个术语,是19世纪初至二十世纪末流行的一种艺术趋势。原始艺术形成于人类早期发展阶段,它最大的特点是史前艺术与现代社会文明程度平行发展,对西方传统艺术的创新起到了革命性的颠

覆作用。原始艺术普遍具有粗犷,质朴,单纯的特点,充满了野性和生命力,有着极其简洁的线条和浑然天成的色彩,不讲究构图和立体,无论哪一个事物,他们都从它最具有特性的角度去表现,感性的积淀是原始艺术最本质的东西。由于感性大于理性,精神盖过物质,它便古拙,纯粹。古代和现代的各种艺术都是在原始艺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不同地区呈现不同的特点,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是其最大的共性。 二.原始艺术对现当代艺术的影响 原始艺术可以称得上是西方现代艺术的“范本”。西方的艺术自古希腊到19世纪上半叶,基本上是亚里士多德提出的“模仿论”占统治地位,一直到20世纪初,人们开始把直接表现自然形态转化为通过艺术家的大脑展现艺术形态。一方面,从各个民族,各种艺术类型相互借鉴;另一方面,回归历史,学习研究艺术的起源――人类童年的艺术。原始岩画带给艺术家们新的造型形式语言,打破了传统的三维空间,抛弃了理性的焦点透视,把富有立体感的画面变成了一种平面装饰。法国19世纪末出现的“野兽派”就是深受原始艺术影响的结果。西方现代艺术的奠基人塞尚、高更、梵高、马蒂斯等均受原始艺术的影响,从中吸取营养,激发创作灵感。 马蒂斯是19世纪法国野兽主义绘画的杰出代表,他对

关于抽象主义和抽象画

关于抽象主义和抽象画 1、什么是抽象绘画?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抽象一词的解释是:“从许多事物中,舍弃个别的、非本质的属性,抽出共同的、本质的属性,叫抽象,是形成概念的必要手段。” 在绘画艺术中,抽象(abstraction)是相对于具象(representation)而言的,这两个词往往以形容词形式出现,并且分别与绘画一词结合,组成两个概念即抽象绘画(abstract painting)和具象绘画(representational painting)。具象绘画指的是再现了人物、风景和静物等自然物象的绘画,抽象绘画所描绘的形象则与我们的肉眼看到的世界中的形象没有联系,也就是说抽象绘画描绘的对象是人的肉眼看不见的东西,这些东西就是宇宙的微观和宏观世界,是自然的内在属性和事物的内在本质,是超越现象的绝对理念。 具象绘画的代表样式是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形成并绵延四百多年的写实绘画(realistic painting),抽象绘画也正是作为写实绘画的对立面,在不断反叛、步步脱离写实绘画的历程中逐渐形成的。

马俊子:《大爱》系列Big Love series 布面丙烯280×220cm (1) 2、西方传统写实绘画的形式特点: 形式:焦点透视,明暗光影对比,固有色,人体解剖,基于人眼视网膜成像原理,能在平面上模拟出自然的三维空间中的立体形象,造成一种逼肖客观自然的“幻象”。 内容:看得见的世界,物体外在的形色。(1)宗教主题,人类精神生活,人与上帝(灵与肉)的关系。(2)社会主题,人类社会生活,人与人的关系。(3)自然主题,人类物质生活,人与自然的关系。 马俊子:《大爱》系列Big Love series 布面丙烯205×165cm (2)

