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克替尼与吉非替尼治疗老年非小细胞肺癌安全性及生存质量的对比研究

埃克替尼与吉非替尼治疗老年非小细胞肺癌安全性及生存质量的对比研究
埃克替尼与吉非替尼治疗老年非小细胞肺癌安全性及生存质量的对比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1114365994.html,

埃克替尼与吉非替尼治疗老年非小细胞肺癌安全性及生存质量的对比研究

作者:吴艳玲张金标

来源:《健康必读·下旬刊》2018年第03期

【摘要】目的:探讨埃克替尼与吉非替尼治疗老年非小细胞肺癌的安全性及对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61例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埃克替尼组 30例,吉非替尼组31 例。结果:埃克替尼组的皮疹、腹泻发生率显著低于吉非替尼组,组间差异显著(P

【关键词】埃克替尼;吉非替尼;老年非小细胞肺癌;安全性;生存质量

【中图分类号】 R 734. 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3783(2018)03-03-120-02

吉非替尼与埃克替尼均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常用靶向药物,均属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该类药物具有特异性高、耐受性好、不良反应少等优点,能在一定程度上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本研究旨在比较吉非替尼与埃克替尼治疗老年非小细胞肺癌的安全性以及对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现对实验结果进行回顾分析,详情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基本资料回顾分析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61例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试验类型为回顾性分析试验,试验时间为2016年4月至2018年4月。埃克替尼组30例,男性患

者17例,女性患者13例;患者的年龄在42~79岁,平均年龄为(61.20±3.14)岁。吉非替尼组31例,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3例;患者的年龄在42~79岁,平均年龄为

(61.36±3.08)岁。两组患者的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1.2纳入标准全部患者均被诊断为非小细胞型肺癌;患者的年龄超过60岁;预计生存期超过3个月;无意识及认知障碍;具有一定的书写和阅读能力;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3方法吉非替尼组:吉非替尼(注册证号:H20090760,进口药品:英国 AstraZeneca KK)用法用量250mg/次,每日1次;埃克替尼组:埃克替尼(批准文号:国药准字

H20110061,生产单位:浙江贝达药业有限公司)用法用量为125mg/次,每天3次。

中国Ⅲ期非小细胞肺癌诊疗专家共识

中国Ⅲ期非小细胞肺癌诊疗专家共识 Ⅲ期NSCLC的分类和定义 III期NSCLC分期复杂,针对不同分期治疗模式不尽相同。共识根据世界肺癌研究会TNM分期第8版将III期NSCLC分为ⅢA、ⅢB 和ⅢC期,根据肿瘤是否具有手术切除的可能性,Ⅲ期NSCLC可分为可切除、不可切除和潜在可切除3类。 ●可手术切除:包括ⅢA N0~1、部分单站纵隔淋巴结转移且淋巴结短径<2cm 的N2和部分T4(相同肺叶内存在卫星结节)N1 ●不可手术切除:包括部分ⅢA、ⅢB 和全部ⅢC期,通常包括单站N2纵隔淋巴结短径≥3cm或多站以及多站淋巴结融合成团(CT上淋巴结短径≥2cm)的N2患者,侵犯食管、心脏、主动脉、肺静脉的T4和全部N3患者 ●潜在可切除:包括部分ⅢA和ⅢB期,包括单站N2纵隔淋巴结短径<3cm的ⅢA期NSCLC、潜在可切除的肺上沟瘤和潜在可切除的T3或T4中央型肿瘤 多学科治疗(MDT)策略 共识提倡采取积极的综合治疗手段,融入多个学科,提供更多高级别的循证证据。 ●建议开展多学科诊疗模式,进行有针对性的个体化治疗 ●患者的治疗策略应由胸外科、肿瘤放疗科、肿瘤内科、呼吸内科、病理科和影像科等多学科医师组成的专家团队讨论决定。 诊断分期与治疗前评估 共识强调了进行临床诊断分期的重要性,明确了检查的手段及最佳时间,并提倡针对患者的个体化进行治疗前评估,从而有利于制定适合患者个体的治疗方案。

●临床分期应通过影像学检查、气管镜、纵隔镜、经支气管超声引导针吸活检、超声内镜等检查手段进行综合评估(共识度:95%) ●患者在开始治疗前4周内进行诊断分期;在初始诊断分期时,均应接受脑MRI检查,排除颅内转移灶;对于有MRI检查禁忌证或不可用时,推荐使用增强脑CT作为替代方法(共识度:100%) ●推荐在制定治疗方案时,应充分评估患者合并疾病,在得到有效治疗后再进行肺癌治疗;体力评分状态(PS)影响患者预后和治疗方案的选择。(共识度:100%) 治疗方案 根据肿瘤是否可手术切除,共识针对III期NSCLC患者明确了不同情况下的最佳治疗方案,可参考下方IIIA,IIIB和IIIC期NSCLC患者诊疗路径:

