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九年级全部文言文翻译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全部文言文翻译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全部文言文翻译

《公输》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

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公输盘不说。

子墨子曰:?请献十金。?

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公输盘服。

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

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

子墨子曰:?胡不见我于王??

公输盘曰:?诺。?

子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

王曰:?必为有窃疾矣。?

子墨子曰:?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为无雉兔鲋鱼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荆有长松文梓楩楠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楚王问其故。

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

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

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译文

(1)公输盘:春秋时鲁国著名的巧匠,姓公输,名盘(bān),又写作公输般或公输班,有人说他就是传说中的鲁班。(2)云梯:攻城用的器械,因其高而称为云梯。 (3)子墨子:指墨翟。前一个?子?是指夫子(即先生,老师的意思),是弟子们对墨翟的尊称。(4)起于鲁:自鲁国出发。起:起身,出发。(5)郢(yǐng):楚国都城,在今湖北省江陵县东南。 (6)夫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是对墨子的尊称。焉为:两个字都是表达疑问语气的句末助词。 (7)侮:欺侮。臣:墨子的自我谦称。 (8)藉:凭借,依靠。(9)说:同?悦?高兴,愉快。 (10)金:量词,前秦以二十两为一金。 (11)义:崇尚仁义。 (12)固:本来,从来。 (13)再拜:表示郑重的礼节,一拜再拜。 (14)请说之:解说这件事。(15)何罪之有:有什么罪呢?(16)荆国:楚国的别名。(17)见:召见。 (18)争:同?诤?,直言相劝。 (19)类:对事物作类比进而明白它的事理。(20)然:但是。

(21)胡:为什么。(22)已:停止。(23)见:引见。(24)文轩:装饰华美的车。(25)敝舆:破车。(26)褐:粗布衣服。(27)粱肉:指好饭好菜。(28)何若:什么样的。(29)犹……之与……也:好像……同……相比。(30)犀兕:犀,雄性的犀牛,兕,雌性的犀牛。(31)鼍:鳄鱼。(32)文梓:梓树。

(33)豫章:樟树。(34)长木:多余的木材,形容宋国小而穷。(35)善哉:好呀。(36)虽然:虽然如此。(37)牒:木片。(38)诎:通?屈?,意思是理屈。(39)寇:入侵。(40)距:通?拒?守备。(41)守圉:守卫,圉通?御?,抵挡。(42)禽滑厘:人名,魏国人。(43)虽杀臣,不能绝也:即使杀了我,也不能杀尽(宋国的抵抗者)。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步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不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一、重点词语解释。

1、舜发于被任用

2、人恒过常;犯过失

3、傅说举于被选拔

4、衡于虑同?横?,梗塞,不顺

5、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所以;责任,担子;这

6、而后作奋起

7、苦其心志使……痛苦

8、征于色颜色

9、劳其筋骨使……劳累 10、发于声吟咏叹息 11、饿其体肤使……饥饿12、而后喻了解 13、空乏其身使……贫困 14、法家拂士同?弼? 15、乱其所为使……错乱 16、入则在里面。指国内 17、所以动心忍性用

来;使……惊动;使……坚韧; 18、出则在外面。指国外 19、曾益其所不能增加,同?增?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wéi)苟得也。死亦我所恶(wù),所恶(wù)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bì)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wù)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bì)患者何不为(wéi)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bì)患而有不为(wéi)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wù)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dān)食,一豆羹(gēng),得之则生,弗(fú)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fú)受;蹴(cù)尔而与之,乞人不屑(xiè)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为(wèi)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dé)我与(yú)?乡(xiàng)为(wéi)身死而不受,今为(wèi)宫室之美为(wéi)之。乡为(wéi)身死而不受,今为妻

妾之奉为(wéi)之;乡为(wéi)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d é)我而为(wéi)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一、重点词语解释。 1.选自《孟子〃告子上》。 2.“苟得”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3.“患”祸患,灾难。 4.“辟”通?避?,躲避。 5.“如使”假如,假使。 6.“何不用也”什麽手段不可用呢? 1.“勿丧”不丢掉。 2.“箪”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 3.“豆”古代一种木制盛食物的器具。 4.“呼尔而与之”意思是,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尔,助词。《礼记〃檀弓》记载,有一年齐国大饥荒,黔敖在路上施舍粥。有一个饥饿的人用衣袖遮面而来,黔敖吆喝着让他吃粥。他说,我就是不肯吃嗟来之食才落到这般地步的。这人始终拒绝侮辱性的施舍,后来饿死了。 5.“蹴(cù)”用脚踢。 6.“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7.“万钟”这里指高位厚禄。钟,古代的一种量器。 8.“辩”通?辨?,辨别。

9.“何加”有什么益处。 10.“奉”侍奉。 11.“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所认识的穷困贫苦的人感激我吗?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与,通?欤?,语气助词。 12.“乡为身死而不受”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乡,同?向?,从前。 13.“已”放弃,停止。

14.“本心”天性,天良。

《惠子相梁》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鵷鵮,子知之乎?夫鵷鵮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鵷鵮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一.《鱼我所欲也》

一、重点词语解释。 1.这两则故事均节选自《庄子〃秋水》。标题是编者加的。《庄子》是庄周及其后学的的著作集,为道家经典之一。庄周(约前369-前286),战国时宋国蒙(在现在河南商丘东北)人。哲学家,

道家代表人物。 2.“惠子相(xiàng)梁”惠子在梁国当宰相。惠子,即惠施,战国时宋国人,哲学家,庄子好友。相,辅助君子的人,相当于后代的宰相。这里作动词,做宰相的意思。 3.“鹓鶵(yuānchú)”古代传说中像凤凰一类的鸟。 4.“止”栖息。 5.“练实”竹实,即竹子所结的子。 6.“醴(lǐ)泉”甘泉,甜美的泉水。 1.“于是”在这时。 2.“鸱(chī)”猫头鹰。 3.“吓(hè)”模仿鸱发怒的声音。下文的?吓?用作动词 4.“濠(háo)梁”濠水之滨。濠,水名,在现在安徽凤阳。 5.“鯈(tiáo)鱼”一种淡水中的白色小鱼,又名白鯈。 6.“是”这。 1.“全”完全,确定是。 2.“循其本”意思是要从最从的话题说起。 3.“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你说?汝安知鱼乐?等等。云者:如此如此。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一、重点词语解释。(1)十年: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2)伐:进攻,攻打(3)齐师:齐国的军队。齐,在今山东省中部。我,指鲁国。鲁,在今山东西南部。《左传》传为鲁国史官而作,故称鲁国为?我?。(4)公:鲁庄公。(5)曹刿(guì):鲁国人。(6)肉食者:原指吃肉的人。这里指居高位,享厚禄的人。(7)间(jiàn):参与。(8)鄙 :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9)乃:于是,就。(10)何以战:即?以何战?,凭什么作战。以:用,凭,靠.(11)衣食所安:衣服食物这类养生的东西。(12)专:独享,个人专有。(13)徧:通"遍",遍及,普遍。(14)牺牲玉帛(bó):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牺牲,牺牲用的猪、牛、羊等。玉,玉器;帛,丝织品。(14)孚(fú):为人所信服。(15)福:名词作动词,赐福,保佑。(16)狱:案件。(17)长勺:鲁国地名,在今山东

