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粤版八年级物理实验一览表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实验一览表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实验一览表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实验一览表

演示实验

编号实验名称主要器材

1 用刻度尺测长度刻度尺

2 量筒的使用量筒

3 用停表测时间停表

4 声音的产生音叉小锤

5 真空不传声真空罩,手机

6 观察声音的波形音叉、示波器

7 探究音调和频率的关系钢尺

8 观察响度与振幅的关系铁架台,音叉,乒乓球

9 光在水中的传播激光器、烧杯、水

10 光的色散三棱镜

11 探究光的反射规律激光笔,平面镜,纸板

12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玻璃板、蜡烛,刻度尺

13 观察光的折射现象铅笔、水、玻璃杯

14 探究光折射的特点激光笔,水槽

15 凸透镜,凹透镜对光的作用凸透镜,凹透镜,激光笔

16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光具座,凸透镜,蜡烛,光屏

17 近视眼远视眼成因及其矫正凸透镜,凹透镜

18 温度计的使用演示温度计水

19 演示液化现象烧杯,酒精灯玻璃片

20 蒸发吸热演示温度计酒精

21 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海波,石蜡,试管,烧杯,酒精灯,铁架台,

温度计

22 天平的结构托盘天平

23 用天平测固体和液体的质量天平,水,烧杯,小石块等

24 探究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天平,刻度尺,木块铁块等。

25 演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磁铁、小钢球、弹簧

26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弹簧测力计钩码

27 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木板毛巾、棉布、木块、测力计砝码

28 重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弹簧测力计钩码

29 惯性惯性演示仪

30 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钩码、二力平衡的条件演示仪

31 杠杆的平衡条件杠杆、钩码

32 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

33 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

压强演示仪砝码

有关

34 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液体微小压强计

35 估测量大气压弹簧测力计钩码注射器

36 连通器连通器

37 托里拆利实验录像托里拆利实验

38 马德堡半球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

39 探究阿基米德原理测力计、溢水杯、小烧杯、重物

40 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盐水鸡蛋

41 探究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漏斗乒乓球

42 影响扩散快慢的主要因素烧杯、热水、凉水、墨水

43 探究分子间的作用力铅块、钩码

学生分组实验

实验名称主要器材

1 用刻度尺测量长度和时

刻度尺、停表、

2 测量物体的平均速度斜面,小车,停表,刻度尺

3

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光的反射演示仪、平面镜

4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玻璃板、蜡烛,刻度尺

5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光具座,凸透镜,蜡烛,光屏

6 用温度计测水温烧杯、温度计、开水、冷水、铁架台、

7 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

特点

酒精灯、温度计、烧杯、铁架台热水

8 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托盘天平、砝码、体积相同的木块、铝块、铁块、墨水瓶和水

