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转化膜技术

第十章 转化膜技术
1

转化膜技术
通过化学或电化学手段,使金属 表面形成稳定的化合物膜层 氧化物膜 磷酸盐膜 金属着色膜 铬酸盐膜
转化膜同金属上别的覆盖层不同,它的生成必须有基 体金属的直接参与,且自身转化为成膜产物,因此,膜层 与基体具有很好的结合力。 通过化学作用在金属表面形成转化膜的过程称为化学 转化;通过电化学作用形成转化膜的过程称为电化学转 化,也叫阳极转化。
2

钢铁的氧化
钢铁在潮湿大气中,表面易形成铁锈。由于它非常 疏松并且易吸湿,因而促使潮湿的大气继续对钢铁进行 腐蚀,直至破坏。如果在钢铁表面上形成一层致密的磁 性氧化铁(Fe3O4)薄膜,就能使钢铁具有一定的抗大气腐 蚀能力,阻止钢铁表面生锈,还能起到表面装饰的作用。 为了对钢铁零件表面进行装饰防护,常采用在含氧 化剂的浓碱溶液中进行化学处理的工艺,比使用其他方 法更易实施————“碱性氧化”。
3

高温碱性氧化工艺:将工件浸入含氧化剂的浓苛性钠溶液 中,高温下进行氧化处理。 碱浓度高、温度高、能耗大、时间长、生产效率低。 常温发黑(发蓝)工艺:采用发黑剂,形成不溶性的化合物 沉积于钢铁表面,形成黑色膜层。 节能、效率高、成本低。
钢铁件的氧化处理工艺简单,成本低,氧化过程不析 氢,厚度一般为0.6-1.5 μm,常用在一般防护装饰领域。
4

5

6

金属的磷化
金属件经过一定的化学处理后,使金属件表面形成一 层以难溶性磷酸盐为主要成分的化学转化膜。
磷化膜不耐热,不耐水,不耐酸碱,不导电,不导 热,多孔结构。工艺稳定可靠、成本相对低廉、操作简单。 能够大幅度提高金属表面上有机涂层的附着力和耐腐蚀性。
7

? 磷化的分类:
(1)根据磷化膜的成分不同:磷酸锌系、磷酸锰系、磷 酸锌锰系、磷酸锌钙系、磷酸铁系等。 (2)根据磷化温度不同:高温磷化(80℃以上)、中温磷 化 (60 ~ 75℃) 、低温磷化 (35℃~ 55℃) 、常温磷化 (15 ~ 35℃)。 (3)按磷化方式不同:喷淋式、浸渍式、喷浸结合式、 涂刷式。 (4)按磷化膜层的单位面积质量的不同:重量级(7.5g/m2 以上 ) 、中量级 (4.5-7.5g/m2) 、轻量级 (1.1-4.5g/m2) 、特轻量 级(0.1-1.1g/m2)。
8

? 磷化膜的成分和结构
除钢铁件在碱金属或铵的磷酸二氢盐溶液中所形成的 磷化膜层是无定形结构外,其他类型的磷化膜层结构均呈 结晶状。膜层的厚度可从 lμm ~ 100μm 。膜层的结晶越 粗大,膜层越厚。 磷化膜的成份、结构、结晶粗细和膜厚,主要取决于 磷化溶液的类型、组成、工作温度、前处理方法、基体材 质等因素。
9

10

铝及铝合金的阳极氧化
1、概述
重要的轻金属材料有Al、Mg、Ti及其合金。 优点:重量轻; 铝、镁合金的导电导热性强于钢铁,仅次于铜;抛光 后具有良好的光反射能力; 镁合金质轻; 钛合金耐蚀性好、强度高。 缺点:铝、镁及其合金的耐蚀性差; 钛及其合金的导电、导热和可焊性差。
11

