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心理学(教材电子版)

临床心理学(教材电子版)
临床心理学(教材电子版)

?第一章概论

?第二章临床心理评估与心理测验

?第三章应激与应激障碍?第四章心理健康与心理卫生

?第五章智力障碍

?第六章人格障碍

?第七章神经症、癔症、抑

郁症

?第八章行为障碍

?第九章心身疾病

?第十章临床常见的病人

心理问题

?第十一章心理咨询

?第十二章临床心理咨询

?第十三章危机干预第一章概论

临床心理学的定义、性质及研究目的临床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领域临床心理学的历史与发展

第一节临床心理学的研究目的

?一、临床心理学的定义

?1935年,美国心理学协会(APA)临床心理学分会给临床心理学下了一个定义:

临床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个分支,通过心理测评、分析、观察等方法,对个体的能力和行为特征进行理解,并通过对个体的身心诊断、生活史了解以及对个体生活状况的观察、分析,以对个体的心理适应问题进行咨询和治疗。?1991年,美国心理学协会又提出一个新的定义:临床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的原理、方法和程序来了解、预测和缓解智力、情绪、生理、心理、社会和行为上的障碍、适应不良等,以及从事相关的研究、教学和心理服务。

?20世纪60年代,日本心理学会(JPA)和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专家下的定义:

?临床心理学是综合心理学和其他各种学科的知识和技术,通过对特殊的个体(心理不适应的人或心理障碍患者)在生活中遇到的障碍、苦恼的本质的理解,并运用科学的方法加以解决的一门学问。

?因此,他们把临床心理学的实践活动称为“心理学的临床应用”。

?1988年,日本学者田中富士夫下的定义:

?临床心理学概括地说是对心理不健康或有行为问题的来访者进行心理援助,将他们的精神和人格向健康方向引导,这种引导需要运用心理学和各种相关的学科的知识和方法。

?综上所述,临床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分支,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它整合了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以心理适应为中心,并以心理援助为特征;通过缓解适应不良,提高能力水平和缓解情绪不安,以促进人类的社会适应、心理调节和个体发展。

?①临床心理学是一门应用性学科。②以心理测评和诊断、心理咨询和治疗为中心③以心理适应不良或心理障碍的援助为目标,以达到帮助适应困难的个体调整心态,矫正不良行为,提高个体生活满意度。

?二、临床心理学的性质:发展性教育性社会性

?发展性——始终强调是一门应用性学科。

?以往:注重心理诊疗,服务对象主要是心理异常者,此种心理治疗具有浓厚的精神医学色彩。

?后来;心理援助(assistance),危机介入(intervention),引导(guide)或促进(improvement)等概念引入,反映临床心理学的发展特点。

?20世纪40年代前的临床心理学主要以心理测评活动为主,是对个人的适应问题进行指导(direction)、助言(suggesstion)、和劝告(recommendation)式的咨询。

?现代的临床心理学能够为人们的精神健康和身心发展起到建设性的教育、援助作用。

?教育性——社会性——

?临床(clinical)起源于希腊语klinikos,“医生在患者的病床边进行医学的照料”。

?今天,“临床”不仅仅是“床边医学诊疗”的概念了。不仅限于医疗临床了。

?“家庭心理临床”“教育临床”“地域临床”

?三、临床心理学的目的:运用心理学的技术、知识、成果,以及与心理学相关的科学理论对有心理适应问题的人进行

援助、咨询和治疗。——最终使人们的心理恢复健康的状态。?四、临床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以有心理问题的个体为主。涵盖了人的整个一生——包括?婴幼儿:自闭症;阿斯贝鲁症候群(天才白痴症候群);微细脑损伤等。

?学龄期儿童:弱智,学习困难,多动症,感觉统合失调问题等。?青少年期:青春期危机症候群,考试焦虑,同一性丧失,神经症或精神病等。

?成人期:职业压力,结婚不适,酒精中毒,性异常等,?老年人:心理保健,身心功能衰退,自杀等。

?五、临床心理学的研究范围

?包括健康心理学、人生各时期心理问题的评估、干预及预防,以及社区心理学等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重点:心理测验的编制与应用、心理障碍的评估与诊断,以及心理治疗与干预

?目前,国际上临床心理学家的研究活动与关心的课题有了很大的变化——

?①研究重心从幼儿、儿童的不适应和发展障碍转向成人的不适应和精神障碍

?②从单纯重视对智力缺陷的心理测评转向更加重视对人格异常或不适应的心理测评,并开发出各种临床测评量表?③从对心理异常、精神障碍的分类、诊断为主的临床活动,转向实际的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及临床案例的分析研究。?六、临床心理学的历史与发展建立过程:理论与实践

?理论过程:第一阶段:心理学先驱霍尔、卡特尔、威特曼学成归来回到美国。

?霍尔?a?a1883年,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建立美国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兴趣是对儿童心理的研究。

?卡特尔?a?a是霍尔的学生,1883年师从冯特,是获得德国心理学博士学位的第一位美国人。1890年首先提出了?°心理测验?±这一术语。并制定出第一套标准化到了的测验方法。

?比纳和西蒙?a?a1905年应法国教育部的要求,编制了世界上第一套测定智力的测验量表。

?推孟?a?a1916年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讲比纳-西蒙量表修订成斯坦福-比纳量表,第一次使用智商(IQ)概念,即心理年龄与生理年龄的比率。

?皮尔斯?a?a20世纪初,《一颗失而复得的心》,此后,美国开展了全国范围的心理卫生活动。

?威特曼——1896年,临床心理学先驱在美国宾夕西法尼亚州立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诊所。初步确立了临床心理学的两大方法:诊断与治疗。

?1907年——第一本临床心理学杂志《临床心理》问世。

?1908年——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开始招收临床心理学专业的研究生。

?第二阶段:二战期间第三阶段:二战之后的蓬勃发展。

?实践过程:1、心理辅导与心理援助2、心理测评和心理诊断3、心理顾问指导活动4、心理学的社会实践活动?5、心理学的调查研究活动

?七、临床心理学发展应注意的问题:1、临床心理学是一门应用性科学2、临床心理学是一门人际关系的学问?3、临床心理学技术性很强

第二章临床心理评估与心理测验

?一、心理评估(psychological assessment)1、概念:是采用定性或定量的心理学方法和技术,对个体的心理健康、职业资格、社会适应能力等行为特性进行整体评价的过程。

?2、作用:①心理诊断的主要手段②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重要依据③心理护理的重要依据④心理健康教育的依据⑤精神疾病诊断的参考依据⑥临床心理学研究的重要手段

?3、常用方法:①调查法②观察法③会谈法④作品分析法⑤测验法

?4、基本程序:①明确心理评估的目的②了解被评估者的主要问题③了解被评估者的关键事件④做出评估结论

?5、对评估者的要求:①具备丰富、广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②具备敏捷的观察能力③具备自我认识能力④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

?二、心理测验(psychological testing)

?定义:是指对行为样本进行客观和标准化的测量。即通过观察少数有代表性的行为样本,对行为活动和心理特征,依据特定的原则进行推论和数量化分析,或根据一定的心理学法则给人的行为分派数字。

?心理测验是临床心理评估的主要方法之一。

?行为样本:是指在对某一心理特征进行测验时仅选择那些典型的、有代表性的一组行为,该组行为是从全体行为中经过筛选,并精心设计出来的,而不是所有的相关行为。

?测验的标准化:是指测验的编制、实施的条件和程序、计分方法和对分数解释的一致性,目的是保证被试者之间测验结果可以进行比较,减少无关因素的影响,使测验结果准确和客观。包括由专业人员编制测验条目;测验实施的条件和程序统一(测验时间相同,测验环境相同、测验主试相同,有标准统一的指导语。)测验计分方法一致;测验结果解释统一;具备有代表性的常模。

?心理评估与心理测验的区别:心理评估指采用定性或定量方法对整体心理活动进行评价的过程。心理测验则是一种定量分析方法,通常采用有严格标准化和信效度较好的测量工具。

?2、常模和标准分(1)常模(norm)———指常模分数构成的分布,是解释心理测验的基础。

?1)常模分数——是依据常模样本(团体)的测验结果,由原始分数按一定规律转换出来的有参照点和等值单位的一种分数形式(标准分数)。2)常模团体——是指由具有某种共同特征的人所组成的一个群体。3)常模三种形式:发展常模,百分位常模和标准分数常模ⅳ标准分数常模——也称参照常模,是通过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样本在该测验中实际地操作而建立的。

?标准化的形式有很多,其共同点都是基于统计学的正态分布理论(Z分数)衍化而来。

?(2)Z分数及其转化形式:1)z分数-----是正态分布的一种表达方式,其数学性质是平均数为0,标准差为1.z分数是一种等距量表,可以进行四则运算。通过z分数,原始分数转换为标准分是线性转换。Z分数的基本数学公式为:

?X-M

?Z=————

?SD 2)T分数——是指以50为中值,以10为标准差的一种Z分数换算方式。T分数使用非常广泛,通常用在人格测验上,如MMPI、EPQ和主题统觉测验。T=50+10*Z

?ⅲ离差智商:是指以100为中值,以15为标准差的z分数换算。主要用于韦氏智力量表的标准分换算上。IQ=100+15*Z

?3、信度:定义——又称为可靠性,是对测量一致性程度的估计,即在不同时刻使用同一测验,或使用两项等值测验,或在其他测验条件下对同样的人实施两次(或部分)测验所获得分数的一致性。

?种类:重测信度(稳定系数)、复本信度(等值系数)、内在一致性信度(分半信度和科隆巴赫)、评分者信度

?4、效度:定义——又称为有效性,用于检验所编制的测验测量了什么;在多大程度上达到了测验的编制目的。

?种类:内容效度,结构效度,效标关联效度(准则关联效度)。

三、心理测验的临床应用:(一)、选择恰当的测验工具(二)、正确分析测验结果:1、熟悉和运用各种分析测验结果的

方法2、综合分析心理测验结果3、动态看待心理测验结果4、清楚影响测验实施和计分的因素(1)、测验者与受测者之间的协调关系(2)、测验者对受测者操作水平的期望(3)、测验焦虑(4)、测验者对受测者的态度?(三)、临床心理测验的功能:1、心理和精神障碍的辅助诊断2、人群心理健康状况调查3、探讨心理-社会应激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机制4、评估心理治疗方法和心理护理的效果5、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素材

第二节智力测验一、智力测验概述二、比纳量表三、韦氏智力量表四、瑞文测验

三、智力测验概述:(一)什么是智力测验(二)智力年龄、比率智商和离差智商(三)正确认识IQ

(一)什么是智力测验:智力测验(intelligence test)—就是对表现个体智力水平的行为样组进行测量,给个体的智力行为一个确定的数值。

属于心理测验的一种,其目的在于测量个体智力水平的高低。智力游戏、动脑筋联系、智力娱乐

(二)智力年龄、比率智商和离差智商:1、智力年龄(mental age,MA)智力年龄简称智龄,就是指智力达到某一年龄水平。是比纳于1908 年在比纳-西蒙质量表中提出的用于表示智力测验结果的一个概念。例如:一个6岁儿童,通过了全部6岁组测题,4道7岁组测题,3道8岁组测题和2道9岁组测题,其智龄计算为:智龄=6岁+4*2给月+3*2个月+2*2个月=6岁+18个月=7岁6个月

2、比率智商(ratio intelligence quotient,RIQ)是智力年龄与实足年龄的比率,表示一个儿童在智力发展上同其他儿童相比时的相对数量。它能够表示一个被试者的智力发展速度或是聪明程度。

?后来美国斯坦福大学推孟在1916年修订比纳-西蒙智力量表成斯坦福-比纳量表成,提出把该商数乘上100,则小数化为整数,首次用智力商数(简称智商,IQ)来表示智力水平高低。这就是比率智商:IQ=MA/CA×100例如:前面例子(3、离差智商:比率智商比智龄进步,但仍有局限性,韦克斯勒在编制韦氏儿童量表时放弃了比率智商计算的概念。前面已经提过此计算方法。

(三)正确认识IQ :1、测验有误差2、IQ分数是一个范围3、预测功能的局限性

二、比纳量表(一)、比纳-西蒙量表(二)、斯坦福-比纳量表(三)、中国比纳测验

(一)、比纳-西蒙量表:此量表在现代心理测量和测验的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是最早出现的科学智力测验。?1904年准备——1905年问世:30道题组成的量表(3-11)。主要测量儿童判断、理解和推理能力。

?1908年第一次修订(题目增加道59道,引入智力年龄的概念,适用于3-13岁儿童)——1911年第二次修订(增加成人组题目,题目总数调整为54个。)

?区分正常与低能儿童,对普通和优秀儿童进行分类。

(二)斯坦福-比纳量表:

1916年,斯坦福大学推孟教授对比纳-西蒙智力量表进行修订,称为第一版“斯坦福-比纳”量表。(共90道题目,其中39 个是新加入的。)提供了标准化施测程序和科学的计分方法,并引用了比率智商的概念。

?1916年---1937年推孟与莫瑞又进行修订,即第二版“斯坦福-比纳量表”(题目增到129项,由L和M两个等值量表构成。适用于2岁至成人。)---1960年,进行第三次修订,(将L和M两型合并,题目为142个,并引入离差智商的概念)?1985年桑代克、哈根和沙特勒针对第三版的问题进行了重大修订。修订后的第四版“斯坦福-比纳量表”具有如下特点:?1、涵盖更广泛认知与信息处理能力的测试内容2、依据智力结构理论编制测验3、测验的组织与实施方面的变革