9 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天平,盐水,小石块,量筒,烧杯,

10 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弹簧测力计、木块、长木板、头发

11 测量水平运动的物体所

受的滑动摩擦力

木板、毛巾、棉布、木块、测力计砝码

12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杠杆和它的支架、弹簧测力计、钩码、线

13 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

因素有关

测力计、溢水杯、小烧杯、重物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实验探究专项训练》

八年级物理实验探究专项训练题 1、在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实验中,某小组实验步骤如下: A.把一个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一张硬纸板竖直地立在平面镜上,纸板上的直线ON垂直于镜面,如图甲所示. B.让一束红光贴着硬纸板沿着某一角度射到O点,经平面镜反射,沿着另一方向射出,在纸板上用笔描出入射光线EO和反射光线OF的径迹.改变入射光线的方向,重做两次,换用另一种颜色的笔,记录光的径迹(如甲图)C.取下硬纸板,用量角器测量NO两侧的角i和角r. D.纸板ENF是用两块纸板连接起来的,把纸板NOF向前折或向后折,观 察反射光线.(如乙图) 根据上述实验步骤,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中硬纸板显示出: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两侧. (2)该实验中硬纸板NOF向前折或向后折是为了确定反射光线、入射光线、 法线是否. (3)由实验步骤C可以得到的规律是. (4)在甲图中,如果将光线沿着FO射向平面镜时,你还会发现的规律是. 2、“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如图所示.在竖立的透明玻璃板下方放置一把刻度尺,两支相同的蜡烛A和B 分别竖立于玻璃板两侧,以蜡烛A为成像物体. (1)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目的是:. (2)点燃蜡烛A,从A一侧观察蜡烛B,缓慢移动蜡烛B直到与蜡烛A的像,可以得知像与 物大小相同;用刻度尺和笔将A、B所在的位置连接起来,发现像和物的连线与玻璃 板,像和物到玻璃板的距离. (3)如果在蜡烛B的位置上放一光屏,无论怎样,在光屏上(填“能”或“不能”) 承接到蜡烛A的像,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像. 3、如图1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图.小鹭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架在一把刻度尺的上面,并保持玻璃板与刻度尺垂直.再取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分别竖直放置在玻璃板 两侧的刻度尺上,点燃蜡烛A,进行观察和调整. (1)选用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关系. (2)小鹭想探究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实像还是虚像,若蜡烛A与玻璃 板的位置如图2所示,则光屏应安放在玻璃板右侧,与玻璃板相距 cm. (3)若蜡烛A以0.2m/s的速度远离玻璃板,则它的像远离玻璃板的速度是m/s.且像的大小。 3、晓雯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进行了如下操作并得到了相关结论. (1)如图所示,让太阳光正对着凸透镜照射,把光屏置于另一侧.改变光屏与凸透镜间的距离.直到光屏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测得凸透镜的焦距是cm. (2)将蜡烛,透镜和光屏放在光具座上,并使烛焰、透镜和光屏三者的中心大致在. (3)按要求进行观察和测量,并将观测情况记录在右表中. ①在表中空格内填写相应内容. ②当烛焰从远处靠近透镜时,仍要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光屏应透镜. 5、娟娟想用测密度的方法来测量她家色拉油的密度,于是她进行了以下实验: (1)将天平放在桌面上,把游码移至称量标尺的“0”刻度线上,调节使天平平衡;(2)往烧杯中倒入适量色拉油,用天平测出烧杯和色拉油的总质量M(如图甲所示),再将烧杯中的部分色拉油倒入量筒中,测出烧杯和剩余色拉油的总质量为23.8g,则量筒内色拉油的质量m= g; (3)图乙显示的是量筒内色拉油的体积V,则V= cm3; (4)色拉油的密度= g/cm3. 6、小昊做“测量盐水的密度”的实验: (1)调节天平横梁平衡时,将游码移至称量标尺的零刻度线上,发现指针偏向分度标尺中线的左侧,此时应该向(选填“左”或“右”)移动平衡螺母,才能使横梁平衡. (2)如图所示,甲、乙、丙图是他用调节好的天平按照顺序进行实验的示意图,请你依据图中的数据将实验记录 (3)在以上实验中,密度测量值比真实值(选填“偏大” 或“偏小”). 7、某同学收藏有一块精美的“太白醉酒”贺兰石工艺品,如图所 示.为测量这块贺兰石的密度,他进行如下实验:(g取10N/kg) (1)将贺兰石挂在弹簧测力计下,如图甲所示,测得它的质量为 g; (2)接着利用图乙所示的方法将贺兰石没人水中,收集它排出的水,倒入量筒中,如图丙.这块贺兰石的体积为ml,由此测出贺兰石的密度为kg/m3. (3)上述测量体积的方法,产生误差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8、小盘同学用天平、量筒、水和细线测量铝块的密度. (1)实验步骤如下: ①将天平放在桌面上,发现指针位置如图甲所示,此时应将平衡螺母向调,使横梁平衡; ②用调好的天平测量铝块的质量,天平平衡时,右盘砝码及游码位置如 图乙所示,则铝块的质量m= g; ③将适量的水倒入量筒中,记下此时液面对应的示数(如 图丙所示); ④用细线系好铝块,并浸没在量筒的水中,记下此时液面 对应的示数(如图丁所示); ⑤整理器材. (2)从丙、丁可知:铝块的体积V= cm3,则铝块 的密度ρ= kg/m3; (3)如果实验步骤顺序改为③④①②⑤,将会导致测出的铝块密度比真实值(选填“偏大”或“偏小”).9、小永同学为了测量永春老醋的密度,进行以下实验: (1)把天平放在,将游码移至零刻度处,然后调节,使天平横梁平衡. 物距 u/cm 像距v/cm 像的性质 30 15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知识点

第一、二章知识要点 第一章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 1、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 2、伽利略率先用望远镜观察天空,支持了哥白尼的日心说。 3、牛顿与牛顿三大定律。 4、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5、玻尔是量子力学的奠基人。 6、物理学定义: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质结构、物体间相互作用和物体运动最一般规律的自然科学。 7、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1)提出问题(2)猜想与假设(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5)分析与论证(6)评估(7)交流与合作。 第二章运动的世界 一、动与静 1、运动的世界:宇宙每时每刻都在运动。 2、机械运动 (1)定义: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 (2)描述方法:选择参照物。 (3)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二、长度与时间的测量 1、长度的单位 (1)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m,比m大的有km,比m小的有dm cm mm μm nm. (2)换算关系:1km=103m 1m=10dm=102cm=103mm=106μm=109nm 2、时间的单位 (1)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s,比s大的有h、min。比s小的有ms、μs。 (2)换算关系:1h=60min 1min=60s 1s=103ms 1ms=103μs。 3、用刻度尺测长度 (1)使用前三认清:①认清是否磨损②认清量程③认清分度值 (2)正确使用方法:①(放尺)刻度尺要放正,要紧靠被测物体②(看尺)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③(读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并记下单位④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3)正确记录测量结果:测量值=准确值+估读值+单位 4、用停表、秒表测时间 5、测量误差 (1)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2)产生原因:客观因素(如测量工具),主观因素(如读数、测量方法) (3)减小方法: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三、快与慢(速度) 1、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通过的路程。 3、国际单位:m/s,常用单位km/h,换算关系1m/s=3.6km/h 4、公式:v=s/t,变形公式s=vt,t=s/v。 5、直线运动的分类 (1)匀速直线运动:运动速度保持不变的直线运动。 (2)变速直线运动:速度变化的直线运动。 (3)平均速度:物体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的平均快慢程度。用v=s/t计算。 (4)相对速度:两个都在运动的物体,以其中一个为参照物时,另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速度。 ①方向相同时,相对速度v=v1-v2;②方向相反时,相对速度v=v1+ v2。 6、测量速度的方法:(1)根据v=s/t(2)借助光电计时器(3)速度仪 四、速度变化的科学探究 1、实验程序:提出问题、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分析论证、得出结论。 2、探究容:小球沿斜面的速度是否变化,如何变化。

