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 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

七年级上册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阅读理解练习

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乡愁是一杯酒

这个世界上,有太多身在异乡的游子,也有很多深深的不能言表的思乡之苦。

我只是其中很平淡的一个。我的思乡并不在风清月明的中秋,或是登高远望的重阳,而是在很多平常琐碎的时刻,比如单位发了两箱饮料,几大瓶食用油;或者逛街的时候看见了一块很合适妈妈那个年纪老太太穿的衣料;要不就是莫名的伤心情绪低落时,我就会不由自主地端起乡愁这杯酒,大大地喝一口。

夏天快要结束的时候,我陪一位上海的大姐去东山扫墓。这并不是一个凭吊亲人的季节,无雨无风,生机勃勃,她却一样地庄严和凝重。在急驶的车上,她告诉我:三天以后,她们全家就要移民到阿根廷了,临走之前,最牵挂的一件事,就是来看看父母。这次一走,也许十年八载才可以回来一次,也许永远不会回来了。她带了一捧父母坟前的泥土,并虔诚地从香火缭绕的西园寺请了一尊观音。看着她静默地做这一切,我自己也被一种淡淡的哀愁和浓重的乡愁包围着。从此以后,她和她的12岁的女儿从那个遥远而陌生的国度飘散回来的乡愁,不仅仅是对熟悉的上海,更是对我们这个大中国。

少年,是的确不大识乡愁的滋味的。14岁那年,我离开父母兄长去外地上学,写回家的第一封信,被泪水浸泡得字迹模糊,却不知重写一页,固执地以为父母为我牵肠挂肚我才心满意足。而现在写回去的信,满纸的阳光灿烂,谈笑风生,而放下笔,长叹一声,才知道心底弥漫着无尽的乡愁。

乡愁是一杯酒,岁月越长,越是浓都和醇美。去年冬天,提了生日蛋糕去看望一位84岁的阿婆。古老的宅院和床幔,古旧的气息。墙上挂着她年轻时的照片,典型的江南女子,大家闺秀的模样。她自己做了一辈子的医生,思想也不一般。在那个封建时代她勇敢地爱上了一个门不当户不对的药店伙计,并终于在38岁那年在当地政府的干预下嫁给了自己的心上人。听她的经历,就像是在谈一本才子佳人的传奇;但看见她时,她却躺在古老宅院的古老床幔里。她静静地笑,也喃喃地叹息:“我现在真想回宁波去。”宁波是她的老家,她是被母亲抱在手上离开的,而今临近生命之旅的终点,她回那个心目中永远的老家的念头却越发强烈了。宁波对她而言是陌生的,但思乡的感情却一日胜似一日的真诚和浓厚。

就是这样的啊,乡愁是一杯酒,是一杯千百年来被无数思乡的人吟咏过的陈年佳酿。你可以豪爽地仰起头一饮而尽,但岁月之手会悄悄地再为你斟满,直到有一天,你真的醉倒在这世代流传的乡愁里。

(1)“我”涌动乡愁常常是在什么时刻?

(2)文章扣住“乡愁”叙述了哪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3)文章结尾最后一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答案】(1)是在很多平常琐碎的时刻。

(2)即将移民的上海大姐去东山扫墓;“我”自己对乡愁的体会;年迈阿婆对故乡的思念。(3)围绕“这句话表明人们对亲人,故乡的思念之情是永远不会消失的”来回答。

【解析】【分析】(1)可提取第2段“我的思乡并不在风清月明的中秋,或是登高远望的重阳,而是在很多平常琐碎的时刻”中的“在很多平常琐碎的时刻”作为答案。

(2)组织语言时,分别概述出大姐去东山扫墓(3段),“我”自己对乡愁的体会(4段),年迈阿婆对故乡的思念(5段)这几件事。

(3)语句正好是文章的结尾,所以在结构上就有收束全文,照应标题的作用。在内容上就有点明主旨的作用。一定要把文章所表达的中心答出来。即人们心中永远的乡愁。

故答案为:⑴是在很多平常琐碎的时刻。

⑵即将移民的上海大姐去东山扫墓;“我”自己对乡愁的体会;年迈阿婆对故乡的思念。

⑶围绕“这句话表明人们对亲人,故乡的思念之情是永远不会消失的”来回答。

【点评】⑴此题不难。考生只要找准语段,提取关键语句就能回答。

⑵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考生要对文章整体感知,理解文章的内容,找准段落,分清层次,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⑶本题考查重点语句的理解。考生要从内容和结构上进行分析,注意联系文章的主题思想僵化语句所处的位置进行分析。

2.现代文阅读

只要有爱,就是无价

①刚到北京,天空中飘着小雪,一阵风刮来,让人感到丝丝凉意。北京的朋友知道我喜欢吃火锅,特地带我去一家城西的老店,红灯笼,黄木板,每一桌上都有一口热腾腾的铜锅,锅子的烟囱高耸,烟囱的盖子大开,烧滚的锅子热气滚滚,弥漫在整个屋子。

②朋友点了一个大号的酸菜白肉锅,加了几盘羊肉,一些牛肉卷饼,然后把菜单推到我的面前,叫我点一些菜。我点了几个菜,特别点了爆炒黄鳝和韭黄炒鳝。跑堂的过来,看了菜单,好意地探询:“先生,您点了两道鳝鱼呢!”

③“对了,我喜欢吃鳝鱼!”

④北京厨子炒的鳝鱼果然美味,香、脆、鲜美,骨头也剔得干净,没有一点渣子。

⑤ “老师怎么爱吃鳝鱼的呢?”北京的朋友问。

⑥我沉思了一下,就在水汽淋漓的火锅店里,简单地说起一段往事。

⑦小时候,我家门前的“亭仔脚”(就是屋檐下)摆了一个鳝鱼摊子,专卖炒鳝鱼和鳝鱼面。摊子黄昏才开张,正是我放学返家的时间,远远地就会看到爆炒鳝鱼的大烟,嗅觉似乎与视觉同时抵达,我凑到摊子前面,盯着油汪汪、黄灿灿的炒鳝鱼,使劲儿地吸了几口诱人的香气,咽下口水,然后我便低着头,绕过巷子,回到家里。

⑧为什么要低着头呢?因为炒鳝鱼的价钱很贵,我们根本吃不起。不要说炒鳝鱼,连鳝鱼面也吃不起,我们家兄弟姊妹就有十八个,一人吃一碗面,恐怕是一星期的饭钱了。我们从来不要求妈妈买来吃,妈妈非常了解我们的心理,于是她经常向卖鳝鱼的人央求,拜托他们杀了鳝鱼剩下的骨头一定要留给我们,妈妈深信鳝鱼的骨头充满钙质,还有各种维生素,对我们这些正在成长的孩子大有帮助。

⑨每天晚上,妈妈总会从鳝鱼摊提回一大袋的骨头,洗也不洗地丢到大锅熬煮。

⑩为什么洗也不洗?因为,妈妈说鳝鱼骨头上还带着鲜血,那是最为滋补的,洗净多么可惜!