铝及 铝合 金在 大气中会与氧生成氧化膜,但膜极 薄,耐蚀能力很低。为了提高铝及铝合金的防护性、装 饰性和其他功能性,多数情况下可以采取阳极氧化处理。 铝及铝合金阳极氧化液有酸性液、碱性液和非水液 等三大类。通常采用酸性液。它可分为硫酸、铬酸、磷 酸等无机酸体系,草酸、氨磺酸、丙二酸、磺基水杨酸 等有机酸体系,以及无机酸加有机酸的混合酸体系。 工业生产中主要采用硫酸法、铬酸法、草酸法和混 合酸法,其中硫酸法应用最为广泛。
12

2、阳极氧化膜的形成机理
? 电极反应 铝及铝合金阳极氧化液一般采用中等溶解能力的酸性 溶液,如硫酸、草酸等,将铝及铝合金零件作为阳极,铅 板(石墨)为阴极,通以直流电。 阴极反应: 阳极反应: 2H+ + 2e →H2↑ H2O -2e → [O] + 2H+
2Al + 3[O] → A12O3 膜的化学溶解过程: 2Al +6H+ →2Al3+ + 3H2↑ Al2O3 + 6H+ → 2Al3+ + 3H2O
13

? 阳极氧化膜的生长过程 铝及铝合金在阳极氧化过程中,氧化膜的电化学生成 和化学溶解是同时发生的,只有当氧化膜的生成速度大于 氧化膜的化学溶解速度时,氧化膜才能生长和加厚。

铝阳极氧化时间-电位曲线
14

对阳极氧化特性曲线的描述: ab段: (10s左右),阳极氧化一开始,铝表面立即生成一层 致密的连续无孔膜,具有很高绝缘性能的氧化膜, 称为无孔层/阻挡层。 bc段: 电解液对氧化膜的溶解作用所导致,电阻减小,槽 电压下降。 cd段: (20s后),溶解、生成趋于平衡,无孔层厚度不变, 多孔层孔隙加深,孔壁表面溶解同时被水化,生成 Al2O3?xH2O,使氧化膜形成可以导电的多层结构, 厚度达到几十到几百个微米,硬度较无孔层低。
15

? 膜生长过程中的传质---电渗现象
新鲜的酸溶液
孔壁水化氧化膜 带负电,吸附在其表 面的正电荷离子在电 场作用下往外移动, 孔中间的电解液往孔 内移动。
负电
富Al3+的液体
电渗过程示意图
16

? 阳极氧化膜的组成和结构 铝及铝合金阳极氧化膜由氧化物、水和溶液的阴离子 组成,水和阴离子在氧化膜中除游离形态外,还常以键结 合的形式存在,这就使膜的化学结构随溶液类型、浓度和 电解条件而变得很复杂。 阳极氧化膜由阻挡层和多 孔层所组成。阻挡层是薄而无 孔的,多孔层由许多六棱柱体 的氧化物单元组成,形似蜂窝 状结构。每个单元的中心有一 小孔直通铝表面的阻挡层,孔 壁为较致密的氧化物。
17

3、阳极氧化工艺
18

(1)硫酸阳极氧化工艺 在稀硫酸电解液中对铝及其合金进行阳极氧化处理, 得到无色的氧化膜。 特点: 氧化膜吸附能力强、易于染色、硬度较高,抗蚀性好。 工艺操作简便,溶液稳定、成本低、允许杂质含量范围 宽,主要用于铝件的防护和装饰。 影响因素: 1. 硫酸浓度 4. 氧化时间 2. 温度 5. 搅拌 3. 阳极电流密度 6. 电解液中的杂质
19

(2)铬酸阳极氧化工艺 特点:膜层薄,2-5μm,抗蚀性不如硫酸阳极氧化膜, 不透明,颜色由灰白至深灰,不易着色。孔隙少, 不需封闭。 用途:与有机材料结合好,作油漆底层。 (3)草酸阳极氧化工艺 特点:硬度较高,较厚,黄色氧化膜层着色困难,耐蚀性 不强,成本高,电解液不稳定。 用途:电气绝缘层和日用表面装饰。
20