沪粤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复习提纲

沪粤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复习提纲 第十一章 机械功与机械能 一、功: 1、力学里所说的功包括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2、不做功的三种情况:有力无距离、有距离无力(惯性)、力和距离垂直、。 巩固:☆某同学踢足球,球离脚后飞出10m 远,足球飞出10m 的过程中人不做功。(原因是足球靠惯性飞出)。 3、力学里规定:功等于力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 公式:W=FS 4、功的单位:焦耳,1J= 1N ·m 。 二、功的原理: 1、内容: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都不会少于直接用手所做的功;即: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三、机械效率: 1、有用功:定义:对人们有用的功。 公式:W 有用=Gh (提升重物)=W 总-W 额=ηW 总 斜面:W 有用= Gh 2、额外功:定义:并非我们需要但又不得不做的功 公式:W 额= W 总-W 有用=G 动h (忽略轮轴摩擦的动滑轮、滑轮组) 斜面:W 额=f L 3、总功: 定义:有用功加额外功或动力所做的功 公式:W 总=W 有用+W 额=FS= W 有用/η 斜面:W 总= fL+Gh=FL 4、机械效率:① 定义: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 ② 公式: 斜 面: 滑轮组: ③ 有用功总小于总功,所以机械效率总小于1 。 ④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高低的主要因素有: A 动滑轮越重,个数越多则额外功相对就多。 B 提升重物越重,做的有用功相对就多。 C 摩擦,若各种摩擦越大做的额外功就多。 绕线方法和重物提升高度不影响滑轮机械效率。 四、功率: 1、定义:单位时间里完成的功 2、物理意义: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3、公式: = Fv 4、单位:主单位 W 常用单位 kW P W t = η W 有用 W 总 = η Gh FL = η Gh FS = Gh Fnh = G nF =

粤沪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

八年级物理识记知识之概念篇 第一章走进物理世界 1、物理学就是研究声、光、力、热、电等各种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质结构的一门科学。 2、观察和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也是通向正确认识的重要途径。 3、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是物理学中最基本的两种测量。刻度尺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秒表是测量时间的常用工具。 4、在国际单位制(SI)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符号是m;常用单位有光年(l·y)、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和纳米(nm)。 5、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符号是s;常用单位有小时(h)、分(min)、毫秒(ms)、微秒(μs)和纳秒(ns) 6、单位换算关系: (1)长度单位:①1l.y.=9.4605×1012km=9.4605×1015m ;②1km=1000m=103m;③1dm=0.1m=10-1m;④1cm=0.01m=10-2m;⑤1mm=0.001m=10-3m;⑥1μm=0.000001m=10-6m; ⑦1nm=0.000000001m=10-9m (2)时间单位:①1h=3600s=3.6×103s;②1min=60s;③1ms=0.001s=10-3s; ④1μs=0.000001s=10-6s;⑤1ns=0.000000001s=10-9s (3)面积单位:①1km2=1000000m2=106m2;②1dm2=0.01 m2=10-2m2;③1cm2= 0.0001 m2 =10-4m2;④1 mm2=0.000001 m2 =10-6 m2 (4)体积单位:①1dm3=1L=10-3m3;②1cm3=1mL=10-6m3 7、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1)看。先观察它的零刻度线是否破损,认清它的量程和分度值。 (2)放。零刻线对准被测物的边缘,尺面要紧贴被测物体,且沿着被测长度的方向。(3)读。读数时,要估读 ..到分度值的后一位 ...,视线要垂直于尺面。 (4)记。记录的数据由数字和单位组成,即要记录准确值,又要记录估计值,并注明单位。 8、误差:(1)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叫误差; (2)为了减小误差 ....,应该选用更精密的测量工具,采用更合理的测量方法。利用多. 次测量取平均值 .......的方法也可以减小误差。 (3)误差不可避免 ......,只能尽量减小,错误 .....。 ..是可以避免的 9、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1)累积法(例:测量铜丝的直径、测量一张纸的厚度)(2)化曲为直法(例:测一段曲线长度、从地图上测京广线的长度) (3)三角板直尺配合测量法(例:测量一枚硬币的直径) 14、用量筒或量杯测量液体体积的方法:将待测液体倒入量筒或量杯中,观察液面 到达的刻度,即为液体的体积。读数 ...相平。 ..时视线要与液面凹面处 16、科学探究的过程:①提出问题、②猜想与假设、③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④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⑤分析与论证、⑥评估、⑦交流与合作。 17、钟摆摆动的快慢与摆重和摆角的大小无关 ..。摆长越长,摆动一 ..,只与摆长有关 次所需的时间越长。 18、在探究钟摆摆动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利用了控制变量法。如果你家 的摆钟老是走得比实际的要快 ..,你可以将摆锤下面的螺丝向下调节,增长它的摆长。 19、正确估读三法:在物理实验中测长度往往要求更精确些,这就要估读出分度值的下一位。怎样才能正确地进行估读呢?分下面三种情况: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实验