抽象表现主义者的无意识性_本能性和自发性绘画

∷张久学 ZHANG Jiuxue ∷美国芝加哥艺术学院 美国萨凡娜艺术与设计学院Abstract Expressionist’s Unconscious,Instinctive and Spontaneous Painting 抽象表现主义是20世纪第一个由美国兴起的艺术活动,也是20世纪最有意义,最富影响力的艺术形式。以杰克逊·波洛克(Jackson Pollock),马克·罗思科(Mark Rothko)和巴尼特·纽曼(Barnett Newman)三人为代表的抽象表现主义者通过各自创新的绘画技巧和绘画材质,着重探索人类内心情感对于宇宙真理的表达和人类情感体验的描绘。他们所创作的艺术作品分别体现了抽象表现主义的无意识性,本能性和自发性的绘画特点。 抽象表现主义 抽象表现主义者 宇宙真理 人性 情感 绘画技巧 杰克逊·波洛克 无意识性 马克·罗思科 本能性 巴尼特·纽曼 自发性 https://www.360docs.net/doc/107884968.html,/ The Abstract Expressionism is the first American Art Movement happened in 20th Century,and also is one of the most significant and influential art forms in the last century.Jackson Pollock,Mark Rothko and Barnett Newman are representatives of the Abstract Expressionist at this time.They all created new methods and mate-rials of painting,discovered the universal truths from the inner,personal emotions and described the expression of humanity,immediacy and directness.The Abstract Expressionist artworks of Jackson Pollock,Mark Rothko and Barnett Newman emphasize unconscious,instinctive and spontaneous creation thereby contributing heavily to the first American art movement with worldwide influence. abstract expressionism, abstract expressionist, universal truth, humanity, emotion, painting technique, Jack-son Pollock, unconscious, Mark Rothko, instinctive, Barnett Newman, spontaneous https://www.360docs.net/doc/107884968.html,/ 一、抽象表现主义的简介 抽象表现主义,是第一个由美国兴起的艺术活动,这个20世纪最瞩目的绘画流派和艺术活动,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使得世界艺术中心从欧洲转向了纽约。[1]最初,艺术评论家罗伯特·寇特兹(Robert Coates)在1919年《Der Sturm》杂志上第一次使用“抽象表现主义”来指一群德国表现主义者,他们是一群具备艺术情感强度和强烈的反具象化美学,与包豪斯,未来主义,和立体主义相呼应的艺术家。在1940年代初期,当二战的硝烟弥漫全世界之时,留给了人们无数关于人性方面的思考。在纽约,一小群背景和艺术形式迥异的艺术家们发起了一个趋于抽象艺术的风潮,他们的艺术作品一方面聚焦于来自探求人类内心的,个人情感的对于宇宙真理的表达;另一方面也是这些艺术家们对他们身处的那个黑暗时代的内心的,情感上的种种经历和体验的信仰描述。这些艺术家被称为抽象表现主义者,他们在1940年代追求的创作的艺术形式被称为抽象表现主义。 抽象表现主义者的艺术作品创造了新的绘画方法和绘画材质,产生了许多极富创造力的作品和艺术诠释。因此,在艺术史上形成了强大的影响力。 总体而言,抽象表现主义者用宇宙观去创造艺术,比如他们有对人性,即时性和直接性表达的强烈渴望。尤其是,杰克逊·波洛克(Jackson Pollock),马克·罗思科(Mark Rothko)和巴尼特·纽曼(Barnett Newman)的艺术作品各自所强调的无意识性,本能性和自发性的创作,通过他们的贡献而使得这个第一次的美国艺术活动蜚声国际,使得这个20世界最有意义,最富表现力的艺术形式产生了无与伦比的影响力。 二、杰克逊·波洛克(Jackson Pollock)的无意识性的艺术创作 无意识性创作是抽象表现主义的一个重要特点,这在杰克逊·波洛克(Jackson Pollock)的作品中最为明显。波洛克是最负盛名的抽象表现主义的代表,不仅因为他的作品的不可预测性和他的观点表达,更重要的是因为他独特的绘画技法。他独创了一种把颜料滴溅,泼洒在画布上的绘画技巧,即“滴画法”,因此产生出看起来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线条和形象。他的艺术作品赋予了绘画全新的定义。[2] 曾有两位卓越的绘画家影响过波洛克的画法,一位是波洛克的老师托马斯·哈特本通(Thomas Hart Benton),从他那里波洛克学习了古典大师们的传统画法。[3]另一位纽约的墨西哥壁画家大卫·艾法罗斯奎罗(David Alfaro Siqueiros)曾经指导过波洛克。因此,这两位老师为波洛克的艺术作品增添了新意。 另外,那些来自欧洲的超现实主义艺术家所带来的思想,也深刻地影响了波洛克,“给我印象最深的,”波洛克曾经回忆说,“是他们关于艺术源自无意识的观念。这种观念对我得影响胜过这些特殊画家的创作。[4] 在1940年代,通过多年的探索实践,波洛克用滴溅、泼洒的绘画方法创作了大量作品,例如《男人与 摘要: 关键词: 检索: Abstract: Keywords: Internet: 抽象表现主义者的无意识性,本能性和自发性绘画 267