?熬过两三个小时,鳝鱼骨头几乎在锅中化去,汤水成咖啡色,水面上浮着油花,这时,妈妈会撒一把葱花,关火。

?鳝骨汤熬好时,夜已经深了。妈妈把我们叫到灶间,一人一碗汤,再配上她在另一家面包店要来的面包皮,在锅里炙热了,变成香味扑鼻的饼干。我们细细地咀嚼面包皮,配着清甜香浓的鱼骨汤,深深感觉到生活的幸福。虽然吃不起鳝鱼与面包,但是鳝鱼与面包是有钱就吃得到的,鳝鱼骨和面包皮却是只有深爱我们的妈妈才做得出来。

?只要卖鳝鱼的来摆摊,我们一定会喝鳝鱼骨汤,奇特的是,我从来没有喝腻过,而且一直觉得这是人间至极的美味。

?妈妈担心我们会吃腻,有时会在汤里加点竹笋,或下点蛋花;有时会用豆腐红烧,或与萝卜同卤……虽然用的都是普通的食材,却充满了美味的魔术。

?最神奇的,算是炸鳝鱼骨了。鳝鱼骨本来是歪曲扭动的,下了油锅时突然被拉直了,一条一条就像薯条一样,起锅时撒一些胡椒、盐,香、酥、脆,真是美味极了。我吃了好几年的鳝鱼骨头,一直到我去外地念书,偶尔回到乡下,喝到妈妈亲手熬的汤,总是觉得美味如昔,心中更是充满了感动,妈妈把深情与爱熬入了那平凡的汤中,使我们身强体健,在普遍营养不良的乡下孩子中,我们总是气色红润,精神饱满。

?“也许是小时候吃不到鳝鱼,长大之后只要到馆子吃饭,看到有卖鳝鱼,总会点两道来吃,一边吃就会一边怀念起那一段艰苦的岁月。”我对北京的朋友说。

?大家听得入神,纷纷夹起鳝鱼,细细咀嚼。当然,有故事加味,鳝鱼也变得别有滋味了。

?吃完火锅,我漫步在北京街头,此时雪花漫天飞舞,我回想着妈妈熬制的鳝鱼骨汤的味道,感到我们的生命正是那些看似微贱的东西,累积出一些无价的意义,使我们感到丰盈。

?谁能告诉我鳝鱼骨头一斤多少钱?面包皮一袋多少钱?市场里捡来的青菜一斤多少钱?

?只要有爱,就是无价的。

(1)给下列加下划线字注音

①淋漓 ________ ②鲜血 ________

③炙热________ ④咀嚼 ________

(2)文中⑦~(15)段讲述了什么事?请简要概括。

(3)文中第⑦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种人物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远远地就会看到爆炒鳝鱼的大烟,嗅觉似乎与视觉同时抵达,我凑到摊子前面,盯着油汪汪、黄灿灿的炒鳝鱼,使劲儿地吸了几口诱人的香气,咽下口水,然后我便低着头,绕过巷子,回到家里。

(4)文中“妈妈担心我们会吃腻,有时会在汤里加点竹笋,或下点蛋花;有时会用豆腐红烧,或与萝卜同卤……虽然用的都是普通的食材,却充满了美味的魔术”中的“魔术”一词有什么妙处?

(5)文中第?段写“此时雪花漫天飞舞”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烘托出“我”当时什么样的心情?

(6)如何理解文中“只要有爱,就是无价的”这句话的含义?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7)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文中母亲有着怎样的形象特点?(写出两点即可)

【答案】(1)lí;xuè;zhì;jué

(2)在小时候的艰苦岁月里,母亲要鳝鱼骨为我们熬汤改善生活,使我们身强体健(气色红润,精神饱满)。

(3)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被炒鳝鱼的美味所诱惑,却因为其价钱贵吃不起而无奈的心理。

(4)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母亲费尽心思、变换花样为我们熬制鳝鱼骨汤的手艺高,让“我”感受到在艰苦生活中能吃到如此美味的惊喜,体现了母亲对我们的爱。

(5)景物描写,烘托出“我”回味母爱倍感温暖的心情。

(6)这句话是说那些廉价的、微不足道的事物因为有了爱而无价,更是道出了父母对子女的默默的关怀与付出,是无声、无私,是无价的。这句话体现了作者对母亲的思念,感恩和赞美之情。

(7)参考示例:①从艰苦的日子里,母亲要来鳝鱼骨熬汤,给孩子们改善生活,增加营养,可以看出母亲的慈爱。②从母亲要面包皮、鳝鱼骨、熬鱼汤、炸鱼骨等,可以看出母亲勤劳、聪明、能干。③从母亲把艰苦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让孩子们感到幸福,可以看出母亲乐观、热爱生活。

【解析】【分析】(1)此题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做注音题,要熟悉汉语拼音规则,同时可根据形声字的声旁来推断它的读音。“血”是多音字,“鲜血”应读作“xuè”。

(2)文章第七至十五段,作者主要回忆了小时候母亲要来鳝鱼骨为我们熬汤改善生活,使我们身强体健的事。读懂故事,用简洁的语句表述出来即可。

(3)结合句子中的“凑”“盯”“吸”“低”等动词,可以看出这是对“我”的动作描写,以这一系列的动作描写,表现出我想吃鳝鱼想到家里没钱心里感到无奈的矛盾与难受。

(4)“魔术”原指一种神奇、变幻莫测的杂技艺术,在文中用来形容母亲变换花样为我们熬制鳝鱼骨汤的手艺高妙,可以形象生动的表现出母亲对我们这些孩子的爱之深。

(5)结合十八段的内容来理解,“此时雪花漫天飞舞”这句环境描写烘托了“我”会想到母爱时倍感温暖的心情。

(6)结合文章的内容理解,“只要有爱,就是无价的”一句,意思是因为有了爱,所以那些微不足道的事物变得无价,体现出父母对子女的默默的关怀与付出。据此分析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情感即可。

(7)仔细阅读文章,结合与母亲相关的事件分析,围绕“关爱孩子、勤劳能干、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等具体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⑴lí;xuè;zhì;jué

⑵在小时候的艰苦岁月里,母亲要鳝鱼骨为我们熬汤改善生活,使我们身强体健(气色红润,精神饱满)。

⑶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被炒鳝鱼的美味所诱惑,却因为其价钱贵吃不起而无奈的心理。

⑷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母亲费尽心思、变换花样为我们熬制鳝鱼骨汤的手艺高,让“我”感受到在艰苦生活中能吃到如此美味的惊喜,体现了母亲对我们的爱。

⑸景物描写,烘托出“我”回味母爱倍感温暖的心情。

⑹这句话是说那些廉价的、微不足道的事物因为有了爱而无价,更是道出了父母对子女的默默的关怀与付出,是无声、无私,是无价的。这句话体现了作者对母亲的思念,感恩和赞美之情。

⑺:①从艰苦的日子里,母亲要来鳝鱼骨熬汤,给孩子们改善生活,增加营养,可以看出母亲的慈爱。②从母亲要面包皮、鳝鱼骨、熬鱼汤、炸鱼骨等,可以看出母亲勤劳、聪明、能干。③从母亲把艰苦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让孩子们感到幸福,可以看出母亲乐观、热爱生活。

【点评】⑴本题考查汉字的读音。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做注音题,要熟悉汉语拼音规则,同时可根据形声字的声旁来推断它的读音。“

⑵本题考查文章事件的概括,解答此题关键在于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的思路,根据人物及事件内容概括出切题的答案。

⑶本题考查重点语句的理解能力。考生要注意题干的要求,按照题意结合语句的内容和上下文进行分析理解。

⑷本题考查重点词语的理解能力。考生要结合语句的内容,联系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情感进行概括。

⑸本题考查语句的表现手法和人物内心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具体的语段,相关的内容进行回答。

⑹本题考查重点语句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理解。考生要整体感知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⑺本题考查文章中人物形象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对人物形象要全面了解,结合文章对人物的描写进行归纳概括。注意题干的要求。

3.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父亲二十年前的叮嘱

徐德新

①天刚蒙蒙亮,父亲就挑着柴火和我上路了。那时我刚到县城里上初中,父亲的负担因此更重了。隆冬将近,父亲经常抽空上山砍柴,然后卖到县城,由此给我凑生活费以及学杂费。每个周末,我都会回家帮助父亲砍柴,然后周一凌晨再走二十里的山路到学校去。这一次,因为我额外需要五元钱的竞赛费,所以父亲晚上又摸黑砍了一担柴,等到第二天早晨到县城卖掉后再把钱给我。

②“最近钱是越来越紧张了。”父亲挑着担,边走边嘀咕。自从到县城上学,这句话听了已经不下百遍了。一阵阵轻微的冷风袭来,天渐渐亮了,山脊的轮廓越来越清晰。有柔软的东西从空中飘下来,落在父亲的身上,倏忽就不见了。忽然又有两片落到我的鼻尖上,用手一摸也没了,鼻尖只留下一点冰凉的酸。抬头远望,雪花正从天而降,有些大一点的树叶上已经挂白了。除了扁担的颤悠和我们轻重不一的脚步,山路静谧而空蒙。

③不知不觉间,县城到了。

④街上大部分的人家还没有开门。父亲挑着担,带着我挨家挨户找买主。由于担心耽误我上学,又怕柴火打湿了没人要,父亲走得很快,我能听到他的喘气声越来越大。最后终于在一条弄堂里遇到了买柴人。父亲卸下柴火,从那人手里接过一沓毛票,仔细地数了数,一共四元。父亲说:“同志,我这担柴要五块钱哩。”“什么?昨天不还是四块吗?”那人瞟了一眼父亲。“昨天是昨天,您没看我这担柴,比别人的要厚重得多吗?”父亲小心翼翼地说。“那我不管,都是四块钱,我又没让你搞这么厚重。”那人没有丝毫加钱的意思。“今天下雪了,您看我多不容易,就加一块吧!”父亲几乎是哀求的口吻了。

⑤我从门缝看见那人在裤兜里掏来掏去,终于摸出一张皱巴巴的五元纸钞,然后把一沓毛票从我父亲手里抓过去,又把那张纸钞从门缝往外一扔,丢下一句话:“拿去吧!”