1、如图3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会多次被弹开.这个实验是用来探究() A.声音能否在真空中传播 B.声音产生的原因 C.音调是否与频率有关 D.声音传播是否需要时间 2、如上图8所示,敲击右边的音叉时,能看到左边音叉旁悬挂的泡沫塑料小球会;如果在月球上进行同样的实验,则,这是因为。 3、同学们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时,王成在竖立的玻璃板前20cm处放一支点燃的蜡烛A,蜡烛高12cm,烛焰高4cm,发现在玻璃板的后面出现蜡烛的像,他再取一段同样的点燃蜡烛B放在像处,使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如图所示. (1)A蜡烛的烛焰像高____________cm; (2)实验中的错误之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纠正了错误之后,为了使像看起来更清晰,他最好在_____的环境中进行(选填“较亮”或“较暗”);(4)将A蜡烛以5cm/s的速度匀速远离玻璃板2s时,B蜡烛应与A相距____________cm才可能与A 的像完全重合。 4、如图甲为小红同学“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装置,其中A、B是两段相同 的蜡烛,C是平整的白纸,E是玻璃板. (1)将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前,观察到玻璃板后有蜡烛的像A'.此时在玻璃板 后移动蜡烛B使其与像A'完全重合.但小红无论怎样移动B,始终不能与蜡烛的 像A'完全重合,你认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看到A 的像属于现象,看到B蜡烛属于现象。 (2)取两段相同的蜡烛,目的是关系。 (3) 实验中观察到蜡烛A在玻璃板后面有两个几乎重叠的像,这是由于造成的; (4)发现问题并改进后,小红重新做实验,并在白纸上记录下实验时像与物对应的位置,如图乙所示,接着小红就在记录的白纸上进行相关处理,请问这样有什么不妥?,你认为接下来应该怎么做? . (5)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接收到烛焰的像(选填“能”或“不能”). 5、同学们通过实验探究得出了凸透镜成像规律。(1)小红同学为了形象记忆和理解这一规律,她想将物与像的关系用图进行描述。请你帮助小红把同一个发光物体分别放在a、b处时,所成对应的像a′、b′性质的大致情况在图中画出来。 (2)小亮同学为了证明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正确性,他设计了如下实验,将焦距为20cm的凸透镜A固定在光具座的35cm刻度处,将点燃的蜡烛放置在光具座的5cm刻度处,移动光屏,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如图甲所示.接着他们保持烛焰的位置不变,在原位置上将凸透镜A换成凸透镜B,移动光屏,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如图乙所示.请问凸透镜A的焦距凸透镜B的焦距(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3)请你根据小红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描述和小亮的实验,归纳凸透镜所成像的性质是由什么决定? 6、小军和小民班的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用图26甲所示的装置“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1)他们按照图甲所示安装各种器材后,点燃蜡烛,应先调节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三者的中心大致在。 (2)实验小组 依次选取了不 同的物距分别 进行实验,同时 记录下相关实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知识点总结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1、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数据收集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第二章运动的世界 1、机械运动:在物理学中,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称为机械运动 静止:在物理学中,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没有改变称为静止 2、参照物:研究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时,事先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选择原则:参照物的选取是任意的,视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 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即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4、长度的单位: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米(m) 常用单位: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纳米。 ㎞ m dm ㎝ mm μm nm 换算:1km=1000m、 1m= 10 dm = 10 2㎝ = 103mm= 106 μm= 109nm 长度测量的工具:刻度尺 使用前的观察:三看:量程、分度值、零刻度线是否磨损。 测量:会选:根据测量的实际需要选取适当的分度值和量程。 会放:刻度尺要与被测物体平行,刻度尺的一侧紧贴被测物。 会看: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会读:读出精确值后,还要再估读到刻度尺分度值的下一位。 会记:会记录测量值,由精确值、估读值和单位组成。 测量的特殊方法:累积法:测量细铜丝的直径,纸张的厚度。 化曲为直:一段铁丝,可用细棉线。测量操场的跑道 5、时间的单位:国际制单位:秒(s)常用单位:小时、分、秒、毫秒、微秒 h min s ms μm 换算:1h=60min=3600s 1s= 103 ms= 106μm 6、误差概念: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产生原因:①仪器精密度不高②环境变化对器材的影响③测量者估读 减小方法:①误差可以减小,但不可避免②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7、比较物体的运动快慢的方法: ①相同的路程,比时间的多少(百米竞赛) ②相同的时间,比路程的长短(观众看跑步比赛) ③不同时间和路程,比较速度的大小 8、速度: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最新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

第一章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 1、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 2、伽利略率先用望远镜观察天空,支持了哥白尼的日心说。 3、牛顿与牛顿三大定律。 4、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5、玻尔是量子力学的奠基人。 6、物理学定义: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质结构、物体间相互作用和物体运动最一般规律的自然科学。 7、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1)提出问题;2)猜想与假设;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5)分析与论证;6)评估;7)交流与合作。第二章运动的世界 一、动与静 1、运动的世界:宇宙每时每刻都在运动。 2、机械运动 (1)定义: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 (2)描述方法:选择参照物。 (3)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二、长度与时间的测量 1、长度的单位 1)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m(米),比m大的有km(千米),比m小的有dm(分米)、cm(厘米)、mm(毫米)、um(微米)、nm(纳米)。 2)换算关系:1km=103m、1m=10dm=102cm=103mm=106μm=109nm 2、时间的单位 1)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s(秒),比s大的有h(小时)、min(分钟)。比s小的有ms(毫秒)、μs(微秒)。 2)换算关系:1h=60min、1min=60s、1s=103ms、1ms=103μs。 3、用刻度尺测长度 1)使用前三认清:①认清是否磨损;②认清量程;③认清分度值。 2)正确使用方法:①(放尺)刻度尺要放正,要紧靠被测物体;②(看尺)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③(读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并记下单位;④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3)正确记录测量结果:测量值=准确值+估读值+单位 4、用停表、秒表测时间 5、测量误差 1)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2)产生原因:客观因素(如测量工具),主观因素(如读数、测量方法)3)减小方法: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三、快与慢(速度) 1、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沪粤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期末试卷

九年级物理上册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6分) 1.张华同学在“探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其两端电压的关系”时,将记录的实验数据通过整理作出了如图所示的图像,根据图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当在导体乙的两端加上1V的电压时,通过导体乙的电流为0.1A B.将甲、乙两导体并联后到电压为3V的电源上时,干路中的 电流为0.9A C.通过导体甲的电流与其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D.导体甲的电阻大于导体乙的电阻 2.初二物理兴趣小组的同学学习了功率知识后,进行了“比一比谁上楼功率大”的比赛.其中某同学从一楼跑到三楼用了10s,则他上楼过程中的功率大约是 ( ) A.3W. B.30W. C.300W D.3000 W

3.如图所示的是握力计的原理图,其中弹簧上端和滑动变阻器滑片固定在一起,AB间有可收缩的导线,R0为保护电阻,电压表可显示压力的大小。则当握力F增加时电压表的示数将( ) A.

