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广东改革开放实践的理论价值_杜晓静

论广东改革开放实践的理论价值

杜晓静1,杨天英2

(1.河源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学院;2.中共河源市委党校政治学教研室,广东河源517000)

摘要:广东改革开放实践,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国实行改革开放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改革36年来,广东在改革开放中的实践,不但为全国各地推进改革开放做好了示范,而且更是为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现代“中国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思想来源和实践基础。

关键词:广东;改革开放;理论价值;邓小平理论;科学发展观;中国梦

中图分类号:D6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348(2014)11-0083-04

收稿日期:2014-09-19

作者简介:杜晓静(1983-),女,河南南阳人,河源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Journal of Shaog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2014年11月第35卷

第11期

Nov.2014Vol.35

No.11

1978年以来的改革开放是一次旨在解放生产

力、发展生产力的伟大革命,它为中国在世界上的崛起注入了强大的动力。而广东作为全国改革开放的先行者和试验地,30年多来始终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对如何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了长期不断的有益探索和创新,为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现代“中国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

一、广东在改革开放中进行的一系列探索,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实证材料邓小平理论是在新时期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这个理论的突出特点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邓小平理论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因而也不同于常言的空想社会主义观,它的提出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时代的主题———和非常现实的历史根据。这个根据就是:我国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过程经历的一系列重大教训,以及东欧其他社会主义国家面临的兴衰成败。邓小平理论之所以被称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也是由于它是在非常迫切的环境下,结合中国的发展实际而提出来的,它有着自己的实践基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特别又是以广东省为代表的东南沿海省份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所作的重大实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在1979年4月的中央工作会议上,广东向中央领导正式提出让广东先行一步,率先在全国推进和探索体制改革。首先,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广东于1987年在全省全面施行了形式多样的承包形式,较好地调动了企业的生产积极性;其次,在财税体制改革方面,广东从1981年起就尝试实行“划分收支,分级包干”的财税管理体制,有力地扩大了省、市、县各级政府的决定权,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第三,在改革投资机制方面,广东更是大胆地使出新招,通过推行“以电养电”、以桥养桥”、“以通信养通信”、“以路养路”、“以水养水”等多种筹集资金的形式,按照“谁投资,谁收益”的办事原则,开创了一种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新模式;第四,在金融体制改革方面,广东致力于发展短期资金拆借市场,探索国有银行改革新路,在全省初步形成具有广东特色的现代金融体系。第五,在改革所有制方面,广东“诚于信、敏于行”,采取各种各样的优惠措施,鼓励发展多种经济成分和经营方式共同发展的多层次所有制结构。而这些对邓小平理论中的“市场经济论”是很好的印证。

在对外开放、利用外资方面,广东在没有先例可循的情况下,积极响中央的要求,率先发展外向型经济:对原来的外贸体制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创造性地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生产设备和国外资金;创办经济特区,开放沿海港口城市。1992年邓小平南

巡,广东再一次掀起了改革开放的热潮,如制定加快经济发展的新规划,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体制,大力抓好精神文明建设和法制建设,以创办立法听证会形式加快民主政治建设等等。对此,小平同志也对广东的改革实践给予了充分肯定:“八年过去了,这次来看,深圳、珠海特区和其他一些地方,发展得这么快,我没有想到。看了以后,信心增加了。”[1]370邓小平还特别对深圳的改革开放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1]372由此可见,理论是实践的先导,而实践又是对理论的重大验证。广东之所以能够在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就是在发展理念上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反过来,邓小平理论之所以成为一种能够指导中国正确发展的科学理论,也正是因为有广东的改革开放实践对其理论进行有效的验证。也就是说,没有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就没有广东的飞跃式发展;同样,没有广东这种“先行先试”、“敢闯敢干”的重要实践,邓小平理论也很难成为一种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思想指南。广东在改革开放中进行的这些探索,为我国市场经济机制的建立健全,为邓小平理论中“市场经济论”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有益的经验材料。特别是在邓小平理论的发展过程中,广东始终都在发挥着“试验田”和“窗口”的作用,为邓小平理论的“改革开放论”、“一国两制论”等等提供了实践基础,并对中国的改革开放进程起到非常重要的示范作用。