吉非替尼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效果观察

吉非替尼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效果观察 发表时间:2018-08-23T11:17:58.380Z 来源:《心理医生》2018年8月23期作者:王佳梅谭小飞 [导读]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采用吉非替尼治疗可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在临床治疗工作中推广使用。 (自贡市第一人民医院四川自贡 643000) 【摘要】目的:观察吉非替尼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配对比较法将我院2016年12月—2017年12月收入的70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分为接受多西他赛治疗的对照组及接受吉非替尼治疗的观察组各35例,对两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采用吉非替尼治疗可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在临床治疗工作中推广使用。 【关键词】吉非替尼;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不良反应 【中图分类号】R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23-0065-02 非小细胞肺癌属于临床中常见的肺癌类型,约占肺癌总数的80%~85%且受多因素影响,该病症发病率逐渐提高[1]。由于非小细胞肺癌早期缺乏特异性症状表现而容易被患者所忽视,一旦确诊时往往已经处于晚期,丧失了最佳手术治疗时机。化疗是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首选治疗手段,尤其是随着医药技术的发展,化疗用药种类日益多样。为探寻吉非替尼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效果,本次研究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配对比较法将我院2016年12月—2017年12月收入的70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分为接受多西他赛治疗的对照组及接受吉非替尼治疗的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中男20例、女15例;年龄48岁~68岁,平均年龄(57.84±1.06)岁;临床分型:鳞癌17例、腺癌10例、大细胞癌8例;TNM分期:ⅢB期19例、Ⅳ期16例。观察组中男18例、女17例;年龄50岁~68岁,平均年龄(57.89±1.04)岁;临床分型:鳞癌16例、腺癌10例、大细胞癌9例;TNM分期:ⅢB期23例、Ⅳ期12例。纳入标准:(1)男女不限;(2)TNM分期ⅢB期及以上者。排除标准:(1)小细胞肺癌者;(2)未签署知情同意书者。两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一般资料差异不明显,可分组比对。 1.2 方法 两组均接受为期2个月的治疗,对照组采取多西他赛(江苏恒瑞医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20543)75mg/m2静脉滴注,滴注时间≥60min、每月1次。观察组口服吉非替尼(英国阿斯利康公司,国药准字H20140471)250mg/次、1次/d。 1.3 观察指标 选取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作为观察指标,其中总有效率包括完全缓解率和部分缓解率,具体判定标准如下:完全缓解:目标病灶完全消失;部分缓解:目标病灶长径总和缩小≥30%;好转:目标病灶长径总和缩小0%~30%;病变进展:目标病灶长径总和增加或出现新发病灶,上述标准维持时间均在4周以上;不良反应包括骨髓抑制、恶心/呕吐、脱发。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中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以χ2检验,等级资料以Z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 两组总有效率相比较,观察组更高且差异尤为明显,见表1。 3.讨论 近些年来非小细胞肺癌发病率逐年升高,已经引起了全球医学界的高度重视。经过多年的临床摸索与实践,非小细胞肺癌疗效得到了明显提高,尤其是随着医药技术的快速发展,治疗该病症的药物日益多样,患者生存率大幅提高。吉非替尼是一种新型选择性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因其摆脱了既往化疗药物静脉给药的不足,口服给药更加方便且患者依从性更高,日益引起临床的重视。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通过口服吉非替尼治疗,总有效率51.43%,明显高于同期接受多西他赛治疗的对照组37.14%。疗程结束后两组骨髓抑制发生率、恶心/呕吐发生率、脱发发生率分别为40%、20%、51.43%和25.71%、8.57%、37.14%,二者相比较,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且各指标差异尤为明显。据此结果可知,吉非替尼治疗非小细胞肺癌可取得更为理想的疗效。原因在于该药物能够竞争表皮生长因子受

非小细胞肺癌能活多久

非小细胞肺癌能活多久? 非小细胞肺癌能活多久?非小细胞肺癌目前是全世界癌症死因的第一名,1995年全世界有60万人死于非小细胞肺癌,而且每年人数都在上升。而女性得到非小细胞肺癌的发生率尤其有上升的趋势。本病多在40岁以上发病,发病年龄高峰在60-79岁之间。男女患病率为2.3:1。种族、家属史与吸烟对非小细胞肺癌的发病均有影响。 肺癌患者的总体生存率为8%—15%,对于非小细胞肺癌根治术后5年生存率为25%。一般来说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能活多久主要看在第一次诊断的时候肺癌的类型以及它的扩散范围。处于非小细胞肺癌的早期阶段的肺癌患者大约有三分之一只须通过外科手术就能治愈,在大多数不能治愈的肺癌患者中,存活时间从几个月到几年不等,这主要取决于肺癌的扩散范围、病人的全身状况、还有他(她)对治疗的反应以及治疗方案的有效性。 非小细胞肺癌早期一般很难发现,一旦发现都已经是晚期,晚期治疗方法是否得当是关系细胞肺癌能活多久最主要因素。所以就非小细胞肺癌晚期治疗方法而言,进行手术切除的可能性很低,目前临床上主要治疗方法有放疗、化疗、中医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采取中西结合的综合治疗方法,既倚重西医理论和治疗准则,又充分体现中医扶正培本的原则。 通过以上这种综合治疗的方法的患者能约有40%-70%的人可以活很多年(10年以上者),其他60-30%的人当中,有不少活过5年的。只有少部分人在2-5年内,因肿瘤转移及蔓延,或不积极治疗者,因此而死亡,专家强调,非小细胞肺癌能活多久除了好的治疗方法以外,还要保持愉快的心情是关键。 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是个系统的过程,非小细胞肺癌晚期可以活多久,涉及到很多因素,非小细胞肺癌晚期的生存期主要取决于治疗方法是否得当以及病人的身体机能。病人身体机能的改善也决定非小细胞肺癌晚期的生存期有多长的重要因素,身体机能好,免疫力强,才能抵抗癌肿的发展,耐受各种药物治疗。 随着治疗方法的不断改进,非小细胞肺癌晚期可以活多久,非小细胞肺癌晚期肺癌病人的生存期已明显高于以前,所以肺癌病人只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法,保持乐观心态,积极配合治疗,就可以有效改善症状,延长生存期,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肺癌病人应该。非小细胞肺癌晚期的生存期对任何一个肺癌病人都不一定确切的答案,尽快接受正规的治疗才是最重要的。 中医中药辅助治疗,能有效促进康复,并预防疾病的复发及转移。临床实践证实中药人参提取物人参皂苷Rh2(护命素)可以通过使癌细胞逆转成正常细胞的分化作用、调控肿瘤细胞的增殖周期、免疫调节作用和修复肿瘤患者放化疗引起的损伤四大机制来达到抗肿瘤功效,并有效防止癌复发转移。同时中药人参皂苷Rh2联合放化疗可以起到增效减毒的作用。