变大 B.变小 B. C.不变 D.无法确定 4.在一段电阻不变的导体两端加20V电压时,通过的电流为1A;现在把 该 导体两端的电压变为5V,则此时通过该导体的电流和它的电阻分别为( ) A.0.25A、20Ω B.1A、20Ω C.0.4A、10Ω D.1A、10Ω 5.如图所示,当开关S闭合后,两只灯泡均发光,两表均有示数。过 一段时间后,发现电压表示数变为0,电流表示数增大。经检查除小灯 泡外其余器材的连接良好,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 ) V L1 L2 S A A.灯L1断路 B.灯L2短路 C.灯L1短路 D.灯L1、L2均断路 6.如图所示:A、B、C三个物体的质量关系是m A>m B>m c,它们在同样大 的力F作用下,都沿力的方向移动相同的距离S,则力F 对三个物体所做 的功: ( ) A.一样多 B.对A做的功最多 C.对B做的功最多 D.对C做的功最多 7、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比热容不是物质本身的一种属性 B、通过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C、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无关 D、对物体做功会使物体的比热容增大 8、有质量相同的两块金属铜和铝,已知铜的比热容小于铝的比热容,则: A、它们降低相同的温度,铝放出的热量一定大于铜放出的热量 B、它们升高相同的温度,铜吸收的热量一定大于铝吸收的热量 C、它们放出相同的热量后,铝降低的温度一定大于铜降低的温 度

沪粤版九年级上册物理沪粤版九年级物理教学计划

沪粤版九年级上册物理沪粤版九年级物理教学计划 初中物理中的概念和规律,多数是从物理事实的分析中直接概括出来的,那么教师应该怎样指导九年级同学学好物理呢?下面是由的沪粤版九年级物理教学计划,仅供参考。 为了更好贯彻、落实新课程的精神,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转变教师的课堂角色,改变落后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有效、有序进行课改教学,我们在总结过去一年的教学工作基础上,特订下学期的教学工作计划,以期获得教学利益最大化。 一、加强理论学习,明确课程目标 1.每两周集体学习物理新课程标准,领会新课程的精神实质,全方位、多层面、多角度解读新课程的理念,交流各自的看法,提高对新课程理解运用的水平。 2.选用学习的理论书籍有:《物理新课程标准》、《中学物理》、《教师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与《学生心理指导》等,以较高专业水平驾驽教学工作。 3.明确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制定的根据与意义,紧紧抓住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科学探究为根本”的两条教学主线。

二、发挥集备作用,理清教学思路 1.定期进行学情分析。随着新学期教学进展,学生在接受新知识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各种问题;通过集备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发现学生存在问题,作为教学工作与教学设计的依据,及时予以解决。 2.理清教学思路。教学的“大思路”是指理解初中物理教材编写的理念、编写的风格、编写的内容以及编排的体系。 教学的“中思路”是指确定每章的重点、难点以及关键点,如何让学生有能力自主构建知识。教学的“小思路”是指较准确定位每节的教学目标,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进行合理教学设计。思路理清,教与学才会轻松;避免以其昏昏,示其昭昭。 三、开发利用教材,拓展教学资源 1.开发利用教材。我们不能把教材教条化,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可以作适当调整。对新教材必须有个性的解读,逐步形成目标明确、情景切入、感悟方法、过程理解与应用迁移教学套路。

(完整版)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实验专题训练

1、(1)观察如右图所示量筒,每小格代表的体积是_______, 量筒的测量范围是_______。 (2)用天平测小石子的质量。天平平衡时,右盘中的砝码 和游码的位置如图所示,则小石子的质量为____________g。 (3)利用量筒测小石子的体积。先在量筒内装一定量的水,如(1)图所示水面在量筒的A处,水的体积为_________cm3。然后将小石子放入量筒里,水面上升到量筒的B处,则小石子的体积为__________cm3。 (4)算出小石子的密度为__________g/cm3,合_________ kg/cm3。 (5)在观察量筒里的水面到达的刻度时,视线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刚同学用一个弹簧测力计、一个金属块、两个相同的烧杯(分别装有一 定量的水和酒精),对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进行了探究。下图表示探究过程及有关数据。 (1).分析②、③、④,说明浮力大小跟有关。 (2).分析,说明浮力大小跟液体的密度有关。 (3).物体完全浸没在酒精中所受的浮力是N。 (4).根据图中的实验数据,该金属块的密度是kg/m3。(g取10 N /kg) (5)右图能反映浮力F和物体下表面到水面距离H关系的图象为____ 3、为了研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小明在家里找到了一块海绵(如 沙发垫)、一个方凳、一个铁锤(或其他重物),进行如下实验: ①将凳腿朝下放在海绵上,如图A; ②在凳上加一铁锤,如图B;