曲阜县北。(18)鼓:名词作动词,击鼓进军。(19)驰:驱车_(追赶)。(20)辙(zhé):车轮滚过地面留下的痕迹。(21)轼:古代车厢前边的横木,供乘车人扶手用。此指车前横木(22)既克:已经战胜。(23)盈:满,充沛。这里指士气旺盛。(24)靡(mǐ):倒下.(25)弗:不。(26)忠之属也:(这是)尽了职分的事情尽力做好分内的事。(27)必以分人:省略句,省略了"之",完整的句子是?必以之分人?,一定把它分给别人。(28)加:超过。这里有虚夸,以少报多的意思(29)察:明察,弄清楚。(30)情:诚心,实情.这里指对各种诉讼案件处理得合情合理(31)忠之属也:这是为民尽心的一类事情。忠,尽力做好本分的事。(32)可以一战:就是?可以之一战?,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可:可以;以:凭借。(33) 败绩:大败。(34)战则请从:(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去。 (35)遂:就(36)逐:追赶,这里是追击的意思(37)夫(fú)战,勇气也:作战,要靠勇气。夫,发语词,议论或说明时,用在句子开头,没有实在意义。(38)伏:埋伏(39)靡(mǐ):倒下。 2.修:长,这里指身高3.尺:战国时一尺约合现在的23.1厘米4.昳丽:光艳美丽5.朝服衣冠:早晨穿戴好衣帽.朝:早晨.服:穿戴6.窥镜:照镜子7.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我与城北徐公谁漂亮?8.及:

比得上9.旦日:第二天10.若:如11.孰视:仔细端详.孰,同"熟",仔细12.美我:认为我美13.私:偏爱14.朝:朝廷15.城:确实,的确16.以:以为,认为17.齐地方千里:齐国的土地纵横各千里18.四境之内:指整个齐国的范围之内.四境,四方疆界19.蔽:受蒙蔽20.甚:厉害,严重21.面刺:当面指责22.谤讥于市朝: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君王的过失).市朝:本指市场和朝廷,这里指公共场所.23.门庭若市:门前和院子里像市集一样.形容进谏的人多24.时时而间进:隔一段时间偶有进谏.间:间或,断断续续地25.期(j ī)年:满一年26.朝于齐:到齐国朝见(齐王).朝:朝见27.战胜于朝廷:在朝廷上战胜别国.意思是内政修明,不必用兵就能使别的国家畏服《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现位于,河南省济源市。)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

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一、重点词语解释。(1)《列子》:相传为战国时郑人列御寇所作,为道家著作。大部分属于民间故事、语言和神话传说。其中最为脍炙人口又富有教育意义的,如本篇《愚公移山》比喻不怕困难,坚持到底的精神;还有如《杞人忧天》嘲笑不必要的担心;《两小儿辩日》说明片面看问题不会得出正确的结论;《九方皋相马》说明观察事物要注意精神实质等。(2)(年)且(九十):副词,将近。(3)面山而居:面对着山居住。(4)惩:苦于,为……所苦。(5)塞:阻塞。(6)迂:曲折,绕远。(7)聚室而谋:集合全家来商量。室,家。(8)毕力平险:尽全力铲平险峻的大山。(9)指通豫南: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10)杂然相许:纷纷赞成他。杂然,

纷纷的样子。许,赞同。(11)献疑:提出疑问。(12)曾不能损魁父之丘:连魁父这座小山也平不了。曾,副词,用来加强语气,可译为?连……都……?。损,削减。(13)如太行王屋何: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如……何?就是?把……怎么样?的意思。(14)且焉置土石: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呢?且,连词,况且。焉,疑问代词,哪里。(15)投诸渤海之尾:把它扔到渤海边上。诸,就是?之于?。(16)荷担者三夫:挑担子的几个人。荷,挑。(17)扣:敲、凿。(18)遗男:遗孤,孤儿。(19)寒暑易节:冬夏换季。易,交换。(20)始一反焉:才往返一次。反,同?返?。(21)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聪明了。惠,同?慧?,聪明。(22)毛:地面所生的草木。(23)其:加在?如……何?前面,有加强反问语气的作用。(24)汝心之固,固不可彻: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能通达事理的地步。彻,通。(25)虽我之死:即使我死了。(26)穷匮:穷尽。(27)苦:愁。(28)亡以应:没有话来回答。亡,同?无?。(29)惧其不已:怕他不停的干下去。(30)负:背。(31)一厝朔东:一座放在朔东。厝,放置。(32)陇断:即垄断,山冈高地。