非小细胞肺癌试题

非小细胞肺癌试题 单选: 1、非小细胞肺癌一线化疗,一般要求: B A.2个周期 B.4个周期 C.6个周期 D.8个周期 2、关于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原则,错误的表述是:C A.I A期以手术为主 B.IB和II期患者先行手术,术后可行放疗和(或)化疗 C.IIIA期患者先行手术,术后行放疗和化疗 D.一般情况好、无胸腔积液的IIIA期患者行同步放化疗 E.IV期患者应行以全身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 3.评价非小细胞肺癌放化疗疗效,下列方法那种敏感性和特异性最高? D A.X线照片 B.CT血管增强 C.MRI血管增强 D.18F-FDG PET E.B超 4.下列哪种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发生率最高:A A.EGFR突变型腺癌 B.EGFR野生型腺癌 C.大细胞未分化癌 D.鳞癌 5.男,58岁,胸片示左肺大型肿块影并左侧胸膜腔积液,支纤镜检查为鳞癌,胸部CT扫描判断肿块尚有可能切除。治疗方案宜选择:E A.放射疗法B抗肿瘤药物治疗 C.中医药及气功疗法 D.胸膜肺切除术 E.如胸水内未发现癌细胞,作剖胸探查术,争取切除病肺 简答: 1、什么是NSCLC寡转移? 寡转移状态是肿瘤生物侵袭性较温和的一段时期,存在于局限性原发灶与广泛性转移之间的过渡阶段,转移瘤数目有限且具有特异性的转移器官。“寡转移”来源于“微转移”,肿瘤细胞已具有器官特异性,但尚不具备全身播散的遗传倾向。“寡转移”强调局限性肿瘤负荷,近似于孤立性远处转移但又有所不同:转移灶或远处转移脏器数目可为多个,并非仅局限于单一脏器的孤立性远处转移。寡转移状态特性决定了局部治疗的临床意义,相反多器官受累且稳定的NSCLC 罕见,再次突显出治疗时机的重要性。预防远处转移、治疗隐匿性转移灶、治疗寡转移灶和全身治疗结束后清除残留癌是治疗寡转移的关键。 2、简述肺癌放射治疗的适应症,以及禁忌症

IPASS —— 吉非替尼(易瑞沙 IRESSA)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一线治疗新选择

IPASS ——吉非替尼(易瑞沙 IRESSA):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一 线治疗新选择 发表者:李昀 (访问人次:1588) 吉非替尼(易瑞沙)泛亚洲研究(IPASS)结果表明,对于经选择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吉非替尼一线治疗疗效显著优于常规化疗。 据主要研究者、中国香港中文大学莫树锦教授介绍,这项随机开放Ⅲ期临床研究从亚洲多个国家和地区共纳入了1217例ⅢB/Ⅳ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所有肺癌患者均未接受过化疗,无吸烟史或曾轻度吸烟,WHO体能状态(PS)评分为0~2,组织学检查结果为肺腺癌。随机化后,609例肺癌患者接受吉非替尼250 mg/d治疗,608例肺癌接受卡铂+紫杉醇(CP方案)治疗。研究主要目的是在意向治疗分析(ITT)人群中比较吉非替尼与CP方案治疗的无进展生存(PFS),次要终点包括总生存(OS)、客观有效率(ORR)、生活质量改善、症状改善和患者对药物的耐受性。 经22个月随访发现,吉非替尼组肺癌患者PFS显著优于CP方案组[风险比(HR)为 0.74,P<0.0001]。值得注意的是,在治疗的前6个月,CP方案组PFS优于吉非替尼组,但随后16个月则吉非替尼组PFS显著优于CP方案组。这可能与肺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相关,在治疗的前6个月,常规化疗对无EGFR突变肺癌患者疗效较好,但化疗疗效不能长期维持。而吉非替尼的疗效则长期稳定,因此,随时间推移,吉非替尼的优势就显现出来了。EGFR 突变分析结果也支持了这一点,在突变人群中,吉非替尼治疗者PFS期长于CP方案治疗者(HR=0.48,P<0.0001),在无突变人群中则相反。 另外,吉非替尼组ORR显著高于CP方案组(43.0%对32.2%,P=0.0001),该组肺癌患者耐受性较好,生活质量显著提高(FACT-L 48%对41%,P=0.0148;TOI 46%对33%,P<0.0001)。初步分析表明,吉非替尼组肺癌患者OS、症状改善与CP方案组相似,目前正在进一步随访。 在亚洲,肺癌患者中不吸烟的腺癌者比例很高,其中50%~60%存在EGFR突变,对这部分患者吉非替尼一线治疗能获得更好的转归,尽管目前吉非替尼仅用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二线治疗,但对于这些经选择的患者,IPASS研究使吉非替尼有可能成为一线治疗新选择。