⑥风裹挟着雪吹过来,纸钞落到门槛前父亲的脚下。父亲怔怔地站着,不知是因为冷还是累,他的鼻息变得忽粗忽细。等我走过去刚要把地上的钱捡起来,父亲忽然把我拉到一边,然后低下头,弯下腰,缓缓地把那张纸钞拾了起来,揣在怀里。父亲弯腰去捡钱的时候,我发现他的身体几乎弯成了一个零度角,头几乎触到了地上。父亲站起身来,对那人说:“多谢了!”然后转身拉着我默默离开。

⑦“爹,你冷不冷?”等走远了,我问父亲。因为要挑担,父亲出门的时候穿的有点少。“你可得给我好好读书,”父亲顿了顿说,“没有别的出路,只有读书才能进城。”

⑧雪下得越来越大,整个县城变成了一片银白色。父亲没有急着回家,他要一直把我送到学校去。“爹,本来我不想花那么多钱去参加那个什么竞赛的。可是老师说了,要是获得好名次,将来能保送上北京的大学。”眼看快到学校了,我终于忍不住说出了心里话。我有点想哭了,眼睛湿湿的。“竞赛好啊,爹和娘支持你。要是能保送上大学,那真要感谢老祖宗了。”父亲摸着我的头说,“我当年也想上大学呢!看来这个愿望你能帮我实现了。”

⑨到了学校门口,父亲从怀里把那五元钱掏出来,塞到我的书包里,好像生怕它会飘走似的,使劲地把书包捏了又捏。“孩子。爹还有一句话,”父亲望着我,精神与以往大不一样,“等你将来有钱了,假使也遇到了像我这样的人,你最好不要让他……”

⑩“什么,爹?”

?“在你面前低头弯腰。”……

(选文有改动)(1)文中画线的句子是环境描写,说说它的表达效果。

(2)体会下面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我从门缝看见那人在裤兜里掏来掏去,终于摸出一张皱巴巴的五元纸钞,然后把一沓毛票从我父亲手里抓过去,又把那张纸钞从门缝往外一扔,丢下一句话:“拿去吧!”

(3)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4)请用自己的话,说说文章结尾父亲“叮嘱”的含义。

【答案】(1)以雪大来衬托父亲卖柴路上的艰辛和怕耽误“我”上学的急切心情。

(2)运用“掏”“摸”“抓”“扔”这几个动词,准确传神地写出了买柴人给父亲钱时的不耐烦及对父亲的不满、冷漠和鄙薄,生动地刻画了一个小气、无礼的小市民形象。

(3)①父亲是一个吃苦耐劳的人。他靠砍柴、卖柴给孩子赚生活费和学杂费,不辞辛苦。②父亲是一个坚忍的人。他为给孩子挣竞赛费,恳求买柴人;面对鄙薄,仍弯腰捡起扔在地上的钱,能委曲求全。③父亲是一个教子有方的人。他懂得保护孩子的自尊,鼓励

孩子好好读书,教育孩子尊重他人,重言传身教。

(4)父亲告诉孩子,以后有能力了,要尊重像他那样勤劳、坚忍,渴望被尊重的人。【解析】【分析】(1)结合本文内容来看,文中多次写“风雪”,交代了事情发生的背景,起到推动故事情节的作用,同时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更能表现出父亲的艰辛与不易,从而突出父亲的形象。

(2)句中划线的“掏”“摸”“抓”“扔”这几个动词,写出了买柴人给父亲钱时的不满、冷漠,生动传神地刻画了一个小气、无礼,没有爱心的小市民形象。

(3)文中的父亲靠砍柴、卖柴给孩子赚生活费和学杂费,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吃苦耐劳的人;从他为给孩子挣竞赛费,恳求买柴人多给些钱,并在买柴人侮辱的情况下弯腰捡钱,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性情坚忍,能委曲求全的人;同时父亲教育“我”要努力读书,尊重劳动者,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教子有方的好父亲。

(4)父亲最后一次叮嘱的内容是“等你将来有钱了,假使也遇到了像我这样的人,你最好不要让他……”。结合前文父亲卖柴时的经历可以知道,父亲是在叮嘱孩子,以后有能力了,有地位了,也要尊重像他那样勤劳的劳动者,这正是父亲渴望被尊重的体现。可以从“要学会尊重他人”的角度来理解。

故答案为:⑴以雪大来衬托父亲卖柴路上的艰辛和怕耽误“我”上学的急切心情;

⑵运用“掏”“摸”“抓”“扔”这几个动词,准确传神地写出了买柴人给父亲钱时的不耐烦及对父亲的不满、冷漠和鄙薄,生动地刻画了一个小气、无礼的小市民形象;

⑶①父亲是一个吃苦耐劳的人。他靠砍柴、卖柴给孩子赚生活费和学杂费,不辞辛苦。

②父亲是一个坚忍的人。他为给孩子挣竞赛费,恳求买柴人;面对鄙薄,仍弯腰捡起扔在地上的钱,能委曲求全。③父亲是一个教子有方的人。他懂得保护孩子的自尊,鼓励孩子好好读书,教育孩子尊重他人,重言传身教。

⑷父亲告诉孩子,以后有能力了,要尊重像他那样勤劳、坚忍,渴望被尊重的人。

【点评】⑴本题是对环境描写的考查。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的命运;表现人物某性格;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揭示文章主题。需要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思路:这句话写出了…的景物特征,渲染了…的氛围,烘托了人物…的心情;

⑵本题的考点是词语的含义。解答思路:解词+内容+情感。方法:联系词语本义,结合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以及表达的感情。理解词语一般先理解其表面义,然后要结合语境及课文内容,具体理解出它的语境义及所包含的情感。务必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

⑶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人物形象的把握。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概括人物性格从言行入手。可以直接摘取对人物评价的词语,也可以自己结合相关的语句进行概括,学会结合原文从原文中找到依据;

⑷本题考查对语句的理解。理解语句要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进行

4.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细菌发电前景广阔

①科学家预言,21世纪将是细菌发电造福人类的时代。

②说起细菌发电,可以追溯到1910年。英国植物学家利用铂作为电极放入大肠杆菌的培养液中,成功地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个细菌电池。1984年,美国科学家设计出太空飞船使用的细菌电池,其电极的活性物质是宇航员的尿液和活细菌。到了80年代末,细菌发电有了重大突破,英国科学家让细菌在电池组里分解分子,释放电子向阳极运动,从而产生电能。操作时还在糖液中添加某些芳香化合物作为稀释液,来提高生物系统输送电子的能力。与此同时,还要往电池里不断地充入空气,用以搅拌细菌培养液和氧化物质的混合物。据计算,利用这种细菌电池发电,其效率可达40%,远远高于现在使用的电池的效率,且能持续数月之久。即使这样,还有10%的潜力可挖掘。

③利用细菌发电原理,可以建立较大规模的细菌发电站。计算表明,一个功率为1000千瓦的细菌发电站,仅需要10立方米体积的细菌培养液,每小时消耗200千克糖即可维持其运转发电。这是一种不会污染环境的“绿色”电站,而且技术发展后,完全可以用诸如锯末、秸秆、落叶等废有机物的水解物来代替糖液。因此,细菌发电的前景十分诱人。