最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翻译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蜀道难》 1噫,哎呀,好高啊好险啊!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和鱼凫是古蜀国的帝王,他们开国的事业何等茫然。从古到今四万八千年,秦蜀二地从不通人烟。西面太白山上只有鸟飞的路线,可以通往峨眉山巅。多少壮士在地裂山崩中死去,然后才有一条天梯似的栈道互相钩连。上有那驾着六龙的日车也要回头的高峰,下有那奔腾澎湃的激流也要倒退的回川。连高飞的黄鹤也不得过啊,猿猴要过也无法攀援。青泥岭上路,盘旋又盘旋,百步九折绕山峦。抬起头来不敢出大气,手摸星辰头顶天。只好坐下来手按胸口发长叹。 2问那些入蜀的人什么时候回来呢?这可怕的蜀道,实在难以登攀!只听见鸟儿在古树上哀号,雌的跟着雄的飞绕在林间。又听见子规在月下哭泣:“不如归去!不如归去!……”一声声,愁满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听一听也会使人失去青春的容颜。山峰连着山峰,离天还不到一尺远,千年枯枝倒挂在悬岩上边。激流和瀑布各把神通显,冲得山岩震,推着巨石转,好一似雷霆回响在这万壑千山。蜀道是这样的艰险啊!可叹(你们这些)远道而来的人,不知是为了什么? 3剑门关气象非凡,但也格外高险。一人来把守,万人难过关。把关的人若是不可靠,他反而成为祸患。行人来到这里,早上要防备猛虎的袭击,晚上要警惕长蛇的暗算。它们磨快了牙齿,时刻要摆人肉宴。被它们杀害的人啊,密密麻麻,成千上万。锦城虽说是个好地方,倒不如早早回家去!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当我踏上归途回身西望,还止不住连声长叹。 《杜甫诗三首》 《秋兴八首(其一)》 1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 2巫峡里面波浪波浪滔天,上空的乌云则像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似的,天地一片阴沉。 3花开花落已两载,看着盛开的花,想到两年未曾回家,就不免伤心落泪。小船还系在岸边,虽然我不能东归,飘零在外的我,心却长系故园。 4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捣制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看来又一年过去了,我对故乡的思念也愈加凝重,愈加深沉…… 《咏怀古迹(其三)》 1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这里有生长明妃(王昭君)的村子。 2一旦离开汉宫,(命运)便与北方少数民族相连,独留下青冢向着黄昏。 3凭着画工画的画像只能约略认识昭君美丽的面容,空有她那怀念故国的魂魄月夜归来。 4即使千年过后,琵琶弹奏的胡地乐曲,还分明诉说着她内心的怨恨之情。 《登高》

(完整版)初中语文书上课内文言文原文及翻译锦集

初中语文书上课内文言文原文及翻译锦集初一上学期: 5 《童趣》沈复 原文: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翻译: 我回想自己在年幼的时候,能睁大眼睛直视太阳,视力好极了,每遇见细小的东西,一定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 夏夜里蚊群发出雷鸣似的叫声,我心里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这么一想,眼前果真就出现了千百只白鹤;抬头看它们,脖颈也因为这个僵硬了。我有留几只蚊子在未染色的帐子里,慢慢地用烟喷它们,使它们冲着烟边飞边叫,构成一幅青云白鹤图,果真像鹤群在青云边上发出叫声一样,这使我感到高兴极了。 我常在土墙高低不平的地方,在花台上杂草丛生的地方,蹲下身子,使身子跟台子一般高;聚精会神地仔细观察,把丛草当成树林,把虫子蚂蚁当成野兽,把土块突出部分当成丘陵,把低陷部分当成山沟,我便凭着遐想,在这个境界中游览,愉快而又满足。 有一天,我看见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观察它,兴味正浓厚,忽然有个极大极大的兽,拔山倒树而来,原来是一只癞蛤蟆,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全被它吃掉了。我那时年纪很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哇”地一声惊叫起来。待到神智恢复,捉住癞蛤蟆,抽了它几十鞭子,把他赶到别的院子去。

九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原文翻译

九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原文翻译 九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原文翻译:《陈涉世家》 原文: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上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 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 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译文: 陈胜是阳城县人,表字叫涉。吴广是阳夏县人,表字叫叔。陈胜年轻的时候,曾经跟别人一道被雇佣耕地。(有一天,)他停止耕作走到田边高地(休息),怅然叹息了好长时间以后,对同伴们说:“有朝一日有谁富贵了,可别忘记咱穷哥儿们。”同伴们笑着回答他:“你给人家耕地当牛马,哪里谈得上富贵啊!”陈胜长叹一声,说:“燕雀怎么能知道鸿 鹄的凌云壮志啊!” 秦二世皇帝元年7月,征召穷苦的平民九百人去戍守渔阳,临时驻扎在大泽乡。陈胜、吴广都被编进这支队伍,并担任小队长。正碰上下大雨,道路不通,估计已经误了期限。误了期限,按秦王朝的军法,就要杀头。陈胜、吴广在一起商量,说:“如今逃跑(抓了 回来)也是死,起来造反也是死,反正都是死,倒不如为国家而死,这样好吧?”陈胜说:“全国人民长期受秦王朝压迫,痛苦不堪。我听说二世是(秦始皇的)小儿子,不该立为 国君,该立的是长子扶苏。扶苏因为多次谏劝始皇的缘故,始皇派他到边疆去带兵。最近传闻说,并不为什么罪名,二世就将他杀害。老百姓大多听说他很贤明,却不知道他已经死了。项燕担任楚国将领的时候,(曾)多次立功,又爱护士卒,楚国人很爱怜他,有人认为他战死了,有人认为逃走了。如今假使我们这些人冒充公子扶苏和项燕的队伍,向全国发出号召,应当有很多人来响应的。”吴广认为(这个见解)很正确。(二人)于是去 算卦。那算卦的人知道他俩的意图,说:“你们的事都能办成,能建功立业。不过你们还 是去问问鬼神吧!”陈胜、吴广很高兴,(又)捉摸这“问问鬼神”的意思,终于悟出:“这