?4、采用多重积分方式

(三)中国比纳测验

1922年,中国陆志伟引进斯坦福-比纳量表1924年,南京发表《中国比纳西蒙智力测验》,江浙地区1936年,陆志伟与吴天敏对中国比纳-西蒙量表进行了第二次修订,适用范围扩大到北方。1981年,吴天敏再次修订中国比纳-西蒙量表三、韦氏智力量表:(一)韦氏智力量表概述(二)各分测验的主要内容(三)韦氏量表在中国的修订(四)评价?(一)韦氏智力量表概述(二)各分测验的主要内容:1、常识2、填图3、数字广度4、图片排列5、词汇6、木块图?7、算数8、拼图9、理解10、数字符号11、类同12、迷津13、几何图形14、动物房子和动物下蛋15、语句背诵(三)韦氏量表在中国的修订:1、中国版韦克斯勒成人智力量表2、中国版韦克斯勒儿童智力量表3、中国版韦克斯勒幼儿智力量表4、中国修订韦克斯勒儿童智力量表(四)评价

韦氏量表是目前世界上使用率最高的智力量表。1、没有采用年龄量表分类的方法,而采用项目分类测验,每个分测验可以单独计分,也可以合并计算,从而能够评估智力的各个侧面,综合后所得的分数就是一般智力水平。2、韦氏量表还引入标准分数和离差智商的概念3、韦氏量表测验智力的范围广,可知道不同能力状况。4、韦氏量表的缺陷是三套量表难度衔接不太理想,难以用于追踪测量。

四、瑞文测验:又称为瑞文渐进方阵,是由英国心理学家raven创制的一种非文字智力测验。

?优点:测验内容固定、主要测验G因素,非语言和跨文化。共包括:标准型、彩色型、高级型渐进方阵三套测验。?标准型瑞文测验(Standard Progressive Matrices,SPM)是瑞文测验的基本型,于1938年问世。

?1947年,Raven编制出适合低龄儿童的彩色型(Color Progressive Matrices,CPM ),以及适用于高智力水平的高级型(Advance Progressive Matrices,APM)

?中国修订:1987年,张厚粲完成标准渐进方阵的修订。1989年,李丹,陈国鹏,天津医科大学王栋完成彩色型和标准型的合并本联合型瑞文测验中国修订版的城市、成人和农村三个常模的制定工作。1996年,王栋再次修订联合型瑞文测验。联合型瑞文测验:6个单元组成,前三个是彩色图形,后三个是黑白图形每个单元含有12个测图。

第三节人格测验

一、人格测验概述二、艾森克人格测验三、卡氏十六种人格因素测验四、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验五、主题统觉测验?震颤恐惧心理的诱因案例:晓兰今年23岁,已经是某大学经济学院四年级的学生了。这几年的大学是怎么读过来的。令人不可思议:她足足有两年没有敢进教室,书几乎全是在宿舍里自己读的,有时抄同学的笔记,有时则靠同学给她做的录音。尽管这样,她的成绩是绝对优秀的。如今,要去公司实习,她再也无法回避。因为没有实习分数就不能毕业,这是明确的规定。不得已,晓兰咬咬牙走进了心理医生的诊室。

?情况是这样的,从她入学不久,便有一种特殊的感觉,就是总觉得自己的身体在颤抖,这种颤抖不仅使自己烦躁不安,而且使其他同学也坐不住板凳。她始终觉得从自身的肌肉中发出的微弱颤动,有如电波一样感染到她的邻桌同学,然后再通过该同学依次地传通全班同学,结果导致课堂上无声的骚动,甚至连站在前面的老师也受这种微波的冲击。每当此时,她窥视左右、前后,那些同学无不对她横眉冷视,一个个从表情上、行动上、乃至一笑一颦、一皱鼻子、一抬腿,都表示对她的

?抗议。晓兰紧张极了,于是只好躲在教室的一角,战战兢兢地听课。她常常问及与她坐在一起的同学:是不是感到颤动?当同学回答否时,她便以为这位同学是不好意思揭穿,免其尴尬。周围环境越静,她自身颤抖的体验越强,只有当她进入迪斯科舞厅时,她才有少许的安宁,但即便在这种狂欢的时刻,她也认为,任何一个人的舞动节奏都是和她肌肉的抽动节律相关的。她勉强坚持学习了三个,就再也无法进教室和任何一个公共场合里去。同学们都知道她有怪脾气,但由于她为人厚道,什么事都是谦让,宁肯自己委屈,所以同宿舍的同学也都愿意为她办点儿力所能及的事,但几乎无一人知道她是个严重的心理病患者。

?在现时的大学生群体里,患有社交障碍的人约占百分之二三,在每三个社交障碍者中,就会有一个达到恐怖症的程度。这些患者明知自己不该怕,可就是无法控制,一般都承认有心理障碍。通常,心理医生治疗心理病,特别是社交恐怖症,往往以行为疗法为首选,且有相当的效,但也确有某些顽固的社交恐怖症,必须通过分析领悟疗法才能复原。而震颤恐怖、做贼恐怖则常需进行心理分析疗法。

第三章应激与应激障碍

应激的基本理论

应激的一般心理和行为反应 应激障碍的反应

应激的生理反应

应激和应激障碍产生的

影响因素

应激障碍的应对与预防

第一节应激的基本理论

应激的概念——机体在受到各种内外环境因素刺激时所出现的非特异性全身性反应,或者说,应激是个体面临或觉察到环境变化对机体有威胁或挑战时做出的适应和应对的过程。

应激(stress)一词来源于拉丁文“stringeer”,在古法语和中古英语中,它以“stresse” “straisse”形式出现,含有困苦和逆境的意思。在物理学上指“应力”、“张力”。在20世纪30年代,加拿大生理学家Selye H借用应激概念概括机体在环境不利刺激(如感染、中毒、创伤、精神紧张、高温、寒冷、放射性等)下出现的某些非特异性反应,将应激引入生物医学范围使用。

二、应激的模型(一)应激的刺激模型:观点是将应激作为自变量或刺激物。该模型将应激看成是需要个体做出适应变化的各种环境刺激如天灾等。它在研究中往往把应激看成自变量,重点分析什么样的环境刺激可使人产生紧张反应。试图寻求刺激和紧张之间的因果关系,甚至数量关系。

(二)应激的反应模型:该模型将应激看成是个体对刺激做出的反应,即因变量。

(三)应激的交互作用模型:该模型将应激视为个体与刺激交互作用的中间状态。

第二节应激的一般心理和行为反应

一、认知和情绪反应(一)认知能力的改变:1、感知觉功能的降低2、回忆和提3、思维迟钝4、视觉运动反应时延(二)情绪的改变:1、焦虑反应2、恐惧反应3、抑郁反应4、愤怒反应

二、意志行为改变:1、逃避与回避行为2、退化与依赖行为3、敌对与攻击4、失助与自怜5、物质滥用6、冷漠7、病态固执

第三节应激障碍的反应

一、急性焦虑反应二、血管迷走神经反应三、过度换气综合症四、急性应激反应:1、以意识障碍占优势者2、以精神运动障碍占优势五、创伤后应激性反应六、适应障碍1、抑郁心境的适应障碍2、焦虑心境的适应障碍3、混合性情绪的适应障碍4、品行异常的适应障碍5、情绪和品行混合的适应障碍6、躯体主诉的适应障碍7、工作抑制的适应障碍8、退缩的适应障碍七、反应性精神病

第四节应激的生理反应

一、应激的生理反应

二、应激的心身中介调节机制

(一)心理-神经中介机制

(二)心理-神经-内分泌中介机制

(三)心理-神经-免疫机制

第五节应激和应激障碍产生的影响因素

一、应激源

应激源(stressor)——是导致应激或应激障碍的直接原因。

也就是引起机体生理失调的原因,或者是外因或刺激称作应激源。与此相对应的是:机体失去平衡的状态称为应激。 现实生活中比较常见的应激源:

1、应激性生活事件

2、自然和社会性灾害

3、日常生活的困扰

4、职业性应激源

第五节应激和应激障碍产生的影响因素

二、神经类型和人格特征

三、认知评价和归因模式

四、应付和防御方式

五、社会支持水平

六、其他因素

第六节应激障碍的应对与预防

一、应激障碍的反对

1、心理咨询

2、心理治疗

3、危机干预

4、社会支持

二、应激障碍的预防

1、正确认识和处理生活事件

2、培养健康的人格

3、提高心理活动的强度

4、提高心理活动的耐受力

5、增强对于环境的适应能力

第四章心理健康与心理卫生

?一、心理健康的衡量标准与水平

?二、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卫生

?三、不同群体的心理卫生

?四、社区心理卫生

第一节心理健康的衡量标准与水平

?一、健康与亚健康

?二、心理健康的概念及水平

?三、心理健康的评估原则及标准

?一、健康与亚健康

?(一)健康的概念

?(二)亚健康

?(一)健康的概念

?我国《辞海》对健康的解释:人体各器官系统发育良好,功能正常,体质健壮,精力充沛,并具有良好劳动效能的状态。?1948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疾病或虚弱,而且指包括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在内的健全状态。?1989年,该组织又做了新的补充:健康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

?(二)亚健康

?1、概念——指非病非健康状态,是介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状态,也是一类此等健康状态。又称为“第三状态”、“游离状态”、“灰色状态”。

?2、亚健康的形成原因

?(1)生理心理失衡

?(2)营养不良

?(3)噪音污染

?(4)空气污染

?(5)不良的生活方式

?3、亚健康的表现特征

?临床上诊断为:慢性疲劳综合症、内分泌失调、神经衰弱、更年期综合症等。

?心理上表现:精神不振、心烦意乱、郁郁寡欢、失眠多梦、白天困倦、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焦虑、紧张、易受刺激

?生理上表现:食欲不振、消化不良、便秘、出汗、腰酸腿痛、皮肤干燥

4、摆脱“亚健康”的措施

?(1)调整心态

?(2)均衡营养

?(3)保障睡眠

?(4)劳逸结合

?二、心理健康的概念及水平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

?(二)心理功能的等级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

?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对心理健康的定义: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

?表现:身体、智力、情绪协调;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谦让;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生活效率高。

?普遍观点认为,心理健康——是能够充分发挥个人的最大潜能,能妥善处理和适应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

?含义:一是心理功能正常,没有心理疾病;二是能积极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顺应环境,能有效地、富有建设性地完善个人生活,并具有一种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

?三、心理健康的评估原则及标准

?(一)心理健康的评估原则

?(二)心理健康的衡量标准

?(一)心理健康的评估原则

?1、心理和环境的同一性

?(1)能和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而不是逃避现实、自我封闭,孤独自处。

?(2)在工作中能发挥本身的智慧和能力,对自己的能力能做出恰当的评价,对取得的成绩有价值感,乐于工作、从工作中得到满足感。

?2、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的和谐性

?(1)思维活动,正常的思维应该具有实际应用和可行性

?(2)情绪和意志行为,健康的情绪发生与发展有明确的原因。

?3、人格的稳定性

?4、社会功能

?(1)职业功能

?(2)生活自理能力

?(3)人际关系

?(4)业余时间的利用

?(二)心理健康的衡量标准

?1、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

?(1)具有健康心理的人,人格是完整的;自我感觉是良好的;情绪是稳定的,且积极情绪多于消极情绪;有较好的自控能力,能保持心理平衡;能自尊、自爱、自信、而且有自知之明。

?(2)一个人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有安全感,且能保持正常的人际关系,能受到别人的欢迎和信任。

?(3)心理健康的人,对未来有明确的目标,并能切合实际,不断进取,有理想和事业上的追求。

?2、我国学者提出的心理健康的标准

?(1)智力正常是衡量人的心理健康最重要的指标之一。

?(2)情绪健康情绪稳定、心情愉快时情绪健康的重要标志。另外,情绪的变化应该由适当的原因引起的。

?(3)意志健全意志健全表现在意志的自觉性、果断性、坚定性和自制力上。

?(4)行为协调指心理与行为协调一致。主要表现在意识与行为一致,言行一致。

?(5)人际关系适应个人能正确对待、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

?(6)行为反应适度指对刺激有相应的的反应,不过敏,不迟钝。

?(7)心理活动符合年龄标准指不同年龄的人,其心理活动特点与年龄的心理特征基本是相符合的。

?(8)“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基本相符有正确的自我意识。

?3、临床心理学工作者根据下列标准进行划分

?(1)有无心理症状,如焦虑、强迫、抑郁等。

?(2)有无有价值的心理品质,如幸福感、和谐、自尊感、适应环境的能力等。

?(3)用心理测验的方法来判断,如果是过于极端的心理特质,往往是不健康的。

?(4)依据社会或文化的标准,如果是被目前社会或文化环境接受的行为则是健康的。

第二节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卫生

?一、胎儿的发展及教育

?二、婴幼儿期的心理卫生

?三、儿童期的心理卫生

?四、青少年期的心理卫生

?五、中年期的心理卫生

?六、老年期的心理卫生

一、胎儿的发展及教育

?(一)胎儿的发展

?根据日本20世纪90年代报道,用B超系统观察胎儿各月龄的发展情况得知:

?当母亲发觉自己怀孕时,胎儿已经有脊髓,并开始原始的蠕动。

?孕两个月时,胎儿在羊水中进行游泳样运动,并已经有皮肤感觉。

?孕三个月时,会吸吮自己的手指及碰到嘴的手臂或脐带。

?孕四个月时,胎儿可以听到宫外的声音,遇到突然的巨响还会吃惊。

?孕五个月时,记忆功能开始发展,能记住母亲的声音并对熟悉的声音产生安全感。

?孕六个月时,嗅觉开始发育,能在羊水中嗅到母亲的气味并记住在脑中。还能用脚使劲踢宫壁,引起羊水摇晃,以刺激胎儿的皮肤及脑的发育。

?孕七个月时,胎儿能用舌头舔自己的手,并开始发育视觉。开始具有发生功能,可以通过母亲的活动用脑感觉昼夜的周期。此时,胎儿会对宫外的声音产生喜欢或讨厌的行为反应。

?孕八个月时,胎儿能辨出音调的高低强弱并对此有敏感反应。如遇到子宫收缩或外界压迫时,胎儿会踢子宫壁进行反抗。能感知母亲的高兴、激动、不安和悲伤,并做出不同的反应。