论中国画表现方法的抽象性

何为“抽象”?“沃林格(德国艺术家)指出‘抽象’的形式……与写实性的形象移情之不同在于‘抽象’表现的是对生命和现实世界的隔离、否定,是为了消灭具体时空以求超越有限,是对永恒的追求……并不是模拟自然的动植物,不是知性的象征符号,而是直接与心灵对应的抽离,这种‘抽离’在对于挣脱现实世界及自然事物的变动不已和有死有生的生命,以得到宁静、永恒、幸福的绝对、必然和法则,这就是‘抽象’的形式美的根源”。① “抽象是指艺术中不可辨识的,与外在世界无直接关系的内容,它虽然也属于一种反映,可是这种反映并不是像镜子似的忠实的反映而是一种主观化,情绪化的反映,它没有具体的形象,它只是点、线、面色彩的一种有意味的组合”。②由以上解释我们可以从中对“抽象”的含义有所了解,抽象是以特定的方式对现实的高度概括和集中,从哲学角度来解释,是指思想活动的一种特性,即在思想中抽取事物的本质属性,撇开非本质的属性。由具体的形式变为抽象的形式,要经历一个不断由内容到形式的积淀过程,经由这样一个积淀过程,抽象的表现较之于具体的再现所表达的感情内容、想像内容、理解内容更加复杂,更加深刻,其目的是“得到宁静、永恒、幸福的绝对、必然和法则”。中国画作为华夏民族文化传统和人文品格的集中体现,有其独特的表现方式,其中蕴涵着一定的“抽象”因素。 一、笔墨表现方式所具有的抽象性 线条、笔墨是中国画的主要表现语言,董其昌云:“以境之奇怪论,则画不如山水,以笔墨之精巧论,则山水决不如画。”③注重笔墨,追求笔墨的精妙在传统中国文人画中居于首要地位,在这里笔和墨已具备了独立的审美意义,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以“笔”而论,正所谓:“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同来。”书画同源使得书法的用笔和线条引注于绘画,通过流动有律的线条来表达生命的节奏,表现物象的“骨”和“神”,从而使画面物象的构成和用笔更加丰富多彩,使绘画的线条更富于力度、美感和文化的素养。作为书法的用笔、线条本身是一种非文字的、非辨识的形式知觉,是对线条及其相关形式表现的审美感知。它不是具体的再现某一事物,而是在一切具体事物之上进行高屋建瓴的概括、抽象的结果。造型心理学讲,大自然并不存在线条,它反映的是人类对世界的抽象意识,中国画以线条作为造型最主要的手段并赋予线条一种内在的生命力和个性特征,这就使中国画的线条更具有一种独立于象外的审美价值和情趣,它是经过漫长的历史和文化积淀形成的被人们的审美意识所肯定的独特的表现形式,是具有一定稳固性的表现形态,是作者审美情感、精神修养、人性品格的抽象表现,这种表现深刻、概括并且具有广阔的涵盖力, 是一种抽象性的表现形式。 再来看中国画的表现语言“墨”。王维《画学秘诀》中说:“夫画道之中,水墨为上,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草木敷荣,不待丹绿之采,云雪飘扬,不待铅粉而白……是故运墨而五色具,谓之得意。”⑤中国传统水墨画略去光线,独钟水墨,利用墨色的浓淡干湿形成的韵味来表现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从“墨”本身来看,作为净化升华