文言文翻译

苏洵字明允,宋眉州眉山人。他二十七岁的时候开始发愤学习,但在参加进士及特殊才学的考测中,都没有如愿以偿,于是苏洵将自己以前的文章全部焚烧,关门闭户苦读诗书,终于精通六经及百家之说,达到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境地。至和、嘉..年间,苏洵和他的两个儿子苏轼、苏辙一同来到京师,翰林学士欧阳修将他们父子三人所做的二十二篇文章上呈给朝廷,朝廷将这些文章刊印出来之后,士大夫们争相传阅,一时间,学者们写文章都仿效苏氏文风。 长生猪 据胡御史牧亭说,他老家有一个人养了一头猪,见了邻居家的老翁便瞪着眼睛发怒猛奔过去咬他,见到了别人却没有这种情况。最初,邻居老翁很生气,想把这头猪买下杀了吃掉。不久醒悟道:“这大概就是佛经里所说的前世冤仇吧?这世上并没有不可解的冤仇啊。”于是用高价买下这头猪,并把它送到佛寺里作为“长生猪”养起来。从此,这头猪见到老翁时,就耷拉着双耳靠近他,不像往日那凶恶的样子了。 崔光 南北朝时的北魏自从于太和年间由平城迁都洛阳以后,国家富裕,府库充盈,以致连国库的走廊、廊屋里也堆满了不加覆盖的钱币和绢帛,清点也困难。一天,太后突发奇想,何不将多余的绢帛赏赐百官,既是对他们工作的奖励,也可减少库存压力。条件是只能自取,量力而行。在太后的督导下官员们大都凭自己的力气扛回绢帛。只有章武王元融和尚书令李崇,因扛得太多而跌倒伤及踝骨。太后认定他俩违规,责令其空手回去,一时成为众人的笑料。当时任侍中的崔光也在场,但他只拿了两匹绢帛。太后见了问道:“侍中啊,你怎么只拿这么点?”崔光回答说:“臣只有两只手,所以只能拿两匹,但这已经够多的了。”朝廷中人都服膺他的清正廉洁。 孙叔敖病危,临死前,告诫他的儿子说:"楚王多次封赏我,我都没有接受,我死后,楚王就会封赏你,一定不要接受肥沃的封地。楚国和越国交界的地方有块叫寝的山地,这地方贫瘠,名声很坏。楚国人敬畏鬼神,而越国人事鬼神以求福。可以长时间享有的,大概只有这个地方。" 孙叔敖死后,楚王果然拿肥沃的地方封给他的儿子,孙叔敖的儿子没有接受,请求楚王封给叫寝的这块山地,所以到现在也没有失掉这块封地。孙叔敖的智慧,在于明白不拿眼前利益作利益,懂得把别人所厌恶的作为自己所喜欢的,这就是有道的人比普通人高明的地方。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文言文翻译

九年级文言文翻译 鱼我所欲也 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够同时得到的话,我宁愿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够同时拥有的话,我宁愿舍弃生命而追求道义。生命是我所想要的,所喜欢的有超过生命的东西,所以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所讨厌的有超过死亡的东西,所以有的灾祸不去躲避。如果人们所追求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宝贵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有什么不能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东西没有比死亡更可怕的,那么一切能够用来避开祸患的手段,有哪一桩不能采用呢?这样做就可以生存,却有人不采用它;照此就可以避祸,却有人不采纳它。因此,可知人们所追求的有胜过生命的,所厌恶的有胜过死亡的。不仅仅有道德的人有这样的本性,人人都有,只是道德高尚的人能够不丧失这种本性罢了。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它就能活命,不吃它就会死亡。但如果吆喝着施舍,路过的饥民也不愿接受;如果用脚踢着给人家,即使乞丐也会因轻视而不肯接受。面对高官厚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仪就接受它,那么高官厚禄对我来说有什么好处呢?难道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结识的穷苦人感激我吗?从前情愿舍弃生命也不愿意接受,现在却为了住宅的华丽而接受了;从前情愿舍弃生命也不愿意接受,现在却为了妻妾侍奉而接受了;从前情愿舍弃生命也不愿意接受,现在却为了自己所结识的穷人感激我的恩德而接受它:这种做法难道不应该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原本的本性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不如人心向背,内部团结。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包围起来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然而不能取胜,这是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的原因。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也并不是不充足,但(守城者)弃城而逃,是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不如作战中的人们同心协力的原因。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依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这一点,攻打被内外亲属背叛的君主,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是从农耕的田野中被发现的,傅说是从泥水匠中被选拔出来的,胶鬲是从鱼盐贩子人中被选拔出来的,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出来并加以任用的,孙叔敖从隐居的海边被提拔上来的,百里奚是从集奴隶市场被赎出后加以重用的。所以上天将要降临重大责任在这个人身上,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而体肤消瘦,使他缺乏钱财、

初中语文文言文原文加翻译

初中文言文加古诗翻译 七年级上册 1.童趣(沈复)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译文: 我回想自己在年幼的时候,能睁大眼睛直视太阳,视力好极了,每遇见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脱事物本身的乐趣。 夏夜里,蚊群发出雷鸣似的叫声,我心里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这么一想,眼前果真就出现了千百只白鹤;抬头看着它们,连脖子也变得僵硬了。我又留几只蚊子在白色帐子里,慢慢地用烟喷它们,使它们冲着烟边飞边叫,构成一幅青云白鹤图,果真像鹤群在青云边上发出叫声一样,这使我感到高兴极了。 我常在土墙高低不平的地方,在花台上杂草丛生的地方,蹲下身子,使身子跟台子一般高,把丛草当成树林,把虫子、蚊子当成野兽,把土块凸出部分当成丘陵,低陷部分当成山沟,我便凭着假想在这个境界中游览,愉快而又满足。 有一天,我看见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便蹲下来)观察,兴味正浓厚,忽然有个极大极大的兽拔山倒树而来,原来是一只癞虾蟆,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全被它吃掉。我那时年纪很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哇的一声惊叫起来。待到神智恢复,捉住癞虾蟆,抽了它几十鞭子,把它赶到别的院子去。 2.《论语》十则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原文与翻译