二、广东对改革开放成果的巩固与发展,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产生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与广东有着非常重要的关联。2000年2月20日时任中央总书记的江泽民同志来到广东高州市考察,在著名的“高州讲话”中首次提到“三个代表”:“总结我们党七十多年的历史,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这就是,我们党所以赢得人民的拥护,是因为我们党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总是代表着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通过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实现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奋斗。”[2]2值得研究的是,江泽民同志为什么最先要在广东省考察时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而不是先在浙江、山东、上海、江苏等东部沿海省份考察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是偶然还是必然?是巧合还是经过精心考虑的?对此,我们可以从江泽民同志的讲话中看出一些端倪。2000年6月9日江泽民同志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说到:“今年二月,我在广东考察时提出,各级党的组织和全党同志都应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使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永远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并带领人民不断前进。我提出这个问题,是经过了长时期思考的。”[3]32既然江泽民同志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经过了长时期思考”才提出的,那就可以排除了“偶然”、“巧合”之因素。既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是“经过了长时期思考的”,那么这一思想应当“在什么时间率先提出、在什么地点提出、在什么场合下提出”也一定在其“长期思考”的范围之内,因此江泽民同志选择在广东考察党建工作时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那一定是经过精心考虑的:广东是全国的第一经济强省和大省,是推动改革开放的理论前沿阵地。因此,在广东考察期间总结和概括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那是最恰当不过了。

首先,广东是全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是特区经济发展得最好的省份,是邓小平南巡时最重要目的地。江泽民同志在广东率先提出“三个代表”,有一个深刻的意蕴就是:向世人表明“三个代表”是与“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的,邓小平逝世后,中国决不会改弦易帜,而是坚决沿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其次,是因为广东在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经济发展成就遥遥领先于全国其他省份。2000年,全国GDP总量达到了99214.6亿元,其中广东省国内生产总值就达9506亿元[8],差不多占全国经济总量的1/10,名列全国第一位。可以说,在当时广东实际上已代表了全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第三,在文化发展方面,到2000年广东全省已基本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同龄人口高等教育入学率达到11.35%。全省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继续居全国领先地位,申请专利量连续6年居全国首位[4]。从某种程度上看,广东省实际上就是代表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第四,在改善民生方面,2000年广东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976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654元,城镇居民和农民人均居住面积分别达19.5平方米和22.4平方米[4]。可以说,广东对人民生活水平的充分改善,实际上就是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广东在以上几个方面所取得的发展成果正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要阐述的内容,换而言之也就是广东在经历几十年的改革开放所到得的成果,及其

对这些成果的巩固与发展,实质上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产生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

三、广东在改革开放中经受的挫折与考验,为科学发展观合理提出和深入发展提供了实践基础

科学发展观念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为指导,抓住“发展”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题,从全人类的高度审视世界各国的发展理论和发展实践,思考当今中国发展和世界发展的全局,从世界观与价值观的统一上,凝练出新中国半个多世纪以来关于认识发展的思想理论成果。因此,科学发展观实际上就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性看法和基本观点,是指导中国抓住机遇、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价值观和方法论,是我们国家在新的历史时期解决发展问题的根本指针,是统领中国未来社会经济发展全局的长期性指导思想。而广东一直以来对光辉思想的产生和发展都起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广东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发挥了“试验区”、“先行者”、“窗口”的作用,在科学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上,做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其次,在探索新时期党的建设上,很好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第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阶段,广东又为全国合理地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为“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实践基础。而在2003年春发生在广东的那场“非典”疫情引起中央的高度关注,这也正是广东在改革开放中所遇到的严重考验,但也正是它——

—在客观的形式上——

—直接促成了“科学发展观”思想的产生。

当然,广东实践对于“科学发展观”的生成意义,在深层次上并不在于那一场“非典”疫情。如果说2003年发生在广东省的那一场“非典”事件,是作为一种偶然因素,直接地或间接地促成了“科学发展观”产生的话,那么广东在改革开放中所经历的挫折和考验,则是科学发展观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必然现实背景。据有关资料显示,到2000年广东经过22年的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平均每年以13.8%的幅度递增,GDP达到9506亿元,约占全国的1/10,税收占全国的1/8,外贸进出口占全国的1/3,吸引外资占全国的1/4,综合经济实力居于全国首位。广东综合实力在实现历史性跨越的过程中,其经济社会体制也相应实现了历史性转变。可以说,广东在为国家的社会经济大局发展方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广东在推进经济和社会的现代化发展过程中,随着对内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各种深层次的矛盾和棘手问题也不断出现,并日益影响到广东经济社会的发展大局。如珠三角地区和粤东西北地区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城乡之间的发展不平衡,粗放型经济和集约型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平衡性发展遭到破坏,经济发展遇到土地等资源的瓶颈,等等。这些问题和矛盾集中地在广东暴露出来,其实也代表着当时中国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如果这些问题没有得到科学合理地解决,势必对全国经济发展大局造成灾难性的影响。因此,当时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着眼于深层次矛盾,科学总结广东在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关于“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着力推进区域协调发展”、“重视可持续发展”、“加快内源型经济发展”等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有利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