绘画从写实到抽象的蜕变

绘画从写实到抽象的蜕变 一、19世纪是写实绘画的发展高峰 新古典主义的代表画家是大卫和安格尔。安格尔确立了19世纪的写实标准,在作画过程中要求人物的造型、色彩搭配都要严格按照新古典主义的规范来画,达到唯美的画面、微妙的细节,符合当时的审美标准。德拉克洛瓦作为浪漫主义的代表画家,注重内心的主观性和自我表现,重感情轻理性,表现出热烈的奔放感情。库尔贝用现实主义的手段描绘当时不太被重视的农民和劳动者,所创作的绘画理念和学院派的作画标准反其道而行,开创了具有革命性的现实主义绘画。 二、抽象绘画的形成与发展 (一)抽象绘画产生的原因 抽象意为人在认识思维活动中舍弃事物表象的因素而抽取本质的因素。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西方绘画进入全面的探索阶段。两次世界大战摧垮了人 们的精神意志,艺术家们用非具象的图像来诉求心灵上的困惑,用反传统、反理性的手法来打破写实的垄断位置。在美术领域的抽象就是与具象相反的概念,画面辨认不出具体的形象,只用符号、色彩、线条来代替画面的形象,这种纯抽象的画面意在打破对自然的模仿,表达画家的主观感受和内心的情感。追溯源头,西方绘画的裂变始于塞尚,他把物体归结为球体、圆柱体、圆锥体,把复杂的形体用几何形来代替,注重画面各个部分之间的结构关系,形成有秩序的和谐稳定的画面。“通过圆柱、球体、圆锥来表现自然,把一切都放到透视里去,这样,一个物体或一个平面的每一侧都向着一个中心点伸展。”从作品《圣维克多山》、《静物》中就能看出,他强调对结构的研究,在写生中反复推敲,认真思考,组织画面的色调 和结构的协调关系。因此,塞尚的绘画理论对现代绘画产生巨大的影响受塞尚的影响后,艺术家们都热衷于抽象绘画的探索,追求艺术的直接性和抽象化,把绘画当作实验的手段,从形式、色彩、造型上要求标新立异,从模仿客观自然到主观表现,逐渐把精神性的、感情的符号当作绘画的主体,开创了新的绘画领域和视觉的革命。毕加索用立体主义的手法把形体进行分割与重组,把形体破坏得面目全非,从而产生新的视觉图式。从他画牛的抽象过程我们可以看出,从第一幅写实的牛到第四幅开始变为立体分割的牛图式,到最后一幅牛只剩下外轮廓的线条,以此 来说,从具象到抽象的简化过程就是抽象的过程。 (二)抽象绘画的分类以及发展状况 抽象绘画在艺术手法上分为抒情抽象和几何抽象两种表现风格,即是热

浅谈表现主义绘画的不同表现之根源(Word)

一·浅谈表现主义绘画的不同表现之根源 如果就一个具体派别的专有名称及其狭义而言,表现主义可仅指20世纪初德国的“青骑士”和“桥社”画派。如果就绘画的表现手法广义而言,表现主义就可冠于古今中外所有那些不重“再现”而重“表现”的画家。不仅后印象派以后的大多数西方现代派画家可称为表现主义画家,甚至还可上溯到尼德兰的博斯(Bosch 1450-1516)、西班牙的格列柯(Greco 1541 -1614)、戈雅(Goya 1746-1828)、法国的莫洛(Moreau 1826-1898)、德国的勃克林(Bocklin 1827-1903)、英国的诗人画家布莱克(Blake 1757-1827)和“拉斐尔前 派”画家等等。 至于中国画家(包括其书法),相对西方而言,从其整体的表现手法上说,都可谓是表现主义的。其中更以徐渭(1521-1593)、朱耷(1626-1705)、石涛(1636-1710)、“扬州八怪”、齐白石(1863-1957)等人为突出。 由此可见,同是表现主义画家,其风格也可能是南辕北辙,极尽丰富多彩。虽然同是以绘画形式表现人的心灵,却因其表现的心态及形式取向不同,其绘画形式就完全不同,这可说是表现性绘画的一大特点。例如后印象派的三大画家,因其所表现的心态和形式取向皆有不同而使其风格不同。但是,他们在形式的主要取向上却有相同之处,即强调用色彩进行表现,或说强调表现色彩,所以他们堪 称一派。 塞尚说:“一幅画首先是、也应该是表现颜色。” 凡高说:“我探索以红绿色来表现人类的强烈情感。”“那是一种没有一点儿现实观点的色彩,可是这种色彩暗示着一种狂纵的 情欲。”“我想用变化无穷的色调来表现一种绝对的宁静。”