《与朱元思书》吴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piǎo)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tuān)甚箭,猛浪若奔。夹(jiā)岸①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miǎo);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líng)作响;好鸟相鸣,嘤(yīng)嘤成韵。蝉(chán)则千转(zhuàn)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yuān)飞戾(lì)天者,望峰息心;经纶(lún)世务者,窥(kuī)谷忘反。横柯(kē)上蔽,在昼(zh?u)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xiàn)日。 译文:风和烟都散尽了,天和山是一样的颜色。(我的小船)随着江流飘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来里的水路,奇异的山水,独一无二。江水都是青白色,千丈深的地方都能看得清楚。游动的鱼儿和细碎的沙石,也可以看得清清楚楚,毫无障碍。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迅猛的浪涛像飞奔的骏马。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密而绿的树;山峦凭借着(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仿佛都在相互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了无数的山峰。(山间的)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百鸟互相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蝉儿和猿猴也长时间地叫着,声音不断绝。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是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还可以(从枝叶的空隙中)见到阳光。 《五柳先生传》陶渊明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译文:五柳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和表字,(因为)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就以此为号了。(五柳先生)安闲沉静,很少说话,也不羡慕荣华利禄。(五柳先生)喜欢读书,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的时候,就会高兴得忘了吃饭。(五柳先生)生性喜欢喝酒,因为家里贫穷不能经常得到酒喝。亲戚朋友知道他这种境况,有时摆了酒席来招待他;他去喝酒就喝个尽兴,希望一定喝醉。(他)喝醉了就离开,从来不会留恋着而不肯离开。 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遮不住寒风和烈日;粗布短衣上打了补丁,盛饭的篮子和饮水 的水瓢里经常是空的,而他却能安然自得。(五柳先生)常常以写诗作文章当娱乐,略 微显示自己的志趣。不把得失放在心上,用这种心态过完自己的一生。 赞语说:黔娄的妻子曾经说过:“不为贫贱而感到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这话大概 说的是五柳先生这一类的人吧?一边喝酒一边作诗,为自己的志趣而快乐,不知道是无 怀氏时候的百姓还是葛天氏治下的百姓? 《马说》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zhǐ)辱于 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dàn)。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 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 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 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译文: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所以 即使有千里马,只是辱没在仆役的手中,与普通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称它为千里马。 (能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要吃一石粮食。饲养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 (把它当作普通的马)来喂养。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 气不足,才能和美德显现不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 行)千里呢? 驱使它不能按照正确方法,喂养它却不能使它的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 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走到千里马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 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不知道(认识)千里马吧! 《送东阳马生序》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jiǎ)借于藏书之家, 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 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 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 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chì)咄(duō),色愈恭, 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sì)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qia)曳(ya)屣(xǐ),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 肤皲(jūn)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jìng)不能动,媵(yìng)人持汤沃灌,以 衾(qīn)拥覆,久而乃和(h?)。寓逆旅,主人日再食(sì,提供伙食),无鲜肥滋味之 享。同舍生皆被(pī)绮(qǐ)绣,戴朱缨(yīng)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 容臭(xiù),烨(ya)然若神人;余则缊(yùn)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 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译文:我小时候就喜欢读书。因为家里贫寒,所以没有办法买书来看,常常向藏书的人 家去借,自己亲手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按期归还。冬天天气十分寒冷,砚台里的水 结成很坚硬的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伸直,我也不敢懈怠,不放松读书。抄写完毕,跑 着赶快还书,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们大多肯把书借给我,我于是能够看到 各种各样的书。到了成年,更加羡慕圣贤所讲的道理。又忧虑没有才学渊博的老师和有 名望的人可以与自己交流,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 教。那位前辈德高望重,学生徒弟挤满他的屋子,他不曾稍微缓和言辞和脸色。我站在 旁边陪侍,提出疑难,探究义理,弯腰侧耳请教;有时遇到他训斥,我表情更加恭敬, 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句话来辩解,等到他高兴了,就再去请教。所以我虽然愚笨, 但最终获得许多学识。 当我从师求学的时候,经常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里,严冬刮着猛烈的 风,大雪深达几尺,脚上的皮肤冻裂了也不知道。到了学舍,四肢僵硬得不能动弹,服 侍的人端来热水浇洗,用被裹盖,很久才暖和过来。住在旅店里,主人每天提供两顿饭, 没有新鲜肥美滋味的享受。在一起住宿的书生都身穿绮罗锦绣的衣服,头戴用红缨宝石 装饰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的佩环,左边佩带宝刀,右边挂着香袋,光彩耀眼的样子像 神仙;而我穿着破旧的衣服夹在他们中间,没有一点羡慕的意思。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 的事,就不觉得自己吃的穿的不如别人了。我求学时的勤奋和艰苦大概就是这样。 《小石潭记》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huáng)竹,闻水声,如鸣佩(pèi)环,心乐(lè)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liè)。全石以为底,近岸,卷(quán)石底以出,为 坻(chí),为屿(yǔ),为嵁(kān),为岩。青树翠蔓(màn),蒙络(luò)摇缀(zhuì), 参(cēn)差(cī)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yǐ)然不动,俶(chù) 尔远逝,往来翕(xī)忽。似与游者相乐(lè)。 潭西南而望,斗(dǒu)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cī)互(hù),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liáo)无人,凄神寒骨,悄(qiǎo)怆(chuàng)幽邃 (suì)。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gōng)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译文: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流水的声音,就像人身上佩带 的玉佩玉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那样清脆悦耳),(我)心里感到很高兴。(于是)砍倒竹 子开辟出一条小路,顺势往下走便可看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凉。潭用整块石头 作为底,靠近岸边,石头(有些部分)翻卷上来露出水面,形成坻,屿,嵁,岩等不同 的形状。(岸上)青翠的树木,碧绿的藤蔓,覆盖缠绕,摇动连结,参差不齐,随风飘 荡。 潭里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 (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 往往,轻快迅速,好像在同游人逗玩。 向水潭的西南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爬行那样弯曲,一段看得见,一 段看不见。溪流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也不知道它的源头(在什么地方)。 坐在潭边,四面竹林树木环绕合抱着,寂静冷清没有旁人,(哪有生悲哀的气氛,让人) 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真是)寂静极了,幽深极了。因为它的环境过于冷清,不 能长时间地停留,于是就把当时的情景记下来便离开了。 同去游玩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做随从跟着来的人,(有)两个姓崔 的年轻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文言文翻译