晚期小细胞肺癌带瘤能否长期存活

小细胞肺癌是肺癌的一种组织学亚型,具有明确的生物学和临床病程,约占肺癌患者的13%。晚期很容易出现其他部位的扩散转移,肿瘤侵害较大,患者身体各方面的机能也随之下降,身体普遍较弱,对于创伤较大的治疗方法往往很难承受,因此带瘤生存的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那晚期小细胞肺癌带瘤能否长期存活呢? 在过去,人们以为抗癌是一场战争,必须速战速决,不是敌死就是我亡,因此会首先考虑西医的手术和放化疗,能够直接作用于肿瘤,在短期内看到明显的治疗效果,但对机体造成的损伤也不容忽视。而现在,随着人们对肿瘤发生、发展认识的加深,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中医在小细胞肺癌中的作用,且带瘤生存的观念也逐渐深入人心。带瘤生存引申于古医家“治之得法,止(只)可带疾终天”的理念,带着疾病同样可以享受上天赋予的寿命。在生活中并不缺少带病生存的案例,如:高血压病人、糖尿病病人等等。把这种“带疾终天”的理念应用到肿瘤治疗上,同样也是很务实、很理智的选择。 对于小细胞肺癌晚期的治疗,中医讲究以人为本,从患者整体出发,不仅仅着眼于局部的癌肿,更是从患者全身的特点加以考虑,在控制局部癌肿,抑制肿瘤细胞的同时,也会调节患者机体的环境,恢复气血、阴阳、脏腑的平衡,增强患者的元气和免疫力,副作用小,能够实现自然状态下的康复,即使肿块没有缩小,但病灶稳定,患者和正常人一样能吃能喝能活动,实现了带瘤生存。不过对于小细胞肺癌晚期患者带瘤能否长期生存却很难给出明确的答案,中医治病的精髓是辨证施治,即使同是小细胞肺癌晚期,患者体质、病情、并发症不同,在治疗时所用的药方也是不一样的,产生的治疗效果不同,生存期也有所差异。在寻求中医治疗时,患者应在专业的中医指导下用药,才能确保疗效。 中医治疗遵循整体施治、标本兼治的原则,是治疗小细胞肺癌的重要手段之一,出身中医世家的袁希福在12岁时,就在祖父指导下开始熟读《药性总论》、《本草备要》、《汤头歌诀》等中医名著。为了提高理论水平,袁希福还曾先后到北京中医药大学及中国中医研究院深造,师从多位名家,为从事中医中药治疗恶性肿瘤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经过从医30余年来不断的临床实践,对数十年来所搜集到的6000多个抗癌秘、单、验方和2000余种中草药进行了精心比较、筛选、整理,并与袁氏医方进行优化组合,袁希福终于摸索出来以三联平衡理论为指导的抗癌新思路。 在临床抗癌实践过程中,袁希福发现,几乎每个恶性肿瘤患者都存在元气亏虚、痰凝血瘀、癌毒结聚三大病因病机,简而言之即“虚”、“瘀”、“毒”。以该理论指导用药时,往往重点抓住这三个病因病机,在辩证施治基础上进行扶正补虚、消痰化瘀、攻毒散结,从而达到调节人体阴阳、气血、脏腑生理机能平衡,帮助人体达到自然状态下的根本康复。多年来,众多肿瘤患者在该理论指导用药下减轻了痛苦,延长了生命,甚至一些患者实现了临床康复或长期带瘤生存。 部分参考案例: 案例1:孟正宣(化名),男,小细胞肺癌,河南驻马店人 2016年孟正宣因咳嗽住院检查,查出:右胸腔积液,右上肺占位,考虑肺癌。后到郑大一附院进一步完善检查,确定是小细胞肺癌。咨询医生该怎么办?医生告知:“可以化疗,但是要做好心理准备,即使化疗,生存期也就三四个月了。”其女儿得知自己父亲患病的情况后,一下子想起自己有个熟人朱联合,4年前他也是被确诊是肺癌,现在四年过去了,前两天还看到他骑着自行车去买菜,跟没事儿人似的。于是立刻就赶到朱联合的家里咨询情况,得知朱联合是在郑州

ALK阳性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病例分享

ALK阳性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病例分享 病历简介 患者,男,64岁,诊断为ALK阳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脑转移。急诊科就诊时表现为进行性呼吸困难,干咳,体重减轻。既往病史包括慢性阻塞性肺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和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吸烟史33年,但在诊断前15年患者已成功戒烟。胸部X光检查发现右肺门存在异常,右侧大量胸腔积液。胸部CT扫描显示右肺不张、右侧胸腔积液较多、右下叶坏死及右肺门充盈。 患者胸腔穿刺细胞学检查呈阳性,确诊为肺腺癌(TTF-1-阳性,CK7-阳性,CK 20-阴性,WT-1和Calretinin阴性)。PD-L1的表达为50%,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显示ALK重排为阴性。EGFR、ROS 1和BRAF 基因均为野生型。由于症状性胸腔积液迅速恢复,因此完成了电视辅助胸腔镜手术,右胸膜组织活检和滑石粉胸膜固定术。 胸膜组织经病理检查后,与肺腺癌一致。然而,PD-L1表达显示为0%,免疫组化结果显示ALK重排阳性。用FISH对该组织样品重新进行ALK 检测,该试剂盒在52%的细胞中检测到ALK(2p23)重排。

PET/CT扫描后显示肺部右后下叶有高代谢病变,右半胸有广泛的高代谢性胸膜病变,并伴有高代谢的右肺门和锁骨下淋巴结,以及左侧纵隔和左颈部的淋巴结。可见多发性骨转移灶,左侧肝脏可能有小病灶。脑MRI显示3个转移灶:右侧尾状核12 mm病灶,右侧颞叶10 mm 病灶,左侧小脑半球3mm病灶。 患者持续性干咳,用力时呼吸困难,右胸和背部疼痛。患者咨询放射肿瘤学专家后接受了右颞叶病变(21 Gy)和右顶叶病变(21 Gy)的立体定向放射治疗。3mm病灶未经放射治疗。患者口服阿来替尼 600 mg,每日两次,耐受性良好,无明显副作用,相关症状有所改善。6周后复查影像学检查,脑MRI显示3个病灶完全缓解,包括最初未接受放疗的3mm病灶。胸部/腹部/骨盆的CT扫描显示,所有先前确定的疾病部位都表现出明显的反应。 ALK阳性转移性NSCLC的治疗 虽然ALK 阳性转移性NSCLC仅占所有NSCLC病例的3%~5%,但目前已研究出了三代的ALK-TKI(包括第一代的克唑替尼,第二代的阿来替尼、塞瑞替尼和布吉替尼,第三代的劳拉替尼),从而为这一群特别的NSCLC患者发展出了多种靶向治疗方案。在2020年第一版NCCN 指南中,对于晚期ALK基因重排阳性的NSCLC的一线治疗,阿来替尼(首选)、塞瑞替尼、布吉替尼和克唑替尼均为1类推荐。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靶向治疗(综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靶向治疗(综述)题库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靶向治疗(综述) 2015-03-10 来源:丁香园作者:张波 曾几何时,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只能接受化疗。但是,其疗效已经到了一个瓶颈期,无法再进一步。可喜的是,随着人们对分子遗传学认识的不断增强,NSCLC 被细分为各种不同的分子亚型,并由此诞生了各类分子靶向治疗药物。靶向药的应用,明显改善 了 NSCLC 患者的预后。 带有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和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重排的肿瘤患者的一线治疗中,化疗并没有一席之地,除非该患者的“可药化驱动基因(druggable driver oncogene)”缺失。2015 年 2 月17 日Kumarakulasinghe 等在respirology 上发布综述,全面讨论临床相关的驱动基因突变的情