④现在,各个发达国家各显神通,在细菌发电研究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美国设计出一种综合细菌电池,里面的单细胞藻类可以利用太阳光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糖,然后再让细菌利用这些糖来发电。日本科学家同时将两种细菌放入电池的特种糖液中,让其中的一种细菌吞食糖浆产生醋酸和有机酸,而让另一种细菌将这些酸类转化成氢气,由氢气进入磷酸燃料电池发电。

⑤人们还惊奇地发现,细菌还具有捕捉太阳能并把它直接转化成电能的特异功能。最近美国科学家在死海和大盐湖里找到一种嗜盐杆菌,它们含有一种紫色素,在把所接受的大约10%的阳光转化成化学物质时,即可产生电荷。科学家们利用它们制造出一个小型实验性太阳能细菌电池,结果证明是可以用嗜盐性细菌来发电的,用盐代替糖,其成本就大大降低了。由此可见,让细菌为人类供电已经不再遥远,不久的将来即可成为现实。

(1)下列对我文章的内容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是一篇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全文是按照时间顺序进行说明的。

B. 文章由科学家的预言自然地引出本文的说明内容。

C. 第④段画线句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D. 本文语言平实准确,第⑤段划线词“大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相符合的一项是()

A. 细菌发电的原理很简单,只需要细菌的参与就可以产生电能。

B. 细菌发电的优点可概括为效率高、成本低、无污染,其发展的前景十分诱人。

C. 细菌具有捕捉太阳能并把它直接转化成电能的特异功能,却不能为细菌发电带来任何好处。

D. 细菌发电是只需要让细菌在电池组里分解分子,无需添加任何物质便可以达到40%的发电效率。

(3)“绿色发电”已然成为未来用电能源发展的趋向,除了本文中所提及到的“细菌发电”外,请你联系你生活中的见闻,列举出另外两个有关于“绿色发电”的例子。

【答案】(1)C

(2)B

(3)风力发电、潮汐发电、太阳能发电。

【解析】【分析】(1)C.第④段画线句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2)A“只需要”说法太绝对;C“却不能为细菌发电带来任何好处”说法错误。D与原文“与此同时,还要往电池里不断地充入空气,用以搅拌细菌培养液和氧化物质的混合物。”不符。故选B。

(3)考查学生的知识拓展能力。只要举例的事例围绕“清洁发电”“绿色发电”来举例子即可,如利用潮汐能来发电,利用风力来发电,利用太阳能来发电等等。

故答案为:⑴C;⑵ B;

⑶风力发电、潮汐发电、太阳能发电。

【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把握。解答本题把选项中的内容放在原文中印证,能找到依据的正确,与原文不符或没有的为错误的;

⑵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把选项中的内容放在原文中印证,能找到依据的正确,与原文不符或没有的为错误的;

⑶本题考查学生的积累能力。

平时要养成多看、多想、多思、多记的好习惯,对于身边的事要多关心,对于社会热点问题如环保、能源等问题要多关注,并注意最新的进展情况,适时与同学们交流,这样,遇到相关问题时便可轻松作答了。

5.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后面小题

妈妈的额头

①童年的印象里,母亲的额头是最亲切的。那时的我体质弱,常常生病发烧。每次见到我一脸绯红的样子,母亲就觉得不对劲,然后她的额头就会贴在我的额头上,只那么轻轻一贴,母亲就能准确判断出我的健康状况。

②母亲的额头,很多时间都被汗水占据着,劳动着的母亲是美丽的。那时候,年轻的母亲,以光洁而温馨的额头为纸,为这个家,书写着人生的喜怒哀乐。跟我们在一起,有说有笑的日子,母亲是开心的,幸福的,这些开心和幸福,在她的额头上表现得阳光灿烂。当我们遇到挫折和磨难,那额头上则会写满忧虑和郁闷。我一度怀疑,多年以后,母亲额头上那一条条清晰的纹路,该是多年担忧留下的记忆档案。

③母亲用额头为我诊断了无数次病痛,而她自己生病的时候,总是悄悄瞒着。好些回,我看见母亲浑身无力地躺在床上,父亲用湿毛巾捂着她的额头,才知道母亲已被病魔折腾多时。每一次,母亲从疲惫中爬起来,第一件事就是揉拍前额,好让自己保持一份清醒,第一时间理清生活的繁琐,解开心头的愁结,为家的未来精打细算。韶华流转中,母亲老了,无论记忆力还是动作气力,已经大不如前,唯一不改的,依然是拍额头的习惯性动作,那手掌在额头上发出的声音,于我而言,更多成了一种带着淡淡咏叹的生活乐章。

④母亲是爱美的,也许从她懂事时起,就用那些粉膏,每天在额头上涂抹。然而岁月匆匆,雨霜重重,谁也无法挽留青春饱满的脚步。一道道皱纹,在一个个不经意的夜晚,悄悄爬上了母亲的额头。如果说母亲是一棵树,那额头上的纹路,就像一圈圈年轮,圈满了昨日的记忆。而我更感觉那纹路如林,是一种写在额头上的不变情怀,仿佛漫山遍野的秀木,永远葱绿绵长。

⑤母亲七十大寿那天,女儿忽然说头晕,母亲的额头,又习惯性地跟她贴在一起。那是怎样的两张额头啊,一张沧桑遍布,饱经风霜;一张青春饱满,一如母亲当年。母亲仔细端详着孙女,不由感慨万千:“奶奶老了,瞧这额头上的皱纹,多深!”我伸过手,轻抚母亲的额头:“妈,谁说您老呀。瞧您的额头,还是当年那样温暖。在我心里,您有一张永远年轻的脸。”

⑥是啊,母亲的额头是不老的,那里面,写满了永恒的母爱。

(文/蒋平原文有删改)(1)文中写了有关“妈妈的额头”的几个生活片断,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2)结合语境,解释第二段画线句子加下划线词语的意思,并说明其表达作用。

这些开心和幸福,在她的额头上表现得阳光灿烂。

(3)结合文章内容,从品味语言的角度赏析第四段画线的句子。

如果说母亲是一棵树,那额头上的纹路,就像一圈圈年轮,圈满了昨日的记忆。而我更感觉那纹路如林,是一种写在额头上的不变情怀,仿佛漫山遍野的秀木,永远葱绿绵长。(4)生活中我们都拥有亲人们的关爱,请你把感受最深的写下来和大家分享。

【答案】(1)①母亲用额头为我诊断病痛;②母亲的额头布满汗水、喜悦、忧伤;③母亲揉拍前额缓解劳累;④母亲额头的皱绞;⑤母亲用额头为孙女诊断病痛。

(2)“阳光灿烂”原指阳光光彩夺目的样子,在这里生动形缘地写出了母亲开心快乐、幸福的神态。

(3)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妈妈额头上的皱纹比作年轮,比作树林,生动形象地写出妈妈的颓头记录下了她对子女的疼爱,为家庭生活辛劳的付出,以及“我”对妈妈的爱或感恩之情。

(4)示例:父亲的关爱让我感受最深。父亲是家中的顶梁柱,尤其是他厚实的背给了我安全感和幸福感。小时候,我在父亲的背上尽情欢笑;现在,父亲仍然用他厚实的背为我遮风挡雨。能围绕所感受到的亲人们的关爱来答题,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分析】(1)概括文章的内容,一定要围绕具体描写的事件来概括,解答此题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找出文中有关母亲额头的描写,按事件进行分类后,用简洁的语句分别加以概括。按先后顺序文章分别写了:母亲用额头为我诊断病痛;母亲的额头布满汗水;母亲揉拍前额缓解劳累;母亲用额头为孙女诊断病痛。概括文章的内容,一定要围绕具体描写的事件来概括,比如本题,学生应围绕“妈妈的额头”。在概括时,还要注意语言的简洁性。

(2)“阳光灿烂”本义指天气晴朗,阳光光彩夺目的样子。在这里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开心快乐、幸福的神态。