浅谈哲学对当今东西方绘画艺术的影响

浅谈哲学对当今东西方绘画艺术的影响文:吴玉亮 一个民族,一个时代,一个社会的艺术是与这个民族、时代、社会的哲学紧密相连的。艺术常常表现出深刻的哲学观。本文侧重于绘画与哲学的关系,尤其是东西方哲学各自对东西方绘画艺术的影响及其比较来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哲学,作为人类的自我表现意识,是理性精神的直接表现。一般人认为,西方哲学偏向于“纯粹理性”,中国哲学偏重于“实践理性”。前者强调自然界的必然,后者强调精神领域的自由。在西方文论中常常谈“形象”和“典型”等,偏重于艺术如何反映客观现实;而我们中国讲“意象”、“意境”,则侧重于审美主体对对象的渗透和把握。这些,反映在绘画上就是人们常说的“再现论”和“表现论”。 大家知道,西方绘画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比较强调模仿和反映客观的,这与他们西方的哲学传统是有一定关系的。我们都知道在西方美学界占统治地位的是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学说,虽然两者有明显的不同。柏拉图认为在现实世界之上,有一个超感官的理念世界,现实世界是对理念世界的模仿,艺术又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充其量不过是理念世界的一种仿本。而亚里士多德则认为,艺术模仿的物质世界本身具有无可怀疑的真实性,画家可以画出比原型“更美”的物象来。尽管两者有深刻的分歧,然而都认为艺术本质上是生活的再现,模仿。这种强调艺术模仿再现生活的再现美学在欧洲已持续了一两千年。在这种传统中发育成熟起来的绘画,在再现外部世界真实性上达到了令人叹为观止的程度。 中国绘画与西方绘画有明显的不同。中国绘画是在特定的中国哲学系统中孕育起来的,与西方《诗学》同时出现的《乐记》就指出:“乐者,通伦理者也”,“乐者,德之华也”。这标志着一条与西方模仿论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西方美学强调与“真”统一,而中国美学强调与“善”的统一。总而言之,东方美学更多地把审美价值等同于伦理价值。前者为“纯粹理性”,后者则是“实践理性”。虽然它们都以感情为中介,不过前者更多地导向外在的知识,后者更多地导向内在的意志。二者价值定向、价值标准不同,所以在艺术上要求和表现也不一样。我们看到西洋绘画很重视体积感、质量感、透视感、色感、光感等等,哪怕是想象、虚构的事物,例如拉斐尔的圣母与天使、鲁本斯的精灵与魔鬼等者力求逼真,他们对于透视、色彩、人体结构的解剖比例都可借鉴实用科学来验证。我们知道像达.芬奇画可以用投影几何来证明,色彩可以用光谱分析来检验,人体的结构与比例可以用解剖学来分析。而中国传统绘画就明显地不同于西方写实绘画,因为中国美学把艺术看作一种德行化人格,它不强调艺术同具体客观事物相验证,而要求“以意为主”,“取会风骚之意”,即使是“传移模写”的作品,其目的也是为“达意”。越到后来,这一特点就越明显。清代八大山人的画,“既不杜撰非目所知的‘抽象’,也不甘心写极目所见的‘具体’,只倾心于以意为之的‘意向’”。可以说“借物抒情”,“托物言志”是中国绘画十分明显的特点之一。这在文同的画竹中表现得很突出。他自己也说过,“学道未至,意有所不适,而无以遗之,故一发于墨竹”。《毛诗序》说得更为清楚:“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

