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炒小螺蛳教学设计

清炒小螺蛳教学设计
清炒小螺蛳教学设计

《清炒小螺蛳》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本文是一篇叙事散文,作者计秀卿借对家乡的清炒小螺蛳这道菜的喜爱,表达了深深的忆父思乡之情。文章以平白的生活化语言叙事、抒情,让人读来亲切、自然,字里行间洋溢着的绵绵深情不知不觉中浸润了读者的心。全文虽头绪复杂而不觉得松散;运用插叙的手法,使文章内容更充实、更严密、结构更紧凑。

全文共5个自然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交代第五次回内地探亲选在春天的原因。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写回到家乡吃到了思念已久的清炒小螺蛳。

第三部分:(第4—5自然段),写“我”的小螺蛳“情结”。

设计理念

抓住文体特点,紧扣年段及单元目标,以读为本,引导学生在读中感受浓浓思乡情。揣摩、品味文中的重点语段,体会感悟作者是怎样运用准确的文字来表达深沉的思想感情的。读写结合,通过阅读本文,学习“借物抒情”的写作方法。从而提高学生阅读散文及写作的能力。

教学目标

1.通过联系上下文、调动生活体验等方法,理解“台面”、“地道”、“馋念”等词语。

2.通过朗读、品味“我对家乡的螺蛳情有独钟,且常思常念,除了它的色香味能吊起我的胃口外,还另外有一种情怀”等重点语段,体会作者的

浓浓思乡情。

3.学习“借物抒情”的写作方法,并试着仿写;了解“插叙”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朗读、品味重点语段,体会作者的浓浓思乡情。

2.学习“借物抒情”的写作方法并试着仿写;了解“插叙”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1.同类拓展文章,琦君的《桂花雨》人手一份。

2.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初解螺蛳,铺染情味

(课前板书:清炒小螺蛳)

1.导语:香港的回归,让国人欢呼雀跃,让同胞泪流满面,让多少人能够梦圆故乡,喜拥亲人,真令人感动之至。那么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又将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感动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课文,读课题——清炒小螺蛳(正音)

2.了解“螺蛳”:也许大家都知道桌椅上的“螺丝”,但不一定知道文中的“螺蛳”,谁能来介绍一下。(若学生知道则稍作概括即可;若不知道

则用多媒体作适当介绍。)同样是都读luósī,但写法及含义完全不同。

过渡:小小的螺蛳看上去非常普通,但却能让作者计秀卿魂牵梦萦,那又是为什么呢?不妨让我们到文中去找寻答案。下面就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大屏幕出示:1.给自然段标上序号;2.读通课文,划出难懂的词语;3.想一想文章围绕螺蛳主要写了哪些事?)

[直接进入文本,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激活学生的生活积累,了解何为“螺蛳”,并区分“螺丝”及“螺蛳”的写法及含义。初读不是漫无目的的读,而是需要带着任务及问题去读,旨在关注难懂字词,把握主要内容。]

二、检查字词,梳理文序

1.检查字词:课文都读完了吧,那好,老师来检查一下你们的自学成果。刚才我把大家普遍觉得难读或难懂的词语摘了出来,请看大屏幕:

难读或难懂的词语预设:

八宝辣酱清爆鳝背黄鱼羹咸菜豆瓣汤—→菜肴

馋涎欲滴情有独钟魂牵梦萦

兴起剥螺蛳行医

台面河浜地道

第一组:先朗读正音,指名读,齐读。然后教师引导,大家发现没有,其实这些可统称为——菜肴。

第二组:理解“馋涎欲滴”和“魂牵梦萦”。

第三组:多音字的纠正

第四组:调动生活体验,联系上下文理解三个词语。其中“河浜”是方言

音。

2.梳理文序:同学们,词语我们都掌握得不错。我们来交流一下第二个自学的问题:文章围绕螺蛳主要写了哪些事?最好能用小标题来概括。

(1)生自由概括,师做适当的点拨评价。

预设:回乡探亲、爱吃螺蛳、烧煮方法、回忆父亲……

(2)师随机提炼梳理:春回故里;美品螺蛳;忆念父亲。

(3)根据小标题分段:文章正是围绕螺蛳写了这些内容,那么不妨让我们把文章直接分成三个部分。(学生分段)

(4)交流汇报。

(5)师:对啊,同学们分得很准确,其实也可将文章直接分成两个部分,你们觉得该怎么分?有什么依据?