况、肺腺癌和鳞癌的最新分子分型、分子靶向药物在治疗中的地位及其耐药机制。 肺癌是肿瘤世界的头号杀手。在 2014 年,预计将有 224210 名新确诊的肺癌患者,而且其中大部分为晚期NSCLC。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类面对晚期 NSCLC 只能使用“含铂类药物 的化疗”这一招。这招与最佳支持治疗相比,虽然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患者总生存期(OS),但它的上限也仅限于 20% 的反应率和 8-10 个月的中位生存期。 随着分子遗传学研究的不断进展,人们慢慢尝试识别导致 NSCLC 的关键基因突变。这些存在于癌基因上的遗传变异能编码调控细胞增殖 和存活的信号蛋白。癌基因依赖这个概念应运而生,而它存在的基础,是“肿瘤的生存非常依赖

吉非替尼治疗晚期肺腺癌的疗效和毒副作用

吉非替尼治疗晚期肺腺癌的疗效和毒副作用 摘要:目的评价吉非替尼(Gefitinib)治疗晚期肺腺癌的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对55 例化疗失败或不宜化疗的Ⅳ期肺腺癌患者给予吉非替尼口服 250 mg/ d ,至病情进展或出现不可耐受的不良反应。结果55 例患者中无 CR患者 ,PR 21 例 %) ,SD 15 例 %) ,疾病控制率(DCR = CR + PR +SD) %,PD19 例 %) 。中位肿瘤进展时间(TTP)为月 ,1 年生存率为 %。与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依次为痤疮样皮疹28 例 %) ,皮肤干燥19 例 %) ,腹泻14 例 %) , 恶心7 例 %) ,肝功能异常(ALT,AST 升高)1 例 %) 。结论吉非替尼治疗晚期肺腺癌有效 ,毒副反应轻微 ,患者依从性和耐受性好。 引言 约 60 % 非小细胞肺癌 ( non2smallcell lungcancer , NSCLC)患者就诊时已属晚期 , 失去根治性手术切除的机会 ,治疗主要采用以化疗为主的综[1]合治疗。尽管晚期肺癌的化疗取得一些进展 ,但对于提高晚期 NSCLC 的生存期十分有限。化学治疗的疗效似已达到平台 , 分子靶向治疗是近年来进入晚期 NSCLC临床试验新的治疗方法 ,为进一步提高疗效带来希望。吉非替尼(Gefitinib)是第一个获准上市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分子靶向药物多中心的研究显示了吉非替尼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治疗中的特点:东方人群、女性、非吸烟者、腺癌尤其[2]是细支气管肺泡癌对吉非替尼有特别的疗效。现将我院从 2006 年 3 月~2006 年 9 月应用吉非替尼治疗 55 例晚期肺腺癌患者的临床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本组 55 例肺腺癌均为Ⅳ期患者 ,均经病理学或细胞学确诊 ,男性 25 例 ,女性 30 例。年龄 34~77岁 ,中位年龄 56 岁。按照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astern cooperative oncology group ,ECOG) 一般状况评分标准:PS 0~1 分 52 例 ,占 %;PS 2 分3 例 ,占 %。除 3 例因不适合或不愿接受放化疗的初治病例外 ,其余均为放化疗失败的复治病例 ,既往接受化疗方案为 1 ~4 个 , ≥2 个方案的占 %。均有可测量病灶或可评价的指标。给药方法单药吉非替尼250 mg ,口服 ,每日 1 次 ,服用至疾病进展或出现不可耐受的不良反应。以治疗前 2周内的各项检查为基线评价 ,治疗 1 月、3 月及以后每隔 2 月进行肿瘤评价。 疗效及毒副反应标准 根据 WHO 关于实体瘤近期疗效评价标准 ,分为完全缓解(CR) 、部分缓解(PR) 、稳定(SD)和进展(PD) ,以CR + PR 为有效(RR) ,CR + PR + SD 为疾病控制(临床获益) 。毒副反应根据 NCI 常见毒性分级标准版)评价 ,分为 0~Ⅳ度。 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分析采用 SPSS 软件。 2 结果 近期疗效 本组 55 例患者均可评价疗效 ,无 CR 患者 ,疾病控制率(DCR = CR + PR + SD) %, 见表1、2其中有3 例初治患者 ,PR、SD、PD 各 1 例。3 例 PS为 2 分的患者中 PR 2 例 ,PD 1 例 ,体重减轻 10 %以上病人的症状改善较明显。 2 生存率和肿瘤进展时间 全组中位肿瘤进展时间( TTP) 为 7. 2 月 ,其中随诊 > 12 月患者 38 例 ,1、2 年生存率分别为 %和 %。55 例晚期肺腺癌患者生存曲线。 不良反应 与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依次为痤疮样皮疹 28例 %) ,皮肤干燥 19 例 %) ,腹泻 14 例 %) ,