(3)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妈妈额头上的皱纹比作年轮,比作树林,生动形象地写出妈妈的额头记录下了她对子女的疼爱,以及“我”对妈妈的爱。

(4)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写出自己对亲人关爱感受最深的一个片段即可。比如:母亲的关爱让我感受最深。早起一杯热牛奶,出门千叮咛万嘱咐,目送你远去,晚上回家摆满丰盛的饭菜等你一同共进晚餐,夹块肉到你的碗中,看着你吃露出开心的笑容,睡前打来热热的洗脚水,关掉你卧室的灯,熟睡中帮你把被子盖好。

故答案为:⑴①母亲用额头为我诊断病痛;②母亲的额头布满汗水、喜悦、忧伤;③母

亲揉拍前额缓解劳累;④母亲额头的皱绞;⑤母亲用额头为孙女诊断病痛。

⑵“阳光灿烂”原指阳光光彩夺目的样子,在这里生动形缘地写出了母亲开心快乐、幸福的神态;

⑶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妈妈额头上的皱纹比作年轮,比作树林,生动形象地写出妈妈的颓头记录下了她对子女的疼爱,为家庭生活辛劳的付出,以及“我”对妈妈的爱或感恩之情);

⑷示例:父亲的关爱让我感受最深。父亲是家中的顶梁柱,尤其是他厚实的背给了我安全感和幸福感。小时候,我在父亲的背上尽情欢笑;现在,父亲仍然用他厚实的背为我遮风挡雨。能围绕所感受到的亲人们的关爱来答题,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整理和概括能力。解答时,立足对文章的理解,结合题干进行概括总结即可;

⑵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入手。联系语境可知,画线句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其表达效果即可;

⑶此题考核赏析句子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从手法、内容的角度分析,分析手法分析效果,内容注意结合文段的内容。

⑷本题是开放性问题,要结合自己的理解作答,观点明确,言之有理即可。注意语言流畅,表达准确。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火车上的故事

尤金

①晚上,我由广东湛江市搭乘火车到广州去,八个多小时的路程,买四人同室的软卧票。尽管觉得和素昧平生的人同室共寝是一件十分别扭的事,然而,别无其他选择,也只好随遇而安了。

②进入那间极为局促的车厢寝室时,已有一位年过六旬的妇人坐在里面了。浅灰色的高领套头毛衣,极为得体地配以铁灰色的西式套装衣裤;染黑了的短发,一丝不苟地梳得整整齐齐;方形的细框眼镜,恰如其分地衬托出一股斯文淡定的书卷味儿。

③攀谈之下,知道她是广州一份知性杂志的主编,几天前专程到湛江去约稿,现在,大功告成,启程回家。由于志趣相投,我们谈得十分投缘。就在这时,火车站的扩音器突然响起:“请各位注意软卧的车票还有几张,有意购买的人赶快去买!”妇人转头对我说道:“真希望这间寝室没有人再进来,图个清静。”我一听,便笑了起来,因为我心里也正转着同一个念头。

④然而,不到十分钟,我们的希望便破灭了。一位中年妇女拖着一个行李箱,踏着碎步走了进来。她身材高大,穿了一套花格子的绒质衣裙,惹人注目的是她的丝袜,橘红色的,使她的两条腿看起来好像是两根活动的胡萝卜。一进寝室,她便以极大的嗓门朝我们友善地打招呼:“嗨,回广州啊?”老编辑微微领首,目光停驻在她双腿的丝袜上,眸子里原先蕴含的笑意全都没有了,而原本车厢里那一份融洽的气氛,也倏地僵了、冷了。

⑤中年妇女吃力地把大大的行李箱安顿好,然后身体斜斜地靠在卧铺上,把手上的塑料袋打开.取出里面的多种零食,摊放在窄窄的桌面上,笑着说:“吃,你们吃,不要客气!”霎

时,甜的、酸的、咸的、辣的味儿,扭扭捏捏地交缠在一块儿,猥猥琐琐地窜满了整个车厢。老编辑皱起双眉,怏怏地把脸转到另一边去。她见我们没有反应,自顾自地抓起了一大把瓜子,嗑、嗑、嗑,发出一种极为单调而又扰人的声响,还一边嗑,一边把瓜子壳朝下扔,不一会儿,满地都是愣愣地张开了口的瓜子壳。老编辑的脸色更难看了。

⑥火车开动不久,查票员进来了。依据惯例,他要求每一位乘客出示证件。我交出了国际护照,老编辑交出了身份证。然而,那位中年妇女把自个儿大大的皮包翻遍了,就是找不到证件。查票员要她说出证件的号码,她支支吾吾地说不出来:“啊,我记不清啦!”好脾气的查票员并没有坚持,便走了出去。

⑦我和老编辑交换了一下眼神,这个“来历不明”的女人,骤然成了我们两人心中长出来的一颗瘤。想起层出不穷的火车偷窃案与抢劫案,又想到我背包里的几千美元,我坐立不安。过了约莫一盏茶工夫,老编辑终于憋不住了,她站起来,快步走了出去。刚好稽查员就在过道不远处,她毫不客气地向他提出了投诉:“我要换房!我房里那个迟来的女人,没带证件,不知道是什么身份,现在世道很坏,我不想冒这个险!”稽查员说:“别的房间都满了呀,换不了。不会有问题的啦,购买火车票时,都要出示证件的,她大约是用了家眷的证件买的票,出了事情,一定追查得到,你放心吧!”“出了事,再来追查,不是太迟了吗!”老编辑生气地说。“不会出事的,您就请放心吧! ”稽查员淡定地回应。当时,四周很静,老编辑和稽查员的对话,每一句都清清楚楚地传进我们那间寝室里。我觉得很不好意思,看那妇女的表情,她竟若无其事,好像外面谈论的事情与她一点关系也没有。

⑧半夜里,老编辑哮喘病发作,嘶嘶嘶地喘气,好不辛苦。那女人二话不说,从自己的皮包里取出一个喷雾器,要老编辑张开口,帮她喷;接著.又为她搓药油,从自己的热水瓶里倒出热水,喂她喝。忙了老半天,终于把她安顿好,再妥妥帖帖地替她盖好被子,才返回自己的床铺。老编辑内心感激,连声道谢。睡在上铺的我,把这一切看在眼里,。

⑨早上,有人敲门,通知我们起身,还有半个小时便到广州了。老编辑揉着浮肿的双眼坐起来时,女人立刻对她说道:“我昨晚听了新闻,知道北部寒流今天南下,气温降得很低,大约只有七八度,你有哮喘病,最好披上我的大衣再出去。我的家人会开车来接我,就让我送你回家吧!” 老编辑涨红了脸,愧疚地说:“昨晚我对你有些误会,真是对不起!”女人微笑着说:“没有关系,我从来都不在乎别人怎么看我,因为我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

⑩我双眼湿润,觉得自己上了人生极好的一课。

(1)通读全文,完成下列表格。

(3)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请一分为二,各用两个四字词语概括评价

文中的中年妇女。

优点:________、________

缺点:________、________

(4)阅读第⑧段,结合上下文合理推测,并在横线上补写几句话,再现“我”看着发生在眼前的一切时的心理反应和感悟。(30字以内)

(5)文章结尾处作者表示“觉得自己上了人生极好的一课”,你认为作者能从这堂课上学到什么(至少三点)?

【答案】(1)中年妇女分零食;中年妇女救老编辑;内心感激,连声道谢

(2)动作描写,通过“取”、“搓”、“喷”、“倒”、“喂”“盖”这一系列的动词,生动地写出了女人救人时动作利索、救人时毫不犹豫的特点,突出女人的细心、不计前嫌、乐于助人的性格特点。

(3)乐于助人;心胸宽广;不讲卫生;举止粗鲁

(4)既感动,又感慨,啊,有许多时候,真的不可以“以貌取人”呀!