高一语文文言文翻译专项复习 一、课内例句 1、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赵国曾经 ..,李牧接连使...与秦国五次交战,打了两次败仗,三次胜仗。后来秦国攻打赵国两次 秦国退兵 ..。 (注意实词:尝;古今异义:再;词类活用:却;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句。) 2、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等到 ....李牧因为 ..小人的坏话被诛杀,邯郸才成为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运用武力却不能坚持 到底 ..。 (注意实词:洎;虚词:以;词类活用:终;特殊句式:被动句。) 3、且燕赵处秦革灭殆 ..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尽之际,可谓智力 况且燕国和赵国处在秦国(把其他诸侯国)消灭 ...完了的时候,可以说是智力 ..穷竭, ..得差不多 国力 ..是不得已的。 ..危弱,战败而被灭亡,确实 (注意实词:革灭、殆、诚;古今异义:智力。) 4、向使 ..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 ..,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假使以前 ..(刺秦 ..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去....韩、魏、楚三国都爱护他们的国土,齐国不依附 王)(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败的命运 ..与秦国相比较,也许 ..,存亡的道理,假若 还不容易判断 ..(出高低来)呢。 (注意实词:向、使、附、数、理、量;古今异义:不行;通假字:当。) 5、苟以 ..,是.又在六国下矣 ..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如果 ..,这.又是在六国之下了! ....去跟随六国灭亡的旧事 ..凭着 ..这样大的国家,自取下策 (注意实词:苟、是;虚词:以;词类活用:下;古今异义:故事;特殊句式:定语后置句。) 6、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 戍守边关的士兵们大喊一声,函谷关被攻 ..阿房宫变成了焦 .... ......,可惜 ..占,楚国人的放了一把大火 土.。 (注意实词:举;词类活用:炬、焦土;古今异义:可怜;特殊句式:被动句。) 7、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 ..心 ..喝地下的泉水,因为 ..吃尘土,向下 .....,强健的筋骨,却能够向上 思专一啊。 (注意实词:用;古今异义:爪牙;词类活用:上、下;特殊句式:定语后置句。) 8、圣人之所以 ..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为圣,愚人之所以 圣人成为圣人的原因 ..是由于这个吧? ...,愚人成为愚人的原因 ...,大概 (注意实词:所以;虚词:其。) 9、以为凡是 ..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古诗及翻译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古诗翻译 三峡 【翻译】在七百里长的三峡中,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中间没有空缺的地方。重重叠叠的山峰像屏障一样,遮住了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正午或半夜,就看不到太阳和月亮。 到了夏天,江水漫上两岸的丘陵的时候,顺流而下和逆流而上的船只都被阻隔了。如果有时皇上的命令要紧急传达,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多里,即使骑着奔驰的快马,驾着风,也不如船行的快啊。 每到春季和冬季,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映出了(山石林木)的倒影。高山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悬挂着的瀑布冲荡在岩石山涧中,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是有许多趣味。 每到秋雨初晴、降霜的时候,树林山涧一片清凉寂静,经常有猿猴在高处长啸,叫声不断,声音凄凉怪异,空荡的山谷里传来了回声,悲哀婉转,很长时间才消失。所以打鱼的人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答谢中书书 【翻译】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记承天寺夜游 【翻译】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透过窗户洒入屋内,(于是我)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充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横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松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不汲汲于名利而又能从容流连光景)清闲的人罢了。 与朱元思书 【翻译】风和烟都消散了,天和山变成相同的颜色。(我乘着船)随着江流漂荡,随意的向东或向西漂流。从富阳到桐庐,一百里左右,奇异的山,灵异的水,天下独一无二的。 水都是青白色的,清澈的水千丈也可以看见底。游动的鱼儿和细小的石头,可以直接看见,毫无障碍。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就像奔腾的骏马。 夹江两岸的高山上,都生长着密而绿的树,高山凭依着高峻的山势,争着向上,这些高山彼此都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群山竞争着高耸,笔直 地向上形成了无数个山峰。泉水飞溅在山石之上,发出清悦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相互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蝉儿长久地叫个不停,猿猴长时间地叫个不停。像凶猛的鸟飞到天上为名利极力追求高位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追逐功名利禄的心也就平静下来。那些整天忙于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也可以见到阳光。 野望 【翻译】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猎物驰过我的身旁。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

初一语文课本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初一语文课本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篇一】 智子疑邻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 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译文宋国有个富人,因下大雨,墙坍塌下来。他儿子说:“如 果不(赶紧)修筑它,一定有盗贼进来。”他们隔壁的老人也这么说。这天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财物,这家人很赞赏儿子聪明,却怀疑偷 盗是隔壁那个老人干的。 塞翁失马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

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 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篇二】 论语十二章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 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翻译】孔子说:“学习并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从心里感到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 不怨恨、恼怒,不也是君子作风吗”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 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身: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自己还不精通 熟练呢”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 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命运;六十 岁时对各种言论能辨别是非真假,也能听之泰然;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法度规矩。”

九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翻译

《陈涉世家》 陈胜是阳城人,表字叫涉。吴广是阳夏人,表字叫叔。陈涉年轻时,曾经同别人一道被人家雇佣耕地,(有一次)他停止耕作走到田埂上,心中愤愤不平了好久,说:“假如有一天谁富贵了,彼此不要忘记。”佣工们笑着回答说:“你是给人家当雇工的,哪能富贵呢?”陈涉长叹一声说:“唉,燕雀怎么知道鸿鹄的志向呢!” 第1段:写陈胜的出身和青年时期的远大抱负。 秦二世元年七月,朝廷征发九百名贫苦百姓去驻守渔阳,临时停驻在大泽乡。陈胜、吴广都被编进征发戍边的队伍里,并担任驻守戍边的小头目。正巧遇到下大雨,道路不通,估计已经误了期限。误了期限,按照秦朝法律都要被斩首。[第一层:写起义的直接原因。(导火索)]||陈胜、吴广于是就商量说:“现在逃走也是死,起义也是死,同样是死,为国事而死可以吗?”陈胜说:“全国百姓苦于秦的统治很久了。我听说秦二世是(秦始皇的)小儿子,不应当立为国君,应当立为国君的人是长子扶苏。扶苏因为屡次劝谏的缘故,皇帝派他在外面带兵。现在有的人听说扶苏没有罪,二世却杀了他。百姓大多听说他很贤明,却不知道他已经死了。项燕做楚国的将领,多次立功,又爱护士兵,楚国人很爱戴他。有人认为他战死了,有人认为他逃走了。现在如果把我们的人冒假装自称是公子扶苏、项燕的队伍,向天下人首发,应当有很多响应的人。“吴广认为很正确。[第二层:突出一个“谋”字,重点写陈胜对形势的分析。]||于是就去占卜。占卜的人知道他们的意图,说:“你们要做的事情都能成功,并能建立功业。然而你们还是把事情向鬼神卜问一下吧!”陈胜、吴广听了很高兴,考虑卜鬼的事,说:“这是叫我们利用鬼神来威服众人罢了。”就用丹砂在绸子上写“陈胜王”三个字,放在别人用网捕获的鱼的肚子里面。士兵们买鱼煮了吃,发现鱼肚子里(绸子上)写的字,本来已经认为这事怪异了。陈胜又暗中指使吴广到驻地旁的丛林里的神庙中,夜里用笼罩着火(装作鬼火),又装作狐狸嗥叫时凄厉的声音(向士兵)喊道:“大楚要复兴,陈胜要为王!”士兵们夜里都惊恐害怕。第二天,士兵中到处谈论(晚上发生的事) ,都用手指并用眼睛注视着陈胜。||(起义前夕人心躁动、紧张而又兴奋)[第三层:写陈胜、吴广在准备起义过程中造舆论,以发动群众。(【置书鱼腹】【篝火狐鸣】)] 第2段:写陈胜起义的原因和策划的经过。 吴广一向待人很好,士兵中听从他差遣的人很多。(一天)率领戍卒的军官喝醉了,吴广故意再三说想要逃跑,来使尉恼怒,使军官责辱他,借此来激怒吴广的部下。军官果然用竹板子打吴广。军官拔出剑(想杀吴广),吴广跳起来夺过剑杀死了那个军官。陈胜协助吴广,一同杀了两个军官。召集并号令所属的士兵说:“你们诸位遇上了大雨,都已经误期,误期就要杀头。即使仅能免于斩刑,可戍守边塞死去的人本来也有十分之六七。况且大丈夫不死就罢了,死就要干出一番大事业啊!王侯将相难道有天生的贵种么?”部下都说:“听从您的号令。”于是就假装称为公子扶苏和项燕的队伍,依从人民的愿望。(他们)露出右臂作为标志,号称大楚。用土筑成高台并在台上宣誓,用(被杀死的两个)军官的头祭天。陈胜立自己为将军,吴广担任都尉。[【并杀两尉】【召令徒属】【为坛而盟】]第一层:写起义的发动、计划十分周密。(抓住时机激将)]||起义军攻下大泽乡,收集大泽乡的义军攻打蕲县。蕲县攻下后,就派符离人葛婴率领部队攻取蕲县以东的地方,攻打铚、酂、苦、柘、谯等地,都攻占下来了。他们行军中沿途收纳兵员,等到到达陈县,已有战车六七百辆,骑兵一千多人,步兵几万人。攻打陈县时,郡守和县令都不在城中,只有守丞带兵在城门洞中同起义军作战。守丞不能取胜,被杀死了,起义军就进城占领了陈县。 过了几天,陈胜传令召集当地管教化的乡官和有声望的人一起来集会议事。乡官和有声望的人都说:“将军亲自穿着铁甲,手拿锐利的武器,讨伐昏庸无道的秦王,诛灭凶残暴虐的秦朝,重建楚国,论功劳应当称王。”于是陈胜被拥戴做了王,定国号叫“张楚”。在这时候,各郡县苦于秦朝官吏压迫的人都纷纷起来惩罚当地的郡县长官,把他们杀死来响应陈涉(的号召)。[第二层:写起义军势如破竹的胜利进军和迅速壮大的形势。] [第3段写陈胜、吴广领导起义和取得的伟大胜利。]