小细胞肺癌晚期疼痛厉害还能活多久

小细胞肺癌的恶性程度较高,对人们的危害也是比较大的。当小细胞肺癌到了晚期时,随着病情的不断发展,患者症状表现也越来越多,而疼痛非常常见,持续时间较长,严重影响患者的睡眠、饮食、精神状况,甚至会影响患者生存时间,那小细胞肺癌晚期疼痛厉害还能活多久呢? 小细胞肺癌晚期患者疼痛厉害,有可能意味着病情进展,但并不能给出现患者还能活多久的答案,跟患者的体质、病情、心态以及选择的治疗方法有关。小细胞肺癌晚期疼痛的出现对患者影响还是比较大的,甚至有的患者因疼痛难忍想要放弃生命,因此一定要重视疼痛的缓解。目前对于疼痛的治疗,主要采用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三阶梯止痛法,根据患者不同程度的疼痛采用相应阶梯的药物,可以在短时间内见到明显的镇痛效果,但患者需要长期按时、按量用药,易产生耐药性和依赖性,还会出现不良反应,需要特别当心。 小细胞肺癌晚期疼痛的出现多是由于疾病本身造成的,患者在进行止痛治疗时,也不能忽视原发灶的治疗,只有积极控制病情发展,才有助于从本身缓解症状,减轻患者痛苦,延长生存时间。小细胞肺癌晚期手术切除的几率很小,常用的方法有放化疗和中医治疗等。放化疗短期效果明显,能控制病情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因疾病本身带来的疼痛,但放化疗也会产生一系列的副作用,有不少患者因无法耐受而中断治疗,因此一定要慎重考虑。中医治疗副作用小,基本上不会损伤机体,像年龄大、身体弱、广泛转移的患者也能使用。中医治疗注重标本兼治,对患者进行全面的治疗和调理,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病情发展,缓解痛苦症状,还能调节患者机体,补充元气,提高免疫力和抵抗力,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时间。 中医治疗善长调节患者紊乱的机体内环境,将扶正与抗癌同时进行,补充患者的元气,增强患者的免疫力和抗肿瘤能力,应及时配合治疗。郑州希福中医肿瘤医院院长袁希福经过从医30余年来不断的临床实践,对数十年来所搜集到的6000多个抗癌秘、单、验方和2000余种中草药进行了精心比较、筛选、整理,并与袁氏医方进行优化组合,终于摸索出来以三联平衡理论为指导的抗癌新思路。该理论的实质内涵是:针对“虚”、“瘀”、“毒”三大病机,统筹兼顾,采取“扶元”、“通瘀”、“排毒”三大治疗措施,有的放矢,重点用药。目的在于调节人体阴阳、气血、脏腑生理功能,使人体紊乱的内环境重新得以平衡,此时五脏六腑都处在一种和谐的状态,疾病亦趋康复。多年来,众多肿瘤患者在该理论指导用药下减轻了痛苦,延长了生命,甚至一些患者实现了临床康复或长期带瘤生存。 部分参考案例: 案例1:赵学而(化名),小细胞肺癌,低分化神经内分泌癌骨转移,脑转移,河南禹州人 2019年1月,赵学而因突然腹痛,到当地县医院检查,被确诊:小细胞肺癌,低分化神经内分泌癌,脑部有三处病灶,并有骨转移。本来老先生想要手术切除,但病属晚期,加上又是小细胞肺癌,不能手术,只能化疗。于是,按医生的建议行化疗后,仅一次化疗,老先生便感受到了巨大的副作用。身体虚弱的他不敢再尝试化疗,后经人介绍了解到了郑州希福中医肿瘤医院的信息。 于2019年1月28日向袁希福院长寻求诊治,用药20天后,他感觉身体有劲儿,吃饭也好了。觉得效果不错,他在医生的建议下,开始了中西医结合治疗,一边化疗,一边吃中药。果不其然,治疗半年多以后,复查发现脑部病灶大幅缩小,肺部病灶也缩小了。连主治大夫都夸:“只知道你们吃中药效果不错,没想

易瑞沙(吉非替尼片)

易瑞沙(吉非替尼片) 【药品名称】 商品名称:易瑞沙 通用名称:吉非替尼片 英文名称:Gefitinib Tablets 【成份】 吉非替尼 【适应症】 1.本品适用于治疗既往接受过化学治疗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既往化学治疗主要是指铂剂和多西紫杉醇治疗。 2.本品对于既往接受过化学治疗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疗效,是基于大规模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预设亚洲亚组的生存优势(注:该试验总体人群中未显示改善疾病相关症状和延长生存期)及中国非对照临床试验的生存数据而确立的。 3.两个大型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结果表明:吉非替尼联合含铂化疗方案一线治疗局部晚期或转移性NSCLC未显示出临床获益,所以不推荐此类联合方案。【用法用量】 推荐剂量为250mg(1片)每日1次,空腹或与食物同服。不推荐用于儿童或青少年,对于这一患者群的安全性和疗效尚未进行研究。如果有吞咽困难,可将片剂分散于半杯饮用水中(非碳酸饮料),不得使用其他液体。将片剂丢入水中,无需压碎,搅拌至完全分散(约需10分钟),即刻饮下药液。以半杯水冲洗杯子,饮下。也可通过鼻-胃管给予该药液。 无需因下述情况不同调整给药剂量:年龄、体重、性别、种族,肾功能,因肝转移而引起的中至重度肝功能损害。 剂量调整:当患者出现不能耐受的腹泻或皮肤不良反应时,可通过短期暂停治疗(最多14

天)解决,随后恢复每天250 mg的剂量。 【不良反应】 ?1.最常见(发生率20%以上) 的药物不良反应( ADRs ) 为腹泻和皮肤反应(包括皮疹、痤疮、皮肤干燥和瘙痒) ,一般见于服药后的第一个月内,通常是可逆性的。大约8%的患者出现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CTC标准3或4级) 。因ADR停止治疗的患者有约3%。 2.各身体系统发生的不良事件按发生频率以降序排列(多见:>10%;常见:>1%且0.1%且0.01%且 【禁忌】 已知对该活性物质或该产品任一赋形剂有严重过敏反应者。 【注意事项】 接受吉非替尼治疗的患者,偶尔可发生急性间质性肺病,部分患者可因此死亡(见“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节)。伴发先天性肺纤维化/间质性肺炎/肺尘病/放射性肺炎/药物诱发性肺炎的患者出现这种情况时死亡率增加。如果患者气短,咳嗽和发热等呼吸道症状加重,应中断治疗,及时查明原因。当证实有间质性肺病时,应停止使用吉非替尼并对患者进行相应的治疗。已观察到无症状性肝转氨酶升高(见“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节)。因此,建议定期检查肝功能。可谨慎的用于肝转氨酶轻中度升高的患者。如果肝功能损害严重,应考虑停药。诱导CYP3A4活性的物质可增加吉非替尼的代谢并降低其血浆浓度。因此,与CYP3A4诱导剂(如苯妥因、氨甲酰氮卓、利福平、巴比妥盐类或St John’s Wort)合用可降低疗效(见“药物相互作用”节)。已报道在服用华法令的一些患者中出现国际正常值(INR,International Normalised Ratio)升高及/或出血事件(见“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节)。服用华法令的患者应定期监测凝血酶原时间或INR的改变。能使胃的PH值持续升高的药物可降低吉非替尼的血浆浓度并进而降低疗效(见“药物相互作用”节和“药物代谢动力学特性”节)。应告诫