(5)①不能“以貌相人”。②对与自己不同阶层或不同类型的人要宽容以待。③公共场合要注意自己的举止文明。④要做一个善良友爱、乐于助人的人。⑤不必太在乎他人对自己的一时误解,坚定地做一个“好人”。(言之有理,写三点即可)

【解析】【分析】(1)根据文章内容,老编辑皱起双眉,怏怏地把脸转到别一边去。脸色更难看了,是因为中年妇女把零食摊放在桌上,嗑的瓜子壳扔了一地;文章最后一个情节,写的是中年妇女热心地照顾发病的老编辑,老编辑面对中年妇女的照顾,感到十分的“愧疚”。

(2)划线句子是中年妇女照顾老编辑时的一系列的动作描写,写出了中年妇女照顾老编辑时的体贴、忙碌,从而表现她为人的热情,乐于助人的高贵品质。

(3)本解答此题结合文中对中年妇女的描述,分析其性格中的优缺点即可。从文中的描述可以看出,她的优点有:开朗大度、心地善良、热情体贴、乐于助人、不计前嫌等,但也充满着缺点:不拘小节、粗心大意、丢三落四、做事马虎,最重要的是她举止粗俗。(4)续写的内容要契合下文的内容,其次突出此时“我”“心理反应和感悟”,续写合理即可,注意字数限制。

(5)一篇内涵丰富的文章,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概括主旨。比如,本文从老编辑和我的角度来看,表现的是不可“以貌相人”的主题;单纯从老编辑的角度来看,则表现宽以待人的主旨;从中年妇女的角度来看,表现我们要在公众场合注意自己的举止文明等等。

故答案为:⑴中年妇女分零食;中年妇女救老编辑;内心感激,连声道谢;

⑵动作描写,通过“取”、“搓”、“喷”、“倒”、“喂”“盖”这一系列的动词,生动地写出了女人救人时动作利索、救人时毫不犹豫的特点,突出女人的细心、不计前嫌、乐于助人的性格特点;

⑶乐于助人;心胸宽广;不讲卫生;举止粗鲁;

⑷既感动,又感慨,啊,有许多时候,真的不可以“以貌取人”呀!

⑸①不能“以貌相人”。②对与自己不同阶层或不同类型的人要宽容以待。③公共场合要注意自己的举止文明。④要做一个善良友爱、乐于助人的人。⑤不必太在乎他人对自己的一时误解,坚定地做一个“好人”。(言之有理,写三点即可)。

【点评】⑴本题是对内容概括的考查,根据问题,找到相应的段落,逐条总结即可,在总结的时候寻找每段的中心句和文章的中心句;

⑵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解答此题关键要选择好赏析的角度,语句赏析的角度一般有:修辞(比喻、拟人、夸张、反问、设问、排比等)、词语(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等)、描写方法(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句式、手法、内容、情感等;

⑶本题的考点是人物形象描写与分析。概括人物形象,人物形象是指人物的性格特征,精神品质,而不是指外表特征。解题思路:从具体的人物行为事件和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从正面、侧面描写;细节描写;对比、衬托手法等入手,抓住抒情和议论语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⑷本题是对文章内容和感情的考查。按顺序找到相应段落,结合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等语句,分析我的心理或找出表达感情的词语即可;

⑸本题是开放性问题,要结合自己的理解作答,观点明确,言之有理即可。注意语言流畅,表达准确。

7.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父亲的眼神

①一个背景,让朱自清潸然泪下;一个眼神,让我终生悚然汗下。

②那是我上高中时,尽管我的语文、英语成绩居班里前几名。但是数理化的成绩却出奇地差。在这样的情况下,自已估计高考肯定无望,因此,高一期未考试后,我彻底失望,决定回家务农。

③因自觉惭愧,回家后听说父亲正在田里拔草,我赶紧戴上草帽,赶到田里帮忙。学都上不好,再不勤快一点,会被人骂为“混混”的。顶着烈日,到了田里,我告诉父亲,不想上学了,反正学不好,还不如回家种田。

④我以为父亲会勃然大怒,因为母亲去世较早,这些年来他节衣缩食,对我寄予了很大希望,他当了一辈子的“睁眼瞎”,不想我走他的老路。但是,父亲始终埋着头,并不理会我,好像并没有听到我讲的话。我不敢再说话了,只好随着他卖力地拔草。近晌午的太阳很毒,汗水不住地渗出来,衣服贴在身上,抬起头,父亲仍然在埋头拔草,我怎样好意思停下来。

⑤中午,回家吃饭,父亲仍然没有对我辍学的事发表意见。让我说什么好?情况很不妙,我知道,越是在闷热干燥的夏日午后,越会有突如其来的狂风暴雨。这即将燃烧的沉默,真让我忐忑不安。

⑥这时父亲对我说:“走吧,去地里把瓜秧翻一下,要不今年就没有收成了。”我爽快地拿起锄头就走。我就不信,父亲能干,我就不行!

⑦夏日午后的太阳实在太厉害了,汗水把我迷糊得睁不开眼睛。要在学校,正是午睡的时候,而现在,我早已呵欠连天了。看看我的老父亲,光着黑黝黝的脊梁,仍在埋头翻秧——趁父亲不注意,我跑到树阴底下枕着锄头就睡了。

⑧好像没过多大一会儿,我就被父亲推醒。睁开眼,我看到父亲冷冷的眼神,那眼神很复杂,既有悲哀、绝望,更有期盼的鼓励,还有许多我一下子读不出的内容……

⑨“娃儿,种庄稼也像做学问,如果你不上心,啥子事情都有干不好。你在地头睡觉,

庄稼也会在田里‘睡觉’……”

⑩父亲的眼神让我受不了,我的后脊早已汗流下来,不是热汗,是冷汗。

?当天睌上,回到家里,我觉得浑身骨头都散了。摸着胳膊上已经晒脱了皮的地方,我的心乱成一锅粥。

?第二天早上,天刚蒙蒙亮,父亲又轻轻把我叫醒。一睁眼,除了看见他瘦弱的躺体、苍老的面容外,又是那特有的眼神。想到父亲近70岁了,身体多病,为供我读书,每天仍在田间地头躬亲劳作,毫无怨言……这时,我突然坐起来,大声地喊了一句:“我爱你,要上学!”

?后来的事情变得很简单。高考后,我上了大学中文系。再后来到电视台当了一名记者。

?尽管远离了家乡,远离了父亲。但那熟悉的确眼神始终占据了我的记忆。今夜回想起来,仍然抑制不住自已汹涌的感情。走到院子外,望着深邃的苍穹和满天的繁星,我不由喃喃自语:“山一样沉默的父亲啊!你的期盼,你的鞭策,你的激励,终于成就了今天的我,我永远也忘不了你的眼神!”

(1)填空。

①文段是运用第________人称来叙述的。③-?段是按________顺序来记叙。

②第⑥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________和________的人物描写方法。

(2)第?段中画线的句子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3)简要概括文段记叙了一件什么事情?

(4)文段中哪些内容是略写?哪门子些内容是详写?为什么?

【答案】(1)一;时间(事情发展的先后);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2)抒情、议论、描写(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3)记叙了“我”因学业不顺,辍学回家务农并屡屡受挫,经父亲的教育和鞭策后,幡然醒悟,又返校复学,直至走向成功这件事。

(4)“我”辍学回家的原因是略写,返校复学后的事是略写,怀念父亲的眼神也是略写,在家务农一段则是详写。

【解析】【分析】(1)①选文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记叙了“我”因学业不顺,辍学回家务农并屡屡受挫,经父亲的教育和鞭策后,幡然醒悟,又返校复学,直至走向成功的事。运用第一人称更利于情感的抒发。③④两节写“我”因学业不顺,辍学回家帮父亲到田里拔草,⑤—⑩段中分别有“中午、午后、晚上”等表时间的词语,由此可推知:③一⑩段是按照时间(事情发展的先后)的顺序来记叙的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记叙人称的理解及分析记叙顺序的能力。②句中的“拿”“走” 属于人物的动作描写;“我就不信,父亲能干,自己就不行!”,属于人物的心理活动,因此段⑥中划横线的句子运用了动作描写和心理活动描写。

(2)“深邃的苍穹和满天的繁星”属于景物描写;“山一样沉默的父亲啊,你的期盼,你的鞭策,你的激励,终于成就了我的今天,我水远也忘不了你的眼神!”直接抒发了对父亲的赞美和感激之情。所以段?中划线的句子主要运用了描写和抒情的表达方式。