铝及铝合金化学转化膜高质量要求

目录 1工艺鉴定要求 (4) 1.1总则 (4) 1.2对生产设备及原材料的要求 (4) 1.2.1生产线 (4) 1.2.2水质要求 (4) 1.2.3化工原材料要求 (4) 1.2.4质量检验手段 (4) 1.3工艺鉴定程序 (4) 1.4试验及试片要求 (4) 1.4.1试片要求 (4) 1.4.2试验项目及试片数量 (5) 1.5试验方法及质量指标 (5) 1.5.1外观 (5) 1.5.2耐蚀性 (5) 1.5.3表面接触电阻 (5) 1.5.4无色转化膜中的六价铬含量 (5) 1.6鉴定状态的保持 (5) 2批生产过程中零件质量检验要求 (5) 2.1外观 (5) 2.2耐蚀性 (6) 2.3表面接触电阻 (6) 2.4六价铬含量 (6) 表目录 表1.................................................................... 试验项目与试片 5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铝及铝合金无色化学转化处理的工艺要求及其质量要求。 本规范适用于铝及铝合金无色化学转化处理的工艺鉴定、首样鉴定和批生产质量检验;可用于指导产品设计、采购和生产,以及用于生产者在零件化学转化处理过程中的质量检验。 供应商来料验收的抽检比例可按其它相关文件执行。 简介: 铝合金化学转化处理是一种化学加工工艺,用此工艺所得到的表面膜层可作为有机涂层的底层,也可单独作为防腐蚀层应用。本规范明确规定了处理工艺为无色化学转化工艺,并制定了此种表面膜层的外观、耐蚀性、表面接触电阻等质量指标,作为华为对生产方进行工艺鉴定和生产者对零件生产质量进行控制的依据。 关键词: 铝,化学转化,膜,防腐蚀 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规范的引用而成为本规范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规范,然而,鼓励根据本规范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规范。 术语和定义

金属表面除锈

金属表面除锈 的作用与方法 深圳雷邦磷化液工程部编辑 摘要:在工业发达国家,每年因锈蚀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占国民经济生产总值的1%-4%,远远超过每年因地质等灾害所造成的损失。因此,金属表面除锈的意义重大。 一、金属表面除锈的作用 1.镀件镀前除锈的作用 电镀的前处理是电镀工艺中非常关键的一步,基体材料表面镀前除锈处理 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镀层的质量,所以应给予电镀前除锈处理相当的重视。 对于通过电镀形成的金属镀层,不管品种和性质如何,人们对它们都有一 些共同的要求,这些要求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①镀层应结构致密、表面光滑平整,有的甚至要求具有一定的光亮度。致密无孔的镀层,不仅有利于防护基体金属免遭腐蚀,有可能在较长的时间内保持着镀层的良好装饰性外观,而且可以更有效地发挥镀层所具有的各种功能。 ②在基体的不同部位上,镀层厚度要均匀,或者是基体表面各部位镀层厚度的差异要尽可能地小。为了保证制品及零件的使用寿命,这一要求十分重要,否则,在遭受腐蚀或磨损时,镀层最薄的部位会首先露出基体材料,致使整个制品和零件提前报废。 ③镀层与基体材料间的结合必须是牢固的,不允许出现镀层起皮、鼓泡等现象。与基体结合不牢固的镀层,根本没有任何的使用价值,即使镀层并没有从基体材料上脱落,在使用过程中这种镀层的性能也是很靠不住的。 为了满足镀层上述3 项最主要的基本要求,必须对被镀的制品及零件表面的镀前处理工序给予足够的重视。 在电镀产品实际的质量检验中,常常会发现局部镀层脱落、鼓泡或花斑以及局部无镀层等现象,究其原因,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由于基体材料镀前处理不良造成的。电镀是

