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除法:解决问题(例题4)》

《分数除法:解决问题(例题4)》
《分数除法:解决问题(例题4)》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7页例4,练习八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这类实际问题的解题思路,会熟练地用列方程的方法解答这一类实际问题。

2.使学生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提高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学会用线段图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写出等量关系式。

教学重点:熟练掌握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分数除法实际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根据数量关系列出等量关系式。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画图工具(铅笔、直尺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迁移导入

1、下面各题中应该把哪个量看作单位“1”?

(1)棉田的面积占全村耕地面积的2/5 。

(2)小军的体重是爸爸体重的3/8 。

(3)故事书的本数占图书总数的1/3 。

(4)汽车的速度相当于飞机速度的1/5 。

2、读一读下面的关键句,说说你的理解。

(1)白兔的只数占兔子总只数的1/3。

(2)新购图书数量的2/5是童话书。

师:上面各题中的分数是相对于哪个量而言的?把谁看作单位“1”?两个量之间存在怎样的等量关系?

学生独立分析题意,口头叙述数量关系,同学之间互相评价补充。

3.复习分数乘法问题。

根据测定,成人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2/3 ,而儿童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 4/5 。六年级学生小明的体重为35kg,他体内的水分有多少kg?

(1)组织学生观察题目,看看题目中所给的三个条件是否都用的上,并说说为什么。

(2)选择解决问题所需的条件,确定出单位“1”,并引导学生说说数量关系式。

小明的体重×4/5=小明体内水分的质量

(3)指名学生口头列式计算。

教师:我们已经知道,解决分数乘法应用题,关键是找单位“1”的量,写出数量关系,然后根据数量关系列式解答。今天,我们要继续解决分数除法的实际问题。(揭示课题:解决问题(1))

(设计意图:通过这几道题的热身,回顾用分数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考步骤,为后面正确寻找等量关系、列方程解决问题作铺垫。)

二、探索新知

1.出示第37页例4。

2.阅读与理解。

(1)阅读题目,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条件和问题。

(2)要求小明的体重是多少千克,你准备选取哪些已知条件?你的理由是什么?

引导学生筛选有效信息,发现“成人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2/3”是多余的条件。

(设计意图:读题、审题是学生能否顺利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前提。例题之所以提供了多余的信息,就是为了培养学生通过读题获取信息、通过分析筛选信息的能力。本环节的设计给学生提供了独立思考、选取有用信息并阐述理由的机会。)

3.分析与解答。

(1)独立思考,理清关系。

师:请大家独立思考,尝试用画线段图的方式表示出“儿童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4/5”,并在线段图上标明哪一部分是“小明体内的水分”,即28 kg;哪一部分是要求的“小明的体重”,然后写出等量关系式。

学生尝试画线段图,写数量关系式。

小明的体重×4/5=小明体内水分的质量

师:在画图的时候,你们是怎么想的?画图时需要注意什么?

生:“儿童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4/5”,先画儿童的体重,把它看成单位“1”,平均分成5份,水分的质量约占5份中的4份。画图时,要先画单位“1"的量,然后再画它的几分之几;还要标上各部分表示什么,数量是多少。

师:根据线段图所示,儿童体重和儿童体内的水分之间有什么等量关系?

生:小明的体重×4/5=小明体内水分的质量,因为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可以用分数乘法计算。

(设计意图:列方程解决问题的重点和难点就在于找准单位“1”,列出等量关系式。本环节的教学重视学生分析能力的培养,引领学生通过画图弄清题意,写出等量关系式,为正确列出方程作好铺垫。)

(2)集体交流,解决问题。

师:请大家尝试列式计算,求出小明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学生尝试列式计算,可能有列方程解答的,也有用算术方法解答的。

师:说说你们是怎么解决问题的。

生1:用列方程的方法解答。

生2:我是算术方法做的。小明的体重×4/5=小明体内水分的质量。反过来,根据分数乘、除法之间的关系,小明体内水分的质量÷4/5=小明的体重。所以列式为:28÷4/5=28×5/4=35(kg)