(6)预设:第1—3自然段为一段,第4—5自然段为一段。前一部分讲得是对炒螺蛳色香味的喜爱,后一部分讲得是一种螺蛳情怀。依据是第4自然段的首句话,它是一句过渡句,直接把文章分割成两个部分。(板书:色香味情怀)

3.聚焦过渡句:“我对家乡的螺蛳情有独钟,且常思常念,除了它的色香味能吊起我的胃口外,还另外有一种情怀”。

(1)师小结:对啊,这是一句过渡句,请大家关注其中的一组关联词,是“除了……还……”。因此,有时候我们分段的时候,可以依照过渡句来分。

(2)指名读,再齐读。

[本环节是对学生带问初读后的一个检查,词语方面可分为四组,分别

是菜肴类、成语类、多音字类、方言易混类。通过正音、联系上下文、联系旧知等方法理解词语意思,为接下来的学习扫清字词障碍。另外,本文结构十分清晰,根据过渡句可直接把文章分成两个部分。并让学生领悟,有时候分段可根据过渡句来分。随着文脉的梳理完毕,也暗中埋下了教学的板块步骤。]

三、紧扣文体,读出情味。

1.同学们,这是一篇散文,读散文一定要读出一个“情”字来。接下来,请大家静下心来,再细细默读此文,看你能从文中读出一种怎样的情感?

2.交流评价:

预设——(1)表层:对炒螺蛳的喜爱

师引导:是啊,作者对炒螺蛳十分喜爱,且念念不忘,但你要思考一下,他仅仅只是想表达对炒螺蛳的喜爱吗?通过炒螺蛳他到底要表达一种怎样的情感呢?

(2)深层:思乡情、怀念父亲……

师肯定:对啊,你感受的真深刻,作者虽没有直抒胸臆,但读着这样的文字,便感到一种浓浓的思乡情植根于心。

3.那么作者是如何写出这个思乡情的呢?这是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的重点。

过渡:通过读文,我们可以发现,作者对炒螺蛳情有独钟有两个原因,分别是——爱其色香味和怀其一情结。现在,让我们先来看看第一部分。

[散文的文体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看似杂乱无章,实则却暗藏玄机。基本都以“情”字贯穿始终,这个情就像串联珠子的一条线。因此,

教师可根据这一特点来展开教学,统领全文,所谓提领尔顿,百毛皆顺。而本文所要表达的情感是思乡情或者说是一种乡愁。体会这个思乡情并不是教学的首要,重中之重应该是揣摩作者是如何写出思乡情的,有必要让学生明白学习目标。]

四、品读其味,感受馋念。

1.品读“色香味”。(学习第1、2、3自然段)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第1、2、3自然段,思考并划出能表现作者喜爱清炒小螺蛳、喜爱家乡菜的句子,标上序号,做好批注。

(2)学生浏览文章,思考批划。

2.交流:

内容预设:

(1)“我已是第五次回内地探亲,由于长时间身寄台湾岛,每当我回到故乡,总想再尝尝年少时吃过的家乡菜,这也算是一种情结吧。”

①请生读句,说说从句中的哪些地方感受到作者是喜爱炒螺蛳及家乡菜的。

②预设:“总想”“第五次”“一种情结吧”感受到作者对家乡菜十分喜爱,当然也就包括难忘的清炒小螺蛳。

③指名读、齐读。

(2)“这次回大陆,我特意选在美景如画的春天,这样既可以观赏祖国美丽的湖光山色,又可以到家乡去踏青扫墓祭祖。加上……兴起吃儿时吃过的菜肴的念头……”

①作者为什么要故意选择春天回大陆呢?(学生回答)对啊,其实在作

者心中选择春天的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想吃家乡菜了。

②关注关联词的串联作用。

师:这句话在表达上有个明显的特点,你关注到了吗?

生:句子中用了“既……又……加上……所以……”等关联词。

师:有无这些词语,对句子的表达有什么作用呢?

生:通过关联词语串联句子,这样能使句子更紧凑、连贯。

师:对啊,这就是关联词的作用,我们可在平时写作时加以运用。

③指名读,男女读。

(3)“而回味这些菜肴,无论是家里做的,还是到餐馆吃的,都未能吃出当年的味道。”

①请生读句谈感受

②学生自读,读出疑问。

③生质疑:为什么会吃不出当年的味道?这当年的味道是一种怎样的味道?……

④归纳释疑:作者为什么在哪里都无法吃出当年的味道是吗?请同学们联系上下文思考这个问题。

⑤交流,朗读:因为哪里的菜都比不上家乡菜有温度,有感情。

(4)“但其中的一道清炒小螺蛳,印象却特别深刻,真是回味无穷,随时想起还会馋涎欲滴。”

朗读,语境中理解“馋涎欲滴”的意思。

(5)“这道菜,并不是上得了台面的大菜,只是河浜里不起眼的小螺蛳。……但其味鲜美无比,吃了还想吃。……”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