?(二)常用的胎教方法

?1、音乐胎教

?(1)选择合适的时间

?(2)选择合适的乐曲

?(3)正确的操作措施

?2、言语胎教

?3、运动胎教

?光照胎教(因为胎儿的视觉功能发育较晚些,并需要生后几年才能逐渐成熟。因此一般可以在孕28周后,胎儿醒觉时用电筒贴腹壁进行一明一灭的照射,但时间要短些。当胎儿醒觉(胎动)时,用手电筒的微光一闪一灭地照射孕妇腹部,以训练胎儿昼夜节律,即夜间睡眠,白天觉醒的规律,从2分钟起,随月龄增加逐渐加至5分钟。这可促进胎儿视觉功能及脑的健康发育。)

漂浮胎教(对于母亲工作忙或比较紧张的情况,漂浮法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可以用适合孕母良好感觉的水温、内加增加浮力降低紧张度的无机盐或中药剂。这样既能使胎儿感受到浮力(这类感受有可能降低孩子的感觉统合失调),又可缓解孕晚期母亲的心身过度负重感及心理的紧张与焦虑。)

?图画胎教(指的是孕母经常看美丽、生动的图画,如可爱的娃娃照片、小动物、风景、花鸟、艺术作品等,并仔细给胎儿“讲述”这图画,藉此通过孕母的美学欣赏,对胎儿进行美的熏陶,据说这样可以使孩子生得聪明漂亮,是传统的美学胎教内容。更主要的是,可以藉此保持母亲的良好、愉快的情绪,并使孩子的情绪发展健康。)、

?外语胎教(有人调查后认为,孕期在非母语环境中或孕母常讲两种以上语言,孩子生后往往学习外语也没有什么障碍。因此主张在言语胎教时,可以让胎儿听听外语胎教磁带。这点也有争议。另一些学者认为,那可能影响对母语的接受,

导致孩子的紧张和混乱,以至哪种语言都掌握不好。这还需要进一步的科学证实。)

?科学的胎教。

二、婴幼儿期的心理卫生

?习惯上把0~3岁称为婴儿期,4~6岁称为幼儿期。婴幼儿是人的一生中发展最迅速的时期,也是人身心发展和人格形成的最重要时期。

?(一)婴幼儿期的发展特征

?脑的发育与体重的增加最明显。

?(二)婴幼儿期的心理卫生

?1、婴儿期心理卫生

?(1)设置有丰富刺激物的生活环境

?(2)爱抚

?(3)训练和教育

?(4)注意情绪和性格的培养

?2、幼儿期的心理卫生

?(1)培养良好的习惯

?(2)注重行为和仍恶的塑造

?(3)培养认识能力

三、儿童期的心理卫生

?儿童期指6~12岁,是小学阶段,也称为学龄期。此期心理发展迅速,是心理发展一个重要转折点。

?(一)儿童期的心理特点

?智力发展最快时期,主导活动为学习。萌生自我意识。

?也是意志发展的一个最佳时期。

?(二)儿童期的心理卫生

?1、尽早为儿童提供社会生活

?2、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

?3、培养儿童良好的习惯和行为

?4、培养儿童健康的心理品质

四、青少年期的心理卫生

?青少年期指11~35岁这一时期。其中少年期11~15岁,青年初期15~18岁,青年中晚期19~35岁左右。一般把少年期和青年期有合称为“青春期”。

?(一)青春期一般心理特点

?(二)青春期的心理卫生

?(三)青年中、晚期的心理卫生

?(一)青春期一般心理特点

?1、心理的内部稳定状态差

?2、敏感但批判力不足

?3、好胜但韧性差

?4、自控力差

?5、涉世不深

?(二)青春期的心理卫生

?1、加强人生观形成过程中的正确引导

?(1)学会协调人际关系

?(2)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

?(3)引导他们正确处理依赖于独立的关系

?(4)引导他们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2、促进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3、积极开展性健康教育

?(三)青年中、晚期的心理卫生

?1、个体身心的自我保健

?2、角色转换及其角色适应

?3、处理好事业与家庭的关系

五、中年期的心理卫生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1991年提出关于划分年龄期的标准,中年期一般指45~59岁的人群。我国传统认为在35岁左右就进入中年期。

?(一)中年期的心理特点

?1、心理素质稳定

?2、智力处于最佳状态

?3、自我意识明确

?4、紧张状态

?(二)中年期的心理卫生

?1、社会应重视中年人心理健康的问题

?2、加强身心自我保健

?3、丰富业余生活

?4、重视心理咨询

六、老年期的心理卫生

?(一)老年人的心理特点

?1、认知方面

?2、自我意识方面

?3、意志方面

?(二)老年期的心理卫生

?1、继续追求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

?2、要充分认识各种影响老年人健康的心理状态

?3、正确对待繁衍生息的自然规律

?4、积极参加适当的运动

?5、积极参加社会交往

第三节不同群体的心理卫生

?群体——是指在同一规范与目标指引下,以特定方式组合在一起,协同活动且互相制约的一群人。

?一、家庭心理卫生

?二、教师的心理卫生

?三、大学生的心理卫生

?四、军人的心理卫生

?五、飞行员、航天员的心理卫生

?一、家庭心理卫生

?1、使每个家庭成员充分了解家庭的功能。

?2、合理分配家庭资源。

?3、正确处理家庭成员间的关系。

?4、成员之间要做到互相尊重。

?二、教师的心理卫生

?1、制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与生活条件。

?2、普及心理卫生知识,预防心理疾病。

?3、修身养性,追求人生价值。

?4、正视自己,调节自我意识。

?首先:教师应对自我有个正确的认识。

?其次:在对自身正确认识的基础上,认真思考、自觉调节自我对维护心理健康的必要性和积极性,养成自我调控的迫切

意愿。

?再次:要养成自我调节的经常性。

?三、大学生的心理卫生

?1、建立心理档案。

?2、合理安排生活。

?3、设立心理咨询机构。

?4、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心理调适和训练。

?5、武艺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四、军人的心理卫生

?1、加强军人的心理选拔工作。

?2、加强维护心理健康的宣传教育。

?3、加强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

?4、开展必要的心理训练。

?五、飞行员、航天员的心理卫生

?1、加强人员的选拔和训练。

?2、合理安排作息制度。

?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自我保健水平。

?4、开展心理,缓解心理压力。

第四节社区心理卫生

?一、社区心理卫生的起源于发展

?二、社区心理卫生的定义及目的

?三、社区心理卫生的工作特性

?四、社区心理卫生的工作范畴

?五、社区心理卫生的服务机构

?一、社区心理卫生的起源于发展

?社区心理卫生的诞生与人类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以及人类对精神疾病认识的不断加深密切相关,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新兴的一门专业,主要是源自近代精神医学的理论。

?迄今为止,美国仍是世界心理卫生先进的国家。

?美国社区心理卫生运动开始于1940年,到了1946年,颁布国家心理卫生法,1949年成立了国家心理卫生研究会,这对后来的社区心理卫生工作的推动具有深远的影响作用。

?在我国,尽管未普遍采用“社区‘这一名词,但无论城市和农村实际已经存在社区卫生服务的形式。我国当代的心理卫生运动发起于20世纪30年代,但社区心理卫生服务在我国只有40余年的历史,

?二、社区心理卫生的定义及目的

?社区心理卫生(community mental bealth)是心理卫生的一环,它是以社区和基层保健机构为基地,利用精神医学、心理学、社会学及公共卫生学的有关理论、方法和技术,对社区内居民提供多元化及合乎人性的心理卫生服务,主要内容有:教育、预防、治疗、康复及宣传等服务。

?其目的是充分利用社区资源,满足社区内心理卫生服务的需求,保障和促进社区范围内人群的心理健康,减少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发生,进而提高社区生活的品质。社区资源包括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有形资源指人力、物力、财力等;无形资源有同情心、参与感、责任感和荣誉感。

?三、社区心理卫生的工作特性

?1、工作的实施不局限于医疗机构内。

?2、需要所在社区群体的支持及多部门的协调。

?3、服务对象以社区全体居民为主。

?4、主动积极的医疗服务。

?5、具有预防的使命。

?四、社区心理卫生的工作范畴

?(一)初级预防

?1、开展心理卫生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

?2、为不同年龄层的人群提供心理健康指导。

?3、环境卫生服务。

?4、主动为高危人群提供心理支持与咨询。

?五、社区心理卫生的服务机构

?(一)建立各级心理卫生工作领导小组。

?(二)大、中城市建立市-区-街道精神病防治的三级保健网。

?(三)农村建立县-乡(镇)-村三级心理疾病保健网。

?(四)厂矿心理卫生保健站。

?(五)学校心理卫生咨询站。

第五章智力障碍

?一认知过程障碍

?二智力与智力障碍概述

?三常见智力障碍心理特点

?四智力障碍的诊断与治疗原则

第一节认知过程障碍

?一感知觉障碍

?二记忆障碍

?三思维障碍

?四情感障碍

?五意志障碍

感知觉障碍

?有关周围神经和(或)中枢神经病变造成的生理性障碍外,还有因心理因素所引起的障碍。我们这里仅介绍的是心理性感知障碍。

?(一)感知觉障碍——(sense disorder)主要指感觉强度上的变化,如感觉过敏、减弱、消失和异常感觉。

?可见于正常人,如情绪紧张时或除了由于处于催眠状态下可发生感觉迟钝。

?(二)错觉(illusion)是对事物歪曲的知觉,也就是把实际存在的事物,歪曲地感知为与实际完全不相符的事物。

?病理性错觉可分为:视性错觉、听性错觉、触错觉、味错觉、嗅错觉等。

?(三)幻觉(hallucination)是一种虚幻的知觉,是在客观现实中不存在某种事物的情况下,却感到它的存在,如无人在场时却听到有人在讲话,或者看到某人在窗外。

?病理性幻觉是常见的知觉障碍,病人信以为实,不听他人劝告。

?幻觉按照不同的感受器分为幻听、幻视、幻嗅、幻触以及内脏和本体感觉器的幻觉等。

二记忆障碍

?记忆障碍——对于有意识记的材料经过极大努力仍不能保持,或病理性的记忆增强,成为记忆障碍(memory disorder)?记忆障碍在精神疾患尤其是脑器质性疾患病人中较为常见,是一种心理异常现象。因此,记忆障碍成为精神病学和变态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记忆障碍有功能性的,也有器质性的。

?(一)记忆增强和记忆减退

?作为变态的记忆增强——是指人处在病理情况下或其他特殊情况下,对过去曾经遗忘了很久的以前的经验或根本记不起来的事情,都能回忆起来,而且记得很清楚。

?如:系统妄想的精神分裂症病人

?记忆减退——指病人的记忆能力普遍降低的表现,即病人的识记、保持、记忆或再认这几个环节的能力比一般人或比本人患病之前有程度不同的减退。

?(二)再认错误

?再认错误(recognition error)——是记忆减退的一种特殊形式。

?如:旧事如新症;似曾相识症

?(三)遗忘症

?遗忘(forgetting)是指对于识记的事物不能回忆,或不能回忆的有时还能再认。如果既不能回忆又不能再认,则称为完全性遗忘。

?遗忘症——如果对既往经验过的重大事件或某段时间内的经历出现完全性遗忘,则表明记忆有严重障碍,这称为遗忘症。

?遗忘症实际上是一种记忆丧失而非记忆减退。

?根据所波及的时间阶段,可把遗忘症划分为:顺行性遗忘和逆行性遗忘

?顺行性遗忘——是指病人对于受伤或发病当时及以后一段时间内的经历不能回忆而且在意识恢复以后,如果大脑已蒙受了严重的损害,则继续表现识记的严重困难,甚至一过即忘。

?逆行性遗忘——是指病人对于疾病或受伤以前一段时间所发生的事情不能回忆。

?(四)记忆错误和记忆虚构

?记忆错误和记忆虚构主要表现在回忆和再认阶段

?记忆错误——是指病人将过去可能在生活中经历过,但在他指的那段时间里并没有发生过的事件,错误地作为当时的一件真事来诉说,不自觉地加以歪曲和渲染,并坚持自己所说的事情是真实的。

?虚构症——是指病人在回忆中把过去从未发生过而纯属幻想的事情,当做亲身经历,坚信确有其事。

三思维障碍

?思维障碍(1)思维表达障碍-联想障碍﹙思维奔逸思维迟缓思维贫乏﹚

? (2)思维内容障碍-妄想、强迫观念(妄想、强迫观念)

?思维奔逸——是一种兴奋性的思维联想障碍,主要指思维活动的量增多和转变快速。

?常见于躁狂抑郁性精神病的躁狂状态

?思维迟钝——是一种抑制性的思维联想障碍。主要特点是,思维活动显著缓慢,联想困难,思考问题吃力,反应迟钝。

?思维贫乏——主要特点是,思想内容空虚,概念和词汇贫乏,对一般询问往往无明确应答性反应,或者仅简单回答“不知道”、“没有什么”。可见于器质性痴呆症状。

?想(delusion)——其是一种在病理基础上产生的歪曲的信念和病态的推理和判断。它既不符合客观现实,也不符合病人所受的教育水平,但病人对此坚信不疑,无法说服,也不能通过亲身体验和经历加以纠正。