—科学发展观——

—的确是明智之举。换句话说,尽管广东在改革发展中暴露出来很大棘手的问题,但是广东在20个世纪90年代后期就已开始了对发展的挫折和教训进行反思,并调整了发展的思路和战略,越来越重视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问题,并在发展观念的转变上进行了先期的探索,这本身就为“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践基础。

四、广东在改革开放中取得的成果与再创新,是现代“中国梦”思想得以提出的重要信心来源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明确提出“中国梦”思想:“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认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5]157指出,“只有全党本领不断增强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能梦想成真”[6]。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梦”最早、最重要的论述。习近平总书记虽然把“中国梦”定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然而有一个问题值得注意的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实现“中国梦”毕竟有目标层次的不同,而习近平总书记为什么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提出“中国梦”思想呢?从理论层面看,是在于“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5]167从现实层面上来看,则是以广东为代表的东南沿海等省份在经过改革后经济实力得到强力发展,近几年来又不断推陈出新;以广东发展经验为借鉴而实现

后发崛起的中西部省份也不甘落后,全国上下经济发展一片片欣欣向荣,中国综合国力已位居全世界第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条件已日益完善,实现中化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也不断增强。也就是说,尽管我国现在还是处于在全面“建设”与“建成”小康社会阶段,但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广东式”的全国力量与“广东式”的民族信心已广泛形成,实现“中国梦”愿望已是指日可待。

事实也是如此,在“中国梦”思想即将被正式提出之前,习近平总书记就来到广东考察(2012年12月7日至11日)。期间总书记亲眼目睹了广东省在经过30多年来的改革开放所取得的空前发展,成就令人瞩目。考察期间总书记针对广东的改革实践强调:“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最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5]15总书记并特别对广东提出了殷切希望:广东要努力成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排头兵、深化改革开放的先行地、探索科学发展的实验区,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也就是“三个定位、两个率先”。习近平总书记之所以说出如此精辟的话,实际上他是已经看到了广东的发展成就,看到了广东人精神对全国人民的鼓舞。现实也是如此,在当前全国深化改革的攻坚阶段,广东人的这种“敏于行”、“敢为人先”的时代精神,已很好地为全国做好了诠释;广东在改革开放中积累下来的宝贵经验,为全国进一步改革开放与搞活增添了活力,为后来的“中国梦”思想的提出增添了信心。据相关资料显示[7],2012年广东全省生产总值达5.7万亿元,差不多占据了全国经济总量的11%;五年年均增长达到10.2%,比全国高出0.9个百分点;来源于广东的财政总收入实现翻番,达到1.47万亿元,占全国财政收入的12.9%。也就是说,广东30多年来的改革开放,在经济、社会和民生上所取得的显著成绩,以及以广东的发展经验为借鉴的东南沿海省份在经济发展势头上的突飞猛进,不但为我国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升了信心,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增添了力量。

参考文献: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2]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江泽民.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4]卢瑞华.2001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工作报告[EB/R].[2014-06-12].https://www.360docs.net/doc/1119017384.html,/govpub/gzbg/szf/200606/t20060615_855.htm.[5]习近平.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奋勇前进[R].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2013.

[6]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R/OL].[2014-06-16].http://cpc.people.

https://www.360docs.net/doc/1119017384.html,/n/2013/0303/c64094-20656845.html.

[7]朱小丹.2013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工作报告[R/OL].[2014-06-18].https://www.360docs.net/doc/1119017384.html,/govpub/gzbg/szf/201302/t20130204_174535.htm.

Theoretical Value on the Practice of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Policies in Guangdong

TU Xiao-jing1,YANG Tian-ying2

(1.College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Heyuan Polytechnic;2.Politics Teaching Research Section,

The Party School of Heyuan Municipal Committee of CCP,Heyuan517000,Guangdong,China)Abstract:Practice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in Guangdong is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of the reform of allover nation since the Third Plenary Session of the eleven.Since36years of reform,the practice in reform and opening up in the Guangdong,is not only for the country to promote the reform of do the demonstration,but it provided the ideological source and practice base to Deng Xiaoping theory,the important thought of“Three Represents”,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and the thought of modern“China dream”in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Key words:Guangdong;reform and opening up;theoretical value;Deng Xiaoping Theory;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Chinese Dream

(责任编辑:曾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