③将凳面改为朝下放在海绵上,并加上铁锤,如图C。 根据小明的作法及图中实验现象,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中为什么选用海绵而不是其它像木板之类的材料? (2)实验中“压力的作用效果”如何体现? (3)由图A和B可得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由图B和C可得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研究液体压强”的实验中,进行了如图28中各图所示的操作。 (1)为了顺利完成实验,除图中画出的器材外,还需要用到___; (2)比较图中代号为___、__、__的三个图,可得到的结论是: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3)比较__、__两图,可以知道:在深度相同的情况下,不同液体的压强还与它的密度有关,液体的密度越大,压强________;(4)、比较A、D、E三个图,可以看出:_______。 5、在做托里拆利实验时,若用两根粗细不同的玻璃管同时测大气压,则两水银柱高度_________;若用滴管从水银槽中吸取一些水银(试管口仍在液面下),则水银柱的高度__________;若将管向下压1厘米(管内上方仍有空隙),则水银柱的高度__________。(填“变高”、“变低”、或“不变”) 6、在“研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中: (1)把杠杆挂在支架上,实验前没有挂钩码时,发现杠杆 右端下倾,可将右端螺母向_____边旋转,使杠杆在水 平位置平衡(填“左”或“右”)。 (2)实验中共有6个钩码,杠杆上每格距离相等,调节好 杠杆后,在杠杆左边离支点2格的A处挂了3个钩码, 如图29所示,为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请你在杠杆 右边挂上钩码(用一种方法).你的方法是_________。 (3)实验中改变支点两侧的钩码位置和个数,用同样的方法一般要做三次,得到三组数据并进行分析.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 (4)是杠杆在倾斜一定角度的位置做实验,也能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这种 实验方案与杠杆在水平位置做实验的方案相比较,你认为哪种实验方案好并说明理由:

粤沪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册 电子教材

机械功与机械能 11.1怎样才叫做 功 11.2怎样比较做 功的快慢 11.3如何提高机 械效率 11 .4认识 动能和势 能

怎样才叫做功 11.1 物理学中的“做功”与日常生 活中所说的“做工”有着不同的含义。 在如图11-1所示的实例中,推车车不动,搬石石未起。人虽竭 尽全力、大汗淋漓,但从物理学的 角度看,人却没有做功! 怎样才叫做功 那么,究竟怎样才叫做功呢? 图11-2中的两位同学正在做功。请仔细分析他们的活动,找出两者的共同点。 找找共同点 活动1 (a ) (b ) 图11-2 物理学中做功的实例 图11-1?人用了力,但没做功 (a )用力推汽车,没有推动(b )用力搬石头,没有搬起 F s F F s

力对物体做了功吗 活动2 在图11-3的示例中,哪种情况力做了功?哪种情况力没有做功?为什么? 图11-3 做功了吗(c)举重运动员举着杠铃不动 (a)小鸟将虫子从地里叼起来(b)人将油桶推到仓库中 研究力做功的问题时,还要明确谁施力、谁受力,即谁对谁做功。

在生产和生活实际中,人们不但要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而且还要计算力对物体做了多少功。 物理学中规定,力对物体做的功等于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即 功=力×距离 如果用W 表示功,F 表示力,s 表示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则 W = 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N )?,距离的单位 是米?(?m )?,功的单位就是牛·米?(?N·m )?。功的单位有一个专门的名称叫做焦耳?(?joule )?,简称焦,符号为J。这是 为了纪念英国物理学家焦耳?(?J.?P.?Joule,1818—1889?)?而命名的。 1?J=1?N·m 图11-4 焦耳 用手匀速托着两个鸡蛋升高1?m (?图11-5?)?,手对鸡蛋做的功大约是多少焦? 想一想 图11-5 手托鸡蛋上升“做功” 1 m 怎样测算功

粤沪版2017-2018学年九年级上册物理:期末试卷(含答案)

2017----2018粤沪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期末测试 一、选择题(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3分。) .. .. 7.火箭在加速上升的过程中 A. 动能增大重力势能减小 B. 动能减小重力势能增大 C. 动能不变重力势能增大 D. 动能增大重力势能增大 8.在图所示的四个电路中,闭合开关S,三盏灯都能发光.若其中任意一盏灯的灯丝烧断,..

灯由两个开关控制,每个开关各控制三盏灯.在图所示的四个电路图中,符合上述要求的是( ) . . 第11题图 第12题图 第13题图 12.如图所示电路中,电源两端电压不变,R 1是定值电阻,R 2是滑动变阻器.闭合开关S 13. 如图所示为电热水壶的三脚插头,其中脚 与电热水壶的金属外壳相连.(选填“A ”、“B ”或“C ”) 14.导体两端的电压为6V ,通过导体的电流为3A ,通电时间为10s ,电流做功 J . 15.氢气是无污染的环保燃料,而焦炭燃烧时会产生有害气体.已知氢气的热值为 1.4×108J/kg ,焦炭的热值为3.0×107J/kg .完全燃烧3kg 氢气放出的热量,跟完全燃烧 kg 焦炭放出的热量相等.

16.如图所示电路中,电源两端电压不变,电阻R1的阻值为10Ω.开关S闭合后,将滑动变阻器R3的滑片P从一点移至另一点,使变阻器R3接入电路的电阻值变为原来的一半时,电压表的示数从2V变为3V,电阻R2消耗的电功率变化了0.25W.电源两端电压为V.17.将小灯泡L1和L2(均不考虑灯丝电阻变化)串联接到电压为U的电源两端,它们都正常发光,此时L1和L2的电功率分别为P1和P2(P1>P2).若把L1和L2并联接到另一电源两端,要求L1和L2两端的电压均不超过各自的额定电压,则并联时电路中流过干路的最大电流为. 18.如图所示,电度表的示数为kW?h. 19.如图所示,将一根带电的橡胶棒与验电器上方的金属球接触,验电器的两个箔片张开,这是由于箔片上带了种(选填“同”或“异”)电荷的缘故. 20.如图所示,电阻箱的示数是Ω. 第16题图第18题图第19题图第20题图 三、实验与探究题(共26分) 21.(10分)在“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电阻”的实验中,电路如图甲所示. (1)开关闭合前,应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 移动到(选填“a”或“b”)端; (2)闭合开关,发现电流表示数为零,但电压表指针发生明显偏转,则电路发生的故障可能是以下四种中的; A.R x发生断路B.滑动变阻器断路 C.R x发生短路D.电流表断路 (3)排除故障后,闭合开关,调整滑片P 到某一位置后,若两表的示数分别如图乙、丙所示,电压表的示数为V,电流表的示数为A,此次测得的结果为R x=Ω.