?如有夸大妄想的病人;有被害妄想的病人。是思维内容障碍中最常见、最重要的症状。

?强迫观念(imperative idea)——是指某一种观念或概念多次重复出现于病人的思想中,并伴有主观的被迫感和痛苦感。

?如:有强迫性疑虑的病人。

四、情感障碍

?(一)情感活动增强

?1、情感高涨:躁郁性精神病躁狂状态的一个典型症状

?2、情感欣快

?3、易激惹:常见于癔病、神经衰弱、躁狂状态、躯体性疾病、器质性精神病

?(二)抑郁、恐惧和焦虑

?1、抑郁:见于各种抑郁症。如更年期抑郁症

?2、恐惧:多见于强迫性神经症以及精神分裂症早期

?3、焦虑:多见于焦虑状态和更年期焦虑症。

?(三)情感淡漠与衰退

?1、情感淡漠:多见于神经分裂症,是精神分裂症中具有特征性意义的症状。

?2、情感衰退:多见于器质性痴呆状态和晚期精神分裂症

?(四)情感、情绪错乱

?1、情感倒错:常见于精神分裂症,尤其是青春型病人中更为多见。

?2、表情倒错: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是以基本个性改变,思维、情感、行为的分裂,精神活动与环境的不协调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类最常见的精神病。青春型精神分裂症临床表现的一个特点是,病人想入非非,明显脱离现实。病人认为自己聪明、漂亮,出身于名门,有非凡的才能,将做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业绩,有了不起的发明创造,能拯救全人类。女病人则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漂亮的女人”、“美丽的公主”,将会有“白马王子”向她求婚。为此,病人整天沉迷于虚幻的幸福之中,时而“咯咯”地痴笑。他们的想法大都荒谬离奇,破碎零乱而不固定,内容时时改变,如同白日做梦。因而,有人用“白日梦”来形容这种情况。

五、意志障碍

?1、意志增强:指病人的意志有病态的顽固性。常见于妄想狂以及某些精神分裂症妄想型病人的症状活动阶段。

?2、意志减弱:指病人由于神经系统机能脆弱以及心情焦躁、情感脆弱,因此缺乏坚持性,特别不能忍受委屈和挫折,容易灰心丧气。常见于躁郁症的躁狂状态。

?3、意志缺乏:表现为病人对周围事物缺乏兴趣,对外界环境及其变化缺乏任何感情反应,生活的需要和欲望显著减退或消失,缺乏行动的动机和目的。多见于晚期精神分裂症或痴呆状态。

第二节智力与智力障碍概述

?一、智力的界定

?从传统意义上讲,智力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一般能力,是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过程中所形成的认知方面稳定心理特征的综合,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与想象力等五个基本因素。

?20世纪20年代,学者的意见:

?1、智力是适应新情境的能力

?2、智力是抽象思维能力

?3、智力是学习的潜能

?二、智力的发展规律与影响因素

?(一)智力的发展规律

?智力作为大脑的一种机能,同世界上其他生命现象一样,具有一发生和发展的过程。这一过程与年龄密切相关,随着年龄增长,智力按照一定内在规律而发展变化。

?从幼儿园开始,随着年龄的增长,感官和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车间成熟起来,人的智力也随之日益发展。其中,从出生至5岁的智力发展最快,变化也最大;从5岁到15岁智力继续增长,并逐渐得到巩固。

?大量的研究和实践证明,人的智力一般到30岁才能达到高峰,青春期后发展得比较缓慢。50岁以前智力始终保持较高水平,50岁以后一般人的智力开始逐渐下降,越接近老年,下降的速度越快。

?(二)智力形成与发展的影响因素

1、遗传因素

2、后天环境与教育(1)早期教育(2)家庭教育(3)学校教育(4)社会教育

3、实践活动

4、非智力因素

?三、智力障碍的界定与分类

?历史上,智力分类:“不慧”、“童昏”、“白痴”或“痴愚”

?19世纪以来,外国学者:低能、痴呆、愚笨、智力不足、智力缺陷、智力发育不全等。这些是个体智力发展明显低于常态者的现象。

?智力障碍的界定:

?1、前苏联学者——由于大脑器官损伤而引起的认识活动的持续障碍叫做智力障碍。

?美国学者——智商低于平均数的两个标准差以下,并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适应行为异常者叫智力障碍。

?IQ低于70 ,同时伴有适应行为方面的障碍。(IQ是平均数100,标准差15,低于平均数两个标准差即为70).

?智力障碍——是指由于大脑受到器质性损害或是由于大脑发育不全从而造成认识活动的持续障碍以及整个心理活动的障碍所表现出的适应行为方面的障碍。

?分类智力发育迟滞:

?痴呆

?智力发育迟滞:由于各种有害因素导致的胎儿或婴儿的大脑不能正常发育或发育不完全,使智力活动的发育停留在某个较低的阶段。

?痴呆:是在大脑发育成熟之后,由于各种原因使原来正常的智力受到损害,造成缺陷。称为~。

四、智力障碍的流行病学

?美国600万左右,占3%。前苏联1%~3%、英国4%.

?我国男病人多于女病人。智力残疾为1040万,占总人口1%左右。

?五、智力障碍的病因

?按智力障碍发生的阶段分类,我国学者:产前因素、产程因素、产后因素、原因不明。

?按病因性质分类:遗传因素、感染因素、化学因素、物理因素、母体本身因素、社会文化因素。

?世界卫生组织将智力障碍病分为十大类(1)感染和中毒;(2)外伤和其他物理因素;(3)代谢障碍和营养障碍;(4)产后的大脑疾病;(5)原因不明的产前因素或疾病;(6)染色体异常;(7)未成熟儿;(8)重性精神障碍;(9)社会-心理因素;(10)原因未明。

?还有的将病因归结为:出生前造成的先天性原因和出生后造成的后天性原因两类,认为两者的比例大致为作比二,并按发生阶段列出具体病因。

(一)遗传

据我国的研究,遗传因素主要有两种:一是家庭性,占25.52%;另一种是代谢性疾患。

?(二)染色体异常

?染色体异常包括染色体数目增多、减少、或者染色体缺失、重复、倒位、易位、镶嵌等结构上的改变,均可智力障碍。

?染色体异常有许多种类型,如先天愚型、猫叫综合征等。

?染色体异常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据对千古愚的研究,其原因也是包括遗传和环境两个方面。在环境的因素方面;一是高龄产妇;二是孕期不良的环境影响,如X线照射、病毒感染、化学物质中毒等等。在遗传方面,是母体与胎儿间不利因素相互作用造成的。

?胎儿期的不良影响

?1、感染

?2、中毒

?3、放射线照射

?4、母亲本身因素。

?5、母体和胎儿血型不适合。

?(四)出生时的不良影响

?1、未成熟儿

?2、脑外伤

?3、脐带缠颈。

?(5)儿童期的不良影响

?1、脑炎

?2、脑外伤

?3、感染

?4、营养障碍

?5、社会-文化因素

?6、患大脑进行性疾病

?(六)痴呆的病因

?1、脑变性疾病

?2、脑血管性疾病

?3、脑外伤

?4、感染

?5、肿瘤

?6、脑积水

?7、中毒、缺氧和代谢障碍。

第三节常见智力障碍的心理特点

?一、智力发育迟滞的分级与心理特点

?(一)智力发育迟滞的分级

?根据国际疾病分类第十次修订版,智力发育迟滞可分为五级(表5-2)

?1、轻度2、中度3、重度4、极重度5、边缘状态

?(二)智力发育迟滞的心理特点

?1、感知觉方面。

?2、记忆方面

?3、思维方面

?4、情感方面

?5、行为方面

?二、痴呆

?1、记忆和定向障碍:“忘前失后”;记忆障碍加重,可出现时间、地点定向障碍,多见于患者迁居后

?2、思维和判断障碍:抽象思维能力下降,不能概括事物的特征。有时出现失语、失认、失用等皮层功能障碍,令患者描画一个立方体图形时,只能画一个平面,甚至是一条弯弯曲曲的线条。

?3、情感、性格及行为改变

(1)、情感障碍(抑郁是老年期痴呆的前驱症状、幻觉、妄想见于中期;焦虑、激越和坐卧不宁见于后期;躁狂痴呆的躁狂症;淡漠和退缩)

?(2)、性格行为的改变

?4、智能减退(皮质高级功能障碍)

第四节智力障碍的诊断与治疗原则

一、智力障碍的诊断

(一)智力评估

1、比奈-西蒙智力量表

智力年龄(MA)

比率智商=——————-----. ×100

实际年龄(CA)

大多数人的平均智商是90~110;超过110属于高智能,80~90,属于迟钝;

70~80,属于临界状态;70以下是智力迟滞。

2、韦克斯勒智力量表

15*(X-M)

离差智商=------------------ ×100

SD

X为被试在测验中所得分数,M是平均数,SD为标准差。这一离差智商假定,每一年龄组的平均智商为100IQ,标准差为15IQ。当测验对象的IQ为90~109时,表示中等智力;高于110,属于聪明、高智、超高智;80~89,属于迟钝,70~79属于临界状态;70以下就属于智力缺陷范围

3、格赛尔发育量表

由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于1940年发表。适用于测量4个星期的新生儿到3岁婴儿的智力,测量内容分别是运动、适应行为、语言能力、个人——社会交往四个方面的情况。分别在4个星期、16个星期、28个星期、40个星期、52个星期、18个月、24个月和36个月时进行测量。此量表共63个项目

4、贝利量表

全称为贝利婴儿发育量表,于1933年贝利发表的,适用于2个月到30个月的婴幼儿。此量表共244个项目,有三个分量表:智能量表——着重测量适应性行为、语言能力和探究活动;163个项目;运动量表——属于大运动和精细动作的项目;81个项目;婴幼儿行为记录——其中有每个月龄婴幼儿个性特征发育的记录。

5、丹佛发育筛选测验

美国弗兰肯堡和多兹共同制定的,发表于1967年,适用于出生到6岁的儿童,共105个项目。分别测量大运动、精细动作、语言能力和个人—社会行为四个方面的行为。筛,把被试分为正常、可疑和异常三类,可疑对象在使用其他智力量表进行诊断性检查,以便最后确定其智力是否正常及智力迟滞的等级。

?二、智力障碍的治疗原则1、教育2、心理辅导3、行为治疗4、及时转介

第六章人格障碍

Personality disorder

是指人格特征明显偏离正常,使病人形成了一贯的反映个人生活风格和人际关系的异常行为模式。

如果人格偏离正常系由躯体疾病(如脑病、脑外伤、慢性酒精中毒等)所致,或继发于各种精神障碍应称为人格改变(personality changes)

第一节人格障碍的形成与发展

?一、生物学因素

?有研究表明,遗传在人格障碍原因上有较重要意义。

?假设脑电图及生化方面的差异;假设与内分泌激素有关;还有根据染色体畸变47XYY的人出现供给行为;也有根据边缘系统对人的情绪行为有重要有影响。但须进一步证实。

?二、心理因素

?近代心理学和临床精神病学的研究和观察证明心理环境在病因上起主要作用。

?三、社会-文化因素

?不良的社会环境造成人格障碍的温床。

?总之,人格障碍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原因,它们可能综合地起着作用,只是在每一个具体病例中所占地位的主次或轻重略有不同而已。

第二节人格障碍的流行病学

?一、人格障碍的流行病学研究

?早期的流行病学资料(Lewis,1974),应用索引调查法所得的人格障碍患病率,农村男性为9%~11%。美国精神卫生研究院所的结果表明,反社会型人格终生患病率为2.6%。

?Christiansen(1974年)对大样本双生儿犯罪一致率进行研究,发现一致率为6.9%,大学生中反社会人格患病率为4.6%。

?自杀未遂人群中人格障碍患病率高于一般人口。

?影响人格障碍患病率的因素很多,还包括移民(移居)、性别、社会阶层、城市化、种族、年龄等。

?二、人格障碍的分类

?目前有两种:一种是纯粹描述性的,如意志薄弱和攻击性;一种是描述与病因结合的,其目的是将不正常人格的标记与部分类似的精神病加以联系,如分裂型人格不仅有行为古怪和情绪冷漠等与精神分裂症相似的症状,而且两者可能具有共同的病原基础。

?《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将人格障碍分为偏执型、分裂型、反社会型、冲动型(攻击型)、表演型(癔症型)、强迫型、焦虑型、依赖型以及其他或待分类的人格障碍。

第三节人格障碍的诊断

?一、人格障碍的诊断原则

?通常采用以下几种方法来判断人格是否异常:

?1、经验性原则

?2、社会适应性原则

?3、症状和病因学诊断原则

?4、统计学和心理测量的原则

?5、其他诊断原则

?二、人格障碍诊断的理论模式

?1、医学模式

?2、心理动力学模式

?3、行为模式

?4、人本主义心理学模式

?5、社会文化模式

?6、生物心理社会模式

?三、心理测验与心理诊断

?(一)心理测验

?1、MMPI多项人格测验:可疑表明人格障碍患者的疑病、人格障碍、偏执、癔病、精神分裂症量表得分均高,偏离正常。

?2、EPQ个性测验:提示此类患者神经质、精神质,外倾性分数高。

?3、SCL-90症状自评量表:提示患者的敌意、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偏执因子分明显高于正常人群。

(二)心理诊断依据

在CCMD-3(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中,人格障碍有明确的症状标准、严重标准、病程标准和排除标准。

1、症状标准:个人的内心体验与行为特征(不限于精神障碍发作期)在整体上与其文化所期望和所接受的范围明显偏离,这种偏离是广泛、稳定和长期的,并至少有下列一项:

(1)认知(感知,即解释人和事物,由此形成对自我及他人的态度和形象的方式)的异常偏离。

(2)情感(范围、强度,及适当的情感唤起和反应)的异常偏离。

(3)控制冲动及对满足个人需要的异常偏离。

(4)人际关系的异常偏离。

2、严重标准:特殊行为模式的异常偏离,使病人或其他(如家属)感到痛苦或社会适应不良。

3、病程标准:开始于童年、青少年期,现年18岁以上,至少已持续二年。

4、排除标准:人格特征的异常偏离并非躯体疾病或精神障碍的表现或后果。

第四节人格障碍的类型

?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CCMD-3)所划分的

?偏执型人格障碍

?分裂样人格障碍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冲动型人格障碍(攻击型人格障碍)

?表演型(癔病型)人格障碍

?强迫型人格障碍

?焦虑型人格障碍

?依赖型人格障碍

?其他或待分类的人格障碍

?一、偏执型人格障碍(paranoid personality disorder)

?以明显的的猜疑和偏执为主要特征的一类人格障碍,始于成年早期,男性多于女性。偏执一词来源于希腊语,意思是走极端。在精神病学中应用这一名词,一般是作为具有妄想信念来解释,最多指的四被害的信念。此外,还较多应用于病理性嫉妒信念。此类患者有过分自我援引倾向,如对现实的或想象的耻辱特别敏感多疑。