文言文翻译

周昌者,沛人也,及高祖起沛,于是从沛公。从入关,破秦。沛公立为汉王,以周昌为中尉。汉王四年,拜为御史大夫。常从击破项籍。以六年中与萧、曹①等俱封,为汾阴侯。 昌为人强力,敢直言,自萧、曹等皆卑下之。昌尝燕时②入奏事,高帝方拥戚姬,昌还走,高帝逐得,骑周昌项,问曰:“我何如主也?”昌仰曰:“陛下即桀纣之主也。”于是上笑之,然尤惮周昌。及帝欲废太子,而立戚姬子如意为太子,大臣固争之,莫能得。而周昌廷争之强,上问其说,昌为人吃,又盛怒,曰:“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虽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上欣然而笑。既罢,吕后侧耳于东厢听,见周昌,为跪谢曰:“微君,太子几废。” 是后戚姬子如意为赵王,年十岁,高祖忧即万岁之后不全也。高祖独心不乐,悲歌,群臣不知上之所以然。赵尧进请问曰:“陛下所为不乐,非为赵王年少而戚夫人与吕后有隙邪?备万岁之后而赵王不能自全乎?”高祖曰:“然,吾私忧之,不知所出。”尧曰:“陛下独宜为赵王置贵强相,及吕后、太子、群臣素所敬惮乃可。”高祖曰:“然,吾念之欲如是,而群臣谁可者!”尧曰:“御史大夫周昌,其人坚忍质直,且自吕后、太子及大臣皆素敬惮之。独昌可。”高祖曰:“善。”于是乃召周昌,谓曰:“吾欲固烦公,公强为我相赵王。”周昌泣曰:“臣初起从陛下,陛下独奈何中道而弃之于诸侯乎?”高祖曰:“吾极知其左迁,然吾私忧赵王,念非公无可者。公不得已强行!”于是徙御史大夫周昌为赵相。 高祖崩,吕太后使使召赵王,其相周昌令王称疾不行。使者三反,周昌固为不遣赵王。于是高后患之,乃使使召周昌。周昌至,谒高后,高后怒而骂周昌曰:“尔不知我之怨威氏乎?而不遣赵王,何?”昌既征,高后使使召赵王,赵王果来。至长安月余,饮药而死。周昌因谢病不朝见,三岁而死。 周昌是沛县人,等到汉高祖在沛县起兵的时候,就追随沛公。跟从沛公入关,推翻强秦的统治。沛公被封为汉王,任命周昌为中尉,汉王四年(前203),拜周昌为御史大夫。周昌经常跟随汉王,并且多次击败项羽军。因此,在高祖六年(前201)时,周昌和萧何、曹参一起受封,周昌被封为汾阴侯。 周昌为人坚忍刚强,敢于直言不讳,自萧何、曹参等人对周昌都是非常敬畏的。周昌曾经有一次在高祖休息时进宫奏事,高祖正和戚姬拥抱,周昌见此情景,回头便跑,高祖连忙上前追赶,追上之后,骑在周昌的脖子上问道:“你看我是什么样的皇帝?”周昌挺直脖子、昂起头说:“陛下您就是夏桀、商纣一样的皇帝。”高祖听了哈哈大笑,但是却由此最敬畏周昌。等到高祖想废掉太子,立戚姬之子如意为太子时,许多大臣都坚决反对,但是都未奏效。而周昌在朝廷中和皇帝极力争辩,高祖问他理由何在,周昌本来就有口吃的毛病,再加上是在非常气愤的时候,(也就口吃得更加厉害了,)他说:“我的口才虽然不太好,但是我期……期……知道这样做是不行的。陛下您虽然想废掉太子,但是我期……期……坚决不能接受您的诏令。”高祖听罢,很高兴地笑了。事过之后,吕后因为在东厢侧耳听到上述对话,她见到周昌时,就跪谢说:“若不是你据理力争的话,太子几乎就被废掉了。” 此后,戚姬的儿子如意立为赵王,年纪十岁,高祖担心如果自己死后,赵王会被人杀掉。高祖独自心中不乐,慷慨悲歌,满朝文武不知道皇帝为什么会这样。赵尧上前问道:“皇帝您闷闷不乐的原因,莫非是为赵王年轻而戚夫人和吕后二人又不和睦吗?是担心在您万岁之后而赵王不能保全自己吗?”高祖说:“对。我私下里非常担心这些,但是却拿不出什么办法来。”赵尧说:“您最好为赵王派去一个地位高贵而又坚强有力的相国,这个人还得是吕后、太子和群臣平素都敬畏的人才行。”高祖说道:“对,我考虑此事是想这样,但是满朝群臣谁能担此重任呢?”赵尧道:“御史大夫周昌,这个人坚强耿直,况且从吕后、太子到满朝文武,人人对他都一直敬畏,因此,只有他才能够担此重任。”高祖说:“好。”于是高祖就召见了周昌,对他说:“我想一定得麻烦您,你无论如何也要为我去辅佐赵王,您去担任他的相国。”周昌哭着回答:“我从一开始就跟随陛下,您为什么单单要在半路上把我扔给了诸侯王呢?”高祖说:“我非常了解这是降职,但是我私下里又实在为赵王担心,再三考虑,除去您之外,其他人谁也不行。