非小细胞肺癌

非小细胞肺癌是除小细胞肺癌(SCLC)以外的所有肺上皮癌。最常见的非小细胞肺癌类型是鳞状细胞癌、大细胞癌和腺癌,和一些不太常见的类型。在异常的组织学变异作用下,任意一种非小细胞肺癌都有可能发生。尽管非小细胞肺癌的发病与吸烟有关,但是从未吸烟的人也可能发生腺癌。与小细胞肺癌相比,非小细胞肺癌对放疗和化疗的敏感度相对较低。对于可手术切除的癌症患者,患者在手术治疗或手术后辅以化疗后可治愈。对于不能手术切除的癌症患者,虽然大多数患者接受放疗后病情可以得到局部控制,但只有少数患者能够治愈。局部晚期且不可手术切除的癌症患者,用放化疗结合疗法,患者可获得长期生存。晚期转移性疾病患者在化疗、靶向药物治疗和其他支持性治疗下可以延长生存期,并缓解症状。 发病率和死亡率 估计美国2016年肺癌(包括非小细胞肺癌和小细胞肺癌)的新病例和死亡病例: l 新病例:224,390例 l 死亡:158,080例

在美国,肺癌是造成癌症相关死亡的首要原因。肺癌患者在1995 到2001年间的5年相对生存率是15.7%。根据诊断时癌症分期的不同,患者5年相对生存率有很大的差别,局部癌变、局部转移和远处转移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49%、16%、2%。 解剖学 非小细胞肺癌起源于肺中央支气管到终端肺泡的上皮细胞。它的组织学分类与发病部位相关,这反映了支气管到肺泡之间呼吸道上皮细胞的不同。鳞状细胞癌通常起源于中央支气管附近,而腺癌和细支气管肺泡癌通常起源于外周肺组织。 发病机理 吸烟引起的癌变是一个多步骤的过程。鳞状细胞癌和腺癌有明显的癌前病变。在发展成浸润性癌之前,肺上皮细胞可能会经过以下形态学变化: 1. 增生 2. 化生

有肺癌家族史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

有肺癌家族史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 於元1李俊2殷健3周燕清1周艳1余荣环4 【摘要】目的分析有明确肺癌家族史(FHLC)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对浦东新区陆家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登记的NSCLC切除术后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在428例NSCLC患者中,51例有FHLC。手术患者中早期肺癌的比例在FHLC和非FHLC患者中均较高。FHLC组的肺癌更多的为早期肺癌(P=0.037),且病理类型多为腺癌(P=0.018)。FHLC患者的死亡危险比为0.775(95%CI:0.534-1.275,P=0.327)。结论有FHLC的NSCLC患者具有病理早期和腺癌为主的特点,但其死亡危险比并未减少。 【关键词】非小细胞肺癌;肺癌家族史;临床病理特征;预后 Clinicopat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prognosis of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patients with a family history of lung cancer YU Yuan1,LI Jun2,YIN Jian3,et al.Pudong New Area Lujiazui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Shanghai200120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clinicopat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prognosis of patients in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with family history of lung cancer(FHLC).Methods The clinicopat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prognosis of NSCLC patients with FHLC registered in community health center of Lujiazui in Pudong New Area,Shanghai from June1991to October2011were retro-spectively studied.Univariate analyses of the factors were performed using unpaired two-tailed t tests or chi-square test between the groups of FHLC and non-FHLC.The Cox proportional hazard model was used to evaluate the hazard ratio of death.Results Of the428NSCLC patients,51(11.9%)had a FHLC.The frequency of lung cancer with early stage was high in both groups of FHLC and non-FHLC pa-tients.Patients with FHLC had a significantly higher frequency of early pa thology stage and a dominance of adenocarcinoma.Moreover,patients with FHLC had a hazard ratio of death of0.775(95%confidence interval:0.534-1.275,P=0.327)compared with the non-FHLC patients.Conclusions NSCLC patients with FHLC had a significantly higher frequency of early pathological stages and a domi-nance of adenocarcinoma.However,they were not at a decreased hazard ratio of death.These findings confirm the importance of early de-tection of lung cancer and employment of less invasive therapeutic interventions. 【Key words】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family history of lung cancer;clinicopat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prognosis doi:10.3969/j.issn.1009-6663.2012.09.059 基金项目:上海市浦东新区卫生局基金项目(PWRq2010-21) 作者单位:1.200120上海,上海市浦东新区陆家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2.200031上海,上海市徐汇区中心医院老年病科 3.200443上海,上海市闸北区市北医院 4.200031上海,上海市徐汇区中心医院呼吸科 通讯作者:余荣环E-mail:yurhxh@yahoo.com.cn 3661 临床肺科杂志2012年9月第17卷第9期