?1、主要表现

?(1)敏感多疑,患者往往把别人无意的甚至是友好的行为表现,误解为怀有敌意或轻蔑,或者没有足够根据即猜疑别人对自己的伤害。

?(2)有一种将周围事件解释为具有某种“阴谋”的不符合事实的先占观念。

?(3)极端地自信、自负,自尊心很强。

?(4)固执己见,常常是认为只有自己似乎是最正确的,听不得不同意见,不相信反面证据。

?(5)记恨,对拒绝、侮辱、伤害他的人不能宽容,久久耿耿于怀,并将挫折和失败的原因归咎于他人。

?(6)个性很强,主观性强,工作能力强,它们好与人争辩,并固执地追求个人的利益或权利,不相信别人,很难用事实或说理来改变他们的认识或想法。

?(7)易于产生病理嫉妒信念

?2、病因、过程和预后

?以自我防御机制的外射作用说明偏执现象。有人提出此型患者是基于对耻辱或羞怯的恐惧基础上,为了回避耻辱,患者采取斥责别人做了错事进行防御。有人假设儿童早期受到了双亲不良待遇,患者认同于双亲并将愤怒外射于别人。对此型缺乏长期追踪报道,有些患者可延续终生。精神分裂症病前人格特征可见此类型的人。

?3、诊断标准:以猜疑和偏执为特点,始于成年早期,男性多于女性。

?(1)符合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

?(2)以猜疑和偏执为特点,并至少有下列三项

?①对挫折和遭遇过度敏感

?②对侮辱和伤害不能宽容,长期耿耿于怀

?③多疑,容易将别人的中性或友好行为误解为敌意或轻视

?④明显超过实际情况所需的好斗,对个人权利执意追求

?⑤易有病理性嫉妒,过分怀疑恋人有新欢或伴侣不忠,但不是妄想

?⑥过分自负和自我中心的倾向,总感觉受压制、被迫害,甚至上告、上访,不达目的不肯罢休

?⑦具有将其周围或外界事件解释为“阴谋”等的非现实性优势观念,因此过分警惕和抱有敌意。

?4、鉴别诊断

?此型不存在妄想,可与偏执型精神病加以区别;它也缺乏长时期反社会行为,藉此可区别于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此型也无自我伤害行为,也无不稳定特征,可以与边缘型加以鉴别。

?5、治疗

?医生尊重患者,信赖、保持诚挚的态度,争取患者主动配合是十分必要的。医生要有充分的耐心,并以他们接受的态度,与患者探讨和商量某种可行的干预措施和方法,争取他们的主动配合和合作。

?案例:

?二、分裂样人格障碍

?分裂样人格障碍(schizoid personality disorder )是以观念、行为和外貌装饰的奇特、情感冷漠,以及人际关系明显缺陷为主要特征的一类人类人格障碍。男性略多于女性。

?1、主要表现

?(1)反常的、奇异的某些外表和行为,如与文化背景不相宜的行为或不符合习俗或目的不够明确的行为。

?(2)患者内向,过分沉溺于个人想像或内省,情感贫乏,对周围人对亲属都表现冷漠,对别人对他的赞扬或批评都不关心。

?(3)面部表情冷漠,缺乏强烈的、鲜明的情感体验。

?(4)独来独往,习惯于单独活动,无亲密朋友或知己,只在工作或生活中必须接触时才与人交往。与周围人难以建立

信赖的亲密的人际关系。

?2、病因、过程和预后

?研究结果指出儿童少年阶段缺乏温暖家庭环境在病因上有重要意义,曾在前瞻性研究中得到证明。本型似乎并不是延续一生,有多大比率最终发展为精神分裂症尚无定论。

?3、诊断标准

?(1)符合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

?(2)以观念、行为和外貌装饰的奇特、情感冷漠,以及人际关系缺陷为特点。并至少有下列三项:

?①性格明显内向(孤独、被动、退缩),与家庭和社会疏远,除生活或工作中必须接触的人外,基本不与他人主动交往,缺乏知心朋友,过分沉溺于幻想和内省;

?②表情呆板,情感冷淡,甚至不通人情,不能表达对他人的关心、体贴及愤怒等。

?③对赞扬和批评反应差或无动于衷

?④缺乏愉快感

?⑤缺乏亲密、信任的人际关系

?⑥在遵循社会规范方面存在困难,导致行为怪异

?⑦对与他人之间的性活动不感兴趣(考虑年龄)

?4、治疗

?对分裂样人格障碍的治疗目标是要纠正孤独离群性、情感淡漠与周围环境的分离性。一般采用以下方法:一是社交训练法,旨在纠正孤独不合群性。二是兴趣培养法,旨在帮助患者客服兴趣索然,情感淡漠的人格。

?病例:

?三、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 )是以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为主要特征的一类人格障碍。在以前有人称为悖德狂(moral insanity),强调的是此种人有明显违背道德的行为。也曾被人称为无情型变态人格,强调的是此型患者冷酷无情。国外在18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一般泛称人格障碍指的是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或称之为社会性变态(sociopathy),目前普遍接受的看法是把狭义的人格障碍专指为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1、主要表现

?①儿童少年期有某种情节轻微的反社会行为,如反复说谎、偷窃、反复违反家规、校纪,参与或挑起斗殴等,或曾受学校惩罚或开除等。

?②以后有不符合行为准则或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如破坏公共财物、反复斗殴或攻击别人的行为。

?③被社区或公安机构强制性教育或劳教、拘留,或刑罚。

?④缺乏责任心、义务感,不承担责任和义务,如经常旷工,长久待业或多次无计划地变换职业,对妻儿不予照顾或抚养,对家庭漠不关心。

?⑤对挫折耐受性低,易激惹,轻微刺激即可引起暴力或攻击行为,行为具有某种冲动性。

?⑥缺乏内疚感,不能由经历中哦个的失败或从惩罚中吸取教训,而且易于责怪别人。

?⑦过早性活动

?此型患者并非在儿童期及青春期总是存在品行障碍,但是如果存在,则更进一步支持本诊断。

?2、病因、过程和预后

?多数作者认为家庭环境在病因探讨中起主要作用。此型人格障碍可能在8岁前后即出现反社会行为,一般在15岁以前业已明显,一旦确诊一般来讲即难以缓解。对预后,不同作者评价不尽相同,一般估计是在19岁到21 岁阶段此类行为逐渐减少或消失。据国外某一纵向研究结果表明:约有70%的此型患者在25~30岁左右消失反社会行为。另外一作者研究患者在30年以后追踪观察有近1/3有较大进步,有12%反社会行为消失。

?3、诊断标准

?以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经常违法乱纪,对人冷酷无情为特点,男性多于女性。病人往往在童年或少年期(18岁前)就出现品行问题。成年后(指18岁后)习性不改,主要表现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甚至违法乱纪。

?(1)符合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并至少有下列三项:

?①严重和长期不负责任,无视社会常规、准则、义务等,如不能维持长久的工作(或学习),经常旷工(或旷课)、多次无计划地变换工作;有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且这些行为已构成拘捕的理由(不管拘捕与否)

?②行动无计划或有冲动性,如进行事先未计划的旅行。

?③不尊重事实,如经常撒谎、欺骗他人,以获得个人利益

?④对他人漠不关心,如经常不承担经济义务、拖欠债务、不赡养子女或父母

?⑤不能维持与他人的长久的关系,如不能维持长久的(1年以上)夫妻关系

?⑥很容易责怪他人,或对其与社会相冲突的行为进行无理辩解

?⑦对挫折的耐受性低,微小刺激便可引起冲动,甚至暴力行为

?⑧易激惹,并有暴力行为,如反复斗殴或攻击别人,包括无故殴打配偶或子女。

?⑨危害别人时缺少内疚感,不能从经历中吸取教训,特别是从受到惩罚的经验中获益。

?(2)在18岁前有品德障碍的证据,至少有下列三项:

?①反复违反家规或校规;

?②反复说谎(不是为了躲避体罚)

?③习惯性吸烟、喝酒;

?④虐待动物或弱小同伴;

?⑤反复偷窃;

?⑥经常逃学;

?⑦至少有2次未向家人说明外出过夜;

?⑧过早发生性活动;

?⑨多次参与破坏公物活动;

?⑩反复挑起或参与斗殴;

?⑾被学校开除过,或因行为不轨而至少停学一次;

?⑿被拘留或被公安机关管教过。

?4、鉴别诊断:应与边缘型人格障碍加以区别,首先本型反社会行为发生早,如果晚发,有明显病程即不应考虑本型的诊断。边缘另有其不稳定性特征而且有自我操作或自杀行为,这是与本型有所区别的。值得注意的是此两型是可以并存在于一个患者。

?5、治疗:本型患者原因和表现涉及生物-心理-社会许多因素,它们是许多因素的一种复杂的综合表现。预防、干预和治疗必须从全社会着眼,采取综合治疗方针政策。由全局岀发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因素,防治结合,统筹安排,才能发挥良好的实际效果。

?案例:略

?四、冲动型人格障碍(攻击型人格障碍)

?冲动型人格障碍(impulse-ridden personality disorder),又称性人格障碍(aggressive personality disorder),以情感爆发,伴明显行为冲动为特征,男性明显多于女性。

?1、主要表现

?(1)情绪急躁易怒,存在无法自控的冲动和驱动力。

?(2)性格上常表现出外向攻击、鲁莽和主动性。

?(3)冲动的动机形成可以是有意识的,亦可是无意识的。

?(4)行动反复无常,可以是有计划的,亦可以是无计划的,行动之前有强烈的紧张感,行动之后体验到愉快、满足或放松感,无真正的悔恨、自责或罪恶感。

?(5)心理发育不健全和不成熟,经常导致心理不平衡。

?(6)容易产生不良行为和犯罪倾向。

?2、病因、过程和预后一些生理学家提出,小脑成熟延迟,传递快感的神经通道发育受阻,因而难于感受和体验愉快和安全,可能是攻击行为发生的原因。在心理上,有些患者可能会特别热衷于对男子汉角色的认同和片面理解,强调男子汉的刚毅、果敢、义气、力量、善攻击等特征。患者常常会因自己身体善、家庭出身、生活条件、工作性质等产生自卑心理,并以冲动、好斗作为补偿方式。此外,不良的家庭和社会教育也会使年轻人产生性行为。

?3、诊断标准

?(1)符合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

?(2)以情感爆发和明显的冲动行为作为主要表现,并至少有下列三项;

?①易与他人发生争吵和冲突,特别在冲动行为受阻或受到批评时;

?②有突发的愤怒和暴力倾向,对导致的冲动行为不能自控;

?③对事物的计划和预见能力明显受损;

?④不能坚持任何没有即刻奖励的行为;

临床心理学重点(四至六章) 2

第四章心理应激、应对与健康 第一节心理应激的一般概念 1、应激现象的特点: 1)应激是一种涉及心身两个方面的紧张状态。 2)引起应激反应的刺激物的范围广泛,既有物质性的刺激物(如生物学和理化),又有象征性或符号 刺激物(心理、社会和文化性刺激物)。 3)应激是一种内部状态,应激一旦产生,便会表现为各种各样的生理和心理反应。在多数情况下,生 理反应同心理反应是并存的。 4)在对应激的反应性上存在着个体差异,这种差异来自于不同个体的不同身心特点。 5)在多数情况下应激既不完全是刺激物作用的结果,也不完全取决于当事者的身心特点,应激是个体 同刺激情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2、应激——是由人在生活适应过程中的实际上的或认识上的至关重要的内在环境要求所引起的一种倾向 于通过多式多样的生理和心理反应而表现出来的身心紧张状态。 3、心理应激指应激现象的心理方面。在心理应激中,心理方面起主导作用。在心理应激的发生过程中,对 环境要求的认知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4、心理应激(概念)——是一个人在察觉到或认识到自己正面对着至关重要而又难以应对的环境要求时产 生的一种倾向于通过各式各样的心理和生理反应而表现出来的心身紧张状态。 5、应激原——向机体提出适应和应对的要求并进而导致充满紧张性的生理和心理反应的各种环境刺激物。 6、一种刺激物能否成为应激原,除了同该刺激物本身的性质和特点有关外,还取决于当事人对它的态度、 认识评价和适应应对能力等主体因素以及环境特点等。 7、应激原分为两大类:躯体性的和心理社会性的。前者可称作物质性的;后者则属于“精神性的”或称作 “符号”刺激物。 ◆躯体性应激原——指作用于人的肉体、直接产生刺激作用的刺激物,包括各种理化和生物学刺激物。 ◆心理社会性应激原分为社会性应激原、生活应激原、工作(学习)应激原、文化性应源原和心理性应激 原。 1)社会性应激原——指那些造成人生活风格上的变化、并要求对其适应和应对的社会情境和事件。 2)生活应激原——包括日常生活中发生的种种变故或生活事件和日常生活小事。 3)良性应激——由积极的小事引起的应激。 4)工作应激原——又称职业性应激原,指职业活动或工作中影响劳动者心理和生理稳态的诸因素。 5)文化性应激原——指要求人们适应和应对的生活的文化方面。 6)心理性应激原——指一个人头脑中的不切实际的预测、预期、凶事预感以及内必的矛盾冲突等。 ◆心理社会性应激原致应激作用评估中采用的量表:社会再适应评定量表(SRRS)、杨德森和张亚林编的 《生活事件量表》(LES)、中国大学生心理应激量表。

05622-临床心理学(含实践)