发生在被镀基体材料与镀液相接触的界面间的电化学反应。为了确保电镀层的质量,与镀液相接触的被镀零件表面必须是基体材料本身,被镀零件表面不能有锈蚀产物膜层存在。这样,基体材料表面才能很好地被镀液所润湿,镀出的金属才能与平整光滑的基体材料表面牢固结合。 可见,电镀前金属基体材料表面的除锈前处理准备工作的重要性是毋庸置 疑的。 2.涂装前除锈的作用 除锈的目的是使被涂物表面光滑、清洁,增加涂料与被涂表面的附着能 力,充分发挥涂料抵抗腐蚀因素的能力。具体表现在如下方面。 (1)除锈质量直接影响涂膜的附着力达到优良除锈质量的被涂物表面,可获得清洁的、有一定粗糙度的被涂物表面,有利于涂膜的形成和良好附着。喷砂、喷丸和高压水磨料射流除锈工艺,可使被涂工件表面获得底材与涂层形成最佳附着力的40-75 E的粗糙度。 除锈质量不好,是引起涂层脱落和剥离的主要原因。 (2)除锈质量直接影响磷化等工艺磷化膜是不能在氧化皮和锈层上生长的,所以彻底除锈是磷化的必要条件。在各种除锈方法中,强酸除锈(酸洗)对磷化的影响程度最大,因为酸洗时间过长,工件表面会出现过腐蚀,表面粗糙,磷化膜结晶就会过于粗大多孔;反之,强酸除锈时间过短,工件表面活化不够,同样使磷化膜结晶粗大。除锈质量的高低,对于获得密集活化点、形成致密的磷化膜有着重要作用。 3.金属表面转化膜处理前的除锈作用 通常状态下,金属表面自然形成的氧化皮及锈蚀产物的结构是疏松的,同 时夹杂着有害的杂质,对金属本身的保护作用较弱,甚至起不到防护作用。 在对金属表而进行化学或电化学转化膜处理(阳极氧化、钢铁氧化、不锈钢 钝化氧化等)前,一也必须除去其表面的氧化皮及锈蚀产物,使新鲜的金属基体 暴露出来,以便形成均匀、致密、与基体金属结合良好、防护性能优良的化学或电化学转化膜。

什么是金属表面处理

什么是金属表面处理? 金属表面处理有两方面,一方面是表面防护,是为防止金属腐蚀而采用各种 防护方法,常用的表面防护的方法有表面涂层和表面转化膜工艺.另一方面 是金属的表面改性,也称表面优化,就是借助离子束、激光、等离子体等新技术手段,改变材料表面及近表面的组分、结构与性质,从而获得用传统的冶金和表面处理技术无法得到的新薄层材料,或者使传统材料具有更好的性能。现代先进的表面改性技术主要有物理气相沉积(简称PVD)、化学气相沉积(简称CVD)、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简称PCVD)、离子注入和离子束沉积。 表面淬火不属于金属表面处理,属于金属表面热处理工艺,是热处理的一种, 与金属表面处理不是一个概念 表面激光合金化,喷丸,渗碳,渗氮,碳氮共渗,镀膜,比如:金属表面处理使金属强化方法或者抗腐蚀性增强等等,因为金属表面处理的方法很多,它们有的涉及物理变化,有的涉及化学变化,比如电镀,它们金属表面处理的目的不同。 上海金属表面处理工艺有哪些? 金属表面处理工艺基本的有除油除锈磷化涂装,机械抛光,化学抛光,喷漆喷塑, 电镀电泳,氧化发黑,着色染色,阳极氧化。 静电喷涂,氟碳喷涂,烤漆等 金属表面处理工艺: 1、电镀:镀锌,镀镍,镀铜,镀仿金,镀铬, 2、浸镀:发黑,热镀锌 3、喷涂:喷漆,喷塑,烤漆, 4、抛光:点解抛光,喷丸,抛丸 1.1电镀定意 电镀(electroplating)是一种电离子沉积过程 (electrodepos-itionprocess),是利用电极(electrode)通过电流,使金属附着在物体表面上,其目的为改变物体表面的特性或尺寸。 1.2电镀目的