世界上最贵的10幅抽象派名画欣赏

世界最贵的10幅抽象派名画欣赏 艺术市场上从不缺神作,而天价抽象神作更是令人惊叹。当艺术品卖出上亿美元的天价时,人们不禁要问:是什么样的画如此价值连城?在如今的拍场上,抽象奇迹并非罕见,各种拍卖数据显示,抽象作品大卖已成一种趋势,在世界拍卖最贵的绘画中,“抽象艺术”的价格最高,排名第一。 如今,抽象艺术领跑了全球最贵的名画,成为世界有钱人的收藏目标。艺术品,变为继房地产和股票之后的第三大投资领域。 这个世界有幸被赐予许多大师的杰作,我们来看看这些世界最昂贵的抽象派名画。 1.威廉·德·库宁: 《交换》3亿美元

荷兰籍美国画家威廉·德·库宁,抽象表现主义的灵魂人物之一,新行动画派的大师之一。在他创作生涯中,人体成为其绘画创作的主体,加以风景及书写的符号来发展他的抽象世界。他将欧洲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与表现主义的风格融于自己大而有力的绘画行为之中,把激进艺术的理念融化在自己的艺术世界里,试图唤醒人们心中一种与所有生命事物的内在关联感。 2.杰克森·波洛克:《第17A号》2亿美元 美国抽象表现主义大师杰克森·波洛克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他创造了在帆布上随意地泼溅颜料、洒出流线的技法,画板上滴满稠密的棕黄色、白色、栗色和黑色颜料,形成了鸟巢状的外观,看起来有些杂乱无章。他的滴洒法绘画在随意之间隐藏着戏剧性的偶然效果,激情四射而且充满了色彩的自由、张力和狂野,作品具有难以忘怀的自然品质,融合了抽象主义、表达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的特点。

3.马克·罗斯科:《紫色,绿色和红色》1.86亿美元 美国当代著名画家马克·罗斯科是现代艺术史中杰出的抽象派画家。他的作品画面上,矩形的边缘没有被明确地界定,颜色也相互渗透融合,这使得块面仿佛是从背景上隐约浮现出来,并且不断地徘徊、浮动着。它们在画面上产生某种韵律,温和、舒缓而深沉,触动着人们的心灵。对于罗斯科,绘画是表达精神要素、信仰和生存意义的工具。他说:“绘画,一定要象奇迹一样。我选用扁平的形,因为它们能摧毁幻象,揭露真实。”罗斯科家里的聚会总是在讨论哲学,绘画材质和新的绘画语言。

对绘画的具象与抽象不同表现的思考

对绘画的具象与抽象不同表现的思考 浅析绘画的具象与抽象的关系 具象表现绘画一词是法国艺术评论家让·克莱尔在1975 年法国策展中使用的,他用这个词来形容欧洲一批“画家中的画家”,来概括那些认真观察细微真实的事物,注重表现视觉真实和精神的画家的作品特征 抽象是具象的相对概念,是就多种事物抽出其共通之点,加以综合而成一个新的概念,此一概念就叫做抽象。抽象绘画是泛指二十世纪想脱离模仿自然的绘画风格而言的,它的形成是经过长期持续演进而来的。其共同的特质都在于尝试打破绘画必须模仿自然的传统观念。 抽象绘画是以直觉和想象力为创作的出发点,排斥任何具有象征性、文学性、说明性的表现手法,仅将造形和色彩加以综合、组织在画面上。因此抽象绘画呈现出来的纯粹形色,有类似于音乐之处。 人类早期绘画并不注重抽象这一概念。在古代中国,画家们崇尚写实,认为艺术应该是现实世界的真实反映,并提出“实对”“览之若面”和“以形写神”,“以形写形”“以色貌色”,等观点。在早期西方也是一样,人们研究了透视、解剖、光影等科学规律,将它们与艺术结合起来,达到了很高的写实成就。而后来东西方都接受了抽象画法,并以西方更为突出,并对东方绘画产生重大