05622 临床心理学(含实践) 南京师范大学编(高纲0831) 一、课程性质及其设置目的与要求 《临床心理学(含实践)》是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独立本科段)的必修课程。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应考者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后,了解临床心理学的工作内容和理论模型,能够熟悉诊断性会谈、行为评估、心理治疗等技术,理解心理个案研究的设计要素,掌握危机干预和自杀预防的相关策略和技巧,并能够在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正确应用所学知识和技巧来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章概论 (一)课程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了临床心理学的定义,临床心理学与其它心理卫生职业的关系,临床心理学的的历史以及临床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二)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临床心理学的定义、工作内容,临床心理学与其它心理卫生职业的关系。 2、掌握:临床心理学产生的背景,临床心理学的发展前景。 第二章临床心理学的理论模型 (一)课程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了临床心理学的几种理论模型,心各种理论模型之间的联系及整合趋势。 (二)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每一种理论模型的理论前提、贡献。 2、掌握:每种理论模型的侧重点。 3、熟练掌握:各种理论模型之间的相互联系、各种理论模型的整合趋势。 第三章临床心理学家培训模式 (一)课程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了临床心理学家的几种培训模式、临床心理学的培训程序、各种培训模式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方向。 (二)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临床心理学家的培训程序、各种培训模式的含义。 2、掌握:各种培训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3、熟练掌握:临床心理学的培训模式的发展方向。 第四章诊断性会谈 (一)课程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了精神病的诊断分类、临床会谈的方式、会谈的基本技巧、心理评估报告的格式。 (二)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精神异常的诊断和分类的基础,目前通用的诊断和分类标准的特点。 2、掌握:临床会谈的形式、心理评估报告的格式。 3、熟练掌握:临床会谈的基本技巧。 第五章神经心理学与心理生理学评估 (一)课程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了神经心理学评估的历史,当代神经心理学评估方法及未来发展趋势、心理生理学评估的理论、心理生理学评估的使用及发展前景。 (二)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当代神经心理学评估的概念及方法、心理生理学评估的概念。 2、掌握:目前最常用的神经心理评估工具及各自特点、心理生理评估的理论、范围、主要采用的方法。 3、熟练掌握:神经心理学和心理生理心理学的未来发展前景和趋势。 第六章行为评估 (一)课程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了行为评估的概念基础、行为评估的目的、行为评估的评价尺度、行为评估的方法和近期发展。 (二)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行为评估的理论基础、行为评估的目的。 2、掌握:、行为评估的评价尺度。 3、熟练掌握:行为评估的具体程序和方法。 第七章心理治疗概论 (一)课程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了心理治疗的界定、心理治疗的特点和变量、心理治疗的过程和形式。 (二)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心理治疗的界定、心理治疗的目标。 2、掌握:心理治疗的特点和变量。

临床心理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临床心理学:是探讨人类疾病的心理病理原因、发生机制、预防与治疗以及增进人类心身健康的一门学科,是应用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 2、应激反应:个体察觉到应激源的威胁后,通过心理和生理中介机制产生心理、生理反应、这种变化称为应激反应。 3、精神疾病:在各种生物学,心理学以及社会环境因素影响下,大脑功能失调,导致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精神活动出现不同程度障碍为临床表现的疾病。 4、常模:是指某种心理测验在某一人群中测查结果的标准分数,即可比较的标准。 5、焦虑:是一种由人格不适应状态引起的痛苦的情绪体验。 6、危机干预:是一种通过调动处于危机之中的个体自身潜能来重新建立或恢复危机爆发前的心理平衡状态的心理咨询和治疗的技术。 7、心理治疗:是应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采用言语和非言语的方式治疗病人的心理、情绪、认知和行为等问题。 8、神经症:是一组精神障碍的总称。主要表现持久的心理冲突,病人觉察到或体验到这种冲突并因之而深感痛苦且妨碍心理功能或社会功能,但没有任何可证实的器质性病理基础。 9、信度:即测验的可靠性,是指同一受试者在不同时间用同一测验(或者用另一套相等的测验)中测试,所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度。 10心理评估:是通过观察、晤谈及心理测验等手段对个体的心理现象作全面、系统、深入的客观描述的过程和方法。 11、高峰体验:指自我实现者在人生历程中曾有过体验到欣喜感、完美感及幸福感的经验。 12、基本健康行为:日常生活中一系列有益于健康的基本行为。 13、经典条件反射:是指某一中性环境刺激(铃声、气味、语言等)通过反复与无条件刺激相结合的强化过程,最终成为条件刺激,从而也能引起原本只有无条件刺激才能引起的行为反应。 14、效果律:导致满意后果的行为被重复的可能性更大,导致不满意后果的行为不大可能再被重复 15、共病:同一体可以同时出现不同障碍的倾向,这种倾向称为诊断性共病。 16、协同:在定量的方法中,不同问题共患的现象被称为症状协同或纬度协同 17、非结构会谈:临床心理师根据来访者对问题做出的言语反应,来访者的非言语行为等信息,来确定会谈的问题。 18、结构式会谈:临床心理师按照一套提前设定好的问题序列进行会谈,包括问题的措辞和顺序、记录反应和评估反应的方式。 19、半结构式会谈:临床心理师对需要提出的问题或主题事先有一定的安排,但后继问题在实际提出时,依据来访者的反应稍作调整。 20、心理测验:能够用来完成心理测量的标准化工具或程序叫心理测验,也叫心理量表。 21、常模团体:是由具某共同特征的人组成的一个群体,或者是该群体的一个样本。 22、信度:对测量一致性程度的估计。即测验结果的稳定性及可靠性的程度。 23、智力单位:在智力测验中衡量智力水平高低的尺度。 24、应对方式:是指个体对付应激使自身适应或摆脱某种情景的手段。 25:社会支持:是指个体与社会各方面,包括亲属、朋友、同事、伙伴等个体以及家庭、单位、党团、工会等社团组织所产生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联系程度。 二、填空题 1、美国心理学家赖特纳·韦特默是(第一位临床心理学家),在1896年创建了(第一个心理诊所),初步 确立了临床心理学的两大方法:(诊断)和(治疗)。 2、强迫症的基本特征为(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 3、临床心理学家的工作内容包括(描述)、(解释)、(预测)和(改变)。 4、影响应激反应强度的因素有(认知评价)(人格因素)(社会支持)和(应对能力)。 5、弗洛伊德把人的性心理发展分为(口欲期)、(肛欲期)、 (生殖器期)、 (潜伏期) 和生殖期。

临床心理学知识点名词解释等

一.名词解释? ?1.癔症:又称歇斯底里,是由明显精神因素(如重大生活事件、内心冲突、情绪激动)、暗示或自我暗示所导致的精神障碍,主要表现为感觉或运动障碍、意识范围缩小,选择性遗忘或情感爆发等精神症状,无器质性基础? 3.强迫症:是一种以反复出现强迫观念和强迫动作为特征的神经症,患者意识到它不必要,但不能控制,并为此苦恼而不安,自知力完好,求治心切。? 4.自知力:又称领悟力或内省力,是指病人对自己精神疾病的认知能力。即能否察觉或识辨自己有病和精神状态是否正常,能否正确分析和判断,并指出自己既往和现在与现在的表现与体验中哪些是正常的哪些是变态的。(?临床上常将自知力作为判断病情轻重或病情好转?的重要指标)? 5.双相(Ⅰ型)情感障碍:患者交替出现抑郁和狂躁症状,每一种症状都会持续几周或几个月,在某些患者身上可能会出现几个狂躁或抑郁时期,其间有一段“正常”时期,一些患者在一天之内既有抑郁的经历又有狂躁的经历。? 6.病理性赘述:思路障碍,患者思维活动迂回曲折,讲话罗嗦,?无意义的繁枝细节掩盖主要内容,思维速度缓慢,但不离题或离题不远,最后能达到预定的终点。? 7.躁狂掩饰:个体经历一些不幸的事件时,便会出现抑郁的情绪以及与低自尊相关的认知,或者对这些事件做出防御性反应,在这种反应中他们通过躁狂掩饰表现出正常的自尊水平。8。广泛性焦虑障碍:简称广泛焦虑症,是以持续的显著紧张不安,伴有植物神经功能兴奋和过分警觉为特征的一种慢性焦虑障碍? 9.?惊恐障碍:简称惊恐症,是以反复出现显著的心悸、出汗、震颤等植物神经症状,伴以强烈的濒死感或失控感,害怕产生不幸后果的惊恐发作为特征的一种急性焦虑障碍?? 二、选填? 1.性偏好障碍:恋物症、异装症、露阴症、窥阴症、摩擦症、性施虐和性受虐狂、混合型性偏好障碍等? 2.几种不同类型人格障碍的主要特征:? 反社会人格障碍:高度的攻击性,缺乏羞惭感,不能从经历中取得经验教训,行为受偶然动机驱使,社会适应不良等? 偏执型人格障碍:总是怀疑别人的可信度,怀疑他人,将善意的行为误解为隐含的关系或威胁,不愿或害怕向人倾诉? 边缘型人格障碍:担心被抛弃,不稳定且紧张的人际关系,自我认同混乱,反复自残,空虚感? 强迫型人格障碍:过分重视规则和细节,事必恭亲,完美主义,吝啬,喜欢储藏东西? 3.精神障碍的成因:遗传模型,生物模型,心理模型,社会-文化模型,系统模型,系统模型,生物—心理—社会模型? ·生物—心理—社会模型包括(对精神障碍具有易感性还是适应力取决于这三个因素):?生物因素:基因的构成、病毒的感染、损伤? 心理因素:童年的创伤、对环境事件的不良认知反应? 社会环境因素:社会经济压力、人际交往困难、社会支持缺失? 4.导致精神分裂症的心理社会因素有:经济地位、-精神分裂症基因型母亲、NEE家庭(高度消极情绪表达)? 神经病学基础:多巴胺过量,病毒感染,妊娠分娩并发症,母亲的压力?5.认知技术包括:自我指导训练和认知挑战? 6.人本主义治疗:其中罗杰斯以来访者为中心的疗法的最为杰出。7.影响情绪和行为的许多关键结构位于间脑,包括丘脑、下丘脑和边缘系统?8.行为主义治疗的基础是经典条件反

艺术大师徐悲鸿女婿

艺术大师徐悲鸿女婿、著名教授黎洪模 艺术大师徐悲鸿女婿、著名教授黎洪模 广西兴业县石南镇塘格村26组黎开文搜集整理 电子邮箱: gxxylkw@https://www.360docs.net/doc/12314638.html, *黎洪模(1918—2003),黎展经次子,广西兴业县葵阳乡(今葵阳镇)龙村人,中国共产党员、著名高等农业教育家、作物遗传育种学家、离休干部、原安徽农学院顾问(正厅级)、教授。生于1918年4月20日,1941年9月至1945年7月就读于四川省重庆市原中央大学农艺学,本科毕业。1945年秋至1949年夏任中央大学农艺学助教兼研究生。1942年参加筹建共产党的秘密外围组织“中大据点”。1947年参加筹建党的秘密外围组织“中大校友联谊会”,为核心成员之一。1948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当年10月起任原中央大学教师党支部书记、中共南京市委文教委委员,负责联系南京各高校教师党组织系统。1949年南京解放后,调任南京市军管会文教委员会大专科科长,参加接管大专院校工作。1949年6月,靳树鸿、黎展模、郑玉林、徐静裴(徐悲鸿长女、黎洪模夫人)组成接管小组赴安徽大学进行军事接管,黎洪模任副军事代表。黎洪模一直从事高等农业教育及农业科学研究工作。1950年1月任芜湖原安徽大学主任秘书。1951年10月至1952年9月,在北京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进修,学成回校后积极参加了芜湖原安徽大学迁校合肥和安徽农学院在合肥的独立建院工作。1958年黎洪模先后担任安徽农学院农学系党总支副书记、系副主任、党总支书记、系主任、副教授、教授等职务。1978年6月任安徽农学院副院长。1981年3月任安徽劳动大学党委书记、校长。1983年9月调任安徽农学院顾问,除从事行政工作外,还担任《达尔文主义》、《作物栽培学》、《普通遗传学》、《作物遗传育种》等教学工作及水稻育种研究工作,为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85年12月离职休养。 黎洪模长期从事高等农业教育,在教学战线上及农业科学研究事业中,成绩卓著,著作颇丰。1956年以前,他担任过《作物学》、《达尔文主义》、《米丘林遗传学》等课程的教学工作。1958年以后,主要承担《作物学》、《作物育种学》等课程的教学工作。从1957年开始,黎洪模就从事水稻育种科研事业,积极参编、主编《达尔文主义提纲》、《米丘林遗传学讲义》、《普通遗传学》、《作物遗传育种与良种繁育》、《作物育种概论》、《作物辐射育种》、《水稻育种》等著作、教材。他还关注国际遗传育种学的发展动态,翻译了作物遗传育种学的论文、摘要数十篇,以及理论与应用遗传学专著等。曾任安徽省作物学会理事长、全国农学会常务理事,为我国作物遗传育种学的创立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黎洪模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参加革命几十年来,他忠于党、忠于人民,勤奋工作,积极钻研业务,任劳任怨,把毕生的精力献给了党的教育事业和农业科研工作。他是原国立安徽大学的副军事代表,接管了当时的教学工作,为原国立安徽大学的稳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同时也促进了安徽省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此后,他组织、参加了安徽农学院独立建院工作,为安徽农业大学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尤其是在当时极其艰苦、困难的条件下,他始终在教学、科研上兢兢业业、刻苦钻研,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农业科技人才,也为遗传育种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离休后,他一直关注安徽农业大学的改革与发展,主动为学校献计献策,还积极参加社会活动。

临床心理学(教材电子版)