是在基材上镀上金属镀层(deposit),改变基材表面性质或尺寸。例如赋予金属表面的光泽美观、物品防锈、防止磨耗;提高导电度、润滑性、强度、耐热性、耐候性;热处理的防渗碳、氮化;尺寸或磨耗的零件修补。 1.3各种镀金方法 电镀法(electroplating)无电镀法(electrolessplating) 热浸法(hotdipplating)熔射喷镀法(sprayplating) 塑料电镀(plasticplating)浸渍电镀(immersionplating) 渗透镀金(diffusionplating)阴极溅镀(cathodesupptering) 真空离子电镀(vacuumplating)合金电镀(alloyplating) 复合电镀(compositeplating局部电镀(selectiveplating) 穿孔电镀(through-holeplating)笔电镀(penplating) 电铸(electroforming) 1.4电镀基本知识 电镀大部分是在液体(solution)下进行,而且大多是在水溶液(aqueoussolution)中电镀,大约有30种的金属可由水溶液进行电镀,例如:铜Cu、镍Ni、铬Cr、锌Zn、镉Cd"、铅Pb、金Au、银Ag、铂Pt、钴Co、锰Mn、锑Sb、铋Bi、汞Hg、镓Ga、铟In、铊、As、Se、Te、Pd、Mn、Re、Rh、Os、Ir、Nb、W等等。 有些金属必须由非水溶液进行电镀,例如:锂、钠、钾、铍、镁、钙、锶、钡、铝、La、Ti、Zr、Ge、Mo等等。可由水溶液及非水溶液的电镀金属有:铜、银、锌、镉、锑、铋、锰、钴、镍等等。 还包括以下几项:溶液性质物质反应化学式电化学界面物理化学材料性质 1.4.1溶液 被溶解之物质称为溶质(solute),使溶质溶解之物质称为溶剂(solute)。溶剂为水之溶液称之水溶液(aqueoussolution)。表示溶质溶于溶液中之量为浓度(concentration)。在一定量的溶剂中,溶质能溶解之最大量值称之溶解度(solubility)。达到溶解度值之溶液称之为饱和溶液(saturatedsolution),反之为非饱和溶液(unsaturatedsolution)。溶液之浓度,在生产和作业管理中,使用易了解和方便的重量百分比浓度(weightpercentage)和常用的摩尔浓度(molalconcentration)。

金属表面转化膜之一磷化的作用和分类

金属表面转化膜之一磷化的作用和分类 磷化是一种化学与电化学反应形成磷酸盐化学转化膜的过程,所形成的磷酸盐转化膜称之为磷化膜。磷化的目的主要是:给基体金属提供保护,在一定程度上防止金属被腐蚀;用于涂漆前打底,提高漆膜层的附着力与防腐蚀能力;在金属冷加工工艺中起减摩润滑使用。 金属表面在除油、除锈后,为了防止重新生锈,通常要进行化学处理,使金属表面生成一层保护膜,该膜通常只有几微米,主要起增强涂层和底材附着力的作用,较厚的膜层还能增强防锈性能。常用的表面化学转化方法有氧化、磷化、钝化三种。其中,磷化是化学处理的中心环节,是一种大幅度提高金属工件耐腐蚀能力的简单可靠、费用较低、操作简便的工艺方法,在工业上应用很广。 1、与磷化工艺相关的标准 金属(主要指钢铁)经含有锌(Zn)、锰(Mn)、铬(Cr)、铁(Fe)等磷酸盐的溶液处理后,在基底金属表面形成一种不溶性磷酸盐膜,此种过程称为磷化。磷化使金属表面形成一层附着良好的保护膜,以磷酸锌为例,在氧化剂的存在下,所生 成的磷化膜为Zn 3(PO 4 ) 2 ·4H 2 0和Zn 2 Fe(PO 4 ) 2 ·4H 2 0的结晶体。该磷化膜闪烁有光、 灰色多孔(空隙率为表面积的0.5%~1.5%),膜厚通常为0.1—50μm。 关于磷化工艺,我国和国际上都有相应的标准体系,可参照执行: GB/T11376—1997 金属的磷酸盐转化膜 GB/T6807—2001 钢铁工件涂装前磷化处理技术条件 GB/T12612—1990 多功能钢铁表面处理液通用技术条件 ISO 9717—1990 (E)金属的磷酸盐转化膜——确定要求的方法 ISOl0546—1993 (E)化学转化膜——铝及铝合金上的漂洗和不漂洗铬酸盐转化膜 DIN 50942—1973 金属的磷化处理方法原理、缩写符号和检验方法 ANSI/ASTM/AMS 2480C 涂漆基体磷化处理 2、磷化的作用 磷酸盐转化膜应用于铁、铝、锌、镉及其合金上,既可当作最终精饰层,也可作为其他覆盖层的中间层,其作用主要有以下方面。