小细胞肺癌研究进展及与鳞癌和其他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鉴别诊断

小细胞肺癌研究进展及与鳞癌和其他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鉴别诊断 Update on small cell carcinoma and its differentiation from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and other non-small cell carcinomas. William D Travis. Modern Pathology (2012) 25, S18–S30 小细胞肺癌(SCLC)占所有肺癌的14%,美国每年新诊断的病例超过30 000。基于其特征性的临床特点、对特定化疗的反应,遗传学特征和非常可靠的病理学诊断,SCLC是肿瘤学领域中非常独特的恶性肿瘤之一。 一、SCLC分类的历史教训 自从1962年Kreyberg提出燕麦细胞和多角形细胞类型以来,SCLC的组织学亚型分类发生了重要变化。其中,1981年WHO分类创造的“中间型”这一亚型是个失败。因为(1)临床医生无法明确到底是SCLC或者NSCLC;(2)病理专家之间的诊断重复性很差;(3)不清楚与这一类型相对应的临床应用。一直有少数疑难SCLC病例难以分类,而目前的分类只有两种亚型:纯粹的SCLC和复合性SCLC。病理学家需要尽可能做出SCLC或NSCLC的诊断。如果在一个疑难病例中存在诊断困难,该疑问应该反映在诊断附加的评论中。 二、SCLC组织学特征 光镜下,SCLC细胞体积小,圆至梭形,缺乏胞浆,精细的颗粒状核染色质,核仁缺乏或不明显,常见核型。挤压的人工假象可导致核染色质的拖尾或流水样改变,常见广泛坏死。核分裂指数高,平均80/2 mm2。在小活检中,由于样品有限可能难以确定核分裂,也可能缺少坏死。肿瘤常呈弥漫片状,或菊形团样、外周栅栏状、器官样巢状、流水状和缎带状排列。在坏死区域常见由于坏死瘤细胞的DNA溢出,呈嗜碱性膜状附着于血管壁上(Azzopardi effect)。松散的生长模式可能提示恶性淋巴瘤,尤其浸润至纵膈脂肪组织时。罕见情况下可出现假乳头状生长模式,这是由于血管旁瘤细胞仍然存活,而其余瘤组织已经坏死所导致的假象。如果出现非常显著的神经内分泌癌形态,并不能排除SCLC的诊断。如果SCLC

小细胞肺癌到了晚期是不是发展的很快

小细胞肺癌是肺癌的一种,虽所占比例不高,但是转移早而广泛,对人们身体健康都造成很大的危害。对于小细胞肺癌这种肿瘤疾病,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效果往往比较显著,患者预后也较好,有不少患者认为一旦到了晚期就意味着离死不远了,病情发展很快,那小细胞肺癌到了晚期是不是发展的很快呢? 当小细胞肺癌到了晚期时,病情发展速度相对较快,但不同的病理分型有不同的发展速度,一般来说恶性程度较高的患者,在晚期会较快出现扩散转移,而恶性程度较低的患者,发展速度相对较慢。对于小细胞肺癌晚期患者来说,虽然无法明确病情发展的速度,但却可以通过积极、有效的治疗,控制病情发展,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繁殖,减轻患者痛苦,延长生存时间。对于小细胞肺癌晚期的治疗,手术的机会不大,患者可以选择放化疗和中医治疗,其中中医作为我国的传统医学,发展至今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在治癌方面积累了丰富有效的经验,已成为治疗小细胞肺癌不可或缺的手段之一,患者应及时配合治疗。 中医治疗小细胞肺癌应用广泛,能够联合放化疗进行综合治疗,放化疗虽然能控制病情,抑制扩散转移,但产生的副作用也会损伤机体,影响患者生存质量和生存时间,在放化疗的过程中联合中医药的治疗,有助于减轻放化疗的副作用,增强患者免疫功能,提高机体对放化疗的敏感性,提高整体的治疗效果,预防病情反复,进一步延长生存时间。对于年老体弱、广泛转移,不能或者不愿放化疗的患者,可以采用中医保守治疗。中医治疗通过增强免疫力、体质,维持机体免疫功能与肿瘤对抗的平衡,把阴阳、气血、脏腑调理好,让免疫系统来吞噬癌细胞,达到控制病情,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命的作用。 中医治疗遵循整体施治、标本兼治的原则,是治疗小细胞肺癌的重要手段之一,出身中医世家的袁希福在12岁时,就在祖父指导下开始熟读《药性总论》、《本草备要》、《汤头歌诀》等中医名著。为了提高理论水平,袁希福还曾先后到北京中医药大学及中国中医研究院深造,师从多位名家,为从事中医中药治疗恶性肿瘤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通过长期的研究与总结,袁希福指出小细胞肺癌的病机非常复杂,但主要病机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三个字“虚、瘀、毒”。他强调:在治疗中仅着眼于局部是不够的,要想达到治疗目的,必须全面调理、重点用药,从而使人体达到自然状态下的阴阳平衡。就这样逐渐形成了他独特的中医抗癌三联平衡理论。 “三联”是指联系到肿瘤患者存在的元气亏虚、痰凝血淤、癌毒结聚三大基本病因病机,用药进行扶正补虚、消痰化淤、攻毒散结;“平衡”是指使患者气血、阴阳平衡。概括地说,就是联系到“虚”“淤”“毒”三大病因,以“扶正”“通淤”“排毒”辨证施治,达到调节人体阴阳、气血生理机能平衡的根本目的。如在郑州希福中医肿瘤医院先后举办的五届百位抗癌明星中医康复经验交流大会上,有部分参会患者在该理论指导用药下减轻了痛苦,延长了生命,甚至一些实现了临床康复或长期带瘤生存。 部分参考案例: 案例1:赵学而(化名),小细胞肺癌,低分化神经内分泌癌骨转移,脑转移,河南禹州人 2019年1月,赵学而因突然腹痛,到当地县医院检查,被确诊:小细胞肺癌,低分化神经内分泌癌,脑部有三处病灶,并有骨转移。本来老先生想要手术切除,但病属晚期,加上又是小细胞肺癌,不能手术,只能化疗。于是,按医生的建议行化疗后,仅一次化疗,老先生便感受到了巨大的副作用。身体虚弱的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