(3)本文记叙了“我”因学业不顺,辍学回家务农并屡屡受挫,经父亲的教育和鞭策后,幡然醒悟,又返校复学,直至走向成功这件事。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概括

的能力。

(4)选文详写“在家务农”这个情节,因为这个情节让我明白了父亲劳动的艰辛,更重要的是在这一情节中“我看到父亲冷冷的眼神,那眼神很复杂,既有悲哀、绝望,更有期盼和激励,还有许多我一下子读不出的内容……”,突出了文章的中心。而“我”辍学回家的原因,返校复学后的事以及怀念父亲的眼神,与文章的中心,没有多大的关系,所以略写。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情节详略的能力。

故答案为:⑴ ①一;时间(事情发展的先后) ;②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⑵抒情、议论、描写(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⑶记叙了“我”因学业不顺,辍学回家务农并屡屡受挫,经父亲的教育和鞭策后,幡然醒悟,又返校复学,直至走向成功这件事。

⑷“我”辍学回家的原因是略写,返校复学后的事是略写,怀念父亲的眼神也是略写,在家务农一段则是详写。

【点评】⑴①本题考查文章人称的把握,文章是第一人称“我”来叙述的。②本题考查人物描写方法的把握,注意常见的描写方法有外貌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

⑵本题考查句子注意的把握,结合句子内容理解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概述,注意明确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用简洁的语言概述。

⑷本题课程文章详略的安排,通读全文,明确能表现中心的内容要详细些,其他略写。

8.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各题。

车夫老马

老舍

正说到热闹中间,门忽然开了,进来一阵冷气。车夫们几乎都怒目地往外看,看谁这么不得人心,把门推开。

门外的人进来了,也是个拉车的。看样子已有五十多岁,穿着件短不够短、长不够长的棉袄。两个耳朵冻得通红,红得像要落下来的果子;眉上、短须上都挂着些冰珠。一进来,摸住条板凳便坐下了,扎挣着说了句:“沏一壶。”

茶还没有沏来,老车夫的头慢慢地往下低,低着低着,全身都出溜下去。

大家马上都立了起来:“怎啦?怎啦?”说着,都想往前跑。

“别动!”

茶馆掌柜的有经验,拦住了大家。他独自过去,把老车夫的脖领解开,就地扶起来,用把椅子戗(qiànɡ,支撑)在背后,用手勒着双肩:“白糖水,快!”

糖水刚放在老车夫的嘴边上,他哼哼了两声。

“喝点水!”掌柜的对着他耳朵说。

“啊?”老车夫睁开了眼,看见自己是坐在地上,腿蜷了蜷,想立起来。

“先喝点水,不用忙。”掌柜的说。

大家几乎都跑了过来。

“哎!哎!”老车夫向四围看了一眼,双手捧定了茶碗,一口口地吸糖水。

慢慢地把糖水喝完,他又看了大家一眼:“哎,劳诸位的驾!”

说得非常的温柔亲切,绝不像是由那个胡子拉碴的口中说出来的。说完,他又想往起

立,过去三四个人忙着往起搀他。他脸上有了点笑意,又那么温和地说:“行,行,不碍!我是又冷又饿,一阵儿发晕!不要紧,不要紧!劳诸位哥儿们的驾!”

这时候,老者的干草似的灰发,脸上的泥,炭条似的手,那个破帽头与棉袄,都像发着点纯洁的光,如同破庙里的神像似的,虽然破碎,依然尊严。大家看着他,仿佛唯恐他走了。听到老车夫说肚子里空,祥子猛地跑出去,飞也似地又跑回来,手里用块白菜叶儿托着十个羊肉馅的包子,一直送到老者的眼前,说了声:“吃吧!”

“哎!”老者像是乐,又像是哭,向大家点着头。

“到底是哥儿们哪!拉座儿,给他卖多大的力气,临完多要一个子儿都怪难的!”说着,他立了起来,要往外走。

“吃呀!”大家几乎是一齐地喊出来。

“我叫小马儿去,我的小孙子,在外面看着车呢!”

一个中年的车夫开开了点门缝:“小马儿!小马儿!你爷爷叫你哪!”

老者用手摸了好几回包子,始终没往起拿。小马儿刚进门,他拿起来一个:“小马儿,乖乖,给你!”

小马儿也就是十二三岁,脸上挺瘦,身上可是穿得很圆,立在老者的身旁,右手接过包子来,左手又自动地拿起来一个,一个上咬了一口。

“哎!慢慢的!”老者一手扶在孙子的头上,一手拿起个包子,慢慢地往口中送,“爷爷吃两个就够,都是你的!吃完了,咱们收车回家。”

小马儿对着包子点了点头,吸溜了一下鼻子:“爷爷吃三个吧,剩下都是我的。我回头把爷爷拉回家去!”

“不用!”老者得意地向大家一笑,“回头咱们还是走着,坐在车上冷啊。”

老者吃完自己的份儿,等着小马儿吃净了包子,立起来,绕着圈儿向大家说:“劳诸位哥儿们的驾啦!”伸手去拉小马儿。祥子呆呆地立在门外,看着这一老一少和那辆破车,心中感到一种向来没有过的难受。在小马儿身上,他似乎看见了自己的过去;在老者身上,似乎看到了自己的将来!

(选自《骆驼祥子》第七章,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有删改)(1)根据选文内容,填写下表。

①老者用手摸了好几回包子,始终没往起拿。

②老者的干草似的灰发,脸上的泥,炭条似的手……(分析划线的短句的好处)

(3)“哎!”老者像是乐,又像是哭,向大家点着头。(为什么老马会有“像是乐,又像是哭”的表情?)

(4)说说文中老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案】(1)老马喝糖水,谢众人;谦和;老马把包子省给孙子吃;得意

(2)①动作描写,形象的写出了老马想吃又舍不得吃的样子,表达了老马对孙儿的疼爱之情。②这里运用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的写出了老马双手的瘦和黑,表现出他的贫穷落魄。

(3)老马像是乐,是因为他晕倒后得到了大家的关心和帮助,感到很温暖。像是哭,是因为他自己虽然努力拉车却依然生活艰难贫苦,感到很无奈。

(4)贫苦交加却有尊严、疼爱孙儿、谦和。

【解析】【分析】(1)①第一段到第十一段:老马进茶馆晕倒——表现人物生活贫苦。

②第十二段到十八段,“说得非常的温柔亲切,绝不像是由那个胡子拉碴的口中说出来的。”“都像发着点纯洁的光,如同破庙里的神像似的,虽然破碎,依然尊严。”看出老马的温柔、谦和。故老马喝糖水,对众人表达感谢——表现了老马的谦和。③第十九段到第二十二段,“老者一手扶在孙子的头上,一手拿起个包子,慢慢地往口中送,‘爷爷吃两个就够,’都是你的!”拿到包子,爷爷想到的首先是孙儿,表现了爷爷对孙儿的疼爱,故老马把别人给的包子留给孙儿——表现了老马对孙儿的疼爱。④第二十三段到二十五段,爷孙俩吃包子表达对众人的谢意,“爷爷吃三个吧,剩下都是我的。我回头把爷爷拉回家去!”“老者得意地向大家一笑”表现了老马因为孙儿孝顺的话很得意的样子。

(2)① “摸”是用手轻轻触碰的意思。这一个动作描写,写出了老马对包子的喜爱和珍惜,舍不得。③表达人物或作者情感:但是老马始终没有拿起,而是等孙子来给孙子吃,表现了老马对孙子的疼爱。②把手比成炭条,生动写出手的黑、瘦。③情感:表现了老马的贫穷落魄。

(3)①“乐”高兴,第十六段,“祥子猛地跑出去,飞也似地又跑回来,手里用块白菜叶儿托着十个羊肉馅的包子,一直送到老者的眼前,说了声:‘吃吧!’”当老马又冷又饿晕倒时,老板送来糖水,令老马感动,尤其时同为车夫,大家经济都比较拮据,而祥子却毫不犹豫的买了十个羊肉馅的包子无偿送给老马,更是让老马感动,让他“乐”。②“哭”难过。“到底是哥儿们哪!拉座儿,给他卖多大的力气,临完多要一个子儿都怪难的!”自己辛苦工作,却落魄到如此境地,让他难过无奈,让他“哭”。