?第一章概论 ?第二章临床心理评估与心理测验 ?第三章应激与应激障碍?第四章心理健康与心理卫生 ?第五章智力障碍 ?第六章人格障碍 ?第七章神经症、癔症、抑 郁症 ?第八章行为障碍 ?第九章心身疾病 ?第十章临床常见的病人 心理问题 ?第十一章心理咨询 ?第十二章临床心理咨询 ?第十三章危机干预第一章概论 临床心理学的定义、性质及研究目的临床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领域临床心理学的历史与发展 第一节临床心理学的研究目的 ?一、临床心理学的定义 ?1935年,美国心理学协会(APA)临床心理学分会给临床心理学下了一个定义: 临床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个分支,通过心理测评、分析、观察等方法,对个体的能力和行为特征进行理解,并通过对个体的身心诊断、生活史了解以及对个体生活状况的观察、分析,以对个体的心理适应问题进行咨询和治疗。?1991年,美国心理学协会又提出一个新的定义:临床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的原理、方法和程序来了解、预测和缓解智力、情绪、生理、心理、社会和行为上的障碍、适应不良等,以及从事相关的研究、教学和心理服务。 ?20世纪60年代,日本心理学会(JPA)和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专家下的定义: ?临床心理学是综合心理学和其他各种学科的知识和技术,通过对特殊的个体(心理不适应的人或心理障碍患者)在生活中遇到的障碍、苦恼的本质的理解,并运用科学的方法加以解决的一门学问。 ?因此,他们把临床心理学的实践活动称为“心理学的临床应用”。 ?1988年,日本学者田中富士夫下的定义: ?临床心理学概括地说是对心理不健康或有行为问题的来访者进行心理援助,将他们的精神和人格向健康方向引导,这种引导需要运用心理学和各种相关的学科的知识和方法。 ?综上所述,临床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分支,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它整合了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以心理适应为中心,并以心理援助为特征;通过缓解适应不良,提高能力水平和缓解情绪不安,以促进人类的社会适应、心理调节和个体发展。 ?①临床心理学是一门应用性学科。②以心理测评和诊断、心理咨询和治疗为中心③以心理适应不良或心理障碍的援助为目标,以达到帮助适应困难的个体调整心态,矫正不良行为,提高个体生活满意度。 ?二、临床心理学的性质:发展性教育性社会性 ?发展性——始终强调是一门应用性学科。 ?以往:注重心理诊疗,服务对象主要是心理异常者,此种心理治疗具有浓厚的精神医学色彩。 ?后来;心理援助(assistance),危机介入(intervention),引导(guide)或促进(improvement)等概念引入,反映临床心理学的发展特点。 ?20世纪40年代前的临床心理学主要以心理测评活动为主,是对个人的适应问题进行指导(direction)、助言(suggesstion)、和劝告(recommendation)式的咨询。 ?现代的临床心理学能够为人们的精神健康和身心发展起到建设性的教育、援助作用。 ?教育性——社会性—— ?临床(clinical)起源于希腊语klinikos,“医生在患者的病床边进行医学的照料”。 ?今天,“临床”不仅仅是“床边医学诊疗”的概念了。不仅限于医疗临床了。 ?“家庭心理临床”“教育临床”“地域临床” ?三、临床心理学的目的:运用心理学的技术、知识、成果,以及与心理学相关的科学理论对有心理适应问题的人进行

临床心理学知识点

1.科学家-实践者(scientist-practitioner )模式。目标:培养集研究者和高水平实践者于一身的心理学家 该模式要求临床心理学家:(1)要在大学里进行必要的训练;(2)应该先成为心理学家,其次才是职业心理学家;(3)需要经过临床实习阶段;(4)应具有心理诊断、心理治疗和研究的能力;(5)受训的最高学历应是哲学博士。心理学工作者要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从事治疗和咨询工作。 2.“科学家—实践者”模式的主要内容科学的头脑:研究:数据收集,假设检验,变量的控制、结果的评估;学习:合理使用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临床实践知识心理干预:治疗关系建立与维持的能力、有效干预的能力;对干预过程和结果评估的能力、对危机等的干预能力心理评估:观察与分析、心理测评、综合因素考虑、预测。 3.1988年APA分裂,导致了心理协会APS成立 APS的目标:推动心理学学术的发展;保持心理学的科学根基;促进公众对心理学科学及其应用的理解;提高教育质量;鼓励心理学走向大众。 4.临床心理学家资格认定的共同点:对专业素质的高标准要求;国家制定认定标准;学历要求比较高;要有相当长时间的实践经验和认定。 5.精神障碍的分类的优缺点优点:有助于治疗者决定如何治疗;便于专业人员交流,达成共识,理论与技术推广。缺点:对疾病的认识模式化,固定化,干扰其他信息的获得,影响治疗的有效性,灵活性。 6.菲利普.皮尔内是精神病学的奠基人,临床精神医学治疗创始人。 7.罗洛·梅是美国存在心理学之父。 8.1892年,美国心理学会(APA)成立。 9.动力学模型的侧重点:①推论与解释②强调“自我”作用的发挥,即理性的力量,强调智能过程③强调历史,历史与现实的关系。10.行为模式的理论前提:①假设:行为是习得②核心策略:将人们暴露在新的学习环境下,而这些情境可以修正过去适应不良的反应模式。 11.行为模型的侧重点:①关注症状本身:人的行为是可观察的过程;重点是行为过程,而不是思维和情感;把注意力集中在与历史无关的进程。 12.行为模式的贡献:①使心理咨询与治疗有了明确的目标,减少的治疗目标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②拓展了心理治疗的范围③注重可观察的症状④关注个体的当下功能性状态。 13.现象学的侧重点:当事人的主观过程;当事人如何感受;强调非历史的过程,当事人的如何有效的实现自己的价值 14.现象学的贡献:注重每一个人的独特价值,注重个体内在发展与生存的内在动力①使得心理咨询和治疗的中心由咨询(治疗师)转向了当事人。②使工作的重点由理论转向了技术与技巧③使心理咨询(治疗)成为一项职业化的工作 https://www.360docs.net/doc/12314638.html,MD-3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编写原则①遵循为病人服务的原则,满足病人和社会的需要;②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③继承《CCMD》以前版本的优点;④注意与国际接轨; ⑤简明,便于操作。 https://www.360docs.net/doc/12314638.html,MD-3(0)器质性精神障碍(1)精神活性物质或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2)精神分裂症(分裂症)和其他精神病性障碍(3)心境障碍(情感性精神障碍)(4)癔症、应激相关障碍、神经症(5)心理因素相关生理障碍(6)人格障碍、习惯与冲动控制障碍、性心理(7)精神发育迟滞与童年和少年期心理发育障(8)童年和少年期的多动障碍、品行障碍、情绪障碍(9)其他精神障碍和心理卫生情况。 17.心理评估的含义:系统化的收集关于个人及其有关环境信息,对个体进行“生物-心理-社会”的专业性判断,以此为基础做出对个人最恰当决定的过程。目的:形成能够指导心理干预的具有时限性的结构化、概念化的专业判断。主要任务:1、懂得要获得的基本信息2、学会根据求助者的问题获取什么样的信息,如何获取3、能够加以整合,形成临床预测和假设4、根据信息和假设确定治疗计划。步骤:1.决定评估内容:评估始于问题2.确定评估目标:面临多重选择3.选择决策标准4.收集评估资料:全面收集资料5.判断与决策:诊断与干预政策6.报告与交流:梳理与反思。 18.好的评估报告包括的内容:1、案例叙述:求助者的情况、问题、假设与验证2、详细说明评估的程度与方法:使读者能够理解评估的适宜性3、结果的报告:①数据清楚、概括简洁、结论明确、讨论与解释富有逻辑性②将来继续评估的建议③干预设计。 19.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基本理念:预防重于治疗;强调力量和能力;讲究生态学观点;尊重多样性与多学科视角。 20.危机事件处理六个方针:快——及早发现,及早介入;稳——稳定情绪,真面宣传;化——坚持协调,化解矛盾;活——弄清起因,分类处理及早介入;公——秉公处理,分清是非;清——总结经验,清除隐患。 21.危机事件指的是导致个体产生中度和重度应激反应的某个事件或 一系列的事件,死亡、严重的躯体伤害、惊恐、无助感是灾难事件最 常见的特点。 22.心理危机定义:广义:依靠自己的力量无法应对和解决时。狭义: 突然遭遇逆境或变故,无法解决,心理失衡。三个标准:1.经历重大 影响与突发事件;2.引起急性情绪、认知、行为、躯体改变(非精神 病性);3.用平常手段无法解决。 23.自杀的原因1、精神障碍导致自杀;2、躯体疾病导致自杀;3、非 疾病(普通)人群自杀;4、宗教信徒自杀或集体自杀。精神疾病是 导致自杀的主要原因,精神障碍自杀占所有自杀个案的30-40%,其中, 抑郁症自杀占全部精神障碍自杀的1/4,精神分裂症自杀占全部精神 障碍自杀的27-30%。高危因素:心情忧郁或抑郁;近期,特别是最近 两天,有严重的负性生活事件;近一个月生活质量很差;长期的生活、 工作或心理压力;既往有过自杀行为;亲友或熟人有过自杀行为。 24.抑郁症的六项评估指标:情绪极度低落,早晨最为明显;负性认 知堆积,觉得失败、愧疚、无望;行为一反常态,哭泣、易怒、退缩、 混乱;无法入睡或睡眠过多,精神不振;食欲改变,肠胃功能紊乱, 体力不支;强迫性地一再产生“死”的念头,怕自己失去自制力。 25.自杀(自杀未遂)干预的操作要点:1、敏锐的观察2、初步接触 3、直接询问 4、评估致命危险程度 5、寻求支持的资源 6、自杀危机 与入院干预。 26. 如何帮助一个有自杀征兆/自杀未遂的人:相信他说的话;当他 说要自杀时,要认真对待;如他要你对其想自杀的事情给予保密时, 不要答应;让他相信他人的帮助能缓解面临的困境,并鼓励他们寻求 帮助;说服其相关人员共同承担帮助他的责任;如果你认为他当时自 杀的危险性很高,不要让其独处,要立即陪他去心理卫生服务机构或 医院接受评估和治疗;对刚刚出现自杀行为(如服毒、割腕等)的人, 要立即送到最近的急诊室进行抢救。 27.对有暴力行为患者的检查治疗技巧避免给患者过度的刺激(声 响、强光)予以足够的个人空间,尽量保持开放的身体姿势,尊重、 镇静、耐心、认可患者有意义的感受;向患者表示随时随地的帮助意 愿,多作言语安抚和教育指导(症状、用药、不良反应)以减少患者 对治疗的恐惧;避免过多的目光直接接触。 1.科学家-实践者(scientist-practitioner )模式。目标:培养集 研究者和高水平实践者于一身的心理学家 该模式要求临床心理学家:(1)要在大学里进行必要的训练;(2) 应该先成为心理学家,其次才是职业心理学家;(3)需要经过临床 实习阶段;(4)应具有心理诊断、心理治疗和研究的能力;(5)受 训的最高学历应是哲学博士。心理学工作者要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从 事治疗和咨询工作。 2.“科学家—实践者”模式的主要内容科学的头脑:研究:数据收集, 假设检验,变量的控制、结果的评估;学习:合理使用最新的科学研 究成果、临床实践知识心理干预:治疗关系建立与维持的能力、有效 干预的能力;对干预过程和结果评估的能力、对危机等的干预能力心 理评估:观察与分析、心理测评、综合因素考虑、预测。 3.1988年APA分裂,导致了心理协会APS成立 APS的目标:推动心理学学术的发展;保持心理学的科学根基;促进 公众对心理学科学及其应用的理解;提高教育质量;鼓励心理学走向 大众。 4.临床心理学家资格认定的共同点:对专业素质的高标准要求;国家 制定认定标准;学历要求比较高;要有相当长时间的实践经验和认定。 5.精神障碍的分类的优缺点优点:有助于治疗者决定如何治疗;便于 专业人员交流,达成共识,理论与技术推广。缺点:对疾病的认识模 式化,固定化,干扰其他信息的获得,影响治疗的有效性,灵活性。 11.菲利普.皮尔内是精神病学的奠基人,临床精神医学治疗创始人。 12.罗洛·梅是美国存在心理学之父。 13.1892年,美国心理学会(APA)成立。 14.动力学模型的侧重点:①推论与解释②强调“自我”作用的发挥, 即理性的力量,强调智能过程③强调历史,历史与现实的关系。 15.行为模式的理论前提:①假设:行为是习得②核心策略:将人们 暴露在新的学习环境下,而这些情境可以修正过去适应不良的反应模 式。 11.行为模型的侧重点:①关注症状本身:人的行为是可观察的过程; 重点是行为过程,而不是思维和情感;把注意力集中在与历史无关的 进程。 12.行为模式的贡献:①使心理咨询与治疗有了明确的目标,减少的 治疗目标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②拓展了心理治疗的范围③注重可观 察的症状④关注个体的当下功能性状态。 13.现象学的侧重点:当事人的主观过程;当事人如何感受;强调非 历史的过程,当事人的如何有效的实现自己的价值 14.现象学的贡献:注重每一个人的独特价值,注重个体内在发展与 生存的内在动力①使得心理咨询和治疗的中心由咨询(治疗师)转向 了当事人。②使工作的重点由理论转向了技术与技巧③使心理咨询 (治疗)成为一项职业化的工作 https://www.360docs.net/doc/12314638.html,MD-3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编写原则①遵循为 病人服务的原则,满足病人和社会的需要;②具有中国特色,符合 中国国情;③继承《CCMD》以前版本的优点;④注意与国际接轨; ⑤简明,便于操作。 https://www.360docs.net/doc/12314638.html,MD-3(0)器质性精神障碍(1)精神活性物质或非成瘾物质所致精 神障碍(2)精神分裂症(分裂症)和其他精神病性障碍(3)心境障碍(情 感性精神障碍)(4)癔症、应激相关障碍、神经症(5)心理因素相关生 理障碍(6)人格障碍、习惯与冲动控制障碍、性心理(7)精神发育迟滞 与童年和少年期心理发育障(8)童年和少年期的多动障碍、品行障碍、 情绪障碍(9)其他精神障碍和心理卫生情况。 17.心理评估的含义:系统化的收集关于个人及其有关环境信息,对 个体进行“生物-心理-社会”的专业性判断,以此为基础做出对个人 最恰当决定的过程。目的:形成能够指导心理干预的具有时限性的结 构化、概念化的专业判断。主要任务:1、懂得要获得的基本信息2、 学会根据求助者的问题获取什么样的信息,如何获取3、能够加以整 合,形成临床预测和假设4、根据信息和假设确定治疗计划。步骤: 1.决定评估内容:评估始于问题 2.确定评估目标:面临多重选择 3. 选择决策标准4.收集评估资料:全面收集资料5.判断与决策:诊断 与干预政策6.报告与交流:梳理与反思。 18.好的评估报告包括的内容:1、案例叙述:求助者的情况、问题、 假设与验证2、详细说明评估的程度与方法:使读者能够理解评估的 适宜性3、结果的报告:①数据清楚、概括简洁、结论明确、讨论与 解释富有逻辑性②将来继续评估的建议③干预设计。 19.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基本理念:预防重于治疗;强调力量和能力; 讲究生态学观点;尊重多样性与多学科视角。 20.危机事件处理六个方针:快——及早发现,及早介入;稳——稳 定情绪,真面宣传;化——坚持协调,化解矛盾;活——弄清起因, 分类处理及早介入;公——秉公处理,分清是非;清——总结经验, 清除隐患。 21.危机事件指的是导致个体产生中度和重度应激反应的某个事件或 一系列的事件,死亡、严重的躯体伤害、惊恐、无助感是灾难事件最 常见的特点。 22.心理危机定义:广义:依靠自己的力量无法应对和解决时。狭义: 突然遭遇逆境或变故,无法解决,心理失衡。三个标准:1.经历重大 影响与突发事件;2.引起急性情绪、认知、行为、躯体改变(非精神 病性);3.用平常手段无法解决。 23.自杀的原因1、精神障碍导致自杀;2、躯体疾病导致自杀;3、非 疾病(普通)人群自杀;4、宗教信徒自杀或集体自杀。精神疾病是 导致自杀的主要原因,精神障碍自杀占所有自杀个案的30-40%,其中, 抑郁症自杀占全部精神障碍自杀的1/4,精神分裂症自杀占全部精神 障碍自杀的27-30%。高危因素:心情忧郁或抑郁;近期,特别是最近 两天,有严重的负性生活事件;近一个月生活质量很差;长期的生活、 工作或心理压力;既往有过自杀行为;亲友或熟人有过自杀行为。 24.抑郁症的六项评估指标:情绪极度低落,早晨最为明显;负性认 知堆积,觉得失败、愧疚、无望;行为一反常态,哭泣、易怒、退缩、 混乱;无法入睡或睡眠过多,精神不振;食欲改变,肠胃功能紊乱, 体力不支;强迫性地一再产生“死”的念头,怕自己失去自制力。 25.自杀(自杀未遂)干预的操作要点:1、敏锐的观察2、初步接触 3、直接询问 4、评估致命危险程度 5、寻求支持的资源 6、自杀危机 与入院干预。 26. 如何帮助一个有自杀征兆/自杀未遂的人:相信他说的话;当他 说要自杀时,要认真对待;如他要你对其想自杀的事情给予保密时, 不要答应;让他相信他人的帮助能缓解面临的困境,并鼓励他们寻求 帮助;说服其相关人员共同承担帮助他的责任;如果你认为他当时自 杀的危险性很高,不要让其独处,要立即陪他去心理卫生服务机构或 医院接受评估和治疗;对刚刚出现自杀行为(如服毒、割腕等)的人, 要立即送到最近的急诊室进行抢救。 27.对有暴力行为患者的检查治疗技巧避免给患者过度的刺激(声 响、强光)予以足够的个人空间,尽量保持开放的身体姿势,尊重、 镇静、耐心、认可患者有意义的感受;向患者表示随时随地的帮助意 愿,多作言语安抚和教育指导(症状、用药、不良反应)以减少患者 对治疗的恐惧;避免过多的目光直接接触。