粤沪版 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最新版粤沪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11.1怎样才叫做功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机械功的概念,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理解功的计算公式W=FS,知道功的单位。能用功的公式进行有关计算。(二)过程与方法:经历观察和解释生活、生产中的有关实例的过程,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物理现象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生产、生活中的做功实例,认识到物理知识与自然现象、生产生活 的紧密联系,培养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物理规律的品格。 教学重点:1、能识别物体在什么情况下做功,在什么情况下未做功。 2、会用公式对功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难点:能识别物体在什么情况下做功,在什么情况下未做功 教具(教学)准备:小车、木块、小车、木块、弹簧秤、刻度尺等 教学方法(策略):讨论、阅读 学情分析:本节是沪粤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一章第一节的内容,在机械运动的基础上,讲述了机械功以及做功的必要条件和功的计算。这些知识是物理学的基础知识,又与现实生活联系十分密切。

11.2 怎样比较做功的快慢 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知道功率的概念,计算公式和单位,能说明有关问题并进行计算。(二)过程与方法:会用不同的方法判断做功的快慢。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调查了解常用机械的铭牌,了解机械功率。 教学重点:理解功率的概念及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功率的计算 教具(教学)准备:

11.3 如何提高机械效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2、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会利用公式η=W 有用/W 总进行有关计算,知道机械效率小于1。 3、知道提高机械效率的意义和主要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1、从生活实际出发,培养探究物理学的有关知识,深入认识事物的能力。 2、经历测量机械效率的过程,通过参与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的活动,学习拟定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关注生产、生活中各种机械的机械效率,具有用机械效率来评价机械的意识。 2、通过探究活动,进行充分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科学精神。教学重点:1、知道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 2、理解什么是机械效率 教学难点:1、区分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 2、理解什么是机械效率 教具(教学)准备:滑轮组、钩码、细绳 教学方法(策略):实验、讨论、阅读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知识点总结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知识点总结第一章 1、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进行实 验与数据收集猜想与假设提出问题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分析与论证 评估交流与合作 第二章运动的世界 1、机械运动:在物理学中,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称为机械运动 静止:在物理学中,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没有改变称为静止 2、参照物:研究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时,事先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选择原则:参照物的选取是任意的,视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 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即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4、长度的单位: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米(m) 常用单位: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纳米。 ㎞ m dm ㎝ mm μm nm 1km=1000m、 1m= 10 dm = 10 ㎝ = 10mm= 10μm= 10nm 236 9换算: 长度测量的工具:刻度尺 使用前的观察:三看:量程、分度值、零刻度线是否磨损。 测量:会选:根据测量的实际需要选取适当的分度值和量程。 会放:刻度尺要与被测物体平行,刻度尺的一侧紧贴被测物。 会看: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会读:读出精确值后,还要再估读到刻度尺分度值的下一位。 会记:会记录测量值,由精确值、估读值和单位组成。 测量的特殊方法:累积法:测量细铜丝的直径,纸张的厚度。 化曲为直:一段铁丝,可用细棉线。测量操场的跑道 5、时间的单位:国际制单位:秒(s)常用单位:小时、分、秒、毫秒、微秒 h min s ms μm 1h=60min=3600s 1s= 10ms= 10 μm 3 6换算: 6、误差概念: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产生原因:①仪器精密度不高②环境变化对器材的影响③测量者估读 减小方法:①误差可以减小,但不可避免②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7、比较物体的运动快慢的方法: ①相同的路程,比时间的多少(百米竞赛) ②相同的时间,比路程的长短(观众看跑步比赛) ③不同时间和路程,比较速度的大小 8、速度: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九年级物理粤沪版上册知识点归纳

九年级物理(粤沪版)上册知识点归纳 九年级物理(粤沪版)上册知识点归纳 1.、静电现象: ⑴摩擦可以使物体带电,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⑵摩擦起电实质: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使物体显示出带电的状态。 ⑶正电荷: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相同,叫正电荷;负电荷: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相同,叫负电荷。 ⑷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⑸要知道物体是否带电,可使用验电器;验电器的原理:同种电荷互相排斥。 ⑹闪电是一种瞬间发生的大规模放电现象。 2、电路:用导线把电源、用电器、开关等连接起来组成的电的路径。 ⑴各元件的作用:用电器:利用电来工作。电源:供电;开关:控制电路通断;导线:连接电路,形成电流的路径; ⑵短路:导线不经过用电器直接跟电源两极连接的电

路,叫短路。整个电路短路是指电源两端短接,这时整个电路电阻很小,电流很大,电路强烈发热,会损坏电源甚至引起火灾。做实验时,一定要避免短路;家庭用电时也要注意防止短路。 ⑶画的电路图说明注意事项:⑴用统一规定的符号; ⑵连线要横平竖直;⑶线路要简洁、整齐、美观。 ⑷通路是指闭合开关接通电路,电流流过用电器,使用电器进行工作的状态。断路是指电路被切断,电路中没有电流通过的状态。 ⑸串联电路、并联电路的区别 (识别串联电路与并联电路的方法:⑴路径法⑵拆除法⑶支点法) 特点 连接方式 开关 有无 分支 用电器 串联 电路 等流(电流处处相等) 分压