真是迫不得已,您就为我勉强去吧!”于是御史大夫周昌就被调任赵国相国。 高祖去世之后,吕太后派使臣召赵王入朝,相国周昌让赵王推说身体不好,不能前往。使者往返去了三次,周昌都一直坚持不送赵王进京。于是吕后很是忧虑,就派使者召周昌进京。周昌进京之后,拜见吕后,吕后非常生气地骂他:“难道你还不知道我非常恨姓戚的小贱人吗?而你却不让赵王进京,为什么?”周昌被召进京城之后,吕后派使者召赵王,不久,赵王果然来到了京城。他到长安一个多月,就被迫喝毒药死去了。周昌因此也就称病引退,不再上朝拜见太后。三年之后,他也去世了。 范仲淹传 天圣七年,章献太后将以冬至受朝,天子率百官上寿。仲淹极言之,且日:“奉亲于内,自有家人礼,顾与百官同列,南面而朝之,不可为后世法。”且上疏请太后还政,不报。寻通判河中府,徙陈州。 拜尚书礼部员外郎、天章阁待制,召还,判国子监,迁吏部员外郎、权知开封府。时吕夷简执政,进用者多出其门。仲淹上《百官图》,指其次第日:“如此为序迁,如此为不次,如此则公,如此则私。况进退近臣,凡超格者,不宜全委之宰相。”夷简不悦。他日,论建都之事,仲淹日:“洛阳险固,而汴为四战之地,太平宜居汴,即有事必居洛阳。当渐广储蓄,缮宫室。”帝问夷简,夷简日:“此仲淹迂阔之论也。”仲淹乃为四论以献,大抵讥切时政。且日:“汉成帝信张禹,不疑舅家,故有新莽之祸。臣恐今日亦有张禹,坏陛下家法。”夷简怒诉日:“仲淹离间陛下君臣,所引用,皆朋党也。”仲淹对益切,由是罢知饶州。殿中侍御史韩渎希宰相旨,请书仲淹朋党,揭乏朝堂。于是秘书丞余靖上言日:“仲淹以一言忤宰相,遽加贬窜,况前所言者在陛下母子夫妇之间乎?陛下既优容之矣,臣请追改前命。”明年,夷简亦罢,自是朋党之论兴矣。夷简再入相,帝谕仲淹使释前憾。仲淹顿首谢日:“臣乡论盖国家事,于夷简无憾也。” 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而好施予,泛爱乐善。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 天圣七年,章献太后将在冬至日接受朝政,天子率百官祝贺。仲淹极力劝谏这件事,并且说:“在家侍奉母亲,自有家人的礼节,只是与百官同在朝廷,面向南朝拜太后,不能作为后世的砖则。并且上疏请太后还政,没有得到答复。不久做河中府通判,贬谪到陈州。 (范仲淹)被授予尚书礼部员外郎、天章阁待制的职务,被召回京,城主管固而监,调任吏部外郎、代理开封知府。当时吕夷简执政,提拔使用的大多出自他的门下。范仲淹呈上《百官图》指着它的次序说:像这样是按顺序升迁,像这样是不按顺序(升迁),像这样是公正,像这样是偏私,何况提拔或降格任用大臣。凡是越级的,不应该全部把这些事交给宰相。“吕夷简不高兴。后来,讨论建都的事情,范仲淹说:“洛阳险要坚固,而汴梁是四面受敌的地方,太平时期适合在汴京,如果有战事一定要在洛阳。应当逐渐扩大物资储备,修缮宫室。“皇帝问吕夷简,吕夷简说:“这是范仲淹不切实情的看法。“范仲淹于是写四篇论呈献(给皇上),大抵谴责当时的政务。并且说:“汉成帝相信张禹,不怀疑舅家,所以有王莽的祸害。我恐怕今天也有张禹,损坏陛下的家法。”吕夷简愤怒地驳斥道:“范仲淹离间陛下君臣,他推荐任用的官员,都是朋党(排斥异己的政治集团)。”仲淹奏对更加急切,因此免职任饶州知府。殿中侍御史韩渎迎合宰相的旨意,请求写下范仲淹的朋党,把他们的名字在朝堂上揭露。在这种情况下,秘书丞余靖进献意见说:“范仲淹因为一句话触犯宰相,立刻加以贬谪、放逐,何况之前所议论的不是在陛下母子夫妇之间的事吗?陛下已经宽容他了我请求改变先前的命令。”第二年,吕夷简也被罢免宰相,从此关于朋党的议论流行开来。吕夷简第二次入朝担任宰相,皇帝告诫范仲淹让他消除先前的怨恨。范仲淹磕头道歉说:“臣先前争论的是国家的事情,我对于吕夷简没有怨恨。” 范仲淹内心刚毅外表谦和,性情极其孝顺,因为母亲在世时正贫困,后来虽然显贵,不是,招待宾客(宾客到来)不吃两种以上的肉食。妻子儿女的衣食,仅仅能自给。然而(范仲淹)喜好施舍给予,广施爱心,乐于行善。死的时候,天下各地听说的人,都替他叹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