金属件涂装前纳米转化膜处理技术

金属件涂装前纳米转化膜处理技术 钟金环1,* 王一建1陆国建1 朱丹青2Wim van Ooij 2 (1.杭州五源公司表面工程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30;2.美国依科技术公司,美国俄亥俄州,45014) 摘要:根据涂装金属的腐蚀行为分析,涂层的防腐蚀性能,主要取决于涂层与基体表面的附着力。本文结合传统的磷化处理技术特征,提出了节能环保型的涂装前纳米转化膜处理技术,分别阐述了纳米陶瓷锆盐、硅烷处理金属时在其表面形成的纳米转化膜的处理技术,研究试验结果表明,纳米转化膜均可显著提高涂层与金属基体的附着力,其相应的耐腐蚀性能亦接近或达到了磷化处理方式,已经可满足工业涂装生产中的产品质量技术要求。金属件涂装前纳米转化膜处理技术可广泛地应用于家电、汽车、五金等领域的油漆、粉末及电泳等涂装前处理生产中。 关键词:涂装前处理,附着力,耐蚀性,硅烷处理,锆盐处理 Abstract :According to metal corrosion behavior theory,it is known that the anti-corrosion performance of coatings on metal is mainly depended on its adhesion to metal substrate.In this paper it presents new energy-efficiency and environmental-friendly nanoscale conversion coating technologies.Silane process and nanoceramic process (Zr-based pretreatment)are introduced,respectively.With the nanoscale conversion coating,the performance of adhesion and corrosion resistance of painting films is greatly enhanced,which is close to traditional phosphating process.The quality of product has reached national or industrial standards.By practical application cases in domestic appliance and automobile accessory,etc.,the nanoscale conversion coating technologies can be extensively applied in metal coating pretreatment.Keywords:coating pretreatment,adhesion,corrosion-resistance,silane process,Zr-based pretreatment 0.前言 在涂装金属件时以增强涂层与基体附着力和耐腐蚀等性能,磷化处理技术已经有100多年历史。它是一种机械键力的方法[1],磷化膜使涂层与金属基体形成表面粗糙度(roughness)或基体锚状(anchor pattern)结构有关的嵌锁作用的机械力。图1为锌系磷化膜与 钢铁基体的示意图。 磷化后钢铁表面粗糙度增加,比表面积增大,涂层与磷化膜象锚状结构结合,可以十 * [通讯作者]钟金环,工程师,主要从事涂装前处理技术研发,Email :zjh@https://www.360docs.net/doc/1110051073.html, 。 图1在磷化表面磷化含高和低的表面污染物示意图