(4)①谦和温柔。“他脸上有了点笑意,又那么温和地说:‘行,行,不碍!我是又冷又饿,一阵儿发晕!不要紧,不要紧!劳诸位哥儿们的驾!’”老马深处如此落魄的困境,但是说话语调仍是那么温和,看出人物内心并不是愤世嫉俗的,而是温柔谦和的。②“我叫小马儿去,我的小孙子,在外面看着车呢!”别人给的包子,晕倒醒来却不先吃,而是想着孙儿,看出对孙儿的疼爱。③“都像发着点纯洁的光,如同破庙里的神像似的,虽然破碎,依然尊严。”虽然深处落魄的环境中,但是说话、做事都是非常温和的,不卑不亢的,具有自己的尊严。

故答案为:⑴① 老马喝糖水,谢众人;② 谦和;③ 老马把包子省给孙子吃;④ 得意⑵①动作描写,形象的写出了老马想吃又舍不得吃的样子,表达了老马对孙儿的疼爱之情。②这里运用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的写出了老马双手的瘦和黑,表现出他的贫穷落魄。

⑶老马像是乐,是因为他晕倒后得到了大家的关心和帮助,感到很温暖。像是哭,是因为他自己虽然努力拉车却依然生活艰难贫苦,感到很无奈。

⑷贫苦交加却有尊严、疼爱孙儿、谦和。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本的概括能力。解答时,先分析出选文的行文思路,再找出文段的关键词句加以概括即可。

⑵本题考查对重点句子的理解分析能力。解答时,结合文章内容和反映的主题,联系具体句子的含义作答。

⑶本题考查句子思想感情的把握,通读全文,把握文意,抓住文章内容的理解体会作者感情。

⑷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注意抓住文章故事情节,明确反映的人物个性。

9.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不过,这个代替物却不能太高。在实验开始时,我原和小鸭子一样匍匐在草中,后来我逐渐换成坐的姿势。可是,等我一旦站起来试着带它们走,它们就不动了;A它们的小眼睛焦急地向四周探索,却不会朝上方看,没有多久,就像被弃的小鸭子一般,发出细细的尖叫,哭起来了。B因此,为了要它们跟着我,我不得不蹲着走,这自然颇不舒服。尤其糟的是,做母亲的水鸭子得时刻不停地叫唤,只要有半分钟的时间忘了“呱格格格、呱格格格”地唱着,小凫的颈子就拉长了,和小孩子拉长了脸一样。要是这时我不继续叫唤,它们就要尖声地哭了。好像只要我不出声,它们就以为我死了,或者以为我不再爱它们了。这真是值得大哭特哭的理由呢!

(1)语段中,作者在做带小鸭子走路的实验中有了怎样的新发现?

(2)本段语言生动幽默,请你从A,B两句中任选一句做简要赏析。

(3)本文作者劳伦兹把小水鸭子当作自己的孩子,把鹦鹉可可当作自己的朋友甚至是家庭的成员,他和动物和谐相处的生活趣事令人向往,读完本文,给你怎样的启示?

【答案】(1)作者在做带领小鸭子走路的实验中发现,扮演鸭妈妈的代替物不能太高。(2)A句运用神态、动作描写,如“小眼睛焦急地向四周探寻,发出尖尖的叫”生动描写出小鸭子看不到“我”扮演的鸭妈妈时的焦急紧张,并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哭起来了”生动的体现了鸭子的胆小可爱以及对“我”的依赖,表达了作者对小鸭子的喜爱呵护之情。B句运用动作、语言描写“蹲着走”不停“呱格格格”地叫着,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扮演鸭妈妈,为了让小鸭子跟着“我”走路时忙碌、费力、滑稽的样子,体现了作者在科研实验中的专注忘我的投入,幽默的语言让人感到科学探究也充满了无限趣味。

(3)动物对人类的信任依赖来自于人类对动物的喜爱、呵护和尊重,我们应该与动物友好相处,善待尊重动物,敬畏生命。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段内容的分析提炼能力。第一句“不过,这个代替物却不能太高”是承上启下的过渡句,本段是总分结构,第一句总说,下面的内容具体说明这种情况。由此可见,在做带小鸭子走路的实验中,作者发现,扮演鸭妈妈的代替物不能太高。

(2)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含义的理解能力。对句子含义的考查,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品析句子的深层含义:①结合具体语境理解;②紧扣文章主旨及作者的思想倾向理解语句;③紧扣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理解语句内涵;④联系写作背景去理解。仔细阅读A、B两处的句子,可以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进行赏析,然后联系具体情境,揣摩情感,最后完整通顺作

答。

(3)本题考查学生思维的拓展能力。解答此类题需要学生在深入把握文章主旨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阅读体验、阅读感受。仔细阅读文章,从劳伦兹和动物相处的趣事中,可以使我们感悟到,人应该和动物平等地相处。

故答案为:(1)作者在做带领小鸭子走路的实验中发现,扮演鸭妈妈的代替物不能太高。(2)A句运用神态、动作描写,如“小眼睛焦急地向四周探寻,发出尖尖的叫”生动描写出小鸭子看不到“我”扮演的鸭妈妈时的焦急紧张,并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哭起来了”生动的体现了鸭子的胆小可爱以及对“我”的依赖,表达了作者对小鸭子的喜爱呵护之情。B句运用动作、语言描写“蹲着走”不停“呱格格格”地叫着,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扮演鸭妈妈,为了让小鸭子跟着“我”走路时忙碌、费力、滑稽的样子,体现了作者在科研实验中的专注忘我的投入,幽默的语言让人感到科学探究也充满了无限趣味。

(3)动物对人类的信任依赖来自于人类对动物的喜爱、呵护和尊重,我们应该与动物友好相处,善待尊重动物,敬畏生命。

【点评】鉴赏文章中富有表现力的语句,一般遵循“方法+效果+情感”这六个字的原则,但是,无论运用什么写作方法,在分析效果时,都必须与人物的形象与情感联系起来,同时还要有全局意识,即联系全文来鉴赏要分析的句子。

10.阅读《一点一横长》,回答下列小题。

一点一横长

①那年春天,因为顽皮无人管束得了,爷爷将我转校到他代课的外村小中读书。他两眼时刻盯着我,不准我到野外乱跑,说要磨磨我的棱角,每天放学后逼我写毛笔字,写不好不准吃饭。

②“点要沉腕之力,带出顿钩。”“横要气贯长虹,欲东先西。”

③我手里的毛笔随着爷爷的训导左行右回,一起一落,声音就化成了一个个黑字,笔画里溢满了他粗细有间的气息。

④“写错了,重来!”

⑤而我的眼神飘向了窗外,农田上空的电线上落满了春燕,它们怎不被电死呢?“叭”的一声,爷爷的巴掌落到了桌面,墨汁溅飞到我的脸上,一不小心就成了黑脸,笔下的字,却慢慢变得规整起来。

⑥但是,伙伴们在水田捉泥鳅的欢叫声不断入耳,我心痒不安,一个横笔还未写完,爷爷的巴掌扫到了我的头上,声音闷闷的,我不敢抬头,眼光投到了白纸上,一点一横,渐渐凝重。

⑦不远处,一个老师慢慢走过来,笑着说,爷孙俩坐得这么规矩,是在下棋吗?走近了,他才看到我在练毛笔字,又对爷爷说,你也守得住啊!爷爷应道,一点一横都写不端正,以后还能有三撇四捺?

⑧后来,每天下午我都在写一点一横,爷爷要我练好这两笔再写其他的。我不能评说自己写得有多好,但是人安静下来了。写完字,爷爷有时让我出去玩一会。我想着那个老师说的爷孙俩下棋的话,就走到对面往屋里看。小屋里一床一桌,长桌一端靠着窗台,两人各坐一边,真有点像在对弈,静悄悄的。窗外是一片稻田,农夫笑语声声,春光照进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