用电器 顺次连接 控制整个电路 只有 一条路径 互相 影响 并联 电路 等压 分流(干路中的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 用电器 并列连接 干路开关控制整个电路, 支路开关只控制本支路。 至少 两条支路 互不 影响 3、电流是指电荷的定向移动。电流的大小称为电流强度(简称电流,符号为I),国际单位是安培,符号为A。电流方向规定:正电荷运动的方向为电流方向,自由

九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粤沪版

(一)机械功 做功: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一段距离,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机械功。 1. 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 距离。 (1)物体由于惯性运动,虽然有距离,但不受力的作用。例如,在光滑水平面匀速滑动的木块,它由于惯性向前运动,在水平方向没有受到阻力,也没有受到动力,因此没有力对它做功。 (2)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但保持静止状态,没有沿力的方向通过距离。例如,用力推车,但没有推动。在此过程中,缺少一个做功的因素,因此推车的力没有对车做功。 (3)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也通过了距离,但物体移动距离的方向跟物体受到力的方向垂直,因此这个力没有对物体做功。例如,手用竖直向上的拉力提水桶,沿水平方向移动距离,水桶没有在竖直方向上移动距离,这个拉力没有对水桶做功。 2. 功的计算:功(W)等于力(F)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s)的乘积。(功= 力×距离) 3. 功的公式:W=Fs;单位:W→焦;F→牛顿;s→米。(1焦=1牛?米). 4. 功的原理:既省力又生距离的机械是不存在的,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5. 机械效率: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叫机械效率。 计算公式:η=W有用/W总×100﹪ 6. 功率(P):单位时间(t)里完成的功(W),叫功率。 计算公式:P=W/t。单位:P→瓦特;W→焦;t→秒。(1瓦=1焦/秒。1千瓦=1000瓦) 1 W=1 J/s,表示的物理意义是:每秒钟完成的功为1 J。 (二)动能和势能 1、机械能:动能和势能总称为机械能。 (1)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做动能。 (2)重力势能: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量叫做重力势能。 (3)弹性势能:物体由于发生了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量叫做弹性势能。 方法规律:确定物体具有哪一种能量,先要认清“标志”,动能的标志是运动,重力势能的标志是否被举高,弹性势能的标志是发生弹性形变。 2、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物体的质量和速度。 (1)在质量相同时,物体的速度越大,它具有的动能越大,物体的速度越小,它具有的动能越小。 (2)在速度相同时,物体的质量越大,它具有的动能越大,物体的质量越小,它具有的动能也越小。 3、影响势能大小的因素 :物体的位置和质量。 (1)在质量相同时,物体所处的高度越高,它的重力势能越大,物体所处的高度越低,它的重力势能越小。 (2)在高度相同时,物体的质量越大,它的重力势能越大,物体的质量越小,它的重力势能越小。 (3)同一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则它具有的弹性势能越大。 (二)机械能及其转化

沪科版 八年级物理实验专题

八年级物理实验专题 一、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实验中, 1、该实验采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好处是:能透光,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如果选择较厚的玻璃板,则会出现两个像; 2、选取两支相同的蜡烛,目的是:便于比较物与像大小的关系。直尺的作用是:便于比较物与像到玻璃板的距离的关系。 3、点燃A蜡烛,在玻璃板的另一侧慢慢移动B蜡烛,直到与A蜡烛的像完全重合为止,证明像与物的大小相同。进一步观察A、B两只蜡烛在直尺上的位置发现,像和物到玻璃板的距离相等。在实验中,如果玻璃板未竖直放置,将会出现无法找到像。 4、在寻找蜡烛A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 A (选填“A”或“B”)这一 侧观察。为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较黑暗环境中进行。 5、如果在像B位置放置光屏,在光屏上不能呈接到像A,说明平面镜成的是虚像。 6、通过平面镜观看的时钟是10:21,则实际时间为15:01 二、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实验室常用右图所示的实验测量焦距.由图可知凸透镜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此凸透镜的焦距为 11.0 cm. 2、实验时,依次放好蜡烛、凸透镜、光屏,调节高度,使蜡烛烛焰的中心、凸透镜的中心、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目的是: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

3、实验中像成在光屏的下部,要使像成在光屏中央,应将光屏向下调整,或者使蜡烛向下调整,或者使透镜向上移动。 4、用此透镜,将烛焰放在距离凸透镜12cm处,调节光屏可得到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这个原理工件的仪器有投影仪 5、在上述实验的基础上,将蜡烛向远离透镜的方向移动,要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则应将光屏靠近透镜,光屏上的像将变小。 6、他将蜡烛、凸透镜、光屏在光具座上依次摆放,发现无论如何移动光屏总找不到像,其原因可能是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或者三心不同高 7、他将蜡烛、凸透镜、光屏在光具座上依次摆放,发现无论如何调整他们之间的距离总找不到像,其原因可能是三者中心未在同一高度。 8、把蜡烛移到距离凸透镜8cm时,光屏上无像,这时成的是虚像,应该在蜡烛的异侧观看,透过凸透镜发现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9、把“F”放在蜡烛后边15cm处,其大小如图乙所示,光屏上所成的像:(C) 10、如果用挡板折一部分凸透镜,光屏上像仍是完整的,只是变暗。 11、当成缩小实像时,在透镜前面放一个近视眼镜,要想成清晰的像,光屏应该向远离透镜方向移动。若换成焦距较小的透镜,要想成清晰的像,应该把光屏向靠近透镜方向移动。 三、小明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实验过程如图所示。 1、在实验中,用弹簧测力计拉着木块时,应沿水平方向拉 动,且使它在固定的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_运动。据_二力平 衡_条件可知,此时木块所受的滑动摩擦力与弹簧拉力的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