金属表面除锈

金属表面除锈的作用与方法 深圳雷邦磷化液工程部编辑 摘要:在工业发达国家,每年因锈蚀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占国民经济生产总值的1%-4%,远远超过每年因地质等灾害所造成的损失。因此,金属表面除锈的意义重大。 一、金属表面除锈的作用 1. 镀件镀前除锈的作用 电镀的前处理是电镀工艺中非常关键的一步,基体材料表面镀前除锈处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镀层的质量,所以应给予电镀前除锈处理相当的重视。 对于通过电镀形成的金属镀层,不管品种和性质如何,人们对它们都有一些共同的要求,这些要求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①镀层应结构致密、表面光滑平整,有的甚至要求具有一定的光亮度。致密无孔的镀层,不仅有利于防护基体金属免遭腐蚀,有可能在较长的时间内保持着镀层的良好装饰性外观,而且可以更有效地发挥镀层所具有的各种功能。 ②在基体的不同部位上,镀层厚度要均匀,或者是基体表面各部位镀层厚度的差异要尽可能地小。为了保证制品及零件的使用寿命,这一要求十分重要,否则,在遭受腐蚀或磨损时,镀层最薄的部位会首先露出基体材料,致使整个制品和零件提前报废。 ③镀层与基体材料间的结合必须是牢固的,不允许出现镀层起皮、鼓泡等现象。与基体结合不牢固的镀层,根本没有任何的使用价值,即使镀层并没有从基体材料上脱落,在使用过程中这种镀层的性能也是很靠不住的。 为了满足镀层上述3项最主要的基本要求,必须对被镀的制品及零件表面的镀前处理工序给予足够的重视。 在电镀产品实际的质量检验中,常常会发现局部镀层脱落、鼓泡或花斑以及局部无镀层等现象,究其原因,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由于基体材料镀前处理不良造成的。电镀是发生在被镀基体材料与镀液相接触的界面间的电化学反应。为了确保电镀层的质量,与镀液相接触的被镀零件表面必须是基体材料本身,被镀零件表面不能有锈蚀产物膜层存在。这样,基体材料表面才能很好地被镀液所润湿,镀出的金属才能与平整光滑的基体材料表面牢固结合。可见,电镀前金属基体材料表面的除锈前处理准备工作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 2. 涂装前除锈的作用 除锈的目的是使被涂物表面光滑、清洁,增加涂料与被涂表面的附着能力,充分发挥涂料抵抗腐蚀因素的能力。具体表现在如下方面。 (1) 除锈质量直接影响涂膜的附着力达到优良除锈质量的被涂物表面,可获得清洁的、有一定粗糙度的被涂物表面,有利于涂膜的形成和良好附着。喷砂、喷丸和高压水磨料射流除锈工艺,可使被涂工件表面获得底材与涂层形成最佳附着力的40-75μm的粗糙度。除锈质量不好,是引起涂层脱落和剥离的主要原因。 (2) 除锈质量直接影响磷化等工艺磷化膜是不能在氧化皮和锈层上生长的,所以彻底除锈是磷化的必要条件。在各种除锈方法中,强酸除锈(酸洗)对磷化的影响程度最大,因为酸洗时间过长,工件表面会出现过腐蚀,表面粗糙,磷化膜结晶就会过于粗大多孔;反之,强酸除锈时间过短,工件表面活化不够,同样使磷化膜结晶粗大。除锈质量的高低,对于获得密集活化点、形成致密的磷化膜有着重要作用。 3. 金属表面转化膜处理前的除锈作用 通常状态下,金属表面自然形成的氧化皮及锈蚀产物的结构是疏松的,同时夹杂着有