影响。无论中国还是西方的艺术,总的趋势是从具象到抽象和多元化,也是从对抽象的无意识走向对抽象的认知和运用的过程。这是随着对社会和艺术的认知而必然产生的变化。 具象画作品中的艺术形象都具备可识别性。抽象画中的形象与自然对象较少或完全没有相之处。在情感表达方面具象化便于理解更容易为人所接受。但是表达会收到一些局限,而抽象画虽然不易理解,欣赏水平低还有可能看不懂但抽象画可以更自由的表现作者情感没有过多的客观因素制约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应当注意的是抽象并不是信笔涂鸦,而是经过长久写生创作提炼出来的具有很强概括性且具有哲理的艺术精华,没有很多年的绘画经验和艺术修养是不可能创作出抽象作品的。 抽象画虽然已被世人所接受但是这不意味着单纯的抽象画 可以满足我们的审美需要,我们需要的是多元化的绘画艺术,两类不同的艺术,能够表现人类不同的精神内容,创造出不同的形式感,给人以不同的审美享受。它们各自拥有不可替代的美学价值。 实际上抽象和具象是有非常紧密的联系的,人们总是喜欢将具象和抽象对立起来,很少考虑它们之间的联系,其实在具象的事物中本来就存在很多抽象的因素,具象绘画中离不开抽象性的存在,具象性和抽象性始终并存。无论在哪种具象绘画风格的作品中,都有抽象性存在的独特方式以及其所表达的特殊审美意义。

