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床勘探类型

矿床勘探类型
矿床勘探类型

矿床勘探类型

令狐采学

概念:根据矿床地质特点,尤其按矿体主要地质特征及其变化的复杂程度对勘探工作难易程度的影响,将相似特点的矿床加以归并而划分的类型,称为矿床勘探类型。

矿床勘探类型是在大量探采资料对比基础上,对已勘探矿床勘探经验的总结。

意义:矿床勘探类型的划分为勘探人员提供了类比、借鉴、参考应用类似矿床勘探经验的基础和可能,是为了正确选择勘探方法和手段,合理确定工程间距,对矿体进行有效控制的重要步骤。

注意:灵活运用和借鉴同类型矿床勘探的经验,切忌生搬硬套。在新矿床勘探初期可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按其所归属的勘探类型,初步确定应采用的勘探方法,随着勘探工作的深入开展和新的资料信息的不断积累,重新深化认识和修正其原来所属勘探类型,避免因原来类比推断的不正确而造成勘探不足(原勘探类别过低时)或勘探过头(原勘探类型过高时)的错误,给勘探工作带来不应有的损失。

(一)矿床勘探类型划分的依据

原则:在划分勘探类型和确定工程间距时,遵循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效益,从实际出发,突出重点抓主要矛盾,以主矿体为主的原则。

五大依据:依据矿体规模、主要矿体形态及内部结构、矿床构造影响程度、主矿体厚度稳定程度和有用组分分布均匀程度等五个主要地质因素来确定。

确定方法:为了量化这些因素的影响大小,提出了类型系数的概念。即对每个因素都赋予一定的值,用每个矿床相对应的五个地质因素类型系数之和就可以确定是何种勘探类型。在影响勘探类型的五个因素中,主矿体的规模大小比较重要,所赋予的类型系数要大些,约占30%;构造对矿体形状有影响,与矿体规模间有联系,所赋予的值要小些,约占10%;其他三个因素各占20%。

矿床勘探类型的划分一般依据以下5个方面的地质因素:

1 矿体规模

矿体规模分为大、中、小三类,其具体划分如表4-3-1所列:

表4-3-1 矿体规模

注:小型矿体长度<150m赋值01,150~200m赋值02,>200 m赋值03;中型矿体300~500m赋值03~04,500~700m赋

值05,>700m赋值06。

2 主要矿体形态及内部结构

(1)简单矿体形态复杂程度分为三类类型系数0.6。矿体形态为层状、似层状、大透镜状、大脉状、长柱状及筒状,内部无夹石或很少夹石,基本无分枝复合或分枝复合有规律。

(2)较简单复杂程度为中等,类型系数0.4。矿体形态为似层状、透镜体、脉状、柱状,内部有夹石,有分枝复合。

(3)复杂类型系数0.2。矿体形态主要为不规整的脉状、复脉状、小透镜状、扁豆状、豆荚状、囊状、鞍状、钩状、小圆柱状,内部夹石多,分枝复合多且无规律。

3 矿床构造影响程度

(1)小构造影响程度分为三种类型系数0.3。矿体基本无断层破坏或岩脉穿插,构造对矿体形状影响很小。

(2)中类型系数0.2。有断层破坏或岩脉穿插,构造对矿体形状影响明显。

(3)大类型系数0.1。有多条断层破坏或岩脉穿插,对矿体错动距离大,严重影响矿体形态。

4 主矿体厚度稳定程度

矿体厚度稳定程度大致分为稳定、较稳定和不稳定三种。其各矿种不同稳定程度的厚度变化系数及类型系数如表4-3-2所列。

表4-3-2 矿体厚度稳定程度

5 有用组分分布均匀程度

可根据主元素品位变化系数划分为均匀、较均匀、不均匀三种。其各矿种有用组分均匀程度具体划分及相应的类型系数值如表4-3-3所列。

表4-3-3 有用组分分布均匀程度

(二)勘探类型划分

1 我国勘探类型划分的历史:

1.建国初期,主要是采用前苏联50年代对有关矿床的勘探

分类。

2.1959年全国矿产储量委员会制定了铁、有色金属矿床、

铝土矿等矿种的勘探规范。在规范中分别对有色金属、

铝土矿、铁等矿床勘探类型作了划分,其中,将有色金

属(铜、铅锌、钨、锡、钼)分为4类,铝土矿分为4

类,铁矿床分为5类等。

3.1962年全国矿产储量委员会又制定了我国铜及磷块岩矿

床的勘探规范,相应对其勘探类型作了明确规定。

4.1978年至今,在大量探采资料对比分析的基础上,相继

着手对不少矿种重新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新的勘探规

范,如铁铜、硫铁矿、磷矿床……等已先后予以公布试

行。

5.自1999年12月1日起开始实施国家标准《固体矿产资

源/储量分类》(GB/T17766—1999),为配合新的分

类标准,国家有关部门抓紧组织对现行的45种有关固体矿产勘查的技术规范、规定进行全面修订。

2 划分方法:

1.3个类型:简单(Ⅰ类型)、中等(Ⅱ类型)、复杂(Ⅲ

类型)。

2.由于地质因素的复杂性,允许有过渡类型存在。

3.原划分的4~5类,出现工程间距严重交叉、类型重叠、

难以区分。

如铜、铅、锌、银、镍、钼的矿床勘查类型划分主要根据上述五个地质因素及其类型系数来确定,具体划分为三种勘查类型(表4-3-4)。

表4-3-4 矿床勘查类型实例一览表

3 具体划分依据

①第Ⅰ勘查类型

该类型为简单型,五个地质因素类型系数之和为25~30。主矿体规模大—巨大,形态简单—较简单,厚度稳定—较稳定,主要有用组分分布均匀—较均匀,构造对矿体影响小或明显。

②第Ⅱ勘查类型

该类型为中等型,五个地质因素类型系数之和为17~24。主矿体规模中等—大,形态复杂—较复杂,厚度不稳定,主要有用组分分布较均匀—不均匀,构造对矿体形态有明显影响、小或无影响。

③第Ⅲ勘查类型

该类型为复杂型,五个地质因素类型系数之和为10~16。主矿体规模小—中等,形态复杂,厚度不稳定,主要有用组分较均匀—不均匀,构造对矿体影响严重、明显或影响很小。

(三)对勘探类型划分的讨论

(1)抓住主要因素的原则。在确定矿床勘探类型时,应在全面综合研究各种因素的基础上抓住主要因素。对某一矿床来说,并不是所有因素在确定矿床勘探类型时都有同等作用,往往只是某一种或几种因素起主要作用。但是,这只有在全面分析上述诸因素,才能加以判定。一般来说,在确定矿床勘探类型中,高品位矿种如铁、铝土矿、磷块岩等,形态、规模比品位变化更重要;而低品位矿种如金、钨、锡等矿种往往品位变化更为重要。

(2)以占储量最多(70%)的主矿体为准的原则。勘探类型的划分一般是指矿床而言,而作为划分主要依据是主要矿体有关标志的变化程度。我们知道一个矿床很少只有一个矿体,更常见的是一个矿床是由若干大小不等、变化各异的矿体所组成,而且可能是多种有用元素相伴产出。这时,应以占储量最多(70%)的主矿体为准,以矿体中主要组分为准,次要矿体、次要组分可在勘探过程中附带解决;在可以分段勘探的情况下,也可区别对待。在勘查进程中,或随勘探程度和开采深度的改变,应对已确定的矿床勘查类型进行验证,应注意主次

矿体与矿体标志的变异;当发现变化较大,有较大偏差时,应及时修正勘探类型。也即某种程度上,应以动态的观点对待勘探类型的划分。

(3)“工业指标”对勘探类型的确定也有相当大的影响。众所周知,“工业指标”是圈定矿体的依据,它的任何改变都将对矿体的规模、形状、有用组分分布的均匀程度和矿化连续性等产生影响,尤其是当矿体与围岩的界限不清时更是如此。

(4)探索划分的合理数值指标体系。探索能够反映矿体标志综合特征的合理数值指标体系用于划分矿床勘探类型,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动向。在这方面,关于地质体数学特征概念的提出和论述,无疑是这种努力的一种尝试。如上述勘探类型系数的提出与应用,又是一种向定量化的进步。但也不能生搬硬套,必须和地质观察研究相结合,否则容易得出错误的结论。

(5)综合考虑原则。目前,矿床勘探类型具体的划分应以主矿体的自身特征为依据,但往往忽视了对矿床产出自身规律的研究和专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也往往忽视了矿床开拓、开采方法对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包括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的基本特征和复杂程度亦应查明的要求。若结合可能的采矿方式、方法,还考虑将矿床工业类型与勘探类型结合起来,加上应合理选择的快速而有定量效果的勘探方法和手段,以及适宜的工程间距等,综合考虑以上诸因素,并将大量类似矿床

的勘探开采资料进行系统全面详细的对比、分析、归纳分类,这样划分的矿床综合勘探类型才能真正实现以最适宜的投入,获取最大经济效益的结果,也理应成为正确选择与确定矿床勘探方法的指南。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