《普通遗传学》教学大纲

《普通遗传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普通遗传学 课程编号: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必修课 学时/学分:48/3 开设学期:第五学期 说明 一、课程性质与说明 1.课程性质 专业基础课/必修课 2.课程说明 《普通遗传学》是生命科学领域中一门核心课程,也是高等院校生命科学学科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普通遗传学》是研究生物遗传和变异规律及其机理的一门科学,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较全面地了解遗传和变异的基本知识和一般的遗传分析方法;理解生物遗传和变异的基本规律及其机理;系统掌握经典遗传、细胞遗传、数量遗传、微生物遗传、群体遗传、基因工程等相关理论与技术,为学习和掌握育种学及其它生命科学课程等专业课程的遗传学分支理论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 1.能初步运用所学的遗传学知识和技能,阐明和解决生命科学中有关遗传学的一般问题以及与遗传有关的人类健康问题。 2.能通过查阅文献理解最新的遗传学成果,更深入理解遗传学各方面的基本知识,可以跟上遗传学发展的步伐, 3.能从遗传学角度分析染色体的显微结构、组成和功能,理解经典遗传规律、基因突变、染色畸变以及细胞质遗传和群体遗传规律。 4.能深入分析基因分离、独立分配和连锁互换三个规律间的内在联系;理解基因突变及其变异的分子基础;理解遗传过程中的核质互作关系;理解基因概念的发展及其微细结构。 5.能区别质量性状和数量性状的特征及其一般分析方法;掌握基因定位、鉴定变异的有关方法;掌握数量遗传统计方法。 三、学时分配表 章序章题讲授学时1绪论22遗传的细胞学基础43孟德尔式遗传分析54性别决定与伴性基因的遗传45基因的连锁与交换66数量性状遗传分析57染色体变异58群体的基因结构与进化49核外遗传分析410细菌的遗传分析411病毒的遗传分析312基因组学与后基因组学2合计48 四、教学教法建议遗传学是一门实验学科,其基本理论和定律均由实验而来,基本上遵循由现象或实验结果提出基本概念,然后进行假设,再进行验证,最后用来解释现实现象或指导实践这一规则,学习时把握这种规则能收到好效果;对一些没有条件进行实验,也需要对以果蝇和大肠杆菌为材料的经典实验有所了解,这些实验本身就是遗传学知识体系的一部分;理论课教材每章后面有习题,这些习题以思考题和分析题为主,对培养分析、综合能力和理解教材中内容有很大帮助,需认真解答,并要求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及时了解最新的遗传学研究动态,。 该课程采用课堂教学、实验及其自学相结合方法;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进行。 五、课程考核及要求

临床心理学的产生、发展与现状

临床心理学的产生、发展与现状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临床心理学逐渐显示出其重要的地位。从心理测验、心理治疗以及临床心理学的研究内容这三方面着手,论述临床心理学的发展和现状,继而对临床心理学的未来进行展望,是文章的主旨所在。 关键词:临床心理学;发展;现状 临床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美国心理学会临床心理学分会1991年提出的“正式”定义则是:临床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的原理、方法和程序来了解、预测和缓解智力、情绪、生理、心理、社会和行为上的障碍、适应不良与苦恼以及与此相关的研究、教学和心理服务。它的最初提出以及发展至今,主要是为存在各种心理障碍和行为问题的人,尤其是那些心理功能和社会适应能力严重受到影响的患者提供服务。在一定意义上来讲,临床心理学是一个涉及多学科的综合性的应用学科。本文分析了临床心理学的产生、发展历程以及现状,以便于更充分地了解临床心理学,并对其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一、临床心理学的产生 临床心理学历史上曾与变态心理、心理测量、精神分析、心理卫生和精神病学等都有密切关系,直到19世纪末,临床心理学与变态心理学的历史尚难分别。临床心理学起源于精神病学,它最早涉及的是精神病的症状、病因和护理,而真正推动临床心理学发展的是美国心理学家韦特默,他追随w.wundt和e.kraeplin的生理心

理学观点,并坚持心理学应为应用服务[1]。1896年韦特默向美国心理学会提出临床心理学是应用科学的建议,认为心理诊所是为社会和公共服务、为基础研究和教学服务的机构[2]。同时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诊所,主要研究学校儿童的学习困难问题,这成为临床心理学正式产生的标志。他还开设一门课,讲授上述有关问题,称此课为“临床心理学”。 1906年n.prinee出版了《变态心理学杂志》。继而,1907年韦特默创办了杂志《心理学临床》,其刊的副标题为《心理发展迟滞和变异的研究和处理杂志》,创刊号上的第一篇文章是他写的“临床心理学”,在此他再次宣称心理学的一个新领域已经建立起来,这一领域即“临床心理学”。 二、临床心理学的发展和现状 1949年美国心理学会举行了一次会议,会上给临床心理学正名,会议还规定了临床心理学家的三个基本职责,即心理测验、心理治疗和研究[3]。因此,本文将从这三个方面入手,探讨临床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及其现状。 (一)心理测验 临床心理学合多源于一流,心理测量学是其中的主要源流之一。心理测量学是心理学的另一学科分支,有它自己的历史。但它的发展,促进了临床心理学的形成和成长。在临床心理学初期,临床心理工作者的主要工作便是临床心理测验[4]。1905年,比内在巴黎公开了他的第一个正式的智力测验,但是这和之后的修订本,在临

临床心理学课件

第一章概论 第一节概念 一、什么是临床心理学? “临床”(clinical,klinikos)的含义: 医生在患者的床边进行医学照料;神父、牧师在死者的床边进行祈祷,祝福其灵魂的安息。 临床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原则与程序,从个体水平对智力、情绪、心理与行为问题进行理解、预测、干预和研究的心理学的一个分支。 属于“应用”学科 两个成分:评估与诊断 / 咨询与治疗 二、工作内容: 工作对象: 心理不健康或不适应或心理障碍者为主要对象,即有心理问题的个体。包括婴幼儿、青少年、成人和老人。 1、心理评估: 目的:心理评估包括对个体信息(行为、问题、独特的特点、能力以及智力)的信息的收集,并对这些信息进行整理、描述、理解。 方法:会谈、测验与观察 2、心理咨询: 个体水平:各种心理问题、心身健康、能力发展、职业选择、生涯规划 团体水平:组织机构的管理组织机能正常高效发挥等问题提供指导和建议。 3、心理治疗: 对有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的个体实施心理治疗的方法与技术,使其获得正常的适应性的行为,或增进适应、促进成长、完善人格。 4、研究: 探讨心理异常或问题的实质,对心理异常或问题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原因与规律给予解释,对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疗效进行评估与分析等等。 5、教学 从事本科或研究生有关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或课堂讲授、或小组讨论、或

一对一的教学与督导、案例分析等形式,以在理论与实践中培养专业的临床心理学工作者。 6、管理 从事某些机构的组织管理者。 三、工作模式 ?SCA模式: S(setting):心理咨询与治疗所必须的场所; C (client):有问题前来咨询的来访者,及工作对象; A (activity):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种种活动。 ?工作模式: 矫治模式:帮助患者减轻或消除症状,提高应对与适应能力,能自己面对和处理自己人生中的问题,能自强自立。 发展模式:提高心理能力,培养、发展更好的心理品质;帮助来访者减少问题的产生的潜在的可能性、预防问题的发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第二节临床心理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 一、与相邻学科的关系 人格心理学 变态心理学 精神病学 心理测量 临床心理学/医学心理学 二、与其他职业的关系 社会工作者 精神科护士 保健大夫 法律律师 教师 大众传媒或文学工作者 第三节临床心理学的发展历史

医学心理学考试复习要点

考试复习要点 考点: 一、医学心理学在现代医学中的地位 1、医学模式的转变 2、预防疾病战略转变 3、临床医疗工作的需要 4、改善医患关系 二、医学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是研究心理因素在人的疾病和健康及其相互转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2、研究任务是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将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应用于医学,已达到防病治病和增进健康的目的 3、医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实验、测验、评定评估等 心理测验法与评定量表法的优点和缺点有哪些? 【例题】关于医学心理学实验研究方法的主要特点,正确的是 A只在实验室中完成B只以人为实验对象C只记录生物学指标D只在有目的的、控制某些条件进行E只使用现代仪器答案是D 三、医学心理学的发展历史及其学派 1、精神分析基本理论弗洛伊德将人的心理活动分为三个层次,即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 正常人的心理活动大部分都是在潜意识中进行,因其不能进入意识领域,所以都得不到满足。他认为童年时压抑在潜意识中的心理冲突是引起各种心理障碍、心身疾病的根源。治疗原则是通过自由联想、释梦、催眠、移情等方法挖掘出其压抑的潜意识冲突,予以解释并在意识领域消除。 2、心理生理学理论坎农等认为心身是统一的,心理因素对健康及疾病产生的影响必须通过生理活动作为中介机制,生理中介是指通过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三个调节系统而对人体健康发生影响,如抑郁、愤怒、焦虑、紧张等负性情绪、不良认知或不健全人格将首先通过影响三大调节系统的活动而影响各内脏功能,产生各种心理障碍的躯体症状,或引起心身疾病。 3、行为学派理论巴甫洛夫、华生等认为,人一切行为、习惯、生活方式都是对外界刺激S的反应R,即通过学习得来的,又称学习理论,学习有三种类型:经典条件发射、操作和条件反射、社会观察学习。 行为学派理论认为,各种心理疾患和心身疾病的产生都是通过错误的学习而学习的条件反射。治疗的原则是通过不强化而使已建立的错误反射消失或消退。 4、人本主义理论马斯洛等认为,行为学派只研究行为,并把行为看作是对刺激的反应,只强调环境影响,而不重视对人的本性的研究,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是向上的,是要自我实现的。自我实现即是发挥个人各种潜能,如创造性、友爱、自尊、理想及对真善美公正价值的追求动力。自我实现即指人的这些潜能的充分实现。他们认为人的各种心理障碍和心身病症的产生都是自我实现受到环境的阻碍而不能实现的结果。治疗原则是降低期望值,增强应对环境的能力。 【例题】下列有关心理、行为障碍论述的观点中,符合精神分析理论的是 A错误的信念B错误的学习C潜意识中的冲突D三大生理中介紊乱E自我实现受阻答案是C 【例题】行为主义理论认为,行为、习惯、生活方式源于 A本能B潜意识C学习D人格E情趣答案是C 【例题】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认为A心身是统一的B在健康和疾病问题上应将人视为一个整体C心理因素、社会因素和生物因素都影响人体健康和疾病的发生D以上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