论儿童绘画中艺术性思维的培养

论儿童绘画中艺术性思维的培养 发表时间:2011-10-21T13:22:51.080Z 来源:《时代报告》2011年第8期供稿作者:贾娟 [导读] 绘画是培养儿童创造力、想象力的一种有效途径。 贾娟 宝鸡文理学院教育科学与技术系,陕西宝鸡 721016 中图分类号:J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41-1413(2011)08-0000-01 摘要:儿童画一般是指12岁以前的孩子的绘画,大致分为三个时期:“涂鸦期、符号期、写实期”。儿童画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儿童绘画本身并无好坏,这只是他们认识世界和表达对世界的认识的一种手段。绘画是培养儿童创造力、想象力的一种有效途径。儿童绘画在反映生活的真实性方面与许多艺术大师的追求上可以说是一致的,且儿童绘画本身就有其艺术性所在,所以想要发展这种艺术性,必须使儿童的绘画心理得到正确的引导和培养。在传统美术教育中,只注重传授知识技能,而忽视了素质教育和儿童个性的发展。这些都是现阶段艺术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要改革美术教育,就应着眼于培养儿童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尊重儿童的视觉表达,培养他们的艺术性思维。 关键字:儿童绘画;艺术性思维;创造力;想象;美术教育 儿童画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在思维和表现手段上,儿童绘画具有特殊的趣味性和艺术性,儿童绘画在反映生活的真实性方面与许多艺术大师的追求上可以说是一致的,且儿童绘画本身就有其艺术性所在,所以想要发展这种艺术性,必须使儿童的绘画心理得到正确的引导和培养。 一、儿童画的特点 儿童画一般是指12岁以前的孩子的绘画,大致分为三个时期:涂鸦期、符号期、写实期。儿童画画的特点是随时都会出现一些曲折且不能按常理来衡量的线条和图形,而这种不合理恰巧形成了儿童画的趣味性,使其独具风格,用成人的标准来衡量儿童画是否真实、是否具有准确的外形,这是是毫无意义的。因为儿童的思维是通过某些最基本的“形”进行的,当儿童打算描绘一件物体时,他们常常只是把这些物体的总体形状中包含的某一部分的形状大体描绘出来。儿童画具有一种特殊的荒诞性,主要表现在构思荒诞性、构图荒诞性、造型荒诞性、色彩荒诞性、空间荒诞性、设计荒诞性六个方面。正由于这种荒诞性,使它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也被认为是儿童的“艺术性思维”,甚者有人把儿童画和艺术大师的作品相提并论。 二、目前儿童画的教育方式和存在的问题 目前,对于少年儿童在美术方面的培养越来越受到校方和家长的重视,许多小学生都会报名参加校内外各类美术学习班,但是一些美术培训机构为了迎合家长,大力宣传什么“美术大师速成法”,使儿童在被动的状态下反复的临摹一些美术大师的作品,效果倒是立竿见影,可是这种技能的速成不但不能使儿童在绘画的过程中正确的面对自己所认知的世界,反而使他们背上了沉重的负担,使他们的创造力受到了极大的压抑,且缩小了的他们的创作空间,使他们的想象力受到限制,更谈不上艺术性思维的培养。我就有这样的经历,曾经在一个儿童美术培训班里见到这样的情景:第一天上课时,孩子们带着自己的工具跃跃欲试,老师还没开始上课他们就开始画了,这时候画出的作品稚嫩但是非常有趣,但是一个星期后,他们明显失去了兴趣,画出的画也失去了应有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是因为教师上课时采取示范一张画,让孩子们反复临摹的教学方法,这种忽视儿童在美术活动过程中乐趣的表现和自信的建立的做法,不但无法达到美术教育的根本目的,而且适得其反。美国一些著名的艺术教育学者也曾表明:艺术教育的目的最主要的是以健全人格的养成为目标,兼具儿童理性的认知活动与感性的创造活动。我认为,要摆脱陈旧的习惯性程序,必须努力创造各种愉快的形式,引发儿童对美术的兴趣和对美术的正确认识,这才是培养在绘画中艺术性思维的关键。 三、儿童美术教育中应注意的问题 儿童美术教育有其特定的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环境和教育方式方法,因而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只有遵循教育客观规律,讲求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才能获得理想的效果,才能真正做好儿童绘画中艺术性思维的培养。绘画教育作为一种儿童早期智力及潜能开发,培养儿童想象力及创造力的一种有效途径,已越来越被人们认识和重视。但随着对儿童美术教育投入的日渐增加,儿童绘画教育存在的一些不良倾向也越发明显,部分教师和家长陷入了一些教育的误区,例如:过于注重模仿和强调技能、技巧的练习,以成人的眼光评价儿童画,家长对孩子的培育具有盲目性和急功近利思想,再加上一些不良社会因素对儿童绘画教育的影响,这些误区都不利于儿童美术教育的发展,违背了儿童绘画教育发展的规律和教育的真正目的。在儿童绘画教育中,如果我们长期沿袭传统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式,把成人的意识强加于儿童身上,干涉儿童的艺术创造,那么我们培养出的儿童只会在操作技能上被捆住手脚,而表现力、创造力被扼杀。因此,从这个层面上讲,培养儿童的绘画技能并不是绘画教学的主要任务,儿童画有其内在的发展规律,成人不仅应充分了解儿童是如何作画的,而且应深入理解儿童为什么要这样画,并在美术教育中尊重儿童画的特点与发展规律,给予儿童充分表现和创造的自由,给他们发展思维的空间。 传统美术教学,注重临摹,忽视儿童的个性表现,常用简化了的图形作为形象表现的模式,通过临摹灌输给儿童,如把简笔画称为让儿童掌握绘画的“词语”,用一个又一个图形概念进行复制。儿童在成长中,模仿是他们的天性,如果先入为主地教他们画一些模式化的东西,不但不利于儿童自主地观察生活,描绘生活,更会使他们的想象力发挥受到限制,当儿童学会了这些千篇一律的公式,套用在自己的画里,就出现了所有儿童画面中出现一样的花草树木和动物,根本没有自己的想象力。他们不知道绘画形象来源于生活,不懂得通过自己观察发现各种形态特征,又何从谈及艺术性思维?一味的临摹,使儿童对生活中的美无动于衷,对生动有趣的物象不会画也不敢画,使孩子的画没有个性,没有心灵感受。传统的美术教育忽视儿童成长的历程,教材内容也大多脱离儿童实际。从成人的眼光看儿童的造型能力发展,认为物象的形状越简单,儿童越容易掌握和接受,教材从简单形到复杂形安排,以体现由浅入深的认识过程,看起来似乎是循序渐进的原则,实际上儿童生来认识世界并不以形的繁简来发展认识,他们喜欢画自己熟悉的、感兴趣的人和事,例如许多儿童一开始拿笔画画就先试着画人,就是这个道理。 四、我认为在以后的美术教学中应注意以下三点 1.利用多种手段扩大儿童的生活视野,激发创作兴趣,培养儿童视觉造型反应和创造力以及情感表达能力; 2.通过观察、记忆、体验、联想、欣赏等进行启发式教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