生3:我也是用算术的方法做的:28÷4×5=35(kg)。28 kg是小明体重的5份中的4份,28÷4求出的是每一份的质量,再乘5,就求出了5份,也就是小明的体重了。

(设计意图:分析和解答的方法因人的喜好不同而异,只要能够理清题意,正确解答,都应该予以肯定。)

(3)对比分析,优化方法。

师:不同的方法,相同的结果。刚才这几种方法,都很有道理。请大家分析对比一下,你更喜欢哪一种方法?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讨论,交流,发现第二种方法其实是第一种方法的逆运算,即根据分数乘、除法之间的关系去理解,而第三种方法是用分数的意义一步一步进行推理计算。第一种用方程解答的方法,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顺向思考,就能找到等量关系并列出方程。这样的数量关系和思考方法与用分数乘法解决问题是一致的。

(设计意图:通过几种不同方法的比较和分析,体会利用顺向思维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优越性,在有效解决这一类实际问题的基础上,渗透方程思想,与中学课程顺利衔接。)

4.回顾与反思。

(1)反思1:我们的结果是否合理?

师:如果小明的体重是35 kg,那么他体重的4/5就是水分了,是不是28 kg 呢?

生:35×4/5=28(kg),答案是正确的。

(2)反思2:题目中还有一条信息“成人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2/3”,与要求的问题有关吗?题目为什么要列出这一条多余的信息?

生:这一条信息与要解决的问题没有关系,是用来迷惑我们的。

教师小结:看来,有时题目中的信息很多,但并不是所有信息都是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我们要善于根据问题筛选必要的信息。在现实生活中,各种各样的信息更多,我们解决问题时,往往也要通过思考和分析,筛选出有利于我们解决问题的信息。

(3)反思3:这道题与课前复习时所做的两道题有什么区别?又有什么联系?

生1:区别是课前的两道题是都知道单位“1”的量,求单位“1”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直接列乘法算式计算。今天学的是知道单位“1”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单位“1”的量。

生2:它们的联系是都用到了分数乘法的意义,也就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分数乘法计算。只是前面的两道题是这个数知道了,求它的几分之几,直接算;今天的问题是知道了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这个数未知,就可以列方程。

(设计意图:“反思1”是通过检验结果的合理性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检查习惯。“反思2”是对信息的分析和筛选过程进行回顾,再次强调阅读与理解题意的重要性。“反思3”是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发现两类问题的内在联系,找到共同的数量关系,学会利用旧知迁移学习新知识。)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八第1题和第3题。

先让学生自主解答,然后集体交流。

(设计意图:这两题都是针对例题的巩固练习。由于涉及到的分数分母较大(40/57和52/55),画图是有困难的,练习时可以提醒学生只需要画出草图就可以,不需要一份一份画得清清楚楚的。如果学生能熟练地找到并写出数量关系式,可以逐步淡化画图环节。从“准确画图”到“画草图”,再到“脑海想象”的过程,是学生分析能力逐步提高、思维逐步抽象的过程。)

2.完成练习八第2题。

做完思考:“鲜牛奶250 ml”这个条件与要求的问题有没有关系?

3.完成练习八第4题。

做完思考:本题有几个要求的问题?有几条相关的信息?你是怎样筛选信息的?

(设计意图:这两题既是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巩固,也是对根据问题筛选信息的训练。第2题有多余的条件,第4题是一题多问,条件也需要根据相应的问题进行筛选。)

四、课堂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生1:学习了画图表示数量关系,学习了列方程解决单位“1”未知的实际问题。

生2:学会了根据要求的问题筛选合适的信息。

师:看来大家都很会学习,在后面的学习中我们还将遇到更复杂的实际问题,希望大家继续努力。

(设计意图:通过小结,反思用方程方法解决相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加深对新知的认识,为后续学习解决较复杂的实际问题作铺垫。)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