78金属件涂装前纳米转化膜处理技术

金属件涂装前纳米转化膜处理技术 朱丹青1Wim van Ooij1,钟金环2,*王一建2 陆国建2 (1.美国依科技术公司,美国俄亥俄州,45014; 2.杭州五源公司表面工程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30) 摘要:根据涂装金属的腐蚀行为分析,涂层的防腐蚀性能,主要取决于涂层与基体表面的附着力。本文结合传统的磷化处理技术特征,提出了节能环保型的涂装前纳米转化膜处理技术,分别阐述了纳米陶瓷锆盐、硅烷处理金属时在其表面形成的纳米转化膜的处理技术,研究试验结果表明,纳米转化膜均可显著提高涂层与金属基体的附着力,其相应的耐腐蚀性能亦接近或达到了磷化处理方式,已经可满足工业涂装生产中的产品质量技术要求。金属件涂装前纳米转化膜处理技术可广泛地应用于家电、汽车、五金等领域的油漆、粉末及电泳等涂装前处理生产中。 关键词:涂装前处理,附着力,耐蚀性,硅烷处理,锆盐处理 Abstract: According to metal corrosion behavior theory, it is known that the anti-corrosion performance of coatings on metal is mainly depended on its adhesion to metal substrate. In this paper it presents new energy-efficiency and environmental-friendly nanoscale conversion coating technologies. Silane process and nanoceramic process (Zr-based pretreatment) are introduced, respectively. With the nanoscale conversion coating, the performance of adhesion and corrosion resistance of painting films is greatly enhanced, which is close to traditional phosphating process. The quality of product has reached national or industrial standards. By practical application cases in domestic appliance and automobile accessory, etc., the nanoscale conversion coating technologies can be extensively applied in metal coating pretreatment. Keywords: coating pretreatment, adhesion, corrosion-resistance, silane process, Zr-based pretreatment 0.前言 在涂装金属件,增强涂层与基体附着力,磷化处理技术已经有100多年历史。它是一种机械键力的方法[1],磷化膜使涂层与金属基体形成表面粗糙度(roughness)或基体锚状(anchor pattern)结构有关的嵌锁作用的机械力。图1为锌系磷化膜与钢铁基体的示意图。 图1 在磷化表面磷化含高和低的表面污染物示意图 磷化后钢铁表面粗糙度增加,比表面积增大,涂层与磷化膜象锚状结构结合,可以十分显著地提高了涂层与基体的附着力。为了提高磷化膜的耐蚀性能,通常还采用了六价铬 * [通讯作者] 钟金环,工程师,主要从事涂装前处理技术研发,Email:zjh@https://www.360docs.net/doc/1110051073.html,。

金属表面转化膜——磷化

金属表面转化膜——磷化 2008-3-7 金属表面转化膜——磷化 2008/3/6/11:07 来源:中国涂装网 金属表面在除油、除锈后,为了防止重新生锈,通常要进行化学处理,使金属表面生成一层保护膜,该膜通常只有几微米,主要起增强涂层和底材附着力的作用,较厚的膜层还能增强防锈性能。常用的表面化学转化方法有氧化、磷化、钝化三种。其中,磷化是化学处理的中心环节,是一种大幅度提高金属工件耐腐蚀能力的简单可靠、费用较低、操作简便的工艺方法,在工业上应用很广。 1与磷化工艺相关的标准 金属(主要指钢铁)经含有锌(Zn)、锰(Mn)、铬(Cr)、铁(Fe)等磷酸盐的溶液处理后,在基底金属表面形成一种不溶性磷酸盐膜,此种过程称为磷化。磷化使金属表面形成一层附着良好的保护膜,以磷酸锌为例,在氧化剂的存在下,所生成的磷化膜为Zn3(PO4)2·4H20和Zn2Fe(PO4)2·4H20的结晶体。该磷化膜闪烁有光、灰色多孔(空隙率为表面积的0.5%~1.5%),膜厚通常为0.1~50μm。 关于磷化工艺,我国和国际上都有相应的标准体系,可参照执行: GB/T11376-1997金属的磷酸盐转化膜 GB/T6807-2001钢铁工件涂装前磷化处理技术条件 GB/T12612-1990多功能钢铁表面处理液通用技术条件 ISO9717-1990(E)金属的磷酸盐转化膜-确定要求的方法 ISOl0546-1993(E)化学转化膜-铝及铝合金上的漂洗和不漂洗铬酸盐转化膜 DIN50942-1973金属的磷化处理方法原理、缩写符号和检验方法 ANSI/ASTM/AMS2480C 涂漆基体磷化处理 2磷化的作用 磷酸盐转化膜应用于铁、铝、锌、镉及其合金上,既可当作最终精饰层,也可作为其他覆盖层的中间层,其作用主要有以下方面。 2.1提高耐蚀性 磷化膜虽然薄,但由于它是一层非金属的不导电隔离层,能使金属工件表面的优良导体转变为不良导体,抑制金属工件表面微电他的形成,进而有效阻止涂膜的腐蚀。表1列出了磷化膜对金属耐蚀性能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